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大唐天子李世民李世民儿子是谁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多少个妻子和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多少个妻子和儿子?
09-07-14 &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 “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后来,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李泰也被“幽闭”起来,35岁就死了。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 事败亦被杀。第6子李 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第2、11、12子皆“早夭”。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是李世民之过?是保傅失教之错?都不全是。太宗即位之初,曾在宫中亲自盘马弯弓教育诸子,颇有不忘传统的味儿。可见是重视教育子女的。他还亲自为太子择饱学如于志宁、孔颖达等人为师,但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他为此深感苦恼。 在颁布杀李诏时,他承认自己没有管好儿子,“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禁不住“为之洒泣”,算是尝到了这些苦果的味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皇后  长孙皇后  唐朝著名的贤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当代历史学家评论最知性的皇后。秦王妃期间,众臣属就莫不感激,在皇后位,治理后宫井井有条,对贞观政策路线颇有影响,一生得到唐太宗的专宠,去世后,太宗皇哀伤不已,建层观远眺昭陵,自后未再立皇后,皇后所生晋王和晋阳公主被太宗亲自带在身边抚养,太宗崩,与皇后同葬一穴,开创帝后合穴先例。  有人说: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挚爱的妻子长孙皇后分不开。  妃嫔  韦贵妃 生纪王李慎 临川公主  杨妃 生赵王李福,为与隋炀帝女杨妃区别被现代人称小杨妃,贵妃为死后唐高宗追封。  徐贤妃 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复为诗、连珠以见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郑贤妃 无子  燕德妃 生越王李贞、江殇王李嚣  杨妃 史书中除记隋炀帝女与生有2子外,再无其他记载  阴妃 齐王李佑  韦昭容   杨婕妤 杨恭道第三女  萧美人 萧铄第二女  崔才人 崔宏道长女  萧才人 萧铿第二女   武才人 武则天  杨氏 李元吉之妻  王氏  子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因谋反被废)  楚王李宽(母后宫,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有文武才,唐高宗时期被冤杀。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因争皇位被贬,后进封为濮王)(619年―652年)字惠褒,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县,时年34岁。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唐太宗曾骂其不如禽兽。李恪被害,因同母而被贬为庶人)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皇子中唯一被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者)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女  襄城公主  汝南公主 李宇  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  长乐公主 李丽质(母长孙皇后,出嫁时因太宗要给的嫁妆倍于长公主而被魏征谏)  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养女)  巴陵公主(下嫁柴令武),下嫁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永徽四年与房遗爱谋反,被唐高宗赐死。显庆中追赠为北景公主  普安公主  东阳公主  临川公主 李孟姜(母韦贵妃)  清河公主 李敬  兰陵公主 李淑  晋安公主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新兴公主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公主出嫁前,唐太宗专门为她卜卦,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高阳公主(下嫁房遗爱,后因谋反赐死,追封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  晋阳公主 李明达(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哥哥李治一起被唐太宗亲自抚养,为太宗最为宠爱的女儿,多受众臣喜爱,有其母风。)  常山公主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许配与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后因魏征生前所谓荐人失当、邀名卖直之罪,唐太宗因而悔婚。初嫁长孙诠,唐太宗为给爱女长面子,特升其公爹为岐州刺史。后嫁韦正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 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 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 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唐太宗李世民14个儿子的可悲结局
我的图书馆
唐太宗李世民14个儿子的可悲结局
  唐太宗的十四子及生母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治世之能君。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说到他的儿子,这些贵胄的人生结局甚为凄惨:其中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沦落而死。
