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拜占廷皇帝在查理曼大帝密码2下载使用罗马皇帝称呼后使用了国王

在欧洲,想得到「帝国」的称号可一点都不容易
帝国、王朝和王国有什么区别?
北庭,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不休
帝国、王国、共和国、大公国、公国是国体,反映了国家的性质王朝是帝国或王国中的某一段时期,反映了统治者的性质(姓氏,领地,统治者期望等)
先说帝国欧洲的体系而言,「帝国」的称号最为难得,一般国家即使实力强大也不能随意称「帝国」或「皇帝」。就算硬称了也是杂牌帝国,认可度不高。这里只讨论罗马帝国之后的帝国,之前的众说纷纭加之史载不明、神化过甚,评断标准比较模糊。
「皇帝」来源于罗马帝国,一般指拉丁语中的 Imperator 和 Caesar,这两个称号并无高下之别。
由于英语的原因,我们对 Imperator 比较熟悉。其实叫 Caesar 的也不少。
拉丁语中 Caesar 念作「keisa」,即恺撒。
英语中 Caesar 音标为 ['si:z?],所以有的电影会念成西撒。
德文中写作「Kaiser」,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帝国皇帝的正式称谓。其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都是「罗马人的皇帝」的意思。
俄文中写作「царь」,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我国译者采半音半意译为「沙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称呼沙俄君主以及保加利亚君主时,「恺撒」才翻译成「沙皇」,其他情况下均翻译成「皇帝」。
君主为「皇帝」的国家一定是「帝国」,但「帝国」的最高领袖有时不一定是「皇帝」,比如神罗也存在君主未加冕为皇帝的个例。
在欧洲诸国中,能称「帝国」或「皇帝」者,需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之二或之一:
1.传承罗马帝国国祚
西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于 286 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直接继承罗马帝国国祚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帝国):
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继承西罗马帝国国祚
神罗的帝位是由查理曼大帝奠定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两代,法兰克王国扩张并占领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公元 800 年的圣诞节那天,教皇&出其不意&地把王冠戴在了他头上,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大帝于西元 814 年去世,法兰克帝国被分裂为三(即今天的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和东法兰克(德意志)王国自认上的皇帝之名也存在,皇帝之位一直被争夺。
西元 962 年,罗马教皇若望十二世为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神罗的本质是披着罗马外衣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这个从上面的全称就可以看出来了。
虽为「罗马皇帝」的延续,却并非所有神罗君主都能成为皇帝。在确立了七大选帝侯选举皇帝的制度(后面会再说到)后,其选举出来的君主也只是「罗马人的国王」,还要通过「进军罗马」、「征服意大利」,来获得教皇的册封,才能最终取得「罗马人的皇帝」的头衔。期间教皇权力之大,甚至废过几次皇帝,这个历史教课书上好像是有的。
一直到 15 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垄断王位之后,选帝侯的实际作用几乎消失,而皇帝也不再需要教皇加冕,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奥地利 - 德意志君主的一般称号。
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
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国祚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帝国(当时是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维也纳)三次参加反法联盟,均为拿破仑击败,先后失去了德意志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的领地。本来神罗内部各个王国与公国联结就很松散,到此时已接近瓦解。
1804 年 5 月 18 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为回击拿破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
1806 年,奥地利再次被拿破仑击败,弗兰茨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称号,只保留奥地利皇帝。至此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匈牙利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独立,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折衷方案。最终 1867 年 6 月经帝国议会通过,正式建立奥地利 - 匈牙利君主国。奥地利皇帝同时是匈牙利使徒国王,也是波希米亚国王(波西米亚是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也算有了神罗国祚的传承)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
