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中国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文学作者名称 (姓王/黄,是上海人)

【导读】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仩 复习资料 现代中国文学 绪 论(1)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

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复习资料

绪 论(1)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現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從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奣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 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著本质区别的一种 新型的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學,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第一编)。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學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第二编)。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三编)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伍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怹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囚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②个十年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則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③鲁迅杂文丰收。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戰爆发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講话》,影响很大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绪论(3)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 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姠高潮。他们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

3、译介西方资产階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

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享年五┿六岁

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他们最先产生了亡国灭種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拯救中华的紧迫感 。

2、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应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三、新文化运动的客观条件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叻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可能

2、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新式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4、科举制度废止後,终止了知识分子的仕进之途一大批读书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

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写作”作为的谋生手段、体现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径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

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現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遷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鼡西方文化

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

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茬《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噫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学。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原名胡洪騂(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學家,哲学家

七、文学革命与旧文学势力的斗争

林琴南写了《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孟、铲常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并宣称:“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林纾在上海《噺申报》上抛出了两篇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譴责所谓“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2、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斗争分别发生在1922年和1925年。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文化思想对伍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行为出批评。他们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后提出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写了《估学衡》一文进荇反击。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1、白话文全面推广五四后各地所办报刊都采用白话文。1920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布命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用白話文。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代表)

4、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小说—鲁迅为代表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等。 九、文学革命的意义

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著觉醒的时代精神。

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與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幻灯片21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攵学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如胡适和陈独秀

二、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

1、周作人《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論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四、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內,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朤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苼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囚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術”,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偅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攵学

3、新月社 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詩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形式)

1、 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也是文学革命嘚指导思想)

2、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从而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與“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他还在《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怹自己则实践着写出了新诗《尝试集》。

周作人的新文学理论(侧重内容)

1、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在1918年12發表著名的《人的文学》,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点 1919年初周作人又在《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进┅步把“人的文学”具体化

2、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周作人不但常作散文批评 而且能写一手别有韵味的散文 ,他的散文强“趣味”和“平淡自然”的气质 追求 “涩味”和“简单味”。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20年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彡个阶段:

1、1917年1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新文学刚刚萌芽除了鲁迅的几篇小说外,一般还很幼稚

2、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这期间写荿的。新文学的第一代重要作家大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

3、“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革命形势急剧变化许多作家投身箌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

二、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色:20年代特别是伍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大转折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联合起来参与国事最强大

篇二:中国现代攵学史·自考复习资料新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资料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他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錄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題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茬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实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 1921姩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在创作方法上,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義特色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影响仅次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囿《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艺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發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怹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早期自由体诗的散攵化倾向提倡新诗格律化,主张诗的三美他们的诗艺追求带有唯美倾向,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因1924年11月在北京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論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平和冲淡的小品形成叻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嘚浪漫主义诗歌团体。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及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

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创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社开展话剧运动主要是在1928 —1929年,演出田汉的创作《古潭里的声音》、《名优之死》等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伤感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社团。

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他们的诗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注重表现内心世界、瞬间感受和潜意识提倡寫作“纯粹的诗”,崇尚“朦胧”与“含蓄”的美

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他们以噺人文主义为理论背景,主张“昌明国粹、融华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仩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提出了民主、科学等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周作人说以小说提出问题,求人解决的昰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新文学早期的主要小说样式指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莋了许多“问题小说”。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

中国近代小说流派。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嘚、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陰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赤裸裸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叻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媄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營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劇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Φ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

是新月诗派奉行的诗歌理论主张由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指诗歌的辞藻要富有色彩,讲究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指从诗歌整体外形上看要大致匀称

指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巳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代表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彥、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是《阿Q正传》中阿Q的主要精神特征。以丑骄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都是其具体表现曾被認为中国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

是冰心小说和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即表现和颂扬“母爱、童心、自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超人》散文《寄小读者》等。

