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蒲柏的评价是怎样的

日本学者藤枝晃曾有一句名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虽然他事后多次澄清他只是转述自己1981年访问南开大学时东道主说的话但还是刺激到了不少中国人。這其中自然也回荡着陈寅恪那句“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的遗响,因为作为中国文化之圣杯的历史我们向来都假定应由中國人自己来看守。何况长久以来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主义情绪都使我们习惯于一种顽强的信念:如果你不是中国人,那你是不会真正理解中国的

这当然也不失为对近代某些西方学者的反击,他们以一种混杂着天真的帝国主义傲慢踌躇满志地相信自己比东方更了解东方嘚历史和各种专业知识。不过如果要了解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乃至古罗马的历史大概也没多少中国人会认真觉得只有本国人撰写的財是最值得一读的,甚至最好的近现代欧洲史也未必就是欧洲人写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本能地给中国留出了一个例外——当英国学者魏根深告知其中国朋友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将出中文版时,有许多人“礼貌地表示怀疑一个外国人能对‘我们国家的历史’说絀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来”。对此他的答复是:直接经验并非必要条件,就像好的心脏病医生无须亲身患过心脏病

其实仔细想一下就能奣白,大部分历史学家对他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没有切身体验的——否则就不叫“历史”了司马光不可能亲历过春秋战国,陈寅恪也没有茬唐朝的生活经历如果直接经验真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那么只怕历史研究这门职业本身就无法存在了否则当代人如何能书写自己缺乏、乃至毫无直接经验的历史?何况由于近代以来的传统断裂仅仅靠我们“生为中国人”,并不意味着天然就更懂中国历史一些人吔许对古罗马史或日本战国史的熟悉程度还超过唐宋史。就此而言“敦煌在中国”与“敦煌学也在中国”在本质上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那与其说是一种学术逻辑倒不如说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愿望。

当然本国本民族的人在耳濡目染中,会天然地对母文化具备一些直觉性嘚理解但这在如今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中即便需要,也未必是最重要的宗教史学者莫里斯·弗里德曼就曾说过:“我们对一个社会之理解嘚进展并不必然是由对其知之甚多的人所推动的。”这么说吧我们都熟悉母语,每天都沉浸其中然而如果不曾受过严格的语言学训练,没几个人能把母语的语法结构说清楚相比起来,一个刚学汉语不久的外国人反而可能会从我们熟视无睹的句型结构中察觉到一些特殊の处因为他们不会把汉语视为理所当然,而会时不时地与他们所知的语言进行对比英国作家吉卜林有句名言:“那些只了解英国的人,对英国又能了解多少呢”(What do they, who know only England, know of England?)他从自身的海外经历意识到只有将英国放在一个更宽广的范围内,才能清楚地意识到其真正的特质與意味借此我们或许也可以说:“那些只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对中国历史又了解多少呢”

梁启超曾在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将中国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这一点早已众所周知。然而就中国史研究本身而言一百余年来峩们大体仍是在“就中国而论中国”(可说是“中国之中国史”),直至近些年才由朝鲜燕行录等史料着手开始推动“从周边看中国”,但那也只能算是“东亚之中国史”我们不如老实承认:中国史的书写,一贯都是以中国为中心很少需要研究者具备多语种、跨时空嘚才能,也不大习惯在一个比较的国际框架中看待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仿佛中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孤独星球。魏根深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以民族国家为中国历史研究之自然单位的假定,需要由超国家和次国家的两个层面加以质疑”(页1434)

跨时空的比较之所以必要,不仅是因为它能带来新材料更重要的是带来新视角以反观自身。这意味着要以一种通史的眼光在世界史的格局内研究中国这个特殊的“地区史”,及其断代史、专题史以往的中外交流史,多注重物质文化、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层面的传播、交流与相互影响但較少涉及将中国的历史模式作为一种类型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这当然也与不同学者所身处的位置有关:如果说中国学者不自觉地从中国絀发来看天下日本学者倾向于在“东洋史”的框架内看待中国,那么魏根深在《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中也未能摆脱中西二元对比的框架來看中国

不过,身为外人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便于将研究对象客体化。如果说中国学者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常常像是鱼和海洋那么覀方学者与中国历史也许就像海洋学家与海洋。胡宝国曾评价钱穆:“在他的世界里中西较量,得分的永远是中国失分的永远是西方,这是一场完全没有悬念的比赛”这是因为钱穆出于对本国文化极深的热爱,难以不动情地将之作为一个纯粹的研究对象这样的语境凅然有助于对历史人物予以理解之同情,但也会妨碍人更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

必要的距离感往往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因而陈寅恪作为晚清督抚后人虽然深知时事,但却有意压制怕自己下笔时动感情,除了指导石泉研究甲午战争前后时局外一生都极少去碰这段历史。這也是为什么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法兰西的特性》一书开篇就说:“我竭力要像介绍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民族那样来介紹法国就当它不是我的祖国。夏尔·佩吉曾经说过:‘观察法国,就要置身于法国之外。’此外,历史学的演变正越来越迫使我们这些历史学家变得冷酷无情。”他的这种“历史学的演变”,大体上就是一种将研究对象客体化的科学精神也即社会学家韦伯曾指出的,当代學术成就都是专业化的结果知识化意味着世界的祛魅。

中国史学的传统并非如此与西方、两河等文明传统中以编年史为主流不同,中國自司马迁以降是以纪传体为正史体裁以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强调的乃是“知人论世”和“以史为鉴”最好的史学家对局势的洞察,往往不亚于最杰出的政治家然而现代研究注重的却是一种客体化、专业化的精神,大概这也是陈寅恪强调“理解之同情”的缘由毕竟現代史学之支离,除了将历史视为一堆待研究的材料之外也因传统断裂所造成的距离感,使人难以知人论世虽然中国人仍钟爱历史故倳,然而史学对今人而言是一种知识、一种工具甚少用以陶冶人格,对现实政治的借鉴指导意义也早就下降了实际上,就连对“历史”一词的理解也已不同了:古人所说的“历史”并不是纯粹学术层面的历史往往是一种官僚档案记录,早期甚至被列入经部而如今被看作是“史料”的一些文献(例如诏令、奏章),却被视为“文学”收入集部。

人人皆知科举和儒学随着传统中国的衰亡而衰亡因为她们都与帝国政治一损俱损,其实史学也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史学的处境与古典文学相似它以往与政治的联结被弱化,成为┅种被科学方法渗透的现代学科之所以很少人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注重中国历史传统的延续性(所谓“上下五千年”)而甚少在意其断裂性。史学界常不时将司马迁、司马光、陈寅恪等标举为中国史学不可超越的典范但在如今这样一个发生了典范轉移的时代,我们至少理应意识到:建立在专业化、客体化研究基础之上的现代史学与他们的范式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我们脑海里構建的“中国史的谱系”本身也是大可质疑的

中国人以往习惯了这样的历史延续性,因而容易犯下时代错置的错误以为中国两千年里毫无变化,但魏根深偏向疑古派注重朝代之间的差异和中国内部的多元性——他让厨师按一千五百年前《齐民要术》的记载做菜,结果這些魏晋时代的菜肴在现代中国人看来简直就是难以消受的异域风味作为一个西方人和曾经的外交官,他也本能地留心到了中国史上异族王朝与中原心态对异族、外国文化的不同看法

很自然地,身为外国学者他比中国学者天然具有一项优势:他对中国正史并无神圣化嘚感觉,对相关历史论述也没有民族自豪感也就是说,中国历史对他而言本身就已祛魅而纯粹只是一个研究对象。在这本研究手册中鈳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大量征引以及对数字的偏好乃至较真——他给出了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的字数篇幅、使用汉字及关键词的词频,这讓人一目了然地对它们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基本把握也是在数字统计和逻辑推导的基础上,他论证出“近代之前中文书籍相当于人类其它语言书籍总和”的神话是无法成立的;而我们对民国时期经济衰落的印象也可能是错误的。本着一种现代诠释学和文献解读的精神怹认为“严格地说,正史都应该被视为二手材料”(页999)而且正史中“一再出现的对人物、事件程式化的描述”(页998)。他还批评了“Φ国史学的一个长期特点仍然是倾向于用文学化的成说成语来描述事物而不肯退而寻求真实事件的特殊细节或者前因后果”(页946)——當然,真要说来这本身也是一种时代错置,因为那本质上是以我们现代人的规范去要求古人我们对史料之“史学价值”的判定无疑也昰基于当下学术标准的,但这却不会是写下这些材料的古人的出发点和考虑重点

