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老师看看这幅郑燮竹石图轴是不是郑燮的真迹,图章上是几个什么字?

-----------
郑燮:一枝一叶总关情
宋夹城内板桥道情园刘惠宇摄
郑燮安玉民绘
    ■韦明铧
    “一枝一叶总关情”
    提到扬州八怪,第一个会想到郑燮,即郑板桥。郑板桥其实不仅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好官,是一个廉洁奉公的知县。
    郑板桥是什么地方人呢?据他的《板桥自叙》说:“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又《板桥偶记》说:“以此知吾扬之重士也。”可见他自认为是扬州人。除了他本人,社会上也认为郑板桥是扬州人,如《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潍县知县郑板桥燮,扬州人。”《铜鼓书堂遗稿》载:“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郑板桥的友人朱孝纯在《为王晴崖题墨竹帐额》中写道:“相期禅榻听秋雨,只忆扬州郑板桥。”郑板桥和扬州的关系至少有五层:他的故乡兴化县当时属于扬州府;扬州是他最早学画的地方;扬州盐商资助了他的生活;扬州画坛决定了他的成名;他与扬州有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政绩显著,清廉有声。后来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
    郑板桥是在乾隆六年(1741)春,因为科举及第考中进士,而担任山东范县县令的。他为官简肃,将排衙喝道之类的官场威仪视为繁文缛节。为了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常不坐轿马,不鸣锣开道,不打“回避”和“肃静”的牌子。到乡下察访时,他喜欢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夜间出去查巡时,也只令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两字的灯笼引路。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调署潍县县令。在任七年,倒有五年遇到旱蝗水灾,一时生民涂炭,哀鸿遍野。郑板桥一面向上报告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并命邑中大户轮流在路旁开设粥厂,供灾民充饥。同时令那些囤积居奇的商人,速将积余的粮食按照常价卖给百姓。他自己也节衣缩食,捐出官俸。因为上司迟迟未下开仓赈济的命令,灾民的危机状况却日益严重,郑板桥毅然决定开仓放粮。这就得罪了上司,不得已于乾隆十七年(1752)辞官回乡。
    郑板桥是个吏治清明的县官,把百姓的疾苦时常挂在心上。他一生爱画竹,在潍县做官时,山东巡抚向他索画,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在画上题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窗外的竹子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音,在郑板桥听来似乎是穷苦人民发出的呻吟。这种诗句出自一个古代县官的手下,是十分令人感佩的。
    “乌纱掷去不为官”
    郑板桥画的竹子,多有题诗。他借竹子抒发自己弃官为民、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竹子的瘦劲,体现了他的傲气和风骨:“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还有一幅竹石图,画上有几枝劲拔的竹子在石缝中挺立,任凭风吹,坚韧不拔。他在画上题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眼看出,郑板桥是借竹子抒写自己豁达洒脱、坚定不移的襟怀,表达自己直面人生、傲视世俗的品格,竹子完全被他人格化了。在郑板桥的笔下,竹子意味着扎根大地,虚怀若谷,坚持节操,高洁挺拔。这是郑板桥不同于其他花鸟画家的独特之处,也是他超越前人矩范的杰出之处。传统的画竹,都只是欣赏性、装饰性甚至工艺性的图案而已,而郑板桥除了技巧之外,还以题诗的形式赋予画竹新的寓意和联想,使竹子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载体。
    “画竹何须千万枝”
    八怪诸家,多爱画竹,且各有特点。但画竹最多也最好的,还数郑板桥。郑板桥画竹最多,但每幅图中的竹子绝不以多取胜。他的《竹石图》题道:“画竹何须千万枝,两三片叶峭撑持。”“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丛。”《墨竹图》更题道:“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郑板桥一向的艺术观。
    观察,酝酿,实践,层层递进,步步升华,这正是郑板桥独特的创作心路。对于扬州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竹子更能与环境、精神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了。竹子既能美化家园,又能陶冶情操;既能改善生态,又能提升境界。而扬州人爱竹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人姚合诗云:“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扬州人历来注重竹子和家居的关系。有一座著名的个园,园中的竹林本来号称“君子林”。瘦西湖的石壁流淙又叫水竹居,出于古人的一句名言:“人家住屋须是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方好。”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体现了人居环境与精神追求的高度协调。北京圆明园里的水木明瑟和《红楼梦》里的怡红院,其原型都是扬州水竹居。
    “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郑板桥除了画竹,也画兰。郑板桥画兰,多与石竹相伴,如《兰石》《兰竹石》《峭壁兰花》等,以为只有兰竹才称得上是芳邻。
    郑燮画兰,是转益多师,不依傍他人。他的《墨兰图》题道:“予作兰有年,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及来扬州,见石涛和尚墨花,横绝一时,心善之而弗学,谓其过纵,与之自不同路。又见颜君尊五,笔极活,墨极秀,不求异奇,自有一种新气。又有友人陈松亭,秀劲拔俗,矫然自名其家,遂欲仿之。”他反对把兰花栽在瓦盆里,主张让兰花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兰竹石图》题道:“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又题道:“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他笔下的兰,就是一生爱好天然的自己。
