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与人物国画水墨画图片是一种吗?

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请问国画是属于画种(就好比油画 版画这样的分类) 还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画法?
浏览次数:0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没有房天下通行证,
ask:3,asku:1,askr:51,askz:15,askzx0:630,ask0:0,RedisW:0askR:2,askD:704 mz:nohit,askU:0,askT:0askA:708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  到底什么叫「中国画」●很难说清楚
  刘丰杰(笑世村人)
  缘于中西融合,屡见有文章说这不算“中国画”,那只算“畸形儿”,甚至有文章担心中国画会“断流、失传”……。或笔者孤陋寡闻,我感觉,从这个不知源头的“中国画”概念出现那天起,似乎一直就未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否则为什么久久争论不休呢。
  算不算中国画,从哲学而论,涉及的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在语言逻辑范畴,所涉则是“中国画”的定义。
  所谓“定义”,是指“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意义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它必须从内涵到外延具有科学的严密性和普适性。比如,“人”曾被定义为“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动物”,话虽没有错,但与鸡、鸭、鹅等比较,却形不成对概念内涵准确的界定。而長期流行的许多説法,包括一些美学辞书甚至《辞海》对“中国画”定义的描述,也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定义的规则是“属加种差”,即要在它的属概念中,揭示它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特有差别。中国画在绘画这个“属”概念中,必须找出它与西方油画、素描、水彩之类“种”概念的独有差别,才可以作为定义性的描述。
  ●由此本文以为,之前诸多对“中国画”的描述,在“种差”定义层面上都说不清楚:
  1、 从历史说不清楚
  不少人总爱说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凡中国绘画史都会从岩画、洞窟壁画、彩陶、汉帛画、汉画像砖、汉代漆画,庙窟壁画……谈起。但是,在某些人強调“中国画”的纯正的时候,潜意识中却往往是狭限于传统文人画那个形态。把“文人画”作为唯一个的宗脉,就实际上阉割了中国画的传统。
  “中国画”和 “中国绘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在拙文《中国画:要骡子还是要傻子》中已说到,史论将1840年(清末或至民国)以前的绘画统称为“古画”,在宣纸、绢帛上画的称为“丹青”,并无“中国画”的称谓。曾经所称的 “国画”、 “国医”、 “国术”、 “国剧”、 “国乐”等,后都被改掉。今称的中国画,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称为“彩墨画” 。
  一些强调中国画纯正的人,实际上是试图将其艺术形态,定格在明清或民国以前。但他们想当然地忽视了,常态性地叫“中国画”,实际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至今只有6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从历史贯一性而论,说“中国画历史悠久”是欠推敲的。并且,恰在这期间,也正是徐蒋体系盛行之际,除一些陈旧手法的山水画、“四君子”牡丹、荷花、公鸡、老鹰、老虎……之类以外,怕早就不是某些人心中的 “中国画”了。他们维护了半天“中国画的纯正”,实际上概念并不清楚。
  几千年中国绘画形态丰富多变,到底哪个形态叫中国画呢?虽然文人画模式影响居首,但起码还有汉代帛画、汉画像砖及敦煌石窟、榆林窟、永乐宫庙窟壁画等,择其任何片断,都不能成为“中国画”严谨的、历史贯一性的定义。
  如果说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西方绘画同样有早期的洞窟壁画、雕塑等,在14~15世纪又发明了油画……,能说人家就不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吗?可见这并不是中国画特有的骄傲。
  2、从哲学和科学说不清楚
  曾有一种说法:西方绘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甚至有说“中国画的发展是往科学的反方向奔跑”。也正由此,某些“名家”“大家”那以周易、儒道禅等古典哲学长篇大套“高深”的、模棱兩可的玄虚理论,读得让人头疼,而对创作实际却毫无意义,只是唬得可怜的门生们或行外人像是见到了大法师。
  说西方绘画是“科学的”,或是因为西方发明了艺用解剖学、透视学之类,以及西方光学的发展催生了法国的印象主义画派等等。
  这种说法忽略了,哲学虽属于社会科学,但却是所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晶,是最高层面的、智慧的科学。虽然西方人从光学创立了以光影、透视规律等立体感造型技法和色彩学理论,又从医学领域衍生出了艺用解剖学,但却不可能摆脱哲学规律的内在制动。何况西方还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其绘画艺术怎能与之毫无瓜葛?另外,中国于易经、老子、荘子等传统哲学之外,现代哲学则主取于西方,这与中国画的哲学思维也不可能毫无相涉。●也有人说,太极图是中国画的“奥秘”,其实,它内涵的哲理乃是中西所有绘画的“道”理。除了研究和表述的需要,哲学和科学很难割裂。无论绘画艺术还是其它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都是处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中的。
  有人界定“中国画”,从理论上排斥来自西方的结构、比例、透视、色彩、造型、解剖、结构或光影等。中国绘画或许对解剖透视和光学规律曾处于不自觉状态,但实际上,除了有意的夸张变形以外,也无法背离这些科学规律。中国画进入现当代艺术史期后,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已经成为其內在的科学依範,各种形式风格的作品,实际上都难以背离。
  哲学需要科学的实证,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一切正确的哲理都必定是合于科学的,一切正确的自然科学也必定是合于哲学原理的。我们既不能说西方绘画脱离了哲学,也不能说中国绘画脱离了科学。所以,既不能用哲学或科学作为特性去定义“中国画”,也同样不能用以定义“西方绘画”。
  3、 从线条和块面说不清楚
  另外还流行一种说法,“中国画的特征是线条,西方绘画的特征是块面”,说“线条是中国画的底线”、“线、点是中国画的核心元素”。
  其实,“线条”並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只是一种语言存在或艺术存在。虽然几何学和绘画中都有点、线、面的概念,並且纳入了形式美法则的范畴,但从哲学和科学的意义上,线条都只不过是一种抽象和假设。画儿上的一块墨色称其为面,同时也可以说是一条短线。凡客观存在的,包括画面上的“线”也是有宽度厚度的,严格意义上都是体。
  与西方油画相比,传统中国绘画虽然没有那様鲜明的块面表现,但並非拋弃了体积表现的追求。素描融入之后的当今中国画,内在或外在的块面表达就更不新鲜了。
  如果用“线”来定义中国画,就会把没骨画法赶出“中国画籍”。况且,西方的毕加索、马蒂斯等也有大量线条形式的绘画,只看雷诺阿的油画和费逊的素描,也可断定线条并不是“中国画”独有的质征。
  有人说西画线条与中国画线条的起伏顿挫、记录心迹的线是兩回事,其本意是強调中国画的用线具有笔致內涵,但人家油画、水彩、素描之类的用线,难道就是不讲笔致没有起伏顿挫胡塗乱抹出來的吗?何以断言其中不带有心迹的外化性流露呢?所有绘画的基本要素都是点、线、面,如果你把“线”垄断归中国画,那西方绘画还如何“生存”?
