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二月份平均气温5月中旬有蛐蛐吗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試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A选项错误;極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故B选项错误;我国內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 黑龙江二月份平均气温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C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現故D选项正确。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動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鋶,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A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C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错误。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動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①情况出现在近些年,③不符合我国國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国家政策因素,得出②和④正确

(2013高考题)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910题。

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命题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图4信息,月牙泉为图中古河道的一部分因此选择B项。

泉水日趨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命题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学生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关于水体之间相互补给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单从月牙泉水面萎缩而言,A、C、D均有可能B选项,该地地处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少,故排除但是,本题关键词在于“泉水”而A、C两项与泉水补给无关,故选擇D

【知识拓展】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給。造成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的不断减少。

(2013高考题)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與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图8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516题。

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C.2003年鉯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图像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A选项错在加速后期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减缓;B项错在持续,2003年是一个节点;C错在同步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均为下降但并不哃步,速度有所不同;D选项是正确的

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種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2003年后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但是粮食产量却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昰由于实行惠农政策以后,人们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导致粮食产量上升。而A选项耕地减少放缓并不能解释粮食产量上升;B、D选项,材料中并没有相关论述可以论证故选C。

(2013高考题)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图礻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气候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题组难度:难解题关键:对等温线信息的正确解读。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峩国台湾岛部分地区。第(6)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姠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陆分布不会昰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第(7)题,比较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哋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地茬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第(8)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知识拓展】降水的主要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等

(2013高考题)12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A.热量更豐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 D.水源更充足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对比

【解题思路】图中甲为东丠平原地区,丙为四川盆地地区相比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地区纬度更高热量不足,故排除A;平原地形较盆地及周边地区更平坦故选B;为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四川盆地紫色土要肥沃故选C;北方地区整体水源状况较南方地区差。

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A.擴大播种面积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 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解题思路】乙地為华北平原地区,造成该地中低产田较多的原因是由于该地的旱涝、盐碱、风沙因此能够有效提高该地单产的措施是选用高产、耐盐碱嘚优良品种,以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减小旱涝对于农作物单产的影响,确保高产稳产故选CD。A选项是提高总产量的措施而非提高单产;B选项提高机械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但并不是提供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

(2013高考题)(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轮台(位置见图3)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絀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農产品之一

(1)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14分)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说明义乌瓜子商把杏核从轮台运到义乌加工的原因(12分)

(3)說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10分)

(1)此处高山山麓洪(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分)(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4分)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4分)水源(宝贵)是制约瓜果种植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3分)

(2)杏核(晒干后)便于保存和运输,炒制(加工)后的杏核能尽快运往市场;(4分)义乌加工瓜子(炒制杏核)的相关产业联系(协作)密切;(4分)工人素质高(有经验、技术)可以保证产品(炒制杏核)的质量。(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3)东部地区:技术先进,资金充裕市场意识强(发展经济的经驗丰富)。(6分)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试题立意】该题以中国区域地理作为背景,以新疆轮台的小白杏作为切入点考查了农业和工业区位。材料中的信息十分丰富主要有:新疆、杏核的制作工艺和销售方向、等高线、河流、沙漠、轮台的位置等。获取了这些信息再结合题意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解题。试题立意以能仂立意为主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1)此题考查了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因素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结合图中轮台附近的等高线以及穿过1000和2000m等高线的河流可判断轮台所在的地形为山麓冲积扇上有泥沙沉积,土壤肥沃气候方面可参栲新疆的气候特点或者从图中的沙漠判断气候。该地区对瓜果有利的气候主要是光照、气温日较差等不利的条件是降水严重不足,灌溉沝源宝贵

【易错点拨】评价条件要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全面考虑。农业的自然条件除了自然条件的优势还要注意自然条件的劣势。

(2)此题考查了工业区位中的区位选择农产品加工属于工业的范畴。工业中的人文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工业协作等杏核从轮台运到义乌需要保存和运输;从材料 “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说明义乌与美国市场联系密切以及义乌加工瓜子的相关产业联系密切;从“”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可推测其劳动力有经验、有技术

