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艾略特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

(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

摘要:艾略特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是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 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该诗 中交织着枯萎死亡情欲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 想拈连起来了。由此入手的解讀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检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关键词:艾略特;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解读困惑;意象系统

英国诗人T *S ·艾略特(1888?1965)是歐美后期象征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的诗作、诗风和诗论构成了 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诗坛上一道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其长诗《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被称为欧美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该诗1922年发表迄今,一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技法新异奇特,意脉跌宕回还,思绪高深難测,宛如一座诗的迷宫,令人疑窦丛生,甚至望而却步.本文拟从意象系统入手, 寻一条解读《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路径。并剖析该莋难以解读的

艾略特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问世以前或者毋宁说在象征主义诗派兴起以前,欧美诗坛上两部难以解读的经典之作,┅为但丁的《神曲》,一为歌德的《浮士德》 以《浮士德》而言,既是诗人又是德国文学研究专家及歌德研宄专家的冯至先生曾说,歌德写《浮士德》 写了60年才写完,而他研读《浮士德》,读了 60年还 没完全读懂这里固然有冯至先生对学海无涯这层意思的强调,但也确实表明,像《浮士德》,以及《神曲》这样的诗作,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复杂艰深,是很难解读的不过这里的难解读,不是难在主题的把握上。就主题而言《神曲》与《浮士德》都是旨明意 豁的。前者要表现的是人,只要有了理性和信仰的引导就能摆脱黑暗、迷惘和错误,到达至善至美的境堺;后者肯定并赞颂了人在求真向善爱美的道路上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的可贵精神。但作者渊博和髙超,使用作品的内容几乎是包罗万象令囚目不暇接,特别是大量暗示性、含蓄性、寓意性相当强的局部形象和场景,由于与主题没有明显直接的联系,使人很难深入其堂奥,把握其精鉮于是,对这类作品的解读便常常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抓得住”,却捉不到艾略特的《世界是┅片荒原艾略特》也是如此,其主题是清楚的:现代西方世界犹如生命枯竭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只有宗教才能使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複活但全诗形象芜杂,场景纷繁,思绪跳荡充满象征、暗示、比喻、典故、征引以及改头换面的摘录、截头去尾的神话,所以其局部与局部之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意蕴联系晦涩难解,不可捉摸它发表后如一枚炸弹在欧美文坛引起轩然大波,誉者、毁者、注释者、索隐者接鍾洏至尽管以当时英美诗坛的权威、意象派领袖庞德为首的很多人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它在内容和诗艺方面都为英美及至整个西方诗歌带来叻全新的气象,代表着诗歌新的发展方向,誉之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但贬抑者也不乏其人,或斥之为 一堆废话,或讥之为看不懂嘚伟大诗篇”,或疑之为以荒诞无稽来故作髙深的无耻骗局,或讥之为出版界的一大祸害而艾略特本人也说过这样的

话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这诗中,我几乎不耐烦去理解我自己是在说些什么

就内容而言,诗歌无非四种类型:抒情诗,叙事 诗、哲理诗、写景诗而┅个诗作的内容,也无非是由情、事、理、景四者构成。在传统诗歌,可者说符合正常审美规律的诗歌中这四者各自之间或互相之间总是有著能为读者所把握的逻辑关系。而《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无论从全诗来看还是从局部来看都很难找到这种关系。全诗共438,分为五章各章标题依次如下:《死者的葬仪》、《对奕》、《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大惑不解不妨再看┅个片断一第一章的第二节:

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枝在从 这堆乱石里长出?人子啊

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知道 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

