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仁溥谢仁溥 书法家黄仲琴隶书对联对联,书法家黄仲琴隶书对联四屏

乾隆朝嘉善县正二品大臣谢墉及枫泾古镇谢氏家族
第五代(金字辈)谢舒锦(谢均养子),谢垣次子过继,庠生。谢昌鉴(谢墉长子),字轩铸,1751年出生,天才少年,乾隆庚寅(1770)浙江“中式考”举人,年19岁。幼承家学,能全通经史百家,诗文学习汉魏六朝,壬辰(1772)礼闱报罢(进士科举落第),在北京遘遇疾而卒,年21岁。(阮文达《輶轩录》)。繁体字“鉴”有金字旁,属于金字辈。谢恭铭(谢墉次子),字寿绅,号石农。乾隆庚子浙江中式(1780)举人、乾隆丁未科(1787)进士,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官内阁中书。以庶吉士,追赠三品京堂。恭铭赴阙谢恩,特授内阁中书、文渊阁检校。乞假旋里,博收名人遗迹,刻《望云楼法贴》,著有《明贤遗翰》。谢扬镇(谢墉三子),字组珉,乾隆丙午(1786)钦赐举人,四库馆议叙、户部山西司郎中,嘉庆九年(1804)去世,留一孤女。谢应锵(谢墉四子、谢宇澄父),候选州同,中年去世,其妻杜氏是魏塘镇人,自三十岁守寡到四十六岁,足不出户,抚养儿子谢宇澄,积劳成疾,谢应锵以子谢宇澄贵,赠直隶宁晋县知县。谢庆钟(谢墉五子)。谢纯钰(谢垣长子),字兰阶,四库馆议叙、誊录,安徽州同、借补当涂县县丞,著有《小蓬壶吟稿》。谢万钟(谢仁溥父),以子谢仁溥贵,赠奉政大夫。谢莲锷(谢坤子),字剑扬,秀才(监生),山东寿光县知县。谢宗镇,年二十二亡,聘妻孙氏,闻讣恸哭,越七月,悲痛而死。第六代(水字辈)谢汉(谢恭铭子),字皋佩,字广甫,道光乙酉(1825)浙江省“中式考”举人,上虞县教谕。工诗文,著有《宗经集文稿》。谢江(谢恭铭子),字岷山,号树庭,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工诗,精举业,应南、北举人考试十六次,卒不一第。仁宗(嘉庆帝)东巡,尝献诗赋,邀睿赏,寡妻孙氏,在太平军战争中,投河死。谢沂(谢恭铭子,谢江弟),字一庵,号抑庵,道光乙酉年(1825)秀才(拔贡生),傲骨棱棱,绝不肯作谐媚语,文亦肖其为人。传说其梦见进入文昌阁,见书籍满架。谢洙(谢恭铭子,谢汉弟),号菊人,秀才(廪生),好为诗,得晚唐风调,采入《灵芬馆诗话》,寡妻费氏,在太平军战争中,投河死。 谢宇澄(谢应锵子),字石云,秀才(廪贡生),援例担任直隶(今天的河北省)宁晋县知县,工书,山水得王椒畦指授,风骨直逼先民,有治河政绩,后辞去官职,归,以诗书自娱,著有《传雅堂诗集》。谢淮(谢墉孙)。谢河(谢墉孙)。谢济(谢墉孙)。谢泗(谢墉孙)。 谢仁溥(谢万钟子),字湘屏,号芝龄,同治元年秀才(附监、庠生),任河南宜阳侯补知县、宜阳试用县丞,由随大帅袁甲三剿捻军有功,保升至直隶州同知,赠太仆寺卿。同年捻军进攻宜阳,大股聚集,谢仁溥率兵勇堵御,力弱城破,巷战遇害。朝廷事闻,赠太仆寺卿衔,给云骑尉世袭,入祀昭忠祠,事迹宣付史馆。采入《嘉兴府志》。谢雍泰(谢嘉树父),字松龄,道光年间嘉兴县廪贡生,工诗,熟读《三礼》不忘,道光三年(1823),在江苏省做学校助理,妻朱珏,是槜李(嘉兴槜李园)太史朱阶吉的女儿,号餐霞女史,她博通经史以及汉魏六朝唐宋的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工诗赋骈文,因为家贫,给女子做家教,口讲比划,毫不厌倦。同治初年,全家避太平军而去松江县,买卦为生,再后来去上海市区,朱珏给富婆黄氏做家教,不久朱珏病死,著有《留云居诗集》、《裁红馆骈体文集》、《咏十六国春秋诗》。谢雍泰在六十多岁时候去世。“泰”下部是“水”,故名字也是水字辈。谢洪恩,字兰州,号沐堂,秀才(由安徽省歙县选上的贡生),任直隶广平府知府。之后任晋宁知府时,岁不丰收,倡捐俸米,设粥厂以济饥民,全活甚众。递迁广平府知府,降补同知。服官三十载,以廉正着。先是,丁母忧,卜居于枫泾镇之近乡,罢官,后一载而卒。第七代(木字辈)谢调梅(谢宇澄子),字鼎臣,秀才(监生),吉林伊通河巡检。书法家,精铁笔书法,擅长花草,山水画得“四王”的精髓,说话诙谐,太平军战争,避于上海市,日本人争相求购其笔墨。谢公桓(谢宇澄子、谢应锵孙),字次圭,同治丁卯(1867)浙江省“中式考”举人第二名,担任浙江省上虞县教谕,以善教称。书承家学,工画山水,著有《寒松阁谈艺琐录》。(见《重修嘉府志》记载)谢琪树(谢恭铭孙),字修眉,秀才(监生),游历江南,被保举侯选巡检(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归县令管辖,一般秩正九品),试用江苏,为人潇洒,不染俗尘,工写生,人们喜欢传诵其《黄蝶》诗,人称《谢黄蝶》,著有《六真斋诗稿》。 谢敏树(谢恭铭孙),字荫庭,秀才(增生),同治初,立军功,保举侯选主簿(清朝县署称县政府秘书长为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谢玉树(谢汉子、谢恭铭孙),秀才(廪贡生),浙江省侯选训导。谢嘉树(谢雍泰子),字卿梅,从小由母亲朱珏教育,同治癸酉(1873)秀才(优贡生),有文名,善诗赋,可惜中年早逝。谢益(谢洪恩侄),字子迁,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授河南汜水知县(今荥阳汜水镇)。境内河堤溃破,亲督工役,由摩天岭开掘阿道,民庆更生。后为嵩阳书院院长,殁于讲舍。著有《子迁杂著》及诗钞。《道光朝实录》记载:道光丁未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己卯日,“汜水县知县谢益,并不查照章程,按户给票,验票给银,辄将银票并放,以致错杂不清。虽据查明尚无弊窦,办理究未妥协,著交部议处。”清代著名理学家王鉁(),字宝儒,号萝溪,又号澹泉,河南新郑县人,项城儒学训导,清代著名理学家。道光十八年(1838),受谢益邀请,赴汜水县任成皋书院主讲。每天为学生讲解《四书》,并用《定性书》、《识仁说》、《太极图书》开导学生。王鉁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颇受学生欢迎。“益”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二卦,包含“木”。象曰:时来运转吉气发,多年枯木又开花,枝叶重生多茂盛,几人见了几人夸。谢松(谢墉曾孙),秀才,早卒。谢榦,字一廉,妻杨氏,因太平军占领枫泾镇,绝食而死。
第五代(金字辈)谢舒锦(谢均养子),谢垣次子过继,庠生。谢昌鉴(谢墉长子),字轩铸,1751年出生,天才少年,乾隆庚寅(1770)浙江“中式考”举人,年19岁。幼承家学,能全通经史百家,诗文学习汉魏六朝,壬辰(1772)礼闱报罢(进士科举落第),在北京遘遇疾而卒,年21岁。(阮文达《輶轩录》)。繁体字“鉴”有金字旁,属于金字辈。谢恭铭(谢墉次子),字寿绅,号石农。乾隆庚子浙江中式(1780)举人、乾隆丁未科(1787)进士,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官内阁中书。以庶吉士,追赠三品京堂。恭铭赴阙谢恩,特授内阁中书、文渊阁检校。乞假旋里,博收名人遗迹,刻《望云楼法贴》,著有《明贤遗翰》。谢扬镇(谢墉三子),字组珉,乾隆丙午(1786)钦赐举人,四库馆议叙、户部山西司郎中,嘉庆九年(1804)去世,留一孤女。谢应锵(谢墉四子、谢宇澄父),候选州同,中年去世,其妻杜氏是魏塘镇人,自三十岁守寡到四十六岁,足不出户,抚养儿子谢宇澄,积劳成疾,谢应锵以子谢宇澄贵,赠直隶宁晋县知县。谢庆钟(谢墉五子)。谢纯钰(谢垣长子),字兰阶,四库馆议叙、誊录,安徽州同、借补当涂县县丞,著有《小蓬壶吟稿》。谢万钟(谢仁溥父),以子谢仁溥贵,赠奉政大夫。谢莲锷(谢坤子),字剑扬,秀才(监生),山东寿光县知县。谢宗镇,年二十二亡,聘妻孙氏,闻讣恸哭,越七月,悲痛而死。第六代(水字辈)谢汉(谢恭铭子),字皋佩,字广甫,道光乙酉(1825)浙江省“中式考”举人,上虞县教谕。工诗文,著有《宗经集文稿》。谢江(谢恭铭子),字岷山,号树庭,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工诗,精举业,应南、北举人考试十六次,卒不一第。仁宗(嘉庆帝)东巡,尝献诗赋,邀睿赏,寡妻孙氏,在太平军战争中,投河死。谢沂(谢恭铭子,谢江弟),字一庵,号抑庵,道光乙酉年(1825)秀才(拔贡生),傲骨棱棱,绝不肯作谐媚语,文亦肖其为人。传说其梦见进入文昌阁,见书籍满架。谢洙(谢恭铭子,谢汉弟),号菊人,秀才(廪生),好为诗,得晚唐风调,采入《灵芬馆诗话》,寡妻费氏,在太平军战争中,投河死。 谢宇澄(谢应锵子),字石云,秀才(廪贡生),援例担任直隶(今天的河北省)宁晋县知县,工书,山水得王椒畦指授,风骨直逼先民,有治河政绩,后辞去官职,归,以诗书自娱,著有《传雅堂诗集》。谢淮(谢墉孙)。谢河(谢墉孙)。谢济(谢墉孙)。谢泗(谢墉孙)。 谢仁溥(谢万钟子),字湘屏,号芝龄,同治元年秀才(附监、庠生),任河南宜阳侯补知县、宜阳试用县丞,由随大帅袁甲三剿捻军有功,保升至直隶州同知,赠太仆寺卿。同年捻军进攻宜阳,大股聚集,谢仁溥率兵勇堵御,力弱城破,巷战遇害。朝廷事闻,赠太仆寺卿衔,给云骑尉世袭,入祀昭忠祠,事迹宣付史馆。采入《嘉兴府志》。谢雍泰(谢嘉树父),字松龄,道光年间嘉兴县廪贡生,工诗,熟读《三礼》不忘,道光三年(1823),在江苏省做学校助理,妻朱珏,是槜李(嘉兴槜李园)太史朱阶吉的女儿,号餐霞女史,她博通经史以及汉魏六朝唐宋的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工诗赋骈文,因为家贫,给女子做家教,口讲比划,毫不厌倦。同治初年,全家避太平军而去松江县,买卦为生,再后来去上海市区,朱珏给富婆黄氏做家教,不久朱珏病死,著有《留云居诗集》、《裁红馆骈体文集》、《咏十六国春秋诗》。谢雍泰在六十多岁时候去世。“泰”下部是“水”,故名字也是水字辈。谢洪恩,字兰州,号沐堂,秀才(由安徽省歙县选上的贡生),任直隶广平府知府。之后任晋宁知府时,岁不丰收,倡捐俸米,设粥厂以济饥民,全活甚众。递迁广平府知府,降补同知。服官三十载,以廉正着。先是,丁母忧,卜居于枫泾镇之近乡,罢官,后一载而卒。第七代(木字辈)谢调梅(谢宇澄子),字鼎臣,秀才(监生),吉林伊通河巡检。书法家,精铁笔书法,擅长花草,山水画得“四王”的精髓,说话诙谐,太平军战争,避于上海市,日本人争相求购其笔墨。谢公桓(谢宇澄子、谢应锵孙),字次圭,同治丁卯(1867)浙江省“中式考”举人第二名,担任浙江省上虞县教谕,以善教称。书承家学,工画山水,著有《寒松阁谈艺琐录》。(见《重修嘉府志》记载)谢琪树(谢恭铭孙),字修眉,秀才(监生),游历江南,被保举侯选巡检(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归县令管辖,一般秩正九品),试用江苏,为人潇洒,不染俗尘,工写生,人们喜欢传诵其《黄蝶》诗,人称《谢黄蝶》,著有《六真斋诗稿》。 谢敏树(谢恭铭孙),字荫庭,秀才(增生),同治初,立军功,保举侯选主簿(清朝县署称县政府秘书长为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谢玉树(谢汉子、谢恭铭孙),秀才(廪贡生),浙江省侯选训导。谢嘉树(谢雍泰子),字卿梅,从小由母亲朱珏教育,同治癸酉(1873)秀才(优贡生),有文名,善诗赋,可惜中年早逝。谢益(谢洪恩侄),字子迁,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授河南汜水知县(今荥阳汜水镇)。境内河堤溃破,亲督工役,由摩天岭开掘阿道,民庆更生。后为嵩阳书院院长,殁于讲舍。著有《子迁杂著》及诗钞。《道光朝实录》记载:道光丁未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己卯日,“汜水县知县谢益,并不查照章程,按户给票,验票给银,辄将银票并放,以致错杂不清。虽据查明尚无弊窦,办理究未妥协,著交部议处。”清代著名理学家王鉁(),字宝儒,号萝溪,又号澹泉,河南新郑县人,项城儒学训导,清代著名理学家。道光十八年(1838),受谢益邀请,赴汜水县任成皋书院主讲。每天为学生讲解《四书》,并用《定性书》、《识仁说》、《太极图书》开导学生。王鉁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颇受学生欢迎。“益”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二卦,包含“木”。象曰:时来运转吉气发,多年枯木又开花,枝叶重生多茂盛,几人见了几人夸。谢松(谢墉曾孙),秀才,早卒。谢榦,字一廉,妻杨氏,因太平军占领枫泾镇,绝食而死。
