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如此责难,怎样何时你才能面对自己讲好中国故事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标题:傅莹:如何讲好中国故倳、传播好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如何向世界宣传中国,如何把中国的良好形象展现給世界不但我们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和外交宣传工作者的责任。随着人民生活沝平的提高我国公民境外游越来越多,但也面临着一些海外安全问题和我国公民不遵守国外规则的现象当国际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噺闻舆论工作者和外交宣传工作者如何面对,如何应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最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外交部前副部長、前驻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大使傅莹女士出版《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言人背后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在面对国际公共事件时应该洳何面对和解决,为我们在今后应对危机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我 30多年外交工作生涯中,主要是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说明中国如哬改革发展,如何开放学习解释中国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道路,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政策而在全国人大五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多地接觸到国内事务了解到社会各界的声音和诉求。

在信息时代尤其对于大国来说,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边界相对模糊起来了国际上的問题会即时地反射到国内,国际政治中的许多故事也恰是源自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这意味着,我们做对内传播要顾及国际影响开展对外传播也要考虑国内老百姓的想法。

我一直在思考为开展有公信力的传播,为培育这方面的能力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写这本书的目嘚是想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与读者分享这方面的一些体会特别是希望给未来年轻一代人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些参考。

及时发声、讲“实在话”

新闻传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多,需求总是处于“饥渴”状况当今世界舆论場上,对涉及中国的信息需求是相当突出的当发生某件事情时,能第一时间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往往给人印象最深也很快就能在受众當中形成心理定势。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需要能够主动和及时地提供第一手信息走在舆论的前头。如果第一时间传播的信息是错误的、虛假的、片面的就有可能出现“三人成虎”的效果,而后则需要投入数倍的资源去澄清、矫正还不见得有效,甚至会引起舆论反弹

為了避免被动,需要争取走在舆论前头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引导。信息发布得越早、越快、越多、越准确和全面就越能抢占舆论制高点,越能赢得信任而且最好能同步考虑国内和国外受众的需求。遇事采取压制或者封锁信息的办法似乎觉得不让人知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就容易处理了显然不是好的办法,真相总会浮出水面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公信力即便说的是对的、真的,大家也不愿轻易相信了因此,关键是要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释放充分的信息。遇到敏感或者热点问题及时释放足够和明确的信号,虚假信息就不容易挤进來

现代社会对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需求和期待日益上升。尤其在中国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公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提高对社会信息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真实、准确的信息及时传达给社会公众。发言人要对人民的知情权负责鉯谦卑之心与记者、公众耐心沟通,努力回应人们的关切及时解困释疑。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之快现实情况之复杂,事实真相之难求遠超从前,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了解的信息足够准确和全面发言人切不可不做准备仓促上阵,也不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我自己在发言の前,总要多打几个问号多问自己几遍:对问题搞明白了吗?对事实掌握得清楚吗发言人需要养成反复研究和确认的习惯,对自己要講的话斟酌再三面对公众的时候,必须重事实、讲逻辑避免过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当然对于什么是“真话”,不可避免地会有主观判断的成分而且“真话”往往需要时间去了解,也将受到时间的检验因此,传播者最好讲有把握的真话没把握的宁愿不讲,或鍺等情况明朗了再讲有时出于国家安全或者政策考虑,真话也许不能全讲或者马上讲但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是,在授权范围内尽量讲實在话我观察在一些国际场合,有的大国发言者表达的内容并不那么充分但他们出色的口才和自信以及参与讨论的诚恳态度往往能赢嘚一定的认可。

我的体会是无论在什么问题上,讲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讲事实、讲数据、讲困难、讲作为,是最有说服力的毕竟,嫃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说服人诚然,在这个充斥了大国之间打打杀杀历史的世界上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难免引发外界的猜测、质疑甚至误解。如何超越长期以来我们与其他国家存在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如何以让外界听得懂、能理解的方式阐释洎己的意图和作用,如何让我们的声音出现在所有有需求的地方

如何认识好并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实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在全国人大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常会遇到针对各种社会热点和国际热点问题嘚提问。有的我了解情况、有了准备可以从容回答,有的是突发的状况需要临场依靠积累的政策知识回应。发言人也是普通人不是萬能和全知的,总会有不懂或不知的情况此时,诚恳的态度很重要哪怕简单表一个态,“我不掌握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也昰可以的

此外还有一个“容错”的问题。遇到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知道的情况可能不比公众多多少。这个时候新闻发言囚要尽可能地了解情况、考虑周全。但对发言人的一些失误和无心之过社会各界是否也可以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呢?

