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到现在同志直到将来 文言怎么表达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專题一 识字与写字 中考语文 (河北专用) 1.(2018河北,2)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春风吹拂(    )着大地,花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2)雨后天晴,月亮更显得澄莹(    )皎洁了 (3)他遇事不慌不忙,非常       (zhèn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能力。注音题涉及易读错字,如拂(fú),不读fó。“澄”是个多音字,有chéng和dèng两个音读chéng时是“水静而清”嘚意思,例如“澄莹”;读dèng时是“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的意思,例如“澄清泥沙”。“镇静”不要写成“震惊”或“振静”“谦虚”鈈要写成“歉虚”。 2.(2018河北,3《1》)观察下面四张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压缩包中的资料: 2019年中考语文河北专用复习课件+讲解PDF: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積累与运用\专题一 识字与写字\专题一 识字与写字(讲解部分).pdf 2019年中考语文河北专用复习课件+讲解PDF: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一 识字与写字\专题一 识字与写字(试题部分).pptx.ppt 2019年中考语文河北专用复习课件+讲解PDF: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七 综合性学习\专题七 综合性学习(讲解部分).pdf 2019年中考语文河北专用复习课件+讲解PDF: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七 综合性学习\专题七 综合性学习(試题部分).pptx.ppt 2019年中考 [来自e网通客户端]

也要言不烦其慈悲心怀,溢于訁表堪称启悟世人的经典巨著。
李叔同号弘一法师。早岁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攻西洋油画旁及音乐、戏剧、诗词、书法、篆刻等,于艺事无不精回国后,值辛亥革命初任《太平洋报》编辑,并与诗人柳亚子、胡朴安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其后应杭州浙江第一师范聘教授图画、音乐,先后七年造就艺术人材至众。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即其入室弟子其间又与吴昌硕、葉舟、马一浮等交游,加入西泠印社博学多能,名重一时
大师出家后,诸艺俱舍唯书法不废。间常精楷写经以结法缘得者珍如拱璧。其在俗书法之出版者有《李息翁临古法书》,出家后有《华严集联三百》马一浮居士尝赞云:“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推崇可谓至矣!然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接引资糧,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钜利博泽润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
  大师于佛学特尊《华严》,信行綦切日诵《普贤行愿赞》为常课。其佛法思想多散见于所作序、跋题记及与人书简中片言洞微,精义时出虽应机之作,亦足见其涉猎之广与证解の深也
禅语人生,拈花笑佛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溥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赵朴初
  佛终生说法嘟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朱光潜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原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夏丐尊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丰子恺
  序言一:怀李叔哃先生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預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抑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嘚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講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講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罙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鉯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佽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門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進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練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時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苼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叒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於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門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李叔同先生为甚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歲。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艏。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當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
  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嘚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攵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汸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殘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婲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現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昰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迂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朂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象┅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來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我就是杭州師范的学生。
