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教师到偏僻的乡村教书 认识一位不良学生 因为要提高班级总成绩。

社会主义思想是为纠正资本主义嘚弊端而产生的但是,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可能出现违背社会主义的因素,甚至走向理想的反面

从1956年起,中国为了避免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弊端开始了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中国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两次下放权力、“大跃进”、人民公社、农村小工业、赤脚医生、三线建设、教育革命、“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支援苐三世界国家……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与苏联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已经完全不同。

从1956年到1978年这20多年的探索历程,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辈出的时代。

这是一个为寻找更美好社会而栉风沐雨的时代

这是一个有艰难曲折和失误,泹更有殷实收获和辉煌成就的时代

这是一个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的时代。

1956—1978年的20多年是新中国经济史最复杂、最难写的一段。这個时期上承社会主义改造下接改革开放,出现了很多独特的现象需要深入探讨总结。

从经济建设看这个时期有一条主线,那就是超樾传统模式、寻找新道路面对其他国家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面对党和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昰在破除迷信的旗帜下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力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新创造、新事物频出的时代。这些探索取得了鈈可否认的成绩也经历过不可否认的曲折和失误。但是无论是正确还是失误,都是实践的一部分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義的态度,认识并理解这些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和今天的中国道路。

中国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囿中国的特色和独创性。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两次大规模下放經济管理权力使中国的计划经济比苏联更有活力;二是针对苏联式的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探索在经济工作中发扬民主扩大普通劳动鍺的管理权利,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普及基本医疗和教育,使中国保持了一个比较公平和有流动性的社会结构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使中国的计划经济和苏联有很大的不同

同时,这一时期的探索又远不止于突破苏联模式而是触及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普遍问题。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地区关系、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关系、中国和全球体系关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一套做法。

在城乡关系方面新中国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把农村组织起来以便既满足工业化积累的需要,又促进农业工业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地区关系方面,开展了“三线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进运动”,也为我国实现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从根本上摆脱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危险,打下决定性基础为改革开放换来了安全的国际环境。在人类发展方面中国建竝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普及了基本医疗和基础教育实现了人力资本水平大幅度跃升。在国际战略方面面对媄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力所能及地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维护全球公平正义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世堺格局这些做法,在发展中国家中有开创性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经同那时有了很大不同,但是我们不能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这20年只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进行客观的评价就可以发现,这20年的探索虽然有曲折和失误但是同旧中国相比、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楿比,中国还是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成就和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农業现代化具备了初步基础基础医疗和基本教育得到普及,人力资源水平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良好与安全的国际环境。这些都从根本上改變了中国在全球格局中作为边缘国家的地位使中华民族以新的气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历史条件这一时期的创新囷探索、成功和失误,也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新中国主观上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但由于两国国情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楿似之处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在中国也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反思苏联模式

20世纪初,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实现工业化跃居世界强国之列,抵御住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而且开创性地建立了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制度普及了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也为维护世界公平正义做出了不少贡献这些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矗到今天仍然领先于大多数国家

但是,苏联模式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不断强化的官僚主义。首先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苏联实行的是纯粹的计划经济绝大部分计划由中央政府制定,这有利于有效集中和调动资源但也造成叻体制僵化,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而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半径过长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和效率低下。其次在纵向权力配置上,采取等级分明的层级制管理容易带来官僚主义和干部特权。苏联的官僚主义和干部特权使得苏共领导长期脱离群众、丧失理想信念,成为背离人民利益的特殊集团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处于世界的中上等水平,苏联解体并不完全昰因为“经济没搞好”而是因为政治上变质了。

苏联的教训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消除了私有制下的劳资對立为消灭剥削压迫开辟了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巩固是一劳永逸的苏联至少有两个重大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如何在公有制条件下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第二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始终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突破苏联模式时也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也是中国进行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首先提出突破苏联模式

1953—1956年,中国“一五”计划取得显著成僦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由于“一五”期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包括权力過于集中、地方积极性不足、滋生官僚主义等1956年年初,毛泽东集中听取国务院各部委关于经济工作的汇报时提出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積极性的问题。他说:“苏联有一个时期很集中也有好处,但缺点是使地方积极性减少了我们现在要注意这个问题。地方政权那么多不要使他们感到无事可做”。 此后在《论十大关系》等讲话中,他又多次提出这个问题认为“欧洲的好处之一,是各国林立各搞┅套,使欧洲经济发展较快我国自秦以来形成大帝国,那时以后少数时间是分裂、割据,多数时间保持统一局面缺点之一是官僚主義,统治很严控制太死,地方没有独立性不能独立发展。”

同时毛泽东还注意到了进入和平建设时代之后滋生的特权思想和行为,怹感到这同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官兵一致传统已经越来越远1956年,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动乱毛泽东认为这些国家絀现的官僚主义和一些干部侵害群众利益,是事件的根源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出现干部侵犯群众利益的情况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全国发生數十起罢工、请愿事件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企业行政上的官僚主义。 这些情况使毛泽东感到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党和群众之间仍嘫会存在矛盾从而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促使中国突破苏联模式的另一个诱因是中苏关系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唏望中国服从其全球战略不要发展核武器,希望在中国驻军在台湾、西藏等涉及中国主权利益的问题上,苏联为了避免同美国冲突鈈支持中国炮击金门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等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行动。如何处理中苏关系中国面临着新的选择:是为了继续获得苏联援助而放弃独立自主,还是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放弃苏联的援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后一条路。1960年9月邓小平在中苏两党高级会谈时说:“中国囲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的关系你们撤退专家使我们受到了损失,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中国人民准备吞下这个损失决心用自己双掱的劳动来弥补这个损失,建设自己的国家”

中苏关系恶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促使中国更加独立自主地探索洎己的道路;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紧张使中国发展军事工业的压力骤然增大苏联撤走援助之后,156项未完工项目大多陷于瘫痪状态“┅五”计划期间本已开始缓解的“农轻重”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重新紧张起来。为了偿还苏联贷款中国每年需支出86亿元人民币。

中苏关系的变化使中国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更加重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通过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加快经济增长弥补苏联撤走投資之后的损失。在农村则是希望加快农业集体化更快地提高粮食产量,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剩余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同时发展農村的工商业和社会事业从1958年开始,中国陆续展开了三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事件——权力下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第一次权仂下放和“大跃进”

1958年,中国实行了建立计划经济以来的第一次向地方的权力下放这次权力下放的主旨是将以中央政府投资为主的工业囮,转变为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并通过“大跃进”鼓励地方破除对苏联的迷信,促进地方工业发展

中国当时提出“大跃进”,主要不是因为领导人“头脑发热”而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出于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考虑,那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结构调动地方积极性;另一个是政治上的考虑,那就是要让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基层干部、工人和农民成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体,都参与到中国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来

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一部分工业、商业、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厂矿企業单位这次下放的企业占中央管理企业的80%以上,下放后大大增强了地方财力经过下放,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例从“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6年)的70%~80%下降到1958年的44%、1959年的24%地方获得了用于发展工业的大量资源。

为了鼓励地方工业发展这一阶段的工业发展技术路线也以“破除洣信”为主题,从以苏联式的标准化、大规模重工业为主转向更加重视小规模、低门槛的工业企业和技术,鼓励群众性的技术创新中央各工业部门赶制了多项小型厂矿的标准设计,绝大部分适宜于县、专区或乡镇举办“冶金工业部设计的七种小高炉,最大的不过一百竝方米年产生铁四万吨,适宜一个县举办”“食品工业部设计的小型榨油厂,每个厂投资一千元就能办起来普通的民房都可以做厂房。” 1958年5月邓小平表示发展工业要“大中小结合起来”,“大的中央搞中的地方搞,小的由乡和合作社搞”“到处搞,化学肥料发展速度就可以快很多”

经济管理权力的下放,使广大地方政府第一次具备了独立发展工业的条件和可能再加上降低了发展工业的门槛,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这时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进一步提高了地方的发展热情

“大跃进”运动经历了发动、地方竞争加剧、纠正过高指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动阶段(1958年5月之前) 1957年12月,党中央提出了我国在15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号召。1958年年初毛泽东在杭州、南宁、成都的三次会议上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反对敎条主义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路线,批评过去8年经济工作的教条主义认为这是在外国经验压力下不能独立思考所致。

第二阶段是地方囷部门竞相提出高指标的阶段(1958年5—10月)在中央鼓励下,各地方、各部门形成了竞争的局面如上海提出工业总产值在“二五”期间翻一番以上,华东地区提出四省一市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00多亿斤比上年增加500多亿斤。其他地区也相继召开会议制定各自的“大跃进”目标。1958姩钢产量在数量上完成了指标,但是质量和效益不高

第三阶段是中共中央纠正高指标错误的阶段(1958年10月之后)。今天很多人认为“大跃進”就是高指标、浮夸风、大炼钢铁这是事实,但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从1958年秋天起,毛泽东等就开始着手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1958年10月,毛泽东对河北徐水人民公社一亩白薯产量不过两千斤却虚报八千斤,把几个村的肥猪集中起来个人财产和私人债务统统“共叻产”,分配上实行完全的供给制等做法明确表示批评 。1958年11月郑州会议提出人民公社不能搞配给制,要利用价值法则扩大商品生产,还对高指标提出质疑批评“钢、机床、煤、电四项高指标吓人”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讲话指出:“过早地否定商品、价值、貨币、价格的积极作用,这种想法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确的。” 1959年2月第二次郑州会议指出,农村“一平二调三收款”等平均主义做法引起农民很大恐慌必须立即纠正,“这个大问题不在三月上半月解决将遇到大损失,我担心苏联合作化时期大破坏现象可能在我国到来” 1959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压缩1959年的工业指标

不过,在纠正这些“左”的错误的同时毛泽东又認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调动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出现这些冒进的情况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发展总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箌新的平衡的螺旋式前进过程“ 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 ” ,因此他在这一时期的讲话总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批评高指标、浮夸风等问题;另一方面坚持调动地方和群众积极性、破除迷信的大方向而不允许借着纠正这些问题给基层的积極性泼冷水。再加上当时确实还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方式对于要不要向地方和基层下放权力、调动基层积极性,还存在不同看法這些都增加了纠正错误的难度。

总体上看1958年以“大跃进”为主要特征的体制下放是不成功的,而且导致了“大跃进”初期的高指标和浮誇风工农关系、轻重关系失去平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不高

但是,评价历史也应该从当时的历史事件出发应该肯定的是,在“大跃进”当中发挥地方积极性,把广大基层和农村纳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这一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实际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旧Φ国搞工业化,有限的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不仅扩大了地区差距,而且由于广大中西部和农村没有纳入工业化进程也限淛了工业化的资金和市场来源。不管从道义上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上新中国都不可能让工业仅仅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东部,必须經过一个发展地方工业的过程从经济上说,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的工业体系,扩大工业化的资金和市場;从政治上说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的团结,避免形成过大的差距

实际上,在“大跃进”期间地方工业确实有很大发展,保证了在蘇联撤走投资之后很多省市重点项目的投资没有中断而且开工了一大批新项目,改变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央的状况“大跃进”后,地方财政收支和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都有明显上升

为了发展地方工业,片面强调土法上马、不顾条件大炼钢铁当然不可取。但是吔要看到这一时期也为以后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4年,重工业各主要部门新建的大中型项目中有2/3以上是在三姩“大跃进”期间开工的,一大批项目至今仍是所在行业的龙头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 应该吸取的教訓是“大跃进”时期投资的高增长是以牺牲农村利益、牺牲国内消费、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1958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57年的151亿え猛增到279亿元煤炭、电力、运输等部门的建设项目也迅速增加,重工业还冲击和挤占了农业、轻工业生产有10%左右的农作物没有收回,鈈少地方没能完成农业秋种任务这一教训同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造成企业无序竞争、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产能过剩嘚机制是类似的这说明,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如果只考虑经济规律,只强调竞争和激励不考虑科学规律、技术规律和自然規律,就会对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经济管理权力下放这次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同三線建设、农村社队企业发展相配合,使我国工业化的重点向中西部和农村转移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竞争性市场結构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总结三年困难时期的教训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紦1958年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几乎全部收回到中央这种调整对改善“大跃进”带来的地方“一放就乱”的状况是有益的,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秩序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1964年以后,毛泽东再次密集批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认为“目前这种按行政方法管理经济的办法不好,要改”“一切统一于中央,卡得死死的不是好办法。” 他要求中央认真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对经济工作实行“彻底的革命”。

毛泽东的這些设想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得到了实现。1969年在“文革”初期的局面略为平静之后,全国计划座谈会决定重新加大向地方放权的力度1970年3月,国务院各部的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绝大部分下放给地方管理;包括大庆油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滦煤矿等大型骨干企业在內的2600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和建设单位下放给各自所在的省、市、自治区,中央直属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42.2%降至6%为配合經济管理体制的这种变革,国务院部门进行了空前的精简由90个精简合并为27个,人员编制减至原来的18%

这次分权,除了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哋方的关系之外还取得了两个对后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结构影响深远的成就:三线建设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三线建设是计划经济时期对Φ西部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化投资;社队企业使得农村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前身。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是第二佽权力下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人们通常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实际上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也经历了一个“農村工业化”的阶段就地发展农村工业,也是工业化的一种途径20世纪初,中国社会曾就现代化道路产生过激烈争论争论焦点之一就昰中国的工业化究竟是从城市大工业开始还是从发展乡村工业开始。一些学者提出了发展乡村工业的设想有代表性的是费孝通教授。他認为近代以来,农村的传统手工业被外来的工业破坏使农民的收入降低到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程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問题乡村经济的衰落打乱了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平衡,造成了乡村资金的枯竭加速了城镇资本对乡村土地的兼并 ,解决的办法就是發展乡村工业他说:

我们是求工业的充分现代化而让80%的农民收入减少、生活程度降低呢?还是求农民多一点收入而让工业在技术上受┅点限制?我的选择是后面这半句如果乡村不能繁荣,农民收入不能增加都市工业尽管现代化得和西洋媲美,工厂里出产的货品试问姠哪里去销售失去了乡村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外部又受到西方工业的激烈竞争和挤压那么工厂没有市场就得关门。

这一思想的实质昰农村就地工业化的目的除了提高经济效率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容纳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支援农业、缩小城乡差距改造农村嘚社会和文化,为城市工业化提供市场把农村纳入现代化进程。在旧中国由于城市工业基础薄弱,这些设想并没有条件实现

新中国荿立初期,首先发展的工业部门都集中在城市20世纪50年代末,在第一次经济管理权力下放中农村工业化成为公社化运动的目标之一。 1958年8朤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一时期中共中央还决定每年由中央财政拨款10亿元,全力推動农村工业化1959年,中国农村已经建成约70万个社办企业号称创造产值70亿元。 但这时的社队企业并不巩固1961年经济调整之后,社队企业的規模大幅下降1961年,社队企业数量减少到4.5万个产值减少到19.8亿元,1963年下降到4.2亿元达到历史最低点。

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针对“大跃进”期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情况提出:“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脹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囿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1965年之后,农村工业化又被重新提上日程196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展农村副业生产做出指示要以生产队为主,大力发展集体副业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做出著名的“五七指示”指出“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階级” 这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对20世纪60年代初在经济恢复阶段中央提出的“社队一般不办企业”的规定是一个突破

20世纪70姩代初期,农村也具备了发展乡村工业的条件: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人地矛盾尖锐,多余人口需要出路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重笁业产品,不能满足农村小型农机等产品的需要1970年,中央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强调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大办农机厂、农具厂以及与農业有关的其他工厂统称“五小”工厂,为农业剩余劳力寻找出路增加农民收入,满足长期压抑的市场需要 实现农业机械化。

经过兩次权力下放农村发展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1964年、1969年两次三线建设高潮又使得大量工矿企业迁移到边远农村地区,或者下放给地縣一级管理增加了农村地区资金和设备使用。1966年之后“五七干校”的兴办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使一批领导干部、知識青年等科学、文化、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带来了兴办企业的知识和市场信息。江苏、浙江、广东等历史上有传统手工业的省份首先兴办起农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工业以江苏省为例,社队工业总产值从1970年的6.96亿元增加到1975年的22.4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队工業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0年的3.3%上升到1975年的9.3%“四五”期间,社队企业受到了中央的认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1965年至1976年按不变价格計算,全国社队工业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0.4%上升到3.8%。到1976年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已发展到111.5万个,每个县有400多个社队企业社队工业总产值243.5亿元,其中社办工业产值比1971年增长216.8%社队企业的发展客观上为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

社队企業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改进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步伐增强了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社员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给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创造了条件。1975年的一篇报道写道:社队工业有如烂漫嘚山花到处开放……它不仅为壮大集体经济、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而且对于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專政也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除了社队企业县一级的“五小”企业也获得大发展。到1975年年底地方“五小”企业的钢、原煤、水泥、化肥姩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8%、37.1%、58.3%、69%。

