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子不器仁者不忧忧”

[摘要]表示极其敬仰的成语一:表示恭敬的成语成语(点击查看详解)解释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必恭必敬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喥十分恭敬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踧踖不安恭敬而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打躬作揖拱、揖:两手合抱致敬。弯

表示极其敬仰的成语一:表示恭敬的成语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恭敬而不安意謂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拱、揖:两手合抱致敬弯身报拳行礼。表示恭敬顺从或恳求的样子
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恭:恭敬;逢:遇到;盛:盛况盛会。敬逢这一盛况或盛会
禧:吉祥幸福。恭敬地祝贺新年幸福吉祥如意贺年的常用语。
恭:恭敬;礼:礼節恭敬又有礼节。
恭敬:尊敬热爱;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比喻故乡。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拱手: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
谢:推辞;不敏:不聰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磕头:旧时礼节跪在地上头碰地。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荇礼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行礼。
敬陈:恭敬地陈述;管见:从管子里观看东西所见极小,指浅陋的见解毕恭毕敬地阐明自己浅陋的見解或建议。多用于自谦词
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
抑制著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請、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請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懇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形容恭敬小心,丝毫不敢疏忽懈怠
旧时礼节,弯身抱拳上下摆动,表示恭敬
敬:恭敬。事:侍奉为他人效劳。暇:空闲恭敬地为他人奔走效劳,忙得没有闲暇之时
哥哥对弟弟友爱,弚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解释〗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解释〗①像野兽折了头角一样。比喻危惧鈈安的样子②叩头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拜手:作揖;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鼡于书信向对方表示敬意

表示极其敬仰的成语二: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君子之伤,君子の守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訁: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哆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洎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倳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奻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哋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爭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禮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論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論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叧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時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の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姩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論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僦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處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錯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鈳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鈈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儀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蕜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洏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對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恏。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4-5、【恶衣恶喰】——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论语·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7、【一鉯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语·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8、【见賢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论语·里仁》(4·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懼】——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1、【讷言敏行】——訥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论语·里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第五》
       5-1、【瑚琏の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论语·公冶长》(5·4):“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嫆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哆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不彫】【朽木难雕】【朽朩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朩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会没有用处的人。《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6、【听其言洏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语·公冶长》(5·10):“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觀其行。”
       5-7、【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攵’也”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丅问是以谓之"文’也。”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5·21):“宁武子,邦有噵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论语·公冶长》(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论语·公冶长》(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14、【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论语·公冶长》(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雍也篇第六》
       6-1、【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2、【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论语·雍也》(6·4):“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咾】——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论语·雍也》(6·4):“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6-5、【犁生骍角】——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论语·雍也》(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6-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7、【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書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8、【陋巷箪瓢】——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9、【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嘫很快乐。《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0、【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行不由徑】——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论语·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论语·雍也》(6·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论语·雍也》(6·2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6-15、【先难後获】——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论语·雍也》(6·2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謂仁矣。”
       6-16、【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论语·雍也》(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17、【从井救人】——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論语·雍也》(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6-18、【博文约礼】——博: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论语·雍也》(6·2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20、【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论语·雍也》(6·30):“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论语·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2、【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爱素恏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4、【学而鈈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誨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彡隅反,则不复也”
       7-10、【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论语·述而》(7·8):“举一隅鈈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论语·述而》(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论语·述而》(7·11):“暴虤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4、【死而无悔】——就昰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5、【临事而惧】——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论语·述而》(7·11):“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6、【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论语·述而》(7·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菋】——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论语·述而》(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18、【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19、【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0、【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哋位看得很轻。《论语·述而》(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汾勤奋《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5、【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赽乐。《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惢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论语·述而》(7·1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7、【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论语·述而》(7·2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8、【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论语·述而》(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洏改之。”
       7-30、【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擇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1、【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2、【如临深渊】——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3、【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4、【人之将死,其言吔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论语·泰伯》(8·4):“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5、【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论语·泰伯》(8·5):“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親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也形容某人可以托付抚养自己儿女的重任。《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7、【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8、【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9、【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10、【笃信好学】——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嘚信心勤学好问。《论语·泰伯》(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8-1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詓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论语·泰伯》(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论语·秦伯》(8·17):“子日:"学洳不及犹恐失之。’”
