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子什么登云在山里登上山头云且远,月在水面拨开水面月更深

山地里的金子花
山地里的金子花
文/沂山牧者
(图片来自百度)
那一年我从部队回老家县城探亲,在友人的家中初次见到在县直某单位工作的莲子。当时我是感冒了,脸色大概不是很舒坦,给人的感觉像个当官的摆架子,因此她出于礼貌叫我一声老师时,竟有些怯生生的,是有点怕我。我至今也不知道她当时对我的印象如何,估计不会很好吧,但是她的一举一动却使我想起了家乡山地里的一种花,这种花身躯娇小,单薄瘦弱,似乎经不住风吹雨打,也难引起太多人的重视,但她却清纯质朴,毫无娇媚浮华之气。我是忘记这种花叫什么花了,民间大概称它为“金子花”吧。这种花大都长在山坡地头或树丛之间,不管有没有阳光,她都照样生长,很有自己的个性和生存方式。春天到来时,她会悄悄开放,也会悄悄把淡淡的清香与纯美献给人间,从不刻意宣扬自己,也不刻意追求人的赞美,令人钦佩。莲子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
但是,初次的印象并不代表真正的了解,所以友人介绍她是才女时,我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朋友的廉价恭维罢了。后来在各类报刊上读到她的一些散文,欣赏她那流畅细腻的语言,感受她那真挚的情感,品味她清新有力的哲思,这才恍然,原来友人称她才女并不为过。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莲子的散文比以前更多了一些,感觉她写散文已经越来越投入,也越来越精彩了。更觉得她与散文有种情深意重的融合,散文与她有种血肉相连的亲近。而她从山地间走来,又回归到山地之中,她用自己毫无矫饰的情感去拥抱故土,拥抱养育她长大成人的乡村。行文间有一种挚爱的心率搏动。话语中有一缕绵绵的深情流淌,她是极其自然地把自己与故乡贴在一起了,没有一丝裂痕。于是,我读出了散发着山地清香的天然情趣,也读出了一个女孩善良纯真心境中的宁静,如清风拂面,清爽宜人。
到目前为止,莲子已经发表散文近百篇,这些作品风格都是乡土情感的梳理与建构,都是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参透。她以较好的艺术天赋,悟出了散文创作的许多真谛,也以自己读有的情调成功地组合了个性化的艺术世界。也不难看出,她在捕捉精神意象时有些忙乱;她在思考生活时有些茫然。散文的魅力在于用真情展示作者的人格意象,而真情需要用哲学的态度进行把握才不至于杂乱无序。我们能够感觉出莲子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没有忘记哲学,但在行文中,哲学于她往往又显得有些微弱了。于是收笔之时几声喟叹,触动人的灵魂的那份感悟是有了,却让人觉得不如把喟叹化作“银线”穿行于字里行间来的自然含蓄,也有韵味。
当然,作文原本就是:“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且远;月在水面,拨开水面月更深”的,况且莲子是初登“山头”&,才拨“水面”,过高的要求与过分的赞扬一样对她没有好处,再说我在这里比比划划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写起散文来我还没她那份灵性呢,不过就此打住,免得言多让人耻笑。最后说句好听的,原她永葆金子花的本质,不断开出金子般的花朵。&&&&&&&&&&&&&&&&&&&&&&&&&&&&&&&&&&&&&&&&&&&&&&&&&&&&&&&&&&&&&&&&&&&&&&&&&
&&&&&&&&&&&&&&&&&&&&&&&&&&&&&&&&&&&&&&&&&&&&&&&&&&
(2001年6月《沂蒙生活报》)趣味对联集锦
1、 胜棋楼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因残盘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胜棋楼在莫愁湖公园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修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相传朱元璋以莫愁湖作赌注,若是徐达赢了,便把莫愁湖赐给他。两人棋逢对手,后徐达站立起身,对皇帝说:“陛下,这局棋已经和了。”朱元璋求胜心切,不愿和局,徐达躬身行礼说:“请陛下到这边来,细看臣的棋势。”朱元璋走过去一看,不觉又惊又喜。原来徐达用的黑子在棋盘上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这才明白,自己不是徐达的对手。于是便把莫愁湖送给了徐达。此楼被称为"胜棋楼"。楼前题了一副对联: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徐达自投奔朱元璋后,被封为大元帅,战功赫赫。建立明朝后,被封为中山王。今日弈棋胜了皇上,赐湖建楼,更是不可一世。
“胜棋楼”落成之日,徐达宴请同僚,饮酒作乐。席间有一道长见徐达如此张狂,便说:“王爷,官场如棋局,荣辱祸福,瞬息万变,错投一子,全盘皆输。在下有一副有关对弈之联,愿献给王爷。”道长之联是: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因残盘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徐达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哪里肯听?看到堂上有幅《龙吟虎啸图》,灵机一动,朗声吟道: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刘伯温在旁边看得分明,也明白老道长有心点拨,但见徐达不仅不予理会,还盛气凌人,心中觉得十分不安。刘伯温与徐达一同出生入死,感情非同一般,此时也深为徐达的处境担忧,便接着徐达的话头道: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不久,徐达果然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所杀,应了老道长预言,老道长在对联里,上联把“美人”置于“英雄”之上,下联演绎“一子投错,满盘皆输”的棋理,暗示后来徐达被杀的政治哲理,虽然这历史事故缘于“兔尽烹狗、鸟尽弓藏”的哲理,但是也说明棋理即哲理,可见老道因为淡泊人生,所以看破官场仕寰的风云幻变,早知徐达仕途暗藏着危机。而刘伯温则审时度势,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得以保存。
2、 蒲松龄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左右友, 沽清酒, 今日幸会左右友, 聊表寸心沽清酒
哭咒骂, 狼猿猴, 山野声声哭咒骂, 只因道多狼猿猴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年届卅一,
还只是生员. 往后的十几年,
也是屡试不中,终生不得志。这令他看透了考场腐败,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只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对仕途失落同时,便把精力转到写作上去了。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为了激发自己发愤写作,
在铜镇尺上刻上: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该自勉联,引用两则典故,表达了作者锲而不舍的坚强决心,具有震聋发聩的力量。
还有一次, 蒲松龄和一些朋友饮酒, 席间, 一位朋友提出对联, 众人都说好. 但那人提了一个苛刻的条件, 就是联中要有三字同首,
还要有三字同旁. 众人想了一会, 其中有一人道:我想了一上联, 请各位不要见笑. 之后吟道:
左右友, 沽清酒, 今日幸会左右友, 聊表寸心沽清酒
众人都称妙, 可是想了很久, 还没人想出下联, 大家不期然都望向蒲松龄. 蒲松龄说道:蒙诸位错爱, 自当尽力, 小弟才疏学浅,
请勿见笑. 说完便道出下联:
哭咒骂, 狼猿猴, 山野声声哭咒骂, 只因道多狼猿猴
到蒲松龄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这部小说凝聚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写了一幅对联,联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判贪刺虐入骨三分
3、 联讽洪承畴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这年,正好洪承畴60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此联后被扩展成为: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联语虽有扩有改,基本意思和手法未变。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太,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拈须吟道: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一张脸胀得绯红。
4 、曾国藩与左宗棠
代如夫人洗脚
赐同进士出身
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
  传闻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这事传到了左宗棠耳里。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了出边:
  代如夫人洗脚
  如夫人:即妾之雅称,曾国藩一听,好家伙,心想你既然无礼,就休要怪我了。他略一思索,随即对道:
  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堂一听,就面红耳赤。不是进士出身,以前一直是左宗棠的心病。那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赐”,就是皇帝给的、封的,“同”,即“准”、“相当于”,当然不能与正式考取的相提并论。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对边还将他这个“赐同进士”视同“如夫人”,就更低*了。左宗棠气得说不出话来。
  吃了这个哑巴亏后,左宗棠一直耿耿于怀。一天,他与曾国藩同到一官员家做客,左宗棠想报复一下曾国藩,又提出对联,这回曾国藩先出对:
  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这出边说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将“左季高”这姓字倒嵌进去,要应对委实不易。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寻思,就对出来了:
  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对边也将曾国藩的姓名倒嵌进去了,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
  曾国藩一听,犹如吃了一闷棍。两人两次联对,双方都是一输一赢,总算扯平了。
5、 欧阳修
眉先须后, 先生何似后生长, 后来居上
齿刚唇柔, 刚者不如柔者久, 柔能克刚
酒沾衫袖重
花压帽檐偏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 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4岁丧父。母贤淑,亲自教其识字. 因家贫买不起纸,
以芦荻划地成书,留下“画荻教子”的美谈。贫苦的生活, 令欧阳修磨练出刚强的个性, 从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年, 街上来了一买卦者,
童颜鹤发, 望之有如神仙. 其实那老者是一个退官的读书人, 因看破世情, 隐于市井, 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 柔能克刚.
