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敏感性的问题,以下不属于轻小说是内容帮看下能不能这么写

知白守黑写的小说 【范文十篇】
知白守黑写的小说
范文一:小说《知白守黑》阅读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凃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凃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凃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季节特征的变化来凸显人物命运的变化。
B.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E.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20.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1.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6分)
19.A C (4分)
20.吴一品是一个有雅趣、能洞悉生活本质的名士,他的这些特点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他是主人公的知己,对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思想境界等有指点和引领作用,使主人公的形象在变化中变得丰满;吴一品的言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知白守黑”“各是各的享受”等认识与主人公共同揭示了文章主旨。
(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1.“守黑”保留了“守墨”的特点,暗示了涂弦夫的书法家身份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2分)
“守黑”是取“知白守黑”之意,包含着涂弦夫等秉持的处世态度和对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4分)
第二点也可从文章具体内容切入,分析“守黑”的含义:面对人生变故能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生活(2分);对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能够理解、尊重并包容(2分)。
范文二:非鱼小说《知白守黑》阅读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凃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凃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凃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季节特征的变化来凸显人物命运的变化。
B.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C. 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E.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20.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1.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6分)
19.A C (4分)
20.吴一品是一个有雅趣、能洞悉生活本质的名士,他的这些特点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他是主人公的知己,对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思想境界等有指点和引领作用,使主人公的形象在变化中变得丰满;吴一品的言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知白守黑”“各是各的享受”等认识与主人公共同揭示了文章主旨。
(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1.“守黑”保留了“守墨”的特点,暗示了涂弦夫的书法家身份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2分)
“守黑”是取“知白守黑”之意,包含着涂弦夫等秉持的处世态度和对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4分)
第二点也可从文章具体内容切入,分析“守黑”的含义:面对人生变故能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生活(2分);对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能够理解、尊重并包容(2分)。
范文三:【摘 要】“知白守黑”见于《老子》第二十八章。本文试图从《老子》文本入手,将“知白守黑”与“披褐怀玉”、“难得糊涂”相联系,探讨知与守的关系,阐释对“知白守黑”这一辩证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老子》;知白守黑;披褐怀玉;难得糊涂   《老子》①一书版本驳杂,然而对《老子》二十八章的疏证、诠释却是各抒己见、众说不一。从古代的王弼到现代的高明、陈鼓应等,在章节、句式、文字、语义的考订、解说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分歧。限于篇幅,关于《老子》的版本问题不在此进行讨论,而采用王弼注本。   老子在这里提出来一种知与守的选择模式:我也知道雄强、知道明亮、知道荣耀,但是我却宁愿安于雌柔、安于暗昧、安于卑下。老子之所以提倡“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样一种处下不争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抢先贪夺、危机四伏。所以老子主张谦下涵容,同时呼吁人们要返归真朴。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时老子写作此话的时代背景早已不在,现如今的我们在阅读《老子》时,对于“知白守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知白守黑”与“披褐怀玉”   “知白守黑”可以看成是“披褐怀玉”的一种表述。正如严复所说:“知其雄是内自强,守其雌是外谦下;知其白是心底嘹亮,守其黑是外貌糊涂;知其荣是内自尊,守其辱是外卑下。是守雌,守黑,守辱,莫非韬光养晦而已。这样,才能足此常德而归于朴。雄、白、荣是朴之质,雌、黑、辱是朴之表。此正是老子‘披褐怀玉’之意。”   “披褐怀玉”出自《老子》第七十章。老子说我的话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大家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取法我的就很难得了。因而有道的圣人穿着粗衣而内怀美玉。   老子提倡虚静、柔和、慈俭、不争,这些都是本于自然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上最易实行,最见功效的。然而世人多惑于躁进,迷于荣利,和这道理背道而驰。