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近现代文学家家另填词的另一首诗

博客名称 :
博客昵称 :
自我介绍 :100字以内
没有提示信息
Cookie :不保存
《渔歌子》解读 10:09:14
《渔歌子》堪称是一首千年传唱的古词。作者张志和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古诗词教学的三种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和尺度意识。
&&& 1.文体意识。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浙江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滕春友老师曾说,要&读为先&,&读实是根&。因此,本节课我非常注重古诗文的&读&。就整体而言,整堂课以&起承转合&四个教学板块布局,按&读通词句、读懂词意、读悟诗情、吟诵默写&的四个步骤层层推进展开教学,可谓&读&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就局部而言,针对每个环节不同的要求,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师生对读,齐读,角色扮演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境,在诵读中体悟诗情,读得丰富,读得饱满。
&&& 2.单元意识。《渔歌子》是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课文专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积累优美语言是本单元重点。在《古诗词三首》所附的课后思考题中也有&想象描绘的画面&的要求。基于单元主题要求,我把&体会到词中画面的美丽,并从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披文入境,从&圈画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入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景物的色彩、动态;再通过教师的配乐解说和学生的闭眼想象,让诗中的景象在学生的眼前形成一幅丰富生动的画面;最后让学生练笔写看到的画面,使诗词的优美意境定格成为了学生心中的一幅画卷。
&&&3.尺度意识。基于我面对的学生是四年级的孩子,对于教学环节顺序和课外资源拓展的处理,我努力把握一个尺度,那就是符合学情。比如,是教师先以丰富的语言解说词所描绘的画面再让学生动笔写,还是学生先想象写话教师加以点评丰富学生的想象?考虑到四年级的孩子理解、想象以及语言积累有限,我选择的是前者,其目的是提供给孩子&弱水三千&,哪怕孩子在课堂上&只取一瓢饮&,也达成了保底的目标。在课堂上,我发现教学顺序这样调整后,不仅流淌在孩子们笔尖的语言很丰富,而且孩子们表现出一种乐于表达的自信。再比如,《渔歌子》一组共有五首词,另外四首要不要引入课堂?《渔歌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包括对日本填词的影响要不要拓展延伸?教师在文本拓展上的过&度&,会直接导致消化能力有限的四年级学生在&潜心会文&上失&度&。因此,我对拓展性材料进行了&精选&,披沙取金,只保留了张松龄的&和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且不要求学生字字落实,只作为深化&不须归&的体悟。
&当然这堂课还有一些遗憾之处,比较突出的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确乎如此,如果教师的语言简约了,就意味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多了;如果教师的语言&美&起来了,就意味着学生是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获得知识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课堂语言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更是一张金名片,若想在课堂上成就精彩和完美,我还需在语言的预设与?%
前一篇:没有了!
后一篇:没有了!
暂无访客信息!渔歌子课堂实录
渔歌子课堂实录
渔歌子课堂实录篇一:《渔歌子》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生:《忆江南》 师:能背 生:能 师:《忆江南》预备起 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是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二、整体感知 1、师:来看大屏幕,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 通词句。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好,开始。。。 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古诗 2、师:这些词会读吗?(ppt:西塞山 白鹭
蓑衣 ) 生:会读 师:自己读一遍 师::谁来领读A\B 师:里面有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 生:塞 师:它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 PPT出示塞 师:有谁知道箬笠是什么? 生:就是帽子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查字典、查资料 师:是啊,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就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查资料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 师:来看图,箬笠就是像这样的用竹叶编成可以防雨的帽子 师:我们再来看看蓑衣,蓑衣啊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雨衣。
三、理解词意 (一)感受美景 师:好了,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请大家打开课本110页,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并拿出笔,做上记号。 师:好了吗?数一数,有多少景物? 生: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ppt出示圈了圈的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师: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现在把你想象出来的美景,和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师:有谁愿意说说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哪些美景啊? 预设: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 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 细雨?蒙蒙的,凉凉的 流水、白鹭、鳜鱼。选一个说说? 师:是啊,把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就生动多了,真是美丽如画的江南啊(板书:美丽如画 景) (二)体悟心情 师:其实啊,在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 你找到了吗? 生:渔夫 师:想想看是怎样的渔夫?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师:真是一个悠然自得的人啊(板书:悠然自得
人) 师: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鳜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看到了桃花,西塞山,这些美景 师:是啊,我们就是在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作者兴奋舒畅的心情的(板书:兴奋舒畅 情) 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词 师:自己读一遍 师(本文来自: 教师 联盟 网:渔歌子课堂实录):全班齐读《天净沙 秋思》 生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悲伤的、哀愁的 师:是兴奋舒畅的吗? 生:不是师: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看出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悠然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难怪作者“不须归”啊(ppt出示:不须归)