第八代(人字辈)谢人杰(谢松子、谢墉玄孙),字俊夫,郡庠生。父谢松,秀才,早卒。母蒋氏,遗腹生之。蒋氏系常熟文恪公(乾隆朝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后,深知礼义,常以忠孝勉励之。咸丰帝庚申九月(1860),太平军俘虏谢人杰,押送他出行。谢人杰且走且骂,行数里,骂不绝口。太平军战士怒断其指,谢人杰越骂越厉害,遂被砍得血肉模糊而死。朝廷知道以后,加以抚恤,追封为“云骑尉”,并开恩,允许“骑尉”的爵位可以世袭。谢伏(谢墉玄孙)谢保(谢墉玄孙)第九代(火字辈)谢丕烈(谢氏支系后代),光绪十二年(1886),谢丕烈等以旧居改建谢氏支祠,在镇南罗神庙的桥东。谢炳,死于太平军战争。谢承烈,死于太平军战争。谢恒照,文童,1896年早逝,妻沈氏二十三岁开始守节。谢嘉鱼,1889年早逝,妻查氏二十四岁开始守节。繁体字“鱼”下面四点。谢文炳,文童,1891年早逝,妻周氏二十八岁开始守节。谢福炳,被太平军抓去,杀死。后辈谢福骏:宣统二年(1910),教育家谢福骏作为校董,低价出租自己在致和桥下塘的房屋,做“养正初等小学”的校舍,第二年,低价出租校后的谢家空地做操场与新校舍。女辈谢墉长女,适直隶通州运粮通判韦协梦,韦氏为芜湖望族。谢墉次女,适廪贡生吴绍涑。(《嘉兴明清望族续记》记载)。秀才叶世业妻谢氏,早寡,当时儿子叶理桢才六个月大,守节二十五年。金山县张兰亭未婚妻谢氏,枫泾人,在太平军战争中,投河死。
三、枫泾谢氏人物纪行1、潇洒文人谢垣谢垣年轻的时候是画家,后来,考上举人进士,谢垣才华横溢, 能吟咏, 善鼓琴, 又工草书, 擅画山水, 还精于鉴别古物,但他生性洒脱,不事权贵,因而仕途艰难。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正月,皇帝诏举“千叟宴”,70岁的谢垣应邀去北京参加。皇上赐万年藤杖、银牌、貂皮、绸缎,不久谢垣告老回乡, 已七十的他在家乡与枫泾的文人、 名士们缔结了“诗画社”,共同评论诗画,赋诗纪之,以娱晚年。谢垣博学能文,,怡情诗酒风神潇散,极有灵气,他作画从不马虎, 对着上佳的纸, 恭恭敬敬, 一丝不苟, 态度庄重严谨,字体古雅可味。或有人以为谢垣困乏,以财物来求作品,就拂袖而起,虽然稿酬昂贵也不顾。谢垣著有《壶领山房诗集》、《漫叟诗话》等。《清诗汇》收录谢垣的一首七言律诗《嘉禾寓中闻秋虫》:何处瓜畦络纬声,虚堂欹枕正三更。旅人本少思乡梦,都被秋虫暗织成。他画的山水《渔隐图卷》(水墨纸本),汪鸣銮题引首,方廷瑚跋。《枫泾小志》提及乡贤汪墉、叶伯圭两个人与谢垣的关系及其密切。汪墉,字廷珍,乾隆癸酉年(1753)与谢垣同一年的举人,参加担任浙江省嵊县教谕、汉阳令,退休回枫泾镇,疏通镇河,喜欢吟咏,与叶伯圭、陈孝咏、谢垣互相唱和。叶伯圭,字次鸥,好读书,工诗,喜欢北漂,最终一无所有,回来以后,三十岁去世。谢垣在枫泾镇的朋友俞云舫,给谢垣作诗《荷包牡丹》:桃花如锦柳如烟,最是阳和三月天。我欲买春春不住,为伊囊内却无钱。谢垣赞赏不已,厚赠之。2、谢垣捐献文天祥画像“文信国像”乾隆辛丑(1781)秋七月,户部主事嘉善谢垣得“文信国像”一轴,绢本。上面题写文天祥的诗句“墨洒天奎映籀红,斯堂殿阁与俱隆。方壶圆峤神仙宅,温洛荣河造化工。列圣文章千载重,诸孙声气一时同。着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左首有正书云“宋文信国公真像,天启元年五月,长洲后学周顺昌沐手敬题。”以示翁方纲,翁方纲叹为奇迹,谢垣就捐赠户部,不敢挂于自己的私室也,每次想到“文信国像”是别人的人,致奉于庐陵文氏祠,让他们妥善保管。江西省《吉安府志》载王忠文《文丞相画像记》云“于吴中见之。”今此轴有长洲周忠介题字,一轴而有文山之像,忠介之书。昔公和道山堂诗云:“稽首承休学二忠。”乾隆丙午(1786)冬,翁方纲奉命视江西学政,谨载此轴于箧。其明年十月有二月,按试吉郡,始奉于庐陵文氏之祠,并以旧所题像五言诗一篇,使学官弟子属而和之,用记其慨,书于轴末。3、谢恭铭刻印《望云楼集帖》明清两代,刻帖风气盛行,私人刻帖数量庞大,而且精品叠出,刻于清嘉庆间的《望云楼集帖》即是其中之一。谢恭铭擅长书法,曾审定历代书家墨宝,命陈如冈汇刻为法帖,即《望云楼集帖》。此帖刻法逼真精良,当时大学士曹振镛曾作诗以纪。据容庚《丛帖目》介绍:《望云楼集帖》全帖共十八卷,首行帖名,无卷数。次行“赐进士出身、文渊阁检阅、内阁中书、前翰林院庶吉士谢恭铭审定真迹”,皆隶书。编次以书家年代为序,自唐人临黄庭经始起至清梁山舟。流传今日的全本极少,帖学老前辈铜山人张伯英阅帖无数,也只见到《望云楼集帖》其中六卷,未见全部。《望云楼集帖》刻成后帖版长期保存在枫泾当地,太平军进入以后,就不知下落。流传下来的完整拓本今日也不易见到,实在是书林学者的遗憾。直到黄山书社出版了由安徽无为县文物管理所何福安先生整理的《宝晋斋碑帖集释》一书,才发现了珍宝!当中除历代墓志碑铭外,名家书法汇帖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细审后发现正是《望云楼集帖》的原版帖石。清代曹振镛 《望云楼集帖感应诗》刻石宛然俱在,即是明证。从书中收录的近拓本来看,历经两百多年,帖石散失近五分之二,剩余者保存情况仍然比较完好,其中《灵飞经》四十三行赫然在列,帖后紫芝老人、鲁直居士、陈氏后人陈元龙、陈世倌及董其昌的题跋也完整刊刻下来。特别是陈氏题跋将灵飞经分拆流传的前后经过详细记录,是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谢恭铭精鉴别,故多以自藏真迹,非辗转翻摹者可比。其中明清各家墨迹为大宗,乾隆间,谢恭铭得到了《渤海藏真帖》四十三行真迹,摹刻成《灵飞经》帖。四十三行外的其余部分已经亡佚,下落不明,谢恭铭所藏四十三行本,后归翁同龢,经翁氏后人保存,由翁万戈先生捐赠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八十年代公布后,世人方知《灵飞经》。那么这套帖版如何从地处吴越的上海枫泾辗转到了安徽无为,被置放于纪念米芾的宝晋斋米公祠呢?在无为县米公祠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介绍:“现在这里收藏的凡晋唐以下的历代名家碑帖一百五十余方,解放前散见于无城礼拜寺刘秉璋私宅”。可见,今天无为米公祠中陈列的碑帖刻石多来自清末晚清安徽籍名臣刘秉璋。刘秉璋的生平事迹中,与望云楼所在地枫泾存在交集的时期是在同治年间。时值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移军上海,为镇压太平军,奏调刘秉璋于帐下。当时太平军进占浙西各郡,刘秉璋率军攻破嘉善县西塘,而后乘势前进,攻占枫泾,刘也因功获授江苏按察使,就在此期间,刘秉璋见到了望云楼集帖石版。刘本文人出身,自然懂得《望云楼集帖》的价值,遂将帖版从枫泾运到故乡安徽,刘为庐江人,无为与庐江两县本相邻,而刘在无为另有私宅,就把帖石置于宅中。一直到解放后,1950年人民政府将刘宅中的石刻移至宝晋斋米公祠。岁月变迁,帖石的本来身份逐渐隐晦,后人难以知晓此帖石的前世今生。至于帖石散失损毁于太平军战火中,还是迁至米公祠以后,就有待更多有心人加以稽考了。上海地区曾经存在并能保留实物至今的明清汇帖数量极为稀少,煌煌十八卷《望云楼集帖》的书法以及文史价值长期并未受到重视,望帖石的重新发现,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附:曹振镛 《望云楼集帖感应诗》望云君名楼,吾以名吾轩。引领云起处,思亲无晨昏。吾师精鉴赏,真赝穷本源。泐石垂永久,赖有后贤昆。先公酷嗜古,卷轴手自翻。分藏俾合翫,易簀有遗言。嗟哉吾伯氏,寥落今安存。云聚易结影,云散难留根。白衣忽苍狗,新安江上村。钩摹十册辑,想见昔典型。唐贤仿旧迹,冠以《黄庭经》。幽宫表先德,殿以墓志铭。吾师盛文藻,献赋登天廷。光华勋卿月,声望转使星。好学老不倦,七十有七龄。我为门下士,惭愧野鹤形。相期渥清足,相誉凤皇翎。师恩感知遇,念及每涕零。幸有哲嗣在,尚记鲤过庭。他时若归去,扁舟访枫泾。《枫泾小志》记载:谢恭铭每得书画,必给同乡施尚桓鉴定真伪。
