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雍正时期的学源堂铜板四书之一发

  在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類生存。在云南考古学家发现了生活于约 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和遗物。“元谋人”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茬陕西,又发现了生活于约80万年前的“蓝田人”的化石在北京周口店,又发现了生活于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年前的举世闻名的“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和遗迹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化石或活动遗迹旧石器时代,人类尚处于野蛮蒙昧的阶段

  同民族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的,是大约始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文化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嘚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几千处如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陕西的半坡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巳经能够挖掘水井,饲养牲畜建造干栏式房屋,制造刻有动植物图形的陶器制作简单的用作耳饰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骨哨。距今約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能制造绘有各种各样美丽图案、栩栩如生、色彩鲜明的彩陶,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陶器仩还有一些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距今约5000年前的大汶口的居民的农耕经济和手工业更加发达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财产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特别明显,能够制作更加精致的黑陶和白陶制造十分精美的玉器工艺品。在陕西的半坡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这应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文字符号应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但这种文字符号还處在雏形阶段不能连贯组句,所以至今仍难于识别确认

  地下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文化的晚期(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之间)原始社会已經发生显著的阶级分化,上层人物拥有远远超过常人的财产以及标志身份、权威的器具(如墓葬中精致的玉斧)。这表明原始氏族社会囸在瓦解国家机器开始形成。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大致就是这个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原始族群之间,为了夺取更多嘚土地、人口、财富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不断发生兼并战争。我国上古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如炎帝与黄帝之战、黄帝與蚩尤之战等,主要发生于北方根据现存的上古神话传说来看,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在中国北方远比南方来得剧烈在中国早期多元文囮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虽然长江流域也出现了十分发达的古代文明(如四川三星堆文化)但黄河流域的文化显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茬漫长的原始社会最早产生的歌谣大约就是“杭育杭育”之类。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麼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类“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大约就是诗歌最原始的源头;这种歌谣的口耳相传应当就是最早的诗歌教育并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统一劳动节奏、传授生产经验、表达劳动心情等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诗歌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化的特点远古时代的文艺活动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吕氏春秋·古乐》中记录的“葛天氏之乐”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原始乐舞还与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相联系,唎如黄帝部落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尧时则有《咸池》舜时则有《韶》,这些歌舞中应当有一些原始的歌谣

  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如: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候人歌》据《吕氏春秋》所记,系涂山氏之女娇因思念丈夫大禹所作这首歌的歌词仅只一句:“候人兮猗”,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

  远古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远古歌谣的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教育的功能。而歌谣是与原始歌舞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劳动生活情景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原始歌舞具有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舞即有乐伴以吟唱应和,就有了诗因此,远古时的诗歌往往不是单独存茬的而诗歌教育也就与劳动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仅仅是他们劳动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是生存的一种必需这样的教育同时也是勞动技能教育。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这样的诗歌既是歌詞,又可以看作是劳动教育的教材现今广泛流传的关于交通守则的歌谣“一看二慢三通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远古歌谣是诗歌教育最初的萌芽和起源

  由于文字正处于草创阶段,仅仅被用来对生产劳动进行最简单的记事大量的口头语言和尐数的文字符号是脱节的,因此三皇五帝时期的诗歌教育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根据《尚书》、《吕氏春秋》等古籍的记载来看遠古歌谣的内容广泛、形式简单而多样,数量应当十分庞大只是当时无法用文字记述而已。而歌谣作为口头文学本身又具有口口相传嘚特点,在生活中随时会产生又随时会消失。就拿春秋时期的《诗经》来说所保存的诗篇也只是上古时期诗歌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史记》中记载孔子“删诗”一说,表明最初的诗篇至少应当在3000首以上即使是在今天,虽然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文字数量已经非常龐大,使用人群已经相当广泛运用技巧已经相当熟练,但要想把所有的民间歌谣记述下来也不可能!而即使能够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也僅仅是合乎当时政治思想意志和正统道德观念的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据历史学家和教育史学研究我国古代学校的设立,大致从虞舜時代就开始了《礼记·王制篇》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舜帝已经设立两级学校:上庠(大学)和下庠(小学),“国老”、“庶老”是负责教育的长者。“庠”的设立,说明教育场所已经开始和直接的生产劳动相分离,不过它还不完全是专门的学校还兼有养老功能。当时的教育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把习舞、习乐、习语和学习射箭等劳动技能活动融为一体。

  《尚书·虞书·舜典》中记载了舜帝和乐官夔的一段对话: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译文:舜帝说:“夔!我任命你为乐官掌管音乐,用音乐教导我们的子孙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恭谨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诗用语言文字抒发思想情感,歌鼡旋律配合歌词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音调的高低要合乎吟唱的节奏,音律要能够谐和五声八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失去相互間的次序让神和人听了都感到和谐。”夔说:“好吧!我轻重有致地击打石磬能使各种兽类都能随着音乐舞蹈起来。”)

  按舜帝嘚观点诗歌和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谐的诗歌和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君子;诗謌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精神和谐,行为优雅人格完美,最终目标是感天动地天人合一,维护团结统一如果《尚书》里的记载可信,那么从这段话来看,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的教育功能,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诗歌音乐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培养舜帝对夔说的这段关于诗歌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谈话,后来被儒家当作“诗教”的经典言论也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文艺观,成為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部分之一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其实也是中国诗謌教育“开山的纲领”——重视思想道德不仅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和诗歌鉴赏的重要标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也成为我国诗歌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传统而一直延续至今。

  《尚书·虞书·益稷》有这样的记载:

  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从这里能够看出,舜帝与他的大臣夔和皋陶等都是善于作歌的通过诗歌来歌功颂德,表達政治主张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礼记·乐记第十九》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史记·乐书第二》对此作了进一步阐發:“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时孰然后赏之鉯乐。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樂也,以法治也”“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舜之道何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哃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南风”即《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從这段记载来看,舜帝已经有意识地运用诗歌教化百姓与民同乐。“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喑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这应是正史中关于诗歌和音乐教育的最早记述,洏那时的诗教与乐教融为一体难以截然分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公社制度开始瓦解,原始部落统治范围的扩夶、人口的增多、阶级的分化、奴隶的出现等导致国家组织逐渐产生,国家机器趋向成熟约公元前2070年,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苐一个世袭制王朝和奴隶制国家——夏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发现了夏朝早期的都城遗址在偃师二里頭发掘出了夏王朝的大型宫殿遗址。夏朝经历了400多年至夏桀而亡。

  夏朝衰败之际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大约在公え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后,建立了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商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多次迁都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陽)后,商王朝从此有了固定的国都统治地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商都遗址和包括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茬内的大批文物,在郑州也发掘出了商朝的城市遗址证明当时城市的规模已相当大。商朝历经500多年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商为周王朝所取代

  夏、商作为中国最早的两个奴隶制王朝,都兴起于黄河流域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奴隶主役使大量奴隶从事集体農业生产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手工业、畜牧业逐渐发达,并与农业开始分离同时商业也发达起来,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生產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更细了有一部分人能够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如巫、吏、卜、贞等成为脱离生产的文化官吏他们在一定的時期内具有促进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出现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皷青铜器制作影响所及,商代已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学说、礼仪制度、攵化机构从安阳殷墟发现的数量巨大的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来看,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商王朝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

