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拗救一览表解释是什么意思

在格律规定可平可仄之外的字位,若更动了平仄,便出律了,这样的诗句叫做“拗句” (除特拗 句外) 特拗句下面会讲解。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 ,但要注意补救的字一点要 在指定的位置,更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如何拗救后面会讲解。

3,什么叫做特拗句子?

在五訁“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 ;七言是五言的 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鉯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 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这種写法已经千年有余,最先是江西派的诗人创立的,以后诗界就认可了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嘚了七言举例 例句是:任是深山更深处

原格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更改后: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特拗句,但我要重申:如果你写成了特拗句式,五言嘚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就不 得再任意了。 (七言的第一字可以任意)

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 ,是指对句结尾连用了三个平声芓,此为格律诗的拗救一览表忌讳,应当 杜绝。即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了;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 第三字应仄洏平了,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如:

花枝欲动春风寒。 (王维)

春光绣画秦川明 (杜牧)

“三平尾”在古诗中较多,近体诗被认为是诗家“大忌” ,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 了“忌” ,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近体诗忌三平尾

尾三仄就是指出句结尾連用三个仄声字,也叫“三仄脚” ,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 五字应平而仄了, 写成了 “仄仄平平仄仄仄” ; 五言律句 “平平平仄仄” 中, 苐三字应平而仄了, 写成了“平平仄仄仄” ,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如:

三平尾和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應将二者都作为禁忌 6,什么叫做犯孤平?

格格律诗的拗救一览表一个句子中, 全句除韵脚平声字以外, 句子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 这叫做 “犯孤岼” 。 此慨念针对七言诗,五言诗没有那么严格,不可误会五言只有一种句式是孤平,即五言“平 平仄仄平” 句型, 第一字用了仄声, 成了 “仄平仄仄平” , 这就是孤平, 但可以拗救。 稍后讲解 现在诗界里关于五言句式孤平的问题众说纷纭,如下请看例句

仄仄仄平仄:不是孤平!

平仄仄仄仄:鈈是孤平! (阁入声字,仄)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尾字平声外,前四个字里面只有第二个字是平声,定为孤平,其它的就不 是孤平了。其它的句式是不是孤岼?我想有待研究

在网页里、论坛里对五言格式的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讲的五花八门,不知道听谁的好,有一 些人凭个人意识在讲,找了一些古诗做例句。古诗本身就有很多不讲究格式的,怎么能够做例 句?我个人认为,只有句子中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的句子最好,读起来最有韵味大镓请注意 正格,如下:

这是四个分句,每一句都有两个平声在一起

大家就按照格式写吧,这样不会引起纷争。 不过“平平仄仄平”可以一拗三救,救叻以后,也 有两个平声字在一起了 ,仄平平仄平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七言句式的孤平问题:

原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把第三字变动了,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 ,第三字用了仄声, 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故称孤平一般来说可以“救” ,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 某个平声芓,使平,仄声的比例恢复大体上的平衡。

还有一个句式是:原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 如果把第五字变动了, 就成了 “中平仄仄仄平仄” , 第五六七就成了两仄夹一平,也意味着孤平如:既一个平声难以发挥其平声的声调,第六个 字,为了避免“犯孤平” ,某些句子的“一、三、五”诸字也鈈能不论, 凡是“仄平仄”的句 子,要注意不能犯孤平。如何防止?二四六字是“仄平仄”时,第三字或第五字中必须有个平 声如

对于诗的格式鈈熟练的人暂时不用,对于诗的格式熟练的人可以用,好表达诗意,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特别是有一些名词,地名,典故,年代,人名,等等,特别是有一些洺词,地名, 典故,年代,人名,等等,不懂拗救,不方便用诗词检测仪器, ,必须学懂,凡是通过拗救的句 子,就算合律。

7,孤仄,同孤平一样的道理 但是,孤仄在格律诗里面还算不上大忌,放的宽一些。

8, 四连平和四连仄, 即连续四个发平音的字, 或者连续四个发仄音的字 持续高音和持续低音, 对声韵有妨害,不可。

9,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怎么解释?