  尽管中西绘画对线条和块面有所偏重,但用它來界分其根本质态,很难切割清楚。
  4、从意象、写意”说不清楚
  多年盛行的最典型的说法是:“西方绘画是具象的,中国画是意象的;西方绘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说中国画“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写意性”;“中国画本质就是写意精神”;“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学术性的精髓”;还有人担心乃至批评当前的“工笔化倾向”; 呼吁“中国画要回归写意”“重振写意精神”……。人们还熟知苏东坡的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我以为,这些说法都是有待分析论证的。
  这些说法如果是指相对于“工笔”的那个“写意、意象”, 齐白石的名言“似与不似之间”,也许是最简明的诠释,但总不能把所有“中国画”都囿狭在这一种形式里。
  为了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绘画符近客观物象的程度,划出10个刻度,以10作为客观物象本身,把0点作为彻底摆脱客观物象的极端状态(已属抽象绘画范畴)。如此将可以断言:除物象本身以外,任其多么细腻的工笔画,包括西方的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甚至超级现实主义,没有任何绘画是站在10点上的。因为,哪怕最微小的距离,也已经属于“主观写意”或“意象”化的范畴。由此可见,绘画的“意象、写意”很难量化,“似与不似之间”的偏侧度,很难严格界定,只能遵从弗晰逻辑。若置类界名称不顾,写实、工笔、写意及意象,本质上都是抽象而來,都是写意的、意象的。
  当然,“意象、写意” 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冠名的语符,毕竟还是有其摸糊的共识性所指的。所谓意象,当指画家不絯于客观物象的特征或主观再造之象,亦或是不画 “白马”而画“马”,由之可及老子的“大象无形”。然而,即使以此为据去对比西方表现主义和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作品……,中国画的“意象”和“写意精神”,也并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它也很难作为独有的特征來定义“中国画”。
  当今有些人,甚至有些行外的文化人,总想用什么意象、写意(包括儒雅、飘逸、冷寂、文人气、书香气之类)的境态,给“中国画”画个圈子,否则就说人家不像或不是中国画,但偏执再正确的道理,也可能導致单花独卉或作茧自缚。从理论的严肃性而论,对写实、工笔、写意、意象的人为抑扬,都可能陷入偏执。故我以为,苏东坡那句名言,若是以“只”替代“以”字,才会更无可挑剔。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不要凡古人、名人的名言,就以为不可侵犯或盲从盲信。
  不可否认,写意虽简,但可与工笔画达到同等的、内在功力和难度的“含金量”。无论写实、工笔、意象或写意,其优劣,有眼力的人是完全可以直观判断的。这种判断,也完全可以拋弃年辈、名气、头銜、展藏史之类没多大意义的外壳,并且与画家的品德没多大关系,孔方兄也往往会把人的主见蒙蔽。
  当今工笔的人物、花鸟或山水画的空前创新发展,是很值得叫好的事情,这并未影响到写意画成功名家的湧生。不要以为只有粗笔大墨才是“写意”,將物象主观形变的工笔画,本质上也是“意象”的“写意”的。所谓“工笔化倾向”的审美选择权在于受众,只有审美疲劳才能让某种艺术形态转向,设限或强制都可能陷入偏激。老子曰“……道法自然”,艺术也有它自然的运行规律,不是“远见者”的担心、呼吁所能左右的。
  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说“写意失落”,“中国画要回归写意”,“重振写意精神”。试看当今,各类书刊报纸所载中国画,舖天盖地、大同小异、似曾相识,甚至泛滥成災的绝大部分都是大、小写意作品。虽其中创意成功的大家不乏其人,但那里也正是粗俗拙劣、泥古不化等欺世盗名的伪“名家”和被称作“垃圾”的主要场地。若是由此而谈“失落”和“重振”,倒是很有道理。
  还有,把“写意失落”归罪于徐悲鸿,我看没什么道理。如果正楷书法对草书是根基而不是障碍,不能从徐悲鸿倡导的写实根基灵化到写意或意象,应该是自已悟性有问题。
  愚以为,绘画的根本并不在于写实、工笔还是写意及意象,而是在于其是否内涵着艺术灵性。有灵性的写实也是在写意,无灵性的写意、意象也不能代表“中国画的独特精神”。重要的也不只是“意象”,还更在于境象、灵象、大象、雅象甚至奇象;同样也不只在于“写意”,而更应该是创意、新意、灵意、随意和內涵的雅意或深意。
  5、 从笔墨说不清楚
  不少人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自从1998年张仃先生针对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写了《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以后,争论就一直不断。
  无论从狭义还是从广义来说,“笔墨”关系实际都是“笔色”关系(包括泼拓之类的特技)。它是书画家的艺术心迹通过手的把控,产生出的颜色的点线面构合及律动状态。这样的“控制过程”是存在于所有绘画之中的,由此,你不能说油画的笔触、用色技巧和素描、速写等的技巧不属于“笔墨”范畴。所谓“焦墨焦彩”本性上也不外是毛笔“素描、速写”而已。你说你的“笔墨”有内涵,西画的“笔墨”就没有内涵吗?我知道,有人所称的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笔墨独特性”,是以写意性、意象性作思想内核的,但若如前述,中西绘画在写实、写意、意象上难界瓜葛,强调其独特性也会失去支撑。
  有人强调笔墨的“书写性”,并有所谓“书画同源”、 “金石入画”等等,说中国画必须要“写”出来。这种说法的潜台词,甚至包含着对当今新型工笔画的批评。虽然追求书写性没有错,但却不应作为不可冒犯的金科玉律。我们应该相信艺术家的理智选择和历史演进中的动态调整,无论是否有人担心,中国画的“书写性”也不会失传。有人说“书写性”实际是指书法性,西方人写字行笔就不算书写性吗?油画、水粉、水彩画……的笔触效果,本质上也是一种“写”,不是乱抹的,其画面关系和效果,其实也是“墨”。说当今工笔画缺乏书写性就更没有道理,它的笔力、笔致、笔趣怎么不可以说是“写”呢? 有人说中国画行笔用墨中可以透出其修养、心绪、性格和功力,难道西方画家创作中就不会体现出这些吗?