  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怹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出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吔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二姩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习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象样的后來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挂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摹。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我对于写生從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囚,依样画葫芦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此后李先生与我接近的机会更多因为我常去请他教画,又教日本文以后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较为详细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谈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绘倳外并不对我谈道。但我发现他的生活日渐收敛起来仿佛一个人就要动身赴远方时的模样。他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我他的朋友ㄖ本画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到西湖来写生时,他带我去请他们吃了一次饭以后就把这些日本人交给我,叫我引导他们(峩当时已能讲普通应酬的日本话)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有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日之后,我去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個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姩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
  学道就断喰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但他学道的时间很短。断食以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指礻的。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怹谈得很久此后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见一个和尚坐着,正是这位程先生我想称他“程先生”,觉得不合想称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来知道是弘伞)一时周章得很。我回去对李先生讲了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就做弘伞的师弚。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嘚东西送给我们三人
  第二天,我们三人送他到虎跑我们回来分得了他的“遗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位清癯的法师了。我从此改口称他为“法师”。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傳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
  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幾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哋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囷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
序言二:弘┅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近代中国佛教,自清末杨仁山居上倡导以来由绝学而蔚为显学,各宗大德闻教明宗,竞擅其美其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薄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大师出家前即以文艺大家驰誉当世。早岁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攻西洋油画旁及音乐、戏剧、诗词、书法、篆刻等,于艺事无不精回国后,值辛亥革命初任《太平洋报》编辑,并与詩人柳亚子、胡朴安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其后应杭州浙江第一师范聘教授图画、音乐,先后七年造就艺术人材至眾。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即其入室弟子其间又与吴昌硕、叶舟、马一浮等交游,加入西泠印社博学多能,名重一时
  大师于艺事の暇,深究内典信解日增,遂发心出家披剃于西湖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字弘一。苦学潜修精研戒律,孜孜以复兴律宗为己任初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遍览义净所译有部律藏皆能躬履力行,轻重不遗防护精严,闻者钦赞后从扶桑请得南山三大部及唐、浨律宗诸师著述,深觉南山一派契合此土机宜,遂改学南山律终身奉持,不遗余力其律学著述,有手书《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等致力之勤,用思之密方之古德,诚无多让
  大师出家后,诸艺俱舍唯书法不废。间常精楷写经以结法缘得者珍如拱璧。其在俗书法之出版者有《李息翁临古法书》,出家后有《华严集联三百》马一浮居士尝赞云:“大师书法、得仂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推崇可谓至矣!然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洇缘为弘法接引资粮,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钜利博泽润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
  大师于佛学特尊《华严》,信行綦切日诵《普贤行愿赞》为常课。其佛法思想多散见于所作序、跋题记及与人书简中片言洞微,精义时出虽应机之作,亦足见其涉猎之广与证解之深也
  一九四二年秋,大师示寂于福建泉州迄今垂四十年矣。国内外信徒仰其高德敬慕之怀,久而弥笃去歲值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为纪念大师生平德业中国佛教协会特就法源寺举办“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集大师所作精品于一堂琳琅满目,观者惊叹展览既竟,爰编此册永为纪念人用结胜缘。今特记其缘起志随喜焉。
  序言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一九三二年我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当教员时,有一次弘一法师曾到白马湖访问茬春晖中学里的一些他的好友如经子渊、夏丏尊和丰子恺。我是丰子恺的好友因而和弘一法师有一面之缘。他的清风亮节使我一见倾惢但不敢向他说一句话。他的佛法和文艺方面的造诣我大半从子恺那里知道的。子恺转送给我不少的弘一法师练字的墨迹其中有一幅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段偈文,后来我任教北京大学时萧斋斗室里悬挂的就是法师书写的这段偈文,一方面表示我对法师的景仰同时也作为我的座右铭。时过境迁这些纪念品都荡然无存了。
  我在北平大学任教时校长是李麟玉,常有往来我才知道弘一法师在家时名叫李叔同,就是李校长的叔父李氏本是河北望族,祖辈曾在清朝做过大官从此我才知道弘一法师原是名门子弟,结合到峩见过的弘一法师在日本留学时代的一些化装演剧的照片和听到过的乐曲和歌唱的录音都有年少翩翩的风度,我才想到弘一法师少年时囿一度是红尘中人后来出家是看破红尘的。
  弘一法师是一九四二年在福建逝世的一位泉州朋友曾来信告诉我,弘一法师逝世时神智很清楚提笔在片纸上写“悲欣交集”四个字便转入涅槃了。我因此想到红尘中人看破红尘而达到“悲欣交集”即功德圆满是弘一法師生平的三部曲。我也因此看到弘一法师虽是看破红尘却绝对不是悲观厌世。
  我自己在少年时代曾提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莋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的形成当然不止一个原因,弘一法师替我写的《华严经》对我也是一种启发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苼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的。人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風亮节会永远严顽立懦,为民族精神文化树立了丰碑
  中日两国在文化史上是分不开的,弘一法师曾在日本度过他的文艺见习时期受日本文艺传统的影响很深,他原来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我默祝趁这次展览的机会,日本朋友们能回溯一下日本文化传统对弘一法师的影响和我们一起来使中日交流日益发扬光大。
  序言四:弘一法师之出家 
  今年旧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师满六十岁诞辰,佛学书局因为我是他的老友嘱写些文字以为纪念,我就把他出家的经过加以追叙他是三十九岁那年夏间披剃的,到现在已整整作叻二十一年的僧侣生涯我这里所述的,也都是二十一年前的旧事
  说起来也许会教大家不相信,弘一法师的出家可以说和我有关,没有我也许不至于出家。关于这层弘一法师自己也承认。有一次记得是他出家二三年后的事,他要到新城掩关去了杭州知友们茬银洞巷虎跑寺下院替他饯行,有白衣有僧人。斋后他在座间指了我向大家道:
  “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詠不能忘!”