    郑板桥晚年寓居扬州城,早先居无定所,自称“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那时扬州城北的天宁寺是他经常下榻的地方。后来郑板桥多住在扬州城西北的傍花村。李斗《扬州画舫录》描写“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薜萝周匝,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接荫,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的确是很美的地方。而郑板桥,也在傍花村收获了他的感情生活。
    上海博物馆藏有郑板桥写的《扬州杂记》墨迹。在《扬州杂记》中,郑板桥写道:“扬州二月,花时也。板桥居士晨起,由傍花村过虹桥,直抵雷塘,问玉勾斜遗迹,去城盖十里许矣。”在花木蓊郁之中,他遇见一捧茶老媪,家中壁间所贴,全是板桥诗词。郑板桥作自我介绍,又见其小女饶五姑娘艳妆而出,请郑板桥书写《道情》十首。板桥欣然许诺,挥笔书毕,又题《西江月》一阕赠之。因为这一段因缘,饶五姑娘后来嫁给了郑板桥,伴随郑板桥度过那些风晨雨夕。
    一曲道情山水远
    道情的历史很长,在中国南北曾经十分流行。南方的道情后来发展成说唱,北方的道情后来演变为戏曲。扬州作为南方城市,一直流行着道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大鼓书始于渔鼓、简板说孙猴子。”就是说的道情。道情所唱之词,多为不知名的艺人所撰,但文人也喜欢以道情形式创作。据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所论,有清一代,道情作家中最重要的只有三人,即郑板桥、金冬心和徐灵胎,以《板桥道情》最好。
    《板桥道情》的开头,有一段自白:“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世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接下来,是歌咏渔翁、樵夫、头陀、道人、书生、乞儿等的十首唱词,现在常听的只是第一首。《板桥道情》经过多次修改,最后的刻本是这样的: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做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最后还有一句尾声:“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板桥道情》一经问世,就得到各方面的赞赏。清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录》称它“颇足醒世”,金武祥《粟香随笔》说它是“富贵场中一股清凉散也”。鲁迅在《三闲集》中说:“《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傅抱石先生在《郑板桥试论》中深情地回忆:“今天五十岁上下年纪的人,小学时期,大概不少唱过‘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这首道情曲的。”
    纵观《板桥道情》,警世醒人,深沉宏远,同时又通俗易懂,优美上口。因此,它在文人道情中最为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强调的是世道的炎凉、人生的短暂,抒发的是散淡的情怀、超然的心境,以及对于青山绿水的精神寄托。道情那悠扬的旋律和散淡的歌词,构成了与其他曲艺形式不同的审美特性,更容易引起听众对自然的向往、对人生的思考、对天籁之音的共鸣。
    【评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这一诗句,在2015年初召开的县委书记研修班上,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来谈如何当好县委书记,告诫我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一诗句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关键在于其中饱含着深厚的爱民情怀。
    郑板桥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诗句,是因为他为官任上,时常把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为官简肃不讲排场,开仓赈贷救济灾民,脚穿草鞋便服察访,郑板桥具有真才实学,为官时清廉自守,政声良好。辞官后卖画为生,他最擅画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画笔下那些瘦劲的竹子,其实正是他正直良心和坚贞操守的象征。当然,郑板桥也爱财,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曾在门上贴一“书画润格”,表示送银两比送实物更好。由此可见,他在文人、官员、商人之间的角色转换分寸也拿捏得很准确。要想发财就不要当官,要想当官就不能发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马家鼎
    【链接】
    ■生平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性慷慨啸傲,诗词皆有挚语。乾隆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政绩显著,清廉有声。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领军人物。有《郑板桥集》。《清史稿》卷五○四有传。
    ■评说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清·李葂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启功
    ■理念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
    ■印记
    雍正三年(1725),板桥住扬州天宁寺下院枝上村,创作《道情》十首。中举后移居寺西傍花村。乾隆十八年去官,在扬以卖画为生。郑燮往来扬州,有“二十年前旧板桥”印章。与卢见曾唱和甚多。工画竹,书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号“六分半书”。常以画题诗明志,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责任编辑:syz
扬州网新闻热线:4&扬州网广告热线: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扬州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号
Yz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好!请!
