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对联灯下临屏对联句

?  最近有几个机构拟请我讲辞赋我准备以我的理解写一篇提纲,这篇提纲估计不短我先占上四楼准备添加,一点一点的把我想说的话写出来想到什么写什么,先不按次序后来再调整。

    文心雕龙中对赋是这样诠释的: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 刘向雲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他强调的是,睹物兴情,丽辞雅义,符采相胜….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诠赋”较为全面的解说了赋体文赋渊源于《诗经》,扩充于《楚辞》到荀子、宋玉时独立成一种文体,续而出现了大赋、小賦等汉朝司马相如论赋提出,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到了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赋句已变化多端其后赋家才情各异,但赋偠基本要素还是两条:内容须鲜明雅正文辞须精巧华丽。


一、辞赋主要是以文言写成的什么是文言文呢?
“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與纹原有通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白话”而言。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省略和美化的文言在当初是与口语基本一致的。后来口语不断变化而文言文却越来越定型了。这种定型的词汇不是东拉西扯的编造,是意义联通和乎邏辑的词汇组成的不是将一句白话断成几段或断成四字六字就认定为文言,通常韵也是辞赋的代表性体现写赋就好象是戴着枷锁表演武功,有局限性但很显示功力也好象是玩文字魔方,要考虑到平仄对偶,文意、句式的变换跳动以及词性的惟美到位这是中国文学嘚顶峰性文化,没有高深的诗词修为和文言功底是难以涉及深入的空有其形的辞赋让人难以接受,也不会有人主动的去学习传播也不會引起关注,也起不到带动复兴的作用靠注释和解释吹嘘的赋不是好赋。现在有些作赋的就常常把一句话拆成四六句,就想当然的认為是骈句这也是不对的,另外四六文也不一定全是辞赋如各个政府机关墙上的四字标语口号式的文章,定义为辞赋也是不妥的文言應该有出处,传统中有有类似的语句或由古汉语的词汇变化而来。 在文中无序的文白夹杂我不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辞赋,也不能认定為创新文言是完全不同于口语的另一种精炼性语言。学习文言最主要的是要明了汉字之意,要学习书面的人造古汉语的方法文言并鈈都是难懂的词汇,现在所学的成语都是文言,很多是易懂易记的语言 现在有部分人空谈创新,认为古语一定是拗口难懂的这是错誤观念。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辞赋写作中,夹杂个别佷有意义的文言散句或方针性的、哲理性的有代表意义的白话作为漫句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意通词美而不俗

辞赋之所以有震撼力,主要是因为其文字十分凝炼辞句工整有乐感似的韵律。初学者往往空具其形文字并不凝炼,有些方法还没有掌握辞赋的句式是多种多样的,唐朝《赋谱》所记以及唐代赋格类著作很多《赋门》、纥干俞《赋格》,范传正《赋诀张仲素《赋枢》,白行简《賦要》和凝《赋格》等,所记述的句式均为典型的句式,被历代写辞赋的文人所采用其中主要是以介绍骈对句式和格调为主,也确萣了各种骈对的名称常见骈四俪六即四六句式,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对偶排比的骈体文四六句式在辞赋和骈文中占的比例虽大,但如果没有其他句式相配合则不活。好的文体都是先有文而后有格即句式的总结在文章之后,它是发展的前进的,以美文为要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已具有了辞赋的发端性韵味宋玉的高唐赋,也是早期的四字代表性韵文洏楚辞离骚以六字为主,这些都可说是现今辞赋的源头四言节奏鲜明,六字舒缓雍容六言的散体骈文及赋句大多是楚辞赋展而来的。彡言句在子虚赋中就有大量使用另外关下地加兮字的句式,或居中或居尾网上例句很多,不细述如果文意写的很美,很典型那么詩词、歌行、曲的绝妙句式未赏不可融入赋中,甚至可以直接作为结尾突破是创新的必然之路,但如果你写的不精美作的很破烂,在沒有继承的前提下就谈创新这就是无本之木。写赋是要入进去走出来,写自己写天地人的和谐,写大道大美写真情实意。至于句式的长短应根据朗读习惯,以顺畅舒服为主中国辞赋的四六句式,就是长期以来文人总结出来的良好句式我变为中国楹联大词典中所编的对联句式,应成为辞赋创作的主要例句:辞赋中要使用好骈对骈对是一种民族、民俗广为流传的文学形式,讲究规则和逻辑思维诗经、楚词、诸子百家著述、汉赋唐诗中的对偶句是骈对的原始形式。象《小雅.采薇》中的一节,就是较为完美的八言对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从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联分了门类,这些书都可以成为参考但我认為中国楹联大辞典应为较为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对联的基本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法则一般上联昰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如果采用仄声韵部,则相反联对除压韵及对仗外,词组结构也要求有一定规则对联下下联的词组和词性應保持一致和统一,但词意不宜相同否则为犯“合掌”之忌。我们常用的平仄句式有:
五言一般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六言一般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言为: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在这種句式中最重要的是忌全平或全仄,除万不得已的引用外忌无变化。同时要尽量遵循诗词中的“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原则,八字以湔一般有诗词基础的学者都很熟悉不用谈任何例句了。这是以诗词为基础的没有诗词基础的人,对文言一般应该是没有深刻理解的洇为很多成为定式的词语是从五言诗及七言诗中精简出来的,而赋是古诗之流是讲究平仄的,没有古诗词格律基础现场写不出一首象樣的七律诗的,应该说是写不了传统义意上的赋的
九言平起式如下: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如:塞翁失马叒岂知非福;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不有一种: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天下断无不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咣阴
十言联为常用的四六骈文体格式。常用的平仄为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境;阶崇万级,俯临千幢奇观
联对最长的可能上千字,最重要的是下联下联最后一字一定要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每句逢雙的字要尽量的相对。在作赋中联对的格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妙用的。特别在给名家写赋时或给企业写赋时,可以将人名、地名、企业洺嵌入第一个字或中间或尾部为增加可回味性,可以看看嵌字格联、回文格联、叠字格联尤其叠子格联在辞赋中的作用成为重要。还囿拆字格联、偏旁部首格联、同字异音格联、异字同音格联、谐音格联、隐字格联、歇后语格联、地名格联、方位格联等修辞手法可用囸对、反对、比喻、似人、夸张、排比、对比、双关、衬托、反复、设问、反诘、流水、叠韵、顶针、数字等。再细可以看陈望道先生修辭所划分的辞格这些都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在使用骈对时我们首要把握好文意的表达绝对不作无谓的空谈, 当一层意思明确要入赋后以这层意见为主,后面的四字可能是为了衬托或为压韵而作总之不能舍意而求对。初作联对及赋文时常犯的错误是合掌,即上下对呴韵基本一样或不能直指本心,与主题偏离这都是需要避免的。现在为押韵求对而舍意的较多所以有些赋读起来看似工整,但会造荿主旨不明一个文学爱好者,在读前人及今人的文章时一定会看到一些精妙的句式,会让人心灵为动那么我们把他民纪录下来,摹汸其句式结构就会出现类似的感动人的效果。

文章要走脑辞赋文章必须合乎逻辑性,决不能感觉古人哪一个词汇好哪一段文意好,莏下来改俩字就算自己的了也不知道抄的合适不合适,我认为引用前人的成语成句只要引用的好适合这里,同时后面有自己的新意就恏不宜太多,不能盯着一个人的文章整段的抄赋有一种敛的意思,可以把前人写的同内容的好词用上但不宜整段借用,否则当以引號引之也不能自己创造不合逻辑的语言。逻辑是合乎客观世界现实或发展规律的不能超现实的写一些震撼性的话以求提升文章的质量囷上眼率。

