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物性格特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诸葛亮的性格分析,诸葛亮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_乐收 >
> 详细信息诸葛亮的性格分析,诸葛亮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发布于: 23:37:36空城计: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看后,命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七擒孟获:南蛮来犯蜀,诸葛亮点兵南征,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孔明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一天,副将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孟获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兵,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自投罗网,再次被擒。孟获仍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便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这次,孟获回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深受感动。孔明也能专心对付魏国了。
性格:以德服人
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链接地址:来说历史故事大全网讲述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小故事以及外国历史故事,解密历史真相和世界未解之谜.有故事大全,世界未解之谜大全,中国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成语故事,战争故事 联系信息相关查询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性格,主要事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诸葛亮性格特点》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作品中的人物一经定型,本身即是一个具有生命的自足自在的系统,因此本文所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涉及历史事实层面的人物原型。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以致郑振铎先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虽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诸葛亮集杰出智慧和传统美德于一身,最终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诗)的悲剧结局,实在令人痛惜。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充满历史感的悲怆陈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对于诸葛亮形象的悲剧,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归因于他事必躬亲的作风,有的归因于他的几次用人失误,有的归因于他的穷兵黩武,有的归因于敌对势力过于强大,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悲剧英雄,表现了儒家精神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格信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传统。这些观点无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形象悲剧的某些方面,但无形之中忽略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性。笔者以为诸葛亮形象既是世代累积堆垛的结果,对其悲剧的分析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某些特点。三国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民间心理所影响的审美趣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凝聚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智慧和斗争经验因而具有惊人的谋略和绝世的才能,几乎成为智谋的化身和代名词,因此诸葛亮形象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智谋”。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智谋的符号其悲剧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谋略的悲剧。诸葛亮的智谋悲剧主要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冲突:最外层是出处选择时人谋和“天时”的矛盾它规定着诸葛亮人谋的性质和施展方向;中间一层是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后人谋与刘关张“义气”的矛盾,它昭示着智慧与忠义的背离;而最内层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其自身性格中智谋和忠义的矛盾这一层在白帝城托孤后尤其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出来。三个层面环环相扣,上演了一幕千古“智绝”的人谋悲剧。一按照《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逻辑,诸葛亮正处于“由治入乱”之时,汉朝的灭亡是“数之所在,理不得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强之”,这就是小说中时时提到的“天数”、“天意”、“天时”。出山之前的诸葛亮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人生格言,居于高山流水、柴木修竹的幽雅之处,与书琴相伴,与古淡高超、旷逸清韵者交游,一派闲云野鹤、仙风道骨的风采。他与司马徽、崔州平一样,深知“天时”不利,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群雄割据争战的混乱中,作为智者,他选择了隐居,这是他认识到天下大势不可逆转后合乎逻辑的选择。“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他以世外高人的姿态冷静地洞察着天下局势。此时的诸葛亮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冷静清醒的智者形象。“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诸葛亮很清楚人力与天意相抗的结局。当得知徐庶把自己推荐给刘备后,诸葛亮“作色而言曰:,,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拂袖而入”,使得徐庶“满脸羞惭,不辞而退”。