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中国人需要怎样的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符号

解放日报:中国人需要怎样的文化符号
我的图书馆
解放日报:中国人需要怎样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需要怎样的文化符号发帖人:
●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文化认同的精英群体和未来文化建设中坚力量,他们对本国文化符号和外国文化符号的体验和认同,会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自我认同及外向型传播效果。  ●让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都能切实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世界普遍性所自然携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他可以不走你的路,但又由衷地信服你的路风光迷人,是世间同样吸引人的多条通往人生尊严和幸福的道路之一。  ●主持人:本报驻京记者 柳田  ●嘉宾: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柳田:最近发布的《大学生中国文化符号观调查报告》显示,“汉语/汉字”成为大学生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从前十位的排名上看,有七个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三个是当代政治文化概念。这样的结果透露出什么信号?可以说这个结果是在预料之内的吗?  王一川:所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豁特征的一系列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文化软实力正是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查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文化认同的精英群体和未来文化建设中坚力量,他们对本国文化符号和外国文化符号的体验和认同,会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自我认同及外向型传播效果。坦率地说,我们之前颇为担心的是,当代大学生处在多元价值观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他们是听凭自己的个体感性还是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调查结果表明,这批大学生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大学生对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中医、故宫、兵马俑所代表的我国古典文化传统重视和热爱,对五星红旗、毛泽东和邓小平所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政治文化予以认同,这都是令人欣慰的。  柳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推广价值”还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认同度较高的、具有世界推广价值的中国核心文化符号,又是什么呢?  王一川:大学生选择的可以向国外推广的前十大中国文化符号依次是:孔子、汉语/汉字、中医、书法、功夫、中餐、京剧、长城、古典诗词、茶。我们的样本有将近2000人,可第一位“孔子”仅有700票,不到一半,第十位“茶”更是只有300票。可见,即使是“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前十项,也都是低票入选,可以说票数是十分分散的。  这些中国文化符号从文化来源看,都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而非中国现当代文化传统,更非当前倡导的代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当代文化符号。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确实具有魅力和作用,但光靠它们就能够向世界展示完整而充满活力的中国吗?这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代青少年中加强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化符号的推广工作,是多么迫切。  柳田: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为什么当下的流行文化没能转化成中国 “最具推广价值的文化符号”,您认为这个 “错位”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王一川:当代大学生确实成了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和研究的新群体了。他们可能在感性上热烈地喜好某些当代流行文化符号,但同时又可以在理性上认同另一些文化符号如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方面感性、开放、趋时,具有追新入时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又理性、守成、稳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建设意向。  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感性喜好与理性的文化价值认同,似乎可以相互分离、分立和共生,从而在个体人格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二元构造——即入时需求与责任意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共生。例如,大学生本来较少接触京剧、中药、刺绣等古代文化遗产,而且他们自己未必喜欢它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选中国文化符号时颇富理性地选择了它们,而此时,他们自己的日常感性喜好则被暂时隐匿或干脆放弃。  20世纪80年代在校大学生群体,往往具有另一种情形:我们那时的日常感性喜好与我们的理性文化价值认同是大体一致的。因为那时的生活状况总体上还是一元化的,还没有出现今天全球化加剧时代古今中外多元价值观相互并存的复杂状况。这是一种令人深思的有趣的代际比较。  