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

我们的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_Vista看天下_传送门
我们的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Vista看天下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上面这句话是鲁智深离开人间时留下的。今天秋天,鲁智深将再次离去,在语文课本中离去。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透露,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启用新修订的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共有40%的课文被替换,同时,古诗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有所增加。其中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将会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7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文课本,每一套课本都会有课文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样离去,它们的离去将新中国语文教育分成了5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1951年版时期,“国语”改为“语文”,以苏联为师,语文开始为政治服务要谈语文课本,就要先谈一谈“语文”的起源。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起源于清末,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和中学设“中国文学”科,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简称“国文”科。这标志着现代语文教育开始在中国出现。1919年“五四”运动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兴起,1920年北洋政府宣布文言文教科书一律废止,为实现“言文一致”,课文全部使用“语体文”(即白话文)。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中,由叶圣陶编纂、丰子恺绘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众多民国国语教材中公认质量最好的。《开明国语课本》重制版节选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课文取材于儿童周围,并与社会、自然、艺术等作充分的联系,课文完全从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不夹杂任何的成人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感受身边事物所蕴含的文学魅力。也充分体现了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的《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部分的教学目标:学习平易的语体文,以增长经验,养成透彻迅速扼要等阅读儿童图书的能力。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像,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以达到可以运用平易的口语和语体文,以传达思想,表现感情,而使别人了解的目的。直到1949年之前,这个《课程暂行标准》一直被视为民国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连续实行了20年之久。日,以主编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1951年7月,人教社第一套语文教材出炉,其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自此教育部正式把“国语”改为“语文”,制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新中国建国初期,受“以俄为师”思想的影响,教育界全面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语文课文被要求“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从而达到“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的目的,民国时期描写“春风花朵”的课文从此离开了语文课本。195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扉页在1951年版的语文课本中涉及革命思想方面的内容非常突出,如:《八角楼上》、《学习白求恩》、《解放军和老百姓》、《冀中的地道斗争》、《三渡天险》等。1951年版小学六年级课本目录,其中有大量的苏联作品这时许多苏联的文学作品也被引入到中国语文课本中,其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政治性浓厚、文学色彩相较弱的作品。这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阶段:1956年版—1958年版时期,文学教育与政治教育之争加剧。1953年,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在北京女六中观摩后提出当时的中国语文不重视语言因素和文学因素,“政治说教”太多。针对这一现象,在叶圣陶的倡导下,1956年,“语文”课被一分为二,语言部分和文学部分被分开教学。叶圣陶认为,“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性质不同,知识体系就不同,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1956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目录并且教育部在1956年提出,汉语教学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养成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就能扩大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卖炭翁》、《石壕吏》、《捕蛇者说》等古文和现代名家散文小说开始进入语文课本,文学教育逐渐回归。而1956年版教材寿命只有短短两年,到了1958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分科被中止了,语文课本再次改版,大量的歌颂宣传类文章开始取代名家作品,语文课本变为了宣传手册。与此同时作文浮夸风也进了校园,有地方提出要放文学创作的卫星。紧接着某市教育部门便宣布:“有几个学校学生创作指标达到了几万篇,如市立师范,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有学生就完成了4000多篇创作。”第三阶段:1966年版时期,政治课和语文课合并,语文课消失到了196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再承担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职能,语文课开始和政治、历史合并在一起,取名“政文课”,语文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科目存在。第四阶段:1978年版—1990年版时期,语文课作为“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工具回归日,教育家吕淑湘发文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认为学生用“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而就在这一年,中国的中小学生们开始拿到了和过去十多年完全不一样的新书。