  唐太宗李世民14个儿子的可悲结局: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儿子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唐太宗十四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生吴王、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后宫宫女生楚王、代王李简。
  1、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恒山王李承乾: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因生于承乾殿,故以此为名。武德三年六月,封为恒山郡王。武德五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太宗即位,于武德九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
  后来于贞观十六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杜荷、皆处死。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尔后,由于长孙无忌强力的支持,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亦同。
  ——叛变被废 郁郁而终
  唐太宗十九年,李承乾于忧愤中去世。
李承乾,为唐太宗长子,长孙皇后所生,字高明。因生于承乾殿,故以此为名。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他认为有损太子的形象,因此产生自卑感,此后为冲淡此感,开始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还有同性恋倾向,以致于行为产生偏差,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贞观十六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九年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
第2子楚王,出继给叔父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楚王李宽:
  生母后宫某氏,武德年间过继给唐高祖李渊之子为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贞观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宽为正一品的楚王,因为无后,国除。
  历史上对于李宽的记载并不多,甚至连他的母亲是谁都没有记载。
  李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母亲不明,死得早,而且在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就被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也就是说,就算他还活着,也在皇位斗争中过早地出局了。
  从他兄弟的出生年龄判断,李宽的生年当在618年或619年。他的生母应当是李世民的妾室。武德三年(620年),李宽在祖父李渊的安排下,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为后,不久夭折。父亲李世民在登基为帝后,于贞观初年,追封他为楚王,无后嗣,封国楚国废除。
  史书描述——早薨
  《》里关于李宽的描述: 楚王宽,武德三年,出后楚哀王,蚤薨。
  武德三年,以太宗子宽为嗣,又赠凉州总管、司徒。宽早薨,国除。
  《》里关于李宽的描述: 楚王宽,太宗第二子也。出继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
武德元年,追封楚王,谥曰哀。无子,三年,以太宗子宽为嗣。宽薨,贞观二年,复以济南公世都子灵龟嗣焉。
第3子吴王,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郁林王李恪:生母。
  他系出名门,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他继承了两个王朝的皇族血脉,称他为天潢贵胄一点都不过分。可他的一生却颇为悲情,叫他悲剧王子你也会欣然接受,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
  一朝君王父,一朝公主母
  有时身份背景就像人的另外一张脸,左右着人的命运。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及9位嫔妃一共为他生下14个儿子,若说起这些皇子母亲的身份地位,李恪的母亲的身价那绝对是不一般!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大隋的天下不复存在,江山从此不再姓他外公家的“杨”,而改姓爷爷家的“李”了。他的父亲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杨妃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之女。
,杨妃怎么就嫁给一个抢了她杨家天下的“乱臣贼子”呢?这个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了,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作为贵族的李家起兵反叛,先后杀了杨妃的父兄,夺了杨家的天下。而她作为俘虏,作为一种战利品,也作为李唐与前朝朝臣关系修好的工具,被赏赐给秦王做妃子。这位杨妃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两位王子,一个吴王李恪,另一个是蜀王李愔。
  《》中记载:“(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正因为母亲这样的皇族身份,作为儿子的李恪在太宗皇帝的儿子之中的威望自然不可同世而语了。
  作为皇子的李恪不仅身份地位尊贵,而且文韬武略兼备,性格刚毅坚强。《》中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难怪唐太宗经常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中也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而毛泽东在《新唐书》的中写下了这样的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恪在太宗14个儿子之中是何其优秀了!
