以下哪些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热血传奇历史著名事件作家

1、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2、双重批判(社会批判、知识分子灰色性格);3、注重细节、心理描写;4、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叶绍钧小说;《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它几乎动用了作;第二节问题小说家(二):许地山(;许地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资质清纯,独立不群;1、浓郁的异域色彩和传奇性;2、明显的佛教色彩和宗教氛围;3、在情节上,贯穿着一条爱
1、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
2、双重批判(社会批判、知识分子灰色性格)
3、注重细节、心理描写。
4、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刻画人物有相当的独立性。
叶绍钧小说
《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它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生活的主要积累。原载于1928年第1―12期的《教育杂志》。1929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小说以主人公倪焕之希望教育革新,改造家庭和社会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大命失败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上追求、动摇、幻灭的精神历程。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绍钧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段期间的追求与遭遇。展现了20年代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演变史。倪焕之追求和幻灭的三起三落,构成了小说严整的叙述框架。是20年代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第二节 问题小说家(二): 许地山()
许地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资质清纯,独立不群。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 早期小说风格:
1、浓郁的异域色彩和传奇性。五四唯一以传奇著称的作家,是人生的传奇。《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等。
2、明显的佛教色彩和宗教氛围。宗教的环境和具有宗教情怀的小说人物。
3、在情节上,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都相当曲折离奇。《命命鸟》中加陵与敏明、《商人妇》中林荫乔与惜官、《缀网劳蛛》中的长孙可望与尚洁等。
4、对人生苦难的坚韧对抗。认为生本无乐,苦海无边,主张冷静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悲剧。《商人妇》中惜官,外表柔和内里坚韧,“柔弱的强者,不争的斗士”。《缀网劳蛛》中的尚洁。
不足:是一种哲学小说,重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的代言人。
许地山小说
后期小说发生了变化:
1、由哲学阐述而转为生活显示。
2、批判性增强。
3、宗教、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1934年许地山发表了他的力作《春桃》。 1940年《铁雨的鳃》
《春桃》:
1、仍具有传奇性,但已经转化为生活的传奇。
2、平民意识与宗教意识的结合。在冲突中表现一种亲和性,冲破了社会伦理规范,在低层人的生活困境中突出人物的善良。
问题小说家 (三) :冰心
一、冰心概况
日,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5岁时,随父母迁居烟台,度过了七年多与海为伴的生活。这些童年时代留下的关于海的回忆,为冰心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从
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二、冰心的文学创作
从1919年9月发表处女作《两个家庭》到1925年,写了二十多篇“问题小说”。其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作品获得广泛的影响。还有一些诗歌、杂感,是新文学初期最副盛名的女作家。1921年发表的《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
爱、童心、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
冰心的创作――理想人生的诉求
一、冰心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见长,也没有激烈冲突的渲染夸饰,结构单纯,常用对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
二、“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
冰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婉约的倾诉
一、“满蕴着温柔”――爱的主题(母爱、童真、自然)。《超人》《春水105》。
二、“略带着忧愁”――伤感情调(爱在合理的制度下才有效,否则就是一种悲剧)《去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欲语又停留”――委婉的叙述。受传统诗词的影响。
冰心的小说形成了她独特的个人风格,是现代小说领域里,继鲁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
郁达夫()
一 、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即使在整个20世纪文学中,郁达夫也是一位不能够视作家。他是才华横溢、情感恣肆的浪漫感伤型作家。在日本期间写的三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创造社丛书”的名义、以《沉沦》为名结集出版,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代表性的小说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等。他是自我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二、他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自传性,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由于以内心生活为表现对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郁达夫作品内容:一类是极端苦闷、欲望的作品;一类是非常纯净、美好的作品。前者可以说是哀情,如《沉沦》 ;后者则是纯情,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郁达夫善于写这两种极端的情。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内容
1、突出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等声色消费场所的描写, 在郁达夫小说中占着明显的地位。对于郁达夫小说中欲与色的描写,具体分析起来与所谓“黄色文艺”、“色情描写”是不一样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 自我的写真。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
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
? 感伤的抒情。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
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 。
? 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
? 流丽清新的文笔。
关于《沉沦》
具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思想意义
其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沉沦》的主人公“我”之所以行为怪僻,心理变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的畸形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统治对他的迫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的结果。
其二,具有较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沉沦》的主人公“我”虽然生性乖张,脆弱,但他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异国倍受欺凌的原因在于祖国的积贫积弱,因而他热望祖国尽快地富强起来
其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沉沦》的思想: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