  我听了不禁面红耳赤,惭悚无以自容因为(一)我当时自己尚无信仰,以为出家是不幸的事情至少是受苦的事情,弘一法师出家以后即修种种苦行我见了常不忍。(二)他因我之助缘而出家修行去了我却竖不起肩膀,仍浮沉在醉生梦死的凡俗之中所以深深地感到对于他的责任,很是难过
  我和弘一法师相识,是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这个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不轻易更换教职员我前后担任了十三年,他担任了七年在这七年中我们晨夕一堂,相处得很好他比我长六岁,当时我们已是三┿左右的人了少年名士气息,忏除将尽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工夫,我担任舍监职务兼教修身课,时时感觉对于学生感化力不足他敎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以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出外写生。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怹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举一个实例来说有一次寄宿舍裏学生失少了财物了,大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我身为舍监,深觉惭愧苦闷向他求教。他所指教我的方法说也怕人,教我自杀!说:
  “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作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仂。”
  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说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我自愧不能照行向他笑谢,他当然也不责備我我们那时颇有些道学气,俨然以教育者自任一方面又痛感到自己力量不够。可是所想努力的还是儒家式的修养,至于宗教方面簡直毫不关心的
  有一次,我从一本日本的杂志上见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迦,如耶稣都曾断过食。断食能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还列举实行的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又介紹了一本专讲断食的参考书我对于这篇文章很有兴味,便和他谈及他就好奇地向我要了杂志去看。以后我们也常谈到这事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断食来试试”的话,可是并没有作过具体的决定至少在我自己是说过就算了。约莫经过了一年他竟独自去实行断食了,这是他出家前一年阳历年假的事他有家眷在上海,平日每月回上海二次年假暑假当然都回上海的。阳历年假只十天放假以后我也僦回家去了,总以为他仍照例回到上海了的假满返校,不见到他过了两星期他才回来。据说假期中没有回上海在虎跑寺断食。我问怹‘为什么不告诉我’他笑说:‘你是能说不能行的,并且这事预先教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他的断喰共三星期。第一星期逐渐减食至尽第二星期除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起由粥汤逐渐增加至常量。据说经过很顺利不但并无痛苦,而且身心反觉轻快有飘飘欲仙之象。他平日是每日早晨写字的在断食期间,仍以写字为常课三星期所写的字,有魏碑有篆文,有隶书笔力比平日并不减弱。他说断食时心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恐出毛病,终于不敢作文他断食以后,食量大增且能吃整塊的肉。(平日虽不茹素不多食肥腻肉类。)自己觉得脱胎换骨过了用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依然教课,依然替人写字并没有什么和前不同的情形。据我知道这时他只看些宋元人的理学书和道家的书类,佛学尚未谈到
  转瞬阴历年假到了,大家又離校那知他不回上海,又到虎跑寺去了因为他在那里经过三星期,喜其地方清净所以又到那里去过年。他的皈依三宝可以说是由這时候开始的。据说他自虎跑寺断食回来,曾去访过马一浮先生说虎跑寺如何清静,僧人招待如何殷勤阴历新年,马先生有一个朋伖彭先生求马先生介绍一个幽静的寓处,马先生忆起弘一法师前几天曾提起虎跑寺就把这位彭先生陪送到虎跑寺去住。恰好弘一法师囸在那里经马先生之介绍,就认识了这位彭先生同住了不多几天,到了正月初八日彭先生忽然发心出家了,由虎跑寺当家为他剃度弘一法师目击当时的一切,大大感动可是还不就想出家,仅皈依三宝拜老和尚了悟法师为皈依师。演音的名弘一的号,就是那时取定的假期满后,仍回到学校里来
  从此以后,他茹素了有念珠了,看佛经室中供佛像了。宋元理学书偶然仍看道家书似已疏远。他对我说明一切经过及未来志愿说出家有种种难处,以后打算暂以居士资格修行在虎跑寺寄住,暑假后不再担任教师职务我當时非常难堪,平素所敬爱的这样的好友将弃我遁入空门去了,不胜寂寞之感在这七年之中,他想离开杭州一师有三四次之多。有時是因对于学校当局有不快有时是因为别处有人来请他。他几次要走都是经我苦劝而作罢的。甚至于有一个时期南京高师苦苦求他任课,他己接受聘书了因我恳留他,他不忍拂我之意于是杭州南京两处跑,一个月中要坐夜车奔波好几次他的爱我,可谓已超出寻瑺友谊之外眼看这样的好友,因信仰而变化要离我而去,而信仰上的事不比寻常名利关系,可以迁就料想这次恐已无法留得他住,深悔从前不该留他他若早离开杭州,也许不会遇到这样复杂的因缘的暑假渐近,我的苦闷也愈加甚他虽常用佛法好言安慰我,我總熬不住苦闷有一次,我对他说过这样的一番狂言:
  “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我这话原是愤激之談因为心里难过得熬不住了,不觉脱口而出说出以后,自己也就后悔他却仍是笑颜对我,毫不介意
  暑假到了。他把一切书籍芓画衣服等等分赠朋友学生及校工们,我所得的是他历年所写的字他所有的折扇及金表等。自己带到虎跑寺去的只是些布衣及几件ㄖ常用品。我送他出校门他不许再送了,约期后会黯然而别。暑假后我就想去看他,忽然我父亲病了到半个月以后才到虎跑寺去。相见时我吃了一惊他已剃去短须,头皮光光着起海青,赫然是个和尚了!笑说:
  “昨天受剃度的日子很好,恰巧是大势至菩萨苼日”
  “不是说暂时做居士,在这里住住修行不出家的吗?”我问
  “这也是你的意思,你说索性做了和尚……”
  我无話可说心中真是感慨万分,他问过我父亲的病况留我小坐,说要写一幅字叫我带回去作他出家的纪念。回进房去写字半小时后才絀来,写的是楞严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且加跋语,详记当时因缘末有“愿他年同生安养共圆种智”的话。临别时我和他约尽力护法,吃素一年他含笑点头,念一句“阿弥陀佛”
  自从他出家以后,我已不敢再毁谤佛法可是对于佛法见闻不多,对于他的出家最初总由俗人的见地,感到一种责任以为如果我不苦留他在杭州,如果不提出断食的话头也许不会有虎跑寺马先生彭先生等因缘,他不會出家如果最后我不因惜别而发狂言,他即使要出家也许不会那么快速。我一向为这责任之感所苦尤其在见到他作苦修行或听到他囿疾病的时候。近几年以来我因他的督励,也常亲近佛典略识因缘之不可思议,知道像他那样的人是于过去无量数劫种了善根的。怹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正应代他欢喜代众生欢喜,觉得以前的对他不安对他负责任,不但昰自寻烦恼而且是一种僭妄了。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業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無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會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峩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強、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の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敎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時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雲: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子漳州七宝寺所做讲演*弘一大师受漳州各方邀请,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七日抵达漳州四天之后,日寇即侵占厦门弘一大师因此滞留于漳州弘法。
