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画幅的rawaps画幅是什么意思水平

(smallandred)
(略略略略略~)
(麻雀船长)
(浮出海面)
第三方登录:拒绝访问 | www.camera-man.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amera-man.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ac448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蜂鸟手机端
& 飞思哈苏哪家强 最详实的中画幅数码后背大碰撞
飞思哈苏哪家强 最详实的中画幅数码后背大碰撞
06:21:00 蜂鸟网 &&作者:Miou Li &&责编: [读者稿]
  在武侠小说里,倚天剑屠龙刀这类神兵利器是江湖中人人渴望的神兵利器,而在各位摄友的眼里,中画幅数码相机就是我们倚天剑屠龙刀。今天我们抛开镜头后面那颗狗头不谈,我们只谈我们的倚天剑屠龙刀-中画幅数码后背。文/MiouLi 图/金琛玮  今天测评的主角们分别是:飞思最新的搭载了IQ350数码后背的XF系统,哈苏最新的H5D-50C套机,以及我自己的老飞思IQ180 645DF+。三台机器搭配的都是80mm的标准镜头。重量  在外观方面三台都是大同小异,就结构来说也属于单反。当然就重量来说重了不是一星半点。Xf的重量为:1390g645DF+的重量为1730g H5d-50C的重量为2290g  这里我们参考一下比较常见的135画幅相机,例如尼康D810的机身重量为仅仅约980g。潘石屹与飞思IQ260及645DF+  好在于一般使用中画幅后背人群大多为商业摄影师和高阶老法师。例如我平时的拍摄中使用645DF+也会搭配脚架使用。当然也可以练习手持,终有一日成一代铁手。造型  在三台机器中,相对来讲哈苏的设计是最为紧凑的,机身是米黄色与黑色撞色的设计,而飞思系统的设计是一体纯色。哈苏H5D-50c飞思645DF+飞思XF& 而645DF+和XF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机顶的取景器,645DF+的机顶更偏向于传统的圆弧的设计,而XF大刀阔斧的切出了一个棱角,更现代和科技的感觉。顺带提一句,XF的眼平取景器模块可以换成腰平,骚包到不行啊!哈苏H5D-50c&  有意思的是在体验H5D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是有内置闪光灯的,要知道在135的设计中高端机器都是取消了内置闪光灯的设计的(5D系列,1D系列,D3,D4,D5系列。。。)唐嫣手持哈苏片段  不禁联想到了前不久某个到处穿帮的电视剧中的画面。当然在我实际使用经验为参考能联想到用到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内闪这个设计简直萌萌哒(根本就没有,给哈苏留点面子)。&握持感从左到右:645DF+, H5D, XF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机身的握持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使用645DF+的情况下,手柄的长度过短导致了我的小指基本是属于空握的状态,在这点上XF和哈苏的手柄握持空间相对就非常的富余了。这对于长时间使用的手感和稳定性无疑是非常大的提升。电池IQ180和645DF+的电池IQ350和XF的电池  不可避免的,拍摄遇到的电源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准备多块电池遍成了我们的必备步骤,在电池方面,飞思系统的机身和后背都有独立可拆卸电池,但是在645DF+中,机身的电池规格和后背的电池不同,那么势必我们就需要准备两套充电设备,着无疑中增加了我们的使用成本。而在XF中这点得到了改善,机身和后背的电池规格统一大大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如果后背电池先耗尽,机身电池则可以为后背供电。H5D-50c电池/手柄  哈苏就比较特别了,如果初接触哈苏系统有可能一下子找不到电池所在。这个设计其实非常巧妙,在飞思系统以及其它135系统中大多数系统都是把电池位包覆在手柄的位置里,而哈苏直接把整个手柄做成了可拆卸电池,增加的体积也有利于增加相机电量。而哈苏的后背电池是不可拆卸的,需要拍摄时用1394端口供电,再底部也设置了DC电源口。