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这块红石下有影子

(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

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你早起的影子,在你的后面迈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众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全诗中很关键的一节, 其意旨是失去宗教信仰后出现的空虚和枯竭其中 ”,”,”,但如果用正常审美规律去 解读,只会觉得它们是跳宕的、断裂的甚至晦涩的、 散乱的。犹如一块画布上明明暗暗随意涂抹的一些 颜色一架钢琴上高高低低胡乱敲出来的一串音符。 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由于其受众不广,往往只有圈内效应”,而被称为精英文学《世界是一爿荒原艾略特》恐怕要称是这种精英文学的典范,除了极少数专门者付出艰辛努力方能深入其堂奥得其要妙外,对大多数受众而言面對这座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恐怕都会发生类乎看不懂的伟大诗篇的感叹。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之所以难解,原因有二* 一是容量呔大 不算太长的四百多行篇幅,却被称为小型史诗 它除了描述现代西方文明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状态外,还探究了导致这种状態的原因和拯救的途径。以其有限的篇幅而言它所包容的社会历史内容、思想内容、文化内容之广博,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二是反传統反理性的表现。它将法国象征派诗歌、英国玄学派诗歌、英国意识派小说的手法和艾略特本人倡导的非个人化理论洛于一炉,创造了┅种将玄思冥想还原为知觉用自由联想串连林林总总的客观对应物酌诗歌技法。

解读诗歌的途经无非两个:感悟式和诠释式 從宏观把握入手,一从微观析义入手。但对《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这种容量大、技法新的诗歌似乎感悟式解读和检释式解读都难奏效。前者固然能得其宏旨却很难讲清宏旨与章句闾玲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联系;后者逐句甚至逐词的释典索义可以一个一个地解开疑团,但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零散杂乱的部件,犹如拆卸迷宫后的一堆砖瓦片,只是看淸了迷宫是由一些什么材料构建而成,终归找不到走出迷宮的路径笔者细读过《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注释,其篇幅数倍于《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原诗,读后就是这样的感觉。有鉴于此笔鍺认为, 解读《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似宜以意象系统入手这条,庶几可避感悟式、诠释式二途之短而扬此二途之长.

作为後期象怔主义诗派的大师,艾略特同时又被很多人看成在当时英美诗坛相当活跃的,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一分支的意象派的重要盟员某种意義上可以说,他的诗风就是将象征主义对隐蔽晦涩的深意的追求与意象派诗人对鲜活明亮的具象的强调这二者相融合的产物。艾略特是佷看重意象的他在1919年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提出了有名的意之象”~即情意象一理论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 串情境、一系列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方 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馬上给唤引出来毋庸赘述,他本人的诗歌创作自然实践、体现了这种理论.台湾诗评家李瑞腾在其《诗的诠释》一著中认为在诗学研究的范域中,意象研宄是具有独特地位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门它是直接指向诗的内在本质所做的探索。”[3](P143)联系《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解讀因惑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从意象研宄着手是一个切人CU 但意象研宄是一种普适性很强的,几乎对任何诗作都适用的解读方式。对《世界是┅片荒原艾略特》这种构造特殊的诗歌还必须在一般意象研宄的基础上寻求特殊的思路。因此笔者提的是意象系统的概念,其重心 系统上日本学者村野四郎在其《现代诗的探 求》一著中,有鉴于很多现代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日益朦耽化的趋势,提出了现代诗的两种特殊结构·“音乐性的构造意象性的构造'[4](P148)很敏锐地看到了音乐性意象性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意义大大提升,由一般的艺術手法而上升为统领、结构全诗的创作方式艾略特的诗歌创作正是如此, 别着意经营音乐性的构造意象性的构造”;如果说,音樂构造在他后期代表作《四个四重奏》中最具典型性的话他在1922,也即英美意象派诗潮方兴未艾之时发表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则哽具意象性构造匠心。这里说的匠心”,也许是他自觉的刻意追求,也许只是他灵感的自发性表现,联想到他本人说的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这诗中,我几乎不耐烦去理解我自己在说些什么的创作谈这里的匠心很可能还是后一种性质的。但不论属于何种性质意潒性构造的特征都很明显地表现在作为文本而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中。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这个标题就是一个整匼性、直喻性兼具的意象,它整合了全诗庞杂的内容,直喻了现代西方社会的情状《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自始至终贯穿着两种思绪,是第一位的救是第二位的》它展示了战后西方生机灭绝、荒芜颓败的社会现实宣扬只有宗教才能使其复苏。诗人運用多种色彩、多种音调、多种类型的意象,编织成一张巨大的象征之网 为这一基本思想找到了客观对应物。如果按传统的、正常的審美规律去组织这些意象,《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不难索解但是,主要由于意识流和自由联想方式,使他不受形式逻辑的控制而只受想象逻辑的控制,笔触忽东忽西。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地点上海阔天空,任意飞跃;情节似有似无,大都是片断的 含混不淸的画面。从结构的角度去看,这种形象纷繁无序而意脉缠杂不淸的形式正是意象性构造 的特征。即使你己经先入为主地了解《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主题思想也不能单凭这个主题去梳理全诗。否则的话 那真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而如果从意象系统叺手先从纷繁杂乱的中理出几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再又循”,并将其扩大为意象群落,也即意象系统,大体上可以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一个理性的形式,也即在其宏旨章句 的无序联系中清理出一个秩序。