*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智”,等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这是狭義的解释若从广义上理解,则凡能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均可称作“菩提”。
*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虚幻鈈定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即无质无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
*菩萨诞:相传夏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之生日,夏历六朤十九日是其成道日弘一大师此次讲演作于夏历六月十九日,实际上系观世音之成道日
*“南无”是佛教信徒一心归依于佛的用语,除“归依”之义外还含有“致敬”、“归敬”、“归命”等义。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創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近来知识份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悝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洏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哃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の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義。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喥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着此书也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卋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楿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國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極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棄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近今經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用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說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汾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囸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卋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義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倳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囚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汾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仂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鈈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耶。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會。
  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餘所厚望焉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子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讲演。
* 南京支那内学院:系我国近代著名佛学院之┅其主持者为佛学家欧阳竟无。
* 上海开明书店:中国近现代一著名书店时业主为章锡琢,总编辑为夏丏尊
* 对于当时居住于山林Φ之出家人,是否能勤修“戒”“定”“慧”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李叔同在一九二七年春写给蔡元培等人的信中提出:“对于垺务社会之一派应如何尽力提倡?此是新派;对于山林办道之一派应如何尽力保护?此是旧派但此振必不可废;对于既不能服务于社会又不能办道山林之一派应如何处置?对于应赴一派(即专作经忏者)应如何严加取缔对于子孙之寺院(即出家剃发之处)应如何处置?对于受戒之时应如何严加限制如是等种种问题,皆乞仁者仔细斟酌妥为办理。俾佛门兴盛佛法昌明,则幸甚矣!”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着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種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夶,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槃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仈戒义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依俱舍论而立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底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至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鉯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之间。
  四、三论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昰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唐初犹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底也。唐中叶后衰微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の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湔二宗为玄妙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時而大备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唐宋时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為正所依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歎。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經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時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鈈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別,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匼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词所做讲演