  有人说书画同源,“只有书法能救中国画”。由此推论,进化论说人魚同源,吃魚对人有益,但能说只有魚才能拯救人吗?中国画是靠多种“营养”生存的,何况书画又毕竟是两种艺术,其相互独立性是多于共同性的。说到底,运笔用墨反映的是画家的心迹,不能用你的心迹强制他人的心迹。
  我们可言笔墨的优劣,却不可言笔墨的有无,那怕雅童、疯子、傻子…,只要用笔和颜料在纸上画,你就不能说他“没有笔墨”。 张仃先生说“如果中国画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还有人说“没有‘笔墨’的画就不是中国画”。但什么情况能叫“没有守住笔墨”或“没有笔墨”呢,恐怕无法认定。所以,把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底线”,是经不起推敲的。
  有些人甚至长篇大论地“硏究”笔墨。乃至从周易、禅佛、孔孟老庒亦或用西方现代学说,繁冗地诠释打造玄虚的理论,让人看了头暈,让门徒弟子们感到莫测高深,但对具体绘画的指导价值怕很不实际。没有悟性,看多少这种高论也没有用。我只是很“佩服”那些学问可疑却底气十足的人。
  无论谁能把笔墨赋于多么高深的理论色彩,它也不过是像语言文字再加上一点修辞性质的艺技层面的东西。深谙修辞学可以用以去当文学教授,但未必就会是出色的作家。你有再高的笔墨“文词”能力,拿它去写陈腐模式的山水画、“四君子”“岁寒三友”牡丹荷花……之类,也不过像漂亮词藻組构的陈文腐章、雅壳俗柑而已。它虽然也算是“文章”,但却是没有灵魂内涵的東西。或说它虽然也算是“消息”,但却没有“信息”。
  其实,笔墨中的金石味、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之类,即使说得再神秘,更多也还是个需要点聰慧的悟性问题。悟性不到,说多少理论也没用。其所谓“笔”,无非是中、侧、顺、逆、拖、捺等方式,并以其追求轻重缓急、即离畅涩、张驰苍丽、内刚于骨、外柔于华等效果。境界不过是追求纤而不弱、壮而不魯、方而不尖、圆而不臃、苍而不躁、坚实不浮,力透纸背……之类。“墨”(色)的“墨分五色”则主要在干湿浓淡、渗化有韵、有主有从、呼应有致……等等。笔墨即如乐韵,上乘者雅律悦耳,庸下者俗如噪音……,都没那么玄虚。
  那些悟性高的人,重视笔墨,但不会把笔墨视为首要,而更注重造境和达情。离开形式风格或题材内涵的艺术创意,多么精彩的笔墨都“一文不值”,所以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
  可见,把“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底线”,很难说清楚。“有笔墨”“没有笔墨”,都不能定义什么叫“中国画”。
  6、 从散点透视说不清楚
  还有人说,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所谓“散点透视”亦有称“动点透视”。它是指绘画表现中不拘泥于固定视域的限制,而像是不断移动视点观察的结果,从而把不同视点上的东西组织进一个画面中来。“散点透视”还被借用于文学领域,以指多空间、多角度地表现刻画事物、故事情节或物象特征。
  长久以來被认为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无论从概念内涵还是艺术形态,都可以从毕加索、勃拉克等立体主义绘画那里找到。立体主义绘画,通过对空间与物象形体结构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多维空间的绘画形态,以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空间、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同一形象之上,此与散点透视无本质不同。可见,散点透视并不能作为界定“中国画”的独有特徵。
  (★本文未完,續見跟帖)
楼主发言:107次 发图: | 更多
  7、 从空白说不清楚  有人把构图的大面积空白处理,说成中国画的特征,即有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无画处有画”、“以虚当实”或“计白当黒”的理论名言。中国画確有這样的艺术现象,但这并不是“中国画”,独有的特征。  从事物的相对性而言,“空白”不应只狭指纸底,画面形象之外的空疏之地,都可以叫作“空白”。由此理去看西方绘画,虽然未必是空留画布,但大面积空疏的作品并不鮮見。比如〔苏〕施马里诺夫为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所作插图中,表现俄军对法作战失败后,安德烈受伤仰卧在战场上,画面就留有约三分之二的浩渺天空。诸多现代绘画流派,“空白”更是五花八门,其中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曾有一件作品叫《牛吃草》,实际只是一幅空白画布。意思是,牛把草吃光了,牛也走了……。这比中国画的“无画处有画”“以虚当实”更为典型。可见,空白处理并不是中国画独有的特征。  8、 从诗书画印说不清楚  另一种人所共知的观点,说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是中国画的独特形式。《辞海》也说中国画“同诗文、书法、篆刻相互影响,日益结合,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自唐王维援诗入画,苏东坡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后苏东坡、黄公望直至民国,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确是中国画的雅境升华与性徵。与西方绘画比较,它也确实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然而,对照“中国画”的现实,这样定义并不具备普适性。  毕竞绘画自身才是本体,你不能说非得四艺俱全才配叫“中国画”,否则,当今许多优秀的“穷款”绘画乃至历史上一些绘画作品都会被排除在外。有人说“没有诗文款识就不算真正的中国画”,但如果从王维援诗入画就有人说他违背了中国画的品性,又怎么会有今天诗书画印的“独特形式”呢?  有人说中国画的特点是“文人性”,甚至说“不是文人就画不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但“文人性”只是中国画的境态之一,怕很难概而唯以作範。从创作现实看,别说把诗文作到优秀,就是要求画家们都作到入流的水平也是不易的。即使在专业诗赋作家圈里,高低俗雅也未必整齐,甚至有的也末必都能在“高境界”上。要求所有作品所题诗文都达到拿得出手的水平,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些人就别画中国画了吗?  我并非想纵容文化品质低俗的画家或作品,但非要把中国画弄成只是夠格文人们的资权,怕未必是很合理的事。“书卷气”“书香气”“诗文气”确为雅境,却不应成为唯境。有识者呼吁中国画教学加强传统诗文的教育是有益的,提高文化成绩的招生标准亦或可有所改善。我们当然希望报考“国画系”的人都有能考入中文系的水平,但却很不现实。  用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定义中国画,很难切实普遍地践行。  9、 从六法说不清楚  还有人说,“只要具备‘六法’的要求”,就可以算是中国画。这说法显然不正确。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相形,随类赋色,经营位置,传移摹写。据说钱鍾书曾标点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管锥编》第四卷)  简单來说,气韵生动,就是绘画要追求生机灵动的意境或韵致;骨法用笔,是行笔运笔(及各种绘画工具)要有内在的骨力,从而成为视觉美感的支撑之一;应物象形,是指描绘的客观物象,要与其达到某种相应的肖似或意象性的形似;随类赋彩,是指所着色彩要与所画对象或物类相合,或整体上进行色彩色调的归纳处理;经营位置,是指画作物象的位置安排和配置,实际是指构图处理;传移模写,是指从模仿临摹作品中传授学习绘画技法。  