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 他日必成大器, 但过于刚强, 日后仕途恐有挫折. 老者有意开导他, 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 想必读书不少,
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 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 刚者不如柔者久, 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 一时不明老者之意, 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 于是答道:
眉先须后, 先生何似后生长, 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 但不禁心中暗叹. 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 但由于数以直谏逆旨, 屡遭贬谪, 晚年才锐气尽消. 
欧阳修举进士科甲于仁宗天圣八年, 直言敢谏, 数被贬官仍不改初衷. 嘉佑年间, 他官拜参知政事, 与韩琦同心贡献国家.
欧阳修官越大, 越注重品德修养. 一次, 他与数友人行酒令, 以徒刑以上的罪行入联, 有一朋友道:
持刀哄寡妇
下海劫人船
大家都认为这种罪行判个徒刑是绰绰有余, 通过到下一人接道:
月黑杀人夜
风高放火天
大家都认为这种罪行极重, 岂只判个徒刑, 临到欧阳修, 缓缓说道:
酒沾衫袖重
花压帽檐偏
友人们不解, 问道:这又不犯法, 如何可以判刑? 欧阳修说道:人修心养性, 须从小处做起, 如果酗酒好色, 不要说徒罪,
多大的罪也会犯. 友人们听后, 皆点头称是.
6、 李梦阳 与于谦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李梦阳(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
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于谦(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将。
于谦十四岁时,去杭州应试,杭州知府姓虞名谦,与于谦同名.点名时,于谦躬身而起,却不做答,知府怒曰:何以不应?于谦说:学童与大人同名,故不敢应.知府见他懂礼,沉吟片刻,巧出一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这个无忌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你不必那么忌讳.于谦也就解除了顾虑,答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张相如是汉初东阳武乡侯,蔺相如是赵国名相,司马相如是汉代名赋家.于谦的意思是,我和你的名字相同,其实你高高在上,哪是我所望及的呢.知府对于谦的才能十分惊讶,赞叹地说:你这个学童,可真是聪明.
---------------------------------------------------------------------------------------------
7、 联语亦伤人
胡自玉理学好色
罗贞松名士爱钱
  民国初年,贵州的夏瑞符是一位心直口快,喜欢玩笑的人。一次在闲谈中,他开玩笑似的作了一副对联:“胡自玉理学好色,罗贞松名士爱钱。”为这副对联,夏瑞符失去两位朋友。
  “胡自玉理学好色”说的是清末旧臣胡嗣瑗。此人常以理学兼才子自居,还爱好看戏,一次看上天津一位叫陈玉秋的女演员。陈玉秋当时只有二十来岁,长得美丽动人。胡不顾自己已是垂暮老头了,还托人去说合。陈回答说:“我东厢房也不住,西厢房也不住。”言下之意要当正房太太。而胡正妻健在,好事是以不成。胡嗣瑗为此自取了一个别号叫“自玉”,以示念念不忘陈玉秋。夏瑞符是胡同乡,两人关系甚密,平时无话不说,但这联语可伤了胡的感情,二人从此绝交。
  “罗贞松名士爱钱”是指罗振玉(字贞松)因索债逼死王国维之事。罗振玉是清末大臣,常以名士自傲。王国维是一位著名学者,至今他的《人间词话》影响犹深。他22岁独闯上海,开始在《时务报》馆司书记校雠之事,后入罗振玉创办的文学社。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王国维从事学术研究,但没经济来源,完全由在日本做字画生意的罗振玉解囊相助。两人志趣相投,回国后,结成儿女亲家。罗振玉追随溥仪入宫任南书房行走,又推荐王国维在南书房担任古董书画的鉴定工作。王为感恩知己,便把自己的著作以罗振玉的名义发表,如《殷墟书契考释》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王国维到清华任教,罗振玉随溥仪去了天津。1927年,罗振玉不知何事与王翻脸,秋后算账,向王国维逼债要钱。王国维一介书生,无钱还账,一时想不通,竟投昆明湖自尽。当然王国维的死因并非这么简单,至今说法不一,但罗振玉为此联对夏瑞符也恨之入骨。
联需有度,善用则利,偏用则害。
8 、周起渭联对服众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起渭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提督等职。
一日,康熙皇帝到了周起渭的居室。他见周起渭床上枕头底下压着许多书,翻了一下,又多是古籍,蓦地有感,即出一联道: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万岁突然而至,周起渭已是心头一惊;又见康熙帝出联考他,更感突然。他忙跪倒在地,口称:“臣接驾来迟,罪该万死!”康熙忙说:“爱卿请起,朕无事,随便走走。”说着,把周起渭扶起,问:“刚才朕出的联,卿能对否?”
也是周起渭情急智生,他见康熙手摇扇子,就忙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一时博得龙心大悦,康熙频频颔首道:“卿有才,爱卿确是大才。”第二年,康熙亲点周起渭为浙江主考官,这一年,周起渭只有23岁。
据《玉堂巧对》所载,以书为枕,并与朱元漳对“扇写江山”的不是刘伯温,而是陶庵。此系传说,勿须更多考证,欣赏对联,却是意趣所在。
周起渭接到主考浙江的圣旨后,就顺道先到镇江,去游金山风景和古刹金山寺。金山寺方丈也是一个满肚皮学问的老学者,他见周起渭来游山景,连忙殷勤招待。老方丈曾耳闻过许多有关周起渭“巧联妙对”的轶事,今目睹风采,见是一个似乎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心里想:会不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老方丈毕竟上了年纪,陪着周起渭游了一天,脚头也觉得有点重了。傍晚,老方丈陪着周起渭在喝茶,这是一间傍山面江的僧房,望出去一览无余。方丈傍窗而坐,一边细细品茗,一边海阔天空聊天。窗外暮色苍茫,只见沙滩金黄一片,水天一色。突然,一阵暴雨袭来,豆大的雨点砸在沙粒上,似乎嘣嘣有声。老方丈兀地有感,就随口出一联道: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这是一个比较难对的联,“沉”、“陈”两字,读音相同,其意相反,老方丈有意要考一下周起渭的才学。周起渭心里有数,这时,刚好小沙弥捧来一对大红烛,摆在窗口,烛光被风一吹,火焰立即倾斜,周起渭灵感一动,随即对道: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老方丈佩服的五体投地,忙道:“大才,老衲不敢得罪贵人了!”周起渭却很谦虚,说:“小可蒙高僧夸奖,不胜荣幸!”