如果说,80年代大学生具有一种固体型文化人格,就是表露在外的言谈举止与内心理想之间可以大体稳固而一致,宛如明确、坚固而沉稳的固体物质;那么,当代大学生则具有一种液体型文化人格,或流体型文化人格,就是他们的外在言谈举止与内心喜好之间可以形成灵活而流变的关系,恰似流动起伏、变化多姿、随物赋形的流体物质。正是这种液体型文化人格的限制,使得大学生目前暂时还无法从当代流行文化中选择和转化出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来。当然,这只不过是可能的多重原因之一种而已。  柳田: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现在整个社会正经历着 “国学热”,但是“文学冷、美学冷”。似乎人们对流行文化的自信心在衰退。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于当代文化缺乏吸引力吗?  王一川:一方面,我们历史短暂的现当代中国与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国相比,确实还需要加强魅力建设和提升;另一方面,许多人心中还存在着偏见,以为谈及中国传统就只能谈古代中国,现当代够不上传统。而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已经拥有血脉相连而又彼此有别的两大传统:中国古典性传统和中国现代性传统。后者正是我们国民需要加强认知和体验的。  首先,应当在我国国民中逐步培育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 “同情的理解”,通过各层次学校教育系统大力培育中国现当代文化传统及其符号的兴趣和认同度。这一点又不能以简单的行政命令达到,而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濡染和养成。至于中国当代文化自身,则需要加强世界普遍性的建设,以便让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都能切实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世界普遍性所自然携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说,他可以不走你的路,但又由衷地信服你的路风光迷人,是世间同样吸引人的多条通往人生尊严和幸福的道路之一。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有选择人生才幸福——在《解放日报》文化讲坛上的主题发言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解放日报》的文化讲坛,我听说“文化讲坛”之前来过很多各界名人,是个很有品味的讲坛,荣幸之外又有了一些担心,担心我的到来把这个讲坛的品味弄低了。主办方让我第一个发言,我觉得这个安排很贴心,如果让他们三位先讲,我就没什么可讲的了;对听众而言这个安排也符合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今天讲坛的主题是“幸福生活的人文精神”,我还是从我的工作说起吧。尽管对于什么是幸福生活,不同的人理解会不尽相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大多数普通人的幸福人生愿景里都会包含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元素。《非诚勿扰》这个节目在当下的中国走红正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的这方面诉求,我听说,不少兄弟台在研发复制类似节目时,在为究竟采用“男选女”还是“女选男”的模式而纠结,我认为只有“相互选择”才好。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有选择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面前,不到一个世纪以前,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几乎没有选择的,而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我并不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婚姻就一定不幸福,自由恋爱的婚姻就百分之百幸福,但是追求自由是人类不可遏制的天性,自主选择婚姻也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向和标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人的婚姻中,自由恋爱是一种选择,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介绍也是一种选择。再往后,婚介所的出现又多了一种选择。再往后,各种媒体几乎都可以承载征婚的功能,人们在面对婚姻问题的时候选择越来越多。我认为,每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一次进步。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现在选择婚姻的方式多了,为什么离婚率却上升了呢?我认为,离婚作为现代婚姻的选项之一,它的出现和存在恰恰是婚姻质量的保障之一,它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合法和公平的方式结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封建社会没有离婚,只有休妻,撇开对女性不公平这一层不说,谁能说那个时代的婚姻质量比现在高呢?封建时代的婚姻悲剧正是由于当事人的没有选择,人们既不能选择婚姻对象,更无法选择结束不幸的婚姻。
我小时候填履历表里有一栏叫“出身”,我当时不懂什么意思,家里人告诉我应该填“干部”。虽然当时我并不清楚“干部”的确切含义和这个出身意味着什么,但是仍然天然地感觉到一种得意。后来当我知道所谓的“出身”的真实含义之后,我为我童年无知的得意感到羞愧,我知道了那时中国人的身份是无法选择的。过去我们的命运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你爷爷是农民决定了你爸爸是农民,你是农民,你儿子、孙子都是农民,你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就是农民。在封建时代,我强调一下,我说的是封建时代,不想当农民的途径不多,只有造反——自己当皇帝。显然,这个选项不仅风险太大,而且成功率极低。整部二千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上成功者只有几十人。后来有了科举制,不当农民又有了一个风险不大而成功率相对大大提高的新选项。所以直到今天,改变命运的高考制度还在让那么多中国人爱恨交加。而今天的农民不需要高考也一样可以进城务工,虽然有人认为他们并没有彻底脱离土地的束缚,但是毕竟每年有三亿多农民可以季节性的往返于城乡之间,自由选择谋生的方式。恩格斯曾经说:以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的不平等是人类历史的一次伟大进步。我想,原因就在于财产是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而获取,而出身则是无法选择的,所以有选择就意味着进步和幸福感的增加。在我的童年,中国人的生活几乎都没有什么选择。人们拿着差不多的收入,住着差不多大的房子,用差不多一样的交通工具,吃着差不多的食物,穿着差不多款式和颜色的衣服,留着差不多的发型,剃光头的只有两种人:病人和犯人。那个年代是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年代,也可以表述为选择匮乏的年代。
