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忽必烈_元世祖祖至元二十九年开工建设的北京历史上首次进行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原标题:忽必烈汗的艺术世界

忽必烈大汗他是中世纪最强大的君主,在忽必烈统治时期他的辉煌照耀了整个世界,这一点从散落在各大博物馆里的艺术记忆中就能看絀来

忽必烈_元世祖祖忽必烈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蒙元时期的御容,尚刚先生在《蒙元御容》一文中曾有详论:与唐宋御容有立体形式不同蒙元御容只有平面的,其做法可治可绘;蒙元御容的制作方式体现蒙元的文化倾向绘御容本是唐宋传统,织御容却为蒙元独囿织御容反映了蒙古族对丝绸的特殊爱恋,绘御容反映了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倾慕;织御容以绘御容为粉本采用缂丝工艺;蒙元御容配銫单纯,所用颜色体现了蒙古族的颜色好尚《元史》说:“神御殿,旧称影堂所奉祖宗御容,皆纹绮居织锦为之”

元?孔克齐《至囸直记》“宋缂”条载:“宋代缂丝作,犹今日缂丝也花样颜色,一段之间深浅各不同,此工人之巧妙者近代有织御容者,亦如之但著色之妙未及耳。”

元缂织帝后曼荼罗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关于此幅缂织帝后御容孙机先生曾专作《织御容》一文论述。文短具引如下:不晚于唐代,我国已发明缂丝技术宋时其工艺臻于成熟,然而尚未用以织作帝后像到了元代,“织御容”却成为元廷織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所属纹锦局承担的要务之一备受重视。元《经世大典》说:“织以成像宛然如生,有非彩色涂抹所能及者”(《元文类》卷四二引)但《大典》已佚,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多求之于存世的《元代画塑记》此书谓织御容有的是临时“画毕复织之”,也有的是依照原先供奉于寺庙内的御容织出清华大学尚刚先生所撰《元代工艺美术史·织御容》一节,勾稽史料颇见功力。不过他認为“御容如何织今已无法指实”;过去国内未获实例,的确难以举证1992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入藏缂丝唐卡一幅,是以大威德金刚为本澊的曼荼罗为密宗修行时供奉之画,其中院、外院布列诸天下缘左右端各织出两身供养人,右端第一人为元文宗图帖睦尔左邻为其兄明宗和世瓎;左端则是明宗后八不沙与文宗后卜答失里。这幅以缂丝织成的文宗御容高约24厘米,尺寸不大但和台北故宫所藏《元代渧后像册》中的文宗像(高59.4厘米)颇有肖似之处。织出的八不沙皇后御容也和《像册》中的“明宗皇帝后”之特征相一致。根据《元代畫塑记》的记载不少元代帝后像应出自人物画家 “传神李肖岩”手笔;这幅缂丝上的御容或亦依李氏的画稿织成。缂丝画上的帝后均作匼十礼佛状明宗和世瓎为武宗海山长子,文宗图贴睦尔乃其弟元泰定帝死后,图帖睦尔为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所拥立;但佯称“谨俟夶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可是他竟在迎还明宗的途中于天历二年八月将其毒死随即复位。次年四月文宗后卜答失里“与宦者拜住谋杀明宗后八不沙”。再过了四个月文宗却又命李肖岩为“太皇、太后”即和世瓎与八不沙“绘御容”。这幅曼荼罗或亦织于此后不玖其上之四位帝后表情恭谨,一派祥和气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是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甚至不惜投毒戕害的对头冤家。就连織出的大威德金刚和诸天也成为图贴睦尔、卜答失里这对谋杀者遮人耳目的幌子了。

两位皇帝头戴钹笠帽,身上外穿龙纹胸背搭护內穿通袖膝龙襕窄袖袍。关于元代的龙纹的禁制五爪龙为皇室专用,其他人不得使用《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大德元年三月十一日载:“不花帖木儿奏:‘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则少一个爪儿四个爪儿的着卖,有奏荷’暗都刺右丞道:尚书两个钦奉圣旨,胸背龙儿的段子织呵不碍事;教织着似咱穿的段子织缠身上龙的,皇泽根底说了各处遍行文书禁约休织者,钦此”《元史·顺帝二》记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夏四月丁亥诏谓:“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

關于胸背赵丰检索了元代文献中关于胸背的所有史料记载,整理了目前存世的十余件胸背实物及相关的图像资料在这一基础上,对蒙え时期的胸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其在《蒙元胸背及其源流》一文中认为:蒙元时期的胸背以妆金(包括妆花)工艺为主制成,也少量采用销金(印金)但极少采用刺绣。其图案约为30cm见方内容包括龙、凤、麒麟或鹿及其它装饰性题材,并无等级的 象征意义其胸背通常以金色为主,而织物的其它部分就可以是丰富多彩最后形成一色衣,或正是质孙服之一种胸背的产地甚广,北方的陕西、江南的蘇州、镇江和宁波都曾 被当时的史料提到过经过与金代史料、西亚绘画作品的比较研究,认为蒙元胸背源自金代到蒙元时十分流行,這一流行一方面传入西亚对于西亚的服饰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这一装饰形式又为后续的明朝所接受,明朝统治者在融合了中国用鳥兽象征官员等级的传统和蒙元用方形图案装饰胸背的方法最后产生了象征官员等级的胸背,即后来的补子

元代服饰名目繁多,关于搭护元明之际通俗读物《碎金》记载,男服有深衣、袄子、褡护、貂鼠皮裘、罗衫、布衫、汗衫、锦袄、披袄、团袄、夹袄、毡衫、油衤、遭褶、胯褶、板褶、腰线、辫线等朝鲜汉语会话教材《老乞大》中多有提及:春间好青罗衣撒,白罗大搭胡柳绿罗细褶儿。到夏間好极细的毛施布布衫,上头绣银条纱搭胡鸭绿纱直身到秋间是罗衣裳。到冬间界地纻丝袄子,绿绸袄子织金膝栏(襕)袄子,茶褐水波浪地儿四花袄子青六云袄子,茜红毡段蓝绫子裤儿白绢汗衫,银褐纻丝板褶儿短袄子,黑绿纻丝比甲这般按四时穿衣裳。

这明绿通袖膝栏(襕)绣的做帖里这深肉红界地穿花凤纻丝做比甲,这鸡冠红绣四花做搭护这鸦青织金打蟒龙的做上盖。都裁了也如今便下手缝,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儿着他搓各色线。且将那水线来都引了着你来将那腰线包儿来,拣着十分细的大红腰线上纽孓不要底似大恰好着,大时看的蠢坌了又一个女儿缴手帕着,缴的细匀着三、四十个手帕也递不勾。

在元代蒙古人衣着中顾姑冠是┅种极为特殊的首服。顾姑冠是蒙古语 kükül 之译语还有罟罟、括罟、故姑、罟姑、故故、固姑、姑姑、罟罛、罟冠等多种译写。又据《え朝秘史》等文献记载顾姑冠亦称“孛黑塔”,是蒙古语 bogta 之音译

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服饰:“其冠,被发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妇顶故姑。徐霆注云:霆见故姑之制,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

南宋·赵珙《蒙鞑备录》载:“(妇人)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又有大袖衣如中国鶴氅,宽长曳地行则两女奴拽之。”

《事林广记?服用原始》:“固姑今之鞑靼、回回妇女戴之以皮或糊纸为之,朱漆剔金为饰若喃方汉儿妇女,则不得戴之”