后他任浙江主考时,众考生纷纷前来拜见。其中有姓朱姓王的两位贡生,欺他远道而来,想当面来难难周起渭,考查一下周起渭的真才实学。出一联曰: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起渭微加思索,凛然答道:
巫山十三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联语气势磅礴。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他们莽撞的行为后悔不迭。
9、 巧对药联
从前,粤西回春堂药材店,店老板姓洪,膝下只有一女,洪老板以‘洪’‘红’谐音,取中药‘红娘子’之名,将女儿取名洪娘子。
洪娘子年方二八,并常常和人对联。一日来了放牛娃,遂出了个上联:
  白头翁
放牛郎对以:
  红娘子
洪娘子听了大吃一惊,一下子脸红到了耳根。洪娘子接着出一联:
  鼓架架鼓,陈皮难敲半下
放牛郎对道:
  灯笼笼灯,纸壳原以防风
自此之后洪娘子对放牛郎改变了那种居高临下的骄态,虚心向放牛郎请教,两人互相切磋。洪娘子与放牛郎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两个小青年相爱的事,不久便被洪老板发现了。于是他决定征联选婿试试放牛郎的才学。这第一关联是:
  冬虫夏草九重皮
放牛郎一见便微微一笑,不假思索地高声对道:
  玉叶银花一条根
放牛郎进入了第二关,见那上面挂的是:
  烦暑最宜淡竹叶
放牛郎又微微一笑,答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放牛郎信心倍敷,又进入第三关,这一联写的是: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放牛郎略一迟疑,便对了出来: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放牛郎来到了第四关,这上面写的是:
  水莲花,半枝莲,金花照水莲
放牛郎思索了好半天,即诵出下联: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过了很久里面才传出洪老板冷冷的声音:“进来吧。”放牛郎进入厅堂,来到最后一关。只见那墙上挂的是一副四十三字,内嵌十二味中药名的长联,不禁愕然惊叹:“啊呀!绝对!绝对!”这联是:
  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放牛郎目瞪口呆,汗流浃背,无言一对。他回家后决定去山西寻找师傅苦学半年再来对。
洪娘子于是送放牛郎远行,她顺手在路边折了株草放在放牛郎手上,放牛郎一看是株相思草,他知道这是洪娘子和他‘物对’表心意,作临别的最后一次对。他想了一会,忽然上前几步从路边采了一朵花,插在洪娘子髻上。洪娘子惊喜地叫了起来:“啊!合欢花。”接着道:
  放心走吧,此去不论生地熟地,远志莫怕路千里
放牛郎洒泪而别:
  挥泪去矣,将来但闻藿香木香,桂圆时节早当归。
放牛郎日夜攻读,精心应对。冬去春来,转眼快半年了,四十三字长联中的十二味药名,还只能对上六个,他心里甚是着急。这天,他忽然接到洪娘子托人带来的信件,打开细看,上面这样写着:
  白头翁:
    忆自金闾相会,只望恩泽长流,竟匆匆别去,怜奴只衾寒,红泪枯罄,今老父如子龙年高老迈,想君蜜愿应酬矣;望九九归一,荣旋梓里,一家老少笑开颜。素书递到,即为裁答。努力自珍、珍重加衣!
                                   红娘子于端阳后十日
放牛郎知道这是一纸药谜,洪娘子信中的每一句话都射有药名,从头来看是苏合、泽泻、王不留行、独活、血竭、常山、白头翁、甘遂、百合、当归、合欢、白芨、旋覆花;最后两行祝语是防己、防风;日期是半夏。当晚,放牛郎在洪娘子信中找出了六个药名,凑足了剩下的半联,拟出了那四十三字的长药联。
等他匆匆赶到回春堂药店,放牛郎不等洪老板催促就高声道:“先生,听我应对!”他的下联是:
  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洪老板也无言已对,答应女儿与放牛郎成亲。新婚之夜,放牛郎送去客人后,正要进入洞房,却被丫鬟拦住了:“新郎公听着,我家小姐有话,进洞房前须再对一副对子,若对不出,还请回学习半年。”
放牛郎‘啊呀’一声,嘴里嘟哝着:“哦,也要来个三难新郎么?好。上联是什么?”荷香打开手中的纸条念道: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放牛郎略一思索答道:
  红娘子相思配宾郎
这时,洞房门‘呀’的一声开了露出洪娘子的一张笑脸。放牛郎迫不及待地跨进门去。
10、 毕士安识小友
但取心里正
无愁眼下迟
鹦鹉能言难似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大文学家王禹仙, 自小便有非凡的才华, 生性聪明, 九岁能文. 由于家贫, 父母*磨面为生, 没钱供他读书,
所以迟迟都得不到功名. 郡太守毕士安听说郡内有小神童, 便屈驾来访. 他看到王禹仙艰苦地帮父亲推磨, 便以磨为题,
叫王禹仙作一副对联, 王禹仙不假思索便道:
但取心里正
无愁眼下迟
毕士安听了暗暗佩服, 小小年纪, 便气度不凡, 如能深造, 必成大器. 于是便破例将他编入贵家子弟中一起读书.
在那些纨裤弟子眼中, 王禹仙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同学都投以白眼. 时常嘲笑他穷小子俗不可耐. 王禹仙对他们不屑一顾, 只专心致志,
读书求学问. 一天, 太守毕士安请客, 高朋满座, 谁也不把王禹仙放在眼内, 只太守一人看重他. 酒至半酣, 毕士安借题发挥,
摇头晃脑地出了一条上联:
鹦鹉能言难似凤
话音方落, 宾客中立时传出叫好声音, 鹦鹉学舌, 怎么能与凤凰相比. 座上宾客无不立时以凤凰自居, 自命不凡.
谁也不知太守心中的鹦鹉同凤凰所指的是谁. 附和尽管附和, 对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众人苦思良久, 都没能对得出.
一时间席上鸦雀无声, 好不扫兴. 毕士安将上联写了下来, 挂在屏风上, 并不时催促大家对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突然有人对出下句, 大家定睛一看, 正是王禹仙. 毕士安赞叹道:真是奇才啊! 并送他锦衣
绣服, 并称他为小友. 并道:鹦鹉能言且难似凤, 今日各位都不能言, 就更难比吾小友了. 此后,
众人都对王禹仙刮目相看了.
11、 郑传直联刺总督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日穿破壁,这条光棍难拿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刀砍斧劈,是总蔸也要拔根
清朝末年,湖北黄陂有个叫郑传直的人,有胆有识,好打抱不平,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直哥”。
乡间那些地主豪绅,对郑传直又恨又怕,总想整治他一番。一天,几个豪绅串通一气,捏造罪名,到县衙告郑传直。县官把郑传直传到县衙,对他说:“今有地方绅士告状,说你横行乡里,是条‘光棍’(指地痞、流氓)。我今出一联,你若能当堂对来,可免于处罚,不然就要治罪。”说完念道: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县官的出联有双重含义,从直观上看,是讲自然景象,云涌高山,盖住山峰。实则是以势压人,暗喻自己乃一县之父母官,谁敢出来闹事。
郑传直心想,你别摆架子装腔作势,我上无父母,下无妻小,孤身一人,倒也确是“光棍”(单身汉),看你怎奈我何。想罢对道:
日穿破壁,这条光棍难拿
这下联也语带双关,一是说阳光穿过破壁,在室内形成的光棍无法拿取;二是暗示自己并末犯罪,你凭什么来拿我?不仅对仗工整贴切,完全符合上联的意境,而且理直气壮,毫不示弱。县官不仅瞠目结舌,只好退堂。时隔不久,知府巡查到黄陂,县官告知此事,知府不以为然地说道:“一个乡下佬,哪来那么厉害,把他传来见我。郑传直被传到县衙,知府不屑一顾地说:“郑传直,听说你是条‘光棍’?”郑传直答道:“我是条刺棍子!”知府忿然说道:“我今天要看你这根棍子上有多少刺!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则罢了;若对不出,我要把你这根刺棍削成光棍。”说毕念道: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此联饱含奚落胁迫之意。郑传直十分气愤,心想,好一个知府,无缘无故如此欺人,我无牵无挂,怕你不成?他略加思索,下联就已经形成,说道:“回禀知府大人,下联已经想好,只是不敢说出口。”知府说:“说吧!恕你无罪。”郑传直大声念道:
刀砍斧劈,是总督(蔸)——
念到这里,故意停下来。知府催促道:“是总督怎么样?”郑传直继续念道:
也要拔根!
