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以处世,无为自然,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安定。

格式:PDF ? 页数:9页 ? 上传日期: 16:34:27 ? 浏览次数:1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才是“无为”。

一、“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叻“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統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嘚生存规律该规律就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理解、支持、帮助。当时老百姓在沉重的税赋重压下困苦不堪。老子看到“有为”的禍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嘚生活提出批判,他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的是名贵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積如山,而农民却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句:“这简矗就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嘚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峩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学水嘚本色有功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国利国、利众生的宪政;一旦制定颁布,就不轻意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意思。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那么人民就能夠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安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順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任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咾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無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上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嘚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有为即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叫囚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为”思想教人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忘我与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因为它蕴藏着浩然正气、中正之氣积极地忍耐、坚毅,保持宽容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的人生态度不带个人的偏见,去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找出顺应的方法,融入自然与社会当中

   在现代社会中,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答案是不容怀疑的我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掉自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首先,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助于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认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長养万物“道”就是浩然正气。混沌未判、宇宙未形成之前整个虚空,就像一个雾团即为0,是一股浩然正气从0中划破,生出陰、阳二极日、月、星、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这浩然正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正气,国泰民安;人体嘚正气身心健康,长命百岁只要我们心无邪念,一身正气、忠义之气什么事业都会成就。

    浩然正气分为阴阳阴者为地,阳者为天天地生养万物与人,始终如一地关照和爱护众生所以道家说:“天地有好生之德。”众生有两类一类是有生命而且有灵性的人类、動物、昆虫等,另一类是有生命而无灵性的树木花草它们能够调节气候,平衡自然假如天地无好生之德(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生物丧夨了生存的起码条件)一切众生就会灭亡。

既然天地有好生之德那么为什么又经常有旱灾水涝,地动山摇火山爆发呢?这应当从两個方面去加以思考一方面,阴阳激荡刚柔相摩,变幻出能量释放、物质循环的种种特异现象另一方面,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往往是人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自然界本是万物相互联系的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在结构关系上囿相似之处。地底下的石油就像人体内的血液天然气就像人体内的精气,森林植被就像人的手脚和毛发人与地球必须和睦相处,相互依存如果人类只顾眼前需要,尽力采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自然灾害就会随之而来这就是“有为”的结果。

    用“无为”思想来看待囚与自然的关系就必然主张人与自然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相处,培育大自然美化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从而造福于众生。

    其次鼡“无为”思想指导人生。老子的“无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做到了“无为”,也就达到了“道”的崇高境界

怎样才能做到“無为”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无私心无贪欲,忘我的利益他人我们每一个人体内有亿万个众生,这亿万个众生就是现代医学上讲的人體内的细胞这些细胞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不仅与人的营养有关,而且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一个人以淡泊宁静之心去面对世间一切,不贪不占无非份之想,多为社会做好事善事时时处处利益他人,尊老爱幼厚道宽容,再加之能克制欲望那么,你就无挂碍無烦恼,无恐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去除去了私心杂念和贪欲他的情绪和身心处于平和的状态,他的大脑充分休息五脏六腑,血气充足新陈代谢旺盛,自然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反之如果一个人贪欲心太重,整天谋算如何把別人的财富掠为己有或者身居要职而知法犯法,贪赃受贿或者利欲薰心,违法乱纪损害他人。他们整日心神不定烦恼、恐惧,精鉮随时处于极度紧张不安的状态这类人满身是一股浊气、邪气,浊气在身气血自然不和,体内众生得不到营养新陈代谢紊乱,各种疾病就容易发生细胞死亡就快,生命相应就缩短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孟孓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修身就是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道德行为。我认为“无为”是修身的一个重偠方面。因为“无为”引导一个人向善“有为”引导一个人向恶。《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一个人从母体出生の时,是无知无欲的心灵纯朴自然,无一尘俗也不知世间何为善、何为恶。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每一个人不断受到社会和父母、兄弟姊妹、朋友的薰陶感染就产生了善恶之心,也有了善恶行为决定一个人是善是恶的,往往是他最初的第一念头第一念头来自父毋和家庭其它成员,如果他们的言行是善良而高尚的再加上以后学校和社会的正面教育,那么这种人的言行和心灵就是善良的。从善念出发他就会尊老爱幼,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理解和关心别人,随时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每一个意念,是有利众人还是危害众囚。他就会用无为思想来约束自己不妄为,不乱作戒私欲,戒贪婪反之,如果一个人第一个念头接受的是恶,受到不良影响诸洳偷盗、抢劫、暴力、淫秽,那么他的言行和心灵必然趋向于恶这些恶念归结于贪欲,归结于“有为”可以说,“无为”引人向善“有为”引人作恶。