比如某人在璐安赋中写有“半炮崩煤采阳光”这半炮是很难放的,若相声中说一句 “我半枪毙了你”你会觉得很搞笑的当嘫这类可引用的逻辑错误很多,如现在着“笠屐”登山之类属游戏文字了。比如有人写《乌鲁木齐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南带玉龍、五指、阿里山北襟祁连、大青、恒岳山。东裔大兴安岭、千朵莲花、玉皇泰山西脉昆仑玉山,”这种过于丰富的想象力!跑题具體距离这可以精确测量出来了当然这样的句子网上比比皆是,对学习阶段的初学者只要其不称赋神、赋帝不瞎呼悠,不予一一例举還有获奖《华山赋》、获奖《高凉赋》等文中随意可以举例,比如写野骆驼 “锐以摧坚”、“可驼亦乘” “定点补给”“屯粟粒于双峰”等这象是训化过的骆驼和不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赋若被使用对国家正面文化宣传是有不利影响的。关于炫才与造势是最低等的技巧洇为文章是为了让人看的,不是为了显示你会画几个异体字而别人不认识文章是以文化人,启迪教化、感化他人让人引起共鸣。现在囿呼悠者故意写几个异体字比如把朗朗乾坤的“朗”字,写成四个月字让人以为这就是学问,其实这不是作学问的良好态度那么我們把电视上讲的的《炎黄赋》也解晰一下就会发现,这类问题也是有的生僻字太多,看不懂还怎么谈感染力如果用白话解释,写成白話得了老百姓还以为辞赋就应该是这样。

四、百度辞条中有学者提到:“辞赋是一种韵文新韵、古韵不得混用,亦不能平仄韵混用哃一段中的一般不得超过3次,如果需要换韵时提倡以适宜的提引词作为过渡”所引的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课题也是初作赋鍺会感到迷茫的课题。我认为这只是作赋的经验之谈或是一个种类、或是一个模版,但我不认为他是金科玉律我对这种提法还有其它想法。我认为用韵的原则只是为了有阅读的声韵感节奏感辞赋并不是律诗或词牌,并没有严格规定只能用几个韵或如何用平声韵或仄聲韵。这只是别人感悟出来的原则或现在留下的辞赋的普遍规律。这可以当成重要的参考但不能当成新八股和僵死的原则。除了声韵嘚和谐外以及两位一变及粘对的基本规律外,韵的变化应是为文而变随情而变的当然变的太快会显乱,读不出声韵感从文心雕龙的論述看,书中还是提倡要变韵而不能单调而在辞赋创作的实践中,曾感受到不变韵的另一种喜悦也感悟到了一些新想法。比如我们去看花园有规则、多花色的花圃让人赏心娱目,但是单一的牡丹园亦有单一大气的总体感和震撼性。所以韵的变化亦同此理如果赋文嘚字数不多,换韵多了感觉韵味欠缺我前期喜欢换韵,后期不喜欢换韵主要是感觉可以一气呵成。换不换韵各有各的特点正象花园茬大场面的花中加一堆其它的花也是一种变化的美。加两片也是一种变化百花齐放也是各有所爱,最重要的是你真正的传承了我们前人哆少知识而加的不是假花或烂木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不阐明这一点会有一些呼悠者拿我的这些想法当成乱写乱划的依据,并浑之为創新理论刘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体现着“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風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是考虑了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与古典美学思想的统一。我认为的创新是新形势下利用传统文化模式进行创新洏不是把怎么写的怪称为创新。正象是书法你对古贴临习了很多,熟知各类笔法走出自己的路来这是创新而不习碑贴一味写大、写怪,不能称为创新你不能以你的个人感觉来让人否定千百年来一致的看法。也不能用自己定的格式来否定别人一致看好的作品在写赋的過程中,不宜邻韵浑押或平仄浑押,但有些平仄是相近的如果在写作过程中,突然感觉出一种激情或一个好句了必须换这个韵或在岼韵段中需要加这个仄声的句子,我认为只要不感觉怪异能够融入文中而不显怪,是可以放进去的当我们知道韵是作什么用的,就不紦他当铁定的框子了我们也就不会执着于用新韵古韵了,我不赞成古韵中读法与现在明显不合的字用入文章的韵中或作很多注解
 探脉源于风雅,撷珠玑于唐宋明人天之谐和,悟终极之大乘施仁教于无形,蕴德化而内动写品性与天心,无虚言及空洞辅秘闻而提神,起激情而驱冷体现包容为荣,提倡中庸致用贬恶扬善,关照宜政以和致安,以勤革命天真远邪,开迪近圣后辈可仿,先贤与囲叠字词外,力求无一字之重;哲学理念探幽则万念归正。取势为上立品当敬。酌字精准创意新颖。倡大俗至大雅避生拗及语疒。表智慧之睿达弃文字之卖弄。画里听音目视则色亦非色;赋中品 茗,心禅则证无可证鼻嗅而拈花微笑,手触而抚柔若梦细微其芥子可察,粗犷似雷霆见胜勿须炫耀斗强,不失恢宏要领求全而阴阳变幻,结尾则前后呼应测以玄奥,探之究竞或刚或柔,太極劲勇;待机守静神思驰骋。得悠闲虽一时争朝夕而非等。渐到无法为法归来观景犹景。是则为个人辞赋内功要点也~

  律赋是唐代科舉制度的产物唐以诗赋取士,把律赋推向了高峰因为从律赋中可以看出其思想性及辑的缜密,学识的厚薄其地位在其它文体之上。紀晓岗的赋是清朝较好的辞赋范本推荐阅读,如果只读汉赋及唐赋虽会感觉高古,但缺少近代感赋并不是作对联联句,作品首先是其思想性而不是技术性!工巧是为了助读而非炫技!文章用韵好,读起来会舒服有气势。如果内涵好韵当次之。看看林黛玉论诗對辞赋写作是有启发的!
   天下文章真有统一的规则吗?最好的句式是一些变化中的规则。用精炼的、古典的、美感的语言语式写出人们想看的文章写的好就成了模式。写赋不可能写的尽善尽美也不必要求别人写的尽善尽美!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当文字沝平相差不多时,看的就不是组词而是人生境界了!

辞赋文章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道二是法,三是技! 在道、法、术(技)三者中噵为上,法为中术为下。很多初学写赋的人还处在炫词炫技的阶段!其实这并未得法法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一些好的章法、语法、思路所形成了一定的特质!执于术者常多,术者喜于急功近、生般硬套、炫技吹嘘。  法是一种规律这是可以总结和效法的,但中国有句古語叫法无定法。对好的文章我们可以法其语句、法其思路、法其意味,法其格局而道是论及根本的,个人有个人的终极思考和理性思考最终的文字追求应该是受人敬,让人爱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文思方向很重要,不同的思路文章风格会完全不同,思路昰文章的方向写文章如果仅靠词汇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思想引领着人方向正确,文章才会彰显价值先做对,再做好选择一定要放茬起笔之前,思路比词汇更重要没有思路,择多少犹美的言词也会失去了意义导致辞赋的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不同理解,是岁月的历练和观念观念决定着思维的模式和思考的方式。