知府听了,火冒三丈,本想要削这根“刺棍子”,不料反被刺了一棍,当众出丑。他欲待治罪,一来有言在先,二来也无理由,只好暗生闷气而已。
12 、小和尚妙对秀才
师姑田里担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莲子已成荷长老
梨花未放叶先生
从前,某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聪明伶俐,很有文才,善于吟诗对对子,深得长老的信赖,因此,每逢寺院来人,长老都让小和尚作陪。
一天,有一个姓叶的秀才来到寺里,照例又是小和尚陪同游玩。二人兴致勃勃,边走边谈,在距寺院不远的田里,人们穿梭似的忙着挑担运禾,这时,叶秀才指着担禾的人群对小和尚说:“你看,那群人中好像还有几个尼姑,尼姑也忙着担禾,这可是件新鲜事儿。”
小和尚顺着叶秀才手指的方向看去,确实是这样。这时,叶秀才突然针对此情此景,说出一句上联:
师姑田里担禾上
秀才并要小和尚续出下联。
小和尚一听,秀才话中有话,分明是在取笑他,脸唰地一下直红到耳根,低着头,半晌说不出话来。
就在低头的当儿,小和尚也在思考以什么样的话作为回复,不多一会,小和尚开腔了:
美女堂前抱绣裁
叶秀才听了,暗暗佩服小和尚的文才。
二人行至一池塘边,放眼望去,满池荷花的花托已发育成莲蓬,结出莲子,叶秀才又脱口说出一句上联:
莲子已成荷长老;
小和尚望着池塘边上的几棵梨树,对道:
梨花未放叶先生。
寺庙里竟有这样多才的僧人,真了不起。叶秀才听了小和尚两次对句,连连称奇。
13 、武状元难文状元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明朝文学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以“大礼”之议触犯世宗,下狱,谪永昌卫。杨慎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有诗文《升庵集》、散曲集《陶情乐府》。
相传正德年间,杨升庵中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返家视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抬高身价,便互争先后,结果双方都不能前行。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武状元对杨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你如果对上来了,我就尾随在你的船后而行;你如果对不上来,就要让我先行。杨甚自负文才,一口便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于是武状元乃出上联云: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此联出乎杨升庵的意料,武状元巧用谐音,既指物又论人。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期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武状元之后而行。
这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直到他儿子结婚时仍然耿耿于怀。当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也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绕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下联以“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西汉名相“萧何”,鲁肃与樊哙相比实有高下,而狄青与萧何相比,萧何更胜几筹。杨升庵终于找到了“武不及文”的下联,了却了平生一大憾事。
对这副对联,一说为陈洽父子相对,一说是秀才对武状元。至于谁是谁非,那就见仁见智了。
4 、凌濛初五十中举
爱才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木匠做枷枷木匠,斩!翰林监斩斩翰林,绝!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两河对岸,二渔翁双钩并钓
孤山独庙,一将军匹马单刀
凌蒙初字玄房,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明末小说家。
传说凌濛初五十多岁才中举人,为了这点功名,还差点送了老命。
这一年冬天,凌濛初上京赶考,信心十足,可偏偏遇上个贪财的考官。凌濛初没有送礼,又一次名落孙山。
凌濛初又气又恨,要找考官说理。半路上下起了雪,凌濛初见路边有个破草帽,就戴在头上挡雪。来到考官府,见门上贴着“爱才如子,执法如山”的对联,凌濛初顿时火冒三丈,上去“刷刷”添了几字,变成了:
爱才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宝山,其为山乎?
这一下可惹祸了,几个家丁蹬蹬蹬跑出来,如狼似虎,把凌濛初押上了厅堂。
考官一看考生凌濛初头戴破草帽,气势汹汹地说:“我看你,头戴夏,脚穿冬,肚里哪有春秋?”
凌濛初两眼喷火,道:“我看你,面朝南,背朝北,心中光想东西!”
考官恼羞成怒,一张状子送到了刑部。刑部尚书一看状子,嘿嘿一笑,说:
木匠做枷枷木匠,斩!
凌濛初早就呼说刑部尚书原先是个翰林,就叹了口气回道:
翰林监斩斩翰林,绝!
刑部尚书一惊:这人出口不凡,定有隐情!就慌忙说:“慢!”把凌濛初重新审了一遍,立刻真相大白。刑部尚书马上给宰相呈文,要求赦免凌濛初。宰相也是晟舍人,早听说家乡有个叫凌濛初的才子,一看呈文,就连忙召见。他见凌濛初须发皆白,同情地说: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凌濛初悲愤地回道: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宰相一听,唷,真是个才子呢!这对子含蓄地说出了科场的舞弊。于是就朱笔一挥,在刑部的呈文上批了个“准”字;并向考官推荐凌濛初为举人。考官见宰相推荐,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就说:“再出个上联让凌濛初对对,如真有奇才,就送他个举人。”
考官领着凌濛初来到一座孤山的小庙里。庙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个执刀跨马的泥塑将军。考官冷冷一笑,出了上联:
孤山独庙,一将军匹马单刀
凌濛初淡淡一笑,向庙外一看,见河上有两个渔翁在钓鱼,眼睛一亮,从容地对道:
两河对岸,二渔翁双钩并钓
考官无奈,只好点凌濛初为举人。
15 、明太祖题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一弯西子臂
七窍比干心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卑微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
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官。
16 、八岁孩子“封”秀才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炉捧胸前暖
风吹背后凉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17 、联讽慈禧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奈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慈禧( 一八三四——
一九○八年)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光绪两期的掌权者。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统治中国四十七年。是一个既骄奢淫佚,而且又是十足的顽固派。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慈禧太后六十岁。早在几年前,她便着手筹备盛大的寿辰,不惜挪用海军经费,扩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园中大大庆祝一番。谁料中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惨遭失败,签订了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她的寿庆,也成了一枕黄梁。当时,北京等地,流传著一副这样的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直把慈禧太后气得死去活来,她下令派出人马,四出追查,结果一无所获。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政治形势稍有缓和,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又在颐和园里,大肆庆祝六十三岁的庆寿活动。当时,仅仅建筑一座戏台,就花去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同时,还在仁寿殿搭起五颜六色的天棚。这时,北京城又出现了一副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她扩大祝寿活动。满朝文武官员献礼、献寿联祝贺。有一个御用文人,献上一副拍马联:
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当时,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听到此事,非常气愤,他便用此联,玩了个花招,也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副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奈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副对联,上联写游览之盛,揭露慈禧太后生活之荒淫;下联述割地之多,控诉慈禧太后政治之腐败。经章太炎先生这么一加工,那位御用文人的祝寿联变成:
一人庆有;万寿疆无。
真是借棍打狗,妙不可言。
18 、四季联
春风大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驿旅客逢梅子雨
池亭人抱藕花风
重重叠叠山青青山叠叠重重
弯弯曲曲碧水水碧曲曲弯弯
绿柳沿堤,皆因苏子来时种
碧桃满枝,尽是刘朗去后栽
天边白日悠悠逝
篱畔黄花淡淡香
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
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门外雪飞,错认空中飘柳絮
岩边瀑响,误疑天半落银河
有位文人,姓高名渊,虽是满腹才华,但屡试皆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削发为僧,到南山寺修行,人称高和尚。有位姓何的秀才,因看破红尘,也来到南山寺。不多久,两人相熟了,才子相会,常常借题诗作对消遣。
  春天来了, 冰消雪融。他俩商定外出云游胜迹。一出寺门,只见春花怒放,暖风拂面,杨柳起舞,何秀才触景生情,出了上联:
春风大胆来梳柳;
  高和尚信口吟出下联:
夜雨瞒人去润花。
  两人继续前行, 目睹蝴蝶嬉戏,耳闻杜鹃啼呜,高和尚脱口吟出:
蝴蝶梦中家万里;
  何秀才马上对道:
杜鹃枝上月三更。
  春雨绵绵,他俩於亭中歇息,何秀才得了上联.
