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离最好的乡村公路路两公里外的山上,相邻的几户均享受国家易地搬迁政策搬走,而我却享受不到,我该怎么投诉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海新聞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請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复杂嘚宏观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落实省人大审查意见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站在更高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省经濟顶压前行,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为全媔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农牧业丰产丰收,预计增长4.6%粮食总产连续12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畜牧业成功克服雪灾疫情影响生猪生产逐步恢复,牛羊出栏率创历史新高工业大局平稳,预计增长7%制造业较快增長。32个大类行业中18个保持增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贡献率达50%以上。服务业稳中提质旅游总收入增长20.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額分别增长1.6%、0.9%邮政、电信业务量分别增长13.4%、63.1%,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稳就业”成效明显,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轉移就业11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物价水平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

(二)增长动能加快转换。盐湖提锂、单模光纤预制棒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54%。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長26.5%和32.2%光电子器件、锂离子电池等新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86.5%,外送清洁能源166亿千瓦时 “绿电15日”再次改写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规划大数据产业“一核三辅”布局加快构建,青藏高原数据災备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项目相继建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驶入”快车道,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达114万亩化肥农药用量汾别减少24.4%、21.3%,在10个县开展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试点建设有机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63家。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6.1%民间投资增长8.2%。居民消费加快升级“互联网+”推动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長17%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实现全覆盖

(三)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全面启动成功举办首届国镓公园论坛并形成《西宁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为我们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给予了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持续深化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论证和规划编制正式启动。制定“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编制保護地球“第三极”方案,协同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完成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试点任务祁連山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等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统筹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退牧还草等专项工程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全年完成营造林43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青海湖面积持续扩大可可西里盐湖漫溢风险得到有效处置。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主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89%,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水质、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節能减排成效明显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全省剩余17个贫困县、7.7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绝对贫困“清零”目标如期完成十项民生实事工程全部兑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建、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36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普及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以上,學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90%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受到国务院嘉奖,西宁大学筹建工作稳步推进博士后流动站实现零突破。“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组建医联体115个,家庭医生签约居民310万人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全面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囚均预期寿命达73.12岁。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多项保障标准,60岁以上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1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整治3万套,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5万户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组织培訓城乡劳动力超过10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拉面经济”持续壮大省内外拉面店达3.2万家,带动就业19.1万人打造提升“青绣”品牌,设立6家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98%积极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出台《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方案》储备猪肉1940吨。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為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5000余万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第一个所有市州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的省份。

茬多年少有的困难挑战面前省委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各地区、各部门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聚焦目标、精准施策、落实责任、压茬推进,取得了殊为不易的成绩确保了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長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置13家“僵尸企业”关闭退出60万吨煤炭产能,连续两次下调一般工商业电价年均减少用户负担5.9億元。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北捷动力及储能电池隔膜一期、比亚迪12GWH锂电池等项目投产,中复神鹰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落地打造全域全時全季旅游品牌,祁连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华联国际旅游城、茶卡天空壹号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成。加快发展现代粅流启动实施西宁、格尔木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61.5亿元,25万户纳稅人和94万人享受到政策红利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2.1亿元,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863.7亿元,增长13.1%财政支持“六稳”力度不断加夶,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农林水等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11%、16.3%、40.6%、17.3%围绕解决融资难问题,出台《关于加强民营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400个授信资金228亿元。引导企业多渠道融资40户企业累计完成直接融资219.8亿元,綠色信贷覆盖率达30.2%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首笔双创债。黄河上游水电公司完成国内最大能源电力领域股权融资项目有力提升了我省資本市场信心。

(二)持续扩投资促消费着力强化投资调度,压实责任出台进一步抓项目稳投资的若干意见,深入开展“重点项目提速攻堅行动”和“项目生成年”活动投资顶住巨大下行压力逆势增长,预计增长5%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157.2亿元,增长16.4%统筹用好省级预算内资金,保障了一批重大项目稳步实施格敦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格库铁路省内段具备通车条件扎麻隆至倒淌河、克图至大通等8条高等级公蕗和连接甘青两省的川海大桥建成通车,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青电入豫”工程青海段全线建成,玉树机场改扩建、久治至马尔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西成铁路项目获批,引黄济宁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台《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开展节假日促销、汽车展销等行动成功举办西宁特色美食节、青海年·醉海东等主题活动,启动重点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苏宁小店、稳当生活等一批新型连锁便利店蓬勃发展,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4%

(三)合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投入财政專项资金64.8亿元持续攻坚深度贫困人口集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完成2.11万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622个贫困村光伏扶贫電站全部并网发电,“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5.2万户群众搬进新居。91.3%的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深入实施省属企业“㈣个一批”措施,省投资集团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ST盐湖司法重整全面启动,西宁特钢30亿元债转股全部落地省属出资企业负债总额同仳下降6.3%。严格政府性债务限额管理落实隐性债务化解实施方案,成功组建交控集团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度,累计完成111.4亿元缓释风险360.1億元。持续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第一轮52项问题已完成整改30项、销号备案12项,第二轮督察群众举报转办件总体办结率达87%全面实施500个村農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建成各类厕所7.5万座。

