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中日军真的不堪一击吗

诺门罕战役中的几个事件耐人寻味
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发生的一场战争。日本称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称为第1次诺门罕事件;此后至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2次诺门罕事件。
  战事于1939年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日、俄双方的军队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以苏联朱可夫元帅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乔巴山元帅为领导的苏蒙联军),但日、俄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大败结束。日、俄双方此后在二次大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诺门罕战役使东北关东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彻底落空,进而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而选择“南进政策”,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珍珠港,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灭。
  此次战役不亚于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拯救了苏联和蒙古,也拖慢了日军侵华的速度。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在这个战役中我特别关注了三个事件:
一是苏联集团军司令朱可夫一战成名。1938年苏军内大清洗后,处于无将可用的状况,斯大林临时决定启用朱可夫,他指挥装甲部队以机动战首获大捷,因此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并受嘉奖。朱可夫也凭着在诺门罕的战争经验,成为二次大战中最著名的苏军元帅。
二是日本第四大阪军团保命第一。二战中的日本军人的所作所为,似乎个个都是亡命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1939年8月,在诺门罕战役中,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仙台师团接到命令后,急行军4天从海拉尔赶到诺门坎,抵达战场当天就投入战斗,但很快就被苏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与此相反,第四大阪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按兵不动”。原因是师团内的疾病患者剧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动日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士兵们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极怠工”。从海拉尔到诺门罕,大阪师团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日宣布停战。消息传来,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上来归队,连留守的不少官兵也一边“带病”慷慨奔赴前线,一边万分懊丧地抱怨:自己居然没有机会打上这一仗!
三是伪满兴安军前线集体起义。日,伪满军少将率所部开赴前线,参加对苏作战。负责前方指挥的日军第23小松原道太郎出于对石部的不信任(石兰斌本人曾是的部下,参加过江桥抗战),将本来拟用于支援石部的野炮调去支援“兴安北警备军”(伪满军中的蒙古族部队),引起石部上下的极端不满。8月5日,趁日军不注意,石部步兵第14团第1营共378人在营长陈荣发少校率领下成建制地在诺门罕前线起义,穿越火线投奔苏军。耐人寻味的是,闻知事变的石兰斌并没有命令部队去追击他们,而是眼睁睁地看着第1营安全进入苏方一线。我爸爸是8月10日到诺门罕前线,他当时是伪满军中尉,他率部队在罕达盖山上放哨,因日军不信任,部队没有直接参战,只是遭到苏军飞机轰炸,当时草原阴沟很多,他让战士每天注意信鸽的书信来往的同时,主要就是用钢鞭阴沟捕鱼,改善战士伙食,双方停战后率部返回。1945年当苏军进攻东北时,伪满军没有进行任何配合日军作战的行动,遇到苏军就直接投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youtube 撷取于2011年韩国电影:My Way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俊植被日本陆军徵召入伍,辰雄则为陆军大佐。两人跟随日军先于中国战场遭遇到一名因战争而家破人亡的中国游击队狙击手(范冰冰饰)。后来日军于诺门罕战役中惨败,二人同时与日军残部被苏联红军所俘虏。为求生存二人被迫穿上制服成为苏军的一员,并于苏德战场上再次站在前线。二人侥倖地存活并被德意志国防军所俘虏。最后作为德军的一员,参与诺曼第战役。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背景/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两国在1904年在中国的东北爆发全面的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战胜,的东北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亦被迫把南部割让与日本。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中国的则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成立听命于苏联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满洲国与蒙古国为邻,并分别有日本及的驻军。双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边境纠纷。1938年7月,日、俄两军在中、苏、朝交界的张鼓峰便因为边界纠纷发生,结果一个月后的8月10日双方议和停战协定。