1、个性意识。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作品最惊世骇俗的是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2、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
一、思想和情感。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仍然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本叙述风格,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简单地说,作品就是从平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感情。
二、情感过程
作品中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直接完全表达出来的,而是一点点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在那种富有变化的委婉曲折的过程中,完成情感升华。陈二妹情感的变化流程:陌生----好奇----第一次亲密接触----误解----消除误解
五四时期女性作家―― 淦女士、陈哲衡、苏雪林、凌叔华
1、淦女士(冯沅君)以描写女性恋爱心理引起注意。她侧重于内心世界的表现。《旅行》是冯沅君的成名作。
2、陈衡哲 曾与胡适同在美国留学,是胡适圈中的散文家和社会批评家。1917年发表速写式小说《一日》。后来她又写了《老夫妻》《小雨点》《波儿》。《小雨点》还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3、苏雪林 1929年出版了自传式的小说《棘心》,《绿天》。后来从事文学批评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她在文化思想上终生追随胡适。
4、凌叔华(新月三女杰之一。其他两位是方令孺、林徽因)凌叔华的第一本书《花之寺》,其中的《绣枕》比较有名。
20年代新诗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
一、第一批白话诗人有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1920年胡适出版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二、初期诗歌创作的题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关注他们不幸的生活,是关于现实的;
2、反对封建礼教,表现恋爱自由的;
3、抒发小资产阶级自我情怀的。
胡适《尝试集》
1、胡适《尝试集》的价值不在于它水平多高,而在于它的首创性、尝试性,带有浓重的尝试意味,也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的艰辛过程。
2、《尝试集》收录年间46首新诗。真正走出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怪圈,是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以后。 《老鸦》《一颗星儿》《威权》《应该》《希望》《上山》等是理想的白话诗。
3、《尝试集》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4、胡适的诗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有剪裁”“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要平实”。 ――“胡适之体”
其他的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
1、沈尹默 初期新诗的代表作品是《三弦》《月夜》。他写诗追求意境,以含蓄著称。
2、俞平伯 初期新诗的代表作品是1923年的《冬夜》集,1924年《西还》。他的诗也有旧诗的痕迹,绝大部分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借景抒情。他最突出的是有些诗朦胧含蓄,但也很晦涩。
3、康白情 新诗的代表作品《草儿》(1922年),风格比较接近胡适,语言自然浅白。
4、周作人 新诗代表作品《小河》表现了反对束缚人性,要求个性自然发展的思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胡适之、刘半农、沈尹默在《新青年》上出现,在当时被称为“新诗三巨头”,
5、朱自清 写的抒情长诗《毁灭》曾轰动诗坛。
6、刘半农 关注新诗的形式,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瓦釜集》是他从故乡江阴采风时,用江阴方言写成的“四句头山歌”,是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7、刘大白 直接借鉴了民间歌谣的体式,写出了《卖布谣》和《田主来》。 情诗《邮吻》。 湖畔诗人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惠的风》1923年又出版合集《春的歌集》。文学史上称这四个人为“湖畔诗人”,他们是五四唤起的一代新诗人,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他们写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的特色。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的眼》《过伊家门外》
? (1923)、《春水》(1923)、《冰
心诗集》(1932)。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5卷本《冰心文集》,收入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按体裁分卷,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一部文集。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
? 宗白华 (),原名宗之,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流
云》,文论《歌德研究》、《美与意境》等 。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这一时期写有诗集《昨日之歌》。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 。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内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压韵。
2、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冯至对新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的叙事诗。代表作是《帷幔》、《蚕马》及《吹萧人的故事》,《寺门之前》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艺术表现十分精致,把现代叙事诗的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冯至还写了许多十四行诗,编成《十四行集》。
1、新月诗派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是继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派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自由诗派之后在完善中国新诗诗学、展现中国新诗美学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新诗流派。
2、这一诗歌流派总结了早期白话诗普遍缺乏诗意和自由诗激情泛滥的教训,在借鉴英语格律诗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新路子。
3、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诗人辈出、有鲜明艺术纲领、并在创作中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一个重要诗派。新月诗派的活动时间主要是《晨报?诗镌》创刊的1926年4月至《新月》停刊的1933年6月。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行业资料、35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复习资料等内容。 