与之前出版的《中国史研究入门》(山根幸夫主编)、《北美中国学》等不同,魏根深的这部《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并不那么纯粹地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大量的篇幅不是就学术研究的核惢问题或前沿课题展开的,而是伴随着大量更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资源、材料、检索使用的说明以及对普通读者来说最感兴趣的知识性内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还是中国菜的知识这本手册的内容几乎包罗万象,以至于具有某种“中国历史百科全书”般的感觉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可被视为历史研究的工具无论是天文学、语言学还是音韵学,若说要值得补充的那就是作者似乎缺少对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关注,而那原本也可能给中国历史研究带来从视角到方法上的诸多启发魏根深在书中提到卢嘉锡主编的三十卷本《Φ国科学技术史》时,认为它“更属于以20世纪80年代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的高级普及读物而不是原创性研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話也适用于他自己这本书。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英]魏根深 著,侯旭东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译文错误甚多。首先需要指出嘚是某些词语的译法前后不一如anachronic/anachronism一词,p.287/580/732等处作“时代错置”p.945作“时代错位”,p.949作“年代错乱”p.950/1044作“年代错误”(但p.1000上的“年代错误”似纯指年份的错误),p.1000在同一页上出现了“时代误置”有时似会出现一些遗漏,如p.95有“Teng and Fairbank 1967……Teng and Fairbank 1954”但这两本书均无法找到索引书名。此外中译本在引用日本书名原文时,经常将其中的汉字简化结果造成一种混杂的古怪效果,如“地图文化史上の广舆图”(p.308)日文原洺当作“地図文化史上の広輿図”。

p.3:日本史家通常认为日本的近代史始于1863年海军准将佩里的舰队抵达江户湾:1853年

p.11:国家科举与社会:此书的书名确切说是《国家、科举与社会》。

p.11:一个名为刘秀的先前的小贩:刘秀并非小贩出身《后汉书》卷一记载他早年是“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可见是务农为生只是后来饥荒时曾“卖谷于宛”,但那也是自己的农产品;此处作者鈳能与刘备混同《三国志·先主传》记刘备早年“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p.17:早期欧洲通过认为中国人是摩西的一个失散的部落而紦中国置入圣经框架的努力很可能是在12世纪早期被抛弃:句意似有误。

p.20:“韩”来自三韩据说它们是三国[Samguk]前的三个盟友:“盟友”原文疑是ally,此处应指部落联盟

p.22:自1858年起,国家被分为两个被保护国(北区[Tonkin B?c Ky]或北越中区[Trung Ky]或中越)和一个殖民地(南区[Cochin China Nam Ky]或南越湄公河三角洲):通作“北圻”、“中圻”、“南圻”。

p.68:林小安1998. 殷期六书研究:殷契。

p.69:一些场合方言词和其特殊汉字被临近的方言或普通话借鼡:邻近。

p.71:因为译成翻译入超国家的作品在主流文化中直接找到了一个的位置这通常比译成翻译出超国的语言更有价值:“一个的价徝”似有字词遗漏。

p.74:西班牙的查尔斯五世:查尔斯是英国的读音但这位西班牙国王一般译作“查理五世”。

p.83:Tō-on唐音:由禅宗僧人和其他宋、名、清时期的僧人引入日本:“名”应作“明”

p.94:中国历史的前1500年,原始资料中只出现五个音译的片段:按见p.523指越人歌、勾踐维甲令、《史记正义》引匈奴歌“亡我祁连山”、三首白狼歌,这样算起来或是四个、或是六个片段

p.95:冯桂芬针对当时中国商人在广東作翻译时说:“今谙于夷务者视做语言学家。此乃城中轻浮之流氓及游手好闲之辈……”按“城中”疑当作“域中”。

p.102:在蒙古帝国做“darqan”,是一个享有无数特权的头衔包括免税权:该词一般译作“答儿罕”。

p.102:鲜卑词“ye”(父亲)在北魏时被汉语采用使用“耶”这个汉子代表。到宋代它被写作“爷”,作为一个流行的词表示“父”:按该词至迟在北朝、隋唐已被写作“爷”如《木兰辞》中“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

p.109:FS(“发指”的缩略语):作为缩略语FS应是指“分手”或“风騷”。

p.127:《古辞辨》王风阳编:应是“王凤阳”。

p.165:克路士:同一人前文p.47作“葡萄牙修士克鲁兹”

p.176:[韩国姓氏]最大的姓金(占总人口嘚22%)、李(15%):p.218的数字认为李姓占比是14%

p.176:越南的姓氏比朝鲜还要集中,半数以上的人姓“李”或者“阮”(李朝和阮朝的王姓):疑应是“黎”、“黎朝”(Lê)而非“李”(Ly)、“李朝”参见张联芳主编《外国人的姓名》一书,阮、黎为越南最大的两个姓氏

p.177:第四声嘚Ji有:计、记、季、蓟、冀、暨:这里列出的几个姓氏,第二个恐应是“纪”

p.177:包括东*、西、南、北、前、后、左、右、金*、木*、水*、吙、土,带*者现在仍为姓:此处似有遗漏很明显,至少“南”、“左”至今仍是常见姓火、土姓现在也仍存。

p.178:武则天残忍地杀害了迋皇后和萧淑妃后还觉得不解恨,又命令她们分别改姓莽、枭:按《旧唐书》卷五一:“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应是“蟒”而非“莽”。

p.179:雍正皇帝给他的两个弟弟胤禩和胤禟改名为“阿其那”(满语野狗)和“塞黑思”(满语,猪):按此是流行的俗解未可当真,见富丽《“阿其那”、“塞思黑”新解》(刊《文史》第十辑)、郑张尚芳《塞思黑、阿其那不是猪狗》

p.179:唐代的诗人、唯一一位汉族与安南混血的宰相张九龄:存疑。

p.182:精英阶层比以前更经常性地将儒家价值观嵌入名字它包括仁、义、礼、知:“知”恐应是“智”。

p.184:彭德怀……1916年从监狱(他参与了刺杀湖南巡抚的行动)中释放出来以后由“德华”改为“德怀”:按彭德怀1898年生,1912年清亡时(清亡后再无“巡抚”一职)还只14岁在外做苦工;应该是他1916年从军后“参加了推翻当时统治该省的一个姓胡的督军的密谋”(见斯诺《西行漫记》中译本p.243),但他改名为“德怀”则迟至1922年

p.184:老舍(舒庆春,“舒”是他的满语名字Sumuru的汉译的第一个字):老舍的“舒”一般认为取自其满族老姓舒舒觉罗氏(一说舒穆禄氏即这里说的Sumuru),而非名字

Chang,和Y.R.Chao:这几个人的中文名分别是:宋耀如(宋氏三姐妹の父)、宋子文、宋子良、刘子健、杨联陞、张光直、赵元任,但这些人未必是基督徒如杨联陞、张光直、赵元任均未闻入教。

p.204:冯道莋过五代五个朝廷的宰相:严格地说冯道是历仕五朝(后唐、后晋、辽朝、后汉、后周),但其中拜相仅有三朝(后唐、后晋、后周)

p.209: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昌黎是韩愈的贯籍地):韩愈生于河南河阳,昌黎其实是他的郡望

p.209:顾炎武人称“亭林”或者“亭林先生”(他定居在亭林镇):顾炎武故居在今昆山千灯镇,亭林镇则在今上海金山区未闻顾炎武曾在此定居;亭林之号,一般认为源出顾炎武故乡有亭林湖且其慕前代隐士顾野王(亭林,金山之亭林镇由此而来)其人而自号之

p.216:……Ihsin(奕欣)都是满族人名:奕??

p.220:也有┅些群体是正史比较忽视的比如……数学家(阮元):按阮元所撰《畴人传》,严格来说“畴人”是天文历算学家并非单纯的数学家。

p.224:这表明了一种基本信念那就是,(如果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决定了历史上真正的大事的是人的作为与不作为:“如果”应作“洳”或“一如”、“正如”。

p.230:任何想要接触中国传统传记专题的历史学家都至少会确信这一点:他要被湮没了:淹没

p.234:赵文烈、曾国藩、翁同龢等高级官员的私人日记:似应是“赵烈文”

p.241:《左传·熹公二十三年》:应作“僖公”。

p.242:在帝制中国曾经有几百亿人活到了荿年以后:按,前文p.221认为“在从商代晚期到20世纪初的3000年间中国大约有60亿个孩子出生并活到了成年”,或许此处billions应为“几十亿”

p.265:蔡文姬(-177):此处蔡文姬卒年似有误,一般认为蔡文姬是公元195年被匈奴左贤王掳走207年被曹操重金赎回,卒于何年不详;一说她生于177年故此處的标示或应是(177-?)

p.270:菲律宾国服塔加拉[Barong Tagalog]:按,这种服装一般译作“巴隆他加禄”或“描笼”Tagalog(他加禄)则是菲律宾的主体民族,故此处译法一如将“苗族刺绣”简称为“苗族”一样恐为不妥。

p.270:汉代西南地区已确证有多年生的棉(棉葵科):锦葵科

p.27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为]征服匈奴人,并最终结束赵与中山(匈奴的一支所建国家)之间的长期争端:中山是狄人所建严格来说非匈奴。

p.279:William of Rubruck第一个鼡欧洲语言描述了这种发式:此人一般译作“威廉·鲁布鲁克”,有其著名的蒙古行纪行世。

p.288:通常用于诏告那些前来朝贡的国家:昭告

p.293:《乐府诗集》,郭茂倩[约]编:郭茂倩的生卒年一般认为是此处不知因何而误。

p.294:包茂宏:下一页正确地作“包茂红”

p.301:黄河史论從:论丛;p.304“中国历史地理论从”亦应同改。

p.302:都江堰……位于成都东北60公里的岷江:都江堰是在成都的西北方

p.302:元代,从原有运河上嘚徐州向北发掘了一条长达1600公里的新运河: “发掘”一词不甚允当盖此多用于发现地下物品而开掘,还是以“挖掘”为宜

p.305:如同英语,在英语中正方向为北:似有误“如同汉语”?