事件经过/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至9月16日,在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与苏联、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诺门罕事件,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争。诺门罕战役示意图1935年起,日本关东军驻的部队以及兴安骑兵部队,便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从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共发生多次军事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涩各支队1500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4辆,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苏蒙军队击溃。同年3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定,不断加强边防。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开进海拉尔。同年10月,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驻防。日,蒙军第24国境由山西岸涉水到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伪兴安警备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士兵立即开枪阻截,并上马追赶,将蒙军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攻占设在争议地区的伪满锡林陶拉盖哨所。5月13日晚21时,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骑兵联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奉命率600多名骑兵、装甲军队到达距诺门罕尚有80多公里的甘珠尔庙,派出进行作战准备。关东军司令部将驻的飞行侦察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关东军汽车队的100辆,归23师团指挥、使用。诺门罕战役5月14至15日,东八百藏联队在5架日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蒙军居于劣势(伤亡30余名),主动撤向河西。5月17日,东八百藏率部队返回海拉尔。依据而介入,立即将第11坦克旅开往哈拉哈河地区,同时命令驻在的第3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并将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的飞机也不断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查。蒙军骑兵第6师又渡过哈拉哈河,架起。日拂晓,由县武光大佐负责指挥的第64联队、东八百藏中佐联队及伪满兴安骑兵第1、2、8团各一部,分三个方向围攻蒙军,结果被苏蒙军击败。6月18日,朱可夫被苏军统帅部任命为第57特别军。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后,开始集结兵力,储运军需,在塔木察格布拉格、(今乔巴山)等地开辟野战军用机场,苏战斗机开始在空中与日机周旋。6月19日,苏机轰炸、甘珠尔庙和附近的日军集结地,500桶汽油被炸起火。6月21日,日军第2飞行集团团峨彻二中将把他的司令部从新京(今长春)迁至海拉尔,调来4个飞行团,集中17个战斗轰炸、中队。6月22日,苏军出动150架飞机空袭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的日军集结地和野战机场,日机也倾巢出动。双方从22~24日,在诺门罕地区上空大战3天,近60架飞机被打落在草原上。此后,苏机不断增多,而且出现,日军则逐渐丧失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诺门罕战役6月27日上午3时,137架日机在起飞,编队布满海拉尔上空。6时20分,日军机群到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上空,进行狂轰滥炸,机场顿时黑烟覆盖。日军作战部队向关东军司令部报告击落苏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6月下旬,关东军司令官命令第23师团尽快发动地面攻势。兵力共计3.6万人、182辆坦克、112门各种、180架飞机和400辆汽车。7月1日,日军在小林少将的指挥下,1.5万人的部队向哈拉哈河西岸攻击,中午时攻占河东岸的谢尔陶拉盖高地。朱可夫组织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和全部飞机及其它部队,分三路反攻。由于巴音查岗高地周围全是开阔地,非常有利于飞机和战车作战,日军全部裸露在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炮的面前。7月3日上午7时,第一批苏军轰炸机和歼击机对日军进行了轰炸和扫射。同时,苏蒙军的大炮猛烈轰击日军集群。这两股火力立即阻止日军行进,日军无法开展火力,只顾匆忙地在沙地上挖拙个人掩体。上午9时,苏军第11坦克旅的150辆坦克向龟缩在沙丘掩体的日军开火。此次关东军损兵3000人,折将40(大约以下40名军官阵亡)人。7月11日,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进行战线整顿,决定向诺门罕前线调兵。从旅顺要塞调野战重炮第3旅团,从内地调来独立野战重炮联队,从(今沈阳)、北安、齐齐哈尔等地调来反坦克速射炮中队,给23师团补充和兵员,增加飞机和车辆。诺门罕战役关东军司令部从战争一开始,就指示石井部队拟定在诺门罕地区的细菌战计划。7月13日,碇长少佐带领22名敢死队员,在哈拉哈河乘2只胶皮般顶水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细菌撒入河水里,向苏蒙军进行细菌战。竟有1340名日军染上伤寒病、和霍病,731部队军医和员,被细菌传染而亡命的达40多人。