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洋到喊叫水南昌石泉村村有多少公里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06版:特别报道
宁夏中宁县——种上硒砂瓜 富了喊叫水
本报记者 许 凌
初秋时节,记者乘车从中卫市中宁县城出发,到喊叫水乡采访。“到了,那就是喊叫水!”司机王师傅喊着。远处群山如黛,山下的沙石坡梯次分明。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道上,不时有摩托车、小轿车往来穿梭。 “你们早来半个月该多好,就可以看到横躺竖卧的硒砂瓜了!”王师傅的话音未落,两辆满载硒砂瓜的大货车由远而近。记者上前询问:“这些瓜运往哪?”“一车去兰州,一车去成都。”“哪个村的瓜?”“石泉村的,金正新家的最多。” 拨通电话,石泉村村主任金录军听说记者要去金正新家采访,10分钟不到就把我们带进村东头的一个大院子里。院内,6间大瓦房;院外,停放着一辆奔腾牌轿车,一台柳工牌机械装载机和一台翻斗车。 “吃瓜,吃瓜,快来尝尝我家的硒砂瓜!”金正新笑呵呵地迎出门。记者问道,“瓦房和车辆都是这几年才有的吗?”“可不是嘛!2003年我家在乡政府扶持下成为喊叫水乡第一批种瓜户,一种就是50亩,两年后就盖了这前后6间房。”金正新一边给记者切瓜一边说:“这几年瓜越种越多,价格也越卖越好,我家80多亩地每年能收获200多吨瓜,年纯收入14万元没问题。门外几辆车,虽说花了五六十万元,两三年就还清银行贷款了。并且,门外那两台农用车还可以帮其他村民压沙种瓜,一年下来又能赚十几万元!” 喊叫水乡党委副书记罗永平说,喊叫水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十年九旱。尽管这里村民有着400多年压沙种西瓜的历史,但由于缺乏条件,西瓜种植始终没有成规模。为了让喊叫水一带的群众走上致富路,2004年中卫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百万亩硒砂瓜”工程。截至今年8月底,中卫市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喊叫水乡4个行政村达到4.5万亩;瓜农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850元增至今年的3200元,石泉村为最高,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在石泉村,像金正新这样富起来的瓜农多吗?“多!”在一旁的石泉村村主任金录军扳起手指一一道来:“全村种植1.7万亩硒砂瓜,476户瓜农,目前有300多辆轿车,70%的家庭有车,有的农家还不止一辆,有160多户今年又盖新房。另外村里每年都有七八个娃娃考上名牌大学,前年一个考上北大,去年有个考上清华了,今年又有个女娃考上中国政法大学了。” 石泉村民高兴地说,“种上硒砂瓜,有了轿车队,有了万元村,有了新房子,有了北大清华娃……”您的位置: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本土生态知识调查报告
&&(点击: )
石泉村位于中宁县喊叫水乡西方,是一个回族占95%民族村,该村是中宁县硒砂瓜种植示范村,也是一个正在享受着本土生态知识与科技接轨成果的变迁中的新农村的代表村落。该村处于京藏高速公路旁,有109国道通过,交通十分便利。整个村落北高南低,三面环山,村庄处于山峦环抱的平滩上,北边有全村的最高峰米钵山,南方是村的入口。石泉村属于温带内陆干旱气候,自然气候特征:1、降雨量少,2008年自下雪后已经持续八个月没有下雨,夏季空气极度干燥,直到7月11日、12日才下雨;2、日照强烈,白天蒸发量大,温湿度比达到21.5;3、昼夜温差大、夏季最高气温达42度,与最低气温12、3度,相差30度;4、一年四季刮风,进一步加大了水分的蒸发量。在降雨量极少、蒸发量大,加之风蚀作用,整个村落四周的山体失去植被完全暴露出来。我们的调查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即露滴测量与社区访谈,共六个专题。关于露滴测量工作,我们于7月6日上午分别在不同类型的砂田、土田、荒坡与室内设置了十二个试验桶,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测量设置点的不同地层的温度与湿度,并利用电子天平加小天平秤试验桶的重量,观测试验桶的变化,对于数据的分析,特别是重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尚未能作出结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所测的几天正处于该村极度干旱的时候,已经八个月没有下雨,加上持续高温,早晨五点测露滴的过程中我们也没有从瓜叶或石头上看见露水的存在,这也是本次测量的一个疑惑,早晨的试验桶重量没有象我们预想的那样增加反而是减少了。