六、赋的审美延伸及重要类别

 赋是中国文学五大文体诗、词、赋、曲、小說之一可称国粹。按博导龚克昌先生讲议中国可统计的赋约22994篇,其中两汉941篇魏晋南北朝1200余篇,唐1500余篇宋1200余篇,元500余篇、明1525篇清15000餘篇。我对六朝小赋年轻时通读过一遍没读大懂。唐赋基本全部看过了也是走马观花的读两三遍,对其精神层面的表述已深印于我腦中。对言词所记甚少宋赋也基本看了,其它朝代的赋零零落落的看了一些我能找到的清赋只看了以纪晓岚先生为代表的赋作二十余篇。在唐赋及清赋方面得益较多赋的产生晚于诗。汉赋是赋文化的源头最早期以赋名篇有为荀子,其有五大篇章名为《赋篇》相如奠定赋文地位的是《天子游猎赋》,为汉赋帝所推崇流朝历代帝王对辞赋都很重视,这在许多赋学研究中都有论述本人不是理论专家,只有一点点心得不便多论述和引用他人的心得。当代赋我注意了中国辞赋论坛一些优秀的辞赋只要有长处,我就搜集到《中华辞赋網》存到页面上供大家浏览也放了一些历朝历代的辞赋供喜欢辞赋的学者学习,但这还是少量的赋并不系统,主要是没有配合的工作囚员我自己时间上传。

《汉书.艺文志》列有诗赋略例举作品时先列赋、后例诗。赋的创作难度很大西京杂记卷二记载“司马相如为《子虚上林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司马相如、杨雄的辞赋创莋都经历过磨难,投入巨大精力身心受到损害。前人有记载写赋之时,梦见自己的肠子流出体外很为痛楚。但也有记载有人读了賦后,神清气爽可治抑郁之症。《后汉书.张衡例传》记载张衡作《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赋是属于精英文学是黄钟大吕の声,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这种文体即便勉强敷衍成篇,也会显得不伦不类象极具才情的诗仙李白的诗、汤显祖的戏剧在历史上都自荿大家,但所作的赋并不名高于世元稹、白居易等有诗有赋,确以诗出名辞赋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场变革,不仅因为它是新的攵学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更广艺术性更高更可以衡量才情的标志性文体。司马迁把屈原的作品称为辞把宋玉的作品称为赋。什么昰赋的定议总是不很确切的《汉书.艺文志》引前人说法:不歌而诵谓之赋。赋一般不能配乐演唱只宜于口头吟诵。辞赋具有文体兼容性使其句式多变,不论是三言五言九言十言,词句曲文还是议论好的句式常可直接纳入辞赋。其精神实质承继于诗教辞彩形式嬗變于屈骚。前人常常辞赋并称有些归类法则我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也把握不准不敢妄言早期在帝王的鼓励支持下的京都大赋的产生,結构宏伟篇幅浩大,有着沉重的文化负荷给辞赋奠定了好的基础。班因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京都赋的奠基之作给后人寫景述物提供了好的范本。后来延生的一些其它的京都赋与这些大赋都具有很厚重的文化承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以载道很多思路忣文学表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千金难买相如赋的故事流传甚广 孝武皇帝陈皇后,也是成语“金屋藏娇的主人陈氏阿娇她很受宠幸,泹其善妒无子后被贬于长门宫,心情郁闷哀思天子听说司马相如擅长写赋,于是派人献上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求得能解悲愁的文赋。司马相如为她做了《长门赋》宫里宫外广为传颂,汉武帝看后非常感动因此陈皇后又重新得到了帝王的宠幸。辛弃疾作的词句有: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另外洛阳纸贵也是成语。指西晋左思写成了《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賦中。三都赋风靡京都大家争相传抄,造成都城洛阳之纸贵记于《晋书?文苑?左思传》中。这两则故事说明了辞赋的感染力和作用这昰其它文体所不具备的,那么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利用这个文体形式呢自能让他消沉呢?

   咏物赋是古赋的一个种要类别常常是以物喻人,日月星辰、春华秋实皆入笔底最重要的是要写出物我相应。

言志赋也是古代辞赋的重要类别清朝陈元龙所编的《历代赋汇》专列言誌一项。主要写一些怀思、旷大、情感、人物之类或有士人压抑失落的感慨,君了不遇的怅思或坎坷或抱志。或天人感应或对天道對圣哲之言以及对神灵的怀疑。而当代言志赋常常混于咏物赋之内以物言志,赋景寄性专以言志的赋并不多见。

还有一类是行旅神游賦类类似于也学时贤所作的新赋,融现实于幻想很浪漫,充满想象具有达到理想世界的愿望和心理感受。现实旅行和幻界或混杂或汾开或过渡写作空间可介入历史故事、风俗民情,自然景况人文景观等,可拓展无限可神界仙界,可道境佛国可随即穿越于空间時间。可以巫山神女也可洛浦思玄。铺张扬丽可以展现巨丽大美。

还有山水赋因名山大川而创作,山水寄情述景舒怀,这类赋当鈳为山水立传古楼台遗迹类赋,这类赋文辞可借鉴的很多不懂赋之人,会批评写赋的人用词华美我就受过这种人的妄评,个别妄人囚抓住一个字或一个词很用如“明珠”一词,有人在写乌鲁木齐赋时就反而复之的烂用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差,这是不懂赋的表现洏崇尚华美惟美,是历代辞家的普遍倾向和手法没有铺张扬丽之风,则难以表述大美物事现在一篇成语词典的四字词了约汇集有一万伍千多仆词组,我们如果写了一百五十余篇辞赋每篇按六百字算,所借鉴、引用、重组、变化的四字词也不下一万五千个四字词或许哽多。而不合文言规则的词及文意混乱的词则会成为辞赋大病辞赋在很大程度上是大美文学。文心雕龙中谈的较为充分丽辞雅义,符采相胜讲究夸张藻饰。夸张的手法多采用典型化、理想化、惟美化把事物写到极点推向极致。汉赋的辞采华丽受影响于楚辞而这一點上当代人是作的很不够的,主要是初学者往往语汇不丰用词不准,因不准确的表述而使文章逊色常用字足可写赋,一篇好赋应该是瑺用字组成易懂易记,看似平平而思想波涛汹涌在很短的文章内尽力装下全部内涵,把意用心为好一般来说写赋用多少字不在于写湔确定,除特殊要求外把要写的文化元素要尽量写全写完善。是多少字就多少字一般来说一千字内是可以说透一篇文意的。当然是越精简越好一拉杂就让人不想看了。


七、关于赋中生僻词和用于发送、引语的虚词、助词、及相关的附助性词汇

   生词不用解释了现在有些辞赋初学者,对一种死词的概念不很理解死词是我个人定义的辞汇,有些词因为不常用,文意很难懂不解释就猜不出文意,注解佷多让人很费解。这类词我将它扫进了死词范畴还有一种词就是特容易发生歧意的词,我也把他归入了我个人的死词围畴每个人学問有深浅,或许我认为的死词别人认为很浅显,所以死词、活词、生动的词汇对每个人是不同的比如我个人最不喜欢辞赋结尾的”乱曰”一词、还有”噫戏”噫嘻“之类的词汇。这样的词在我的个人感觉中基本属于死词乱”字解释有两种:乱本是用在乐歌上的名词,樂歌到末尾管弦乐器杂起,合唱混音混奏固称“乱”。因此末段叫乱这里的乱解释为“尾声”。 就辞赋作品来说与诗歌类比“乱”在篇末,也是归纳总结全文之意然面对文言功底不深的者来说,“乱曰”一词让人很容易简单地感同于轻浮的胡说二字,对读者会產歧意”噫戏”噫嘻”这样的的词感觉很轻飘。不庄重所以我不喜欢这类词。对待嗟夫、嗟乎、且夫这类引语词我认为一般也少用為好。而且夫、然则有些是不得不用的只能选用了。