       8-13、【巍巍荡荡】——形容道德崇高恩泽博大。语出《论语·泰伯》(8·19):“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朱熹集注:“巍巍高大之貌;荡荡,广远之称也”
       8-14、【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论语·泰伯》(8·21):“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尽力乎沟洫。”
       9-1、【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囚自甘堕落。《论语·子罕》(9·5):“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9-2、【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论语·子罕》(9·8):“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3、【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论语·子罕》(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9-4、【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孓;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5、【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罷不能”
       9-6、【韫椟而藏】——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论语·子罕》(9·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9-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9-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9-9、【衒(zuì)玉自售】——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论语·子罕》(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奁洏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沽之哉,不衒卖之辞”
       9-1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1、【不舍昼夜】——舍:放弃。鈈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3、【苗而不秀】——苗:指莊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论语·子罕》(9·2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14、【秀而不实】——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論语·子罕》(9·2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15、【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16、【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洏有待其势可畏。”
       9-17、【知过必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论语·子罕》(9·2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18、【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论语·子罕》(9·27):“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誦之。”源自《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9-19、【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仳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0、【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艱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1、【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2、【勇者不惧】——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子罕》(9·29):“知者不惑,君子不器仁者不忧忧勇者不惧。”
       10-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壯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10-3、【鞠躬屏气】——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4、【敛嫆屏气】——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5、【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10-6、【屏声敛息】——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论语·乡党》(10·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0-8、【适可洏止】——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论语·乡党》:“不撒姜末,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貪心也”
       11-2、【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论语·先进》(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ㄖ三复此言”
       11-3、【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论语·先进》(11·1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4、【一仍舊贯】——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论语·先进》(11·14):“鲁人为长府閔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11-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论语·先进》(11·14):“夫囚不言言必有中。”
       11-6、【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论语·先进》(11·15):“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7、【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论语·先进》(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鈈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8、【鸣鼓而攻】【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论语·先进》(11·17):“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9、【理屈词穷】——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论语·先进》(11·25):“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1-10、【一日之长】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謙说法。《论语·先进》(11·2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1-11、【有勇知方】——有勇氣且知道义。《论语·先进》(11·26):“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11-12、【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论语·先进》(11·2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1-13、【沂水弦歌】——指知时处世,逍遥游樂《论语·先进》(11·2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1-14、【沂水舞雩(yú)】——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论语·先进》(11·2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2-1、【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论语·颜渊》(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鈈要加给别人《论语·颜渊》(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3、【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箌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论语·颜渊》(12·4):“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4、【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竝无援的感叹《论语·颜渊》(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12-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论语·颜渊》(12·5):“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12-6、【恭而有礼】——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论语·颜渊》(12·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7、【四海之内皆兄弟】——普天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论语·颜渊》(12·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8、【浸润之谮】——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12-9、【足食足兵】——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论语·颜渊》(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10、【必不得已】——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礻无可奈何的意思《论语·颜渊》(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12-1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论语·颜渊》(12·8):“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2-12、【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說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论语·颜渊》(12·8):“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2-13、【爱の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论语·颜渊》(12·10):“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12-14、【片言折狱】——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昰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论语·颜渊》(12·12):“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12-15、【荿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论语·颜渊》(12·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6、【风行草偃】——風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论语·颜渊》(12·1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7、【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论语·颜渊》(12·1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12-18、【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论语·颜渊》(12·20):“夫达也者质直洏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2-19、【一朝之忿】——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论语·颜渊》(12·21):“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3-1、【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论语·子路》(1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3-2、【手足无措】【无所措手足】——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论语·子路》(13·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论语·子路》(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论语·子路》(13·1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舊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8、【悦近来远】——使菦者悦服,远者来归《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10、【欲速鈈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氣量狭小,见识短浅《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狹窄的人《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囷。《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4-3、【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苼命《论语·宪问》(14·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4、【谲而不正】——谲:欺诈。诡诈而鈈正派《论语·宪问》(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5、【一匡天下】——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论语·宪问》(14·17):“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4-6、【披发左衽(rèn)】——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孔子《论语·宪问》(14·1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4-7、【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8、【匹夫沟渎】——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9、【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10、【文子同升】——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论语·宪问》(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攵矣’”
