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自编动作,重现登楼赋原文及翻译中作者思乡的情形

《登楼赋的作者》100篇 第一文库网 www.wenku1.com
【登楼赋的作者】网友提问,专家在线解答,一共有10个相关问题。
登楼赋 朝代:两汉 作者:王粲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
登楼赋 作者: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
登楼赋余光中昂起头,目光辛苦地企图攀上帝国大厦,又跌了下来。我们推动旋转玻璃门的铜把手,踏过欧洲大理石砌的光滑地面。一辆将要满载的电梯尚未闭门,正等我们进去。电梯倏地升空。十几双眼睛仰视门楣上的灯光。一长串的数字次第亮起。六十……七十……八十……八十…
学习目标: 1、领会赋中抒发的怀才不遇的忧思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习本文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3、掌握用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体会赋的语言特色。 重点: 1、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2、赋的语言特色。 难点: 1、对作者忧思的理…
志赋》,班固的《幽通赋》,蔡邕的《述行赋》等作品中突现的主要为骚体赋的抒情功能,而在继承楚辞抒情功能的同时,汉代骚体赋也展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面貌,汉代骚体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了散文思维方式的影响,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特征,首先它在抒情窦绍静 的同时,…
日深夜,毛泽东连续两遍听读王粲的《登楼赋》。中间,他流了泪。这是他做眼睛手术的前8天、离世而去的前13个月又25天。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家。他年少多才,曾受到蔡文…
《登楼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赋中抒发的怀才不遇的忧思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习本文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3、掌握用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体会赋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对作者忧思的理解。2、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3、文中…
《登楼赋》导读 作者:任 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5期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
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销忧(2)。览斯宇之所处兮(3),实显敞而寡仇(4)。挟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长洲(6)。背坟衍之广陆兮(7),临皋隰之沃流(8)。北弥陶牧 (9),西接昭丘(10)。华实蔽野(11),黍稷盈畴(12)。虽信美而非…
浅谈《登楼赋》 荆州麦城因为一首《登楼赋》而声名大噪。今天的我们将随着思绪亲自登上漫长的阶梯走到观望台上俯视,也许只有重回那个动荡的年代观望四野,才能体会当时王粲在城楼上看到的自然风光与心中之感的反差,才能感到那个时刻置身于城楼上倍感的无助和忧郁。一…
王粲·登楼赋 [教学重点、难点]1、赋的发展。2、了解景物描写对抒情所起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 一、赋的发展——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内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形式:押韵结构:序——正文——乱/讯(发议论)1、古赋(汉赋)(1)骚体…
王粲《登楼赋》 目的要求: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了解辞赋发展的基本情况,理解本赋被视为汉末抒情小赋代表作的原因。一、作家介绍王粲字仲宣;曾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归事曹操,为丞相掾;“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七哀诗》。二、内容分析关于抒情…
登楼赋作者:王粲文本译文原文文本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暂借假日销去我的心忧。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宽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洲。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
《登楼赋》教案 教学目标:体会作者思乡怀归、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教学重难点: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感的。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
王粲《登楼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简要了解中国文学史中“赋”这一文体的发展概况。 2.了解王粲的生平和文学上的成就。 3.体会作者在赋中所抒发的情感和心情。 二、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东汉末年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
这篇赋见于《文选》卷十一。王粲才华卓越,却不被刘表重用,寓流荆州十五年。公元205年(东汉建安九年)秋,王粲在荆州登上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纵目四望,写下了这篇传诵不衰的名赋。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
这篇赋见于《文选》卷十一,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王粲才华卓越,却不被刘表重用,寓流荆州十五年。公元205年(东汉建安九年)秋,王粲在荆州登上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纵目四望,写下了这篇传诵不衰的名赋。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
王粲 登楼赋题解关键词王粲字仲宣;曾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归事曹操,为丞相掾;“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七哀诗》。内容提要这是作者寄寓荆州时的一篇登临抒怀之作,以情景交融称誉后世。全文分为三层;“望”是景物变换的枢纽,“忧”是感情发…
登楼赋译文: 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暂借假日销去我的心忧。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宽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洲。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范蠡长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
$$$$《登楼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析王粲《登楼赋》中的思乡之情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析王粲《登楼赋》中的思乡之情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王粲在《登楼赋》中将忧时、感事、去国、怀乡之思融为一体,其思乡主题具有双重意义:既表现出客居荆州、郁郁不得志的现实状况,又抒发出内心深处寻找精神家园,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渴望,从而成为思现实之乡与思理想之归相结合的辞赋典范。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豆丁精品文档: 登楼赋 登楼赋翻译 王粲 登楼赋 登楼赋名句 登楼赋中的典故 登楼赋原文 登楼赋赏析 登楼赋有什么特点 登楼赋的特点 登楼赋中典故的作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登楼赋教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1。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2。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3;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4。北弥陶牧,西接昭丘5;华实蔽野,黍稷盈畴6。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7?遭纷浊而迁逝兮,漫踰纪以迄今8。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9?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10。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11。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12。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13!