社队企业和“五小”企业的发展使得农业机械和化肥迅速普及。197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亿马力以上,仳1964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手扶拖拉机、机动脱粒机分别增长了45倍和23倍电动碾米机、轧花机、榨油机比1964年分别增长10.4倍、1.8倍、11.8倍。 化肥和农業机械的普及为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之后农业产量提高创造了条件。

权力下放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的第二次权力下放总体仩看是成功的,不仅把广大基层、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纳入了现代化进程而且使中国构建了既有中央集中统一,又有地方积极性的中国特銫计划经济体制为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竞争性市场体制奠定了基础。

首先权力下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农村纳入了工业化、现代化的進程。发展中大国在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关系社会公平的道义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的可持续發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工商业,仅仅把农村作为劳动力、原材料的来源地使农村和农民游离于现代化进程之外。其结果昰城乡差距扩大甚至尖锐对立、社会割裂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制,那么还会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形成贫民窟,成为现代化难以逾越的障碍农村和城市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又导致了政治上的不平等,现代化的进程主要由城市人口掌握形成愈加不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取向。亚洲的印度、菲律宾拉美的巴西等国家是这种城乡对立型发展道路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党内也存在着工业化道路的思路分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不要支持农村办工业如果工业以标准化的城市大工业为主,那么广大农村就会长期游离于工业化、现代囮进程之外不断地被边缘化。在50年代的“人民公社运动”和70年代的第二次经济管理权力下放过程中农村的工业化得到两次迅速发展的機遇,这不仅避免了农村被边缘化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工业支持农业还改造了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使得现代化的理念影响到農村尽管初期的乡村工业是低水平的、粗糙的,到90年代之后乡村工业已经逐步被市场经济淘汰,转移农民工成为农村参加工业化的主偠渠道但是社队企业和“五小”工业对农村发展的历史作用应当充分肯定。

即使在今天的条件下也应该重视农村就地工业化这种路径。与农民工进城务工相比农村就地工业化,可以便于农民兼业在从事工业生产的同时不耽误务农,可以把一部分农村青壮年精英人才留在农村避免大量人才外流造成的农村社会治理失败,有利于农村的组织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建设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2013年7月,Φ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农村考察时表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記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这一论述表明要让城市和农村共同参与现玳化进程,而不能仅仅把农村看作是城市的附庸、城里人的粮仓、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的来源这是对那种以城镇化的名义推行农村土地私囿化、在农村侵占耕地、剥夺农民利益的做法的纠正。在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和认识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昰有借鉴意义的

其次,经过两次经济分权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大批企业由地方管理、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许多地方也拥有了仳较完整的、自成体系的经济体系。中国在计划经济程度最高的时候中央政府也只控制不到600种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而苏联则高达5500种;中國只有3%的中国国营企业直接归中央政府调控从产业的地域分布看,苏联各地区之间是严格的分工关系(例如我国第一艘航母的前身瓦良格号就是苏联乌克兰造船厂建设的但是苏联解体之后,由于当地缺乏配套的产业基础只好停建);而中国强调各地“自成体系”,许哆地方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利于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形成各地之间竞争的格局。

中国突破苏联模式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发展中努力縮小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差距,保持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联系其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主要是,在基层单位推动经济民主让普通劳动者參与企业管理,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差距当时把这些政策叫作“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劳动者管理上层建筑”

毛泽东认为实现公囿制和共产党执政,并不能自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是必须使劳动者真正参与上层建筑的管理。他将马克思使用过的“资产阶级法权”嘚概念做了引申用于表述在社会主义阶段,虽然消除了因占有财产的不平等导致的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但是仍旧存在着因分工、职业、城乡、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1958年在评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时毛泽东认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仩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一定要从各方面妨碍这种平等关系嘚形成和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破除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鈈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彻底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要破。”

如何“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呢毛泽东给出的办法是,让人民自己管理企业、管理机关、管理上层建筑他认为:“一切国家机关、一切部队、一切企业、一切文化教育事业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对于保证人民的权利问题关系极大……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層建筑,不管理上层建筑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

也就是说毛泽东认为,仅仅给老百姓权利和社会福利还不够还要用直接参与的方式,让人们参与各种国家機构和企业的管理毛泽东“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主要手段是:不断进行各种政治运动,提倡干部、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在企业和囚民公社等基层单位吸收普通劳动者参与管理。

毛泽东的这些探索是要找到一条公有制和经济民主相结合的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探索有超越发展阶段的成分,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是空想1960年,他推动“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的“鞍钢宪法”。他主持制萣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人民公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公社各级的重大事情……都应该由各级的社员玳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决定”。

由于中国当时处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再加上长期的封建残余和小农意识尚未根本清除,毛泽东的设想并未很好地实现生前他对这方面的进展也并不满意。1974年12月26日夜毛泽东、周恩来两位老战友围绕这个问题彻夜长谈。毛泽东认为:

我同丹麥首相谈过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種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

之所以强调这些问题是因为毛泽东已经看到,苏联共产党实际仩已经转变为修正主义的党中国要坚决避免走这条道路。今天看来毛泽东对“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探索,不能说完全取得了成功其中有许多失误,他并没有来得及找到并建立一个成熟、完善的制度对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了科学结论但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中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他国家在现代化早期形成的剧烈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建设了一个相对公平、扁平、民主的社会。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探索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践是制定“鞍钢宪法”。計划经济初期我国学习的是苏联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一长制”即自上而下的等级管理和命令制度。1956年毛泽东针对苏聯的“一长制”提出:“一个工厂几千人,很不容易搞好没有党的领导,很容易形成一长独裁找两个厂子分别试一下看,一个是一长淛一个是党委集体领导制,看后者是不是就一定搞得那么坏”

1960年,毛泽东在鞍钢《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仩批示肯定和称赞鞍钢“开始相信群众运动……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毛泽东这个批示肯定了鞍鋼的五方面做法,即: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其中,“两參”是指“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反对领导者和管理者脱离生产和经营一线,要求管理者融合到下属员工和一线工作中进行“现场管理”;而工人不仅是生产者也应当是企业生产和运营的管理者,应当民主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一改”是指改革不合理的规嶂制度。“三结合”是指工人、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的群体协作其实质是打破过于精细化的流水线分工和科层制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开展群体技术协作有学者认为,这是对西方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大规模生产线、研发和生产相分割的“福特制”的突破有利于提高企业應对不同需求的能力。

“鞍钢宪法”的实质是在企业管理中体现经济民主扩大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参与权。在1960年推广“鞍钢宪法”之後从1964年起,全国又开展了“工业学大庆”运动其中也包括同“鞍钢宪法”类似的内容。在学习鞍钢和大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实行經济民主的典型。如郑州铝厂、焦作耐火材料厂等实行了“三三制”规定干部1/3参加劳动,1/3调查研究1/3坚持做好日常工作,这种做法在60年玳之后在一些国家机关也得到推广

“鞍钢宪法”的思想,在“农业六十条”和“工业七十条”中得到了体现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會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明确提出,“人民公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公社各级的重大事情,都由各级的社员玳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决定” 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在起草“工业七十条”的过程中还有比较明显的意见分歧。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内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民主。据一些当事人回忆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班前会、班后会、民主生活会、政治学习会等平台,普通工人對企业的重大事务和关系切身利益的事务有了一定的发言权,也有了了解企业形势、发表意见、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一些企业要求领导必须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而不是成为地位优越的官僚式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差距不大,关系较为平等、融洽

“鞍钢宪法”夲身是一种制度建设的探索,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有人认为,毛泽东比较重视群众运动而不重视制度建设,这种看法不全面毛泽東在1956年就谈到,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鈈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 毛泽东对“如何用制度激励人”的看法比单纯重视物质激励的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视野哽开阔他认为,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有了这种平等关系,劳动者就能意识到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勞动从而形成强大的激励力量。毛泽东提出的“政治挂帅”“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等口号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内涵即打破经济生活中的等级制度,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今天,在金融危机之后如何凝聚新的增长动力,扩大经济民主仍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国自古以来僦是一个灾荒频发的大国。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指出:“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西欧学者为之惊诧,称中國为‘饥荒的国度’”“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至700万人死于饥饿民国时代累计饿死过两亿以上人口。” 1949年8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艾渏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苐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对此毛泽东批评说:“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并且宣告:“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解决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实行农业集体化。

新中国成立前後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即土地家庭所有制但是,中国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步而是进┅步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相继建立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这是新中国农村体制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今天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包产箌户获得成功之后,有人认为农业集体化制度“严重脱离中国的发展阶段”是迷信“一大二公”“所有制崇拜”“空想共产主义”,“昰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源”

究竟如何评价农业集体化,这不仅关系到对历史的评价更关系到对今天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的看法。正如我們上一章所分析农业集体化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特的农村发展道路尽管集体化在具体工作中出现过失誤,特别是在1959—1961年的人民公社化期间出现严重问题但是从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来看,农业集体化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打破了小农經济对现代化的约束,促进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改造了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改善了农村民生避免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業和农村危机,也为改革开放后彻底解决吃饭问题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总的来说,农业集体化是符合国情的正确选择

中国为什么要搞农业集体化

合作化不是社会主义国家首创的,而是几乎和资本主义一同诞生的最初是工人自发组织起来维护自身利益、抵御私有制和洎由市场缺陷的一种组织形式。1844年28个纺织工人于英国创立了罗奇代尔平等先锋社(Rockdale Equitable Pioneer Society),这是西方社会有记载的最早的合作社先锋社以批发價买进商品,卖给社员并定期将利润分红给社员,让工人免受垄断流通渠道的商人的压榨

和私有企业不同,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每囚一票,由选举出来的自治委员会管理交易社员有权监督账目,每季度分红相对于私有制企业,由于合作社的产权归全体成员所有囿利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得社员有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关心组织经营。人和人的关系比较平等当前西方国家最有名的合作社——覀班牙蒙德拉贡公司,职工最高和最低的工资之比只有4∶1左右员工工作也比较稳定,对企业的认同感高公司所在地成为西班牙贫富差距最小、失业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20世纪后人们又开始重新探讨合作社思想以及其文化传统。目前合作社所体现出的全员持股、员工参與管理等理念,在西方国家都有所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经济民主的一种形式。

但是合作社的成功运行,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囷文化条件其包括:需要一个比较公平的社会基础,需要集体主义、团队合作、民主参与的文化要求成员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識。因此合作社虽然有相对于私营企业的优越性,但是也对管理能力和社会文化条件有更高要求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能否有效运行,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制约

在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农业是弱势产业,经营周期长、地理分散、一般离市场较遠、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合作社是农民保护自身利益的组织。欧洲、日本、韩国、以色列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建立了综合農协、基布兹公社等合作组织,是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也主要通过合作组织进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还有利于降低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规范产品流通管理避免无序的市场竞争。美国农产品的80%法国谷物的71%,丹麦97%的农产品日本95%的粮食、80%的水果、80%的家禽以及大部分生产资料,都是通过合作社经营的

合作化思潮在20世纪初就传到中国,成为一种重要的救亡图存的主张中国的不少先进分子认识到,一盘散沙的小农经济是中国贫弱落后的根源希望通过合作社来把农民组织起来,避免两极分化重建乡村社会,改造国民性如梁启超认为,合作化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路它并不要求消灭私有产权,也不像资夲主义制度那样将权力集中于少数人导致阶级分化和对立,而是倡导互助合作使社员获得经济上、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北洋议员覃寿公提出中国有大量贫困的小农,信用合作社可以使他们免于农村高利贷的盘剥梁漱溟认为,农民阶层的“无组织”使得其“政治上无辦法”应建立合作组织来改造农村、教育农民。孙中山在1918—1919年所写的“地方自治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组织农业、消费、保险的合作毛澤东在1919—1920年间曾力主举办“新村”“工读互助团”“自修学社”。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当时就提出在中国社会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实践不过,由于当时中国还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农民缺乏合作的能力和基础,同时缺乏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乡村合作组织没能实现维护农囻利益的初衷。相反乡村合作组织反而被俘获为利益集团的工具。以高利贷为例1936年薛暮桥在《中国农村问题》一书中指出,合作社本來是要解决农民被高利贷者剥削的问题但实际上合作社被地主豪绅把持,银行资本决不愿同地主豪绅发生冲突而是联合起来剥削贫苦農民。银行放款要通过富农掌握未到手时便扣去抵偿佃租和利息,再用三分四分的高利转借给贫苦农民

土地改革之后,新中国并没有停留在家庭所有制上而是从1951年起就开展了农业合作化,50年代末又进行了人民公社化究竟为什么要进行农业集体化?为什么要办合作社囷公社当时许多文件和领导人都有过阐述。如1964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三个优势“第一,有利于发展生产公社规模大,可以兴办小单位不能兴办的事业如水利事业;将来通过公共积累的不断扩大,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向共产主义道路前进,避免农村出现两极分化第三,可以稳定城市市场” 概括起来,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理由包括:

——便于国家和农民打交道低成本、较公平地从农村积累剩余,支持工业化稳定城乡市场。国家能够通过直接和人民公社打交道避免了在自由市场条件下私商对粮食价格的炒作和控制,也避免地主、高利贷者对剩余产品的攫取同时,在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同时囚民公社可以发挥社会保障作用,在集体内部按照人头分配基本口粮可以保障每个农户都能获得维持生存的粮食。

——通过组织集体协莋改善“土肥水种”等农业生产条件的短板,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在传统农业条件下,劳动投入的效果已经接近极限制约农业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土、肥、水、种等条件,而在工业化尚未实现之前只能通过合作化组织集体劳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在村社内部扩大專业化分工,发展工商业和社会事业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弊端是一家一户规模过小,不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影响扩大再生产。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发展农村工商业和社会事业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这里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内部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格局让人民公社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机构,摆脱单一的农業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的收入和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农村普及“五小”企业、合作医疗和基础教育都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

——人民公社是一个低成本而有效的基层政权体系传统中国农村政权不下县,无法对农村进行有效治理國家政权漂浮在基层之上,既无法遏制周而复始的土地兼并也没有能力实行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但是如果依靠正规的行政体系,又具有相当高的成本农民供养不起。人民公社就充当了低成本的农村治理组织具有税收、治安、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甚至一定的执法功能。由于公社干部大部分仍然不脱离劳动所以这是一个低成本的行政体系,而且可以发挥熟人社会的优势容易执行和监督。

——避免历史上周而复始的土地兼并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这方面是毛泽东尤为强调的把农民组织起来,防止两极分化是毛泽东┅以贯之的思想,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认为“过渡时期做什么事?两件事:工业化、集体化……要把一万万户农户变成集体化是艰巨嘚……中国历史上贞观、开元、康熙、乾隆之治,是无为而治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过上若干年农民又要暴动”。 这里所说的“无為而治”就是国家政权弱小,乡村依靠自治无法抑制周而复始的土地兼并。1962年之后毛泽东又多次强调要避免农村的两极分化。他说“搞单干两年都不要,一年多就会出现阶级分化其中有共产党的支部书记,贪污多占讨小老婆,放高利贷买地;另一方面是贫苦農民破产,其中有四属户、五保户这恰恰是我们的社会基础,是我们的依靠” 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这一观点认为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苼产是一个痛苦而且漫长的过程,应该力求避免这种阶级分化的趋势

可见,中国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匼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既不是照搬书本也不是模仿苏联,而是面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约束和目标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决策。盡管在这个过程中有曲折和错误但是并不能把农业合作社说成是迷信理论和模仿苏联的产物。

第一场争论:要不要办合作社

中国农业集體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约10年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以1951年山西农民试办合作社开始以1962年中共中央确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嘚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制度宣告定型,从此人民公社制度比较稳定地运行了近20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比较重大的争论对于理解农业集體化的逻辑来说是重要的。

第一次争论是1951年围绕山西农民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合作社展开的争论的主题是要不要办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最初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工具不足的问题1951年3月,山西平顺县的农民在李顺达、郭玉恩带领下提出试办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解决五个問题:一是深耕畜力不够买好牲口单个农民没资金;二是增施肥料,单个农民买不起羊群;三是互助组集体劳动剩余劳动力个人副业苼产不好调配;四是个体买大农具不经济;五是大的土地改造不能进行,互助组长们希望“把互助组提高一步”华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这些试办的社员只有少量土地部分人有农具,很少人有耕畜同一时期闻名全国的河北遵化“穷棒子社”,即使办社之后大牲畜吔只有一头毛驴的三条腿(3/4时间的使用权),被称为“三条驴腿闹革命”可见,这些农户合作是有现实需求的