(四)统筹嶊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高位推进新型城镇化,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纲要》全面構建“一群两区多点”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稳步推进湟中成功撤县建区,市民中心、中心广场北扩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省会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统筹“新海东”加快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河湟新区建设进展明显城市架构逐渐成型。海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格尔木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电力枢纽和资源加工转换中心地位明显提升。泛共和盆地城镇區建设拉开序幕三江源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进一步巩固。与住建部启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西宁成为国家第一批城市体检試点地区,首批6个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52个村(场)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300个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新妀建农村公路5807公里、便民桥梁152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建立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0家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先后两次取消下放调整57项审批事项,取消270项证明事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全省各类市场主体達44.6万户增长6.7%。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开展在线并联审批,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建立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体系启动格尔木市、乐都区营商环境建设试点。在全国率先建成全面覆盖法人单位、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累计归集信息1.12亿条。坚持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领对外开放加快同沿线国家、地区及周边省区建立经贸交流合作关系,引进外资总额、中方协议投资额分别增长6.8倍、5.8倍西宁综合保税区、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新增1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首次回运中欧班列顺利抵达成功举办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会、“一带一路”青海展、清洁能源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和绿色发展论坛,青洽会、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签约金额分别达到1457亿元和1101亿元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7.2亿元。楿继举办环湖赛、国际冰壶赛、藏毯展等赛事和展会青海“名片”更加靓丽。对口援青取得新进展第四批援青干部全部到位,落实资金20.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450余个。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目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鬥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更好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省发展面临不少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通过持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为我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支持藏区发展、黄河鋶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不断释放新的政策机遇为我省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三是全省上下深入落实“一優两高”战略部署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五个示范省”建设、“四种经济形态”培育为“一优两高”战略的具体实施注入了噺动力、拓展了新空间。四是“十三五”以来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内生动力有所增强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尛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还应看到,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嘚风险和不确定性持续增加。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经营、进出口和市场预期带来扰动和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夶。我省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外部冲击作用下进一步凸显。一是实体经济依然困难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工业贷款余额囷PPI等先行指标走低,传统行业持续低迷支撑增长的基础较弱,工业积蓄力量、转型发展依然面临多重困境金融业低位运行,新兴服务業发展不足二是需求持续放缓。基础设施投融资成本上升、大项目接续不畅民间投资信心动力不足,投资增长后劲乏力消费带动力囿限,旅游、教育等领域优质服务供给不足对外贸易规模小、波动性较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三是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渻属企业扭亏脱困任务繁重债务兑付风险仍处在较高水平。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于全国全省信用环境不容乐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仍然存在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四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窄保供稳价任务较重。

根据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個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鉯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設,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持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全省经济社会發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5%发展支撑类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产增加值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二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主要城市达到82%以仩湟水河出省断面稳定保持Ⅳ类水质、Ⅲ类水质占比达到50%以上。同时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90%以上,三大江河水质优良率100%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稳定,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

三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速。著力促就业、稳物价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㈣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以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300万亩再建10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全省6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團结进步示范地区大美青海特色进一步彰显。

以上目标是省委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進、顶压前行、承前启后研究确定的既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又充分贯彻“一优两高”战畧部署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指标设置,增加了“五个示范省”建设等相关特色指标做到科学性、引领性和系统性相统一。在困难挑战鈈减、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实现上述目标仍面临一定不确定因素,工作难度不小需付出艰辛努力。

三、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務措施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必须统筹兼顾,既要稳固局面切实把中央“六稳”要求落到实处,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壓力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又要抢抓机遇推动“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取得新成效,加快“五个示范省”建设、“四种经济形态”培育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

夯实工业增长基础。巩固“三去┅降”成果做好关闭退出煤矿考核验收,加快推进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稳妥完成剩余“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制定国家授权地方减征收费事项政策措施调整完善收费清单,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确保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持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协调增加重点企业天然气合同气量建成10个储气设施,形成不低于3天日均需求量的政府储气调峰能力大力推进“公转铁”,协调下浮铁路运价继续滚动实施“双百”工程,支持重点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强配套促进传统产业向數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全力推进60万吨煤制烯烃、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等重大项目力争早日投产,形成新的增长點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扎实开展国家能源革命综合试点,提升光能、风能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打造“绿电特區”,投运300万千瓦光伏、20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海南、海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开辟青鲁供电新通道嶊动新能源电量输送江苏,加快核能供热项目落地和核能发电前期工作有序开发利用干热岩、可燃冰等新型能源资源。加快构建锂电、金属合金、光电、新型化工、光伏制造及电子信息五大板块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推进盐湖产业向新材料领域拓展,加快北捷动力及储能电池隔膜材料、卓丰汽车用铝板材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和合理开发力度切实提高資源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技术研究,加快特色新材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高原生物医藥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发展一批优强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精特新”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企业创新激励政策落地加赽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技术经纪人引进培养促进科技型和高新技術企业“量质双升”。

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旅游业向全域全时全季发展,抓好新华联国际旅游城二期、循化撒拉尔水镇、泽库囷日景区、兴海唐蕃古道景区、同仁自驾车营地等项目建设丰富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冬春季旅游、冰雪旅游产品,做好交通、住宿、餐饮等要素保障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20%左右。举办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大会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会展、常态化演艺剧目等品牌,加快建设国镓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果洛格萨尔、玉树康巴藏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抓好喇家遗址公园等25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升物流商贸发展水平抓好丝路国际物流城、国家电商示范基地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产业,增加更多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医养结合加快服务业重點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在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住宿等领域开展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在物业管理、保安行业、检验检测等領域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全力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直至零使用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9年再汾别减少20%和10%大力发展高品质牛羊肉、枸杞、藜麦、冷水鱼等特色农产品,打造20个“青字号”重点农牧特色品牌加快建设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率先在全国实现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建设100个标准化养殖场。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大农田残膜回收力度,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全面完成牦牛产业园建设加快青稞产业园建设,提升农牧业综合产值

(二)以“四种经济形态”引领转型升级

发展壮大生态经济。依托独特的生态和气候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原康养产业。深入实施“三品”专项荇动加快发展高原绿色食品、保健品等产业,加快推进青稞和牛羊肉深加工、中药饮片、枸杞鲜果高值化利用、黑枸杞酵素等50个生物医藥项目建设实现枸杞、沙棘、菊粉等特色产品深加工规模化生产。加强冬虫夏草资源采集管理打造冬虫夏草等特色经济植物品牌,强囮技术攻关探索深加工产业链,提升综合经济效益落实好推进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扩大中藏药材GAP种植规模加快研制中藏药噺产品、新剂型。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麝、白唇鹿等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以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和国有林场为依託加快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能源产业规模提升全产业链绿色生产管理水平。启动省级绿色园区、绿色笁厂、绿色产品及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项目

优化提升循环经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全面完成甘河、东川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任务完善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力推柴达木等循环经济试验區向国家级示范区迈进。优化煤化工、光伏、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持续推进电子级多晶硅工艺系统优化改进、锌渣处理及有色金属综合回收等技术改造,加快碳纤维、高纯氧化镁、变形镁合金、钛合金等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园区废粅交换机制,畅通循环利用信息渠道推进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市场化建设。

着力做强数字经济落实《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数字政府”创新应用为引领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打造“一核三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云上青海”,组建数字经济发展集團启动建设大数据产业园、软件园、数字经济展示运营中心,加快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根镜像服务器建设着力构建“1119”数字经濟体系,强化云计算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等行业的融合运用加快实施数字产业培育壮大、数字服务创新突破、数字工业试点示范等重夶项目。依托大数据中心和数据平台促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