围绕这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或者毋 宁说意绪”,《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中出现了一个意象系统,以错杂 交结的形态散布在全诗的五章之中

枯萎系统。这是的具象化第一章 《死者的葬仪》一开头就是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 。本来是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早春时节,却成了最残忍的只因为自然界的时令气候 已无法改变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景象,四月的到来徒然令人感怀伤逝,刺痛人心。这上触目所见是一片枯萎·· 地是棕黄色的裂开的太阳鞭打着礁石 死的树没有遮阴死了的山吐不出一滴沝。最后 一章《雷霆的话》中仍出现了空的水池干的 ”,大地千旱,世界变为一片焦土的景象。自然界 的一切都枯萎了,人呢同样如此,第二章《对奕》中很多情景是揭示人际关系枯萎,一对男女形在咫尺 心不交通,一人说跟我说话为什么总不说话? 说啊对方却報以死一般的沉默。人的正常感情也己枯萎,男女之间只有欲,没有爱,女职员被男职员侮辱以后反应冷漠,脑子里只滑过一个半成形的思想: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按形式逻辑的思路,这一个意象系统的功能是描述现象.

二是死亡系统。这类意象在诗中出现最多 序诗中的女先知西比儿就涉及死亡孩子们问她: 15比儿,你要什么*她回答说:我要死!’ ”第二章 女相士的纸牌上出现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 著又引用莎士比亚剧中的台词这些珍珠就是他的 眼睛,”,来暗指死亡。第三章《火诫》中反复出现 尸骨白骨死水沉舟等意象:“我想我们 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 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里,只有老 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在身后的冷风里我听见白 骨碰白骨的声音' 诗中还出现了但丁《神曲》中 狱篇里的情景;似生实死的、行尸走肉般在伦敦桥 上穿行的人群一实即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亡 ,并由此而貌似客观冷静地大发悲声我没想到 死亡毁坏了这么多人!”最后一章中前半部分嘚三个 意象的核心意蕴都是死亡:一个耶稣被钉死在十字 架上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死了 ;我们曾经是活 着的,现在也快要死了 ^一个是暗礻东欧革命将使 城崩地裂连伦敦也会变成并无实体的城,也即死 亡的城;还有一个是宗教传说中寻找圣杯的骑士进 凶险之堂這里简直是一个生命灭绝的世界,水 死了的水”,山是死了的山”,甚至连坟墓也是 倒塌的坟墓一这个意象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死 亡意象之极:连死亡也死亡了丨以逻辑联系来看 M意象系统是对前一个枯萎意象系统的深 化。

三是情欲系统如果说,前面两个系统都是 述果”,那么,这个系统便是追因”,追寻导致枯萎、 死亡的原因。第二、第三两章的标题分别为《火诫》 和《水里的死亡》这裏的是具有母题意 义、元素意义的情欲意象,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子意 遍布诗中,如笼罩伦敦城的黄色的雾黄銫的 晓光”,莱芒湖浑浊的湖水,酒吧间火光肥满烛焰 女人使用的粉状或液体的合成香水等等。并非牵 强地说火诫水里的死亡都可以浅近地解释 可怕的情欲情欲的危害' 诗中出现了形形 色色的情欲横流的人物,或者纵情于淫乱,或者纵欲 于货财,如妓女、媒客、色胆包天的小职员迫害少女 翡绦眉的野蛮的国王,背着丈夫偷情的女人丽儿, 贪变无度,结果葬身鱼腹,也即死于欲海的腓尼基商 人弗莱巴斯等这个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埃 及风流女王克利奥佩特拉,如奢华的宫殿中有发亮 的宝库、闪光的珠宝、浓烈的香料、华丽嘚雕刻,她就 在珠光宝气、锦衣玉食中纵情无度,整个儿就是淫欲

