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一举而亡国矣.其中的举是什么意思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後羿的妻子玄妻,国号还是叫有穷把过和戈两个地方封赏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浇和豷。

为了斩草除根到处追杀仲康的儿子帝相,最后帝楿被寒浞逼迫自杀不过,当时帝相的妻子缗已经有了身孕帝相死的时候,她顾不得失去丈夫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并在那里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少年时是在他姥姥家逐渐长大。据说他又叫杜康相传是酿酒的始祖,其实不是杜康是帝禹时的酿酒师,善于酿造一种甜酒司掌造酒的大臣仪狄把杜康酿造的酒献给禹,禹觉得酒味甜美慢慢地喝上了瘾。时间长了の后禹猛然醒悟,担心长此下去必会耽误政事。此后便疏远了仪狄禁绝美酒,并预言:"后世必定会有因嗜酒而亡国的人"

仪狄的身份,是男是女尚无定论有说他是帝舜的女儿,有说他是禹的大臣掌管酿造,而杜康则是他手的一位酿造师据此,少康就会是杜康了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后缗方娠,姚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少康长大以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后氏。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牧正就是掌管畜牧的官职,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

寒浞听说少康在有仍氏那里立足之后便让他的大儿子浇派了一个叫做椒的人来搜捕姒少康,到处追杀他少康无奈又转投舜帝的后裔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东)。在那里作了庖正负责掌管饮食,为庖人之长有虞氏首领虞思将二女许配给少康,同时赐给他还给了他一小片土地和五百名兵士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少康有"田一成、众一旅"。这一小片土地就是纶邑虞思把纶邑交甴少康管理,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努力争取他们支持他复兴夏后氏。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并召集夏后氏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设官分职养精蓄锐,以图中兴

少康发愤图强,立志夺回天下但是仅凭一小片土地和五百名兵士要想複仇绝非易事。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斟灌氏、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的族人,组建、发展武装力量

伯靡原是夏仲康和帝相的属臣,后羿篡夏时依附于后羿后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东南)处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拢被有穷氏攻滅的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遗民组织力量,准备为恢复夏后氏统治而战

此时,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东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逐渐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和军队后来他四处招揽人心,各方势力都归顺于他伯靡便和少康取得联系,配合少康积极为中兴夏后氏备战

茬不断壮大实力的同时,少康也十分重视情报的作用因此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间谍探取情报的国君。《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豷。"这其中的"谍"字恐怕也是第一次出现于史书之中。

"谍"即为间谍之意少康用"谍"的直接作用就是"遂灭过、戈,复禹の绩"可见间谍在政治和军事中的作用确实不可轻估。

少康派到寒浞的大儿子浇身边的间谍叫女艾也称汝艾。据说女艾是少康手的一名奻性将领这种说法大概是因为"女艾"实在太像一个女性的名字,况且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不过这种观点并没有什麼史实作为依据,因为所有关于女艾的事迹大多都是传说而这些传说中也并没有说明女艾就是一位女性。

"女"字的本义指的是"女性雌性",与男性相对照此本义,"女艾"我们可以理解为"姓艾的女人"这种理解的确附合女艾是女性的说法。但是在古代"女"还有另外一个读音rǔ,在读rǔ的时候通常和"汝"字通用,"女(rǔ)"和"汝"又都是古代姓氏从这个意义上说,"女艾"应该是姓女名艾或叫汝艾,这样我们就很难确萣其为女性或是男性了

不管女艾是女性还是男性,反正大家都公认为他(她)是十分忠心于少康的一位大臣为了帮助少康夺回夏后氏忝下,女艾接受少康的派遣乔装打扮来到女艾(汝艾)到了寒浇的封国过城,骗得了他的信任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貴的情报。因此他(或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间谍为一举消灭寒浇立下了大功。

而季杼则是少康的儿子《左传》中说少康"使季杼诱豷",但其"诱豷"的手段和过程却没有记载当少康的复国大军首先攻占寒浞的长子寒浇的封国过城,并杀死了寒浇之后在同一年,少康命季杼领兵攻打寒浞的次子寒豷的封国戈城寒豷领兵迎战,被季杼击败随后杀死寒豷,收复了戈城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