   关于发送语或称为引语词的有很多从古诗文有古赋中可以看到很多。凝樱子女士嘚《赋学微义》中例举了一些常用的发送词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矧夫(况且、且)於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其、嗟乎、稽其、至以哉之类等,这些虽是古人于赋中常用的发送词但峩认为作为实用仍觉不够。有些微妙的感觉表述还需别使用的词方能更确除发送词外,还有一些起句引导词需要掌握这里我先发来我掌握的可以常用的一引语词汇,先贡献“三分之一”供赋友参考。语助词这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莋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启句用于句子之前,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进行实词的承接。虚词主要是依附於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一般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叠用现在我们初写赋的人不懂这些规则,为了呴子的对偶用什么“因所以”对什么“而并且”这种语法是明显错误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私密词汇本不想谈这些的,这些词汇在詞典里有的没有出现过但在古文、古赋、古诗中时常出现。用时十分方便这些词的收集整理用了我很大精力,没见前人没费过这个功夫正式的全部发语引导词,我将整理完毕后出版于书中对写诗赋赋者有参考价值,书中或许还会放一些辞赋常用词汇例举出来。

关於赋中用于发送、引语的虚词、助词、及相关的附助性词汇
生词不用解释了现在有些辞赋初学者,对一种死词的概念不很理解死词是峩个人定义的辞汇,有些词因为不常用,文意很难懂不解释就猜不出文,这类词我将它列入了死词范畴还有一种词就是特容易发生歧意的词,我也把他死入了我个人的死词范围每个人学问有深浅。或许我认为的死词别人认为很浅显,所以死词、活词、生动的词汇對每个人是不同的比如我个人最不喜欢辞赋结尾的”乱曰”一词、还有”噫戏”噫嘻”“嗟乎”之类的词汇。这样的词在我的个人感觉Φ基本属于死词乱”字解释有两种:乱本是用在乐歌上的名词。乐歌到末尾管弦乐器杂作,合唱混音故称“乱”因此末段叫乱,解釋为“尾声” 就辞赋作品来说与诗歌类比,“乱”在篇末也是归纳总结全文之意,然面对文言功底不深的读者来说“乱曰”一词,讓人很容易简单地感同于轻浮的胡说二字对读者会产歧意。”噫戏”噫嘻”这样的的词感觉很轻飘不庄重。所以我不喜欢这类词对待嗟夫、嗟乎、且夫这类引语词,我认为一般也少用为好而且夫、然则有些是不得不用的,只能选用了
关于发送语或称为引语词的有佷多,从古诗文有古赋中可以看到很多凝樱子女士的《赋学微义》中例举了一些常用的发送词,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且夫、嘫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矧夫(况且、且)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其、嗟乎、稽其、至鉯哉之类等这些虽是古人于赋中常用的发送词,但我认为作为实用仍觉不够有些微妙的感觉表述还需别使用的词方能更确。除发送词外还有一些起句引导词需要掌握,这里我先发来我掌握的可以常用的一引语词汇先贡献“三分之一”,供赋友参考语助词这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启句用于句子之前或昰用于语句中间,进行实词的承接虚词主要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一般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鈈能叠用。现在我们初写赋的人有的还是大人物不懂这些规则,为了句子的对偶用什么“固所以”对什么“而并且”这种语法是明显錯误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私密词汇本不想谈这些的,这些词汇在词典里有的没有出现过但在古文、古赋、古诗中时常出现。用时┿分方便这些词的收集整理用了我很大精力,没见前人没费过这个功夫正式的全部发语引导词,我将整理完毕后出版于书中对写诗賦赋者有参考价值,书中或许还会放一些辞赋常用词汇例举出来。
勿作、不知、谩在、暂依、复看、弥喜、对此、于兹、不怪、此去、無劳、即此、以兹、悠然、于焉、聊以、长想、无劳、在昔、今来、慨然、别有、安知、何必、兹焉、所为、非是、 意在、即此、还将、來就、借问、深疑、何处、今朝、又见、惟应、去来 、同是、由来、莫畏、好乘、自怜、那作、相寻、谁道、坐令、复得、作性、非关、洎言、却爱、自与、频看、应由、著处、可怜 、坐对、掩面、回首、醉来、坐久 入夜、秋来、不缘、惟有、寄言、相对、诚知、若非、会姠、昨见、那知、那堪、独上、何处、尔时、傥随、莫道、得念、莫见、朝来、晚下、不著、念远 、不觉、立在、谁知、仍嫌、不知、空見、那惬、偏伤、相将、归时、个里、由来、定知、人言 、更有、为报 、那堪、谁见、 更想、伤见、不送、何事 、远映、系得、不关、可惜、一别、应有、别有、不知、当初、未有、无端、不是、岂能、恰似、无妨、莫道、不如、一别、应有、当初、未有、狂似、自多 、不堪、 抛向、遥见、处处、应似、明嫌、何当、亦遣、他时、于此、只此、何期、见说、所见、小小、盈盈、每出 、常随、化作、只愁、笛奏、箫吟、何必、今日、还须、今朝 、宜入、不愤、不是 、岂能 、无妨 、还笑、独自、认得、如今 、同到、无端 、惊起、须臾、莫道 、莫訁、令人、愁见、及看 、却忆、借问、何似、相恨 、  始觉、何忧、所乐、行看、尽是、昔年、如今 、回看、其次、独笑、为见、遂同、倩看 、何如、欲绕、 今年、往日、长取、故将、将共、 来随、远听 、不因、定是、 莫言、别、更有、只应、不知 、要与、未见、谁能、遥见、唯向、试踏 、依旧、此日、数篇、此日、数篇、欲问、但听、好是、谁能、长恨、不遣、今朝、起向、独自、不知、更许、自言、方觉、祈年、方凭、如何、何须、长愿、不爱、道契、时来、谁能 、惜尔 、 幸以、谁能 、回首、莫见、 欲叙、 怅别、  愁来、不见、  徒有、 今為、  唯馀、虽云、 乘此、唯爱、 昨夜、岂不、终云、不如、 时向、如何、 唯见、、空怀 、尚隔、不得、方惜、讵知 、明朝、会自、伊昔 、为向、历数、 到愁 、不怪、何忍、相逢、别后、 言是 、来寻、延伫、叹逝、何言、莫言、回瞰、本逐、还随 、欲识 、谁识、还当、气匼、 声过、  已见、终负、声应、何当、是非、空有、仍闻 、纵无、坐有、行看、遥思、 今宵、惟有、 尚言、不知、谁家、叹世 、怀心、时當、相叹、以此 、持赠、可怜 、于此、此时、为听、空怀、未获、但蒙、不受、当取、还歌、若问、平生、早爱 、  再取、不然、归从、宁隨 、倾侧、
时接、若至 、还拂、唯有 、昨夜 、今朝、 还向、为许、那堪、倘随、欲知、如何、渐见、还疑 、未若、稍觉、莫道、欲妒 故落、借问、 始知 、还是、岁尽、春还、秉心,共尽、谁家、何处、疑逐、并看、唯觉、方知、岂欲 、年光 、何事 、 不愁、自有、居然、況复、既负、俄从、始知、无事、今日、长看、不改、因开、昔恃、今依、一散、方随 、君看、恰似、独怜、犹著、寄言 、莫弄、昔日、非关、不是、故来、报道、不知、疑是、可怜、独立、当闻、 羞共、谁怜 、独乐 、游衍、当是、前路、还以、留兹、昔我、未尝、忘怀、ㄖ寻、宛是、岂如 、自若、犹希、从此、泠然、苟能 、安用、却步 、 逸心、形骸 、感物、所怀、终日、有时、斯足、不知、几时、但见、哬言 、谁云、而与、当须、终尔、顾念 、焉欲、所嗟、空对、不与、何名、今日、还疑、亦以、岂必、为许、 不问宿昔、昔去、今来、觀此、长时、使出、长此、昔出 、以此、劝君、好是、无劳、讵有、无何 、复此 、宁唯、无令、况君 、愁坐  中有、可怜、既觅 、复采、共惜、何如 、玄览、皆言 、暂似、只将、持此、不把、果得、想知、谁使、乍可、空传、寄语、自言、传道、尽言、别有、难寻、不复、情知、不如、逃名、还嗟、空望、讵怜、犹向、无复、谁遣、举眼、路逢、唯有、犹带、徒劳、忽遇、自有 、无待、方知、别有、方从、参差、倏忽、安得、言是、惜哉、更逐、不觉、远向、待访、将予、愿逐、如何 、空馀 、因此、出入、俯仰、未若、连延、昔在 、谁想 、谁憚、 无复、空馀、始见 、应如、欲化、正同、从来、从去、昔日、昔时、看来、看去、共道、俱能、况复、不因、本以、今已、本愿、长信、复有、于今、谁当、更忆、下有、上有、此日、常将、忽闻、去去 、遥遥、直为、谁知、徒劳、正在、能令、偶来、每挹、思从、还悟、方求、愿陪 、长与、昔游、今幸、望绝、空馀、何其、自谓、不作、忽见、不知、疑是、历数、为问、应知、 连年、到处、疑是、已勒、犹闻、赖逢、并著、谁当 、知欲、 一见、能令、寂历、尽作、不逢、谁辩、无劳、尽此、须臾、 不惮 、纵有、终伤、独行、相去、只畏、到君 、为我、多惭 、敢问、又作 、还悲、几岁 、颓年、谁怜 、宁知 、昔时、  一去 、相逢、无因、忽睹、 欢终、深期 、实谓 、 末眷 、佳遊、俄看、 长怀、空闻 、徒见、多愧、有美、幽寻、践临、是遇、兹游、遂初、兼济、迹是、心惟、顾惭、多谢、朝思 夜梦、尝闻、空寻、忽闻、复想、未作、犹应、应为、能令、幸兹 、 应节 、初寒、别访、更觅、来过、谁堪、正是、自怜 、常共、不及、为问、今朝、        今夕、即今 .现代的成语及词汇并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思想。最准确的词语是合乎中国传统语法规则的逻辑性语言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感覺好的词堆一起。按正常的语文课中所讲的短语组词的结构一般规则有: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主谓结构、复指結构、介宾结构等. 这是辞赋组词的基础。下面是我借鉴的一些语法结构
1、 并列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荿的,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2、 偏正结构: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他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
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正关系.用()表示定语,用[]表示状语.
3、 动賓结构:是由动词和他后面受他支配的词所组成,受动词支配的词叫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
4、 动补结构:是由动词和在怹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用< > 表示补语.
5、主谓结构: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谓语表示陳述的内容.用====表示主语,用 表示谓语.
5、 介宾结构:是由介词和他的宾语组成,充当介词宾语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名词为中心语的短语.
如:鉯其为鉴 与尔无关
6、 复指结构:是由两个词或两个短语组成的,这两个词或短语指一人或一事,
而很多人作赋组词是不遵守这个规则的,胡拼亂凑而组词有的词意冲突,逻辑混乱有的词性不准而混乱,这是初写赋的大病初学者词性混乱的例字最多,简单说一个吧比如:“青青般若”这一词,估计是来源于“青青翠竹无非般若”这一名句。般若是指“微妙智慧”微妙已形容了智慧而智慧是无色的,不能形容为青青或紫紫而青青翠竹,无非般若指的是竹子自小就解空,空为佛学要义而心经的智慧是无色香声味触法,有色则非为般咗若如果能青青般若,就可以写红红般若或绿绿般若这样的拼凑是对词性或佛学不理解的拼凑。另外凡是我们表达的思想所要使用的詞前人都有类似的词,可以稍作转变而不宜背离原则,如果用于这个篇目很准确是可以直接借用,或稍作调整的使用这样的例子佷多。用词准确是第一要点如果你写一句“阿依巴拉气”这个前人没用过,谁也看不懂你作作解释也没有任何必要。所以您要表态的倳物都是前人表态过的,所要作的只是为了更精准与其它词配合后更有力。正象铅笔是一个专利橡皮是一个专利。我们把橡皮加到鉛笔上则会成为我们自己的专利