肩屏  在实际操作拍摄方面其实中画幅并没有那么神秘,操作方式基本和135单反没什么区别,而在市面上的135画幅单反中入门机与中高端机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肩屏的有与否。645DF+肩屏H5D-50c肩屏  肩屏可以帮助显示各项拍摄参数,给摄影师以更多的参考。在中画幅数码系统中肩屏也同样担任相同的任务,645DF+的肩屏是传统液晶显示,而哈苏的肩屏升级为了点阵设计,着使得这块屏幕可以显示更多元化的画面,例如开机时候的logo(见下图)H5D-50c肩屏XF肩屏  正如之前提到的,XF系统的肩屏设计,它具有触摸交互功能,在显示拍摄参数的同时担任了很多按键的职责。如图可以看到XF的操作空间,更少的按键设计带来了比645DF+简洁明了清爽的体验,需要修改的参数直接再屏幕上操作,更符合现代化电子产品的操作体验。当然保留的传统的波轮和右边的按键也为喜欢传统操控方式的使用者保留了操作习惯(比如说我)。取景器  在取景器,中画幅机身和135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有一个小的显示屏再摄影师取景的时候便捷的显示主要的拍摄参数,XF和645DF+在屏幕上没有什么区别,而哈苏的屏幕和肩屏一样,也是点阵显示,就我观感而言,在取景器这个小范围里点阵显示不如传统的液晶显示清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非常明显感受到的一点就是,H5D的取景器在三台机中是最为明亮的,这在取景时是会给使用者带来相当大便利的。645DF+取景器H5D-50c取景器XF取景器UIH5D-50c后背操作界面IQ350后背操作界面IQ180后背操作界面&&  飞思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能让数码后背实现触摸式操控的品牌,在一系列后背上使用的是触摸式交互,正如现在的手机一样(iphone都出了这么多年了,早该与时俱进了嘿)滑动操作,图片双指放大,在哈苏中还是保持了原有的按键操作模式。对于一些群体,这类点按富有回馈力的交互还是很受欢迎的。在我而言我偏向于触控类的操控,点哪改哪,更直观的进行操作。而在XF系统中,飞思成功的把触摸式操控延续到了相机机身上,使得XF有了一套称之为全面触摸式操控系统的交互。感光元件&  接下来就是整个相机系统最贵的一部分-数码后背。在135系统中全画幅也就是36×24mm,更甚的又徕卡s2这样的所谓“超画幅”。正所谓底大一级压死人,这里的每一块都比135全画幅还要大的多。在传统中画幅中,一般有645,66,67,69,617等画幅规格,而今天这3台数码后背中,其中IQ180的CCD尺寸是53.7×40.4mm,也就是传统645的大小,H5D-50C和IQ350所用CMOS传感器大小为32.9x 43.8mm,略小于645。CMOS带来的优势在于,可以在较高的感光度下获得更低的噪点,使用CMOS的两台机器最高ISO可以达到6400,具备约14档的值动态范围,CMOS有比CCD更快的读取时间,所以在使用实时取景功能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帧率,IQ180使用实时取景基本上是卡顿不断的,而CMOS机型可以达到基本流畅的画面。从左到右,IQ180, IQ350, 50c配套软件  在设计上Phocus更传统,各项功能上都能满足需求。而Capture One Pro被誉为业内最好的RAW处理软件。飞思的Capture One Pro哈苏的Phocus&&& 在联机拍摄功能上,Capture One Pro支持市面绝大部分相机的联系拍摄工作,为专业摄影从业者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有意思的是之前索尼相机A7rMARK II发布时,爆出的raw文件彩色噪点问题严重,最后结局方案就是使用Capture One Pro来解码。对焦  对我来说645DF+最大的弱点就是它孱弱的对焦系统。因为中画幅大底的缘故,要在大光圈(F5.6或更大)的情况下用自动对焦想要指哪打哪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DF+居然只有一个对焦点(真实体验感觉也就佳能20D的对焦准度,或不如),好在飞思新开发的XF系统中带有小蜜蜂对焦模块,具体参数就不写了。小蜜蜂让XF在对焦体验上比DF+好上了一大截,好得几乎能追平哈苏的H5D-50c。综合结论  从机身角度来讲,DF+跟H5D的差距(主要是对焦,DF+对焦那个叫做差啊)已经被新机身XF给弥补,两者的对焦速度已在伯仲之间。  从后背的角度来讲,我更喜欢XF系统后背和机身电池通用的设计,这样外出拍摄就只需要带一个充电器啦么么哒,反观哈苏的设计,就有点反人类了。  