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几几年统一中国统一天下主要依靠是谁

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法治能臣_史上最网
当前位置:
> 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法治能臣
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法治能臣
史上最牛网导读: 秦朝统一天下,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完成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固然离不开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但是即使在战争年代,只有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有一个科学
秦朝统一天下,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完成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固然离不开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但是即使在战争年代,只有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法制体系在背后支撑,才能维系起秦国一场场统一天下的战争。在秦帝国的缔造者中,有一位元勋的作用不可或缺,秦始皇依靠他的才能完善秦国的法制,建立起稳定有效地法律秩序。帝王之术 志在天下这个人名叫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后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很有追求,为求得荣华富贵,李斯辞去小吏职务,前往齐国,去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荀子虽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约束,兼容并包,所以,李斯这样的儒家门徒,发展了老师法家思想的一面,和同学韩非都成为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李斯究竟向荀子学什么呢,《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帝王之术,就是君主如何治理天下的办法。李斯不是君主,学这个有什么用?当然有用,他可以向君主进言献策,提供治国的谋略,以获得君主的赏识,进而受到提拔、重用。李斯学习用功,收效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史记》说他“学已成”,即完成了学业。应该指出的是,李斯以荀子为师,学到了荀子思想中的从政之道和帝王之术,为他以后从政打下坚实基础。与荀子不同的是,李斯对法家思想更有兴趣,有较深的理解,这为他后来帮助嬴政推行以法治国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平步青云的官场新贵学而优则仕,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满腹经纶的李斯不甘心一生平淡,想出仕做官一展心中所学,干出一番事业。首先,他把目标定为秦国。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于是,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了秦国国都咸阳。这时,正赶上庄襄王嬴子楚(异人)病逝,秦王嬴政刚刚即位,(前246年,为秦王政元年。)嬴政当时13岁,由吕不韦辅政,秦国大权全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为召纳各国贤才,也效仿东方的四公子,养了许多士。李斯看到吕不韦在朝中权势很大,决定投到吕不韦门下,做了一名舍人。什么是舍人呢?舍人是战国时期高官显贵的侍从或亲信,类似宾客,而不是一种官员。汉代以后成为正式职官。但也有大臣养舍人的,如卫青就私养舍人百余人。李斯做舍人不久,吕不韦发现他很有才干,《史记》说“不韦贤之”,就是很赏识他。把他提拔为郎。所谓郎,是郎官的泛称,担任君主的侍从官,负责宿卫宫廷,虽是一个小官,但有接触国君的机会,借此机会,李斯抓住机会,在官场中顺风顺水,可谓是平步青云。“一个中国”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李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国。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李斯的话从秦穆公讲到秦孝公,又讲到眼下的秦王,分析问题有理有据,令嬴政心服口服。不过,此时嬴政还没有亲政,吕不韦把持秦国大权,所以,李斯的话实际是说给吕不韦听的。吕不韦很重视李斯的主张,认为李斯真是难得的人才,又任命他为长史,长史负责顾问参谋,是一个有实权的官。李斯从这时起开始进入政坛。
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他劝秦王拿出财物,重贿六国君臣,使他们离心离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秦国各个击破。这一谋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为客卿,李斯在秦国开始崛起。战国“人才超限战”的发动者李斯除了在宏观上规划秦统一天下的蓝图,还多次向秦王献计,提出削弱、瓦解六国的计谋。而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为了笼络天下人才,李斯软硬兼施,歪招迭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山刻石(拓本)为李斯手书反对旧制的革新人士秦统一后,用什么方法管理土地辽阔的国家?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新问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与大臣在朝廷上商议这个问题。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只有廷尉李斯发表了反对的意见,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秦始皇对李斯的话表示同意,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平定了天下。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又将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李斯说得对。”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是秦朝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秦初设置了36个郡,后来随着国土扩充,有所扩大。马非百先生在《秦集史》一书中统计是46个郡。各郡大小不一,有的属县30多个,有的仅二、三个。最纯粹的实干家李斯一生在法家的法律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践派。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是秦国发动统一战争时,后方最坚实的后盾,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严刑峻法,“使天下苦秦久矣”,也许多年的权力斗争让他疏于研究法家理论了吧,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李斯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因此,李斯归根到底是法家最纯粹的身体力行者,虽然这种方式值得后人商榷。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史上最强8支特种部队!秦始皇靠他打...
日,中华民国成立,但国民党缺...
传说七夕是将牛郎星与隔著银河的织女星...