可就算李恪再优秀,他永远也无法改变他的血缘—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在那个唯血统论的社会里,他的身上有永远摆脱不了的隋朝阴影,大唐朝堂之上的官员有李唐的功臣,也有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统只会让朝臣们忌惮,所以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了他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35岁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濮王李泰: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各种得宠事迹在史书上比比皆是。
  唐太宗四子李泰,封魏王,喜好文艺。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可以自由的接引有学问的人。李泰于是听属吏的话,学习古代平原、孟尝君的方法,养了许多的文学之士以著书、立说。于是上书给唐太宗,经过允许,花费数年时间,编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儿子。《括地志》著成,李世民令藏之于秘阁,赐李泰锦缎上万。李泰腰围较大,于是允许他坐轿子上朝。后李世民亲自访问李泰的王府所在地延康坊第。心情不错,于是下诏赦免长安犯死罪的囚徒。免延康坊第一年租税,王府属吏都按级别赐予衣帛。
  但李世民这种过份宠爱子的行为也引起了大臣们的忧虑。纷纷上奏章,意思是皇帝对庶子的待遇超过了太子,容易引起外间猜测。而且过份宠爱某人,容易骄纵他的行为,也会引起其它儿子的不满和引起妒忌。引古譬今,历史上皇帝过份娇宠儿孙都没有好的下场。这引起李世民重视,于是稍稍有些控制。
 当时皇太子李承乾走不动路,李泰想取而代之。于是交结朝中群臣,依附为朋党。李承乾害怕,私下叫人自称李泰王府上书给皇帝。李世民一看,是控诉李泰罪行的。于是马上找上书的人,却人影无踪。不久李承乾真的被废,一些人要拥立李泰为太子。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长孙无忌却一定要立晋王李治。这时太原出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治万吉”几个字。也就是“李治万岁吉祥”的意思。李世民又动了改立李治的念头。(因为太原是起家的地方,古人多迷信孅纬,对莫名出现的天象、文字总有些敬畏的态度。)李泰知道有这个动向,就找机会恐吓李治:“你和李元昌关系好,不会像他那样吗?”李元昌是李承乾党羽,以谋反罪先被杀。李治于是整日一副郁闷的样子。李世民很奇怪,经询问李治说出缘由,李世民心中更有了看法。之后又召李承乾责问他欲谋反的理由。废太子说:“臣下贵为太子,还要求些什么呢?只因李泰有企图,所以与一些朝廷大臣谋求自保罢了。因此有一些坏人趁机让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为太子,正好让他的计谋得逞。”
  太宗李世民说:“是的,如果立李泰。太子就是可以用诡计可以求得了。让李泰立为太子,则李承乾、李治都要死;李治立太子,李泰、李承乾可无恙。”于是冷落李泰,并同时下诏说:“今后太子没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双方都要抛弃。下诏颁行这个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顾虑,对长孙无忌说:“公侯劝我立雉奴为太子,雉奴个性仁义但懦弱,(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够有气魄)不会让国家产生忧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
  李泰被降封为顺阳王,住均州郧乡。李世民拿着李泰上的奏章对左右说:“李泰遣词用字非常好,难道不是有才之士?我心中想念李泰没有停止之时。但为江山社稷打算,还是派遣他住在外面。使他和李承乾都无恙啊!”
李泰死在勋乡,死时才三十五岁。赐号太尉、幽州牧。
 第5子李祐,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庶人李祐:生母。
  生母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本应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其父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作为女眷的阴氏则被没入掖庭充为宫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即因祖父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而李承乾虽被废为了庶人,却保全了一条性命。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使还能够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爱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担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第6子李愔,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蜀王李愔: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唯一被骂作禽兽不如的。
  贞观10年李愔改封蜀王,担任益州都督一职。也许是李愔还未之藩前就表现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现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实封,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
  不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员,以及400户实封,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对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极力劝谏过李愔的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为连坐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第7子李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蒋王李恽:
  生母王氏,贞观10年改封蒋王,封为安州都督,赐实封800户。李恽离开安州的时候器物服饰装了四百辆车,当地百姓不堪他的压迫,李恽因此被弹劾,但唐太宗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错,因此赦免了他。
