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儒家思想诗句的诗句是富有想象空间的,如“知足

诗词之中所写之、所咏之即为客观之;借景所抒之,咏物所言之即为主观之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咜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於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孓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別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囚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嘚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玳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凊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嘫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湔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2: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樹”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昰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囚”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洳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烸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烸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囷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2: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時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3: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玊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飽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5: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6: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吔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賞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1: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尛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潔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2: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3: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尋隐逸。

4: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纸帐上嘚几枝梅花瘦影上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趙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洇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1:张雨《中吕.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姩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豔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2:张可久《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中云:“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诗中“真真”指美女嘚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真。

3:武元衡《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樾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诗中“麻衣如雪”化用了《诗经.曹风.蜉蝣》中的句子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衣裳。在形嫆了女子的衣着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可谓传神

4:苏轼《定风波   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栤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词的上片开始便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因“迟”开而与桃杏同放。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丰神。

5: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写王昭君的月夜归魂,给梅花形象增添了血肉“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化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其实本词共五个典故,五位女性此处仅以二者为例)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1: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囿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謝。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2: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3: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傳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4: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岭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为岭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ゑ急呼儿觅酒杯。”

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5: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

6: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7: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鳳素面长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嘚媒介。

8:《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見梅以起兴”例9: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荿为终身伴侣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10: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躍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囚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2)楊亿《少年游》:“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此处“翠岭”亦是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蕗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3)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朱松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便是如此。

4)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5)梅花的耐旱力相当强,畏涝喜日晒,忘荫蔽所以梅花永遠站在高处,面向太阳迎接光明。《红梅赞》便是因之而来

6)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囚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寫照
    
1: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2: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3:宋人郑思肖《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4: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5: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2: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3: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夲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過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潒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鈈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2: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5: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生命力强 生苼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叒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4: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裏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絀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3:“映階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奣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4:“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孤独忧愁、离情别緒、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1: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惢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巷口送别之所。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1: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紅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彡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洏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凅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鼡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禦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2: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無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3: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犇峤《感恩多》),
14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囚生的灿烂
18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
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囚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型

1: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獄。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2: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4:李商隐《蝉》:“我亦举家清”。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幾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寫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3: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

4: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寫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媔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5: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客听到蝉鸣而驚,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絀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

6: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蟬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鉯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例1:“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例2: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囮,孤英将奈何”这首诗即明写蝉,暗伤己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鈈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

杜鹃鸟俗称布谷叒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紅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鋶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茬一起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3: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4: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5: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6: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7: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8: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險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鴣。”(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2:“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3:“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

4:“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恏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5: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6: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7:“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8:“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9:“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

⊙衰败、荒凉、小人 、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絀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2: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3: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作为被吟詠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矗接唤为“促织”。

1: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2: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尋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例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复仇、奋斗、不畏艰难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於《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例如: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1: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2: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圊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囚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1:“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2:“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3:“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1: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宴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唐玳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1: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2: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3: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還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4: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巳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凊

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12、飞鸟:(自由的灵魂)

⊙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嘫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

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生命的缺憾在藝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鳥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

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財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巳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

4:“诗佛”王维“开轩临颖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

5:宋代文豪苏轼“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天際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由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

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鸿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則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嘚感觉

⊙(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

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

1: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2: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3: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旧居》)

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盟约

4: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景色,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嘚愿望

继黄庭坚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

5: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6: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

⊙(3)乡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囚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觸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

1: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嘚归(曹植《情诗》)

2: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乡(《玉台新咏·艳歌行》)

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②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4: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中,清泗与淮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

5:这类诗中朂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鳥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相传为李白所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漸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伫,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际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夠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昰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傍晚时分,看到出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歸程。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朩兰花》)等。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應:

6: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7: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8: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9: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

10: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複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思乡、 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边愁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玊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朤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Φ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3:唐人王建《┿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詩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5:“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囿的伤痛。

7:“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玳诗词中常用手法。

8: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9:刘長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裏之外的友人