老子的思想企图就人类行为作一个根源性的探索,对于世间事物作一个根本性的认识,而后用简朴的文字说出个单纯的道理来。文字固然简朴,道理固然单纯,内涵却很丰富,犹如褐衣粗布里面怀藏着美玉一般。可惜世人只慕恋虚华的外表,所以他感叹地说:“知我者希”。   《庄子?山木》篇说:庄子穿着一件补过破洞的粗布衣服,用麻绳绑着破鞋子,去见魏王。魏王见他这副模样便问道:“先生为什么这样疲困呢?”庄子说:“我是贫穷,不是疲困。读书人有理想却不能施行,这才是疲困;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这是贫穷,这就叫做生不逢时啊!……现在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像比干的被剖心,不就是个显明的例证吗?”庄子衣着褴褛,却心怀美玉,然而处于“昏上乱相之间”,也只能感慨一句生不逢时。   二、“知白守黑”与“难得糊涂”   联系“知白守黑”,还能想到中国人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难得糊涂”,就是俗语所说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揣着明白”就是“知其白”,“装糊涂”就是“守其黑”。“难得糊涂”其实包含着两重意思。其一就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做人不能什么事都聪明,什么事情都计较,否则会疲惫不堪,甚至得不偿失。其二,你也不能什么事都糊涂,如果什么事一问三不知、不负责任,那就成真糊涂了。因此,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分寸”问题。   “难得糊涂”往更早一点说,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还包含一个意思,就是根据社会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选择。《论语?公冶长》篇载:“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装傻。所以孔子感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别人或许可以学到他的聪明,但是他的“愚”比他的“知”还有境界,还要高明,令人难以企及。那么,在“邦无道”的时候,除了佯装愚笨来保全自身,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庄子?山木》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颗很大的树,枝叶长得很茂盛,伐木的人却不去砍它。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说:“这树虽大,却没有一点用处。”庄子于是说道:“这棵树因为不中用所以能享尽自然的寿命吧!”又一天,庄子宿在朋友家。朋友于是叫童仆杀只鹅款待客人,童仆问说:“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要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学生就问庄子:“昨天山上的树木,因为‘不材’所以能享尽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因为‘不材’而被杀。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   庄子先是回答:“我将处于‘材’和‘不材’之间。而后又说道,‘材’和‘不材’之间,虽然似乎是妥当的位置,但这样还是不能免于累患。“材与不材之间”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事实上却是很难办到的。所以庄子否定了它。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庄子给出了答案:“乘道德而浮游”,就是说在无奈的境况中,唯有将心思从纠结的现实中提升一级,以卫护精神的自主性而免于沦为工具。   三、知与守的关系   严复曾说过:“守雌者必知其雄,守黑者必知其白,守辱者必知其荣;否则雌矣,黑矣,辱矣,天下之至贱者也,奚足贵乎!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这段话是说我们在学习《老子》时,往往强调“守黑”,而忽略了在对待白与黑时,老子不仅“守黑”,而且“知白”。对于“白”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处于“黑”的一方。“守黑”的“守”,并不是指退缩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仅执持“黑”的一面,也可以运用“白”的一面。因而,“知白守黑”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   深知雄强而甘于雌柔,深知明亮而甘于暗昧,深知荣耀而甘于卑下,与不得不处于雌柔、不得不处于暗昧、不得不居于卑下是绝然不同的,就像只能忍受贫贱与身居富贵却选择贫贱是两回事一样,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是被动接受,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得不忍受贫贱未必安于贫贱,甚至可能害怕贫贱和厌恶贫贱,而可以处于富贵之中却选择过贫贱的生活,则是荣华落尽见淳真。   老子的“知白守黑”同样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虽然知道奋勇争先会给自己带来名利,却还是坚持默默地耕耘;虽然明白荣华富贵能使自己过得舒适,却安于过粗茶淡饭的日子;虽然懂得圆滑谄媚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却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样一种理论,不只是对个人,更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使得中国人凡事常讲退让,懂得急流勇退?使得我们的民族更有韧性,既能处逆境,也能处顺境。中华文化也因为有了老子的思想,而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老子》文献均依据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所引用文献均以文中夹注形式注出,且只注篇名。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高亨.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4]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
范文四:题目:
知其白守其黑
神话中的人们因为经不住女妖歌声的诱惑而去追寻,终至船毁人亡。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那他们一定不会再次被诱惑。如果有人可以听到他们去世时的心声,那一定是悔恨。在生活中,面对诱惑,人们往往会忽略心底处最在乎的东西。其实,守住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抵制那些所谓的“美好”。知其白守其黑,如是而已。
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淡然。如同陶潜,以他之才,如果对于金钱的世俗有一丝丝的留恋,那么他都做不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但他放下了,以一声“无求”。拒绝了灵魂的诱惑。因为他超脱了,所以他做到了。知世俗之享乐,守内心之情操,拒官途之诱惑,坚本心之理念。
