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苗镇与龙江共享农场成功案例共多少人

  白沙龙江农场二队队长钟德雄利用职务和胶工搞关系收取红包,把没有给他红包都胶工定产量高,工人辛苦割胶却没有回报,很显然没给他红包,一个队长工资才多少上任两年盖起楼房买起轿车,妈的贪官,我知道我在这爆料也没用,官官相护嘛,唉···苦了百姓,恳请广大网友帮忙转载让更多人知道,跪求谢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真有此事?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600广东知青重聚海南省白沙县龙江农场
我的图书馆
600广东知青重聚海南省白沙县龙江农场
600广东知青重返海南农场寻梦
昔时青春年少如今年近花甲,走进农场齐齐感叹“回家了”
  1968年,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实际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到1970年底,广东省上山下乡的知青已达40余万人。
  据《广州市志》“大事记”记载:日,市委召开纪念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8周年大会。8年来,广州市已有知识青年34万多人上山下乡。奔赴分布于全省(包括现在的海南省)的202个国营农、林、茶场,以及农村插队落户。
  这一批知青、整整一代人,他们的命运在1976年10月的政治巨变后发生了裂变。随着高考恢复,时局的变化,也促使这些知青们开始寻找新的人生道路。
  大动荡、大迁徙,以及后来的大返城,使得这一代人的经历前所未有地复杂、曲折,许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的情节,相互之间的命运、前途形成巨大落差。
  随着时光流逝和利益分化,逐渐淡漠的共同感情、共同语言,30年后在回忆怀旧中重返心中,“我们曾经都是知青”的集体认同,让他们重新相聚。
  整合资料来源:《广州市志》、《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    “回家了”,当汽车开进农场,回到30年前劳动生活的地方,当年青春年少如今年近花甲的知青们话语惊人相似。
  昨日,约600名广东知青回到海南龙江农场,纪念那段不寻常的生活。
  大动荡、大迁徙,以及后来的大返城,共同的经历铸成了知青们共同的感情、语言和回忆,“我们曾经都是知青”的集体认同,让他们重新相聚。    现场    场景一:重逢
  “想起来了,原来是你!”
  600名来自广东的知青,200名来自美国、香港、海口的知青前晚赶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海南省白沙县龙江农场,共同庆祝农场的50岁生日。
  前晚10时30分,大巴在黑暗中接近了农场的灯火,经过14个小时长途跋涉的广州知青们兴奋得站直了身子,没有了一点睡意。农场场区内的马路宽了、路灯亮了、街上的冷清变热闹了,年近花甲的知青们互相拉起了手臂,趴在车窗边睁大着眼睛,回忆着当年的情景,评点着今昔的变化,样子就像孩子。
  “是你!好想你啊!”老农垦、老工人已经闻讯赶到了广场,知青们一下车就得到了用力的握手、结实的拥抱。先到的各地知青们拥在车旁,熟悉的脸庞、熟悉的名字,把30年未曾谋面的战友对上号却显得有些困难,“想起来了,原来是你!”“真的变得认不出来了,哈哈,都老了!”灯光下,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拉起手转起圈,笑声里深夜的广场一片沸腾。
  龙江农场,位于海南岛白沙县黎姆山霸王岭以北的平川地带,占地103平方公里,组建于1956年。1969年改编为军垦农场,1974年回归农垦系统下,恢复龙江农场的称谓。1965年起,来自广东和海南各地的2000多名知青,伴随着全国知青接受领袖号召上山下乡的脚步,告别母校家人,来到龙江农场开始“结合工农、屯垦戍边”的知青生活。    场景二:
  揭幕知青石
  “青春岁月,我们共同走过”
  昨日早上8时30分,800名知青聚集在农场场部广场上,由知青捐资兴建的知青石已经建成就将剪彩。原5连(东方队)的知青刘立民从香港赶来,在人群里举起相机频频按下快门,“刘老师!”几个头发斑白的中年人径直走到面前叫出声来。刘立民是来自印尼的华侨知青,曾在场部中学任教,1979年离开农场赴香港,27年间不曾再到龙江。当年的初中生早已长大成人,不少留在农场的还成为了农场的领导者,学生们在人群里一眼将刘老师认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学生们问:“你弟弟呢?当年我们经常把他错认成你呢!”刘立民的双胞胎弟弟刘达民正在和知青们交谈。刘达民曾是龙江17连的知青,开过荒地、烧过砖瓦、做过连队的司务长,现在已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授,1968年到1977年生活在龙江,离开后未曾返回过。
  当年,因为双胞胎兄弟长相相似,曾闹出不少笑话,学生们看见弟弟叫老师,工友们拉上哥哥去干活的例子都不少。被当年的战友们围在中间的刘达民享受回家的感觉,他说:“我现在很后悔回来得晚了。”
  礼花绽放,掌声四起,知青石揭幕了。知青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和知青石合影,镂金的知青石正面刻着大字:青春岁月,我们共同走过。    场景三:重返连队
  拉着老师傅找当年草棚
  上午9时,7连(长龙队)的知青们结伴重返连队。到达时,连长刘炳谟已经带着老工人们站在马路边等候,老刘是老农垦但到长龙队时间不长,迎接知青们时说:“你们是回家,比起你们我反倒是客人。”
  收胶房外,工人们陆续挑满了胶水返回,铁皮桶里装满了半夜起床辛劳的成果。当年掌管胶房的知青一头扎到里面,一口报出小桶能装20斤大桶能装30斤,熟悉的程度让工人们颇为吃惊。
  都是华侨知青,刘达民被工人们一眼认出,陈慧娇却被上下打量了半天也叫不出名字。老工人们歉意地拉着陈慧娇的手:“我的年纪大了,记不得了,记不得了。”陈慧娇则搭着女工人的肩头:“我变了,你们没变!”
  汕头知青卢以辉跟着老师傅不分开,当年他是连队的木工,牛车、锄头把、镰刀把这些用具都是自己和老师傅亲手打出的。在一片青翠的竹林边,卢以辉找到了当年木工棚的遗迹,虽然草棚已荡然无存,卢以辉还是郑重其事地拉上师傅在竹林里合影。    场景四:篮球赛场
  上连失分场下叹老矣
  傍晚6时,场部篮球场,一支运动员平均为58.4岁的知青篮球队登场。对手都是娃娃兵,农场的子弟,十七八岁,是30年前知青们的年龄。知青这边的5人都曾是龙江农场篮球队的主力,当年奔袭海南东西和各农场球队比赛,胜战连连,一时占尽风头。现在球员们的体态已显臃肿,脚步已显笨拙,队中年龄最大的肖国辉61岁,当年是队员兼教练,球路灵活、用脑打球、讲求技战术配合;小弟黄锦添也已56岁,据介绍当年以速度快、打球凶狠著称。
  场上,对方一个快攻,下到篮下得分,知青们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小年青们的步伐。场外,当年的知青们一片感慨:“我们都老了!”有知青偷偷问肖国辉,娶到同是龙江知青的陈慧娇为妻,是不是靠当年青春潇洒球技又炫赢得了美人心?肖国辉当着太太的面笑而不答,旁边的知青开玩笑当年的青睐者一定人数不少,知青们笑成一片。    往事    家里有四个海南知青
  讲述者:胡向东,年龙江农场知青    要求去农场最艰苦的地方
  我当知青前在广州一中,高二时当上学校的团支部书记。
  “文革”后,我和读初三的大妹都选择了去海南龙江农场,第二年小妹也去了,我们家除了三个在外省的,可以留城的一个弟弟,八个兄弟姐妹里有4个海南知青。
  1968年临走时,我们在文化公园开知青上山下乡动员大会,有学生代表宣读“告别广州人民书”,那个就是由我主笔起草的。我当年各方面表现很好,能写东西,组织能力也强,被看中了,我完成后他们又改了几遍,然后用集体名义发出,还刊登在广州日报上。