诸葛亮之所以把“出山”比作祭祀用的“牺牲”,是因为他深知出山的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去作道德祭坛上的牺牲品。“三顾茅庐”历来被传为佳话,人们一般只称颂刘备求贤若渴的美德,而忽视了诸葛亮内心或出或处的痛苦抉择。刘备“一顾”时不遇诸葛亮,固然是机缘不巧;“二顾”之前,童子已经告诉诸葛亮刘备专访一事,他为何又与崔州平外出闲游?况且崔州平已知道刘备专访一事,为何相邀同游?“三顾”之始,诸葛亮卧于草堂之上,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可以说,诸葛亮待刘备三顾茅庐而后出,既是对刘备惜才、爱贤之心的试探,也是他内心犹豫不决的表现。“三顾”一段文字背后应当有诸葛亮对自身命运的深入思考和进退两难处境的痛苦抉择。一方面刘备的三顾之恩与仁义风范最终感动并征服了他,另一方面,“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本来就是历来谋略之士的不二选择,如果不遇明主,满腹奇谋大略也只有消失于山林草泽之中。儒家的仁爱忠义之心和入世情怀让他踌躇再三后终于答应出山。“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诸葛亮带着一丝豪情和满怀悲壮开始了一场以自己的“人谋”“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征程。诸葛亮的出山是儒家道义感战胜智慧判断的结果,一方面他让自己一开始就置身于“人谋”与“天时”之间固结莫解的矛盾中,另一方面让自己的智谋有了挥洒的舞台,从而得以完成“智绝”的形象,同时也正是在这智慧挥洒过程中,展示着与“天时”相抵触的智谋的结局。随着诸葛亮的出山,表现为或出或处的智谋与“天时”的矛盾似乎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这一矛盾事实上规定并限制着诸葛亮出山后几乎所有智谋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那就是用尽自己所有的心力和智慧,在艰难困苦中维持处于弱势的刘备集团的生存并使其尽可能得到发展。“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这一矛盾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般,诸葛亮用尽自己所有的智谋和心血,最终并未能从其中跳出。正如他的老师司马徽认为的那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出山只不过是徒费心力,是一场“人谋”与“天时”相抗衡而以失败告终的悲剧。二感于刘备恩义和仁德的诸葛亮终于出山了,他想以自己的“人谋”“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按照隆中决策决定的战略方针,得到刘备信任的诸葛亮处处料敌先机,神机妙算,令敌人闻其名而心胆皆裂。从荆州到益州,在诸葛亮和刘关张的良好配合之下,隆中谋划的蓝图逐渐变为了现实,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割据局面。这似乎为诸葛亮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理想的实现平添了几分希望。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隆中决策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自己一方在大的战略方面不能犯错误,犹如走钢丝般不能走错一步,同时等待敌人出“昏招”并充分地加以利用。可以说,这多少是带有侥幸意味的。正当诸葛亮一步步施展其智慧并获得成功之时,不期然而又是必然地遭遇到了蜀汉集团内部刘关张的“义气”这一靠智慧也无法绕过去的巨大障碍。蜀汉的“昏招”也恰恰产生于刘关张的“义气”之中,诸葛亮的智谋于此也无能为力刘关张本来就是以在桃园结“义”而起家。在《三国演义》的价值建构中,“义”是最核心的伦理原则,具有超越一切的地位。“忠”与“义”尽管具有相等的地位,但在实践中是“义”先于“忠”的,因为“,,忠"的实现是建立在,,义"的人际道义关系基础上的”。诸葛亮出于“忠”而竭心尽智地辅佐刘备,却没有理由反对刘备出于“义”而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这样,在诸葛亮的智谋和刘关张的义气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矛盾关系。这一点似乎是想以“人谋”“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诸葛亮所始料未及的。其实,刘关张的“义气”与诸葛亮智谋之间的矛盾在三顾茅庐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了。“三顾”时,张飞不耐烦,“要用麻绳缚将他来”、“去屋后放一把火”,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尊敬的义兄受到了侮辱。诸葛亮出山之初,关张依仗结义的特殊地位,对诸葛亮也经常心怀不满。好在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用兄长的身份和义气约束关张听从安排,排除了干扰,才确保了诸葛亮充分展示出他的智慧,从而取得一次次胜利。在这一阶段,诸葛亮的智慧所遭遇到的只是刘关张“义气”的外层部分而非硬核部分,其智慧的施展阻力不大,甚至以诸葛亮的智慧为主导,与刘关张“义气”形成了良好的配合。两方面统一协调,诸葛亮的天才智慧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随着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刘关张逐渐志得意满起来,尤其是刘关张之间从“义气”出发的一系列举动更是与诸葛亮智慧主导下的“兴复汉室”战略格格不入。“关羽失荆州”是蜀汉衰落的开始,而为失荆州种下祸根的正是刘关张之间的“义气”。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南下的首要目标是要夺取荆州,孙策为争夺荆州而战死,可见其地位极端重要。诸葛亮也将占据荆州看作是统一中原的前提,极为重视,智取荆州后亲自坐镇。当西川吃紧时,诸葛亮不得不离开此地。刘备派关平送来信件,要求把荆州交给关羽镇守。诸葛亮尽管素知关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是镇守荆州的合适人选,但在刘关张“义气”面前,只好执行了这一错误决定。尽管他也试图作出一些挽回,在交付荆州大印的时候,提醒关羽,嘱咐其“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可是“刚而自矜”的关羽很快将诸葛亮的话抛之脑后,不近情理地拒绝了东吴提亲,使吴蜀反目成仇,自己也败走麦城、身死人手。刘备得知关羽遇害消息后,完全丧失了理智,决定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紧接着张飞也因怒虐部下而被暗杀,刘备原本已经怒不可遏,听到这一噩耗后更加气急败坏,“义”令智昏,坚决要除灭东吴而后快。赵云劝谏刘备“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希望刘备“以天下为重”,刘备不听。学士秦宓劝谏刘备不要“徇小义”而致国家颠覆,刘备命武士将他推出斩首。诸葛亮闻知,即上表救秦宓。表中说:“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刘备根本就听不进任何劝阻,认为这是他们兄弟的家务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过问,把兄弟间的义气完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面对刘关张之间“义气”的硬核,诸葛亮的智慧一无所用,只能哀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刘备“义”令智昏,决意伐吴,这一“昏招”使蜀汉元气大伤,既破坏了诸葛亮早已制定的战略方针,自己也败死白帝城。