从软件方面来讲,Miou参与过那么多场的拍摄,用飞思家Capture One Pro的拍摄占了99%,高下立判。  从画质上来讲,拥有着CCD 8000万像素的IQ180在低感静物拍摄依然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就高感而言,50c和IQ350之间的差距并不如机身系统间的差异来得明显,CMOS掌控大局的时代,选后背,不如选系统。  老一代CCD的IQ180和DF+总有一天已慢慢的脱离主流,而新一代以CMOS为核心的IQ350+XF和H5D-50c已经成为新一代中画幅数码后背系统的中流砥柱,据说明年市场上就会有645全画幅CMOS出现!看完这篇测评文,哪一款更适合你,相信你已心里有数。那些叫我做跌落测试和泼溅测试的朋友,请把你的相机快递给我,我非常乐意效劳。Miou Li将于12月19-21日在上海开办棚内人像workshop,有兴趣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作者Miou Li(李谧欧)微博:@MiouLi 微信公众号:miou0001 出生于桂林平乐,早年随着母亲移居美国,在纽约生活期间,李谧欧被纽约的多元化所深深吸引,并在此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定居上海后,Miou开始为《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西班牙国家报》等国内外媒体创作拍摄了各领域重量级人物肖像,由于对光线的运用上的深刻理解,使得Miou的每一件作品都拥有丰富的情感,像是述说着一个故事。
本文版权归蜂鸟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4小时热文
24小时热帖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主题:国外摄影师对比GFX与X1D,一些对GFX不太好的测试结果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有个老外对比了GFX和X1D(),GFX的暗场有点奇怪(可能是镜头的数字校正被写进raw导致的),GFX的高感继承了富士一如既往的虚标,GFX的长曝阴影噪点更多。
本帖最后由 七棱镜 于
18:43 编辑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14245&&回帖:232 &&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泡网分: 1.223
帖子: 1105
注册: 2017年02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只有管理员和版主可见
泡网分: 6.525
帖子: 6518
注册: 2013年02月
首先是此人先入为主,他是莱卡哈苏迷,本身就排斥富士,语言里就看出来了,骨子里憎恨富士
其次是这种不严谨的所谓“测试”,造假的成分肯定多。
就一个和论坛人一样的私下“测试”,也没交代清楚设置,参数也不全,视点也很奇葩。他“测”的时候,富士GFX50S的raw文件还不能LR解。
还是等权威专业网的评价吧
泡网分: 3.34
帖子: 1437
注册: 2011年05月
富士好像是自己做的cmos,哈苏是大法的
泡网分: 3.843
注册: 2016年03月
感觉佳能有涂抹的感觉
泡网分: 53.963
精华: 2帖子: 6607
注册: 2004年01月
目前最容易实现最科学的横向测评的是佳能和尼康之间,对机身的测评和对各系统的测评都容易展开.对机身的测评可以通过各自同级别机身,都采用蔡司的同款镜头拍摄,两个机身安装到一个三脚架的横轴云台上.以同样的机身设置,相同的感光度\白平衡\色温\快门\光圈\曝光程序选项,一同按下快门,这是最科学的没有可挑剔的选项.
对于系统的评测,同样拍摄手法,用对应的各自的竞争镜头开展,譬如各自旗舰机身对应各自的35/1.4\85/1.4\24-70/2.8\200/2等等,横向对等测试比较.田忌赛马式的对比毫无意义.也就是用一家的消费级廉价头和另一家的最高端镜头对比,明显有故意挨化一家的目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
蔡司兼容镜头的问世为镜头测试提供了更加简洁方便的可能,那就是分别使用蔡司镜头和各自的镜头的比较,35/1.4对35/1.4,四种效果展开横向观察.同样的,不同画幅之间不该对比,画幅对角线不等,法兰距不同,透视关系不一样,景深关系不一样,虚化效果就大相径庭.对应相同的透视关系,虚化效果也不同,焦外成像特点也不同.没有可比性.
