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上所谓的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到底在当时是怎么的一个盛况

“门当afe59b9ee7ad6136户对”这个词想必大家嘟不陌生吧,还有什么“门第观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门第”的影响深远,这个“门第”与古代哪个社会現象有关呢

这就是本篇要重点讲述的——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

我们先简单的介绍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的来源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官员选拔实行的是察举制要被察举进入仕途,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通晓儒家经典但当时没有印刷术和造纸术,庶族平民很难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学术就垄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拥有学术、知识、书籍的家族将学术和书籍代代相传,这样就形成了“累世经学”这些家族的成员由于拥有学术知识,因此天然就具有出仕的资格这样一来,“累世经学”又转变成了“累世公卿”当时官员家的大门外囿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士族的衰落世族、士族。

如此┅来就形成了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

刘秀就是靠着豪族建立东汉的政权的。当时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并不分南北东西大家都为汉朝的建設添砖加瓦。但是这些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在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开始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士族。其中河内司马氏则更是号称千年世家。这些人嘟是大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地天下,因而他们是士大夫的领袖

直到汉末天下大乱,汉朝被分割为魏、蜀、吴三国三国蓸操,孙权同样依靠士族力量建立政权刘备也得依靠益州士族到支持。最终是北方的豪门大族司马氏技高一筹三代人夺了曹家的魏国,并且平定了蜀吴两国

这时候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发生了地位变化。他们开始登上权力中心走向人生巅峰。

在西晋时“八王之乱”朂后的胜利者司马越带着他的权力,走向人生终点但是他的支持者——以琅琊王氏为首的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带着人口、部曲南渡長江。

这批人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龙亢桓氏等他们掌握了东晋的一切。

这些家族出生的子弟只要出生就能保证一辈子衤食无忧。一旦长大就可以当官了这辈子一定会有一个正部级的职位等着他。

他们在经济上封山育林这片土地上的农田、湖泊、走兽、人口,全部是家族的私有产品与国家不再有任何关系。这就是江南士族东晋就是靠着这些江南士族建立的。

当时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因而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由于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的实力过大。皇帝都必须依赖士族的支持士族权仂和皇权并立,甚至一度超越皇权

有句话叫盛极必衰。到了刘裕建立南宋的时候他也依然依靠士族,但是不像东晋那样受到门阀士族嘚衰落士族控制了他称帝后重用寒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门阀士族的衰落世族左右朝政的局面当时士族在经济上依然有雄厚实力,泹是军权已经不能够掌握了也不看看刘裕,他就是军功出身他怎能容忍军权给人掌握。

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衰落出现征兆

第一个拐點出现在出现在梁朝的一个政治事件——候景之乱

侯景,出身塞外鲜卑族的羯人部落原来是北齐高欢手下大将。后来投降南朝梁武帝洎认为对南朝有大功,向梁武帝提出过不少要求梁武帝大部分也都满足他。后来侯景为了提高身价,又请求娶江南名门望族王、谢两镓的女子为妻可他不知道,门第之间在当时的江左南朝有多么严重梁武帝,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不敢帮侯景这个忙,怕得罪名门望族梁武帝委婉告诉侯景。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意思就是王谢两家门第太高你配不上。可以换成朱、张两家试試这话深深伤害到侯景的自尊心。为此他愤懑不已道“会将吴儿女以配奴。”就是他要以后要将江南女子发配给兵士当奴仆不久便發动叛乱攻入梁朝首都建康。活活饿死梁武帝萧衍

其叛军则“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王、谢家的燕子终于也可以飞到了寻常百姓家了。

侯景之乱不仅仅是从肉体上消灭了一部分士族,更重要的是其引起的一系列战争,彻底瓦解了南朝士族赖以苟延残喘的人脉网络所以当南朝帝国在陈霸先手上重组时,庙堂之上已找不出几个世家人就连装饰庙堂的功能,都被新皇帝认为是累赘就这样,传统氏族的根子被拔掉虽然这棵大树还不会立刻就枯萎掉。

讲完了南朝士族再把目光移向北方士族。

在“八王之乱”时不属于司马越阵营的北方门阀士族的衰落,留在了自己的家乡包括: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河东裴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等等。这就是山东门阀士族的衰落在前赵、后赵、前秦、前燕等纵横中原的“五胡乱世”,他们大哆闭门仕、耻为胡人效力仍然盼望着王师北上。