1978年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在三篇政治内涵课文之后,开始出现了多篇插图优美,富有童趣的课文,这些课文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科学和知识的重要性,其中就具代表性的可以算是《乌鸦喝水》。在随后的1980年,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这之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政治宣教的内容则大幅度减少,强调科学知识重要性的科技类说明文和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开始增多,特别是中国古诗文数量大增。有专家举例说,1982年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古文占1/3。曾在1956年版中昙花一现的《卖炭翁》、《石壕吏》、《捕蛇者说》等文章再次回归了语文课本。“读写训练”的重要性贯穿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学,基础文化教育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1990年,国家再次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提出了语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语文课本普及科学文化工具性作用成为了它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属性。第五阶段:2000年版时期,语文开始回归人性。九十年代末,部分专家开始对语文教学进行新一轮的反思。1997年,《北京文学》刊登文章,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这些声音,为新一轮的语文课内容变革拉开了序幕。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我爱你,杰克”这样对白堂堂正正的出现在了人教版初三语文课本《泰坦尼克号》中。“语文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在新课文不断被吸纳进课本中时,一些老课文也在被淘汰掉,比如,在一些地方被挤出语文课本的朱自清的《背影》被删掉,《荷塘月色》被台湾作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取而代之,都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争论。特别是在在2007年,北京市修订高中语文课本时,鲁迅的《阿Q正传》没有出现在课本中,而金庸的《雪山飞狐》则被编列在教学参考书单里。更被网友们热炒为“用金庸取代鲁迅”,一时间争议不断。这让许多人开始关注语文课本的改革是不是在过分迎合时代对流行文化需要。通过上面的历史回顾不难看出,新中国的语文课本多数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要符合时代特性,为时代服务,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是语文课的第一选择。简而言之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今年秋天,中国的语文课本将再次大幅改版,不知这次改版是否会开创中国语文教育的第六个阶段。我希望它在这次改版中能像被删掉的鲁智深一样悟出“今日方知我是我”。《Vista看天下》团队出品做最好看的新闻故事微信公众号搜索“看天下”添加关注商务合作请联系QQ: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Vista看天下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5月26日 23:18
Vista看天下 最新头条文章
Vista看天下 热门头条文章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问题详情
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瑞哲)从...
问题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材料一:(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日《解放日报》07版)材料二: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学科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长春广播网日,有改动)材料三: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摘自日《北京日报》)材料四: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摘自日腾讯教育)(1)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2)在材料二中,孙连成介绍美国母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4)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难易度:较易&&
更新时间: 03:37:37.0
&【答案】(1)(5分)材料一着眼于微观,就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内容具体;材料二着眼于宏观,通过中美母语教育比较,指出了我国对母语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内容较宽泛、笼统。(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基本意思对即可。)(2)(6分)①让听众了解美国的母语教育情况;②同我国的母语教育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出我国当前母语教育存在的问题;③为我国的母语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6分)①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借助语文的力量;②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的思想要靠语言来表达;③学好语文是产生好的思考与创意的关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8分)①要充分认识语文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重视语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及其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②课堂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③重视口语训练,经常举行演讲与辩论会,将口语表达纳入考试的范畴;④突破课本的限制,加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量,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每点2分。本题为探究题,无统一答案。只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适当给分。)【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着眼点”一语,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组织答案。比如,因为材料一讲的是具体事情,故可得出材料一的着眼点在于微观;因为材料二是从中美教育这一大问题,故可得出材料二的着眼点在于宏观。
辅助微视频
为您推荐第二教育网微课堂相关视频。
讲师:李老师
讲师:李老师
讲师:朱杰
热门知识点搜索
问答名人榜
采纳率最高
qwertyu121
采纳数:20
qwertyu121
开心就好啊啊
采纳数:14
开心就好啊啊
yuyimin001
yuyimin001
asdxcfbgnhj
asdxcfbgnhj
回答数:77
wujiajun150
回答数:63
wujiajun150
yuyimin001
回答数:48
yuyimin001
回答数:25
回答数:22
qwertyu121
回答数:20
qwertyu121
回答数:12
回答数:11
竹溪县肖友铭
竹溪县肖友铭
向帮助了您的知道网友说句感谢的话吧!