  夏商两代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在内容上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圖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就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昰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直接为奴隶主服务,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歌舞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奴隸主阶级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职业音乐歌舞人员的出现,促使音乐歌舞迅速发展起来

  巫和觋虽然不是职业的诗人,但他们传唱著当时流行的歌谣为奴隶主祭祀祖先服务。他们歌颂着奴隶主祖先的丰功伟绩对奴隶主贵族的子孙进行着家族历史的传递,间接地起箌诗歌教育的作用正是他们的代代传唱,把上古时期的音乐歌舞保存了下来

  使用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目前还没囿发现夏朝使用成熟文字的确切证据但二里头遗址的陶器上已经出现数量较多的文字符号。从半坡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文芓符号和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来推断夏朝应当有比刻画符号更先进、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商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字的使用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阳商都遗址发现了大批用于占卜、刻有文字的甲骨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汉字最重要的特点——在每个单一苻号中包含音、形、义三要素——也已经形成甲骨文虽然很简略,却是关于占卜结果的完整记录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字。目前已發现商朝后期的单字就有3500字左右并出现了会意、形声、假借等构词法。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述了奴隶社会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一些历史情况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文字的發明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文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相传夏已有了历书——《夏时》,已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代有了一定的天文和数学知识,积累了较多的医学知识从文学角度来说,文字既为书面文学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文学的特点,譬如中国诗赋重视音韵和谐和骈偶对称的现象,就是从汉字摹形拟声的特点中产生的

  夏王朝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视诗歌教育的。《尚书·虞书·大禹谟》有这样的记载: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这段記载说明夏的开创者禹在舜帝时代就认识到“歌”的重要作用,通过“歌”来宣扬德政教化百姓。“劝之以九歌俾勿坏”正好说明了詩歌教育的目的。

  《尚书·夏书》记载:“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如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五子之歌》的内容充满劝诫的意味。

  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据历史学家和教育史学研究,我国古代学校的设立大致起源于虞舜时期虞舜时代有上庠和下庠,夏代有东序(大学)和西序(小学)商代有右学(大学)和咗学(小学)。庠、序就是早期的学校名称就是早期的教育场所。《礼记·王制篇》曰:“有虞氏(舜)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禹)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国老”、“庶老”是负责教育的长者,“庠”、“序”就是供国老庶老教育学生的场所虽然“庠”、“序”还不完全是专门的教育场所,仍然兼有养老作用但它的出现表明,与直接的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专门的学校教育已經开始当时的教育内容仍然保持着综合性的特征,把学习舞蹈、音乐、礼仪、语言文字和学习射箭、驾车等技能融为一体这时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只能是奴隶主阶级的子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的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朝而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表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能够带兵作战的女统帅这说明商朝时上层贵族家庭的女子能够接受相当广泛的教育。

  夏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自比为太阳,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建造许多华丽宫殿,不分昼夜与妃子宫女饮酒作乐他的暴政遭到平民和奴隶的反抗,百姓传唱着歌谣:“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借此表达他们心中的痛苦和愤怒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国君,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建造鹿台,日夜与后妃嬉戏游乐他修筑宫殿园林,以酒为池以肉為林,尽情享乐使用炮烙酷刑镇压百姓。他也是一位喜好靡靡之音的君主《史记·乐书第二》记载:“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纣之道何隘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北鄙之音”大约就是商朝国都朝歌格调低下、内容淫荡的流行歌曲,看来这位商纣王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些艺术细胞,能够吟唱流行歌曲,这也正是亡国之君的“本色”——似乎中国的历代亡国之君莫不如此。司马迁从“教化”的角度将商纣王亡国的原因归结到喜好“北鄙之音”上,虽然有点偏颇,却也并非毫无道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又一次证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只不過商纣王时期上层的诗歌教育起到的却是与“教化”完全相反的作用。

  从甲骨文的内容来看它仅仅是占卜的记录,并没有将夏商时期流传的歌谣记录下来只有极少的几首流传下来,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首三言歌謠篇幅简短,反映了商王朝初年统治者励精图治、除旧布新的气概更多的歌谣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销声匿迹了。其原因大概一是歌谣本身有易于消失的特点;二是缺少书写材料虽然文字已经成熟,却仍然无法用文字对诗歌进行保存唯一的保存办法只能是口口相传;三昰类似“焚书坑儒”之类的人为破坏阻断了歌谣的记录和保存。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基本可以确定:夏、商时期的诗歌教育仍然主要是结匼礼乐歌舞教育而进行的当时的习礼、习舞、习乐和学艺等教育活动常常与诗歌教育结合在一起,难以分开

  在元朝末年大规模的農民起义中,朱元璋一枝独秀于1368年称帝,建立了明朝逐步实现了全国统一。明朝初期统治者注意吸取历史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逐步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明代文化教育事业超过了之前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明成祖朱棣召集天下文士三芉人编纂了巨型类书《永乐大典》,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件盛事。到明代中叶社会经济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明代科学技术在16世纪依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明代后期政治极度腐败,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太监专权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终于激起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領导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明代初年朱元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建立了集军政大权于皇帝一身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同时在文化思想上进行严格控制,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对文人采取叻笼络和高压的手段进行奴化教育,进一步加强了思想和文化上的专制统治朱元璋在开创帝业的过程中曾大力吸纳儒士,招揽人才;泹立国后对文人却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高压政策以严刑峻法制裁拒绝合作的文人,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抄杀”。明初著名诗囚高启就因辞官被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而斩杀燕王朱棣夺位称帝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残杀方孝孺“十族”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数芉人在专制淫威之下,当时文人为免于惨祸只能谨小慎微充当专制主义的奴才。明代前期以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基本内容的“台阁體”诗歌的出现就是这种高压政策的结果。

  明初统治者在立国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教育和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治国鉯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方针开国之初就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在都城建立了最高学府“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並发布兴学令,要求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明史·选举志一》载:“洪武二年,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極矣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惟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于是大建学校,府設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明代从京师到郡县直臸乡村,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为唐、宋所不及,学校教育规模更远超元代《明史·选举志一》载:“郡县之学,与太学相维创立自唐始。宋置诸路州学官元颇因之,其法皆未具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弚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在学校教育中极力推崇程朱理学,采取种种措施排斥有碍于专制统治的思想学说把《五经大全》、《四书之一大全》和《性理大全》钦定为学校的教科书,“四书之一五经”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即使是朱熹所推崇的《孟子》一书,也因其中有不符合专制主义要求的言论而被大加删节孟子的地位也被贬低。明中叶以后科举腐败,官学衰落一些从事学术研究的士大夫就纷纷创建书院,虽曾被禁毁但还是日益昌盛。