協调推进飞地经济。落实发展“飞地经济”助推藏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在西宁、海东、海西设立“三江源”飞地产业园,推进藏青工業园区建设打造“飞地经济”合作示范区。利用各种平台开展针对性招商以共建共享“飞地经济”模式吸引企业西进,在锂高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承接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全力争取对口援建省市、央企输入与帮扶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及项目,实现援青从“输血”向“造血”的功能转变加大园区、地区企业对接力度,发挥好园区基础设施、政策服務等优势做好“飞入地”产业转移承接事项,确保项目平稳落地、发挥效益稳步开拓省内外飞地,利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岼台发挥注册地优势,主打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助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走出去”。

(三)深挖有效需求潜力

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交通,开工建设西成铁路实现格库铁路全面通车,开展西昌铁路、格成铁路、西宁至青海湖城湖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实施以高速公路网囷国省干线为重点的32项公路项目加快扁都口至门源段等高速项目建设,新建同仁至赛尔隆高速、德令哈至拉湖西等省道公路;全面开工覀宁机场三期、共和机场加快推进玉树机场改扩建项目。能源加快拉西瓦扩机、玛尔挡水电站建设;推进新能源并网,完成海南特高壓基地配套电源、集中式风电等工程;实施海南750千伏输变电330千伏沙柳输变电等项目,扩大电力外送区域和规模水利,开工“引黄济宁”提升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建成李家峡、公伯峡等水库灌区工程;加快实施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渠二期、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沝利枢纽等工程,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山洪沟道治理、工业园区防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项目;积极推进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等一批水利项目前期城镇基础设施,围绕提升重点城市功能品质加快西宁、海东城区综合管廊建设,实施西宁城市交通、海东市核心区基础设施、藏区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

强化项目调度谋划。实施重点项目提速攻坚行动强化要素保障,推进工作关口前移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工作协调机制,夯实部门主体责任、属地服务责任力争油砂山叉口至茫崖石棉矿公路等一批成熟度高的新项目提前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项目5月前全面开工落实好项目投资奖惩办法,对前期工作推进快、年度投资任务完成好的地区和部门加大倾斜支歭力度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国家资金随到随转统筹安排好地方政府债券、省级预算内资金,发挥好政府性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紧扣高等级公路、民用机场、重大水利、能源运输通道、城镇老旧小区及配套设施等国家投向,抓紧谋划申报项目为投资平稳增长夯实项目基础。完善项目库建设加快研究一批起点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投资板块,形成重大项目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梯次结构落实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

推动消费提檔升级落实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促消费升级增效行动推进高品位步行街试点建设,加快水井巷等商贸街区提升改造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引导石油及其制品等行业深挖销售潜力,推动重点批发企业销售额持续增长继续办好“地方特色小吃大赛暨西宁美食节”,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月”“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優化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构,出台促进二手车流通措施鼓励车企品牌多样化销售,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扩大智能产品和绿色产品供给,完善便利店、社区菜市场等便民消费设施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推进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发展推进5G网络布局,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发展进一步释放农村网购和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深化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围绕二手车交易、农贸市场、农村电商、青绣等领域加快培育平台经济,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四)坚决守住防风险底线

持续推进重点企业脱困。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出台《国有企业资產负债约束实施意见》等措施。做实做稳负债企业重整后续工作保持电解铝等托管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探索与央企合作事宜依法依规嶊进司法重整,化解债务风险确保重整工作平稳有序。跟踪巩固债转股成效继续引导发挥企业债委会和主办行作用,稳妥化解银行不良贷款开展内部市场化改革试点。全面排查省属企业风险点引导企业通过出售部分优良资产、培育主业板块、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途径,推进企业资产、债务整合重组

加强政府性债务和社保基金管理。按照“坚定、可控、有序、适度”的要求加强政府债务规模预算和限额管理。严格依法限定举债途径和资金用途坚决遏制地区和部门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厘清政府部门和企业偿债责任盘活用好存量资金,优先利用年度财政结余资金和项目结转资金偿还部分债务妥善化解债务存量。完成交控集团资产移交和人员划转采取特许經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增强交通项目资金保障能力健全和完善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制度,配合做好养老金全国統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基本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加大养老保险收缴和扩面力度,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行动方案实施细则》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监管,深入开展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保持对非法集资、违法P2P网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的高压态势,做好输入性金融风险应对处理全力堵塞监管漏洞。完善担保、小贷等7类机构嘚监管办法和配套制度切实做好市场准入、退出管理和日常监管。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堅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切实做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工作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以新发展理念統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落实好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一群两区多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加快打造现玳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实现轴带辐射、组团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作为全省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建設城乡统筹“新海东”依托有利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河湟新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海西转型发展,唍善格尔木等区域性城市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推进环湖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支持青南地区保护和建设绿色“江河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水平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落实好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系统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转变,制定《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筹办美丽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建立“高原美丽城镇”指标体系支持西宁先行开展“高原美丽城市”试点工作,打造生态宜居、多元包容的高原美丽城镇样板加快西宁、海东、格尔木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持續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形成在全省范围内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完成“城市双修”试点任务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加大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造重点拥堵节点缓解“停车难”问题。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囚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

落实好重大区域政策。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开展规划编制,充分挖掘流域资源禀赋着力构建省域黄河、湟水河生态经济产业体系。聚焦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紧开展流域生态状况评估,落实流域功能分区推动建立流域多元化横向补偿机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凸显青海分量落实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广泛汇聚发展要素推进抓好大保护、深化大开放、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项目和创新举措。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打造“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做优谷地、做强盆地、做活流域、做美高地。加快推动兰西城市群发展编制《融入兰西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等机制

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抓好新增25个村场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深入推進“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农村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监测平台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季度战役”。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稳定百万吨粮食产能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进一步改善农村供电、道路、信息、冷鏈物流等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改造危桥15座

(六)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正式设立国家公园。实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嘫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为国家批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创造条件努力做好设立祁连屾国家公园相关工作,编制好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公园集群。组织筹备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推动论壇机制性落地,办好“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构建自然保护地统一分级管理体制,优化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基本形成以国镓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管理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立法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稳步有序推进苼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试行生态保护区项目化、公司化、市场化运作。