即使所有对比项都满足上述要求,也只是参考.因为为了规范标准,镜头的MTF参数是单色光下的结果,何实际拍摄过程中的全色光拍摄实际完全不一样.通过画面中心画一任意的一根直线,任何垂直于这根线的黑白相间的测评标的物和平行于它的参评标的物(也就是不同密度的黑白线对数画案)只能提供影像高度的参考,也表征了透光率和分辨率(清晰度和分辨率又不是同一概念)优劣程度.实际上,正是人们疑惑有些德国顶级镜头虽然没有突出于日本镜头的MTF曲线,但实际拍摄效果却非常优异的原由。MTF曲线也只是提供一个参考。
恕我不该多言,如果哪里说的太多,多有得罪,还望各位看家原谅和包容,别骂我瞎卖弄,我就心满意足了。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雪丁哥 发表于
首先是此人先入为主,他是莱卡哈苏迷,本身就排斥富士,语言里就看出来了,骨子里憎恨富士
其次是这种不严谨的所谓“测试”,造假的成分肯定多。
就一个和论坛人一样的私下“测试”,也没交代清楚设置,参数也不全,视点也很奇葩。他“测”的时候,富士GFX50S的raw文件还不能LR解。
还是等权威专业网的评价吧支持GFX的ACR与LR是两天前发布的,他这评测是6小时前发布的
泡网分: 4.447
帖子: 4244
注册: 2015年11月
那种圈状在三星手机(S6,S7等)和佳能的G7X2也会有,三星手机欠曝深度低时会表现为“彩虹圈”,G7X2则是跟V大的图一样的现象。
很奇怪,等待解释。
泡网分: 2.101
注册: 2014年11月
期待楼主把哈苏100C和飞思IQ3100实测PK一番,也让大伙开开眼!!
泡网分: 0.525
注册: 2009年02月
说虚标还言之过早,除了iso,还需要光圈快门全套参数。
泡网分: 1.223
帖子: 1105
注册: 2017年02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只有管理员和版主可见
泡网分: 61.478
精华: 8帖子: 11523
注册: 2005年09月
七棱镜 发表于
支持GFX的ACR与LR是两天前发布的,他这评测是6小时前发布的...会不会是LR软件的处理失误呢?尤其是第一张暗场。
当年D810刚出来的时候,用LR在风光模式下解码D810 RAW文件,天空几乎一定出严重摩尔纹。过了些日子,LR更新后,这问题就彻底消失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778
注册: 2013年11月
臭哈苏 发表于
目前最容易实现最科学的横向测评的是佳能和尼康之间,对机身的测评和对各系统的测评都容易展开.对机身的测评可以通过各自同级别机身,都采用蔡司的同款镜头拍摄,两个机身安装到一个三脚架的横轴云台上.以同样的机身设置,相同的感光度\白平衡\色温\快门\光圈\曝光程序选项,一同按下快门,这是最科学的没有可挑剔的选项.
对于系统的评测,同样拍摄手法,用对应的各自的竞争镜头开展,譬如各自旗舰机身对应各自的35/1.4\85/1.4\24-70/2.8\200/2等等,横向对等测试比较.田忌赛马式的对比毫无意义.也就是用一家的消费级廉价头和另一家的最高端镜头对比,明显有故意挨化一家的目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
蔡司兼容镜头的问世为镜头测试提供了更加简洁方便的可能,那就是分别使用蔡司镜头和各自的镜头的比较,35/1.4对35/1.4,四种效果展开横向观察.同样的,不同画幅之间不该对比,画幅对角线不等,法兰距不同,透视关系不一样,景深关系不一样,虚化效果就大相径庭.对应相同的透视关系,虚化效果也不同,焦外成像特点也不同.没有可比性.