嵇康,那个风骨绝响了天下的男儿,那个孤傲冷淡不肯入世的男儿,那个面对死亡一句 “广陵散今绝矣”的男儿。即使是面对钟会的官衔地位以及态度,也不过是一句
“何所见而来,何所闻而去?”他愿意,愿意为守护内心深处那片净土得罪别人;愿意为守护朋友而面临灾难;愿意为守护承诺而泰然叹广陵绝。所以最后,三千门士潸然泪下,五湖四海同其哀悼。这是一种风流,一种坚守内心的风流,一种不为所动的风流,一种面对诱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风流。他用他的方式,发出混沌中最警醒的呐喊。知其白守其黑,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譬如苏轼,他跌宕了一生。面对新法,他不愿隐藏自己的想法。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最落寞时,他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苦闷时,他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如此,他从未想过改变自己对于对与错的概念,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态度。他用他的乐观、他的旷达熬过了他的无奈与辛酸。只要他低头,他知道面对他的会是高官厚禄。但是他有自己的坚守。以一诗自娱,缓解了贫苦中享乐的诱惑。知转圜之轻松,守本真之固执。
知其白守其黑,是一种态度,一种风流,一种洒脱。更是一种抵制诱惑的方式。知诱
惑之美艳,守本心之纯真。
苍茫的大海上,我看见自己划着小舟,渐渐远离了那美艳的歌声,远离了那充满吸引的小岛。海的尽头,那一直被乌云占领的地方,逐渐露出了阳光……
范文五:“知其白 守其黑”
【摘 要】“知白守黑”见于《老子》第二十八章。本文试图从《老子》文本入手,将“知白守黑”与“披褐怀玉”、“难得糊涂”相联系,探讨知与守的关系,阐释对“知白守黑”这一辩证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老子》;知白守黑;披褐怀玉;难得糊涂
《老子》①一书版本驳杂,然而对《老子》二十八章的疏证、诠释却是各抒己见、众说不一。从古代的王弼到现代的高明、陈鼓应等,在章节、句式、文字、语义的考订、解说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分歧。限于篇幅,关于《老子》的版本问题不在此进行讨论,而采用王弼注本。
老子在这里提出来一种知与守的选择模式:我也知道雄强、知道明亮、知道荣耀,但是我却宁愿安于雌柔、安于暗昧、安于卑下。老子之所以提倡“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样一种处下不争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抢先贪夺、危机四伏。所以老子主张谦下涵容,同时呼吁人们要返归真朴。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时老子写作此话的时代背景早已不在,现如今的我们在阅读《老子》时,对于“知白守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知白守黑”与“披褐怀玉”
“知白守黑”可以看成是“披褐怀玉”的一种表述。正如严复所说:“知其雄是内自强,守其雌是外谦下;知其白是心底嘹亮,守
其黑是外貌糊涂;知其荣是内自尊,守其辱是外卑下。是守雌,守黑,守辱,莫非韬光养晦而已。这样,才能足此常德而归于朴。雄、白、荣是朴之质,雌、黑、辱是朴之表。此正是老子‘披褐怀玉’之意。”
“披褐怀玉”出自《老子》第七十章。老子说我的话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大家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取法我的就很难得了。因而有道的圣人穿着粗衣而内怀美玉。
老子提倡虚静、柔和、慈俭、不争,这些都是本于自然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上最易实行,最见功效的。然而世人多惑于躁进,迷于荣利,和这道理背道而驰。老子的思想企图就人类行为作一个根源性的探索,对于世间事物作一个根本性的认识,而后用简朴的文字说出个单纯的道理来。文字固然简朴,道理固然单纯,内涵却很丰富,犹如褐衣粗布里面怀藏着美玉一般。可惜世人只慕恋虚华的外表,所以他感叹地说:“知我者希”。
《庄子·山木》篇说:庄子穿着一件补过破洞的粗布衣服,用麻绳绑着破鞋子,去见魏王。魏王见他这副模样便问道:“先生为什么这样疲困呢?”庄子说:“我是贫穷,不是疲困。读书人有理想却不能施行,这才是疲困;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这是贫穷,这就叫做生不逢时啊!,,,,现在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像比干的被剖心,不就是个显明的例证吗?”庄子衣着褴褛,却心怀美玉,然而处于“昏上乱相之间”,也只能感慨一句生
二、“知白守黑”与“难得糊涂”
联系“知白守黑”,还能想到中国人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难得糊涂”,就是俗语所说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揣着明白”就是“知其白”,“装糊涂”就是“守其黑”。“难得糊涂”其实包含着两重意思。其一就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做人不能什么事都聪明,什么事情都计较,否则会疲惫不堪,甚至得不偿失。其二,你也不能什么事都糊涂,如果什么事一问三不知、不负责任,那就成真糊涂了。因此,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分寸”问题。
“难得糊涂”往更早一点说,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还包含一个意思,就是根据社会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选择。《论语·公冶长》篇载:“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装傻。所以孔子感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别人或许可以学到他的聪明,但是他的“愚”比他的“知”还有境界,还要高明,令人难以企及。那么,在“邦无道”的时候,除了佯装愚笨来保全自身,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庄子·山木》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颗很大的树,枝叶长得很茂盛,伐木的人却不去砍它。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说:“这树虽大,却没有一点用处。”庄子于是说道:“这棵树因为不中用所以能享尽自然的寿命吧!”又一天,庄子宿在朋友家。朋友于是叫童仆杀只鹅款待客人,童仆问说:“一只鹅会叫,
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要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学生就问庄子:“昨天山上的树木,因为‘不材’所以能享尽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因为‘不材’而被杀。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