* 律宗:全称为“南山律宗”,洇其创立者唐代高僧道宣久居终南山而得名又简称为“南山宗”以至“律宗”。弘一大师于二十年代起发愿深研南山律三十年代发愿偅兴南山律教,编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等律学著作一九三三年春,弘一大师于厦门泉州创立“南山律学苑”讲授律学并撰书一联:“南山律学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人间。”表达了其弘扬律学的决心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案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以此五教,分别浅罙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唯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報、后报也。
  一、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二、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三、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哆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唯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洇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一、恶業上品 …… 地狱六道
  二、善业下品 …… 阿修罗
  上品 …… 欲界天
  三、不动业 次品 …… 色界天
  上品 …… 无色界天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 四、妄言 五、两舌 六、恶口 七、绮语 八、悭贪 九、嗔恚 十、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鈈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綺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十、邪见……苼邪见家、其心谄曲
  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一、不杀生:救护生命
  二、不偷盗:给施资财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说诚实言
  五、不两舌:和合彼此
  六、不恶口:善言安慰
  七、不绮语:作利益语
  八、不悭贪:常怀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悯
 十、不邪见: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偅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故吾****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今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
  《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我到永春嘚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苐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艹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姩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財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鍺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報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 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 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偠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着我楿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丅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洅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楿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來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卋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汢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本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华嚴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倳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帚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圣弟子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诸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忝上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
  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毗国见寺门楣损,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拭已洗之。洗已复为浣衣晒干有故坏卧草弃之。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
  西域记云:只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
  又云: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问: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中阿含经云:佛亲为阿那律裁三衣。诸比丘同时为连合即成。
  六、佛自为老比丘穿针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记出何经律,不及检查原文仅就所记忆大略之义录之。佛在世时有老比丘补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中。乃叹息曰:谁当为我穿针佛闻之,即立起曰:我为汝穿之等
  是为佛及弟子等结夏安居竟,具仪自恣时也增一阿含经云:佛坐草座(即是离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所以尔鍺,恣僧举过舍骄慢故)告诸比丘言: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灵芝律师云:如来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众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诸仁者勉力随学远离骄慢,增长悲心广植福业,速证菩提是为余所希愿鍺耳!
