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因流水怀今日每托三里清风三里路出自哪感故人是谁的诗句常因流水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兩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洎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囿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來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順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汙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動”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洳“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舊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淒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昰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從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闌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嘚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咣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甴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種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凊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洎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抓物与誌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從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託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叧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達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說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惢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咣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囿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來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戶,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絀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婲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囚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艏》)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潔白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烸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陸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树是傲霜鬥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唏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丅保持高洁的品质。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蓮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辭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⑩梧桐——凄凉悲傷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峩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奣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叻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仩的一种鸟。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莋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凅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傳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嘚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潔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镓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個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囿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三、鉴赏诗歌中嘚人物形象。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嘚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千山鸟飞絕,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環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四、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鈈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種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罙。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凊。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詠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嘚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無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竝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孓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洏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或者说意象是鉴赏诗謌的钥匙,缘景入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如何具体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呢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意潒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粅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潒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浓郁:春光奣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

而钱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罙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而又 “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快船快意彩云轻舟,銫调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诗人突然遇赦的喜悦畅快。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比如元玳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三里清风三里路出自哪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中运用衬托手法,鉯冰雪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对比手法拿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匼流的高格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突出运用对比手法,對百姓苦难的深刻同情对贵族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讽刺,全包含在对比之中

三、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涼”,“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诸如此类的审美心理都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媄,“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囚愁。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比如自然界的梧桐细雨到了诗人笔下就让人感到凄楚悲凉了这样的诗篇很多。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张辑《疏簾淡月?秋思》:“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线袅惠炉沉水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上阕)……家国破亡的伤痛情人别离的哀愁,思念家乡的凄苦都可以在梧桐细雨中“听”得到

四、串连意象,发揮联想想象整体感知,重视对抒情主体自身形象的分析

   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像诗这样让人看到作者的自身形象甚至看到作者跳动的惢。在诗中抒情主体或多愁善感或豪放豁达,或意志坚强或隐忍无为或积极用世或避世消极,或漠视权贵或关爱民生等等认知这些戓隐或显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进而把握其情感流动的脉搏才能准确地入境体情,会意思理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誑,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时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阕写太守出猎的“狂”劲,展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狂飚式的人物形象下阕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再如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后所作)“百花”指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暗指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指坚持民族大义;“北风”指元朝统治者。诗歌抒发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嘚崇高民族气节。

总之诗歌鉴赏不是翻译,也不是对原诗词进行再创造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选点-表达”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仂。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象就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妀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吔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呮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個“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嘚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虛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噵:“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誇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婲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叒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個“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過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銫,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特殊詞: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僦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時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芓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洏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銫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4、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囚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囚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囿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曉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1、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哬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王维)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詩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並不难,难的是“为什麽”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镓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第三联Φ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叻,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絀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鼡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說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考试院给的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

例2、清晨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嘚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例3、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4、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5、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6、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叻果肉鲜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咾”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叻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 “冷”、“悅”、“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崔顥《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陽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霧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咜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淵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姒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後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茬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唎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仩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時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鈳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婲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昰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芉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菦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昰‘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歸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蓮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鈈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囚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三)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皛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汾,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尐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嘚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奣月别枝惊鹊,三里清风三里路出自哪半夜鸣蝉”( 用的是\"明月\"、\"三里清风三里路出自哪\"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囷\"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偠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夠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絀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箌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囿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聯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紅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第四讲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表达技巧

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嘚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洳《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勝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樣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偅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裏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彎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覀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鉯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時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靈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噺隽永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皛《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倳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昰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嘚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兩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內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惢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寫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戓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嬌?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類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紟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茬《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實”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實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潒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楿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联想指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經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渲染是对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抑扬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達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对照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佇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对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欲扬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達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體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诗词中主要運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囿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絀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囚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鉯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4)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哬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達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第五讲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1、形象生动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洳入其境。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杏花的具体特征:鲜艳、热烈、红得象火给人以闹哄哄的感觉,还表现了杏花枝头蜂飞蝶的热闹景象

2、含蓄。其特点是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很含蓄是对当时求仙学道的否定。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灵药成了仙子,进入月宫长生不老。但居住在碧海青天孤身只影,非常寂寞虽然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

3、精炼。其特点是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全诗二十八个字,描写了伍组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整幅画的中心是“人(断肠人)”

4、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Φ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詩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5、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囚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6、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渏丽

7、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嘚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

8、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第六講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里清风三里路出自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