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流亡韩国人被欧洲人讨厌为什么讨厌瑞士

列宁为何讨厌瑞士-静雅思听网站-MV在线观看-高清MV|歌词|MV下载-酷我音乐MV,酷我音乐
&列宁为何讨厌瑞士MV
《列宁为何讨厌瑞士MV》 - 静雅思听网站
静雅思听网站的MV
热门MV推荐
最新MV推荐
本站精彩推荐
K歌作品推荐
免费下载到手机> 社会主义革命导师列宁为什么如此讨厌瑞士?
社会主义革命导师列宁为什么如此讨厌瑞士?
列宁(日-日),世界著名的俄国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实践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担任苏联中央人民委员会的主席。
瑞士人杰地灵,景色优美,生活富足,社会安定,甚至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它都能&置身世外&,因此向有世外桃源之称,为世人羡慕。然而,有&革命导师&之称的列宁却非常不喜欢瑞士。瑞士政治开明,接纳了大批俄国、波兰被迫流亡的革命者。因受沙皇政府迫害,列宁曾长期流亡瑞士,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中详述了他们在瑞士的流亡生活。他们在瑞士生活稳定,从事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也颇自由,基本不受瑞士政府干预。条件如此优越,可说是革命者&理想的&流亡地,但列宁仍非常讨厌瑞士。此中原由,颇耐人寻味。
景色绝佳,生活优裕
列宁喜欢爬山,瑞士山景绝佳,&革命工作&之余,经常爬山,所以列宁夫人回忆录中关于爬山、山景的描写尤多。长期收入我国小学课本、讲列宁登山看日出时专走靠近悬崖的小路以锻炼意志的《登山》一文,即据此演变而来。在身体、精神疲劳、痛苦之时,列宁更 是常到山中长期修养&疗伤&,恢复精神和体力。1903年夏,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上因建党模式问题发生争论而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激烈的党内斗争,尤其是与普列汉诺夫的分手使列宁非常难过,筋疲力尽。于是列宁和夫人就背起背包到山里住了一个月。&我们的钱刚刚够用,所以我们多半是吃干的DD干酪和鸡蛋,喝点葡萄酒和泉水&。他们立即找到了省钱的办法,在底层人去的小饭店,同样的饭菜价钱只是&上等人&饭馆的一半。他们本想在修养时还读读书,带了厚厚的法文字典和法文书,结果&不论字典和书本在我们旅行的期间,连一次也没有翻开过;我们看的不是字典,而是长年积雪的大山,蓝色的湖泊,奇异的瀑布&。&这样消遣了一个月之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神经恢复了常态。好象用溪水擦洗身体,也洗掉了乱糟糟的小纠纷。&
由于克鲁普斯卡娅有严重的甲亢,他们经常整个夏天或冬天都在山中、林中疗养。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名叫秋吉维泽的休养所住了六个星期。这个休养所地势很高,几乎接近白雪}}的山顶,是所&牛奶&休养所,每天三餐几乎都以奶制品为主,而且收费非常便宜,每人每天只要交两个半法郎。收费虽然低廉,但房间却干干净净,还有电灯。
一周热门榜
一周推荐榜每天发现一点点!
当前位置: >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
篇一:《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 《列宁晚年著作导读》导读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列宁晚年著作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提到列宁晚年著作,我们知道列宁是我们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列宁主义思想,而列宁晚年著作相对而言可能不太熟悉。因此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列宁晚年著作?列宁晚年著作究竟包含有哪些? 那么一般而言,学术界将1921年春天到日这一时期,列宁的全部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那么在最新版的列宁选集之中,共收录有这一时期的文章一共31篇。那么为什么要把1921年春天,到日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和文告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呢?