史上十大富豪排行榜解密最有钱人廷巴克...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游玩...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请问那个喜欢说你们小右的老夫,秦始皇一统天下靠什么?靠野蛮还是文明?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6:33:17&)
8字(130/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秦始皇靠黄金统一天下?
[摘要]从黄金市场的新角度分析秦朝的统一,秋战国逐渐形成的黄金市场,在统一的黄金市场的情况下,秦国占有黄金产地以获得经济强权,并利用黄金作为硬通货的条件贿赂各国政要,从而推动了统一进程。【原文编者按】对于战国后期秦国的统一天下,历来的研究一般是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来展开讨论。在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春秋战国逐渐形成的黄金市场。在统一的黄金市场的情况下,秦国占有黄金产地以获得经济强权,并利用黄金作为硬通货的条件贿赂各国政要,从而推动了统一进程。关于黄金统一天下的作用研究,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彦良有两篇论文&#8212;&#8212;《先秦黄金与国际货币系统的形成&#8212;&#8212;黄金的使用与先秦国际市场》(《新史学》第15卷第4期,2004年12月)和《中国古代的货币区系、黄金流动与市场整合》(《台大历史学报》第36期,2005年12月)。澎湃新闻对上述两文进行摘编以供参考。秦始皇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中国古代货币很早就已出现,原始货币如海贝,在商代已广泛使用。商代同时还发展了以铜为基本的称量货币。周代以下,因为冶金工艺的进步,铸币成本降低,铜铸货币逐渐盛行。在战国,铜铸货币分化成燕、齐的刀形币,三晋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周、秦的圆钱四个系统。齐国所铸造的刀币最为精良,先后流行于齐、燕、中山、赵等国,尤其是齐、燕两国使用刀币时间最长。齐国的刀币以大刀最为有名。考古发现的大刀均有“法货”字样,可以证明齐国政府掌握了铸造钱币的权力。这种国家铸币的制度,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刀币布币,主要流行于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多像铲形,与齐、燕的刀币形状相似。以平首布流行最广,且主要在三晋地区使用。作为大国的三晋,常因战争、贸易等关系将它们所使用的布币流通到其他地区,同时还有其他地区铸造的刀币流通于市场。这说明,除了政治的因素外,经济本身的作用也是货币形成的原因。春秋以后,楚国主要使用贝形货币,也称蚁鼻钱。蚁鼻钱具有殷商时代天然贝币的痕迹,在形制上相对比较落后。蚁鼻钱种类很多,因其质地可分为海贝、骨贝、木贝、泥贝、铜贝等五种。由于铜贝的价值较高、携带方便,故而流通较广。蚁鼻钱的出土地点非常广阔,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现。这说明当时的蚁鼻钱不仅楚国,其他国家也在使用,显然这是市场和战争的双重作用造成的。圆钱,主要流通在周、秦两地,主要有圆形圆孔与圆形方孔两种货币,秦国的商鞅变法等政治措施规定了其形制。后来圆形方孔钱流通更广,这得益于秦惠文王的推行。现在的资料证明秦国大概没有铸造他国货币,可以推测秦国统治集团发现圆形方孔钱具有其他国家货币所没有的优势。而且秦国半两钱的出土与其在战国末期的对外扩张路线基本一致,这说明秦始皇推行半两钱并非突然,而是秦国长期对此钱优势的认识的自然发展。圆形方孔钱黄金的扩大应用四大货币区域在战国时候逐渐交错,货币也被混用,但毕竟币制不统一,限制了经济贸易活动,于是黄金流通范围扩大了。战国初期,在国家财政的支用上,黄金成为代表性的单位。军事方面的开销亦然,如《孙子&#183;用间》云:“凡兴师十万,出兵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其后在战国商品经济盛行下,富有阶级人数增加,伴随着贫富差距扩大,黄金的使用更成为富贵阶层的一般经济生活特征。这乃是极为平常的社会效应,也是经济史的一般规律。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达,战国贵族园囿田产之收入也用黄金表示。《战国策&#183;西周策》记载:“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无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于周君,而许之戍也。”另外,人口买卖也以支付黄金为风习。如战国末年韩国财力拮据,所以“卖美人;美人之贾贵,诸侯不能买,故秦买之三千金”。先秦后期市场上以黄金交易的情形越来越多,层面也越来越广。东周后期黄金在政治上有如此一面,《韩非子》曾提到:“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与关吏,乃舍之。”可知此时黄金已为行商客旅随身携带之物,作为通关时对付胥吏故意刁难的贿赂之用。此外,祝寿、馈赠、赏赐、生意、借贷、赈济等活动中使用黄金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在这样的国际市场中,黄金的流动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国力的强弱。