(三) 深探“不须归” 师:你知道这里的不须归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回家 师:是啊,词中的渔夫便是词人张志和,可是这里的不须归仅仅是指的不回家吗? 生若能答出来是指不回朝廷,就问他是怎么知道 我表扬能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意,真了不起 生不知道 师:让我们一起来结合背景资料来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ppt出示背景资料) 师:所以,这里的“不须归”除了指不回之外,还指不回朝廷。 师: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叫《和答弟志和渔夫歌》(ppt:出示这首词)劝弟弟回家。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师: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ppt在次出现渔歌子) 师: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更是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 师: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师:让我们再次想象着诗中的美景,体会着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渔歌子预备起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渔歌子课堂实录篇二:《渔歌子》课堂实录 完美版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 “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 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 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 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师:词牌名是什么呀? 生:《忆江南》 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 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 ――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生齐读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读完的同学就 书扣手背后坐正 2、师:这些词谁会读?(ppt:西塞山箬笠
蓑衣 ) 生:A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师:还有谁能读? 生B读 师:谁能从后往前读 生:C读 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 师:有需要帮助的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来考考大家(PPT单张出示“箬笠”) 师:谁会读 生读 师:有谁知道箬笠是什么? 生:就是帽子 师:什么样的帽子你知道吗? 生:用竹叶编成的 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或者注释 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 释来理解字意和词意 师:来瞧瞧这两个字,难怪是竹字头呢或者说,难怪他的偏旁是。。。 师:来看图,箬笠就是像这样的用竹叶编成可以防雨的帽子 师:这个词你会读吗 生读词 那你知道蓑衣吗 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师:把这些生字带到这首词中你还会读吗? 师:谁来读一遍这首词 A读
B读C读 预设一:(读的特别好)不仅字音读的准,而且啊,通过他这样读,词的味道就 出来了,你知道他在哪稍作停顿吗) 师:耳朵真灵,你也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吗? 三、理解词意 (一)感受美景 师: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画家。就连大书法家颜真卿 也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词中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打开, 默读这首词,把你看到的景物用P圈下怼 教师下讲台巡视 师: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啊? 生说 师:有需要补充的吗?∪有不同意见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第一行有西塞山、白鹭 第二行有? 圈错的同学快改一改 同学们书扣 师: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可见张志和的文学造诣,是极深的,现 在,我们就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些美丽的景色作者看到的会是怎样的西塞山呢? ppt出示填空
()的西塞山 师:好了,同W,l砗痛蠹艺ff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啊 预设: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 细雨?蒙蒙的,凉凉的 流水、白鹭、鳜鱼。选一个说说? 师:是啊,把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和态就生动多了,这美丽如画的江南风景一下子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板书:美丽如画
小组读(2个组) (二)体悟心情 师:为什么? 师:看到了桃花,西塞山,美景 师:瞧瞧,这渔夫如此的愉悦舒畅,能想象着美景,体会着作者愉快的心情,再 来读一读这首词吗?
女生读 评价:男生读出了美景如画,女生读出了生活惬意 师:古人就是这样,往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让我们再来看一首词,看看从中你又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自己读一遍 师:一起读一遍 师:全班齐读《天净沙 秋思》 生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悲伤的、哀愁的 师:你是从哪些景物中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师:是啊,就是从这些词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哀愁,作者的忧伤。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出作者的哀愁,读出作者的悲伤 师:一个枯藤、一个老树、一个昏鸦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哀愁,而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却让我们心情舒畅 (三) 深探“不须归” 师:诶,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了, 你知道词中不须归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回家 师:是啊,词中的渔夫便是词人张志和,可是这里的不须归仅仅是指的不回家吗? 生不知道 师:让我们一起来结合背景资料来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渔歌子实录篇三:渔歌子课堂实录 开门见山,学生准备停当后,干老师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渔歌子’是题目吗?”