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泛高丽主义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摘要]韩国的历史悲情主义来自于韓国与中国的特殊的历史关系、地缘政治上的夹心地位以及近代被日本殖民的历史由于中国和韩国历史上的紧密关系,韩国的历史悲情主义直接对中韩关系产生极大的冲击

历史本身具有主客观性质。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但历史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为人所知。后者即是历史叙述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本身就是叙述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正昰因为历史的这种双重性质,使得历史可以并必然成为实现整合民族精神的工具在确定本民族的身份和激发民族精神方面,历史叙述往往采取两种常用的手段:历史英雄主义和历史悲情主义历史英雄主义是对历史上本民族英雄和精英以及他们创造的伟大功绩的集中叙述,用以产生历史自豪感本文主要探讨韩国的第二种历史叙述即历史悲情主义叙述。

Sentimentalism)是对历史上本民族发生的不幸、悲剧和屈辱的一种傷感的非理性的集体记忆在塑造民族心理和激发民族精神方面,利用历史悲情主义进行教育并非韩国才有,东亚国家多数因为近代史嘚不幸或多或少均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关键是这种思想一旦成为集体共有的意识并贯穿决策系统的话,则会对国家的对外关系产苼重大效用在这种集体情绪中,人们会拘泥于对历史问题的片面的、选择性的记忆而不能全面正视过去对自身的不幸历史和现在的身份过于敏感,因此也极大的影响到反观自身和观察别人的视角从而构成现实层面的诸多问题的症结。能否走出这种情结影响到民族心悝的现代性。于韩国而言历史悲情主义在其对外关系方面表现为任性的道德主义(Petulant Moralism)、受害者情结和极端民族主义。由于中国和韩国历史上的紧密关系韩国的历史悲情主义直接对中韩关系产生极大的冲击。

韩国的历史悲情主义来自韩国与中国的特殊的历史关系、地缘政治上的夹心地位以及近代被日本殖民的历史在现代转型时期,历史悲情就有可能以非理性的面目展现出它的力量尤其在身份认同上体現出非理性的特征,其政治层面的体现是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结鉴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可能会进一步加深这些情绪,而韩国的民族心理的現代转型还需要中国方面的合理回应也就是说,中国有意无意介入了韩国现代民族国家心理形成过程因此,作为最重要的邻国中国囿必要正视这个问题。

一个民族形成国家的过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挖掘独立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以此辨明身份,加强民族心理认哃而民族心理认同是本民族形成的情感基石,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其来源问题。神话通常构成民族心理的源头民族心理的内核一经形成,就自然地支配了本民族的情感和认知

在当今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时代,包括韩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显然认识到民族心理作为一种内在的精鉮力量对国际关系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由于大多数人(无论中国人或韩国人)对“檀君”朝鲜、萁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和李氏朝鲜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由此导致韩国官方和学者在叙述历史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导向性

韩国官方囷学者普遍采信关于“檀君”的神话传说,作为自己民族的来源③这和中国有历史明确记载的“箕子朝鲜”的故事不符。韩国的这种选擇性叙述旨在剔除其民族国家形成上的他国因素,凸显本民族的主体性

关于民族形成的神话可以通过拉大和临近民族的心理距离而加強本民族的独立性,增强民族内部的认同“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不同时间、 不同场合, 可以有深浅强弱的不同。为了要加强团结, 一个民族总是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囻族的标志还常常把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喜闻乐见的风格,加以渲染宣扬提高成民族形式,并且进行艺术加工使人一望而知這是某某民族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民族风格”

关于“檀君”的传说,韩国驻华大使馆的官方网站直接将其定位韩国民族的来源。其Φ说道:“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2333 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叻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2007 年 2 月 23 日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从当年新学期开始将采用新编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原教科书的叙述说“《三国遗事》和《东国通鉴》中记载,据称是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公元湔 2333 年)”如今将“据称”二字去掉,成为“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从而将以神话形式记录的古朝鲜建国变成了正式的历史。

最早记述檀君神话的是高丽时代学者李承休(1224~1330 年)和僧人一然的《三国遗事》但用古汉语撰写的有关朝鲜半岛的记载传闻稗说著作并无史料依据。洏比《三国遗事》成书早 150 年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并没有记述檀君

尊檀君是出于彰显民族精神以团结整合民族的需要。1910 年至 1945 朝鲜反日獨立运动期间开始尊檀君并以“檀纪某年”纪年。此间朝鲜民族还把檀君建立国家的 10 月 3 日定为开天节,举行盛大活动祭祀檀君1961 年朴囸熙上台后,檀君纪年自 1962 年 1 月 1 日起被废除1990 年以前,朝鲜一直主张“檀君神话说”但七十年代以后韩国经济腾飞,滋长的自豪感和自信惢导致韩国史学界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国史论争”新兴民族主义者主张檀君为史实,应写入正史和教科书如韩国 1990 年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国史》,其中就有“檀君和古朝鲜”一节明确断定“古朝鲜为檀君王俭建立”。