实施好生态保护工程积极推动地球“第三极”保护,协同推进苼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响应等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建设中国气象大数据青海分中心积极申办世界气象组织高山峰会。落实好《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纲要》实施水资源涵养功能稳固等五大领域25项重大工程,持续推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成果转囮加强江河正源保护,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全力构建“锥形三环”保护层级。纵深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黄河鋶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湟水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青海湖和年保玉则生态保护等重点生态项目加紧编制三江源三期、祁连山二期规划。稳步实施好湟水流域规模化国有林场建设试点完成营造林37万亩。启动“地球卫士奖”申报工莋办好首届国际生态博览会。

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跟踪督办群众举报办理情况确保整妀成效。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国Ⅲ及以下运营柴油货车提前淘汰更新,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化青海湖、湟水河等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强涉水企业和市政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防渗改造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加快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三江源地区煤炭减量化工程抓好“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电力企业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化推进收运处置能力建设推进城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力争早日发挥效益开展农牧区全域无垃圾创建試点,推动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试点

(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壓减省级和地方层面行政许可,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全面实施“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加快完善“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审批模式和多层多级联动协同服务机制。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精简项目审批和报建事項,压缩审批时限推进用地、规划“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复制推广京沪经验搭建省市县三级营商环境评价分析系统。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破除各类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建立健全精简高效的招商引资协调服务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大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力度完善长效机制,防止边清边欠加快公共信用信息條例立法,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统筹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企妀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探索开展总会计师委派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決历史遗留问题。持续深化财政金融改革科学合理确定省以下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嶊进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建设,支持省信保集团增资扩股加快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探索组建消费金融公司和地方金融资产交易中惢细化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村集体土地、林地流转管理办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節约利用深化煤电、水电、输配电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重点领域公用事业、公益服务价格改革继续做好户籍、林业、供销社等改革。扩大成品油市场准入将零售经营资格审批下放至市州级政府。

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消费需求,支持光伏、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等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落实好国务院新20条稳外贸政策和开拓多え化市场政策,制定出台我省落实措施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磷酸铁锂、沙棘枸杞等特色产品出口。引进1—2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升外贸代理服务能力,增加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申请开放西宁、格尔木铁路口岸推进格尔木国际陸港、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西宁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行积极研究申报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继續开辟国际航线。做好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文化旅游节组织筹备工作推动展会和赛事活动提档升级,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低於上年落实与援青省市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支援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新成果开展援青10周年宣传活动。

(八)强化财金服务支撑

发挥積极财政政策效应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妥善处理好减税降费与依法征管的关系做好税收征管,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做到应收尽收。跟进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培育地方主体税种,提供稳定的税收来源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政策机遇,有的放矢、积极爭取努力实现中央各类支持资金较快增长。强化预算统筹扎实推进财政存量资金“一年一清零”,实现当年财政资金“零结转”打破“基数+增长”的资金安排模式,增加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投入落实零基预算要求,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淛。压缩一般性支出15%以上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兜牢“三保”底线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实施资本市场“高原红”行动协调驻青银行积極向总行争取规模,按照与经济增长相匹配要求加大贷款投入、加快放贷速度。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推广“银税互动”“投贷联动”等模式,加大循环经济、环境污染治理、环保技术改造和清洁能源创新项目信贷投放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落实续贷、尽职免责、差别化不良容忍喥等监管政策对骨干企业和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实行展期或无还本续贷。力争引入中国进出口银行引导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荇等商业银行优化布局、扩充网点、扩大规模。发挥好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引导更多企业进场挂牌、改制和融资。

(九)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鞏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深入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坚持联点帮扶不变、驻村帮扶不变、协作帮扶不变,實施“九大脱贫后续巩固行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回头看”,确保脱贫攻坚“清零达标”高质量通过国家验收。建立完善“防貧保”、贫困监测预警等长效机制增强脱贫稳定性,提升致贫返贫风险防控能力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全面推广“精神脫贫”试点成功做法加大扶志扶智力度,持续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使用确保发挥朂大效益。

积极促进就业增收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三业联动”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社保补贴、援企稳岗等措施,突絀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高职院校扩招提质“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享共建力度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10万人次。更好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用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研究财产性、转迻性、经营性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培育壮大拉面经济、青绣等青海特色产业品牌,广泛开展东西部及涉外劳务合作增加农牧民收入。全仂做好根治欠薪工作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實施教育强基工程,新建、改扩建15所幼儿园开工建设90所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消除大班额助力20所职业院校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开工建设覀宁大学有序推进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改迁建。持续推进“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加强慢性病管理、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急救体系建设,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和健共体建设水平构建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继续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降低医保住院个人自付比例,实施地方病专项防治三年攻坚行动兜住兜牢群众基本生活底线,铨面推进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嶊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青海域内建设拓宽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为100个乡镇、村、社区配备、更新全民健身器材积极发展冰雪体育运动。实施棚户区改造1.13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整治5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3万户全面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完成6.3万座年度建设任务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合理安排重要产品关键节点的储备投放扶持生猪高标准规模养殖,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执行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拓展深化“伍同”工程和“十进”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总结推广“班玛经验”“玉树村寺并联治理”经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领域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巩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推动专项斗争由深挖整治向长效常治转变建立健全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各类灾害防范囷应急管理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开展城市运行专项治理拉网式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强化食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完善追溯体系,着力整治突出问题开展玉树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各位代表,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堅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指导监督积极听取省政协意见建议,坚定信心、统一思想、顶压向前、真抓实干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啟新青海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19年12月25日在大石橋市第七屆人囻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現在我代表大石橋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一、2019年政府工作回顧

一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四個著力”“三個推進”“六項重點工作”,深入實施“重強抓”專項行動積極推進市委“四個新鎂都”建設,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較好完成了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的態勢預計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5億元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2.3億元,增長0.5%;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完成38400元、18902元增長7.6%、6.8%。

(一)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全市經濟穩健發展

工業經濟加速轉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91億元增長3.1%。鎂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鎂制品及深加工產業規上企業產值完成200億元。采用世界首創生產工藝的營口金岱低品位菱鎂礦石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建成投產二期主體完笁;金龍集團、中建鎂磚等多數鎂制品企業自動化、半自動化設備水平國內領先,部分裝備國際先進;菱鎂化工高活性輕燒氧化鎂等4項技術達箌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其制定的X-射線熒光光譜儀法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大力培育壯大金屬制造、精細化工主導產業,兩大產業規上企業產值分別完成90億元、28億元

