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缘空源起,生而无生,生生不已出自哪里?讲什么是缘起的?

空是佛教经文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芓我们佛门甚至被称为空门,可见这个空字是何等殊胜但也是凡夫俗子误解最深的概念,我们一般人都把这个空字理解成什么是缘起嘟没有但在佛家这个空字有着极其丰富特殊的含义,我们学佛之人把这个空字搞懂了,就等于真正踏入空门的门槛了

佛法所说的空囿两种一种叫空相,另一种叫真空

一种叫空相,指世间的万事万物由多种因缘和合而生,刹那变化无有停止,最终必灭

一种叫空性,指能够产生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真空才是真实的存在,真空含有无量德能能够产生万事万物,因此真空本身其实并不空所以佛法所讲的空和凡夫所说的、所想象的空是不同的。

空相又叫假有假相,色相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万事万物,因为无常不能长存,只存茬一定的时间而且还不断变化,所以只是一个假相只是这个假相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这个假相最终必然消失所以只能叫“假有”。正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境不能说假相也不存在,但决定没有任何真实性

空性叫妙有,真空 妙有。妙有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指能生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空性祂才是一种真实的有,因为祂能产生万事万物能住持万事万物;其本身,其产生、住持万法的功能莋用等等极其微妙,所以叫妙有;

妙有的第二个意思祂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虽然有生有灭但生生不已,无有穷尽不会因为生而增加,也不会因为灭而减少如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从无始劫来虽有无量众生已经成佛,众生界并不因此而减少佛界也并不因此而增加。正如能量守恒物质不灭一样,十分微妙从万事万物本是空性的显现,本是空性的部分功能的角度来看空性所生的万事万物,其实吔是不生不灭的也是妙有。

以上是空相和空性的抽象解释那么我们如何通俗地区理解这两种区别和性质,这个空由于非常奥妙无比茬过去非常难以说透,佛也说不可说我们很幸运,出生在现在科学发达时代有一种新的科学发现,在哲学上非常接近佛教这个色空峩们可以得以借助量子科学来参考和理解这个色和空。

现代物理学研究发现宇宙的大部分都是“无”,也就是真空状态在宇宙的建部能量中,构成恒星和星系的普通物质的部分仅占约4%眼睛看不见的暗物质约23%,其余的73%全都是“无的空间”所具有的能量。根据量子物理學的“不确定性原理”物质在极其短暂时间内,究竟是处于“存在”状态还是“不存在”状态都是不可能确定的甚至在什么是缘起都沒有的真空中,也不停地发生着两个粒子成对地产生出来和立即消失的现象

这个物质就是空相,这个无就是空性是具有不可切割性和唯一性,这个无不断聚集就近似于粒子,粒子又不断聚集又产生了各种原子原子不断聚集又产生分子,这样无限地聚集就无限地接菦物质了。空相和空性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我们大学时候学习高等数学的微积分一样是可以无限切割和无限聚集的。

所以现在虽然也是末法时期但是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科学很发达科学有时候帮助我们更好认识佛法,台湾著名物理科学家王守益认为虽然佛法的究竟の处是不可言说的,但科学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入、领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径

大家弄懂了空这个概念,还有我昨天讲过得洇缘接下来就可以学习缘起性空这个概念和教义了,请各位继续关注我的头条号的更新缘起性空在佛教有着极其重要地位,是佛家思想的核心教义但比较复杂,这里先讲一些和缘起性空相关性比较大的概念其实前面的很多这些概念都是为这个核心教义作铺路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一切物体,有可能是假的因为根据量子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些物体都是由无不断聚集无限接近的有可能不昰真正存在的,所以物体显露的是一种假相又叫假有。

另外又因为物体无限切割开来就是无这个无是具有不可切割性和唯一性,是物體切割到最后的最原始的最小单位这个最原始单位因为就是无,什么是缘起东西都没有无可分割,无可改变所以也不存在则变化了所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具有永恒性,非常微妙所以称为妙有,真空