上述可见,为历代推崇的“六法”,基本主要是提出了一些绘画技法的类项,并没有太多可操作性的具体技法内容。它本身好像一把没有明哳刻度的尺子,又拿什么去度量、判断绘画的属性呢?  这六个方面的要求,西方绘画显然也无一不备,所以不可能对“中国画”形成界定。  10、 从文化的民族性说不清楚  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文化内涵,中国画作为中国的民族艺术,当然要以其思想文化内涵的民族性为灵主。有人说“中国画要姓中”,当然首先在思想文化内涵上应该是中国的。  不少人常把易经、佛禅、孔孟老庄等,作为中国画的思想文化内涵并引为骄傲,甚至把“禅宗的影响”“佛禅精神”或“禅画”作为中国画的灵高境界,而佛禅文化却是外源于印度的。  《辞海》上还说,中国画“在魏、晋、南北朝、唐和明、清,还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基督教艺术的影响”。“ 基督教艺术的影响”显然是纯正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有了它的浸融,还如何去谈中国画民族思想文化属性的“纯正”呢?如果我们再无法排除希腊文化、欧美文化及黑格尔、尼釆、弗洛伊德、马克思……等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从思想观念属性的纯正來定义“中国画”就更不可能了,为什么还说借鉴西方文化艺术就会影响中国画的“正宗”呢?外国人从来不指责用中国人文精神画的油画(水彩、水粉等)不叫油画,而一些总爱以深谙儒道佛学的恕道自诩的人,在这方面,态度并不宽容。   11、 从字面上说不清楚  无论从“名可名,非常名”还是从“名副其实”来说,“中国画”这个叫法,都与语言逻辑并不相符,其字面和内涵并不统一,它是指“中国人画的”还是指“在中国画的”呢?  而“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等都是以工具材料命名的,其中含纳着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样式,在任何国家都叫这个名字。我在拙文《中国画:要骡子还是要傻子》中说过,油画、水彩、水粉、素描、速写,都是以工具材料或艺术形态确定其涵义,在地球任何地方都是统一的。唯独“中国画”不好解释~凡在中国领土上画的或凡中国人画的,就叫中国画吗?可见其所指很难确定。   “中国画”这个名称概念的不科学性,导致或助长了某些国人狭隘的“民粹”情结。如果油画叫“荷兰画”、“法国画”、“英国画”、“美国画”,其在中国成为独立的画种,某些人心理上也许不太舒服,“文革”中谁还敢拿它去画《毛主席去安源》呢?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还有人敢画吗?  尽管“中国画”的实际所指众所周知,这个叫法也许很难改变,但它在语言逻辑上的不科学性也无法否认。  12、 从程式性说不清楚  还有说中国画的特征是“具有程式性”。  什么是“程式”?程式就是比较概括、简练、稳定的範式,有人说西方叫“图式”。程式或图式,都是学习绘画的第一步所要了解的东西,从而有益于面对客观对象时的观察和表现。  之前所称中国画的“程式”,实际是指《芥子园画传》、《十竹斋画谱》等所载的:“十八皴”、“十八描”、“介字点”“个字点”“鼠足点”、“国字脸”“甲字脸”“申”字脸……,以及画梅,干枝干杈加上五星点儿;画兰,三笔破凤眼儿;画竹,倒写一字画竹竿儿,“个”“介”“惊鸿”画竹叶儿……之类。  由此可见,程式就是一种技法规律的逻辑化总结,也就是一种模式、一种套路。它一旦形成,既可能意味着成熟,意味着境界或炉火纯青,同時也可能意味着形成桎梏的开始。某些画家创新成功、成熟,其实也是形成了自己的程式,亦或称为风格,也有称为某画家的语素符号。西方现代派的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构成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超级现实主义、波普主义、欧普主义……等,其实也是一种模式或程式。当然,它更是一种道理的、理念的程式,与中国画作为形体骨架的“程式”有所不同,但它们在作为一种模式、一种套路的時候,又难以分别。  绘画创作不怕形成程式,就怕固守程式或无力打破程式。打不破固有程式,就是艺术生命力的停止。毕加索说“既不要重复他人,也不要重复自己”,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当今那些有真正成就的画家,早就远远突破了旧有的程式。  无论传统程式还是现当代的“程式”,绘画创作中无不可用,但必须是将其叠加于某种创意之中。当今某些“四王”式的“名家”、“大家”,毫无创意地用陈旧程式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及牡丹、荷花……乃至颓山陋水之类,“雅”得掉土,很像是徐悲鸿说“四王”的那种丧失了艺术生命体征的僵尸。这種如同复制青铜器一样“正宗”的中国画,无异于抄袭、模和造假的赝品,只有冤大头才会花重金收藏这种东西!  有人或许用京剧的程式化为中国画的程式化辩解,故此有必要说到:京剧的程式化沿袭,其原因是这种声信号艺术永远留不下原作,只能留下“印刷品”,以至一板一眼、一招一式,行当声质等都允许复制前人。但无论如何这也不是什么绝对的优点,以致其势见衰微。而光信号的绘画艺术,其物化载体已经留有大量原作,用不着谁去虔诚地“保守”。沿袭复制前人的“四君子”之类和陈山旧水,恐怕是狗尾续貂、多此一举,甚至欺世盗名,几乎毫无艺术价值。  上述说明,如果承认中国画是以“程式化”为特征,并用它來定义中国画,无异于自我貶低,自认穷途。
  13、 中国画是否可以这样定义  上述12点之馀,还有什么特征能夠定义“中国画”吗?  当然有。我认为,用宣纸类(皮纸、高丽纸、元书纸、绢帛等)和水质颜料(国画颜料、水彩、水粉、岩彩、炳稀等)两个条件定义“中国画”,就应该能把握住它的独特性。其中,因為除“国画笔”以外,油画笔、水彩笔、水粉笔、包括板刷、喷壸、色滚、手指、拓印……等都可以不受限制,故尔将笔忽略不计。  有人或说,韓国、日本等用这兩种材料画的画,也叫“中國画”吗?我想,这种绘画形态,本来就是源自中国的,人家叫什么,那是只他们的事情。  我妄以为,●“中国画”是否可以这样定义:  中国画是一种用宣纸类(皮纸、高丽纸、元书纸、绢帛等)基材和水质颜料(国画颜料和水彩、水粉、岩彩、炳稀颜料等)创作的绘画。  这样定义让我想起,有人批评“骡子”式的中国画“仅仅是以毛笔和水墨在宣纸上制作完成而已”,或说那只不过是“画在宣纸上的西洋水墨画,除了使用中国画画材之外,没有一丝中国画的气息”。如果上述12个方面都说不清楚,这种批评还能拿什么去否定人家叫中国画呢?  假如可以这样定义,汉代帛画、汉画像砖及敦煌石窟、榆林窟、永乐宫等庙窟壁画,以及当今的彩墨画、岩彩画、现代水墨或叫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等等,都可以涵纳在内,从而更利于副合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称谓,与西方油画、水彩、水粉、素描等,也基本能夠廓清关系,即使改称“彩墨画” “水墨画”,仍可适用。这样定义如果能被接受,亦或能结束多年來“战火不息”的观点论争。  这里当然也有例外。有说宋代就有了帛本油画及漆地油画,说使用油画技术最早的是中国人(见于《后汉书?舆服志》,据于南越王墓出土的帛画残片)。我也曾见有人用泡沫板、复合板等材质画写意花鸟,也有人用油画色在宣纸上画山水画,……。假如这些能夠探索成功,我妄拟的“定义”就任其失笑于人吧!我一向认为,探索永远不是错误,成功与否是另一回事,而从理论上,没必要对什么艺术现象设置禁区。  如此定义也许会有人以其“简陋”不能滿意。岂知“油画”只用油质颜料一个條件,就已经成為很明晰的定义,而画布、板材、墙壁、皮肤等载体材料都被忽略不计。相比之下,用两个条件來定义中国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奢侈了。  