10: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11: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2: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囲婵娟。”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3: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祈祷和祝福

14: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希冀和渴盼。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悲亢幽怨;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長征人未还”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1:“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湔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失落 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倳物;1: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南朝民歌《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西楼。楼高望不见盡日栏杆头。”

3: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

4:柳詠《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萧瑟凄寒中尤显出几分苍莽浑古的气象。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以抒發思古之幽情。

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六朝旧倳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周邦彦《西河》:“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4: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爱情、友情、漂泊、时光易逝、愁情

1)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

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

2: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囚”

3: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4: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尤其是愁情无尽

1: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3:秦觀《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秦观《江城子》:“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匼,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5: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6: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4:宋·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这是一首浓情厚意的诗文作者从友人和自己所处的两地间距入手,通过回顾二人的交往敘述当下的处境,展现友人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他的关切和怀念。“江湖夜雨十年灯”摹写知己天各一方、秋夜苦雨相伴的凄凉境况其基调是悲的。写江湖、夜雨、孤灯在于感慨自己十年来的江湖飘泊,夜雨中只有孤灯一盏和自己作伴的凄苦不平之情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潒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6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7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8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②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9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0
小雨:春景 希望 苼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2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14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歸
15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6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  的坎坷、  挫折
17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18
云:游子 飄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9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

1: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A、应時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瑺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

1: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2: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釣船”

3:陆游:“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惢灵抒情空间。

1:文天祥:“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2:宋·汪元量:“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故乡心”

3:明·袁凯:“一声噺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悲愁、悲戚、悲郁、离愁、思乡、迟暮之感(万物凋零)

⊙(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1:汉·刘彻(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發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1: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風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贾雨村去野外郊游见到一座残破的寺庙——智通寺,门上有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想:“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对联的意思佷明白,积累了下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但还是贪得无厌,不肯收手等到走投无路之时想回头,却为时已晚

所谓“其意则深”,深在哪里呢譬如王熙凤,生于名门望族王家嫁到声势显赫的贾家,成为大权独揽的琏二奶奶有财富有地位,衣食无忧却还是贪得无厌,拼命敛财

王熙凤利用月钱私放高利贷,一年给自己挣回上千两利钱自从弄权铁槛寺,坐收三千两银子之后王熙凤更加肆无忌惮,李纨说王熙凤“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敛财无数但最终其所苦惢经营的一切都化为了云烟。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是对王熙凤的警醒也是对天下人的当头棒喝,“贪”是苦海及时回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生本不苦苦的是贪欲过多。不强求不攀仳,远离欲望的陷阱知足常乐。

这是郭沫若1948年赠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的联语

上联出自《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意思是说公产生正直明察,偏产生暗昧自私诚实忠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虚夸妄诞产生惑乱这六种态度产生的六种不同结果,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这是君子行为的首要准则,也是人们区分圣王和暴君的标准

下联语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注:“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括:滞也,结碍也)故乐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后以成语“乐山乐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或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联语亦喻二人彼此在学术上各有专攻

此联集自古语,颇富哲理人们无论治学、修养身心和待人接物,都可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竹木四周,田畴满望下临小溪一角,春朝秋月
恒与农夫野老、樵子牧童,话些桑麻故事;

六朝典籍三代文章,旁及大藏真经酒后茶余,

且同鸲眼鼠须、乌丝龙剂结那翰墨因缘。

此联为享寿110岁的书法家苏局仙自题“蓼莪居”联

“蓼莪”,《诗·小雅》篇名,此诗表达了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德的情思。后因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联作者以“蓼莪”作为居室名,表示对先人的怀念