即使所有对比项都满足上述要求,也只是参考.因为为了规范标准,镜头的MTF参数是单色光下的结果,何实际拍摄过程中的全色光拍摄实际完全不一样.通过画面中心画一任意的一根直线,任何垂直于这 ...有道理。。。学习了。。。
泡网分: 29.256
帖子: 5838
注册: 2005年04月
bugq 发表于
富士好像是自己做的cmos,哈苏是大法的都是大法,但是各家算法还有倾向不同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云漫 发表于
会不会是LR软件的处理失误呢?尤其是第一张暗场。
当年D810刚出来的时候,用LR在风光模式下解码D810 RAW文件,天空几乎一定出严重摩尔纹。过了些日子,LR更新后,这问题就彻底消失了。这个不排除,毕竟飞思的IQ250如果不用自家Capture One来解RAW的话,长曝效果也很差。
不过胡老师可能需要注意的是,GFX的传感器保护玻璃距离传感器表面有9mm的间隙,如果是用GFX来转接别的厂家的广角镜头的话,可能边缘画质会受损哦
泡网分: 61.478
精华: 8帖子: 11523
注册: 2005年09月
嗯。等评测以后再看。
七棱镜 发表于
不过胡老师可能需要注意的是,GFX的传感器保护玻璃距离传感器表面有9mm的间隙,如果是用GFX来转接别的厂家的广角镜头的话,可能边缘画质会受损哦
泡网分: 6.525
帖子: 6518
注册: 2013年02月
你怎么知道是刚“测”的?他这“测评”既没有写时间,也没有题目,连无忌都不如啊,呵呵呵,最野的野路子,瞎弄和造假的可能性极大。
七棱镜 发表于
支持GFX的ACR与LR是两天前发布的,他这评测是6小时前发布的 本帖最后由 雪丁哥 于
08:13 编辑
泡网分: 8.212
帖子: 4284
注册: 2008年08月
由于135系统的进步,我对这块44*33的51mp传感器兴趣已经越来越小了。
富士如果两年前推出gfx,可能会是个game changer。不过现在135有佳能5ds,索尼A7rii。。。富士的gfx有点too late。
哈苏,宾得,都有镜头问题。老的胶片镜头在这块传感器下,只能说勉强应付。如果传感器像素密度继续增加(否则无法和135竞争),那么镜头都要推倒重来了。而且,数码优化的中幅镜头价格昂贵。所以中幅市场最终的挑战会是在镜头上而不是机身上。
飞思。。。那个定价,会把自己做死。而且同样有镜头问题。
总之,我对中幅市场相当悲观。
泡网分: 34.978
精华: 2帖子: 1856
注册: 2001年12月
飞思不会死的,倒是要考虑适当降点价。
索尼4200万对富士5000万。富士的确是动作慢了点,135不断的发展进步,现在多出的这800万像素真的没多大提升,看看热闹吧。
泡网分: 78.942
帖子: 29289
注册: 2003年11月
laopai 发表于
由于135系统的进步,我对这块44*33的51mp传感器兴趣已经越来越小了。
富士如果两年前推出gfx,可能会是个game changer。不过现在135有佳能5ds,索尼A7rii。。。富士的gfx有点too late。
哈苏,宾得,都有镜头问题。老的胶片镜头在这块传感器下,只能说勉强应付。如果传感器像素密度继续增加(否则无法和135竞争),那么镜头都要推倒重来了。而且,数码优化的中幅镜头价格昂贵。所以中幅市场最终的挑战会是在镜头上而不是机身上。
飞思。。。那个定价,会把自己做死。而且同样有镜头问题。
总之,我对中幅市场相当悲观。唯一靠谱一点的或许是pentax的中画幅。
泡网分: 8.212
帖子: 4284
注册: 2008年08月
rossi 发表于
飞思不会死的,倒是要考虑适当降点价。
索尼4200万对富士5000万。富士的确是动作慢了点,135不断的发展进步,现在多出的这800万像素真的没多大提升,看看热闹吧。对比中幅,135系统最大的优势是镜头群。像佳能11-24,福伦达10mm定焦这种镜头,中幅想都别想了。所以我说,中幅未来的挑战是镜头,不是机身。
泡网分: 8.212
帖子: 4284
注册: 2008年08月
atuz 发表于
唯一靠谱一点的或许是pentax的中画幅。宾得中幅从d上市以来,7年时间,基本上已经把该赚的钱都赚的差不多了。宾得原来的最大优势是胶片时代继承下来的镜头群。但是下一步,这些镜头估计都喂不饱未来的传感器了,要重新开发所有的镜头。这工作量巨大,投入巨高啊!