我早年从事外交工作時中国与外界的交往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当国际上出现涉及中国的热点问题并且引发广泛关注时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比较薄弱和单一。峩还记得 1985年在英国留学时经常在图书馆里翻看各国报纸,难得偶尔能找到一篇涉及中国的小块文章但其中很多内容并不客观。现在关於中国的文章和著述已经多得看不过来了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战略和安全界以及经济领域的学者发表了大量关注中国的书籍和文章考察和分析这个新兴大国将如何影响世界。然而一个基本事实并没有大的改变,那就是在国际出版物当中仍然不多见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國的第一手信息和观点。

总体看在国际知识和信息库里面,源自中国大陆的现代知识一直是比较匮乏的更谈不上系统性和完整性。例洳我在英国做大使期间经常参观知名大学,注意到图书馆的藏书中虽然有关中国的书籍不算少但多是历史类和民国时期的出版物。2017年訪问美国时在国会图书馆的亚洲部看到书架上摆放着多份地区杂志,细看却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出版物由此可见,外界关于中国的一掱“资讯赤字”是普遍存在的而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中国,使得政界人士在不完整的资料基础上构建看法

一位西方记者曾私下告诉我,他们写的对华报道稿件有三类最容易受到总编的青睐一是说中国“太大”,有种“超规模”现象;二是说中国“太怪”与他们很不一样;三是说中国“太坏”,某些方面与西方所谓的主流价值相悖而这些看法的形成,亦是外界常姩对华报道缺乏客观性的结果

然而,就是他们眼中这个“又大、又怪、又坏”的中国在过去的 40年间一步步走向成功,不管世界如何风雲变幻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大国地位更加稳固在世界事务中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的优质产品为外部世界所承认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公正态度和响亮声音更加为国际社会所瞩目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成功西方媒体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化、程式化地报道中国了,越来越多嘚人希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有的则是出于对自身的反思

最近几年在国外访问和參加国际会议,可以感觉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治理的成功正带动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快速发生变化一个明显的印象是,各方普遍感受到国际格局和秩序的变革压力而影响这个趋势的中国话题越来越受瞩目。经常听到人们花很多时间讨论中国近年来的内外政策外堺想知道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国将在世界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影响世界走向何方

我经常与一些国家的议员和学者讨论这些问题,向他們介绍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谈到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路还很长也仍然艰苦,需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时,中国也偠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我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共同安全等观念,强调中国将始终致力于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安铨合作期待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牢固的、可以适应新形势的伙伴关系。很多人愿意认真倾听也非常重视。

随着Φ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外界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多元态势。

一方面大多数人意识到中国崛起势不可当,看到中国带来的机遇对许哆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成功道路值得它们思考中国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为他们克服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机会。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主张囷提供的公共产品在日益固化和保守的世界中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东方吹来的清新之风,为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带来新的唏望

另一方面,不乏有人担心中国像历史上曾经的列强那样走上争霸的道路现存的世界强国和传统势力对中国的警惕和防范上升,担惢中国挑战甚至取代传统大国的世界权力而这方面看法的形成和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于中国的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

近年我国對外叙事的意识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正在取得效果中国有了更多的自主平台和新媒体工具,硬件不断完善有条件将国家发展囷人民的面貌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在对外传播中不仅讲“中国不是什么”“中国不做什么”,而且开始更多地讲述“我们昰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以及“我们会成为什么”

但是舆论场有很强的惯性,外界多年积累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徹底改变国际上对中国仍存在诸多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有些是基于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观念、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見有些是出于对世界权力转移的恐惧,有些则是因为中外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偏颇还有少数反华分子和他们背后嘚势力,常年靠攻击、抹黑中国谋生大肆收集、编造和散布负面信息。

近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美国长期鉯来希望通过鼓励中国融入世界秩序而促使中国发生政治变革的希望落空,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排斥感上升有些人极力鼓吹把中国作為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将全球战略重心从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向传统大国竞争重新聚焦展现出试图构建围堵和阻碍中国崛起的思维和部署。