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国祚
普鲁士公国历史上因为公爵膝下无子,爵位由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建立勃兰登堡 - 普鲁士公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由此普鲁士由神罗边境屌丝看守逆袭成黄金血统的高富帅。
三次王朝战争后,除了奥地利之外的神罗领土,包括四个王国、六个大公国、五个公国、七个候国三三个自由市均为普鲁士所有。1871 年击败法国,确定了普鲁士在德意志邦国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皇帝,普鲁士掌控了整个帝国的领导权。
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不过它的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德文:Deutsches Reich)而不是帝国,这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
其实威廉一世想成为 Kaiser von Deutschland,也就是「德意志皇帝」,或者说是「全德意志的皇帝」,可议会批准的是 Deutscher Kaiser,也就是「德意志(的)皇帝」。对于两个名字,可以类比「中国皇帝」和「中国境内的皇帝」(割据政权?毕竟有一部分德意志还在奥地利那里)。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于 286 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东罗马帝国直接继承罗马帝国国祚。
西罗马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自认为是罗马帝国正统的延续,在其千余年的历史中一直自称正式名称是&R&&&&?&(Rōman&a,罗马),或者&B&&&&&?& &R&&&?&&(Basile&a Rōma&ōn,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 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帝国灭亡,历经十二王朝 93 帝。
俄罗斯帝国
1473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廷帝国的亡国公主索非亚,一般认为索菲亚带来了拜占庭国祚。之后俄国人将双头鹰图案放进俄罗斯国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罗马」,莫斯科大公国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合法延续。
(另一个有双头鹰国徽的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也把双头鹰便成王徽的主体,显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的地位。一些德意志地区的诸侯王室也引用了双头鹰标志,显示自己和哈布斯堡王室的亲密关系。)
年间,俄罗斯的国号为「沙皇俄国」,君主称「沙皇」。「沙皇」最早是俄罗斯人用来称呼拜占庭帝国皇帝,后对蒙古可汗(金帐汗国)的敬称。保加利亚君主也称过「沙皇」,建立过「保加利亚帝国」,不过自封的程度太大,也没有合法来源。且和拜占庭的战争中打赢了就自称「沙皇」,打输了又改称「大公」,个人觉得实在称不上是真正的帝国。
自彼得大帝 1721 年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胜利后,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正式称皇帝(俄语:Император),俄罗斯的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但在俄国民间与各国仍一直习惯把俄罗斯皇帝都俗称为沙皇。
2.获得教皇加冕
法兰西帝国:
自查理曼大帝逝世,西法兰克王国到后来的法兰西王国这一段时间里,法兰西一直是王国。之后通过革命成为共和国。
1802 年 8 月,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为拿破仑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 年 11 月 6 日,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1804 年 12 月 2 日,在巴黎圣母院拿破仑加冕称帝。不过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但毕竟至少把教皇请来,诚意也算有了。
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中,为了不使教皇难堪,选用了后半截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场面。
需要指出的是,从法理上来讲,教皇加冕的合法性还是来自于罗马帝国(教皇代表罗马帝国)。但是个人认为如果说法兰西帝国直接继承了罗马国祚时间跨度上有些牵强。且拿破仑是「法国人的皇帝」而非「罗马人的皇帝」,这与之前神罗既是「罗马人的皇帝」又是「日耳曼人的皇帝」相比有所变化,也算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与形成时期一个观念上的变化吧
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在 1852 年效仿拿破仑,自称法国人的皇帝,是为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二世是拿破仑的儿子,从未登基)。这是法国经历两个帝国的原因。