让我们再回到《非诚勿扰》。我小时候,刚有电视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频道可选择。现在你家遥控器有多少节目,恐怕没几个人说得清。现在电视观众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讨厌哪个主持人立马可以用遥控器枪毙他。当然,偶尔也有例外,有些观众有时会想看一看这个主持人到底有多讨厌,收视率反而会因此上升。恕我不便举例了。媒体的进步最直接地体现为观众有了更多选择。刚才我说,《非诚勿扰》在当下的中国走红正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的选择婚姻的诉求,但是稍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会发现,这个栏目在国内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形成的影响和关注,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相亲的平台。相亲的媒体平台实在太多了,为什么只有《非诚勿扰》形成了这样的社会影响?我认为,每一期《非诚勿扰》展示的,不仅仅是24个单身的美女和5个来征婚的男人,而是通过这一群又一群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展示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和命运,进而呈现出整个时代发展的印迹的宏大社会背景,《非诚勿扰》舞台上男女嘉宾展示和讨论的内容几乎涵盖今天普通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诚勿扰》是一幅当下中国社会市民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我不认为人们喜欢看《非诚勿扰》仅仅是为了看美女或者是看我们三个斗嘴,这个舞台上在两个年轻人是否愿意牵手的背后是他们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我们在几乎每一期节目中都能看到不同话题引发的讨论,这个节目的价值正在于这种讨论,而不是结论,尽管我们三个人程度不同地都一点好为人师的坏毛病,但是我们在尽最大努力使《非诚勿扰》在实现服务功能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年轻人在这里发出真实可信的声音,在他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倾听自己和别人的真实答案而非标准答案,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自由选择”和“真实表达”我认为是幸福生活的两个重要人文要素,《非诚勿扰》核心的人文精神或许就在于此: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在异性和公众面前展示怎样的自我,公众喜爱并关注这个节目也不仅仅是因为可以围观别人的爱情,而是在真实表达渠道相对稀缺的当下可以在关照别人命运的同时带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态度。
幸福是一个很大的富有哲学意义的话题,我只是电视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操作工,只能谈一点感受层面的东西,关于意义层面的精彩发言,有请下一位男嘉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天涯共此时:中秋——中国人的文化符号
[提要]不管是安土重迁的人们,还是去国离家的游子,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秋节,其实像春节一样,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文化符号。
&  9月7日讯(山东台 王德全 邓杰)不管是安土重迁的人们,还是去国离家的游子,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秋节,其实像春节一样,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文化符号。
&  提起中秋你会想到什么?
&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的学生说:&一想到中秋节,想起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淄博市民陈越说:&中国有一些很美好的神话传说,都是跟月亮有关的,比如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等等。&
&  德州市民周红雪说:&中秋愿望就是阖家幸福,这是老百姓最最起码的愿望了。&
&  一游客说:&咱们中国现在不是要实现中国的奔月工程嘛,希望中国的奔月工程能早日实现。&
&  传统节日的慢慢形成,是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创造。据考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中秋拜月的活动。
&  &最早是一个秋收节,丰收节,农历八月十五决定这一年收成的好坏,所以民谚说八月十五定太平。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从军说,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特别重视对土地、对自然、对阴阳、对自然环境的感谢、感恩,&所以这一时期搞一个活动叫秋祭,这是最早的中秋节起源。&
&  隋唐时期,中秋赏月盛行起来。中秋节成为文人月下聚会的一个时机,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这也赋予中秋节新的含义。
&  张从军说,月下聚会,有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团圆,离人团聚。当年李白写的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到了宋朝的苏东坡,中秋之夜怀念自己的兄弟子由。&希望在明月之下我们能再相聚,即使不能相聚,我们的心还要在一起,这种友情也要在一起。&
