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而组织观念不强的表现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蒋廷黻: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一个问题【3】
&&&&来源:&&&&
&&&&&&字号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七)作为二十世纪历史性的三大变化之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一起,永远彪炳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史册。
由当时中国尚无成熟的社会条件和新旧社会势力力量对比所决定,辛亥革命是一场未尽彻底的变革。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辛亥革命让“朕即国家”的时代成为历史,标志着中国由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王权体系十分牢固的传统社会,转向以民主共和制度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轨道。它从制度层面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探索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
辛亥革命启开了封建主义之蒙,带来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使思想解放的大潮奔腾东流。民主精神的苏醒,平等意识的生长,令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为前进而准备着。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一时之间,“自由尽是新风尚”。
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能够领导中国政治变革的新的政治力量应运而生了。
(八)革命者期待着民族的新生,然而这个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却在未曾改变的国运中备尝苦难。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百姓饱受欺凌,颠沛流离。这是辛亥一代的未竟使命:如何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如何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如何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他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启示,在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中实现超越和升华。
为什么民主共和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如此之难?为什么孙中山奋斗一生,临终仍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因为制度革命可以一举摧毁旧的结构,人的建设和发展却是水滴石穿的漫长过程。
“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革命之后,宋教仁曾发此浩叹。划时代的革命为何并未带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因为它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庶民的革命,让亿万民众构成国家的基本土壤,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
认识到这一点,接受辛亥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创建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陈独秀、李大钊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推向更深层次。年轻的毛泽东投身农民运动,致力于“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为什么在新生的民国,封建王朝的权杖依然在冥冥之中统治着社会?曾经期望的平等、自由、博爱,民族、民权、民生的现代国家为什么仍然遥不可及?因为崇高的理想固然令人向往,却必须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道路。
学者费正清曾有此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外国学者这样分析它的失败:共和政体是外国的、空洞的仿制品,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土壤中毫无根基。
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共产党选择能有效集结最广大社会力量、保障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在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基础上,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新闻
(责编:张淑燕、周斌)当前位置: &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图1)
电&&&&&&话:
开&&&&&&本:16开
页&&&&&&数:270页
字&&&&&&数:
I&&S&&B&&N:7
售&&&&&&价:3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组织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