《孙子兵法》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作为一名智者,为个人计算,如果无法劝阻刘备,诸葛亮本可效法范增等历代谋臣,选择归隐或另投明主,以终止个人蹈入无可挽回的悲剧;但是作为骨子里都充溢着忠诚的臣子,道义感却让他觉得这样有失为臣之德。道德和智慧在他的心灵深处激烈地斗争,诸葛亮置身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窘境。诸葛亮出于忠义选择以人谋辅佐刘备逆天兴汉,刘备也是出于对忠义的践行举全国之力为关张报仇,使诸葛亮谋略智慧的心血付之东流。从同一伦理原则出发,效果却背道而驰,其中充满着悖谬。这还不算,忠义之绳索又将诸葛亮牢牢束缚于刘备谋臣兼丞相的位置上,让他眼睁睁地看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将士们的鲜血打拼出来的蜀汉政权走向了衰落,只能在成功的希望破灭之后继续着自己夸父逐日式的悲剧英雄的无望努力。三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嘱咐:“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不论刘备说的这番话是出于何种目的,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刘备对刘禅继承遗志完成统一大业的能力并没有信心,知子莫若父。原本已十分渺茫的统一希望进一步破灭,再加上后主的昏庸愚昧,世事更不可为。但是诸葛亮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辅佐刘禅的重任,他费尽智慧和心力,“安居平五路”,苦心孤诣地支撑着危局,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庸碌无能的后主。七擒孟获后,蜀汉边境得以巩固,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实现自己在隆中所定的战略计划,诸葛亮决定北伐中原。北伐之前,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主“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要“亲贤臣,远小人”,并做好了各方面的周密部署。但对于战争的结果,他没有任何把握,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去做,或者可以说北伐只是他受忠义驱使的一种惯性行为,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在这场不计成败利弊的北伐之路上,诸葛亮的智慧形象越来越模糊,而其道德形象却越来越鲜明高大,北伐的军事意义也越来越被道德意义所掩盖。如果说刘备托孤前,诸葛亮的形象以智慧为主而兼以忠义的话,那么,托孤之后,诸葛亮的形象则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其智慧的形象则似有而若无了。尽管如此,诸葛亮所效忠的后主却并不领情,不但没有为他提供一个稳固的后方,甚至还在北伐的紧要关头,听信谗言猜忌他,以“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召回,一无他事”的混账理由把诸葛亮从前线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在“正欲建功”与忠义的两难中,他选择了忠义,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诸葛亮最终在五丈原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人生道路,死前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他忠实地实践了自己受刘备之托时许下的“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让人痛惜,发人深思。刘备举兵伐吴为关张报仇之时,已经显示出诸葛亮的智谋和忠义的矛盾,但彼时这一组矛盾尚存在兼容性的一面,因为这毕竟无损于甚至恰恰体现出刘备作为一个仁义之君的形象,刘备仍然值得诸葛亮依之为明主,继续施展其个人智谋。刘备出于“义气”这一社会通行的伦理原则为结义兄弟复仇,这虽然从清醒理性的角度上讲不可取,从道义角度上讲则无可厚非。但刘禅是一个仁、德、义、才诸方面毫无可取之处的昏君,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和忠义移情到这“扶不起的阿斗”的身上,立刻就显露出其智谋和忠义之间的荒谬和背离,前期尚有合理性的“忠义”立刻变味为愚忠,蔽翳了按照智慧逻辑应作出的个人的判断。以理智眼光看,合理的选择应该在大的方面于统一事业有所助益;从个人方面说,则应回避个人的悲剧性结局。据前者,诸葛亮应当“自为成都之主”,取刘禅而代之,无所羁绊地发挥自己的智慧,继续完成恩主刘备未竟的统一事业。据后者,诸葛亮应该抽身退步,急流勇退。但是,已经将儒家伦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诸葛亮无法按照智慧的逻辑进行抉择,道德中的忠义的要求使他的选择偏离了智慧的方向。以智慧和忠义为突出特征的诸葛亮最终只能以自己悲剧英雄的色彩让后人唏嘘感叹。他所坚持的忠义尽管未能施行于天下,然对个人而言,求忠义而得忠义之名,也算得其所求。但以谋略智慧而言,其本质的指向应该是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目标的实现,诸葛亮以超绝的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追求的事业最终趋向失败,这无论如何应该是一场智谋的悲剧。悲剧既起于智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逆向,也起于乱世之中智慧和忠义的悖离。作为世代累积型作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承载着一代代的文化积淀,对其悲剧性质的探讨也就格外地具有文化意义。当诸葛亮的智慧和忠义这两方面按照民间趣味各自被层层堆垛而沿着自身的逻辑方向被大力强化时,人们却忽略了人物性格被二者间过大的张力所分裂的必然。
范文二:在中国人民心中,有一个家喻户晓、极富魅力、光辉四射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那位羽扇纶巾的军师、丞相诸葛亮。清代才子纪晓岚曾用他响亮的名字出了一副上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其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智多星”的丰采“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在当时即有“智多星”的称号。高卧隆中时,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大名士宠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微赞为“识时务的俊杰”。公元207年,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孙、曹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雄天下。正是他的智慧,曾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能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鼎足,成就帝业。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坐稳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诸葛亮的智慧,首先在深度上表现出多层次性,兼具大智与小智,并具急智与远谋。