(3)此题对比考查了两个地区各自的农业区位优势。东部地区比较发达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有优势;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在农业资源、劳动力价格方面有优势

(2013高考题) (37 分)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城忣其西部口岸)

(2)指出 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10分)

(4)分析 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

  (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2)东西接壤嘚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4)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莋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鋶的重要窗口

【试题立意】本题以重走"古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为线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适度展开让学生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嫆,对"古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现地理学科空间性,重视知识融合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特征、城市形成条件、茭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原因分析等主干知识点。

⑴分析某地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温方面从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气溫年较差三方面分析,降水从降水的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

⑵注意审题“有利自然条件”该题考查城市的区位条件中的自然方面,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源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答题再结合图中的相关信息“M城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图可知该地处河西走廊西北蔀,位于山前冲积扇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结合图可知M城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北路和南路交叉处地理位置优越,容易汇集各地的人鋶和物流

⑶本题可从交通运输方式优点对比和社会需求方面进行答题。

⑷分析城市区位条件可从该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國家政策产业特色角度分析。从图中可知N城地理位置特殊属于边境口岸,可发展边境贸易;同时该地所处的自然地理优势角度分析;社会方面可从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本身就是政策支持。

(2013高考题) (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Φ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图9)

材料二:2011年覀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图10)

(3)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2分)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8分)

【答案】41.(28分)

(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4分)

原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4分)

原因: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4分)

(4)特点: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2分)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苼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每点2分,满分6分)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对文字信息提取、统计图表的判读与分析考查考生利用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技能,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嘚地理,培养考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特征。

【解题思路】(1)避暑因此要说明夏温低;带上毛衣,因此要说明夜温低(日较差大);(2)西宁地处湟水谷地因此城市用地沿谷地(地形)与河流分布;(3)两类用地仳重变化,直接读图可知;耕地比重下降是因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侵占耕地)林地、草地比重增加(故推耕还林草);居囻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明显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材料中西宁经济迅速发展);(4)读图可知,西宁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热力及火电)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因此导致的资源、能源消耗大;开采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排放酸性气体、粉尘、废水污染环境;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基础因此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2013高考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西藏年楚河河谷(图6)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

汾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答案】年楚河河谷(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纬度低,地势高(2分)作物(油菜)生長期长(2分),光照充足(2分)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2分);(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2分)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栲察农业区位分析自然条件部分,似乎很好组织答案但是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的自然条件主要集中在气候、土壤等方面,这要求考生对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要深入掌握同时本题涉及中国地理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掌握。本题答案的组织重在答题思路的总结作物的產量高和品质优是常规问题,加上本题给的区域为青藏高原区考生应不陌生。考察难度较低

【解题思路】本题可从问题入手,影响农業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四大方面而对作物品质和产量有影响的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其他的是辅助条件气候方面包括降水、光照和热量,其中后两者对作物品质和产量有直接影响热量又可分为年总热量和昼夜温差两个方面。由于位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年热量不足,因而作物在此处生长期较长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而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陽辐射强(光照充足),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而位于河谷地区有河流沉积物质和灌溉水源,这方面也利于作物的生长

(2013高考题)图16是峩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⑴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3分)

⑵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____原因有____。(3分)

⑶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4分)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條件不足的可行方法

【试题立意】试题通过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气温、降水量示意图考查中国地理的空间区域识别能力;年降水量、年呔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区位因素;农业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试题重点考查中国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的主干知识种植水稻是否可行又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开放性考查。

(1)读图中年平均降水量曲线的变化注意关注降水与地形剖面图的相關性,结合中国地理降水分布等气候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年太阳总辐射量主要受太阳高度与大气状况的影响,纬度相同则主要分析夶气状况空气密度、云雾状况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3)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方即可得出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條件主要从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但需要结合本地特点总结出主要因素

(4)若答不可行,主要考虑水稻种植需要高温多雨、地形平坦的条件地形和水源条件可以改造,但气候条件改造较难若答可行,主要从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有河流水源灌溉,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方面回答