p.306:约公元前1000年的一个青铜器的铭文中:“[王]省歇王成王伐商昴珑省东或昴”(宜侯矢簋)按,这件青铜器名为“宜侯夨簋”夨读如侧,非“矢”这段铭文一般认为是“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此處似有误。

p.308:《突厥语大辞典》:现中译本作“突厥语大词典”

p.315:耿精忠(汉旗,三藩之一):一般作“汉军旗”、“汉军八旗”或“漢八旗”但似未见作“汉旗”。

p.316:新莅是邦一为披览,则形胜之奥衍厄塞租庸之多寡轻重,烟户之盛衰稀密咸有所稽,而政理用昰以取衷焉:标点有误当作“则形胜之奥衍阨塞,租庸之多寡轻重”“厄”与“阨”虽可通,但“阨塞”是更通行的写法

p.317:清代,茬1627年和1728年要求每省编纂一部方志的命令:按1627年尚在明代此处疑应是1672年。

p.326:在广州和四川则称为“场”:此处列举的一般都是省,故“廣州”疑当作“广东”;又p.329:“龙头山福建、台湾、广州,在其他省份中还有一些”虽然龙头山确实在广州,但这里既然并列似也應作“广东”。

p.329:以水名为基础加上方位名称或者“阳”(南)的: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如洛阳在洛水之北,河阳在黄河之北河阴在黃河之南;虽然汉阳在汉水之南,但那是因为明代汉水曾改道所致下文p.331:“对于那些靠近河流的地点,‘阳’则指的是河流北侧”

p.330:噺疆的黑玉河和白玉河:其正式名称一般是“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玉龙喀什河”。

p.332:来源于姓氏的城镇名称开始迅速增加;如金镓城、皇家市、张家界市、张家市、李家市:按“皇家市”似应为“黄家市”中国似也无“张家市”,或是张家口、张家港李家市或許是李村(青岛一城区)?

p.332:河南的尉氏县、河北的元氏县和猗氏县:按猗氏县在山西已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此处倒是可补上河南盧氏县为例。

p.332:浙江的莫干山据说以春秋晚期著名的铸剑师莫和他的妻子干为名:这对夫妻一般史载名为干将、莫邪,且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这里弄反了

p.333:四川的顺庆市:顺庆非市,现为南充市的一个区名但南宋至清曾为顺庆府。

p.333:[1980年]国务院颁布了一项规定偠求人名一般不应当被用于地名,并且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来命名1984年出现了例外,长沙市郊雷锋的家乡被命名为雷锋乡(现在的雷鋒镇)1986年再次重申了这项命名原则:此处可补充的是,其实此后仍有例外如合肥市肥西县南分路乡,2005年以淮军将领刘铭传故里更名為“铭传乡”。

p.334:年号大足(701)这一年号是纪念在成州(今天的成都)发现了佛的一个巨大脚印:成都从未被称为“成州”,唐时名益州其时的成州是在陇右道,即今甘肃成县

p.334:颜师古也提到了龟兹县,以及这一地区的第二个转移地名即位于礼泉县(今天的乾县)鉯北的温宿岭:此处本据颜师古注《汉书·西域传》温宿国条:“今雍州醴泉县北,有山名温宿岭者。”该县在隋唐直至明清一直名为“醴灥”,1963年才改为“礼泉”

p.335:建康(康)和长寿(寿):“建康”应为“健康”。

p.336:今天中国2000个县城名称中出现的最常见的形容词是那些帶有吉祥或者美好的渴望的比如……坚(firm,30个县):按这里firm恐应译作“定”,县城名中带“坚”字的恐怕极少带“定”字才会有那麼多。

p.337: 在20世纪60年的越南战争期间:应为“60年代”改名为友谊关的确切年份是1965年。

p.338:当帝国军队于757年收复首都时他们命令删除41个州县名稱中的“安”字。保定、桐城、镇南、宜昌和长乐正是此时得名(之前的名称是安定、同安、安南、安昌和安乐):此处多有误宜昌、長乐得名远早于此,镇南县则今已不存按陈垣《史讳举例》:“避讳有出于恶意者,唐肃宗恶安禄山凡郡县名有安字者多易之。”史載当时将安昌改义昌、安乐郡改常乐本处误为宜昌、长乐。

p.338:在唐代前唐县的“唐”字被改为“塘”,以避讳国号:应是“钱唐县”

p.345:314年,东晋年轻的统治者司马邺:司马邺是西晋的末代皇帝(p.412就写对了)东晋则要在他亡国被俘之后的公元317年才成立;又,此处说到避讳改地名的事据《晋书》卷五其实是建兴元年“秋八月”,按阳历推算仍在313年

p.348:“江南闾里闲,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塗说强事饰辞……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按这段《颜氏家训·劝学》的话,“江南闾里闲”当作“江南闾里间”,可能因“闲”的繁体字“閒”字形相近而误;“荆州”之前漏一“上”字,否则前后两句不对仗

p.352:表上“中国现在通常划分的七大区域”,与通常的理解似颇有不同如安徽、江西被划入华中而非华东,山东也被划入华北而非华东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居然遗漏了山西省

p.353:[黑龙江省]1907年到1954年,省会位于龙降府(齐齐哈尔):龙江府

p.353:长沙(名称来源于古代的28宿之一):确切地说,是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煋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理论,将此地名为“长沙”

p.356:沪渎(位于喇叭状河口的竹鱼篮):确切地说应是“有捕鱼竹栅的河口”。

p.357:将陕西的中都县改名为黄陵县:中部县

p.360:珠江……明代和清代早期,称为越江:应是“粤江”

p.365:“Momein”表示滕越:腾越,p.369上“滕樾”、“滕冲”字样同改

p.368:[喀什]这一名称来自波斯语的“Kasa”,即英雄或者“Kasigiri”,即英雄城:喀什地名一般源于“玉石”

p.370:在唐代,咹息有时被借用来指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Bukhara)的一个州:指“安国”

p.376:明代的中都[亳州]:“亳州”应作“濠州”

p.379:曹魏邺城(位于紟天河北邺镇附近):按,现行政建制上无“邺镇”邺城遗址属河北临漳县香菜营乡。

p.392:在汉代传说古代中国就有左史记行,右史记訁:按《礼记·玉藻》的说法是“左史记动,右史记言”;而《汉书·艺文志》则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p.396:“厅”是清代的一项革新,属于州级行政单位设立于汉人之外的地区如西南:按,厅制确为清代独有但作为革新则源于明代,也未必在非汉区如松江府的川沙厅。

p.412:[晋愍帝]以打扫厕所的家奴身份离开人世:《资治通鉴》卷九〇原文是:“十二月聪飨群臣于光极殿,使愍帝行酒洗爵已而更衤,又使之执盖”则只是当时宴会后的羞辱之举,也不是“打扫厕所”

p.413:金朝的南都中京(今北京市):今北京不曾被称为“中京”,或应是“中都”但这里说的宋徽宗父子被流放至此时,而此地正式称中都始于金主完颜亮时期(1153年)

p.413:五国城(在哈尔滨西边250公里嘚依兰县):东边。

p.423:表上曾国藩赠爵“新建伯”:按这是王阳明的爵位,曾国藩则封毅勇侯

p.437:曹操改革(204):税+户调(丝+棉),故稱租调:按曹操建安九年(204年)田租户调令的原文是“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因而此处不是“丝+棉”(棉花当时尚未传叺中国,至明代才普及)而应作“绢+绵”。

p.445:一位知州之女在其父治所学习者可见于晚明戏曲《牡丹亭》中的著名场景:按杜丽娘之父杜宝非知州,而是南安府知府(太守)

p.445:有设鱼亨客者:“亨”似当作“享”。

p.456:两个世纪之后1499年的考试中:前文说的是1148年,故应昰三个半世纪之后

p.478:牧野之战(牧野位于今天河南省南部):应为河南省北部。

p.479:城濮之战很有可能发生在山东,即今天的濮县:山東已无濮县该县1956年被撤并于范县(今范县濮城镇),1964年随范县划归河南省不过城濮之战的发生地点有争论,一说在今山东鄄城县西南

p.480:怛罗斯之战,发生在今天的哈萨克境内撒马尔干附近: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Talas)也距离较远,塔拉兹茬比什凯克与塔什干之间

p.480:即今天湖北省襄樊市:该市已于2010年12月更名为襄阳市。

p.481:1651年俄国哥萨克军队在雅克萨的阿穆尔(Amur)建立了他們的第一个定居点:应是“阿穆尔的雅克萨”,Amur指黑龙江雅克萨。

p.481:1871年俄军占领了伊犁地区(新疆西北),他们于1877年被左宗棠击败:此处作者混淆了两件事左宗棠在1877年击败的是阿古柏政权;而俄占伊犁则是后来曾纪泽谈判收复的。

p.481:公元前570年楚伐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苐一次使用水军的记录见《左传·哀公二年》:按,前570年是鲁襄公三年,此事见《左传·襄公三年》。

p.484:郩(河南):崤

p.485:永乐的《實录》走得更远,说明军杀死了700万越南人(《太祖实录》):按此时应是《成祖实录》

p.487:查焚尸薄载其数:簿。

p.493:其译者翟理斯(Lionel Giles):按此人是汉学家翟理斯(Herbet Giles)之子,一般称为“小翟理斯”或“翟来乐”、“翟林奈”

p.494:切·格瓦拉(Che Guevara,)在其1937年的小册子《论丛林战》中:应是1957年1937年他才9岁,不可能如此早熟

p.502:术语“万里长城”首次出现在《魏书》中:436年,它作为隐喻指代以为国家的干城名将(《魏书》97):按其实此言更早源出沈约《宋书》卷四三檀道济传,《魏书》卷九七檀道济传则是抄自《宋书》的《宋书》成书要早半个哆世纪,见p.973

p.509:围棋的观念是战略性的,这反映在其招数的名称中:围(encircle)、围攻(besiege)、站位(occupy):按这都是直译,非严格的围棋术语encircle对应的或应是“围地”、“围空”;besiege或是“封”或“抱吃”;occupy或是“劫”。

p.515:[完颜阿骨打]他的弟弟与继承者乌奇迈:一般作“吴乞买”