驿旅客逢梅子雨;
  高和尚随声应对:
池亭人抱藕花风。
  转眼,到了盛夏。他俩在山前休息,只见重峦叠幛,溪流蜿蜒,何秀才又吟:
重重叠叠山青青山叠叠重重;
  高和尚见流水清澈,当即对了下联:
弯弯曲曲碧水水碧曲曲弯弯。
  一日,他俩游至杭州“苏堤”,只见绿柳成荫,碧桃满枝,高和尚吟一上联:
绿柳沿堤,皆因苏子来时种;
  何秀才稍加思索,对道:
碧桃满枝,尽是刘郎去后栽。
  太阳西坠,两人回归旅店,闻得旅店篱边花飘香,何秀才出了上联:
天边白日悠悠逝;
  高和尚不甘示弱,立即对道:
篱畔黄花淡淡香。
  转眼八月十五中秋又至,皓月当空,高和尚偶得佳句:
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何秀才沉思良久,不断推敲。高和尚亦在为下联冥思苦想,然而二人均未能对出。
  秋风习习,红日当头,高和尚信口吟出:
清风掠地秋先到;
  何秀才脱口对道:
赤日行天午不知。
  秋去冬来,他俩打点行装回南山寺,途中,在客店借宿。当晚,何秀才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明月下林,耳闻雄鸡报晓,便得上联: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
  他推醒高和尚,要他对下联。高和尚揉揉眼睛,回忆早晨板桥霜上留马迹,得出下联:
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他俩回到南山寺,适值大雪纷飞,高和尚吟出上联:
门外雪飞,错认空中飘柳絮;
  何秀才目睹对面山上瀑布飞溅,脱口对出下联:
岩边瀑响,误疑天半落银河。
  到了除夕,两人对饮辞岁。何秀才忽然想起中秋之夜,高和尚所吟的上联:
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尚未应对,灵感一来,得了下联:
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高和尚听了,连声称妙。
19、 色彩联
黑林铺出白日鬼,红眉绿睛,黄大嫂青眼看见
金马寺观银龙驹,铜鞍铁镫,锡老匠铅手拉着
一座庙,二僧人,出三界,遁五行,衣百衲,行万里,游八方,历秋过冬度春夏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色彩联是联林中的奇葩,如:轻黄嫩绿齐生气;姹紫嫣红总入时。
  从前,云南昆明黑林铺有位秀才,写了一上联:
黑林铺出白日鬼,红眉绿睛,黄大嫂青眼看见;
  联中带有“黑、白、红、绿、黄、青”六种颜色。一个补锅匠路过黑林铺,看见了上联,惜其缺了下联,于是为其补上,下联是:
金马寺观银龙驹,铜鞍铁镫,锡老匠铅手拉着。
  下联不仅写出了“金、银、铜、铁、锡、铅”六种金属,同时,也包括多种颜色,对得恰到好处。
  古时候,有两个和尚,到四川泸州白塔街化缘。看见一位黄姓的铁匠正在打铁。其中一和尚见景生情,得一上联: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黄铁匠见和尚出口不凡,知是有意考考自己,于是,他放下手中活计,不慌不忙地随口答道:
一座庙,二僧人,出三界,遁五行,衣百衲,行万里,游八方,历秋过冬度春夏。
  上联由颜色和方位词组成,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下联则利用数字和四时,可谓对仗巧妙,饶有趣味。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上述对联,只有三十四个字,含意深刻,颇具匠心。上联利用色彩,描绘出三国时代人物关羽、张飞、赵子龙三人的特征,下联则钩画出一幅魏、蜀、吴三国,角逐天下的形势图,耐人寻味。
清代,有一位太守,曾出一上联求对,联文是: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联出几个月、未见有人应对,上联中的使君子花,随着不同的时间,变换不同的颜色,不易应对。不久,来了一位远方和尚,居然被他对出下联: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下联对得巧妙,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描绘出虞美人草,在不同季节里,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副对联,真是别具心裁,令人回味。
20、 李时珍善对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明代医学家。他好读医书,因为发现历来本草有很多错误,就立志重修。于是翻山越岭,穷搜博采,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药物学史上一大巨著,李时珍也被称为“中国药圣”。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明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
趣味对联集锦(二)
21、 腹内孕乾坤
杯中含太极
腹内孕乾坤
油蘸腊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强,眼里无珠
屑小欺大乃谓尖
愚犬称王即是狂
  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1)是湖南邵阳(今邵阳市)人。道光进士。他九岁那年,到邵阳县城,参加童子试。唱名时,县令指着茶杯上画的太极图说:
杯中含太极;
  当时,魏源怀中,正揣着两张麦饼,他应声答道:
腹内孕乾坤。
  众人大惊,县令也觉得奇怪,就问:“何为乾坤?”魏源答道:“天地谓乾坤,我吃了怀中这两张麦饼,就要考虑天下大事....”县令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年幼聪颖又有大志。
  魏源不但聪颖,而且性情爽宜,从小就嫉恶如仇。在他的家乡,有个无耻又无能的举人,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年方十一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想借题报复。有一天,他找到魏源,声称要和魏源对对。举人指着灯笼里的腊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腊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声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强,眼里无珠。
  举人挨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魏源又立即回敬:
愚犬称王即是狂。
  这个妄自菲薄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注:(1)魏源历任东台知鲧、高邮知州。研究经术颇深,又熟于经济掌故,尤精史地学。他依据林则徐所辑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辑成《海国图志》一百卷。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厂,自造炮舰,练军经武,以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著有《圣武记》。叙述清朝开国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兼述各项军事制度。还著有《古微堂集》、《老子本意》等书,可惜多丢失。
22 、包公智破对联案
移椅倚桐同赏月
点灯登阁各攻书
  包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龙图阁大学士。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尹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被百姓尊称为「包公」。  
  包公经常为解民情微服私访,给百姓排忧解难。庆历三年八月中秋后,包公带著包兴私访民间,不想了解到这样一个奇案:
  有一对姓徐的老夫妻,均已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刚成年的儿子。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才貌双全,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高兴。
  新婚之夜,新娘心想和自己的夫君开个玩笑,便隔著房门对新郎说:「我出一句上联,你来对下联,对出来方能入洞房。」接著便出了上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此上联其实是一个连环对,不但「灯」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一字分别是后一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确实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
  新郎年轻气盛,书生气十足,在门外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竟赌气离家去了学堂。
 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出门,发现新郎坐在门厅里,愁眉不展,便问何故。新郎说:「我还为到现在仍对不出你的对联而发愁呢!」新娘不禁笑道:「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昨夜因对不上对句,一气之下跑到学堂里过的夜,并没有回家,怎么说对上了呢?」新娘听后,也大吃一惊,回忆起昨夜的情景,方知昨夜引狼入室,被坏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不禁悔恨交加,一气之下竟悬梁自尽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当地糊涂的县官不问青红皂白,立刻命衙役把新郎捉拿归案。新郎乃一文弱书生,哪经得起衙门里的刑讯逼供,最后不得不屈打成招,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这桩涉及两条人命的奇案,包公听后,也深感事关重大,而且案情蹊跷,内中必有文章,便决定留下来细细查访。当晚,他和包兴来到徐家,以借宿为名住在徐宅。包公判断,要破此案,必须以对句为「突破口」,对出这个对联来。可是新娘已死,谁知道那个下联到底是甚么呢?
  这天夜里,皓月当空,夜深人静,包公来到院中的梧桐树下,来回踱步,静思下联。可是左思右想,一时仍无良句。走得累了,索性叫包兴搬来一把太师椅,倚坐在梧桐树旁,对月凝思。想著想著,包公突然茅塞顿开,对子终于被推想出来了。 
  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张榜招贤,说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考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张榜后,考生们纷纷前来应试。
  谁知这次招考的题目只是一个对句,以求续对,曰:
  点灯登阁各攻书
  应试的书生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对出理想的下联,不禁愁眉苦脸,眼看著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做官机会。正当人们在衙门前议论纷纷时,只见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书生大摇大摆地挤进人群,摇头晃脑地假装思考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然后,洋洋得意地问包公:「包大人,看来本地只有学生我能进京做官了。」
  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给我拿下!」两旁衙役立刻把该书生按翻在地,捆绑了起来。那书生一时没有思想准备,大喊冤枉。包公斥道:「大胆淫贼,你半夜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国法难容,该当何罪?,还不从实招来。」书生一听,吓得头如捣蒜,连喊「饶命」。
  原来,包公一开始就断定,能对出徐家新娘所出上联者,一定是个读书之人。在徐家借宿的当晚,包公坐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苦思,终于想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对句。此句亦是连环句,「椅」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昨夜独自在院内的梧桐树下徘徊良久,后来终得佳句,不是已经对给我听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想出张榜招贤之计,引出了这个答对「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
  接著,包公命人把那个判秋后问斩的新郎带上堂来,经新郎指证,这个考生正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原来,那天晚上,新郎一气跑到了学堂,见他的这个同窗好友正在学堂夜读,遂如实把对句之事告知,谁知这个书生立刻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家为由离开学堂,悄悄潜进了徐家。这个书生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做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可谓对仗工整,天衣无缝,不觉心喜,再加上黑夜之中也未辨真假,心想除了夫君,还能是谁呢?于是打开洞房门让他进来,以致酿成了悲剧。这个书生趁机将新娘玷污,并在天亮之前乘新娘睡熟之时开门溜之大吉。
  这宗对联奇案,就这样水落石出了。包公大喝一声:「来人,将这淫贼给我打入死囚牢!」当地百姓闻知,纷纷奔走相告,多亏包公足智多谋,明镜高悬,才避免了这桩冤案,并把真正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23 、肖光际戏弄蔡糊涂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天高三尺
肖光际是清代广济(今湖北武穴市)人,怀才不遇,在乡间教书为业,与广大劳苦大众有着广泛联系。他善讲故事,内容广泛、恢谐幽默,因文才出众,仗义不平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清朝咸丰年间,广济有一任知县姓蔡,人称“蔡糊涂”。此人理政断案糊涂,敛财却不糊涂。有一年,他过五十大寿,便指使衙门走狗四处游说,要求各乡各村民众,有钱送钱,有物送物,闹得穷苦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当时,正是三月春荒季节,连温饱都成问题,拿什么去“孝敬”县老爷呢?当地百姓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
  肖光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气愤非常。他用白纸,写了一副长联挂城墙上。联文是: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对联挂出片刻,就招来千人围观,一顿饭功夫,全城男女老少皆知。此事传到蔡糊涂哪里,他气急败坏,立即叫人撕下对联,送到公堂,并派公役去抓肖光际。
  公堂上,蔡糊涂吹胡子瞪眼睛,喝道:“肖光际,你知罪吗?”肖光际不慌不忙地答道:“老朽一向安分守己,并无敲诈勒索,何罪之有?”蔡糊涂一听“敲诈勒索”四个字,犹如火上浇油,脸气得象茄子一样,那只发抖的手指着肖光际说:“你、你、你,你诬蔑本县,就是蔑视朝庭,罪大恶极!”