泡网分: 2.329
注册: 2015年10月
laopai 发表于
宾得中幅从d上市以来,7年时间,基本上已经把该赚的钱都赚的差不多了。宾得原来的最大优势是胶片时代继承下来的镜头群。但是下一步,这些镜头估计都喂不饱未来的传感器了,要重新开发所有的镜头。这工作量巨大,投入巨高啊!& & 技术应该不是问题,问题还是出在市场,毕竟小众,厂家不可能赔钱搞开发。中幅无反的路子还是正确的,X1D和GFX不约而同的走了相同的市场策略路线,那就是把体积先降下来,机身性能向135慢慢靠拢(也许需要几代的进化),市场接受度上去以后,才有勇气搞镜头,不然光靠那几个销量,谁愿意开发镜头呢,即使开发出来也是罗顿斯德的价格,照样是高端小众的东西。
泡网分: 78.942
帖子: 29289
注册: 2003年11月
laopai 发表于
对比中幅,135系统最大的优势是镜头群。像佳能11-24,福伦达10mm定焦这种镜头,中幅想都别想了。所以我说,中幅未来的挑战是镜头,不是机身。玩中画幅的,不会没事带一堆镜头在身边吧!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雪丁哥 发表于
你怎么知道是刚“测”的?他这“测评”既没有写时间,也没有题目,连无忌都不如啊,呵呵呵,最野的野路子,瞎弄和造假的可能性极大。他在getdpi的发帖有时间
泡网分: 2.893
帖子: 2838
注册: 2012年04月
laopai 发表于
由于135系统的进步,我对这块44*33的51mp传感器兴趣已经越来越小了。
富士如果两年前推出gfx,可能会是个game changer。不过现在135有佳能5ds,索尼A7rii。。。富士的gfx有点too late。
哈苏,宾得,都有镜头问题。老的胶片镜头在这块传感器下,只能说勉强应付。如果传感器像素密度继续增加(否则无法和135竞争),那么镜头都要推倒重来了。而且,数码优化的中幅镜头价格昂贵。所以中幅市场最终的挑战会是在镜头上而不是机身上。
飞思。。。那个定价,会把自己做死。而且同样有镜头问题。
总之,我对中幅市场相当悲观。现在最尴尬的还是645z吧,x1d和gfx起码做到了轻量化,645z那么重基本上只能放防潮箱里贬值
泡网分: 8.212
帖子: 4284
注册: 2008年08月
七棱镜 发表于
现在最尴尬的还是645z吧,x1d和gfx起码做到了轻量化,645z那么重基本上只能放防潮箱里贬值645z已经是end of life cycle了。该赚的钱也都赚差不多了。
好像也没咋贬值。俺的645z是2014年刚上市在日本买的。当时合6200美刀不到。上一周刚挂到ebay卖掉。4200刀不到。拍了10000多张,损失2000刀。
&版权所有:&&&&中画幅的RAW是什么水平?富士GFX 50S后期初体验中画幅的RAW是什么水平?富士GFX 50S后期初体验风车的乐趣百家号富士中画幅单电相机GFX 50S已经发布了有一段时间,3月18日的广州品鉴会,笔者到现场试用了一下,感受到新时代的数码中画幅相机的进步。使用体验和135相机很接近。此外,Adobe刚发布了Camera RAW 9.9的新版本,支持富士GFX 50S的RAW文件解码。所以拍摄的现场图和大家分享一下后期使用的一些初步感受。富士GFX 50S参考价:读取中...图片点评报价参数概览富士GFX 50S使用的是44x33mm的中画幅传感器,传感器尺寸还没有达到中画幅中的“全画幅标准“60x45mm,只能算是中画幅规格中的APS-C画幅,不过即便如此,传感器面积依然比135全画幅传感器大了很多,所以机身尺寸尤其是镜头尺寸,和135画幅的相机比起来大了一圈。主要就是传感器尺寸增大水涨船高后的结果。不过因为没有反光镜结构,所以整体还是和全画幅的单反相机类似,体积没有大很多。富士GFX 50S就像是一台大型X-T2,包括外观风格以及机顶的那些物理转盘,和X-T2都很相似,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基本不需要额外学习中画幅相机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轻松上手。富士GFX 50S带有双向翻折的液晶屏,电子取景器为可拆卸的设计,并且支持腰平取景。