 完美打印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考研,不看后悔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自考的同学们有福...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王鹏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大全(上)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大全(上)整理者: 王鹏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 目录(上)引言一 二三 现代文学的背景与...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复习资料,最有用的。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这个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点,我在里面还加了阿q精神的内容是一篇论文,相当棒的资料,不会后悔...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学思潮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 年 7 月 2 日至 19 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流派社团 a...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9 简析《林家铺子》 、 《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0 简析《白杨礼赞》 、 《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六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在表现手法上, 《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 ...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现当代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 年创刊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山东财经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2006年3月制定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
学时数:153学时
学分数:12学分
先修课程:无
&&& 本课程教学内容可大致分为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三部分。整个教学过程以文学史教学为主,结合历代文学作品选,勾勒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讲述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及其他文学史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见附录。
&&1、融会贯通的原则。本课程综括中国历代文学发展的现象、过程、规律于一体,涵盖流派、作家、作品诸种文学构成,与政治、历史、经济、哲学等因素相纠结,故要求教师教学中体现出融会贯通的教学原则。
& 2、人文教育的原则。本课程既注重文学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化成。
& 3、注重能力的原则。本课程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史知识分析文学现象和问题的能力,鉴赏和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建议教材: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主要参考资料: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程千帆,文论十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上下),中华书局1990年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上下) ,中华书局1990年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1962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 年
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作家出版社1958年
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
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黄霖,近代文学批批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一)考核包括平时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占80 %,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发言、平时作业等要素组成。
??(二)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统一命题,集体阅卷。
(三)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文体流变、文学现象等文学史基本知识,同时兼顾对学生鉴赏分析能力的考核。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文学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学概况,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2.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先秦文学概况
2.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
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及作家身份的流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2.《诗经》的内容与艺术特点;3.分析选讲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讲述《诗经》六义,并用以分析具体作品;2.《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以后的诗歌教学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2.《诗经》的体制
3.《诗经》的用途
4.《诗经》的流传
1.《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农事
燕飨 怨刺 战争徭役 婚姻爱情
2.《诗经》的现实精神
1.赋、比、兴的手法
2.句式章法
3.语言风格
1. 抒情诗传统
2. 风雅精神
3. 比兴垂范
·······
··············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脉络;2.《左传》的叙事特征;3.《国语》和《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左传》叙事特征,并用以分析具体作品;2.《战国策》的语言艺术;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2.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
3. 《春秋》
(1)事件叙述
(2)人物描写
(3)细节刻画
1.《国语》:
2.《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先秦说理文体制成熟的过程;2.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3. 《庄子》散文的文学价值;4. 《荀子》和《韩非子》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孟子》、《庄子》散文的文学成就; 2. 先秦说理散文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1. 语录体和《论语》
2. 韵散结合体和《老子》
3.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孟子和《孟子》一书
2.《孟子》的论辩技巧
3.《孟子》散文的风格特征:气势浩然
1.&庄子和《庄子》
2.《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富有诗意的语言
《荀子》和《韩非子》
1. 荀子的思想和《荀子》的特点
2. 韩非子的思想和《荀子》的特点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1. 说理文的体制
2. 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4.语言范式
第四章《楚辞》
教学目的与要求: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2.楚辞的含义及特色;3.屈原的生平、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选讲《离骚》;2.《诗经》、《楚辞》的对比;3.屈原及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3.楚辞的含义和特点
1.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2.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1.《离骚》: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秦汉文学概况,掌握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2. 了解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和文学样式的嬗革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2. 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关系
教学内容:
1.秦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概况
2.秦汉文学概况
3.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一章&& 汉代辞赋