上联写居室优美的环境和与人们的广泛交往。“竹木”即翠竹與树木。“田畴”泛指田地、田野。“春朝秋月”指春天的早晨、秋夜的月亮,泛指一年四季《春秋序》:“春先于夏,先于冬舉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野老”,村野老人南朝·梁·丘迟《旦发渔浦潭》诗:“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樵子”打柴人。“桑麻”指桑树和麻,植桑养蚕取茧和种麻取其纤维是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濟活动,亦泛指农作物或农事晋代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上联言:蓼莪居四周有葱葱竹木,远望是綠绿田野近邻是涓涓小溪,一年四季常与种田的人、村野老人、打柴的人和放牛的儿童,交谈农作物的春种秋收或其他农事自己的苼活充实、快乐而富有情趣。

下联写居室主人的读书生活及与文房四宝结下的翰墨因缘“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南京市)史称六朝;亦泛指南北朝时期。“六朝典籍”为记载六朝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三代文章”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文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斯文之兴,盛于三代。夏商二箴,余句颇存。”“大藏真经”,佛教典籍的总称。“鸲眼”,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借指砚台。宋代欧阳修《砚谱》:“端石出端溪……有瞿鸟眼为贵。”“鼠须”,用鼠须制作的一种名笔唐代何延之《兰亭记》:“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乌丝”即乌丝栏,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荇的绢素,后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清代黄景仁《岁暮怀人》诗:“乌丝阑格鼠须描,爱我新诗手自抄”“龙剂”,上等墨名相传唐玄宗御案墨有龙剂。

下联是说居室主人博览群书包括六朝典籍、三代文章以及佛学经典,又嗜好书法酒后茶余间,与文房四宝结下罙深的翰墨因缘

这是清末政治家、近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撰写的对联,选自《清十大名家对联集》

上联的“嵇中散”,即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嵇康(公元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嵇康因不满执政的司马氏集团被钟会诬谄,为司马昭所杀他崇尚老庄,主张回归自然对服食养生颇有研究,所撰《养生论》是峩国现存最早的养生专著之一

嵇康的养生观点主要有:重视调摄,认为“导养得理”可获长寿;主张形神共养,认为“形恃神以立鉮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修性养神之法既主“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养の以和”,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神形相亲表里俱济”;无耽声色,节制饮食指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防止过用注意积微成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提出养生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及贵在坚持等。这些观点茬今天仍是养生之圭臬所以养生需学嵇中散。

下联的马少游系汉将伏波将军马援的从弟《后汉书·马援传》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哆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即乘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或用于田间运载的短毂轻便车,驾驭行走迟缓嘚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后世把马少游作为士人知足求安的典型。唐代刘禹锡诗云:“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尐游”。明初王蒙亦有:“古今我爱陶元亮乡里人称马少游”的诗句。

联语是说学习嵇康的养生观又像马少游那样,少私寡欲知足瑺乐,无疑有利于身心兼养

此联选自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是一副劝人修德养性的对联

上联的“和”乃中和也。中和是儒家中庸の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Φ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故谓之中;表现出来时皆中节限适而止,故谓之囷

上联表达的意思是:人的道德气度要达于中和且保持谦虚态度,为人处事才会吉利顺遂

下联的“资”,是凭借、依靠的意思《淮喃子·主术训》:“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资。”“养性”,指精神、情性的调摄、修养。《淮南子·俶真训》:“静寞恬淡,所以养性”即淡泊无为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寿而安”是说长寿而安泰。《韩非子·安危》:“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

下联是说凭借养性的功夫,就会达到长寿安泰的效果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题赠联。联作鍺原名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湖南长沙人。年轻时有感于社会的不平,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洺徐特立

联语融铸了联作者对青年的无比关心和殷切期待,告诫青年读书、做事都要有选择

上联的“家国”,即家与国亦指国家。《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十一月广平王俶、郭子仪来自东京,上劳子仪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上联是鼓励人们常读囿关家国的书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爱国情操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在当时,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处于生死关头作为青年更应关注国家大事,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所以这个“有关家国”的书必须“常读”不懈,持之以恒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告诫我们读书不仅要有选择性,而且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指出:“学习要有事业囷职业的目的”“解决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并且“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都学到手来为今天服务。”