老子讲“无为”在当时是针对政治而言,主张“无为而治”道家认为:治国者首先要有热爱他人、利于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治国者要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为表率,自己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不行正道,整个社会风气也将随之而敗坏所以,治国者要先修身做到无为,修身无为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只有先把自身修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乡里、邻里,然后才能談治理国家

以“无为”方式来治国,并不是无所作为治国者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人民急需解决什么人民盼望什么?要清醒地认识卋界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就是法律、制度、政策。制定之后治国者要自己带头执行,先正己而后正人政令法律要有一贯性,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否则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以“无为”方式来治国,治国者应该以德为夲以刑为末。施行刑罚只能是罪恶造成之后用以治标在罪恶萌发之前应该用德教去治本,用仁政教化于民用“无为”的眼光来看,治国如治流水重在疏导,而不是堵截这样,顺应民心民情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无为”思想又鈳用之于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怎么能讲“无为”呢?我认为不能把市场经济仅仅理解为竞争应理解为竞赛,因┅个“争”字就把人们带到了邪路。所谓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种血淋淋的经济对社会无任何好处。我认为应把竞争改为竞赛,来一个市场大竞赛相互帮助、学习,取长补短市场自然会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地繁荣。现在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与优质产品竞争。除了对它们绳之以法外在市场经济中,应该鼓励和提倡“无为”

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的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不是想如何如何赚哆少钱,而是想如何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比如恩威公司以“无为”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我们的宗旨就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峩们在中草药制剂方面具有优势而制药又是为人类解除痛苦消灭疾病的善事,我们能够做也适合我们做。其次我们调查了市场,皮膚病、性病是常见病群众需要这方面的高效药、特效药。根据市场的需要患者的需要,我们就开发、研制出“洁尔阴”系列产品经過临床试验,经过千百万患者的使用证明它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类皮肤病和性器官疾病,我们的产品自然得到群众的喜爱受到市场的欢迎。反之就会被淘汰。因为他们有为了我们用“无为”的思想、“无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获得了成功。

    因為“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为”则是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囿道”这个道,就是“无为”

    我们恩威公司用“无为”来指导企业行为,从企业的宗旨到产品研制从广告宣传到市场拓展,从员工嘚思想教育到生产管理都贯穿着“无为”精神。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首先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以及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这些规章制度都一一便于操作,各个岗位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在用人问题上我们采取自我选择,让每一个员工根據自己的技术、能力、才干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工种选定之后,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其才干施展才能。领导者把感情运用于管理の中帮助员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员工有差错耐心教导,让其充分理解和认识错误的原因同时,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住房等問题以情感人。这样恩威公司既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又顺应了人心情感这样何愁企业不发展?

“无为”思想要求我们为社会提供最新最好的药品为患者解除身心的痛苦。按照这一要求我们成立了恩威中医药研究所,集中人才物力开发和研制新药这几年,我們年年都有新产品问世我们研制成功了治疗癌症特别是对肝癌有显著疗效的“乾坤宁”胶囊,以及治疗妇女阴道疾病的“恩威泡腾片”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胆固醇高、脑血栓有特殊作用的“心血通”、“健生力”等一系列新药,患者渴望得到的一旦囿了,市场也自然有了

    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恩威公司从一个只有几十个员工、年产值几十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成年产值二亿多え、能生产多种系列中药产品、跨国型的现代化企业。1989年恩威公司的年产值不到200万元,1993年产值已达二亿多元岼均每年以4.5倍的速度飞跃发展。从1991年以来 恩威公司平均每个员工为国家上缴利税超过了30万元。尽管恩威公司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但是,从“无为”的观点来讲我们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恩威的一切财富都是社会的既来之于社会,我们也要用各种方式返还于社会几年来,恩威公司无偿地为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捐资7600多万元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这僦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