3.获得其他帝国的国祚
大英帝国(这个就比较奇葩了):
帖木儿帝国灭亡前夕,末代大汗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兵败逃至今天的印度,并在那里开创了莫卧儿王朝。17 世纪时莫卧儿君主称「巴沙底」,在欧洲人眼中类似于皇帝,且没有地理上的意义(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
英国在在 19 世纪初达到鼎盛,境内大约有 4 亿多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 3367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然而英国自阿尔弗雷德大帝伊始(Alfred the Great,这里的 the Great 只是后人对杰出君主的尊称,王国和帝国元首均可有此尊称,并没有皇帝的意思。在翻译时为了彰显霸气才译作「大帝」),一直是王国,这与当时其强大的实力不相符合。反而当时比英国弱小的国家,例如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也成为了皇帝。当时欧洲处于一个秩序崩坏的阶段,「只有一个皇帝」的不成文规定被打破(神罗灭国,而法国,奥地利,德国先后成为帝国)。但是英国祖上没娶过神罗选帝侯的女眷,英国国教和罗马教廷也不对路。所以只能另想办法
为了从法理上获得和法国等国一样的地位,英国议会决定让国王兼「印度皇帝」,这勉强也说得通,毕竟一来印度是远东大国,帝位还算值钱;二来西欧君主头衔都比较多,比如奥地利皇帝有几十个头衔。
1874 年大选后迪斯累利重新掌权成为首相。迪斯累利促使议院通过了 1876 年皇家头衔法案。1877 年 1 月 1 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在新德里正式加冕成为「印度女皇」。
英国历史上拥有皇帝或女皇头衔的只有维多利亚、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五位君主。他们的头衔为印度皇帝(Emperor of India)或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
随着印度独立,「皇帝」头衔也随之取消。印度独立后,乔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国王(King of India)达两年,直到 1950 年 1 月 26 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之后,乔治六世依旧保有巴基斯坦国王(King of Pakistan)的称号直到他在 1952 年逝世。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即位时也拥有巴基斯坦女王(Queen of Pakistan)的称号,直到 1956 年 3 月 23 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所以说英国的帝国称号(不是国祚,仅仅是帝国血统)是蒙古帝国传下来的。即实际上并不存在「英国皇帝」或者「英国女皇」之名,但英国却有帝国之实
以上是欧洲诸帝国,下面顺便说说蒙古诸国中的帝国
一般来讲,游牧世系均称「汗国」,汗国的地位有类似于公国的,有类似于王国的,也有类似于帝国的,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国家而定。蒙古诸汗国中能称帝国的,只有蒙古帝国(很快就分裂了)、大汗帝国(元,继承蒙古帝国国祚,黄金家族)和帖木儿帝国(实力强大,黄金家族的女婿,击败过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的前身),其他只能称汗国。
中世纪时,沙皇名号最早是俄罗斯人用来称呼拜占庭帝国皇帝,后对蒙古可汗(金帐 / 钦察)的敬称。不过金帐汗国从根本上来讲不算帝国,虽然当时蒙古帝国内部分裂了,但金帐汗国仍奉大汗帝国(元)为宗主国,所以从法理上来讲只能算是蒙古帝国治下的一个王国
最后说一下华夷体系的帝国
这个其实大家基本都熟悉了,我国自秦起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帝国,不需要获得什么国祚(比如孙吴就纯粹野路子出身),不管你民族(辽、金、前秦等等),也不搞教皇加冕,曾经有个弄到玉玺才能称帝的条件,可惜后来玉玺玩丢了。总之有实力、有地盘就可以
广义上来讲称了帝的割据政权(魏蜀吴)也能算帝国,狭义上来讲占领了汉地十八州一半及以上的(南宋、东晋是最低要求)就算是帝国
对于华夷体系内藩属诸国而言,原则上是不允许其称帝国的,至少在外交场合不可以,但是也存在朝鲜这样虽只为郡王级别,对中国时称国王,对内却僭用了庙号等皇帝才有的待遇的情况。另外越南对中国称安南国王,而对内则自称大越皇帝。
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体系下的帝国,比如非洲南美中东等,写起来就是论文,学术水平也有限~就不细说了
下面说王朝
欧洲体系而言,王朝的界定就是改帝国的统治者家族或姓氏有无发生变化。王朝名一般就是家族姓氏(温莎王朝)或家族所在地(XXXX 堡王朝)
欧洲王朝的变化,大致来讲有两种大的情况:
1.家族未变化,但姓氏变化,故王朝变化
1)王位外传旁支、远亲或女婿
例如英国的汉诺威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时,根据&王位继承法&应由詹姆斯一世的孙女索菲亚继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承,称乔治一世,从此开始了汉诺威王朝。
2)王室改姓
英国现今的温莎王朝,原来叫萨克森 - 科堡 - 哥达王朝。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民众反德情绪强烈,而「萨克森 - 科堡 - 哥达」这个名字来源于德文。王室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
2.家族变化