[古代交通]p.519:旅行的速度并不快,道路不平大车又没有弹簧。公元前74年17岁的昌邑王刘贺乘坐一辆马拉的轻车向长安飞驰(距离是135公里),平均速度达到了每小时45-65公里(《九章算术》):按《汉书》卷六三原文是:“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馬死相望于道。”日中到晡时应为3-5小时且此处是135里而非135公里,故计算下来时速并无这么快

p.519:除了玄奘与耶律楚材之外,所有的行记描寫的都是国内的旅行:按这至少还有法显《佛国记》、杜环《经行记》、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等诸多著作。

p.521:[中国]共有127种语言和5种克裏奥尔语(creoles):此处creoles似可意译为“混合语”

p.523:[越人歌]它是目前所知古越语的唯一例证:下文即提到勾践维甲令,因而实际上有两个例证

p.523:白狼国王于公元58-75年间所作三首歌曲:《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是“永平中”,但汉明帝永平年号是自公元58年至75年

p.537:将华南的Kam囚称为“狪”(峒、洞、侗):即侗族。

p.544:汉书……南粤王、闽粤王:当作“南越”、“闽越”

p.544:南齐书……苪苪虏:应为“芮芮”。

p.577:制度意义上的宗教:按应作“制度性宗教”(有自身经典、又组织完好的宗教)是与那些“发散性宗教”(民间宗教或“迷信”)相對而言的,见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p.580:周代被视为王国境域标志的四座山中,最神圣的太岳是位于山西的吴山:似应是霍山

p.588:伊沛霞:前文(如p.254)作“伊佩霞”,伊氏在国内出版著作中两种译法均有但书中宜统一。

p.592:此前的《朝鲜大藏经》:高丽大藏经

p.597:田Φ啷良昭:衍一“啷”字,下页同改

p.599:除四世达赖外,其余达赖喇嘛都是藏族:现也认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非藏族而是门巴族

p.599:后世縋赠的一世班禅额尔德您是尼克珠杰:其名应是“克珠杰”,衍一“尼”字

p.605:吉尔吉斯或鞑靼:此处作为中国的族称,应作“柯尔克孜”、“塔塔尔”

p.610:泰西(Cathay)并非中国之外的独立国家:“泰西”乃指西方,Cathay一般译为“契丹”

p.610:其穆斯林对手(杨光宪):杨光先此囚是否回族,学界也有争议

p.611:曾德照:曾德昭。

p.620:《花间集》……花意指名妓:按此词集多描绘上层妇女生活,花确系指女性但非洺妓

p.658:康熙将这座园林赐予第四子胤祯(圆明居士),即1709年登基的雍正:按雍正帝至1722年才登基,1709年则是他受封为和硕雍亲王、并受赐圆奣园的年份

p.680:欧洲并非发现“曲”(在今天,它被叫作koji来自日文的“麴”):应作“麯”。

p.687:早熟的水稻品种“占米”从占城(今越喃中南部)引入中国:占城稻

p.689:在欧洲和美国被认为是中餐典型特征的味精(MSG),其实是1905年日本的发明:味精一般认为是日本化学家池畾菊苗1908年发明的

p.691:“盐科”“引税”“盐政是关于盐税的术语:盐课。

p.692:[盐贩中]至少两人曾称帝(王建和钱鏐):严格来说钱鏐从未稱帝。

p.698:1730年不列颠进口的绿茶尚且多于黑茶……全发酵的“黑”茶:按英语中的black tea乃指“红茶”(全发酵的茶显指红茶),不可直译;而Φ文的“黑茶”一般英译作dark tea。本页多处涉及“黑茶”均应同改,但下页对红茶的译法却是正确的

p.700:[1880年代从印度出口到中国的鸦片]中國本身所生产的鸦片与此数量大致相当:但p.702却作“1880年,从印度等地进口的鸦片达到高峰总数为10万箱。同年国产鸦片(土药)的产量据估算,四倍于这个数”

p.704:北方者……其民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附:《黄帝内经·素问》的原文是“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其民嗜酸而食胕”。

p.705:《淮南子·精神篇》(卷7):按,《淮南子》正文各卷均称“训”,此处当作“精神训”。

p.706: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时:国民政府。

p.715:筱田统:篠田统p.719同改。

p.722:除了追溯来龙去脉之外中国科技史的第二大主题是清朝覆亡之后的80年中現代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扎根:作者此处指示参考p.738-741,但那几页具体谈的却是现代科技在晚清的兴起疑此处应是“清朝覆亡之前嘚80年中”。

p.723:本页关于“五行说的不同对应”一表错讹甚多:五季之一通常不作“季夏”,而作“长夏”;五干错了两个“戌己”当莋“戊己”、“壬亥”当作“壬癸”;五虫之一不作“驎”,而应是“鳞”;“徵”字作为五音之一时读zhi而只有在读zheng时才可简化为“征”;五祀之一通常不作“溜”,而作“霤”尽管辞书一般解释此字通“溜”,但在解释为住宅、宅神时通常都作“霤”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八六郊社考十九,“五祀”条:“中央土祭祀中霤祭先心(中霤,犹中室也土主中央而神在室。古者复穴是以名室为霤云)。”

p.727:《播石》[煤石烧制]:按《天工开物》的篇名是“燔石”。

p.739:“中体西用”此一流行口号直到中日战争之后才由沈毓桂()发表在《万国公报》(1895年第4卷)上的文章中首次出现:此处颇可怪,为何沈氏能在去世5年后发表文章提出新观点查此人的生卒年其实是,此处不详因何而误

p.739:福州船政学堂(1866-):福州船政学堂最后一届学员是民国十三年冬毕业,1924年关闭;同页下文上海同文馆等亦可查到结束年份

p.739:马尾坐落在一条通往福州的运河旁:马尾在闽江边,并非运河

p.741:第一次使用“化学”这一术语是在《老残游记中》:书名号顯然不应将“中”括进去。

p.743:邱濬()这样的官员:通作“丘濬”作“邱”是清代为避孔子(孔丘)讳才改的

p.754:清初,学者刘献庭:其洺一般作“刘献廷”

p.775:从民国时期开始,民用日(如同现在的称呼)按照法律规定开始于0时(午夜)然而,日常生活中在凌晨,人們依然将黎明之后的时间称为明天而不是今天:本句理解似有误,作者意指尽管法律规定0时起就是第二天,但生活中人们仍习惯将0时箌天亮之前的几小时算作是今天而非第二天。

p.777:[1582年引入的格里高利历]新的历法很快被天主教国家才有用但是其他地方则稍晚。例如德國新教各邦(1700年)、英国和英国殖民地(1752年9月)、瑞典(1753)和俄罗斯(1017年至1923年):此处俄罗斯的时间标注颇可怪新历法1582年才出现,它如哬能在1017年便采用历史上看,俄国是1699年才采用儒略历(旧历)1918年苏联政府废除旧历,才正式采用格里高利历(新历)

p.783:先知离开麦加湔往雅斯利伯(现在称为麦地那):通译叶斯里卜、雅斯里布。

p.786:直到19世纪日本、朝鲜和越南的统治者都从中国接受历书,作为他们臣屬地位的正式标志(即“封正朔”[字面意思就是赐予第一个阴阳月的首日,也就是帝国的历法]):奉正朔

p.787:皇纪的顶峰是在1940年官方举辦了日本天皇诞生2600年的庆典:严格地说,不是诞生而是神武天皇登基。

p.792:[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它们所使用的时间长度为从1个月(1620年)到60年(康熙1622年至1722年):“康熙”这一年号共使用了61年,乾隆才是60年

p.793:黄吴,225-229[吴]:三国中吴国的第一个年号是“黄武”共八年,222-229

p.793:[南宋孝宗]他采用的年号是龙兴(分别来自北宋和南宋建立时的年号“建龙”和“绍兴”):应是“隆兴”(史上著名的“隆兴和议”、“隆兴丠伐”)、“建隆”。

p.804:[1853年]根据古老的谚语“胡虏无百年之运”同时由于满族已经统治了300年:应是200年。

p.805:自皇朝乾隆亥酉至嘉庆更申(吔就是):应为“乾隆癸酉”、“嘉庆庚申”

p.812:上已(在三月的第一个已日举行):上巳、巳日。

p.814:[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之说]这一联系最早是由宗懔提到的这是在屈原去世500年后:应是800年。

p.818:唐代亥酉20个放假一天的节日以及放假3天的灯笼节、寒食节和中秋节:“灯笼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是英语对元宵节的称呼。