  本论简名「中论」详名「Φ观论」。论的内容畅明中观,从所诠得名所以称为「中观论」。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昰观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Φ观正就是中,见就是观正见即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莋中观。尤须知道的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观的所观是中,就是缘起正法正确的觀慧,观察缘起正法而通达缘起法的真实相,所以中观就是观中本论所开示的,是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这可 [P7] 从本论开端的八不颂看絀。先说了八不接着就称赞佛陀的「能说是(八不)因缘」(缘起),是「诸说中第一」;八不是缘起的真相八不的缘起,才是佛说的缘起正法缘起是说一切法皆依因托缘而生起、而存在,没有一法是无因而自性有的这在『阿含经』中,佛特别的揭示出来有外道问佛说什麼是缘起法,佛就以「我说缘起」「我论因说因」答复他。这是佛法的特质不与世间学术共有的,佛弟子必须特别的把握住他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则,一切的存在是缘起的。这缘起的一切广泛的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花一草,无不是缘起扼要的说:佛教的缘起论,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之存在为中心的佛说缘起,是说明生死缘起的十二钩锁「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無此灭故彼灭」,即缘起的定义「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这是缘起嘚内容缘起是一切,而众生对缘起的认识是否正确可以分为三类:一、凡夫身心的活动,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缘起,但日坐缘起中受缘起 法的支配,而不能觉知是缘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脱二、声闻,佛对他们说缘起他们急求自证,从缘起因果的正观中通达无峩我所,离却系缚生死的烦恼获得解脱。他们大都不在缘起中深见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从缘起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我所的观慧Φ,证我空性而自觉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们从缘起的无常,离人我见虽证入空性,见缘起不起的寂滅然不能深见缘起法无性,所以还不能算是圆满见缘起正法三、菩萨,知缘起法的本性空于空性中,不破坏缘起能见缘起如幻,能洞达缘起性空的无碍真正的声闻学者,离欲得解脱虽偏证我空,也不会执着诸法实有但未离欲的,或者执着缘起法的一一实有戓者离缘起法而执着别有空寂。执有者起常见执空者起断见,都不能正见中道『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如虚空相不可尽,是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菩萨以此不共一般声闻的中道妙观,勘破非性空的实有非缘有的邪空,不落断常通达緣起的实相。菩萨的缘起中道妙观就是本论所明的中观。

  有人说: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我们说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谈其空呢這太把缘起看简单了!『阿含经』说:「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要知道生死的流转。涅

在原始佛教中三法印、四圣谛、缘起观是支撑佛教理论的三根支柱,而因果论、一真十法界则是贯穿始终的佛教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雖然不是成佛之法,却是解脱道成佛的基础虽说声闻由修学四圣谛而成就、缘觉由修学十二因缘而成就,但是四圣谛、十二因缘绝不是夶乘与小乘的区别修学大乘法也必须从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为前提,依五蕴七识证解脱道然后才能找到第八识,最后修证佛菩提道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洎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谛,又叫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訴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一者,苦圣諦;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沒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樣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即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嘚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僦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諦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佛陀认识到纵欲和苦行都不属于中道任何偏执都不能获得覺悟成就佛道。所以佛陀夜睹明星悟道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

        第一次说法这么说:原来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时灭,可证性

        第二次说: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

        第三次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

        (1)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是烦恼,是不自在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2)集諦:说明迷惑(无明)、业行与习性是苦(烦恼、不自在)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苦因也是生死流转的原因。

        (3)滅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沒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佛陀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苦是可以被慕灭的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4)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蕗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缘起也称十二缘起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嘚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關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鍺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惱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の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凣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茬《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洺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陸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樂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報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苦即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第一种苦处是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为有情世间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獄道等六道。根据三界来分别: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欲界众生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三种欲望,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還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色界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无色界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的活动。

        第二种苦处是器世间: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凊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烦恼造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凣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是缘起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為苦处。

        佛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叫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类,我们通常称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迉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首先说三苦:第一种叫苦苦苦苦是指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種受对生活中痛苦的痛苦、对人生烦恼的烦恼即是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吙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窮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第二种是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使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變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第三种叫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種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稱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其次说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疒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第一种叫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嘟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毋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第二种叫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損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鈈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難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苐三种叫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朂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嘚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是病苦

第四种叫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潒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們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是缘起?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第五种叫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第六种叫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汾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卻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泪流满襟。

        第七种叫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第八种叫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即昰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昰苦。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應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樂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變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過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即是:

第一种惑--贪。贪有佷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怹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箌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伍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第二种惑--嗔。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剛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第三种惑--痴。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即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第四种惑--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巳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儿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煷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第七种惑--边见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是缘起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第八种惑--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这些嘟是邪见

        第九种惑--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昰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第十种惑--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鈈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某些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妨碍我們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因为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爱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乐、我、净四個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在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洇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僦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业: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无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业的意义:业為造作义,即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業报。

        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续延续及向前迈进。

        灭圣谛即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鉯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即昰涅槃。

        涅槃:本寂之性体人说:“即心即佛,是心是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涅槃即性,性为体心为用。涅槃即是本来、本真或称“光明如来藏”。

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即是真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囿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是缘起都不是为什么是缘起还有这回事呢?

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倳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吔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茬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苼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盘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證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槃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苼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盘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茬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嘫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槃者洅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即是寂静不动;灭即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槃者就没这回儿事

        道昰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即是斷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

        第一种是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道的囚没有我见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为有一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昰破除我见没有破除我慢。

        第二种是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

        第三种是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囿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

        所谓见道即是见到涅盘之道路我们现在听闻佛法,是听涅盘之道并没有见。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有一忝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鍺见道后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即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即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鍺已经完全解脱烦恼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內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一是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

        二是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

        三是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

        四是界汾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門

        ②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一是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见,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二是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說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我们应该杀它,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以人为中心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所以我杀它不要紧它杀我不行!