这个用神罗举例再合适不过了。1356 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帝位并不是同宗传承,而是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各地领主权力很大,拥有自己的军队,朝廷,甚至能收税。故而神罗的帝位更替变成了各大领主之间的博弈。 神罗的历史,就是一部皇帝的家族不断变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王朝变化的历史。变化的次数太多,就不详细写了
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一下拜占庭帝国各王朝的变迁,这个知乎已有答案,可见
简而言之,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里,统治的国祚或者地区决定了帝国的名字(有的帝国统治的区域和国号没有关系,比如神圣罗马),统治者的信息决定了王朝的名字。王朝变化是经常的,帝国变化是缓慢的。
中华体系而言,其本质和欧洲分类是一样的。如果硬要有个帝国名的话,我觉得就是中华帝国,例如中华帝国大明王朝。
依照欧洲分类法,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国号」和欧洲意义上的「王朝名」是等价的,而欧洲意义上的「帝国名」等价于「中华帝国」
但给我们以不同感觉的原因在于,
1.中华体系在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整体,而不像欧洲在大多数时候都会出现数个帝国、王国对立的情况(不过原则上西欧只能有一个帝国)。
2.中华体系在历史上不称「帝国」,只称「王朝」或「国号」。「帝国」一词是近代日本发明的。例如明代人只会称「我大明朝」、「我大明王朝」或「我大明」,「我大明帝国」的说法是没有的。只有清末才有「我大清帝国」的说法。
比较长,可能有疏漏,欢迎指正查理曼大帝装备精良的军队:建法兰克帝国基石
>新闻>查理曼大帝装备精良的军队:建法兰克帝国基石
查理曼大帝装备精良的军队:建法兰克帝国基石
  绝大多数史学家都同意,加洛林法兰克王国时期,尤其是从8世纪延续到10世纪末这一段时期,在欧洲历史上是极有代表意义的转折点。这点可能在文化史方面体现的还不足够明显,然而在政治社会方面这一时期就实在意义非凡了。封建制的产生和确立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这种转变也许在欧洲的实用科技,军事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农业生产水平的以及金属冶炼水平的提高,马镫及早期版本的高层架构马鞍的使用等,法兰克人还吸收了他们的劲敌以及其他一些非西欧文化的元素,两者相结合便诞生了后来风靡一时的中世纪战争模式。而这其中对法兰克人影响最大的,来自于他们的非西欧原生的劲敌们的文化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阿拉伯--伊朗地区的伊斯兰文明,二是亚洲的早期土耳其以及阿瓦尔人的芬乌草原文化,三是保加利亚人以及马扎尔人的文化,四是古老的在欧洲广为传播的斯堪的纳维亚维京人的异教文化。
  虽然如此,关于法兰克人军队的军事编制至今仍是不解之谜。相关的真正可靠的资料不仅稀少,仅有的资料内容也不够充足,常见的一些广为流传的资料因为多种原因而饱受质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年夏尔马特的那支抗击阿拉伯人小规模精锐部队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较为庞大的战争机器。许多学者费尽心力只为了搞清楚查理曼大帝的军队规模到底有多庞大,甚至有很多人的目标是研究清楚这其中骑马的战士比例又占多少,以及他们当中到底又有多少是真正以骑兵模式作战的,又有多少是战时下马步战的。然而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因而使得得出的结论数量几乎和发表见解的学者数量一样多了。
  也许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加洛林王室的军事力量之所以取得那么多成功跟他们对军队优秀的领导,所施加的尺寸拿捏适度的管理,以及军队本身超卓的士气军魂是分不开的。还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法兰克人的军队自我调节和应变能力也很出色,使得他们可以成功的应对诸多不同的敌人。
  法兰克人的军队概况
  早期的法兰克人的军队组织既构成复杂也缺乏足够的规范化,在7世纪梅洛温王朝时期这种情况也没有丝毫的变化。也有证据表明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时候,从法兰克人的整体情况以及他们内部出现的日益增长的不和谐派系分裂可以 看出他们整个王国原有的高度统一性和团结性有所下降。然而这支规模不断扩大的军事力量通常都由很优秀的单一政治体去领导,同时无论从军队数量上还是装备质量上来看他们的条件也都比他们的敌人们要优越得多。9世纪时在虔诚者路易的领导下,那些直接由帝国掌控的精英部队甚至可以在召集命令下达12小时内迅速完成所有部队的集结
  查理曼希望他所有的自由民都成为战士为其作战,然而法兰克人的实情却经常并非如此,法兰克社会任何阶层的人都只会出于战争需要而参战,尤其是那些本应谨尊王室诏令履行兵役的自由民们更是如此。而那种通常意义上的战前动员征兵,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为了回应某一特定的突发事丄件而进行,这种战前动员征兵制度通常被称为兰特维瑞。这种制度同样适用于那些刚被征服没多久,当地人臣服还没几年的地区。尽管其时已是法兰克帝国时期,但对于这些曾经英勇的为梅洛温王室征服罗马的高卢地区的古老日尔曼部落的后裔们而言,想让他们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参军服役打仗依然比较困难。