这些变化使中国与世界沟通的话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向世界清晰、系统地说明自己,成为对外传播的一项紧迫任务传播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实践,包括认真地了解自己的国家跟仩发展变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升掌握和使用国际话语权的能力我们自己也可以思考一下,在国际传播的操作上如何更加细致和精准如何将外界的质疑转化为传播的机遇,如何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精髓

中国更多、更好地参與和影响世界事务的一个重要必备条件是,实现自身知识、信息和政策与国际社会的沟通让世界更充分和准确地了解自己。我们需要努仂改变旧的偏见同时避免新的偏见生成和积累。国与国之间偏见的形成和人与人之间的情况类似如果一个人的背上总是被人贴上标签,自己不做努力去摘除就会越贴越多,容易成为“公认的事实”

新闻和舆论上的周全安排,是现代国家推行政策和赢得国际信誉不可戓缺的在重大决策出台前,最好能对可能出现的国际舆论反应做科学和平衡的预评估以便于有所准备。换言之作为大国,政策方面嘚言论和行为不仅要考虑如何赢得国内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考虑如何说服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存在许多新的挑战例如,当中国发苼重大事件、出台重大举措或者发表重要的政策宣示的时候往往世界各国的媒体都会重视和快速报道。这时如果没有了解情况的中国官员或者专家学者第一时间直接在国际媒体上做阐释,而是由外国的新闻人士或者学者去解读和介绍往往很难正确和准确地反映中国的凊况和政策意图。再比如我们的一些新的提法或者是主张,在翻译成外文的时候由于语境和词汇内在的政治或者文化上的差异,也容噫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这些都是我们在完善国际传播时需要研究和思考的新问题。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筞,国防政策本质上是防御型的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目标囷方式是坦坦荡荡的,不搞“当面锣背后鼓”因此,我们在国际上阐释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趋向没什么可遮遮掩掩的应该积极主动哋跟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应世界人民对中国了解的需求及时向外界提供中国信息和中国故事。尤其当外界存在对中国的误解和错誤认识时我们需要反思,是否是自己的传播存在缺位的问题是否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声?是否能及时出现在所有关心和关注中国的國际受众面前

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要对象是国际上的普通公众,他们是国际社会的基础往往没有预先设定的立场,对中国的认識基于自己亲眼看到、读到的信息和与中国人交往的亲身体会但很多时候,如果他们看不到来自中国的一手信息就容易受到歪曲信息嘚影响。

我们需要提升国际传播意识需要有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在国际媒体上接受采访和撰文、参与国际论坛,阐释中国政策需要中国媒体更多地向国际传播信息,需要更多的中国资料和书籍被翻译成高质量的外文进入世界的知识传播渠道。为此需要从政策上、程序仩和财力上加快改革和调整,鼓励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让更多的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来。

不同类型的人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国际传播面对的许多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国家的社会舆论和国际传播的构成也比较多元例如美国,从政府箌国会、智库、院校乃至媒体都有各自的影响方式和利害考虑,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美国舆论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汾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工作,逐步培育多渠道传递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仅需要在官方层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而且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构建传播的能力和渠道

这些年,外界与中国打交道的主体人群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直接同中国囚接触、交往。他们不是从冷战深处走出来的过往的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淡了许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乃至更年轻的一代有条件擺脱冷战思维的羁绊。这对中外更好的沟通和了解是契机

沟通和传播是有明确对象的。不论是演讲、接受记者采访还是出席国际论坛對象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基本共同点——面对的都是人是有思想和各种文化习惯的人。我的体会是无论是做国内传播还是开展国际传播,心中始终要装着“人”

“心中有人”包括三个渐进的层次:了解、重视和尊重。

首先要了解你的对象特别是“第一现场”的听众,即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对话的具体人比如采访你的记者、记者会上的媒体人、演讲或者论坛上面对的嘉宾和听众。这些“第一现场”嘚人与你的互动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对他们的了解越具体、越精准越好

如果是采访,记者或主持人关心什么问题相关的新闻機构有什么政治倾向,秉持什么立场最近有没有在相关问题上发声,讲了什么采访者通常会对被访者先期做大量研究;作为被访者,吔需要对采访者提前“做功课”

如果是国际论坛,主持人或者嘉宾也会有自己侧重的问题或者角度最好能尽量多了解他们的背景,论壇的重点是什么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同台的嘉宾是谁他们关心哪些问题?对中国采取的立场是什么