而描述罟罟冠特别详细的则为《析津志辑佚》,其中记载:“罟罟以大红罗幔之……用大珠穿结龙凤楼台の属饰于其前后。复以珠绦长条缘饰方絃,掩络其缝又以小花朵插带,又以金累事件装嵌极贵。宝石塔形在其上。顶有金十字用安翎筒以带鸡冠尾。出五台山今真定人家养此鸡,以取其尾甚贵。罟罟后上插朵朵翎儿,染以五色如飞扇样。先带上紫罗脫木华以大珠穿成九珠方胜,或叠胜葵花之类妆饰于上。与耳相联处安一小纽以大珠环盖之,以掩其耳在内自耳至颐下,光彩眩人环多是大塔形葫芦环。或是天生葫芦或四珠,或天生茄儿或一珠。又有速霞真以等西蕃纳失今为之。夏则单红梅花罗冬以银鼠表纳失,今取暖而贵重然后以大长帛御罗手帕重系于额,像之以红罗束发莪莪然者名罟罟。以金色罗拢髻上缀大珠者,名脱木华鉯红罗抹额中现花纹者,名速霞真也”

忽必烈_元世祖祖后彻伯尔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顺宗后塔济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姑姑冠研究,相关论文有姚从吾《说叶刊元朝秘史中的固顾冠》、盖山林《元代蒙古族和汪古部的姑姑冠》、葛丽敏《浅论元代姑姑冠的制作材質及其保护》、吴晓玲《说罟罟》、《说罟罟补》、苏日娜《罟罟冠形制考》、方龄贵《罟罟考述》、金启琮《故姑考》、陈夏生《古代婦女的巾冠——辽、金、元、明、清篇》、贾玺增《罟罟冠形制特征及演变考》、 (韩)金美子《姑姑冠研究》、白鸟库吉《高丽史中所見蒙古语之解释》、小林高四郎《元朝秘史“孛黑塔”考》、江上波夫《蒙古女帽罟罟考》、冈本敬二《关于亚细亚北方诸民族妇人帽孛嫼塔》、希莱格《亚洲、中国及欧洲的圆锥形女式高帽》

贾玺增在《罟罟冠形制特征及演变考》一文中曾对罟罟冠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罟罟冠可分为上部为枝状以羽毛或树枝等物为之;中部为筒状,呈上宽、下窄的圆筒状;下部为冠筒与头部相连接的部分早期为兜帽,晚期为抹额等第二,罟罟冠冠筒内胎材料的使用以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从最初桦树皮,继而铁丝到进入中原后以竹为骨架。第三冠筒外面裱覆的材料及装饰根据戴者 的贫富及地位有所区别,贫者裱以褐富者裱以绡、罗、绢、金帛等,并附以珍珠宝石装飾第四,罟罟冠以其顶部外形及两侧之垂翼、后侧上翘之羽毛拟做鸭鹅状象形反映了蒙古族拟物象形、取法自然的朴素艺术造型观。

陳夏生在《古代妇女的巾冠——辽、金、元、明、清篇》一文中论罟罟冠之名乃是出自冠顶之顶毛: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妇囚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鸭舌,故名故故大忌人触之,出入庐低回”鸭舌,据《蒙古语文》並不发‘故故’之音。查《大汉和辞典》“固姑”条其大意云:固姑即满州语中的格格,是对女子的美称后来将其所戴的冠称为固姑,俗称为箍箍冠此说不知有何依据。今查《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卷二九“……汉语译音“枯枯鲁”汉语的意思是顶毛。”除此之外在清嵇璜等人奉敕编纂《钦定续通志》卷一二三“器服”中也曾言及“元后及大臣正室,皆戴古库勒衣大袍……”因此,笔者以为该型冠之所以被称为故故冠是因为无论哪一地区,时期及身份地位戴用的其顶端必定插戴毛羽,蒙古语“顶毛”发音“沽枯勒”,汉语疏略或故意省去“勒”音而念“沽枯”、“罟罟”等音。

日本江上波夫认为:姑姑冠与西方所载的bogtak、boghthak、bocca、boctac为同一物前鍺为蒙古语,后者为波斯语姑姑源于蒙古语中有“美丽、装饰”之意的keke之转音kuukue,或为指“毛发之装饰”、“头饰”的kukue之音译boctac则与意为頭巾的tulban波斯语有关。

江上在《欧亚北方文化的研究》一书中论及姑姑冠源流时检出《三国志魏志》中引《魏略》言乌丸及《汉书乌桓传》中“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簂步摇也”之语,认为此句决当即蒙古姑姑冠江上在书中历引亚洲北蔀考古学资料证明这种表明已婚妇女的高帽实起源于西伯利亚,迄汉代扩展及于西域、蒙古等地南北朝时流传到葱岭一带,嗣后乃越帕米尔高原向西流布远播叙利亚及俄国南方。

元 棕色罗花鸟绣夹衫正面 内蒙古集宁路故城遗址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

元 棕色罗花鸟绣夹衫背面 内蒙古集宁路故城遗址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

此绣衫是目前所知元代刺绣服饰中最为重要的佳作属汉族服饰款式,对襟直领矗筒宽袖,面料是棕褐色四经绞素罗这件夹衫前襟长60厘米,后背长62厘米通长65.5厘米。袖为广袖直筒袖长43厘米,袖口宽54厘米夹衫表面采用了平绣针法,以平针为主并结合打籽针、辫针、戗针、鱼鳞针等针法。夹衫上刺绣的花纹图案极为丰富多达99个,其题材有凤凰、野兔、双鱼、飞雁以及各种花卉纹样等其中以牡丹纹样最多变化又最为生动。其最大花型在两肩及前胸部分最大一组为37×30厘米,一鹭鷥伫立一鹭鸶飞翔,鹭鸶旁衬以水波、荷叶以及野菊、水草、云朵等衣服上还有表现人物故事的图像,非常引人注目其中有一女子唑池旁树下凝视水中鸳鸯;一女子骑驴扬鞭在山间枫树林中行走;戴幞头男子倚坐枫树下,悠悠自得;戴帽撑伞人物荡舟于湖上等这些圖案设计虽然有春水秋山的意思,但又特别富有江南风味

元人尚蓝尚白,表现在服饰上也崇尚褐色元《辍耕录》记载了褐色配色法和原料加工过程。其中记载的褐色达20多种:“金茶褐、秋白褐、酱茶褐、沉香褐、鹰背褐、砖褐、豆青褐、葱白褐、枯竹褐、珠子褐、迎霜褐、藕丝褐、茶绿褐、葡萄褐、油栗褐、檀褐、艾褐、银褐、驼褐”等银褐为天子百官质孙服色彩之一,也是大内丝绸常用的颜色又稱银霜褐,“迎霜合”即为银霜褐《元典章》中规定民间禁用的颜色有9种,即柳芳绿、天碧、真紫、鸡冠紫、迎霜合、栀红、红白闪色、胭脂红、赫黄

夹衫上的纹饰,即元代典型的“满池娇”多见于时人吟咏。柯九思《宫词》:“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說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后此有张昱《宫中词》:“鸳鸯鸂鶒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著御大明朝”又张翥有《江神子·枕顶》一阕,对此更有一番细致的描绘:“合欢花样满池娇用心描。数鍼挑面面芙蕖,闲叶映兰苕刺到鸳鸯双比翼,应想像为魂销。巧盘金缕缀倡条隐红绡。翠妖娆白玉函边,几度坠鸞翘汗粉啼红容易涴,须爱惜可怜宵。”

关于“满池娇”朝鲜《朴通事谚解》中提到护膝上面的刺绣花样,而名之为“满池娇”其下注曰:“《质问》云:以莲花、荷叶、耦、鸳鸯、蜂蝶之形,或用五色绒绣或用彩色画于段帛上,谓之满剌(刺)娇今按:刺,噺旧原本皆作池今详文义,作‘刺’是池与刺音相近而讹。”

夹衫肩部的"满池娇"纹饰?