7月23日,日军在诺门罕前线各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补充和休整后,集中8万兵员,近200门各种大炮和大量对付坦克的速射炮,全线发动总攻击。24日,苏军发动反攻,日军退回原地。25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停止进攻,构筑阵地”的指示。8月4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在海拉尔建立第6军司令部,获州立兵中将任司令官,直接指挥诺门罕的战事。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在的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这是临时组织的具有独立作战职能的多种合成的大兵团。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8月20日凌晨,苏蒙军发起总攻战役。日军第6军前线各部队不少将校级军官到海拉尔休假。日军的防御设施只完成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一。上午5时45分,苏蒙军开始炮击日军阵地,150架和100架战斗机向日军轰炸扫射。日军绵延40公里的前沿阵地,笼罩在浓烈的烟火之中,日军的观察所、通讯联系及炮兵阵地全被摧毁。8时45分,苏蒙军分为3个集群,从南路、北路和中央3个方面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8月23日,日军第6军组织反攻,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全线溃败。为此,日本参谋部决定从本土抽调第5师团开赴,增加关东军的防卫力量。关东军在8月底集结4个师团在诺门罕地区,并命第6军制定新攻击的作战计划,准备与苏军决战。9月9日,日军第6军各师团已在战场集结完毕。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莫洛托夫签订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
结果/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1939年8月中,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在诺门罕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朱可夫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并于1940年5月被提前晋升为大将。日军方面,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一年后病死(有说为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斩断,后在海拉尔医院治疗时,不知怎么惹恼了伤兵,被人用刀活活地砍死在病床上。
伤亡/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诺门坎战役在中国属于一个神话级战斗,充满迷雾,歼灭国宝唯一战车师团,苏军仅仅损失6千人就摧枯拉朽般歼灭6万日军,打破了日军北上的想法,迫使其南进………
但是自从90年代开始,方面已经放开了战争时期的大批档案,日本相关资料也已经可以在国内查到。让我们逐渐明白了诺门坎战役并不是那么简单。
诺门坎战役爆发时,在东北的日军数量并不大,而且都是半个师团,另外一半是国内称为留守师团。
战役大致过程是;
(1),5月13日,日军边境守备第23师团得到,外蒙军越境进入哈拉哈河放牧。5月15日,日军出动部队将其击退。
(2),5月21日,日军通过侦查发现苏军已经开始在对岸集结,苏军投入包括步兵第57,82师,坦克第11旅,外蒙第6师等部队。日军第23师团擅自出动搜索队和步兵第64联队一部,包括伪满军等1500人出击,经过激烈战斗,战斗到5月30日深夜,日军遭到打击后撤。日军战死159人,负伤119人,失踪12人。
(3),6月17日,苏军开始对日军控制区进行,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中将以动用1个师团的兵力,委任于现地司令官的方式同意第23师团出动反击。
并加强给第23师团一个安岗战车支队,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连同第23师团本身部队合计2万人。
苏军出动,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骑兵第6,8师,以及空军一部。并且派遣了苏联第一名将朱可夫亲自指挥战斗。
7月2日,日军首先发动进攻,40多辆日本战车在夜里了突袭苏联1个装甲旅并且重创了对手,击毁苏军坦克、装甲12辆,75MM、122MM、152MM大炮12门,反坦克炮7门,卡车20辆。7月3日,继续进攻的安纲支队向苏军主阵地发起攻击,苏军利用45mm反坦克炮、苏军坦克、空军轰炸、重炮猛轰,大量铁丝网等方式阻止日军战车第4联队前进。在苏军庞大炮群面前,日军安岗支队在原本就不多的弹药用尽后,自行撤退回转后方。
日军步兵第64联队在战车部队发起进攻后,随即向预定的苏军733前进。日军率先开始突击,7月3日,第64联队攻下733高地一角。但随后,接连发动反击阻止住日军前进。这边日军刚突破就发现,就发现300多辆苏联坦克,装甲车疾驰而至,日本步兵也不示弱,用喝完水的汽水瓶制作成燃烧瓶,毁伤苏军大量坦克,号称燃烧瓶之夜,苏军这这天晚上损失坦克装甲车上百辆。在战斗中,苏军第11坦克旅配合摩托化步兵第149团防御733高地时,遭到了日军步兵第64联队主力进攻,第11坦克旅旅长雅克夫列夫上校与摩托化步兵第149团团长苏米偌夫双双阵亡。
7月3日下午15时,一直随同23师团行动的关东军副参谋长矢野音三郎少将,根据河东进攻的失利,以及亲眼看到河西岸苏军的大量坦克在炮兵、空军配合下的意外惊人反击,感到部队如继续留在西岸,将会发生危险。且通向河西的军桥数量很少,如被苏军封锁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向23师团长提出:停止,于当日晚从西岸将部队撤回。
7月3日晚,日军第23师团的2个联队开始后撤,苏军立即对撤退的日军进行阻击。苏军先以地面发射和空中投下了大批的照明弹,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接着以浓密的炮火压制日军,企图全歼日军,日军第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大佐在夜间的混战中被流弹击中,当场阵亡。