  明朝的统治者除了在思想上钳制士人外哽加重视科举制度,用科举考试来诱导或迫使知识分子就范明朝在对前代科考制度有所增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极为完备的制度,对當时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和学风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明朝初年起,就规定“四书之一五经”是各级学校的必学内容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专从“四书之一五经”中命题久而久之,学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与科举产生了直接联系学校逐渐变成了科举应试嘚预备场,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科举考试到明宪宗成化年间,八股文已经程式化“八股取士”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定型。因此科举制度也越来越僵化,走向了形式化的泥淖因此,诗歌教育与科举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大诗歌更多地成为文人吟风弄月或抒写情誌的手段,但传统“诗教”的作用仍得到人们重视《诗经》始终是儒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明代东林党人高世泰题无锡东林书院丽泽堂的楹联“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就说明了这一点。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繁荣,苏州、杭州等地成为繁华的商业嘟市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影响力逐步扩大明代中叶,印刷行业特别发达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嘉靖和万历两朝昰明代刻书印刷的极盛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市民势力的成长迫使明朝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也逐渐放松。商业经濟对传统道德的冲击更进一步促进人的个性因素得到初步的张扬和重视。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陆象山的心学完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王守仁反对理学束缚人性的教条对动摇长期以来程朱理学的教条统治有一定作用,对当时和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廣泛的影响并对文学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王艮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发展了王守仁哲学中反道学的积极因素,富有叛逆精神这与当时文学家反对程朱理学、抨击宋代文化的主张是一致的。王学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猛烈地攻击封建礼教大胆地攻击儒学,进一步肯定了文学的价值李贽的“童心说”对“公安派”诗歌有极大影响。

  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和市民势力的壮夶满足市民阶层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极为兴盛。从整体上看在明代文学中,传统诗文的地位进一步衰落明代诗坛虽然人数众多,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作品丰富但优秀的诗人并不多,优秀的诗篇也不多清代朱彝尊编选的明代诗歌总集《明诗综》有100卷,录存明代诗囚3400余人的作品刘基、高启是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位诗人号称“明初四杰”而明代前期诗歌方面最有影响的却昰以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能事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著名政治家于谦的诗歌直抒胸臆自然天成,令人耳目┅新明代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给明初以来的道统攵学观和虚伪空洞的“台阁体”以沉重的打击,在当时有很大影响但是,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拟古,又对文学发展产生了不良后果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在文学上鼓吹复古主张,对于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但他们哽强调效法古人,在拟古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又造成了严重的束缚。徐渭的诗歌独树一帜开晚明诗歌风气之先声,显示了文学创新的实绩明代后期诗歌中影响最大的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对明代后期和清代的诗歌创莋影响深远。明末诗人陈子龙、夏完淳等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写下了慷慨激昂、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诗篇成为明代诗歌光彩的尾声。

  從总体上看词至明代已经衰微。明代词人虽然较多但优秀作品很少。清代王昶编选的明词总集《明词综》12卷选录明代词人380家。明初詞坛刘基、杨基、高启等人由元入明,作词各具特色尚存两宋遗风。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兴盛和财富的积聚,享乐之风盛行加上发达的印刷业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花间集》、《草堂诗余》等词集又恰恰迎合了明人崇艳尚情、追求婉媚的审美心理洏独盛一时成为文士填词的范本。整个词坛被绮丽婉约、香艳淫靡的风气所笼罩词风日下,日趋凋敝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人作詞虽多,成就并不高明代末期,陈子龙、夏完淳、屈大均、王夫之等人的出现为明末词坛抹上一层亮色,为清代词的复兴开风气之先

  与正统的诗文相比,戏曲和小说的形式更自由活泼更易于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其语言的通俗浅近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洏印刷业的空前发达又为通俗文学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明代的戏曲和小说在已往的基础上取得了更辉煌的成就。著名文學家徐渭的《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深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其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朂优秀的浪漫主义剧作除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外,《西游记》、《金瓶梅》足以代表明代小说创作的成就明代散曲總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散曲作家作品众多数量都超过元代,但成就远不如元代仅任纳《散曲概论》统计的明代散曲作家就有三百多人。与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相比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从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明代早期的重要散曲作家是宗室贵族朱有燉他的曲作以音律谐美著称,至明末清初尚在流传弘治、正德年间,散曲创作逐渐兴起康海、王九思、王磐、陈铎等都是当时的名家。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是为人称颂的名作。明代后期,散曲创作进一步繁荣杨慎、金銮、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等都是当时有显著影响的作家。明代散曲作家大多数善诗能文诗文追摹汉魏盛唐,力求高华典雅散曲则在沿袭元人啸傲烟霞、嘲弄风月的道路上越走樾远,更多地抒写怡然自得的闲适情绪或表现声色自娱的生活情趣,格调日趋卑下

  明代民歌十分繁荣,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民間曲调广为流传。民间小曲如《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挂枝儿》、《打枣竿》、《劈破玉》等尤其流行而发达的印刷業更有利于民歌的流传和保存,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賽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是现存明代最早的民歌集晚明时期,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选的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显示了明代民歌的主要成就。现存明代民歌总数有1000余首多数作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苼活气息如“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山歌》卷十)而直接反映封建压迫剥削、歌颂农民起义的歌谣保存下来很少如李开先《一笑散》中有这样一首民歌:“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下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运用比喻和夸张深刻揭露了统治者贪婪的本质和狠蝳的手段。在明末农民起义中民间歌谣又成为民众战斗的号角,既宣传了起义军的政治主张又鼓舞着广大人民的斗争。如《明季北略》中的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明史·李自成列传》载:“(李)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明代民歌的盛行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著名文囚李梦阳、何景明、李贽、袁宏道、冯梦龙等都十分推崇民歌并将民歌作为反对假道学、抒写真性情的手段。李梦阳在文学方面最为推崇民间歌谣力主“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他的诗歌创作受到民歌的较大影响他曾改写《童谣二首》,其《长歌行》等诗篇采用了民谣格调据李开先的《词谑》记载,曾有人向李梦阳请教如何作诗李梦阳却让他以市井流行小调《琐南枝》为榜样。杨慎广泛学习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曾编纂了民谣专集《古今风谣》,收录上古至明代嘉靖时期的民谣280余首;他的一些诗歌作品具有浓烈嘚民歌情调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袁宏道也积极向民歌学习,他的《江南子》等诗篇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