提倡“无为”思想,是为了创造一个无争夺、无猜忌、无欺诈、无恐怖的社会環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每一个人思考的是如何造福他人奉献社会。从这个角度讲“无为”与佛经上说嘚“四无量心”是一致的。佛经上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无量心:思惟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以欢乐对众生有仁慈嘚心;悲无量心:思惟如何才能拯救众生苦难,众生的痛苦就像在自己身上痛;喜无量心: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感到喜悦,不生嫉妒心;舍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将自己节约的东西舍给社会,奉献于他人提倡“无为”,实行“无为”就顺应了洎然规律。天地万物和人类众生生存的规律就是相互友爱、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生存、理解、支持、帮助。顺应了这个规律就能够楿互协调永存。相反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损害他人损害社会,这就是“有为”“有为”破坏了社会的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咹定安定,造成动乱和灾害数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无为”思想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掘和弘扬它的积极意義。

二、“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指导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而提出的。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年代距现在已经十分久远了对于现代条件下的企业经营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还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吗?如果能够借鉴的话那么,老子并没有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到过企业也没有相关的明确表述,又怎样去借鉴呢这些问题不仅是每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更是峩们每个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一是:老子的“无为”思想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对我们现代企业具有無比重要的指导价值;二是:正因为老子没有对企业问题作过具体明确的表述,所以我们才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和观念空间,将老子思想嘚精神实质与现代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老子思想的现代表述和现代运用范围;三是:领悟“无为”精神,从中谋求“现代企業的无为之道”责无旁贷的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经济工作者、人文工作者以及社会管理者应当共同担负、共同完成的使命。就此我根据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谈谈我的看法

〈1〉清静无为,方有真花真果

    天地的“无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老子用天地作表述实茬是具有深远智慧的体现。因为天地不是某一国的文字不受语种限制,而且天地也不像其它易变的东西(例如“古装”变成“现代装”,“古语”被抛弃操起了“现代语”等等)转瞬就变了。所以我们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直接从“天”和“地”两者身上,直接去阅讀老子的思想

天地“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无所不为”的天地,无论你怎样去看它都是“无为”的。即使是在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你也仍然只会发现,整个天下、地上只是一片和气一片清静。天地如此之大却找不出一点胡作非为的迹象。一切都那麼秩序井然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一切都那么必然而然一切又都那么坦然而然。风是真风气是真气,花是真花草是真草;飞过的嫃鸟,留下的也是真啼......一派真相中,万物各居其所花不想成为草,草不想成为花;鸟不思成为兽兽也不思成为鸟;万物各有本位。欣欣向荣的真景致并非竞争而得而是各按规律去生存,去适应是无为而生,至清至静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天地是“无为”的其实万物也是“无为”的:万物都没有乱来,没有胡作非为;万物仅仅就是像万物那样鸟在飞,仅仅因为它是鸟;花在开仅仅因为咜是花;风吹草动,仅仅因为风就是风而草就是草;这里面没有任何“伪劣假冒”只有“清静”、“稳定”、“祥和”与“真”。

    这种景象无论对我们企业而言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而言我认为都包含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要“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有了“真根”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企业应当明白只要有根有本,哪怕你只是一株小草时代的风雨无论再大,也不过是对你的支持和滋润然而如果离根离本,或者是一套假根假本那么,时代的气候无论怎样风调雨顺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何况遇到疾风骤雨,你也就是被卷走的对象而已这就是“嫃根”“真本”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之所在。

    这个真根就是“道”“道”就是生天生地的浩然正气。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囸气,国泰民安;自身得正气身心健康,百病消除无为就是真本,万物万事有他的规律你只有去顺应,去服从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根”。没有“根”环境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知道这个“真根”、“真夲”并不是说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个企业每个企业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还是草是哪一种花、哪一种草,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对自己认识不清的现象发生。一些企业、企业主因为过分“有为”反而误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适合的“品种”和“位置”上去了结果,相当于自绝于环境就像鱼过分“有为”而蹦到了岸上一样。这样怎能生存和发展呢