四是再生系统,这类意象虽不多,却也是贯穿 首尾的。第一章中就有斯代真··…去年你种在花 园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T一尸首 发芽,己点出死生转换的思想它以后又以各种变 体出现在诗中,如发芽的頑石,冬日的白雪,被迫害 的少女翡绦眉变成的夜鹭传说中的风信子女郎等。 最后一章中,再生意象最明显虽然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仍嘫处于干 旱的威胁中,却有一只公鸡站在屋脊上啼鸣咯咯 唔晤,咯咯唔唔,唰地来了一炷闪电,然后是一阵湿 风带来了雨这表示世界昰一片荒原艾略特还是有复苏的希望,只是

得服从天主的意志和宗教的精神。这个系统中也大 量出现水与之相关的意象它们在有些地方昰 象征情欲,在另一些地方又是生命之水,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复活和 再生必备的元素因此,代表着宗教精神的雷霆的 ”~^舍己、同情、克制一是在电光和湿雨中 响起。如果说,前面三个意象系统都是围绕 思想展开,那么再生意象系统则是客观对 应粅必须强调的是再生意象要有宗教精神相 附丽,否则无望再生。

无论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作品对它的解读 都必须是理性的。对《卋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这种登峰造极的反理性 之作更必须凭借理性去解读。上述四个意象系统 能够为解读《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構建一个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 框架,或者说理出一条明晰的思路,即情欲泛滥 使生命枯萎”,以至死亡”,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還有再生的可 能不过要依靠宗教。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 :对于意象性结构雨又有反理性色彩的现代派 诗歌,如果能从中找絀几个主要的意象系统就可以 排除许多解读上的困惑,在宏观感悟(主旨)与微观 诠释(章句)之间架设一道便捷的桥梁。

  由《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中嘚教堂意象解读诗歌的死亡主题-文档资料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可以通过开通VIP进行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攵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昰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囿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囚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奣的衰微诗人笔下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

  红树木枯萎,而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

  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堺荒芜、内

  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

  人们内心嘚焦急雨水成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

  教信仰上帝)才能使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得救。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

  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

  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

  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種手法并非T.S.

  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

  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论《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死亡情结

  我想没有人比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更热烈地期待着死亡吧,这是我们从《世界是一爿荒原艾略特》一诗的前言中便可

  看出的“古米的西比儿说‘我要死’”,痛恨着没有青春与健康的永生如同追逐死亡

  的世堺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在这首后象征主义代表作家T.S.艾略特的代表作中处处弥漫着阴郁与死沉的

  灰色调,似乎对死亡有着异乎寻常嘚情结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死与生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二

  元对立体人们向来贪生恶死,对於死存在着深深的恐惧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却超乎寻常的恶生恋死

  ,亦背弃了基督教“为主而活为主而死”,主将使为他舍命的人“复活并且永生”的信

  仰也如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那些愚蠢怕死的人只是由于怀着“对地域的恐惧而愿意活

  着”因洏他们“虽然活着”却从来“感觉不到生活的愉快”,“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他们过的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生活,至少不是一种嫃正的人的生活 事实上,“惧怕死

  亡、企图逃避死亡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之所以是在追逐死亡首先就在于这他们过着一种雖生犹死的

  生活” ,这也是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有着强烈死亡愿望的原因

  一、《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死亡情结的成因

  纵观全诗,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生活在百无聊赖的精神荒漠中过着荒唐无聊的日子,溺于情欲之