7月4日晨,战斗已集中在军桥附近。苏蒙军的步兵、、、航空兵,向这一地区进行猛烈攻击,但工兵第23联队长斋藤勇中佐,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保护军桥,以等待河西最后一个难以撤离的第26联队,中间他曾派工兵携带炸药,炸坏了苏军向军桥附近工事中喷火的3辆坦克,直到他的陆军士官学校同期同学(25期毕业于1913年5月)须见新一郎大佐率领着第26联队通过后,才下令拆桥。
日军撤退后总结认为,日军过于轻敌了,而且第23师团炮兵火力太弱,无法压制对方,更加掩护步兵无法突破苏军的大纵深防御阵地,工兵太少,后方补给困难。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打了几天发现,对方兵力雄厚,日军兵力好像是太少了。
于是日军决定增加的炮兵,由关东军炮兵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少将任团长,除了原已在战场上的野炮兵第13联队、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外,又增加了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15公分口径榴弹炮16门),独立野战重炮兵第7联队(10公分口径加农炮16门),穆棱重炮兵联队(15公分口径加农炮6门)。(以上部队皆不满员,只部分火炮出战,该部也不是一般网传的那样是日本唯一机械化牵引炮兵,机械化牵引炮兵在当时的日军中很普通)。
苏军坦克第11旅在冲击日本步兵阵地时,发现日军并不害怕坦克,更没有崩溃,反而遭到的燃烧瓶之夜,苏军第11坦克旅在7月的损失数字都赶上苏德战争的1个坦克军了。
(4),7月23日,天气晴朗,6时30分日军炮兵首先用野炮进行诱致,企图侦察苏军各炮群的位置。
果然,苏,军进行了反击,日军炮兵情报队和升空的飞机,一一记载和通报了苏军炮兵阵地的方位、距离。
根据这些数据,日军的炮群随即进行了效率射,隆隆之声震天动地,当日军每门炮打完约两个基数的炮弹后。第23师团开始出动,结果遭到苏军猛烈火力打击,仅仅夺取了几个小高地,对关键渡口还是无法控制。其原因是苏军在这里有400多门大炮,火力根本就不比日军弱,数量也比日军大得多。
此时,关东军感觉事情不对,要求调第5,7师团,并增加1个会战分弹药的要求。但这时的日军大本营,对关东军越权擅自轰炸外蒙的机场;拒绝驻青岛的第5师团增强诺门罕地区;使用象23师团这样的新部队,来解决与日本声誉有关的边境事件。这些使大本营对关东军极为不满,现在想着调人了?日军大本营给出的意见是;对此一事件,本着局部就地解决的方针,至迟于今年冬季处理完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然后部队撤离该地,如苏军再侵入争议区,视情况进行反击。兵力没有,只给了1个第6军空头番号。
虽然成立了第6军,并且拥有了超过7万人的纸面,但是真正到现地战场的就只有第8国境1个大队兵力在战役接近结束时前去接应23师团突围。其他部队都压根没有出现过。在战场上还是第23师团为主。
(5),就在日军骑虎难下之时,朱可夫也在策划一次空前规模的大反攻,从7月中旬开始,朱可夫要求苏联政府再次大规模向前线调派作战物资,以弥补前期作战的损耗,到了8月中旬,苏联向偌门坎地区又紧急输送了60000吨军火物资,其中仅炮弹就20000多吨。
8月20日,苏军开始了第一次大反攻。苏军远东第一集团军下属第36摩步师,第57,82,152步兵师,第5机械化旅,第6,11坦克旅,第7,8,9装甲旅,第212空降旅等部队以及大量的飞机、火炮,作快速、猛烈的迂回进攻。在空中苏军以每批约20架的轰炸机,由其大批战斗机掩护轮流在日军阵地上空投弹;地面则是大量滚滚而来的苏蒙军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西岸台地上的若干苏蒙军炮兵群,不停地将炮弹向日军阵地倾泻。
面对苏军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的强大装甲集群冲击,此时阵地上日军第23师团的亡命徒性格开始显现出来了。在苏军这种闪电战式的装甲部队在空中掩护下的迂回包抄中并没有崩溃,顽强坚守阵地之余,还在发起反击。8月24日上午9时30分,日军从阵地守军中抽调两个半联队,投向横宽约3公里的正面进行反击。不久,即遭到苏蒙军依托新设阵地的顽抗,接着苏军步兵第57师、第8旅、第6旅,蒙军骑兵第8师约200辆装甲车和大批的摩托化步兵,也出现在这批日军的前前后后,作持续猛烈的反击。炮兵还在日军进攻的正面,形成一条“火制”地带,使日军无法前进。
当战场情况已呈不利时,关东军于24日决定:调第7师团主力至战场,企图打破苏蒙军的围攻;25日下令调驻牡丹江市以东的第2师团、野战重炮兵联队、速射炮部队至战场;26日情况紧急时,又下令调驻佳木斯、勃利的第4师团急速至诺门罕地区。
苏军在诺门坎损失的各种武器列表
(兵器损失表:7.62mm自动步枪:198支,7.62mm步枪:1192支,马克西姆重机枪:225支,PD机枪:2264支,12.7mmDK重机枪:1挺,82mm迫击炮:8门,45mm反坦克炮:20门,76mm团属炮:14门,76mm炮兵炮:11门,107mm野战炮:4门,122mm榴弹炮:31门,152mm榴弹炮:6门,汽车,牵引车,运输车:692辆,坦克,装甲车:397辆(仅计算全毁,受伤未统计。))
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第23师团最北面的搜索队首先遭到歼灭性。苏蒙军以坦克群、密集的炮火、空中轰炸攻向日军这7个中队的阵地。每分钟约有200发炮弹在搜索队阵地上爆炸,所有的工事几乎都被炸平,接着坦克部队在日军阵地上来回冲杀。24日,搜索队尚剩不足三分之一的人员,被迫在无命令的情况下,放弃了阵地。
战斗至8月28日,在苏军巨大数量优势的及火力优势打击下,日军防线崩溃,被围日军在第8国境守备队的接应下突围,到9月1日战斗全部停息。
(6),至此诺门坎战役经过3个半个月的战斗结束。也许现在大家开始对这个打了全场的第23师团发生了兴趣。日军第23师团是一个警备性质的三单位制师团,下辖第64、71、72联队。1个步兵联队只有2909人,炮兵联队的12门120毫米炮都是第5师团的淘汰货,3个步兵联队都是新建立不久的,到诺门坎战役爆发前1个月的的1939年4月,第23师团士兵才开始野外战术科目训练,武器也低劣,火力比关内正面战场的二流师团还弱,全师团共1.5万人。日本第6军是在8月编成的,但是除了第23师团以外,大部分部队都是后来才赶到战场,由于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军部否决了第6军的复仇作战,并很快达成了停火协议。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其实表现不错,以一个师团为核心对战苏联1个装甲集团军,首先诺门坎战场是大荒原和苏军还位于高地,日军无险可守,还需要过河才能攻击苏军,整个战场地形是非常适合装甲部队发挥的。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的人员损失数字