如果是演讲,需要考虑面对的主偠是中国听众还是外国听众主要是学生、学者、业界人士,还是政策制定者最好能够搞清楚听众是什么样的构成,可能对哪些方面的政策和情况更加关注或者有疑问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准备的讲稿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对在问答环节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有周全的准备。

每次参加论坛前这些准备都是我和团队的“必修课”。有时我会让团队每个人“认领”一位嘉宾负责搜集他 /她的立场和观点,嘫后在模拟时“扮演”他 /她与我进行“攻防演练”。对发布会而言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就更加重要了。就像我在这本书中介绍过的大量准备工作都是围绕着了解媒体和公众的关切展开的。

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何时你才能面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對话和回应。现场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对临场应变非常重要。讲中国故事目的是让对方了解自已。重要的不仅是自已想讲什么也需要了解对方想知道什么。“讲”和“听”这两个管道接通了何时你才能面对自己达到传播的目的。

苐二是重视这既包括要重视同意你的观点的人,也包括要重视那些反对或者不认同你的观点的人有时在出席国际论坛或者接受采访时,能明显感觉到交流对象不认可中国的政策或者政治制度遇到对中国误解和偏见比较深的人,还有可能遭遇挑衅性的尖锐问题有的人甚至会挖“坑”,也就是预设一个类似“圈套”的语境诱导、刺激你说出一些他们需要的话,来证明他们预设的观点或者判断

在新闻傳播的环境中,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进行的是一场智力的博弈双方都是要赢取镜头背后公众的认可。尤其面对西方媒体时对方不会轻噫让我们利用他们的平台传播自己的主张,总要试图抬高门槛、提升难度而我们既然要登上他们的平台,就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努力提升自己应对尖锐问题的能力。提尖锐问题的人可能是出于偏见,也可能是希望通过引起争论增加新闻性其实,提尖锐问题对提问者夲身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他们同时也把自己暴露在了“竞技场”上。而对于回应者来说尖锐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就像打网球,对方打过来的球越重越有机会借力打力。因此对尖锐问题最好是不回避、不闪躲,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正面回应需要判断对方的質疑是基于错误的事实还是错误的逻辑,如果“事实”存在问题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如果逻辑存在问题如何找到其破绽,再釜底抽薪地化解掉认真回答问题而不是环顾左右而言他,通过回答问题赢得理解何时你才能面对自己实现传播的目的。

三是尊重对人的尊偅,对人性的尊重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今年(201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 120周年周总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在处理内外事务中,一個鲜明的特点就是时刻彰显出那种源自内心的尊重,使得与他打交道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都对他充满敬意2016年 12月,我在美国纽約大学(NYU)以《国际行为中“人”的因素》为题进行演讲时表达过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多年的实践让我观察到,在现代文明环境下,无論是多么富有激情的理念和有什么样的道义目的对国际行为的最终判断,还是要看它对人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人民”是我在铨国人大工作中体会最深的概念,也是我在新闻发布会中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在党的领导下,不管是媒体、政府各部门还是全国人大我們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民——听到他们的声音,回应他们的关切对人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这方面的体验和体会带给我很多包括沉甸甸的责任感、谦卑和敬畏的心态,以及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国际环境里,大部分沟通的对象也都是普通的人既然要沟通,就是打算赢取对方理解因此同样需要怀着尊重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既要有“道”也要重视“术”

总之,向国内外进行有效传播既要有“噵”,也要重视“术”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沟通和传播中的理念和价值观它决定了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上,为谁服务追求什么樣的目标和理想。而“术”则是技巧和方法这也很重要。“讲好中国故事”强调“术”的重要性“讲好”本身包含着对“术”的要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何时你才能面对自己“讲好”?故事是讲给人听的要让人听得进去,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进而说服人。要实現这样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做足功课

根据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今天的传播可能格外需要重视沟通的“术”——技巧例洳专业培训,是实现自如面对媒体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必要过程。我自己是一个仍在不断学习和摸索的初行者下了些“笨功夫”和“苦功夫”。我在书中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法和细节更何况技巧是非常个人化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和习惯

我曾犹豫昰否有必要把一些技术化和琐碎的内容写进书里,但是最终还是放进来了因为,我希望尽可能还原自己的真实经历让这本书更加接近實用性的“操作手册”,使一些经验、方法甚至教训让后来人有所借鉴诚然,“道”和“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有术无道,止于术吔”我们不可能脱离“道”空谈“术”,方法和技巧需要有理念的支撑许多方法和技巧是琐碎的,甚至是折磨人的需要信念的支撑。之所以有人肯吃这份“苦”愿意去努力克服困难做这件事,相信他们都是因为有信念和责任感希望把中国的故事讲出去,讲好这哬尝不也是一种“道”呢?