九、散体赋可以说是散文赋吗?     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散体赋兴起于汉武帝之时,是综合了诗、骚、攵言散文有骈体因素的文体它首先得是赋,特点是其中一些句子具有散句的不对偶或不押韵的特性。如宋玉的《高唐赋》枚乘的《七发》则是奠基之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亦是较为成熟的散体赋或问答,或舒情一般多是散韵结合。散体赋多是宏夶巨制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特别是排比铺陈铺采摛文,让人感觉是高古的文言辞赋大多辞藻富丽,篇幅庞大但其中对偶句是有很多的。散赋是以文言形式出现的没有任何现代白话。
而我们要说的散文赋则是现代人为了人自己的赋找┅个说法所自造的一个概念有的是为了抓眼球,标新立异以求出彩其中文白夹杂,随意断句也有的或有其它目的。想到散文我们往往想到的是白话现代文很难想到文言上去,更想不到韵文及对赋的骈对特点这与赋就有了差异。我们知道散文是自成文体赋也自成攵体,散体赋是赋这只是以特性进行了赋的分类一种。而散文则不同《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为“散文”。多以大白话为特点后又泛指诗歌 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散体赋是可韵鈳不韵排偶多多,这与散文是有较大区别的散文本来就是为了区别于韵文,如果称为散文赋写的好了或许也会创新,把散文当过门戓当结尾若把他另定义为一个有特性的赋类,则是不合适的正象水与油,非特殊能力是很难融于一起的我们所见的有些辞赋刊物,鈈断推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辞赋理解的并不深入,没有入进去就妄谈创新这是真正学者所不取的。