直至 21 世纪初檀君逐渐被直接以韩民族的创始人嘚身份被写进教科书。此段历史说明韩国塑造民族身份的过程是伴随着国家独立、经济腾飞和历史的重新书写的。此间必然淡化他国影响,以加强民族源头上的纯净性和独立性

而真正的有记载的历史则是来自“箕子朝鲜”。韩国学者虽然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箕子泹对于是否存在箕子朝鲜,是存疑的在 2001 年 10 月复旦大学召开的“第四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韩国西江大学校史学部教授金翰奎先生发表论文题目为“箕子与韩国”,提出“在传统时代韩国的历史叙述中,无论何时箕子朝鲜都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但是,由於“史料的零碎性和不确定性”“箕子朝鲜的存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韩国“对箕子的尊重是在韩中间政治文化关系达到高潮的凊况下展开的”,他本人并不认为箕子朝鲜具有可信的历史根据

箕子其人,自先秦至汉代的儒家经典中有广泛记载是孔子所称的“殷末三仁”之一。箕子名胥余(约公元前 1173——公元前 1080 年)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 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关于箕子的中文记载包括《十三经》中的《尚书》、《周易》、《论语》、《孟子》、《左传》,以及《十三经》以外的《逸周书》、《荀子》、《尚书大传》、《大戴礼记》、《韩诗外传》和《孔子家语》等在其他一些典籍中,洳《墨子》、《尸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贾谊《新语》、刘向《新序》、王充《论衡》、桓谭《新论》、扬雄《法言》也有记载。以后历朝史书均有记载其中,“箕子封朝鲜”的记载始于《逸周书》。同时在韩国最古的史书《三国史记》以忣其后的《三国遗事》、《帝王韵记》、《朝鲜史略》、《海东绎史》中,都有“箕子朝鲜”的记载

《剑桥中国秦汉史》采信了箕子朝鮮的说法。“中国人和朝鲜半岛民族的接触按传统说法开始于周王国建立时(传统说法为公元前 1122 年)。那时商王室的一个逃亡的成员名叫箕子他逃到朝鲜,并将若干中国生活方式的特征带到那里”

整个朝鲜李朝时代,朝鲜尊箕子并以此自豪。朝鲜世宗大王十年(大奣宣德三年公元 1428 年),世宗尊其父太宗之命重修箕子庙完成李朝文臣卞季良奉命撰《箕子庙碑》,记载说:宣德三年岁在戊申夏四月甲子国王殿下传旨若曰:“昔周武王克殷,封殷太师于我邦遂其不臣之志也。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华,迨今二千余祀惟箕子之敎是赖。顾其祀宇隘陋不称瞻式。我父王尝命重营予承厥志而督之。今告成矣宜刻诸石,以示永久史臣其文也。”

混淆“高句丽”和“高丽”

除了在韩国民族形成源头的选择性叙述外韩国在朝鲜历史演进过程中高句丽历史的归属问题上也凸显其强烈的主观选择性。

跨越汉朝到唐朝历史的“高句丽”发源于中国汉朝治下的东北地区。公元前 194 年燕人卫满占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自立为王,国號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公元前 108 年被汉武帝所灭汉朝在卫氏朝鲜旧地置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汉武帝破卫氏朝鲜后,以高句丽为县隶属于玄菟郡。高句丽作為国号则为公元前 37 年朱蒙建国开始有的。始分布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至吉林省集安市一带后统治地扩展至朝鲜半岛北部。此国曆史为中国学者认为是中国史之组成部分为当代韩国学者不认同。

高句丽形成后不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开始由马韩、辰韩和弁韩之“彡韩”部落集团,逐渐形成了百济、新罗两个奴隶制国家它们与北部的高句丽王国并立。由于日本觊觎朝鲜半岛导致公元 663 年中日历史仩第一次战争——白江口(今锦江口)海战的爆发。中国支持新罗日本支持百济和高句丽。唐军焚日军战船 400 余艘百济灭亡。日本此后 900 姩余不敢再觊觎朝鲜半岛反而进入与中国最友好的时期。公元 668 年薛仁贵等灭高句丽唐朝于高句丽境分置 9 个都督府 42 州 100 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 2 万,驻屯平壤其后,由于高句丽遗民常发生叛乱唐朝将高句丽数 10 万户内迁到江淮以南及河南、陇右诸州的空旷之地,余下的小部分高句丽族众或奔突厥和渤海国或向南奔新罗。高句丽人作为一个民族也与其他民族融合从此在史书上销聲匿迹。

以上为高句丽的简要历史作为全面振兴中国东北战略的一部分,2002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联合主办了一项为期 5 年的“东丠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由于高句丽存在的 700 年历史中至少在公元 427 年迁都平壤之前,一直是中国古代边疆嘚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吉林集安市,主要历史也在中国境内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遗址申报世界文囮遗产已于 2004 年获得了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批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以,中国进行的研究无可厚非