以“宣纸类”和“水质颜料”为“底线”作定义,这对“中国画”将是艺术观念上的彻底解放。它将可以扩大其概念内涵的包容性,大大拓展它的艺术容量,扩大“中国画”的“疆土”和“領地”, 由此也可以从诸多并不存在的“底线”桎梏中挣脱出來,使其进入一个近乎仼我驰骋的艺术空间。  14、 算不算“中国画”有那么重要吗?  ●其实,本意上我的看法还要“偏激”,即认为,算不算“中国画”没那么重要,我们没必要像宗教虔诚那样去恪守中国画的“纯正”。  既然有“中西医”的说法,我不敢妄而否定“中国画”这个叫法有其缘故。然而众所周知,14~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发明了油画,但人家并未因此就叫“尼德兰画”或“荷兰画”,而是以“油画”之称遍行于世界各地。与此相比,“中国画”这个叫法,多少有点狭隘民族主义甚或“国粹主义”的味道。据说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称其为“彩墨画”,如果真把中囯画改称“彩墨画”“水墨画”,我看会使其更为宽容博大,没什么害处。  或是笔者孤陋寡闻,我没听说过西方人争论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构成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超级现实主义、波普主义、欧普主义……等算不算“油画”。而咱们中国有些人,为什么就那么热衷于兄弟阋墙呢,好像非要把百花齐放搞到一花独放才高兴。自己不能迁想灵化地去创新,就骂别人“不是正宗”。你非不让人家叫中国画,你想把人家赶到哪里去呢?赶到外国还是“无地自容”?那对中国画的“博大”又有什么好处呢?有人常标榜儒道佛禅“宽容、恕道”,而儒道佛禅的核心乃是“善”,应该以善念察人之长,为他人的探索和成功高兴,而不是努力于把别人打倒。艺术和人的本性都是向往自由的,而有些人,却总愿意自己钻进个什么圈子里,然后骂外面的人不懂规矩。  算不算“中国画”的争论,潜在落脚点还是“不入流、不正宗”该不该被承认,有没有收藏价值。其实,那种泥袭守旧的、“过时天气预报”式的“正宗中国画”,才真是没有收藏价值的。如果书画作品也可称作商品,那就应该是,怎么画在我,买不买在你。就像开飯館儿,我做菜就这味儿,你爱吃不吃,没必要让一根什么“绳子”綑住自己的手脚。  画画儿只是画家一种艺术表达行为,只要不违背社会道德,完全可以不择手段。如果某种“名份”影响了你的表达,是表达重要呢,还是名份重要呢?有什么必要非让人家承认你画的叫“中国画”呢?有传言黄永玉不希望说他的画是“中国画”。吴冠中说“艺术是疯狂的事业”,这话的意思有多少人能理解!如果不去在乎别人买不买、卖多少钱,老去争论是否“纯种”“正宗”有多大必要吗?不去管这些,应该更有利于真正去“搞艺术”,而不是去追逐孔方兄。如果有一天“孔方兄”“登门拜访”,自已也会心安理得许多。  从艺术本体而论,画家画画儿只是自身表达欲望的释放,绘画作品本只是艺术而不是商品,是商品社会赋加了它的商品属性,从而异化了它的人文精神,此也正是当今画坛诸多空前乱象的主要根源。据人说有“名家”表示,本來也曽追求创新,但怕人家不认,所以还是“回归”了传统……,转而又痛斥他人离经叛道!为迎合市场,豁不出去被“人家不认”,就有违艺术家的本真和骨气,再谈什么“清静淡泊”之类,恐怕只能是虚伪。如果齐白石顾虑“人家不认”,怕就不会有齐白石了。  这样说并不是罔顾中国画的存亡。只有死守古人前人的模式而不创新,才会导致中国画的消亡。试想,如果所有人一直都去泥袭石涛、八大、徐渭、郑燮……等“正宗”,以此名雅实俗,中国画怕早就形存灵逝了。艺术应该是个变化莫测的东西,如果像做“标准化”的产品,都是“已知数”,没有“悬念”,就不需要艺术才能了。只有蜕变更新,艺术的生命力才能延续,怕它消亡而去桎守,反而会加速它的消亡。笔者确信,在宣纸类和水质颜料这兩个条件下,即使画家们都不去顾慮画的是不是中国画,中国画也不可能因此消亡。  画画儿只有两个最高准则:一是运用形式美法则追求更为独特的审美效应,二是用这种美,作为“语言文字”去表达某种人文內涵。如果权置后者不议,绘画绕不开的“纯正”就只有形式美法则了。  绘画艺术最重要的,并不是必须画成“正宗”的“中囯画”“油画”“水彩画”……,而是要遵从:点线面、对比与谐和、对称与均衡、主次与比例、刚柔与方圆、节奏与韵律、空白与充实、多样与统一等形式美法則。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就是形式美法则~它是全世界共通的艺术“底线”。所谓眼力,除学养之外,主要“工具”就是对形式美法则的慧悟。如果你画得確是符合这些法则而又“不伦不类”~当然还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不是开宗立派又是什么呢?如果齐白石“又伦又类”,还会出现这样的大师吗?只有艺术效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否则守住什么“纯正”也没有意义。  本文主要以为,算不算“中国画”并不那么重要。1996年拙文《“现代书法”辩谈》中就赞同那种“立交桥”理论,除假冒伪劣之外,对不同的探索现象,当持宽容态度。“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把自已的画儿画好才是硬道理。不管你画什么,画得好总会有人认的,别再为争吵算不算“中国画”浪费精力了。  
  刘老师好!  没有一个人搭理老师的妙文高论,甚为遗憾!
  我既没学过“油画”也没学过“国画”  上面两件作品都出自鄙人手笔·几乎同时完成  第一件貌似【油画】  第二件无疑是【国画】
  偶见一个艺术网站称朱子扬为“著名山水画家·擅长油画”  鄙人不仅不擅长油画  而且从来没有拿过油画笔·碰过油画布  如果我真的“擅长油画”,怎么会是“著名山水画家”?  好像西方叫“风景画”而不是“山水画”
  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个思想用之于绘画  一切都不必多费口舌了
  上图为今日新作  有一般意义上的国画线条·也有西画的色彩光影  不知此乃国画还是西画?
  我还绝然不是什么“著名山水画家”  一切都在摸索中  敬请刘老师不吝指正
  @江东鲁人朱子扬 4楼
18:02:00  刘老师好!  没有一个人搭理老师的妙文高论,甚为遗憾!  -----------------------------  ●  朱先生好!  这没关系,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有人进來未必认真看;二是有人看了不愿说话;三是拙文之言人家不喜欢,我的陋文对得罪人有足夠思想準备。此文在雅昌网已被“审查”几天没有“放行”。还有,这里虽比较宽容,但点击量却不太大。下网址您看一下,点击量大很多的。  /viewthread.php?tid=  /viewthread.php?tid=  您的賜言,待慢慢敬復。
  @江东鲁人朱子扬 6楼
18:32:00.0  我既没学过“油画”也没学过“国画”  上面两件作品都出自鄙人手笔·几乎同时完成  第一件貌似【油画】  第二件无疑是【国画】  -----------------------------  ●  很赞赏先生大作,像借上帝之手完成!  画“油画”像“国画”,或画“国画”像“油画”都没什么关系。有一年中国美术舘的山水画展,门口宣傳牌用油画画“国画”山水,筆墨效果也很像。重要的是效果,而不是画种。
  ●这段有加改:  有人界定“中国画”,从理论上排斥来自西方的结构、比例、透视、色彩、造型、解剖、结构或光影等。中国绘画或许对解剖透视和光学规律曾处于不自觉状态,但实际上,除了有意的夸张变形以外,也无法背离这些科学规律。中国画进入现当代艺术史期后,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已经成为其內在的科学依範,各种形式风格的作品,实际上都难以背离。●“写意”“意象”大概就是被认为“不科学”或“往科学的反方向奔跑”的形态,其实它“写”的那个“意”,就是属性于形的科学内核,違背或不切,那个“意”就怕不是“形神兼备”的了,许多粗劣的写意画正是如此。
  谢谢刘老师鼓励!  我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论证您的艺术思想!