庄子先是回答:“我将处于‘材’和‘不材’之间。而后又说道,‘材’和‘不材’之间,虽然似乎是妥当的位置,但这样还是不能免于累患。“材与不材之间”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事实上却是很难办到的。所以庄子否定了它。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庄子给出了答案:“乘道德而浮游”,就是说在无奈的境况中,唯有将心思从纠结的现实中提升一级,以卫护精神的自主性而免于沦为工具。
三、知与守的关系
严复曾说过:“守雌者必知其雄,守黑者必知其白,守辱者必知其荣;否则雌矣,黑矣,辱矣,天下之至贱者也,奚足贵乎!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这段话是说我们在学习《老子》时,往往强调“守黑”,而忽略了在对待白与黑时,老子不仅“守黑”,而且“知白”。对于“白”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处于“黑”的一方。“守黑”的“守”,并不是指退缩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仅执持“黑”的一面,也可以运用“白”的一面。因而,“知白守黑”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
深知雄强而甘于雌柔,深知明亮而甘于暗昧,深知荣耀而甘于卑下,与不得不处于雌柔、不得不处于暗昧、不得不居于卑下是绝然
不同的,就像只能忍受贫贱与身居富贵却选择贫贱是两回事一样,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是被动接受,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得不忍受贫贱未必安于贫贱,甚至可能害怕贫贱和厌恶贫贱,而可以处于富贵之中却选择过贫贱的生活,则是荣华落尽见淳真。 老子的“知白守黑”同样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虽然知道奋勇争先会给自己带来名利,却还是坚持默默地耕耘;虽然明白荣华富贵能使自己过得舒适,却安于过粗茶淡饭的日子;虽然懂得圆滑谄媚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却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样一种理论,不只是对个人,更深深的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使得中国人凡事常讲退让,懂得急流勇退﹔使得我们的民族更有韧性,既能处逆境,也能处顺境。中华文化也因为有了老子的思想,而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①本文所引用《老子》文献均依据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所引用文献均以文中夹注形式注出,且只注篇名。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高亨.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4]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
范文六:【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养课,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化性、艺术性应是它的核心特点。因此,课程知识体系不像数理学科那样有着严密的逻辑性,需要严格的知识系统的递进式训练。本文就大学语文教学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语文的艺术性很强,许多作品是性灵的抒写,这一特征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空间,即使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也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点上组织教学,重要的不是肢解这门学科的知识点,而是重在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引领学生自主地进入一个人文艺术的佳境,徜徉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要教好这门课,应以一个宏大的文化作为背景,尊重教学主体,把学生视为富有灵性的文化的传承载体,而不是看他们高考进校的分数来设计教学。这也许理想化一点,但确实是这门课的性质使然。   老子哲学里的“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不仅是一种辩证思维,更是一种方法论。只要把持黑白间的比例的平衡和谐,就能守住美好。这一点在国画里得到最好的展现。中国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的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建筑大师的伟大也在于知其奥妙。成功的建筑设计,不仅是设计的建筑漂亮,建筑后面的那片天空也要非常漂亮。中国文化的这一思维,对于我们教授中国语文实在是太重要了。   例如:教授《诗经?击鼓》一诗,得把《诗经》背后的那片天空展现出来,再在《诗经》的园地里去把持“击鼓”一诗。   首先《诗经》是诗,何为“诗”?“诗”有“诗心”,何为“诗心”?清词人况周颐在《惠风词语》里有这样生动精辟的阐述: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江山风雨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为诗心。诗心在风雨江山之外。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诗是人类心灵的安顿和寄托。读诗,就是进入诗人的心灵。这一点是读诗的核心。因此,教授《诗经》之前要重点理解“诗心”之内涵。这是《诗经》背后的那片天空。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再来读《诗经》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诗经》成诗于周代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前1134―前597年),近六百年的诗经总集。它多方面反映了西周盛世、衰亡、东周解体、列国争强各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也多方面取得了艺术成就。对于这样一部诗集,如何把持?在有限的两个课时内,实在需要有思维的智慧。   “知其白,守其黑”,深知《诗经》之要义,守持具体的诗篇进行解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夫子的这句话对产生在三千年前的这部诗集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概括,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对于整部《诗经》的内容就有了明确的把握。以此来解读具体的篇目应是有了指导性作用。