  1968年,刚到海南龙江农场,我就提出去最艰苦的地方去最艰苦的岗位。后来被分到较为偏远的光芒三队,被分配去种菜。为了让大家有菜吃,我去儋县买菜籽回来种。背着一壶水,带了点干粮就出发了。两天来回徒步80公里,没花集体一分钱。    复习一星期高考上师专
  从知道恢复高考到参加高考,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只复习了这一星期。其实也谈不上复习,靠的是以前的基础。
  高考考得不是很好,被当时的海南自治州师专录取了,学的是我喜欢的数学专业。
  进大学后,我好像瞬时被激发了,我想要抓去我失去的那些时间。学校规定早上6时起晚10时睡,我每天5时起来去路灯下看书背英语,每晚11时睡,这样我每天都要比其他人多2个小时学习。
  几经周折,1983年我回到了广州,在广州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从事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一干就是9年。1992年1月,我与两个朋友合伙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广州正大电脑应用与数据修复有限公司,慢慢在业内打出了名气。
  我的事业越做越大,很多人说这和我的知青经历有关。我仔细想过,诀窍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当知青的经历,让我记下了永远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感情和磨难是两回事
  讲述者:陈奕水,年龙江农场知青,伍智行,年龙江农场知青,在农场恋爱结为夫妻    印象最深是干部和老工人
  陈奕水:我是华侨,也是知青。1966年,因为经常受到当地混混的滋扰,我父亲在印尼雅加达的酒店开不下去了,姐姐正好准备回国考大学,我们一家10口就一起迁回了大陆。1968年11月我来到海南,被分到龙江农场长隆队。
  伍智行:我当时还在广州一中读初二,到海南比他晚一个月,我们是在拖拉机连认识的。当时农场里的华侨学生不少,也和我们一样参加打砖、伐木、种树这样的劳动,开始时好像不大适应,但慢慢成了主力。最深的印象是,他们来的时候像搬家,东西特别多,还有就是衣服花里胡哨的,特别显眼。另外就是扎堆时,常说印尼话,叽叽咕咕的听不懂。
  陈奕水:哈哈,我们的家里人不在身边,来农场实际上就是搬家,因为从海外来。
  到现在,我还记得农场老工人对华侨学生的帮助和照顾。我们去的时候,基本上住的是瓦房,算是对我们的照顾。你说知青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是当年的干部和老工人,真是舍生忘死,吃苦在前!我的连指导员张耀昌肝硬化,还事事带头,我们小伙子干8小时,他干16小时都不止,印象太深了。
  1973年,第一次大学招生,我考了,自己觉得不错,但没中,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城。1976年3月,广州的单位第一次集体到龙江招工,我一定要走。    已经恋爱了但能走一个是一个
  伍智行:当时我们已经恋爱了,但那种情况下,肯定能走一个是一个,先走就走吧。他考了中国旅行社,都传说考中了,但最后到手时,是广州渔轮厂,也是当年的广州十大厂。不管怎么说,走成了。我到了第二年,组织推荐考试,考上了广州建筑工程学校,才走成的。
  陈奕水: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我也向儿子讲起过当年的事情,没法理解,他说那时你们傻,自己要去下乡的嘛!
  我们知青之间,包括我们与农场老工人之间的感情,情感是真实深厚的,但并无法掩盖那个时代给我们的磨难,感情是一回事,磨难本身又是另外一回事。    
  ①扳着指头算着岁月,再仔细想一想,还能叫出名字吗?