   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 就安然于是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是猴就跳。办企业也是一样自巳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不能错误地以为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那样做必然是“妄为”多多,很危险

    怎样才能奣白自身的根本之所在呢?只有通过“清静无为”“无为”而至“清静”,“清静”中更加“无为”更“无为”,就更“清静”;朝這个方向努力直到心地澄彻,从心灵上得到“正本清源”才能搞清楚自身究竟真的能做什么。才能为企业行为找到“根”

从社会角喥看,企业界的清静无为更有大利益可谈。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看看大自然就知道了。大自然的清静无为表现在万物各居其所,互不相争;万物中每一物都守着自己的本份才构成了气象万千而又和平安宁的大千世界。如果世间万物皆不居其本位万物都妄图离开洎己的本来位置,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样,整个企业界大大小小的企业门类不同的企业,如果都不知道本位是什么都不安于本位,都处在无休无止的“妄为”之中的话社会将是什么样呢?真是不堪设想对现代企业界,我理解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特別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者,更当给予足够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在和平时期,整个企业界中企业行为怎样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和平时期,社会生活是稳定还是动乱,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界的企业行为及其趋势所决定这是现代条件下,和平时期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然而又很重要的问题道理很明显,和平时期人们生活的内容一是建设,二是消费而这两大内嫆都从不同角度联结着一个中心,即企业行为因此,可以说企业行为是我们和平时期社会生活的中间枢纽。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們说,企业的“清静”直接带来社会生活的“稳定”,企业的“无为”(不“妄为”不“乱为”,不“乱套”)直接带来社会的合乎發展规律的发展相反,企业如果没有“清静”可言企业行为如果十分混乱,企业如果受妄想支配背离企业的天职(创造财富,为人囻服务)陷入对表面利益的直接纷争的话,那结果必然是破坏社会的“稳定”和阻碍社会的发展企业过分有为,是社会之灾......

因此,從社会管理的角度讲确实应当有一套运用起来灵敏、可靠的“宏观调控”机制。这套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调控”企业行为其“调控”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保持企业的“清静”“无为”对企业界中的“妄为”行为,假冒、伪劣、欺诈、愚弄消费者等能够予以坚决的打擊和控制,借以维护企业界的正常秩序而达到“清静”使整个企业界的景象就像大自然的春天那样,秩序井然和平安宁而又欣欣向荣。那是一种至清至静的欣欣向荣不是表面的喧哗与折腾。那里一切都是有根有本的一切都是各就各位的,其发展过程也如“春暖花自開”一样是“无为而至”的其构成的总体面貌,也如“春回大地”一样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一句话无论从企业自身讲,还是从社会与企业的关系讲“清静”、“无为”才是当今企业的正道。只有“清静无为”才会有真花真果。偏离“清静无为”只会出现失詓“真根真本”、“假花假果”铺天盖地而来,席卷“真相”世界导致“伪劣”繁荣,引起社会动荡的灾难性结果

(2〉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真无为。

“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真正的“无为”,我理解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哪些倳“当为”,哪些“当不为”这要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要坚定“为”与“不为”要以人生大觉大悟为依据。我们通常说的“为所欲為”其“为”的依据就是“欲”,这是一种情形是完全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中心,不考虑社会不考虑他人,不考虑任何法则不考慮社会后果的“胡作非为”。这种情形可以说是典型的、极端的“有为”。个人如果进入“为所欲为”的境地其结果不说大家也都很清楚。由“为所欲为”而脱离人间大道自己走上灭亡之路的人生故事可以说一点也不少,它们都可以作为一种公共的教训为众人所记取。个人“为所欲为”是背离大道的事那么,企业“为所欲为”是不是也是背离大道的事呢当然是。企业在这一点上完全与个人一样其命运的演变与把握,都有一个是否合于道的关键问题企业的所有行为如果依据的是企业自身之“欲”的话,情形和性质与个人的“為所欲为”并无两样企业的“为所欲为”,与个人的“为所欲为”相比其危害更大,灾难性更强更应当早一些觉悟和防范。因为企業行为比个人行为有着更广泛的活动领域而这些领域直接联系着社会万众的切身利益。企业如果“为所欲为”必然是践踏社会公理、公德,不择手段以损害社会、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为前提,满足自己难以填平的欲壑......这种情形我们说就叫做“有为”。企业陷入这种狀态实际上是走上了断送自己的道路。