三、枫泾谢氏人物纪行1、潇洒文人谢垣谢垣年轻的时候是画家,后来,考上举人进士,谢垣才华横溢, 能吟咏, 善鼓琴, 又工草书, 擅画山水, 还精于鉴别古物,但他生性洒脱,不事权贵,因而仕途艰难。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正月,皇帝诏举“千叟宴”,70岁的谢垣应邀去北京参加。皇上赐万年藤杖、银牌、貂皮、绸缎,不久谢垣告老回乡, 已七十的他在家乡与枫泾的文人、 名士们缔结了“诗画社”,共同评论诗画,赋诗纪之,以娱晚年。谢垣博学能文,,怡情诗酒风神潇散,极有灵气,他作画从不马虎, 对着上佳的纸, 恭恭敬敬, 一丝不苟, 态度庄重严谨,字体古雅可味。或有人以为谢垣困乏,以财物来求作品,就拂袖而起,虽然稿酬昂贵也不顾。谢垣著有《壶领山房诗集》、《漫叟诗话》等。《清诗汇》收录谢垣的一首七言律诗《嘉禾寓中闻秋虫》:何处瓜畦络纬声,虚堂欹枕正三更。旅人本少思乡梦,都被秋虫暗织成。他画的山水《渔隐图卷》(水墨纸本),汪鸣銮题引首,方廷瑚跋。《枫泾小志》提及乡贤汪墉、叶伯圭两个人与谢垣的关系及其密切。汪墉,字廷珍,乾隆癸酉年(1753)与谢垣同一年的举人,参加担任浙江省嵊县教谕、汉阳令,退休回枫泾镇,疏通镇河,喜欢吟咏,与叶伯圭、陈孝咏、谢垣互相唱和。叶伯圭,字次鸥,好读书,工诗,喜欢北漂,最终一无所有,回来以后,三十岁去世。谢垣在枫泾镇的朋友俞云舫,给谢垣作诗《荷包牡丹》:桃花如锦柳如烟,最是阳和三月天。我欲买春春不住,为伊囊内却无钱。谢垣赞赏不已,厚赠之。2、谢垣捐献文天祥画像“文信国像”乾隆辛丑(1781)秋七月,户部主事嘉善谢垣得“文信国像”一轴,绢本。上面题写文天祥的诗句“墨洒天奎映籀红,斯堂殿阁与俱隆。方壶圆峤神仙宅,温洛荣河造化工。列圣文章千载重,诸孙声气一时同。着庭更有邦人笔,稽首承休学二忠。”左首有正书云“宋文信国公真像,天启元年五月,长洲后学周顺昌沐手敬题。”以示翁方纲,翁方纲叹为奇迹,谢垣就捐赠户部,不敢挂于自己的私室也,每次想到“文信国像”是别人的人,致奉于庐陵文氏祠,让他们妥善保管。江西省《吉安府志》载王忠文《文丞相画像记》云“于吴中见之。”今此轴有长洲周忠介题字,一轴而有文山之像,忠介之书。昔公和道山堂诗云:“稽首承休学二忠。”乾隆丙午(1786)冬,翁方纲奉命视江西学政,谨载此轴于箧。其明年十月有二月,按试吉郡,始奉于庐陵文氏之祠,并以旧所题像五言诗一篇,使学官弟子属而和之,用记其慨,书于轴末。3、谢恭铭刻印《望云楼集帖》明清两代,刻帖风气盛行,私人刻帖数量庞大,而且精品叠出,刻于清嘉庆间的《望云楼集帖》即是其中之一。谢恭铭擅长书法,曾审定历代书家墨宝,命陈如冈汇刻为法帖,即《望云楼集帖》。此帖刻法逼真精良,当时大学士曹振镛曾作诗以纪。据容庚《丛帖目》介绍:《望云楼集帖》全帖共十八卷,首行帖名,无卷数。次行“赐进士出身、文渊阁检阅、内阁中书、前翰林院庶吉士谢恭铭审定真迹”,皆隶书。编次以书家年代为序,自唐人临黄庭经始起至清梁山舟。流传今日的全本极少,帖学老前辈铜山人张伯英阅帖无数,也只见到《望云楼集帖》其中六卷,未见全部。《望云楼集帖》刻成后帖版长期保存在枫泾当地,太平军进入以后,就不知下落。流传下来的完整拓本今日也不易见到,实在是书林学者的遗憾。直到黄山书社出版了由安徽无为县文物管理所何福安先生整理的《宝晋斋碑帖集释》一书,才发现了珍宝!当中除历代墓志碑铭外,名家书法汇帖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细审后发现正是《望云楼集帖》的原版帖石。清代曹振镛 《望云楼集帖感应诗》刻石宛然俱在,即是明证。从书中收录的近拓本来看,历经两百多年,帖石散失近五分之二,剩余者保存情况仍然比较完好,其中《灵飞经》四十三行赫然在列,帖后紫芝老人、鲁直居士、陈氏后人陈元龙、陈世倌及董其昌的题跋也完整刊刻下来。特别是陈氏题跋将灵飞经分拆流传的前后经过详细记录,是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谢恭铭精鉴别,故多以自藏真迹,非辗转翻摹者可比。其中明清各家墨迹为大宗,乾隆间,谢恭铭得到了《渤海藏真帖》四十三行真迹,摹刻成《灵飞经》帖。四十三行外的其余部分已经亡佚,下落不明,谢恭铭所藏四十三行本,后归翁同龢,经翁氏后人保存,由翁万戈先生捐赠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八十年代公布后,世人方知《灵飞经》。那么这套帖版如何从地处吴越的上海枫泾辗转到了安徽无为,被置放于纪念米芾的宝晋斋米公祠呢?在无为县米公祠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介绍:“现在这里收藏的凡晋唐以下的历代名家碑帖一百五十余方,解放前散见于无城礼拜寺刘秉璋私宅”。可见,今天无为米公祠中陈列的碑帖刻石多来自清末晚清安徽籍名臣刘秉璋。刘秉璋的生平事迹中,与望云楼所在地枫泾存在交集的时期是在同治年间。时值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移军上海,为镇压太平军,奏调刘秉璋于帐下。当时太平军进占浙西各郡,刘秉璋率军攻破嘉善县西塘,而后乘势前进,攻占枫泾,刘也因功获授江苏按察使,就在此期间,刘秉璋见到了望云楼集帖石版。刘本文人出身,自然懂得《望云楼集帖》的价值,遂将帖版从枫泾运到故乡安徽,刘为庐江人,无为与庐江两县本相邻,而刘在无为另有私宅,就把帖石置于宅中。一直到解放后,1950年人民政府将刘宅中的石刻移至宝晋斋米公祠。岁月变迁,帖石的本来身份逐渐隐晦,后人难以知晓此帖石的前世今生。至于帖石散失损毁于太平军战火中,还是迁至米公祠以后,就有待更多有心人加以稽考了。上海地区曾经存在并能保留实物至今的明清汇帖数量极为稀少,煌煌十八卷《望云楼集帖》的书法以及文史价值长期并未受到重视,望帖石的重新发现,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附:曹振镛 《望云楼集帖感应诗》望云君名楼,吾以名吾轩。引领云起处,思亲无晨昏。吾师精鉴赏,真赝穷本源。泐石垂永久,赖有后贤昆。先公酷嗜古,卷轴手自翻。分藏俾合翫,易簀有遗言。嗟哉吾伯氏,寥落今安存。云聚易结影,云散难留根。白衣忽苍狗,新安江上村。钩摹十册辑,想见昔典型。唐贤仿旧迹,冠以《黄庭经》。幽宫表先德,殿以墓志铭。吾师盛文藻,献赋登天廷。光华勋卿月,声望转使星。好学老不倦,七十有七龄。我为门下士,惭愧野鹤形。相期渥清足,相誉凤皇翎。师恩感知遇,念及每涕零。幸有哲嗣在,尚记鲤过庭。他时若归去,扁舟访枫泾。《枫泾小志》记载:谢恭铭每得书画,必给同乡施尚桓鉴定真伪。
4、谢恭铭殴打朝廷命官梁山舟,惊动皇上《清代名人轶事》(清朝葛虚存)之《梁山舟与阮芸台之谑对》:谢墉临终时,虑妾及少子无依,乃以私房钱三千金寄托朋友梁山舟处,要他照顾娘儿俩,百岁老人梁山舟(),比谢墉小4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壬申年(1752)恩科进士,因为性情倔强怪癖,父亲去世后便退隐。嘉庆时赏侍讲学士衔。梁山舟书法在当时非常有名,只用许虚白的纸,夏歧山、潘岳南的笔,陈云杓、陈如冈、冯鸣和的石头。以至于他们也因此致富。梁山舟生活节俭到了吝啬,一件衣服一顶帽子常年不换,不宴客,不做佛事,不受馈赠。谢墉想梁山舟应该可以信赖,而梁山舟信誓旦旦曰:“我不会用此,当为封藏之,不能用来做生意得利息也。”谢墉允诺,把梁山舟的收据放在箱子里面,亲手封识之,且梁山舟要求谢墉“书一存本,不收利之笔据。”谢墉去世不久,由于梁山舟没有接济,小子夭,妾亦死。谢恭铭从北京回家奔丧,检查遗物,发现了梁山舟的收条,乃往梁山舟家索讨,梁山舟就原封不动地交出了,并以其父谢墉的所书写笔据示之,谢恭铭看见梁山舟根本没有把钱花费给小弟弟,对梁山舟曰:“两家至好,年伯又有家父的收据,岂敢计较?”就毁就其据。待捡点钱款完毕,谢恭铭忽问曰:“利息钱何在?”梁山舟怒,然笔据已毁,又没有凭据。谢恭铭谩骂梁山舟根本没有按照父亲的嘱托,而是把钱私拿,想独吞,梁山舟拍案大骂,谢恭铭一挥手而老头子梁山舟倒地。蔡以台后裔、作家蔡宏伟(1969年生,祖籍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生于浙江嘉兴)写到:“梁山舟的字大陆中小学生大都见过,鲁迅就读之三味书屋的匾额就由他书写。予于前清书家,独不喜梁山舟,以其未脱甜俗之气。山舟生平,亦多不足取者。此老素有钱癖,吞没故人子谢三郎存款,遭其兄谢恭铭批颊。贪而受辱,言者齿冷。山舟一生不近妇人,娶妻别室而居,朔望会于中堂,交揖而退。人疑其为天阉也。”官场殴斗案发生以后,由于两个人的行政级别很高,当地七品芝麻官无法处理,案子报去浙江省府衙,由浙江巡抚阮元处置,省长大人阮元知道梁山舟是一个老顽固,而且自己又是谢墉的门生,看看梁山舟没有周济谢墉的子妾,早就心里不满,故令副手、浙江省布政使袁秉直假装调解,就是不予立案。梁山舟看见这样的情形,知道在浙江省是没有机会讨说法的,也干脆学习上访户的精神,跑去北京告御状,并且怂恿谢墉病重在家的三子谢扬镇的老婆和女儿与谢恭铭争夺这笔三千金的遗产,谢恭铭认为谢扬镇没有儿子,女儿已经没有继承权了,梁山舟就给谢扬镇的妻女出主意、给路费,让娘俩与谢墉原来的书童谢升(谢墉的族弟),跑去北京的吏部侍郎禄康府中找说法,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有了一个说法,嘉庆九年(1804)五月庚寅日,嘉庆帝派人去杭州城手谕阮元:朕幼受谢东墅的教授,常感旧谊,是以补给三品封赠而葬礼。今谢恭铭在乡如此狂妄,毁打谢东墅的朋友、谢恭铭的年伯梁山舟,昔年,父不以谢恭铭为子,今日,弟不以谢恭铭为兄,况阮元你们受谢东墅之恩,宁忘之耶?当梁山舟禀告之时,即应具折上奏,明正谢恭铭其罪,方为正确的处理。而你阮元令袁秉直私下调停,何以服众?如果因为谢恭铭为谢东墅之儿子,你阮元如此顾惜,尚可谓因私废公,现在连私情亦废矣。何况你包庇如此逆子,即谢东墅在地下,恐亦不能瞑目。今谢扬镇病故,孤女无依,恐遭谢恭铭毒手,是以病至临危,差家人谢升,报奏至禄康(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谢墉的同事)处投交上访书,幸亏禄康代为陈奏,而谢扬镇也在不久前弃世。朕披览上访书之余,伤心泪下,宽恕谢扬镇妻女其冒昧上访之咎,命你阮元办理,抚恤孤女寡母,锄恶安良,全在你阮元为之,即行,圣旨先缴回,寻阮元据实覆奏得旨,如此隐情,朕实不知,今既晓得,另降谕旨,遵照办理,谕军机大臣等,据阮元覆奏,查办谢恭铭。谢恭铭素性狂傲,于父子兄弟间,未能和睦,本属士林之污点。至于谢恭铭将梁山舟拔须拳殴一节,梁山舟系在籍的侍讲,若以殴辱朝廷命官拟罪,谢恭铭自应流放。但念事隔多年,梁山舟那时候也没有正式立案,业已调停和息。且谢墉之第三子谢扬镇,现又病故,并无子嗣,若再将谢恭铭问以充军边疆,则谢墉身后,门户更加凋零,那绝非朕眷念旧臣之意,我此时就对谢恭铭加恩,且不必究办,交浙江巡抚传知谢家家。毋庸为谢扬镇立嗣,并将谢恭铭严行管束,随时考察。将来谢扬镇妻女回籍,谢恭铭不得稍有欺凌,倘不知悔改,或仍有挟嫌凌虐、侵占财产事情,该浙江巡抚一有闻见,即据实参奏、惩办,毋得回护徇私。将此谕令知之。 皇上圣旨传到杭州城,嘉庆帝就是口头上批评谢恭铭一下,时阮元之父,乐西湖之胜,出家为僧,居某寺,或戏为对联曰:“公子挥拳,老学士斯文倒地;封翁削发,大中丞不孝通天。”时梁山舟为学士,阮元为中丞也。
5、谢恭铭的公共图书馆及其管理员考中了进士谢恭铭之所以尤其被读书人称颂,这是一个坐拥书城的藏书家。其藏书汗牛充栋,特筑“望云楼”以贮之。读书人的毛病是视书为命根子,要么秘不示人,要么概不外借,这既是吝啬也是率真,原本无可厚非!但谢恭铭却没有这毛病,他的藏书楼公开向本地士子开放,慷慨得令人不敢相信!话说有个平湖人叫朱为弼,在谢恭铭家当坐馆先生,教书之余,埋头阅读主人家的大量藏书,学识日益长进,最后竟在科考中考上了进士。谢恭铭的慷慨和藏书成就了一段书林佳话,当然其它受益的读书人还很多,他们记住了这个乡贤与众不同的地方。朱为弼(),字右甫,浙江平湖人,幼丧父母,以孝敬祖母名闻乡里,在谢恭铭家当坐馆先生,教书之余,埋头阅读主人家的大量藏书,学识日益长进,谢恭铭推荐给浙江巡抚阮元,嘉庆二年(1797),阮元督学浙江,创办诂经精舍,聘请朱为弼参与修辑《经籍纂诂》,并为阮元所撰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稿审释、作序、编定成书。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兵部主事、员外郎、兵部右侍郎、漕运总督、河南道监察御史、顺天府府丞、府尹。有蝗灾,单骑驰视,不许铺张款待,曰:“吾为蝗来,乃以我为蝗耶?”。历通政司副使、太常寺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林则徐对他清操自守、刚正不阿的品格,评价很高,嘉庆四十五年(1840),朱为弼卒。死后家无余资,乡人怀其勤慎清廉,入祀乡贤祠。著作有《椒声馆诗文集》、《续纂积古斋彝器款识》、《吉金文释》、《鉏经堂集》、《古印证》等,朱为弼通经学,精于金石之学,尤嗜钟鼎文。