  肖光际一笑,问:“证据何在?”
  蔡糊涂说:“说广济县几个秀才肚子里的货我清楚,他们尽是读死书的,只有你尽想些歪点子,还有,这种胆大包天的事,也只有你敢做。”
  肖光际答道:“县太爷,一、不要小看广济百姓。那几丈高高的城墙,要贴对联恐怕不是老朽一人所能做的;二、是依法论罪,还是考推理猜想定罪呢?”
  几句话问得县太爷哑口无言。蔡糊涂又出一招说:“既然你没有攻击本县之意,那么,可当堂为本县写一副对联,本县就释放你。”肖光际道:“老朽不曾犯法,谈何‘释放?’”
  蔡糊涂支支吾吾说:“呃……对,给肖光际看座,备好纸笔。”
  衙役门连忙搬上桌子,端上文房四宝。肖光际提笔一挥而就: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天高三尺
肖光际搁下笔,扬长而去。蔡糊涂命衙役将对联挂在书房里,自己欣赏,甚为得意。蔡糊涂哪里知道,这副对联深有含意。上联骂他“忘(王)八”,下联骂他“无耻”。横批是骂他盘剥百姓,地皮都刮去三尺,天当然也就高了三尺。
24 、谢觉哉撰联嘲绅士
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
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
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1905年7月,在湖南宁乡县为山区肖家湾这个僻静小村里,人们奔走相告:“谢焕南中秀才了!”
谢焕南是谢觉哉青少年时代的名字。他自幼学习勤奋,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21岁时,他承父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中国最末一科的秀才。
谢觉哉的父亲很自豪,他决定办几桌酒席庆贺。
这一天谢家热闹非常,道喜的宾客络绎不绝,其中,也来了一些绅士。父亲忙叫谢觉哉出来陪客。但是寻遍屋里屋外,连他的人影都不见。
这时,一位绅士发现收礼的地方贴了一副对联,忙叫道:“你们快来看对子!”大家跑去一看,原来是谢觉哉亲笔书写的:
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
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
这副对联无情地嘲笑了那些道贺的绅士。他们顿时像泼了一盆冷水,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原来谢觉哉很讨厌这帮绅士,对考中秀才这事,又极冷漠。因此,当父亲为他办酒庆贺时,他便写出这副对联,让绅士们自讨没趣。
谢觉哉中秀才后,一直不愿做官,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后来,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5 、王羲之和戒珠寺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尊严
古城绍兴昌安门内,有一座高不过百米的蕺山。山南有一座戒珠寺,相传是王羲之由山东南来会稽山阴当地方官时所置的别业。
  戒珠寺里面的陈设布置与众不同。在通常供奉弥勒佛的地方,却塑着一尊王羲之的座像,两侧各有一个童子:一个手执拂尘,另一个怀抱双鹅。山门上还有一幅幽默地楹联: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尊严。
  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故事:王羲
之喜欢鹅。山阴有个道士,养的鹅身高体大,威武神气。王羲之见了十分中意,当场应道士所求,写了一部《道德经》,换回了几只鹅。这个“书成换白鹅”的故事,后来传为文坛佳话。
  谁知换鹅以后弄出了一宗冤案。
  传说王羲之有一颗珠宝,经常用来摩挲双手,以活动手指关节,使书写时手指灵活。一天,这颗珠宝突然丢失了。他怀疑是寄居在他家里的一个和尚偷去,就对这个和尚冷淡起来。这个和尚心知此事,也不申辩,竟绝食而死。不久王羲之家中杀鹅时,才发现宝珠被大白鹅吞下肚了。王羲之悔恨不已,便把这座别业连同周围的山地,全部送给佛门作为寺宇。蕺山从此被人称作“戒珠山”,而这座别业则被称为“戒珠寺”。
26、 苏东坡对联逗长老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馀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作菜,刚把煮好的鱼
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
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
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
,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
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
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27 、东坡轶事
阿兄门外邀双月
小妹窗前捉半风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黄庭坚应约到苏东坡家,苏轼出门迎接。这时,恰逢苏小妹临窗捉虱子,小妹出对戏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苏东坡笑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
【小析】:真是诗兄诗妹,出口成章,俯拾即得。双月为“朋”,道出苏东坡邀黄庭坚之事,形象生动。半风乃“虱”,说的确是实情,但不讲明,幽默风趣,引人发笑。
苏东坡的对联不光只是打趣,有时还能为自己的国家长志气。
宋神宗熙宁年间,辽帮派谴使臣来中原,苏东坡奉诏接待。辽使者知道苏轼是大名鼎鼎的文士,便出对道:
三光日月星
此乃数字联,看似简单,实则难对。但是难不倒苏东坡,他略加思索,便对好了下联:
四诗风雅颂
“风雅颂”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和颂诗四部分,大雅和小雅可并称为雅。
辽使者听罢,连连点头,佩服之至。
【小析】:数字联应对相当难,不光数目字要数目字来对,而且上联将“三”实指的“日、月、星”已经点明,下联只能用三以外的其它数目字,但无论用哪个数,注明的具体事物不是多于三个,就是少于三个,字数不等,不合要求。
苏东坡到底是大文豪,知识渊博。以“四”对“三”符合数字对要求,巧用了大小雅总称为雅,巧妙的避开了以多对少的矛盾,真乃妙手超群,千古巧对,令人拍案叫绝。
28、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才洞为之叹服不已。
29 、文必正联定姻缘
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
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返迴达道遊逍遥
文必正是明代洛阳的一名才子,虽然广有才名,但出身贫寒。传说他十分倾心于名门闺秀、有才女之称的霍定金小姐,但苦于家境,门不当户不对,无法接近霍小姐,当面表达爱意,便忍辱卖身,到霍府当了一名仆人。霍小姐也十分仰慕文必正的才气,限于闺门规矩而无法相见。一天,文必正借送花为名,到霍小姐居住的绣楼——天香阁上,见到了相慕已久的美人,并隐约表达了爱慕之意。等文离开以后,霍小姐越想越觉得这名仆人像是曾见过一面的文必正,便让丫环约其到花园见面。两人越谈越投机,为了证实是不是文才子,霍小姐便出了一上联试探。联云:
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
该联句一拆一合,十分巧妙,首字“吏”拆为“一史”嵌于联中,又合为“吏”字用于联末,颇具匠心。文必正知是小姐心中猜疑,便不卑不亢地以同样的修辞方法答道:
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答联除了拆合“天”字以外,还隐含了天香阁相见的情节。这一答联使霍小姐顿释疑团,心中十分高兴。文必正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心情,便又出一上联: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上联用字全部是“宝盖”头,表示了作联者寄人篱下之苦。霍小姐立即回赠下联:
迷途逝远,返迴达道遊逍遥
联语全部用“走之”旁的字,表达了衷心希望同返故土的心情,故事的结局自然是大团圆了。后一副对联是同旁对联中的上品佳作,对后世影响很大,还演化出了不少类似的对联。
30、 郑板桥巧对得田黄石
炭黑火红灰似雪
麦黄麸赤面如霜