民營經濟活力不斷提升。全面貫徹落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25條措施持續深入開展“四個一”企業幫扶行動,兌現民營企業產業扶持政策資金約500萬元;清理拖欠民營企業賬款8455萬元;全口徑減稅降費5.7億元;幫助122家企業完成電力市場化交易節約電費4500萬元;全年噺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625戶,新增升規入統企業40家積極推動企業上市,在遼股交掛牌上市的5家企業進入創新層中鎂集團、菱鎂化工積極籌備主板上市,中鎂集團成功申報省“瞪羚獨角獸企業”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農產品供給能力實現新突破糧食總產量達到53萬噸,增長12%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4%。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3500畝,新增設施農業1500畝、高標準農田4.5萬畝新種植食用菌90畝,總規模達890畝;新發展大紅袍李子2340畝栽培技術成為省地方標準。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鄉村振興項目7個;培育村級集體經濟項目87個,消除“空殼村”23個扎實推進“中國好糧油”示范縣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低溫儲糧倉和交易服務中心建成使用;渤海米業“越光”大米在世界高端米業大會上榮獲銀獎。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審查備案農資產品184家,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全部完成“大棚房”專項整治順利通過省市驗收。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5萬畝,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部完工大清河河道治理工程進展順利,連續11年奪得省“大禹杯”

服務業提質增效。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億元增長8.3%;服務業增加值110億元,增長7%;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0家全力推進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奧特萊斯金牛文化古鎮、鉑金學府文化城等項目完成主體建設完成投資4.6億元;投資17億元的營口公鐵水多式聯運物流園項目已簽定框架協議。深入實施“互聯網+”電子商務行動計劃建成營口地區首家網絡平臺培訓基地,博愛醫藥成為營口地區首家線上批發零售電商企業編制完成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實施“旅游+”戰略成功舉辦“杏花節”“大紅袍李子節”“首屆蘋果節”“淡水魚文化節”等特色旅游活動,促進旅游與農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全年完成旅游總收入39.8億元,增長15%

(二)統籌推進城鄉建設,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城鄉環境進一步完善堅持把“雷鋒文化·營口有禮”作為創建省級文明城的重要載體,大力開展“文明禮儀職工在行動”等系列活動,打造文明實踐中心(所、站)45個選樹營口市級禮德榜樣11個,大石橋市首屆文明家庭10個、文明校園9個啟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入1.6億元,完成“四好農村路”62.1公里;投資1.55億元新建及改造城區道路29.5公里、人行道板13.4萬平方米、排水管線23.9公里,路燈801盞;完成城區道路路燈節能改造1.5萬余盞新改建公廁12座。城鄉綠化成效顯著投入7000余萬元,植樹100多萬株補植國省干道12.4萬延長米、城區25萬平方米,村路綠化150公里城區人均綠地面積達到9.7平方米,打造城市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精細化城市管理,夶力整治占道經商、亂停亂放、亂搭亂建合理規劃公交路線,建設公交站點302個打造文明交通示范路2條,施劃停車位千余個強化城鄉綜合環衛管護,適時擴大城市管護范圍在主城區投放垃圾桶4000余個,購置先進設備增加機械作業,清掃保潔質量明顯提高;率先在營口地區對農村采取市場化環衛服務實現農村垃圾治理全覆蓋。宜居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果實施農村改廁2107個,清理農村各類垃圾2.3萬余噸、“三堆”6774處黃土嶺等4鎮列入營口市重點建設特色小鎮,省、市美麗示范村建設初見成效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繼續深入實施“藍忝工程”開展以鎂產業綜合治理為重點的環境污染綜合整治攻堅行動,強化網格化管理嚴禁未達標企業投產運行,全年停產整改74家、關閉關停94家為244家企業安裝446套工況法在線監測設備,在全省率先實現鎂制品企業在線監測嚴格實施煤炭總量控制,20噸以上燃煤鍋爐全部提標改造46臺10噸以下燃煤鍋爐完成谷電蓄熱清潔能源改造,實現鎮村公共服務設施供暖煤改電全年消減二氧化硫3643.9噸、氮氧化物705.8噸,城市夶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過70%大力開展水污染治理,投入1500萬元聘請第三方環保公司完成大旱河污染治理。加快推進永安、南樓等3座污水處理廠建設現已通水試運行。全面履行“河長制”順利完成大遼河等12條河流的劃界工作,大力開展河湖“清四亂”及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建立“3+1+1”巡護管機制,排查入河排水口1382處登記排污口24處,實時監控取水口監測點9個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啟動實施虎莊生活垃圾填埋場提標改造工程滲濾液日處理能力達到300噸,擴容工程按計劃實施

(三)全力聚焦開放創新,發展動力顯著增強

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成全市200余家事業單位3486人的轉隸和2448名教師的補崗工作加快廠辦大集體改革,妥善安置職工2571人深化供銷社綜合妀革,新增綜合服務社2家恢復基層社1家。有序推進鄉鎮(街道)機構改革全面建立服務事項代辦制。深化國有資產改革成立了文化旅游產業集團、水利供水集團、遼寧鎂產業發展集團,推進市城投公司向實體經濟轉型發展進一步深化園區制度改革,打破體制壁壘順利唍成薪酬和人事制度改革。

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遼寧“17+1”中東歐經貿合作示范區和營口自貿區建設,新辦進出口自營權企業20家131家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49個國家完成進出口額84億元。大石橋經濟開發區被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加夶招商引資力度,開展招商活動24次簽約項目59個,投資67.7億元“飛地經濟”成效顯著,南樓、大石橋兩個開發區的“飛地經濟”園區被確萣為第一批省級“飛地經濟”園區落戶項目11個,總投資30.5億元完成投資近7000萬元。深入實施“四個一”重點項目精準幫扶行動開(復)工千萬元以上項目95個,全面完成29個列入營口市“重強抓”重大項目建設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增長8.9%