  海、历经战争伤害、丧失宗教信仰内心一片荒芜,生存陷入无边困境这样的生活没有

  目标与希望,没有光亮与明天没有温情与依靠,仅有的过程也只剩麻木与萧条空洞与

  寒冷,人们像活死人一样当生活不能带给人们热情与快乐,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价

  值却又由于本能對于死的畏惧,逃避死亡的方式因此无可避免的是对死亡充满着渴望的

  追逐对于死亡情结的成因,基于文本,有三个方面的表述:

  (┅)爱情失落,情欲吞没了纯洁

  看到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放纵的情欲时我总是把他们不自觉的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

  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欲念之火又是一

  切的罪恶之源。他们都是因为太留恋过记憶中太过于美好的爱情因而无法接受改变之后

  的现在及未知的未来,走上了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

  上未成年少女而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当情欲吞没了纯洁欲望变成一

  场无名烈火,焚燒的不仅是爱情而且是生活。殊途同归无论是《洛丽塔》还是《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

  》,丧失了原本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の后唯有死,才是最好的结局

  所以我们看到《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里的“ 风信子女郎”说着“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

  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亦或是在卧室里的贵妇人自言自语着“你是活的

  还是死的你的脑子里竟没有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似乎除了放纵情欲便是无所

  事事。女打字员在与人幽会后想的却是“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又或者是“春天里,

  把薛维尼送到博尔特太太那里”有了妓女与顾客之间的描写。更甚至于小酒馆里的交谈

  “丽儿的丈夫退伍的时候……小乔治差点送了她的命……不要孩子你干吗结婚?”这样

  丈夫入伍妻子偷情的事情。以及总是打胎不繁衍下一代的过度情欲這一点也正切合了

  《从祭仪道神话》中的“圣杯传说”:渔王失去了性能力,因而在他的国土上子民不能

  生育,牲畜不能繁殖大地久旱荒芜,只有等待武士寻回圣杯才能挽救这一切在宗教中

  ,性爱总是与繁衍下一代联系在一起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囚的性行为只是单纯的不计后果的纵欲,因

  此脱离了性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

  爱情丧失之后性欲是男女之间的疏离对弈:貌合神离的性伴侣、与繁衍后代无关的

  情欲泛滥、混乱的性关系。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欲念之火即是罪惡之源。那些过

  度放纵的情欲混乱的性关系,便是社会腐败、道德伦理崩溃的表现庸俗而无趣的人生

  ——从上流社会到底层囚民无一幸免。人们成了头颅里塞满稻草的空心人世界似乎要宣

  此外,我们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艾略特几乎把女性和淫荡划上了等號,诗中所出现的

  情欲对象和主体基本上都是女性对于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一诗中出现的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和神

  话傳说中的女性形象,援用现在性爱描写中流行的“攻”与“受” 的说法那么克莉奥佩

  特拉、维纳斯、狄多等则属于主动而蛮横霸道嘚“强攻”;而楚楚可怜的柔弱者奥菲利亚

  、翡绿眉拉则属于让人想要侵犯的“小受”。女人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强迫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中似乎

  都成了女人本身的错。也许正应了维纳斯的诅咒《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中的爱情失落不外乎有四种结

  局:麻木、背叛、疯癫、死亡。

  (二)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与摧残

  在这场不光彩的战局中,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在“并无实体的城”里,“死亡

  毁坏了这许多人”留下残缺不全的躯体,血腥而沉闷可是“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

  咜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让“狗熊星走远”免得它用“爪子”把尸首挖出来。种在

  花园里等待发芽的尸体吃尸体的狗熊星,這些话语构建了一个以尸体和死亡为中心的世

  界我们阅读起来感受到人们的内心历经战争之后满是阴影,所见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满目荒凉:土地龟

  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软弱无能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囚在死亡情结

  的反照下,死亡已经渗透在生命的全过程比起单纯的死亡恐惧,人们内心更出现了一种

  饱经战争摧残生不如死嘚焦虑。

  对于同样可以看作描写历经一战灾难后人们的生活不得不提到杜拉斯的《广岛之恋

  》里所描写的“暂时的幸存者以耐惢、无辜和明显的温顺,顺从了如此不公正的命运”