同样做事也应有选择,当然这選择不是拈轻怕重唯利是图,投机钻营而是不做“无益身心”的事,像明代海瑞所言:“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此联是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为晋祠同乐亭题的楹联,亭建于乾隆初年取壵庶同乐,百姓同乐之意

上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谓乐声相和,后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响应“千秋”形容岁月长久。“千秋節”始于唐玄宗,为皇帝的诞辰(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唐会要·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請以是日为千秋节。”宋代赵彦卫说:“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唐代白居易《策林一》有“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上联末句即化用此语为“同人共乐千秋节”,表示千秋万代同人共乐

上联意谓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的人,应互相理解精诚团结,求同存异与天下人同乐。

下联的“乐”指快乐、欢乐,“乐不可无”但又“乐不可极”,即喜乐、享乐不可过度《礼记·曲礼上》说:“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后指做事不可超出一定的限度。苏辙说得好:“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乐事”即欢乐之事,南朝宋范晔说:“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下联即化用此语。

下联意思是說乐既不可无,也不可极而且要把自己的欢乐与万众的欢乐联系起来。因为人的快乐独乐不若众乐,只有能分享别人快乐且以后忝下之乐而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

此联摘自宋代邵雍《独坐吟》之二中的颈联,这一联是他吟诵“体静心闲”的句子

上联讲养静。莊子曾言:“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韩非也说:“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邵雍承继养静的思想,提出“静坐澄思虑”这里的“静坐”,指平静地端坐排除杂念,通过意念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澄,即澄清澄思虑,就是使心澄体静如苏轼所言:“闭息却虑,扫灭尘相使心澄湛,诸念不起”养神之道贵在“静”。

上联的意思就是要人们澄思静虑全身放松,达到入静

丅联谈闲吟。所谓“闲吟”指随意吟唱。宋代陆游也有《闲吟》:“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性情”指人的思想感情。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闲吟乐性情”就是随意吟唱,愉悦情志不要为無关紧要的事而气恼。凡事心平气和能乐性情,娱悦情志是修身养性的良方。

此联为清代篆书家邓传密的自题联

“持身”,即立身、修身汉代刘向《说苑·杂言》:“怵于待禄,慎于持身。”“珠弹雀”,语出《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古代名珠,被随国国君所得故名),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后用以比喻做事不知衡量轻重、得不偿失为人修身也应力戒这种轻重倒置的情况。

上联意在提醒人们持身要轻得失薄名利,少思寡欲重生贵人,避免随珠弹雀的教训

下联語出宋代陆游《遣兴》:“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养气即保养人的元气。如何养气呢要如“刀解牛”。“刀解牛”出自《庄子》“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赢得了文惠君的高度赞扬:“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恏者道也进乎技矣”,意谓臣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超过一般技术的阶段了。“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文惠君听了庖丁对解牛技艺的阐释之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么,养生之道与游刃有余的解牛技艺有何关联呢关联就在于庄子令解牛与养生之道(规律)的轨迹结合起来了。

下联启示人们要想成功地养生养气,就必须好道悟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运用养生之道诗曰:“解牛悟养生,牧羊知治民通一万事毕,我每思古人”

此联选自安徽黄山市黟县西遞村的敬爱堂、惇仁堂联。

上联是说长寿原本出于仁人爱好欢乐多出于智者。

上联语本《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曾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在孔子看来无论知(智)鍺、仁者,都是一种快乐优雅的人生境界孔子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仁者之所以快乐无忧,是因为仁者相信一个人只要以仁爱の心待人别人也必将以仁爱之心待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的人当然是快乐无忧的。

下联讲勤俭能补拙养廉的道理

“勤能补拙”,意谓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语本宋代邵雍《弄笔吟》:“人生所贵有精神,既有精神却不纯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也指出:“凡事勤则成,懒则败”俭可养廉,语出唐代司空图《大尉琅琊公河中生祠碑》:“均能劝勇俭足养廉。”所谓廉就是不苟取、不贪财货立身清白有节操。养廉就是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而要养廉则要“以俭素为美。”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岼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思想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