提问期内,追加悬赏一次,可延长问题的有效期3天。悬赏越高,会吸引到越多的关注。
追加悬赏:&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 _ 兴义汽车网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李大钊:1915年9月
4。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用、胡适,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辛亥革命后。
3英译。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个版本的答案、鲁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
主要领导人物。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时间:“民主”与“科学”
内容,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宣称“打倒孔家店”.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人的觉醒。
主要阵地,上面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到你、陈独秀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愚昧和迷信: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国家形势越来越乱:New Culture Movement
概念:北京大学
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1:提倡新文学,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新青年》
活动基地:①前期。
②后期,问题是什么
民主和科学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经过新文化运动,等等,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自由精神。(3)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建设》,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以及各地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约有三四百个。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坏就是绝对的坏。(5)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1)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新社会》,作为拯救国家、所造成的国民性,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而中国固有文化也从此走向没落,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新潮社”、“俄罗斯研究会”;在思想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以从根本上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天津的“觉悟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但是。新文化运动前:北京的“工读互助团”,也有严重的缺点,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广东的“新学生社”,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进一步启迪了民智。但是;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如雨后春笋,是不可能的,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国民杂志社”,只有《新青年》,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觉悟》;成都的《星期日》。“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五四”以前,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其主要成果有三、“共存社”。在“五四”以后:上海的《星期评论》。进步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湖北的“利群书社”,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它有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大钊大的功劳;湖南的“文化书社”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曙光》,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意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3]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但因为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肯定和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全面否定,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脱颖而出,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浙江的《浙江新潮》,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作用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在政治上,好就是绝对的好,他们使用的方法,倡导新文化的刊物,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传播了西方民主,较著名的有,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得意发展,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他们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北京的《少年中国》。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也导致了中华古典文化的没落;湖北的“互助社”等;湖南的《湘江评论》。“五四”后的一年里。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2)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在文化氛围上,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湖南的“新民学会”,东方文学被否定