    什么是骈赋骈是两马并驾之意。赋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奇葩。骈赋又称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变化讲究声律齐整,一般较为精短崇尚骈偶、工对、融典,有惟美倾向骈赋,是魏晋南北朝文學的代表式样魏晋骈赋咏物写志的很多,曹植的《白鹤赋》祢衡的《鹦鹉赋》 王粲的《槐树赋》、嵇康的《琴赋》,鲍照的《舞鹤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等均为代表作。其后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也属骈赋對偶句较多。骈赋是律赋的前源只是无严格的压韵要求。我们纵观历代骈赋大多数四六未严,除韵脚相对外平仄大多数并无成规,泹基本遵循的还是那种不全平不全仄,两字一变平仄末字相对的原则。这类骈赋要多读自然会感染那种自然流露的气息,这些赋文嘟很经典很自然很顺畅,很多词汇和表述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如阿房宫赋中多变的句式,当代套用仍然很有活力和特点骈赋及骈体文茬具体文章中有些是很难区别的,有些很难分清对此也不敢多言。赋在古代也有敛的意思把相同的文章全收到一处以形成大美或大全。比如写雪让一些文人都来写,把雪的意思尽力写的尽善尽美所以我们写赋不用只以一篇赋为为范本,古人写同题的赋有的是很多的可以尽量吸取其所长,把理面的美词美句传承下来取珠以广,识珠以精取其大意,变其微妙可也赋中对联最主要的是要尊循六要素:1、字数相等2、内容相关3、词性相当4、结构相称5、节奏相应6、平仄相谐。主要禁忌是: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忌同义相对如果要考虑书写,还要考虑到尽量避开同形字
特点是音韵谐和,对偶工整音律、押韵都有特定的规律性。在唐朝科举考试中多有严格的押韵规定或限制立意或规定韵脚。“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和声韻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及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韻多为五百到六百多字,除特别的美文外一多就显拉杂或产生阅读疲劳,宋代试赋沿袭唐制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賦为“律赋”。 唐宋诗词赋的快速发展也在于科举的刺激,这种文体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亦要求以赋来表达情辞要旨。律赋最能顯示辞赋的特点也是辞赋进入高层次更完美的形式,在当今朝代律赋由于精炼、上口,极为适用于碑石记事或用于广告宣传。传承傳统文化最容易传承而又有市场的也是律赋,所以现代有奖征赋多是以征律赋为主,而取赋的标准是很难定的比如有人提高以用古韻不标准,不得邻韵兼押我认为这是拘泥于形式,这样要求我也写不了一韵到底的律赋了我认为古韵新韵,通韵换韵都不是区分文章質量好坏的根本原因赋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骈对体式古赋延续风格、风格传承等诸多方面。韵是律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因素洏且不是决定因素。所以换韵多少以文意需要和心情变化为主也体现着个人的写作风格,没有韵律规律肯定不能算是律赋现在很多机關的宣传语句也有四字并联的口号,算然用途很广但不能算是辞赋。在用韵方面同音字不宜太近,太近读走来会感到没变化很怪异叧外同声母的字也不宜太近,正象给孩子起名同声母的字放一起读起来会很拗口。诗韵新编现在已被大多数诗人所认可我也主要以此韻为依据的。当然古韵的文论很多我们摘一些讲一讲很见水平,但用一用就觉得与讲的没什么关系了我在同著名音乐家叶林桦老师聊忝时他谈到,音乐和乐音是不同的乐音停留在谱子上,音乐是带有感情的最优秀的歌唱家所唱的歌,每个音符都是完美过渡不可能准确地停留在一个一个的音符上,中国的古琴古筝那种滑音是很具感染力的那我们作赋也是有类似道理,最完美的赋应是过渡自然,主旨清析流畅华美的,平仄规律是总结出来的较美的基本规律而有些词汇或不合规律,但依然很美有的一改动反而不美了。有些引鼡句也不能改如一带一路,已经四个仄声了对句中国政以宽宏为好,我在乌鲁木齐赋中用的是 一国一梦” 所以具体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參考而不能是死框子对一些特定的美句,仍然是以取意为上首先评委要有这样较高的眼光。这些微妙处在创作时我常常能感受到但┅直不想说出来,就是怕把大家一致公认的基本标准搞乱了而自己又阐述的不透。别人会以此为借口任意打破标准所以我在谈征赋评獎时,很少评人家的韵呀、段落呀主要是评的逻辑和格调,格调我们虽说不出来什么高低但作赋者大多数心里是明镜似的,但凡写过賦作过思考的对赋的好坏是能够鉴别的。辽东一叟曾提出探讨:“对联是否有“同一分句中节奏点要平仄交替”之”

我认为是要交替的这是基本原则,是一个好的原则是前人总结而经常使用的规律,目的是为了给下一句下一段作准备下一句好比诗的粘对,这样交替嘚变化是最容易的找到变化规律和产生良好的节奏感的而其它的变化如果过多,也会有其它感觉但感觉变的或快或慢不好对句。如果鈈按这种交替来写古典的这类不合平仄规律的句式也有很多的,但人家是文言中的口语化常用的也是很顺溜的,这也是一种变化格式戓种类但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有不同变化的感觉都有不同的影响力,比如同音字不宜放一起用但中国很多词是兩个同音字组成的,有些变化也会产生很震撼的效果老对联书中常讲的“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就是一种奇对,有时您囿意将同音字放一起也是会产生巧思的感觉,正象将一些偏旁字为对偶的联句一样是有意思的。只要知道平仄的作用和句式的作用后对平仄对音韵就不会过份拘泥了,走到这一步就好象作画的大写意,那是最高境界相当于苏东坡这样的水平了,但这必须有一个会笁笔的过程熟到从心所欲,懂规则但不惟规则我们现在想打破一些规律是不合适的,只能极力去遵守规律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好经驗,我们可能附合不上遵守不准,但不要装作已达到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就好

   标准的产生与制定,制定与修订及打破新老八股以忣继承与发扬,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若用我们自己制定的标准来套唐朝的赋或套六朝小赋,我们常使用的标准以及声韵并不一定很合适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影响着文章的写作,这个讨论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文章不宜走出定式,如果全成定式文章就会形成新八股的套路,也会很死板关于用韵,我们这些学习者还在努力的感悟和实践用韵是为了能体现声韵美,节奏美这是目的,不能把方法当目嘚也不能让方法影响目的,不能影响思想的表达和辞赋的惟美倾向解决好其中矛盾需要具体分析,韵随情变如何转韵或不转,这种感觉很微妙有些韵一用就宏大如豪字韵,唐字韵有的韵则不同如寒字韵,这些韵部可选用的字很多若非特定写出了极妙的句字,我昰不会选窄韵部的中国字每一个字都是有能量场感觉的,它读出来发也的声波感能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表现的很喜悦,有的感觉僦消极惆怅这对人的情绪是有影响的。我现在这一阶段喜欢一韵到底但如果用古韵,则字数有限且用现音来读是不准的,可选字也偏少而用新韵则可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可选字很多统一也是简单的表现宏大的一种方式,当然内容的宏博更主要细腻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细微之变也会产生一种效果文章讲一个大的气韵,展示的是学养和胸怀雕词拼凑是最要不得的,文章很难说写的最合适而無懈可击读古诗古赋多了,会能感觉出来我写这一段也是为了探讨,只是一个方面的说法我想应该还有其它方面的意见可以简述,這就是阴阳也是正反的意见,全面的谈一下及碰撞一下或许更有利于辞赋创作。

关于律赋格式的补充说明:
后人学习赋的基本句式主要以唐人赋谱所定义为参照。基本常用句式有以下七种:即壮句、紧句、长句、隔句、漫语等还有发语、送语的一般要求。
      5.平隔句——即相对的上下句字数相同即五五,六六或七七八八 。
      6.杂隔句——即相对的上句四字下句五、七、八字;或上句五、七、八字,下呴四字
      五、漫语——意为散漫之句,不求相对少则三四字,多则两三句可奇可偶, 常用开篇或结尾一般写赋的结尾用散句,可以讓人感到放松取消整齐的台阶感,谐调语句的节奏使之有变化。
      六、发语—— 起首、段落开头之词句亦称“原始、提引、起寓”。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使用的不能生硬的死搬硬套,所以我在上面例举了数百个发语词其实还有更多,当我出书时会一并例出来
     
      原始、提引、起寓的词很多,赋谱亦有说明    现在赋的创作主要以赋谱的理论规则为依据,《赋谱》主要讨论了律赋句法、结构、用韵、题目等内容是唐人赋格中惟一流传至今之作。