学生依据这一点应该可以自主性地、思考文本主题,而不会偏离。例:《诗经》开篇之作《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生在“思无邪”的背景里会更为准确地理解“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的美好情怀。何为“君子”?何为“淑女”?则有以“德”(人格)为尺度的定义。“淑女”温良敦厚,勤劳朴素,气质优雅;“君子”德才兼备,慎独有操守。《易经》中这样阐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学生再不会简单而错误地认为“有才的男子喜欢追求美貌的女子”。   又例:当下教授的“击鼓”一诗,“击鼓其镗,……我独南行;从孙子中……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在主题上学生很快理解主人翁(普通的古代士兵)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自然朴素的人性追求,而不会误解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逃兵。   赋、比、兴是《诗经》艺术上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在讲授某一具体篇目时,以此作为赏析的背景则能真正达到启而能发,实施自主性学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蒹葭》 ――《击鼓》   前者“比兴”,后者用赋,一目了然。学生能将曾经所学与当下所学同时放在“赋、比、兴”的表现形式上来比较解读,融会贯通。   “知白守黑”的教学思维,运用在教学上呈环形向外延伸态势。   “击鼓”――《诗经》――“诗歌”,教授“击鼓”,应知《诗经》,要知《诗经》,应知“诗”为何物?诗有“诗心”,“诗心”为何物?“诗心”在风雨江山之外。   赏析诗得把握“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以言造象,不尽之意在言象之外。这是关键所在。不了解就无法进入诗的境界。诗歌的教学恰好印证了开头就提到的;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不仅是在设计一座建筑,而是塑造建筑背后的那片天空。解读文本是这样,解读学生也是这样。要守好课堂内的学生,必须看到课堂外的那片天地。因此,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心灵的个体来看待,更要把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一员来看待。知其白,方能守其黑。这就要求教学立意要高远。引领一个学生了解社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伟大的哲人,也是伟大的诗人,纪伯伦在他的名著《先知》中这样论教授:“假如他真是大智,就不会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天堂,却要引领你到自己心灵的门口”。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打开学生的心智,尤其大学语文(中国语文)这门课,更应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台上,深谋远虑,知白守黑。   参考文献   [1]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9).   [2]罗春祥.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北职教,2007(9).   [3]李敏.高师初等教育专业舞蹈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建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   (编辑:蒋东旭)
范文七:作者:王在恩语文学习 2013年06期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我想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并将之改成:知白守黑,为“语文”式。“知白”,就是了解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容;“守黑”,就是守住语言文字这个根基。如此,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范式了。  “守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是一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天空”的教学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考,我提出了“知白守黑”的课堂教学范式。我在教学中坚守语言文字的教学,力求让每一步教学都踏着语言的节点。  以下是《秋天》教学片段。  【片段一】“守黑”待“白”  师:好了。同学们,老师再来读这首诗。你该向诗歌的字里行间行进了。老师读后,你告诉我,哪类词用得最好,用得最多。(范读后)同学们,自己再读读,尽量入情入境去读。不要管别人。只管自己读。(生自由读)好,现在,你只管告诉我哪个词用得好就行了,不用告诉我理由。  生1:栖息。  生2:震落。  生3:装。  生4:撒下。  生5:收起。  生6:游戏。  生7:幽谷。  师:好,揣摩一下。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除了“幽谷”外都是什么词?  生(七嘴八舌):动词。  师:对,自己再读诗歌。边读边把动词圈出来。圈出来后告诉别人。(有很多学生举手)注意啊,这次你要说出理由。(有几个学生把手放下了)咦,举起的手不要放下哦!你既然对这个动词有感觉,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啊。  【教师分析】  语言文字在文本中是静态的,它所隐含的情、思、理等就像古莲胚芽里的生命。教师要唤醒藏在语言文字中的生命信息、生活信息,就必须要注意教学的方法步骤。我让学生尽量入情入境去读,是要他们对词语首先要有体验、有感觉,然后才说出自己感觉用得好的词语。不要学生说理由,是为了让学生放开去说,更是为了保护孩子阅读的兴趣。这里的出发点就是“守黑”,守住语言文字这块阵地。而当又一次小手如林举起时,我就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一个突然袭击,让他们说明理由。而说明理由就是等待“白”悄悄降临在学生的心里,寻找语言文字之外的意义。  【片段二】“守黑”明“白”  师:好,继续说。  生8:“撒下”、“收起”、“摇着”这些词说明他好像不发愁吃穿,好像是来玩的,来观赏的。  师:说得真好。你的心和那个渔夫的心是相通的,和诗人的心是相通的。同学们,“摇”后面的“着”说明“摇”这个动作一直在——(比划摇的动作)。这个“着”字在英语里叫做现在进行时。这说明渔民的摇船动作是——  生9:一直进行着。没有间断。  师:好的。他好像在表演,表演给谁看?  生10:自己!  师:对!渔民是表演给自己看的。  生11:“摇着”说明渔民在慢慢地不慌不忙地摇,在玩;而如果换成“划着”等词就好像渔民专程去捕鱼,要急着回家。就少了一份从容,一份悠闲。  师:同学们,把刚才这个同学的答案记下来。如果,这里出一道相似的阅读测试题。他的答案就是非常完美的标准答案了。我们把他的答案结合前面的“轻轻”再体会一下。  生12:“轻轻”说明渔民并没有用力,他的心情是悠闲的。  师:对啊。如果他急着赶早市去卖鱼,如果他的家里缺衣少食。