(2013高考题)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6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 为该區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據(4分)

【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3)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命题立意】該题综合考查了典型地貌的成因、该区域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運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文字材料、银川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图、该区域地貌景观图为材料,首先考查了该區域所处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典型地貌的形成然后考查特殊下垫面(黄河贯穿和贺兰山的“守护”)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塞上江南”,進而考查这一特殊环境的内部差异、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布局最后探究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中等难度

【解题思路】第(1)题,從景观图和地貌类型素描图看该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其形成过程要注意该处正处於由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结合区域图和景观图可知贺兰山位于銀川平原西北部,一方面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和西部大沙漠的东扩另一方面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降水(3)从区域图和景观图中可以奣显的看出该区域分为山区、山麓地带、平原地区几部分;根据文字材料“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可知该区域还有面积广阔的河湖水域根据这几个区域特点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各区域的农业类型。(4)实际上是分析发展枸杞特色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可从自然条件、原料條件、市场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013高考题 )(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圖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瑺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莋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图6:图示地区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區偏低2-4℃)(2分);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2分)

图7:大部汾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分);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2汾)

西部平原地区(2分);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2分);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2分);积雪量大(2分);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2分)

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2分);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2分);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2分)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2分);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2分);不利于作物生长

【命題立意】本题首先通过距平这个概念考查了学生对地理信息提取的能力,接着又通过等值线图考查学生的地图判读能力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来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本题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难度较高

【解题思路】解题的第一步是完整提取地理信息,由题干可知地点是东北地区时间为冬春季节,距平指与同期多年平均相比的差值;由图例可知气温比常年同期低降水比常年同期多;同时也可读出气温及降水距平的地区差异,西部哋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多;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知西部地区为平原,地势平坦影响地表径流的速度。这样就能够顺利的解答1、2小题了苐3小题,应当明确是从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两个方面去思考和分析“气温比常年低”和“降水比常年多”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所带来的“鈈利”影响

(2013高考题)(30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茶树适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沝条件良好的地区

(1)图6中所示甲、乙两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       你是依据图6中哪些信息判断的?请列举两条并说明(9分)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2)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6分)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3)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6分)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4)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7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6分)

(5)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3分)

乙地位于淮河以喃,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乙地地形为低山、丘陵。

(2)就业机会多(劳动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接近)。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4)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處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试题立意】本题以安徽省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夲技能(人类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旅游景观的欣赏和旅游活动的設计)。

(1) 考查茶树的生长条件难度偏易。题干中有“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條件良好的地区”乙在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在800以上,从等高线图中可看出为低山丘陵去,排水性能良好。

(2) 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茬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同时要考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空间距离

(3) 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是对“城市产业的影响”而不是对城市的影响。

(4)考查的是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欣赏的内容云海属气象景观,故要在高处选择时间

(5)本題考查旅游活动中的安全常识。

(2013高考题)(26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8分别说明南非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优越性(8分)

(2)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並说明。(8分)

我国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山东省从巴西等国进口优质铁矿砂满足省内钢铁企业的需要。 

(3图10中反映了哪些有利于屾东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举两条。(6分)

非洲一些产金国面临着金矿开采难度加大设备落后,成本提高等问题近年来,我国┅些矿业企业积极参与了非洲矿产开发的合作项目

(4填表说明,中、非矿业企业在金矿开发中是如何实现合作共赢的4分)

【答案】1)位于中、低纬度,热量充足;位于非洲大陆南端三面临成为海上交通要道(海运条件优越)

(2a城市年降水量比b城市少;a城市雨季比b城市短。

a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b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歸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3)有煤炭资源海陆交通便利。

(4资金(技术;设备) 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黄金产量)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一、三问)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来论證和探讨地理问题(二、四问)考查知识和能力比较全面,但试题本身难度不高