  ②800知青环绕周围,“知青石”揭幕。这是对往昔青春岁月的祭奠。
  ③以前这里的木工房呢?知青们重返连队,拉着老师傅问个不停。
TA的最新馆藏[转]&龙江争当二次创业先行者 迈向特色小城镇
龙江争当二次创业先行者 迈向特色小城镇
      日 16:49        字体:【&#160;&#160;】【 】
  今年,省农垦总局将东和、南海、红光、西联、八一、三道、南滨、乐光、乌石、龙江等10个农场列入农垦场部特色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上述单位建设成为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功能完善、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型农垦小城镇,力争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示范典型。
  能跻身进入垦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名单,龙江农场领导班子格外珍惜,因为他们知道,这对农场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加快农场二次创业进程,对农场环境建设、社会治安也能有积极贡献,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稳定职工队伍。
  理清思路 争当二次创业先行者
  站在龙江农场场部大门外的大道上,该场场长陈吉明告诉记者,这条道路的两侧拥有300多亩土地,它将托起龙江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梦想。
  按照规划图,这是一个由6大板块组成的小城镇,内容涵盖了龙江职工保障性住房、商贸一条街、农贸市场、超市、高档电梯公寓,被龙江人称为“5街10区”计划。
  在主街道一侧,是正在建设中的绿源农贸市场及绿源商住B区合作开发项目、绿源商住A、E区自主开发项目。4个项目占地面积100多亩,总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在龙江人的算盘里,仅此一项,建成后创利润3900万元。今年年底,以上开发项目全部竣工。
  而在更长远的规划中,将投资5000万元,与商家合作开发建设龙江第三、四条商业街,建设商住楼近5万平方米。
  龙江农场还将引进外资,投资2.6亿元,建筑用地面积120亩,建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开发建设职工住宅小区C区,2013年将争取总局和社会上的资金800万元,在场部新区建设职工文体活动广场。
  9月25日,省农垦总局局长周公卒一行来到龙江农场调研考察。陈吉明向周公卒展示了这个蓝图。周公卒说,面对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农场主要领导要正视困难,理清发展思路,在做好短平快项目的同时,做好中长期规划,力争在长线项目上取得突破。龙江要充分发挥与白沙县七坊镇相邻的优势,好好规划建设小城镇,将经营性物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产业。随着社会职能的不断移交,农场要规划好发展路径,集中精力抓好发展。
  主动拆除“围墙”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从海口到白沙要经过龙江,所以龙江也有白沙县“门户”的别称,在龙江人的算盘里,建设小城镇非一两日之功,未来小城镇将成为该区域新的人流聚集地。除了住房,龙江人还拟建一人工湖、游泳池,配套车站、银行等基础设施,满足职工群众需求。
  为此,一边是手握优质资源苦苦寻求“三融入”突破口的龙江,另一边是渴望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白沙县。龙江人深知,特色小城镇建设离不开白沙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所以,主动拆除“围墙”,融入毗邻的查苗镇,进行一体式规划,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今年,龙江人主动与白沙县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力争将龙江场部小城镇纳入地方规划,得到白沙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土地手续上,还是农场在白沙地区各项项目的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明确表态,给予农场支持。
  主动才会赢得机会,互助才能双赢。如今,该场发展改革科科长卢福南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奔波于白沙和农场之间,也记不得办理过多少道手续……
  特色小城镇建设惠及民生
  由于农场毗邻白沙县查苗镇,所以农场职工买菜、购物需求都靠查苗镇支撑,农场并未建设农贸市场,但是随着珠碧江、金波、卫星分场并入,龙江的版图扩大了,原有的农贸市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职工日常需求,农场职工渴望能有一个距离近、种类齐全的农贸市场。