我们知道列宁1924年逝世的时候,年仅54岁,因此从年龄的意义上来说,在1921年的时期,列宁也不过是50出头。因此不算得上一个人的晚年。那么学术界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文章书信讲话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列宁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因此为了让这样一种转变,和列宁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区别开来,学术界将这一时期的列宁文章、书信讲话文稿统称为列宁晚年著作。那么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样一种转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列宁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那么改变体现在什么地方?列宁接着指出,这种根本的改变,就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法、革命,和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的工作重心转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了。 那么在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就是文化的概念。列宁经常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文化,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精神文明。而是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内的大文化范畴。如果说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全部的工作重心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样一种高度文明程度。所以换句话说,以前的工作重心在革命,现在的工作重心在建设。这就是列宁晚年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认识。 那么这样一种认识,反映了列宁晚年,对苏俄这样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建设而进行的思考与反思。那么他的这些思考,这些探索,主要体现在如下这么几篇著作之中,其中包括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日记摘录以及我们怎样改组、功能检察院,和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样几篇著作之中,那么这几部著作,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比如论粮食税它主要是系统的阐释新经济政治的实施及其意义的这样一篇文章。而论我国革命,主要讲的是俄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合理性,它的必然性在什么地方。 而论合作社这一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及合作社对于苏俄这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它的意义是什么。日记摘录讲的是俄国的文化状况,如何加强社会的文化建设,最后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以及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讲的是苏俄国家机关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因此这么几篇著作,我们发现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如何才能围绕这些主题,把握住原著的基本思想,理解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呢?我想为了把握住原著的理论思想,应该从如下这么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要对作者他自己的革命的一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知道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的思想理论的背景是什么。第二个是要了解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思想的理论体系,都是由于产生这些理论体系的时代而造成的。 所以说如果想要把握住原著的思想,就首先要了解这些著作它产生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怎么样的。了解时代背景,实际上就是要从背景中,从现实的环境中,归纳出这个时代的课题是什么。这样一个时代,给列宁留下了什么样的任务,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他必须去进行这样一种建设的探索。
只有我们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加准确完整的把握,原著的基本思想。所以我们第一步先来看一看,列宁的生平简述。 列宁他原名叫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在欧洲从事革命工作和革命活动的时候,为了发表文章而使用的笔名。列宁出生于1870年,他出生的地方是俄国伏尔加河畔一个叫做辛比尔斯克的小镇。那么这个小镇,在列宁出生之前,曾经是一个军事的港口和要塞。等他出生的时候,这样一个城市已经失去了军事的意义,变成了一个贸易的中心。这样的一个城市里,住着最典型的俄国的旧时的农民。 俄国的最旧时的农民是什么样子的?在列宁看来,列宁的评价是既可恨又可怜。为什么可怜呢?因为俄国的农民当时还没有摆脱农奴制的束缚,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受到封建贵族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非常的穷困,这是他可怜的地方。 为什么说他们又可恨呢?因为这样一些最典型的俄国的旧时农民,长期过惯了慵散、懒散、闲适的生活,他们三五成群的在自己的庄稼地旁边抽着烟、晒着太阳,确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最典型的俄国旧时农民,从小,在列宁很小的时候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么列宁1887年17岁那一年,考上了俄国的喀山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专业。在他读大学之前,他的家庭里发生了一件非常严峻的事件,就是列宁的哥哥和姐姐都被当局逮捕并处以死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因为当时列宁的哥哥参加了当时俄国的民意党组织。俄国的民意党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从事恐怖活动和恐怖宣传而试图推翻沙皇统治的这样一个党组织。 他们在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时候,决定继续刺杀活动,要将即将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在他加冕典礼的那天炸死。那么这样的一个艰巨的刺杀任务,就交给了当时的列宁哥哥。因为列宁的哥哥有自己的便利条件。列宁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列宁的父亲曾经担任过省教育厅厅长这样一种职务。 当列宁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列宁的哥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而成为了贵族,有机会在亚历山大三世加冕的当天,参加这样一种加冕典礼。于是就布置列宁的哥哥去参加这样一次刺杀活动。但是在刺杀之前他们这样一种活动消息走露了风声,被沙皇当局知道了情况,于是把他们全部逮捕起来,并处以死刑。