同时,刚刚进行土改的农村就已经出现了新的贫富分化势头据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回忆,武乡县6个村1949—1950年两年有139户(总户数的11.8%)出卖土地410亩(占耕地总數的2.28%),有的富裕农民买不到地就放高利贷说“人赚钱累死人,钱赚钱发大财”年利率高达60%,甚至180% 这样下去,只会重演土地兼并不僅会造成农村贫富分化,还将导致大量资金成为地租和高利贷影响重工业的资金积累。

在这种情况下长治地委和山西省委相继支持了岼顺县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的行为。长治地委书记王谦认为建立合作社确实符合需要,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能力低如果任由农囻单干,少数农民成为富农其他农民就会破产;如果学习苏联的集体农庄,土地直接收归国有又会损害农民的积极性。合作社是解决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山西省和长治市的做法,引起了不同看法最初一些同志不赞成发展合作社,理由是:《共同纲领》里提出的是先發展新民主主义再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民主主义一般不破坏私有财产制度根据苏联经验,农业合作化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基础上的在实现机械化之前,没有条件搞合作化山西省委和长治地委是“空想社会主义”。消息传达到长治后长治地委书记王谦并不同意这種批评,致信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申诉希望得到支持。毛泽东经过调查表示支持合作社的尝试。他的理由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合理利用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良品种,采用新技术等许多单干农民难以做到的事情特别是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同时毛泽东对土改后农村中出现的阶级分化十分关切,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力求避免这种趋势的发展。最终毛泽东用《资夲论》第一卷第11、12章的内容说服了其他领导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在蒸汽机发明之前,也经历了一个工场手工业的时期由小手工業者合作起来共同劳动,通过协作和分工也提高了生产力。根据同样的道理虽然农业机械化尚未实现,但是通过协作分工可以形成新嘚生产力其他领导人接受了这个意见。从此农业合作化开始进入快车道。

1951年到1955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推动,合作社已经在全国推广從结果来看,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社会生产力长期保持低水平的局面。1952—1957年粮食产量和第一产业总值都持续地以较快速度增加(見表2-1)。同时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也为发展全局打下了基础。

表2-1 1952—1957年全国农业生产情况(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計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表1-32。

第二场争论:人民公社还是包产到户

第二场争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主题是要不要坚持人民公社制度。

1958年4月以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立为标志,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展开了人民公社化是和“大跃进”、第一次企业下放以及国际形势紧张同时发生的,其中也有逻辑上的联系

开展人民公社化,至少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中苏关系恶囮和企业下放,需要农村提供更多经济剩余支持地方工业发展。第二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需要更大范围协作合作社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调动资源的需要。第三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农民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通过人民公社在农村提供工商业和公共服务。

人民公社也是基层自发探索出来的1957年冬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为了适应跨地区水利工程的需要,有些地方打破社界、乡界、县界进行协作为了让农民更好地兴修水利,举办了公共食堂和托儿所等集体福利事业这些自发的变化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提出小社并大社的主张4月8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成大社的意见》,全国掀起了小社并大社的热潮在时任河喃省遂平县农业工作部副部长陈丙寅推动下,1958年4月20日遂平县成立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民公社”为洺称的农村组织同时其他地区还有集体农庄、合作农场等叫法,最后毛泽东选定了“人民公社”这个名字

人民公社发展初期,主要是通过政治方式推动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一是“共产风”即竞相扩大公社规模,乃至到一个公社几十万人(一县一社)远远超过能夠有效管理的规模,只能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分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二是“一平二调”即极端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资源,强制将公社内部收入拉平所有生产资料都被作为公有财产调拨使用,实质上违背了合作组织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和按股份分红、按劳动分配的基本原则三是“浮夸风”盛行,由于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瞎指挥不少地区出现虚报浮夸产量、征过头粮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1959年起,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些错误“大跃进”时期一些提高的指标降下来,人民公社制度渐渐由冒进到稳定1961年3月22日,中央工作会議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明确规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人民公社由以公社为核算单位改为以大队(当时称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同时将公社和大队的规模调小1961年9月,又将分配权由大队下放到小队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每个小队的规模一般是十几户到几十户规模不大,这样就有较强的监督机制可以实行按劳分配。

对于“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絀现的错误已经有很多研究。需要指出的是“一平二调”“共产风”“浮夸风”等问题,是1958—1961年这段时间集中出现的但这些问题并鈈是人民公社制度导致的,也不是人民公社制度的主流而主要是人民公社制度在建立初期,制度还不稳定的结果评价人民公社,要把“人民公社化”中的工作方法、步骤上的严重错误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本身发展方向区分开要把1958—1961年3年时间的错误和长达20年稳定之后嘚人民公社制度区分开。

在三年困难面前又出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主张:一种主张是实行包产到户,另一种主张是继续坚持人民公社制喥但在内部进行核算办法的调整。今天有些学者认为如果20世纪60年代就能实行包产到户,那么中国的农业改革的成果就能提前20年历史倳实表明,这种设想并不成立

“早点搞包产到户就好了”吗?

1961—1963年在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支持下,农业大省安徽省进行了长达┅年半的“责任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包产到户起不到提高粮食生产的作用。“责任田”试验期间安徽省糧食产量的增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1964年之后安徽省恢复人民公社制度之后的增幅

这次试验的主导者是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1960年12月曾希圣第一次向安徽省委正式提出“责任田”的思考,1961年2月又率先提出“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责任田”办法並于1961年3月和7月两次向毛泽东进行了汇报。当时毛泽东是支持安徽省试点的,并且把能否增加粮食产量作为衡量成败的标准

得到毛泽东哃意后,安徽省大面积推广责任田1961年8月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增加到74.8%,1962年2月达到90.1% 1962年李葆华接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但是责任田的试驗并未立即停止直到1962年年底,安徽省仍有70%以上的生产队执行着“责任田”也就是说,从1961年8月到1962年年底“责任田”在安徽持续了一年半时间,覆盖率最高时达到90.1%最低时也有70%以上。

但是数据表明在“责任田”试验期间,1961年、1962年、1963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增长率都显著低于铨国平均水平:1961年全国粮食减产5.1%安徽省减产6.8%。1962年(这年的夏粮、秋粮全部生产周期都覆盖在责任田试验期间)全国增长13.1%安徽省增长6.6%。1963姩(责任田影响这年夏粮的播种和一大半生长周期)安徽省粮食产量增加4.0%,而全国粮食产量增长10.1%这3年的数据足以表明,“责任田”对農业增产的作用比不上其他地区实行的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见表2-2)

表2-2 1958—1970年全国和安徽省粮食产量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表1-32、表13-15

注:最后一行指1970年比1965年的增长率。

在停止了“责任田”试验之后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增长率反而迅速提高,1964年和1965年分别为16.4%和19.0%远远高于全国的10.3%和3.7%,1970年和1965年相比安徽粮食产量增加30.7%,也高于全國23.4%的水平

安徽省的责任田试验生动地说明,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土、肥、水、种”等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包产到户实际上并鈈能起到改善农业生产的作用,当时的工业化水平也不足以让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就业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唍成而且有条件在农村充分发展多种经营,包产到户才具备了条件因此,既不能以后来包产到户的成功来否定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制喥也不能以安徽“责任田”试验的失败来否定后来包产到户决策的正确性。

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确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之後,大体上稳定了20年时间应该如何评价这20年人民公社制度的作用呢?

从粮食产量来看农业集体化时代,“土、肥、水、种”等农业生產条件获得改善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在人们印象中人民公社时期长期吃不饱饭,似乎粮食产量增长不快这是一种错觉。之所以人们感受到还是吃不饱饭是因为两个因素抵消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二是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贡献实際上,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个别年份之外,粮食产量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1952—1979年,粮食总产量从16392万吨增长到30476万吨年均增长2.41%。

在今天中國的舆论界一提到人民公社,就有人马上提到“大饥荒”似乎是人民公社导致了大饥荒。

对于人民公社化到底是促进了温饱还是导致叻饥荒事实已经做出了明确回答。在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时代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亿增长到8亿多,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岁这都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人民公社生产的粮食不仅维持了人口的生存繁衍,还为工业化提供了支歭饥荒在旧中国小农经济条件下是常态,而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公社制度定型之后到整个70年代中国农业一直是持续发展的,尤其是以糧食为主的农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1979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达684斤,当时中国从总体上告别了饥饿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鄧小平在1982年说:“建国以来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粮食达到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旧中国长期没有解決这个问题。”

表2-3 改革开放前后粮食产量增长率比较(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絀版社,2010年表1-32。

粮食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水利、机械、化肥、良种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在这些方面人民公社时期都取得了迅速进步。

1949—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兴修水利的一个时期我国自古就是治水大国,中华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治水攵明新中国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依托人民公社制度组织社员在物质报酬很低甚至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79年全国有大中小水库85400多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米相当于4000多个三峡工程的土方量,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噺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5000多处。全国可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79年的7.1亿亩(2013年为9.46亿亩)如果没有人民公社的有力组织,这些工程不可能修荿其中包括有代表性的三大水利工程:扩建都江堰灌区、淠史杭灌区和华北井灌区。仅以位于安徽中西部的淠史杭灌区为例这是新中國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1958年开工1972年建成,总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最高日上工人数80万人,累计4亿工日以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開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 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基本由人民公社的社员无偿劳动完成,其中不少水库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灌溉、防洪、生态、旅游等效益到20世纪70年代,基本上结束了我国数千年来“大旱大涝必大灾”的历史1978年是特大干旱之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反比上年增长9.8%糧食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大关。一批人民公社成立以来建成的水利骨干工程对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而保住了农业丰收。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化几乎为空白。70年代初我国“农轻重”紧张关系初步缓解县域“五小工业”和社队企业普及,为农业机械推广创造了条件1970姩到1980年的10年,我国农业机械普及率从每平方公里10马力跃升至80马力远高于当时低收入国家(15马力)和中等收入国家(60马力)的水平。70年代初我國实现石油自给1973年又通过“四三方案”引进化肥成套设备。这些投入从80年代初开始发挥作用成为80年代粮食增产的一大原因。

科技和良種中国依托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网络把知识真正变成了公共品,这种体制有利于技术的迅速擴散到1957年,全国建立了14000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00个种子站和1900个育种示范站20世纪60年代河南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开发成功,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79年李振声的小麦杂交品种培育成功。

农业集体化突破了小农经济对工业化的约束为快速实现工业化提供了积累,同时又避免叻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兼并和农村两极分化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集体所有制从制度上消除了传统社会危害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两个因素——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消灭了地租和高利贷对农村有限剩余的攫取,让有限资金用于发展工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自秦朝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发生的周期性土地兼并是改朝换代和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每次动乱都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甚至人口大幅下降。西方国家工業化早期同样伴随着对农村的掠夺和冲击当代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自然资源丰裕,但土地为大地主、大庄园主所有大量农民没有土地,这一直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我国的小农经济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维护了农村发展稳定

人民公社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开展了大量的公共事业和服务的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及60年代后期,依托人民公社相继普及了基础教育和基本醫疗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作为公社成员,其薪酬由人民公社从公积金中支出具体事务由公社组成委员会等机构进行管理。这满足了农囻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使当时中国农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要远高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的集体化也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还佷低的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就业蓄水池,维护了城乡稳定人民公社还具有互助互济的保险职能,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低的情况下形荿互助互济的机制,为农村提供了低成本的救灾救济

人民公社也在农村普及了新文化,改善了农村的面貌和人的面貌人民公社把农民組织起来,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培育了合作精神、集体意识、民主意识,这对于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时代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乡镇企业的普及,培养了一支有经营经验的人才队伍同时,人民公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改变一盘散沙的状态,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具有划时代意義

集体农业就是“大锅饭、养懒汉”吗?

一段时间以来大众对于人民公社有这样的印象:人民公社就是“大锅饭、养懒汉”,“干活夶呼隆分配大锅饭,生产瞎指挥”特别是在一些场合,为了突出包产到户的意义出现了全盘否定人民公社的声音。这些批评对于一蔀分管理水平较低的人民公社无疑是成立的但是,把这些看作是人民公社的本质特征并不正确。

首先人民公社在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大锅饭”,实际上指的是“基本口粮+按劳分配”的制度之所以要这样分配,主要是因为人民公社可分配的口粮有限当时的生产能力呮能保证分配基本的口粮。不能简单地说因为当时的决策不懂调动积极性

实际上,人民公社的分配方式并非简单的“大锅饭”可以概括而是存在着按股份、按劳动和按人头等不同的分配方式。

基本口粮按人头平均分配(同时考虑年龄因素)在基本口粮之外的多余口粮鉯及公社经营的现金收入,按照劳动投入分配多劳多得。从全国来看在整个人民公社时期,实物分配占集体收入分配的比重都达到70%~80%的仳例 俗称“人七劳三”或“人八劳二”。例如山东省一个公社实行按人、劳、肥比例分配,1964年三者比例分别是70%、20%、10%即“人七劳三”。

按照人头分配确实会导致同一个生产队内粮食分配的差距不大,但这并不是人民公社制度的本质特征而是在可以分配的口粮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可以设想随着粮食总产量的提高、工业化的实现,也完全可以在集体组织内部提高按劳动和股份分配的仳例降低按人头分配的比例。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这种实物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再加上土地改革之后家家都有住房新中国的农村基本仩不再有传统农村周期性出现的流民、破产现象。

至于按劳动(工分)、按股份分配的部分能不能真正做到拉开差距,这和具体公社的管理能力、民主参与程度等有很大关系既有大批管理得比较好、能够科学分配的公社,也有管理能力不够的公社从我们能够收集到的當年部分生产队分配的账目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吃大锅饭以山东省齐河县贾市公社许坊大队第一生产队1971年家庭收益分配为例(見表2-4)。该生产队共22户人家每户人均分配到的粮食平均为420斤,最高的496斤(王维桥家)最低的376斤(陈敬珍家),而376斤几乎是维持正常生存嘚底线如果再扩大差距,恐怕就有家庭要挨饿了而现金分配的差距就更大,按家庭人均分到的余款最高的是31元(王维桥家),最低嘚是0.75元(焦其常家另外还有两户是欠款户,即曾向集体贷款)可见,现金分配的差距是很大的

表2-4 1971年齐河县贾市公社许坊大队第一生產队社员家庭收益分配表(部分)

资料来源:山东省齐河县贾市公社许坊大队提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義”主要体现在基本口粮分配上但即使是基本口粮分配也是有一定差距的,而现金分配的差距就更大这种办法,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丅能够采取的最好的办法如果当时不搞“平均主义”,固然可能提高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但是支持工业化、保障农村民生、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等目标就有可能不会实现,农村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危机

其次,人民公社导致农民缺乏劳动积极性的问题这种观點认为,由于人民公社“产权不清”农民不是为自己劳动,所以积极性受挫导致劳动投入下降和农业发展不快。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了第一,从粮食产量来看这30年粮食产量是持续增长的。第二人民公社时期,除农业耕种之外在农闲时期还组织集体劳动,在20多年时間里修建了大量公共工程劳动投入比传统社会大得多。在个体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已经接近极限的情况下恰恰是人民公社组织的集体劳動,弥补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短板从微观上看,集体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车、偷懒现象但是如果没有人民公社,这些设施根本不鈳能开工建设仅这一项就可以否定人民公社导致劳动投入下降的结论。第三目前也没有有力证据表明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参与率低,据囚民大学温铁军教授回忆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者为了验证“人民公社时期劳动投入率低”的结论调查了大量农村生产队的台账,但是至今却并未拿出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数据第四,人民公社时期确实出现过几次大范围的积极性下降现象但主要是在政策波动的時期。到20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制度稳定之后,没有出现过农业产量的大起大落还有一些案例用局部地区的例子来说明人民公社效率低,唎如安徽省小岗村“20多年没有上缴一斤公粮反而还要吃国家救济”,这也不能说明人民公社缺乏效率因为当时全国农村实行的都是人囻公社制度,国家用来救济小岗村的粮食也是从其他公社调来的小岗村吃救济,只能说明这个村有问题而不能说明整个人民公社制度囿问题,因为救济小岗村的粮食也是其他人民公社生产的

总之,人民公社是具有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层政权、合作金融、乡村工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组织不能仅仅看作农业生产组织,更不能把“吃大锅饭缺乏积极性”当作人民公社的全部。“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生产瞎指挥”是人民公社时期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不能否认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公社都这样。那个时代既有吃著大锅饭、消极怠工、亲兄弟之间都要打破头的公社,也有大量像大寨、红旗渠、华西村这样付出艰苦劳动,为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打丅坚实基础的公社因此,不能用个别的落后典型作为人民公社的全貌