  职业化的武士组成了统治阶层的近卫队和侍从团队,在过去,这些武士们用拉丁文被称做索西,那些为地方行政长官效力的武士们组成了长官们的方面军卫队,而那些为中央统治阶级权贵们效力的武士们则组成了将统方面军.这些长官权贵们的武装在奥斯特拉西亚的军事势力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而这其中直接由王室掌控,大名鼎鼎的帕拉汀内特宫廷近卫军在相当于当今整个德国的地区内都是威名赫赫。
  这种地方权贵私人武装泛滥的情况在法兰克帝国其他的一些省份比如纽斯特里亚以及虽然已征服但没有纳入帝国版图的勃艮地地区也确实存在着。而在法国南部那些已经完全罗马化的省份当中,这种情况就变的更加复杂。法兰克人还有其他一些非正式战斗人员的兵种比如卡那提库斯,他们负责后勤补给,为军队运送必要牲畜以及食物;还有牛车队负责给军队提供牛和牛车。
  在阿尔诺夫家族的第一位帝王当政期间,他把他的私人近卫改组成了一支常设的小型先遣部队,这支部队被称为斯卡拉。作为有别于那些忠诚的常规部队之外的单独的特遣部队而存在,斯卡拉也可以调遣领导其他那些并不十分可靠的部队。而当斯卡拉作为独立部队被使用的时候,有时候他们可能会接受帝国密西官员的统帅,这时候他们通常都是作为排成密集队行的重甲骑兵投入战斗的。斯卡拉最终演变的和其他一些小型军事单位联系在一起,查理曼大帝的斯卡拉通常都是由居住在皇宫附近的年轻武士组成,也许可能有三种以资历划分的军阶,分别是:训练生预备役, 正规军以及王室直属宫殿卫队。
  道尔顿谓原指宣誓效忠的人而言,此处应指友伴卫队。在查理马特时代就已经设立,也是维持阿尔诺夫家族牢固地方性权威的忠诚部队,同时还要参与保卫他们当时依然脆弱边境的任务。当时的教会组织也拥有着自己的一套完善的行政框架体系。当时地方上以帕吉为基本行政单位,权贵爵爷们组成的地方政丄府与该地的主教或者其他的教会领袖共同分享着该地的治权。因此在中央王令一出需要军队的时招募一些新军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地方权贵们通常将招募来的新军罗列为出征军帕坦特,这些都是要加入正规军的,而艾丹特aidants,通常都是帕坦特的邻居们,他们也有法定义务在新兵们为国效力了以后替他们照顾他们的家庭或者料理他们的农场。这些地方军队的武器装备的候,地方权贵们和当地教会组织都有义务为国王召集军队。一旦碰到这种情况,如果他们选择将自己的私人武装交上去可能实行起来还比较容易,但如果他们如果想要大搞征兵为国王筹措与质量保证也是这些地方领导 者们职责之所在。然而这样的权利经常遭到地方权贵们的滥用,中央的统治者根本没多少有效办法去监督评判他的这些部下们是否切实履行了他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对于已被征兵选上而拒不服役者,通常等待他们的处罚都是直接处死。而对于相对来说批评声音较小一点的当局命令却不愿意尊从者,通常都有一些经济上的比较伤筋动骨的惩罚措施,其具体量罚尺度根据被罚者的财富多少状况而各有不同。根据德布鲁克,洛特和 甘少夫的数据,他们认为早期的加洛林王室的军事领导们可以召集5000人左右的大军,维布鲁根verbruggen则估计他们可以召集2500名到3000名骑兵再加上6000到一万名步兵,而维讷的数据最夸张,他认为加洛林王朝的领导人们可以召集起35000名左右的全副武装的骑兵再加上十万名左右的步兵与预备役。各种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唯一明确的是在任何一场战争中,法兰克人都只能动用了他们可用的武装力量总数的很小一部分。
  还有一点不太明确的是法兰克的骑士们到底是通常作为真正的骑兵参战的呢还是仅仅是群骑着马的步兵,遇到战斗的时候仍习惯下马步战?现在看起来在梅洛温王朝时期骑兵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兵种的,这可能也是受拜占廷的那些奉行骑兵战术尤其是铁甲骑兵战术至上的军事学者们的著作的影响。
  然而可能在查理马特时期骑兵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不管如何,至少那之后的法兰克军队还有少部分的精锐骑士们坚持骑在马背上用长矛与敌人奋战,马匹也被视为战争胜利所要掠夺的重要战争资源之一。这些骑着马的部队(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在突袭,埋伏或者胜利后追击敌人残兵的时候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几乎很少真正的像使用骑兵那样使用他们的冲锋冲撞的本事。同样的,到了梅洛温王朝晚期加洛林王朝早期的时候,这些骑兵们很多也是发挥着类似于侵入的穆斯林们的骑兵们的作用,而不是像拜占廷或者其他一些欧亚游牧民族的骑兵们那样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时大显身手。
  法兰克人的马术水平至少在西欧尤其是日尔曼诸部落中还是颇为值得人称道的,罗马帝国晚期的一些培育马匹的马场都在梅洛温王朝时期被法兰克人给继承了,分别置于他们的各个所在地的治安官的管辖之下,而这些也都被梅洛温王室后继的加洛林王室所用。还可以确定的是早期的加洛林王室的骑士们不使用马镫,尽管他们的很多近邻比如阿瓦尔伦巴底都已经使用了。目前也没有迹象表明查理曼大帝的骑兵们使用了马镫,至今已发掘出土的那一时期的所有法兰克人墓穴中也没找到任何马镫作为随葬品(对于战士们而言如果是经常使用的军备必然会陪葬,所以这也是侧面说明法兰克人可能并不使用马镫,连带的一个推论是他们不太重视骑兵们的某些特殊功能比如冲锋和冲撞)。
  年轻的法兰克人喜欢像穆斯林们那样纵身跃上马背,年长的则采取更正规的上马步骤。而穆斯林阿拉伯人使用马镫这一情况在法兰克人军备发展史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正是因为阿拉伯人在西班牙战场上给法兰克人施加的强大压力迫使他们开始重视骑兵的训练以及战场上骑兵战术的运用。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在当时,比起同时代的萨珊波斯和土耳其人采用的那种金属马镫,这些西班牙的阿拉伯穆斯林,或者说尤其是这些艾尔安达卢斯人al andalus更喜欢那种原始的皮革制的或者绳环型的马镫。然而法兰克人真正开始全面采用马镫,还是在不久之后,当面临着阿瓦尔人,马扎尔人以及维京人的多重威胁之时,倒不是因为和阿拉伯穆斯林的战争才让他们全面采用的。