(这也是检查预习作业第2题:自己读、背《渔歌子》,想想“渔歌子”是它的名字还是词牌?) 干老师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再来回答。全班这20个学生本堂课的第一次朗读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声音响亮,停顿准确。读完后,干老师再问这个问题,孩子们仍然显得沉默,后来一个孩子起来说:“好像是词牌名,又好像是题目。”干老师首先夸他很聪明,“因为诗的内容和‘渔歌子’的名字很吻合,而‘渔歌子’又是词牌名,所以这个同学用‘好像??又好像??’来回答。”接着干老师又把让孩子们迷惑的地方告诉了大家:“‘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因为虽然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而词牌名和题目的差别就在于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形式,说到这里的时候,干老师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他先叫了一个女生回答,看来女生并没有预习到这些,所以表示不知道。而刚才那个发言的男生(他叫俞怀靖,正好是开展课程实验班级陆老师的儿子。)却又在“一片沉默”中站起来,告诉大家“渔歌子”的词牌名有几行,每行几个字,都是有规律的。他的预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因此干老师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并也补充了,“渔歌子”是词的形式,而内容倒不用一定要去写打渔。然后干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通过读,学生对“词”和“诗”的形式区别有了更具体的认识,然后为了再一次加深对“词牌”的印象,干老师又举了一个很滑稽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填词例子:“??白米饭,小青菜,午饭吃得真香甜。”他告诉大家,虽然从内容上不能称其为诗,但是却就是“渔歌子”词牌的体现,学生都被逗乐了,也清楚地知道了“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干老师请全体同学把“词牌名”写在了预习作业纸相应位置上,然后继续往下学习。 3 接下来干老师要带孩子们学习诗的内容了。 他给学生又提出了一个学习目标:读: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干老师先请一个女生来读,她读得很流利,但是速度较快,诗的意境并没有读出来。其他同学也评价她没有读出味道,干老师肯定她读得准确,但是味道还欠一些。 接着,就“如何读出味道”干老师做了指导: 他先请同学发表意见,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一个男生说“美丽”,因为“西塞山是很美丽的”。干老师就请他把“这种美丽”读出来,这个男生定了定神后开始朗读,果然在他理解后,整首诗前两句读得舒缓多了,也得到了老师和大家的积极肯定,他比较满意的坐下了。 干老师又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还要读出怎样的感觉。俞怀靖又起来发表意见说:“要读出满足。”接着,他也试着读出“满足感”来,他的声音努力显得有些悠闲、飘逸。 结合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干老师又引导大家:“刚才这两位同学一个说要读出‘美丽’,因为他把这首诗想象成一幅画,而另一个同学说要读出‘满足’,他把这首诗理解成了一个人!因此,这首诗既是一幅画,又是一个人,想想,你要把它读好,应该怎样读呢?”“画人的画。”一个孩子的轻声应答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笑了。“呵呵,”干老师也笑了,他帮这个孩子说出他心里想表达的,“这幅画里有个人,这个人心里有幅画,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点拨完毕,干老师又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起来,声音也显得轻柔许多。练读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再一起试试。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第一遍初读时的铿锵有力不同,这一遍声音已经柔和下来,舒缓下来。 干老师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随后,他做了示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犹如白鹭在天空舒展双翼,也带动了学生,不觉跟着他吟哦起来。 然后干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这一遍,诗的节奏基本上出来了,也有了一些诗的味道。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表现,并且告诉大家,等对这首诗理解了,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4 这样,“读”的目标基本达成后,干老师领着学生开始向下一个目标行进了。 “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天空上自由地飞翔。现在已是春季,水流上涨,河里的鳜鱼十分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这点微风细雨,是不需要回去的。”第一个被叫起来翻译的男孩子,预习得很充分,他看着大屏幕上的诗句,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着。听着他的翻译,干老师随机指导了三处地方:一是漏掉了“桃花”,引导他补出“两岸桃花盛开”;二是“渔翁”可用“我”代替,因为诗人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这首诗的;三是追问他为什么“不须归”,男孩子很有条理地说:“因为微风细雨,不足为惧,而且河里的鳜鱼,肉质十分肥美。所以‘不须归’。” 这个同学翻译得很棒,干老师称赞了他,然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大家纷纷摇头,表示没有。 干老师就又请大家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读得很好。“译”的教学目标很顺利地就达成了。5 接下来干老师带领大家要“解”诗,细读诗句了。 他先请大家看前两句。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干老师和同学们又一起轻声吟读了这两行后,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学生都知道这些是“景物”,干老师请他们把里面可称之为“大风景”、“全景”的词找出来,学生又一致说出了是“西塞山”。“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这
渔歌子课堂实录 相关文章:
张赛琴老师作文教学实录钱的价值&&全国特级教师张赛琴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片断)(上课前,张老师微笑着与同学们握手致意,与...
《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设计理念龙源期刊网 cn《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设计理念作者:苏洪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
《登高》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诗圣杜甫的压轴之作《登高》。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这首诗的学习目标(平台打出)1知识目标:赏析...
《小动物过冬》课堂实录19 小动物过冬【教材简析】《小动物过冬》一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带来一束洁白美丽的百合花。百合花曾经盛开在台湾著名作家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文学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