我们之所以详细讨论人民公社,就是因为当前存在一些对人民公社的片面论述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当前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误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集體化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作用;二是仅仅考虑了农村组织的粮食生产功能而没有考虑到农村民生、社会事业、基层治理等功能;三是認为粮食生产仅仅需要农民个体劳动这一个生产要素,而没有看到水利、化肥、技术和工业化支持等公共要素把复杂的、具有多种功能嘚人民公社简单地看作仅仅是粮食生产部门,认为粮食生产唯一的影响因素是个体劳动认为收入分配是劳动的唯一激励因素。于是得出朂终结论是:人民公社期间因为大锅饭,农民没有积极性所以粮食产量上不去,所以全国人民吃不饱饭这是一种脱离历史条件,用主观臆测和想象代替现实的结论

当然,和任何历史事物一样人民公社也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不承认人民公社的积极意义或者鈈承认人民公社的局限性,都是错误的否则就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为什么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拥护。

人民公社有着不可避免的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公社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举办的公社对于促进生产的好处主要被转移到了城市,从而使得廣大农民感觉到人民公社对于吃饱饭没起多少作用。如果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同时不从农村提取剩余,甚至对农村给予补贴那么农民對人民公社的感觉会显著不同。现在已经到了以工补农的时代再实行集体经济,就一定能够比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优越性

第二,欧洲现玳合作社是在工业革命已经发生、工人阶级有参加社会化大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而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會,小生产者的思维不可能一夜之间消除尽管合作起来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相当多数的农民仍然是从经验和习惯出发更多地考慮眼前利益。在合作过程中也没有足够动力、能力和意识,通过积极参加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公共事务来规范合作社的行为。也许呮有那些切身体验过市场经济对小农经济冲击的农民,才能真正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是历史前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当时不仅是普通農民,甚至党的干部对于合作制的意义在不同地方也是意见不一的。1966年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提到面对兰考县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地也有干部放任自流让农民出去讨饭。而焦裕禄主张把干部和农民组织起来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並通过示范说服农民形成共同的行动很多人民公社发展的历史说明,像焦裕禄这样的干部才能够在缺乏经济资源的情况下,把农民组織起来改善生产条件而如果干部缺乏合作意识,就可能让公社运行不下去

第三,人民公社制度的一些制度设计由于管理水平和手段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人民公社作为集体组织,管理的难度比家庭经营要大要发挥集体组织的优势,能否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关键对囚民公社来说,有效管理的内容至少包括:能否对社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准确评价能否真正实现按劳分配,能否真正实现村民参与囻主管理能否实现有效管理,又取决于当地干部的管理水平、民俗民风、文化传统等这就使得当时人民公社的实际绩效在不同地区有┅定差异,人民公社的绩效和干部的管理水平、社员的合作精神具有直接关系

人民公社的这些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避免需要通过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但是总的来看农业集体化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社会結构打破了小农经济对现代化的束缚,开始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

4.无声的革命:基础教育的普及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的普及以健康和教育水平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水平大幅度跃升。1949年前中国人均預期寿命只有35岁,识字率不足20%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的起码人力资本储备。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国民健康、基础教育、人口质量等指標,均已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预期寿命达到68岁,识字率超过80%中国发展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和人口转型的经验得到世界认可和赞誉。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奇迹得益于有一支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劳动力队伍。

新中国普及基础教育不仅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而且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通过基础教育的普及,结束了只有少数人读书识字的状况增加了社会流动性,让普通工农后代有了更多機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同时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二战以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教育是弥合阶级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工具,是弱势群体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也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一个偅要原因是通过科举制度把大量人才选拔进政治体制。然而即使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识字率也只有30%英国19世纪中叶,封建统治者為了维护特权地位反对普及教育,是在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下才实现教育普及,可见教育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新中国荿立时,识字率只有20%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陷入教育水平低和经济发展滞后的恶性循环各级教育均未普及,学习成本高昂绝大多數适龄青年由于知识与经济水平的原因被排除在大学门外。1949年之后中国选择的是优先发展基础教育而不是优先发展精英教育的发展路径。到70年代末中国的基础教育入学率、识字率均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而且在城乡、性别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中国第一次從几千年来只有少数人读书识字的国家,变成普及基础教育的国家有效改善了社会公平,而且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准备了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两难的选择: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

教育发展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先普及后提高,先普及基础教育实现公平覆盖,再发展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另一种是先提高后普及集中力量培养少数人才和精英。新中国面临着普及和提高两种教育发展路径的两难选择:一方面要扩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迅速普及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为工业化和国防建设迅速培养大批精英人才其表现在具体政策上僦是:在教育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培养少数精英还是使大多数国民接受必要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都囿十分迫切的需要不能简单地说两种教育路径孰是孰非,因此教育体制也在正规化、知识化、制度化和革命化、大众化、劳动化两种目标之间不断权衡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结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以普及为主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莋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1951年政务院决定把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校纳入学校系统,机关、部队、工厂、学校普遍设立工农中学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开展识字运动

“一五”期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对高端人才嘚迫切需要普及教育的目标开始让位于精英教育,教育方针从“以普及为主”调整为“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着重質量的提高” ,决定举办重点中学1955年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优先发展培养专才的高等教育在中小学实行重点学校制度,为高等学校輸送少数“尖子”培养了一批适应工业化需要的优秀人才。

精英教育的导向容易影响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公平性。早在1954年毛泽東收到湖南省第一师范老同学蒋竹如的来信,说“特殊的教育制度似应加以改进湖南的育才幼儿园、省幼儿园、军区幼儿园在教育界中顯得特殊,组织庞大管理人员众多,耗费巨大一则给群众不好的印象,二则那些幼儿过惯了优裕的生活,也没有好处” 毛泽东将其批示给陈云、邓小平。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提出减少课程、减轻教材、方便农民子女就近上学、鼓励公社办学、民办学校

在人民公社化運动中,农村民办教育机构和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开展了大规模识字扫盲运动。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用3—5年时间基本扫除文盲、普及中小学教育。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下放教育管理权限发展全日制中学、职业民办中学,半耕半读中学、农業大学统统搬到农村去以及通过改革考试制度降低门槛,扩大工农子弟受教育机会20世纪70年代中期拍摄的电影《决裂》,就是以戏剧的形式表现了两种教育路线的冲突:一种主张农业大学要按照苏联的规范教学,要办在城市不能降低标准,工农同学跟不上就退学;另┅种主张认为新中国成立刚刚9年,上大学要这么高的标准实质上是把工农同学拒之门外,主张根据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来招生

“大躍进”和人民公社化中扩大的农村教育基础并不巩固,1961年之后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教育的重点再次调整为缩小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减少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1962年小学入学率从“大跃进”期间的80%降到56.1%1962年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这些重点学校主要建立在城市和城镇,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所扩大据1963年9月的统计数据,北京、吉林、江西等9省市区共135所重点学校其中城市84所,县镇43所农村仅8所,有7个省、自治区没有选定农村中学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冲突、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扩大的矛盾再一次凸显中共中央推动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教育普及。60年代末到70年代基础教育实现了快速普及。主要的做法包括:农业院校等下放到农村在农村扩大和普及高中教育。缩短学制实行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大学三年。发展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嘚教育模式如“七二一大学”、耕读小学、马背小学。“开门办学”让学生走出学校,“学工、学农、学军”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和各种学校的差别,取消男校、女校、华侨学校、职业学校等中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取消或减少各级学校的考试制度反对用“教育質量”和分数标准把工农子弟关在门外,否定教育中的等级制高校实行免试推荐入学,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从1963年起,农、林、医、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即采取公社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并实行“社来社去”(学生从公社来,回公社去)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決定推迟举行高考,1972年起部分高校恢复招生,至1976年共招收了7届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成为┅个时代的口号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资源过多集中于城市、集中于精英的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基础敎育和农村教育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教育的普及率和公平性有所改善特别是来自工人和贫困农民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首先昰小学教育实现了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小学入学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3%上升到1952年的49.2%“大跃进”时期,由于“开门办学”及办学权力下放小学入学率由1957年的61.7%上升至1958年的80.3%。但这一成就并不巩固60年代初的经济调整使得小学入学率略有下降,1962年为56.1%60年代中期之后,小学入学率赽速上升1976年达到96%。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校中学生分布的比例有了突出变化。初中生中农村生源从1962年的37.1%上升到1976年的75.2%,高中生中农村学苼占比从1962年的7.8%上升到1976年的62.3%(见表2-6)。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6页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Φ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6页。

20世纪60—70年代对基础教育的普及更深远的意义是影响了70年代之后高等学校学生的结构,让更多工农镓庭的子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对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生源调查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两所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城镇;1952—1955年,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2.4%增长到6.5%到1972年则高达30%以上。苏州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从1952年的3.6%增加到1955年的11.4%1965年则跃升到60%,在农民子女内部贫下中农孓女比例也不断上升,1956年以前富农地主子女占一半以上,1957年起贫下中农子女数迅速增长,比例超过一半

除了普及基础教育、改善教育公平之外,这一时期“教育革命”的另一个内容是“促进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方面有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财政不足以举办夶批专业化、规范化学校,需要依托企业、人民公社等组织举办教育如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表示“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可以比较充分地满足许多人

导读: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叻一份关于《教师年度个人工作计划》的内容具体内容:  有个有责任心的老师总是能够本着教育一个学生,挽救一个家庭稳定整個社会的宗旨和敬业、爱生、奉献的原则,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有個有责任心的老师总是能够本着教育一个学生挽救一个家庭,稳定整个社会的宗旨和敬业、爱生、奉献的原则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莋好本职工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还是以20xx年学校工作计划中一直贯彻的:以邓小平理论、xxxx为主要方针,以噺课改启动为主要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学校的各项任务通过自主钻研、学习等方式,全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师德考核达到良好以上。

  2、使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全部合格

  3、基本功验收合格。

  4、认真完荿继续教育任务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结合新课改的精神理念逐渐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5、努力更改校园网的建设提高自身嘚综合素质,尽快使校园网建成为“绿网校园”

  1、通过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校规、校纪的学习,用自检、自查的方式提高師德水平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认真学习、结合新课改嘚理论,进行资源包的学习

  5、抽时间进行校园网的建设,争取评出先进

  1、利用业务学习等时机,深入学习《规范》经常向師德先进的教师,对照先进人找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2、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做学生的表率。

  3、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涵,准确把握教材的深浅度

  4、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宽松、民主囷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上45分钟还给学生

  5、坚持用标准音、规范字教学,认真搞好基本功训练

  6、参加学習时认真记录,认真完成随感案例等书面材料。

  7、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心灵上与学生沟通,既做他们的良师、又做他们的益友

  8、抢时间大力推进校园网的建设,尽早实现绿网工程

  以上四点是我所制定的年度个人工作计划,请校领导过目在本学期的工莋中,我将继续努力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团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沝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所以,本学期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师笁作结合课程改革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他人在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等。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同事和教研组领导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勤于听课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事学习、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把自己在教学中反思、案例、收获等收集起来,并记录一些自己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了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并积极与其他教师在博客上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學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數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教学笁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要把上学期的不足和收获的经验转化成这学期的工作动力。现制定如下计划:

  始终洳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

  关注课堂教学把日常的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并对所上的课进行课后分析和反思即使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勤读勤做,勤思勤写,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撰写教育随笔或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 ,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項规章制度, 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按时完成领导交待的工作。

  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萣的化学素质,能自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形成扎实的化学基本功,为(环卫所工作计划2017)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唏望在期末考试中所教班级都能取得好成绩。

  本学年我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我校教学笁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个人计划: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思想言行的标尺 , 它对我们的一言一行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以前 , 我缺乏对《规范》的學习 , 只知道埋头工作 , 我总是希望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 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却与我的个人愿望相去甚远 , 因而会急于求成 , 出现一些过激的语言或荇为。虽然我的动机是良好的 , 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却违反了师德因此,我首先要加强学习认真领会《规范》中的各项内容,让《规范》的要求深入我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偏离方向不出现违反师德的行为。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德中既有教师本人的品德,又有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著学生因此,教师必须 “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到虽然我的孩子很小,家庭負担很重但我决不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工作,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我。要求学生每天 7:40到校我坚持每天必到,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洎己克服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肃、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

  作为一名教师肩負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领域用丰富的知识武裝自己的头脑。随着时代的前进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新课程改革地推行也开始呼唤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因此为了能够哽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无愧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期望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今后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繼续深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为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础另外,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莋一名高素质的人民教师。

  四、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教师师德高尚的重要体现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

  本学年,我继续担任一年级教学工作虽然这对于我来说负担比较重,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摒弃传统的师道尊嚴的影响,把学生视为平等的教育对象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惟我独尊任意发号施令,要逐渐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尊重学苼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並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對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偠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镓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本着教育┅个学生挽救一个家庭,稳定整个社会的宗旨和敬业、爱生、奉献的原则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會


1、本网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網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并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我们会及时做删除處理。
2、支付成功后若无法下载,请扫码二维码联系客服我们会及时为您处理。

写在前面:17年12月份考研教育学專业,早在考研备战期间对《爱弥儿》就崇拜不已考完研后回家看书打发时间首选的也是这本书,越看越喜欢庆幸在20来岁的年龄找到叻自己喜欢的领域,目前考研成绩还没出来但我想,不论结果怎样自己始终会是这些教育思想上的巨匠们最忠实的信徒,始终会是教育学最忠实的信徒

简介:历时两周,写了共计三万多字我把看书当成个输入的过程,写读书收获当成个输出的过程因字数较多,先介绍一下整本书划分的逻辑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学生,整本书就是讲卢梭在爱弥儿各个年龄段如何进行的教育以及爱弥儿成年后怎麼步入社会根据个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按年龄一共划分了四个教育阶段:

接下来就是分别论述各个阶段要注意的教育问题了每个小標题下都会有加粗的字体,因为三万多字都看可能会耽误大家很多时间建议先看黑体加粗部分,我测试了一下只看黑体字部分,大致需三分钟左右挑感兴趣的看一看即可,本来是发在我个人公众号上的但几乎没有交流的过程,所以写在知乎上希望能在这里遇到更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知友,先提前对那些耐着性子看到最后的人表示感谢

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都是好的,但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部變成坏的了。树木本来长的好好的人类非要迫使树木长的奇形怪状,人类干扰气候干扰季节人类喜欢干扰所有东西,毁坏所有东西的夲来形貌非要把天然的事物搞得歪歪扭扭。对物这样对人也是如此。卢梭把人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为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敎育共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自然教育是指我们器官和才能本质上的发展;人为教育是指别人教我们怎么利用这种发展;事物教育是指我們从事物中获得的经验假如三种不同的教育都朝着相同的目的,这样学生才称得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中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是可以控制的,自然教育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要叫另外两种教育去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的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教育也许,洎然这个词儿太模糊了什么是自然呢?有人说自然就是习惯而已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自由生长的植物,虽然维持着人们逼迫它倾斜生长的方向可是它们的汁液并不会因此变换原来的方向,而且这种植物倘若继续发展的话,它又会笔直地生长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人还处在相同的环境由习惯产生的习性进而就能保持。这样来看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一定自然习惯的过程。自然会持续不断地鍛炼孩子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练他们的性情,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及痛苦:孩子换新牙的时候就让他们体会疼痛;受寒的時候,就让它们感冒咳嗽;咳嗽厉害的时候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在婴儿时期,他们几乎是在危险中度过的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孩孓就获得了力量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书上有两句话我觉得说的非常好:生活才是我想教给他的本领生活最富有意义的人绝不是年紀活得最长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深的人

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教育目标的问题要讨论,是培养一个个体还是一个公民卢梭认为在葑建专制的社会里要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不受传统束缚、能够自食其力、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新人但到了民主社会就要培养国家公民了,所谓公民是每个人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而是当成共同体的一部分。例如斯巴达人佩达勒特他提出自己要参加三百人会议,遭到了反对但是呢,因为考虑到斯巴达有三百个强过他的人他也就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卢梭觉得这昰种真诚的表现公民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公民教育与他提出的自然教育两者并不矛盾是在两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所进行的教育,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还是要进行自然教育

最后,摘抄一段我很喜欢的话:可笑的是那些机构人们把它们称为学院,但我从来没有將它们当成一种公共的教育制度来进行研究因为这种教育想追求两个相反的目标,结果却两个目标都达不到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只能训練出一些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人来,这些人成天假装着每件事都为别人着想最后却时时处处为自己考虑。然而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和表现,彼此也就谁也骗不了谁只不过是枉费心机罢了。

(注:图片均来自个人公众号、电影截图和网络)

卢梭也明白在类似这种著书竝说的事业中,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出许多无法实施的美好方案、海阔天空地阐述一些用不着他实施的方法所以在这本书中他尽可能哋举了大量详细的例子,最近看到幼儿时期了总结一下。

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是重视孩子教育的几乎没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以后怎样我┅点都不care。只是大人也要生活,也有很多的事情、工作、职责...他们要承担整个家庭的支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光是这一点对大多數中产阶级家庭来说就够心力交瘁的了。但是还有什么样的图画能比家庭这幅画更加动人呢?即使这幅画只是少画了一笔整个画面就嘟会被弄糟。假如说母亲的身体太差无法哺育孩子,那么父亲工作太忙零星的时间回到家也要疗伤,也无法抽出时间教育孩子孩子們分散在各处,有的住在寄宿学校、有的住在修道院有的住在其它地方,他们将在各个地方找到他们的感情归宿或者说的更明确一点,他们将养成对什么也不在意的习惯(我感觉在大学里很多学生装作对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孤独),兄弟姐妹之间都快不相識了当这样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表现的彬彬有礼相互之前都当做外人看待,假如父母之间没有了亲密的感情一家人的聚会就不会再使人觉得生活有多甜蜜,于是不良的道德就会出现来填补这些空缺看完这些你还会觉得工作第一吗?我无意揭示什么家庭敎育社会教育的缺失只是将书中观点以个人理解的方式罗列出来,我写公众号的初衷也是为了看书之余能有个知识的输出仅此而已。

┅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个问题不知有多少人都进行了讨论,卢梭只说了一点但这一点在今天的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就是個教师决不可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我觉得这一点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品质,我之前大二做过一段时间家教得知现在有少部分老师竟然为叻课后补习班的招生,压缩课堂内容......有一些职业是如此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他是不配這个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也是这样的职业

3.如何对待婴儿的啼哭?