  李恽与皇叔滕王是宗室中出了名的贪财暴敛,有一次唐高宗赏赐宗室各位亲王五百段帛,唯独没给李元婴二人,而是说:“滕叔、蒋兄能够自取财物,不需要赏赐,我就给你们一人两车麻来串钱好了。”李恽与李元婴闻言十分惭愧。
  上元年间,有人诬告李恽意欲谋反,李恽害怕之下自杀身亡,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一怒之下将诬陷李恽谋反的张君彻等四人全部诛杀,然后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并将他陪葬昭陵。
李恽子李炜嗣,历沂州刺史,垂拱中为则天所害。子,早卒。神龙初,封铣子绍宗为嗣蒋王。景龙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初,为同正员卒。子李钦福嗣,为率更令,同正员。天宝初削官,于锦州安置。十二载,为南郡长史同正。李恽子李煌,蔡国公。李煌之孙李之芳,幼有,颇善五言诗,宗室推之。开元末为驾部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奏为范阳司马。及禄山起逆,自拔归西京,授右司郎中,历工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广德元年,兵革未清,吐蕃又犯边,侵轶原、会。乃遣之芳兼御史大夫,使吐蕃,被留境上,二年而归。除礼部尚书,寻改。李恽子李休道。李道子,本名。中兴封嗣赵王,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十二年,改封中山郡王,右领军将军。
第8子李贞,贞观五年,封汉王,十年,改封越王、扬州都督。“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与韩王、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越王李贞:
  生母。根据燕妃的墓志记载,燕氏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册为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奔丧,结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而武则天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武则天杀了越王李贞和他的长子李冲后,又下令“传首东都,枭于阙下”,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公李琳(许王之子)这样几乎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过继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李贞是唐太宗诸子中比较有才华的一位皇子,精于骑射,对文史颇有涉猎,也颇有才干,当时的人将越王李贞与纪王李慎并称为“纪越”。但李贞容易听信谗言,正直的官员经常因此被贬斥,李贞还纵容仆人侵掠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人们钦佩他的才干但十分鄙夷他的行为。
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武后将李贞封为太子太傅(东宫三师中的第二级),但李贞与韩王李元嘉等人密谋反武。恰逢武后将要前往明堂举行大享礼,李元嘉便写信告诉李贞:“大享之际,武后一定会让人密告我们谋反,然后借机处死我们,我们李家子孙将在劫难逃。”李元嘉的儿子也伪造了一封唐睿宗的文书给李贞的儿子李冲,文书中以皇帝的口吻声称:“朕已被幽禁,请诸位皇叔前来相救。”于是李冲也伪造了一封皇帝的文书,说武后要颠覆李唐社稷,篡位登基,于是发兵前往,但别的亲王都没有响应,只有李贞因为是父子的缘故一同起兵前往。
  李贞起兵不久后就听到了儿子李冲兵败的消息,害怕之下想要收兵请罪,这时令傅延庆招募到了两千余名勇士,李贞这才重新鼓起了起兵抗敌的勇气。但李贞临时任命的那些官员都是被李贞所胁迫的,根本毫无斗志,惟有汝阳县丞裴守德是与李贞一条心。事实上也正因为裴守德骁勇善战,所以李贞早在起事之前便将女儿主许配给他为妻,将他视为心腹,并委以重任。
  等到武后派出了十万平叛大军后,李贞等人便开始一路溃败,李贞大惧之下,最后喝下毒药而死,裴守德和良乡县主也一起自缢而死。平叛大军攻破城门后,将李贞父子和裴守德的头颅割下来,送到洛阳,枭首示众。
李贞的几个儿子要么是连坐父兄的谋反一起被杀,要么是流放岭南后病死了,无一幸免于难。唐玄宗开元4年,追复李贞的官爵,并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为沈国公,另外选择了夔国公李琳(唐高宗之孙、许王李素节之子)继承嗣越王的封号。不过李琳继承王位没多久就病死了,于是越国国除。
  第9子李治,贞观五年,封晋王。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
  唐高宗李治:
  母亲,是唐太宗最为溺爱的儿子,也是唐太宗唯一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粮食,随后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贞观5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7年,唐太宗将的龙兴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给了这个小儿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对父母也十分孝顺,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七岁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不过幸运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没有因为妻子的去世而让李治出宫或在皇宫某处单独居住,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寝殿一同照料,于是《》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幼而偏孤,上亲加。”褚遂良也亲口说过:“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钟爱与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贞观16年,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贞观17年太子李成乾被废,为了同时保住承乾、、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宝贝儿子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尽管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按制出宫居住或住到东宫去。直到贞观18年上书,唐太宗这才令刘洎和同马周按日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结果维持了没多久,唐太宗又让儿子回到了身边,贞观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己身边。