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1。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2。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3;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4。北弥陶牧,西接昭丘5;华实蔽野,黍稷盈畴6。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7?遭纷浊而迁逝兮,漫踰纪以迄今8。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9?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10。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11。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12。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13!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14;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15。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16?唯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17。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18。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19。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20;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21。兽狂顾以求羣兮,鸟相鸣而举翼22。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23。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24。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25。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26。 一、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 – 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做过汉朝的三公。父亲王谦,担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后因病免官,死在家中。王粲少有才名,汉献帝初平初年,董卓劫持汉室君臣迁都,王粲由洛阳西至长安。时长安扰乱,乃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见王粲相貌难看,且身体虚弱,又简慢无礼,并没有重用他,王粲因而在荆州羁留达十五年之久。刘表死后,王粲劝表之子刘琮归附曹操,曹操乃任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至侍中。王粲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之一,为诗辞气慷慨,名篇是《七哀诗》;为赋则抒情真挚,风格清丽,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名作有《登楼赋》及《初征赋》等。他博学强记,善算术,着诗、赋、议、论六十篇,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二、背景资料王粲抱用世之志,南下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心情郁闷。建安九年(公元204),已是来到荆州的第十三年了,当秋色愁人之际,王粲思念故乡,渴望归去,遂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放眼四望,百感交集,乃写下这篇千古名作。 三、注释1.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登上麦城城楼向四处眺望啊,暂借此空闲之日来排解忧愁。兹楼︰这座楼。关于王粲所登是何楼,有不同说法,《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认为应是当阳城楼。《文选》刘良注则认为江陵城楼。根据赋中「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和「西接昭丘」之位置,此楼应指当阳东南、漳沮二水之间的麦城城楼(今湖北当阳东南)。暇日︰空闲之日。暇︰空闲。粵[夏],[haa6];漢[xiɑ?]。另一解,「暇」通「假」,借。销忧︰解除忧愁。2.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浏览这座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很少有能与之相比者。显敞︰光亮宽阔。寡仇︰少有匹敌。寡︰少。仇︰古同「逑」,匹配。粵[求],[kau4];漢[qiú]。3.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一边挟带着清澈漳水之通道啊,一边倚靠着弯曲沮水的长洲。挟︰带。漳︰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浦︰大水有小口别通称作「浦」。曲沮︰弯曲的沮水。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合。沮︰粵[追],[zeoi1];漢[jū]。长洲︰水中长形陆地。4.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背靠着高而平的大片陆地啊,面对着低湿原野中的富沃水流。坟衍︰地势高起为坟,广平为衍。衍︰粵[演],[jin2];漢[yɑ?n]。皋隰︰水边之地为皋,低湿之地为隰。粵[高习],[gou1zaap6];漢[gɑ?oxí]。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5.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北面可以到达陶朱公所在的江陵之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墓。弥︰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句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这个地方,自称陶朱公。湖北江陵西有陶朱公墓,故称陶牧。牧︰郊外。昭丘︰楚昭王的坟墓,在当阳郊外。6.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小米高粱等农作物遍布田野。华︰同「花」。野︰原野。黍稷︰粵[鼠积],[syu2zik1];漢[shǔjì]。泛指农作物。畴︰田地。7.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虽然确实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啊,又哪里值得作片刻的停留。信美︰确实美。何足︰怎么值得。少︰通「稍」,音义同「稍」。8.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踰纪以迄今︰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十二年。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9.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念念不忘总想返回故乡啊,这种忧思谁能经受得住呢?眷眷︰依恋反顾貌。思︰思想,思绪,心情。粵[试],[si3]。任︰承受。粵[淫],[jam4];漢[rén]。粤语「任」有平、去二声,在此押韵读平声。10.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倚着栏杆向远方瞭望啊,迎着北方敞开了衣襟。凭︰倚,靠。轩槛︰厅堂上长廊的栏杆。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粵[舰],[laam6];漢[jiɑ?n]。11.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平原广阔我极目远望啊,却被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荆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12.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水悠长,渡口深远。逶迤︰曲折绵延貌。粵[威儿],[wai1ji4];漢[wēiyí]。修︰长。迥︰远。粵[炯],[gwing2];漢[jiǒng]。漾︰荡漾。13.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悲叹故乡的阻塞隔绝啊,禁不住泪流满面。壅隔︰阻隔。壅︰阻隔。粵[涌],[jung2];漢[yōng]。弗禁︰止不住。禁︰忍耐,制止。粵[金],[gam1];漢[jīn]。14.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昔日孔子困在陈国啊,曾发出「回去吧」的哀叹。尼父︰指孔子,孔子字仲尼。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粵[斧],[fu2];漢[fǔ]。「归与」之叹音︰孔子在陈国绝粮,曾叹息说︰「归欤!归欤!」即︰「回去吧!回去吧」之意,见《论语.公冶长》。15.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钟仪︰楚国乐官,被晋所俘,晋侯使之弹琴,他仍操楚国的乐调。庄舄︰《史记.陈轸传》载,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大官,病中思乡,仍然说越国的方言。舄︰粵[昔],[sik1];漢[xì]。16.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啊,难道会因为穷困和腾达而心思改变?17.