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汉赋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 2. 汉赋的主要作家作品;3. 汉赋的流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汉赋的体制特点;2. 汉赋的流变
第一节 西汉中期以前的辞赋创作
一、贾谊的赋作
1.贾谊生平简介。
2.《吊屈原赋》、《 的爱国词。
精读作品篇目: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张元干《贺新郎》;朱敦儒《相见欢》;张孝祥《六州歌头》、《念奴娇》。
第七章 陆游与南宋中期诗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
1.陆游生平:幼年所受的爱国教育;从汉中到成都;晚年的起落。
2.陆游诗的思想内容:抒发豪情壮志的爱国主义诗篇;同情劳动人民的乡村生活之作;其他。
3.陆游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1.杨万里生平。
2.杨万里诗的内容。“诚斋体”的特点,杨万里诗的局限。
3.范成大生平。
4.范成大诗的内容: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使金纪行诗;新体田园诗,将农事诗、悯农诗与传统田园诗结合起来。
精读作品篇目:
陆游《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沈园二首》、《示儿》。杨万里《初入淮河》三首、《闲居初夏午睡起》、《下横山滩望金华山》;范成大《州桥》、《催租行》、《后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五首。
第八章 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教学内容:
第四节 其他豪放词人
1.陈亮及其词。
2.刘过及其词。
3.刘克庄及其词。
4.刘辰翁及其词。
精读作品篇目:
辛弃疾《水龙吟》、《摸鱼儿》、《青玉案》、《破阵子》、《鹧鸪天》、《清平乐》、《西江月》、《沁园春》、《贺新郎》、《永遇乐》。陆游《诉衷情》、《卜算子》;陈亮《念奴娇》;刘过《沁园春》;刘克庄《贺新郎》;刘辰翁《永遇乐》。
第九章 南宋后期的文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姜夔词的艺术成就; 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的咏物词; “永嘉四灵”及“江湖派”的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姜夔
1.姜夔生平。
2.姜词内容:关怀现实的;抒写流落江湖感受的;抒写与情人的相思之情的;咏物词。
3.姜词的艺术成就;审音度字,精研声律;意境幽远,讲求韵味,有“清空”之称;格调高雅,有“骚雅”之誉。
第二节 其他婉约派词人
1.吴文英生平。
2吴文英词多怀人、咏物及酬唱之作。
3.吴词写想象,重主观,词风密丽。
4.史达祖生平及其咏物词。史词轻盈柔媚的风格特点。
5.王沂孙寄托亡国之思的咏物词。
6.张炎生平,词作,词论
第三节 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
1.“四灵”之得名。
2.“四灵”的艺术追求及诗歌特点江湖诗派的由来。
4.江湖诗派的特点:崇尚晚唐诗风,语意流畅,然境界较狭,模拟气重。
5.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的诗。
第四节 宋末爱国诗人
1.文天祥及其诗。
2.汪元量的“亡宋之诗史”。
3.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的诗文。
精读作品篇目:
姜夔《杨州慢》、《点绛唇》、《长亭怨慢》、《暗香》、《疏影》。吴文英《八声甘州》、《风入松》;史达祖《双双燕》;王沂孙《齐天乐》;张炎《高阳台》、《解连环》。
其他作品篇目:
翁卷《乡村四月》;赵师秀《约客》、《多景楼晚望》;刘克庄《军中乐》、《苦寒行》、《戊辰即事》;戴复古《庚子荐饥》、《江村晚眺》;文天祥《过零丁洋》、《金陵驿》;汪元量《醉歌》二首;《湖州歌》六首;郑肖思《德祜二年岁旦》其二。
第十章 宋代话本
教学重点与难点:什么是话本;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
1.说话的起源与话本小说的体制
2.宋代说话的演出情况。
3.说话的分类。
4.话本小说的体制:题目;篇首;入话;正话;结尾。
第二节 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爱情婚姻题材:《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冯玉梅团圆》、《志诚张主管》、《简帖和尚》。
公案讼狱题材:《错斩崔宁》。
2.艺术成就: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
《三国志平话》。
《大宋宣和遗事》。
精读作品篇目:
《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 ···[·]&
··[·][·][·]
[·][·][·][·][·][·][·][·]
2梈、揭傒斯。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1.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2.杨维桢的“铁崖体”。
3.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第七篇& 明代文学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2.俗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更加重视人物的性格刻画;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明代的文人集团与文学流派
2.文学论争与文学的变通与发展。
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情况,学会分析《三国演义》的多重题旨,掌握《三国演义》在情节构思、人物塑造与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并对《三国演义》的文学史影响有较深入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1.三国故事的演变与《三国演义》的成书。
2.罗贯中的生平。
3.《三国演义》的版本情况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三国演义》的主旨概说&
2.“拥刘反曹”的倾向及其历史发展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实结合的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结构的组织安排
2.典型化、类型化的人物塑造&
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影响
1.《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的兴起、繁荣。
2.余邵鱼《列国志传》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情况,学会分析《水浒传》的题旨,掌握小说在情节构思、人物塑造以及语言风格方面的艺术成就,并对《水浒传》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有较准确的把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水浒传》在情节构思、人物塑造以及语言方面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1.《水浒传》的流传与历程。
2.作者情况。
3.《水浒传》的版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1.社会黑暗、官逼民反的基本主题&&
2.忠义观念的复杂性
3.《水浒传》与农民起义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1.《水浒传》的语言成就。
2.寓于传奇色彩的英雄群像。
3.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连环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1.《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2.《水浒传》的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初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重要的诗文作家与流派。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初诗文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1.明初诗文的发展。
2.高启、杨基、袁凯的诗歌创作。
3.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的诗文创作。
2.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1.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2.八股文的体制与创作特征。
3.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代中期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前后七子、唐宋派的创作主张、成就及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前后七子、唐宋派的创作主张、成就及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1.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2.前七子的诗文创作。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1.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2.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得失与影响