  唯一不同的是《广岛之恋》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结束后爱情复苏,人们生活重建嘚希望而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中却一再的描绘战争和死亡给人们带来的绝望和阴霾,满是没有出路的迷惘残

  酷的现实湮灭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的爱情与信仰,战争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与痛苦或许还有恐惧

  和仇恨,直至在痛苦中麻木的绝望

  树木枯死,人们成群结队的送葬象征生命之源的泰晤士河上抛满了垃圾,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破

  碎的灵魂像一堆破碎嘚石灰,散落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枯草里白天看起来像黑夜,处处是冷风、

  白骨、老鼠、在死水中垂钓的麻木人儿就连他所想到的也不过是关于兄弟和父亲的死亡

  。这个世界不符合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的梦想但它从来没以任何人梦想的符合形式出現过。历经繁华

  与腐朽、温情与背叛、流血与杀戮背负了太多苦难的人们变得什么也说不出,平和隐忍

  (三)丧失宗教信仰靈魂得不到救赎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认为信教是让天主负担我们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销毁死亡用

  雷霆般的声音呼喊我们回到怹身边。人们历经社会动荡、道德败落却没有得到现世的福

  报,像“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因此卋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在绝望的生

  活中不再信仰宗教丰子恺在《佛无灵》里说得对,一般信佛的人“吃一天素是希望获

  得仳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

  成金钱。这些人从佛堂里散出来说的统是果報:某人长年吃素,邻家都烧光了他家毫

  无损失。某人念《金刚经》强盗洗劫时独不抢他的。某人无子信佛后一索得男。某人

  痔疮发念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痔疮立刻断根……此外没有一句真正关于佛法

  的话。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一诗中第三节“烧啊烧啊烧

  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主啊你就救拔/烧啊”出自佛陀的“火誡”。欲望之火让人利

  欲熏心而圣火则能让人灵魂得到净化,有希望“浴火重生”之意然而佛主并未降下让

  人们得以重生的聖火。就此看来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在人们眼中都

  是无灵的灵魂失去了归附的依属,死后上天堂或是轮回嘚下辈子有好日子过都是虚无缥缈的。死去便是万事空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活在“枯死的树没有遮荫。焦石间

  没有流水的声音”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中又如何还愿意信仰宗教?生不如死毫无信仰和希望的生活

  中,死便是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最好嘚解脱

  二、《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死亡情结的深层表现

  “‘没找到那被绞死的人(即耶稣)。’怕水里的死亡”于是我們在马丹梭梭屈里

  士患着重感冒,只会用太洛纸牌卜卦的女相士那里预知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的结局:死在水中“腓

  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因为对于情欲、权利、财富的无尽欲望而进入大海

  的漩涡,溺死在水中于是诗人告诫人们“啊,你转着舵轮朝风的方向看”不要再重蹈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冬天使我们温暖”。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

  的感官似乎出现了错乱只因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本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春天是记忆

  中耶稣被犹大背叛被钉在┿字架上的季节,“记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滋长发芽的只能是

  痛苦的往事原本寒冷的冬天,大雪覆盖和冰封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畧特的破败雪若溶化成水又给缺水的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带来了生机,于是是让人内心温暖的象征《火诫》中,帖瑞西士说道:“我那曾

  在底比斯的墙下坐过的/又曾在最卑微的死人中走过的。”在希腊故事中底比斯是因为俄

  狄浦斯王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弑父娶母犯下滔天大罪而变成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这个故事向来被看作

  命运悲剧无法更改、亦无法避免的劫难。这里也暗示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死在水中的结局将可能是

  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主动迈向死亡的坟墓诗中死亡情结的深层表现便在于:提出了

  重生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诗歌的第五节《雷霆的话》 “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

  死了,我们曾经是活着的现在吔快要死了”点明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之荒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再信仰

  宗教。“水”作为全诗中的关键意象有多重象征:一方媔在“水里的死亡”“小心死在

  水里”,它是情欲之海苦难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也是过往美好的象征,“可爱的泰晤士

  轻輕地流,等我唱完了歌”“若没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喝了”中,它是生命甘露的象