  贞观19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后开创了有之称的,在位34年间,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人口持续增长;大唐版图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仅对西北和海东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乱,就算是对吐蕃的作战有所失败,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稳定了对吐蕃的态势。
  至于所谓的李治晚年被武后把持朝政的问题,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后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后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节俭,所以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丈夫厌恶外戚坐大,所以武后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后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甚至翻遍史书不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将是武后任命的,能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后当年恨王皇后与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没有办法。是武后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后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后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后又在哪呢?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袁公瑜、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后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后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后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诣,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第10子李慎,贞观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纪王。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越王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纪王李慎:
  生母韦贵妃。根据韦贵妃的墓志记载,韦氏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末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史书不可能不记载,陈后主的张贵妃执掌后宫,隋文帝、容华夫人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如朱元璋的宠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野史《》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后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
  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有些参与权,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唐德宗的,史书中只说了她受到皇帝的敬重,并未提及她能管理后宫,但她的墓志就贴金成了“长秋虚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听於妃”。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李慎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比较有才华的一位,十分勤奋好学,长于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齐名,时人称他们为“纪越”。李慎担任襄州刺史后,因为颇有政绩,唐高宗特别褒奖了他一番,当地的百姓也自发为他立碑以示纪念。
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诸王,武后将李慎加封为太子太师(东宫三师中的最高一级)。后来李贞与等人意欲起兵反武,李慎不愿参与此事,但李贞失败后,李慎还是因此遭到了连坐。临行刑前,李慎得到了赦免,改以流放岭南,最终病死在路途中。唐中宗在神龙年间追复了李慎的官爵,并以礼改葬。
 第11子李嚣,贞观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谥曰殇。
  江王李嚣:
生母,贞观五年被封为江王,贞观六年逝世。
  第12子李简,贞观五年封代王,其年薨,无后,国除。
  代王李简:
生母后宫某氏,贞观五年被封为代王,同年逝世。
第13子李福,贞观十三年封赵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
  赵王李福:
  生母杨贵妃。杨贵妃的墓葬不明,只能据李福墓志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 推断出这位杨贵妃的封号。但在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封。不过杨贵妃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妃位,而且早在贞观元年就应当和韦贵妃、阴妃、燕贤妃等人一起被封为四妃,这样才能在死后被追封为贵妃。
  李福于贞观13年封为赵王,随后被唐太宗过继给李建成为嗣。咸亨元年逝世,唐高宗追赠其为司空与并州都督,并陪葬昭陵。又因为李福无嗣,唐中宗遂将蒋王的孙子封为嗣赵王。