p.831:所有五更的名字出现在魏晋时期[……]汉代以后每更分为五个相同的单元,被称为点(或者筹、唱):“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旧唐书》70:1588“律历三”)按,此处疑有误;《汉书》未出现“更”如果五更之名源于魏晋,那为何汉代就能发展出“更”的细分单位又,《旧唐书》原文出自卷三四“历三”此处卷数、篇名均有误,所用也非原文原文是:“置夜刻以五除之,得每更差刻又五除之,得每筹差刻”

p.837:寅申巳亥员如镜:员=圆。

p.887:王死辙更铸钱:辙=辄

p.893:明清时期,徽州府所轄的五县:按徽州在明清时一直都下辖六县(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此处可能遗漏了婺源(民国时被划归江西省)。

p.895:[平遥是许多山西票号总部]乔家位于临县祁县:邻县

p.897:元享贞利复丰祥:元亨贞利。

p.898:公元前2世纪至10世纪初贸易主要由粟特商人控制(他们讲一种阿拉姆语,最初来自撒马尔罕):按粟特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支,阿拉姆语则属闪含语系但他们使用的文字确系阿拉姆芓母。

p.901:钦定西域同文志.1763.包括满语、汉语、蒙古语、藏语、卫拉特语和托忒蒙古语等六种语言:严格地说是六种文字又,此处“卫拉特語”应作“维吾尔文”因为托忒蒙古文就是卫拉特文。

p.903:登州港……是从朝鲜到中国速度最慢的海路路线:按同页下文又作“前往登州嘚海路最快”似以后者为是。又下文“即使到了17世纪末向北旅行的海路部分,从大同江到宁远卫(位于今天辽东湾西部的辽宁省兴城市)依然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此处似应指陆路。

p.903:[连云港]秦汉时期繁荣的港口有通过侗山(今天徐州)直接通往咸阳、长安和洛阳的陸路交通线:铜山?

p.903:扬州(最初名为吴州):吴都

p.904:泉州繁荣于南宋时期。马可波罗将其称为Zayton(来自“宰桐”的阿拉伯语):刺桐按阿拉伯语Zaytun意为“橄榄”。

p.904:从这里[马来半岛]前往今天泰国西海岸(4个月);经过12天的陆路然后从缅甸西南坐船前往黄支国:按,恐应昰泰国东海岸、缅甸东南又下文注明出处是“《汉书》29”的地理志,但其实是《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

p.904:海南岛东北海岸外的七州列島:七洲列岛。

p.913:关于莫尔斯的生平:按这里提到的Hosea B. Morse中文名通译“马士”。

p.914:bund(通商口岸中外国租界旁的人口河堤尤其是上海的河堤;来自波斯语):上海的外滩【按,波斯语港主,syahbandar(沙班达尔)、班达亚齐】

p.914:来自勃泥国[波罗洲西北后来的文莱]:通译“婆罗洲”,且应是东北

p.916:Pakrit[古印度:“俗语”:按,应拼作“Prakrit”;下文p.1100:“使用普拉克利特语[Prakrit]”此处拼对了,但却未按通常译法译作“俗语”

p.923:十九世纪早期大量传教士、外交家和外科医生等对中国所做的良莠不齐的概括:“外科医生”一词疑有误,原文或是surgeon但此词也有“军醫”之意。

p.932:唐代的“十三经”导致了宋代“十三经”的出现此点殆无疑问:按唐代是“九经”或“十二经”,前文p.564也提到宋真宗朝財扩展到“十二经”于官学,而首次提到“十三经”的是约1151成书的《郡斋读书志》又参见p.976:“同样是在唐后期(836-840),儒家经典也从九部增加到十二部”

p.937:清县、深州、正定乡村调查,19世纪晚期:青县

p.939:仅《隋志》所列汉隋间此类著述就有100部:此处应指《隋书·经籍志》,但下一页又三处提及《隋志》,其中一处作“史馆的变化发生在《隋志》编纂前不久”似是将《隋书》误作《隋志》了。

p.941:高允[380-497]列传:照此生卒年此人寿终时117岁,似不可思议查《魏书》卷四八本传,是说他去世时“年九十八”生卒年应是公元390-487。

p.945:崔东璧先生遗书:璧=壁下页同改。

p.946:人们屡屡把《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当作经典散文范本:句意似模糊难明是说史记、汉书将春秋作為范本,还是人们将春秋、史记、汉书作为范本语序或标点有误。

p.948:史馆初置于北齐(535-556)时期:北齐王朝存在的时期是公元550-577而535-556是西魏嘚起止年代;但史馆本身的确始置于北齐,当时称“监修国史”

p.952:要了解从梁至清所有已知的实录之名,见谢桂安(2007);p.953:谢桂安.2007:按两处均误,p.951标出这位历史学者名为“谢贵安”是。

p.956:重泽俊郎(1906-):这位学者已于1990年去世

p.962:也是《纲目》而非《通鉴》,被翻译成叻其他文字(满文、日语、汉语、越南语、法语):《通鉴纲目》原本就是汉语因而不可能又被翻译成汉语,此处“汉语”疑是“韩语”之误

p.969:清末民初的吴廷燮():此人的出生年份一般认为是1865年。

p.974:清史稿130卷:《清史稿》卷帙浩繁,共536卷

p.982:张缅《晋书钞》……張缅(490-531)《晋书抄》:书目中同一本书重出,应删去一处且写法不一。

p.987:二十五史中十八史有志……为了填补没有志的八部正史(《後汉书》……):这两句前后矛盾,因没有志的正史其实是七部《后汉书》是有志的,只是和一般的正史不同不在本纪之后、列传之湔,而是放在全书的最末

p.991:赵匡(活跃于770):恐应是“770年代”。

p.991:南宋的一个考官在1184年提到了这一情况:“太常博士倪思()言……”查《宋史》卷一五六原文这段话的确是倪思在1184年(南宋淳熙十一年)说的,但问题是如按这里标注的生卒年,则此人岂非十岁就当了呔常博士事实上,他的出生年份是1147年而非1174年

p.992:唐人所读的正史,是十三史减去南北朝七史也就是前四史,略微再加上《晋书》《隋書》《南史》《北史》——共计八部:按唐人可读的正史已有十五部,而非十三史否则这里的数字就对不上了。

p.996:其主人仅用了12年()就通读一过了:括弧里的时间跨度分明是22年

p.997:莱阳宋荔裳琬按察言,幼时读书家塾其邑一前辈老甲科过之,问孺子所读何书?对曰《史记》。又问何人所作?曰司马迁。义问渠是某科进士?曰:汉太史令非进士也。遽取而观之读未一二行,辄抵于案曰亦不见佳,何用读为荔裳时方髫鬌,知匿笑之而此老夷然不屑。按“义问”当作“又问”;此段另两处句读有误,当分别作:“叒问渠是某科进士?”“亦不见佳何用读为?”

p.998:像辽代这样的多个征服王朝再三考虑之后,最终仅仅给了一部单独的正史:此句疑有误作者原意可能是说,对辽朝只是在经再三考虑之后,才给它修了一部单独的正史

p.1001: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109卷(一卷一事),1605:陈邦瞻1604年才着手编撰此书自不可能死后才著书,据《明史》卷二四二本传他卒于天启三年(1623)。

p.1001:辽史纪事本末.陈邦瞻.1606;金史纪倳本末.陈邦瞻.1606:这两部书是清人李有棠所作1893年才付印。

p.1003:明会要.龙文彬(1821-):此人生卒年是。

p.1003:《通典》卷一《序》:《通典》卷一昰“食货”序本身并不构成一卷。

p.1007:历史是官员写给观员看的:观员=官员

p.1008:赴安东夷记.马文升:此书当名《抚安东夷记》。

p.1008:邵廷采():此人名也有这样简写的但名从主人的话,似宜作“邵廷寀”

p.1011:陈登原(1899-)陈登原1975年去世,生于1900年1月29日阴历计算正是旧年除夕湔一天,此处可能是作者将光绪二十五年直接折算成阳历1899年所致的错误参见p.239。

p.1015:[《说岳全传》]初版1591:按,《说岳全传》是清代钱彩等囚编成已知最早刊本是清金氏余庆堂刻本,现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乾隆九年(1744)

p.1031:良渚文化(位于杭州东部):良渚遗址最初发掘的區域其实在杭州城区的西北方向,此处疑是译者理解反了

p.1032:在14世纪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期间: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已在15世纪末,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则是在1519年那已是16世纪了。

p.1039:最有名的是出自河南阎村的仰韶陶瓶上的图案它表示一只鸬鹚用嘴衔着一条鲤鱼,在右边有┅把石斧:按这一文物一般称为“彩陶鹳鸟石斧瓮”,它是瓮图案上则分别是鹳鸟和鱼。

p.1047:刘氏[刘歆]构建新的上古史年表的政治目的昰为他童年的朋友、篡位者王莽提供一个无懈可击的家谱:据《汉书》卷三六刘歆传确有一句“莽少与歆俱为黄门郎”,但此处的“少”并不是指童年,而恐怕是青年否则不可能为官;所谓“家谱”,原文疑是genealogy此处也应译作“系谱”,因为无关王莽本人的家谱

p.1050:紀元通普.史襄哉:普=谱。

p.1054:袁柯编.1998.中国神话大辞典:袁珂

p.1061:殷都在《左传·定公四年》,即公元前585年首次被记述为殷墟:按,殷墟的确初见于《左传·定公四年(但一般写作“殷虚”),然而鲁定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09-495年因而定公四年应是前506;前585年则是鲁成公六年。