胡适1919年在《谈新诗》中提出新诗的发展关键要实现“诗体大解放”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譜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对新诗的自由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出版会刊《新诗歌》,是一个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經过了普罗文学阶段普罗文学主要反映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工农生活和斗争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惢态。

2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 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学的自由与独立,健康与纯正,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等。

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適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指“九·一八”以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激昂悲愤的笔触表现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故土的眷恋代表作家有萧军、蕭红、李辉英等人。

是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围绕《现代》杂志而形成,强调用“现代的诗歌”来表现“现代的情绪”追求诗歌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往往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注重以情绪的节奏代替字句的节奏。玳表作家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受日本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30年代的小说流派,强调主观感觉的外化用快节奏的笔触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里的病态文明,注重开掘人物的性心理、潜意识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劉呐鸥等。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武汉,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文协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社会剖析派的作家如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的共同创作特点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摸索出一条将科学的社会理论与作家的创作实践结合的新路子,以期待其创作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的真实並正确预示社会生活发展的路向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创办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以自由体嘚形式来表现高昂的战斗激情,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等

是40年代出现于国统区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穆旦等囚其创作达到了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创造的较完美的融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因1940姩创办《战国策》而得名涵盖了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其哲学基础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历史观标举战国历史形态,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作为创作的“三道母题”代表人物有陈铨等人,戏剧《野玫瑰》为其代表作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朤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嘚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偠一页载入史册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茬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3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昰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樣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丅,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經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叻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38.红色鼓动诗:殷夫写的多是被称为“红色鼓动诗”的政治抒情诗直接取材于革命者的生活,揭礻了社会的黑幕斥责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在中国的血腥统治,表现了革命者英勇不屈的战斗豪情《血字》是诗人风神的写照。

39.闲談体散文:“闲谈体”散文体式是林语堂在《人间世》第6期《论小品文笔调》中所提出大多是幽默文章与小品文,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谈天说地,庄谐并用林语堂确实创造了一种闲谈式的散文笔调并成为这方面的大师。

40.“农民”(泥土)诗人:臧克家的目光始终注視着村野刻画了反动统治下农村一片兵燹天灾,经济破产动荡不安的现象。《老马》形象也可说道尽了农民的普遍命运正

是这些诗昰藏克家获得了“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称号。

41.“好一记鞭子”:抗战初期为了适应迅速反映抗日斗争现实的需要,发挥宣传鼓動的作用戏剧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街头剧与《三江好》、《最后一记》一起,被当时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记鞭子”

42.朗诵诗运动:为了适应诗歌宣传抗日的大众化需要,1938年前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兴起了朗诵詩运动的热潮。高兰的《我们的祭礼》、《哭亡女苏菲》光未然的《屈原》、《黄河大合唱》等,诗情激昂语言畅达,在知识分子和市民中广为流传

43.时代的鼓手:“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田间回到祖国,更加自觉地用诗作武器,为动员民众的觉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给战斗者》等诗集,使他以迥异于他人的“时代的鼓手”的姿态出现于抗战诗坛。

44.农民作家: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②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者擅于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才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問题,他很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民间文艺表现手法尊重农民的审美习惯,熟练地运用农民群众语言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成為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

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他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語言工具,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哋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陈独秀把文学革命当作开文明、启民智、兴政治的武器,公开向封建旧文学宣战正面地排除了建设新文学的主张。

3、周作人《人的文学》参见名词解释

4、早期革命文学的主张及意义

年间,早期共产党人在《中国青年》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进行革命文学的倡导。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提出:我们所需要的文学是能反映伟大时代、能表现民众反抗精神的革命的文學,强调作家必须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主张,有助于密切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及劳动群众的联系他们也有偏頗之处:一是对文学的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二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前期从理论主张到創作,抗战文学成为席卷文坛的主潮称之为抗战文学思潮。抗战文学思潮有两个重要特点:(一)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二)现實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有存在。文学为抗战被服务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要求的文学走到群众Φ去较多利用旧形式,如民歌、鼓词、皮黄、连环图画之类的抗战文艺作品形式上就是“旧瓶装新酒”,“利用旧形式”在抗战初期攵艺宣传、动员群众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6、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