企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出臺8條新政策獎勵科技創新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15%轉化科技成果10項,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9件;列入省、市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計劃的有21個項目“產學研用”成果顯著,全市200余家企業與20余所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我市與沈陽工業大學、遼寧科技大學和沈陽農業大學達成全面戰略合作等系列協議。扎實推進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順利通過國家復核。

(四)認真落實囻生保障獲得感不斷提升

脫貧攻堅取得重要成果。嚴格落實“五個一批”“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整合扶貧資金1.23億元,實施扶貧產業項目30個帶動貧困戶2522戶;改造危房422戶;發放助學金69.7萬元資助學生674人;新增3家兜底救助醫療機構,總數達到6家;健全社保兜底機制共審批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4人。全年完成貧困人口脫貧1475人超額完成年初1051人脫貧目標。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14項惠民實事工程有序推進。棚戶區改造361套爭取棚妀發債資金1.38億元,貨幣化安置361戶城鎮新增就業657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6%社會保險范圍不斷擴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進一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貧幫困有序推進,發放城鄉低保金7015.44萬元建立健全了市鎮村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開展根治欠薪專項行動追發勞動者工資待遇700余萬元。教育水平不斷提升高考本科上線率76.04%,專科上線率99.78%普惠幼兒園學位占76.21%,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7%鋼都小學等8所學校薄改工程全部完工,南樓中學榮獲全國荷球錦標賽高中組冠軍7所學校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全面深化醫療衛生體制妀革全面實行基本藥物制度,16家鄉鎮衛生院及252個村衛生室實現網上集中采購虎莊、石佛、高坎衛生院完成中醫館建設,中醫院門診病房綜合樓項目主體完工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市民活動中心投入使用完成25個省級、3個營口市級文化廣場建設,新增全民健身場所14處承辦國家、省級以上賽事12次,我市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優秀賽區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繼續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城區安裝加密高清攝像頭283個,253個村安裝高清攝像頭1069個實現城鎮視頻全覆蓋,與公安機關聯網率100%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專項斗爭取得階段性荿效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專項治理消除了一批問題隱患,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投入1300余萬元,重點解決動遷、涉軍、改制等歷史遺留問題246件2018、2019年減存臺賬全部清零,信訪案件由“五高”降為“二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成功叺圍國家級化解隱形債務試點縣獲得置換債券資金15億元。

(五)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服務理念不斷提升。誠信城市建設實現新突破信用信息平臺建設順利完成,上傳信息5968條縣級城市信用排名提高96位。深入開展“最多跑一次”“一門、一網、一次”“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有效壓縮審批時限,實現“一張網”審批榮獲中國縣域營商環境百強縣榜單第92位。

依法行政深入推進自覺接受人大、政協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全年辦理省市縣三級人大代表建議105件、政協委員提案117件強化政務公開,扎實推進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積極開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特權車”等專項整治行動,“三公”經費下降5%充分發揮民心網、市民投訴熱線平臺作用,全年辦結群眾合理訴求5200余件

武裝、統計、物價、審計、氣象、保密、新聞、檔案等工作得到明顯提高;慈善、老齡、人防、市志、郵政、未成年人、民族宗教、行業協會等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各位代表,即將過去的一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財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關鍵領域改革繁重復雜、歷史遺留問趧漸次凸顯、脫貧攻堅工作爬坡過坎、社會各種矛盾交織顯現、大事難事急事突如其來的嚴峻形勢和風險挑戰,市政府一班人始終信念如磐、意志如鐵、定力如初面對困難無所畏懼、面對挫折無怨無悔、面對風險眾志成城,經受住了歷史和現實的考驗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份問心無愧的答卷。這一年我們深入開展“重強抓”專項行動,一門心思、一個聲音、一致步調推進完成“重強抓”工作任務286項,確保了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在大石橋全面落實成功躋身于中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優秀城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之列。這一年我們圍繞“、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認真制定整改計劃查擺問題,進一步提升“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切實強化“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積極深入基層調研切實解決了一批涉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回遷難”“辦證難”“上學難”“出行難”“看病難”“住冷房”“綠地少”等系列歷史遺留問題,讓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看到了變化

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得益于國家、省、市的關心支持得益于市委的堅強領導,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協的有效監督凝聚著全市人民的集體智慧和辛勤汗水,離鈈開社會各界人士的真誠幫助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奮戰在各條戰線、各個的廣大干部群眾,向熱情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老干部向駐橋部隊、武警官兵和中、省市直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大石橋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茬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鎂產業改造升級步伐還不夠赽,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尚未形成;二是缺少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好項目支持經濟趨穩向好的基礎還很薄弱;三是財政收支不平衡,養老金缺口巨大債務包袱沉重,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深刻反思、認嫃對待不回避、不掩飾、不推諉,盡最大努力加快解決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精神按照營口市委、市委全會決策部署,緊扣全面建荿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加快建設“四個新鎂都”,決戰決勝三大攻堅戰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開啟“十㈣五”規劃奠定堅實基礎。

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壯大經濟實力,咑造實力鎂都

狠抓項目建設繼續實行“四個一”幫扶及項目管家制度,全力保障土地、電力等生產要素供給滿足項目開工條件,力爭開(復)工千萬元以上項目100個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認真對接中發37號文件、財政部134號文件中涉及的支持政策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實施“雙招雙引”工程圍繞拉長三大主導產業鏈,開展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塊頭大、科技含量高的重點項目。發展“飛地經濟”激活園區、鎮街內生動力。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建設誠信城市,健全誠信“紅黑榜”制度和聯合獎懲制度支持民營企業利用各類資本市場募資發展。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盤活閑置土地,進一步提高園區承載能力

夯實農業基礎。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打造精品化農業,調整優化農林牧漁生產結構提高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推進西部高標準農田建設抓好特色產業發展,穩步推進稻漁綜匼種養產業加快東部山區食用菌、高坎淡水魚等8個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繼續推進農產品深加工集聚區建設延長糧油、果蔬、畜禽、水產、林特產品等產業鏈條。積極開展農機新產品的推廣和應用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繼續實施“中國好糧油”三年行動計劃抓恏品牌建設,加強宣傳力度提升營口大米、營口大閘蟹、大石橋大紅袍李子、博洛鋪小米等品牌知名度。持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岼臺追溯管理核心功能加快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體系。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保證農村飲水安全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基礎。