1.前后七子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2.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3.前后七子对后世诗文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1.唐宋派的散文创作主张。
2.归有光的散文成就。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代杂剧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杂剧从初期到中晚期杂剧流变的历史轨迹,掌握不同时期的主要杂剧作家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代杂剧流变的历史轨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1.朱权的杂剧创作。
2.朱有燉的杂剧创作。
3.明初杂剧案头化、神道化的艺术倾向。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1.转型期杂剧的主要特点。
2.王九思、徐复祚、吕天成、陈与郊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徐渭的生平思想。
2.《四声猿》杂剧及影响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代传奇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传奇发展的基本轨迹,重点掌握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传奇发展的基本轨迹,重点掌握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1.传奇的渊源与体制。&
2.明初传奇的发展及作品。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1.明代四大声腔的发展与昆山腔的兴起。
2.三大传奇:《鸣凤记》《宝剑记》《浣纱记》。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1.明后期传奇创作概述。
2.高濂《玉簪记》、孙仁孺《东郭记》与周朝俊的《红梅记》。
第四节 &吴江派与临川派
1.沈璟及吴江派作家群&&&
2.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及临川派作家
3.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第七章& 汤显祖&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掌握“临川四梦”的剧作内容与艺术成就,重点掌握其代表剧作《牡丹亭》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牡丹亭》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1.汤显祖的生平经历。
2.汤显祖的思想主张。
3.至情论。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
1.《牡丹亭》题材渊源。
2.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4.《牡丹亭》舞台艺术形象塑造。
5.《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之《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紫钗记》
2.《南柯记》
3.《邯郸记》
4.“临川四梦”之比较。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1.汤显祖影响下的剧作家。
2.《牡丹亭》的社会影响。
3.“临川四梦”的演出与传播。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情况,掌握《西游记》的主题意旨、艺术风格,以及《西游记》对神魔小说流派形成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西游记》的主题意旨、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1.玄奘取经的神化与悟空形象的演化
2.《西游记》的作者。
3.《西游记》的版本情况。
第二节& 富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1.《西游记》浪漫戏谑的艺术风格。
2.追求自由、放纵个性的主题意旨。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1.奇人、奇书、奇境的艺术构思
2.戏谑的笔法&
3.富有人情味的艺术形象
第四节《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1.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2.《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金瓶梅》的成书、作者及版本情况,掌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创作流派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金瓶梅》在世情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对世情小说创作流派的深远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1.《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2.《金瓶梅》的作者之谜。
3.《金瓶梅》的版本情况。词话本与崇祯本系统。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1.《金瓶梅》由家及天下的艺术构思。
2.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对扭曲人性的剖视。
3.关于性描写的评价。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1.寄意于时俗的立意选材。
2.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3.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1.《金瓶梅》的续书情况。
2.《金瓶梅》与世情小说创作流派。
3.《金瓶梅》在国外的传播。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代白话、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重点掌握“三言”、“二拍”所反映的文学发展新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三言”、“二拍”所反映的文学发展新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1.白话短篇小说创作概说。
2.冯梦龙与“三言”。
3.凌濛初与“二拍”。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1.对商人与商业活动的肯定。
2.新婚恋意识及对女性平等意识的张扬。
3.清官形象的市民化及向“礼”的回归。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1.平凡故事离奇化。&
2.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
3.体式与语言的变化。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1.《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2.文言笔记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刊行。
3.明代文言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篇目: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晚明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李贽的思想主张、公安派与竟陵派的诗文创作,以及晚明小品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晚明小品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贽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2.童心说。
3.李贽的散文风格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1.公安派的创作主张。
2.公安派诗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3.公安派的流弊。
第三节&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1.竟陵派的创作主张。
2.竟陵派的诗文创作。
3.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
1.晚明小品文的兴盛。