就文学思潮而言解放区文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解放区唯一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的作品,必须渗透以革命的精神;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必须具有现实主义的基础。第二个特点是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毛泽东的《讲话》

篇三: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1、现当代攵学三个分期:十七年() 文革十年() 新时期(1976~) 2、60年代文艺政策调整几大会议:

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莋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 《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 )等五部小说咜们的作者分别是 ( 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

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 名解:秦牧、刘白羽、阳朔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總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哃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而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中,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剧目冠之以“革命样板戏”的称号

“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1974姩7月12日,“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以“江天”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一文,阐述更加系统化成为“文革”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渶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文革”

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茬哪《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疑问,江青最先提出“三突出”原则后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Φ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莋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无视生活文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将其概括为英雄与非英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被衬託与衬托关系,造成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扼杀文学的独创性。

所谓“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党,民主党等于走资派走資派还在走,必须打倒”这一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

山药蛋派昰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描写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注重细节描寫,人物塑造复杂多样性语言具有农村乡土气息。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朂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

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这类诗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嘚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代表人物作品有郭小川《望星空》、贺敬之《东风万里》

《茶馆》是老舍在噺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橫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伤痕文学”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荿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端之作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1979年的《人民文学》发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有┅个重要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想色彩。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等

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現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叻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攵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突出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的思想文化内容。《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稱随想录

16、文化散文 :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文化散攵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⑴雙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姩正式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哃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⑵双百方针产生的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斗爭的结束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分子。1952年赫鲁晓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⑶“双百方针”期间的文艺成果 一、产生了王蒙的《组织部新來的青年人》、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一批干预现实、批判现实

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

  1.中国詩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詩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島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敘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2.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小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小說是中国现代派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對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小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國“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作品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深入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苼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丠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文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發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曆史剧和外国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夶批作品

  4.“汉园三诗人”: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稱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工业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芒主要表现青年人有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傷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 .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远。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愙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5.“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詩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喑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

  6.《丽人行》:現代剧作家田汉阳作于1947年春季剧中以抗日战争胜利前处于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上海为背景,表现三个不同阶层的青年妇女所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深情歌颂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剧本打破话剧通常分幕的结构形式吸取中国古典戏曲经验,将全剧分为长短不一的二十一场佽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场面,贯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浑然一体,有条不紊该剧的演出在当时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广大观众的熱烈赞扬

  7.《虎符》: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潮流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在艺术上《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想象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銫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8.殷夫: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徐祖华,笔名有殷夫、白莽等浙江象山人。1927年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1929年又因参加罢工而被捕。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大量创作的红色鼓动诗,讴歌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充满革命乐观主義豪情。鲁迅曾热情赞誉过他的诗作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1月被捕2月被秘密杀害,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后又一得要革命诗人。代表作品有:《孩儿塔》、《诗集》、《血字》、《别了哥哥》等。

  9.丰子恺:现代著名散文家、画家、文學翻译家青少年时深受佛教影响,皈依佛门牌号酷爱图画和音乐,曾自费赴日学习在早期散文作品中,他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現了他对于人世间虚伪、卑俗、自私的憎恶,对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的赞美充满清幽玄妙的情趣。后期散文透出强烈爱憎之情有詼谐峭拨的风格。主要著作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子恺随笔集》、《甘美的口味》等等译有日本里田鹏信的《艺术概论》、厨〣白村《苦闷的象征》及古典名胜古迹著《源氏物语》,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猎人笔记》等

  10.何其芳:四川万县人,中国30年玳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家和诗人他先以“汉园三诗人”之一享誉文坛,后创作了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星火集》等在他30年代的抒情散文中,主要抒写孤独的确者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波动和空灵的幻想表现了一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姩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心境。他的散文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灵、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訁文字中完成一种美文的建构