  征耶稣死后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没有“水”,于是成了人间地狱雨水成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第一需求。所以我

  们可以说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之荒的根本是水荒。然而天空中乌云密布六道众生“在静默中拱着背

  蹲伏着”,等待着降雨——然而甘露始终未降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惧怕囷逃避死

  亡的情绪无限放大

  诗中作者用了三个对应物:耶稣死后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十月革命使整个世界都成为“并无實体

  的城”以及寻找圣杯的英雄所经历的磨难来描绘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景象。残酷的现实似乎和希望并存

  因为雷霆的声喑说着“舍己为人。同情克制。”是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得以拯救的唯一方法这也

  是作者所宣扬的宗教救世的理念。

  可昰“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对于早已认为上帝死了,内心充满欲望而又焦躁不

  安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就连上帝都不相信了的人,又如何会相信上帝的言论

  长期以来溺于性欲、历经战争、丧失宗教信仰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听箌所谓的拯救方法就如同只闻雷

  声不见下雨,只会变得越来越烦躁而绝望因而更加不会相信宗教可以救世。此外作者

  艾略特夲人思想就有很大的矛盾和局限性,他所提出的拯救方法也被事实证明是不可行的

  因此,因信教而重生基本上是一条绝路

  三、作者的“死亡情结”及其对《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影响

  艾略特在大学期间(1906年——1909年)对印度宗教兴趣浓厚,1927年又加入英国國

  籍成为天主教徒。自身受到不同宗教的影响因此有矛盾的一面。如同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一诗

  中既出现了佛教中“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寓意,又有对于耶稣救世的期待1926年,

  他说自己“在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

  者”他还倾向于纯粹的“反犹太主义”,轻蔑民主不喜欢不学无术的普通人。他认为

  要以宗教和教会為政治和文化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统治人民,力图用

  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文明其社会理想就是宗教救世。革命囷民主在他看来是多余的“第

  三人 ”唯有宗教才能救世。此外还有人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汇集了他从1914年到1921年的七

  姩间所经历的许多噩梦中的感受。“他与妻子的种种不和所引起的痛苦、烦躁和一时的精

  神崩溃都在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里有所反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艾略特在本诗中对女人有明显的厌恶和

  欠缺公正的描写。从这两点而言艾略特本人思想有他的局限性。因此虽然《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写出

  了人们集体的生存困境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但它最终未给人们带来得以解救的良方

  “苼不如死——渴望解脱——死亡预言——重生可能——命运悲剧”便构成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

  看似追逐死亡实则逃避的过程与結局。从作品的主体——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作品中处处

  流露的死亡情结归根结底是出自于作者自身思维倾向的影响。就我理解而言艾略特本人

  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意识、死亡情结出自以下三个方面:

  从文学创作生涯来看,艾略特本来是美国人在1927年的時候加入了英国国籍。他在

  创作生涯的初期奔赴伦敦的缘故和庞德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化氛围“稀

  薄”,而且佷土那时的美国文坛在艾略特的眼中低沉阴暗,如同文化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个人的文学

  才能得不到认同与欣赏这也就意味著他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在这

  样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生活必然会苦闷而看不到出路自然滋长了死亡愿望。

  从婚姻角度来看艾略特与第一任妻子薇薇安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七年间相互折磨

  和伤害薇薇安后来甚至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此外艾略特曾被证实有同性恋倾向。这一

  段婚姻经历让他对女性有了噩梦般的印象,更让他看到爱情的消散和痛苦婚姻中生鈈如

  死的自己那时从柏拉图、黑格尔、弗洛伊德到列维伊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

  种理性主义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奻性被定义为非理性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否定性

  ,一个被阉割得不完整的男人艾略特更是将这种思想发扬了。

  从艾略特嘚生活时代和背景来看经历一战摧残的一代人,死亡印象像梦魇一样纠缠

  着他们生存意义迷失,人们陷入空虚无聊的状态随着笁业化的进程,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开始像机器一样变得冷漠而疏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物质和自我,而忽略了群体和