那么这样一件事情深深的影响了列宁,列宁所思考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想要改变俄国的社会状况,想要凭借这样的一种恐怖行为,恐怖的活动,通过刺杀沙皇这样一种恐怖的袭击,是不能够达到根本的目的,也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想改变俄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就必须走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那么在上学期间,列宁参加了学生组织的反对沙皇的游行活动,而被当局逮捕起来,并在同年期间关押到牢房里。同时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开始长期的流放生涯。流放期间列宁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翻阅了共产党宣言,学习了资本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小组。并且在这一期间完成了许多重要理论的思考和研究的笔记。 这一时期是1870年到1900年。那么1900年以后,列宁结束了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的生活,而第一次来到欧洲,和当时在欧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一起从事工作。在此期间他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作的第一份报纸《火星报》而忙碌奔波。 到了1903年的时候,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们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领导核心的布尔什维克,我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和木什维克在俄语中,通常指的是多数派和少数派的意思。 那么布尔什维克就是多数派,木什维克就是少数派。1905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面临在海外闻讯,迅速的回到了俄国,并且参加组织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革命期间,列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这样一场革命,总结了许多经验的教训,并且在理论上得到许多升华。革命失败以后,列宁又开始了自己流亡欧洲的生涯,在这一时期,他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思想及列宁主义思想。 那么到了1913年,俄国沙皇专治统治被推翻,1917年俄国沙皇统治被推翻,2月革命的时候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列宁同年4月份,回到了俄国,并且领导着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十月革命。 通过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那么1917年10月革命胜利以后,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第二个世界上的无产阶级政权成立起来,这个政权一经成立,就受到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列宁曾经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这个国家处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 那么本国的木什维克主义勾结帝国主义的反对分子,希望将这样的一个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在1918年的时候,俄国爆发了三年国内战争。那么经过三年的斗争,艰苦卓绝的努力,布尔什维克又获得了这一场国内战争的胜利,真正的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那么胜利之后,俄国应该怎样建设,他应该实现怎样的发展?他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去走?那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当时紧迫的摆在了列宁的面前。于是从1921年开始,一直到列宁逝世的时候,都是在进行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这样一种道路而尝试探索和实践。 所以列宁晚年著作,实际上就是从1921年开始,也就是说从3年战争结束之后而开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那么从这一时期开始,列宁他开始了对苏俄这样一个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进行的探索行实践。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整个当时苏俄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首先从政治上来看,苏俄政权是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这个政权刚刚成立不久,所以如何使这个政权长久的坚持下去?如何使这个政权稳固下来?是列宁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样一个政权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例如官僚主义作风,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包括国家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拖拉懒散的作风等等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以如何加强政治建设?如何使这个政权更加巩固和稳固?如果使党的领导人们,更加团结稳定?这是列宁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经济的问题。那么从经济环境来看,当时的苏俄可以用经济崩溃来形容。一个国家从1913年开始,就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1921年期间,可以说战争在俄国这片土地上从未有停歇过。 战争无疑会对本国的经济,对本国的人民带来极大的威胁和痛苦。那么除了战争的影响之外,1918年开始了三年国内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苏俄不得不在战争期间被迫的实施了这个暂时共同主义政策的这样一种经济政策。
这样一种经济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争时期粮食的供给和运输的必要性,但战争结束之后,这样的政策继续延续下去,就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种植粮食的这种积极性。 工人、军人、农民他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受到了很大的侵害。另一方面在1920年的时候,俄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一年的旱灾使得1/4的俄国人口都处于饥饿的状态。所以经济崩溃,如何使当时的经济迅速恢复起来?扭转当时粮食生产资料供给的这样一种极度匮乏的状况,是列宁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从文化的领域来看。俄国的文化是相当落后的,俄国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它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文化的落后,首先体现在人民的这样一种文盲率,当时在1921年的时候,整个苏外俄国(音)不识字的人,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将近占了整个社会人口的80%左右。 而要知道在同时期的德国,当时德国的文盲率只有0.1%,而一些北欧国家早就已经没有文盲了。那么这样的一种文化状况对比来看,可以充分的显现,俄国的文化的落后状况。那么文化的落后,不仅体现在这样一种识字、居民的这样一种识字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精神状态。 