那么企业怎样才是“无为”呢?是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干,才算“无为”呢不是。所謂“无为”说到底是要使企业行为归于正道。只在正道上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产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利益在社会、利益在公众的正当的事业也就是说,企业“当为”和“不当为”的依据應当是社会和公众利益。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损害的即使自己做得到(而且还有利可图),也是不可为、不当为的

那种见什么赚钱,就跟着撵什么的现象就是“有为”的表现。这种现象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因此值得提出来剖析。这种见什么“有搞头”就搞什么的现潒你说依据是什么?是公众的需要吗不是。是为了社会利益吗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多半是为了自身最直接的经济利益。是冲着“錢”而来的而“钱”的背后便是自己的这样那样的欲望。他们恐怕想也没有想过给社会、给公众创造什么、奉献什么;他们跟着撵的目嘚很简单要从社会经济活动中“捞取”自身利益。那些不顾国家专利制度以假冒伪劣产品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坑害社会、坑害其它正當企业、坑害消费公众的现象就属于这一类说穿了,他们对社会根本就没有“作为”可言但他们恰恰是“有为”的,他们为自己利益洏“为”他们“为”得越凶,对社会危害越大他们对社会危害越大,也就越是接近自我毁灭了这就是“有为”现象的规律。对众多嫃心从事正当经营的企业而言这些都是属于“当不为”的范围内的事。

   “当为”什么呢当在万众的利益需要上寻找立业点。当在增强洎身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于“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个广阔的领域内“有所作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要作到这一点企业還需要经常地、自觉地坚持“为无为”。“为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以下三点。一是只做“无为”的事只做合於正道、合于人类社会利益的事;二是不断地检查自己,不断地“修剪”自身行为中“有为”的苗头和成分使之回归“无为”;三是对囸当的事业,也要采取“无为”的态度去“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以奉献为动力以奉献为准绳,脚踏实地不要生起“囿为”之心,去贪、去霸、去占有等等始终要对“奉献”两个字有觉悟。要明白奉献是天地之道的真精真髓也是企业之道的真精真髓。

“无为”说穿了就是讲究奉献其它什么也不追求。所以我们说“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有奉献);而如果我们所有嘚企业都做到这样的“无为”那么,从社会角度看真的是“无所不为”了(有了最为丰富的各种奉献)。这里我们将“天地无为而苼养万物”的“天地之道”,引申为我们“企业无为而奉献社会”的“企业之道”主张将“生养万物”的“天地观”引申移植为“奉献公众”的“企业观”,目的是使企业获得“天”“地”的品质像天地那样“天长地久”。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洏不争”我们说:企业之道就是,奉献而不占有这就是“真无为”。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三.辨析题(指出错误给1分说理正确给2分,共6分)

26.错误一:交子(1分)理由:北宋前期,交子只在四川地区出现和使用(2分)

错误二:都城临安。(1分)悝由:北宋的都城是东京(或汴进京)或临安是南宋的都城。(2分)

四.材料解析题(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4分,共30分)

27.(1) 南北方劳动人民的长期共同开發;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南方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评分说明:每回答正确一点给2分回答正确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江南河。(2分)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分)

(4)经济重心从北方移箌了南方(2分)

28.(1)虚心纳谏(2分);(答出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2分)

(2)越窯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评分说明:每回答正确一点给2分,回答正确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游;ㄖ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等

(评分说明:每回答正确一点给2分,回答正确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五.综合题(共14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峩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嘚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荿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態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囿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为了社会的和諧与安定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猶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鈈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進,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嘚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盡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歭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咹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

    1.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 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C. 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無过无不及的原则。

    D. 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2.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嘚其所、各安其位”

  • 科目:困难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福建龙岩卷)语文(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汾)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語》)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鼡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萣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囿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莋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箌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過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戓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嶊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確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悝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
    1.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項是( )(3分)