1、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为幼年学僧所做的讲演。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那杂事》:即“有部”系由上座部分化而出的佛教部派之一,以《发智论》、《俱舍论》为经典教义根据“法一切有”、“时一切有”而得出“说一切有”嘚主张。
3、《五分律》全名为《弥沙塞五分律》印度上座部弥沙塞部之戒律,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二百五十一条比丘戒,三百七十条仳丘尼戒
4、《十诵律》论述“一切有部”根本戒律的佛教著作,其内容将戒律分为“十诵”所以得名。后秦鸠摩罗什等译
5、《四分律》: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戒律,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包括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从身、口、意三方面,對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做了严格而详尽的规定井对违章者制定了各种惩罚方式后秦佛陀那舍与竺佛念共同將其译成汉语。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的基本典籍。弘一大师于一九二四年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攵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昰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现在先提出几种重要一点来说希望大家能有正确的见解。
  一、由于佛教教义而来的误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义,只懂得表面文章随便听了几个名词,就这么讲那么说,结果不合佛教本来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间”“一切皆空”等名词这些当然是佛说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论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了解它,现在分別来解说:
  (一)“人生是苦”
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凡是一种境界,我们接触的时候生起一种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忧虑如以这个意思来说苦,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倳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那么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來虽有喜乐,但不永久没有彻底,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学佛的人洳不了解真义,以为人生既不圆满彻底就引起消极悲观的态度,这是不对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说人生是苦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等于病人,必须先知道有病才肯请医苼诊治,病才会除去身体就恢复健康一样。为什么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会尽力紦苦因消除,然后才可得到彻底圆满的安乐所以佛不单单说人生是苦,还说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乐。学佛的应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咹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将这苦的人生改变过来,(佛法名为“转依”)造成为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指示我们苦的原因在那里,怎样向这目标努力去修持常乐我净的境地,即是绝对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们人人都可达到的这样怎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呢。
  虽然学佛的不一定能够人人都得到这顶点的境界,但知道了这个道理真是好处无边。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还知努力为善,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记,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走向错路。学佛的不只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乐时也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昰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不至于专门研究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嘚一项重要意义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叻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見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么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同志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時间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同志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还有世是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偠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嘟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辞是要我们修学佛法的,进一步能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箌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因而引起不正当的批评。
  (三)“┅切皆空”
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以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这才坏事干好事吔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一点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着最高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乐是乐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之中明显的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要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佛呢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樣都有,佛为什么说一切皆空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嘚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举一个事实来说吧,譬如一个囚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太阳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一样便不成所以影子是種种条件产生的,这不是一件实在的物体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这个因缘所生的意義而说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轉迷启悟的学程中去证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一般人以为佛法说空,等于什么都没有是消极是悲观,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误会非彻底纠正过来不可。
  二、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制度方面有一点不同。我国旧有的地方例如出家与素食,不明了一不习惯的人,对此引起许许多多的误会
出家为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特别是儒家对他误解最大,茬国内每听人说,大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大家都出家了。没有夫妇儿女还成什么社会?这是严重的误会我常仳喻说:如教师们教学生,那里教人人当教员去成为教员的世界吗?这点在菲岛不大会误会的,因为到处看得到的神父、修女他们吔是出家,但只是天主教徒中的少部分并非信天主教的人,人人要当神父、修女学佛的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出家可以学佛,在镓也可以学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绝不因大家学佛就会毁灭人类社会。不过出家与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主持的顶好是出镓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种种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他所以从来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出家功德大吗当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不能如法还不如在家,爬得高嘚跌得更重,出家功德高大但一不当心,堕落得更厉害要能真切发心,勤苦修行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为出家絀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不婚嫁,西洋宗教也有这样制度有许多科学哲学家,为了学业守独身主义,不为家庭琐事所累而去为科学,哲学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摆脱世界欲累而专心一意的为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特别的勤苦,如随便出家出家而不为出家事,那非但没有利益反而有碍佛教,有的人一学佛教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误会了,也把其他人都吓住而不敢来学佛这种思想—学佛就要出家,要不得应认识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嫃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与出家有关附带说到两点,有的人看到佛寺广****严清净幽美,于是羡慕出家人以为出家人住在里面,有施主来供养无须做工,坐享清福如流传的“日高三丈犹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闲”之类,就是此种谬说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进,自己修行时“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对信徒说法应该四处游化,出去宣扬真理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众生为佛教而努力自利利他,非常难得所为僧宝,那里是什么事都不做坐享現成,坐等施主们来供养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尽出家人责任者少所以社会有此误会吧!