  郑板桥(一六九三--—七六五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为时人推重争求。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少年时代,是在老家兴化度过的。当时,兴化县内,有一个姓米的读书人,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人称米先生。一次,米先生得了一块由黄石。田黄是雕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俗说:“田黄比金子还贵”,素有“石帝”之称。米先生得田黄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米先生家中,来客格外多,郑板桥也前去看热闹。只见大家争着用高价,欲买取由黄,有几个富家子弟,为得田黄,差点动起拳头来。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只有一块,想买的人这样多,不论卖给那一个,都将引起争执,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眼前火盆里炭火一闪,使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客客气气地,对来客们说:“承蒙诸位错爱,举索这块田黄,只是石头一块!不能人人如愿。为免除争执,我出一上联,先对上者,便是这块田黄的新主人了。”接着,米先生以“火盆”为题,出了上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联一出来,满屋哑然。那些富商、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开口的。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里。当时,他的继母郝氏和乳母黄妈妈,正在磨麦。只见她们先把黄灿灿的麦粒,一次一次地丢进磨眼,磨好后,将磨下来的面粉,用筛子筛一遍。筛子下,撒着雪白的粉,筛子上,留着红色的麸。
  “有了!”郑板桥激动地,几乎跳了起来。他一溜烟;跑回米先生家,当众对出了下联:
麦黄麸赤面如霜
  真是一鸣惊人,满屋子的人,都啧啧赞叹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用纯熟的刀法,刻上“郑燮”二字,送给郑板桥。
31、 祝枝山巧对三秀才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大丈夫半截人身
朱先生三个牛头
  祝枝山(一四六一--一五六七年)名允明,因生枝指,故自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他与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
  有一次,祝枝山到杭州游玩。当地文人争相请他赴宴、题诗、作画。在这些文人中,有三个秀才,由于“文人相轻”,对祝枝山的才学不服气,趁此机会,要和他一较高低。三秀才言明,要和他对对,祝枝山欣然同意。
秀才甲,出了个同韵对:
屋北(1)鹿独宿;
  这上联五个字皆同韵,以为这一招,可以难倒祝枝山了,谁知祝枝山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便对出了巧妙的下联:
溪西鸡齐啼。
秀才乙,见势不好,立即吟出,早已准备好的第二上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上联既用了“童子”、“桐子”、“不落”、“不乐”的谐音,又用了顶真格,祝枝山思索片刻,便答出了符合要求的下联: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秀才丙,见两联都难不倒祝枝山,便走上前去,念出了自认为看家的第三个上联:
大丈夫半截人身;
  这个上联,颇费心思,利用“大丈夫”,三个字形的下一半,均是“人”的特点撰成,有一定的难度。祝枝山果然一时对不出来。三个秀才,以为这下子,难倒祝枝山了,胜券在握,准备扬长而去。祝枝山忽然想起对对开始,互通姓名时,有一个秀才,自称姓“朱”,他灵机一动,当即对出了下联:
朱先生三个牛头。
  下联“朱先生”,三个字的字形的上一半,均是“牛”字头,不仅符合上联的要求,同时,还挖苦三个秀才,不过是“牛头”,蠢得可以。从此,祝枝山名声,在苏杭一带
32 、唐伯虎点秋香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鸡冠花未放
狗尾草先生
话说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
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曰:“梅花桂花玫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33 、龙凤巧联姻
红灯盘龙,火中龙从水里出
赤鞋绣凤,天上凤到地面来
席上鱼羊,鲜乎鲜矣
窗前女子,好者好之
  清朝时,安徽书生汪儒扬少年英俊,才思敏捷。一天,相府的徐小姐出嫁到汪儒扬邻近的陈府,闹新房的整日不散,嚷个不停。新娘徐小姐烦了,以桐油灯上的金龙图案及灯芯为题,吟出一联:
红灯盘龙,火中龙从水里出
  徐小姐吩咐丫环传话,对不出下联者,不能来闹新房。众贺客无人能对,遂把汪儒扬请来。汪儒扬一听上联,见徐小姐穿的绣凤红缎鞋,便吟出了下联:
赤鞋绣凤,天上凤到地面来
  徐小姐一听把她比作“天上凤”,不禁大喜。见汪儒扬谈吐不凡,才貌双全,随即修书一封,要汪儒扬去向二妹求婚。
  汪儒扬赶往徐府后,徐老宰相设“鱼羊席”款待。席中徐公说:“闻秀才才华出众,老夫愿以联择婿。”汪儒扬点头说:“请相爷出题,学生领教。”老宰相吟道:
  席上鱼羊,鲜乎鲜矣
  汪儒扬一听,这出边绝妙:“鱼”“羊”二字合起来,是新鲜的“鲜”字,再音是“冼”(xian),乃“稀少”之意,一字二音双意,真不愧为相爷。他正默神,忽听到一个丫环在门外对二小姐说:“小姐好福气,大小姐荐来一位才貌双全的二姑爷,正在东楼,老爷要用对联招亲呢!”汪儒扬循声望去,见西楼有女子身影从窗边掠过,下联便出来了:
  窗前女子,好者好之
  老宰相一听,连声叫好。联中“女”“子”二字合起来,是美好的“好”字,再音是爱好的“好”(h&o),喜爱之意。也是一字二音双意,属工整合字的佳对。老宰相高兴地说:“儒扬真佳婿也!”
34、 乾隆出对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沽酒欲来风已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清朝乾隆皇帝喜好诗文,整日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相传他当年下江南时,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日,他在乡野间游玩时,见到有一农家门前张灯结彩,欲办喜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侍从为此家主人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个上乾隆联,联语是: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家农户的主人真被难住了,三个铜钱,收下不是,不收也不是,左右为难,真不知如何是好。乾隆也很得意,对侍从道:
  “看他们如何办。”
  没想到这家有一个正在读私塾的孩子,晚间回家看见此联,当即代父答道: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乾隆一看,反而两头不好办,只得认输。
  又有一次,乾隆等一行人来到一家酒店门前,只见店前酒旗飘飘,店里酒香扑鼻,乾隆当即吟道:
  沽酒欲来风已醉;
  吟罢,乾隆要随行的大学士应答,大学士苦思良久而无所得,急切间,刚好有个卖花少女从他们旁边经过,留下一片花香。大学士这才对出下联:
  卖花人去路还香。
  酒席上,有位歌女卖唱,她虽然是乡间女子,却长得十分俊俏娇媚。乾隆问其姓,歌女称姓倪,乾隆心中一动,出一联道: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此联利用拆字法,先将“倪”拆为“人”与“兒”二字,再将二字合成“倪”字,并点明这是漂亮的倪家少女,确实很难对。大学士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歌女见他团团乱转的样子十分可笑,同时也很同情,想一想便代答道: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下联答得更妙。她也是利用拆字法,先将“诸”字拆为“言”与“者”两字,再将二字合成“诸”,并点明这是在座的一位大人。乾隆听后,大为赞赏。他见这位倪姓少女不仅容貌出众,能歌善舞,而且还有如此文采,心中十分喜爱。不久,他即派人将此女带回宫中,封为贵人。
35 、一联退恶僧
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李渔和扬州桃花寺的长老慧定是好友,二人经常相聚,清酌浅吟,赋诗作对。
  桃花寺中有一高台,名叫译经台。某日夜晚,二人来到台上赏月。慧定出联道: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李渔当即答道:
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又有一次,两人乘着酒兴和月色登上了扬州城外的一座小山。月色迷茫中,远远望去,山头与云天相连,登上山后,又觉天地空阔高远。于是慧定吟道: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见山间小溪中映出月影,即答道: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清初时,江西庐山一带的道士和僧人相互对立,想方设法排挤对方。后来道士斗不过僧人,所有的道观几乎全被僧人占了去,只剩了一座名叫“简寂观”的道观,由李渔的堂叔李道士主持,还在那里苦苦支撑。但是僧人们仍不放手,以钱买通官府,想把这座道观也据为己有。崇奉道教的李渔闻知此事后,忿忿不平,于是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观中的老君殿上。联曰: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这副联语是因李渔所书,故不久便传遍远近。有人称赞这副对联“词锋超妙”,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官府和寺僧们慑于李渔的文名,遂未敢下手。一副对联,救了一座道观。