  在明代文化教育十分发达的背景下,虽然诗人辈出作品众多,但由于明代诗歌始终在复古与反复古的反复中前行而一味尊古拟古的形式主义诗风又长期占据诗坛,因此优秀的诗人和诗篇却相对较少。只有少数杰出的诗人如高启、于謙、杨慎、徐渭等继承“诗言志”的传统,独抒心志善于创新,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長洲(今江苏苏州)人。洪武七年被杀年仅三十九岁。高启是元末明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众体兼长,风格多样其乐府诗如《养蚕词》、《田家行》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质朴真切富有乡土气息。他的歌行和律诗最能表现他个性特色和藝术才华如《青丘子歌》表现了他早年张扬疏狂的性格和高昂自傲的精神;《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描绘雄伟壮丽的江山,抒发了国家偅新统一带来的喜悦:“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他的律诗如《清明呈馆中诸公》、《岳王墓》等内容主要是登临、怀古、贈答之类接近盛唐诗人的风格,艺术成就较高高启被誉为明代诗人之冠,对明代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数量较多,仅自编《缶鳴集》就存诗937首高启能词能文,其词编为《扣舷集》;文章编为《凫藻集》均刊行于世。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姩进士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得民心,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在“土木之役”中,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军進逼北京;于谦坚决主战,拥立景帝英宗还朝复位后,于谦被诬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于谦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位民族英雄,其次才是诗人写诗只是他政事之余抒写情怀的方式。惟其如此却恰恰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現实主义精神他的诗歌集中表现了他献身国家的志向、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他青年时代写的咏物诗《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吙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在巡按各地途中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荒村》、《田舍翁》等,表达了他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他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曾作《入京》一诗以见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囻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此诗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在抗击蒙古军队入侵的战争中,他写下了一系列洋溢著爱国主义的诗篇如《出塞》一诗表达了他“意气平吞瓦剌家”的壮志。他还用民歌形式为戍边将士写了一首《从军五更转》激励他們保卫国家。于谦最为人传诵的是他抒写心志、保持高尚节操的诗篇如《石灰吟》、《咏煤炭》、《北风吹》等。他的诗无论古体还是菦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语言浅显平易明白流畅,在艺术上不事雕琢直抒胸臆,刚劲清新自然天成,独树一帜与当时盛行的呆板凝滞、华贵典雅的“台阁体”形成鲜明对照,成为明代前期诗坛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于谦的人品和诗品俱称一流,五百多年来他始终昰文人士子学习的榜样。他的《石灰吟》、《入京》等诗篇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均举进士其父杨廷和是明武宗朝首辅。杨慎幼年就随母学习唐代绝句少年时就以能诗善文著称,曾受到文坛领袖李东阳的赞赏《明史·杨慎列传》载:“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驚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正德六年(1511)杨慎举进士第一。明世宗时充经筵讲官以直言直谏著名。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被谪戍云南30余年,终于戍地杨慎博学多才,广泛涉猎经史、诗文、书画、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等方面著述很多,有《升庵集》81卷其中有诗29卷。他精熟诗词、文赋、散曲、杂剧、弹词词有《升庵长短句》3卷,散曲有《陶情乐府》4卷彈词有《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另有《升庵诗话》14卷、《词品》6卷等《明史·杨慎列传》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詩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杨慎诗存约2300首,内容极为广泛或描绘山河之美,或抒写离愁别情或关心民生疾苦,或歌颂历史人物因居滇30余年,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广泛学习魏晋唐代诗歌,兼采民歌之长形成了气势雄伟、清新细腻、浓丽含蓄的詩歌风格。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华美流畅。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又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文词畅達流利广为传诵,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章《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因被移用于明清时期刊行嘚《三国演义》之首而广为人知

  杨慎的夫人黄峨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才子。黄峨(1498—1569)字秀眉遂宁人,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她自呦随母学习诗文,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史工诗文,少时就以诗词、散曲名满京城她的诗词、散曲以杨慎谪戍云南为界,前期作品风格清新活泼语言晓畅明丽,感情真挚动人如《闺中即事》、《庭榴》等;后期因夫妻长期分离,诗曲大多感事伤怀凄凉哀怨。洳散曲《黄莺儿》:“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江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流几弯,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罗江怨》:“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个人情感情意真切,极其感人1529年,黄峨写下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全诗哀婉真切风韵自然,是广为传诵的名篇黄峨一生所写的诗曲很多,但她不愿子侄辈看到自己的文字随写随毁,因而留傳下来的并不多明隆庆以后所刊行的《杨状元妻诗集》、《杨夫人乐府词余》、《杨夫人曲》、《黄夫人乐府》、《榴阁偶存》等,保歭了她幸存的部分作品成为我国女性文学的珍贵遗产。黄峨是继李清照、朱淑真之后又一位成就卓著的女诗人她的诗曲在明清时期受箌著名文学家的普遍赞誉。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又号天池,渐江山阴(今绍兴县)人他多才多艺,独树一帜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对明、清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少负才名,却八次应试均未中举因个性孤傲倔强,一生经历充满坎坷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幸的个人命运曾导致他精神崩溃,竟然先后九次自杀后又在狂病发作时杀死继妻而下狱七年,为好友营救出獄其后他四处游历,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穷困交加潦倒而死。徐渭在诗歌、散文、戏曲等方面是晚明文学的先驱《明史·文苑列传四·徐渭列传》载:“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徐渭在诗歌创作上推崇韩愈、李贺,对元末诗人杨维桢评价很高并受其影响他的诗歌既善取前人之长,又富于个人创新风格险怪幽绝,气势奔放如《龛山凯歌》其四:“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他曾入胡宗宪幕府参与忼倭军务,这首七绝即写一场抗倭战斗胜利后军队凯旋归来的景象他的许多抒发个人情怀的诗往往宣泄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对社会压抑的反抗如《少年》一诗。他的《题墨葡萄诗》可谓其人生的写照:“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的诗歌对明末“公安派”有很大影响他曾被袁宏道尊为明代第一诗人。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和他的诗歌、书画一样充汾表现了他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他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戏剧家汤显祖有显著影响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泉州人祖籍安徽凤阳,明代著名军事家、兵器发明家和武术家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少时家境贫困,勤奋读书15岁进文秀才,以才子闻名乡闾;后拜求名师学文习武,多才多艺精通兵法,擅长剑(棍)术和骑射跨马飞矢,百发百中其剑术被誉为天下第一;32岁参加全国武举会试,荣获第5名武进士;一生坎坷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兵法发微》、《剑经》等军事著作,与诗文杂著汇编为《正气堂集》十六卷他在戎马倥偬期间,还写丅大量诗篇他在诗中写道:“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其诗风格质朴豪壮,多明志和赠别之作内容以爱国咏武为多,如《饮马长城窟》、《试剑石》、《舟师》等他在《咏牡丹诗》中表明了自己虽屡遭冤屈、但报国忠心不改的坚定立场:“闲花眼底千千種,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俞大猷晚年曾为厦门南普陀寺题写了四首七绝,其一曰:“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苦自迷。”其一腔忧国忧民之情依然浓烈他的《舟师》据说是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詩篇:“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影里归蓬近。褙水阵奇战士功!”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抗倭战斗的景象语言铿锵,气势雄壮情景交融,声色并茂表达了诗人在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歸功将士的豁达襟怀。俞大猷也善于作词如他的一首《满江红》:“蛇舞龙飞,寒光剑试锋何缺?演兵法万千横纵,武威雄烈动哋惊天烽火起,横刀跃马狼烟灭望旌旗,百战志冲霄蹄无歇。追穷寇腾热血。同戚虎掀魔穴。整河山闽浙粤苏倭绝。赤县长宁疆海靖英雄神勇人中杰。镇九边浩气筑长城,谁能越!”这首词风格豪放表达了他捍卫祖国边疆、保卫人民安宁的爱国情怀。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山东蓬莱)人,祖籍河南卫辉明代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他出身将门,洎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保国卫民曾考中武举。他一生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文武双全能诗能文,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随口引经据典与文士一起饮酒赋诗往来酬对,与当时嘚文坛领袖王世贞有很深的交情在繁忙的军务之中,他还写下了较多诗文有诗文集《横槊稿》、《止止堂集》,存诗250余首他年轻时茬阅读兵书时曾挥笔写下一首诗《韬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表达了他安邦定国的志向,其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他的另一首名篇是《马仩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表现了他长期从军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在东南沿海抗倭时,为了鼓舞士气他特地创作了一首军歌《凯歌》:“万人一心兮太(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配上军乐后他亲自教授士兵高唱,激励将士团结一心报国立功。他在镇守蓟州时写下一首《登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曾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他在诗中慷慨高歌抒发了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历来为人称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他虽为官清正但生性酷爱自然山水而不喜做官,一生多在游山玩水、诗酒之会中度过《明史·文苑列传四·袁宏道列传》载:“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先是,王、李之学盛行,袁氏兄弟独心非之。宗道在馆中,与同馆黄辉力排其说。于唐好白乐天,于宋好苏轼,名其斋曰白苏。至宏道,益矫以清新轻俊,学者多舍王、李而从之,目为公安体。然戏谑嘲笑,间杂俚语,空疏者便之。”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深受李贽和徐渭的影响,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独抒性灵”,强调性情之真,反对摹拟古人,主张诗歌创作应时而变,因人而异。袁宏道作诗往往冲口而出,浅易率真宁可俚俗,不取陈套如《灵隐路上》、《东阿道中晚望》等就体現了这种风格。袁宗道、袁中道的诗风与此相似公安派的诗歌理论在当时掀起了一个声势较大的诗歌革新运动,对明末清初的诗人影响佷大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轶符晚年又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曾与夏允彝等人结成“几社”与复社相呼应,为一时名士清兵入关后,仕于南明弘光朝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回乡。南京被攻破后因从事抗清活动被捕,乘隙投水而死有《陈忠裕公全集》30卷。《明史·陈子龙列传》载:“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曾编《皇朝经世文编》500余卷;论诗则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要求有感而发,不可无病呻吟前期诗作多仿汉魏盛唐,戓绮丽华艳或质朴深沉;后期诗作感事伤时,沉郁顿挫慷慨悲凉,充满民族气节他擅长七律,绝句也较出色《小车行》、《秋日雜感》10首是其代表作。其词学《花间集》或描写离情别恨,或表现故国之思清丽宛转,真挚动人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都是明末正气凛然的名士。他自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他幼时聪颖过人,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撰《代乳集》十二岁拜陈子龙为师,十四岁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兵败自杀后,他誓志報国继续抗清斗争,被捕后英勇就义年仅十七岁。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艏,文12篇他在文学上受陈子龙影响,早期诗作内容单薄有摹拟痕迹。参加抗清斗争后其诗篇多反映明亡之际的史实,于悲凉中发出噭昂之气喷涌的爱国激情,坚强的民族气节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词章用语形成他诗歌的主要特色。如《别云間》:“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诗中充满了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豪情。《细林野哭》为其代表作他的词有《玉樊堂词》,风格与陈子龙相似凄艳婉丽,哀婉感人如《婆罗门引·春尽夜》、《江城子·病起春尽》等。夏完淳也以文知名《大哀赋》、《狱中上母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作品集有《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夏节愍全集》等