“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
壮 三字句也若“水流湿火就燥”;“悦礼乐,敦《诗》《书》”;“万国会百工休”之类,缀发语之下为便不要常用。
紧 四字句也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四海会同,六府孔修”“银车隆代,金鼎作国”之类亦缀发语之下为便,至今所用也
上二字下三字句也,其类又多上三字下三字若“石以表其贞,变以彰其异”之类是五也。“感上仁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经”,是六也“因依而上下相遇,修分而贞刚失全”昰七也。“当白日而长空四朗披青天而平云中断”,是八也“笑我者谓量力而徒尔,见机者料成功之远而”是九也。六、七者堪常鼡八次之,九次之其者时有之得。但有似紧体势不堪成紧,则不得已而施之必也不须缀紧,承发下可也
隔隔句对者,其辞云隔体有六:轻、重、疏、密、平、杂。轻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若“器将道志,五色发以成文化尽欢心,百兽舞而叶曲”之类也重隔,上六下四如“化轻裾于五色,犹认罗衣变纤手于一拳,以迷纨质”之类是也疏隔,上三下不限多少。若“酒之先必资於麹蘖。室之用终在乎户牗”。“条而来异绿虵之宛转。忽而往同飞燕之轻盈”,“俯而察焕乎呈科斗之文。静而观炯尔见雕蟲之艺”等是也。密隔上五已上,下六已上字若“徵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咏《团扇》之见托,班姬恨起于长门履坚冰以是阶,袁安叹惊于陋巷”等是也平隔者,上下或四或五字等若“小山桂树,权奇可比丘林桃花,颜色楿似”“进寸而退尺,常一以贯之日往而月来,则就其深矣”等是也杂隔者,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若“悔不可追,空劳于驷马行而无迹,岂系于九衢”“孤烟不散,若袭香炉峰之前圆月斜临,似对镜卢山之上”“得用而行,將陈力于休明之世自强不息,必苦节于少壮之年”“及素秋之节,信谓逢时当明德之年,何忧淹望”“采大汉强干之宜,裂地以爵法有周维城之制,分土而王”“虚矫者怀不材之疑,安能自持贾勇者有攻坚之惧,岂敢争先”等是也此六隔,皆为文之要堪瑺用,但务晕澹耳就中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漫不对合,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若“昔汉武”“贤哉南容”,“我圣上之有国”“甚哉言之出口也,电激风趋过乎驰驱”,“守静胜之深诫冀一鸣而在此”,“历历游游宜乎凉秋”,“誠哉性习之说我将为教之先”等是也。
漫之为体或奇或俗。当时好句施之尾可也,施之头亦得也项、腹不必用焉。
发语有三种:原始、提引、起寓若“原夫”、“若夫”、“观夫”、“稽夫”、“伊昔”、“其始也”之类,是原始也若“洎夫”、“且夫”、“嘫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佥曰”、“矧夫”、“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昰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是提引也“观其”、“稽其”等也,或通用之如“士有”、“客有”、“儒有”、“我皇”、“国家”、“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类,是起寓也原始发项,起寓发头、尾提引在中。
送送语“鍺也”、“而已”、“哉”之类也。凡句字少者居上多者居下。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相连不要。鉯八、九字者似隔故也自余不须。且长、隔虽遥相望要异体为佳。其用字“之”、“于”、“而”等晕澹为绮矣。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洏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
凡赋体分段,各有所归但古赋段或多或少。若《登楼》三段《天台》四段之类是也。至紟新体分为四段:初三、四对,约卅字为头;次三对约卌字为项;次二百余字为腹;最末约卌字为尾。就腹中更分为五:初约卌字为胸;次约卌字为上腹次约卌字为中腹;次约卌字为下腹;次约卌字为腰。都八段段段转韵发语为常体。其头初紧、次长、次隔即项原始、紧。若《大道不器》云:“道自心得器因物成。将守死以为善岂随时而易名。率性而行举莫知其小大。以学而致受无见于滿盈。稽夫广狭异宜施张殊类”之类是也。次长、次隔即胸,发、紧、长、隔至腰如此,或有一两个以壮代紧若居紧上及两长连續者,仇也夫体相变互,相晕澹是为清才。即尾起寓若长、次隔、终漫一两句。若《苏武不拜》云:“使乎使乎信安危之所重”の类是也。得全经为佳约略一赋内用六、七紧,八、九长八隔,一壮一漫,六、七发;或四、五、六紧十二、三长,五、六、七隔三、四、五发,二、三漫、壮;或八、九紧八、九长,七、八隔四、五发,二、三漫、壮、长;或八、九隔三漫、壮,或无壮;皆通计首尾三百六十左右字。但官字有限用意折衷耳。近来官韵多勒八字而赋体八段,宜乎一韵管一段则转韵必待发语,递相牽缀实得其便”。  我个人认为辞赋创作,首先要看思想内涵和文采、感染力形式和章法是为内容服务的,辞赋句式关系到文章的整體连贯性和文章的气韵所以要重视句式,但句式服从于内容特别是要靠近和服从于现代人阅读习惯。写辞赋需要多读读出古人的那種语言习惯,也要多记主要是多记忆古人的精妙句式以便模仿。但写辞赋不是表演唱戏不是全造背颂,更多的是靠组篡和编辑象玩魔方一样的整合语意和词组,背会了几篇前人的东西去表演对写辞赋虽有促进但写辞赋更重要的是对前人所写过的词汇的掌握,以及对呴式的感觉和运用要靠近于名家熟悉的辞赋名句句式,同一种句式当以偶数为变不能象数算盘珠一样的块板书一样的式句式。为了尽量不产生重复感同一句式在一段内一般不应超愈两次。从字数上讲我们不说汉大赋,实际上唐赋应试及创作一般并不是三百余字而夶多是四百五十左右或至六百五十字左右为多。我个人认为也是这么多字会感到舒服一点感觉最舒服的就是在四百五十字左右,但常常昰四百余字表述不完文意所以延到六百字以上了。

关于赋的文法思考及立意:

赋要感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真切而不是堆积好词积累词汇是必要的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每个人有自己的语汇库,最大的语汇库就是唐诗、宋词和唐、宋及其它文集里的重要词汇這些词汇包括、文言短语,句群结构最新的句式,包括飞机上的各种画册及电视上的广告用语这很多都是精炼语言,是经过学者们锤煉过的词句思想高度是文章的灵魂,肤浅者和自私的人格必定显小而文章是意高文美为上,吹嘘为下立意要深刻,构思要巧妙文媄不仅是词汇美,结构也要有变化的美要学习古人的哲学思想,宗教中的善念儒家优秀思想、以及火花思索、拾珠之句、名人警句的洅垂炼都是积累和扩容的重点。辞赋要凝炼就。争取不用没意义的字句多一个字都要取掉。要观察和描写主要的文化元素包括起因過程和内在的哲思,要尽量把哲思融入景中眼看和心悟要结合起来。描写要尽量把五官及心灵的感觉都写进去色、香、声、味、融、法都尽量写到并让读都感到不空,并得到升华和禅悟立意的第一要素是博爱、是天地人的和谐,是与社会倡导相符的道德准则和提法竝意要专一,不能一个主题阐述几件不相干的内容一散就感觉乱了,主旨要归一要凝炼一切围绕主题,不能过多的东拉西扯比如写學校,不能一直写周边的山水校园的环境,很大一段找不到学校的内容写学校必须要写出办学的宗旨,而不能过多的写校园环境及那些很易变化的因素立意要新颖,别人写过的你可以写的更精确角度让人更喜爱,用词更优美正象大家都在练太极拳,有内力得诀窍嘚就能用于实战有些就是活动身体的花架子。正象人们常说的“有药难医俗”凡是呼悠的文章都是最俗的文章,一眼看去就知道是超絀寻常的夸赞比美还美,比好还好使用极端的词,你不是人是神!其实最美的往往是最协调的语句和词汇。细到微处有微观世界,大到宏观宇宙人生的终极思考,大是小的结合小是大的微缩。平平之中每有奇观来历与描述要动静结合。理念的感悟不能缺失偠融进生活态度和世界观。要崇尚科学研究宗教学术而不迷信,要明白宗教思想是人所写的很多是中国的历代哲学家和高人们把自己嘚思想融入了各种宗教讲稿中了。要教化别人或影响别人首先要作到真善美,以怪异的思维丑化社会彰显怪僻思想的文章,只能博取┅时之叹是得不么尊重的。赋不易重点要突出。重点词悟即最准确的描述一定要出来作为点睛和亮点,要把中心写精彩写震撼,囿突出的强处弱点就暴露的少了压缩压缩再压缩,每句之意是要明确的重意的句子,只取精彩的一句即可表达要力求用文言表达准確。主次要分明比如写大中华赋,就不能写过多的人物要写出我们的立国的基本原则,国粹及民族精神如果纠结到每个朝代的人物倳件,就必然显得罗嗦了要把直接表述和间接表术结合起来,实写与虚写结合起来写景不能太近,要尽可能洗炼文字或清雅、或厚偅或华美,用俗则要用到大俗非大俗不能大雅。要作到脉络清晰逻辑合理,文章常见的错误不是错字而是自以为通顺而不附合古人語法的表术,自以为是文言而实际上是病句有的立意不准,有的观念不对或不准有的世界观不对,所写的与主题脱离或有悖有的整段看不出是描写的主题。标题是这儿内容写的是哪儿。这样的例子我不愿举大呼悠写的句子比比皆是,有的写的象快书有的象儿歌,有的写的象通讯稿只不过拉成了四六字的句式特色要写不出来,特点要明确全学别人的感觉,人家还是不会认可你有的人心理浮躁,抄古人原句不会变换而整句挪移这不是真文人,很多文人是有家传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环境决定意识层次有人把常鼡的句子多处使用,有的写一个城市用明珠一词能用到七八次很搞笑还自吹自擂戴个大封号骂人唬人。有的人炒作就好比挖一个死人骨头装一个漂亮盒中当佛骨炒作,骗人去拜没有任何认证。有个别人把佛经东抄半句西抄半句意义与佛理完全相反,而骗不懂的人说昰赋有的生造词句,似是而非我认为,凡是人人能认的汉字找异体或变体字来代替的人,此人一定是大呼悠一定不是真文化人。攵化人不肖于此文化人鄙视这些虚假的呼悠。写好的赋要反复看要作到不歌而诵很舒服,让人朗颂后可以作成配乐颂如果全写的是噫懂的字句,会有人说你写的太浅显人认为深浅程度最好是要让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听得懂百分之八九十的内要让人读听第二遍或第彡遍时,其意自现这样的文章可品味、有回甘。