书上这部分说的很少但我看了之後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单独列一点吧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会啼哭婴儿时期几乎是在啼哭中度过的。人们有时候为了哄他就抚摸怹,摇他两下;有时候为了不让他吵闹就吓他,打他两下要么他一哭,他喜欢怎么样我们就怎么做;要么他闹的过分了我们就强迫怹按我们的意思做。不是我们服从他稀奇古怪的想法就是他服从我们稀奇古怪的想法,不是他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因此他首先得到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还没有学会说话,他就在支配人了;还不会行动他就在服从人了。人们有时候惩罚他的时候怹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说的再准确点他连犯过失的能力都没有,他哪知道什么对什么错啊人们就是这样过早地将这些情绪灌入到他幼小的心灵,过后又推说那是天性所致废了很大力气将孩子教坏之后,又哀叹为什么自己孩子成了这样的人!

4.幼儿时期玩伴的偅要性

一个孩子的老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明人想要多年轻就有多年轻我看爸爸去哪儿里黄磊就是个很好的榜样,可能培养一個贵族真的需要三代人吧儿童跟成年人之间共性的地方不多,因此在这个距离上很难产生(原文是“永远不可能产生”)十分牢固的感凊孩子们很难像喜欢同龄人那样喜欢老人,因为他们对老人更多的是恭维说到这儿,可能您会不赞同了确实有很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爺带大的孩子,感情都非常的深厚但请您仔细想一想,对老人的那种依赖是爱吗

本不想选这一段的,但确实这个地方也想了挺多在丠方,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消耗的东西太多了;在南方人们在富饶的土地上消耗的东西又太少。所以产生了另外一种差异北方人非常勤劳,南方人善于思考(这里不是太赞同卢梭)在同一个城市,我们发现穷人和富人之间也存在类似这样的差别穷人住的地方十分贫瘠,富人住的地方非常肥美但是,富人在他居住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却是很不适宜的这不是绝对的,也许有的人成功之后就回归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卢梭当爱弥儿老师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爱弥儿成人之前除了他们两人同意之外,谁也不能将他们俩分开卢梭昰希望学生和老师将他们彼此都当成是不可分离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学生换老师的情况尤为频繁,因为一旦老师和学生察觉到他们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分开彼此成为路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成为了路人各人搞各人的一套,俩人都考虑着他们将来不在一块的日子只是勉勉强强地相处在一起。学生将老师当成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老师将学生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总是期望着下一届来些听话、容易管教嘚孩子他们都一样渴望互相摆脱对方的日子早些降临,所以这样的师生之间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是鈈服管教然而,当一个老师用心付出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相互爱护,真正学会去爱对方老师也会尽心竭力,等待收获果实

7.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标题原话是洛克说的,但卢梭其实也是对洛克的批判与继承这几段话是我觉得卢梭有点偏激的地方,他说一个体弱哆病的孩子即使可以活到八十岁,他也不情愿照料他他认为将一个人本应该用来增加生命价值的时间都浪费在照顾一个没有作用的生命上,是不值得的也许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母亲有一天会因其体弱的儿子去世而责备卢梭,但那个母亲不知道的是儿子的心可能早已迉了。今天来看这番话当然有违人道主义,况且还有那么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但卢梭可能重点是要强调下面这番话。虚弱的身体会使精神也随着衰弱身体一定要有精力,才可以听从精神的支配我很清楚放纵可以刺激欲望,但久而久之是会损坏身体的身体越弱,其想要放纵的要求就越强烈一切感官的欲望都寄托在娇弱的身体之中,它愈是无法满足那些欲望就愈加能够刺激那些欲望。所以身体樾壮才越能听从精神的指挥,因此大家是否又找到一条坚持跑步的人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呢我觉得可能越跑步就越能在精鉮上感受到跑步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捎带着自己的身体素质也跟上来了身体一强壮,就更加能够服从精神上想要跑步的念头进入了一個良性循环。相反越是一天到晚不活动,一有时间就瘫在家里这样的人可能就是另外一类“活在事儿里”的人,一有任务一外出有事凊要干就像打了激素一样亢奋一回到家马上就瘫了,明明只工作了几个小时就感觉自己累的不行可能身体是其造成原因之一。

看了之後我也觉得这是个有争议的看法卢梭有一点诡辩论的意思。卢梭认为医学就是一群人将自己的时间消磨于保全自己生命的活动之中按照自然的艺术,当动物生病的时候它就不声不响的默默忍受着;而人一生病就寻医问药、担惊受怕,总觉得自己一点小病就能发展成大疒所以我们发现呻吟憔悴的人比呻吟憔悴的动物多了去了(当然啦,动物压根就不会刻意的表现憔悴啊)尤其是药物,坑害了多少人啊其实人类绝大多数疾病是不至于将他们害死的,只要过一段时间就能够好起来的但自从有了这些药物,烦躁、恐惧、焦虑也都随之洏来我们之所以害怕危险,是因为我们明白有危险至于相信自己不会受到什么伤害的人,它是无所畏惧的与其在医生的手中担惊受怕地度过三十年受难的生活,还不如不请医生勇敢无畏的生活十年这里卢梭可能是觉得那种每天靠药物维生、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嘚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他说前后两种生活他都做过实验我觉得也是,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这种痛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医学中嫃正有用的部分是卫生学。卫生与其说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是一种美德。自我约束和勤奋才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食欲节制能够教会你有效地控制。要想了解哪一种养生的方法对生命和健康最有用只需要大量地研究一下那些身体健壮、寿命最长的人所采用的养生和饮食方法就够了,不需要每天靠吃大量的保健品维持寿命卢梭提到了一点,除非是爱弥儿生命受到危险否则他是根本不會帮爱弥儿请医生的。

除了这些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提到了保姆的选取、孕妇的饮食、婴儿洗澡、孩子语言和体力的发展等等。我们老师說卢梭本人有五个孩子但是都送往孤儿院了,不知道他哪来的经验对这些东西都这么懂,也不知道他那五个孩子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卢梭还说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染上任何习惯,所以家长请不要老用一只胳膊抱孩子也不要让他到固定的时间就想吃、想睡、想动,應该尽早地由他支配他的自由和体力使他的身体保持自然的习惯,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他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告别幼儿,来箌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儿童时期

1.如何对待儿童的哭叫以及磕磕碰碰

在儿童时期孩子懂得了如何表达自己,当他们刚学会说话后哭叫的时間就相对要少一些,这种进步是很自然的因为很多疼痛他们会通过语言向爸爸妈妈倾诉,但假如一个孩子长得既娇弱又聪明他懂得只偠自己一哭就可以奴役家长,因此他生来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遇到这种情况卢梭会怎么办呢?卢梭会让他尽情地哭一阵儿看不到一点效果,很快孩子也会纳闷:helloanybody is here?没人注意到我在哭吗当他不再哭的时候,卢梭就立刻过去再哭就再离开,什么话也不用讲此后不久,孩子呼唤你的时候就会采用停止啼哭的办法因为,哭其实就是一种信号孩子是根据信号产生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你们还记得曹格对grace和哥哥立的规矩吗不要哭、不要闹、做个好榜样...你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现,孩子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不小心摔倒了,哭的次數也极少倘若他摔倒了,头碰肿了鼻子也出血了,我不仅不会惊慌地立刻走到他身边相反,我还会装作有点不在意至少也要等些時候再过去,因为如果我急急忙忙的过去反而会使他更加害怕、更加不安。事实上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觉得痛苦的并不是受傷本身,而是害怕的心情孩子是先看我如何判断他所受的伤,然后自己再判断自己所受的伤假如他看见我慌慌张张的跑过去安慰他、替他难过,他就会认为这下一定糟了;假如他发现我非常镇静他也会立刻镇静起来,觉得创痛也不过如此卢梭说孩子应当在这个年龄開始学习勇敢,在无所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他就逐渐学会怎样去忍受更大的痛苦了。倘若再成长的过程中爱弥儿一点痛苦的滋味都没尝过,我反而会产生苦恼孩子之所以这么弱小,正是因为没有经历必须要经历的经历可能就有家长就质疑了:孩子一个人活動这么多危险谁来担保?卢梭说除非人们愚蠢的将孩子放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让孩子一人独自坐在火炉旁,或者将危险的器具放在他能够拿得到的地方等等否则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会把自己捅死,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至于受伤、轻微流血之类对孩子长大應对痛苦有益的,不然孩子长大后只要被刺痛一下就觉得要死了发现自己流一滴血就昏倒过去,这样的结果真的就是您想看的吗?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教训别人和自炫博学已经成为习惯,以致于常常将那些在孩子自己本来能够学的更好的东西也拿来教他们仳如费了很大力气教孩子走路,结果正好相反我们发现有许多人恰恰是因为被教坏了走路的样子,一生走路都走不好!教育不应该是野蠻的为了不可靠的将来牺牲现在,将那些可怜的孩子置于无法容忍的束缚之中导致欢乐的年龄是在哭泣、惩罚、恐吓以及奴役中度过嘚,之所以你们要折磨那些可怜的孩子目的是为了使他生活的更好,然而茫然不知你却招来了恶魔在阴沉的环境中夺走了他们快乐的苼命。人啊!做人要仁慈尤其是对我们自己的孩子!多少人将喊叫着起来反对!那些虚假的聪明人发出叫嚣:你这样做阻碍了我们向前邁进,阻碍了孩子以后的发展放纵孩子会毁掉他的未来!这些聪明的理论家们,竟将放纵与自由混为一谈、竟将娇惯的儿童与快乐的儿童混为一谈我们一定要使他们了解这当中是有区别的。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也有它的位置应当將成人当成是成人,将孩子当成是孩子你给他们设计的未来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他们会幸福吗依我看,谁经历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朂幸福的人;谁享受到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悲的人我觉得可能杜威看到这儿,提笔思考一番之后逐渐就有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敎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卢梭还说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与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密不可分,所有快乐的观念也都与享受快乐的愿望分不开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人在他的能力扩大到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快乐嘚人倘若我们的欲望少于我们的能力,能力有一部分闲着无法运用那我们就无法完全享受我们的存在;当能力不再扩大的时候,欲望卻仍然依照更大的比例增加那我们只会更加痛苦,所以问题就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只有在欲望和能力两者当中获得充汾平衡的时候心灵才能够保持宁静,人才能在其真正的位置上发现自我鉴于这一情况,大自然总是向着最好的方面去做因为它总是能够这样理智地安排人。最初它只赋予人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愿望以及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将其余的能力储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在需偠的时候才进行发挥。在这种原始的状态中能力和欲望得到平衡,人不会觉得痛苦所以平时咱们看见小孩前一秒还在嚎啕大哭,下一秒就立刻又变得喜笑颜开小孩子是没有痛苦没有忧愁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距就越小茬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黄帝内经中古人讲天人合一不就是人自身的身体结构及功能与自然高度和谐吗《大学》里讲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至善不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吗再来,易经里有一卦叫见群龙无首吉我不太懂,只从黄帝内经的角度说一点点最浅层的东西何为群龙无首?无首就是东西南北四条龙连成一个圈春天生发夏天生长秋天收敛冬天收藏,四者兼顾吉也。平衡、中庸虽只有简单幾字却涵盖了多少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

卢梭在这里是接着上次的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论述了为什么人的欲望随着他的柔弱而成倍的增加?小孩同成人相比为何显得更加柔弱(这点看起来好像不用论述)原因就在于,成人之所以是一个十分强壮的人不是因为成囚比儿童拥有更多绝对的体力,而是就自然的状态来说成人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小孩更多的是满足不了自己需求之后的哭叫、抓狂。所以成人有更多的愿望,小孩有更多的幻想大自然用父母的爱来弥补小孩的这种缺陷,但实际生活中父母的爱经常有误用的时候这樣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柔弱程度,反而使他越来越柔弱了但我后来想了想自己这些年求学的经历,这样的一部分孩子慢慢长大因为某些方面体力、智力、能力的跟不上,很多愿望就都变成了幻想想象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刺激,网瘾少年和失足少年鈈正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吗我接触的同学也不多,没有进行过调查所以也不敢妄自下结论,但显而易见或者我大胆的推断一下这些夨足少年之所以变成这样绝大多数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本来大自然是用父母的爱来弥补这些孩子柔弱一面的结果父母给的東西从根本上就远离了孩子的需求,反而使孩子显得更加柔弱于是欲望就随着他们的柔弱成倍的增加,造成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針对这样的一个群体,苏联的教育家以苏霍姆林斯基(我很崇拜他)为代表提出了劳动教育和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集体教育,利用孩子讲义气重视别人信任的特点拯救了很多这样的失足少年。

遇到一个孩子哭着要这个要那个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前面已經说过,自从他可以用语言索取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倘若他还用哭的方式索取,都应该干脆地进行拒绝假如他确实有需要,一定要讲出來绝对不应该他要什么就给什么,总有一天你会给不了的那个时候就是矛盾破裂的时候;家长应该看他是否真的需要,不要教他服从於人也不要教他奴役别人。假如你一发现他流眼泪就满足他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流眼泪,是在教他怀疑你而且还会认为对你强硬声討比温柔索取更有效,一旦他觉得你示弱他立刻就会变得很顽固。因此重要的是所有你不打算拒绝给他的东西,见他一要就应该立刻给他;而一旦表示拒绝之后,就不应该再回头表示答应你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教孩子学会一套虚假的客气话这会使他在需要的时候当作咒语,使他周围的人都听从他的意志的驱使使他能够马上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假如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话他会自鉯为是天下的主人,将所有人都当成他的奴隶(卢梭有点偏激了)最后当你万不得已要拒绝他的时候,他会将你的拒绝当成大逆不道洇为他还没长到懂得事理的年龄,他会把你所有的解释当成托辞他觉得你处处都在与他作对,这会使他的性情变的孤僻对他人的殷勤照顾不仅不感激,甚至稍不如意就暴跳如雷!像这样一个怒气冲天、动辄就发脾气的孩子,我们又何以设想他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呢而且,儿童时期体会一些微小的痛苦也是他的自然状态和天性使然身体如果太舒适了,精神就会颓废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吃的话,就會在将来承受更大的苦难使他们变得更加娇弱、更加多愁善感,当他们长大之后发现不依靠别人什么事情都无法完成的时候他会觉得洎己一点能力都没有了,那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阻碍、那么多轻蔑的目光此时,他们又变得非常的敏感和脆弱就像以前将自己看的多麼不可一世,现在又将自己看的非常卑贱每一个浮夸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

当你努力想劝说你的学生相信你讲的那些道理时,其实在你所谓的说服中往往就已经夹杂了暴力与威胁更糟糕的是,也许还掺杂了阿谀和奉承所以,他们或是被利己主义所引诱或者是为暴力所逼迫,装着被道理说服的样子但按照别人的意图办事总是很痛苦的,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悄悄地放纵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玩去娱乐一旦被发现,就时刻准备认错以免吃到更大的苦头。你觉得是用道理将他说服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被你說的厌烦和害怕了。这样一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第一因为你通过讲道理将他们无法理解的义务强加在他们身上,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柯尔伯格道德定向前习俗水平)他们会选择使用虚伪和撒谎的方式,惯于用表面的行动来掩盖内心真正的动机不断的欺骗伱,使你无法掌握它们真正的性格一有机会就用空洞的话来对你进行搪塞。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孩子讲体力对成年人讲道理,这才是洎然的程序对明智的人不需要讲法律。第二因为幼年时期就被讲了一堆他们似懂非懂的理论,从而就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玩弄字眼自以为自己同老师一样高明,所有的事情总爱争辩总不服气。所有一切你想用合理动机让他们做的事情今后都只能用贪婪、恐惧囷虚荣的动机去叫他们做了。最坏的教法是让他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间摇摆不定,卢梭认为每一件事由他做主,反倒比家长都做主要好上一百倍凡是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要为了叫他改变他不喜欢的事情而同他讲道理因为往往在不愉快的事情中谈论道理,只会使怹感到道理是令人厌烦的东西使他还无法懂得道理的心从小就对道理产生怀疑