智有大智与小智之分。有小智者未必有大智,有大智者也未必有小智。宋代吕端,颇有智谋,但小处不甚精明,宋太祖谓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智还有急智与远谋之别。这二者也常不可得兼。与诸葛亮同时代的鲁肃,有大谋远略,但乃一忠厚长者,做事、决策未必敏捷过人。如此看来,诸葛亮确实是完美的智者。他有大智,有远智,自不待言。他的“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奇就奇在他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真可谓智转乾坤!刘备伐吴大败,病死白帝城,蜀国从其颠峰上一落千丈。他再次受命危难之际,毅然重整旗鼓,闭关息民,养精蓄锐,和吴平戎,使蜀吴又成犄角之势,共钳曹魏,并毅然六出祁山,以攻为守,虽最后回天乏术,但数载保全之功同样是体现深谋远虑。但诸葛亮如果仅凭如此,还不足以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敏捷、善辩、尽能上,既有大智大慧又有小处的聪颖、细节的精明,既能远虑周详,更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民间传说他“一步三计”,三国演义更是绘声纭色地描写了他卓绝千古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智算华容”“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甚至死了还要以木像吓走司马懿,真使人莫测高深。这些虽有艺术夸张,故事的虚构,但也说明了他确是足智多谋,为同时代的兵谋家所望尘莫及。诸葛亮才兼文武,在智慧的广度上亦是前无古人。在政治上,他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陈寿的《三国志》称道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将一个国空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岂不令人惊叹!在军事上,他发展了孙吴兵法,世所推崇。司马昭灭汉后,特令军事家陈勰学习他的兵法兵制,推行为晋朝的军事制度。诸葛亮还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发明了元戎(一种新式连弩),钢刀及木牛流马,威力无比,杜甫曾作诗称赞“八阵图”的神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西晋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流马更是世间神物,惜早已失传。在理财上,诸葛亮同样显示出杰出的才能,他治蜀期间,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至蜀亡时,府库仍储有“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绢各二十万匹”。以一个小国支持频繁的战争而不至使人民饥困,到亡国时还有这么多盈余,如非诸葛亮及其后继者善于理财,焉能这样!诸葛亮因何如此才智超群?先天的颖慧加上后天的努力。他饱读先秦诸子,博古通今,并能运用自如。可以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集百家而成大智。他有道家的淡泊风范,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有法家的法治精神,及至墨家的科技杂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名家的机智善辩,阴阳家的奇门遁甲,无不一一具备,从容体现。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是外交家、理财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富发明创造,亦可称是发明家、科学家。在文学上,他虽无曹操的横槊赋诗,但一篇《出师表》,大情大义,不知要压倒多少千古雄文!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一首曾极尽赞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人格神”的魅力诸葛亮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神,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神与人格神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明情结”与“诸葛亮文化”一部廿四史,有多少谋臣勇将,又有多少雄主名王,但历史老人似乎却分外垂青诸葛亮这位出师未捷的英雄。自魏晋以来,他的智慧光茫越来越夺目耀眼,他的人格力量越来越彰显天下,他的形象日益高大丰满,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已变成一个文化的诸葛亮,潜入民族的心理底层,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全国各地,纪念他的庙宇祠碑不可胜数,南阳诸葛庐,成都武侯祠,陕西定军山,无不成为世人朝拜的圣地。上至士人,下至百姓,无不具有一种“孔明情结”,而有关他的故事、传说、题咏、小说、戏剧,更是层出不穷,形成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甚至许多东西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孔明灯、孔明锁、孔明扇、诸葛巾,不胜枚举。远在两晋南北朝,诸葛亮去世以来,他即受到老百姓的追悼和士人知识分子的普通赞扬。陈寿作《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但仍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同时,有关他的军事艺术和智慧,则被编进民间故事及志怪小说广为流传。至唐代,有关诸葛亮的诗歌如雨后春笋,今检索《全唐诗》总计涉及诗人50多名,诗100余首,其中尤以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篇影响至深,广为呤诵。至宋元,诸葛亮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人们的反抗斗志。抗金名将宗泽临终时含恨长呤杜甫咏诸葛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民族英雄岳飞受诸葛亮陶染至大,他曾手书出师表并作跋云:“更深策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以,竟不成眠,座以待旦”。史载,岳飞北伐,上表答诏,忠义之言,颇有诸葛遗风。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十分敬仰诸葛亮。他在被押解燕京途中,作《怀孔明》诗:“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襟。汉相明大义,赤心贯苍穹”。与此同时,诸葛亮及其故事大量成为多种文学、艺术种类创作的题材。迄元末明初,终于孕育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这部伟大小说。从此,诸葛亮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德行的象征地位,已牢固确立,成为妇孺皆知的光辉人物。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伟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热情赞颂堪称千古定评。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对他仍怀着当年诗圣的那股敬仰之情。诸葛亮的智慧与精神,他所达到的完美境界,就像一首伟大的诗篇,让人受益无穷,百读不厌。