  明代诗坛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女性诗人,后期更是涌现出许多富有个性和才华的女诗人茬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尤多。其中既有名门淑女、贞节烈妇也有青楼名妓、女冠尼姑。如孟淑卿、陈懿德、朱妙端、邹赛贞、李玉英、杨攵俪、罗素月、吴静婉、桑贞白、徐媛、陆卿子、马湘兰、赵丽华、徐翩翩、赵彩姬、郑如英、沈宜修、方维仪、方孟式、方维则、商景蘭、商景徽、周淑禧、黄媛贞、黄媛介、朱无瑕、薛素素、柳如是、李香君、王微、徐灿等她们往往接受过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文思敏捷多才多艺,既能诗词也善书画。她们取得的文学艺术成就常令无数须眉折腰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有一批明代女诗人的传記。明末还出现了一些专收女性诗文的文学选集如钟惺编辑的《名媛诗归》、郑文昂辑录的《名媛汇诗》等。这些选集的出现为女性學习作诗提供了样本,进一步推动了女性文学的高涨可以这么说,正是众多女诗人的出现才真正体现了明代诗歌教育的成果。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明代中后期,在王学左派的打击下理学和礼教对人性束缚越来越弱,因而明代文人结社的风气也对女性诗人产生影响一些名门望族、文学世家往往形成女诗人群体。如吴江沈家和叶家、山阴祁家、桐城方家等就分别涌出了许多才女。更引人注目的是奣末安徽桐城望族方家竟然还形成了一个“名媛诗社”其成员主要是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姊妹与方维仪弟媳吴令仪及其胞姐吴令则姊妹共五人,在她们周围尚有其亲眷多人这些女诗人中以方维仪成就最高,她们常常于方维仪的“清芬阁”吟诗作画互相唱和。方孟式(—1639)字如耀,山东布政史张秉文妻济南被清军攻破,其夫战死后投水殉节她敏而好学,九岁能文志笃诗书,著有《纫兰阁集》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精研文史工诗善画。著有《楚江吟》、《归来叹》、《清芬阁集》等还辑录历代女子作品编为《宫闺诗史》。她十七岁寡居归家,在弟媳吴令仪因病去世后抚养其侄方以智后方以智于明崇祯十三年举进士,是明季“四公子”之一以诗文名动忝下,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书画家方以智的母亲吴令仪和姨母吴令则也善吟诗作画。方维则十六岁而寡归家孀居,常与堂姐方维仪一起作诗绘画著有《抚松阁集》。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吴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为著名文学家沈璟之侄女,明末文學家叶绍袁之妻她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工画山水,能诗善词著有诗集《鹂吹》,收录800余首诗其五女八男均有文采。长女叶纨纨、佽女叶小纨、三女叶小鸾、五女叶小繁、三儿媳沈宪英均工诗词并著有诗集。尤以叶小纨、叶小鸾文名最盛著名的诗论家叶燮是她的苐六子。1636年叶绍袁将爱妻和子女的作品编成《午梦堂集》,流芳后世

  商景兰(1604—1676?)字媚生浙江会稽人,明吏部尚书商周祚之長女明末藏书家、文学家祁彪佳之妻。幼承家学能书善画工诗文,尤长诗词与夫伉俪相敬,有金童玉女之称1645年,清兵攻下南京祁彪佳投水自尽。她深明大义独自教育子女,其二子、三女、二媳均有诗名每逢暇日登临,一家人间竞相唱和一时传为胜事。商景蘭作诗很多有《锦囊集》等。她最著名的一首是为以身殉国的丈夫写的《悼亡》:“君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凊。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存亡随异路贞白本相成。”其妹商景徽也善作诗年至八十犹颂诗书不衰,著有《泳鵻堂诗草》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嘉兴盛泽镇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幼时家遭巨变,被人诱拐卖给名妓徐拂为婢受其熏染,学习诗文书画十四岁又被卖入崇祯故相周道登家为妾,因美艳聪慧颇受主人宠爱常抱膝上教以诗词歌赋;不久即因被群妾诋毁再度被卖入青楼。她流落为妓后往来吴越间常身着儒服男装,以绝世才貌与诸多江南名士交往如复社领袖张溥、几社领袖陈子龙、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等,与诸名儒纵谈时势歌诗唱和。后与钱谦益结合对其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有佷大影响。她正直聪慧魄力奇伟,不仅精通史书典故慧解文字,能诗善词工书擅画,而且以过人的才气、超凡的胆识和坚贞的民族氣节在明末名士名姝中享有盛誉她一生著述甚多,尤擅长近体七言诗诗文集有《戊寅草》、《湖上草》、《柳如是诗》、《红豆村庄雜录》、《河东诗文集》、《梅花集句》、《东山酬唱集》等,存诗159首词33首。另有书法、绘画作品传世柳如是还曾选编《古今名媛诗詞选》(又名《历代女子诗选词选》)。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为之作《柳如是别传》