唯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时间飞逝,日月如梭啊,等待黄河水清却未到澄清的那天。唯︰发语词,无实义。俟︰等待。粵[自],[zi6];漢[sì]。河清︰《左传.襄公八年》载︰逸《诗》有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时以黄河水清喻时世太平。河︰黄河。未极︰未至。18.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希望国家统一安定啊,就可以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抱负。冀︰希望。假︰凭借。衢︰大道。粵[渠],[keoi4];漢[qú]。骋力︰施展才能。骋︰抒发,发挥。粵[请],[cing2];漢[chěng]。19.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白白地悬挂在那里啊,害怕井挖好了,却没有人打水吃。匏瓜︰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老熟后可剖制成器具。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论语.阳货》︰「(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以匏瓜空悬比喻不为世用。匏︰粵[刨],[paau4];漢[pɑ?o]。井渫︰谓井已挖好。比喻洁身自持。渫︰除去、淘去污泥。粵[屑],[sit3];漢[xiè]。20.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步履徘徊走走停停啊,太阳将要沉没。栖迟︰滞留不前。徙倚︰徘徊,流连不去。21.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林涛阵阵,八面来风啊,天空暗淡无光。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并兴︰风从不同方向同时吹起。惨惨︰通「黪」,昏暗貌。22.
兽狂顾以求羣兮,鸟相鸣而举翼︰野兽惊惶四顾寻找同伴啊,鸟儿互相鸣叫鼓起翅膀。狂顾︰惊恐地回头望。23.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原野静寂无人啊,离家远行的人还在匆匆赶路。阒︰寂静。粵[隙],[kwik1];漢[qù]。征夫︰远行的人。24.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心里悲伤而有所感触啊,情意哀痛而无限伤感。凄怆︰凄惨悲伤。怆︰粵[创],[cong3];漢[chuɑ?ng]。感发︰谓情感于中而发之于外。忉怛︰忧伤,悲痛。粵[滔笪],[tou1daat3];漢[dɑ?odɑ?]。憯恻︰万分悲怜,凄惨。粵[惨测],[caam2caak1];漢[cɑ?ncè]。25.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沿着阶梯下楼啊,闷气郁结于胸膛。循︰沿着。除︰台阶。26.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啊,翻来复去令人惆怅。盘桓︰徘徊,逗留。桓︰粵[垣],[wun4];漢[huɑ?n]。反侧︰翻来覆去,转动身体。 四、赏析重点本赋的主旨表面上是透过登楼所望,表达怀乡恋土之情,实际上表达怀才不遇之感。清人于光华《文选集评》引方伯海之评语谓︰「是时汉室播迁,故粲南依刘表。表多文少实,外厚内猜,岂是可依之人?此赋虽是怀乡,实是感遇,故借登楼而发其恋土之情,亦逝将去汝之意也。」正道明其中要害。此赋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首至「曾何足以少留」,此段叙述登楼的缘起是为了销忧,作者面对楼上所见景物,感到当前虽确是美景,但却并非自己的故乡,从而点明所欲销之忧是怀乡之思。第二段由「遭纷浊而迁逝兮」至「岂穷达而异心」,此段是作者回顾自己避难至荆州,淹留十二年之经历,并藉古人对故土怀念之种种事例,表达自己眷恋故乡的强烈感情。第三段由「唯日月之逾迈兮」至文末,作者写自己胸怀大志,希望天下太平、河清之日尽快到临,使自己能够施展抱负,改变被投闲置散之困境。但是眼前景色惨寂,禽兽与征人都急谋返家,而自己却既不能返乡,亦功业未到,对景伤情,不禁悲愤填膺,难以入睡。就艺术之角度而论,本赋约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是章法谨严、环环相扣,全赋紧扣「忧」字作铺展,第一段是写销忧之方法——登楼,并点明忧的原因是面前美景并非属于自己的故土;第二段是写自身的忧,以及以古人为例,说明古人与自己同持怀乡之忧思者大有人在;第三段从表层故乡之忧,写到深层怀才不遇之深忧,并从眼前悲境感到有忧难销,气愤莫名。简言之,本赋以销忧始,以忧之深而难销接,并以「气交愤于胸臆」而不能销忧结束。又,本文扣题亦紧,题目是「登楼」,故全文无一句不是登楼之所见所感,第一段是登楼上望及俯望,第二段是登楼远望,第三段是登楼近望,紧扣「登兹楼以四望兮」之关键句,换言之,此关键句统领下文三段所望之视觉。而另一关键句「聊暇日以销忧」则笼罩下文三段之思乡之情及怀才不遇之感。故此二句实全文之文眼。此赋第二个特色是善用典故,赵晓冬《试谈〈登楼赋〉的美学特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6期,2003年11月)一文指出︰「唐李善为《文选》作注时,《登楼赋》二十六联三百二十九字,李善为其作注七十四处,其中四十五处是交待赋中用典的出处。」