华夏收藏APP天天拍卖,就等你捡漏
鉴定估价分类
dhhtml = dhhtml + "热门分类";
for (var k = 0; k < subType. k++) {
if (onefllist[i] == subType[k][0]) {
dhhtml = dhhtml + " ";
dhhtml = dhhtml + "";
for (var n = 0; n < subAttibuteB. n++) {
if (subAttibuteB[n][1] == onefltitle[i]) {
for (var l = 0; l < subAttibute. l++) {
if (subAttibute[l][0] == subAttibuteB[n][2]) {
//if (subAttibute[l][1] == "品牌")
dhhtml = dhhtml + "" + subAttibute[l][1] + " ";
for (var m = 0; m < subAttibute. m++) {
if (subAttibute[l][2] == subAttibute[m][0]) {
dhhtml = dhhtml + " ";
dhhtml = dhhtml + "";
dhhtml = dhhtml + "";
document.write(dhhtml);
//二级分类切换块
if ($(".all-class .calss-list").is(':hidden')) {
$(".all-class").hover(function () {
$('.all-class .calss-list').css('display', 'block');
$(".all-class .a-title .ticon").css('display', 'none');
}, function () {
$('.all-class .calss-list').css('display', 'none');
$(".all-class .a-title .ticon").css('display', '');
$('.all-sort-list .item').hover(function () {
var eq = $('.all-sort-list .item').index(this),
h = $('.all-sort-list').offset().top,
s = $(window).scrollTop(),
i = $(this).offset().top,
ri = $(this).position().top,
t = $(this).height(),
item = $(this).children('.item-list').height(),
sort = $('.all-sort-list').height();
if (item < (ri + $(this).height())) {
$(this).children('.item-list').css({ "top": (ri - item + t + 4) + "px" });
$(this).addClass('hover');
$(this).children('.item-list').css('display', 'block');
}, function () {
$(this).removeClass('hover');
$(this).children('.item-list').css('display', 'none');
老裱立轴水墨《竹石图》落款为板桥郑燮,两方印是“郑燮之印”、“七品官耳”。画芯尺寸:50厘米
该主题已经[结贴],不能再进行评论回复,,更多查询,请进入。
中国领先收藏品交易平台
15年收藏行业专营
300万用户口碑信任
行家云集帮你鉴定估价
7天无理由退货,购物无忧郑燮是哪个朝代的_百度知道
郑燮是哪个朝代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郑燮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文化艺术达人
清朝的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清朝的。=================================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人物生平编辑早年时期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郑板桥 (73张) 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客居扬州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中年生活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晚年生活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1762年,他七十岁时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主要成就编辑书法艺术他善诗词,工书画,世称“三绝诗书画”。其诗,多体恤民间疾苦之作。其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难得糊涂郑燮 《难得糊涂》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 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 (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 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郑燮《楷书立轴》 1722年 广州美术馆藏“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对于郑板桥这种别具一格书风,有人称誉,也有人批评,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今人启功却糊论及,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2] 郑燮 《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上海博物馆藏绘画艺术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郑板桥书画作品(40张) 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兰竹图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 “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因而,世人无不赞叹他们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最佳创作者。综上所述,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工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擅画兰竹石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书画特色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 “真气、真趣、真意”人物评价编辑板桥三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人物轶事编辑以怪出名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颇有骂名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个人润例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帐。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好吃狗肉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刻苦习字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郑板桥终觉不足。 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 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姻缘美满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所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板桥姻缘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余桃口齿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曾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余桃口齿,椒风弄儿,都是好男风的典故。大意说是自己尤其喜好男色,但是因为老丑,常常是因为金钱而接近他。只是他却不许男妓干扰他外政,否则就驱逐出去。并没有因男色而耽误县治。曾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身为县令,一次不得不对一犯赌美男施以杖责,竟至于差点当堂落泪。在《明清文人那些事儿》中,作者指出郑板桥如此清贫皆因他是个同性恋,“他在外面养了多个男宠,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郑板桥一生做官的俸禄与卖画所得的钱,几乎全花在此事上……”所以他是一位崇高的人。巧骂豪绅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亲属成员编辑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石 郑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