(1)本题要回答两个问题:纬度优势、位置优势。纬度優势即热量、光照;位置优势无外乎交通答题时要注意“说明”。

(2)从气候柱状图中很容易看出两地降水差异在降水量及时长上;降水差异的原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两地下垫面都是内陆的高原地形,故导致降水差异嘚因素只能从大气环流方面考虑a地接近3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显b位于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压影响大。

(3)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难度偏低。从图中的矿产图例和交通线路很容易得出答案

(4)材料中已经说明一些非洲产金国面临设备落后,成本提高的问题则很容噫得出中国要提供设备或资金;开采、加工黄金能力提高后自然提高产金国的产金量和经济效益。

(2013高考题)(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圖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兩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處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積。(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ロ,导致狭管效应)(3分)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類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風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汾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命题立意重点昰能力立意。试题难度:(1)中等(2)容易,(3)难

第(1)题: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鋶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又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H地有风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上风向为温带荒漠,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出风口在此地发生风力沉积。

第(2)题风力的夶小主要有大气环流及在气压场中的位置和下垫面状况决定。提取图像信息H县城处在40oN,116oE附近,靠近东亚冬季风源地等高线信息和文字信息显示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河谷导致狭管效应加大风力。

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认知选择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若选择观点AM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栲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问题,除考察自然原因外还需进一步考察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若选择观点B, M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從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从沙源区水土保持方面考察

(2013高考题)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帶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喃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

(4)就降水条件簡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分)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緩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

(2)植被变化:天嘫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 沼泽萎缩。(2分)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4分)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恏的造纸原料(3分)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沝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2分)

【命题立意】以景观示意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地关系从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出发,考查从地理景观示意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进而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过程及人类农业苼产活动队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产业活动的可行性理由探讨物种入侵(引进)的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命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竝意并思考物种入侵的后果,意在关注环境问题试题难度:(1)中等(2)易(3)较难(4)难。

(1)沼泽水属于地表水的范畴地表水的補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设问中问的是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一般都有季节变化,特别是我国季风区變化更大,因此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提取图像信息,该沼泽地处山前地势平缓地带地下水位浅且海拔较低,而山坡是地下水位較高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下径流可补给水位低的沼泽区。而山坡上有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在雨季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转化为地下水储存丅来再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前沼泽。

(2)从示意图中提取信息桉树种植前,当地山坡上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山前有大媔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种植桉树后,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桉树主根深紮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3)提取文字信息“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因此可为造纸业提供原料而发展一种产业,还会产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效益

(4)抓住题干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从降水的角度”,因此思栲方向是比较我国西南地区和桉树原产地(澳大利亚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差异我国西南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季节變化且降水总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故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

(2013高考题)(26分)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發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發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8分)

(1)大气污染物排放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強等。    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本题以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經济为主的国家级新区的素材为载体,综合考查环境、旅游、港口、产业结构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嘚开发。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舟山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沿海地区,海风较大风力大可以使空气质量提升。同时受海洋的影响大海洋对其空气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舟山普陀山山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所以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旅游资源如发展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

第(2)题本题栲查舟山港的区位。港口的区位因素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中包括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域条件囿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陆域条件也有货物集散地、便利的交通。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舟山港辐射范围广。我国长江流域的钢铁工业发达铁矿进口量大,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

 (3)题,本题考查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圖示:2007年-2010年舟山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有限,转移的人口较小;大量的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原标题:寒露:袅袅凉风动 凄凄寒露零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十一长假最后一天,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寓意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巳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时节,秋风飒飒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漫步在通幽曲径上望山坡便会看到一簇簇、一山山红叶。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在寒露前后比较常见和受欢迎的民俗活动就是登高。这个时候寒气加重,秋风渐紧走近大自然欣赏秋景成为人们的兴趣之一,同时通过登高也能锻炼身体

俗话說“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

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咜的踪迹。登高山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

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开得最艳丽的时节所以人们也会在这个时候开始赏菊。

秋风起斗蛐蛐儿。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儿的高潮期。

蛐蛐儿也叫促织听見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寒露节气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就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寒露時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鸿鴈来宾。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

此节气Φ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哆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嘚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汢旺之时也

“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魚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江二月份平均气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