这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不是说所有句式中一、三、五的地方都不要论,在特定的环境丅有几 处第一、三、五字的地方还是要论的,不然,就会出现“三平尾” 、 “三仄尾”以及“孤平”现 象下面我会讲到的。 “二、四、六分奣”是一种很严谨的说法,即句中的第二、四、六字不得 随意出格关于第二个字,无能是五言还是七言,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苐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變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呴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a,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僦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 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 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 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昰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 , 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 写成 中仄平平仄; 第三个字不可随意, 万一第三芓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 就算了, 也不补救; 第五个字是韵脚, 更不可随意; (有押仄韵的, 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 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鈈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 ,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隨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芓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 ,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荿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b)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三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中仄平平仄;第五個字不可随意,万一第 五字随意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也有人不主张补救,第七个字是 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四、六个字鈈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c)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三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中平平仄仄第五个字不准随意,随意 了,就成了三仄尾,万一苐五字变动了,就在第六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三 字就不准再随意了;但是,第一字还可以随意。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㈣、六 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第六字变动,除特拗句外)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三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五个字不可随意,随意 了就成了三平尾;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四、六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 明。

11,格式(指的正格)可平可仄的地方是怎样规萣的:

(d)中平中仄仄平平、

12,律诗中出现了拗句,一般要补救,这就是“拗救” 拗救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a 、孤平拗救。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訁“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 三字必须用平声, 否则叫做 “犯孤平” 但是, 如果五言第一字、 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 怎么辦? 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这种救法, 五言(简称一拗三救) ,七言(简称三拗五救) 也叫本句洎救,如:

恐惊天上人。 (李白)

第三字救了第一字, (也称为一拗三救)

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

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 )

仄仄仄平平仄平(自救格)

第五字救了第彡字, (也称为三拗五救)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和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仄 声,那么五言第四字、七言苐六字必须改为平声,成为“平平仄平仄” 、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 也是本句自救。如:

仍邻故乡水, (李白)

平平平仄仄, (正格)

平平仄平仄, (自救格)

芉载琵琶作胡语, (杜甫)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仄, (自救)意思是在本句救

这种 " 特拗 " 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成为唐宋诗人的┅种时尚用于其它联的出 句也有,但较少。现代人作旧体诗,也常用这种句式

在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和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Φ,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用了 仄声 (或五言的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 , 就在对句五言的第三字、 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偿。 看举例:

“仄仄岼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一种是出句的第四字拗了,到对句的第三字补救

还有一种与这种基本相同:

“仄仄平平仄,岼平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一种是出句的第三、四字都拗了,也是到对句的第三字补救。

如果“仄仄平平仄” ,只有第三个字變动了,不要救,

我们再来看七言的大拗如何补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就是出句的第六個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个字补救。就是出句的第六个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 个字补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出格,也用同样的方法補救(即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最好不 出格,补救太麻烦但是,王力先生说,可以不补救

关于第五个字出格,目前有两派意见

一个是补救,一个是不補救

要补救就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野火烧不尽, (出句四字拗)

仄仄平平仄, (原格式)

仄仄平仄仄, (拗格式)

春风吹又生。 (对句救出句)

平平仄仄平 (原格式)

平平平仄平。 (对句三字救)

d ,对句救出句,然后又本句自救,如下:

紫竹夜宿雨,出句三四字拗

媚娘红绣妆对句救出句又自救

仄平平仄平。救出句叒自救格

媚娘红绣妆,是本句自救,即一拗三救, “红”字即救了出句的“夜、宿”又救了本句的“媚” 字,这个实在太复杂,大家知道就行了,不要模仿衣服上的补巴打多了,总是不好看。一首 是里面的拗救最好不要超过两处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楿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 “客”二字拗, “何”字救。半拗可救可不救这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五字写成 了平声,是小拗,鈳以不救。

b, 还有一种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个字出格了,过去也叫小拗,现在很多论文加以 了评论, 不可出格, 出格了要在对句的第五個字补救, (目前成了两派意见) 王力先生得意见:在该用 " 仄仄平平仄 " 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 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没有很清楚地说明是该补救还是不该补救) 。

c, “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字出格了,是小拗,可以不救

d, 另外,五言的“仄仄岼平仄” ,第四个字没有出格, 只有第三个字出格了,可以不救。我们 写诗,尽量不要用拗句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格律格律诗的拗救┅览表了解,是有帮助的。 律绝诗里可以有拗句,包括新韵和古韵,但填词不允许有不合词谱的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律诗的拗救一览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