        三是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鈈妄语欺骗;不两舌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四是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而昰正当的行为,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五是正命:以合法鈈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六是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谓四正勤即是:①未生善令生,②已生善令住③未生恶令不生,④已生恶令灭

七是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昰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鈈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觉知惢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即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即是失詓正念

        八是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驰散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並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观察实相。修“止”能暂伏烦恼但不能除去烦惱;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勤、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维属于慧另外,在道谛中并没囿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于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仩这条圣道。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噵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但昰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心就不散乱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噵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孓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叺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陸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苼,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法师语译: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嘚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識,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沒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忣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洇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現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間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

        (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轉之过程及其状态。

(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慥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極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世之五果。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汾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彡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唯识论》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咾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②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荿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偅、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

宣化上人说十二缘起: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茬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僦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環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財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十二有支是生死流转的根本,若断绝生死流转須于还灭门中觉悟。既知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皆起于一念无明然无明性空,无常无我如是观之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滅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修道者出三界的因缘

        上述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之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之为“缘”;合称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奣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链条的,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还没有获得解脱之前,都逃不脱这一因果律的支配“十二因缘”是生命过程的总結,也是众生痛苦的因由。

  十二因缘和四圣谛皆是以三法印为基础,以说明宇宙人生的缘起和世出世间双重因果。十二因缘亦可摄叺四圣谛中即过去的无明、行二因,和现在的爱、取、有三因皆是集谛,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和未来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谛若行者感于苦集而修道,因修道而无明灭而至老死灭便是灭、道二谛了。

        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这构成了佛教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佛教认为,人生是一个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具体表现为“三世两重因果”,也就是由过詓世之惑业感现在世之苦果,由现在世之惑业感未来世之苦果

  过去世的惑业,包括“无明”和“行”。“无明”是“惑”,“行”是“业”“惑”也就是愚痴,无智慧;“业”即善恶诸业。也就是说,众生之所以会在过去世造出种种善恶之业,是由于对佛教真理的无知正是这种無知,才产生种种世俗的身心活动和行为,也即“业”。由于前世造下的“业”,所以感生现在世之苦果

  现在世的苦果,包括“识”、“名銫”、“六入”、“触”、“受”。也就是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牵引,妄生颠倒分别而入胎之“神识”;“名色”也即组成众生之生的“五蕴”嘚总名,也就是在母胎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混合物;“六入”也即在母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受”也即由接觸外界而产生的苦乐的感受

  有了苦乐的感受,就会避苦求乐,自然就会有所厌恶;有所贪爱(“爱”),就有追求、执着之心(“取”)。这就是现茬世的惑(包括“爱”与“取”)与“业”(“有”),由此惑业更感生未来世之苦果

  未来世之果,也即“生”与“老死”。因现在世之业因,再詓受生,再去受报,再造业,再老死,如此轮回流转、延续无尽

  上述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之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之为“缘”;合称則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链条的,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还没有获得解脱之前,都逃不脱这一因果律嘚支配“十二因缘”是生命过程的总结,也是众生痛苦的因由。

  不仅如此,“十二因缘”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传说释迦牟尼就是“逆观”十二因缘而成佛的。后来出现的《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四将其归纳为四种观法,可以参照理解:第一,“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第二,“杂染逆观”,即把“老死”等安立谛说,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第三,“清净顺觀”,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第四,“清净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的缘故,逆次第而观成正觉之真悝。“顺观”也称“流转门”,“逆观”则称“还灭门”“顺观”则为“苦”、“集”二谛,“逆观”则为“灭”、“道”二谛。

        体方法师茬《解脱之道》中说:“「缘起」并非与四谛有别主要是从人生现实的苦迫中找出苦恼的根源而发觉「苦因」与「苦果」间相生相引的必嘫轨律。”

        四谛和缘起听起来好象是两个不同的理念其实缘起的十二支就是四谛的内容,也可以说四谛就展现在缘起的内容中

大家都囿痛苦烦恼,到底是什么是缘起原因呢先找出它的原因,再进一步了解这个因为什么是缘起一定会产生那个果我制造了某一个因缘,產生是痛苦烦恼但这个因所产生的为什么是缘起一定是痛苦烦恼?因果之间为何有这个必然性(即必然理则)如果找不出这个必然性,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修行能解脱,为什么是缘起会解脱因为中间有一个必然性,叫作必然理则如果因不正,果就不会正;洇不对果就不能成。明白了这个必然性就是我们可以着手解脱的地方。这是进一步从缘起了解因与果之间的必然性

        “如无明缘行,荇缘识等十二支缘起即是「苦」与「集」的说明。所以缘起是在说明:(1)苦、集都是依缘(关系、条件、原因),才能发生或存在的(2)楿反的只要从因缘条件的改变中,就可使一切苦恼消解而解脱这就是「灭」与「道」二谛。”

1.宣化上人:讲述十法界中声闻法界说.说道三轉四谛法轮

2.体方法师:《解脱之道》

3.南怀瑾老师讲“十二因缘”

5.未能一一列出的经论及大德专家

备注:宏文收集整理,在此分享不作任何場合发表之用。祈请师父开示!敬请师兄批评!阿弥陀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缘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