范文三:2014-18
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人称“卧龙”。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请,他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首领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战略,即“隆中对”。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辅佐刘备称帝于成都,任丞相。刘备殁后,身受托孤重任的诸葛亮,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相传他曾革新连弩,发明“木牛流马”,创设八阵图。其《出师表》为千秋传颂的名篇。诸葛亮身上所体现出的忠诚与智慧为历代所推崇,全国多地建有武侯祠以纪念。志号: 2014-18T时间: 规格: 30x50mm齿孔: 13.5°整张: 150x240mm, 16枚小版: 150x176mm, 8枚(4套)版别: 胶印防伪: 防伪纸张, 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设计: 戴宏海编辑: 秦巍印刷: 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发行背景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官至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志号: 2014-18T时间: 规格: 30x50mm齿孔: 13.5°整张: 150x240mm, 16枚小版: 150x176mm, 8枚(4套)版别: 胶印防伪: 防伪纸张, 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设计: 戴宏海编辑: 秦巍印刷: 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发行背景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官至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藏品实拍】
范文四: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4.14~234.8.28),字 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 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 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 曰忠武侯。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 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 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 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 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 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 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 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 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 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 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 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 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 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 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 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 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 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 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 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 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 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 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 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 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 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 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 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 夺取荆州、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 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 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 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范文五:诸葛亮的名字,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大家一直把他视为智慧的化身。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历史上很少人能同他的名字相提并论。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在今山东省沂南县,因为父母早逝,他从小过的日子很清苦。在他15岁那年,由于军阀混战的影响,他随同叔父逃出家乡生活,但不久叔父逝世,他盖了几间茅草屋,经营了几亩土地,边种地边读书,结识了不少有才华的人,常在一起议论天下大事。他胸怀大志,人们称之为“卧龙”。当时正是东汉末年,国内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各占一方。在这些军阀里,最重要的要数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了。公元201年,正当曹操盘踞中原·孙权称霸江东时,刘备却在军事上连连受挫势单力孤,空有雄图却无法施展,不得不寄人篱下。于是,他就四处访贤,留意物色人才。就在207年冬天,刘备冒着严寒,亲往隆中访问诸葛亮。有趣的是他一连三次去隆中,最后一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古今传颂的“三顾茅庐”。