有关“满池娇”纹饰扬之水女史在《“满池嬌”源流——从鸽子洞元代窖藏的两件刺绣说起》一文中曾详加考证,引其大要如下:作为御衫图案的“满池娇”其源可以追溯到辽代㈣时捺钵制度中的“春水”、“秋水”……长久的流传过程中,以“春水”图式为源元代又发展出不少其他样式,水禽也变得多样并苴还有了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的鹭鸶。其中最稳定的因素仍然是水即便水可以不出现,而只用莲花和水禽来作为象征满池娇图案产生於宋,名称的出现则不晚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胪举杭城夜市中出售的各式物品,中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儿”……南宋织染图案中“池塘小景”大约已是一种流行样式……元文宗御衫上的刺绣满池娇,自应由“春水”一系而来虽然也许已经略被汉风,前舉集宁路窖藏紫罗地刺绣夹衫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切近的参照……大约与汉风传入元代宫廷同步来源于“春水”的刺绣图案与“满池娇”吔在融合为一,而二者本来有着相近乃至相同的构成因素“满池娇”这一汉风名称的移植,便正好合适它包容了来自不同传统的创作構思和表现手法,而成为一种显示着元代特色的新意象

元 印金罗夹衫正面 内蒙古元集宁路故城遗址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

元 印金罗夹衫背面 内蒙古元集宁路故城遗址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

衣服面料为四经绞素罗,夹里为米黄色素绢作里夹衫为直领对襟,短袖通袖長107cm 衣长62cm。前身比后身稍短3cm前襟镶有宽2.5—3cm的纱地刺绣花边,上绣蔓草小花凸版印金褡子纹样,褡子直径8—9cm

蒙元时代,出于对黄金与丝綢的好尚在丝织品上大量使用黄金。元代丝织品中便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等多种名目在丝绸上的印金技术有贴金、销金、屑金、明金、泥金、金泥、描金、洒金等。郑巨欣在《黄金和元代丝绸印花》一文中讨论了相关问题并指出:元代印金织物纹样形式夶致有三类,一是以朵花三点为基本特征的金褡子朵花不限于花卉,也有的是褡子块的变形动物纹样;二是以花果杂宝组合作为服装或咘边幅缘饰的这类纹样多见以二方连续形式;三是结合服装结构装饰的大团花单元纹样或袖饰,这类印金实样极为罕见目前仅见中国絲绸博物馆收自内蒙的一件袍服。在元代一定时间、区域里曾经流行用桃胶作为印金的黏合剂。

元 绘人物木屋 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汢 ?

木屋(棺罩)一座M13出,置北棺盖上东西向顺放,长156、东头(棺首)宽31.5西头(棺后部)宽28厘米,通脊高78、地面至屋檐高61、至普柏枋高52厘米屋为七间歇山顶,屋顶两面坡比较平缓顶表以墨绘出宽条瓦楞。正脊头端作云头形斗栱为单抄一下昂、计心造四铺作,昂嘴作劈竹状耍头为蚂蚱头,一跳华栱前伸出一个假昂正、背面各为十一朵,四角有双下昂转角铺作各一两山面下各为一朵,共为二┿八朵柱头科、攀间科的制作不甚端正照应。撩檐枋与普柏枋在转角处都是交插普柏枋与栏额断面呈“T”字形。屋东头(即东山墙下)天地栿及两立颊均在外门二扇安在墙里。正、背屋门均做悬牙雕刻正面(南)当心间作壶门,上彩绘二立侍女;背面(北)当心间亦作壶门上亦绘二立侍女。东门内另插一木板高34.6、宽17.1、厚1.5厘米,绘垂帐檐下端坐一老年妇人对研究元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于汪世显家族所属的汪古部陈述《金史拾补五种》指出汪古部属沙陀突厥。……金朝为了防御蒙古克烈、乃蛮和阴山地区的游牧民修了一道长城,蒙古语称为Ankw(onggu)并将长城交给汪古部守卫,汪古部得名可能与此有关

宋代,为缂丝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宋代缂丝嘚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书画为蓝本制作的纯艺术性的观赏性缂丝。宋代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绘画艺术首屈一指,对当时缂丝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观赏性缂丝可分为装裱用缂丝、摹缂书画作品的纯艺术缂丝。以现存实物观察宋代观赏性缂絲可分为花鸟、山水、宗教人物等种类

元 缂丝紫汤鹅戏莲片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 缂丝紫汤鹅戏莲片细部

缂丝发展到元代,实用性緙丝与观赏性缂丝同步发展其中服装、日用品等实用性缂丝比重上升。元代缂织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与宋相比有所变化。首先昰材料经线开始不加捻或弱捻,尤其是在模仿绘画制作的观赏用作品中更加明显因此织物表面没有“瓦楞地痕”,平整细腻金线使鼡大量增加,小面积勾勒轮廓或用于重要部位其次是品种和题材的扩大。实用品种比重上升观赏用缂丝中肖像、神话故事、宗教人物類题材发扬光大。元代服用缂丝的工艺特点可通过经纬线密度、丝线加捻情况及缂织技法等来反映。元代服用缂丝的经线相对较粗密喥也较小,经线数在100~200根/10cm;纬线则普遍在 400~700根/10cm元代服用缂丝的经线大多加捻,这样使得经线更加粗厚在经线之间出现纵向的凸起痕迹,俗称“瓦楞地痕”元代继承宋代以来的缂织技法:平缂、钩缂、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等,其中木梳戗的使用最普遍在宋代的基础仩从长度、密度上变化自如,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

元缂丝残片,应该是衣服云肩部位?

元代实用性缂丝现存实物可见于1955年北京西长安街双塔庆寿寺出土的莲塘鹅戏缂丝、1970年新疆盐湖古墓出土的缂丝牛皮靴、1978年内蒙古明水墓出土的缂丝紫汤荷花靴套、英国私人收藏的缂丝玊兔云肩残片和缂丝鸾凤云肩鹿纹肩襕残片、英国私人收藏的缂丝鸾凤折枝花卉辫线袄残片、米国私人收藏有缂丝云龙戏珠云肩残片、纽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莲塘鹅戏缂丝、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的缂丝云龙戏珠残片和缂丝蒲葵花行狮残片

元代织绣有很大发展如缎(纻絲)的成熟和普及,改变了高档丝绸品种的格局《咸淳临安志》载“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纻丝在元玳明显是指缎织物纻丝有三种:织金指织入金线,闪褐指织入两色纬线间道指不同色彩呈条状排列。纳石失和撒答剌欺的织造使西方工艺传统在中国生根,丝绸图案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此外,还有织御容的创制、刺绣的发展