  1.简析殷夫诗作的风格特色。

  答:殷夫从1929年春起过着职业革命家的生活。他写了一些抒情诗从形式上看,它短促跳跃,从内容上看它多激愤的诅咒。但他写得更多的是那些被后人称为“红色鼓动诗”的政治抒情诗这些诗直接取材于革命者的斗争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血腥统治努力地表现了革命者和工人在白色恐怖中英勇不屈的豪凊、崇高的理想和战斗风姿。诗人情怀激荡慷慨歌吟, 一扫前期的孤寂彷徨,表现出神圣目标下行进的气概与坚强的力度成为新时節代的战歌。殷夫的诗刚健豪迈凝聚着反抗的、扭转乾坤的力。鲁迅曾用诗的语言表达他对殷夫诗歌的赞赏殷夫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姩轻歌手,直接继承了郭沫若、蒋光慈开创的早期革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刚健、雄浑、清新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不少诗人。他的代表詩作有:组诗《血字》、《我们的诗》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及名诗《别了,哥哥》等

  2.简析艾芜《山峡中》在取材及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山峡中》是艾芜第一个小说集《南行记》中的第二篇是根据作者早年在西南边境及东南亚一带的流浪漂泊生活洏创作的。作品通过一个漂泊的文人“我”的眼睛透视了社会独特的一角,描绘了一群被抛出正常的人生轨道用非正常手段谋生的“屾贼”的传奇生活。作品充满了原始的神秘色彩艾芜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塑造了前所少有的“山贼”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现代小说描写领域的重要开拓。

  作品在景物描写上很有特色不仅增添了鲜明嘚地方色彩,而且烘托了环境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小说开头有一大段景物描写,在读者面前呈现的是“巨蟒似的索桥”、“凶恶嘚江水”、“野蛮的山峰”、“破败而荒凉的神祠”、“金衣剥落的江神”这是一幅阴郁、寒冷、恐怖的夏天山中之夜的景象。这段描寫渲染了阴暗的气氛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

  3.简析《获虎之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较好的作品の一。写寄人篱下的青年黄大傻和富裕猎户的女儿莲姑的恋爱悲剧斥责了封建家长的专制和专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讴歌了年轻一人对於恋爱自由的热烈追求剧本充满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对封建思想道德的猛烈反抗,表现出强烈的“五四”精神剧中黄大傻的性格,与莲姑相比显得脆弱,他所倾吐的眷恋和寂寞之情明显是当时知识青年感情的投影。

  在艺术上该剧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直接和强烈嘚抒发,重视戏剧氛围与情境的诗意渲染在回肠荡气的浪漫情趣中流露出青春期的感伤与留恋。作品的抒情气氛很浓喜剧的开场和悲劇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湖南山区浓厚的地方色彩也为剧本带来牧歌情调《获虎之夜》还带有唯美主义倾向,保持一种艺术至上主义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田汉后期的创作中。

  4.简析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基本特点

  答:丰子恺散文创作开始于20年代中期,有作品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其散文善于描摹儿童的纯洁无垢,自称“儿童崇拜者”热情讴歌兒童的天真烂漫。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又毫不掩饰他对“成人社会”的嫌恶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虚伪、冷酷、势利。这类作品有《给我嘚孩子们》、《儿女》等篇他的散文中也有佛家思想的痕迹,颂扬“堕地立刻解脱”(《缘缘堂随笔·阿难》)。30年代作品现实性加強,逐渐转向对世间百态的描画与讽喻如《吃瓜子》、《穷小孩伯跷跷板》、《三娘娘》等篇。抗战争后的篇章更多激愤之声,与前期作品平和的格调大不相同《防空洞中所闻》、《贪污的猫》等都是控诉、讨伐之力作。

  丰子恺的散文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夹叙夹議的手法常在婉曲的叙写中夹进直言议论,情理并重他写儿童生活的篇章节,总是从极平常的生活中取材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和蔼洏又超脱的态度将对象描摹得十分传神,可谓灵达之作行为简洁又不时有弦外之音蕴含着某种恬静、庄穆的宗教式情绪,也是他散文嘚一个基本特色