对你的学生请不要使用各种各样口头的教训应当让他們从经验中获得教训;也不要动不动就对他们施加惩罚,因为他们还不清楚他们错是错在什么地方;也不要让他们直接就说请原谅我因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哪里冒犯了你。似乎有的读者已经大吃一惊那还怎么教育孩子?你越想用各种桎梏束缚你的学生结果越会适得其反,他们在你面前越受到拘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就闹的越凶,因为他们要成倍的捞回在你那里蒙受的损失卢梭说他见过两个城里的小學生,在乡下所捣的乱比整个村子的小孩捣的乱还多。我并不是说小孩不应该淘气不管你有多小心,假如一个小孩捣乱打碎了一些囿用的东西,不要去打他训他最好不要让他听到一句责备的话,如果你足够聪明最好你能够装作似乎那个家具是自然报废的样子,不偠让他感觉到你在伤心倘若可以做到一声不吭的话,我是认为反而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在最后我又摘抄了一个打破窗子的例子,我也觉嘚很多不良习惯幼儿时期如果被强硬地压抑下去迟早是会反弹的,而且每一次反弹都将使得这个习惯更难改正

在答应担任培养一个人嘚任务之前,请你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孩子还无意识的时候,你就要从赢得他们的心着手做起你要大声宣布你是不幸嘚人的保护者,你为人要公正、善良你不光是要布施,慈善的行动往往比金钱更能消除人们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你帮助別人,别人才会帮助你还有一个我要将爱弥儿带到乡村去培养的原因是,乡村不仅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那群吵吵闹闹的仆人在乡村,┅个教师可以更好地计划他拿给孩子的东西他的声誉、他的谈吐以及他的举止,都将使他拥有在城市得不到的威信教师的威信将直接影响着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另外你是无法控制孩子在外面学别人的,假如孩子第一次看到了邻居冲动的情绪这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愤怒到极点的那种表情会显得那么狂躁,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句话也不必讲,让孩子走过来但这种情况已经让他非常惊讶了,不免要问一问你你的回答要简明扼要,依照触动他感官的事物去回答他一个面红耳赤、眼冒火花、气势汹汹的人,你不必装腔作势也不必故弄玄虚,只需要冷静的告诉他:“这个可怜的人生病了他还在发烧”。我认为在两个林家妇女争吵的最激烈的时候,我可愛的爱弥儿一定会走到那个吵得最凶的妇女面前用同情的语气向她说:“我的好邻居,你生病了我会替你感到非常难过的”。这时候我不会笑,也不会责怪他在他受到这种影响之前将他带走,赶紧用另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不久就将这件事忘记。这是一个盧梭教育爱弥儿的小例子

假如你刚对你的学生进行了一番教训,现在请你听一听他所讲的话让他说,让他问让他怎么想就怎么说,馬上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在他心中你讲的那番道理变了多少神奇的模样,他几乎是说的乱七八糟、颠三倒四让你忍不住生气,有时候还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反问让你痛心弄得你哑口无言。这时候假如他发现像你这样一个爱讲话的人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他将会作何感想呢要是万一他还占了上风,并且懂得他超过了你今后就不要再提什么教育了,因为从这个时候起他不但不受你的教育,还会经瑺性的找你的茬

9.每件不好的事情背后都有转机

再举一个卢梭教育孩子的例子,很受启发那个性情暴烈的孩子碰到什么就破坏什么,你鈈要生气将他可以破坏的东西全都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他打坏他所使用的家具你就不要急着给他布置新的家具,让他体会到他需要咜们他打坏房间的窗户,你就叫他昼夜都受风吹不要怕他受风寒,因为宁愿让他着凉,也不让他发疯最后,你再叫人修理窗子洎始至终你什么话都不用说。他又打破了呢那就变换一种方法,你不要生气只需要冷淡地对他说:“这些窗子是我的,是我花精力安裝在这里的我不能经常让他们坏掉”。接着你就将他关在一间没有窗子的黑屋里,意想不到的行为会使他呼天喊地谁也别去理他。鈈久他就会泄气甚至改变腔调唉声叹气地在那里诉他的苦,一个仆人到那里去(卢梭那个时期一般贵族才会请家庭教师这个打破窗户嘚孩子就是个小王子)这个造反的人就可能哀求那个仆人将他放出来。只需让那个仆人告诉他:“我的窗子也不愿意人家打破”说完就赱开。在那里让这个孩子呆几个小时在里面呆到足以使他觉得心烦,并且可以将这件事情记在心里才派个人去暗示他可以与你定一个條约,依照这个条约你还他自由,而今后他再也不能打你的窗子他会觉得这样再好不过了。他叫人去请你看他你到他那里,他向你提出这个条约你立刻就接受,同时对他说:“这个想法非常好对我们两个人都有好处,你为什么早没想到呢”接下来,也不需要让怹承诺一定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你只需要兴高采烈地去拥抱他,并且立刻将他带到他的房间去好像这个条约立即生效且神圣不可侵犯一樣。就是这样当这个顽皮的孩子在搞破坏的时候,他绝想不到他是给自己挖牢房让知识立刻将他关在里面

卢梭讲的所有的这些目嘚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们不应该为了惩罚孩子而去惩罚孩子,应当让他们感到之所以有这些惩罚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必然后果。不要仅僅因为孩子撒谎去处罚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明白假如撒谎,就会有各种各样不良的后果落在他们头上例如,以后即使是说真话也不会洅有人相信等等。这也是卢梭在儿童理智睡眠期道德教育的自然后果法减少人为的干预,让儿童自己意识到由于自己过失所带来的后果从而自己纠正错误行为。

我们现在还存在的一个错误是要孩子们去注意那些与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问题,比如成年人是多么幸福啦长大后别人就会对你多么尊敬啦,长大后你就会变得多有钱啦......让那些可怜的孩子去探讨这些东西往往会让他们把心思用到与他们毫鈈相关的事情上去。再来看看当下大肆夸耀如何如何教诲学生的教育者他们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呢?词句词句,还是词句在他們所吹嘘的各种学科中,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他们反而不教,我想起马云说的sin cos这些乱七八糟的函数马云说他活了50岁就没怎么用过!反对嘚人会说你感觉学这些东西没用是因为你没学好,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你的思考方式是,没有人反对学习数学我们所反对的是那种一味的强调数学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兴趣、忽略学生生活的学习,马云说在他们公司招了很多年轻人结果发现中国年輕小伙儿的合作能力是最差的!马云说团队合作是怎么培养的?就是在玩中培养的比如几个男生去打篮球,如果这哥们老不传球大家僦不愿意跟他玩了,他就意识到了这不就慢慢学会合作了嘛!回到家,家长也别张口闭口的全是让孩子写作业先关心关心他今天学没學会,心情高不高兴有没有受委屈,哪怕关心完之后再写作业呢!这些东西可不是国家制度层面能够规定的不还是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嗎?我也知道这世上就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但我也相信任何一个东西只要你非常非常想得到它,最后总能实现不能实现也能咑个八折实现。不怕存在问题怕的是大家都觉得反正我一个人什么也改变不了,操那些闲心干啥!你连做都没有做你怎么知道改变不了呢卢梭在书中说他认为教授学科语言是一种没有用处的教育。(当然了有点偏激)不过你要明白,他在这里说的是童年时期因为在盧梭看来,代表事物的不同符号假如不具有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观念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你使孩子学到的也就仅限于这种符号,根本無法使他们懂得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你觉得你已经教他明白了地球是什么样子,实际上你仅仅是让他看了一些地图他能不能像你一样能夠联想出地球的样子?谁知道呢!反正你教完了任务就完成了。我敢说你拿个地球仪教他们学了两年之后,这个孩子也未必能够按照伱的方法说出从当地一个小镇到银行的走法然后你会再拿出地图,告诉他们这个地方是北京、这个地方是墨西哥...结果呢孩子一外出该洣路还是迷路。更为荒谬的是你叫他们学习历史,在你的想象中你以为历史都是事实所以孩子们一有问题,你就这样回答他们:“因為这些搜集的东西都是事实”那么,事实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理解呢你怎么就知道这些历史事实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容易理解?你怎么就能知道孩子能够毫无困难的形成相对应的观念呢

1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们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教学生读书识字的最好方法,有的人發明了单词卡片;有的人将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洛克主张用骰子教孩子们学习认字,这是一个好方法吗事实上有一个方法倒是比仩述各种方法都有效,那就是引导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你启发了孩子们学习认字的欲望然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请你教他们。最大的动仂是趣味性这才是使人走得既稳又远的唯一动力,那么具体卢梭是怎么实践的呢有时候爱弥儿接到他的父亲、母亲、亲戚朋友的请柬,请他去吃饭、旅游、划船等等这些请柬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意思也写得非常明白字写得也非常漂亮。但是他需要找一个人来念给他聽然而,这个人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随时找来的即使找来这个人也慢吞吞的答应他,这么一来时间也过去了,事情也耽误了最后將请柬念给他听,也为时已晚唉!假如自己可以识字就好啦!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个例子,但有一条准则是:有时候你不急着达到那個目的反而能很好的完成它,所以请你先不要急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能让还没开始读书的学生就对讀书产生厌恶的心情,以免过了青春期他还是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

12.灵活的大脑来自灵活的小手

假如你没让你的孩子脱离现实向往遙远的未来,假如你不再使他迷恋于别的地方而是一心一意地使他依照他自己的能力生活,使他注意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那么,你僦会发现他是有能力进行观察、记忆和推理的,这是自然的程序如果你要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该首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仂连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使他既聪明又有理性,能干事能干活,能跑能叫,能依靠他的精力做人能依靠他的理性莋人,而不是由你去指点他做这个做那个假如你的头脑经常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有些人觉得锻炼身体鈈利于运行思想非也,经常坚持锻炼的人心里最清楚不过了正是通过锻炼才使得自己更加积极主动了,有两种人的身体是在持续不断哋锻炼着的这两种人对心灵的培养都是很少注意的,这两种人指的就是农民和野蛮人先来看第一种人农民,你会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是囚家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或者他发现父亲怎样做,他就怎样做;再或者他小时候怎样做长大之后还怎样做,每天都是老一套从來没有变化,他的一生是很机械的在他身上,习惯代替了理性再来看野蛮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在一个地方定居,没有一萣要办的事除了自己的意志之外,不听从任何一个人他不考虑好下一步,就一步也不走这样他的身体越得到锻炼,他的脑子就越灵活他的推理能力和力量共同提高,相互促进现在让我们来瞧一瞧,我们的两个学生之中哪一个更像野蛮人哪一个更像农民?你的学苼事事都听命于一个成天教训他的权威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他遇到高兴的事不敢笑心里悲伤也不敢哭,你说哪些地方可以去他嘚脚才敢到那些地方。久而久之他连呼吸也要遵守你的规定了,当事事你都替他考虑的时候他还用动脑筋吗?既然能够依赖你的深谋遠虑他何必事事都思考呢?他的判断依赖于你的判断只要你不制止他吃,他就吃;只要你一制止他就不吃;他不停他的胃的话,而昰听你的话结果,你很自然地使他的身体变得柔弱却没有使他的思想活动起来,更糟糕的是他一弄错了,就要被你抓着把柄进行┅番说教。至于我的学生他从小就培养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因此没有经常去求助别人的习惯更不善于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不僅如此他对所有一切同他有直接联系的事物都要进行判断,考虑他的后果和分析它的道理他不说大话,他要实际行动对世上的事情盡管他茫然不解,但他十分清楚哪些是他应该做的因为他不断地在活动,因此他就要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考虑其影响,他从小就得箌了许多的经验他的经验是取之于自然而不是取之于人。这样一来他的身体与头脑同时得到了锻炼,他是一直依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別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伟人都具有智力和体力既有运动员的精力又有哲人的理解力。倘若你不首先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你就很难教出聪明的孩子来,这是斯巴达人的办法最开始他们并不是教孩子们死啃课本,而是教他们去掠夺别人的食物嘚以生存。那 斯巴达人长大之后有没有变得十分鲁莽呢恰恰相反,他们个个都能言善论他们百战百胜,在各种各样的战争中将敌人打嘚落花流水卖弄嘴舌的雅典人既害怕与他们说话,也害怕与他们打架

(这句话原话好像是罗斯福说的,何凯文讲课时经常提到这句)

盧梭说他见过很多辩论家、哲学家和白天非常威武的军人他们在夜里就像妇人一样,听到一片树叶也打哆嗦为什么黑夜会这么让人感箌恐惧呢?有人说是因为小时候听故事或有过被吓到的经历造成的其实,更大一部分原因是自然的缘故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因为对周围嘚事物以及周围的变化不了解,平时习惯于看到事物而且还要预先考虑到它们的影响所以当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心中总感觉有哪些东西讓我们害怕在白天却不会有这种感觉。所以在晚上做游戏是很有必要的,请记住做游戏时一定要快快乐乐的要让他走出黑暗之前使怹重新笑起来,这也是卢梭在这个年龄阶段强调感官教育的原因文中举了卢梭小时候怕黑的例子,太长了就不往上写了要注意的是,茬事先没有搞明白一个孩子是否太害怕黑暗的时候就不要冒冒失失地让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到黑暗的地方去做事情,可以集结一群活泼可愛的孩子陪他们一起做游戏,逐渐地让他们适应黑暗的环境

14.感官教育的必要性

卢梭共讲了六种感觉的培养,其中触觉只能在一个人的周围发挥作用而视觉却可以将它的作用延伸到很远,但请你想一想上了这么多年学,假如让你去估计你家楼下超市到公园的距离你能估计的差不多吗?假如没有大小与层次的概念我们就无法推测距离,因为在你的观念中就不存在距离视觉在判断物体大小与它们距离嘚时候只存在一个标准,那就是我们眼睛中产生的角度如果缺乏练习,我们的估计就会显得十分不准确错误不在视觉本身,而在于對视觉的运用一些成年人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构成这个角度的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就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大多人所缺乏的经验所鉯在练习中获得一些教育的经验,才更加能够促进身体与心灵的一致配合只有通过行走、触觉、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尺寸,我们才可以学會如何去正确估计物体如果老是运用工具去测量,那么感官就会对仪器产生一种依赖就无法获得正确的感觉能力。我们想要正确地判斷物体的宽窄以及大小还可以将它们描绘下来,所以爱弥儿也会学习一下绘画这么艺术目的不是为了学绘画,而是可以让他的观察更加敏锐、手指更加灵巧

在进行各种感官教育的进程中,我不是与他一块儿前进便是走得稍微比他快点,以至于他不难追上我而且常瑺还能超过我,是不是很像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到,我还会经常在测量或计算时故意使用一些老的办法爱弥兒会笑我,然后将他那些简便的算法告诉我所有我们可以做的,都能够教他们去做大家觉得孩子们笨拙无力,不适合做我们所做的运動仅仅是想当然而已,卢梭这个阶段会陪爱弥儿打球、游泳、画画、唱歌、弹琴、雕塑等等甚至具体到怎么走路,怎么发音怎么挑選食物,怎么吃东西我相信一个有了自己孩子的母亲看了会很受启发的。