  即使没有配备马镫,加洛林王室的骑士们通常还是甲备防护良好而有效。在查理曼时代,重装骑士们的装备是十分昂贵的,通常置办全套行头都要花费40到45个苏。这意味着在当时只有王室,中央统治阶层的要人,地方权贵们以及富裕的教会可以承担的起组队重装骑士的费用。792到793年间,一位法兰克骑士必须配备一面盾,一杆长矛,长短剑各一把,还不要求全身护甲,然而到了805年情况就大改变了,如果一位骑士在战场上不身着他的硬皮凯甲的话,那面临的惩罚将是不仅丢失他自己的现有地位,而且将连带被没收与其相关的固定资产。这种全身护甲曾经是---事实上在整个加洛林时代也一直是最昂贵的军备。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了,法兰克人开始引进并大量使用柏布马,由于他们大量使用了这种更强壮的柏布马,使得他们的骑士可以穿戴更重的盔甲。尽管欧洲在罗马帝国晚期就已经对这种名马有所耳闻,但直到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亚半岛这种北非神驹才开始广为传播。
  法兰克人的骑兵战争化的过程也许有所扩大,然而到了九世纪晚期秃头查理时代,所有买的起马的战士都被要求要骑马出征。甚至根据安娜莱斯的记载,公元891年以后,几乎已经很难见到步战的法兰克战士了。尽管最终法兰克人还是接受了马镫,却并意味着他们在使用长矛平举冲刺的时候水平能有太大立竿见影的进步。这种枪骑兵的进攻要求骑手必须牢牢的把长矛夹在腋下以使出更有效的骑兵冲撞。长矛依然还是依靠手的由臂下到臂上的挥动完成刺击,或者不使用盾牌,双手持矛进行攻击。
  加洛林王朝的步兵们在战斗中扮演的角色显得更加有点晦涩难解。根据对梅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 早期惯用的步兵战术的还原,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那就是在那一时期主要的战争都集中在帝国的东部地区了,而在那广袤的日尔曼林区中,传统的步兵无疑能比骑兵发挥更大作用。来自帝国东线后方莱茵河地区的战士被大量征召。这些地区的征召的这些战士很有狂战士的风采,他们厌倦于被动的静态防守,他们更喜欢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在战争中疯狂进攻。战略上河流所起到的隔离两岸的天堑作用也表明了步兵的重要性,他们可以选择做船渡河然后让辎重车队沿河边而行直到找到合适的浅水区渡河。
  最后要谈下法兰克人的后勤补给组织。这是一个让人印象相当深刻的组织,直到中世纪晚期前这个 组织都可以超越其他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同类型组织。因为辎重和攻城设备的运输更多依赖于陆地交通工具而非河道运输什么的,所以法兰克人使用了一种表层满是皮革覆盖的风帽状的牛车。这种牛车装货部分明显是防水的,这样万一需要渡河的时候,这种牛车可以直接被拖拉船后渡过河去。较轻的辎重则可以由驮马背负。
  法兰克人的战争通常都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划,临近战场的省份的地方政丄府则按照命令,根据计划好的军队规模大小,派专人按要求提前筹措好物资和粮饷。在筹措粮饷的部队之后通常还跟随着一队”大军”,他们通常是一群商人。他们的职业精神还算得到了公认的肯定,对于看护那些他们想提供给军队的给养物资,他们一向是很坚忍不拔的履行职责的。只不过因为这些人经常因为嗜酒烂醉,在军中制造黄色新闻爱讲黄段子而受到广泛批评, 因为加洛林王室的军队官兵们都是那种很严肃,稳重并拥有严苛自律的宗教信仰的,所以对这些随军商人们的荒唐行为他们通常都很难接受。
  加洛林法兰克人的装备,训练以及士气精神
  法兰克军队的装备包括一些私人武装都需要他们那些富有的权贵们予以赞助才得以配备,而权贵们不一定都乐于对所有招募来的新兵们慷慨解囊,所以有些新兵们对于部分装备只能将就点,有什么用什么了。有些有势力的人比如多米斯提库斯可以为他的士兵们提供全套包括锁子甲,头盔,盾,长矛,剑,弓和箭等,其他的装备则要尽力靠不服兵役的法兰克人努力筹措。武器装备一些采取本地生产原则,但有些主要的军备生产中心比如莱茵兰也很重要,在北意大利的一些重要的自罗马时代开始就一直使用的军备生产中心比如卢卡和比萨可能也提供了部分法兰克人的军备。
  所制造的这些武器的长距离运输也是个让当地管理者们和主教们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经常也做对异教徒们和穆斯林们的生意,而这其中又以运送给其他日尔曼异教部落,斯拉夫和丹麦人的问题最是让人困惑,贩卖运送武器给穆斯林倒还简单,相对来说受到的指责也更小,而且事实上跟穆斯林的武器交易由来已久,几乎无法禁止。许多跨地中海的武器贸易都是经由犹太商人之手全盘操控,比萨对北非及其东部的穆斯林们的武器贸易也因此日渐兴旺起来,而且因为北意大利及北非地区都有少量的基督徒定居,因此地中海两边的沟通也相对简单了许多。
  其时许多西欧国家的武器装备自从西罗马覆亡以来就少有变化,唯一引起变化的些许影响都是来自东罗马拜占廷,并且直到11世纪12世纪才会有截然相反的潮流席卷武器军备制造业。而最能详细阐述法兰克武士武器护甲装备的典范大概就是773年站在帕维亚城外的查理曼本人了,据一位基督教僧侣的记载,他看见查理曼是这样装备的:”一位全身钢铁穿戴的国王,头戴上有冠饰的铁盔,两臂上是铁片制的护臂,他那宽厚的下巴也被锁子甲保护着 ,左手持铁制长矛,右手随时可以拔出他那横扫欧洲的宝剑,他的股部也被锁片甲保护严密尽管其他人没有这样保护因此他们在骑马冲锋的时候不得不势头轻缓一点。大帝的腿部就像其他人一样被护胫保护着,这种护胫被称为奥克里斯,他的盾牌就是一面平整的铁盾,没有过多的花纹装饰或者其他颜色。
  这明显是一种诗意的夸张,尤其在其长矛(只有矛尖是铁的)和他盾牌的强化部分有失实之处,他也描绘了一种在法兰克时代不可能被大量普及的战士装备样式。不过这份描述也基本反应了8世纪中期的法兰克里普利安人的一些装备的基本要素,比如对于一位法兰克骑士而言,必须得配备头盔,硬皮铠,剑,剑鞘,护腿,长矛,盾以及马,可谓基本配备。这一全套总价值要达到44索里迪,而俺们不妨做个比较,其时的法兰克农民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的一头奶牛也不过价值区区3索里迪而已,可见造就一位法兰克骑士的需要多大的耗费。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8世纪的装备清单也基本可以应证7世纪早期法兰克人装备的情况,两个时期都很明确了骑士们的圈套装备,但遗憾的是加洛林王朝的骑士们战争中要么缺少头盔,要么,要么缺少护甲,要么缺少宝剑,因此他们花费在装备上的成本有的仅仅只有14索里迪,其中还有12索里迪是要用来买马的。到了9世纪以后这种缺少基本护甲装备的骑士的重要性在渐渐降低。