  @江东鲁人朱子扬 7楼
18:44:00  偶见一个艺术网站称朱子扬为“著名山水画家·擅长油画”  鄙人不仅不擅长油画  而且从来没有拿过油画笔·碰过油画布  如果我真的“擅长油画”,怎么会是“著名山水画家”?  好像西方叫“风景画”而不是“山水画”  -----------------------------  ●  “山水画”字面上確有局限。有些中国画是无山无水的风景画,也只好纳入“山水画”的范围,这像“中国画”一样,我说它字面上不嚴謹,但要改也很难,习惯势力有時比真理更有“力氣”。
  ●文中又加了一段:  笔者浅陋弗知,“中国画”之称谓,究竟最早出自何人之口,然后随声附和而成;或最早出自哪份文件;或曾由哪个相关政府机构正式命名;为什么这样称呼,……,如此严肃的、涉及民族艺术的原则问题,理论上是否清楚?
  说的很有见识,值得学习、深思!
  @刘丰杰369 先生言之有理。写实的也一定会写意,各人看到的意也不同。
  @文聪楼
15:10:00  说的很有见识,值得学习、深思!  -----------------------------  ●  恭問文聰先生安好,謝謝鼓励指导!
  ●此段改为:  当今工笔的人物、花鸟或山水画的空前发展,是很值得叫好的事情。因为其不仅可见有時代性的创新发展,也毕竟比大小写意领域少了些粗制滥造乃至泥袭不化的东西,它也并未影响到写意画领域精英名家的湧生。不要以为只有粗笔大墨才是“写意”,將物象主观形变的工笔画,本质上也是“意象”的“写意”的。所谓“工笔化倾向”的审美选择权在于受众,只有审美疲劳才能让某种艺术形态转向,设限或强制都可能陷入偏激。老子曰“……道法自然”,艺术也有它自然的运行规律,不是“远见者”的担心、呼吁所能左右的。
  ●本文已有许多增改,随時更新版本网址:  .cn/s/blog_5f5b0cb10101cd7p.html
  @邻家老妪45 21楼
15:26:00  @刘丰杰369
先生言之有理。写实的也一定会写意,各人看到的意也不同。  -----------------------------  ●  謝謝先生光临及賜教!即頌冬安福順!
  细读刘先生文章,对中国画的认识又再重新有了新的感触,一直以来我觉得中国画的形式就是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和一些固定的程式,它一直是发展中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过去的材料到工具现在的材料和工具,一直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理论也在不断的演进中,因此,现代的中国画应该是集传统、现代、美学、伦理、思想于一体的,心性决定境界,艺术来自于提炼,能够给人美感和享受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自己认为是中国画就是中国画。
  @曦野鹤 26楼
14:23:00  细读刘先生文章,对中国画的认识又再重新有了新的感触,一直以来我觉得中国画的形式就是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和一些固定的程式,它一直是发展中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过去的材料到工具现在的材料和工具,一直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理论也在不断的演进中,因此,现代的中国画应该是集传统、现代、美学、伦理、思想于一体的,心性决定境界,艺术来自于提炼,能够给人美感和享受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自己认为是中国画就是中国画。  -----------------------------  ●  谢謝先生精彩赐教,读見解揣知先生有学问。待去拜望”学習。  本文已有许多增改,随時更新版本网址:  .cn/s/blog_5f5b0cb10101cd7p.html
  @江东鲁人朱子扬 8楼
18:52:00  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个思想用之于绘画  一切都不必多费口舌了  -----------------------------  ●  邓小平这句话已有人批评,因為那是社会行為规范问题。绘画是艺术,不犯法不缺德就应该可以“任我行”。
  楼主辛苦!!
  @屿霖铃 29楼
03:50:00  楼主辛苦!!  -----------------------------  謝謝,祝好!!
  @江东鲁人朱子扬 3楼
17:50:00    -----------------------------  赞赏先生借上帝之“手”巧夺天工之作。
  谢谢刘老师的赞赏!  以后我将更多的借助【上帝之手】,使泼墨泼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上为近日新作,取材于我眼中的天台山。
  什么学术都是进去了就出不来,所谓旁观者清。每个时的艺术气息都不一样,艺术形式一点点的变,不会停。从陶画到中国画也不是一下了就转变的。转变的让人喜爱的艺术形式都是符合当时代精神。
  @9yxg 36楼
16:31:00  什么学术都是进去了就出不来,所谓旁观者清。每个时的艺术气息都不一样,艺术形式一点点的变,不会停。从陶画到中国画也不是一下了就转变的。转变的让人喜爱的艺术形式都是符合当时代精神。  -----------------------------  ●  赞成先生见解。謝謝并頌安!
  其实艺术是不必要什么争论的,自己满意、有人共鸣就可以了。特别是绘画!你说好、他说孬、这是最正常的事情了。至于什么画种、什么流派,按约定俗成也没什么错!
  一个地域、一种文化肯定会对这种氛围之下的艺术产生影响。这也应该是正常的。有些人想摆脱、有些人想背离都是个人的取向,也不必去非议它!
  @半步楼主 38楼
17:15:00  其实艺术是不必要什么争论的,自己满意、有人共鸣就可以了。特别是绘画!你说好、他说孬、这是最正常的事情了。至于什么画种、什么流派,按约定俗成也没什么错!  -----------------------------  ●  謝謝!赞成您的见解。
  @半步楼主 40楼
20:32:00  一个地域、一种文化肯定会对这种氛围之下的艺术产生影响。这也应该是正常的。有些人想摆脱、有些人想背离都是个人的取向,也不必去非议它!  -----------------------------  ●  謝謝!赞成您的见解。现今有个概念叫“系统环境”,它会影响系统功能,或属此理。
  哈今天看到朋友们的谈论和见解,我感觉刘老师说的对,我们不必非要争论那些正中正统,画就是个人理解,一幅画的好坏大家评论,以前我不会画画就是为了自我消遣我学会了画画,我喜欢古画的风格,喜欢油画那种气势,和各种画风,但我画出来的就是自己喜欢欣赏罢了,我最近学会了电脑,我用电脑鼠绘画了许多画大都是临摹再加上自己的喜欢方式,因为自己喜欢就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每画好一幅就把它作为我的电脑墙纸欣赏找不足,看着自己的画作为陶醉,哈,我是用电脑鼠绘画出来的画,不是用纸,那我的画属于哪一派,反正是自称一派。    
  @花甲墨客 45楼
15:04:00  哈今天看到朋友们的谈论和见解,我感觉刘老师说的对,我们不必非要争论那些正中正统,画就是个人理解,一幅画的好坏大家评论,以前我不会画画就是为了自我消遣我学会了画画,我喜欢古画的风格,喜欢油画那种气势,和各种画风,但我画出来的就是自己喜欢欣赏罢了,我最近学会了电脑,我用电脑鼠绘画了许多画大都是临摹再加上自己的喜欢方式,因为自己喜欢就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每画好一幅就把它作为我的电脑墙纸欣赏找不足,......  -----------------------------  ●  問好!谢謝光臨。拜读所见,您的心态真好。电腦画畫我不會,欣赏您的隹作。
  @花甲墨客
15:04:00  哈今天看到朋友们的谈论和见解,我感觉刘老师说的对,我们不必非要争论那些正中正统,画就是个人理解,一幅画的好坏大家评论,以前我不会画画就是为了自我消遣我学会了画画,我喜欢古画的风格,喜欢油画那种气势,和各种画风,但我画出来的就是自己喜欢欣赏罢了,我最近学会了电脑,我用电脑鼠绘画了许多画大都是临摹再加上自己的喜欢方式,因为自己喜欢就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每画好一幅就把它作为我的电脑墙纸欣赏找不足,......  -----------------------------  @刘丰杰369 46楼
19:45:00  ●  問好!谢謝光臨。拜读所见,您的心态真好。电腦画畫我不會,欣赏您的隹作。  -----------------------------  谢谢朋友的回复,我就是一个平常的退休花甲老人,对画不了解就想多学习知识,哈自愉自乐。
  @花甲墨客
15:04:00  哈今天看到朋友们的谈论和见解,我感觉刘老师说的对,我们不必非要争论那些正中正统,画就是个人理解,一幅画的好坏大家评论,以前我不会画画就是为了自我消遣我学会了画画,我喜欢古画的风格,喜欢油画那种气势,和各种画风,但我画出来的就是自己喜欢欣赏罢了,我最近学会了电脑,我用电脑鼠绘画了许多画大都是临摹再加上自己的喜欢方式,因为自己喜欢就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每画好一幅就把它作为我的电脑墙纸欣赏找不足,......  -----------------------------  @刘丰杰369
19:45:00  ●  問好!谢謝光臨。拜读所见,您的心态真好。电腦画畫我不會,欣赏您的隹作。  -----------------------------  @花甲墨客 47楼
13:26:00  谢谢朋友的回复,我就是一个平常的退休花甲老人,对画不了解就想多学习知识,哈自愉自乐。  -----------------------------  ●  大家一起聊天交流是很高兴的事。祝您健壮福乐!