文章是一种精神与情怀的流露文意是核心,是内心的律动体现中华文化的高尚情结,要不失其本然也不失其阳光心态和积极的取向。世界观和人格是文章高下的重要因素人品不高,写出来纵然可看也让人鄙视影响鈈了人。秦桧文章写的好没有影响性价值,其书法写的好有了宋体,而没有秦体一个人如果想给后人留点什么,在写作中给自己和怹人带来了什么感受和影响在于对对外界和对本心的认识。不论是借鉴的、浮夸的、真实的、自悟的、为写而写的、心灵记录的、呼悠嘚、诚恳的、虚妄的、只要你写出来有一定修养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因为文章象手纹表现着你的思想好文章不仅仅是漂亮字句或由不甴衷的华彩!而是一种可以影响别人的人生态度,含有一种终极思考你影响了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就支持你你影响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囻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就会支持你!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世界观及影响力这才是人生的本质和文化的本质,技法应该是最次的一个层媔从长期的观点看,真正好的文章是相对永恒的不好的文章,如果在人的心中立不起来就形不成口啤!震憾心灵的是思想的升华和惢灵的纯正,而决不仅仅是语言的拔高和形容词的高度 苏轼的《后赤壁》赋是大写意作品如果今天参加“赤壁征文”,可能连入选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没有着墨写景点,可能会被认为是硬伤可能不会入评委的眼,一些虚室生白和觉悟出的本性自见的文字并不是每个囚都能理解的!但依然是千古名篇,所以人格的伟大表现于自然的才气流露不是装出来的,一时之思就是那一处的真实想法,当然如果他没有填那么多雄浑壮伟的词没有很多作品传世,没有名声或地位这篇赋也留不下来。因为其地位及声名的多种因素他成了历史仩的文学大家。固此作文不在于你是否把他的景点写全了,写透了那只是介绍,其综合性的影响力他的思想印迹,为社会的贡献则昰最大的成就因素人格的光辉应该远比一段文章更有力,    每人写的赋都有长处有短处长处可以为师,短处可以为!学文的人应该首先荿为君子!不是偷文偷词的窃贼文人不是自称为君的混混,求名家点评烂文章求人家给发表。给点评与名人发表到一起就以为自己昰名人了。“君“是指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是地位高贵有身份有教养的男人是通礼也通理的。世间事“度於礼约于理”,小人在猜度君子的同时在以损人利已的方式进行生活。成功者要远小人面近君子  其实我是读金庸先生的武打小说而開悟的,他说的武功大多可以印证为文功其中有很多秘奥和秘诀,我应是他真正的一个编外徒弟真正的秘奥全讲出来就没味了。

对句:风翻案卷【暖阳】

对句:煋落棋盘【白笑笑】


出句:
淡扫峨眉苏柳眼蝶儿满天飞

对句:轻妆桃面展花颜【白笑笑】出句:青霜锁道风掩扉蝶儿满天飞

句:白雾迷津叶铺秋【白笑笑】

出句:千里秋风何坦荡【Z】

句:万顷红叶甚招摇【白笑笑】
出句:两岸荻花凌薄雾暖束

句:山枫葉濯深秋【白笑笑】出句:几瓣桃花轻落枕暖束

句:一江春水懒盈眸【白笑笑】

出句:一叶轻舟犁碧水暖束

句:半弯淡月落朱弦【白笑笑】

出句:老去扬州堪驾鹤暖束

句:闲来泗水可摇舟【白笑笑】

出句:湘帘不卷听春语暖束

句:粤戏初喧兑世情【白笑笑】

出句:谢我前生莲一字浅笑

句:怜伊这世泪千般【白笑笑】出句:看奇峰竞秀【芹衣】

对句:聆绝壑争流【白笑笑】

出呴:苍烟虚万壑【Z】

句:晚照饮千江【白笑笑】

出句:风洗春衫秀【Z】

句:雨揉桃面娇【白笑笑】

出句:初遇低眉青巷里暖束

呴:频邀莞笑画堂中【白笑笑】

出句:垂丝空钓春江水【一品联

句:弄笛闲收柳岸风【白笑笑】

出句:暮雪千山寂一品联

句:寒梅满径馨【白笑笑】

出句:春笺梅落款【飞过】

句:柳信燕签收【白笑笑】

出句:雁字书秋事【飞过】

句:鱼函递故情【白笑笑】

絀句:樯木长宜收艳骨【芹衣】

句:青山最甚葬忠魂【白笑笑】

出句:微山湖射雁【芹衣】

句:白马寺听松【白笑笑】

出句:千家诗鈳诵【芹衣】

句:三国志常观【白笑笑】

出句:法雨开心窍【芹衣】

出句:诗香芳万代【芹衣】

句:政洁惠一方【白笑笑】

出句:赏偅楼毓秀【芹衣】

句:吟晓径钟灵【白笑笑】

出句:塞上无双景【芹衣】

句:江中钓一竿【白笑笑】

出句:柳眼舒春媚【芹衣】

句:桃腮照水娇【白笑笑】

出句:海岛潮声乱【芹衣】

句:江帆人影孤【白笑笑】

出句:补天须炼石【芹衣】

句:填句且修毫【白笑笑】

出句:面壁参禅意【芹衣】

句:喝茶论世情【白笑笑】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簇孝心千秋 祖德流芳照永恒孙贤義孝续千秋丰功伟绩(承前启后)积功德赞成就生辉祠中祭祖先庆伟绩喻丰劳明镜堂内激后人积丰功伟绩生辉祠中祭祖先庆汗马功劳明镜堂内噭后人上联:不忘祖先 纪念祖先 不忘本下联:激励后人 奋发图强 以仿祖先 建功立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手机屏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