  为此,位于城镇中心的农贸市场成了眼前的重点项目,而且这一民生工程也赢得了农场干部职工的欢迎。目前,该工程已如火如荼地开工了,预计今年年底明年初即可开张,据了解,已有大批商家签署入驻协议。
  梁新华是龙江创业青年队伍中的佼佼者,他看准了这次机遇,一口气购买了5套商铺、住宅,他看中的正是农场的小城镇将成为新的人流聚集地,也是新的聚宝盆。
  龙江在推进场部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费尽心思:如何能让广大职工参与项目开发,共享发展成果?该如何作为?该场领导班子在走出去考察,在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中,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以职工参股的形式,成立海南绿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入股,并参与分红。
  超常规的举措,不断收获新回报。你1万,我3万,很快,就“拼凑”了400多万元,并在特色小城镇蓝图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职工入股集资的形式打造了龙江首个电梯公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精明的龙江人正通过建设特色小城镇,以项目开发形式,实现共同富裕,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李 嫣)
 来源:海南农垦报    编辑:陈少婷
中新网海南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中新网海南频道致力成为全球华文公共舆论平台,全面真实独立反映舆论, 赋予网友平等的知情权和发言权。
1、凡本网独家的所有文字、图片、美术设计和程 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新网海南频道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中新网海南频道&,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明确注明来源为&中新网海南频道&的信息,为本网转载稿,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转载刊用务经书面授权获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如本网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发布或转载后的两周内与本网联系,逾期均不受理。联系电话:8
曹云金否认不联系郭德纲章子怡澄清国籍传闻
众星献唱欢乐节(图)屯昌纳入"省会经济圈"
女孩乘车险遭性侵省平山医院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医院在龙江揭牌
伍和平副书记在揭牌仪式上致词
相关部门领导合影留念
人民网海南视窗10月15日电 10月14日上午10时,龙江农场珠碧江医院鞭炮齐鸣,掌声阵阵。海南省平山医院精神卫生技术指导中心在海南农垦龙江农场珠碧江医院举行揭牌仪式,此举标志着该院正式成为海南省平山医院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医院。
海南省平山医院,白沙县卫生局、社保局、残联,白沙县人民医院、各乡镇医院的院长及龙江农场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共80多名领导嘉宾出席揭牌仪式。海南省平山医院陈副院长、白沙县卫生局谢副局长、该场分管卫生工作的伍副书记分别在会上致词。会后,海南省平山医院与海南农垦龙江农场珠碧江医院双方领导签署技术指导协议。
据了解,海南省平山医院精神卫生技术指导中心已于日在龙江农场金波医院成功挂牌,今日又在龙江农场珠碧江医院举行揭牌仪式,旨在更好地为该场两所设有(安宁科)的医院提供强有力的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医疗管理和技术支持,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通讯员 吴晓芳 周玲)
&相关新闻链接
来源:&&&&通讯员&吴晓芳&周玲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关注人民网海南视窗微博微信
【人民网海南视窗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人民网海南视窗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
72小时热点新闻回顾
12345678910您当前的位置:&>&&>&&>&&
龙江农场职工二次创业 养草龟养蜜蜂也能致富
时间: 06:39 来源:
作者:纪燕玲  
  农垦龙江农场职工在家门口二次创业 养草龟养蜜蜂也能发家致富