他划船的速度一定是急急的,用力也一定是重重的了。好,接着说。  生13:“轻轻”写出了渔民悠闲自然的心情。  师:这个“然”字不好,换一个行吗?  生14:自得。  师:还有——  生15:自乐、自在。  师:好。看来,大家对这句诗是情有独钟了。那我们就把这句诗来读一下。读出感觉来。(生齐读)味道不够,把手动起来,好像你的手中有船桨。来,再读。(生做以手划船状,再读)好,这次味道就够了。  【教师分析】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而诗歌的语言更是一个张力无限的家,这个“家”里面住着无限丰富的内容。这“无限丰富”彰显着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多义性、敏感性。而语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语言,才能引导学生明白语言内部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守住“黑”,才能明其“白”。片段中对“摇”字的再现、对“着”字的体验以及对“轻轻”的揣摩,都是让学生在守住“黑”(语言文字)的同时去触摸、去揣测“白”(藏在文本中的深刻的内蕴)。  【片段三】“守黑”悟“白”  展示PPT:  我倾听着一些飘忽不定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辛酸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  ——何其芳  师:“飘忽不定的心灵的语言”和“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在这首诗里有很多。可是,有一句最“飘忽不定的心灵的语言”,同学们都绕过去了。哪一句?告诉老师。  生16: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师:对,是这句!而这首诗的神秘感就在这里!日思夜想的情结也在这里!我们先来读一读,试一试。(生读)  师:味道没有读出来,再听老师读一遍。好,感觉一下。自己试着读一读。好,再来读一遍。不要齐读,自己只管陶醉地读。  师:“牛背上的笛声”是谁的笛声呢?  生17:是牧童的。  师:那为什么不写成“牛背上牧童的笛声”?  生18:这样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师:真好!那么,这牧童你们说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生(众):男的。  师:对,是男的。男孩子的笛声让这个女孩子怎么样?  生19:让这个女孩子陶醉、喜爱。  师:你能从哪些字上感受到女孩子对男孩子的笛声的陶醉和喜爱?  生20:香、热。  师:你实在是太厉害了!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1:吹笛子的孔的香与热本来该是牧童感觉到的。可是牧羊女也觉得是香与热的,说明她感觉到了。  师:牧羊女是用什么感觉到的呢?  生22:她是用心感觉的。  师:好一个用心感觉啊!神秘感就在这里!好,看下面的这首小诗是老师对这两句诗的解读,你读一读,老师有没有把这两句诗的意思传达出来。出示课件:  夏天的笛声在耳边萦绕  牧羊女的心思谁也说不清  她秋水似的眼波里潜进了什么  是笛声,是水声,还是蟋蟀的和鸣?  师(接着问):同学们说“她秋水似的眼波里潜进了什么”呢?  生(众):笛声!  师:这笛声带着牧羊女的什么感情?  生23:喜爱!  师:就是喜欢!这就是那种神秘感!这就是她日思夜想的东西!她能说清吗?  生24:不能。  师:对。她不能说清。她实在是说不明白。所以,作者说,“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有两个字老师不敢触碰,其实又不是那种感觉。那两个字该是——  生25:恋爱。  师:你太厉害了!其实不是那种感觉,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只是喜欢,只是高兴。不是恋爱,也不是初恋。就是一种神秘感!诗是热的,是香的。诗人也是热的,是香的!  【教师分析】  “语文教育,就其哲学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单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李海林先生如是说。而“言语智慧教育”的高境界我认为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让学生感悟隐藏在言语中的思想和情感。而语文教学一旦建构起学生的言语领悟系统,那么,言语教学其功至大矣!笔者在让学生领悟“牛背上的笛声”时,通过增加“牧童”一词,让学生体会到诗歌语言的张力,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而本课的难点是“香”与“热”的深入体察。在这方面我颇费了一番“心计”。通过问题“你能从哪些字上感受到女孩子对男孩子的笛声的陶醉和喜爱”,在“香”与“热”两字上找到了牧童和牧羊女的契合点。这其实是一种通感的修辞手法,试想,如果一味地告诉学生通感,又有什么效果呢?我在这里没有概念的说教,却通过对语言的触摸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悟”出诗歌的“白”,是考验教师的执教能力的设计。我觉得,唯有让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张力,才能更有效地建构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后反思】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组合。带领学生触摸语言,从言语人手去把握作品,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正路。  1.“守黑”,守住学生的原初体验  学生阅读文本后,一定会心有所感。不论这种感受是“正见”还是“歪道”,都是值得珍视的,都是课堂上取之不尽的财富。在片段一中,我为了让学生呈现原汁原味的体验,没有设置任何障碍,“你告诉我,哪类词用得最好,用得最多”、“不要管别人。只管自己读”、“你只管告诉我哪个词用得好就行了,不用告诉我理由”,就是基于激发学生的原初体验而设计的问题。于是,“栖息”、“震落”、“装”、“撒下”、“收起”、“游戏”、“幽谷”等词语便竹筒倒豆子一般从学生的口中滚落下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这些词语特别用心,说明这些词语让他们初步触摸到了诗歌的语言的内涵。学生如果没有什么体验,教师讲得再多也是白讲。而有了原初体验的课堂就不一样了,就有了课堂风生云起的最初动力。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原初体验,是一种让学生真正听也真正读的最好办法。当然,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不仅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在于为之后的言语教学打下基础。保护学生的原初体验其实就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的方法。这也是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  当然,“守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白”。这时的“守黑”真的就是像黎明前的守望,就是为了等待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  2.