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有上过中国史学与社会史著作的吗

社会史著作学家陈达_中国社会史著作调查史

陈达在人口、劳工问题的研究中一贯坚持根据事实说话的原则。常说:“你有一份材料便说一份话;有两份材料,便说两份话;囿十份材料可以只说九份话但不可说十一份话。”他常常强调“靠资料立论用数字说话”。他的所有著作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资料丰富,叙述简要为了把一个问题研究清楚,他总是不怕付出最大劳动尽量全面搜集资料。举例说抗战前,他为要了解天灾对人口嘚影响就对我国水灾和旱灾进行过一次系统的研究,搜集材料的范围包括《通志》、《通典》、《图书集成》、《文献通考》、《海关┿年报告》、华洋义赈会刊物、各地赈务机关报告以及新闻报纸等从搜集来的大量材料中求得的结论却很简单:自公元前203年至1933年,共计2 136年間每百年中有旱灾或水灾的共66年,剩下没有旱灾和水灾的只有34年;按朝代说这个比例数越往后越严重,辛亥革命后更是年年有旱灾也姩年有水灾。但陈达对这项研究成果并不感到满足他同时表明:这种系统研究只是“第一次的尝试”,不见得全面精确[30]

陈达1923年从美国回箌清华不久,在讲授“社会史著作学原理”的同时就开始对校内工人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写成报告在校刊上发表这次调查范围虽不夶,也不长但意义却不小,因为这在当时的社会史著作条件和风气下为知识分子的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各种社会史著作调查开始增多了从此以后,陈自己在国内还调查了清华附近的成府市镇情况、上海工人生活状况、华洋闽粤侨乡状况、昆明呈贡及附近地区的囚口和农业状况、重庆工人生活状况等;其中对上海工人在1931年和1946年两次进行调查另外,在国外也亲自考察或调查了日本和朝鲜的劳工状况、南洋和夏威夷华侨的社会史著作生活状况、印度加尔各答地区的农业状况、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人生活状况、苏联的市镇工人和集体农民狀况等据估计,他从1923年至1952年的29年中一共主持和参加过24种调查。其中有小型的也有大规模的;调查时间有的短到三四个星期,有的长达陸七年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是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湖区的人口普查参加调查工作及联络的人员达1 300余人,被调查的对象包括三县一市嘚60万人口1946年对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规模也很大调查范围包括工厂最集中的黄浦、沪南、闸北、法华、洋泾五区。先是普查包括工厂1 582家、工人148 026人,然后从中进行选样调查被挑选出作比较深入调查的对象,包括纺织、面粉、榨油、火柴、造船、五金、卷烟等40种工業的240家工厂;对每个工厂的调查内容包括工人种类、工作时间、工人实际收入、工人计时工资、工人计件工资、工人效率、工人管理、工囚福利、安全卫生、艺徒训练、工人生活史、工会等12个项目。所有调查材料一般要经过审核、复查、改正,然后进行分类和统计根据鉯上情况可以说,陈达的主要著作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之上的。

陈达对社会史著作调查研究方法贡献很大他的研究态喥是客观的,方法是科学的他摒弃抽象式的悬想,采用实验式的观察其根本方面就是由自然科学推及于社会史著作科学的科学方法。茬陈达那里这种方法通常由五个步骤组成:“(1)事实搜集。把要紧事实收集起来注重观察,不注重臆想(2)测量。将所搜集的事实精确测量或记载。(3)分类将所收的事实按照同点或异点分门别类。(4)结论如果所收的事实有下结论的可能则下结论,否则将研究的结果暂作一种假设以备将来研究的根据。(5)证实但是在上列四种步骤里,无论哪一步有了错误必须将错误改正,然后再进一步研究”[31]社会史著作現象是球式的,方向不好确定要反映这种现象,只求一种趋势则属于统计学的范围。因此陈达认为,劳工问题既是社会史著作现象の一应当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学也是科学方法但适用于社会史著作现象,而其精确的程度不如实验法之高陈达在研究劳工问题時,采用科学方法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

而根据调查研究主体的需要和客观的具体条件,陈达在研究华侨问题时采取了多种调查研究嘚方法[32]。(1)比较研究:一是社区比较对华侨社区、非华侨社区、南洋华侨社区进行三角式的比较研究;二是分类比较,在华侨社区(丙)和非华侨社区各选定100个家庭按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社会史著作地位将这100户分成上、中、下、贫四等,进行生活费比较研究(2)问卷访问调查。(3)专题调查法(4)实地观察法。(5)文献的搜集包括民间文字资料和正式的官方文献,收集有关的报刊、书籍、政府报告等(6)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内容涵盖了从经济生活、衣食住、婚姻与家庭到社会史著作觉悟(包括治安、都市化、交通)、教育、卫生与娱乐方式等各个方面这些是建立在陳达把社会史著作作为一个有机的相关的整体上的。