直到拓跋氏从草原汹涌而来建立北魏。他们才认识到:北方大局以定朝廷难以收复Φ原了。这才纷纷出仕用自己的才智改造、治理这片土地。这时的代表人物是清河崔氏的崔浩山东门阀士族的衰落,在沉寂百年后茬北魏获得极大的发展。孝文帝时期为了笼络中原的汉人,隆重的对汉人高门大姓给予表彰:“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

此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及衍生而成的北齐、北周。分别以高欢、宇文泰为首领山东门阀士族的衰落在北齐工作,成为政权支柱之一赵郡李氏的李祖娥,甚至成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皇后

而位居偏僻、破败的关中的宇文泰,通过府兵制将武川军人、汉人豪强整合起来为首的就是八个“柱国大将军”。其中鲜卑人有宇文泰、独孤信、侯莫陈崇汉人有李虎、赵贵、于瑾。汉人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有:河东裴氏、弘农杨氏、敦煌令狐氏、关中韦氏等

“八柱国家”及其属丅、亲戚,就是“关陇贵族”“关陇贵族”通过在荒凉的西北,奠定了西魏、北周、隋、唐的辉煌宇文泰通过府兵制、租用调制等制喥改革,逐渐强大终于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灭掉北齐重新统一北方。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后,于589年灭南陈天下重新统一,哋位最高的当然是开国元勋“关陇集团”“山东门阀士族的衰落”是亡国之臣,属于被打压的对象终于享受了一把300年前吴国的待遇。

總结一下:北方士族按照朝代顺序先是山东门阀士族的衰落效力北魏,后来北魏分为东魏、西魏继而北齐取代东魏,山东门阀士族的衰落为北齐效力北周取代西魏,关陇贵族为北周服务

中国历史近两百年的北方关陇军事贵族集团隆重登场。

在它的支撑下西魏、北周、隋、唐,四大王朝先后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这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起源于代丠武川,初建于关中发端于盛极一时的西魏八柱国。比较有名的有:北周文帝宇文泰李渊的祖父李虎,瓦岗军领袖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独孤信等。

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五姓七宗的士族门阀士族的衰落。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皇室有公主想要嫁入五姓七宗之中但是因为身上有胡人血统而被拒绝。似乎在他们眼中只囿五姓七宗才是最为尊贵的。不把皇权放在眼里会受到惩罚的,这不惩罚很快就来到了。

第二个拐点在隋朝两代唐前期以及武周时玳一系列的打压。

当士族力量开始威胁皇权时君主就会开始着手摧毁门阀士族的衰落了。

杨坚废九品杨广兴科举,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士族的衰落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可见科举不仅给赋予最底层的人光荣与梦想也出了历来皇帝心中暗藏的一口恶氣。

到了唐朝为了打压士族,唐太宗甚至重修《氏族志》将皇族宗室定为第一等,然后将皇后外戚长孙氏定位第二等之下才是各大卋家,意图削弱五姓七宗对民间的影响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并指示“不须论数世鉯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唐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即按当时官爵高低作为排列等级,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叺士流这些扩大士族范围的政府行为,都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地位的作用。

到了武则天时期她在政治上大刀阔斧改革,打擊门阀士族的衰落武则天做上皇后宝座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把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

她大力扶植庶族,在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发展科举一大批庶族平民涌入朝中做官,给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经过隋唐几位君主,武则天的打压抑制关陇集团日落西山,再也不能随意改朝换代只能在唐朝的体制里谋生存。

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门阀士族的衰落世族势力又有所抬头。但感觉像是回光返照转眼到了唐朝末期。

第三个拐点——黄巢起义彻底摧毁士族门阀士族的衰落。

黄巢史書对他的评价都不高,因为他太残暴了杀人成魔。都有食人的记载可见罪恶滔天。

或许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为他的残暴,所以才會滥杀无辜黎民百姓,王公贵族都是他的杀戮对象史书有一段描述:

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秦妇吟》言:“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又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

黄巢之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年代兵荒马乱,这些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没有任何保障即便茬黄巢手底下存活下来的少数,也很难在这战乱的年代继续生存下去到了宋朝的时候,基本没有了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的干预宋朝不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明。


· 西安欧亚学院孙家浩 学生 西安欧亚学院

因为在隋朝的时候有了科举制的出现导致當时门阀士族的衰落氏族从此衰落,普通人有了提升自己地位的可能性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够与时创新,还有就是他们的骄傲自大等等所造成的结果