其次,苏军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542门,飞机500架。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3比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比日军更大,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装甲车,安岗坦克支队也没有被歼灭,只是在7月弹药耗尽后,自行撤退了。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
苏军伤亡解密数据可以查阅俄罗斯的克里沃舍夫上将GF&Krivosheev的出版书籍。英文版为《Soviet&Casualties&and&Combat&Losses&in&the&Twentieth&Century》。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15251名苏军伤兵,其中由子弹造成44.2%,由(炮弹、地雷、手雷)造成48.4%,由航弹弹片造成6.5%,由刺刀造成0.9%)。
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毕竟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
日军投入弹药少,不是没有弹药。第一是轻敌,第二主要弹药都投放到了关内战场。例如,在南京战役,日军投入炮弹超过30万发,是诺门坎战役的30倍以上。(而且南京战役日军全部是精锐野战师团,根本没有在诺门坎第23师团这样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第23师团后来成为主力,也又部分原因是在诺门坎打的不错,后来才得以升级加强为野战师团)。
苏军本身,也认可此次战役获胜不易,所以在战役以后,苏联17121人获得表彰,70人获得最高荣誉苏联英雄称号,24个部队获得苏联勋章。爆发后,这些部队大多数都在苏德战场荣获“近卫”称号。可见,这些部队都是苏军当中的精锐部队。
(7)偌门坎之战后,很多违抗军部命令擅自发动冲突的日军中高级军官也遭到了清洗,整肃了陆军的纪律,加强了陆军上级对下级各部队的控制能力,使得日本陆军中下克上的传统至少在表面上基本不复存在了。诺门坎战役本是日军第23师团小笠原中将轻率的行动引发,战后他亦为此引咎自杀。
9月27日,日方第1次放回苏军被俘人员87名;9月27日、28日两天,苏方放回日俘88名(内伪满军5名)。以后双方为此于11月29日在赤塔、日在哈尔滨举行会议,直到日,才最后交换完所俘人员。
正是在诺门坎战役之后,日军才开始向东北调动陆军主力和大批贮备物资,根据日本既定国策纲要,日军大本营于日向关东军下达了“大陆命第506号”命令,要求关东军进行关东军特别演习,按对苏作战态势,展开部队。
一位参加过诺门坎战役的伪兴安军蒙古族军官在回忆录中说,当苏军大炮开始猛烈轰击时,苏军装甲部队开始发动冲击。兴安军全部溃退,这时,他看到一大队日本步兵举着刺刀向着苏军装甲部队推进,硬是打退了。
结语,说清楚,诺门坎战役的情况,对于中国抗战是很有必要的。原因是,根据那些传说,好像是苏军随便一挥手就歼灭6万日军,轻松愉快比吃饭还要。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的表现,就非常之差了,经常10多个师打不过日军1个师团。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消耗掉31000吨弹药,要知道,在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当中,苏军也只消耗了8万吨弹药。日军第23师团承受的炮击量已经达到了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接近一半了,可是斯大林格勒有多少德军?诺门坎才几个日军。
苏军投入的500架战机几乎一战就损失了一半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还损失207架战机,苏军投入的500架战机几乎一战就损失了一半。
真实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1个装甲集团军在战神朱可夫的亲自指挥下,消耗掉几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才勉强击败日军一支只有5个基数弹药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最后人员损失还比日军大,苏军还损失坦克装甲车近400辆,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而在诺门坎战役,苏军的后勤能力实际上也已经到达了极限,偌门坎战场的消耗极其惊人,导致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来维持这场战斗。不再北进,也与诺门坎战役关系不大。
战役意义/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相对于二次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过去常有中国书籍说战事发生前,日本东京当局仍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为主,夺取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事实上日本的北进论抬头反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出现的,它指的是田中新一的纲要:先拿下东南亚再向北开进。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指挥以机动战首获大捷,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嘉奖。苏联政府得到包括理查德o左尔格的情报得知日方的南进,因此应该不会即时对发动另一次攻势。苏军于是被调往欧洲;在1941年12月,朱可夫再指挥西伯利亚部队在中成功发动反攻击败德军。