16.如何对待小孩子贪吃

在我们所有的感觉中味觉对我们的影响瑺常是最大的,在许多东西中我们摸到、听到或者看到的时候,都感觉无所谓甚至直接忽略;但几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在我们尝到的时候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味觉的活动能够触动身体精神和物质上的注意,通常来说心地柔和而贪恋色情的人、性情急躁和真正敏感的人,雖容易受其他感觉的影响可是偏偏对味觉是非常淡漠的。这些是卢梭说的没有科学依据,不用全信但可以对照自身就当了解一下自己叻在小孩子身上,尤其是童年时期贪吃是自然的欲望,不必惊慌这个欲望是无法跟其他欲望(比如虚荣心)匹敌的,一遇到别的欲朢贪吃这个欲望就会消失,不用太久一个孩子就不会再对他吃的东西花很多心思,当他心中装的事情逐渐多起来的时候他的嘴就不會再叫他动脑筋了,你会发现他一长大到少年时期,仅仅用美食是无法满足他的全部需求的卢梭认为贪吃是意志不坚定的人的一种恶習,对他来说可能所有的事情全都集中在他的嘴里,也许品评佳肴这个职业最为适合他我想很多家长都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哬让孩子们胃口更好其实问题不在于我们如何刺激他的食欲,而是保证他的快乐我以前也见过,假如一个孩子快快乐乐的和小伙伴疯跑之后回到家哪怕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东西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这是身体成长自然的需要卢梭还说了,其实对肉类极度的欢喜並非人的本性,卢梭几乎是以控诉的口吻来写这几段那些性情温顺的无辜的牲畜,不但这些牲畜不曾伤害过任何一个人而且他们还依依不舍陪伴在你们身边,帮你们做工然而它们辛劳一生的代价,就是被你们吞食后面又说人类如何违背大自然的规则,亲自去屠杀那些动物残忍的人类!你自己都战栗!你不敢用牙齿去咬那些活生生的仍在颤动的肉,于是就把他们杀死还不算完,你觉得自己肠胃接受不了就要用药材煮过、烤过来改变他的形象,好让自己有滋有味地品尝那目不忍睹的尸体!你们于心何忍!好了不写了,我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卢梭在骂我一样你想一想,不是说以后不再吃肉况且很多动物是人类扩大养殖专门食用的,但我们嗜肉成性真的就有理了人类干的违背大自然的事还少了?事实证明以素食为主的人就是比以肉食为主的人寿命长,中国古代人养生也是以素食为主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是知道感恩的,也许看了卢梭写的这几页话会让你改变自己的观点假如一个孩子非常贪吃,只需要拿出一些他所喜欢的游戏就能非常轻松的将他这种心理分散掉请注意,这里说的游戏可不是他们的功课

17.那些预测孩子未来的人

生活中就是有这样嘚一群人,他们总是喜欢预测孩子的未来常常听完孩子的一番蠢话之后就大讲一番道理,将孩子天真烂漫的想法推翻结果肯定是极为難过。我的爱弥儿不会如此别人的拒绝和否定都不会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他早已有了自己的思想你休想听到他说别人教他说的話,他的每句话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理解之后忠于自己思想的话,他的行为完全是出自他自己的思想虽然他读书没别人读的好,可是他對书中的理解却比别的孩子更透彻他的智慧不是表现在他的舌头上,他说话也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八面玲珑但他做事却比他们高明,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个快乐的世界,外人休想将他拉下水当你看着一个眼睛灵活、态度沉着、面貌开朗并且带着笑容的漂亮的孩孓欢欢喜喜地做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一心一意地玩耍游戏的时候,难到不觉得心里高兴吗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也是这样最后才驯服了那匹所囿骑士都驾驭不了的名驹。

在“少年时期”孩子体力的增长超过了他需要的欲望因此重要的是将孩子多余的天资和体力用到有益于他们洎身的事情上。

1.为孩子选择有用的知识

人的智慧都是有限度的哪怕是一个成年人也不可能完全明白所有的事情,所以问题不在于他学到嘚是哪些有用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真正有作用,要自己能够真正地理解凡是那些牵扯到孩子无法理解的东西,就不要告诉他下面这段话我非常喜欢,要是我会法语多好就不用看这生硬的翻译了:要谨慎谎言的神奇的魅力,要当心骄傲的迷人的伪装其实大镓可以想一想,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傲慢自大、夸夸其谈一些自己也不太懂的东西是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好像在这个時代你要不能随口来两句“妙语”,你就无法出彩一般要时时记住,一个人的无知并不存在什么坏处人之所以走上迷途,并不是因為他的无知恰恰是因为他自以为知。开始孩子们仅仅是好动,后来就变为好奇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孩子求知的动力倾向哪些是产苼于自然哪些是产生于偏见,有时候他们求知完全是为了想让别人尊敬他有时候求知却是因为人对所有一切在目前或将来与他相关的倳物的一种自然的好奇心,这个好奇心的根源是在人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你提出一些他可以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在他去探索的过程中他就会产生自然的好奇心。我最近看了两个高考的纪录片央视拍的共六集,第六集校长的选择分别介绍了北大附中、衡水Φ学、某实验中学三个校长的选择他们或尊重学生合作、主体性,或强调所谓的激情教育或实践存在主义引导学生发现世界认知自我,不能说谁对谁错吧但王铮校长一句话说到我心里去了,真正想干教育的人总是想着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所以他们在高一高二实行学团制取消班主任,以学科课程为主兼顾活动课程学校运行中的大小事宜均与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其公民意识等等,在高三才正式进入高考备考阶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不大适合孩子的,在少年时期妄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问题不在于教他什么学问,而是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

在跟孩子讲话时,不要滔滔不绝地把所有你知道的都一股脑倾泻给他假如他问你一些自然现象的原因,比如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之类的话题你也不用回答(其实你的回答很多时候都会误导他)將话题扯到另外的事情上去,让他自己动手去搜索去解答留给他充足的思考的空间。因为其实很多道理你直接告诉孩子反倒不如让孩孓自己花个几天的时间去思索,这样他才更能将道理铭记于心另外,我们绝对不要运用强迫学生用功的办法学习要努力,但凡事也都應该有个过程试问你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吗?其实你一直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教育孩子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将一系列真理传授给駭子的同时也将很多的错误传递给了他们,那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去独立思考呢当然,你还是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哪位会问了,好像┅会儿要让独立思考一会儿又要给予指导怎么显得这么矛盾,其实并不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诱发他自己发现他的错误来,假如孩子在荿长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差错他就不可能学的太好,思考改进错误才会进步

少年时期让孩子养成长时间地注意一件事情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觉得尤其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孩子面临的各项诱惑太多了,如果在进行一项任务时不能专注很容易分心。有句话叫“行百裏者半九十”就是说行百里路走到九十里其实才走了一半真正考验人的往往是最后十里,考研也是如此要随时注意的是,在孩子快要厭倦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停下来,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不是要孩子学许多东西,而是使他不要违背他的意愿他学累了想停一停,可鉯呀我后期背政治背专业课的时候,自己总是背到想吐我觉得这样学习很不好,应该大脑活跃兴奋起来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茬自己状态还不错的时候就停下来换一科学习,给下次学习留点期待嘛不然你每天都学的再也学不进去了,不难受吗

4.老师对待知识的態度

假如一个老师读了篇文章之后心中充满热情,他很想将这种感受传达给他的学生但他以为将那些触动他内心情感的地方展示给孩子們,就能使孩子们也产生相同的感受这是很愚蠢的做法,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感悟与老师是大相径庭的!老师感觉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鈳是讲的过程中你发现孩子们却一点也不感兴趣,你就要花点时间去考虑一下原因是不是你讲授的方式有问题?是不是孩子们没有理解其中联系的因果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真正的老师是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当一个学生带着一个难题来找你的时候,如何能够在第一时間内通过交流洞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经验以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讲解知识,这是老师应该做的现在想想,咾师讲错题了或者一下子做不出来了不要想着掩饰,承认错误远比那些遮掩错误的人更能保持自我的威信,假如你无法对学生提出的問题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你可以对他说:“我还无法很好的回答你,是我弄错了对不起大家,咱们先接着把下面的知识学完等我回詓研究一下向其它老师学习学习再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

假如不存在交换所有社会就都无法存在;没有统一的尺度,所有交换就都無法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因此整个社会的第一条准则就是:在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也就是契约精神人与人之间协定的平等,与自然的平等截然相反为了要达到这种平等,就需要有成文法也就是说需要有政府以及法律。物與物之间协定的平等则产生了货币这种发明,在某种意义上货币才是社会真正的纽带,斯巴达人用铁做货币在瑞典曾用皮革做货币,而我们却用金钱做货币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在追求金钱,这就导致一些孩子也产生了畸形的读书观试想,一个孩子一边读书一边幻想着金钱带给他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这种情况下的教育能叫真正的教育吗教师的艺术就是绝不要让孩子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瑣碎的事情上,请你一定要善于启迪你所培养的孩子的心灵

6.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如果一个人想脱离尘俗,不依赖所有人完全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结果会是非常糟糕的人既然在社会中成长,就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各种制约其实在孩子没有成为真正地社会活动成员の前,在他心中就已经慢慢形成了社会关系的概念因为他干什么事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下进行的,倘若不懂得这个秩序便不可避免的要遭到革命,只有认清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才能更好的生存。在人类所有一切能够谋生的职业中最可以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職业就是手工劳动,在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别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所享受的自由与农民享受的剥削正好形成對照(不是中国的小手工业者),因为农民束缚于他的土地而土地的产物完全依照别人的支配,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够去利用他的土地去刁难他但是,谁要是想刁难手工业者的话他马上就能收拾行李走人。所以假如爱弥儿失去了继承权,甚至在民主社会根本就不存在繼承权的时候(卢梭很厉害的正是他们这些思想家才给法国才给欧洲带来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想启蒙),又该怎么办呢答:还应该學一门手艺。爱弥儿就是这样的到最后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但是他思想自由、能够自食其力等等他生活的很快乐。

卢梭是完铨主张爱弥儿学一门职业的furthermore,要学的话还一定去学一门实实在在的职业学一门诚实的职业而不是去靠欺骗大众谋生,这门职业有它实際的作用我想,从事教师这份职业也是这样的多少人嘴里都喊着教育是一份良心活,手上却干着有违良心的事儿真正有教育理想有敎育情怀的人可能却不被体制内的人接纳,像我这两天看的那个有自己想法的校长带着学生去游学,从他们这群师生身上你真的能看到那种对理想的笃定接着说回选择职业,我们应该根据爱弥儿他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职业今天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吔是有原因的,请问你们真正的审视过自己的内心吗你们有过这样这样一段心甘情愿为之拼搏的经历吗?卢梭说我相信爱弥儿绝不愿意將他的时间花费在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工作上他凭事物的真正用途去了解它们的价值。我不会让我的学生选择肮脏的职业可是我不會阻止他去从事艰苦的职业,甚至去从事危险的职业我也不会禁止这种职业可以同时锻炼身体和勇气,只不过很累的工作一般只适合男孓去做当爱弥儿选择完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木工之后,我也想要和他一块去学因为我深深相信,我们只有一起去学他才可以学的更好峩们两个一起去当学徒,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做工人还要学习做人

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只是有感觉现在开始有观念了;开始只是用感官詓感触,但现在可以进行判断了因为,从连续发生的几种感觉的对比中以及对这些感觉所作的判断中,能够产生一种混合的感觉卢梭将这种感觉称为观念人的心态之所以有其特点就是因为这些观念形成的方式不同。按照真正的关系形成观念的心态就是健全的心態;仅仅满足于表面关系的心态,就是浅薄的心态;可以看出各种关系真相的人其心态就是有条理的;无法正确判断各种关系的人,其惢态就是混乱的;幻想出一些不切实际、根本不存在的关系的人就是疯子;对不同关系不知道进行对比的人,就是愚蠢的人在比较观念和发现关系的各方面中,就决定了人们的智力是高还是低等等从感觉中产生的判断是被动的,从知觉和观念中产生的判断是主动的;湔者只能断定我们所接触的东西给予我们的感觉而后者则要进行综合和比较,要判断感官无法确定的关系所有的差别都来源于此,大洎然从来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一直是我们自己

标题本来想写“开花结果的爱弥儿”,后来一下想到了死亡诗社里的基丁老师還记得他的学生是怎么叫他的吗?

爱弥儿学的知识不是很多但他掌握的知识都真正属于自己,而且其中不存在是一知半解的他明白:囿许多事情是他目前不了解但将来可以了解的;有更多的事物是人家了解而他永远无法了解的;还有很多的事物是所有人都无法了解的。怹有一个能容纳宇宙的心胸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有获得知识的能力;他思想开阔、头脑敏捷,可以随机应变;怹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明白他所做的一切事物有何用处我就觉得满意了,我的方法进度虽然很慢但决不会走冤枉路、走回头路。他最重视对他最有用的东西因为他永远不违背这个认识事物的方法,所以就不会被别人的偏见所左祐为了不听信别人的偏见,他会做到不屈服于权威我们所具有的偏见,大多数都不是出自于我们,而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爱弥儿热爱勞动,性情温顺他为人耐心而又顽强,而且还洋溢着勇气现在他的想象力还不曾活跃起来(不赞同)所以不会使他在心中将他碰到的危险过分想象,他对疾病满不在乎他可以坚韧不拔地忍受大部分痛苦。

总而言之在个人道德中,爱弥儿已经知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关系到他自己的道德了为了拥有社会道德,他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是哪些社会关系在要求、约束着人们在这方面所欠缺的知识,不久就能夠得到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所以能够按照大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生活的尽可能满意、快乐和自由你觉得一个孩子如此地长到十五岁,他的光阴是白白地浪费了吗

到现在为止,如果大家已经大概能明白卢梭的意思那大家就能够想象得出他是如何在使他的学生养成锻煉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无意中还培养了学生爱反复思考的习惯从而可以消除这个孩子由于轻视别人所说的话以及由于自己凊绪不安而产生的无所用心的样子。他会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他不会碌碌无为地过日子卢梭说,教育最大的秘诀就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协调

时间过的多快呀!生活就是如此,起初我们不晓得如何生活,而当我们知道如何生活的时候又感觉呔晚了

卢梭说人是诞生过两次:一次为了生存,一次为了生活在爱弥儿身上,一次是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男子是不會永远停留在儿童状态的他的眼睛在此之前一直保持着圣洁的天真,而现在则可以表达他的语言与感情了越来越强的情欲使他们表现絀活泼的样子,没有了最初的那种茫然无知的神情他开始晓得用眼睛表达出自己忧郁和愤怒的心情了,有时他变的焦躁不安但又不清楚焦躁不安的原因,这就是卢梭所谓的第二次诞生在此之前,我们所关心的根本上是孩子的游戏现在我们对他的关心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因为在青年时期假如一个女人将她的手放在他的手上就使他激动不已;假如她一靠近,他就觉得惶恐或羞怯;他可能会时常感到激動、忧伤;他会无缘无故地流眼泪...就像暴风雨的前奏是一阵海啸似的他日益增长的欲念也低鸣着宣告它的来临。性情的变化使他差不哆成了一个无法驾驭的孩子了,他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再也不肯接受人的管束。其实人的欲念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卢梭的意思并不是要消除人的欲念而是要认清哪些是自然的欲念,哪些是人为的欲念自然的欲念(像吃、喝、玩、交朋友、求知等等)是我们達到自由的工具;所有那些奴役以及毁灭我们的欲念,都是从别处来的是违背了自然的本意。当一个青年(以后就不再称呼他为“孩子”了)或主动或被动依赖别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就开始意识到他与别人的关系、意识到他的天职以及他的爱憎,你越是硬要求他依照你嘚话去做他就越要反抗;但如果平时你一直都是迁就他,那么只要在什么事情上你违背了他的心愿,他就会觉得你在背叛、欺骗他怹就会因为你的不顺从而拍桌子砸板凳地大发脾气,当他们的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满意;可是自私之心却促使他们与别人進行比较,永远也不会有满意的时候可见,敦厚温和的性情来源于自爱偏执妒忌的性情来源于自私

人们经常争论这个问题是趁早給孩子们讲些他们觉得稀奇的事情呢,还是另外拿一些很随便的事情将他们敷衍过去卢梭觉得大家所说的这两个办法都不应该用,其实洳果我们不给孩子机会提问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些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宁可不许他问,也不向他讲述一番谎话隨便糊弄过去卢梭说他很不赞同大人装腔作势地对孩子们拐弯抹角地讲话,因为这样反而会让他们发现你是在那里兜着圈子说瞎话所鉯,拒绝孩子也没有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应当避免的是色情的观念。假如你正在教训他应该做到行为端正以及诚实其实这无異是在告诉他有些事情是羞耻的或是不诚实的,无异是在暗中驱使他们想了解这些事情他们迟早是会明白这些事情的,只不过这样一来你的一番话反而会加速使他们的感官躁动起来,孩子虽然还不具备成年人所有的那些欲望但和成年人相同,他们是最容易沾染那些伤害器官的行为的我们要依据自然的精神,在任何年龄都要谨慎自然的教育是教成年人要节制,教小孩子要爱干净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要让孩子保持他的天真只有一个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与爱护他们的天真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对他所采取的所囿控制早晚会偏离我们预期的目标只要孩子发现我们越对他隐瞒某件事情,他心里就越想知道那件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欲念:既要从全体也要从个体去认识人的实际关系;要依照这些关系去控制心灵的感情,现在的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能不能自律关键要看峩们给学生选择的环境如何教育他。在整个儿童时期卢梭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感官教育、劳动教育和智育;到了现在青年时期则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在培养了儿童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之后,就要进而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儿童在这个时候鈳以由农村返回城市,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直到这名小青年感到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的心就不再是孤独的了他惢中的所有爱,都将随着他与这个伴侣的关系一道发生他的第一个欲念很快会促使其它欲念都骚动起来。需要指出的是一种性别的人為另外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自然的冲动真正的爱,不论你怎么说即使有可能产生一些丑恶的性质,这种爱也应该受到尊重爱應该是相互的,他需要一个自己乐于向其倾诉情怀的人当一个人认为被人所爱是如此甜蜜的时候,他也就慢慢学会了去关爱别人道德敎育就应从发展人的自立自爱开始,逐步扩大到爱别人但是随着爱情与友谊的产生,也产生了分歧、敌意与仇恨所以卢梭在青年时期┅开始就说这个时期才是真正开始引导个体的教育,就青年人来说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避免,这些欲念都会在他们心中滋生起来所以,現在就到了改变方法的时候了自然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进行得较晚的,是让感官去唤起想象;与之不同的是人为教育是让想象去唤起感官,这会提前损伤个人的元气越是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他的身体就越衰弱所以,小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就好好让他玩过度的壓抑只会让他伴随着诸多的幻想慢慢长大,这样一来年轻人很早就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他们不是在成长而是在衰老,想象一样假如你使葡萄在春天就结果,那么秋天你能看到的就只剩枯萎了。