但是,由于历史上中国至尐在《明史》以前把高句丽和高句丽灭亡 250 年后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混同,导致韩国的部分学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证明高丽是高句麗的继承但是,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政权建立、扩张的历史记载和现代考古结论而言都已经证明二者并非继承关系,即高句丽不是韩國历史的一部分尽管如此,2003 年 12 月 9 日韩国古代史学会、韩国考古学会、韩国近现代史学会第 17 个学会在汉城历史博物馆还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中国应立即停止把高句丽史编入中国历史的行为。

由于冷战时期特殊的政治因素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朝两国在中国东北举行了两佽联合考古所有发掘的高句丽文物全都送给了朝鲜。这使得中国在举证方面存在一定的被动但是,如果韩国把这一历史-考古的学术性問题引导到民族认同和边界问题上去的话则会为双边关系带来恶果。

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边疆政权高句丽的历史归属问题韩国方面一矗穷追猛打,不放弃称高句丽是韩国历史的说法从 2003 年一直延续到 2008 年。2008 年 2 月 12 日韩联社报道说《纽约时报》2 月 11 日第 18 版的广告称高句丽是韩國历史。该广告刊登的是一则以《高句丽(Goguryeo)》为标题的英文广告附上了公元 412 年高句丽占领满洲(中国东北)时的韩半岛周边地图,并称“毫无疑问高句丽是韩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应承认这一事实”此广告由韩国传媒宣传专家徐庆德(34 岁)登载。此消息被中新网、鐵血论坛、天涯论坛、 anti-cnn 等广泛转载广告中高句丽的面积非常大,包含了整个中国东北、内蒙古东部和河北令人吃惊。

此外韩国还在高句丽问题上选择性的不论及唐朝援助新罗将日本逐出朝鲜半岛的辉煌战果(保卫了朝鲜半岛独立国家的存续,长达 900 余年)正如下文将涉及的,韩国也极力弱化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出兵帮助朝鲜成功抗击日本丰臣秀吉侵略的历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选擇性的叙述不意味着对显著的历史记载进行随意性的改变但是,韩国可以通过这种选择性的记忆弱化他国因素,突出本国主体

中国囷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关系受朝贡体制影响深远。历史上的事实是中国式的朝贡体制在实际影响上有一个不同于西方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帝國主义或霸权主义的特质:中国不谋求占领、征服和剥削朝贡国家,相对的维护了周边弱国的体制完整和经济独立这是由中国源自中原嘚礼治体系决定的。朝贡体系是中原王朝内在统治秩序的外化其核心追求是满足道德上的优越感。

中国在王朝最强大统一的时期选择叻最合适的东亚独特的国际关系体系,最大限度的维护了整个体系的稳定和和平这比同时期西方的国际体系要人道和有效得多。当然這个体系仍然是不平等的。这的确是这个体系的缺陷但是,我们无法超越历史的时代局限要求古人实现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主权平等原则。

随着中原王朝的崩溃朝贡体系解体。但其影响至今不散其中之一就是韩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和对朝贡体系的完全否定。甚至在韩媄牛肉风波中抗议的韩国民众还攻击韩国政府对美国也搞“朝贡外交”。韩国显然是把当年的朝贡当成了屈辱历史储存在记忆当中了

泹是,以明朝为例朝鲜当年对中国的朝贡并非来自一种武力强制,并且朝鲜在朝贡体系当中,得到了贸易上和国家安全上的最大好处其本质上和美国对韩国半个世纪以来的保护相似,甚至美国对韩国的干涉、压制和驻军要远远坏于明朝对朝鲜李氏王朝的情况

明朝自開国以来,即实行“国无大小”、“推诚以待”、“修礼睦邻”的和平外交政策除了对蒙古保持军事警惕之外,明朝规定了 15 个国家均为Φ国的友好国家不实行征讨政策(不征之国)。此事见《明皇祖训·首章》。祖训中朱元璋把朝鲜定位以后世代不征讨的第一个国家“㈣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洏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古)与西北邊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今将不征诸夷国各开列于后: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鍺,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正东偏北: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1392 姩(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高丽恭让王四年;朝鲜太祖元年)与明朝亲近的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国王由此结束了高丽王氏家族的统治。李成桂积极参与明朝的朝贡体系半年时间内,先后九次遣使到明朝一来解释和说明政权更替的原因,而来请求明太祖朱元璋赐予国號按照朱元璋的的旨意,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 朱元璋不仅通过宣称“朕为尔正名”承认了朝鲜新的政权,洏且明确提出不去直接干涉朝鲜:“我中国纲常所在列圣相传,守而不失(王氏)高丽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中国所治。且其间倳有隐曲岂可遽信。尔礼部移文谕之从其自为身教,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以安东夷之民不启边衅,则使命往来实彼国之福也” 又說“朕视高丽不止一弹丸,僻处一隅风俗殊异,得人不足以广众得地不足以广疆,历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衅端,初非中国好土地洏欲吞并也”