还有就是因为7月12日下了的雨,扰乱了试验桶重量,整个测试只进行了7天。除了数据的测量,我们也进行了通过挖掘探方的形式来比较砂田与土田在截留水分和防止蒸发等方面的差距。我们共选择了极度干旱的7月6日与降雨后的7月13日两天的早晨完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砂田比土田据有更强的渗透力和防止蒸发的能力。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石头的表面虽然是干的,但石头的背面是湿的,锁住了水分。第二方面关于社区访谈,我们根据压砂种植技术、技能以及有关本土知识的调查大纲,开展了五个方面的调查,一是砂田形成的历史与原因;二是乡民对砂田的认识及其砂田对乡民有利与不利的影响需要访问不同的老者;三是乡民铺设砂田的操作技术技能;四是对农耕技术和农业种类的了解,即在砂田作物类型、生长状况,收入产量、种植技术技能的操作过程如何?农牧兼营情况如何?五是铺砂田和未铺砂田的对比调查,以五年为期,调查耕地实际的产出。对于五大内容的调查略做一个小结:石泉村的主要产业结构包括压砂瓜、种植油葵、养羊,还有一条最赚钱的副业就是小煤窑。这里大面积种植压砂瓜只有四年的历史,砂田的铺设也都采用机械化作业,在腊月土冻上的时候,用汽车从村北干涸的河沟里运来干净的砂砾,以2-5厘米为宜,在平整的地里铺上15-20厘米厚,因为用上了推土机,铺设十亩地不过两个小时的功夫,比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全村老少齐上阵的干一个月快捷了若干倍。我们去到30多公里外的砂田技术的来源地兴仁镇寻找老砂田,那里的村民还是在大赞现代机械化的铺设方式好,正是有现代机械的加入使砂田铺设技术迅速推广。石泉村种植压砂瓜的家庭都有十几亩甚至二百亩压砂地,在栽种中也是采用集团军作战,村里的人会自发的组织成六人小组,受雇在一两天内帮助一家集中播种西瓜。这里的压砂瓜均使用地膜,进一步起到抑制水分蒸发的作用。这个村砂田只种西瓜,其他作物在砂田中的种植情况,只有从兴仁得来的一点信息,也可种葵花等,在今年这种极少降雨的年份,土田种植的作物在没有灌溉的情况下只能颗粒无收,但砂田还可以保持产量。在我们的调查中,老百姓念叨得最多的,最让我们震撼的就是:水。关于这一点,从村民反映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旱,山上的草都旱死了,到村民极度精细的用水方式,再到清真寺、拱北前虔诚的祈雨仪式,更从我们的绘图小组口中说出,天明他们在绘制整个村落的地图时说:“我们是以这个村的水房子来绘制村落地图”。水也的确成为了我们此次调查的核心。如果说露点测量试验反映的是乡民们对液态、气态水形式的巧妙利用,那么访谈中乡民们对水的忧虑更让我们首先展开对村庄水资源分布的调查,以及村民对仅有的水资源的占有情况,反映出整个村落的权力结构。对于石泉村人畜用水主要是两个扶贫工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和修筑集雨场。从有水井的人家买来水放在家中的水窖里,还有就是利用庭院的水泥地收集雨水。在石泉村最起争端的就是庄稼用水,其水源的获得主要有几种形式:村北石峡水库的水,机井的水。即使是砂田,要想获得丰收也离不开灌溉,从石峡水库出来的水只通过直径不过一米的管道,接入村内仅有的六个水房子,再加上已属个人的机井,要让村中15000多亩地都淌上水,是绝无可能的。对于这样一个制约石泉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我们短短的十天调查无法透视和解决的,只能谈一点感触而已。再有就是石泉村的畜牧业,在村中我们只看见了很少的羊、驴等,在调查中乡民告知我们,他们的羊都交给羊把式放养在米钵山。在山中共养着15000多只羊。怎样的山能够承载如此数量的羊,我们驱车加步行去了离村30多里的米钵山。米钵山山势陡峭,山中植被主要以碱柴为主,其他草类如白刺、芨芨草、骆驼蓬、梭草、寸草等有零星分布,这些都是羊爱吃的草,可惜山高路险我们只到了山的外围,在叫牛勒岜地方看到了宽敞的羊圈,没有看到大群的山羊,只能远眺山峰上的状如白点的羊群,对于山羊的养殖技艺则是在村民的口中略知一二。
文化与生态—中国生态人类文学网  www./cae版权所有 (C)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Jishou University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到太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