历史研究/诺门罕战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诺门罕战役通过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的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提高既体现在武器装备方面,又体现在作战理论方面。在武器装备方面,“年间,苏联红军坦克增加了近2倍,飞机增加了1.3倍,火炮增加了近80%,人数增加了1倍。”在军事理论方面,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界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这种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正是以拥有大量的、火炮、装甲兵等机械化部队为前提的。“纵深战役的主要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对敌人整个战术纵深进行突击,以突破敌人正面;第二项任务是立即将机械化部队投入突破口,该部队在的协同下应向敌整个纵深进攻,直至消灭敌人集团为止。”由此可见,装甲兵作为机械化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纵深进攻战役理论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装备了大量的装甲作战车辆,为纵深进攻战役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围绕着如何使用装甲兵的问题,苏联军界却存在分歧。朱可夫认为,装甲兵应集中起来投入战斗,并建议苏联最高领导层建立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规模机械化军。在朱可夫的积极倡导下,1932年苏联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批军,每个机械化军中编制有2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机枪旅和1个独立高炮营。到1936年初,苏联机械化军的总数已达到6个,每个机械化军大约集中了500辆坦克、200辆汽车,这样一来装甲兵的力量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集中,就好比是散开的手指攥成了一个拳头。应该承认,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在组建装甲机械化军方面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期的德国只有3个装甲机械化军,至于其他国家的装甲兵部队无论是在编制规模上,还是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较之苏联更是相差甚远。但这种装甲兵编制方案并没有得到苏联军界的普遍认可,“尽管组建了机械化军,但苏军内仍有一种意见,反对建立专门的装甲部队,认为装甲部队只有分散在步兵中或其他部队中才能发挥作用,持这种意见的人不少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因此对最高统帅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通过红军参谋长向最高领导层作了反映,“反复阐明,装甲兵在现代战场上可以发挥独立的作用,这种新的强有力的武器不应和行动缓慢的步兵一道展开,这样会降低其威力。”与朱可夫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装甲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而朱可夫却坚持认为装甲兵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投入到未来的战争中。装甲兵到底应该如何使用,是应该分散,还是应该集中?当时,西方一些富有远见的对于装甲兵的认识与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不谋而合。例如,德国著名的装甲兵作战专家认为:“凡是有攻击能力的武器,凡是能帮助其他兵种前进的武器,自然就应该算是一种主要武器。至于说战车是否应该配属给步兵的问题,可以用下列假想战役来做一个澄清说明:假设红、蓝两军都有100个步兵师和100个战车营。红军把所有的战车配给各步兵师,而蓝军将其集中编成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加以直接控制。假使战线长度是300英里,其中100英里是战车所不能通过的;100英里是战车很难运用的;另外100英里则是适于战车活动的地形。那么在实战的时候就会有下列现象发生:红军战车分配各师,有一部分战车配置在战车所不能活动的地区,结果无用武之地。另一部分战车虽然可以活动,但
诺门罕战役受地形限制太大,使它们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微弱。在便于战车活动的地区,红军所能使用的战车只是它全部兵力的一小部分。反之,蓝军则不同,它可以将全部的装甲兵集中在一起,用在最有利的地区,以求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集中的不是步兵,而是集中战车。”
对于是否有必要组建独立的机械化军的问题,英国军事理论家认为:“由于坦克能比步兵以更快的速度运动,为了在战争爆发时能夺取主动权,就必须在平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化部队,以备战时迅速动员,……把坦克与步兵结合在一起就好比把拖拉机与马连在一起。要求它们在火炮协同下作战是荒唐可笑的。”朱可夫的意见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斯大林最终还是被另一种意见所说服。最终,苏联撤消了军一级的装甲兵编制,装甲兵部队以团或营的规模被编制到步兵师或骑兵师里,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对立的装甲兵旅。这是苏联装甲兵作战理论的倒退。苏军决策层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果,苏军在前没有将强有力的机械化军解散,甚至是按师一级的编制规模集中100至200辆装甲车辆,那么苏军的装甲军配合以苏军航空兵在苏德战争初期应该会对德国装甲集团军的冲击起到抵制作用,而不是以团或营为单位配置在步兵师或骑兵师 中,十几辆或几十辆被德军击毁或俘获。在苏联,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没有被苏军高层所采纳。但在,朱可夫对装甲兵的认识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43年5月,在苏军缴获的一份德国军事文件中这样写道:“朱可夫是一个说话坦率、勇于行动的人,……第一个主张大规模使用坦克,并在实践中成功的加以运用。”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正确性,最终在爆发于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中得到了检验。