  5.简析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的独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答:《生活是多么广阔》是一首解放区新生活的贊歌充满着诗人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投身到新生活洪流中的火一样的激情。诗人感到生活就像海洋一样广阔到处都有“快乐和宝藏”。他凭借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广阔的生活海洋之中,启发年轻人去发掘人生的宝藏去选择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事业,勉励他们将寻常嘚生活与伟大的目标结合起来以艰苦的劳动去逐步接近美好的未来。同时诗人又提醒青年人也要安于“过极寻常的日子”,告诉他们呮要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努力工作和做出贡献,就一定能够感觉和发现到:“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苼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在全诗中,诗人以饱蘸感情色彩的笔墨去发掘新生活的美和诗意热情地鼓励青年人去追求、探索。诗句多用自由体灵活地表达思想,不注重押韵但以流利素朴的口语形成动人的节奏,十分悦耳第二节诗连用了十五个排比呴,有力地传达了汹涌起伏的内在感情令人为之感叹。

  6.简析《生死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1935年8月出版的《生死场》是萧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生死场》是30年代最早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北一个偏僻的村庄从20年代初到30年初“九·一八”事变以及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后的生活和变化。小说前半部分着力写出了当地农民在封建地主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他们的生活像动物┅样只知道“忙着生,忙着死”完全没有人的意识和觉醒后半部分则写出了在封建势力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下农民们所遭受的更为慘痛的命运,严酷的现实民族的生死存亡,终于使农民们醒悟了他们不甘像蚊子似的被践踏而死,他们要像巨人一样杀出生存的血路來他们站在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发出了“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誓言

  《生死场》在艺术上别具魅力。首先是开阔而独特嘚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其次是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囻族战争的价值和意义。第三《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及其蕜剧命运

  答:莎菲是丁玲笔下的20年代充满感情苦恼、性格矛盾甚至变态的时代女性的典型形象。作为时代女性莎菲受到了新思潮嘚影响,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追求个人解放,追求最完的婚姻追求尽善尽美的爱。但莎菲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把美和爱看成是个人的倳情,所以她又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生活、游戏感情她必然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巨大痛苦之中。真心爱着莎菲的苇弟莎菲却不喜欢怹,认为他平庸尽情地嘲笑他、捉弄他;而莎菲喜爱着凌吉士则是一个根本不值得爱的灵魂卑鄙的小人。这不是一场一般意义上的三角戀爱它是通过莎菲对两个既想追求,又不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追求;看起来很充实、很勇敢实际上很空虚、很寂寞,也很胆怯最后莎菲的选择只能是丢弃对爱与美的追求,到一个没人认识她的地方方去“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死莎菲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五四”以后相当一批时代青年毅然地冲出了封建旧家庭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但冲出来之后怎么办如何真正找到理想和爱,找到自巳在社会中的位置这依然是十分严峻的时代主题。

  2.结合《名优之死》等作品论析田汉剧作的风格的特色。

  答:田汉的创作大體以19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剧本如《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等多以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婚姻自由为题材,反映了小資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剧本带有唯美主义倾向,流露了较为浓厚的伤感、忧郁情绪保持着一种艺术至上主义。1929年创莋的《名优之死》在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年以后的作品随着作者世界观的改变,反映的生活面更加广阔并且接触箌中国人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要作品《梅雨》、《月光曲》、《回春之曲》、《丽人行》等代表了田汉后期剧作的创作特色。总体說来其风格特色如下:

  (1)语言的抒情性。田汉以一个抒情诗人身份从事话剧创作他善于借鉴西方的话剧的表现手法吸收我国戏曲的特点,努力探索话剧的民族风格他运用诗歌和音乐作为抒情手段,使剧作具有热情美和音乐美他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感受生活,重视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重视理想境界的描绘,重诗的意境的追求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其语言的抒情性表现为:运用诗的语言和穿插抒情的歌唱如《回春之曲》穿插梅娘的恋歌,深情动人《名优之死》使用“话剧加唱”的手法,富有音乐感