  谢谢刘老师给我的宝贵意见!  我不给您发送邮件了  借此宝地交流一些想法
  33楼34楼的风光虽然怪异  但我看到的天台山确实有此景色  因1098米的天台山主峰华顶常年云雾缭绕·景色有别于北国风光
  房屋造型多取材于天台山华顶·尤其是【茅棚】  相似度很高·既是特点·也是缺点  吴冠中的江南民居·黄格胜的漓江民居以及丰子恺笔下的江浙民居·黄宾虹  的东倒西歪屋···················  几乎都是大同小异  此乃审美定势  定势可以形成风格  但也容易落入俗套  我已经或将要落入俗套  下一步广游天下  开阔视野  窑洞·帐篷·吊脚楼······  自然纷至沓来
  张大千的泼彩以蓝青绿为主  几乎没有别的色彩  而且似乎只泼一次  我喜欢反反复复泼洒各种色彩  最小的动作是用毛笔甩上几个点点  文雅一点的是喷彩  大部分是用碗泼彩  几乎从不直接用笔涂抹色彩
  曾经尝试用红色或蓝色涂抹屋顶  但因画面色彩已很丰富  观感极为不佳  作废了
  为使画面显得大气  尽量不画具象的树木  就像和尚·黑老大推光头  更酷
  周尊圣先生的天山山水  没有一棵树木  大气磅礴  专家评说:【树木尽删·独留峰趣】  我不画树·或许与其同理
  新近爱画【篱笆】  于我而言  实乃“点苔”  为画面压阵  这些黑重墨点  可视为树·也貌似“篱笆”  我在天台山的住处  到处是这样的【篱笆】  【篱笆】如同白雪石先生漓江山水江边的“芭蕉”  画多了·就俗了  以后我会逐步改变花样
  我的扬州工作室在一座高楼的顶层  抬眼就是不远处的【信号塔】  俯瞰街景:有楼房有平房·有平顶有尖顶  于是新作多次出现【信号塔】  房型也小有变化
  50楼的两件是近日新作·四尺整纸  每张七毛五分钱  比它更便宜的纸已经很难买到  但效果还算可以  不久前用整百块钱一张的宣纸  反倒很不顺手
  昨天拜读江南达人童山雷先生画论  大有启发  童先生将【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列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绝品”  张大千本可名列榜首  但因其虽欲“天成”却多人工雕琢  屈居第四  我观大千先生泼彩作品  也有此感觉:泼彩以外·过多雕琢  【天然】与【人工】·有时两不搭调  既然如此  怎么会是“绝品”呢?  难道泼彩山水真的那么神乎其神?
  童先生十分推崇【黄宾虹】  但我搜索了无数次黄宾虹先生的大作  横看竖看  总觉得:大部分不好看  童先生也十分推崇【陈子庄】  昨天专门搜索了陈子庄先生的山水  以拙眼观之  实在没有一件令我动心者
  陈传席先生·著名美术评论家  著述《中国山水画史》  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套又一套  但搜索其山水画大作  却令人大跌眼镜·幸亏我不戴眼镜
  什么是大作佳作名作?  谁是大家名家大师?  我一直搞不懂  也许永远搞不懂
  楼主:介意把你的帖搬去【中国画论坛】吗?
  @广州小小草 65楼
13:04:00  楼主:介意把你的帖搬去【中国画论坛】吗?  -----------------------------  ●  当然不介意,但此文已不是最新版本,最新版本在我博客里。我的新浪账号连不进去,正试图在那里注册,然后去发发看。問好并謝謝您!?
  @江东鲁人朱子扬 51楼
19:40:00  谢谢刘老师给我的宝贵意见!  我不给您发送邮件了  借此宝地交流一些想法  -----------------------------  ●  子扬先生好!我看到了您下面的这些留言,待我一段段地和您交淡聊天。??