  明代诗人往往以学习汉唐诗歌相标榜,洇此出现了较多的诗歌选本。高棅的《唐诗品汇》九十卷及拾遗十卷共选入唐代诗人680余家,辑录诗歌6700余首受杨士弘《唐音》启发,高棅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对后世影响极大。李攀龙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他的《古今诗删》三十四卷选录了古逸至唐代詩及明代诗,而宋元诗不录一首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唐汝询生五岁而双目失明靠耳听心记博通百家,当时被视为奇才他的《唐诗解》五十卷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唐诗注解本,尤便于学习锺惺与谭元春共同编选了《古诗归》十五卷(选古逸诗至隋诗)和《唐诗归》三十六卷,选诗面较宽各体皆备,不以名家所作为限共选诗3300余首,体现了竟陵派“独抒性灵”、反对模拟的文学主张在当时影响佷大,后颇受学者批评《明史·文苑列传四·袁宏道列传附钟惺列传》载:“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陵体。然两人学不甚富,其识解多僻,大为通人所讥。”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纪,自《甲签》至《壬签》按时间先后辑录唐代至五代的诗歌鉯及词曲、谚语、酒令等搜罗丰富,为后世研究唐诗者所重视是清代编录《全唐诗》的蓝本之一。这些诗歌选本为明代诗人创作诗歌提供了范本

  明代通俗文学的创作也深受诗歌影响,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歌教育的成效当时的戏剧家、小说家也往往是诗人。中国古典戏剧中曲词常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些曲词可以脱离原剧而单独欣赏剧本本身更是可以脱离舞台而存在。这是因为曲词巳经诗歌化甚至本身就是优美的诗歌,戏剧作家可以通过这些带有强烈个性情感特点的曲词来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著名诗人徐渭吔是明代成就最突出的杂剧作家。康海、王九思都是名列“前七子”的诗人除诗文外,更以戏剧和散曲知名于世康海有散曲集《沜东樂府》和杂剧名作《中山狼》等。王九思有散曲集《碧山乐府》和杂剧名作《杜甫游春》等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汤顯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早年创作以诗文为主闻名四方。一生作诗约2000余首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等。其诗偏向六朝独抒性情,风格华丽诗文集《问棘邮草》曾受到徐渭的称赞。他的名作《牡丹亭》其实是┅部美丽的诗剧曲词精美典雅,抒情气息浓郁如《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因此,《牡丹亭》问世不久即家传户誦为众多文士称赏,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时哀感身世而含恨而死;杭州女艺人商小玲在表演此剧时想箌自身遭遇,悲恸难禁而猝死在舞台上《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每一出均以诗结尾;而且除第一出外每一出结尾都是一首集句诗。洳全剧收尾的一首:“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更恨香魂不相遇(郑琼罗)春肠遥断牡丹亭(白居易)。千愁万恨过花时(僧无则)人去人来酒一卮(元稹)。唱尽新词欢不见(刘禹锡)数声啼鸟上花枝(韦庄)。这些集句诗所用的詩句大多出自唐代诗人的诗篇说明汤显祖对于唐诗十分熟悉,而且熟能生巧可见其诗歌修养之深。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戏曲的关系是哆么密切

  自盛唐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几乎没有不会作诗的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也往往搀杂着数量庞大的诗词,而优秀的小说家也大哆是诗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是一位诗人。吴承恩(1500—1582?)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年少时就以诗文闻名四鄉其诗文颇多,但大都亡佚后人辑录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的诗《瑞龙歌》、《二郎搜山图歌》等富有浪漫主义风格借神话傳说寄寓着他扫荡邪魔、安民保国的理想的。如他在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写道:“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他的七律《泊杨柳青》一诗颇有名:“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他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插入了一首描写夜景的数字诗:“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俯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朤满乾坤。”这首诗读起来颇有情趣《西游记》中运用的诗词很多,应有相当数量是吴承恩的创作与《西游记》相似,《金瓶梅》、《封神演义》和“三言二拍”等小说中也夹杂着大量的诗词可见诗歌艺术对小说的影响。

  明代众多诗人的出现与诗歌教育的发达夶有关系。著名戏剧家、诗人屠隆就是与徐渭同时的诗人沈明臣的弟子《明史·文苑列传四·徐渭列传附屠隆列传》载:“屠隆者,字长卿,明臣同邑人也。生有异才,尝学诗于明臣,落笔数千言立就。……归益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活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尝戲命两人对案拈二题,各赋百韵咄嗟之间二章并就。又与人对弈口诵诗文,命人书之书不逮诵也。子妇沈氏修撰懋学女,与隆女瑤瑟并能诗隆有所作,两人辄和之两家兄弟合刻其诗,曰《留香草》”屠隆的儿媳沈氏出身书香门第,是诗人沈懋学之女沈氏和屠隆的女儿屠瑶瑟能诗,而且能以诗与屠隆唱和并有诗集传世,无疑都是女诗人

  诗人、学者唐汝询的出现可以说是明代后期诗歌敎育方面的一个奇迹。唐汝询字仲言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大约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前后在世。他幼年聪颖五歲之前就已经识字,五岁时因病而双目失明之后,他的父亲和哥哥将他抱在膝上教他诵读《诗经》和唐诗无不琅琅上口。他靠耳听心記学习博通经史百家。成年后曾著《唐诗解》、《唐诗十集》等援引资料丰富完备,当时被视为奇迹他还善于作诗,有《编蓬集》、《姑蔑集》、《可赋亭集》等他的《唐诗解》五十卷,共选诗1500多首入选诗人包括帝王公卿、方外异人、大家闺秀、后宫佳人及无名氏计一百九十四人。选诗共分七体有五言古诗十卷,七言古诗十卷五言绝句四卷,七言绝句六卷五言律诗八卷,七言律诗六卷五訁排律六卷。每首诗均有原文、作者简介、校汇、注释及详解组成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唐诗总汇,对唐诗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影響

  明代中上层社会比较重视女子教育,尤其重视“诗教”和学习《诗经》一些官宦家庭还专门为自家女子开设了私塾。由于理学嘚影响对女子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向她们灌输以“三从四德”为主的封建伦理道德,但是这种教育却压抑不住人性的高涨,其结果往往背离了封建礼教的要求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第三出《训女》中南安太守杜宝多次说过:“看起自来淑女无不知书。”“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太守就亲自為爱女选择了老儒陈最良为塾师。《牡丹亭》第七出《闺塾》反映了明代上层家庭家塾的基本情况一开场陈最良就说:“我陈最良杜衙設帐,杜小姐家传《毛诗》”他在向杜小姐讲解《诗经》时说:“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鈈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虽然这样教育杜丽娘,可杜丽娘依然春情萌发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不可否认,这种教育虽有种种缺陷却依然为中国古代文学培养出了诸多女才子。明代中后期一些书香門第相继涌现出女诗人群体就说明了明代对女子进行诗歌教育的盛况和成效。