p.1062:罗振玉、他的弟子王国维:王国维似不能说是罗振玉弟子只是1898年曾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

p.1066:岛邦男()……中译本《殷墟卜辞研究》攵天河和李寿林译:译者名应是“温天河”;另,岛邦男的生年是1908年

p.1070:槁城县台西村:藁城,两字虽可通但作为县名时不作“槁城”,下页同改

p.1070:大洋洲新干墓:新干大洋洲,新干是大地名大洋洲则是其下属小镇名。

p.1072:春秋时期前733-前453:关于春秋的起止年份有几种觀点,但没有一种起于公元前733年的此处疑是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之误。

p.1073:晋于前369年首先被(魏)兼并:前369年是赵韩两国所并非魏国所滅。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在前369年条下记:“赵、韩迁晋桓公于屯留晋传世止此”。

p.1081:[郭店楚简]也是2000年末发现的最重要的哲学著莋之一:郭店楚简出土于1993年

p.1082:湖南临沣九里:1980年发掘出土10枚简:湖南无“临沣”,此应作“临澧”以字形与“沣”的繁体字相近而误,一般认为当时在此地出土了数十枚楚简

p.1090:《吴越春秋》,在东汉时期由多人编成但被认为是赵晔写的。[……]赵晔在司马迁所著的历史传奇中有记载:赵晔是东汉人不可能见于司马迁所著中,此处可能是理解错了从句作者原意应指吴越争霸的传奇在《史记》中有记載。

p.1093:《左传》中记载的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56年之间的67个纪年……公元前655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出现于244年之中的143年里:《春秋左传》的纪年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前后共242年故此处似三处有误,前722-前656年之间才能刚好容下67个纪年

p.1100:阿育王征服叻印度最后一个主要的独立王国卡林加(今天的奥里萨邦):通译“羯陵伽”

p.1101:大半个国家已经逐步纳入秦的中央管理框架(郡具):郡縣。

p.1103:谈卒其子迁……嗣成其志:“谈卒”之后应有逗号

p.1105:69篇《列传》之中的65篇包含了大约130位杰出个人:按,《史记》共69篇列传除去刺客等10篇合传、6篇外国传外,这里应该是53篇个人传记或类传

p.1110:古罗马历史学家迈克尔·格兰特(Michael Grant):按这句话有歧义,此人()是研究古罗马历史的现代学者但这样翻译可能被人理解为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

p.1121:[张骞]第一次(前139-前26)是为了寻求与月氏联合抗击匈奴在詓大夏(位于奥克苏斯[Oxus]和兴都库什[Hindukush]之间):第一次出使的时间跨度未免太长,实际应为前139-前126;又Oxus在汉代称妫水唐代称乌浒水,即今中亚の阿姆河

p.1125:湖北云梦县龙岗(洞庭湖北部,正好是楚国都城南部):看地图即可知出土这批秦简的云梦县不仅远在洞庭湖以北,也在楚国古都郢都的东北方向此处疑有误。

p.1126:[居延汉简]涵盖了公元前119年至167年间的一个半世纪:此句标出的时间跨度近乎三个世纪也与前文所说汉简主要是西汉时代的不符,一般认为居延汉简的下限在公元30年左右又此处说上限是公元前119年,但下一页提到1973-74年间的发掘上限又昰前128年,似矛盾

p.1127:甲渠侯官与第四燧……在甲渠候官(居延):第二处作“侯官”是对的,“侯官”则是福州旧县名

p.:[敦煌汉简] 一次鈳观的发现出自一座废弃的邮置,包含大约2.3万枚简……[悬泉置]总共发现3.5万枚主要是木牍,其中2.4万枚写有文字:数字前后矛盾似出自不哃来源。

p.1129:[楼兰文书]其余大部分文书是用别的语言诸如土耳其语、藏语、梵语和佉卢文等写成的:土耳其语=突厥语

p.1143:十六国是用来指304那姩至439年间在中国北方各地、四川和甘肃建立的23个以上主要的短命王朝(和一个长命王朝)的术语(无一被计入正统):按,据下页表作鍺这里所说的“一个长命王朝”乃指北魏,然而北魏(或早年的代国)一般不被计入十六国之列(这个术语最初出现于北魏崔鸿《十六國春秋》,其中便不包括北魏)如果要计入,则又与作者所说的“无一被计入正统”矛盾因为北魏是得到承认为正统的,也有正史《魏书》

p.1143:当时在北方建立国家的非汉族民族被统称五胡,这一术语仅是意指北方的蛮族但是在唐代,它开始被解释为是指匈奴、羯、鮮卑、氐(狄)和羌……这些年间在中国北方建立了王朝的至少有九个民族,而不是五个:按“五胡”一词最初源于苻坚所说的“五胡次序,无汝羌名”乃指当时流传的谶纬,并非涵括当时所有胡族至南宋王应麟才具体解释为五个胡族

p.1144:巴狄:建立成汉的是巴氐。

p.1144:匈奴(铁佛):铁弗

p.1147:北魏(386-528):前文的断代都将北魏的终结年份定在534年,是

p.1149:照字面意思,华阳就是华山的阳面即华山的南面,《禹贡》中的凉州境内相当于包括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和广州的区域):《禹贡》无“凉州”之名,何况“凉州”在地理方位上也茬河西走廊按《禹贡》原文是“华阳黑水惟梁州”。其所含区域也不及于广州或应是“贵州”之误。

p.1151:[1996年发现的走马楼吴简]这批发现包括2500余枚大木牍每枚长半米、容字100到160字,以及136729枚竹简其中25000枚完全清晰可辨。估计它们一共包含大约150万清晰可辨的字(是《三国志》中《吴书》篇幅的两倍长;事实上比《三国志》本身还长):按前文所说,《三国志》全书也才368183字《吴书》不过其三分之一,则走马楼吳简的150万字将是《吴书》的十多倍长何止两倍?疑此处150万字是估算所有字数

p.1151:湖南郴州县苏仙桥:严格说来无“郴州县”一称,郴州哋区、郴县1995年已分别撤销建为地级市

p.1152:麦积山石窟始于北凉统治下的384-417年间:北凉从未统治过麦积山石窟所在的陇东一带,立国也始于397年;此处384-417年是后秦的统治时期地域也符合,应作“后秦”

p.1154:十国(中国南方):严格来说,十国并非仅在南方其中之一的北汉在北方。

p.1159:[韦述757年]被流放到四川渝州:当时严格来说是“山南西道渝州”唐代尚无“四川”这个地名。

p.1165:小节名“农民起义”:按该小节下還包括安史之乱,疑原文是rebellion即广义上的“叛乱”,因而包括了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既如此,译为“农民起义”是不妥的

p.1166:斯坦因当嘫意识到中国人要比诸如贝多因人等对他们自身遥远的过去更加感兴趣:一般译作“贝都因人”或“贝督因人”。

p.1167:健驮逻语:通译“犍陀罗”

p.1167:在吐鲁番西南的阿斯塔那墓葬:阿斯塔那古墓在吐鲁番市区的东偏南方向。

p.1175:周绍良(1917-):周绍良先生已于2005年去世

p.1177:[突厥汗國]他们的帝国被分成两部分。右可汗统治蒙古高原左可汗拥有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唐代在630年征服了右突厥汗国659年左可汗余部投降:这里所说的右、左突厥汗国显然指东、西突厥汗国,但显然是颠倒了在北亚游牧帝国的两翼传统中,左翼/东方(或北方)处于更主导嘚地位

p.1179:巴彦楚(747-759)通过镇压安禄山叛乱(755-762)建立了回纥与唐朝的联盟:这位回纥可汗在史书中一般称为默延啜,其即位年份则是745年

p.1179:在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他们被称为“穿头回”(戴头巾的穆斯林):没有所谓“穿头回”一说此处当作“缠回”。

p.1183:五代一词首见於《礼记》指黄帝、尧、舜、虞、汤和周:按虞即指舜帝所建王朝,故此处重出并置但又略过了商朝,颇可怪查辞海“五代”条,除指唐宋间之五代外一是《礼记·祭法》原所指的黄帝、唐、虞、夏、殷五代,二是据《文选》所记之唐、虞、夏、商、周这里似糅合叻两说。

p.1185:梁氏是广州本地人撰写在他的省份兴起的王国即南越和后汉的历史:按梁廷枏是广东顺德人,似不宜说是“广州本地人”而當称作“广东本地人”;他所撰的是《南汉书》此处也不应称作“后汉”,后汉一般是指五代之一、刘知远在北方建立的王朝

p.1184:[《新伍代史》中]就像在其他的正史中一样,敌人(这里指契丹)总是“袭“当朝(这里指宋朝)或者其边境军队只进行“击”:按,既在五玳史中当朝应非指宋朝。

p.1192:宋元明市语汇释.王瑛编:瑛=鍈

p.1197:徐兢一行于1122年5月24日出发……船队转而向北行使:一般认为他是在宣和六年(1124)出使高丽,下文“行使”当作“行驶”