&  宋代中秋节开始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明代中秋成为&团圆节&。感恩天地自然、重视亲情友情,作为中秋节的两大文化基因,一直流传到今天。(视频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原标题:)
延伸阅读: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4,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2,诚邀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殷明姝、蔡晓彤]
手机安装浏览更多山东资讯
大家都在看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正文
解放日报头版新闻散播正能量:你也许误会了游戏
16:20:4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未知 编辑:泡面 浏览:loading
游戏文化也在“走出去”
  中国文化怎么“走出去”,过去的想法比较“高大上”。比如花很大力气,翻译中国的经典著作。可是受众非常有限。
  什么是中国文化元素目前最成功的输出?武侠应算其一,这也提示了怎样的文化产品类型更具广泛传播效果。反过来,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强效传播,主要靠的也是好莱坞大片、流行音乐、动漫游戏这类通俗文化。
  “文化输出的技巧,有一种讲法叫夹心巧克力,外面是巧克力,让人喜欢吃,吃到里面,有一点核,就是文化的内容。如果把这个核做得很大,直接拿出去,大部分人咬不动、吃不消。”徐炯这样比喻,“我们一讲输出,就想把一个严肃的孔夫子推向世界,外国人其实很难接受,因为离他们的文化背景太遥远。指望人家像粉丝一样,愿意费心费力了解你的方方面面,那是一厢情愿。”
  日本的文化输出做得有技巧,主要依靠的就是动漫。它从未刻意强调,动漫一定要承载日本古典哲学或文学名著之类的内容,而是按照市场规律和人们的接受规律来做,在竞争中产生能走进全球市场的作品,其中携带的日本文化元素,激发了西方人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的兴趣。
  在文化创造上,目前很多国产网游的中国意韵都颇深。比如仙侠题材的游戏,包含着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和对生死、命运的看法;大量的网络小说、动漫、音乐、游戏,充满古风古韵。这些都可能像直接诵读唐诗宋词一样,触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深入探究的热情。
  “也许,像游戏这样在老一代人眼中没什么营养的文化产品,正以它的方式,影响年轻人逐渐走向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徐炯说。
游戏偏见更应该关注人性
  “对游戏,我蛮纠结的。”徐炯坦言,“从产业的角度支持游戏发展,我可以说;从繁荣文化的角度,却很难像说图书那么理直气壮地说出口。但有一点要讲,就是对它的一些偏见,需要纠正。”
  第一个偏见,只有年轻人,尤其是不上进的年轻人才玩游戏。其实游戏是人的天性,不分年龄,中老年人中也不乏爱玩游戏的,比如打牌、搓麻将,玩起来同样可以没日没夜。“一代顽主文人”的代表王世襄先生,就喜欢玩蛐蛐、鸽子,在那个年代,斗蛐蛐正是“玩物丧志”的游戏,社会评价相当糟糕。
  第二个偏见,游戏是让人上瘾的毒药。从天性的角度,指望人什么都不玩,只埋头苦读苦干,是不现实的。人不是机器,特别是青少年更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完全理性,按部就班。“我听说一些孩子,考进大学以后,疯狂地玩游戏。恐怕他们是之前被压抑得太久,进了大学,少了家庭管束,一下子爆发了。”徐炯说,“但我觉得,现实会把他们拉回来,不会一直沉溺。”
  第三个偏见,就是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许多人觉得,玩游戏只是浪费时间,读书才是好事。但其实,书本、影视、游戏,都是文化的门类样式,每一个门类中,内容都有高低之别、雅俗之分。书和书就不一样,一部分书属于娱乐消遣性质,读来只为快乐,也可以视为一种游戏。
  曾经,有些西方知识分子认为电视里播的都是肥皂剧,看电视纯属浪费时间,所以把家里没有电视机当成引以为傲的事。然而他们忽视了,电视里有开拓眼界的节目,有书本表达不了、描绘不好的知识,关键还是人们怎么去看。
游戏精神社会的寓言
  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写过一本书叫《超新星纪元》,其中假设,地球惨遭横祸,只有13岁以下的人幸存。一个突然只剩孩子的社会会变得怎样?发展动力是什么?成年人为生计、为名利,都要赚钱,这成了世界运作的重要动力。而小孩没有经济概念,图的就是开心,不愿忍受工作的枯燥。最终,这个全新的“年轻社会”找到了自己的运作动力:谁工作好,奖励的不是现金,而是假期,可以去超级游乐场,随便玩。社会成员们为了游戏的快乐而工作。
  借刘慈欣的独特视角看我们身处的现实,对财富的追求是不是过分凌驾于人的游戏天性、快乐感和幸福感之上了?游戏玩耍、兴趣爱好,于是成为格格不入的“敌人”。对游戏的“零容忍”,是否也是一种不正常?
  如果说,刘慈欣写的是科幻寓言和哲学遐思,那么另外一本书《游戏化思维,改变未来商业的新力量》,则讲述了把游戏精神变成现实操作的真实案例。
  书中举例,很多人希望每天坚持跑步,可偏偏很难坚持,于是有人开发出跑步的APP软件。软件让你自己设定目标,然后每天提醒:今天跑了没有?当你开始跑,则反复反馈:现在跑了多少,离当天目标还有多远。这是借用了游戏中“通关”、“升级”的设计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人需要一个直观的目标,不断被激励。软件还设计了一个圈子,可以让你看到朋友们、也让朋友们看到你的表现,以此激发人的好胜心,让你为了晒成绩而坚持跑步。
  另外一个例子发生在IT 行业。微软每次新推出一套系统或软件,都需要很多工程师挑毛病。但挑毛病是一个十分枯燥的过程,微软设计了一套“游戏”,每挑到一个毛病,就给你打分,随着点数增加还会提升等级。同时设立排行榜,让不同的团队比赛。如此一来,枯燥的工作有了乐趣,变得动力十足。
  这些例子说明,游戏对人性的洞察,值得借鉴。也正是因为设计者吃透了人性包括弱点,游戏才这么令人着迷。当然运用得当,海阔天空;运用不当,会引发悲剧。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相关新闻:
综合热点资讯
单机游戏下载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文化代表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