会场上使用的时间不多,但是操控的舒爽度相当不错,要比X系列的单电相机要好,屏幕细腻度很高,触摸屏的操控也流畅,虽然GFX 50S也保留了物理转盘,但是操作上更像单反相机,双转盘+摇杆可以控制大部分参数设置。操作反应也很灵敏。尤其是对焦速度,基本上与富士单电相机持平,用过中画幅单反相机的朋友上手这款产品肯定会觉得富士中画幅相机的对焦飞一般的感觉。富士GFX 50S采用双SD卡槽设计,支持UHS-III标准的存储卡,虽然这台相机像素高,但好在定位商业摄影,并不是高速抓拍型相机,就算你用UHS-II标准的SD卡,仍然有不错的写入速度,至少不会影响你正常的使用。会场上我使用95M/s的UHS-II存储卡,使用超精细+RAW格式拍摄,即使是使用连拍(3张/秒),连续拍摄10张也没有卡顿的情况,这台中画幅相机对存储卡的性能需求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一般使用的话中class 10的存储卡也是足够的。机顶液晶屏是富士GFX 50S独有的设计,也是富士单电相机当中唯一一款提供机顶液晶屏的相机,正常情况下黑底白字显示,点亮背光后则是白底黑字显示,点阵式的液晶屏显示内容更加丰富和细腻,常规的参数项都在这块液晶屏上有显示。扩展接口方面,GFX 50S商业摄影所需要用到的接口都具备了,另外麦克风和耳机监听也有搭载,供拍摄视频的时候使用,尽管这台相机不以拍视频为卖点,但是配置上还是完整齐全的。富士GFX 50S首批发布上市的产品共有三款镜头,包括标准焦距的变焦镜头,等效标准镜头的大光圈定焦镜头以及长焦微距镜头,这个配置比起富士X-Pro1刚发布时更加合理。这三款产品可以满足大部分商业摄影的需要。会场上见到有同好带着佳能镜头和转接环到场试用,本来中画幅传感器尺寸更大,理论上135镜头的像场不能完全覆盖。不过富士GFX 50S的传感器尺寸相当于中画幅中的APS-C画幅,所以相对来说135镜头的像场也有可能覆盖到它。实际上网上此类转接测试不少,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的135镜头是可以在富士GFX 50S上正常拍摄的。会场上见到的这支是移轴镜头,通过移轴拍摄可以保证像场覆盖全整张照片。富士GFX 50S文件处理体验富士GFX 50S JPG直出文件大小富士GFX 50S RAW文件大小会场上的试用,我使用的是超精细+RAW格式拍摄,得到了JPG与RAW两组文件数据,找了其中一张照片查看属性,JPG格式是20多M,RAW格式是120M左右。这个文件尺寸符合中画幅相机的数据量信息。会场上富士提供了模特拍摄,所以时间仓促之下只拍了几张照片体验了一下,主要是想试用下富士GFX 50S RAW格式的宽容度。会场上,我分别拍摄了正常曝光、欠曝、过曝三种常见需要调整明暗的情况,另外现场混合灯光色温较为复杂,后期校准白平衡也是一个考验。1、欠曝状态光圈:F2.8 快门:1/256 sec ISO:160(点击查看原图)欠曝照片的后期调亮,主要考验相机对暗部细节的保留能力,会场的灯光比较聚集,所以展台范围以外的亮度相对要暗许多,当然上面这张照片是刻意欠曝拍摄用作后期调整测试。现实拍摄往往会在大光比环境下拍出欠曝的照片。这时就需要后期去调整。JPG导入原始状态JPG调整阴影、黑色、白色、高光适当调高时的效果(留意直方图)JPG格式处理后图像(点击查看原图)JPG格式记录的照片,尽管将阴影与黑色两个选项调整至最高,但是天花板的暗部细节仍然没有一点改变。而讲这两项调整至最大后,明暗结合处反而出现了不自然的过渡。另外,提高整体曝光后,照片的饱和度也随之提升,不得不通过降低饱和度的方法去控制颜色溢出。对于一张JPG照片来说,欠曝照片亮度校正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极限,继续增加曝光量高光部位会溢出。从直方图也可以看出,图像信息集中在暗部,与原图相比,信息分布没有明显改变。RAW文件打开原始状态阴影、黑色、白色、高光全部调整到最高时的效果(留意直方图)阴影、黑色、白色、高光调整视觉舒适时的效果(留意直方图)RAW格式阴影、黑色、白色、高光全部调整到最高时的效果(点击查看原图)RAW格式调整到适当亮度时效果(点击查看原图)使用RAW格式记录,通过提高阴影、黑色两个值可以明显改善暗部亮度,同时暗部的细节也显现出来了,天花板的屋顶结构可以清晰辨认。