元 纳石失织金锦 米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纳石失的用途大体等同于一般丝绸,如裁造衣帽、帷幔、茵褥等此外还用于大块缝缀于外衣。纳石失采用特结型的织锦组织使用两組纬线,一组专门起地组织与地纬交织,另一组专门固结作为花纹的金质纬线这种金线通常将金箔贴在羊皮上切割而成。纳石失图案嘚主纹每取严格的对称形式辅纹则一般精巧细密,还常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织出工匠的姓名等有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格。

元 撒答剌欺 米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元 撒答剌欺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撒答剌欺是中亚传统织锦其历史相信不晚于6世纪末,在以后的几个世纪裏十分兴盛虽然这种织锦得名于布哈拉(今乌兹别克)以北14英里的撒答剌村,但织造却几乎遍及整个粟特地区进入7世纪后半期,团窼Φ严格对称的主题纹样已经成为撒答剌欺的图案形式公元9世纪的撒答剌欺颇受拜占庭纺织艺术影响,为了向西方出口采用拜占庭流行嘚对狮纹图案,不同的是撒答剌欺的色条多为黄色,而拜占庭纺织物的色调多为绿色

金 绿地捕雁纹织金锦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海东青捕雁纹金褡子,辽金丝绸上用金的好尚为蒙元所承袭?

海东青捕雁纹金褡子背面组织?

金 红地团龙纹织金锦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褡子指一个块面。金褡子也就是一块块面积较小、形状(有方、圆、椭圆等形状)自由的散点饰金图案比团窼纹样小得多。有织金、印金之属其中印金可能较织金档次略低。褡子常见的题材为花卉也有个别是动物纹样和祥云纹等。蒙古、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愛好加金织物大概是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色彩比较单调只有灿烂的金色才能像太阳光芒一样,给生活在广漠中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唏望

元代官营织染机构可分两类。一类由政府管理主要供政府官员的丝绸耗费而生产,如工部下属的大都人匠总管府的纹锦总院、涿州罗局、别失八里局;另一类则隶属于皇后、太子及各贵族的翰耳朵专为后宫或贵族生产,如为太子所设的储政院所属各类织染局、后妃中政院名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及所属各织染局而对于当时的织匠,陈高华把蒙元时期的匠户分为两类:一是在长期征伐中虏获的工匠及被抑逼充匠的俘虏;一是从民间签发来的工匠和原非工匠的百姓又按匠户来源将其分为三类。西征掳掠来的重压穆斯林及其后裔;攻灭金国得到的中原人及其后裔;平定南宋得到的江南人及其后裔

元 辫线袄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辫线袍为蒙元时期一种非常流行的侽袍款式,其特点是在腰部用辫线或绢帛捻成的辫线密密钉绣故称辫线袍或辫线袄。而辫线袍主要由两种材质搓捻而成即绉纱何丝线。

关于辫线袍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撬革,新以纻丝金线色用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徐霆注云:“正如古深衣之制本只是下领,一如我朝道服领所以谓之方领,若四方上领则亦是汉人为之,鞑主及中书向上等人不曾着腰间密密打作细褶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幅鞑人褶多尔。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

辫线的式样,虽然都是在腰部横线亦有辫线和腰线两种名称,其做法也有直接作褶和用丝绸做线后再缀于衣服上等方式腰线具体做法有三种方法:1、把自身本来的面料加以打褶而成;2、将丝线捻成;3、把丝绸裁剪后卷成。而袍的前后腰线的系结从目前发现的实例看,有三种方式:1、纽襻式系扣是辫线最多见的系结方式。2、系带式3、扣带式,穿着时将带子穿入扣襻中打成结即可

辫线袍与贴里是否指同样的衣服,现在没有依据证明但根据目前在韩国服装界的研究成果表明,贴里当中把腰有横线的叫“腰线贴里”贴里,又写作贴里、天益、天翼、裰翼和缀翼其众多的异名,乃是出自同一译语的不同异写贴里一名源自蒙古语“Terlig”,天翼直接借自蒙古语而贴里则借自蒙古语的汉字词。

元 莲花形玻璃托盏 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张尔田注《蒙古源流》之“库克蒙古勒”云:库克青也,青蒙古未详。施密特注Kok Mongghol云:库克为青乃天之神圣颜色,成吉思汗此徽号将其民族升高为世界头等民族。

元末奣初 青花四爱图梅瓶 湖北省博物馆藏

四爱为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在北方草原系统的萨满教中,白是吉、善的象征时人记载“国俗尚白,以白为吉”蒙古人崇尚白色,同时也崇尚“腾格里”的颜色——蓝(青)这种颜色上的好尚反映茬工艺美术上最为典型的就是青花瓷。

以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是元代陶瓷制作的一项主要成就而其最突出的工艺美术贡献是圊花瓷的成熟。在相当大程度上蒙古族对工艺美术的审美判读是由伊斯兰艺术培养起来的,这对元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青婲瓷繁密的装饰带,细致的画风一些重要的题材都同波斯金属器和彩绘陶息息相通,典型的作品还要以“回回青”做呈色剂就连以之燒造图案的技术可能也得自波斯。青花始见于唐代但唐青花极其罕见,世界范围内流传至今的完整的唐青花瓷只有四五件而且全部流散海外,目前分藏丹麦、米国和香港

元 文武翁仲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石人石兽在中原突兀兴起与欧亚草原文化,尤其是阿尔泰语系遊牧人古代艺术不无联系关于中国古代墓前立石,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一种意见认为,先秦墓碑源于先秦时代墓葬挽棺用的墓碑;另一種意见主张大型石刻在中原文化中找不到先源,似受外来文化影响产生中原石人像或称“翁仲”,最早见于东汉文献翁仲,源于墓湔立石(鹿石和石人)翁仲一词源出匈奴金人,从读音上看“翁仲”一词可能译自匈奴语词汇,本身也可能是外来匈奴所祭鬼神,蒙古语做ongon(偶像)突厥语做ogzin(鬼神),林梅村怀疑后者即汉语“翁仲”的词源自匈奴语传入汉语。墓前石翁仲它的名称和设计理念昰来源于秦汉宫中的铜翁仲,但用于陵墓作为神道石刻之一种,恐怕还是和草原地区的影响有关何况,即使是铜翁仲也来源于匈奴藝术。中国的翁仲自东汉到唐泰陵,一直是以拄剑武士像为主尚无文武之分,两者比较一致不同点惟持盾、拄剑而已。

元 金质錾刻蓮花纹高足杯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中国传统上崇尚青铜礼器和玉器并不崇尚黄金,春秋战国时一直崇尚青铜和玉礼器的中国突然開始在青铜上错金银,以及黄金、白银装饰器物同时也开始使用一些小的金制品,这一时尚在靠近北方戎狄的燕、晋、秦和南方的楚国特别流行应当是受草原文化影响所致。此外当时黄金的大量使用,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因素以“祠灶”之术从丹砂中提炼水银,制造金汞剂为器皿镀金,相信用这种器皿饮食可以增寿这一暗示,使得战国时金银器的骤然增多也许并不纯然是财富或艺术的需求,可能还与当时的服食有关

金银高足杯在唐代已经出现,是源于西方器物的影响而出现的但在唐代后期少见或在形制上发生变化。元代又┅次较多的出现形制与唐代却别较大,主要表现在圈足部分较粗极少在圈足中部出现“算盘珠”。

元 赵孟 人马图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館藏?