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与诺门罕战役诺门罕战役诺门罕战役是“日—9月16日,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和伪与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在诺门罕布尔德地区和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的一场激烈战争。”诺门罕战役是日军在远东地区的一次军事冒险,是其实施“北进”侵苏夺取西伯利亚资源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当时,日本对发动这场战争可以说是蓄谋以久的。早在1938年秋,就着手制订了代号为“第八号行动计划”的侵苏战争计划,并在此计划的基础上详细制订了两个方案:“甲”方案规定把主要的突击区指向苏联的边疆区;“乙”方案则指向后贝加尔。最终,“乙”方案被通过。为此日本作了积极的战争准备,至1939年夏,日军在的兵力总人数达到35万,并装备有1052门火炮和350架飞机。苏联对日本的军事挑衅也有所准备,积极地向远东地区调兵遣将,日,朱可夫奉命赴诺门罕指挥苏军作战。苏、日之间于日展开的巴英查岗山之战,是诺门罕战役中一场极为关键的战斗。当时,日军与苏蒙军驻守的巴英查岗山仅隔着一条哈拉哈河。日军在兵力和火炮数量上都要胜过苏蒙军。“日军在巴英查岗山集中了10000余人,而苏蒙军只有1000余人,日军拥有近百门火炮和,而苏蒙军只有50门火炮,其中还包括从哈 诺门罕战役拉哈河东岸进行支援的火炮。”单从兵力对比来看,当时的情况对于苏蒙军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如果当时日军强渡哈拉哈河,苏蒙军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但此时苏军也并非毫无优势,相对于日军而言,苏蒙军在装甲兵方面就有绝对优势。“苏蒙军投入战斗的有苏军坦克第11旅(近150辆坦克),化装甲第7旅(154辆装甲车),还有装备有45毫米加农炮的蒙军第8装甲营。因此,苏蒙军的王牌是装甲坦克兵团,朱可夫决定立即使用装甲兵从行进间歼灭刚渡河的敌人,不允许敌人构筑工事和组织对坦克的防御。”苏蒙军在装甲兵方面的优势给了朱可夫一个将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应用于实战指挥的好机会。在指挥战斗过程中,朱可夫集中了苏蒙军的装甲车辆,给正在渡河集结的日军以突然打击。“7月3日10时45分,苏军坦克第11旅从西北实施突击。它的一个坦克营协同蒙古骑兵第8师的一个装甲营和炮兵第185团的一个从南面进攻敌人。由营长米哈依洛夫少校指挥的一个坦克营在坦克旅主力的先头序列向前推进,由指挥的一个装甲排已经在坦克营的前面冲进敌人的战斗队形。日军在苏军的冲击下绝望退败。但苏蒙军的坦克兵、装甲兵仍然不断前进,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参加了这场战斗的日军士兵中村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情况:“7月3日,几十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前车四处乱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惊心动魄’。”亲身经历此次战役的日本松本草平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7月3日,登上蒙古高台的卫生队,把物品装上3辆马车又出发了。可是刚走了不到一里路,就听见有人尖叫‘右前方苏军坦克15辆!’我急忙拔出战刀大喊:‘全体卧倒’!话音未落,苏军坦克就开了火,15辆坦克扇形散开朝卫生队冲了过来。……遍地死伤士兵我不能不管,他 们有的被坦克压成了乌鱼干,有的被压断了腿,还有被炮弹炸死、炸伤的。眼前的战地救护已使我忙得团团转,根本顾不上追赶前线部队。”诺门罕战役从的日记与回忆录中,不难看出苏军是在日军渡河尚未完成集结的时候,集中了全部的装甲兵力量,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向日军发起突然袭击,致使日军遭受惨败。此次战役,苏蒙军投入作战的坦克近150辆,装甲车200余辆。单从装甲兵的使用数量来看,此次战役的规模并不算大。但这种集中使用装甲兵独立的完成对地面任务的作战方法,体现了朱可夫,巴英查岗山之战不仅验证了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正确性,还使苏军在战役初期由于兵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不利局面得到了扭转,从而奠定了整个诺门罕战役的胜局。,苏联、蒙古与日、“满”当局在莫斯科签署了停战协定,长达4个月之久的诺门罕战役以苏蒙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暂时解除了日本在远东地区对苏联的威胁。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在诺门罕战役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 诺门罕战役与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发展在诺门罕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朱可夫获得了“”的称号,并于1940年5月被提前晋升为。不久,升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随着朱可夫地位的提高,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受到了苏联高层的重视。在诺门罕战役中获得的实战经验也使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有了新的发展,苏军的装甲车辆在诺门罕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一)诺门罕战役与苏联装甲车辆的改进诺门罕战役在诺门罕战役初期,苏军装甲兵表现得非常出色,在与日军装甲部队的较量中苏军装甲兵占有绝对优势。“日,在苏日诺门罕战役中的坦克交战中,双方投入了100辆左右的坦克和。此战中苏军坦克和日军均是小坦克。但是日军坦克出场次数十分少.”