当我们把白色、高光降至最低,阴影、黑色升至最高的时候,画面各处的细节立刻显现出来,不过这时的画面处于超人眼的宽容状态,画面看起来不自然。适当降低参数值后,画面会更加自然。亮部以及暗部的细节,虽然在欠曝或者过曝的情况无法展现,但是细节信息记录在RAW文件内,通过后期调整,我们可以还原这些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机身直出JPG只有20多M,而RAW格式有100多M的原因。2、过曝状态光圈:F4 快门:1/256 sec ISO:1600(点击查看原图)这张照片是过曝状态下拍摄的,现场环境灯光照射在白色站台上,周围环境偏暗。可以看到照片大面积死白,玫瑰花上也是高光死白居多,细节基本没有,整张照片对比度较高,黑色的地方也特别黑。JPG适当降低亮度的效果(留意直方图)JPG格式减曝光调整后效果(点击查看原图)首先尝试的是JPG直出照片的后期补救,可以看到,尽管将高光和白色都大幅度减小,但是高光部位的死白情况并没有改善,反而与有细节的部分出现了分层。整体曝光没有减少的原因是暗部的亮度降低比亮部明显得多,直方图也表明暗部细节已经达到了极限,再降曝光会丢失暗部细节,已经没有整体降低曝光的余地。RAW格式导入原始状态RAW格式减曝光后调整效果(点击查看原图)以下截图如上图红框所示2列原图100%截图JPG格式调整后100%截图RAW格式调整后100%截图RAW格式记录的照片,未调整前的原图细节已经比JPG直出的更多一些,直方图显示亮部数据峰值比起JPG直出向左偏移,从地上的白纱部位也可以看出这点。而后期调整的空间就更大了,高光、白色选项降到最低后,原本亮部的细节就已经完全得以展现,提高阴影值并降低整体曝光,画面的细节基本得以保留。过曝的照片要挽救细节很看相机的宽容度功力。传感器尺寸增大后,富士GFX 50S的RAW可调整范围自然也有明显的提高,就上图这样过曝到亮部细节全部丢失照片,通过RAW后期调整,依然可以找回原有的细节,拍高光比照片的时候就不用这么忌讳高光溢出了。3、正常曝光光圈:F2.8 快门:1/64 sec ISO:100(点击查看原图)以上的欠曝及过曝的情况除了拍摄大光比照片的时候容易发生外,大部分时候拍照,明暗曝光差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拍得的照片明暗曝光以及细节保留都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这个时候只需要使用RAW格式后期轻微调整即可校准不同细节处的明暗亮度。富士GFX 50S中画幅单电相机的RAW格式记录,保留了更多的细节以供后期调整,我们可以针对明暗不同的区域,分别调整所需要的亮度,更加精细地控制照片的明暗对比,本次试用仅仅作了最简单的曝光以及色温校准,更多更复杂的色彩调整都因为RAW格式丰富的图片信息记录而轻松实现。细腻的成像保证了调整后的图像质量不会劣化,为输出高品质商业图像打好基础。这也是富士GFX 50S相机虽然像素没有比全画幅相机高很多,但是操作灵活性比全画幅相机拍摄的图像高得多的原因。总结:这次在富士品鉴会上的简单体验带给我的后期感受已经十分震撼,而中画幅相机的细节刻画能力比135画幅不同传感器尺寸的相机都要更高,这次因为是随手测试的照片,就不作更进一步展开。期待富士GFX 50S送到评测室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它作进一步深入体验,届时我们不但会对比它的锐度,RAW格式宽容度的表现我们也将进行更加正式的测试,与主流全画幅相机进行进一步的对比。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风车的乐趣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从简历到工作,都会带你去老司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画幅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