“守黑”,守住学生的精神家园  巴尔特说:“无论从哪方面讲,文化都是一种语言。”说人存在于文化之中,也就等于说人存在于语言之中。我们知道,任何个体的社会化、成熟化的过程,都是由对语言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构成的。语言与人的本真存在休戚相关,语言是使人的存在具有第一性的东西,以诗意的方式可表达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而语文课堂的学习,其实就是从触摸语言进而让学生触摸文本的精神世界,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在片段二的实录中,我通过让学生体会“撒下”、“收起”、“摇着”、“轻轻”等词语的内涵,逐渐带领学生走进词语的核心,走进这首诗歌的核心世界。就在体会、体察、体验这些词语的时候,学生领会了诗人埋进词语里的精神因素。这样,就在学生触摸到诗歌中渔夫的自在、自乐、悠闲时,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这种充实是实在的,不是虚幻的,是建立在语言之中的。  “守黑”,坚守语言的教学,就会让学生的精神不至于虚化,就会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充盈而美好。坚守语言文字的教学,就能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语言的家。而坚守语言文字的教学,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丰富精神生活,就是让学生在“白”上得到更为深广的发展。  3.“守黑”,守住学生的智慧之海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深深地悟,激活他们的言语智慧。李海林先生把言语智慧上升到哲学层面,是给语文课堂的语言教学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语文教师应该坚守语言,在言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气,撞击学生的精神内核,让学生在智慧的层面更上一层楼。  很多教师会在片段三的情境里告诉学生“香”、“热”是通感,而根本不去触摸这两个词的炙热的内涵。我立足于这两个字设计问题,就是要通过语感来把握言语,让学生在豁然明白这两个词语的妙处的同时,达到“言语的生成和理解”的高度。当学生自己悟出诗歌的这层含义时,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达到了智慧层面了。  4.“知白”,知晓言语的言外之意  叶圣陶先生在《文字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鉴赏文学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在片段二中赏析“摇”后面的“着”时,我力求让学生“看出图画”、“读出意境”、“了解意义和情味”。我让学生比划划船的动作其实是在还原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走进画面,进而领会意境,这样学生才能说出“表演给自己看的”,才能悟到如果改成“划着”就“少了一份从容,一份悠闲”。这里学生说出的感受,其实就是语文课堂要追求的“白”,这“白”就是言外之意。  当然,没有“守黑”,“知白”就是空对空,言外之意也是难以悟出的。只有“守黑”,才可以更有效地追寻言外之意。而这种由言内走向言外的理解途径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正路。  5.“知白”,知晓言语的韵外之致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应该“以极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朱光潜语)。我们不论解读文本,还是进行课堂教学,都应该让学生利用文本中的“极经济的语言”唤醒藏在文本中“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这种“意象和情趣”该就是“韵外之致”吧。在赏析“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齐读、默读、带着感觉读,就是为了“唤醒”!我自己的两遍朗读更是为了让学生体察文字中的情趣,更是为了“唤醒”!一旦藏在文本中的情趣、情感、韵味等被唤醒后,学生的心也就被唤醒了。或者说语言唤醒了语言,学生唤醒了学生!这些鲜活的东西就应该是“韵外之致”!  “不要齐读,自己只管陶醉地读”,是一种很好的唤醒文本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自己只管陶醉地读”的方式,是感受“韵外之致”的最原始也是最“笨”的捷径!  6.“知白”,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旨归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段出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话,指明了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目标。这也就是语文课堂要追求的“白”。案例中的三个片段从待“白”、明“白”到悟“白”,逐渐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内涵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妙处,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精神因素。  本案例中的片段皆出自一首诗歌《秋天》的教学。但是,任何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言语教学这个层面上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坚守言语教学,才能带领学生真正地窥探语文之妙。“知白”的前提是“守黑”,“守黑”的最终旨归是“知白”。“知白守黑”,我觉得可以让语文教师摒弃功利之心,可以让语文教师潜心语言文字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领会汉语之大美,可以让学生真正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灌溉和滋养。作者介绍:王在恩,浙江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