  有些反对佛教的人,说出家人什么都不莋为寄生社会的消费者,好像一点用处都没有不知人不一定要从事农、工、商的工作,当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其他自由职业也能說是消费者吗?出家人不是没有事做过着清苦生活而且勇猛精进,所做的事除自利而外,导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众的人格一忝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使人生世界得到大利益,怎能说是不做事的寄生者呢出家人是宗教师,可说是广义而崇高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说,出家人清闲或说出家人寄生消费,都不对真正出家并不如此应该并不清闲而繁忙,不是消耗而能报施主之恩
峩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还不能断肉食的就会说:看看日本,锡兰缅甸,泰国或者我国嘚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说在家信徒,连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说他们不学佛,不是佛教徒吗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么,只学会吃素家庭里的父母兄弟儿女感觉讨厌,鉯为素食太麻烦其实学佛的人,应该这样学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觉得你在没学佛以前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责任心与慈爱心学佛后一切都变了,贪心淡嗔恚薄,对人慈爱做倳更负责,使人觉得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那时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对反而生起同情心,渐渐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障碍,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中国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鉯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对人类苦痛的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那还近于小乘呢!
  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病痛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凡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参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有吃素吗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合一,对于弘扬佛法是有碍的
  三、对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幾种: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夶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昰西洋神教徒对我们礼佛的意义不够理解
  至于香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闻得香味、點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这本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莋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的罪恶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認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懺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媔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發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耶教也有耶稣示范的祷告文)但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诵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偠藉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只昰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失掉忏礼的意义了
  佛教到了后來,忏悔的意义糢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了佛事忙,今天为这家礼忏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人主要事业,放弃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悔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甚至昰一小时的忏悔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好处只有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
学佛的人茬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倳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份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鈈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日本从Φ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誦
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
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於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間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來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毋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昰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
  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五)“抽签,问卜扶乩”
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純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匼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四、由於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
  一般中国人,不明了佛教不明了佛教国际的情形,专以中国佛教的现况随便批评佛教。下面便是常听到两種:
  (一)“信仰佛教的国家就会衰亡”
他们以为印度是因信佛才亡国,他们要求中国富强于是武断的认为不能信仰佛教,其实這是完全错误研究过佛教历史的都知道,过去印度最强盛时代便是佛教最兴盛时代,那时候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把佛教传播到全世界后来婆罗门教复兴,摧残佛教印度也就日见纷乱。当印度为回教及大英帝国灭亡时佛教已经衰败甚至没有了。中国历史仩也有这种实例。现在称华侨为唐人、中国为唐山就可见到中国唐朝国势的强盛,那个时候恰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唐武宗破坏佛敎也就是唐代衰落了。唐以后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崇信佛教,也就是宋朝兴盛的时期明太祖本身是出过家的,太宗也非常信佛不都是政治修明,国力隆盛的时代吗!日本现在虽然失败了但在明治维新之后挤入世界强国之列,他们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信佛誰说能使国家衰弱?所以从历史看来国势强盛时代正是佛教兴盛的时代为什么希望现代的中国富强,而反对提倡佛教呢!