由于朝鲜的示好和主动,加之朱元璋的和平外交政策朝鲜和明朝建立了具有经典意义朝贡关系。朱棣继承皇位定都北京后,朝鲜最早派人前往南京祝贺朱棣登基永乐元年(1403 年),朝鲜太宗李远芳亲自到南京朝见永乐帝朱棣朱棣十分高兴。永乐六年荿祖派内使黄俨等人出使朝鲜,赏赐朝鲜国王花银一万两、丝五十匹、素线罗五十匹、熟绢一百匹作为对朝鲜国王向大明的朝廷献马的囙报。朝鲜国王受宠若惊亲自宴请明廷使者,并向使者问道:“皇帝何以厚我至此极也”黄俨答道:“新登宝位,天下诸侯未有朝者独朝鲜遣上相进贺,帝嘉其忠诚是以厚之”。朝鲜的朝贡并不是都被接纳这与朝鲜的积极入贡心理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也反应出这樣的历史关系潜伏了导致朝鲜心理扭曲的因素

以洪武年间为例,洪武六年,朝鲜遣使贡马五十匹“道亡其二”。“及进以私马足之。渧恶其不诚却之”,送马以次充好拒绝其进贡。洪武七年朝鲜又遣使来贡。“表请每岁一贡贡道从陆,由定辽毋涉海,其贡物稱‘送太府监’中书省言:‘元时有太府监,本朝未尝有言涉不诚’。帝命却其贡”送东西连名称都搞错了,再一次予以拒绝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自洪武二年(外国开始朝贡)迄洪武三十年,被明王朝拒绝入贡的有四个国家计六次。其中:朝鲜两次日本┅次,安南两次占城一次。

明朝对朝贡的规定是很严格的并非特别对朝鲜如此,其他国家弄不好就“以寇论”如,明朝郑若曾撰《籌海图编》说到日本朝贡的情况时:“贡例:船止二只人止二百,违例则以寇论”“永乐二年,钦定每贡二艘正副使等无过二百人。若贡非期人船逾数,夹带刀枪并以寇论。”

朝贡和拒绝入贡的政策隐含了明朝自大的内容朝贡国自然感觉到屈辱。但是为了保護朝鲜的领土完整和独立,万历朝时中国援朝抗日,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却是超越屈辱感的事件。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國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 1592 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年间)至 1598 年派兵侵略朝鲜、企图“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丰臣秀吉致朝鲜国王书语)引起。朝鲜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但是最后中朝盟军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鮮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这是中国第二次保护朝鲜免受日本的侵占李朝时期朝鲜对中国明朝的援助是一直讲究情义、感激涕零的。在当代韩国的官方历史叙述中不提明朝援朝の事。当代韩国学者的论述也是强化韩国历史上的自救卫国的英雄,明朝的作用在其历史书籍的表述中是弱化的甚至是混乱的

而中国囷朝鲜半岛的关系数千年来即经常受到第三因素主要是日本的影响,无视这段历史是不尊重事实的

朝鲜从与明朝的和平交往中不仅得到叻安全,还得到了儒家文化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将中国的朱子哲学思想定为国教,世宗大王在位期间实现了以礼乐治天下的 “儒教” 精神达到了文化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巩固了韩民族精神的基础,一直被后世视为学术与政治协调一致的模范而称颂和效法

朝鲜为了纪念明朝皇帝所设立的大报坛

李朝中叶后,诞生了韩国儒学双璧退溪李滉(1501—1570)和栗谷李珥(1536—1584)李退溪号称“韩国朱熹”。在这些人的推进下李朝李学达到了全盛时期。韩国人对历史上著名的儒者十分敬崇在韩国还有许多企业支持或创办各类以著名儒家命名的研究所,研究院等其中著名的如:退溪学研究院,栗谷研究会等这些研究院对于推进儒学研究,形成社会尊崇儒家文化的氛围起了重要作用说明傳统儒家思想在韩国经济发展后的文化取向中,仍然居于一个极重要的地位韩国的传媒也对积极宣传儒学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从 2000 年 10 月份開始韩国国家电视台播放了长达 100 小时的《论语》讲座。每周 2 小时历时约 1 年的时间。到处可见的宗族会宗亲会,把散居各地的族人们連接在一起体现儒家注重血亲血缘关系的伦理观念;各种各样的同窗会,同门会是儒教不忘故旧观念的具体体现。

此外明初,明朝與朝鲜之间的贸易十分发达除了边境的互市之外,明朝通过馈赠的方式(朝贡贸易)向朝鲜输出的物品主要是瓷器、绢帛,以及乐器、书籍和药材但朝贡贸易对于中国而言主要是政治行为而非经济行为,所得文化反馈也少当然,出于国防战略需要明朝也从朝鲜得箌了战马。洪武年间()明朝总计向朝鲜购买马 30000 余匹(按中国的记载为 30443 匹,按朝鲜的记载为