范文八:知白守黑造句  1、知白守黑出自《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谓韬晦自处。  3、苏轼《谷庵铭》:“堂虽白矣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4、钱谦益《眼镜篇送张异度》:“知白守黑通重玄,眼有瘴膜得镜蠲。”  5、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  6、在范曾的书中提到中国水墨画要知白守黑,主指在画中的黑白格式设计。  7、由彩陶黑与白的色彩组合,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知白守黑理念。  8、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  9、知白守黑意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要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  10、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样的智慧,他早就发现了知白守黑的道理。  11、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  12、知白守黑的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13、知白先生的“知白守黑”,是在白与黑之间,找到了一个现代转化的中间色,或者说,这是现代性必须经过的一道窄门:灰色,或者灰度。  14、知白守黑,运黑布白,构成了医院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  15、为天下之溪谷,则可常德充足,归于真朴,因此,人应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处柔守弱,唯如此,才是最符合人的自然之性。  16、再就是经营黑白,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注意画面黑白的安排处理及虚实相生的变化。  17、孔门诗论对志情言喻兴观群怨的阐释是显其有,老庄知白守黑道法的入化是尚其无。 *
造谣中伤造句 *
早出晚归造句 *
正言厉色造句
范文九:1、知白守黑出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后以“知白守黑”谓韬晦自处。知白守黑造句。
3、苏轼:“堂虽白矣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4、钱谦益:“知白守黑通重玄,眼有瘴膜得镜蠲。”
5、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
6、在范曾的书中提到中国水墨画要知白守黑,主指在画中的黑白格式设计。
7、由彩陶黑与白的色彩组合,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知白守黑理念。
8、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知白守黑造句。
9、知白守黑意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要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
10、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样的智慧,他早就发现了知白守黑的道理。
11、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
12、知白守黑的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13、知白先生的“知白守黑”,是在白与黑之间,找到了一个现代转化的中间色,或者说,这是现代性必须经过的一道窄门:灰色,或者灰度。
14、知白守黑,运黑布白,构成了医院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
15、为天下之溪谷,则可常德充足,归于真朴,因此,人应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处柔守弱,唯如此,才是最符合人的自然之性。
16、再就是经营黑白,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注意画面黑白的安排处理及虚实相生的变化。
17、孔门诗论对志情言喻兴观群怨的阐释是显其有,老庄知白守黑道法的入化是尚其无。
范文十: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一枚花白头发却根根直立如新买的鞋刷子的头颅,向前倾斜六十度,平移着就过来了;侧看,像半拉大括号披挂着彩带,总是过于宽大的衣服忽忽闪闪,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可涂弦夫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刚从文联退休,退休前他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从此着了魔,跟康有为的字较上了劲,直到在全国小有名气,当了书协主席,整天琢磨的还是康有为的字。   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当然,那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了。这是见过他的字或者去过他的守黑斋的人说的。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要好友人,或者接到邀请,否则谁也别想进去。   写出一幅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吴一品。吴一品也是虢国老城的名士,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着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每天早晚,人们会在城墙根看到他,左右手各两个油亮的山核桃,哗啦哗啦转着,绕着城墙散步。   那天晚上,转到南城门口,他发现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练的是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沁园春·雪》,到了“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他发现这个老头还是有一些书法功底,只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你懂个球。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能,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往回走的路上,他还有点愤愤不平:怎么可以那样写?简直是糟蹋字嘛,不能那么写的。   涂弦夫把吴一品叫来,茶没泡,先跟他讨论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名的时候,叫守墨斋,叫了没两天,吴一品来了,看见守墨斋三个字,摇摇头:守墨斋,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哈哈一笑: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   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   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果然都成了身外物,不能享用了。   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遭,预知了生命的期限,他变得更加通达,那字,自然又上了一个台阶。吴一品说:这就对,对,对了!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沁园春·雪》,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敏感性皮肤怎么修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