可见此赋用典之多。如「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四句就用了三个典故,「尼父在陈」一典出自《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在陈国,想起故乡的学生,希望回去助其有出色的学生在学问上更上一层。故此典是借孔子之思归写王粲自己之思归。「钟仪楚奏」及「庄舄越吟」二典则分别出自《左传.成公九年》和《史记.张仪列传》︰钟仪是楚国乐官,被晋所俘,晋侯命他弹琴,他仍操楚国的乐调。庄舄是越人,他在楚国做大官,病中思乡,仍然说越国的方言。作者用此二典是为了说明「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之理,人无论处于穷困或显达的境况,思乡之情都不会改变的。又如「俟河清其未极」、「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三句则用了三个典故。「河清」一典出自《左传.襄公八年》,其中载︰逸《诗》有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以黄河水清喻时世太平。王粲用此典是要说明他对天下太平的盼望,认为到天下太平时,他就可以「假高衢而骋力」,施展自己抱负。「匏瓜徒悬」和「井渫莫食」二典分别出自《论语.阳货》及《周易.井卦》,前者借孔子「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之感慨,说自己也同样有孔子匏瓜白白地悬挂,没人采摘的担心。后者借井已挖好而无人取水之《易经》语句,表达自己担心与此井遭遇相同。二者都是显露作者怀才不遇之忧愁及希望用于世心情。约言之,王粲用典既切合本身遭遇,又无生硬艰深之病,将自己思归的表面心情及怀才不遇之深悲抒写得淋漓尽致。第三个特色是赋中运用了大量对偶句。运用对偶句本是赋的基本特色,但此赋中的运用松紧有道、妥贴自然。全文共二十六联,三百二十九字,对偶约占六至七成。全赋以对偶为主,杂以小量散句,使全篇气脉疏通,自然妥贴,有别于一般句句对偶之赋作。情景交融、写景简而得要是本赋的第四个特色。徐公持赏析《登楼赋》(见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鉴赏集成》)时谓︰「……赋中的写景与作者感情的抒发之间,有巧妙的契合。……此赋的三个段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三个层次;而其中的景物描写,也随着作者思路的转进和感情的发展,表现了不同的色调和风貌。如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是承『四望』而来的,它们重在衬托作者心目中的『显敞』和『信美』两点,所以就写『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等等。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配合着『怀归』、『怀土』之思的,所以就写『平原远』、『路逶迤』、『高岑』、『修迥』等,至于第三段,作者的情绪已发展到『心凄怆』、『意忉怛』的程度,所以景物描写也一变而为『风萧瑟』、『天惨惨』,白日西匿,鸟兽狂顾等。它们不仅具有陪衬意味,而且起着『感发』情绪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情与景的融合。」此段文字将王粲此赋情景交融的特色道尽了。徐氏又谓︰「在两汉大赋中,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实在是过于铺张扬厉了,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细致周详,面面俱到。王粲完全舍弃了那种传统。试观本篇第一段,从第三句以下十句为写景,它们固然写得『局面关大』(清姚范语),而且形象清晰,但并不专事铺采摛文,惟以描写的必要为限。这里有北无南,取西而舍东,看似不够全面对称,实则十分精要,略无冗言赘语。」此段话道出此赋写景简而得要的特色。以乐景写哀是本赋的第五个特色。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氏指出「昔我」二句是以乐景写哀愁,其意是征夫离别故乡时,杨柳依依之乐景一倍增加其离别、思乡之哀感;他又指出「今我」二句是以哀景写乐,其意是雨雪霏霏之悲景一倍增加征夫回乡时之喜悦之情。王粲此赋正有此妙,首段「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诸句,写尽荆州美景︰麦城城楼,楼宇宽广,挟带着清澈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沮水的长形水中陆地。背靠广陆,俯临沃流,北边是陶朱公放牧之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蔽野,谷物满布田地。此等景致实在美丽,但却并非自己的故乡,如此写来,景致愈美,愈反衬出王粲思乡之情深。效果媲美王夫之所引《诗经.小雅.采薇》之作品。
00:00/02: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楼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