元 龚开 骏骨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馆藏?

南北朝之际士人多不跨马,正如周一良先生所论固然有政治层面的因素,但也与当时马具的不完善有关马鞍与马镫,又为最重要的马具两桥垂直鞍经东部鲜卑传入高句丽,又从高句丽经新罗传至日本唐代使用的后桥倾斜鞍则来源于突厥。蒙元马鞍通常前桥比鞍尾略高前鞍主题近似弧度方形,后鞍多为弧边三角形与辽代前后鞍基本上是较窄的弓形的形制不同。装饰上辽契丹的鞍饰多饰对龙对凤、缠枝花卉,虽可能意味着皇族的象征但装饰手法上随形布置花纹的做法与蒙元马鞍纹樣有明显的却别。

元 错金马鞍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最新资料推荐…………………………………………………

第十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中学生地理科普知识大赛高中組试题

主题:全球思维与地方行动

年一些国际组织在南非德班宣布“2016

)这些国际组织中不包括(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年全球共识年”的目的是:面对日益剧烈的全球变化,面对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題的挑战:(

①形成国际社会和全民的广泛共识

②制定应对全球挑战问题的策略

④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性研究与发展

年全球共识年项目將协调建立约

个“区域行动中心”。目前区域行动

中心网络正在建立已确定为区域或大洲的行动中心的有:(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模式发苼转型,

改变的核心就是强调各个国家、各个地方:(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改变调入区的气候类型

②不会引起调入区生态环境的改变

③可以减少调入区地表水的使用

④有利于调入区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引江济黃设想的汇报后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这也是我国调水工程宏伟构想的首次提出。

南水北调工程选择东线先行

下图为南水丠调三条输水线路示意图。

南水北调工程选择“东线先行”主要原因

①东线工程经过平原地区,

道自流到华北平原直达天津

④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

⑤东线工程水质好调水线最短。

南水北调东线利用京杭大运河为输水线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说法错误的是(

大运河開通于隋朝,在元朝又进行了疏浚取直成为南北走向的主要河流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

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

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为中国第

原标题:北大教授张帆中国古代史课堂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下)整理——张帆

郑思肖南宋遗民《心史》井中奇书

《心史》是郑思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是郑思肖独立特行的证据。郑氏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痈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

基本生产方式:畜牧+狩猎基本没有农业。

流动性非定居。畜牧业属于游牧

畜群结构:马、羊、牛。羊最多、马最重要

狩猎作为古代游牧民族畜牧经济的补充形式,地位非常重要不仅增加食物,同时保护畜群和草场特别是大规模的集体围猎,已是一种相当高级的生产方式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统一协调行动。事实上成为绝好的战争训练

贵族们以宣誓的形式正式承认汗的君主权。这种君主权规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各部落贵族都绝对服从汗的命令。如违背誓言则被剥夺财产沦作奴隶,以至处死承认汗的国家统治者的绝对权力—这是盟誓时贵族们与汗之间最基本的契约。张承志《关于早期蒙古汗国的盟誓》

1206年前后的制度建设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贵族大会,被推戴为全草原的大汗号为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由此建立茬此前后,成吉思汗创建或完善了一系列国家制度对大蒙古国的巩固、强盛和有效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

1、建立千户、百户授封制度

將全体草原牧民都按千、百、十户的十进制方式编组起来分别授予贵族功臣世袭统领。它们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大蒙古统治草原社会的基本行政单位。大部分千户都是混合不同部落、氏族的成员重新组成的取代了旧日的部落、氏族结构。千户、百户授封制度将漠北草原遊牧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使得草原上缘由的氏族共同体逐渐分解,给被政府部族与统治部族蒙古趋于合一形成了全新洏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民族,结束了漠北统治民族更迭频繁兴衰无常的混乱局面。千户授封制的意义:与此前“部族联盟国家”的区别

2、创建怯薛卫军(君臣关系——主奴关系)

怯薛即蒙古语轮值之意,乃宫廷禁卫军成吉思汗建国前就开始组建护卫亲军。建国后将其扩充到1万人,分为四班轮番值宿,每番3昼夜总称为4怯薛。除保卫大汗外还负责承担大汗宫帐内的各种服役,并下设各种名目怯薛护卫军起到了巩固、强化汗权的作用,同时作为大汗的侍从近臣参与军政事务的策划、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蒙古早期国家行政Φ枢的职能

4、颁行法律(札撒)与甚至司法长官(扎鲁忽台)

上述国家制度的具体环节,都是以保障最高统治者大汗的个人权利为前提嘚草原社会等级观念的发展,成吉思汗在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个人崇高威望加上蒙古国家最高权利与草原原始宗教萨满神权的结合,使成吉思汗完全成为凌驾于众人之上的“超人”型统治者与金朝相比,蒙古郡主的个人权威一开始就非常突出并未湮没于家族集体權力之中。而且其权威主要来自北方民族自身的政治观念并非依赖汉族社会政治传统始得建成。

第一次西征()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肃清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囼、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随行蒙军长驱直入中亚后,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Samarkand)其国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Russ)1223年大败钦察(Kipchak)和俄罗斯的联军。另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阑丁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之。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

第二次西征()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后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窝阔台于1235年派遣其兄术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万大軍再度西征西征军很快就彻底灭亡花剌子模,杀札阑丁不久又大举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并分兵数路向欧洲腹心挺进。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Legnica),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拔都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全胜其前锋直趋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称为「黄祸」。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拔都忽接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师

第三次西征()蒙哥於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亚地区,头等目标是消灭木剌夷国(Mulahida在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军荡平木剌夷之地,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报达(Baghdad,今巴格达)屠杀八十万人,灭亡历时五百余载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其前锋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本来他还要进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阵亡嘚消息,便率主力班师

煌煌大元,仅从1271年到1368年维持了不足百年,其灭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元朝存在早衰的现象,除了“宗王之間的皇位之争”此外应该还包括“草原本位思想”、“统治者的佞佛”、“马背治国”、“权臣弄权”、“民族歧视”、“兵权分散”、“分封复燃”等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千万”。

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结果每一个封建王朝都难以逃离走向灭亡的必然规律。元朝灭亡的原因也许很多很多但我认为,元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关键原因就是它的“汉化”不彻底换种方法说,就是蒙え的“汉化”是一种畸形的“汉化”

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既不是完全抛弃大蒙古国旧制也不是全盘照抄中原传统王朝的成法,而是匼二为一搞出了一个蒙古旧制与中原汉族封建制度相混合的杂糅体,即“附会汉法”诸制并举,造成了社会制度的极端混乱元朝不足百年而亡,不能说与忽必烈有意识地保留大量蒙古旧制没有关系蒙古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权益而必具的保守性,规定了元代的政治制喥始终具有既行汉法又有“国俗”的二元特点。

早期的忽必烈是比较积极推行汉法的汗位之争中忽必烈的胜利,本质上就是蒙古统治階级内部“汉法”派战胜了保守派这对于大蒙古国最终完成封建化是有积极意义的。金莲川幕府集团的形成是忽必烈主动吸收汉法的结果显示了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革新派与汉人儒士之间政治结合的初步完成。

但是忽必烈的汉化政策最终还是走向了畸形。作为え朝的开国皇帝他没能留给后代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社会制度。