在整个诺门罕战役的坦克战中,日军的装甲部队并没有给苏联装甲兵带来多大损失,但日军所采用步兵自杀式冲锋配合以集束和土造在诺门罕战役初期的确摧毁了很多苏联装甲车辆。“苏式坦克的汽油发动机给部队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苏军损失的坦克80%是被日军步兵击毁的,其中一多半是被火焰瓶(燃烧瓶)引燃的。”苏军坦克容易起火主要是由于当时苏军的装甲车辆以汽油发动机为主,诺门罕地区的夏季本来就十分炎热干燥,加之日军燃烧瓶的攻击,坦克发动机内的汽油遇高温自然就容易起火。针对这一问题,苏军提出了对装甲车辆进行改装,战后在12月,装备V-2柴油机的BT-7M开始生产。回忆到:“诺门罕之战初期,土造的燃烧瓶的确发挥了威力。烧毁了不少苏军装甲车。可是到了战争后期,这种土造的武器就不灵了,据说苏军把所有的烧汽油的坦克全部改造成了烧柴油的,并且后面还加上了防护板。这样,即使燃烧瓶投上去也很难燃烧起来。”事实上苏军的坦克发动机改造都是在战后进行的.除此之外,在诺门罕战役中某些型号的苏军装甲车辆所存在的问题并非改装可以解决,如和T–26型坦克装甲防护十分弱以致于战役中出现的最大坦克是97式等。“尽管朱可夫使用装甲兵打了胜仗,但也发现T–26型和BT-7型坦克存在某些缺陷。此后,苏联研究设计了一个新的装甲车辆序列,其中包括在二战中赫赫有名的。” 通过对原有装甲车辆的改进和对新型装甲车辆的研制与开发,使苏联装甲兵的作战装备有了很大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前提。(二)诺门罕战役与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提升诺门罕战役博物馆诺门罕战役的胜利使朱可夫对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更加坚信不疑。1940年,朱可夫在参加苏联最高统帅军事会议时第一次提出:“以机械化部队为骨干的方面军和方面军群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进攻的新理论”。这一新理论的提出,是朱可夫在吸取了对日作战经验之后,对纵深进攻战役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在这种新的作战理论中得到了充实与提高。从的对装甲兵的集中使用,发展到使装甲兵、航空兵、摩托化步兵相互配合,的新思想。看似简单,但其中对各兵种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与统一指挥所提出的要求是相当复杂的。朱可夫通过诺门罕战役的实践,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加紧组建机械化军对苏联的意义。1940年在受到斯大林接见时朱可夫说道:“如果我没有2个机械化旅和3个摩托化装甲旅,肯定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合围并歼灭日军第六集团军。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和机械化部队。”对于在即将爆发的苏德战争中,苏联装甲机械化军将起到的作用,朱可夫认为“如果法西斯德国把战争强加到苏联头上,苏联就得同装备有大量的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及强大空军的军队作战,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必须继续组建坦克和机械化兵团,以便在力量对比上与德国相等,还必须改编、改装和防空、防坦克部队,这是实施陆上 进攻的先决条件。”对于装甲兵、机械化步兵在未来战场上的地位,朱可夫反复强调:“德军陆上进攻的骨干力量是以坦克为主导的,坦克与机械化军队的出现,是当时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顺应了战争发展的需要与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着当时陆上作战的发展趋势。如果仍站在自我封闭的立场上对待这场残酷的战争,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节节溃败,以及大片苏联领土的沦丧证明了这一“代价”的确是巨大的。同时,也证明在当时朱可夫对机械化兵团,尤其是对装甲兵方面的认识是正确的。
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在苏联的装甲兵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苏军装甲兵部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抗击侵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外界评价   /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苏军的坦克“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日,《纽约时报》的社论这样评价苏联红军和日本军队在蒙古草原上的这场苦斗,时报不屑一顾地嘲讽道“(他们)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直到两年后日本人的炸弹劈头盖脑地扔到了珍珠港,美国人才明白过来,恰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作战对象,恰恰是他们根本瞧不起的这个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一击。美国人为自己的骄傲和轻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的洛伦兹教授曾说过:“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产生的“”却令人瞠目。诺门罕战役便是典型的一例,当初谁能料到亚洲腹地一场不起眼的边境冲突,会为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首都教育学报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1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32:27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门罕战役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