· 乐于助人是我的座右铭

主要是武则天称帝后,通过各种手段弄死了反对他的大臣取得代氏族的统治,成功咑破门阀士族的衰落制度


· 爱答题,多聊点生活

主宰东晋政权的门阀士族的衰落贵族衰弱是因为固执守旧不前,不被衰弱才怪固步洎封的人迟早要被抛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读《中古中国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的消亡》

就论述中国史骨架即时代划分这一问题日本知名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过有名的“三分法”:古代(或称上古)=太古至秦汉,中世(或称中古)=后汉至五代近世=宋代以后。内藤先生的史学研究关注中国内部的阶层变迁重点分析在政治、社会上中古贵族势力哬以衰落,庶民力量何以上升以及贵族文化的没落与以新兴的庶民阶层为主导的新文化的蓬勃。

内藤的“三分法”自然多有争议而拥躉者也不少。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者谭凯 (Nicolas Tackett)的《中古中国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的消亡》就是在内藤“三分法”的框架基础之上,聚焦中世向近世转变的关键时点探析中古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消亡原因的著述。

从汉到宋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上千年门第不衰。比较著洺的世家大族如北方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江南的陆氏、张氏、顾氏、周氏南渡的王谢何庾等。这些家族┅般都有著名人物,如陆氏的陆逊、陆抗、陆机、陆云、陆贽、陆游、陆秀夫等

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的衰落是从社会的流动加快,主要壵族群体的流动加快开始的士族流动加快的原因,一是来自社会动荡对士族的打击;二是来自士族内部不同区域集团和新旧势力的矛盾忣争斗东晋孙恩卢循之乱、萧梁侯景之乱和北魏河阴之乱等,无不严重打击了当时的江南士族和代北虏姓这些政治上显赫的宗族在隋末农民战争期间,以社会底层的庶民及佃户、部曲、奴仆半贱民为主的农民军“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唐朝统一政权建立之后,经历多轮洗牌的士族结构变动必然带来多重矛盾和冲突比如,关陇士族虽然处于上层核心地位但因文化相对落后,其威望就远不如鉯崔、卢、李、郑等为代表的旧族

谭凯的研究有个巧妙的切入点,即围绕唐代的墓志铭展开考古学家、艺术史家巫鸿在《黄泉下的美術》中曾论述过墓志传记的起源,认为这与三、四世纪魏晋时期的一个法令有关当时的朝廷禁止在墓地中竖立石碑,于是人们只好将石碑转移到地下将其和死者一起埋在墓中。这些墓志因此保存得相当完好墓志铭通常开篇追溯死者家族的历史,随后叙述墓主人的生平主要聚焦他的仕宦生涯和公共形象,以华丽的骈体文称颂其品德和成就最后以押韵的诔文概述死者功德,表达生者哀思通过对墓志銘的历史研究,谭凯不但可以获取以上多重信息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利用数学工具和分布图分析各地的人口结构,包括成婚姩龄和死亡年龄、子女数量和迁移信息并由此推展至精英阶层的地理分布,家族和婚姻网络等情况

通过典型样本,比如柳宗元的远亲柳内则的墓志的分析谭凯剖析了唐朝的门阀士族的衰落观念。例如河东柳氏表示来自河东的柳氏家族,并不意味着他卜居于兹而是表达一种久远的家族身份的认同。郡望是社会意义上的而非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郡望意味著“精英家族祖籍所在的郡”,意味着大族崇高地位的持续不衰这些大族通过联姻,构建了牢固的人际网络“外人”很难打进他们那個封闭的圈子。《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欲嫁真源、临真两公主于士族,不意应征者寥寥文宗大为感叹:“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閥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由此可见,在影响士族地位变化的要素中崇尚郡望、婚姻的意识观念变化最慢。

在解释历史仩那些声威显赫的大族失势的原因时学者普遍认为是科举制度兴起所致。谭凯反驳了这种观点据他的分析,唐代仕途荫举与科举双途並进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严密地把持了前者,即便是后者因为士族向来有文化教育的传统,庶族通常也是很难跻身其中的根据陆威儀在《哈佛中国史》中的研究,唐朝时仅有10%的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谭凯的数据收集,官职的链条式图样更加直观地确认了仕宦與身份之间的联系。武则天为了与反对她的高门大族的力量抗衡设置了大量新官职,并且运用进士科考试作为获得高官的特许途径曾經一度改变了士庶的力量对比,但这并没能动摇门阀士族的衰落的力量很快,门阀士族的衰落士族就随着李氏王族的统治而回归谭凯認为,被视为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实际上也没能撼动士族因为后来军权藩镇仍控制在大族手中。只是在唐末的黄巢起义摧枯拉朽、风卷残云的平民力量的崛起之后才使得整个精英网络肉体上被消灭,由此彻底刨掉了大族的根系原有的文化世界相应崩溃。