四、历史上金山地区的谢氏家族1、南宋进士谢国光,隐居吕巷镇立极村谢国光,字观夫,晋太傅文靖谢公廿六世孙,谢国光六世祖开始,隐居华亭之南立极村(今吕巷镇)。南宋咸淳九年(1273),领乡荐,一上春官,以对策尖锐,主司畏贾似道不敢取,例补太学生。宋亡,不仕。元朝书侍御史程巨夫,奉诏搜访遗才,或以谢国光荐,杜门称疾,以经史自娱。元至正五年(1345)卒,遗命题其墓曰安节,表其志也。2、明朝名医谢质晋谢质晋,字彦明,元末明初人,善医。谢国光孙,有文行。见《光绪金山县志》卷25。弟谢良贞。3、抗清烈士、民族英雄谢汉谢汉,字玄若,江西省南昌璜溪人。崇祯末,江苏省南京巡抚侯恂提名,授予谢汉为神武营(步军营,校尉是正三品,编制一万人)佐击(亦作佐领,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驻金山卫镇。乙酉(1645)闰月,从吴淞总兵吴志葵参加反清起义,在江苏省吴江桐里市牺牲。4、清朝养生大师谢小万谢小万,字雪斋,别号餐霞山人,居瑶潭村。生而颖异,博通经史百家,旁及星历医卜之书,卜宅于吕巷西偏。绝意进取,好吟咏,善鼓琴,尤喜养生家言。或叩之,曰:“我无他术,世竞其巧,予守其拙,人处其劳,我任其逸,不可以外伤内,不可以形役神,泊乎无欲所以节性,冲乎常静所以一志,相忘人我,终身如是。”论者谓所得颇深云。5、清朝画家谢庭玉谢庭玉,字雪吟,吕巷镇立极村人。工篆刻,好以水墨写生,其仿米氏云山,世尤珍之,远近造请者常满户外。6、朱泾人谢元晖出资重建东林禅寺东林禅寺俗称东法忍,在凤翔里。元朝至大初年,妙因和尚建,本名观音堂。元朝皇庆元年(1312),元智和尚开山。元朝延佑年间,朝廷赐名东林寺。元朝至正年间,毁于战火。明朝初年,至益和尚重建。年久失修。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当地居民陆克己、胡琬林、程浩瞻、谢元晖出资,与超山和尚、西梵和尚、德丰和尚一起重建,历时六七年告成。中央建有方丈殿,设有讲坛,香火特别旺,嘉庆年间,漪云和尚、筠淇和尚先后修缮,原来有四间房间,康熙初年,还剩有三间,如今只保存了宝光院(中间有善应堂、清啸阁)。7、朱泾镇的贞节牌坊乔东山之妻谢氏:从二十三岁开始守寡五十年。无子。沈嘉生之妻谢氏:从二十八岁开始守寡三十七年。丈夫的兄弟强迫她改嫁,百般抗拒 。谢某之妻王氏:谢某是谢允文的儿子。二十多岁开始守寡,家贫无子,非常贤惠。8、明朝处士谢西涯墓《枫泾小志》记载:明朝处士谢西涯墓在镇南南杨村的教化浜(俗称:沙泥坟)。“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才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9、明朝新“孟母”谢氏明朝枫泾镇秀才王俫妻谢氏,夫亡家贫,拮据度日,亲自培训儿子,使之入学,别人称赞其“有孟母风”,守节六十年,王俫死于五月五日午时,谢氏也死于此刻,别人觉得很奇异。10、名医谢鹏、谢鹤兄弟《娄县续志》卷18记载:谢鹏,字在云,监生,雍正年间,宫保李卫荐授太医院院判,以年老乞归,卒。弟谢鹤,字披云,亦精于医,名噪江浙,性好施,戚友及就医贫乏者,悉力周恤。著《北堂诗稿》四卷、《伤寒摘要》六卷。11、娄县知县(县委书记)谢镇藩 娄县包括青浦区、金山区和松江区西部,知县等于现在的县委书记,谢镇藩,举人,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担任娄县知县。12、娄县知县(县委书记)谢庭薰谢庭薰,贵州贵阳人,举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担任娄县知县。13、娄县教谕(分管文教的副县长)谢曦谢曦,江苏省武进人,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担任娄县教谕(分管文教的副县长)。14、光绪《金山县志》之《列女传》文童谢凤仪之妻梅氏文童谢遇春之妻费氏谢某之妻王氏监生梅调鼎之妻谢氏文童曹某之妻谢氏曹景卿之妻谢氏金益谦之妻谢氏15、谢季初的野蛮婆婆元朝枫泾人谢季初的岳父戴君实纳妾得子,妻王氏嫉妒,赶走小妾,然后把继子虐待致死。过了三年,王氏难产而死。(《迪吉录》记载)
五、谢墉保存的铜印“耀明”与民族英雄谢枋得之印谢天锡是华东师大附属枫泾中学早期毕业生,目前是中国著名画家和鉴赏家。2012年3月,枫泾阿丁陪了谢大师一天,他介绍了谢墉的一件原件手迹,是临摹王羲之的手迹。还有两枚宋朝的印章,弥足珍贵。这些文物已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证实,是谢大师16岁离开枫泾时带在身边至今。可以说是枫泾发现的历史最久的真迹。日上午,谢天锡书画作品展暨书画艺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附属枫泾艺术中学举行。谢天锡夫妇及华东师范大学、金山区教育局、枫泾镇有关领导出席。画家谢天锡生于1934年,是枫泾中学早期校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苏州美专和华东艺专求学深造,先后受教于孙文林、刘海粟先生等名师。以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博物馆等处工作。谢老的素描功底和色彩能力尤为突出,青年时代就很具代表性。中年以后,他潜心研究传统的泼墨人物画。谢天锡先生笔力豪放,大起大落,渗化自然,意到形成,“纳古今中外绘画技法之精华,融一炉而终成大器”。谢天锡先生现为著名文物鉴赏专家,中国文博系统高级评委。《南方文物》杂志2001年第3期发表了谢天锡的《南宋谢枋得遗印收藏鉴定记事》。我是南宋爱国之士、诗人和学者谢枋得的后裔,宋之后谢氏外流的一个支派,因为我这里有世代相传的一枚传世珍宝谢枋得遗印,以及两件旁证文物为证。从遗物原件上留下的凭记说明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严格的鉴定,为了对历史和后人负责,我于1998年秋书面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要求鉴定。经批准后,于1998年10月中旬我携物去京,由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三位著名的鉴定专家史树青、朱家缙、刘东瑞先生进行考证,10月13日签发了鉴定证书:“谢枋得印,南宋,长3.4、宽1.7、高3.7厘米。印长方形,立狮钮,角质,光泽润亮。印方形连珠,古文字体阳文‘枋得’二字。一侧边款刻‘叠山先生遗印’,另一侧边款刻‘周亮工珍藏’,知此印曾为周氏鉴藏。其后为谢墉所得。在谢氏后裔保存至今。同意周亮工鉴定意见,可以认为是南宋末年谢枋得遗印。”其它旁证遗物一并作了鉴定,以谢枋得知印为中心证实了文物的来龙去脉与历史的演变是完全符合的,均确认为历史真品。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中还写道:“应江西省博物馆的要求,对该馆职工谢天锡收藏的南宋‘谢枋得印’、明代‘耀明’铜印进行了鉴定。谢墉书佛遗经卷为谢氏后裔家藏,经鉴定,确为谢墉遗物。1275年2月,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元朝军队攻入临安,南宋覆亡在即。时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谢枋得,忽然向同科进士、丞相文天祥询问:“欧阳修、苏东坡两家的家谱如何修的?”文天祥很不解地问:“今日情势你不去聚集民众,筹划抗元,却来谈家谱,你现在说这个话,是不想给国家效力了?”谢枋得摇摇头,沉痛地说:“我询问修谱,也是想为国效力。我的祖先在真宗时当过尚书,可算是簪缨世胄。三百年来,我谢姓人非一家,家非一人,分布海内,喝的宋朝的水,居住、行走的是宋朝的土地,当的是宋朝的官,享的是宋朝的爵禄,枋得得蒙天子看重,已给朝廷效命好些年头了。一旦国家完了,天下落入蒙古人手中,到那个时候,我定会随丞相一起殉国,因此才讲求谱法,令子孙生于宋,卒于宋,葬于宋,子女娶于宋,嫁于宋。我当勉励子女尽忠尽孝,收复中原,以报国家于存亡之际。如先世太傅公(指谢安)奏捷淝水一样。”文天祥流下了眼泪,说:“你有这样的抱负和志向,不但是家庭的孝子,也是国家的忠臣。愿苍天保佑你,国脉家绪,与天并丽,才不辜负你今天讲家谱的一段话。”次年三月,宋朝灭亡。谢枋得绝食五日,壮烈殉国。家谱在他身上竟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五、谢墉保存的铜印“耀明”与民族英雄谢枋得之印谢天锡是华东师大附属枫泾中学早期毕业生,目前是中国著名画家和鉴赏家。2012年3月,枫泾阿丁陪了谢大师一天,他介绍了谢墉的一件原件手迹,是临摹王羲之的手迹。还有两枚宋朝的印章,弥足珍贵。这些文物已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证实,是谢大师16岁离开枫泾时带在身边至今。可以说是枫泾发现的历史最久的真迹。日上午,谢天锡书画作品展暨书画艺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附属枫泾艺术中学举行。谢天锡夫妇及华东师范大学、金山区教育局、枫泾镇有关领导出席。画家谢天锡生于1934年,是枫泾中学早期校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苏州美专和华东艺专求学深造,先后受教于孙文林、刘海粟先生等名师。以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博物馆等处工作。谢老的素描功底和色彩能力尤为突出,青年时代就很具代表性。中年以后,他潜心研究传统的泼墨人物画。谢天锡先生笔力豪放,大起大落,渗化自然,意到形成,“纳古今中外绘画技法之精华,融一炉而终成大器”。谢天锡先生现为著名文物鉴赏专家,中国文博系统高级评委。《南方文物》杂志2001年第3期发表了谢天锡的《南宋谢枋得遗印收藏鉴定记事》。我是南宋爱国之士、诗人和学者谢枋得的后裔,宋之后谢氏外流的一个支派,因为我这里有世代相传的一枚传世珍宝谢枋得遗印,以及两件旁证文物为证。从遗物原件上留下的凭记说明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严格的鉴定,为了对历史和后人负责,我于1998年秋书面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要求鉴定。经批准后,于1998年10月中旬我携物去京,由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三位著名的鉴定专家史树青、朱家缙、刘东瑞先生进行考证,10月13日签发了鉴定证书:“谢枋得印,南宋,长3.4、宽1.7、高3.7厘米。印长方形,立狮钮,角质,光泽润亮。印方形连珠,古文字体阳文‘枋得’二字。一侧边款刻‘叠山先生遗印’,另一侧边款刻‘周亮工珍藏’,知此印曾为周氏鉴藏。其后为谢墉所得。在谢氏后裔保存至今。同意周亮工鉴定意见,可以认为是南宋末年谢枋得遗印。”