当时我们中国的早期领导人,许折百(音)同志在1921年的时候曾经到莫斯卡考察,有一天他在五一劳动公园里面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位环卫工人,这位环卫工人没有洒水就在公园里扫地,而卷起了满天的灰尘,使得路上的行人都掩面而过。那么许折百(音)同志就走上前,去询问这样一位工人,说为什么你在扫地之前,不洒上点水呢?这样一个环卫给许折百(音)同志的回答确是这样子的,他说列宁没有给我水,所以我才不洒水。你要洒水,你去找列宁吧。 这样的一种状况,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他们对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着抵触的情绪。这样一种懒散,这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充斥着整个人民群众之中。 所以文盲只是反映他识字的多少,而精神的懈怠,人民的不满才是文化落后更深层次的体现。第四个方面,就是社会矛盾重重。一个初创的政权存在这么多问题,一个经济上存在这么多困难的一个国家,在文化上又极其落后,这样的一些矛盾,集中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 在当时俄国的士兵叛变,工人们罢工,农民发生暴动。可以说社会矛盾重重。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困难的境地之下,如何使这样的一个国家,迅速的扭转这样一种状况?而走上建设的道路?并且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立起文明的政治制度,这些都成为摆在列宁面前的巨大难题。 那么从当时的这样一种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看出,列宁在当时那个时代,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可以进行如下归纳。第一、就是核心问题。当时在这样的一种时代下,列宁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对于一个受到战争困扰的一个国家,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建设,而走向真正的一个现代化国家,即如何实现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样一个问题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所要探索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与这个问题相关,那就是在思想认识上他需要对人民统一思想,为什么说要统一人民的思想呢?因为在当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局,存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一个早产儿。因此俄国当时种种困境恰恰是因为十月革命所造成的。篇二:列宁晚年的忧虑及其政治遗嘱 列宁晚年的忧虑及其政治遗嘱
在苏联成立的那一年,1922年,列宁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由于必须频繁地接受治疗,俄共十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斯大林担任总-。总-是新设的职位,主要领导-处处理党的日常事务,不具有将来党的一把手地位。但就是这一决定,让晚年的列宁受制于斯大林。 当年12月,列宁的右臂右腿瘫痪,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因此决定口授一系列札记,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使他焦虑不安”的想法和考虑写出来。
从日列宁开始口授,到日,列宁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等八篇书信和文章,此外还口授了一些短信、“备忘”、札记。这便是著名的“列宁遗嘱”。列宁建议“对我们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变动”。这是列宁遗嘱的核心内容,也是当时苏--争的核心内容。
但由于中央政治局曾专门决定:“责成斯大林同志个人负责断绝列宁同工作人员之间的个人联系以及信件往来。”所以,“列宁遗嘱”并没有按列宁的意图,交给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而是按斯大林的意思,在列宁逝世的当月,交给了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其时,斯大林已经大权在握。
给代表大会的信
列宁日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专门谈到他的战友和接班人的,一共谈及三组人,即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其中,既谈到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他们的缺点,但对任何一人都没有责备之意。
关于斯大林,信中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列宁没有由此作出直接的结论。这以后的几天,列宁继续口授信件,议论了改革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赋予国家委员会以立法职能,民族问题等等。
日,列宁对12月24日的信作了具体的补充,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职务。信中写道: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0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列宁怕收信人对此掉以轻心,所以接着强调:
这一点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防止0来说,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最后的文章
交代完党内事务之后,列宁开始口授文章。由于规定的医疗制度禁止列宁写文章,所以列宁把口授的东西叫做“日记”。因为没有禁止他写日记。这一组文章开头第一篇就叫做《日记摘录》。接着,口授了《论合作社》,评论苏汉诺夫《革命札记》的《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这些文章列宁都要求发表,但阻力重重。例如《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一文,政治局讨论时就不同意发表,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古比雪夫甚至建议单独印一份刊有列宁此文的《真理报》,敷衍列宁。后来,文章在刊载时做了处理。文中说,“应该注意不让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总-,还是某个其他中央委员的威信,来妨碍他们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以至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在当时发表的《真理报》上删去了涉及总-的字样。以后《列宁全集》俄文前四版均按照《真理报》的文本处理,直到1964年出的俄文第五版才恢复原貌。
党内争论和列宁逝世 在1923年底,还有一件事更使列宁激动不安,这就是当时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党内多数派围绕“新方针”发生的争论。
《列宁年谱》记载,不早于11月7日至12月,列宁浏览报纸,请克鲁普斯卡娅给他读关于党的建设的争论的基本文件。1924年1月俄共(布)召开第十三次代表会议,会议了“新方针”的争论,谴责托洛茨基主义为小资产阶级倾向,是对列宁主义的修正。会议还决定公布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第七条,此条规定对搞派别活动的中央委员可以降为候补委员直至开除出党。
1月18日列宁浏览报纸,看发表在《真理报》的关于俄共代表会议的报道,由克鲁普斯卡娅读给他听。19~20日她给列宁读发表在《真理报》上的代表会议决议。
克鲁普斯卡娅后来回忆说:“星期六(1月19日)看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激动不安起来,我告诉他,决议是一致通过的。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是在谈论决议中度过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听得非常仔细,有时还提问题。”