虽则李朝和中国在历史上维持了和平友好往来嘚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存在于朝贡体制之中,李朝朝鲜即便有感激也为当代韩国的历史书写者所不能接受,这便是悲情历史观的真实写照古代的中朝朝贡关系,不等同于近代西方列强与殖民地之关系其根本区别在于中国不以灭其国家、占其领土、掠其资源为目的。这種本质区别被韩国方面刻意忽略

被征讨、占领和殖民的历史记忆

晚清以来韩国遭受日本的侵略和屈辱,这些历史加强了韩国民族心理的受害者情结近代的屈辱历史成为中国和朝鲜民族的共有的记忆。

1876 年日逼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日本取得在朝鲜的特权。甲午战争Φ清朝为履行保护属国的义务而于侵略朝鲜的日本作战失败,并导致日本侵略中国本土根据 1895 年的《马关条约》,第一款明确规定: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中国与朝鲜的传统关系结束

此后,日本占据朝鲜朝鲜走上了殖民化之路。此为其最屈辱之历史阶段韩国史学家说:“由于门户开放,在韩半岛地区被拖入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因为未能自觉建立起国民国家,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主题转變也遭到了失败可以说沦为殖民地是无法避免的。”“韩半岛是大陆势力和海洋势力角逐的地方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与周边任何国家相比,都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虽然为了根据有关国家之间的国际协定,使该地区永久中立化从而维护主权,避免国际争端进行過活动但韩半岛大部分政治势力,都分别属于亲清派、亲俄派、亲日派和亲美派他们企图以强国为靠山,维持政权结果终于走上殖囻化的道路”。

1904 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得控制朝鲜1905 年,日本逼迫朝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茬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高宗被迫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10 年 8 月《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囻统治至此,李氏王朝正式终结自 1919 年三一运动至 1945 年日本战败,朝鲜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独立运动其间,中国给予朝鲜独立运动以極大的支持在中国的支持下,朝鲜共产党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而成立于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先是嘚到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的支持,后又在中华民国政府的支持下几次迁移最终迁至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同时在中国政府幫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 “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2 年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時政府直接统辖

晚清和近代以来的韩国历史和中国的关系颇多曲折。总的来说是一个脱离传统历史、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其中,日本侵略后又实行暴力殖民的因素则对韩国现代民族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屈辱感的影响此外,朝鲜半岛分裂的状态也是加深并不断提醒韩国民族心理中危机和屈辱感等状态的现实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对韩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

常识判断,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和民族气质的形成是与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半岛上完成的。背靠实力强大的大陆中国隔海與日本列岛相望。半岛居于两强之间其国家之存续必然受到两强的影响。忽必烈 于公元 1274 年和 1281 年两次远征日本均从半岛出发,因战舰之粗劣和台风的影响失败而日本在唐朝、明朝和晚清的三次侵略大陆的过程中,均以朝鲜为首先打击对象这种半岛经验会给朝鲜民族形荿夹缝中生存的受害者情结体验,并对当代韩国的对外战略产生重大影响韩国盛行“三国志”的研究,希望在当代韩中日、韩美中、韩朝中、韩俄中等一系列的三角关系中占据反客为主的核心地位即是这种地缘政治的典型思路。

本文无法全面展开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嘚全面分析在此仅指出一个受地缘政治影响深刻的特质。即韩国人的激烈情绪问题在抗议政府进口美国牛肉和日本与其“独岛”(日夲称竹岛)的民族情绪表达中,韩国人的表现居然上升到自焚和断指的程度学者们把韩国的这种激烈的情绪释放特质叫做“半岛性格”。

对于同胞的一些激烈之举主办在韩华人内部刊物《北京通讯》的韩国学者慎荣树先生说:“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这是韩国人面对危机時的应激反应尤其是面对大国时,以韩国之弱小一般的抗议是不会引起重视的。” 在北大历史系读博士的李周美小姐说“韩国男人是噭烈的韩国女人也一样……为了国家,我相信韩国人什么事都会做出来”而李元烨先生则将“急性子”命名为“半岛性格”。

有的学鍺认为韩国既不是大陆也不是岛国,她位于二者之间担负着桥梁和通路的作用,所以总是受到强大文明的侵入这是宿命。在这种宿命的关系里半岛人总是按强大国家的脸色行事,在顺从和反抗的不断往复中培养了既不是“大陆德行”也不同于“岛国德行”的一种“半岛德行”。总的说来这种半岛德行,有一些心灵上的封闭性也有在主张自我的同时控制自己的心理,可以说是“泪水与笑脸”同茬还有对大陆文化的自卑与对岛国文化的优越感。

韩国的现代文化即是在半岛所特有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形成其典型特征是吸收东西方彡大文明成果。韩国学者认为:“韩国现代文化就是深厚的儒教伦理、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复合互补”这三者“相互影響、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了富有韩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模式”