《商君书&#183;去强》就指出一定数量的黄金和粟可以等价换取,而且粟和黄金的数量关系着国家的兴亡。虽然《商君书》更重视粟,但也说明黄金已经成为国际间的共同货币。除了黄金和粟,黄金和象牙、珠玉、绢等皆可以计价交换,且交换的地域范围很广。以楚国的金币为例,1985年之前的考古工作已经在湖北、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发现了这种金币。这证明黄金已经成为战国时期各国一项普遍的交易媒介。上文所述都指向一个结论,先秦黄金的通行到此时已经将列国的个别经济体一起纳入一个单一的货币体系,且足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制度架构。楚国铜贝金是黄金还是铜?上文证明,在战国中后期,无论是战国七雄间的政治交易还是贸易流通,黄金都占有相当地位,国际性的黄金市场基本形成。然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古代称作“金”的东西,到底指的是黄金,还是铜?这个问题曾困扰了许多经济史学者,也引起了争论。其实在春秋时尚存在金、铜不分现象,《左传》载:“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所以铸三锺。”这里说的金就是可铸为武器的铜。但是到了战国,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作为战国史最基本文献的《战国策》一书,提到“金”者甚多,而述及“铜”者只有一处,《战国策&#183;赵策一》说:“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这里所述很明确的是指用以铸造兵器的金属材料。因此,从《战国策》所载的史料可以明确断定,战国时代金、铜已经划分得很清楚。除开直接明说出“黄金”之名者外,其余的“金”也都指的就是黄金,而不是以之铸钱炼柱的铜。《战国策》之外,如《史记》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指黄金、白银与赤铜,划分得相当明确。《汉书&#183;食货志》云“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也是这个意思。另外,体积小价值高的特点也可以证明,战国时期出现的“金”,不是铜,而是金。有一个故事说,有人想要得“金”,他就去卖“金”的地方,抢了一些“金”回来。如果抢的是体积和重量都很大的铜,恐怕抢劫就不会那么顺利了。《吕氏春秋》中说“分府库之金,散仓廪之粟”,又说“千金之剑”,这里的“金”也比铜更具解释力。先秦“一金”或“镒”重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50克,按此换算,可以解释《史记》中的一个故事。郑朝以三十金“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这里的三十金大约可抵7.5公斤黄金。如果这里的“金”只是7.5公斤铜,恐怕就很难说是“献”了。秦王为了追杀樊於期,说要赏赐有功者“金千斤,邑万家”。燕国的太后嫁女儿给诸侯,要“奉以千金,赍地百里”。千斤黄金与万户之邑和百里之地并举,显示出它们具有相当的价值。如果千斤铜和百里地并列一起,就显得很不相称了。还有一则关于范蠡的故事也能说明问题,范蠡的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范蠡托人去救,就出了“千镒”黄金。上文所说,春秋战国之间的楚国,是用铜贝的。如果这“千镒”都是铜,那再换成铜贝,岂不是要熔化铸造,国家允许与否不说,光是铸造恐怕就要用很长时间,这来得及救人吗?所以,这“千镒”是黄金的话,办起事来更方便,收钱者也更觉得有价值。范蠡因此,众说纷纭的战国时期的“金”、“黄金”是“金”还是“铜”的问题,可以说得到了解释。不管是在计量单位上,还是在送人为礼上,黄金显然比铜更有价值。黄金攻势统一天下上文证明,在战国时代,黄金已经成为列国通用的硬通货和稀有资源,无论是民间的贸易流通,还是各国的政治活动,都使用黄金作为重要的媒介。战国中期之后,合纵连横成为东方六国与秦国斗争的重要方式。在这些斗争中,黄金起了重要作用,《战国策&#183;赵策》说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苏秦是当时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的主要策动者。赵王给他黄金千镒和其他贵重礼物,让他去开展合纵抗秦的工作。战国攻伐激烈,各国为救亡图存,莫不想尽办法力图削弱敌国。除开军事的血腥手段外,列国亦莫不竞相遵行一种创造性的“软处理”办法,那正是上面说到的“黄金攻势”。归纳起来,《国策》所载战国的“黄金攻势”,主要是透过新兴的活动家即游士,用黄金来实施贿赂、反间、收买等活动,促使敌人阵营内部的决策与执行朝向自己的政治目标发展。换句话说,战国时代大宗黄金的流动最主要的目的,是拿来用作国际说客的游说资本的。而使用“黄金攻势”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秦国为了瓦解山东六国的合纵政策,也是用黄金去攻。《战国策&#183;秦策》有一段记载:“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千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唐雎持黄金五千东行,机动性地设立一个以类似沙龙的组织为名的策动据点,以私人交结的方式瓦解了山东诸国正在集结而蠢蠢欲动的谋士集团。战国形势图战国晚期秦国与赵国多次大战,不分胜负。长平之战时,赵国廉颇率领的赵军与秦军对峙很久,难分上下。