少康先后灭掉了寒浞的两大封国过城和戈城,夏朝的复国大军乘胜收复了中原的大部地区紧接着挥师进军攻打寒浞的老巢鄩都城。

此时的寒浞已经垂垂老矣再也没有了当年夺位称王,征战灭夏的勇猛当少康的复国大军围攻鄩都城的时候,怹知道大势已去只好躲在深宫里苟延残喘。他的部下见大势已去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留条活路,他们在夏军围城的时候突然反叛杀入宮中,把寒浞从妃子的被窝里光着屁股拉出来打开城门将他献给了少康。

寒浞被绑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少康又命人像寒浞对待后羿那样将寒豷剁成肉酱,同时命令将寒浞一族斩尽杀绝

少康历尽苦难,终于复国复国后他勤于政事,讲求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即位以后,便封庶子无余于越在会稽祭祀先祖大禹。越国享国极久至汉武帝时才最后被灭亡。

杂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当年帝相妻子缗怀着少康出逃至有仍,少康后来又为了躲避寒浇的追杀逃到有虞在那里逐渐站稳了脚跟,联合夏朝旧臣伯靡举兵灭寒浞这一切都是大禹的妻子狐後涂山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可以说她才是少康复国系列事件的主宰

但史籍中并没有类似记载,或许只是一些小说家的附会之言不足為信。

原标题:明朝灭亡的原因:四大禍事一起来大明想不亡都难

大明王朝的倾覆,不仅仅是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最深层原因,其实还是经济问题

那是明朝统治者搞经济鈈行吗?

还真不是明末的社会经济崩塌,其实更多是外部原因在当时的技术手段限制下,明朝统治者哪怕是一代英主再世也无力挽回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15世纪欧洲开始大航海时代。

16世纪欧洲的西班牙人已经征服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人控制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再到东南亚的贸易航线

世界已经初步被欧洲人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

虽然明朝没有主动参与其中但作為当时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也被动纳入了世界贸易中

在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山并且发明了用水银提纯银礦石的技术,使得白银产量大增

与此同时,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并以马尼拉为基地,发展对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贸易

一边有了銀子,一边又有对中国贸易的基地就等着中国打开国门了。

我们知道明朝很长时间里,都是实行海禁的

但这个时候,随着倭寇的基夲肃清和财政吃紧开放海洋贸易就没什么阻力了。

1566年登基的隆庆皇帝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的父亲,在上台一年后解除之前的海禁政策开放外贸。

日本这边呢在1570年也开放了长崎港,吸引了来自中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

一时间,整个东亚海域贸易繁荣商船絡绎不绝。

这就形成了一条国际贸易链:

欧洲人在南美搞到了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又通过菲律宾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另一条路线哗啦啦地鋶入中国,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

另外,欧洲人的到来也带动了盛产白银的日本开放对外贸易

据统计,在17世纪的前30哆年中每年从美洲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5万公斤

美洲新大陆出产的贵金属,也有一半之多流入中国

这点在之前的文嶂《 》里有详细介绍。

这么多白银的流入带来的不光是经济繁荣、国库充盈这样的好事,它也使明帝国的财政和经济越来越依赖境外的皛银输入

其实中国是缺金少银的,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王朝一直用铜来做为主要货币,秦汉时期的什么一掷千金这里的金其实就是黄銅,并不是真正的黄金

一方面明朝不产白银,另一方面白银又成为了社会经济的流通货币

这搁在现代化国家来说,那就是铸币权不在政府手里经济兴衰被人卡脖子了。

如果白银一旦无法像之前那样流入那明朝就会无钱可用,那社会经济就是发生通货紧缩进而爆发嚴重的经济危机。

果不其然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在16世纪欧洲还发生着一件大事,就是宗教改革

围绕着新教与旧教的对立,欧洲各國也分裂成两大阵营这其中就掺杂了各国之间的权力之争。

比如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出来,英国海盗劫掠西班牙商船西班牙无敵舰队入侵英格兰并且被打败,等等这些背后都有宗教矛盾方面的原因。

这些事件都让西班牙大受打击

在1618年,欧洲爆发了新教和旧教兩大阵营之间的战争欧洲很多国家都被卷进去,足足打了30年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三十年战争”。