其它旁证遗物一并作了鉴定,以谢枋得知印为中心证实了文物的来龙去脉与历史的演变是完全符合的,均确认为历史真品。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中还写道:“应江西省博物馆的要求,对该馆职工谢天锡收藏的南宋‘谢枋得印’、明代‘耀明’铜印进行了鉴定。谢墉书佛遗经卷为谢氏后裔家藏,经鉴定,确为谢墉遗物。1275年2月,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元朝军队攻入临安,南宋覆亡在即。时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谢枋得,忽然向同科进士、丞相文天祥询问:“欧阳修、苏东坡两家的家谱如何修的?”文天祥很不解地问:“今日情势你不去聚集民众,筹划抗元,却来谈家谱,你现在说这个话,是不想给国家效力了?”谢枋得摇摇头,沉痛地说:“我询问修谱,也是想为国效力。我的祖先在真宗时当过尚书,可算是簪缨世胄。三百年来,我谢姓人非一家,家非一人,分布海内,喝的宋朝的水,居住、行走的是宋朝的土地,当的是宋朝的官,享的是宋朝的爵禄,枋得得蒙天子看重,已给朝廷效命好些年头了。一旦国家完了,天下落入蒙古人手中,到那个时候,我定会随丞相一起殉国,因此才讲求谱法,令子孙生于宋,卒于宋,葬于宋,子女娶于宋,嫁于宋。我当勉励子女尽忠尽孝,收复中原,以报国家于存亡之际。如先世太傅公(指谢安)奏捷淝水一样。”文天祥流下了眼泪,说:“你有这样的抱负和志向,不但是家庭的孝子,也是国家的忠臣。愿苍天保佑你,国脉家绪,与天并丽,才不辜负你今天讲家谱的一段话。”次年三月,宋朝灭亡。谢枋得绝食五日,壮烈殉国。家谱在他身上竟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五、谢墉保存的铜印“耀明”与民族英雄谢枋得之印谢天锡是华东师大附属枫泾中学早期毕业生,目前是中国著名画家和鉴赏家。2012年3月,枫泾阿丁陪了谢大师一天,他介绍了谢墉的一件原件手迹,是临摹王羲之的手迹。还有两枚宋朝的印章,弥足珍贵。这些文物已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证实,是谢大师16岁离开枫泾时带在身边至今。可以说是枫泾发现的历史最久的真迹。日上午,谢天锡书画作品展暨书画艺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附属枫泾艺术中学举行。谢天锡夫妇及华东师范大学、金山区教育局、枫泾镇有关领导出席。画家谢天锡生于1934年,是枫泾中学早期校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苏州美专和华东艺专求学深造,先后受教于孙文林、刘海粟先生等名师。以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博物馆等处工作。谢老的素描功底和色彩能力尤为突出,青年时代就很具代表性。中年以后,他潜心研究传统的泼墨人物画。谢天锡先生笔力豪放,大起大落,渗化自然,意到形成,“纳古今中外绘画技法之精华,融一炉而终成大器”。谢天锡先生现为著名文物鉴赏专家,中国文博系统高级评委。《南方文物》杂志2001年第3期发表了谢天锡的《南宋谢枋得遗印收藏鉴定记事》。我是南宋爱国之士、诗人和学者谢枋得的后裔,宋之后谢氏外流的一个支派,因为我这里有世代相传的一枚传世珍宝谢枋得遗印,以及两件旁证文物为证。从遗物原件上留下的凭记说明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严格的鉴定,为了对历史和后人负责,我于1998年秋书面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要求鉴定。经批准后,于1998年10月中旬我携物去京,由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三位著名的鉴定专家史树青、朱家缙、刘东瑞先生进行考证,10月13日签发了鉴定证书:“谢枋得印,南宋,长3.4、宽1.7、高3.7厘米。印长方形,立狮钮,角质,光泽润亮。印方形连珠,古文字体阳文‘枋得’二字。一侧边款刻‘叠山先生遗印’,另一侧边款刻‘周亮工珍藏’,知此印曾为周氏鉴藏。其后为谢墉所得。在谢氏后裔保存至今。同意周亮工鉴定意见,可以认为是南宋末年谢枋得遗印。”其它旁证遗物一并作了鉴定,以谢枋得知印为中心证实了文物的来龙去脉与历史的演变是完全符合的,均确认为历史真品。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中还写道:“应江西省博物馆的要求,对该馆职工谢天锡收藏的南宋‘谢枋得印’、明代‘耀明’铜印进行了鉴定。谢墉书佛遗经卷为谢氏后裔家藏,经鉴定,确为谢墉遗物。1275年2月,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元朝军队攻入临安,南宋覆亡在即。时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谢枋得,忽然向同科进士、丞相文天祥询问:“欧阳修、苏东坡两家的家谱如何修的?”文天祥很不解地问:“今日情势你不去聚集民众,筹划抗元,却来谈家谱,你现在说这个话,是不想给国家效力了?”谢枋得摇摇头,沉痛地说:“我询问修谱,也是想为国效力。我的祖先在真宗时当过尚书,可算是簪缨世胄。三百年来,我谢姓人非一家,家非一人,分布海内,喝的宋朝的水,居住、行走的是宋朝的土地,当的是宋朝的官,享的是宋朝的爵禄,枋得得蒙天子看重,已给朝廷效命好些年头了。一旦国家完了,天下落入蒙古人手中,到那个时候,我定会随丞相一起殉国,因此才讲求谱法,令子孙生于宋,卒于宋,葬于宋,子女娶于宋,嫁于宋。我当勉励子女尽忠尽孝,收复中原,以报国家于存亡之际。如先世太傅公(指谢安)奏捷淝水一样。”文天祥流下了眼泪,说:“你有这样的抱负和志向,不但是家庭的孝子,也是国家的忠臣。愿苍天保佑你,国脉家绪,与天并丽,才不辜负你今天讲家谱的一段话。”次年三月,宋朝灭亡。谢枋得绝食五日,壮烈殉国。家谱在他身上竟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南方文物》杂志2003年第2期发表了谢天锡的《明代“耀明”铜印主人考》我家祖传的遗物中,有一枚铜质古印柱钮,方形印面,刻有阴文篆书“耀明”二字,一侧边款刻“亮工”二字。清代乾隆年间由谢氏祖上、吏部左侍郎谢墉从周亮工家中征集“叠山先生遗印”时,将这枚“耀明”印也同时转让过来了,在谢氏家中保存至今。只知道已有几百年了但不知是历史上何人之遗物,显然在当时,周亮工是知道周氏后人在转让时也介绍了此印的主人是谁,并表明其意义,否则谢墉是没有必要同时也收下这枚铜印的。因相隔的年代已久,史海茫茫,查无头绪,只有请求专家鉴定了。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根据印体的造型特征和印面的文样认定,这是明代的遗物,并证明“此印为周亮工所藏”,鉴定意见写得较为谨慎。其时,我申请鉴定的遗物有三件,主件是要求鉴定南宋谢枋得遗印的真伪,这已得到确认并证实了历史的来龙去脉。至于铜印“耀明”的主人是谁?在没有更多线索的情况下,鉴定意见也只能写到这一步。而“耀明”铜印是谁的遗物尚未确定,自然是一种遗憾。周亮工为何要藏此印?后来谢墉对此印为何又感兴趣?一连串的问题就不好解释,使这枚古印仍然覆盖着一层迷雾。我找来了明清期间的史书和几本历史人名字典,伏案翻书,从周亮工死前开始,清初之前至明代之初查遍了人名的姓、名、字、号,都没有“耀明”此人,再向前推移也无此人。难道历史上根本没有“耀明”这个人物?那么鉴藏家周亮工竞收藏了一块破铜烂铁似乎是不太可能的。谢墉是二品官吏、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鉴赏家,竟糊涂到把一块废铜当宝这也是不太可能的。按理,历史上必有其人,也有其名,并有其传奇的经历,不过隐藏得太深罢了。周亮工的生卒年月是一明末清初人,字元亮,一字诚斋,号栎园,称为栎下先生,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举进士,官御史,是明末的一名文职官吏。他博学广识是集政治、文学、鉴藏、出版于一身的名流雅士尤以鉴藏而著称。周氏身处明代末年,朝廷腐败,君暗臣庸,时局混乱,江山不稳,各地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外有清军压关,明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形势极度紧迫。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自缢煤山。周亮工随福王南逃福建,吴三桂叛变引清军入关,大军直下,明亡。周亮工被迫受旨,降绩任福建左布政使。他是明朝遗臣,心存不服,秉性耿直,因此处处受嫌,被弹劾入狱后,经友人保释,闲居一时。于康熙初期,又起用为江安粮道,多年后又因事判罪入狱,这一次就严重了,是死罪,后幸遇大赦而获免死。出狱后不久,便病死。周亮工一生经历曲折,仕途坎坷,有志而不得志,有才而不展才,报国无门,便致力于学术,写下很多著作,鉴藏了很多古物,帮助同辈学者出版了很多书籍。他虽违心降清,而意在复国,因此两度入狱,身心负重,含愤而终。他的人生背景似乎与南宋爱国志士谢枋得有很多类同之处,一个是处在宋元之际,一个是处在明清之际,同行一条命运之路。因此,他对谢枋得的品格和志节也格外敬重,在他晚期的收藏生涯中,如获至宝刻下了“叠山先生遗印”的“周亮工珍藏”的边款,其“珍”一字,如见故人,倾诉人生。他第二次入狱后,在狱中写下最后一本著作名叫《书影》,多为零星札记。他不可能用语言直接表达反清思想,便在书中借题抒情“人但知谢叠山之死宋,不知其妻李初匿贵溪山中,元兵入山令:日苟不得李氏屠而墟,李闻之日‘岂可以我累人’,遂出就俘自缢狱中。叠山女、通判周铨妻,早嫠无子,闻父死于燕,母死于狱,乃自投桥下死,乡人名其桥曰考烈。弟君烈、君泽、三侄女皆死于狱,兄君禹在九江不屈斩于市。其一门视死如归。”他写的是谢枋得一门抗元殉国,实际上是隐射他自己反清的内心世界。他的大部分著作,后人将其编人《四库全书》,而在复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他写的《读画录》中载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的诗句就视为“语涉违疑”。因明朝灭亡后,满清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人分四个等级,满人为上等、民族汉人是亡国奴,划为末等民族,而周亮工竟敢借读画为名,称“人皆汉魏上”,岂不就是反清的口号吗?于是奏请朝廷,将周亮工的著作彻底查毁,不仅是《读画录》,他的其他著作也一律销毁,因此周亮工的才华和声望流传不广,即使在民间留存一些,也不是原版,而且是残缺不全,往往还是后人重刻的。周亮工是一代名士,才高八斗,又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因有历史原因使后人对他了解不多。