于是,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后来,赵国听信谗言,廉颇被撤,赵军大败。长平之战后,赵国李牧率军屡败秦军,挡住了秦向东方的前进步伐。秦国故技重施,“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再次中计,李牧被冤杀,赵国不久亡国,赵王也成了俘虏。战国末年军事家尉缭给秦始皇所出统一天下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拿出三十万金扰乱列国,进而并吞天下,秦始皇认可并执行了这条政策。当秦国日夜攻三晋的时候,齐国本应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发兵援救。但齐国却与秦国交好,坐视他国灭亡不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史记&#183;田敬仲完世家》所说齐国国相,“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又是黄金和反间计造成了齐王建的国破被俘。为何秦国可以屡次使用黄金为反间计呢?部分原因当然是东方六国的政治腐败,还有就是前三世纪中期秦将司马错攻灭巴蜀,巴蜀是战国后期黄金的主要产地。这造成了两个重要效应:第一,秦国获得了大量的黄金财富,成为当时的超级经济强权;第二,秦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经济力量施展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攻势。最终的结果就是,“黄金攻势”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可以说,黄金在当时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功能,以及它作为通用的价值尺度与交易媒介的本质,一方面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一方面直接推动了秦国统一天下大业的完成。(文/崔庆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摘要:秦始皇亲政不久,就先后消灭嫪毒和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彻底肃清了自己行施君权的障碍。接着,他开始了统一山东六国的事业。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具备完成统一的有利条件。秦国到秦始皇继承王位时,无论在经济力量上
秦始皇亲政不久,就先后消灭嫪毒和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彻底肃清了自己行施君权的障碍。接着,他开始了统一山东六国的事业。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具备完成统一的有利条件。秦国到秦始皇继承王位时,无论在经济力量上、军事力量上还是地理形势上,都具备了完成统一山东六国的条件。为了加快统一步伐,他在清除国内敌对势力的同时,发扬先王秦昭王遗风,礼贤下士,搜罗人才,重新组织文武骨干,并制定出新的战略方针。当时,秦始皇的文武骨干约有20余人。其中王翦、王贲、蒙武、蒙恬出自将门世家,都是善于用兵、能征惯战的将才;顿弱、姚贾善长辞令,随机应变,精于组织和从事间谍活动;尉缭和李斯则是秦始皇的得力谋士。在战略上,他继续奉行先王“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同时又采用了新的策略,即发动针对六国的间谍活动。秦始皇首先向韩国起兵。秦王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王献地称臣。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军攻韩,俘韩王安,尽取韩地,置为颍川郡,韩国灭亡。秦王十八年秦分兵两路,大举攻赵,俘获赵王;赵公子嘉带数百人逃奔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自立为代王。秦王二十五年,秦将王贲进攻代郡,俘代王嘉,赵国灭亡。秦王二十年,秦始皇派王翦、辛胜大举攻燕,燕、代联军抵抗,被秦军破于易水之西。次年,秦又征发大军支援王翦,大败燕军,攻陷燕都蓟城(今北京),燕王逃向辽东。秦将李信穷追不舍,在衍水(今辽河流域)大破太子丹军,燕王被迫杀曾派荆轲刺秦王的太子丹,将头颅奉献秦军求和。秦王二十五年,秦将王贲进攻燕的辽东,俘燕王喜,燕国灭亡。秦王二十二年,秦将王贲率军攻魏,掘引黄河、鸿沟,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被俘,魏国灭亡。秦王二十三年,秦始皇派李信、蒙武率兵二十万南下灭楚,大败而回。后采纳王翦意见,令其率兵60万伐楚,王翦用兵三年,楚国彻底灭亡。齐国长期屈服于秦,苟且偷安,当秦国吞并山东各国的时候,既不援助别国抗秦,也不修整本国战备。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山东其他五国已经无一存在,齐王与相国后胜才派兵防守西界,与秦断绝来往。王贲大军由燕南下,一举战胜齐军,俘齐王建,齐国灭亡。秦始皇从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始皇二十六年,历经1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王绕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