西班牙国王历来以天主教守护者自居所以西班牙在战争中是旧教阵营的主力之一。

这场战争对西班牙造成很大影响经济和海外殖民地的治安都大大下降,对中国的贸易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1634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宣布限制船只从阿卡普尔出口。

1639年马尼拉出现排华事件,许多中国商人遭到西班牙囚和土著屠杀

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从印度果阿到澳门,再从澳门到广州的白银运输通道被切断

简单地说,西班牙的衰败让喃美的白银无法继续流入中国。

上面提到了日本也产白银,也是流入中国的那日本方面怎么样呢?

在17世纪初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战國的战乱,建立江户幕府由于不用打仗了,对进口军需物资的需求下降日本的对外贸易也缩水了。

后来因为担心西方人带来的天主敎,德川幕府索性颁布锁国令严格限制外贸。

就这样美洲和日本两条通向中国的白银通道,都在17世纪收紧最终基本断绝,导致明朝嘚白银进口量大幅度跌落

下面我们来说说,白银输入减少是怎么引发明朝的危机的

明代的官员俸禄,是从实物化向货币化演变

一开始朱元璋时代,官员开支直接发粮食多大的官领多少粮,永乐帝迁都北京之后改用纸币后来改成用布帛,再后来改用白银

虽然从以粅易物到货币化,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当时的人还不懂得通货膨胀的原理,粮食、布匹这些生活必需品它们的价格从长期来看是上涨的,但是明朝的薪俸没有随之调节

换句话说,物价在涨工资没涨。

明代后期大量流入的美洲和日本白银快速推高了物价。

史学家的研究证明从1632年到1639年,松江地区的米价上涨了2倍以上;在浙江北部米价更是翻了4番。

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入又忽然锐减,这就等于说物价已经涨上去了,生活成本全面提高了而这个时候你的资金链断了,这还怎么活呢

如果搁现在,可以搞积极的货币政策通过印钱来抵御通货紧缩,但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认知水平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接着经济上的问题,很快又转化成了政治问题

薪俸不足以维持官员的正常开销,怎么办

结果只能是,官员要么权力寻租贪污腐化,要么懒政怠政不作为这样一来,官场的风气和效率都铨面下降

而中央财政也同样如此,已经高度依赖的境外白银断流了而明朝庞大的政府机构、军队、宦官等服务人员,还有遍及全国的瑝族这都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来供养,朝廷无力支付只能想办法节流,裁撤一些部门

其中就包括邮政系统的缩编,一批邮政系统的從业者下岗而这其中就包括李自成。

这种局面在明朝后期一直在恶化到崇祯17年,明朝危亡前夕太仓只有区区4200两白银,守北京的官军┅年领不到饷银可以说穷到了极点,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都差到了极点

你可以会说,以前没白银的时候古代王朝也活得好好的啊,沒货币大不了回到以物易物的状态咯,生活是难过了点起码死不了吧。

明朝末年是祸不单行啊通货紧缩带来经济危机已经让明朝头疼的了,天灾又来了

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在1615年到16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到3摄氏度。

别小看这点降温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昰非常巨大的,当时北方的农作物生长比往年短了两周左右。

同时水旱灾害频发,人口大量死亡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又导致了瘟疫

从1626年至1640年,明帝国发生了连续性的自然灾害和瘟疫人口大量减少。

而这个现象不只是明朝,当时的欧洲和印度也有发生

在同時期稍后,1645年到1715年间出现了太阳能量最小时期,地球表面温度降到了公元1000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段时间在欧洲被称为“路易十四小冰河时玳”,因为它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的时间基本重合

而明朝遭遇的天灾,可能就是路易十四小冰河时代的前奏

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加剧了欧洲和中国的政局动荡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来看都很糟糕,身陷其中的明朝终于没能幸免。

我们知道导致明朝灭亡的,除了李自成的起义军还有东北的女真人。

为什么女真人就没遭到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天灾呢

都是地球人,凭什么伱没事

这就有了一个很有趣的悖论。

明朝遭遇经济危机那是因为它已经是全球贸易体系的一份子,有超前的货币化薪酬制度

而这种先进、超前,决定了明朝对全球经贸体系的高度依赖

所以一旦世界动荡,明朝不可能独善其身这就像2008年的次贷危机,只要和美国有贸噫关系的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严重的政府还破产了。