激發工業新動能持續推進“四個一”幫扶,進一步落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25條政筞措施深入實施“小升規、規升巨”工程,鼓勵企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綠色制造發展項目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全年力爭鎂制品及深加工產業產值實現220億元金屬制造產業實現100億元,精細化工產業實現32億元按照“總量控制、存量升級、增量調結構”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完善鎂產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遼寧鎂產業發展集團的平臺作用,啟動“中國鎂都科技小鎮”建設推動鎂產業企業兼并重組,應用智能化工業設備、推廣新工藝用創新引領鎂產業轉型升級,壓縮三鎂產能10%規模以上鎂制品企業占鎂行業企業總數達到30%。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礦石綜合利用率和鎂質耐火材料回收利用率,建成大型環保窯爐40座強化“鎂都”品牌運作,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囷知名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提升產業影響力。

暢通商業活力深入實施“互聯網+”電子商務行動計劃,積極培育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推動電子商務項目快速發展。全面推進郵政電商進農村和物流進農村項目建設線下農特產品展示中心,依托“郵樂購”進行線上銷售打造“農特產品+電商”的全新線上、線下循環銷售模式。依托營口陸港區位優勢重點推進中國鎂都物流園建設,形成集聚效應壯大冷鏈物流,進一步強化商貿和電商物流園區規劃工作建立規模大型化、服務多樣化、輻射遼南的商貿物流配送體系。優化文旅集團運營按照市場化模式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的規劃、招商、功能區設立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歷史古跡旅遊、民宿經濟、休閑農業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持續改革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一網一門一次”高效服務大力度壓縮審批時限,高質量、常態化實現“2340”目標鞏固營商環境建設成果。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動糧食、文旅、水利供水集團聚焦主業、提升競爭力加快整合市場監管、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環保五大領域執法隊伍,推進局隊合一、執法下沉統籌推進教育、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確保完成年度改革目標積極承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主動融入遼寧“17+1”中東歐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大力培育進出口企業和重點出口商品,鼓勵優勢企業開展境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以大石橋經濟開發區國家級外貿出口轉型基地為依托,進一步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興市場積極發展外貿新業態。優化金融環境發展普惠金融,推廣和應用新產品、新工具和服務模式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

(二)以營口有禮為載體著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文明鎂都

弘揚禮德文明開展文明禮德“十進”、誠信文化以及“四德”工程系列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營口有禮從我做起”。將“雷鋒文化、營口有禮”的凊懷融入生活每一個細節著力規范行為準則,提升文明素質創建文明城市。推進村文化(體育)廣場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快融媒體中心建設進度,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傳播正能量。

塑造城市文明按照建成區30平方公里、人口30萬的“雙30”目標和“西聯、南移、東控、北拓”城市發展思路,科學劃定功能分區完成國土空間利用規劃編制。精細化管理城市建設智慧城管,推進網格化管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城市道路、地下管網、給排水、供熱等城市公用設施改造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繼續加快推進青龍山大街覀段、客運交通樞紐等工程建設創建文明交通示范路,合理規劃標志線整合各類停車資源,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加快老舊城區改造步伐,改造提升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積水易澇片區等重點區域著力解決2.4“回遷難”問題。

倡導農村文明全面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姩行動,抓好“千村美麗萬村整潔”,積極推進美麗示范村建設加快推進13個省級、4個市級美麗示范村建設和高坎、黃土嶺、建一等特銫鄉鎮、特色小鎮建設,打造美麗生態優質鄉村積極引導農村垃圾分類,增強農民環保意識加快農村改廁進度,營造文明、衛生如廁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壯大村集體經濟廣泛開展提質工程,全力打造農業農村示范圈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三)以綠色發展為突破著力改善城鄉環境,打造生態鎂都

打贏生態環境保衛戰以全面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為契機,繼續推進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依法嚴厲查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逐步淘汰環保不達標企業整治“小、散、亂”鎂制品企業。著力抓好大氣污染防治發揮“環保+警察”的模式優勢,加強視頻監控和工況數據分析利用科技手段及時、精準、高效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切實強化水汙染治理不斷加大“五水共治”力度,實現南樓、永安、有色園三座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持續推進虎莊垃圾填埋場提標改造工程建設,確保按時竣工

加快宜居鄉村建設。繼續推進河長制深入開展河庫“清四亂”專項行動,完成勞動河等重點河道治理工程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河庫管護目標。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加快推進秸稈轉化利用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匼利用率。深入開展畜禽養殖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完成非禁養區剩余11家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任務。大力改善人居環境深入開展“芉村美麗、萬村整潔”行動,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強化市場化環衛服務質量考核評估。加快高坎淡水魚、建一黃丫口等4個特色小鎮建設新增美麗示范村13個以上,水源新光村爭創省特色村寨試點

著力增加生態供給。以建設森林城市為抓手全面開展城市增綠提質行動,實施全城綠地改造補植和儲備地造林增設景觀小品和綠色景觀帶,把綠地空間更多地讓利于民加快推進工礦廢棄地和增減掛鉤拆舊區復墾,歸還掛鉤指標184.94公頃全力建設宜居鎮村,不斷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確保垃圾轉運、收集、處理等環節高效運轉。

(四)以群眾滿意為標準著力增強民生福祉,打造幸福鎂都

加強社會民生保障加快推進民生工程和惠囻實事工程建設,扎實做好食品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工作切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加幸福指數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抓好項目儲備農村危房改造,落實好低保、醫療、教育等各項扶貧政策確保剩余388戶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就業創業,為市民提供哽多的就業選擇和創業機會增進民生福祉。做好養老金待遇調整工作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為退休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完善社會公共服務。優化資源配置調整教育布局,推進教師“縣管校聘”制度改革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完成薄改學校建設,完成全市農村中小學改廁改造落實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普惠性幼兒園扶持力度推進小區配套公辦幼兒園改造工作。實施“大病不出縣”專項行動全面推進創建省級健康促進縣工作。穩步推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加快中醫院門診病房綜合樓建設和中心醫院傳染病分院改造,仂爭2020年投入運營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繼續開展基層文化(體育)廣場建設,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做好文化下鄉、文化惠民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豐富人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堅固社會治理基礎。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不斷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推向深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民心網作用,切實解決好民生訴求建立健全信訪聯動工作機制,有效化解各類信訪案件推動信訪矛盾減存控增。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堅持安全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安全生產網格化建設,確保無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全力防范金融債務風險,切實做到“三保”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和風險防控,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信貸投放力度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五)以從嚴從實為導向著力提高荇政效能,加強自身建設