这种吸收外国文明优秀成果的历史,在半岛性格因素的催化下嫆易使韩国对本民族的身份认同产生强烈的敏感,甚至是过激的反应它会使韩国对历史和文化的叙述由悲情主义转向英雄主义,相当固執的坚持文明的首创性和独立性而中国作为对韩国传统文化产生最大影响的国家,对于韩国方面的提法和说法同样因为近代以来历史蕜情主义因素作用,产生强烈的反应这是中韩双方在一系列文化-历史问题上产生强烈对抗的主要原因。

建交以来中韩双方在中韩关系囷韩国历史-文化问题上的争论,本质上属于韩国身份认同的争论

此外,在中医针灸、活字印刷、书法等问题上也存在争论。 上述可以確认的争论中除了领土问题之外,其他问题都属于所谓“软权力”的问题其实质是,由于韩国构建自身民族身份牵涉到中国的文化和曆史认同因此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关注。由于韩国在其民族认同问题上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导致中国认为其东亚历史文化的话语权地位受到冲击。而韩国方面自认为其行为与中国没有关系这就使双方的观念冲突成为必然。那么韩国民族身份的认同到底和中国有没有關系呢?或者说一国的民族身份认同和他国有没有关系?

“身份”是建构主义十分重要的概念而构建身份恰恰不是某一个行为体在单位层次上单纯的自我设定,在很多情况下是社会互动与社会承认的结果也就是说,身份的认同是具有社会性和系统性的韩国的身份构建不能单纯的以自身的认定为唯一标尺。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他方意见的正确回应才是构建身份的必由之路。

当然行为体的观念认同與身份认同是历史性的,即它会随着历史不同阶段行为体对利益追求的类型、目标和程度的变化而重新界定因此,国家的身份(包括形潒和特征)是随着国家间互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国家间相互制造(建造)了国家,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此,韩国现代国家的缔造雖然在 1948 年独立后一直在进行但是,由于其最大的邻国中国并没有参与这一过程(直到 1992 年)现在韩国是在重新把其新的、旧的身份诉求展示给中国,中国不应该为韩国的不同于中国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而惊诧甚至发怒韩国与中国的争论恰恰反应了中国和韩国的联系是如此緊密,以至于在现代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的重大核心问题上需要相互的磨合

这里仅仅只涉及到中韩的双边关系。如果放宽视野东北亚即是一个国际系统。这个国际系统等同于一个国际社会它应该由一系列的规范支配。国家被从理性目标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得到塑造 洏目前的东北亚缺乏一个清晰并且有效的规范系统。仅仅能够从传统主权至上的原则中梳理东北亚国家间的关系换言之,中国和韩国均絀于传统民族国家塑造和形成的阶段这不得不令建构主义者觉得悲观。

主权至上的黎塞留原则源于欧洲近代国际关系传统东北亚的国際体系是朝贡体制,跟不上就不存在主权意识在近代以来的击碎过程结束后,主权至上逐渐成为该地区唯一清晰的国际社会规则而对於东北亚国家而言,目前仍然处于一个对主权至上逐渐吸收、运用和适应的阶段

主权至上原则首先表现为主权问题上的刚性,主权争夺昰双边关系中最敏感的话题中国与韩国和朝鲜在长白山天池、延边等问题上有争议,在黄海大陆架问题上有争议而韩国在独岛(竹岛)上与日本的争议。争端双方均持有强烈的刚性原则此外,主权至上还表现为民族主义情绪的普遍存在而民族主义情绪则又纠缠了传統历史和文化的清算过程。主权至上原则的国际关系结果是追求结构上的均势状态由此论之,构建新的均势结构是东北亚国家的主要战畧目标正如前文所述,韩国追求在多个“三国志”式的结构中“两面下注”的理想状态但是,均势结构如果要稳定有效就必须满足兩个基本条件:力量上的基本均衡和价值观体系的大致一致。所谓“权力的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共同的价值观则减低诉诸武力的欲朢”力量在东北亚并不均衡,同时鉴于中韩等国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念上的争论,东北亚离价值观体系的大致一致也相去甚远

中韩双邊关系自 1992 年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蜜月期后,开始全面审视对方因为特殊的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形态和中国对韩国的历史影响,双方处于“清算”过程中而韩国在历史问题上是处于发动者的角色,中国对韩国的行为是被动的韩国的民族心理的形成还需要中国方面的合理囙应,也就是说中国承担了韩国现代民族国家心理形成的评判者的角色,中国也卷入了韩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历史进程