  南国都市报10月26日讯(记者纪燕玲 通讯员周玲)近日,省农垦总局龙江农场召开自营经济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重奖了龟王&&黄伟、蜂王&&唐少虎等一批发家致富带头人。他们在农场的二次创业中,不等不靠,充当龙江人致富的排头兵,因地制宜,在家门口创业,并带动周边职工共同致富。
  26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龟王&黄伟:3.6亩龟塘年创40万效益
  龙江很多人都认识黄伟,他是大伙公认的龙江&龟王&,现跟着他一起学养龟的&粉丝&有300多人,有龙江本土的,还有白沙、儋州、万宁等各市县的,甚至岛外的养龟爱好者都蜂拥而至来买他的龟苗跟他学养龟。
  黄伟的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割过胶,种过香蕉,收过香蕉,养过青蛙,养过鳖,后来又养草龟,养种龟卖龟苗。一路走来,赚了不少钱,也亏了不少钱。但他没有放弃过,一直都在做&农&字文章。从2001年开始养草龟,培育种龟,卖龟苗,2006年开始出售龟苗,现年纯收入达40万元。
  2001年,黄伟看准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国内的市场需求,利用3.6亩水塘饲养草龟,专门做出售龟苗的生意。现培育的种龟已有3000只。这些种龟高峰期可日产2000只小草龟,年可产6万多只小草龟,小草龟的成活率在95%以上。养草龟易养病少,本钱小,种龟的食性较杂,吃的食物较粗放,如地瓜叶、蔬菜叶、香蕉尾、水浮莲、池塘中的小动物和水草、新鲜小鱼小虾,各种畜禽内脏和下脚料等。一只龟苗养成商品龟的成本也就20多元。从2006年开始,黄伟就大批量的出售龟苗,每年销售到岛外的草龟苗就有5万多只。
  该农场基建科干部董泽强2007年开始跟黄伟要了200只龟苗在家里建个小水池试着养,养成功后,黄伟又建议董泽强在一队承租一块地建龟塘养草龟,教他如何养龟。在黄伟的帮扶下,现在董泽强的龟塘发展到3个,种龟有600多只,这批种龟今年开始生蛋产崽2000多只。像董泽强这样跟着黄伟养草龟的龙江人已有200多户,其中,办农庄建水塘养草龟2000只以上的有10多户,不少没有场地养龟的职工就选择在家里建池养龟,既可观赏,又可赚钱。
  &蜂王&唐小虎:养蜂酿造甜美的生活
  今年49岁的唐小虎,家住在龙江农场卫星分场12队,他原在卫星农场保安队工作,1990年下岗后,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积极寻找创业的路子,大力发展养蜂和养羊业。如今他养蜂30箱,羊存栏45只,年产蜂蜜约700公斤,今年收入5.6万元,加上养羊年收入4.5万元,收入可达10万元,是卫星分场养蜂大户。
  他刚开始养蜂时,有一次发现蜜蜂生病了,就去请教别人,用一种药水放在蜂箱的四周防病,他照着做,结果院子里的12箱蜜蜂一下就死掉了11箱。还有一次,因为夏天温度高,当时听见蜂箱里发出&嗡嗡&的嘈杂声音。刚开始,他不懂怎样帮蜜蜂避暑,热死过几箱蜜蜂,后来才知道,要隔一段时间把蜂箱打开一会,让老蜂飞出去。如果舍不得这些老蜂,它们就会因为怕热在蜂箱里飞来飞去,引得整箱的蜜蜂一起煽动翅膀,导致蜂箱内的温度更高,一超过40度,整箱蜜蜂都会死掉。连续几次的教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养蜂光有干劲儿是不够的,必须更新传统观念,引进先进技术才能养好蜂。
  为了尽快掌握蜜蜂饲养管理技术,他不断寻找机会学习,有空闲时间,就捧着书学习提高养蜂技术,除了向书本学习外,他还到外地学习、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学习,他掌握了不少养殖技术,也渐渐摸透和掌握了蜜蜂的生理特点和习性,实现了科学养蜂。从1箱蜜蜂中产生新蜂王之后变成了如今的30箱,形成了一定的养蜂规模。
  甘做养蜂致富的&带头人&。唐少虎常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他平时一有机会就会主动去说服其他职工和他一起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业,因为龙江农场卫星分场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发展养蜂业,不仅经济效益高,且不占用土地资源,也不需太多本钱,还可充分利用附近水果花草多等优势,对农作物传授花粉、增产增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他的带动下,选择养蜂致富的职工群众逐年增加,职工群众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如杨日新、尹有明等养蜂职工年可获纯收入4万元以上。有许多职工也掌握了一定的养蜂基本知识,还有不少农户开始试着养起了蜂,准备跟着他一起养蜂致富。靠养蜂养羊致富的唐少虎,家里不仅买了小车,还盖起了新房,生活越过越甜美。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6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龙江农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