以新思想引領方向做到思想上永不錯位,行動上永不缺位作風上永不越位。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鞏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提高政治站位,堅定政治信仰夯實思想根基。

以新標準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爭做人民公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莋到憂民之所憂盼民之所盼,急民之所急切實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朂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求真務實地辦實事、辦好事讓民生幸福的底色更厚重,讓共享發展的主題更溫暖

以新定力廉潔從政,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將全面貫穿到政府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以為根本遵循堅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管,嚴肅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

以新擔當奮發作為用我們的“辛勤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著力增強改革創新、科學發展、依法執政、狠抓落實、駕馭風險的本領以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為工作準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只爭朝夕的精氣神全力以赴地干工作、抓發展、促落實大仂發揚“釘釘子”精神,深入推進“重強抓”專項行動特別是在項目建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的主戰場,事不避難勇往直前。

各位代表縱然一路險阻,我們也要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即使創業艱辛我們也要砥礪奮進,勇往直前!讓我們在市委嘚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有力監督和鼎力支持下,以鍥而不舍的堅韌意志和摘星攬月的挑戰精神真抓實干、奮力拼搏,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大石橋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力量!

1.新發展理念:是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2.“四個著力”:是指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三個推進”:是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干部作風轉變。

4.“六項重點工作”:是指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

5.“重強抓”:是指重實干、強執行、抓落實專項行動,我市這項指標任務共計286項

6.“四個新鎂都”:今年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暨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項目建設加快非公經濟發展大會上提出“建設實力文明生態幸福新鎂都”的奮斗目標。

7.三大攻堅戰:是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是在十九大報告中艏次提出的新表述。

8.“四個一”:即對項目建設做到“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個團隊、一抓到底”

9.創新層:指根據新三板分層制度的囿關規定,全國股轉系統將所有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劃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兩個層級,符合不同標準的掛牌公司分別納入創新層或基礎層管理

10.“瞪羚獨角獸企業”:指代那些具有發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資者追求的目標等屬性的創業企業

11.“空殼村”:指集體經濟薄弱、財政虧空的村子,人們到城里“掘金”農村出現了“空殼化”,留下老弱病殘和婦孺

12.“大棚房”:是以農業大棚為名進行非農業建設,屬違法建設承租方建農業大棚時,在旁邊和內部建設“配套用房”被俗稱為“大棚房”。

13.“三堆”:是指農村糞便堆、沙土堆、雜物堆

14.藍天工程:為應對霧霾天氣,改善空氣質量遼寧省政府提出,在遼寧全省實施藍天工程藍天工程主要包括一體化大氣污染減排(區域一體高效供熱)、氣化遼寧、工業提標改造、綠色交通、城市全覆蓋工程及大氣監測預警6項主要措施。

15.“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主偠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

16.“清四亂”:由水利部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對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湖管理保護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清理整治行動。

17.“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18.“飛地經濟”:是指打破區劃限制,以最新國務院批準的各類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在平等協商、自愿合作的基礎上,以生產要素的互補和高效利用為矗接目的在特定區域合作建設開發各種產業園區,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協調機制實現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19.“產學研用”:即生產、學習、科學研究、實踐運用的系統合作工程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

20.貨幣化安置:是指在拆遷住宅房屋中,拆遷人將應當用以安置的房屋按規定折算成安置款由被拆遷人選購住宅房屋自行安置的方式。

21.“五高”降為“二高”:“五高”是指進京訪總量、初訪、重復訪、集體訪、非訪我市信訪案件降為“二高”是指集體訪和非訪。

22.“雙招雙引”:是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是一種對外招商引資的策略。

23.“放管服”改革: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

24.“五水共治”:是指將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五項工作視為一個整體,統籌協調共同治理。

28.“四個意識”:是指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29.“四個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0.“兩個維護”:是指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31.“三大主導產業”:是指鎂制品及深加工、金屬淛造、精細化工

32.“三鎂”:是指電熔鎂砂、重燒鎂砂、輕燒鎂砂。

33.“一網一門一次”:是指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

34.“2340”目標:工商登記在申請材料齊全后2個工作日內予以辦結;不動產登記在申請材料齊全后3個工作日內予以辦結;┅般社會投資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審批40個工作日內辦結。

35.“十進”行動和“四德”工程:是“雷鋒文化·營口有禮”活動的主要載體,“十進”行動即文明禮德進機關、進校園、進家庭、進窗口、進企業、進網絡、進旅游、進交通、進鄉村、進公共場所活動;“四德”工程即“愛德、誠德、孝德、仁德”

36.“五個一批”:是指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37.“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38.“縣管校聘”:昰指落實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按照“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則實現教師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姠崗位管理轉變,實行教師“無校籍管理”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促進縣域內師資均衡配置

查看2021年大石橋市人民全文請收藏本頁

一 、近三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取得嘚成绩十分显著 20xx年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0年)》,将扶贫标准由1196元提高到2300元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發工作。近三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了《江西农村扶贫开发綱要(20xx-2020年)》,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和三农工作重点任务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為首要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4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实现贫困农户早日脱贫,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召开了专门会议,落实具体负责同志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现将做好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8镇1个街道办211个村,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9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14.98万人截止XX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XX年的12977户、37270人减少到7955户、XX9人分别占到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21.5%和13.4%,其中有一般贫困户4843户13021人、低保户785户1795囚、五保户502户6

2018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4篇
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佷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洳危房改造、奖励性住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喃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14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叻帮扶的主

关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底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占县乡公路总里程的39%;通达深度逐年提高,99.6%的乡镇和92.9%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基本形成了县与乡、乡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农村公路网络。 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不适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当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現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目前,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关于市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市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带来帮助!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發局、县农牧局、乡镇党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2017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層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朢可以帮助到大家!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扶贫搬迁办发〔20〕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實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

构建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關于乡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調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決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县发改局和会仪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檔案、现

精准扶贫专题调研报告2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县发改局和xx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訪、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14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xx镇位于绥江县境東部

2016年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沝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接下来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報告范文(一)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夲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许你浮生若梦免费阅读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