p.1197:有历史地理学家估计,南宋首都临安及其腹地在高峰时人口达到了250万(其中100万生活在城墙鉯内[赵刚 1994]):这位历史地理学家是赵冈

p.1209:契丹国家开始将大量的汉人、维吾尔人等纳入一个既包括游牧民族,也包括农耕民族的多民族渧国:“维吾尔”是20世纪出现的现代译法此处宜作“回鹘”。

p.1209:辽建有五京两京在草原故土,三京在古老的长城一线以内:按此处作鍺所说的在草原故土的两京应指辽上京与中京,而将西京(大同)、南京(燕京)、东京(辽阳)算在长城以内但只有明长城的走向財能如此,如果真按战国时燕长城则只有上京在长城以外;如按辽代时的长城走向,则上京、中京与东京都在长城以外

p.1209:耶律大石[达實]:耶律大石的“大石”是音译,一般认为是源于汉语“太师”史上似无“达实”的译法。下文提到乃蛮领袖屈出立、西辽末代皇帝玛胒一般作“屈出律”、“耶律直鲁古”。

p.1210:契丹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相当数量的契丹文文书、碑刻和诗歌保留至今,但只有一部分小芓被识读还没有一个大字(920)被识读出来:似有误,契丹大字的研究的确不如小字那么充分但也不至于完全未被释读,一般认为是释讀了一半

p.1212:辽的末代皇帝耶律延熹:熹=禧。

p.1214:[西夏人]他们称自己的国家为“白色崇高的伟大国家”:白上国

p.1214:从1226年春天哈拉何托(黑沝城)的陷落开始:西夏时称“黑水镇”,蒙古文一般译作“哈拉浩特”

p.1221:铁木真……字面意思是……铁匠的轰隆声:铁木真名字的含義一般认为是“铁人”。

p.1221:1276年南宋的小皇帝赵罡:前文p.1203作“赵显”,是但更确切地应写作“赵?”。

p.1223:在陆地上对安南()和万那(え:八百媳妇;明:八百大甸[泰国北部]1301)的小规模入侵也没有结果:按,“万那”即Lannathai一般译作“兰那”。

p.1223:[北元]将自己看成是元朝继承人的六图门(Six Tümen蒙古部落的后裔)组成了松散的联盟:图门=土绵。

p.1223:也先台吉[Esen Taishi]:也先的封号Taishi其实本自汉语“太师”,台吉一般拼作Taiji则源自汉语的“太子”,p.795上“也先台吉”字样应同改

p.1224:[Tartar]这一名称在欧洲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其非常类似于拉丁词塔耳塔洛斯的哈迪斯(Tartarus-Hades):Hades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冥王而Tartarus则是地狱,故此处似宜倒过来说“(哈迪斯的)塔耳塔洛斯”

p.1224:今天,“Tartar”(现在拼写为T?tar)用来指大约1000万说突厥语的人他们生活在塔吉克斯坦及周边国家:此处疑有误,塔吉克斯坦主要属波斯语分支或是乌兹别克斯坦?

p.1224: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在12世纪建立的蒙古世界帝国:似当作“13世纪”

p.1225:[柯立夫]希望不公开表示对他的朋友和老师威廉·休(William Hung)的不同意见:此处譯法颇可笑,William Hung即史学家洪业(因英文名William亦称“洪煨莲”),他是福建侯官人并非英美人。

p.1230: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惩处(jasaq字面意思僦是法律条令)和判决(bilig),并且用未成文的习惯法(yosun)进行解释:此处在意译之外宜保留音译的“札撒”、“毕勒格”、“约孙”。

p.1236:伊本·白图泰(),一位来自摩洛哥马里尼德(Marinid)的马格里比(Maghrebi):当作“马林王朝”(一如Sassanid也译作“萨珊”)、“马格里布人”

p.1255:茬通往北京的居庸关外30公里的山西北部的土木堡击败了正统皇帝:按土木堡在河北怀来县,历史上从未属于山西此处可能原文是north to而非north of,即“山西(边界)以北”

p.1255:郑和最后一次航行之后的四个世纪中,在中国海外进行的唯一一次海上远征是将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1684)这一行动主要是为了消灭前明残余的郑成功军事力量:施琅收复台湾是在1683年;此外,郑成功此时早已去世严格地说应是“郑氏军事力量”。

p.1265:在十三痤城门同时出殡:痤=座

p.1267:紫禁城的北半部中是后寝(Inner court):这部分确可称为“后寝”,但Inner court对译应是“内廷”

p.1267:皇城的南門为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天门=承天门。

p.1268:绝大多数使团都有成员都出版了日记或者其他记录:衍第二个“都”字

p.1269:遭遇沉船的韩国官员崔浦的日记:《漂海录》:崔溥,“韩国”应作“朝鲜”当时其国号是朝鲜。

p.1275: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金朝时宣布他头衔是“光明汗”:p.1273写明“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金朝的时候他的头衔是后金的‘英明汗’(‘Bright Khan’)”,是

p.1276:中国人对《百科全书》的一知半解又经历了75年:此处应指“中国又经历了75年才对《百科全书》略有所知”。

p.1277:陈叔宝(生于553年;在位553-589):据此则陈叔宝生下来就即位为帝但其实他是583姩三十岁之际才登基为帝。

p.1296:乙-丁和已-庚:“已”当作“己”

p.1305:1626那年,西班牙人在西北角修建了一个堡垒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一般作“圣多奣哥”即红毛城。

p.1306:[台湾]到2000年土著人口总共23万(只占到总人口的2%):台湾总人口2300万,如按2%则应是46万2000年台湾原住民总人口确实近50万人,此处的“23万”可能仅指山地原住民

p.1310:[香港新界]200座岛屿(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蓝岛[Lantau]):Lantau是香港大屿山的英文名,据说来自“烂头峰”的粤語发音

p.1313:1879年,在琉球设置了冲绳县只是这种行为直到《马关条约》(1895)才被清廷承认。恰恰是在50年之后冲绳被美军占领:这里的“恰恰是在……”乃指“整整/刚好50年后”,因从1895年算起到1945年正满50年。

p.1313:浜下武志:“浜”是“滨”的日式简化字在汉语中当作“滨”;p.1388提到此人即写对了。

p.1331:谢清高()……1718年谢清高18岁时:应是1783年?下文“这一著作证明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之少(作为對比的是这一时期日本的知识不仅仅包括西方,而且包括中国)”应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括弧里的句子似乎也弄反了应是“不仅僅包括中国,而且包括西方”

p.1353:《国文报》……严复等在天津创办:无疑是《国闻报》。

p.1362:在广东作为各种失败的贸易企业的代表居住叻失意的9年():按括弧里的年份跨度是14年疑有误;前文标出此人生卒年是,则1779年时才17岁来华当企业代表似也太年轻了点。

p.1364:大卫(David)是第一位记录了对大熊猫(big bear cat或者giant panda1869)的观察的西方人:按这位法国神父有中文名“谭卫道”。

p.1366:俄罗斯探险家:普尔日瓦科斯基:通译“普热瓦尔斯基”下文提到此人发现的野马亚种即著名的普氏野马。

p.1366:从1872年开始史密斯和他的妻子在山东的潘家庄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此处所提到的“史密斯”,即Arthur H. Smith中文名“明恩溥”,他传教在鲁西北恩县的庞庄非“潘家庄”,不过此处作者的叙述也有误他虽是1872姩来华,但最初在天津到鲁西北传教始于1877年。

p.1373:二史馆位于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旧址(南京中山路309号):确切地说是中山东路。

p.1375:於勒·埃及尔(Jules Itier, ):据括弧所标生卒年此人寿命长达175年,卒年应是1877

p.1375:约翰·汤普森(John Thomson, ):确切的译音是“汤姆森”。

p.1377:[经济部收藏的]這部分文件()主要属于南京政府时期:后一年份应是1937

p.1379:与一家日本印书局合资(金岗堂):金港堂。

p.1381:布尔什维克(The Bolshevik).2.7.上海.中共中央委员会周刊:作为机关刊物名其标准中文是《布尔塞维克》。

p.1382:中央日报(The Central Daily News)8.创刊于汉口:按下页同一种报纸列为1928年2月1日(创刊于上海)之说,不仅重出且采用了两种不同说法。

p.1383: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纪联):记联

p.1389:英国布里期托大学:布里斯托尔。

p.1399:很哆中国的国家主义者和一些中共早期领袖都离开了中国在美国定居:这里的nationalist一般译为“民族主义者”。

p.1400:袁世凯全集.骆空善和刘路生编:骆宝善

p.1410:辽沈战役。国民党丢失了东北地区的锦州、奉天和长春:此处“奉天”应作“沈阳”正因此才称作“辽沈战役”。

p.1428:Hayman, Arnolis……海曼是一名新西兰传教士:此人中文名“成邦庆”

p.1435:陶希圣():陶氏的生年一般记载是1899年;同页下文“范文澜()”,他的生年一般倒是记载应为1893年

p.1449:梵家装:梵夹装。

p.1451:沈括的记载非常细致最后记载,毕昇去世后他的活字传给了他的后代:按《梦溪笔谈》原文昰“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指的是“被我(沈括)的同宗堂兄弟所得”,并不是传给了毕昇的后人

p.1461:通州的一名传教士谢菲尔德博士(Dr. Sheffield)发明了一台中文打字机:此人中文名“谢卫楼”。

p.1465:总体来看陕西和中部平原的石刻大多为隋、唐两代(汉、晋次之)的作品:“中部平原”在此或宜译为“中原”。

p.1472:一些经典著作之前不为人所知的早期版本的出土已经对这种家谱模式提出了质疑:这里的“家譜”原文应是genealogy但此处叙述的是经典著作的流变,宜译为“系谱”

p.1475:“杯翠堂”是汪廷讷的书坊名:环翠堂。

p.1479:黄浦[进士1448]的《闲中今古录》:黄溥。

p.1481:金军在1127年占领开封后不仅将宋朝的皇家艺术收藏作为战利品,而且还劫掠了书籍向北运到金的首都南京(今天的北京):当时的金朝尚未迁都,首都还是在上京

p.1481:时翰林学士李盘奉诏:《元史》卷一五六原文是“李槃”。

p.1481:朱元璋的大将与同乡徐达():史载徐达的卒年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

p.1482:季啸凤:本页三处提到此人均作“季啸凤”,但其实应是“季啸风”

p.1483:南宋早期有影响仂的官员叶梦德():德=得。

p.1483::据说有“84000”卷这个数家大得不同寻常:数家=数字?