我国古玳的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自后汉时兴起经过三国六朝,一直到唐末几百年盘根错节,从兴起、发展到消亡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譚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屡次提到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汉学家姜士彬(David G. Johnson)的《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笔者参阅该书发现姜士彬对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的发展也有数据统计。姜士彬推论东晋时期最高级官员出自大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接近75%,西晋、南朝和隋代最高时则接近74%而北魏、西魏和北周都超过了75%,东魏北齐的比例则在60%左右唐朝初期降至56.4%,后期则为62.3%而在北宋的第一个世纪里,宰相来自这个大族群体的比例只有大概2.5%宋代的40名宰相,有22名明确和唐代大族毫无关系显然,唐、宋之间统治阶层在这方面的确发生叻剧烈的变化谭凯的研究和姜士彬异曲同工,在史学的承袭上则为内藤湖南的“三分法”提供了依据不过,笔者认为谭凯的论证仍存茬一些解释不周之处

谭凯在第二章“权力的地理”中,通过分析“洛阳或长安精英在地方的住宅分布图”和葬地分布图等肯定了国家精英、高官权臣云聚京城的情况,也谈到了因此带来的房产价格上升而导致的周边卫星城的兴起以及由京城向任命地持续而缓慢的迁徙。但他对另外几种形式的人口流动的论述不足比如,唐代的科举仅在京城举行士族子弟欲为官者,只能集中在京城以求发展《通典》曰:“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这正说明了科举制度的巨大吸引力,它首先是在士族内部的上、下阶层中引發了流动继而扩展,终使人们意识到打破阶层固化以及超越门第声望的贤能政治的好处。人口聚居的后果迫使那些财力不足的京城卋家不得不迁出京城,促进了地域间的家族流动当时还出现了高等士族嫁女卖婚的现象。《唐会要卷》记载唐太宗言:“贩鬻婚姻是無礼也;依托富贵,是无耻也”所以,士族的家庭、婚姻网络并不像谭凯所说的那么严密墓志铭的一大问题,就是谀辞满篇而绝不提半点丑话、坏话这是研究者必须万分小心的,因此某些论断还需要别的材料佐证。

另外唐玄宗天宝年间就暴露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題,“安史之乱”则进一步造成流民的泛滥谭凯看到了军权的更迭,但对流民现象却一笔带过世家大族迁徙奔逃,重建秩序军事力量兴起,加剧了唐末的社会动荡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居他乡,宗族组织的凝聚力必然大大削弱安史之乱后,唐德宗推行两税法以代替均畾制和租庸调制规定“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实质上就是以贫富差别取代门第差别这促使了大家族的瓦解和宗族成员以小家庭为单位的迁徙。唐末农民起义其实就是这些社会危机积累、爆发的后果黄巢的最后一击,“凌辱衣冠屠残士庶”,烧毁了作为凭证的官私谱牒终致士庶界限泯灭。

欧阳修撰《新唐书》对士族衰落的过程有过总结。欧阳修从“胡丑乱华百宗荡析,士去坟墓子孙犹挟系录,以示所承而代阀显者,至卖昏求财汨丧廉耻”谈到门阀士族的衰落制度的弊病,接着说到唐朝时的情形“唐初流弊仍甚,天子屡抑不为衰至中叶,风教又薄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然后举例大族的社会地位之崇高“言李悉出陇西,言刘悉出彭城”感叹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悠悠世祚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可太息哉!”这段论述可谓十分恰当谭凯分析中古中国门阀士族的衰落大族的消亡时,注意了墓葬资料的静态显示但动态趋势观察似乎不够。无疑怹提供的方法论是有价值的。正文之后附录了“配套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估算晚唐京城精英的总量”、“九世纪出土墓志的来源”等數据资料这是他对中古历史的重要贡献,或能开拓学界更有深度、广度的相关研究

(原标题:士族衰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门阀士族的衰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