20日列宁感到身体不适,没有吃早饭,也没有出去散步,说眼睛有病。21日下午5点半,病情急剧恶化,呼吸断断续续,逐渐失去知觉。6点50分逝世。
当时在场的高级领导人只有布哈林一人,他因为感冒正在哥尔克休息。然而,几天之后,1月30日《真理报》刊登的季诺维也夫的文章《俄国永志不忘的六天》中却写道:“一小时以后我们已经来到哥尔克逝去的伊里奇身边:布哈林、托姆斯基、加里宁、斯大林、加米涅夫和我。”
至于季诺维也夫之所以撒谎,是因为权力斗争需要:不能仅仅只给布哈林为列宁送终的荣誉。列宁逝世后,苏联开始进入斯大林时代。篇三:列宁 列宁与十月革命
列宁日(俄历4月10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 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 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列宁的著作汇集。俄文版共45卷,列宁全集中文版有两个版本,均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是依照前苏联编辑的《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第1~39卷译出的 , 除最后一卷外,其余各卷年出版 。其中第1~33卷是论文、著作;第34、35卷是书信;第36卷以后各卷是笔记、家信等。各卷卷末附有原版编者所加的注释 ,第1~33 卷附有列宁生平事业年表等资料。但这版全集中大量的列宁文献没有收录,译文尚臻完美,参考资料偏少,内容过于简略《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从1984年开始发行第1卷 ,是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并增收《列宁全集》俄文版中的部分文献编辑而成的 。全集共60卷 ,共2600万字 ,收载列宁文献9000多篇 , 比第一版新增6000篇 。全集分三大部分,即著作卷、书信卷和笔记卷。著作卷(第1~43卷 ),收载列宁的著作、文章、、决议草案、批示、指示、命令、一些具有独立著述性质或涉及重大方针政策的书信形式的文献著作卷和书信卷的附录,还包括某些正式文献的提纲 、草稿、有关的笔记和批语等。笔记卷(第54~60卷),收辑了列宁为研究某些专题所作的文献资料的摘录、提要和批注等。该版各卷有编者写的前言,介绍该卷所收文献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书后附有资料性的注释、简介、人物和人名索引、列宁引用和提到的文献资料的索引、记述列宁主要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年表。《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中国人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编辑本段简介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the October Revolution) ,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法令。随即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阵营对于无产阶级政权极为恐惧仇恨,他们在1918-1920年多次发动干涉进攻,并且支持俄国的反动势力妄想扼杀革命,苏维埃俄国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工人农民支持下,取得了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进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苏俄各族人民都建立了革命政权,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政权的联合,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编辑本段背景 二月革命与两个政权并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饥馑而走上街头,派去镇压的军队当场哗变。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沙皇被迫退位。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革命。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架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在战争中遭受镇压,但是当时,布尔什维克大多数领导人还在监狱和被流放,列宁此时在瑞士、斯大林还在流放地。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窃取,他们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在士兵(主要由农民构成)选举出的苏维埃中,社会革命党人(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则占了大多数,因为社会革命党人在农民中的传统威信较高。这些孟什维克都是二次革命论者。他们认为俄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还需要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合作,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们拥护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倾向追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之前也采纳了孟什维克拥护临时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们不信任临时政府,但信任他们的领导人。临时政府的权威就建立在苏维埃领导人的支持上。这种现像被列宁称之为“双重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继续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并且千方百计的扑灭革命火焰。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在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不是追随临时政府,就是支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改变不仅使自身分裂,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国际主义的孟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布尔什维克。七月流血周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妄图用战争消灭革命。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十天内俄军损失六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600多名工人死伤。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变。这次屠杀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打倒反革命的暴力。7月26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对工人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全面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俄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 1917年7月21日晚上11点多种,彼得格勒海滨火车站开出了最后一列客车。乘客中有一位芬兰农民打扮的人,到距芬兰边界不远的拉兹里夫下了车,他就是列宁!拉兹里夫湖波光粼粼。列宁就住在湖边的 一座草棚里。草棚有个厨房:两个树杈架起一根木头,上面挂着一口小锅。草棚前,清出了一块空地,放着两个树墩,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列宁风趣的把这里叫做“我的绿色办公室”。