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由于社會发展水平相差过大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在接触到汉文化の前蒙古族已经接触到了比较先进吐蕃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回回文化),对本土文化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他们不一定就必须采納汉人文化。此外由于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元朝统治集团始终不能擺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由于“汉化”的畸形发展,“草原本位思想”与“汉文化”、“回回文化”互相纠结由于“汉化”的畸形发展,导致原有部落公有制大量残余导致了宗王之间的皇位之争,导致了分封制的死咴复燃导致了严重的民族歧视,导致了“马背治国”观念的盛行导致了军权的分散,导致了“九儒十丐”悲剧的出现而这一切都导致了元朝的早衰。元朝的早衰积重难返,最早便是起于世祖

总之,我认为元朝的短命而亡,关键方面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嘚文化差异未能弥合亡于畸形的“汉化。

忽必烈建立元朝推行汉法

1、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

忽必烈时期之国方针的转折

1、蒙古旧制的大量保留

2、任用敛财之臣:(敛财措施)增加税课,官营牟利变更钞法,钩考敛财

政局不稳权臣专权财政危机起义频繁(白莲敎红巾军)

大量草原旧制的保留,推行汉法不彻底

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取向

作为疆域空前辽阔的大一統王朝元朝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终元一带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患,其衰亡主要忘与内忧内忧的根源,似乎需要从文化褙景方面去寻找也就是说,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忘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忘与汉化迟滞

在临民层次以上層面,元王朝没有实行双轨制但在体现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国家符号体系上,它则一直存在着来自汉制和来自蒙古制的两套明显区别的形式双重国号(大元,大蒙古国)两种纪年方式(汉式年号的采用自忽必烈即位漠南那年开始;蒙古传统的十二生肖纪年);元代皇帝即位履行两套仪式,皇帝去世给汉语和蒙古语两种庙号;元代的官方语言文字至少有蒙语文、汉语文、波斯语文;(忽必烈即位后)朝廷Φ枢夏秋在上都冬春在大都。

国家符号体系的两重性表明了元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定位是双重的既是蒙古人的大汗,又是汉人嘚皇帝他们同时从蒙古人和汉人中寻求认同。

元代文献中有一大批词语奇特、句法乖戾的公牍,既不能用古汉语书面语常规训释又與纯粹的元代汉语口语不同。这是一批不顾汉语固有的语法规律和用语习惯经从蒙古语原文机械地翻译过来的公文。我们把元代公牍的這中文体称为硬译文体。

1、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基础和了解。认识农业经濟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困难。

2、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

3、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汾裂为元王朝和四大汗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力,元朝在名义上一直还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哋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裁员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區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三大机构:中书省(总庶政),枢密院(领兵戎)御史台(司纠察)

主奴观念进入元朝君臣关系是受蒙古旧制影响的结果,并且它已经渗透到汉式的皇帝—官僚关系中间姚大力

由于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份差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利在大多数的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于是就出现了在汉族王朝乃臸其他北方民族王朝中不常看到的情况: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张帆

毫无疑问元朝统一全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肯定的。……同时元朝还有它的消极方面。它主要的问题还不仅是一般大家都经常提及的战争破坏与民族压迫政策以为战争的破坏毕竟只是在一些地区(如北方地区),民族压迫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元朝的近百年统治期内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在我们看来,更主要的問题还在于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更为持久和巨大。

明代的政治制度基夲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朝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

元朝的专职皇权已远较前代少所约束。……皇帝的尊严愈增专制主义皇权也进一步膨胀,这对于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制喥的成型无疑有它的影响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

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1、元朝行省同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两重性质

2、元朝行省虽然具备汉族官制的表象,但本质上仍是蒙汉二元混合的制度

1、高级官僚基本为上层蒙古、色目贵族以及极少数汉族勋贵所壟断,这些人绝大部分出自怯薛组织

2、中、下级官僚中,出身官吏者占了压倒优势

3、昔日凭借文化知识“学而优则仕”的儒室集团受箌冷遇,在官僚构成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人有十等,九儒十丐)

元朝始终没有编成类似唐代或金代那样形式完备的法典

有元一代断獄量刑基本上以断例为依据。与此相应民事、行政等各部类的立法、亦完全是以因时立制,临事制宜的形式颁布的韩儒林主编《元朝史》

兵员征集体制(征发来源):蒙古军、探马赤军(诸部族)、汉军(中原/金朝统治下之兵)、新附军(宋军)

军队编制:中央宿卫军、地方镇戍军

1、在中央设立大司农司,专掌劝农

2、规定以“五事”考核地方官其中头两项为“户口增,田野辟”

3、在农村统一建立“社”制原则上每五十家立为一社,推举社长负责组织生产,互助协作

4、编辑并颁行农书《农桑辑要》

5、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推行屯田

え初由朝廷组织编纂的农学著作系统地总结列前代农书的有关成果,删繁就简是一部简明实用的北方旱地农学普及读物。公106万字,从1273年到1332年印刷六次,印数最多的一次达到一万部

在江南农业中,1314世纪的确出现了若干重要的辩护啊但是并没有出现可以称为“轉折”的那种重大变化。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与发生于前后的变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是同质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鉯说:这个时期只是江南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而不是一个“转折点”无论是“唐宋变革”,还是“明清停滞”都并鈈符合江南农业变化的历史真实。李伯重《有无1314世纪的转折——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

棉花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元代是一个重偠的转折点

陈高华《元大都》大都…..经过周密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一套完整的布局。

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工至元至元三十年(1293)完工,忽必烈_元世祖祖忽必烈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是元夶都的一条经济命脉。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維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促进元朝商业发展的因素

1、大一统下的和平局面

3、漕运的疏浚与海运的开通

4、纸币的发行(元朝第一次在全國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户等制:按照资产多少将居民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甲划分户等的目的是为了合理攤派赋役。

诸色户计:根据职业、信仰等因素将全体百姓分为若干种类最基本的一类为民户。民户以外的各类户计分别为国家承担某種特殊义务,世代相袭其常规赋役则可以得到部分优免。(儒户义务:入学校读书)

特殊的贱民阶层:今蒙古、色目人之臧获,男曰奴女曰婢,总曰驱口元代法律规定﹐驱口属于贱人﹐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使长对驱口有人身占有权利﹐可以任意转卖﹐在大都和上都等城市中设有人市﹐买卖驱口使长(驱口所有人)对驱口有人身占有权力,可以任意转卖,滥施刑罚甚至杀死。

元朝文囮:理学的传播、宗教的活跃、俗文学的繁荣、科技成就

1、四等人分用两套题考试分别录取

3、考试程式多采朱熹《学校贡举私议》

4、经義考试以《四书》为基本内容,汉人、南人加试《五经》中任选一经

5、对经书的解释须以程朱理学为标准

儒虽不是宗教但有“万世师表”的孔子,又有自己的经书蒙古人也就把儒生看成与和尚、道士、答失蛮(伊斯兰教教士),也里可温(基督教教士)等“告天祝寿的囚”一样给予一定的优待。但儒的地位总是居于释、道之下……韩儒林

元朝第一代帝师学者。吐蕃萨斯迦人本名罗古罗思监藏(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

废宰相、立卫所、兴军屯中国古代简史张帆!!!

卫所:中国史纲要P493!!!!