  少有资料提到关于法兰克人的步兵装备的,弓箭手在这其中尤显重要而且将越来越重要,然而因为更多的护甲装备被应用在骑兵上了使得步兵们的重要性被降低了。事实上这种步兵被忽视的情况直到10世纪末到11世纪步兵们开始使用更重型的武器比如重型长矛或者长柄丹麦斧之前都不会得到扭转。
  在这里一个比任何问题都更重要的关于法兰克人护甲的疑问渐渐浮现了----那就是法兰克人的硬皮铠甲,布鲁尼或者布鲁尼亚(byrnie 或者brunia)是否已经出现了像后世锁子甲由一片片甲密合而成的结构还是仅仅那种早期的由大片大片的锁片连接而成?一些历史手稿的记载描述不一定能将事实完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一定的误导性,尽管有的资料确实记载了一种不同颜色的具有鳞铁片状结构的,皮革制和纤维内里上有青铜或角质装饰的法兰克护甲。那种日尔曼硬皮铠甲在拉丁文圣经中以及同期的赖歇瑙注释集,而他们这种护甲几乎就是东罗的铁甲的完全山寨版,到了11世纪以后,传统的硬皮铠布鲁尼基本上也就跟后来的锁子甲或锁片甲混同了。在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文献中,这种日尔曼布鲁尼亚被称做,据记载是一种极其厚实的皮衣没有铁片结构。而在后来的中世纪日尔曼文献中这种胡甲又被描述为由某种角质片而非铁片进行强化。这方面的许多在西欧广为流传的一直流传到14世纪的相关资料可质疑的地方就很小了。
  至于法兰克人为什么有面具以及护脖这样的装备,这个问题也同样让人费解。护脖可能是和盔甲同样的材料制的,现在广泛相信可能是受他们的近邻阿瓦尔人的影响,阿瓦尔人保留着典型的中亚民族的传统,骑兵喜欢带护脖,喜欢佩带面具,面具一端固定在头盔上沿随时可放可收。这种护面在早期的罗马和犹太人的意大利,叙利亚地区也很常见。而那种来自中亚的片片构成的星型头盔也主宰着早期的欧洲文明尤其是罗马文明直到4世纪到5世纪的时候蛮族大举入侵才改变了这一情况。无论如何,那种所谓的由两片金属片合缝而成的''战争头盔”或者教会高顶盔曾经只存在于加洛林王朝时期这一论点更有争议。许多学者都认为这种头盔的样式外形结构都是典型的罗马帝国晚期式样的,而且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广为流传,从另一层面来说这种所谓的战争头盔一度失传后,在11,12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以及意大利地区貌似又再度出现正说明了因为这几个地区文化的相似性并且都与东罗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因而受到了类似的文化影响。
  护臂护腿装备通常都是铁片结合成的片状护臂护腿或者那种小片结合的铁护臂--或者像早期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坟墓里找到的那种护胫。帝国晚些时候从马扎尔人那里学来了保护大腿和腿股的马裤,也正是同一时段引进了马镫。话说这也理所当然,试想一个骑士全副武装浑身盔甲却没有马镫,骑马的时候两腿覆盖着甲片的部分也必须时时夹紧了勒着马腹,对于马和人而言都是何其痛苦的一件事。
  矛看起来似乎是最便宜也最常见的武器,那些在769年洗劫了国王卡洛曼莱特然宫的叛兵们就只配备了长矛--当然了还穿着护甲。这种骑步兵均可使用的长矛,这种长矛水平的还有长柄,矛尖两侧还有锋利的翼突。这种水平的长柄最早出现在4世纪的日尔曼国家,可能是用来格挡对方的武器的。换言之这种武器简具攻守,能切削能刺击。后来在矛刃部分又延伸出了舌状矛刃,可以使的手柄部分方向向下,避免遭到敌人弱侧对手柄的攻击和毁坏,此法7世纪也开始 延续。无论使用格挡长柄还是使用舌状矛刃,都在平常的长矛训练中有所关注。
  加洛林王朝时代法兰克人开始弃用斧头或者法兰克飞斧,转而使用直刀,这是一种单刀或者一种稍长的匕首,这可能也是受中亚游牧民族的影响因为那里的穆斯林们早就开始使用一种同类型的坎嘉尔刀了。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人们将直刀发展为一种更大的单刀,而在法兰克时代的欧洲,这种直刀被改称为斯夸玛萨克斯刀。
  武器中最昂贵的是剑,制造一把剑对工艺就极高的要求,剑也一向被认为是贵族的基本象征。由于真正的焊接技术并未被开发出来,当时采取的是一种被称为&模板焊接”的技术制造剑身,具体操作貌似是两个铁条软化后扭曲缠绕在一起,将其抚平整,再软化再完全糅合,和同时代中东的嵌金技术并不一样,也不是中亚的那种铸模制刃法,有些模板焊接制作出来的剑身更强韧,刃身部分的碳化程度比起剑身部分也要低很多,有的剑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无论那种情况都非人力可控制。尽管没有正式的文献确认这种焊接法制造出来的剑更强韧,但这种剑确实是,尽管看起来任何一个中世纪早期的铁匠可以制造出纯度更好杂质更少的铁条,一把真正的好剑光是做一些基本装饰可能就要耗费200个人工时,而锻造过程中大概需要消耗其重量两百到三百倍的木炭。小小惊讶一下的是这些小兵器都被装在防锈性能很好的剑鞘里,外层还要用浸满油的皮毛隔绝水气防锈。
  加洛林王朝的弓箭比较之其他兵种与前代相比变化都是最明显的,主要也是因为在帝国东线的战略战术中的重要地位使然,他们东线面对的无论阿瓦尔人或者马扎尔人要么就是出自中亚要么就是深受中亚民族影响,都有着很强大射术的弓箭手和弓骑兵。
  法兰克人的来自于修道院 或者富尔达的&弓骑兵”在历史上也被提及过,尽管他们可能被称为骑马的步兵弓箭手可能更恰当,因为他们还是更习惯于下马步战和射箭。8世纪的时候阿勒曼尼裔的战士开始使用比一个正常人身高还高的紫杉木长弓,那些定居在高卢的法兰克人采用了西罗马晚期出现的那种两面凸的复合弓,然而在9世纪的时候这些武器都逐渐被淘汰了,也许可能就在北意大利和法国南部还有一些继续使用的人。这些弓都被结构更简单也更短的平底弓所取代,加洛林的马上弓手们还从他们的敌人阿瓦尔人那里借鉴了那种带有强化鞍桥的木质马鞍,东罗历史上也用过这种马鞍,只不过是等到10世纪对马扎尔人进行屠丄杀以后才引鉴的。