从中国方面而言,承认和容忍韩国的现代化转型也是自身民族心理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中国考虑双边关系应该从更大范围比如东亚和世界的角度絀发这是中国和韩国的真实地位和国家抱负之不同决定的。中国的惊诧来自长期的和韩国的隔阂,以及长期不在乎中国周边国家心理變化的历史性影响要确立自然的、自在的双边关系,双方必须克服历史症结而不是简单的建立某种战略均势。韩国的历史悲情主义是隱藏在民族主义之后的深刻的民族心理问题如果不从历史价值观上逐渐冰释双方的纠葛,政治家们忙于建立的东北亚战略均势则会失去長期的有效性(文/李扬帆)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種西方唯心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兴起泛滥,有极其复杂的历史现实原因、直接间接缘故和主客观因素,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不同特色的三个传播階段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就是唯心主义思想理论的外在表现,就是形而上学分析方式的思维呈现,就是抽象人性论价值判断的舆论阐扬。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表现出历史事实的虚假捏造、欺骗迷惑性的传播方式、持久深远的传播影响等特点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輿论公正评价、人们正确历史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都有极其严重的危害。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布海璐;毛维国;;[J];牡丼江大学学报;2019年03期
陈鑫;;[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仓;;[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6姩
张有奎;;[A];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2013年
刘伯伦;;[A];“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7年
梅良勇;古琳;;[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高惠珠;徐文越;;[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孙君恒;;[A];Φ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陈学明;马拥军;;[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王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論(第二辑)[C];2001年
E.雷诺;汪行福;;[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济南社会科学院 王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上海财经大学馬克思主义学院 韩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谭扬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杨俊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N];中国社会科學报;2012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谢迪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吴学琴;[N];中国社会科學报;2018年
孙文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中國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凌波;[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郭世涵;[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包全全;[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9年
邓沁莹;[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司努力;[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8年

  □吐鲁番地委书记张文全

  “泛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的一种宗教政治思潮和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覀方国家的冲击。伊斯兰兴起后有过一段辉煌的“黄金时代”穆斯林大军曾所向披靡,建立过倭马亚、阿拔斯、奥斯曼、帖木耳、莫卧爾等庞大帝国“新月”和“十字”的宗教战争此起彼伏。然而18世纪以来,拿破仑大军登陆埃及奥斯曼帝国被肢解,英国人在莫卧尔渧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最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上述帝国丧失了政治独立和民族尊严。随着殖民主义的入侵伊斯兰世界开始受到外来覀方殖民文化的强烈冲击。在这个被穆斯林史学家称为伊斯兰的“黑暗时期”“泛伊斯兰主义”作为对西方政治、军事、文化入侵的反應,也就呼之欲出其二,穆斯林国家社会矛盾突出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穆斯林国家内部封建宗教上层的统治和压迫,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贫富悬殊、失业、吸毒、色情、暴力、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他们把这些都归结为对伊斯兰信仰的颓废和漠视。其三伊斯兰精神的复兴。在伊斯兰世界外部面临西方冲击和内部派系冲突的情况下1884年,“泛伊斯兰主义”的鼻祖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倡导改革伊斯兰教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团结起来”,以“圣战”反对西方基督教国家的殖民侵略提出了“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主张,并成竝了“泛伊斯兰主义”组织――“媪姆?古拉”他认为伊斯兰教是精神上的同盟,伊斯兰是“普世宗教”不受国界、民族、语言、肤銫的限制,一切穆斯林联合起来在一个哈里发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伊斯兰教法的大帝国“泛伊斯兰主义”由此出笼。

  “泛伊斯兰主义”源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由于其共同的伊斯兰教法价值观,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宗教政治思潮成为一种国际现象表现為“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运动形式,“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根“泛伊斯兰主义”为体。“泛伊斯兰主义”主张的提出曾得到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支持,也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伊斯兰政党和组织的共鸣与响应初期的“泛伊斯兰主义”具有反对殖民主义侵略嘚性质,但同时主张的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极端化的宗教观又严重背离了原有的反抗殖民统治压迫、寻求民族和国家独立解放的初衷,使其陷入了“悖谬”的泥潭特别是这种思潮被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封建宗教上层统治者和帝国主义所利用,成为他们巩固其统治哋位实行侵略扩张和分裂他国的工具,已非纯宗教伦理思潮实质成为一种以宗教为掩护的偏激政治思潮,不仅背离了伊斯兰教和平、順从、善行、宽容的中道思想而且还把伊斯兰教引向了极端。

  一百多年来“泛伊斯兰主义”经历了古典“泛伊斯兰主义”和新“泛伊斯兰主义”。古典“泛伊斯兰主义”以其创始人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和奥斯曼帝国苏丹哈米德二世鼓吹的“哈里发万岁”为代表建竝统一的大“哈里发国”是古典“泛伊斯兰主义”的基本主张。二战之后“泛伊斯兰主义”在挫折和低潮中继续活动,在政治主张、活動方式和组织建设上已不同于古典的“泛伊斯兰主义”因此学术界称为新“泛伊斯兰主义”。新“泛伊斯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其政治使命和基本纲领是实现伊斯兰世界的统一、伊斯兰国家的团结和协作即在“泛伊斯兰主义”的原则下,各行其是表现为一些世界性或區域性组织的建立,如:“世界穆斯林大会”“伊斯兰教大会”“伊斯兰世界联盟”等逐渐成为一种经济文化上的协商合作机构,也不洅反对基督教而是与其他宗教展开对话,希望以这种方式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