2.晚明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3. 晚明小品文的影响。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代散曲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明代主要散曲家和民歌整理者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代散曲的历史发展及明代民歌的兴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散曲
1.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
2.明中期散曲创作的重新兴盛。
3.明后期散曲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明代民歌
1.明代民歌创作的繁荣。
2.《山歌》与《挂枝儿》
第八编& 清代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概貌,掌握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清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1.清王朝的文化政策。
2.文化政策对文学发展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及文学
1.清初的学术思想与社会思潮。
2.清代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发展。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3.新兴文体的蓬勃发展。
第一章&& 清初诗文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初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此期主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清初主要的诗文流派及作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民诗人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及其诗文创作。
2.吴嘉纪、屈大均等遗民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1.清初散文的整体特征。
2.“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的散文成就。
第三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1.钱谦益的行迹与心态。
2.钱谦益的诗歌创作。
3.虞山诗派。
第四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1.吴伟业的身世生平。
2.吴伟业的诗歌创作。
第五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1.词的中兴。
2.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3.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4.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第六节&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1.王士禛的神韵说及其神韵诗
2.施闰章、汪琬、查慎行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初戏曲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主要戏曲流派与作家作品,重点掌握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以及李玉的戏曲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以及李玉的戏曲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初戏曲
1.吴伟业与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2.苏州派的戏曲剧作及其艺术成就。
3.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
1.洪昇的生平
2.《长生殿》剧作题材的渊源流变
3.《长生殿》的主题
4.《长生殿》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桃花扇》
1.孔尚任的生平际遇与《桃花扇》的创作
2.《桃花扇》的主题:“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
3.《桃花扇》的戏剧结构与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初白话小说的创作情况,掌握此期重要的小说流派与小说作品。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此期重要的小说流派与小说作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1.清初的小说续书。
2.《水浒后传》的情节内容与主题构思。&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1.《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2.《醒世姻缘传》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1.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2.李渔的小说创作技巧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1.才子佳人小说概说。
2.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蕴涵。
第四章&&《聊斋志异》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蒲松龄的生平思想与《聊斋志异》的成书,掌握《聊斋志异》的创作特征及艺术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聊斋志异》的创作特征及艺术创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1.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构成。
2.《聊斋志异》的成书与体制。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1.用传奇法以志怪的文体特点。
2.以鬼狐世界抒“磊块之愁”的主题构思。
3.狐鬼花妖的人情化与意象性。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1.创作的抒情表意特点。
2.科举失意的心态与落寞生活中的梦幻。
3.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1.多种小说模式的丰富。
2.情节的奇幻与丰美。
3.小说的诗化倾向。
4.平易简洁的小说语言。
第五节& 《聊斋志异》的馀响
1.文言小说的再度蔚兴。
2.《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文言小说。
3.《聊斋志异》在国外的传播。
第五章&&&《儒林外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情况,掌握其“机峰所向、尤在士林”的题材特征与人物群像,重点掌握其高妙的叙事艺术与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与讽刺艺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的家世生平与科举遭际。
2.《儒林外史》的成书与版本。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1.“机峰所向、尤在士林”的题材特点。
2.儒林人物群像与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1.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2.“真儒”与实学思想。
3.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1.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2.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3.讽刺艺术的新成就。“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言近旨远”。“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
第六章&《红楼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及版本情况,深入掌握《红楼梦》的悲剧意蕴,重点掌握《红楼梦》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以及语言运用方面高超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以及语言运用方面高超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创作
1.曹雪芹“生于繁荣、终于沦落”的一生
2.《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1.宝黛钗爱情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2.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3.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性。