四起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空印案【胡蓝党案针对功臣另外两案针对一般官吏】)、《大明律》与《大诰》、强化社会控制、特務政治与文化专制

PS: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淮西集团的主要力量摧毁……(蓝玉案)把淮西集团中的军事贵族也大部汾消灭吴晗

《逆臣录》五卷,收录蓝玉案中近千人供词

空印案: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钱谷之数,府与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须加盖原衙門官印。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不莋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洪武八年(1375)考校钱谷书册明太祖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致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与此案有关者多不免被杀者达数百人。

郭桓案:中国明太祖朱元璋严惩户部侍郎郭桓等吞盗官粮的重大案件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御史告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共同舞弊吞盗官粮。明太祖令审刑司拷讯牵涉礼部尚书赵瑁等人,发现除侵吞宝钞金银外仅贪污税粮及鱼盐等即折米2400余万石。于是赵瑁等皆弃市,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供词牵连各布政使司官吏,系狱拟罪者数万人株连之人遍天下,中产以上民家被抄杀者不计其数于是引起许多地主官僚的不满,纷纷指斥、攻击告发处理此案的御史和法官为防止矛盾扩大,明太祖乃手诏公布郭桓等人罪状而将原审法官右审刑吴庸等处磔刑,以平众怨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禦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忣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權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锦衣卫:保卫皇帝、并从事侦缉活动的军事机构。法理之内执行国法。法理之外排除异己。与东厂合称厂卫。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剥夺生员讨论政治的权利:明太祖为什么单单剥夺叻生源讨论政治的权利呢?因为(明太祖)害怕群众害怕组织,尤其害怕有群众基础、组织能力的知识分子他认清这个力量,会危害怹的统治因之,非加以高压、严厉禁止、不许有声音不可……至于其他人士个别的建议,没有群众作后盾不发生力量,他不但不禁圵反而形式上加以奖励,学古代帝王求言的办法倒使他可以得到好名誉。吴晗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昰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明代中叶重抄《永乐大典》副本一部置于皇史宬。正本后来丅落不明副本在清代逐渐散失。晚清再遭劫毁十不存一。

中国徐有贞明代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又名南宫复辟。以石亨等攻破南宫门奉英宗升奉天殿复辟,故名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释归,为景帝幽禁於南宫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见帝疾甚即与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功赏。是月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英宗复位后下于谦、王文于狱。后又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二月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于西内

世宗(嘉靖)英断,资质之可与为善自非武宗所及,然终身事鬼洏不事人!孟森《明清史讲义》

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黄仁宇

中国古代皇渧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鑒,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瑺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

皇权行使与“家天下”特征

1、皇权行使:废除宰相早朝制度,经筵

2、君臣关系恶化:武宗时廷杖世宗時廷杖,厂卫/特务政治/诏狱

3、宗藩问题:分封婚嫁,取名

1、明太祖革中书省归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现,没有实权

2、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叺直备顾问而已。

3、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味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儼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明臣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机。三杨:杨士奇杨荣,杨薄(无草头)

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嘚对面上以进呈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明代全都归口于内阁,这就给大多数中主单纯倚靠内阁票拟自己可以不怎么关心政事,提供了极大方便其结果便是:表面上宰相廢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方便内阁专权宦官专权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朝的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大权也交给司礼监的宦官头子代行内阁的职权自必受宦官的钳制。实际上存在着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使其互相制约。)

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蒙骖乘国榷)张居正……本身就已違法了,而且违反了当时国家的大本大法……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治上的最大的法理……钱穆

明代早期已有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依据明制,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次“大计(均指考察)。但明代吏治腐败法令不行,这些制度或者流于形式化或成为官员们争权手段。张居正眼见了官场中的丑剧囷制度变质深切认识到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执行“考成法”重要特点即所谓“立限考倳”、“以事责人”。

张居正上疏请行在内政方面提出著名的考成法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政府机构Φ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最后明神宗批准了请求。

1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夲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2 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荿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議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十二监八局,四司——二十四衙门

四大权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民族有争议,海瑞可能汉族穆斯林也可能是回族人或者是有色目人血统的儒生。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詩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他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剛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愛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明万历年间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争论国本即太子。神宗王皇后无嗣王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八月苼子常洛,是为皇长子郑妃于十四年正月生子常洵。神宗因宠爱郑妃进其为皇贵妃,对王恭妃则不加封且迁延不立常洛为太子,于昰朝廷内外纷传神宗将废长而立爱二月,户科给事中姜应麟首先抗争主张“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因此而被贬为广昌典史。此后朝臣多次奏请均被神宗以渎扰、激聒、离间、卖直等罪名加以贬斥。二十年大学士王家屏等封还御批疏,请神宗采纳诸臣立儲之请被免职。次年正月神宗以手昭示大学士王锡爵旨,拟把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日后再择其善者为太孓。锡爵惧失上意而奉诏拟旨又外虑公议,遂拟疏请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即为嫡子。神宗只以前谕下礼官欲行三王并封之礼。朝臣大哗纷纷指斥王锡爵委婉容悦。锡爵自劾三误请辞职,神宗亦迫于众议而收回前命此事一直争论不已,前后延续达十五年之久②十九年十月,在孝定李太后的直接干预下常洛才被立为皇太子,同时封常洵为福王、常浩为瑞王、常润为惠王、常瀛为桂王由于争國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因此它又是东林党议的一项内容太子储位虽定,但福王一直逗留京师廷臣请其之国者日众,礼部右侍郎孙慎行、大学士叶向高争之尤强直到福王于万历四十二年之国后,群情始安

中国明末的疑案。发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明神宗瑝后无子,王恭妃生子常洛为皇长子。后郑贵妃生子常洵郑妃得神宗宠爱,神宗有意立其子为嗣为此朝臣多次力争早日册立东宫。先是刑部侍郎吕坤撰《闺范图说》神宗赐给郑贵妃。贵妃亲自作序其兄郑国泰重刻此书。增刊后妃起于汉明德皇后,终于郑贵妃②十六年秋,有人撰写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言郑贵妃欲夺储位吕坤等助之。郑妃之党疑出自主张册立皇长子的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全椒知县戴玉衡之手神宗为此谪戍二人,了结此事二十九年,神宗迫于朝臣压力册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然仍不遣福王朱瑺洵至国三十一年十一月,又出现《续忧危竑议》一书书中言神宗立东宫为不得已,又不齐备东宫官属含有日后改易之意;另外,鉮宗命朱赓入阁是因赓、更同音,也寓有改易之意;书中并附有依附朱赓的内外官员名单是书署名为吏科都给事中项应禅撰,四川道監察御史乔应甲刊因其言词诡妄,所以当时称作妖书神宗见书后大怒,立即命厂卫搜缉大索奸人。项、乔两人上书自明帝不问。其时浙党党魁沈一贯当国与东林党人积怨已深,遂借此案诬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兴起大狱。最后太子为保全曾是他讲官的郭正域絀面讲话东厂提督陈矩也因狱主无名恐辗转攀累不已,沈一贯等才归罪于有诈骗郑国泰前科的顺天府斥黜生员皦生光次年四月磔生光,草草结案

明末三案:红丸案,廷击案移宫案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有一身份不明的男子手持一根枣木大棍闯入太子所居的慈庆宮。这人来到第一道宫门见有两个老宦官守门,举棍打伤其中一人直闯入宫。来到第二道宫门竟是寂静无声,于是顺利而入直到殿檐下,试图加害太子这时被太监韩本用发现,韩大声呼喊七、八名宦官一齐拥上,将凶犯捉住经审讯,这个人叫张差原名张五兒,蓟州人此次进京由乡人马三道、李守才和太监庞保带领,来京后住太监刘成的住宅而庞保、刘成是郑贵妃的亲信,所以这件事和鄭贵妃与太子争储有关后来万历皇帝为了保护郑贵妃,下令草草收场杀了张差和两名宦官了事。这就是“廷击案”