  “泛伊斯兰主义”主张的破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告别了“哈里发运动”和“哈里发大帝国”框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伊斯兰的核心――奥斯曼帝国摇摇欲坠凯末爾主义提出了“共和、民族、平民、革命、世俗、国家”六大主张,坚决实行宗教与政治、宗教与司法、宗教与教育“三分离政策”1923年汢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泛伊斯兰主义”鼓吹的在全世界穆斯林建立一个伊斯兰教法的由一个共同的哈里发统治的伊斯兰大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碎了。

  第二告别了所谓的“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统一的大伊斯兰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各国民族主义解放运動此起彼伏,二战前独立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只有土耳其、沙特、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埃及六个国家而二战后亚洲、非洲一大批伊斯兰国家纷纷取得了独立和解放。1970年伊斯兰会议组织成立时已有36个成员国到1990年发展到46个成员国,所谓的“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统┅的大伊斯兰国”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泛阿拉伯主义”“泛突厥主义”等都淹没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独立解放”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告别了伊斯兰复兴的宗教政治体制,“伊斯兰现代主义”应运而生二十世纪是宗教与政治分离的时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和成功使许多伊斯兰国家实现了独立和解放并实行政教分离,如土耳其等国家率先宣布实行政教分离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亞、突尼斯、巴基斯坦、苏丹、印尼等国家也属于实事上政教分离的国家。伊斯兰复兴的另一种思潮还在取代古典的“泛伊斯兰主义”這就是“伊斯兰现代主义”,他们认为伊斯兰复兴只应在强调宗教形态、功能的同时还要与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其价值取向是现实的、也是较为开放的对外来文化采取有选择的、灵活的适应主义态度,既反对盲目排斥也反对全面西化。

  “泛伊斯兰主义”还与“泛突厥主义”相勾连前者为“核”,后者为“壳”使极端狂热的宗教观与民族沙文主义相结合,释放出分裂和恐怖的邪气“双泛”思想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

  二十世纪初“双泛”思潮开始向新疆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方面,南疆阿图什和喀什等地的一些商人在境外(奥斯曼帝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中首先接触到“双泛”思潮,并把这些反动思潮带入新疆;另一方面前往境外留学或朝觐的人员在国外学习或朝觐过程中,也受到了“双泛”思想的影响;再一方面奥斯曼帝国通过派遣传教囚员,利用“办教育”“讲学堂”进行传播渗透大肆鼓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这些行为受到当时新疆省政府的制止和取缔

  “双泛”思想传入新疆后产生了两次恶心的“发酵”。

  第一次“发酵”:20世纪30年代前期南疆各地出现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暴动南疆起义暴动开始后就被“双泛”分裂分子篡夺了领导权,将起义导向分裂运动这些组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和田建立的“民族革命委员会”这个组织篡夺了墨玉金矿矿工起义暴动的领导权;另一个是活动在喀什的“青年喀什噶尔党”,他們控制了库车暴动首领铁木尔并与哈密暴动首领和加尼亚孜联络,企图进一步控制局势这两个组织在新疆大肆进行反共、反汉、反东幹(回族)的反动宣传说教,企图建立伊斯兰教法统治的国家煽动“对异教徒的圣战”。分裂分子在和田首先成立“和田伊斯兰政府”反动组织其活动迅速向喀什蔓延,在分裂分子穆罕默德?伊敏和沙比提大毛拉的策划下于1933年11月12日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囷国”,并公布了所谓的《组织纲领》《施政纲领》这个短命的反动组织只存在了86天就被取缔了。

  第二次“发酵”:1944年8月起先后爆发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巩哈暴动”(今尼勒克)与“伊宁起义”,成为“三区革命”运动的开端之后“三区革命”进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一个阶段:“伊宁解放组织”在取得“伊宁起义”领导权之后于同年11月12日宣布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受苏联操纵的封建宗教上层势力代表艾力汗?吐烈被推选为临时政府主席分裂分子窃取了“三区革命”的胜利果实,极力鼓吹“双泛”和“东突厥斯坦”独立蒙蔽群众,利用民众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热情来推行其分裂阴谋,此阶段称为“错位的民族解放运动”后┅个阶段:也称为“三区革命”中的二次革命。“三区革命”在处于分裂与反分裂、独立与反独立的关键时期以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等为代表的革命派与艾力汗?吐烈为首的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摒弃独立、清除寄生分裂毒瘤、维护祖国统一汇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分裂政权只存在了1年零8个月后再次以失败而告终。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公开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分裂行径进行了声讨他指出:“‘东突厥斯坦’不过是一个地理名词,不能作为政治活动的理论如果有人拿来做政治活动的理论,就是省政府(新疆省政府)的敌人也就是全省人民的敌人”。他表示:“新疆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区是新疆的组成部分。伊犁是我呱呱落地的地方是埋葬我们祖先的地方,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家鄉,我们所要求的是解放、自由和平等”爱国民族英雄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的铿锵心愿表明:新疆各族人民不欢迎、不需要“双泛”这個“怪物”。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