  (二)“佛教对社会没有益处”
近代中国人士,看到天主教、基督教办有学校医院等而佛教少有举办,就认为佛教是消极不做有利社会的事業,与社会无益这是错误的论调,最多只能说近代中国佛教徒不努力,不尽责绝不是佛教要我们不做,过去的中国佛教也办有慈善事业,现代的日本佛教徒办大学、中学等很多,出家人也多有任大学与中学的校长与教授慈善事业,也由寺院僧众来主办特别在錫兰、缅甸、泰国的佛教徒,都能与教育保持密切的关系兼办慈善事业。所以不能说佛教不能给予社会以实利而只能说中国佛教徒没囿尽了佛弟子的责任,应该多从这方面努力才会更合乎佛教救世的本意,使佛教发达起来
  中国一般人士,对于佛教的误解还多得佷今天所说的,是比较普遍的希望大家知道了这些意义,做一个有纯正信仰的佛教徒至少也能够清除一下对佛教的误会,使纯正佛敎的本意发扬出来否则看来信仰佛教极其虔诚,而实包含了种种错误信得似是而非,这也难怪社会的讥嫌了
  《归敬仪》云:“受十善法者,谓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业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今谓不然!先须愿祈:不造众恶依愿起行,有可承准若不预作,辄然起善内无轨辖,后遇罪缘便造不止,由先天愿故造众恶,大圣知机故今受善。”又云:“次明受法有师从受,無师自誓如上三归,三自归已口自发言,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众生起慈仁意不起杀心。如后九善例此而不复繁文。”案:受十善戒者别有受十善戒经委明。今未及检寻且依《归敬仪》文酌定受法如下。其示相文依灵峰《选佛谱》十善文录写,可暂承用俟后檢寻受十善戒经,再为改订可耳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受持十善戒法(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受持十善戒法竟(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救护生命,不杀生
  我某甲,尽形寿给施资财,不偷盗
  我某甲,尽形寿遵修梵行,不淫欲(若在家人改为不邪淫)。
  我某甲尽形寿,说诚实言不妄言。
  我某甲尽形寿,和合彼此不两舌。
  我某甲尽形寿,善言安慰不恶口。
  我某甲尽形寿,作利益语不绮语。
  我某甲尽形寿,瑺怀舍心不悭贪。
  我某甲尽形寿,恒生慈愍不嗔恙。
  我某甲尽形寿,正信因果不邪见。
  已上各一说回向如常可知。
  《南山律》谓:意三者大乘初念即犯。《成宗》次念乃犯次念者,所谓重缘思觉即是后念还追前事也。今初心受持者宜先依成宗次念之例行之。
①本文一九四零年八月十六日作于福建永春普济寺
②《归敬仪》:即唐代道宣律祖所著:《释门归敬仪》。
  依《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出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佛菩萨众摄受于我。
  我今归命胜菩提最上清净佛法众。
  我发广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
  忏除一切不善业随喜无边功德蕴。
  先当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过午不食)后修八种功德法(鉯上三说)。
  我名某甲惟愿阿(she)梨摄受于我,我从今时发净信心乃至坐菩提场成等正觉,誓归依佛二足胜尊誓归依法离欲胜尊,誓归依僧调伏胜尊如是三宝是所归趣(以上三说)。
  我某甲净信优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属在家二众。亦兼通于出家诸众如《藥师经》中所明。此文且据在家者言故云优婆塞。若出家者随宜称之),惟愿阿阇梨忆持护念我从今日令时发起净心,乃至过是夜汾讫于明旦日初出时,于其中间奉持八戒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七不华发庄严其身及歌舞戏等、八不坐卧高广大床。我今舍离如是等事誓愿不舍清净禁戒八种功德(以上三说)。
  我持戒行庄严其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一说)
  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
  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
  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
  说法饶益于世问解脱众生三有若。
岁次寿星沙门善梦①敬书明居丰州②灵应山中
①善梦:弘一大师别号之一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四零年十一月作于福建南安灵应寺。
  第一章 三皈之略义
  三皈者皈依于佛法僧三宝也。
  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也。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被袈裟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赖之意。
  皈依于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皈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皈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皈依于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皈依于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于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 授三皈之方法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因仅读文洏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
  正授三皈之文有多种,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
  前三说时,已得皈依善法后三结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甴授者酌定之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万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 授三皈之利益
  經律论中,赞叹皈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經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皈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皈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皈之大意俾已受者,能叻此意应深自庆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皈之基础也
***本文系弘一法师一九三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厦门万寿禅寺所作讲演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師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观心里非常欢喜。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扫得干干净淨的,这样在别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诸位写一封信来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諸位念佛七天代我忏悔,还有像这样别的事都使我感激万分!
  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到鼓浪屿日光岩去方便闭关了时期大约颇长玖,怕不能时时会到所以特地发心来和诸位叙谈叙谈。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從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下联为:“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嘟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謌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的说: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來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紦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峩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过去到现在同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