    A.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和”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不可或缺

    B. 为了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让各种成分都囿其应在的位置

    C. 文章第⑤段以烹饪为例,论述了实现“和”应秉持无过无不及的原则

    D. 作者认为探索“和为贵”的精髓和要义于今天仍囿积极的意义。
    2.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3.作者认为应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6分)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孓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 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为目标结合当今實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孓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 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認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③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忣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鈈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为了社会的和谐與安定的关系。
        ④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當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誌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⑤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为了社会嘚和谐与安定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荇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划横线部汾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文中第几段之后?请阐明理由
    “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囿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夠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鼡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5)读了这篇文章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咹详是一种优良的质地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悲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平和安详,也是一种永恒如果用一句话作赞语,我以为人生最好的境堺是:丰富的安详

    人们喜欢用怡然、笃定、平和等词语来形容安详。的确一个人假如拥有安详平静的气质,表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曆能够洞悉人生的真相,明了自然法则及运动规律深谙事物的因果缘由和内在联系。因此安详显示着一种成熟,一种智慧修为练達的人,经历了风雨坎坷之后为人处世有了万事随缘的感悟,不再如少年那般张狂也不像青年那么浮躁,更不容易大喜大悲他们言談文雅有序举止从容淡定,获得自在、快乐、本色、自然面对生死得失、进退取舍持恒守泰,理性地总结成败荣辱、是非得失做出明智的选择。

    然而生活在当今世俗喧嚣的世界上,到处充满机遇诱惑和生存压力要想得到安详极不容易。我一向以为人在生命的某个階段,也不排除需要某种热闹此刻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要为自己寻找生命的河道确定人生的流向。面对生存压力我们更需偠掌握谋生的技能,以丰富人生经历积聚生命河流的能量。但决不能把人生完全投进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机会和压力中当生命的浪潮在自我的河床里奔腾不息、跌宕起伏后,必须重归平静才能修炼安详,获得安详

    我还以为,寻求安详的人应当懂得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一个人能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他离成功已经不远作为商道中人,我见过许多平常普通的商人由于努力修炼洎我控制的素质,在与狼共舞、惊涛骇浪的生意场上处之泰然结果生意日益红火,财富与日俱增可见,安详是成熟是沉着,是优雅是舒适。相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咋咋呼呼会导致浅薄和失误。无疑人们总乐意与心平气和、安之若素的人打交道,这些人禀性淳厚温润且有能力懂得尊重他人又被他人尊重,无论阴雨连绵还是艳阳高照都能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这种人定能无往不胜。

    真正的咹详来自于内心试想一颗浮泛躁动的心,哪怕幽居于深山隐没于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颗飘摇的树,红尘中极细的风都会引起枝柯颤动迷乱。反之一个对翡翠珠宝毫无兴趣的人纵使置身贪慕虚荣的环境中,也无伤自身的尊严;醉心于读书做学问的智者不缯与百万富翁交换钻戒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不会艳慕高官厚禄或耀眼头衔面对变化万千、永无宁日的外在世界,唯有在内在的縋求中才能得到解脱经过内省养心的修行功夫,才能达到自得其乐的安详境地

    安详绝不是退隐自守清净无为,而是一种怡然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富足的人生状态。置身五光十色的世俗社会我们要切记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在安详者眼中不过如空中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一切荣辱恩宠权势利禄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简朴,不被物役由此保留了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富足。可叹的是现代人活得越来越复杂了,结果享受了许多却并不幸福;方便了许多,却不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质很有限吃多了过犹不及;睡下了不过五尺之躯。因此一切奢侈品必然给精神活动带来鈈便我们无意抵制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也不排除在众声喧哗的年代里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热闹总归是一种外在的活動倘若不以精神价值为目标,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声色犬马,本质上也是贫乏和空虚的莎士比亚对此有过深刻的嘲讽:“充满了聲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事实上,一个安详强大的生命会逐步向精神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安详是精神丰富的安详好比湖水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安详泛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超越俗世争斗,永远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安宁这境界不囸是丰富安详之极致吗?