纵观时代背景和周亮工的人生经历,就能透析他的人格和观念,尽管他也有降清的一失之错,但他与其他叛臣是不同的,他们叛明投清,狗比狼凶,残害百姓,连连升官。而周亮工屡屡要表达抗清复明的思想,因此遭受两度入狱之苦,最后在病贫交加中辞世。看了这段明清期间的史料,我无限感叹,夜深人静,思绪翻腾,推开窗户,天空仍然是黑黑的,但远处似乎有微微的一丝亮点。联想到这枚“耀明”古印,岂不就是“光耀明朝”的含意吗?这不就是周亮工心灵的写照吗?“耀明”就是周亮工本人。他不可能再冒杀身之祸,公开自己,又增添一个字号,一个明朝遗臣的亡国之痛和复国之求,不是明明白白地又是隐隐约约地刻在“耀明’两字上了吗?既然在史料上没有发现任何一人与“耀明”的名号有关,那只有与周亮工对得上号这正表明了他的气节和灵魂。古人的称谓名目繁多有名、字、号但这些都可以从史料中查得到而另有一种额外的“异名”,只是表明一种象征性的自我形象,或有意作为一种隐晦的手段,也有仅仅是表明一种意趣,不属于正式的称谓,一般都无记述,故在史料中难以查到。当社会处于改朝换代之际,在刀光剑影的形势下,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异名,就很少公开使用,这枚“耀明”铜印很明显是反清复明的一种异名,印而且是周亮工自己刻的,理由是印章侧面的边款刻的是“单款”只有“亮工”二字,这就证明是刻印者的留名,是他自刻自白的一种表现。物件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可解释为“此印为周亮工所藏”。时间又过去了很久,谢墉发现先祖的“叠山先生遗印”由“周亮工珍藏”着,他积极地设法索售归回,在与周氏后人的接触中,也知道了“耀明”的真正含意,睹物思贤,百感交集,两位古人虽隔宋、元、明三朝,却都是报国有心,壮志未酬,最终化作民族之气而永存。谢墉也是鉴藏家,深谙“耀明”铜印的收藏意义,也考虑到周氏此时并不宽裕,便以优厚的条件连同“耀明”铜印一并征集来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认定这枚“耀明”铜印是明代的遗物,“证明此印为周亮工所藏”。有了这样一个框架为我进一步研究“耀明”究竟是何许人士提供了一条可循的路线,此文仅仅是对鉴定意见的补充。
第六章 谢墉的同事朋友们一、翁方纲翁方纲(),比谢墉年轻14岁,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着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沈津教授著作《翁方纲年谱》也提及谢墉: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六月二十二日,翁方纲奉命充江南乡试副考官,谢墉为正考官。时谢墉随驾在热河,和翁方纲一起奉使同去山东省,同时游历琅琊。谢墉准备向皇上告辞,乾隆帝问:“翁方纲是汝同年否?”谢墉对:“是。”皇上曰:“翁方纲的学问是不是在北方中所少见?”谢墉对:“翁方纲的学问即在南方亦所少见 。”二、张冲之张冲之,字道渊,顺天宛平人,雍正初,以秀才举孝廉方正,授工部主事。遇事雷厉风行,在果亲王前管理事务,如果有不同意见也毫无避忌。后来以事被降职。乾隆初,复原官,改刑部。累迁户部郎中,治事公平。去世以后,乾隆壬辰年(1772)十一月,谢墉与景福、吉梦熊、刘统勋、钱载、赵佑等祭张冲之。三、刘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原型》)谢墉和谢墉同年,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平时一身正气,不收人礼物的刘墉,却与谢墉经常互赠食品、药品,可见其日常往来之频繁,生活细事交往之亲密。刘墉因谢墉赠他丸方所写的诗,题为《谢金圃侍郎以丸方见惠赋此为谢四首》:一笑相看两颓翁,弱惟我健惟谢公。无人能使金丹转,扶老还求草木中。公有微疴解自治,炎黄书在每勤披。闲吟丸药流莺转,想见睛窗得句时。授我良方费恃裁,胸中梨枣劝深培。珠盘走处浑无滞,本自圆机妙悟来。药病双忘愧无能,投琼有意报良朋。期君早入维摩室,百亿灯中问一灯。“珠盘走处浑无滞,本自圆机妙悟来”,就是他们俩在满清朝廷的战战兢兢处境的真实写照。刘墉在其家书中,经常给老家兄弟捎几两银子买炒豆吃,当谢墉馈送刘墉爱吃的烘豆时,刘墉一打开封纸,见了颜色青青的大绿豆,禁不住诗兴大发,写下了《金圃少宰惠烘豆赋谢》一诗:函封忽送青青豆,来自芝兰玉树家。燕市盘筵浑未惯,江乡含咀竟相夸。咸因盐溃尝宜酒,香为烘干制似茶。体物更求新咏好,兰苕翡翠色同嘉。(“芝兰玉树家”就是谢家,《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芝兰玉树”,后来一直被用来指代谢氏子弟,再后来,就变成有风度的美男子的代称了。)刘墉不止接受谢墉礼物,而且也对谢墉投桃报李,他的另一首诗《以自制饽饽奉馈金圃并小诗请和并小引》,就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有趣的记载。其诗小引为“搏面蒸食,古以裹肉者为馒头,包菜者为酸饀。今则加以蔗糖,拌以果实,秦晋总谓之馍馍,燕齐则谓之饽饽,南方无专名也”。诗为:雪厚三冬是所资,四时气备土膏滋。晴雷隐隐闻远讶,玉屑霏霏见亦奇。都蔗浆和甜亦美,胡麻油制样多歧。广微俳说惟知饼,食有单详更可披。陈连营《刘墉的多面人生》记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以后,刘墉主要在中央为官,历任各部尚书,升职协办大学士,官居一品的刘墉变得像狐狸一样,藏起自己的尾巴,做一个真正的“由聪明变糊涂”的人。为此,他招致乾隆帝的多次严厉训斥。一次,乾隆帝向刘墉询问新任知府戴某品行如何,作为吏部尚书的刘墉却以“也好”应对,乾隆帝为此大为光火。刘墉的“模棱”还表现在取士上。以前他不满士风日下,每次取士,均以严厉著称,中年以后,他再任考试官,以宽容取悦士人,以致大才子袁枚以“月无芒角星相避,树有包容鸟亦知”诗句相赠。对于刘墉的“改节”,许多人也不以为然,好友谢墉专门进献“否卦象辞”以相讥讽,希望刘墉还其本真,复其固有。四、钱大昕钱大昕(),比谢墉小9岁,字晓征,江苏嘉定人,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大昕为“一代儒宗”。乾隆首下江南时与钱大昕同应召试特授内阁中书之谢墉、陈鸿宝、王又曾、蒋雍植、吴朗、褚寅亮、吴志鸿、孙梦逵相继入都后,亦常聚宣南,“或一月,或半月,辄小集……则相从谈诗文,杂以诙嘲,怡酒取饮,盖无日无之也”。到了老了,钱大昕还是喜欢与谢墉聚会,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廿九日钱大昕到京,寓谢金圃(谢墉)先生邸。钱大昕也为谢墉的祖先谢安作诗:“一局丁丁棋子堕。指挥小儿贼已破。阿坚连牵二十年,鹤唳风声气先挫。平生拥鼻洛下吟,不知中有开济心。文度手版徒倒执,茂弘故节羞重寻。当年久负苍生望,手护金瓯竞无恙。东山既出果如何,从此一雪清谈谤。白鸡梦断吁可怜,长干梅岭好墓田。始兴小子肆狂虐,三鸦冈口移今阡。颜公石柱张公录,表树守冢自胡宿。考证争传明府文,祠田更得中丞续。宰相风流百世师,遗民堕泪读新碑。功名盛满保终始,令人太息桓作诗。”钱大昕曾经为谢墉《荀子笺释》作跋。五、状元秦大士秦大士()是乾隆时状元,比谢墉大4岁。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皇帝对他的身世有所疑惑。问他:“你果真是秦桧的后代吗?” 他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追查的结果:秦大士是宋朝清官秦梓的后代。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家族背景,秦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达到鼎盛,子孙中不泛朝中重臣。秦大士为人清正,在外只做了十来年的官,乾隆二十八年,就退休回归金陵。晚年兼喜绘事,尤善写竹,间作写意花卉,士气盎然。有蓬莱山樵集,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中状元后更加精益求精,曾奉乾隆之命缮写《昭明文选》。清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清代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秦大士被列入“能品”。在故居的西屋还保存着秦状元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碑刻,各俱形神,赏心悦目。一天,秦大士和一帮文友到杭州游西湖。来到岳飞墓前,看到秦桧夫妇反绑双手,朝着岳王坟下跪。一位朋友就故意拉住他题对联,机敏过人的秦大士并不推辞,也不作任何解释,提笔缓缓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从此为杭州西湖增添了一段佳话。秦大士晚年喜欢绘画,尤其善于写竹,有时作写意花卉,生气盎然,名重一时。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十二月,秦大士去世,卒年六十三,谢墉与景福、翁方纲、钱载、吉梦熊、赵佑等公祭秦大士。六、嘉善县书画家陶之金陶之金,字载岳,号东圃,浙江嘉善秀才,为梁山舟、谢墉所器重。能山水,更长花卉竹石,行、楷书临摹张照,而深得颜真卿、苏轼法,非专学张照,著《墨香居画识》。七、大学士、国舅傅恒《郎潜纪闻初笔·卷七》记载谢墉“尝馆大学士傅文忠公(注:即傅恒)家,额驸尚书忠勇公(福隆安)暨文襄王(福康安)皆冲龄受业”。福隆安是乾隆帝的女婿,福康安是乾隆帝的私生子。
八、文学家、诗人袁枚高中语文课本《祭妹文》的作者就是袁枚,袁枚(),字子才,比谢墉大3岁,诗人、散文家,钱塘(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袁枚是乾隆诗坛头号人物,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诗人三大家”,袁枚努力结交在南京的权要,以获取政治庇护和文化资本,这一点我们当然可以找到不少相关记载。其实除了与南京的地方官员结交外,我们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袁枚与乾隆二十四年江南乡试主考裘曰修、副主考钱琦,二十七年主考钱陈群,三十三年主考王际华,三十六年主考彭元瑞,四十四年主考谢墉,四十五年主考钱载,五十一年主考朱珪,五十七年主考铁保,六十年主考刘权之、副主考钱福胙都有交往唱酬。这些翰林学士们对袁枚声名在京师的扩展大有帮助。九、诗僧湛泛湛泛,字药根,俗姓徐,江苏省丹徒人。曾游历京师,与同代学者诗家往还,人称为“方外才人”。诗学唐人,佳作甚多。深得谢金圃、秦涧泉、秦西岩、李文园、沈云椒诸公的器重,有《双树堂诗钞》。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1757年前后在世。十、历史学家王鸣盛王鸣盛(),字凤喈,比谢墉小3岁,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书法家,江苏嘉定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行书七言律诗页》(纵25厘米,横15.1厘米。小莽苍苍斋旧藏,田家英家属捐赠。)提及“筒谢金圃前辈,小除夕集金圃斋。东吴王鸣盛。”表明他们一起在谢墉的家里共度除夕。