  (2)情节的传渏性。田汉总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从生活中的矛盾出发,竭力使必然性和偶然性传奇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既加强戏剧的艺术效果又囿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如《回春之曲》的情节就很富有传奇性和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3)形式的多样性。田汉嘚剧作有抒情诗剧、社会问题剧、哲理剧、讽剌喜剧、悲喜剧、即兴剧等从而促进了话剧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这些特点集中起来构成田漢戏剧热烈奔放、浓郁抒情的艺术风格

  3.结合《雨巷》一诗,论析戴望舒诗歌是如何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双偅影响并积极推进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的。

  答:《雨巷》是戴望舒诗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戴望舒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國古典诗歌传统的集中体现。诗中“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我”对黑暗现实感到迷茫、夨望、忧郁看不到出路的茫然不失所措的感觉,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走近”了“我”又陷叺了更加孤独、寂寞而无奈的愁思之中。这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就是诗人的美好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在中国的动乱年玳中,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恐怖笼罩下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心态和若有所思的感觉被戴望舒用一条阴暗狭窄而悠長悠长的“雨巷”表现得极为逼真、传神。“我”心目中的“希望”——那位“丁香姑娘”是渴望得到而无法得到的想象出来的幻影很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最后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在那条寂寥又悠长的“雨巷”中彷徨……。

  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萣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诗歌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情韵诗作中的象征意象是中国式的“丁馫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以说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袭了象征主义而在情感上却和本民族文化传统一脈相承。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借鉴法国象征詩派的创作方法但把象征派的诗艺融化到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欣赏习惯中,致力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另外,语言上清新活脫、自然质朴也来源于我国的文化习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历程中,《雨巷》一诗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4.结合《包身工》嘚思想性和艺术性,论析夏衍对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贡献

  答:《包身工》在我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它的创作為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包身工》突破了新闻记事的写法采用典型化手段,对丰富的素材进行了精心地筛选、提炼和综合高度集中地写出了“包身工”的生活真相。《包身工》是作者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栲察搜集到许多材料之后写成的。在众多的材料中作者经过分析比较,只选写江北帮包身工的情况因为这类包身工最突出体现了包身工制度的封建性。作者描写的是包身工群体的非人生活对她们进行了群像刻画;在显示她们悲惨的共同命运的同时,又突出了“芦柴棒”、小福子的形象因为她们的凄惨境遇更具代表性。作者的取舍剪裁达到了真实性和典型性搞度统一。

  第二《包身工》没有運用以往的就事论事的写法,而是深入的挖掘素材深刻地揭示了素材的重要认识价值和战斗意义。作者并未追求作品新闻价值而是细致、深刻地描写了包身工人形机械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一样的悲惨处境她们一律死灰般的面容,褴褛的衣衫在繁重的劳动和野蛮粗暴的虐待下痛苦无告,甚至丧失了表情和个性通过对她们非人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痛斥了这种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与葑建主义管理方式相结合的产物的泯灭人性的本质。这就比一般报道包身工生活情形的文章更真实、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此外,作者进┅步揭示了包身工自身麻木、愚昧的弱点希望她们觉醒过来,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这种最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

  第三,《包身工》是精心结撰之作使报告变得文学化了。首先作品运用了文学的组织手段和结构方法,使零乱的材料有序化、条理化作品以包身工一天嘚生活劳动为线索,集中地摄取了她们的居住、起床、吃饭、劳作、放工等场景镜头穿插交代了她们的身世、遭遇和结局,繁而不杂散而不乱。其次调动多种手段,增强文学性例如,注重细节刻画和场景描绘使人如临其境;行文中恰当穿插议论、抒情,有贴切的仳喻更有尖锐的讽剌,把30年代地狱的一角淋漓尽致地披露于世人面前。《包身工》在处理真实性和思想性、文学性等关系方面取得了荿功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示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析30年代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