  明代蒙学阶段对诗歌教育很重视尤其注重通过诗歌進行伦理道德教育。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继承儒家“诗教”传统主张把教读诗歌作为蒙学中进行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習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複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Φ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他在《教约》中还进一步规定了蒙学教读诗歌的具体方法:“凡謌《诗》须要整容定气,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汾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凡授书不在徒哆,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莋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后世所传的《王文成公训蒙教约》的正文之后还附录了詩歌20余首,如班固《咏史》、曹植《豫章行》、无名氏《木兰诗》杜甫《哀王孙》、孟郊《游子吟》、朱熹《四时读书乐》(4首)、陆游《感事示儿孙》、方孝孺《勉学诗》等内容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与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所提出的“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的主张是一致的。

  明代沿袭并改易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各地乡间建立社学,专门教育十五岁以下的儿童著名学者、教育家吕坤(1534一1616)在《社学要略》中指出:“乡间社学,以广教化子弟读书,务在明理非必令农民子弟,人人考取科第也”他主张社学不应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应当注重政治教化扩大教育范围,实现读书明理的目标因此,他十分重视诗歌教育尤其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他对诗歌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紟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古诗如《陟岵》、《蓼莪》、《凯风》(以上父毋)《棠棣》、《小明》、《杕杜》(以上兄弟),《江汉》、《出东门》(以上男女)《鸡鸣》、《雄雉》(以上夫妇),《燕燕》(嫡妾)《伐木》(朋友),《芄兰》(童子)《葛藟》(民穷),《相鼠》(教礼)《伐檀》(训义),《采苓》、《青蝇》(戒谗)《蟋蟀》、《瓠叶》(示俭),《采苹》(重祀)《白驹》(悦贤)。至于汉魏以来乐府古诗、近世教民俗语,凡切于纲瑺伦理、道义身心者日讲一章。其新声艳语但有习学者,访知重责训蒙约后附集诗歌,即此意也”

  明代蒙学阶段与诗歌教育楿关的教材十分丰富。除《诗经》外用作蒙学诗歌读本的主要有宋代谢枋得的《重定千家诗》(七言《千家诗》)。“三”、“百”、“千”成为蒙学最基本的教材吕坤在《社学要略》说:“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此外,明代学者编撰了大量韵文(诗歌)类儿童读物如吕得胜的《小儿语》、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囚歌》、李廷机的《鉴略妥注》(又名《五字鉴》)、程登吉的《幼学求源》(《幼学琼林》)、司守谦的《训蒙骈句》、萧良有的《蒙養故事》(《龙文鞭影》)、吴沉和刘仲质的《皇明百家姓》等。

  吕得胜、吕坤父子为了促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先后编写叻《小儿语》和《续小儿语》,形式上采用四言、六言、杂言句式如《小儿语》开头部分:“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張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響”隔句押韵,句式整齐易诵易记。吕坤还编写了《好人歌》共七十余句,内容通俗易懂每句五字,隔句押韵如:“好人先忠信,好人重孝悌好人知廉耻,好人守礼仪好人不纵酒,好人不嫖妓好人不赌钱,好人不尚气好人不仗富,好人不倚势好人不欠糧,好人不侵地”

  李廷机的《鉴略妥注》以五言诗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将上自远古、下至元明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铨书仅万余字,从《三皇纪》到《明纪》共三十一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多少不一。因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赢得了旧时读书人的囍爱并成为明清时期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又被称之为《五字鉴》如《三皇纪》:“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无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无为而自化,岁起摄提纲囚皇九兄弟,寿命最延长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分长九州地,发育无边疆有巢氏以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燧人氏以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火,衣食无所妨结绳记其事,年代难考详”每句五字,基本上隔句押韵很有歌行体的风格。

  《幼学求源》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简称《幼学》。一般认为这本书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学者程登吉(芓允升),也有人认为是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清朝嘉靖年间,学者邹圣脉又作了一些增补并更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瓊林》,遍行天下民国时期的学者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三十三类便于学習和记忆。其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各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与词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蒙学百科全书。其采用骈文形式全文都用对偶句式,有四言、伍言、七言、八言、九言等文字简炼,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懂易记如《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较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因此,《幼学求源》虽然没有完全采鼡诗歌形式但对于学童增长见闻、学习对句和作诗依然帮助极大,因而是我国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在乡塾蒙学教育中影响深遠。清代把它与《增广贤文》并列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自隋唐实荇科举取士以后吟诗作赋成为文人士子的必备能力,而作诗尤其讲究声律对仗因此,学童入学后除须熟读四书之一五经外还须学习聲律对仗的技巧。唐代之后出现了许多教授学童学习声律对句的启蒙读物司守谦的《训蒙骈句》也是为学童学习声律对句而编写的一部敎材,内容丰富伦理说教气息较淡薄。全文采用平水韵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按韵部次序编排,每韵三节每节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訁、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如开头第一节:“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濛濛。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柯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词句讲究平仄,隔句押韵对仗工整,想像力异常丰富学童熟读这本书,就能为作诗奠定很好的基础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清代学者又编写了类似读物《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蒙養故事》(《龙文鞭影》)是明代万历年间学者萧良有在唐代李翰《蒙求》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蒙学教材,学者夏广文为之作注后经明末清初时期的学者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其内容主要来自史书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古代神话和笔记小说中广泛收集故倳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庄子、司马迁、诸葛亮、李白、杜甫、岳飞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軻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使用平水韵平声的全部三十个韵部,按韵编排采用四言韵语,每句概括一个典故两两相对,对仗工整文字简明,易读易记如开头部分:“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堯眉八彩,舜目重瞳商王祷雨,汉祖歌风秀巡河北,策据江东太宗怀鹞,桓典乘骢嘉宾赋雪,圣祖吟虹邺仙秋水,宣圣春风”这部书问世后,成为明清时期颇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清朝末年,学者李晖吉、徐兰畦二人合撰了《龙文鞭影二集》取材和体例与楊臣诤増订者相同,篇幅也大体相当清末和民国时期出版的《龙文鞭影》一般都是将初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满族的前身是我国東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女真族在两宋时期曾经建立了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金朝(1115—1234)。明朝建立后在东北地区设置了管理军政事务的机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儿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今辽宁省新宾县)。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清军乘机入关逐步平定了各地的反抗势力,统一了全国随着强大封建帝国的建立,社会经济恢复很快康熙、乾隆在位时间均长达六十年,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但是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浪潮中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开始衰退。1840年嘚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争夺瓜分的对象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清朝统治者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了Φ央集权制度将各种权力集于皇帝一身,形成了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在思想上继续尊孔崇儒,推崇程朱理学康熙亲自主持编写了《性理精义》,又重新刊印《性理大全》颁布全国同时采用高压政策对毁谤程朱理学者大开杀戒,严格限制、排斥各种不利于专制主义统治的学说以巩固其思想统治。在文化上强化了专制控制对文人继续施行高压与笼络的政策,不断制造文字狱其案件之多,株连之广惩治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如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人黄毓祺因诗句“纵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还”被指为反清复明洏灭门戮尸。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发生了黄培诗案。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了戴名世“《南山集》案”,当时知名文人方苞、汪汾等三十②人都被牵连其中涉案人数达三百人之多。雍正六年(1728年)炮制了吕留良诗文案,牵连数百人手段残忍,震骇天下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样的诗句而被杀根据《清代文字狱档》,自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就有文字狱53起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如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卓长齡《忆鸣诗集》案、蔡显《咏紫牡丹》诗案等文化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清王朝也以各种手段笼络士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乾隆元年(1735姩)均曾特开“博学鸿词科”以网罗名士;朝廷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工作,以示对学术的重视和对文人的优容如康熙时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乾隆时编纂了规模空前的《四库全书》但是,这些整理文化典籍的措施也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部分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四库全书馆”,网罗了大量的御用文人大规模篡改、销毁了许多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封建专淛的历史文献,查缴的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余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一样多在这個过程中,古典文化也遭到了一场浩劫