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 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民主和科学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http://www.0859auto.cn/view-.html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母语教育的集体反思: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笔者个人感受,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笔者同样怀疑: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也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2009年,由于受陈水扁台独政策的影响,台湾修订了《高中国文课程标准》,将文言文的比例由此前的65%缩减至55%,台湾文学家、诗人、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撰文对此提出严厉批评新文学之兴起,迄今不满百年,百分比却要超过数千年的古典文学,实在轻重倒置。古典文学的杰作历经千古的汰芜存菁,已成文章之典范,足以见证中文之美可以达到怎样的至高境界。让莘莘学子真正体会到如此的境界,认识什么才是精练、什么才是深沉,在比较之下看出,今天流行于各种媒体的文句,出于公众人物之口的谈吐,有多雅,有多俗,多简洁或多繁赘。文章通不通,只要看清顺的作品便可,但是美不美,却须以千古的典范为准则。中华民族所承受文化的内容,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以文言为载体的启蒙,不仅是“识文断字”,而是“启”人文之“蒙”,包括百科常识教育、历史教育和经典教育,正好对应着现代课程理论的三个范畴:知识—价值—思维方式,背后则隐含着以经学、史学、文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知识结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个体,启蒙教育的意义自不必论。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国启蒙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并有其鲜明的特色。据史书记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众多小学识字教材。并且,其教材内容、编写体例、语言方式等均已形成基本模式,以后各代及至晚清,前后长达两千年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惊人的“超稳定性”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征。在语言形式上,历代识字教材多为韵文。如公元前40年成书的《急就篇》,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最早的小学识字教材兼常识教材,西汉时史游编纂,全书共2114字,34章。此书主要把当时日常所用单字按姓氏、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汇编,成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于记诵,又切合实用,并尽量避免重复字,同时尽量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以使儿童在识字过程中多获得一些自然及社会常识。后世研究者这样评价《急就篇》:“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与当时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草木鸟兽虫鱼的名目,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于人体生理和疾病、医药的知识。这里列举了种种农具和手工工具,各种谷物和菜蔬,各种质地和形式的日用品,各种色彩和花纹的丝织物,表现了这个铁器时代的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规模。”《急就篇》以这样的文句来结束:“……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今天我们诵读这些节奏铿锵、一气贯成的四言韵文,仍会感受到一种泱泱大国的雍容气度,以及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自信自豪。比较时下碎片化的小学语文教材,《急就篇》分明建构了一个小百科辞典式的知识谱系,一个关乎天地宇宙人间的大系统。而与此同时,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汉代社会图景。对于混沌初开的儿童来说,这种“启蒙”的价值已不仅仅是“识文断字”,而是“启”人文之“蒙”。有意思的是,2010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浙江温州一个名叫李山的偏僻山村里,发现一册名为《簿记适用》的乡村识字教材,其编写体例几乎与《急就篇》一模一样,同样是小百科辞典的范式,同样是四言、七言韵文,只是内容与当地的人文地理习俗密切相关,故又称之为《李山书》。编写时间为1918年,距《急就篇》近两千年。编写者为当地一位小学校长。可以说,《急就篇》奠定了中国启蒙教育阶段识字教材的基本范式。其后又过了500多年,即公元535~545年,梁武帝大同年间,周兴嗣所撰作的、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首句的《千字文》问世。《千字文》继承了《急就篇》的编写范例及韵文形式,并成为后世1400多年来被使用最广泛的识字教材,且一字不改。在世界教育史上,恐怕很难找出同样的范例。对此,笔者不禁怀疑“与时俱进”这句话的普适性至少在母语教育方面。从内容上,中国启蒙教育也很重视历史教育和经典教育。前者现存可查的为唐朝时盛行的《蒙求》。《蒙求》全文596条,计2384字,以历史典故为内容。四字一句,两句一联。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桓谭非谶,王商止讹。孙康映雪,车胤聚萤。西门投巫,何谦焚祠。”其中很多典故成为后世蒙学读物《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取材来源。《龙文鞭影》正文8200字,录取了2000多个故事,内容包括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等,相当于一部生动有趣的简明中国通史。经典教育则可上溯到汉代。据载,当时学童过了识字关后,接着便进入学习经书阶段,所读内容为《诗》、《书》、《礼》、《易》、《春秋》,加上《论语》和《孝经》。主要方式为“诵读”,即只要求是对经书“粗知文义”或“略通大义”,不求深解。从唐宋以后,《论语》和《孝经》作为最常用的蒙学教材,一直沿用到1949年后私塾被取消。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启蒙教育包括的三大部分内容:百科常识教育、历史教育和经典教育,正好对应着现代课程理论的三个范畴:知识—价值—思维方式,背后则隐含着以经学、史学、文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知识结构,并由此奠定传统中国人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伦理观的基础。陈寅恪先生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指出:“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我们也许可以断言:正是这样一种以人文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启蒙教育,维系了中华文化于不坠。而承载这种教育内容的语言形式便是文言文。在这个意义上,文言是中华文化之“源”,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推广的白话只是其“流”。笔者不禁怀疑: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无视这样一个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经验之存在,而仅仅依据最近百年乃至60年的“流”,来制定关乎民族未来的教育策略?