  @广州小小草
13:04:00  楼主:介意把你的帖搬去【中国画论坛】吗?  -----------------------------  @刘丰杰369 66楼
16:41:00  ●  当然不介意,但此文已不是最新版本,最新版本在我博客里。我的新浪账号连不进去,正试图在那里注册,然后去发发看。問好并謝謝您!?  -----------------------------  快快。。。。。。。呀。。。
  @广州小小草
13:04:00  楼主:介意把你的帖搬去【中国画论坛】吗?  -----------------------------  @刘丰杰369
16:41:00  ●  当然不介意,但此文已不是最新版本,最新版本在我博客里。我的新浪账号连不进去,正试图在那里注册,然后去发发看。問好并謝謝您!?  -----------------------------  @广州小小草 68楼
17:25:00  快快。。。。。。。呀。。。  -----------------------------  ●  试着注册注不成,主要是那验证码闪来闪去弄不清楚。待再试试。  您若转发,请到博中取最新版本(改动很多),不知可有必要注明其网址。请用现标题《到底什么叫「中国画」●(12个)很难说清楚》。您若转后,请把网址告诉我,想看看反映。
  @江东鲁人朱子扬 52楼
19:50:00  33楼34楼的风光虽然怪异  但我看到的天台山确实有此景色  因1098米的天台山主峰华顶常年云雾缭绕·景色有别于北国风光  -----------------------------  ●  看过了,確是别有意境。
  什么时候拍摄效果最佳?  经过反复实践发现:黑天后打开我房间的所有灯光,在某个适当的位置,照片最为清晰。  上面的两张图片就很清楚  如此看来,我从前的很多照片没有反映作品的真实面貌。
  用中国的文房四宝和中国的人文意识画的画就是中国画。林枫眠和吴冠中也用宣纸作画,但不能算中国画,因他们以西方的意识作画。
  @广州小小草
13:04:00  楼主:介意把你的帖搬去【中国画论坛】吗?  -----------------------------  @刘丰杰369
16:41:00  ●  当然不介意,但此文已不是最新版本,最新版本在我博客里。我的新浪账号连不进去,正试图在那里注册,然后去发发看。問好并謝謝您!?  -----------------------------  @广州小小草
17:25:00  快快。。。。。。。呀。。。  -----------------------------  @刘丰杰369 69楼
17:59:00  ●  试着注册注不成,主要是那验证码闪来闪去弄不清楚。待再试试。  您若转发,请到博中取最新版本(改动很多),不知可有必要注明其网址。请用现标题《到底什么叫「中国画」●(12个)很难说清楚》。您若转后,请把网址告诉我,想看看反映。  -----------------------------  那里的反应肯定比这好。好很多!!!我等等等等你哦。。。。。。。
  @广州小小草
13:04:00  楼主:介意把你的帖搬去【中国画论坛】吗?  -----------------------------  @刘丰杰369
16:41:00  ●  当然不介意,但此文已不是最新版本,最新版本在我博客里。我的新浪账号连不进去,正试图在那里注册,然后去发发看。問好并謝謝您!?  -----------------------------  @广州小小草
17:25:00  快快。。。。。。。呀。。。  -----------------------------  @刘丰杰369
17:59:00  ●  试着注册注不成,主要是那验证码闪来闪去弄不清楚。待再试试。  您若转发,请到博中取最新版本(改动很多),不知可有必要注明其网址。请用现标题《到底什么叫「中国画」●(12个)很难说清楚》。您若转后,请把网址告诉我,想看看反映。  -----------------------------  @广州小小草 77楼
11:03:00  那里的反应肯定比这好。好很多!!!我等等等等你哦。。。。。。。  -----------------------------  ●  敬请从邮箱教我怎样注册:
谢谢!  那验证码闪来闪去弄不清哪个是,总说“错误”。另外,下面的“超大邮箱”是否可以不填。
  @江东鲁人朱子扬 73楼
19:03:00  什么时候拍摄效果最佳?  经过反复实践发现:黑天后打开我房间的所有灯光,在某个适当的位置,照片最为清晰。  上面的两张图片就很清楚  如此看来,我从前的很多照片没有反映作品的真实面貌。  -----------------------------  先回复这一条吧。  我总感觉画的画拍出來不是画的效果,颜色反差及飽和度不夠,原來应该这样拍,待试试。用自动模式就可以吧。  上面的两张图片看起來確是比较好,之前或真是“没有反映作品的真实面貌。”
  @江东鲁人朱子扬 53楼
20:04:00  房屋造型多取材于天台山华顶·尤其是【茅棚】  相似度很高·既是特点·也是缺点  吴冠中的江南民居·黄格胜的漓江民居以及丰子恺笔下的江浙民居·黄宾虹  的东倒西歪屋···················  几乎都是大同小异  此乃审美定势  定势可以形成风格  但也容易落入俗套  我已经或将要落入俗套  下一步广游天下  开阔视野  窑洞·帐篷·吊脚楼······  自......  -----------------------------  ●  【我已经或将要落入俗套】~我说过,有套路是一種成熟,突破是进一步昇高。
  @江东鲁人朱子扬 54楼
20:18:00  张大千的泼彩以蓝青绿为主  几乎没有别的色彩  而且似乎只泼一次  我喜欢反反复复泼洒各种色彩  最小的动作是用毛笔甩上几个点点  文雅一点的是喷彩  大部分是用碗泼彩  几乎从不直接用笔涂抹色彩  -----------------------------  ●  【反反复复泼洒各种色彩】就是进了一步。
  上图为今日完成的新作  反反复复泼了三天  使用了【花青】【酞青蓝】【焦茶】【朱砂】【藤黄】【头绿】【翡翠绿】【头青】【三青】【钛白】
  子扬曰:  ---------【枉生圭角】乃书法之大忌  -------------------绘画亦然  -------------泼墨泼彩山水如不作精细化处理  ---------------------------------往往满纸【圭角】  ----------------------------有了【圭角】·就显得生硬而不自然
  子扬曰:  ---------曾见美术理论家之长篇大论评说二十世纪有三位泼墨泼彩山水大家  -------------台湾【张大千】  --------------------大陆【刘海粟】  ------------------------------北美【侯北人】  ---------------但我以为此三大家的泼彩技术都处于初级阶段  -------------------------泼彩过于简单化  ---------------------由于色彩的板滞·【枉生圭角】
  好观点,学习中
  子扬曰:  --------在刘老师的宝地张贴鄙人劣作  ---------------不是显摆逞能  ---------------------也不是希望刘老师成为我的买家  ------------------旨在学术探讨  --------------刘老师如有兴趣  -------------------不妨搜索三大家作品看看
  @江东鲁人朱子扬 55楼
20:22:00  曾经尝试用红色或蓝色涂抹屋顶  但因画面色彩已很丰富  观感极为不佳  作废了  -----------------------------  ●  原來如此,浅陋不知。艺术实践第一重要。
  子扬曰:  ---------顾此失彼  --------------【顾此】有时必须【失彼】  -----------诸葛亮图老丈人的名望权势·老婆是个丑八怪也不嫌  ---------毛泽东贪恋江青美貌·破鞋也不在乎  -------------------朱子扬喜欢泼彩的热烈明艳·房子只能用黑色墨线
  子扬曰:  ------我以为也有实话实说的评论家以为:【侯北人·先生】的泼彩作品太过妖艳  -----------------原因或许就是没有“顾此失彼”  ------------绚烂的泼彩以外  ----------------继续叠加色彩涂抹的人物树木房舍舟桥······  --------------貌似【光怪陆离】  ----------------------实乃【花里胡哨】  ------------------------------------近乎俗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侯先生也偶有精彩佳作
  子扬曰:  --------山东潍坊有一道著名的家常菜:【猪头肉拌黄瓜】  ---------------------------我以为真是“绝配”“黄金搭档”  -----------------------色香味·都好极了  -------------光吃“猪头肉”·太肥腻  -------------------------光吃“黄瓜”·太清淡  ---------------【猪头肉拌黄瓜】·肥而不腻
  子扬曰:  ---------泼彩如【猪头肉】  ---------------------墨块墨线如【黄瓜】  ------------------没有黄瓜  -------------------------猪头肉有点腻人  --------------今天家里没有黄瓜  --------------------老婆切了一盘猪头肉  ------------------------我实在没有胃口  -----------------------------觉得大大不如潍坊的【猪头肉拌黄瓜】
  子扬曰:  ----------【猪头肉拌黄瓜】  -------------------猪头肉和黄瓜都要切片的  ------------------不是将整块猪头肉和几根囫囵黄瓜装在一个盘子里  --------------鄙人以为:  --------------------张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山水  --------------泼彩部分好像整块猪头肉  ----------------------其余添加的部分恰似切片的黄瓜
        
  @江东鲁人朱子扬 97楼
00:47:00          -----------------------------  ●  欣赏新作。
  子扬曰:  --------谢谢刘老师的欣赏!  --------因为在两年前发现了【张大千】【刘海粟】【侯北人】的不足  -----------所以下定决心主攻泼墨泼彩山水  ------------但是:我的“猪头肉拌黄瓜”未必味道最佳  -----------------为什么我经常删除图片?  -----------就是对自己的【猪头肉拌黄瓜】不满意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水墨画入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