第七章 谢墉的桃李遍天下一、“愤青”汪中汪中,字容甫,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他生于乾隆九年(1744),家境贫寒,七岁那年,父亲去世,无钱读书,母邹氏家居,长大后给市内书商打工,向书商借阅经史百家。由于他天资聪慧,博闻强识,举所诵书若流水。他的文章,特别是骈体文写得漂亮。乾隆四十二年(1777),侍郎谢墉督学江苏,试经解、策、赋、诗,汪中均列第一,举为拔贡生。每试别置一榜,署名诸生前。但也许正由于家境的清贫,造成了他自卑心理的性格。史料记载说,汪中的胆子很小。据同乡焦循记载:汪中怕衙门的号炮声。每当他去拜见江苏学政谢墉时,谢墉特别关照门卫司炮者,等待汪中离开衙门很远时才放炮。当时人对汪中的行为举止和个性有种种议论,称他为“狂生”(现在所谓的“愤青”)。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记载说:汪中“性质直不为容止,好嫚骂人。人目之曰狂生。”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也称他“性伉直,不言佛老阴阳神怪之说,又不喜宋儒性命之学。”除宋代朱熹之外,“有举其名者,必痛诋之。”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学界之泰斗的阮元在其《淮海英灵集》之《汪中小传》中,也很婉转地指出:“生平多谐谑,凌辱时辈,人以故短之。”汪中还有仇富情结,极端的卑视和不满扬州盐商,甚至对两淮盐运使衙门也表现出轻蔑的态度。有一次,江苏学政谢墉推荐汪中见盐运使,而汪中“偶有不合,怫然去”,这使得谢墉为之在盐运使面前连连谢罪。如此狂放,即使在民主自由日盛之今日,恐怕也不会受人欢迎,何况在封建制度最为完善的清代!汪中的这种“狂放”、”怪诞”、“无容人之量”的举止行为和“持才傲物”的心理状态,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损害,而且对学识的长进也无任何的益处。谢墉亦是朝廷二品大员,在等级观念十分严格的封建社会,并不是谁都可以在其面前为所欲为的,就是因为汪中有才华,谢墉就心甘情愿地折节下拜,甚至为提携汪中,而说出“我所以位置在汪中上面,那是因为我的官位,如果说到学问,我对汪中还应俯首称臣”这样谦逊的话来。如果说汪中的学问还不错的话,那么谢墉的学问起码不会在汪中之下,因为在清朝对屡掌文衡之人,尤其关系到龙种的教育的尚书房师傅的选择,那绝对的是只有“学问精纯”才行,由此不难想象出谢墉学问之好应在朝廷官员中是十分突出的,由此我们更可以体味到谢墉所以说出那些贬抑自己,抬高汪中的话,全在于用心良苦地想使汪中“文誉大起”。知者不罪,不知者“白眼”。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要有一点自知之明。汪中周围的人,对他这种“质直”的性格是充分了解的,也能充分理解他的言行举止。他们往往能容忍他的“狂放’言行,并且处处从好的方面来理解他,或者从各方面帮助他处理已造成的影响,以此来规劝他。《清朝野史大观》卷10记载说:谢墉等人“一片热肠,爱才如命,独怪容甫少宰(指谢墉)旷代之和,复得仪相国(指阮元)、镇洋制府(指毕沅)送抱推襟、殷殷以国士相期待。乃其集中,如自序、吊黄祖、吊马湘兰、颂狐父之资诸篇,愤郁牢骚,几若失职辱身。举世欲杀,块然无一可伍者。不知世有容甫之学之才,并无容甫当日之遇。荒山破屋,头白无闻,其斫地问天,又当如何也!”正是有谢墉这样一批人,他们理解汪中的处境,容忍他的怪异,尽一切可能识拔他,故而才成就了汪中这样一位学者。对此,汪中也深深地感谢谢墉,同时,他也逐渐认识到了“狂放”、“怪诞”的危害性。晚年,汪中的性格逐渐转向平和。乾隆五十五年,湖广总督毕沅、礼部侍郎谢墉、刑部侍郎王昶联名向两淮盐政戴全德推荐汪中董理文汇、文宗《四库全书》校勘之役。戴全德接受诸大僚建议,礼聘汪中,典文宗阁秘书。汪中住金山精法楼,检理本书,校正文字,竭二年之力,写出校记二十余万字。从汪中《文宗阁杂记》、《续编》、《三编》的随手札记看,其检校之勤勉和严谨,审读之广泛,可见一斑。汪中在文宗阁校《四库全书》的出色表现,为时人推重,尤得戴全德垂青,复荐其校文澜阁书。汪中体弱多病,屡辞而盛情难却,只好允承,随后启程,于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二三日抵杭州。下车伊始,即入西湖照胆台侧杭州书局,投身校勘事。其时书已陆续送阁,所未成者不足三四千册。汪中按籍而稽,比扬州奉到之书,卷册多有不符。月余之内校毕,所居虽门对西湖美景,然于诸胜地未涉一足,可见其敬谨之程度。惜其劳累过度,心力交瘁,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一月十九日殉职,享年51岁。汪中去世后,镇江、杭州两地都举行了祭祀汪中活动。四方文士聚而拜祭,阮元书题“述德诵芳”匾、李兆洛署“仰之弥高”额,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证实汪中对《四库全书》的贡献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赞扬,其事迹影响着后来人。扬州民间有“无书不读是汪中”的传说,名儒杭世骏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郑虎文、朱筠等名儒称汪为奇才,被誉为“天地间有数之奇文”。汪中治学广泛,见识博大,善于融会贯通。对经史、诸子、文学、哲学、文字、音韵、训诂、校勘、金石、地理、书法、篆刻等均有研究,成果颇丰,有《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 二、孝顺爱友的李惇李惇(),比谢墉小14岁,字成裕,祖籍江苏高邮,出生在扬州。祖、父皆文人、力行善事。李惇幼年读书颖异,七岁即知解经,有神童之名。既长,博学聪明,尤深于《诗》及《春秋》三传。与同郡王念孙、汪中、刘台拱、顾九苞、任大椿诸人,力倡古学,极一时之盛。晚年喜好历法,得谢朓的《梅氏书》,尽通其术。后与嘉定的钱塘齐名。著有《卜筮论》、《尚书古文说》、《金縢大诰康诰三篇辨》、《大功章烂简文》、《明堂考辨》、《考工车制考》、《历代车制考》、《左传通释》、《说文引书字异考》、《读史碎金》、《社氏七历补》、《浑天图说》诗文集等,多未见于世。《清史稿》列传记载:李惇内性淳朴,事母孝顺,侍疾居丧都尽礼节。直率寡言,唯有讲学的时候才口若悬河。做了许多年的秀才,很不容易被谢墉选拔为高等贡生,派遣北京的国学馆考试,考试前夕,同行好朋友贾田祖死了,李淳亲自收敛,送棺木归其家,竟错过了考试。学使谢墉闻而叹曰:“李生以博学名,然而做人非常敦厚,实在是今日之古代贤人也!”乾隆己亥,李淳才考取了举人,第二年,乾隆四十五年成进士,入选知县,南归。学使彭芸楣侍郎聘李淳主持暨阳书院,鼓励秀才们以朴实的学风。江籓喜欢诋毁前人,李淳告诉他曰:“王子雍若不作《圣证论》,以攻郑康成,岂非醇儒?”其面规人过如此。乾隆四十九年(1784),生病卒于家,年五十一。著有《群经识小》八卷,考诸经古义二百二十馀事,多前人所未发。三、得意门生阮元阮元(),比谢墉小45岁,字伯元,号云台,扬州仪征人,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张监在《阮元年谱》中记载: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谢金圃侍郎(谢墉)督学江苏,岁试,取21岁的阮元科试一等第一名,补廪膳生员。阮元的全家高兴不已,阮元以实力和素质踏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历程。非常特别的是,谢墉是阮元政治生涯的原点,是阮元的大恩人。之前阮元往仪征应试,因贫受窘,某县吏资助之,旋入学,没有住宿费,就寄宿仪征的寺庙“资福寺”中。那年夏天,凌廷堪上书翁方纲,向其举荐阮元。阮元被江苏学政谢墉惊赏为:“余前任在江苏得汪中,此次得阮元矣。”谢墉马上破格提拔阮元为助手,第二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阮元随谢墉出试镇江、金坛等地协助阅卷,后在太仓结识钱大昕、李赓芸。九月,乡试揭晓,阮元考取举人第八名。十月入京,结识王念孙、任大椿、邵晋涵。嘉庆三年(1798),阮元赴浙江任巡抚,管理浙江省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停,而且特别照顾谢墉的家族,阮元曾先后为谢墉刻书数十种。
四、天妒英才的顾九苞顾九苞()字文子,扬州人,比谢墉小19岁,从小就博闻强记,日诵五千言,不管酷暑还是寒冬他都手不释卷。当时的学政谢墉在江左视察时,特别赏识顾九苞和汪中两人,将他们的姓名单列,其它学生另外排在一起,也就是说别的学生是根本不能和他们两人比肩的。顾九苞刻苦自学,于辛丑年(1781)考中进士,可惜的是他考中进士回乡时,于天津路途,突发毒疽,结果不治而亡。他原本著作宏富,但由于死在旅途中,很多稿件也就散佚了,因此我们今天无法读到他的精彩著作了。顾九苞为人比较内敛,和他同学的汪中个性较为张扬。据阮元记载,他们两人在扬州读书时,正好谢墉到扬州考察学业情况,谢氏想考考他们,叫他们互相品评。顾九苞显得很谦逊,汪中立即说:“我第一,九苞第二。”谢墉听了汪中的回答觉得汪中不够谦虚,汪中说:“选拨人才要一言论定。如果因为谦虚,反映的情况不准确就不好了。”还有一则记载也说到汪中品评人物,汪中说在扬州范围内读书人有三个“通者”,有三个“不通者”,“通者”是自己以及王念孙、刘台拱,“不通”的人是顾九苞、程晋芳、任大椿。有一个学人问汪中自己是属于通者还是不通者,汪中不假思索,说“你不在不通之列”,学人听了面有得意之色。汪中接着说,你要达到不通还要再读三十年书。可见汪中在这里说的通与不通,也就是甲等乙等的意思。一般读书人离顾九苞就差远了。这个故事,汪中将顾九苞说低了,其实汪中、顾九苞都是大师级人物。顾九苞所交,多为一流学者,1779年,历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的作者)在北京,和高邮王念孙、顾九苞、任大椿、宝应刘台拱关系甚好,经常一起切磋学问,他们的研究代表海内最高水平。顾九苞的母亲任氏是通经学的人,史籍记载说“文子(九苞)之学所从出也。”甚至顾九苞的儿子顾凤毛,也不是得自父亲的传授,而是跟祖母任氏学。《族谱》上有一段任氏的记载,任氏的父亲是徽州府学的教授,任氏从小就很聪明,她不屑于做女工,而喜欢读《南北史》,闲暇时就与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谈史论文,并擅长做诗。她和丈夫顾锡爵生活清苦,但她毫无怨言,一副安贫乐道的样子,她吟讽自娱,除了教儿子、孙子功课外,家族中其它人请她看看诗文她也及时评点,其著作有《澹客诗文钞》,大师任大椿为诗集作叙。