这一年,诸葛亮才27岁。刘备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策略,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向刘备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刘备非常欣赏诸葛亮,他曾对自己的将领关羽·张飞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208年,曹操迅速带兵占领了荆州部分地区,此时,诸葛亮去说服了“观望成败”的孙权,马上和孙权派出的3万水军去抗击曹操。接着叫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之后,刘备按照诸葛亮的策谋,占据了荆·益两州,并从曹操手中夺下汉中。221年,刘备又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做了皇帝。这就有了蜀国。刘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诸葛亮继续辅助刘禅,治理蜀国。之后,诸葛亮在抗魏的道路上,改进了弩,能同时发10只箭;又制作了木牛流马,便于山地运输军粮。诸葛亮也十分注意改善和西南各组的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发动叛乱。他采运“攻心为上”耐心进行安抚工作。着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225年,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进行反抗,诸葛亮只得带兵同他们的首领孟获交战。七战打下来后,诸葛亮大胜,孟获被擒了七次,他终于说:“我们南人再也不反抗了。227年,诸葛亮继续抗魏,6次北伐后,虽然诸葛亮有几次胜利了。但因为天时地利等原因。始终未能击破魏军主力。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34年8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营里。诸葛亮死后,蜀军按照他的周密布置,从容不迫的退回汉中。魏军将领司马懿畏惧诸葛亮的计谋,也不敢追击。当司马懿看过诸葛亮驻扎过的地方后,不禁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尽管诸葛亮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事,打他的聪明才智永远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初一:情兄弟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范文六:空城计: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看后,命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七擒孟获:南蛮来犯蜀,诸葛亮点兵南征,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孔明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一天,副将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孟获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兵,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自投罗网,再次被擒。孟获仍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便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这次,孟获回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深受感动。孔明也能专心对付魏国了。 性格:以德服人三气周瑜:①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有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②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诸葛亮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③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假途灭虢之计策,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性格:足智多谋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范文七:第7课、诸葛亮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8页七、成长阶梯:第3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张布告,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诸葛亮该怎样写布告呢?再请同桌说说,请一同学上来填填。整个过程使同学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对布告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范文八:空城计: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看后,命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七擒孟获:南蛮来犯蜀,诸葛亮点兵南征,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孔明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一天,副将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孟获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兵,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自投罗网,再次被擒。孟获仍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便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这次,孟获回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深受感动。孔明也能专心对付魏国了。性格:以德服人三气周瑜:①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有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②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诸葛亮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③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假途灭虢之计策,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性格: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性格特点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