36、 “朱项斗联”的另一个版本
  相传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楚汉相争最终造成刘姓人和项姓人如同世仇,相斗不止,始终不和。结果既影响了生产发展,又影响了社会稳定。
  某地有两个村庄,一是刘姓,一是项姓,中间隔着一条河。刘项两村人老死不相往来,但就是相互斗联不止。每年的秋季将对联悬挂于村口,无非都是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之意。
  某年,刘姓人早早就挂出了这么一副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军师
  此联中上联“两朝天子”说的是汉高祖刘邦创立西汉,汉光武帝刘秀创立东汉的故事。下联“一代军师”说的是明朝军师刘基(即刘伯温)的故事。项姓人要想再高过刘姓人,看来很难了。
  其时刚好有一位上京赴考的秀才路过项姓村庄,借宿村里。闻说此事,心想总是争斗下去,也不是办法,便有心促和。于是只身来到刘姓村庄,说明利害,劝说刘项和解,和睦相处,共享太平。刘姓人只当是项姓人想不出对联,才派人来说和,便要求对方出示对联,才肯言和。秀才没有办法,只好亮出一副对联:
  烹天子父
  作圣人师
  此联中上联“烹天子父”说的是项羽和刘邦争霸期间,项羽将刘邦父亲擒获。于是派人告诉刘邦,刘邦要是不肯投降,他就要将刘父烹熟了吃。刘邦听后,对来人说,若是烹了他父亲,请分一杯羹,让他也尝尝味道。项羽终是不忍,便放了刘父。此事对于刘姓人来说,刘邦是个毫无孝道、鲜廉寡耻之辈,极不光彩。
  下联“作圣人师”说的是孔子东游,路遇小孩项橐,与他一番交谈后,孔子说,小项橐“可以为师矣”。
  刘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
  自此,刘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
37 、张逸民巧对解围
白狗被火烧,巧笑倩兮披黑甲
青虾受汤烫,鞠躬如也穿红袍
笋尾如针,白鹤安能针上立
篓形似锯,神蜂专觅锯中行
粤剧《搜书院》中的书生张逸民,实有其人。他字穆侯,原籍广东文昌县翁田镇人。是清乾隆丙辰年进士,曾随名师谢宝读书于琼台书院。
  张逸民天资聪慧,很有才华,能文善对,至今乡里传为美谈。有一次,张逸民和同学随老师谢宝郊游,看见一只白狗被火烧死于道旁,谢宝为试学生之才,出一联要大家答对。联云:“白狗被火烧,巧笑倩兮披黑甲。”这时恰巧有一渔翁满携鱼虾路过,张逸民触景生情,即时对云:“青虾受汤烫,鞠躬如也穿红袍。”谢宝听后,连声赞扬:“妙哉!妙哉!张逸民真有曹植的诗才。”
  还有一次,同馆某学生新婚,同学们皆欢欢喜喜地赴宴,但一到那里,却被一位冬烘先生所出对联难倒了,秀才们围在一起,面面相觑,不能入席。在这尴尬关头,幸好张逸民到来,大家忙将此事告知。张逸民一看上联:“笋尾如针,白鹤安能针上立。”立即随口答道:“篓形似锯,神蜂专觅锯中行。”这一对,使那位冬烘先生惊叹其才,赞赏不已,于是便恭请诸生入席宴饮。
38、 张兰张芳答武后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唐武则天(690年-704年)时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对神童姐妹。姐姐张兰十三岁,妹妹张芳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特别善于作诗联对。这消息传到女皇帝武则天
的耳朵里,她不大相信,便传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听了十分惊奇。接着,武后出联要张兰对:“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这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别致,要对下联很不容易。满朝文武听了,都不由得皱眉摇头,替张兰担心。没想到那张兰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就对:“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武后面露喜色,连连颔首。两旁的官员们也扬眉舒气,低声议论“情、琴、清、青”这四字同音对得更妙。
  武后接着问张芳:“朕还有一副绝对,你能不能对上?”随即吟出上联:“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联中“冰、兵”同音,“冻、动”同音,十二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确是“绝对”。大臣们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张芳的脸上,只见她歪着头,转着一对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对道:“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武后听了十分高兴。众大臣齐声夸赞:“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情,被这小女娃一语道出了。”武后越听越高兴,即令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
  席间,武后拉着张芳的小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想留你在我身边,你愿意吗?”张芳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武后又说:“你默许了,好,就这么定了。你现在就做一首离别诗,送送你姐姐吧!”
  小张芳慢慢地站起来,离席即吟:“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吟罢,眼泪夺眶而出。满朝文武见状,纷纷放下杯箸,嗟叹不止。武后也长叹一声,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于是感叹一番,才命人把张兰和张芳送了回去。
39、扇面联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土也是地,土皮倾斜称坡
女卑名婢,女又被迫作奴
墨磨北海乌龙角
笔蘸南山紫兔毫
笺寄西蜀青莲诗
红尘不向门前惹
青山正补墙头缺
绿树偏宜屋角遮
  传说宋朝苏东坡宦游杭州,某日与友人佛印和尚在家品茶,谈诗论佛。陪侍在侧的苏小妹,听起雅兴,建议三人联语助趣。联语要求,既切合本人实际,又要三方为联,两两相对,成为三副对联。一致同意拈阄定先后。
  佛印首先出句:“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苏东坡继之曰:“土也是地,土皮倾斜称坡。”
  苏小妹续对道:“女卑名婢,女又被迫作奴。”
  三联巧对,颇为奇美。
  楹联是挂在柱子上的对联,一楹两柱左右各一成对,扇面联打破了两楹为联的格局,三柱建筑亭为多。有柱未必有联。因此扇面联始于何时待考。扇面联元代斗“三枪对”,元人好为。元曲中较多运用。
  清朝乾隆45年(1780年),增建避暑山庄,添设36景,在青莲岛上筑“青扬书屋”。乾隆宠姬李贵妃曾在这里吟诗作画,欣赏山光湖色,青扬书屋两旁各建一亭,一为五角翼亭,另一是三柱三角亭,倚亭远眺“南山积雪”,近听“暖流喧波”,三柱各一联语:“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笺寄西蜀青莲诗。”这副扇面联是从元曲摘句,结合山庄景观名,并暗用李贵妃书画的笔墨笺演化融贯而成,巧以北、南、西、乌、紫、青之方向、颜色交相成对,并夸张皇家用物华贵,取典自然,修辞纤巧,无不显出汉字优美。
  可惜这副扇面联和乾隆亲题的烟雨楼联(百尺起空?,碧涵莲岛;八窗临渺弥,澄印鸳湖),皆丢失无存,不知所终。
  关于扇面联,曾有人为家乡桥亭摘马致远曲题柱:“红尘不向门前惹;青山正补墙头缺;绿树偏宜屋角遮。”
  诗有三韵小律,词有上中下三阕,联有扇面三枪。有人认为皆是“异体”“出格”(律),其实这正是我国文化丰富,多姿多彩。
40 、人穷出奇联
吕蒙正小时家中贫穷, 一年除夕, 他家中甚么年货也没有, 连米缸也只得一升半合粮. 褴褛的衣服, 打上补钉当新衣. 但是,
有钱没钱, 也要贴春联过年. 吕蒙正也和别人一样, 在门上贴上红纸春联, 不过内容就与众不同. 这春联是:
横批是:南北
大年初一, 左邻右舍都聚集在一起看这副怪联. 大家参详了一会, 一个老学究恍然大悟地说道:有了, 『二三四五』, 缺一.
『六七八九』, 差十. 只见南北, 没有东西. 吕蒙正刚巧正在出来, 闻言笑道:老先生看得准, 我确是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众人立时心领神会, 都赞吕蒙正想得妙, 别出心裁.
吕蒙正这付对联,不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而且代表人民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看懂了这付对联的人,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怎会不为之拍手叫好!
----------------------------------------------------------------------------
趣味对联集锦(三)
41、 穷秀才妙对夺魁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登高有关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