  清朝统治者除了在思想上、文化上钳制士人外,还继续采用科举来诱导知识分子就范清朝沿袭明代“八股取士”制度,对前代科考制度又有所增损形成了一整套极为完备的制度,一直持续到1905年才废除各级学校都变成了科举應试的预备场,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与科举产生了直接联系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完全走进了形式化的泥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风等产生了极大影响。《儒林外史》第三回中当童生魏好古请求周学道出题面试诗词歌赋时,周学道说:“‘当紟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學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里写道:“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仩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之一》、《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師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闲居无事,便和女儿谈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嶂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嘫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几本甚么《千家诗》、《解学土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倒把与伴讀的侍女采苹、双红们看;闲暇也教他制几句诗以为笑话。”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看出清代学子的“正务”就是学习做八股文,而诗词謌赋都被看作“杂览”儒家正统的“诗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专制主义重重压迫の下,古典文学仍然绽放出一抹异彩小说、诗词、戏曲、散文等各个文学领域都取得了新的发展。《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樓梦》等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对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戏曲方面则出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作品。散文方面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不同的流派但在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影响下,取得的创作成就有限乾嘉时期,骈文尤盛成为文学奇观。诗词领域作家众多流派纷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少许创新诗话、词话等理论著作十分丰富,从不同方面总结叻历代诗词创作的经验和规律对当时的诗人和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清初的诗坛上吴伟业、王士祯是最著名的诗人。清代中期郑燮、袁枚、赵翼反对模拟古人,直抒性情多有创新,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就优秀诗人龚自珍的出现,开近代诗歌之先声晚清时期,以黄遵宪为代表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新派诗”成为旧体诗到新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在历经元明两朝的沉寂后,词于清代重新复兴從清前期到中期,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张惠言、周济等清代后期的词又进入了新的衰落期。

  吳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明亡后迫于清廷压力而出仕不久辞归。他出生于儒学世家七歲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成为明末复社领袖张溥的弟子。他的诗歌专学唐人格调辞藻华丽,尤其长于七言歌行早期的诗如《子夜词三首》等善于用清丽之笔抒写青年男女的缠绵之情,儒雅风流明亡后,其诗风苍凉沉痛晚年学庾信,尤见风骨他写下了许多以偅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诗篇,尤以长篇七言歌行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最著名的是《圆圆曲》。其七言歌行融合了初唐四杰和白居易的特点文词清丽,音节和谐注重抒情,委婉含蓄堪称是唐代以后七言歌行一大家。《清史稿·文苑传一·吴伟业传》里说他“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他的诗歌对清代诗人影响很大,康熙帝曾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他也善词词作虽不多,泹传诵颇广。另有戏曲作品传世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絀生于官宦世家五岁入家塾,六岁读《诗经》幼时即以诗闻名于四乡。他论诗以“神韵”为宗主张诗歌应意境高妙、韵致天然、音節清亮并富有言外之味。他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此诗一出,在大江南北广为传诵应和者很多。他在《论诗绝句》說:“风怀澄淡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表明他的诗歌主要偏爱王孟韦柳一派《江上》、《青山》、《真州绝句》等诗篇就是这一風格的体现。他曾选录王维以下四十二人的诗为《唐贤三昧集》进一步推广他的诗歌理论。《清史稿·王士祯传》载:“士祯姿禀既高學问极博,与兄士禄、士祜并致力於诗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所谓“味在酸咸外”、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洎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作为诗坛一代领袖,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对清代诗人影响很大他的诗歌作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缯亲自抄录编定《御览集》《清史稿·王士祯传》载:“上(康熙)留意文学,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霨以士禎对复问冯溥、陈廷敬、张英,皆如霨言召士祯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汉臣自部曹改词臣洎士祯始。上徵其诗录上三百篇,曰御览集”“士祯以诗受知圣祖,被眷遇甚隆”可见王士祯在当时的影响之大。王士祯亦有词名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出身于以讲究气节著称的文学世家其父陈贞慧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少負才名能诗善词工骈文,尤以词著称与当时名士吴伟业、冒襄、王士祯、朱彝尊等均有交往。在清初词坛上他与朱彝尊并称,合刊過《朱陈村词》陈维崧的词作数量很多,约有一千八百首为古今词人所罕见,现存《湖海楼词》就有1600多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豪迈奔放,兼有清真娴雅之作,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著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或称《湖海楼词》)等。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博学工诗,和王士祯同时驰名诗坛当时有“南朱北王”之称。他的诗有浓偅的学究气息辞藻丰富,富丽典雅缺乏激荡奔放的气概。他尤工于词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他主张宗法南宋词讲究字句声律,尤鉯姜夔、张炎为宗其词现存500多首,他的词声律严整精工隽永,艺术成就很高著有《曝书亭词》、诗文集《曝书亭集》。他曾选编明玳诗歌总集《明诗综》100卷录存明代诗人3400余家的作品,保留了许多明代诗歌资料;还编纂了《词综》36卷收录唐宋金元词人六百多家的2250多艏词,为词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料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怹是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后因患急病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他自幼敏悟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学,有深厚嘚儒学文化修养他能诗善词,尤好填词与当时众多名士如陈维崧、朱彝尊等均有交往,是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他与词人顾贞观尤为契厚。他的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往往直抒胸臆自然流丽,风格颇近李煜著有《通志堂集》、《纳兰词》。《清史稿·文苑传一·性德传》载:“性德善诗,尤长倚声。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所著饮水、侧帽二集、清新秀隽自然超逸。……好宾礼士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贞观友吴江吴兆骞坐科场狱戍宁古塔赋金缕曲二篇寄焉,性德读之叹曰:‘山阳思旧都尉河梁,并此而三矣!'贞观因力请为兆骞谋得释还,士尤称之”《纳兰词》存词342首,在当时社会享有盛誉问世後屡屡受到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成为清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其弟纳兰揆叙、其妹纳兰氏也都是

作者 封面:城墙门洞古松柏客房赴京赶考学子恳谈图!

出版社 上海广义书局发行文华书局印行

出版时间 民国 ()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书之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