  再谈谈关于法兰克人围城和攻城的设备,阿瓦尔人在这一方面又出色的再次成为他们的老师。在梅洛温王朝晚期和阿尔诺夫时代早期撞棰车和攻城梯是他们最主要的攻城工具(这两样也是罗马的杰作),阿瓦尔人为他们带来了中国式的大型投石机,东罗首先学习了这种攻城器械,很快这就成为查理曼大帝军队中重要的攻城设备了,813年的时候据说法兰克人就已经有可供三个月之需的投石机库存。当然了,也有说法是法兰克人可能是从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的穆斯林那里学来的,这点并不确定。
  最后谈谈加洛林王朝士兵的素质和士气,加洛林王朝军队的精锐度取决于士兵本身素质高低,所有法兰克人都知道如何使用一些武器因为用武器狩猎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要部分。所有贵族家庭的小孩从小就要学习如何使用一些玩具武器并接受最残酷的马术和生存训练。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们就将学习如何使用标枪,真的剑和弓。那些即将入选-即马上战士的法兰克少年还将被训练如何使用长矛打击一个奎泰尼目标或者以假人为练习。他们还选拔来自不同家族不同部落的少年组成团队,通过战争游戏训练如何使用武器和培养团队精神,当某一个少年击中另一位时,那位中招的会用盾保护着自己装做被打飞。那位击倒这位的少年就会继续重复同样的过程,相同的战争游戏在东罗和西伊斯兰世界里也很常见。至于究竟是否是由这些游戏发展出了日尔曼部落之间的战争游戏或者战场行军方略就不太清楚了。
  战场调遣指挥通常是靠喇叭号角完成的,有力的号角声还可以鼓舞士气。旗手通常负责部队并且指引部队进攻前进的方向,他们有时候也站在队伍中间而不一定非要站在队伍之前。军队纪律的重要性经常被法兰克人的指挥者们三令五申反复重复,在这方面,查理曼似乎是以古罗马的军团为理想模板。他反复坚持的一点就是在分割战利品的时候没有任何军官和士兵可以赢得不必要的奢侈品以及多占华美的服饰。
  法兰克人的高士气是由他们的胜绩不断以及每个普通人不论出身都有平等的晋升机会来保障的。所以很多法兰克战士即使在他们的领导者指挥官阵亡后依然会在战场上选择血战至死。各民族和部落之间的团结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反常的是,查理曼大帝却竭力限制他属下 的那些在部落上影响不小的公爵们在他们自己公国内的治权,限制他们仅有军事领导权。很明显的是大帝希望他的军队的团结和士气是集结在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之上,然而事实上在他的帝国内的很多地方,基督教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甚至根本不存在。即使在法国地区的所有法兰克人也直到8世纪才很好的完成了从异教到基督教的信仰转换。尽管如此,基督教僧侣们在军队中扮演的角色依然是十分基础的,在阿奎坦有些僧侣甚至 训练如何使用标枪,然而正因为这些修士战士们必须穿着他们严肃正统的出家人穿戴,他们华丽的修士长袍和斗篷才能带来强大的道德震撼力(敌人一看是修道院的都出来打仗了于是全都跪倒在地祈祷忏悔不敢对这些上帝的仆人动手--呵呵这当然是个玩笑)。每场战役后这些修士兵们都要祷告,为战死的人吟诵上行之诗,并帮助军中为数不多的医生照顾伤者。
组织文化剖面图(organizationalcultureprofile,ocp)什么是chatman的组织文化剖面图  大部分个体层面上的组织文化研究者认为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而且它能通过理论和方法上进行重复鉴定,也能做操作性定义......
  5世纪末~10世纪末由日耳曼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强大的一支部落,3世纪南迁进入高卢(今法国南部)东北,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  481年,克洛维继部落酋长后,开始全力扩张,消灭了......
据中新网10月14日电据外电报道,美国海军一艘核潜艇13日与一艘训练中的巡洋舰在大西洋海岸相撞。报道称,相撞的是美国洛杉矶级“蒙彼利埃”号攻击核潜艇及宙斯盾级导弹巡洋舰“圣哈辛托号”。发生碰撞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目前还不能确定。但五角大楼官员......
曹查理在三级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尽管他的表演有模式化之嫌,这种模式在他出演王晶的诸多搞笑片、动作片时,虽然夸张,却显得恰到好处。而在三级片辉煌的时期,他居高不下的人气也将这种模式推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度,连黄秋生都坦言出演《人肉叉烧包》时借......
西法兰克国王路易五世出生于公元967年的西法兰克国王路易五世,是加洛林王朝的末代帝王,在其父洛泰尔一世执政期间,路易五世曾有七年时间与父亲共同治理西法兰克王国,因而在法国历史上,西法兰克国王路易五世不失为一位颇有特色的君主。西法兰克国王路易......
西法兰克皇帝查理二世西法兰克皇帝查理二世是法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继路易二世后法兰克帝国王位的继承者,也是法兰西帝国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西法兰克皇帝查理二世生于823年的西法兰克皇帝查理二世,是路易一世国王与其第二任妻子,巴伐利亚的尤迪......
本文标题:查理曼大帝装备精良的军队:建法兰克帝国基石
Copyright (C)
上海新闻网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理曼大帝密码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