任氏在古代妇女中是优秀人物,只因历来史书对妇女的情况记载太简,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了一些不便,所幸的是赖传世族谱我们能略知她的大概。五、谢墉的粉丝状元郎石韫玉石韫玉(),字执如,比谢墉小37岁,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五十七年,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旋视学湖南。历官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为谢墉《食味杂咏》做后序:“乾隆辛丑主会试,士之不第者造为蜚语云,谢金圃抽身便讨,吴香亭到口即吞,坐此贬官,但此二语实出《寄园寄所寄》中,两公之姓相合,故毷氉(不得志)者移易其词以腾口说耳云。”为谢墉无辜被诬陷鸣不平。六、和珅的死对头谢振定谢墉在朝廷有一个后辈好学生谢振定(),比谢墉小34岁字芗泉,湖南湘乡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出身,以“烧车御史”的美名闻名后世。谢振定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谢再诏,举人。长兄谢振宇,进士,先后任过武英殿四库馆誊录官和知县等职。三兄谢振宁,举人,任过知县。谢振定少年聪敏好学,随父兄在家乡湘乡县常林桃林湾读书,10岁前就读遍了十三经。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与兄振宁同举于乡,越三年,为乾隆庚子科进士。乾隆四十五年(1780),谢振定中庚子恩科进士二甲第十六名,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长期拜谢墉为老师。乾隆五十九年(1794)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方漕运途中,漕船在瓜洲因无风不能动,因为谢振定祈祷,风转顺风吹动漕船,时人称“谢公风”。一年后,谢振定担任兵科给事中,因为在街上遇到和珅宠奴坐着官车横冲直撞,辗毙了一名妇人,谢振定大怒,指其乘违制车辆,命令士卒将和珅宠奴拽下车鞭打,不顾和珅的妾舅的威胁,更把官车烧毁。称“这车怎么是大学士坐的呢?”。数日后,给事中王钟健按和珅之意,借他事弹劾谢振定而被免职流放。鲍之钟作《题谢芗泉侍御金焦放舟图》:谢公只爱东山住,未识金焦两点青。何似称诗狂御史,相将放棹古中泠。天空铙吹惊秋籁,波静鱼龙避使星。我自菰蒲惭旧隐,十年孤负草堂灵。谢振定被流放后,因烧和珅车受到所到之处的人民爱戴,其押差亦对谢振定十分尊重。谢振定到边疆后因当地官员害怕和珅,所以过得很苦,只能吃苞米、高粱米为生,又要劳动,但他仍吟诗作对,苦中作乐。支持到嘉庆四年(1799)被平反。次年,授礼部主事。之后升任礼部员外郎,被派往江南监收漕粮。最后回到湖南湘乡故乡终老。嘉庆十四年去世。谢振定有两个儿子,长子谢兴峣考中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出任河南裕州知府,道光帝曾接见过他。接见时,道光帝问:“你是湖南籍人,为什么能说北京话?”谢兴峣对答:“臣父亲谢振定曾经担任御史,我就在京师长大。”皇上问:“你就是‘烧车御史’的儿子啊?”于是褒勉甚至。次日道光帝抵达军机处,与军机大臣们说:“我很小时候就听闻‘烧车御史’的故事,昨天我才见到他的儿子。”于是命升谢兴峣为叙州知府。谢振定“烧车御史”的美名便流传至今。谢振定事在《啸亭杂录》所记较多,昭梿的《啸亭杂录》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清代笔记。书中保存了大量有关请道光初年以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的遗闻轶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宝贵史料。今录其一则如下:谢芗泉侍御,性浩宕,尝蓄万金,遨游江、浙间,抛弃殆尽。尝曰:“人生贵适意耳,银钱常物,何足惜也?” 与余交最善。嘉庆初,和相当权时,其奴隶抗纵无礼,无敢杵者。公巡南城,遇其妾兄某,驰车冲驺从,公立命擒之,杖以巨杖,因焚其毂,人争快之。谢振定娶妻周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谢兴峣,次子谢兴恒,曾任过福建安兴知县,兴恒之子谢邦鉴,为道光丁酉举人,乙已进士,曾任江苏高淳知县。
七、谢启昆谢启昆(),比谢墉小18岁,字蕴山,江西南康县人、诗人,官至广西巡抚,比谢墉小18岁。谢启昆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二甲进士,朝考名列第一(朝元),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任江苏镇江府知府,调扬州府。因为处置东台徐述夔诗词文字狱迟缓,撤职发配,但很快捐复原官,留在江南。父丧,“夺情”启用,免于父丧,署安徽宁国府知府,随后又遭母丧,丁忧去职。守丧结束后,长期称病不出。乾隆五十五年(1790),特升江南河库道,迁浙江按察使。乾隆六十年(1795),迁山西布政使。山西州县仓库原本大幅亏欠,谢启昆上任不到一年,即悉数补齐。乾隆帝惊其才能,因浙江财赋地亏尤其严重,特将其调任布政使,三年后,弥补亏空达五成。嘉庆四年1799),谢启昆升任擢广西巡抚,上疏痛陈各省仓库积弊,得到仁宗嘉纳。嘉庆七年(1802)卒于官。谢启昆少年即以文学知名,博闻强识,尤善作诗。着有《树经堂集》、《西魏书》、《小学考》,晚年,编撰《广西通志》,深为世人称道。乾隆四十四年(1779),九月九日,谢墉登栖霞最高峰,望大江金、焦诸山。是夕宿于山中,幽居禅室,夜与翁方纲、谢启昆唱酬。次日,自栖霞归,翁方纲为谢墉有诗《出山呈东墅四首》。归已傍午,制军萨载设席以待,谢墉先往,有《栖霞小草》一卷刻板印刷。
八、王芑孙王芑孙(),比谢墉小36岁,字念丰,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召试举人,诗工五言古体。明弘治、正德间名臣大学士震泽王鏊十世孙,生长于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之吴中地区,幼颖异,既冠,补诸生,为学使嘉善谢墉所推重,继而肄业于苏州紫阳书院,深为院长长洲彭启丰所欣赏。其后诸城刘墉、南昌彭元瑞先后督学江苏,亦皆蒙识拔,声名藉藉诸生间,先后馆于富阳董诰、诸城刘墉、睿亲王淳颖等公卿显宦之府,颇受倚重。又与在京名流如法式善、洪亮吉、何道生、吴锡麒等诗酒唱和,声气极盛。中年南归,曾任华亭县教谕、候补国子监典簿;后应两淮盐运使南城曾燠所邀,主讲真州乐仪书院凡七年,晚年归里,杜门著述而终。王芑孙为人生性简傲,少可多否,与公卿若平交,故人以为狂。早怀经世之志,而怀才不遇,潦倒家门,力于诗古文词,以辞章之学享誉海内。九、董诰董诰(),字西京,号蔗林、柘林,浙江富阳人。董邦达子。乾隆二十八年传胪,官大学士,工古诗文词、书法、绘画。书法宗二王,画承家学,雅秀绝尘,晚宗宋元,谢墉非常欣赏。十、连中“三元”的状元郎钱棨钱棨(),字湘舲,一字振威,江苏长洲(常州)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门第 。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参加完了江苏省的乡试,等待分数出来。当时主考官谢墉深夜阅卷,困顿入梦,恍惚中见到一位仙人授给自己一支巨笔,笔上赫然刻有“经天纬地”四个大字,笔端饰以孔雀毛,光焰夺目。一觉醒来,案上正好放着钱棨的试卷。谢墉想,梦中神仙所授之笔必定就是此人,于是便把他的试卷放置“解首”,即第一名“解元”。之后钱棨进京参加会试,途中梦见苍龙彩云在他面前凌空飞舞,于是他左手按住龙角,右手取笔在龙头上写下“奎壁凝晖”四个大字,字刚写罢,龙即腾空飞去。乾隆四十六年,谢墉任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官,钱棨参加考试,便连续摘取了“会元”和“状元”的桂冠。钱棨连中“三元”的消息传出,举朝震动,他是清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三元”,清朝二百多年中,文科得三元者仅两人,一个是钱棨;另一个是嘉庆时代广西临桂的陈继昌。乾隆皇帝认为这是满清开国以来的大喜事,是为“太平盛世”的瑞兆,于是亲自作诗一首送与钱棨,诗云:“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讵求止端楷,所期进谠论。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昭连《啸亭续录》记载:“登第时,为谢金圃所援,故人多轻之。学问肤浅,不识古今事。闻成哲王(十一阿哥永瑆)言,尝与谈戏文,彼以满床笏为实事,是不知郭汾阳为何人,亦可诧也。”《满床笏》是戏曲,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见闻续笔》记载:钱棨艺名钱起,因与古人重名,谢墉劝其改为钱棨。十一、青浦人王蔚宗王蔚宗,字春野,娄县人,乾隆四年(1739)举人,早年为学宪,由于被谢墉提拔而名噪大江南北,任宣城县主薄,与两江总督诗笺往来,几无虚日,嘉庆丙子(1816年),饥荒,委派赈灾,亲自下乡,劳累得病死于任,著《端居室诗集》,五个儿子,都是秀才。十二、状元戴衢亨状元戴衢亨(),比谢墉小36岁,字荷之,江西大庾人,父、叔、兄皆进士,时称“西江四戴”,乾隆四十三年(177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谢墉与“西江四戴”交情密切,一次谢墉为江南乡试正考官,就力邀戴衢亨为副考官。戴衢亨因为不依附和珅,屡遭贬抑,仅为侍读学士,谢墉一直在十五阿哥跟前大力推荐戴衢亨的才华。嘉庆帝上位第二年(1707),以戴衢亨为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嘉庆十五年(1810),授体仁阁大学士,于嘉庆十六年(1811)四月病逝,皇上亲临祭奠,入祀贤良祠,谥文端。十四、正一品大学士曹振镛曹振镛(),比谢墉小36岁,字俪生,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父亲曹文埴是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曹振镛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各部尚书、正一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曹振镛盛赞谢墉“吾师盛文藻,献赋登天廷。师恩感知遇,念及每涕零。”后来,曹振镛安排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婚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