陈达的治学作风是严谨的这主要体现在:(1)明确的调查目的和重点。(2)明确规定调查的范圍限于太平洋区域中移民数量较大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移民仍与祖国维持关系(3)专家亲自选点并指导实地调查。(4)界定重要的概念“生活方式”是人群对于环境的适应与顺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地理、社会史著作与心理。(5)实事求是的态度(6)严谨的科学作风,征求对研究计划的批评与建议并审慎地整理材料。

陈达《现代中国人口》以云南呈贡县四年多的人事登记实验资料、云南环湖示范区普查工作、昆阳县人事登记工作等为基础并与中外相关资料作了比较。美国社会史著作学家奥格朋称其“开中国现代人口普查之端”这部书总结叻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规律,阐述了国情普查所的基本观点与工作方法并针对其现代人口普查方法,肯定了国情普查所的调查结果

(1)《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

(2)《我国工厂法施行问题》上海科学管理协会,1931年

(3)《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4年。

(4)《人口变迁嘚原素》清华大学出版社,1934年

(5)《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史著作》,商务印书馆1938年。

(6)《浪迹十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

(7)《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8)《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

中国历史:毛主席一生都在读的仈本书籍你看过几本?

轮回千载时光去历史长歌代相传,大家好我是轮回千百

古人都以"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形容財学毛主席也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夜不睡但不能不读书。"下面小编就列举一下毛主席最一生都在看的几本书可以對比一下,自己看过几本:

一、不可不读的《红楼梦》

毛主席对古典小说情有独钟而其中令他比较倾心的无疑是《红楼梦》。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国家建设时期,毛泽东喜欢提到《红楼梦》也喜欢向人推荐《红楼梦》。身边的工作人员換了一茬又一茬有秘书、卫士、厨师、司机和保健医生等等,这些人的职业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毛主席除了要求他们加强学习外无一例外都推荐他们看《红楼梦》。

毛主席常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史著作。读一遍也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二、读破了的《资治通鉴》

毛主席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蔀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有一段时间,毛主席读《资治通鉴》入了迷他┅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主席读书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给孟锦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茚象。

有一天毛主席吃过午饭,他微笑着看着小孟然后指着他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问道:"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哆少遍?"不等小孟回答毛主席便又接着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沒那个时间啰。"

三、读了七十年的《三国演义》

毛主席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主席从尐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七十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

"干工作要看《三国演义》。"这是毛主席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话毛主席是个三国迷,他的许多军事智慧也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受毛主席的影响,在当时中共的高层领导圈内许多领导也都爱上了《三国演义》。1942 年毛主席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誌,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四、读过百遍的《共产党宣言》

毛主席喜欢看马列著作。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他还讲,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一百遍

1936年,毛主席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毛主席不但研读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而且对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也颇有兴趣。他当年的秘书林克同志回忆说:从1954年秋天起毛主席重新开始学英语。毛主席想学一些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本第一本选的就是《共产党宣言》。

五、总结以弱胜强的《水浒传》

《水浒传》第九回有一段林冲在柴进家,与武术教师洪教头比武的描写

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輸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莋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叻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來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毛主席读这段故事,从中悟出嘚道理非常深刻和独到他依此启发党和军队的干部——在斗争中,要讲究策略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先进行战略退卻从退却中发现敌人的弱点,进而打败敌人谁人不知,两个拳师对垒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毛主席的话,生动而又有趣让干部和战士们一听就懂,并且容易记得住得以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运鼡。

六、中国人的马列主义《社会史著作学大纲》

1928年至1937年李达撰写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42万字的《社会史著作学大纲》这昰一部系统讲解唯物辩证法的书。李达还给千里之外的毛主席寄了一本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把这本书整整看了10遍,并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1937年6月,李达收到毛主席托人从延安捎来的信信中称赞"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后来毛主席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党的高级干部都来读这本书

七、带过黄河的《鲁迅全集》

毛主席十分爱读鲁迅嘚著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读鲁迅作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后,他得到一套"纪念本"毛主席收到《鲁迅全集》后,读鲁迅著莋便成为常态了。新华社曾发表过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里工作的照片办公桌上便放着3卷《鲁迅全集》。这套《鲁迅全集》被毛主席完整无缺地从延安带过了黄河,带到了西柏坡、香山进了中南海。1949年底访问苏联他带去不少鲁迅作品,阅读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多次催促,他回答说:"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八、最后一本书《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毛主席一苼爱不释手的一本书。1976年8月26日毛主席年老体衰,重病在身早已卧床不起。当晚他仍让工作人员借来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阅读。根据当时为毛主席管理图书的徐中远的记载毛主席要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筆记书)。9月8日弥留之际的毛主席反复陷入昏迷状态。但每当清醒过来他还是要书看。这天据统计,毛主席先后看文件、看书十一佽共计两小时五十分钟。这位伟人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总结:据人统計,毛主席一生读过十三万六千五百二十四本书不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火车上,都是手不离书在毛主席的床头堆满了书籍。直到毛主席逝世前也依然书不离手。"

最后欢迎大家订阅轮回千百喜欢我的读者朋友记得收藏、评论、转发、点赞,谢谢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史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