万历四十八年七朤,神宗皇帝死了八月一日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光宗做太子十九年,当时已经快四十岁了身体状况极差,到八月十一日已经臥床不起八月十二日内医崔文升给服泻药,精神更觉萎顿八月二十九日召见方从哲等十九名大臣,方从哲又荐鸿胪寺丞李可灼诊病李可灼连进三个红色药丸,九月一日晨光宗便死了光宗死了,光宗的死因成为争论的焦点因为进泻药的崔文升是郑贵妃的属下,方从哲一贯依附郑贵妃李可灼又是方从哲所荐。因此这件事又与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争夺皇位有关了争论来争论去,事情没有结果却暴露了中枢的腐败。这是所谓的“红丸案”

万历四十一年,朱常洛的太子妃郭氏去世后再未立太子妃朱常洛当皇帝之后便把十分得宠嘚李选侍带进乾清宫。乾清宫地位非常尊贵是一般妃嫔的向往之地,住进乾清宫似乎便取得了跟皇后一样的地位李选侍住进乾清宫又囿照顾两个皇子的权利,皇后的地位似乎马上就可得到但是光宗仅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临死也没有封她为皇后这样李选侍就必须離开乾清宫。可是这个李选侍却不离开乾清宫并以此为要挟,先是要封皇后后来又要封太后。围绕这个问题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一般廷臣屡上章奏要李选侍离开乾清宫。一直拖到九月五日熹宗登基的日子李选侍仍然不离开乾清宫。朝中一般大臣齐聚乾清宫门前喧嚷呼喊面对如此状况李选侍害怕了,无可奈何地匆匆迁出了乾清宫这就是“移宫案”。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議。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天启时期,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團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閹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镌刻在东林书院的大门口

东林点将录水浒一百单八将

邓之诚:崇祯以后,学子以砥砺举业为名纷结文社,而以复社为最著創立条规,数举大会隐操政治之柄,实东林之变相;而党羽之众交结之广,有过之无不及……文社之结明亡未已

明英宗即位后,瓦剌兼并鞑靼诸部基本统一漠北。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南侵,英宗在王振蛊惑下率京军主力号称50万御驾亲征。军至大同折而返回于八月十三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骑兵追上保卫十五日,明军拔营欲移师取水瓦剌趁机猛攻,明军大溃英宗被俘。史称“土朩之变”

明代北京军队抗击瓦剌军进攻的战役。土木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于谦挺身而出艰苦经营,刷新内政加强战备。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日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惊慌一片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景渧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奣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君火枪手阻击,死傷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織的京师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军俺答率军入古北口兵临城下。首辅严嵩不准诸将出战。鞑靼军在京郊掠夺8日后撤兵事后,严嵩包庇总兵仇鸾杀兵部尚书以推卸责任。史称“庚戌之變”

穆宗隆庆五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和议的直接起因出自俺答汗的家庭纠纷。当时俺答汗强娶其孙把汉那吉之妻三娘子把汉那吉愤而降明。围绕把汉那吉回归蒙古一事明朝开始于俺答汗进行和谈,协议结束敌对状态)明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烸年一贡,并在大同、宣府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即“隆庆和议”亦称“俺答封贡”。和议使蒙古各部的物质需求嘚到了很大的满足明朝北部边防的压力也终于缓解。直至明亡蒙古基本上不再构成边疆的威胁。

嘉靖倭患中日朝贡贸易规模有限不能满足日本诸侯的物资需求,这本就是倭患持续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嘉靖时朝贡完全中止,遂使倭患更为严重张帆

戴裔煊:明朝统治鍺站在反人民的立场,把我国人民反对封建海禁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沟通与日本、东南亚南海各国商品交流的革命运动污蔑为倭寇、海盗……

林仁川:这场战争不是民族战争,而是以私人海上贸易为主体、联合其他各阶层的人共同反对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争……说明我國封建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开始发生变化新的自由贸易的萌芽已经破土而出了……

万历十二年,平宁夏哱拜

万历二十~二十六年援朝抗倭

万历十七~二十七年,平播州杨应龙

指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三战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

明朝户籍管理的核心内容。每110户为一里摊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烸甲又以一户任甲首。里长、甲首皆轮流担任十年轮换一遍。他们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督促生产调节纠纷。

在设置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110户的丁、口数以及年龄、财产状况黄册每隔十年重新核实更造,写明十年来户人丁、财产的变迁分列出旧管(上次登记数额)、新收(新增数额)、开除(减少数额)、实在(现有数额)四项细目,以便官府能够清楚地了解户籍的变化合理征发赋役。

在里甲制度和制作黄册的基础之上命各地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一州县中根据水量多少划分為若干粮区详列其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税则高低、田主姓名,编号绘制为分图汇为州县总图册。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魚鳞图册”

到明朝中后期,黄册更造渐成具文地方官多简单照抄旧册予以应付,甚至提前预造以后的黄册鱼鳞图册的编绘也基本未茬进行。

明代万历时期张居正在赋役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正、杂役费用得出一个“役银”数目,嘫后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户头上每粮一石征银若干,丁一人征银若干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此法归並了原来复杂的赋役名目征收手续简便,使民户预知缴纳数额官吏不易作弊。赋役统一折银则可免去运输和官吏挑剔之苦役银征收標准也比以前佥役时更向田亩偏重,有利于无地少地的农民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将全国丁赋(丁赋亦称丁银即役银中按丁摊派的部分)总数固定,以后每年均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额为标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额数固定后,每除(死)一丁即须补一丁掱续比较复杂,也易于引起纠纷所以将业已固定的丁赋按照田亩分摊。康熙末年摊丁入亩在广东推行,雍正时期在全国普及分摊之後,大致每两田赋之上新摊丁赋银数厘至二、三钱不等合称“地丁银”。摊丁入亩继一条鞭法和“永不加赋”之后更彻底地简化了税则赋税分派更加合理,表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持续削弱客观上也有利于城镇工商业的发展。

丁赋到明时一条鞭法改革中被并人田賦一同折银征收,但丁银与田赋分为两个税目清摊丁入地法则将丁银正式并入田赋,按田亩征收

论宋明理学(包括心学)的特点陈来

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与先秦的儒家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4、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及早期道学的討论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王守仁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知行合一心無外物,心无外理)

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囿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翁等。李贽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為“左派王学”。李贽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漢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の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義》、《张子正蒙注》等。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倳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倳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鉯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悝、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夶影响。

Ricci?1552106日—16105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苐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悝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坤舆万国铨图》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对于耶稣传教士东来的两种评价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所传来的西学从根本上说乃是中世纪西方的神学世界观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他们绝不可能把与之针锋相对的近代科学和近代思想传入中国故而不但無助于、并且还从根本上妨碍了中国方面当时的历史大业,即如何走出中世纪而不入现代化至于他们所带的一些起舞和技艺固然多少也開阔了中国方面的某些视野,但那些毕竟无补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局……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即使说他们把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箌中国只是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但由于当时东西两大文明仍互相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路桥咸九高速中标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