他在这里紧张的战斗。他仔细阅读彼得格勒出版的每一种报纸,分析革命形势‘它写出一篇篇战斗的檄文送往革命的摇篮,指导革命的进程。夜深了,响起了木桨拍击湖水的响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代表来到列宁这里,工作听取指示。拉兹里夫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亮,这里连接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列宁在这里刻苦忘我的工作思考,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8月中旬临时政府的秘探盯住了拉兹里夫湖畔。8月31日列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装扮成铁路工人,避开了反动当局的监视,到达赫尔辛基夜深人静了,赫尔辛基哈格涅卡娅广场一号楼的一间屋子里灯火辉煌,已是夜深人静时,纸和笔摩擦的沙沙声长久不息,列宁继续完成他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著作,它不仅对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起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平定科尔尼洛夫叛乱 七月流血周后新任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在美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9月7日发动了叛乱。他以维护首都秩序为借口,把亲信部队克雷莫夫的哥萨克第3骑兵军和由高加索山民组成的“野蛮师”调往列宁格勒,不仅要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逼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并把全部政权转交给他。叛军还宣布在首都,喀琅施塔得、芬兰、爱沙尼亚等地实行戒严并成立战地法庭。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苏维埃,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掌权的苏维埃又不得不借重于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同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共同对付科尔尼洛夫。在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积极地行动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积极地投入了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9月12日,克雷莫夫看到叛乱成功无望而自杀,科尔尼洛夫被撤职并被逮捕。叛乱被粉碎了。 准备武装起义 9月,布尔什维克在各大城市的苏维埃中都取得了绝对多数。布尔什维克的政策主张渐渐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列宁现党的中央委员会提出组织武装起义的任务。 克伦斯基政府命令彼得格勒的卫戍武装开赴前线,意图把革命武装消耗在大战中。托洛茨基亲赴卫戍区,说服他们留下。在这个过程中,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苏维埃建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并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向卫戍武装下达了命令。命令下达后,得到了卫戍武装的认可。这一事件标志着苏维埃开始接掌政权。军事革命委员会也在后来成为起义的指挥机构。临时政府企图阻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11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他们是临时政府唯一可用的力量,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与工人赤卫队,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托洛茨基负责起义部队总指挥。11月7日凌晨,列宁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高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6日夜见到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下午5~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下达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书,遭到拒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的冲向冬宫,在冬宫的楼梯间里和楼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员同士官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到8日凌晨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终于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攻打冬宫的隆隆炮声中,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转工人农民士兵代表苏维埃。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取消旧政府部门、旧法院、旧警察,复员了旧军队。着手建立人民委员会各部、人民法院、工农检查院、工人警察,并组建新的工农红军。废除帝俄时期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了银行、铁路、工厂。后来,将大工业国有化,实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实行8小时工作制,由工人监督生产。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18年初废除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这就使苏维埃人民不受外国资本的剥削。为巩固革命政权,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主持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以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尚不稳固。俄国人民都在观望布尔什维克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世界人民虽然厌弃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退出大战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预见到,如果俄国首先退出战争,就会给交战国的人民一个动力和一个榜样。俄国革命就会从欧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战后的革命浪潮证明了列宁的预见。 十月革命的设计者们是以国际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俄国革命的。他们深深理解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他们懂得,以革命反对战争是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最有力武器。 编辑本段影响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4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列宁是位伟大的政治家,但他在军事方面的也有成就。 茨维特科夫在《论列宁的军事理论遗产》一书中写到,列宁关于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欧洲都讨厌波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