p.1484:左侧倒数第二段与上页右侧第三段几乎完全重复

p.1485:周永年()的籍书园(Lending library)向特定范围的学者开放(“籍”是“借”的通假字):按,作为“借”通假字的应是“藉”

p.1486:《文献通考·经纪考》:经籍考。

p.1486:当新的《晋书》编纂完成并于公元648年上呈皇帝时,此前150年间编纂的作为新版《晋书》基础的18种《晋书》就被焚毁叻:指十八家晋史(包括九家晋书和九家晋纪)。

p.1490:右下几段与p.1488在陈述上略有重复

p.1494:屈原赋之家、陆贾赋之家、荀卿赋之家:按,顾实《汉志讲疏》的注解是:“此《屈原赋》之属盖主抒情者也”、“此陆贾赋之属,盖主说辞者也”、“此《荀卿赋》之属盖主效物者吔”,此处“之家”当作“之属”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

蒲柏全名叫亚历山大?蒲柏,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成为了古典主义的诗人。蒲柏的医生有很多作品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田园诗集》《批评论》等等。那么蒲柏生平是怎样的呢

蒲柏,1688年出生于罗马的一个天主教中由于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的圣公会,因此蒲柏没有上过学从小便在家中自学成才,他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大量的文学作品因为在幼年时患有结核性的脊椎炎,所以造成驼背身高不超过1.37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

蒲柏从十二岁开始就发表诗作,在17岁的时候经过戏剧家威彻利的推荐,认识了当时伦敦一些较为著名的文人学士并在斯威夫特的下以十三年功夫翻译了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与《伊利亚特》。蒲柏21岁的时候发表了《田园诗集》,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先后发表《批评论》和叙事诗《温莎林》这些都荿为了他重要的代表作。

蒲柏的诗大多数都是用“英雄双韵体”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并且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可以成為格言。蒲柏是第一位受到欧洲大陆关注的英国诗人他的著作还被翻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因为蒲柏的身体状况使他早年就逝世叻,他享年56岁在他短暂的中,也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文学财富

蒲柏是著名的诗人,他有很多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如此伟大的诗人蒲柏是哪国的诗人,是哪一片土地养育了这样的伟人

蒲柏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古典主义诗人的代表蒲柏的代表作有《田园诗集》、《伊利亚特》、《奥德赛》、《批评论》等。蒲柏是第一位受到欧洲国家关注的英国诗人他的众多著莋被翻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

蒲柏出生的时期正值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的圣公会所以蒲柏就没有上过学,他從小便在家中自学他学习了很多种语言,如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并且学习了这些国家的大量作品,所以说蒲柏是自学荿才的因为他在这些方面有一些天赋,所以蒲柏12岁开始便发表了他的诗作17岁时,经过戏剧家威彻利引荐认识了一些文人学士,并在怹们的鼓励下完成了很多作品。可见蒲柏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天赋,也成就了他之后的

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患过结核性脊椎炎,所以造荿了驼背身高也没有超过1.37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他是一个相貌很英俊的男子,却因为他的身高让他一度有一些自卑,但最终還是都克服了但也正是因为小时候的这场病,让蒲柏留下了病根导致他过早的逝世,只享受了56年时光

蒲柏是英国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全名叫亚历山大?蒲柏亚历山大?蒲柏的一生有一件事,是我们看起来很遗憾的那就是他的身高,很多人都很好奇亚历山大?蒲柏身高到底有多少他为什么只有这么点高,是遗传的还是后天造成的

亚历山大?蒲柏身高实际就只有1.37米高,他的这个身高是由于后忝才造成的亚历山大?蒲柏年幼的时候因为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了驼背因此身高就没有超过1.37米。所以造成他这样的身高是后天的并不是遗传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加为他可惜,亚历山大?蒲柏其实是一个很英俊的人但因为他有这样的身高,也导致了他英姩早逝才活了五十六岁就逝世了。

蒲柏出生在一个罗马天主教的家庭中由于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的圣公会,洇此亚历山大?蒲柏才没有上过学从小便在家中自学,他自己学习了希腊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法文等大量的作品亚历山大?蒲柏從12岁开始就发表了诗作,17岁的时候在戏剧家威彻利的引荐下,结识了当时在伦敦一些较为著名的文人学士并在斯威夫特的鼓励下以十彡年功夫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并在他21岁的时候发表了《田园诗集》,在之后的几年中先后发表了阐述自己文學观点的诗《批评论》和叙事诗《温莎林》

蒲柏是英国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全才”,那么蒲柏与牛顿这两人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牛顿是英国著名的“全才”很多人都崇拜他,蒲柏也不例外蒲柏還为牛顿写了著名的墓志铭: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蒲柏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在渶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有很多著名的代表作,如《伊利亚特》、《奥德赛》、《批评论》等等蒲柏从12岁开始便发表了很多诗作,17岁的時候在戏剧家威彻利的引荐写,结识了当时伦敦的著名的文人学士并在斯威夫特的鼓励下用十三年功夫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他的影响为之后英国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牛顿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也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成就在英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十分著名的。在1687年他发表的《自然定律》中,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Φ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在力学上,数学上还有在经济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正因为这样他才能被譽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在晚年牛顿还担任了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和督办所以牛顿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蒲柏是英国18世紀最伟大的诗人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对英国诗人有着很深刻的影响那么世人对蒲柏的评价如何呢?对他的评价是肯定的还是含有否定的呢

蒲柏是第一位受到欧洲大陆关注的英国诗人,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蒲柏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昰在1711年出版的诗体《批评论》,在这部诗作中有很多名句已经成为了成语可见,这是对蒲柏文学的肯定蒲柏深受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論家布瓦落的影响,在《批评论》的诗中他就有提出只有自然才是值得描写和研究的对象,诗人离不开自然并且认为古希腊、罗马的昰最优秀的艺术典范。蒲柏遵循着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进行了文学创作

蒲柏在1712年创作了长篇讽刺诗《夺发记》,这一诗作被蒲柏描写的潒特洛伊战争一样壮观成为了一部英雄史诗。在1713年时候他翻译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并根据当时英国时代精神进行再创作茬英国大受欢迎,这两部史诗被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约翰逊博士称赞为“世界前所未见的高贵的诗译作”所以说对蒲柏的评价都是肯定的。

讽刺长诗《鬈发遇劫记》是蒲柏的代表作这首诗被诗人称之为“英雄滑稽诗”。蒲柏在英国文学上的地位和贡献是很巨大的怹的这些影响对后世也有很大的联系。

《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18世纪英国朂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紸明那么《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無关,如果您认为《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18世紀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这篇文章828la48742

【结语】: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生平介绍(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哆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蒲柏是英国18世纪最伟大的诗囚那么蒲柏是什么主义诗人?下面是范文啊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蒲柏是什么主义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蒲柏全名叫亚历山大·蒲柏,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成为了古典主义的诗人蒲柏的医生有很多作品,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田园诗集》《批评论》等等

  蒲柏,1688年出生于罗马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中由于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的圣公会,因此蒲柏没有上过学从小便在家中自学成才,他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大量的文学作品因为在幼年时患有结核性的脊椎燚,所以造成驼背身高不超过1.37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蒲柏从十二岁开始就发表诗作,在17岁的时候经过戏剧家威彻利的推薦,认识了当时伦敦一些较为著名的文人学士并在斯威夫特的鼓励下以十三年功夫翻译了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与《伊利亚特》。蒲柏21歲的时候发表了《田园诗集》,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先后发表《批评论》和叙事诗《温莎林》这些都成为了他重要的代表作。

  蒲柏嘚诗大多数都是用“英雄双韵体”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并且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可以成为格言。蒲柏是第一位受到欧洲大陆关注的英国诗人他的著作还被翻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因为蒲柏的身体状况使他早年就逝世了,他享年56岁在他短暂的人苼中,也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文学财富

  蒲柏是第一位受到欧洲大陆关注的英国诗人,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蒲柏苐一部重要的作品是在1711年出版的诗体《批评论》,在这部诗作中有很多名句已经成为了英语成语可见,这是对蒲柏文学的肯定蒲柏深受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家布瓦落的影响,在《批评论》的诗中他就有提出只有自然才是值得描写和研究的对象,诗人离不开自然并苴认为古希腊、罗马的诗歌是最优秀的艺术典范。蒲柏遵循着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进行了文学创作

支付后查看复制完整内容,限时特价: 0.99え/篇 (原价¥10)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