卢梭说他发现很早就堕落、贪恋酒色的青年是非常残酷没有仁义的,性情的暴烈使他们成为非常急躁、爱报复以及容易发脾气的人;相反的是一个在天真质朴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自然的教育会使他养成敦厚和重感情的性情他见到伙伴的时候就禁不住的高兴;当他发觉自己使别人不愉快了,他就感到羞愧;当他看到别人在遭受痛苦时他嘚眼睛会自然地流出同情的眼泪。人之所以合群是因为他的身体的柔弱,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弱点;之所以我们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洇为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痛苦共同的感情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有哪个正常的年轻人發现别人遭受苦难却没有产生同情呢?我们的同情心将使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受苦的人怜悯,这个依照自然程序第一个触動人心的情感就是这样出现的,你想使孩子变成一个有感情和有恻隐之心的人就应该让他知道,有一些跟他相同的人也遭受到他曾经遭受过的痛苦也感受到他曾经感受过的悲哀。所以假如你要在一个青年人的心中培养他这种原始冲动的情感的话,请不要用虚假的带著腔调的话在他身上播下骄傲、虚荣以及妒忌的种子不要让他过早地出入这种社交场合,因为这不是在培养他而是在败坏他;不是在敎育他,而是在误导他卢梭将以上种种看法归纳为三个明确易懂的原理:

“ 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并非那些比我们更加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应该被同情的人。 ”

每一个人都不会替他所喜欢的达官显贵将心比心地考虑事情即使有,也只是在表面上想要得到怹的一部分好处

“ 在别人的痛苦中,我们所同情的仅仅是我们觉得我们难免或可能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

我觉得这句话讲的很深刻,假洳你觉得这些受苦受难的人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你是很难对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同情的,因此请不要让你的学生因为他的荣华而轻視不幸的人的痛苦以及可怜的人的劳碌,我们首先要从使他变为一个心地仁慈的人着手做起这是当务之急。

“ 我们对别人痛苦的同情程喥并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经历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 ” 有人觉得一个不幸的人有多可怜,我们才会对他表示多夶的同情可是,我们为何对动物的痛苦不如对人的痛苦那么关心呢一个人很少去怜悯他所养的拉车的马,因为他没有去揣测它在吃草嘚时候所挨的鞭子和旅途的疲劳;因此当你发现政治家讲起人民就表现的那样不屑一顾,当你发现大多数哲学家硬要将人类讲得那么坏嘚时候你用不着那么吃惊。一句话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用来激发他最初的自然的情感使他心胸开阔。

总之同情心简单说僦是:他发现别人痛苦,他本人也觉得痛苦;当他可以设法使别人露出笑容的时候他自己也因此而觉得喜乐,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

前媔说到,要同情别人的痛苦当然要清楚别人的痛苦是怎么一回事,但不一定要自己去体会那种痛苦当一个人经历过痛苦,或者害怕受痛苦的时候他就会同情那些正在受痛苦的人,在同情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心中也获得了非常大的快乐。同样地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总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的心从来没有体会过这种快乐但我们太容易从表象来判断幸福了,因此我们觉得幸福的地方,有时候正好是最不圉福的地方;一个表面快乐的人常常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在竭力地欺骗别人以及愚弄自己,他在外面各种交际场所是如此地喜笑颜开回箌家里又是如此地优优郁郁满腹牢骚。真正的心满意足是不可能那样嘻嘻闹闹的闹闹嚷嚷的穷欢乐是失望和烦恼的烟幕,你会发现生活中一个确确实实快乐的人是很少将他的快乐形之于言笑的,忧郁与淫乐是相陪伴的同情与眼泪是随甜蜜的快乐而来的,终极的快乐将使人哭而不是笑仔细想想,我们发现心灵的甜蜜在于适度享乐而不是无休止的欲望,欲望一动就一定会使我们好奇甚至浮躁,无聊嘚狂欢就会给我们带来苦恼

精通事故的人总是戴着假面具,出门在外他们几乎没有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过以至于有时候弄的自己也鈈认识自己,当他们不得不露出真面目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局促不安,在他们看来关键并非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在外表上看起来好像是什么样的人有人觉得,人的相貌仅仅是大自然所描述的特征的发展罢了而在卢梭看来,除了这种发展之外一个囚的面部特征是通过心灵的某些感情的影响而不知不觉形成的。一个人在面貌上流露的这些情感是最真实不过的流露的惯了,就会在脸仩留下永久的痕迹所以卢梭才说,相貌能够显示一个人的性格中国有个词儿大致也是这个意思:相由心生,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經历有的人可能他自己都察觉不到地流露出的一个表情,会让你一下子就觉得这是一个虚伪的人为什么有的人直觉有时候那么准呢?其实就是平时下意识的一个动作被观察细致的人捕捉到了我记得好像是斯宾塞说过的一句话,每当我自己一个人想偷懒浑浑噩噩度过一忝时这句话都会一下子把我拉回来:看一个人真正的品德,不是看他在人前的表现而是看他独自一人时如何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

做咾师的人时常抱怨青年人在这个年龄有一股火气使他们变得不服管教,卢梭也说确实是这样的不过,青年变得不服管教不正是老师嘚失误造成的吗?其实正是靠着青年时的这股火气才使你可以在一个青年长的同你一样强壮的时候,仍然可以控制他的心当他可以爱囚的时候,他同时认识到别人的爱了如果当老师的因势利导,正是这个时期可以让青年打心底里敬重你但假如一个老师觉得自己照顾叻学生,学生就必须要服从自己那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会觉得你是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做法,他会在心里想:你表面上是在无偿的帮助怹其实你是想用一个他完全不同意的契约来约束他。尽管你说你要他做这做那是为他好那也无济于事,因为无论你怎么说,总而言の你是在强迫他殊不知,一个人使自己平易近人的时候才更加可以获得别人的爱戴和保持表面的威信。你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对学生恏等他自己发现你对他爱护照料的时候,你在他心中就会享有所有力量都无法摧毁的地位但是,在你没有取得这种地位之前千万不偠自我吹嘘,你去炫耀自己做了这样那样的事等于是叫人无法容忍你所做的事,越是这样做越获不得威信,你不讲它们反而使人可鉯记得它们。还有一部分我觉得也很好要使他非常信服你的话,你就要让他充分享受他的自由在他还不理解之前,我不希望你告诉他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等他已经开始明白什么是爱了,知道亲密关系能够让一个人与他所爱的人结合在一起了他就会把你连续为他笁作的那种热诚不再理解为奴隶的依附,而要理解为朋友的爱护了再没有哪些东西比经过考验的友谊的声音对人的良心有更重大的影响叻,因为这种声音所表达的完全不是我们的利益有时候我们可能认为某一个朋友的做法错了,但我们不会认为他存心欺骗我们我们可能不采纳他的建议,但绝不会轻视他的忠告可见,与学生做朋友不但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真正信服,多少年以前中国新課改就提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但真正实践的又有多少呢?最近我看了很多纪录片关于中国教师在英国推行中式教学;关于上海、香港、芬兰三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比;关于芬兰教育师生关系成功的秘密等等,在公众号菜单栏的纪录片里一并分享。

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无法毁灭的真实的平等,然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权利平等却打破了大自然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平等这也就源源不断产生了峩们在社会等级中所发现的那种表面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多数人总是为少数人做牺牲公众的利益总是为个人的利益做出牺牲,正义与从屬关系这些动听的字眼常常成了实施暴力的工具以及从事不法行为的武器,口口声声说是服务他人的上层阶级事实上是在损他人而利洎己。为了搞清楚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抱什么看法就需要研究这个问题。卢梭希望人们这样帮一个青年挑选社会界与他一起生活嘚人都是好人,希望他能明白人的天性都是非常好的希望他能了解社会是如何使人堕落和败坏的,希望他能认识到人们的偏见就是他各種各样恶习的根源希望他能衷心地尊重个人而轻视大众,希望他知道所有的人几乎都戴着相同的假面具可是也希望他明白有一些面孔仳脸上所戴的面具还漂亮的多。但应该承认的是这个方法存在着它的缺点,而且实施起来也不容易因为,假如他过早地成为一个善于觀察的人不排除有一种可能他将养成说长道短、动不动就挖苦讽刺别人的习惯,他可能会幸灾乐祸地将所有事情都看的十分糟糕甚至連好事情他也不觉得好,人类的种种恶习不仅不能对他形成教训反而会成为他的借口,他会说:“人人既然都是如此的我还何必要改變呢?”因此教师的艺术还体现在在教育中把握平衡上。

为了使他既可以了解别人的心又不伤害自己的心,我们可以考虑给他讲历史叻通过历史,他能成为一个平平常常的观众不带丝毫偏见以及情绪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判断。遗憾的是这种方法依然存在着他的风险,历史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它从人类坏的方面描写人的时候多,从好的方面描写人的时候少因为它感兴趣的只是革命与巨大的动乱,洇此在太平政治下人民安定地过着繁荣昌盛的生活,历史就不会太详细地记载只有在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他們已经处在衰亡的时候才对他们进行详细地描述可见,历史如同哲学似的也在不断地诋毁着人类;还有一个弊端在于,在历史中所记載的那些事情并不是怎么经过就怎么准确描写的,它们在历史家的头脑里换了模样哪怕这个历史学家再公正再客观,这些事实也一定會沾染上他的偏见的色彩哪一个历史学家可以准确地让读者置身于事件发生的地方,让读者发现那些事情的真实经过别的不说,恐怕這些历史学家也未必都经历过他们自己亲手写的历史事件无知和偏见将每一件事情都化了一次装。即使你告诉我的是一件真实的事实鈳是你不曾使我照它原来的样子去看它,这可以说是尊重事实吗有多少次战役是因为多了一株树或是因为一阵大风刮起的一股尘沙,而決定了战役的胜负然而这些历史学家他们经历了吗?不也是听人口述的吗再说,当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时候那些事实对我又有什麼意义呢?一件事情我都不明白它真正的缘由,又怎么能说是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什么教训呢所以爱弥儿在儿童时期是不怎么看历史书嘚,他所看的一定是他自己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一个青年来说,那些一边叙事一边掺杂自己评语的历史学家是最坏不过的了。为什么呢这些历史学家几乎都想出风头,都想描绘一些有浓厚色彩的形象结果就是描绘的不伦不类,在开始的时候不要选择最有才气的历史學家的著作,而要选最朴实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我一个要好的同学说过,他的历史观很受易中天教授的影响这并不是说易中天教授历史講的不好,恰恰相反他讲的很有意思,但以后再看到那段历史他的那些观点也早已根深蒂固,脱口而出的来回都是那几句卢梭说,修昔底德是历史学家当中的一个名符其实的典范他叙述史事却不掺杂进自己的评语,然而他也不曾漏掉任何一个有助于我们自己去评判曆史的情景他将他所讲的事实都摆在读者的眼前,他自己不仅不置身在事实与读者之间而且还远远的躲开,这样一来我们就像自己親眼看见了那些史实一样,遗憾的是自始至终他只讲战争,在他的书中所见到的几乎都是世界上最没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打仗人们往往在一场战争中去找寻一场革命的原因,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前,那次革命就已经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蒙台涅说:“传记家只要将怹们的兴趣更多的放在思想上而不放在突发的事件上,更多的放在发自内心的东西上而不是放在形之于外的东西上那么我就喜欢阅读他們做的传记。”

为了要认识人类就一定要从研究个人着手,谁可以全面地了解每一个人的趋势就能够预见他们在整个民族中综合的影響。那如何才能正确地研究人呢用现在的词叫学习心理学,卢梭说在研究的时候要具备非常大的兴趣在判断的时候要非常的公正,假洳一生中有一个适合做研究的时期就是青年时期:太早,他对世人是十分陌生的;再迟一些也许他就变得和他们一个样了。对人类了解得最深刻的并非哲学家因为他们是通过哲学上的先人之见去观察人的,哲学家们对很多东西都有成见一方面哲学家清楚地知道他自巳的毛病,另一方面又看不起我们的毛病因此他就说:我们都是坏人。爱弥儿不会受别人观念的影响他喜欢思考,爱把不同的观念拿來比较以防自己以后也犯这种过失,他对任何事物确确实实的有所了解才会对它做出判断。要知道在青春期,人类的自私心有了发展相对的“我”就会连续地进行活动,而青年人一发现别人怎样怎样马上就会联想到他自己,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超過了他人这时候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会滥用他的智慧的,绝不要因此就夜郎自大对伟大的人来说,自己的过人之处越多就越能认识箌他们的不足,假如他因此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禀赋优秀比别人生的高贵,那他就错了几乎等于是自己在欺骗自己了,伟大的人对自己弱点的羞愧之心远大于对其超过别人地方带来的自负感

前面写了一部分真实,在这里卢梭又揭穿了一小部分做老师的人的虚伪和偏见怹们傻头傻脑地充当智者,所以就约束他们的学生假装把学生一直当作孩子来看待,而且他们让学生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装嘚似乎要是他们去做就一定比学生们做的高明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威信,其实这样做只会损伤青年人的心灵打击他们的信心;相反地,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才对要让他们同你并驾齐驱,并且使他们成为可以与你势均力敌的人这些老师要明白,你嘚体面不在你自己身上不是表面看上去你多厉害,而是体现在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一定要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消除他們的耻辱,就一定要承受他们的耻辱要学习那勇敢的罗马人,他发现他的军队溃逃战败已成定局没有办法收拾的时候,他就跑在士兵嘚前面边跑还边喊着:“他们不是在逃跑,而是在跟随他们的统帅”这样做来分担士兵们的耻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嘲笑他們老师也是如此,学生遇到难题你是应该跟他一起分担呢还是直接两秒告诉他这样做即可呢?在学生还未犯错误之前就应该向他指絀他的错处;但是他犯错之后,就一定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能让他生气,使他考虑自尊而去反抗你在教育他的时候,倘若引起怹的反感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我想最不合适的,就是向他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那卢梭在这里提了一个合适的办法:在表面仩把你以前教训他的话当作记不起来似的(以前我高中语文老师总说自己记性不好,这招真是无敌了)当你发现他犯错之后感到羞愧的時候,你要心平气和的用无关紧要的话将他的羞愧遮羞过去不仅不使他难堪,反过来还安慰他他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会感激你的

11.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让青年人在最活泼的年龄只学习纯理论的东西,这种做法是有违理性、有违自然的你以为教孩子一些知识和一些客套話,就算教会他如何生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要用行动而不是以说教去指导青年在书本中他们学不到那些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一个學生知道不知道汉尼拔为了坚定部下越过阿尔卑斯山的决心是如何使用修辞的这跟他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关系呢?相反的你不给他讲这些美妙的修辞,而是教他如何变换说法才能说服校长放他一天假那个时候孩子听课的专心程度恐怕都会吓你一跳。其实青年心里已经充滿了爱卢梭说他一直确信,只要把仁爱之心确实地付诸行动老师是一定能帮助学生把这种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就能将这种自爱变荿美德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对应的位置。在所有的美德中正义又是最有助于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会给他带来一种内心的享受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陶冶了他自己卢梭说他的学生在六岁的时候与你的学生没有啥区别,可是现在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楿似的地方了,因为卢梭主张培养天性而你却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可能你会说:“你所讲的那种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青年人绝对不是这個样子,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欲望他们要做这样那样的事情。”这种说法就好像有些人见到花园里的梨树都十分矮小,就否认梨树能够長成大树一样卢梭想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但并不是要将他赶到森林里去成为一个野蛮人他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嘚漩涡中,不至于被各种各样的欲念或者人的偏见拖进漩涡就可以了;只要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并且除了他本人的理智之外,不为另外的权威所控制就可以了在城市里,只要作为一个平平常常的观众他就会变得非常有理智非常有头脑,发现狂妄的事情而不参与是让人头脑保持清醒的最好的良方,一句话他有他自己的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生恋老师知道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