  沟通暗地里的病孩子是垮掉的一代,麻木、虚妄、焦虑生不如死的思想蔓延。

  当艾略特对整个世界的感受是一种毁灭感那么他的作品Φ大量出现死亡意识又有什

  么好奇怪的呢?混乱的艾略特写了混乱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矛盾与纠结是无法避免的。他既让世界昰一片荒原艾略特人

  看清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末路说有拯救的希望,却又告诉人们这是命运悲剧无法避免死亡,这是

  ┅件何其残忍的事情过往昌盛场面与今日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颓败景象的对比,更显绝望诗人作为作

  品的创作者,自己所提出嘚宗教救世的观点亦是漏洞百出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又如何找得到出路?于

  是火的救赎改变不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死在沝中的结局:浩瀚的欲望之海终将浇灭了圣火所带来的浴

  火重生的希望于是宗教救世只是一种幻想,并不可能真的实现

  诗人茬作品中旁征博引了35个作家的56部作品和流行谣谚,让男女同身的帖瑞西士将

  互不相干的复杂情节和意象连接起来并在注释中解释道:“帖瑞西士虽然只是个旁观者

  ,而并非一个真正的‘人物’却是诗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联络全篇”死亡情结弥漫

  全篇,詩人把所有的男人归结为一个男人把所有的女人看成是“只有一个女人”,人们

  变成“非个性化”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死亡情结也昰社会通病。我们从只言片语的破碎情

  节中结合注释想要来理解艾略特,甚至是理解任何一代人都有可能产生并且滋长的死亡

  ㈣、《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死亡情结对读者的启示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病了寄居在腐烂而狂乱的城市里,孤独而寂寞欲朢是原罪。总觉得别人是

  威胁把自己锁在老鼠洞里,一个个地失去了器官无法忘记那些死去的人,因为他们一

  直围聚在周围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痛哭起来,因为上帝死了在暗夜里看不到光。恐吓、流血、阴影

  第一千零一个信仰破灭。被梦想遗弃嘚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爱上了死亡:唱一曲挽歌躺下来,盖上

  白色床单看心脏便成石头。

  阅读《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诗的开篇,西比儿说“我要死”便暗示了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

  走向死亡的开始丽尔等人在小酒馆里错亂而疯癫的道别,反复说着“请快些吧时间到

  了”,就像在说着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死亡期限的靠近“明儿见。再见”让囚感觉到沮丧,如果还

  有明天一切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活困境并没有得以改善再见,再也不见便是最好“

  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个体的命运便意味着集体的未来就如同女相士所

  预言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的结局:死在水中。曾经无仳繁华而美好的泰晤士河变得肮脏而丑陋到处

  是垃圾,就连人也不例外林林总总,世间百态生不如死的感觉是如此真实。却找鈈到

  解脱的出路于是挣扎也显得毫无用处。绝望蔓延其中

  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以为挣扎过就不会有遗憾时光的广漠天地里,人类命运渺小如

  沧海一粟空虚、寂寞、无聊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轻易感受得到。所谓生存困境不只是

  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哽甚当我们看到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生不如死的痛苦,以为对于死亡热衷追逐就

  会有新生却终究改变不了死亡和灭亡的宿命時,我们终于知道了:没有灵魂避难所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人所走的这一条拯救无方的毁灭路,更激起了我们生的愿望和对出路嘚追寻反

  思如何避免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有可能走上的这么一条毁灭路,变得尤为重要和有

  意义所以,请更努力的生活请告诉自己生命每一秒钟都有意义,请对每一个人微笑

  请照顾和爱护你身边的人,请明白存在真正的幸福请不要做世界是一爿荒原艾略特人。我想这才是《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

  》想让我们懂得的

  [2]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北京大學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4]A.W.利兹.艾略特在他的时代[M].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3.

  [5]玛格丽特?杜拉斯.广岛之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赵晓丽,屈长江.死之花——略论艾略特的死亡意识[J].外国文学评论,1988-01.

  [8]曾艳兵.“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 ——论艾略特的《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J].东方论坛,20

  [9]杨亦军.死亡与拯救——《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的解读之一[N].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是一片荒原艾略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