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回到源头,重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重建基础教育母语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教材选文和单元体例上改来改去,争论不休。究其实,无论是多选一篇金庸,或是少选一篇鲁迅;无论是文体单元,还是主题单元,充其量均是“末”,而不是“本”还是回到当下的母语教育。自1949年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只设一门“语文课”。从小学到初中,一学期只有一册100多页的文选式课本,且还是以诞生不到百年的白话文为主。具体而言,以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某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整个小学六年,12册语文课本中只有4篇(则)文言文。而到了初、高中,虽然文言文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零散地掺杂在白话中,像一箩筐谷子里掺进一把芝麻,不伦不类。令笔者意外的是,被尊为语文教育界泰斗的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怀疑。1943年,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一文中曾指出:“这种编辑方法并不是绝无可商榷之处。前一篇彭端淑的《为学》,后一篇朱自清的《背影》,前一篇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章》,后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无论就情趣上文字上看,显得多么不调和。”他又说“不调和还没有什么,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得深切。”也正是基于此,1948年,叶圣陶、朱自清和吕叔湘三人合编了一套《开明文言读本》,试图进行文白并行的尝试,只是由于种种因由,最终未能付诸实验。而对于这种明显“不调和”的编排方式,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特有的语感,也不利于形成对文言文体的概貌认知,更无法体会文言文背后隐含的文史哲贯通的中国传统知识结构。相反,由于中学文言教学一直过于注重语法,特别是“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用法,还有“意动”“使动”等等,严重败坏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结果白话文言都没有学好,可谓两败俱伤。更何况,如此单一的课程结构和单薄的课程内容,相比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煌煌三千年历史文化,是何等地不相匹配,客观上也剥夺了下一代接受系统的中国经典文化教育的可能性,更由此造成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化传承上的严重断层。教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母语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背后联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由于中国现代教育移植于西方,故不可避免地决定了母语课程范式照搬西方。而这种范式是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分离的。事实上,即使在西方,母语课程也是丰富多样的。以美国中学为例,通常设置三门课程:《语言》、《拼写》、《文学》,并分别有单独的教材。《语言》主要讲解语法知识,《拼写》侧重单词拼写练习,《文学》介绍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大量的英语文学经典作品。鉴于此,中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回到源头,重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基础教育母语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教材选文和单元体例上改来改去,争论不休。究其实,无论是多选一篇金庸,或是少选一篇鲁迅;无论是文体单元,还是主题单元,充其量均是“末”,而不是“本”。笔者以为,这是当下中国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课题。并且,从某个意义上,也是新世纪中华文化重建工程的起始。而完成这样一个课题,需要打破体制的藩篱,吸引当今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一流人才的参与,正如民国时期第一流的文化精英投身教育变革一样,而不是由教育部召集并指定某个“专家小组”来承担。九层之台,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妨先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基于自孔夫子始、至民国止的中国教育传统,重新建构一个具有文化感和历史感的母语课程?我们可不可以将小学语文教育定位于初步建立中国文化知识谱系,建构中国文化的人文图景?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否抛开造句、组近义词反义词的纯属语言末技的练习,代之以传统的对对子的练习?我们可不可以摒弃对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的繁琐分析,放孩子们到阅览室去自由阅读,围绕一本书开展讨论,学习写作读书报告?……一言以蔽之,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基础教育母语课程实行文言白话分科,各自编有独立的教材,分别设置不同课程目标?比如,“文言文”的课程目标为: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纳入课程内容,从小学到高中,形成一以贯之的课程序列,奠定作为“文化中国人”的根基。“白话文”的课程目标为:吸纳现代价值,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能够与世界对话的现代公民。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通,彼此相济相生,并行不悖。同时,改革高考制度和考试内容,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比重。“今夜方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中国的传统是学在民间。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意识到传统启蒙教育的价值所在,在完成国家课程教学之余,纷纷选用“三百千千”或《弟子规》《笠翁对韵》等传统蒙学读物给学生诵读。有的学校还自编文言短文作为校本教材,鼓励学生学写短小的文言,练习对对子等。更有个别学校干脆以整本的典籍为教材,如内蒙古一所乡村小学用《汉书》、《史记》作小学高年级语文辅助教材,学生人手一套,教师则引导学生先从传统的“断句”开始。笔者以为,这是重新接续断裂的文言血脉的积极尝试,也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对此,我们有理由抱以乐观的期待。(本文观点受于述胜、刘继青《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一文启发,特此致谢) (中国青年报)
陕西高校微博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iliazhao]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大秦微博:广播 11963 条 听众 562372 人
网友最关注
点击排行评论排行
健康美食教育
最新精华贴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