2.人物性格表现的多面性。
3.人物塑造的艺术技巧。美丑互渗,对照与互补。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写实与诗化的融合。
2.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3.叙事视角的变换。
4.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1.《红楼梦》的续书与改编。
2.《红楼梦》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中叶诗文词繁荣的盛况,掌握具有较大影响的创作流派与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的创作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1.清中叶诗坛的多元格局。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3.郑燮、黄景仁等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1.桐城派的出现。
2.桐城派的散文创作主张。
3.桐城派以外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与汪中
1.骈文的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2.骈文八家与汪中。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1.浙派词的嬗变。
2.常州词派兴起的背景。
3.常州词派的词风。
4.张惠言与周济。
&&&&&&&&&&&&&&&&&&&
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中叶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俗文学在此期发展中呈现的动态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俗文学在此期发展中呈现的动态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
第一节《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1.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2.李汝珍与《镜花缘》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1.传奇杂剧进一步的文人化、案头化
2.蒋士铨及其剧作。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与京剧的诞生
1.“花雅之争”
2.京剧的诞生。
3.地方戏的勃兴。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1.讲唱文学的源流、演变和发展。
2.弹词与《再生缘》。
3.鼓词与子弟书。
第九编近代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近代文学转型的特点及表现,重点掌握近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近代文学转型的特点及表现,近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狂飙
1.欧美文化的涌入与新式学堂的兴起。
2.翻译事业的发达。
3.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第二节& 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
1.新旧作家的分野。
2.作家主体的转型。
3.近代政治与文学。
第三节& 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
1.翻译文学的发展。
2.文学观念的转变。
3.作品形态的新变。
4.西方文学与民族文学。
第四节& 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1.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的下移。
2.散文文体的历史性变革与白话文运动。
3.近代文体革命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第五节& 近代文学流程
1.近代文学过渡性质。
2.近代文学的分期。
3.近代文学与新文学的接轨。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近代前期诗文词创作的基本情况,掌握重要的文学流派,重点掌握龚自珍的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龚自珍的诗文词创作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1.龚自珍的生平与思想。
2.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
1.龚自珍散文的主要内容。
2.龚自珍散文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诗词
1.龚自珍诗词的主要内容。
2.龚自珍诗词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反帝爱国诗潮
1.近代反帝爱国诗潮的兴起。
2.魏源与林则徐。
第五节&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1.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
2.桐城派的散文创作。
3.新体散文的萌芽。
4.周济与常州词派。
&&&&&&&&&&&&&&&&&&&
第二章& 近代小说与戏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近代小说与戏曲的发展情况,掌握小说创作的主要流派与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小说创作的主要流派与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1.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
2.《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侠义公案小说的创作及成就。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
1.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
2.《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
1.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
2.地方戏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
3.京剧的代表剧目及其成就。
4.弹词宝卷。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近代后期诗文词的创作情况,重点掌握黄遵宪、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黄遵宪、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1.黄遵宪的生平。
2.黄遵宪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1.梁启超的生平与思想。
2.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创作。
第三节& 近代后期散文
1.近代后期散文概观。
2.康有为的政论文。
3.严复与林纾。
第四节& 近代后期诗歌
1.康有为与丘逢甲的诗歌创作。
2.南社诗人柳亚子与苏曼殊。
3.同光体的诗歌创作与主张。
4.湖湘派与晚唐派。
第五节& 近代后期词
1.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
2.“清季四大词人”。
3.文廷式的词作成就。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近代后期小说与戏曲的创作情况,掌握四大谴责小说在思想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重点掌握小说界革命与戏剧改良运动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大谴责小说在思想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小说界革命与戏剧改良运动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1.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新小说的创作。
3.翻译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 《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第四节& 民初小说鸟瞰
1.从开启民智到媚俗悦世。
2.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与流变。
3.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第五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1.戏剧改良运动的勃兴。
2.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3.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