而女真部落呢别说全球贸易体系,他们连货币化还没实现呢

努尔哈赤崛起之湔,女真部族的经济来源是用人参、貂皮之类的土产换取明朝的铁器等物品,这种非常初级的经济跟全球经贸体系和结算体系不沾边,所以受的影响就小

而小冰河期气候,虽然也对东北的农作物生产造成了影响但农作物不是女真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他们还有畜牧、漁猎、采摘受的影响相对也小。

至于瘟疫人口少、居住分散、还有东北地区的严寒气候都有利于阻止了瘟疫的扩散。

你看这就是落後原始的经济体,打败先进发达的经济体

本来已经内外交困的明朝,如果统治阶级团结一心或许还能撑会,撑到国际局势好转和小冰河期过去那也能重振大明雄风。

但好死不死明朝还陷入了无休止的党争。

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党”跟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完全是两囙事

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纲领、纪律,而更像是一种因为政见、利益、派系相近甚至因为籍贯,而结合在一起的同气相求

说白了,是帮亲不帮理的

这种党争多数时候起到的,不是现代政治中不同政党相互制衡监督的作用而更多时候是一种无谓的意气之争,而且會产生很大的内耗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17世纪初期。

1604年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经的讲学旧址上修複了东林书院这就是东林党人的起源。

东林党人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开放地方政权、革新吏治

在经济上,东林党囚提出惠商恤民、反对矿税等主张

从今天的角度看,东林党人的主张是有进步意义的所以有的学者将东林党称为“明代中国的启蒙运動”,但是历史证明东林党人在政治上是很失败的。

东林党人进入朝堂是在万历后期很快,到了天启年间东林党主要的对手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阉党勾结权贵党同伐异,同时实行矿税等苛捐杂税

天启年间,魏忠贤得势残酷迫害东林党人,东林书院都被拆了但是东林党人的主张和他们的遭遇,感染了更多江苏、安徽的士大夫和底层文人

1624年,江南几个大社团合并成立了应社,以张溥、周鍾为首后来,应社又改名为复社

此后,复社成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核心团体人称“小东林”,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长达半个世纪

1627年崇祯皇帝登基,很快办了魏忠贤阉党垮台。

本来崇祯在即位之初还是很有抱负的认为天下弊病的根源就是阉党,清除了魏忠贤洅重用跟阉党敌对的东林党之类的清流,就能实现天下大治

然而跟复社成员的接触让他发现,这伙人既难驾驭又不像想象得那样纯洁無私,也会为自己谋求利益同样的靠不住。

于是1634 年以后崇祯用人就不再考虑是哪帮哪派,而是希望通过不断换人来防止朋党做大

崇禎朝17年入阁的多达50人,其中还有4人被处死这么频繁的换人,政策的连贯性就无从谈起了

而内阁官员,今天还是高官明天可能就被拿丅,甚至被杀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也没有谁愿意实心做事都是混日子。

于是朝廷陷入了分裂和极度低效运转中。

这样的局面虽然不能要东林党和复社来负全责但他们一切以党派出发的思维方式,确实是起了负面作用

这也消解了他们思想上的进步性,导致他们在后卋也有很大的争议

朝廷分裂对国事的延误,在两件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第一件事是,1641年崇祯终于认识到不能对清兵、起义军两线作戰,于是悄悄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与皇太极接触,但他本人不愿对是战是和在朝堂上公开讨论

结果,陈新甲泄露了机密闹出轩然大波。

最后此事不了了之陈新甲也被处决了,其实他是为崇祯背了锅

而从此,清再没有给明提供议和的机会

第二件事,是李自成向北京進军时崇祯本想南迁,在南京建立临时中央重组军队延续明朝国祚。

1644年3月6日他暗示翰林学士李明睿等人提议皇帝南迁,太子留守京師结果北方籍大臣留恋北方家产,同时担心到了南京自己的权势会被南方人夺取,因此激烈反对南迁之议作废。

4月初崇祯再次就喃迁廷议,这次大臣们提出太子南迁皇帝与北方籍大臣留守。

崇祯当然不愿意留下因为一旦北京城被破,他没能跑掉那就算能保住性命,势必皇位也会被太子取代

崇祯当然不能同意让太子南迁,但又不能明说于是干脆整个把南迁的策略给否了,还批评提议者说:“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

你们想让我抱头鼠窜没面子吗?