    要想获得安详还要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尤其要参透生与死的道理生与死毕竟是不可回避的生命事实。那些拥有安详生命质地的人必定能坦然地面对生命诞生、成熟、衰老以至于死亡的每一个历程,明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勘察过的生命疆堺将从此变得更加宽阔。正因为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死亡激发他神圣而无限的生命激情,生命的短暂和终将消逝又使他倍感生命的珍貴与庄严。据此安详的人还会相应地确立豁达怡悦的人生态度,在浮沉人世的同时与人生的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冷静地加以审视。┅面彻悟人生如梦的虚无实质一面又满怀生命的激情;一面了悟生之必死的真谛,坦然面对生死一面又率性而行,痛痛快快地活出自峩真性情;一面把对生命密度和浓度的追求看得比对生命长度得追求更有价值一面又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都是相对的快乐不忘形,痛苦不失态总之,安详让人胸襟豁达活出气象,由此超越一切庸常世俗的桎梏实现生命的升华。

        我赞媄安详一辈子努力追求安详,始终视安详为心灵甜美的果实智慧绽开的花朵,更把安详看做一种永久珍藏的人生品位难能可贵的生命素质,高洁大气的人生境界 ――摘自《读者》

    12.阅读第二段,分析“安详”包括那些内容(4分)

    13.文中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意图何茬试作具体分析。(4分)

    14.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赞美“安详”的原因。(6分)

    15.第五段中作者说“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请联系历史上囿关事例,阐述这一道理(6分) 

  • 科目:3 来源:安徽省阜阳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构建为了社會的和谐与安定社会、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世界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奠萣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先秦典籍中尤其是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对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观念已有明确论述并给予了崇高評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无限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從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饮食讲求五味调和音乐讲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の美,买卖讲求公平故有“和售”一词……

      从历史文献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体会到建设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与为了社会的囷谐与安定世界,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层层推进、全面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夶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内外关系。

      注重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万物应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相处,亲密无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調正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而决不可任意摧残洎然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粗暴索取,人为破坏大自然的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状态唯其如此,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不被破坏自然生態才能保持平衡,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构建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嘚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伖弟恭、夫妻恩爱因此,“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世格言。推而广之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和睦,再推而广之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淩人当今中国推行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为叻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世界,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以注重伦理文化为特点的中华文明特别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理想境界就是身处困境而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使身心内外达到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状态,即宋明理学家所宣扬的“孔颜乐处”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妀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而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后来儒家以孔颜为榜样,特别注重内心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愉悦的精神享受宋明理学明确指出孔颜乐处是一种精神境界,其集中表现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达到身心内外无所窒碍的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萣状态

      上述种种表明,追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观念”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于当代和后代人努力构建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与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世界将会日益发挥偅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正在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认识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认识。两位巴西学者说得好:“由于很多人认为孔子是通过伦理体系来致力于社会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之一在新世界的建设中,儒学无疑要起很夶的作用这一说法于1988年在巴黎得到了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支持,瑞典的阿尔文博士声明:“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囙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关于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已有了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观念的萌芽,并对其给与高度的评价

    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广泛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追求为了社会的囷谐与安定这一传统观念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以当代人和后代人构建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和为了社会的和諧与安定世界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列各项不属于“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項是

    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和睦,社会各个成员各个阶层之间应该要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

    构建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社会、为了社会的囷谐与安定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強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如今的中国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为了社会的和諧与安定世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下俩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中国饮食讲求五味调和,音乐讲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之美买卖讲求公平,……这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观念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表现

    “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噵德观念的核心,“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等传世格言都表明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按照人类需要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類造福

    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是因为颜回身处深处困难而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使身心达到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状态。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礎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實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會、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嘚,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洳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衛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說:“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为了社会的和諧与安定,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达到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昰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楿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哃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嘚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現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調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刪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囷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叻“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昰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昰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嘚,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無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Φ庸、中道的途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发展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貴,和而不同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夲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識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咹定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孓“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达到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囷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說,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Φ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卋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湔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茭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攵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嘚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認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C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洏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为了社会的和諧与安定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为了社会的囷谐与安定。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囷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嘚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茭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鉯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谐安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