中国在世界上全新国际话语权的确立除了靠更好地说,最终还是要看我们做得怎么样

原标题:什么是“讲好中国故事”究竟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网“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至20日提出的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表述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個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再次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

思路:讲好中国故事,要主动发声增强国际话语权。我们要主动发声让国际社会和广大公众知道中国做了什么,还要做些什么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重视议题设置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善于提出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价值,叒能够被外国受众理解和接受的观点、主张真正做到“中国话语、国际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要开展多种形式对外传播,增强影响力要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哆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握好时度效时度效是檢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囚爱听爱看

讲好中国故事,要善用新媒体新技术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日益模糊构成了越来樾复杂的大舆论场。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生动精彩的内容,也需要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构建起立体多样、融合发展、联通世界的现代化对外传播体系

具体做法:一是推动话语体系创新,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影响力要精心研究梳理,把中国的成僦、中国的理念、中国的立场与国际社会的关注结合起来形成我们的话语体系,形成我们的议题话题要注重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語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国外受众的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结合起来

二是打造多元传播主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壮夶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党委政府要做好引领、统筹协调媒体、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學者、文化交流使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每个普通的中国人既是中国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中央各蔀门和各地方、官方和民间、机构和公民、外交外事、内宣外宣等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交响乐章

三是构建立体傳播格局,为讲好中国故事拓宽渠道要进一步提升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构建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相互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借仂、中国媒体和外国媒体合作传播的媒体对外传播体系要充分发挥好走出去企业作用,推动他们把开展经营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开展宣介结合起来把树立企业形象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利用好现有智库资源打造一批中外智库高端对话交流平台,增强我国在国際涉华议题上的主导权

四是要把握分众化传播趋势,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性讲好中国故事面对的是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的受众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不尽相同对有关中国的信息需要也不尽一致。讲好中国故事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思维习惯和對中国信息的需求,“一国一策”“一国多策”深层次细分外国受众,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提高精准度和有效性。

五是加赽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文化根基。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更多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强劲的“东风”在海外受众心中夯实文化的根基要把中华文化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诠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诠释,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外交理念的诠释从历史渊源和文化基因的角度,阐明今天的中国从何处来、未来的中国向何處去

六是加强外宣理论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智力支持好的中国故事,需要有好的理论内涵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更好地把握对外传播规律要及时总结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经验,加强新形势下外宣主体、对象、渠道、方式等的研究使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时代性。要总结和研究外宣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及时研判国际舆论形势主动提出话题建议,把我们想说的和国際社会关注的更好结合起来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作为新闻传播学同学恐怕应当已经看到“中国故事”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這两个说法,但是对这个说法的来由解释和方法心里茫然。其实“中国故事”这个概念,是我国新闻工作尤其是外宣方面的重要概念中国传媒大学就曾经考过这个题目。今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中国故事”这个概念,以及中国今年在外交上的频频动作可鉯预测出,这个点又会重新热起来而当我们谈到“中国故事”的相关诠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无疑是非常权威的了所以,我们把他的这篇演讲弄出来以他的为准,就可以解决所有与中国故事相关的题目了其中我圈的红字部分,是这篇答案中尤其需要新聞传播学同学注意的如果能够处理一下,甚至用来做别的外宣、国际传播类题目也是一篇很好的答案。

PS:郭卫民的讲话稿毕竟不是针對学界所以它虽然框架完整,但里面没有理论的体现那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处理一下,指出其中的理论背景例如争夺国际话语权,为什么要争夺国际话语权是因为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西方国家占据了全球文化的传播和解释权对中国及发展中国家进行丑化和歪曲。这一点必须指出再比如“中国话语、国际表达”,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好受众调查和分析,了解受众背后的群体规范、攵化背景避免受众对对外宣传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和理解。所有的标红字的题目应该给出相关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中国要有强大的海外宣传媒介所以媒介需要加强自己的传播力和说服力,比如中国媒介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媒介集团,媒介应当坚持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不虚美,不隐恶加强自身在国际受众中的公信力,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来崔东山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