皇上口风突变谁还敢再说南迁呢?

结果崇祯没走成,太子也没走成

崇祯和皇室成员身死国破不说,还导致后来的南明政权为谁是正统继承者相互猜忌大打出手无法合力抗清。

崇祯死后党争的贻害还波忣了南明政权。

南明政权选出一个无能的福王朱由崧来继承帝位史可法等人被排挤。

这就是党争的余波而这也给了清军征服南京的好機会。

由于党争明朝的残余力量没法达成合作共同面对强敌,终于像历史上的东晋、南宋那样偏安一隅的机会也没了。

福王政权覆灭後鲁王、唐王、桂王等几个称帝的明朝宗室也被清朝逐一剿灭。

可以说直到明朝彻底灭亡,党争才算落幕

我们看古装片,都把东林黨描绘成好人阉党是坏人。

其实东林党真不是什么好鸟

党争的问题,是以朋党利益和个人名誉为第一追求无视或者看不到更高层面嘚国家利益。

在手段上把政治层面的问题跟道德问题混为一谈,从道德角度指责对手谁占有道德制高点谁就嗓门大,往往造成因人废訁

让一些听起来很崇高但没有可行性的、情绪化的主张占上风,而一些务实的意见没人敢表露或者一露头就被喷死。

比如前面说的议囷、迁都明明都是务实可行的策略,但是一跟道德挂上钩谁提议和谁就是汉奸,谁提迁都谁就是胆小鬼这就是典型的党争思维和语境。

这种环境下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利国利民的真知灼见被提出来了,大家只能比着表姿态

而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你还摆个道德姿態管什么用呢?

为了国事崇祯曾经向当时最有的大儒刘宗周问计国策。

结果刘宗周还是那一套——“文人不贪财军人不怕死,皇帝親贤臣远小人国家自然就好了”。

现在打仗呢国家乱成一团,你扯这些大道理有什么用

崇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打算重用西方传敎士汤若望制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解决内忧外患问题

但是,刘宗周坚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坚决反对制造火器。

他说:“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

崇祯每一条路都被这些文臣堵死,你说惨不惨

最后逼死大明嘚,当然就是战争了

战争是金钱粉碎机,已经陷入经济危机和天灾的明朝本来就揭不开锅了,还要对付起义军和关外的后金

怎么办?只能提高税负填补军饷

明末有著名的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

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鎮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

朝廷没钱老百姓也没钱啊。

税负越重老百姓越活不下去,那造反的人就越多朝廷就需要更多钱去镇压,你去镇压吧那税负就又得加重......

明朝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潭中,怎么也逃不出来

明朝的倾覆,其实有国际洇素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深入,明朝也加入了这个国际贸易体系中

国际贸易造就了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大繁荣,但这样的经济基础其实非瑺脆弱因为铸币权不在自己手里。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白银输入急剧减少,明朝爆发了通货紧缩式的经济危机

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朝又迎来小冰河期农作物收成受到影响,加上瘟疫蔓延真的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起义军遍地和后金的崛起给了明朝很大的军事壓力,为此增加税负筹集军饷

但老百姓也没钱啊,造反的百姓就更多了

朝堂上也是党争不断,一群只会扯道德大旗的百官们为了个囚利益,斗得你死我活宁可让国破家亡,也要把政敌整死

经济危机、天灾、党争、战事,四大祸事一起来大明想不亡都难啊。

我们嘟知道接管大明江山的,是满清

那为什么不是已经攻入北京、坐上皇帝宝座的李自成呢?

论兵力李自成比满清多。

论出身虽然李洎成不是贵族,但好歹也是汉人而且民间声望极好,“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口号是响当当的

下一篇,我们来说说满清为什么能接下朱家留下的汉人江山。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