第14子李明,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曹王李明:
  生母巢刺王妃杨氏。杨氏即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所以并不属于唐太宗的后宫,因为杨氏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过唐太宗的册封,她的头衔一直都是跟着丈夫李元吉的称号而改变。
  某些网文曾一口咬定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巢王妃,然而此结论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按照唐朝制度,杨氏作为罪犯的家属是要被没入掖庭为婢的。庐江王李瑗兵败被杀后,他的姬妾便是因此没入了宫中;上官婉儿也是因为祖父上官仪与父亲上官庭芝被杀,在襁褓中就随母亲配入了掖庭;唐肃宗的吴皇后也是因为连坐父事被没入宫中,所以杨氏会在李元吉死后没入掖庭完全就是照章办事。
  而又有说法称唐太宗非常喜欢这位巢王妃杨氏,甚至在长孙皇后逝世后曾想过要立这位杨氏为后。然而唐太宗对巢王妃究竟能有几分宠爱,且看下面分析。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曾欲立杨氏为皇后,但被魏征劝阻,理由便是“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意为杨氏若以再嫁之身为后,于陛下您的名声有损。然而实际上唐朝国风一向开放,韦贵妃便是以寡妇的身份进的宫,不仅前夫是隋朝重臣之子,还曾与前夫有过一个女儿;更遑论日后的武后杨贵妃更加惊世骇俗的身份了。所以因为怕连累名声而不能立杨氏为后的说法并不成立。
 再认真一点还可以发现,整个贞观年间唐太宗甚至都不曾给过这位杨氏任何妃嫔的头衔,反倒是在追封了李元吉为巢王后,称其为巢王妃。如果杨氏真的如同《新唐书》中所言“帝宠之”的话,想来即便唐太宗给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绝对给得起一个普通的嫔妃之位。更何况贞观17年时后宫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为李佑谋反、生母阴氏被降为嫔,燕贤妃晋位为德妃,贤妃之位正好空了下来。而根据曹王李明于贞观21年受封的情况来看,唐太宗的这个“老来子”应该就是诞生于贞观18年前后。然而,唐太宗宁可将贤妃封给一个无子无宠的郑氏,也不曾将有子的杨氏借机补进四妃之位中,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着实看不出这位杨氏究竟是如何一个“有宠于上”的法子。
  何况如果杨氏真的有宠到“欲立为后”了,那么《》在曹王李明的列传中绝对会记上一笔才是。如唐高祖之子韩王,他的母亲就是“早有宠于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为皇后,固辞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为其母有宠,在唐高祖登基以后所生的那些儿子里面是最得宠爱的。又如武惠妃,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被立为皇后,但唐玄宗特别为她设置了一个“惠妃”的封号,并且“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长子夏悼王因为唐玄宗“钟爱无比,名之为一”,次子是“以母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女儿同样是“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
  同理,若杨氏真的如此受宠,那么她的儿子李明在唐太宗眼里也应该是爱屋及乌珍爱有加才对。然而通观正史,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认了这个儿子的合法地位外,就再无更多的举动可以表明他对这个儿子是有别于其他庶子的。而且唐太宗虽然分封了李明,却仍只称杨氏为巢王妃,并未将其正式列入后宫中的一员,如此一番举动,实际上是将杨氏与李明之间的母子关系在礼法上割裂开来了。毕竟一个是唐太宗的儿子,一个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决了杨氏与李明的母子关系。若杨氏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宠爱,想来是绝不会受到如此待遇的。
贞观21年李明被封为曹王,随后被过继给巢刺王李元吉为嗣。
  李明擅长书法,工于,但为人不能遵循法规制度。他在出任刺史时,长史孔祯经常进谏,李明则十分不耐烦地说道:“我是当今天子的弟弟,难道还会失去亲王的身份吗!”孔桢则答道:“恩宠是不可以用来依赖的,大王您不奉行国家的命令,恐怕难以保有今日荣华的地位,难道看不到淮南王刘长的前车之鉴吗?”李明闻言很不高兴。而李明的属下有侵掠百姓的,孔桢将他们逮捕后杖杀了。
后来永隆年间李明因与章怀太子李贤交好,在李贤被废为庶人后也被贬为零陵王,李明终于有所醒悟,说道:“我很后悔没听孔祯的话,才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后来黔州都督谢祐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后将黔州的官员全部罢免。景云元年,唐睿宗将李明陪葬于昭陵。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教不严,师之惰。是李世民之过?是保傅失教之错?都不全是。
  太宗即位之初,曾在宫中亲自教育诸子,颇有不忘传统的味儿。可见是重视教育子女的。他还亲自为太子择饱学如、孔颖达等人为师,但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他为此深感苦恼。在颁布杀李诏时,他承认自己没有管好儿子,“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禁不住“为之洒泣”,算是尝到了这些苦果的味道。李世民当然认识不到,导致他的儿子们一个个腐化堕落的灭亡之咎,盖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的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
  封建制度规定了这些“龙种”的特殊地位。李承乾8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供其淫乐。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封建帝王们原想以这些特权来抬高儿子们的地位,以便巩固家天下的统治,结果却事与愿违,走向反面。这是封建制度使之骄侈取败的,英武如唐太宗,亦!
馆藏&3271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唐李世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