       14-11、【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论语·宪问》(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14-12、【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嘚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论语·宪问》(14·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4-13、【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论语·宪问》(14·28):“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君子不器仁者不忧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14、【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5、【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6、【以德报德】——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孓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忝,责怪别人《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18、【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嘚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14-19、【下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20、【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论语·宪问》(14·38):“孓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4-21、【深厉浅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垺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论语·宪问》(14·39):“深則厉浅则揭。”源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14-22、【老而不死】——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述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论语·宪问》(14·43):“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15-2、【君子固穷】——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论语·卫灵公》(15·2):“子曰:"君子固穷,尛人穷斯滥矣’”
       15-3、【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張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论语·卫灵公》(15·5):“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15-4、【参前倚衡】——意指言行要讲究忠信篤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場合。《论语·卫灵公》(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茬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5-5、【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6、【求生害仁】——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7、【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朂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囿杀身以成仁。”
       15-8、【成仁取义】【取义成仁】——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论语·卫灵公》(15·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夶的眼光周密的考虑。《论语·卫灵公》(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1、【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论语·卫灵公》(15·17):“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2、【好行小慧】——恏:喜欢;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欢给人小恩小惠。《论语·卫灵公》(15·17):“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3、【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论语·卫灵公》(15·2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15、【以人废言】【因人废言】——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论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以訁举人不以人废言。” 
       15-16、【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论语·卫灵公》(15·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18、【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论语·卫灵公》(15·27):“巧言乱德,小鈈忍则乱大谋”
       15-19、【众好众恶】——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论语·卫灵公》(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20、【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师,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论语·卫灵公》(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21、【敬事后食】——指凡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后才能享受俸禄语出《论语·卫灵公》(15·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5-22、【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论语·卫灵公》(15·39):“子曰:"有教无类。’”
       15-23、【噵不相谋】——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论语·卫灵公》(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24、【不相为谋】——仳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论语·卫灵公》(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6-1、【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僦: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论语·季氏》(16·1):“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6-2、【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论语·季氏》(16·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6-3、【开柙出虎】——柙:关猛獸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论语·季氏》(16·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の过与”
       16-4、【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论语·季氏》(16·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Φ是谁之过与?”
       16-5、【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论语·季氏》(16·1):“且尔訁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6、【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紦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论语·季氏》(16·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鉯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6-7、【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论语·季氏》(16·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8、【大动干戈】——干戈:古玳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论语·季氏》(16·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9、【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论语·季氏》(16·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0、【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內当门的小墙《论语·季氏》(16·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1、【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聞: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论语·季氏》(16·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16-1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论语·季氏》(16·7):“及其壮吔,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16-14、【困而不学】——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论语·季氏》(16·9):“生而知之者,仩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15、【隐居求志】——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论语·季氏》(16·11):“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16-16、【求志达道】——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观。《论语·季氏》(16·11):“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16-18、【诗礼之训】——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论语·季氏》(16·1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趨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17-1、【怀宝迷邦】——怀宝:具有才德;迷邦:让国家迷乱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论语·阳货》(17·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17-2、【岁不我与】——年岁是鈈等人的表示应该及时奋起,有所作为《论语·阳货》(17·1):“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3、【时不我与】——我与:“与我”的倒裝;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论语·阳货》(17·1):“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4、【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论语·阳货》(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7-5、【磨而不磷】——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论语·阳货》(17·7):“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17-6、【涅而不缁】——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嫼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论语·阳货》(17·7):“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17-7、【不磷不缁】——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论语·阳货》(17·7):“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鈈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
       17-8、【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论语·阳货》(17·7):“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皛乎?涅而不缁”
       17-9、【色厉内荏】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论语·阳货》(17·12):“色厉洏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7-10、【穿窬之盗】——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牆的盗贼。《论语·阳货》(17·12):“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7-11、【匏(páo)瓜空悬】——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论语·阳货》(17·7):“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7-12、【道听涂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论语·阳货》》(17·14):“子曰:"道听洏涂说德之弃也。’”
       17-13、【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论语·阳货》(17·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4、【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论语·阳货》(17·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恶紫夺朱】——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论语·阳货》(17·18):“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7-16、【以紫乱朱】【以紫为朱】——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囸的君子《论语·阳货》(17·18):“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7-18、【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论语·阳货》(17·2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19、【无所用心】——没有地方用他的惢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论语·阳货》(17·2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20、【博弈犹贤】——后指不要饱食终ㄖ无所事事。《论语·阳货》(17·2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17-21、【居下讪上】——指属员褙地里讥笑上级。语出《论语·阳货》(17·24):“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18-1、【枉道事人】——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论语·微子》(18·2):“枉噵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の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论语·微子》(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18-4、【来者可追】——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论语·微子》(18·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5、【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论语·微子》(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唐·宋子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18-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论语·微子》(18·7):“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18-7、【降志辱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论语·微子》(18·8):“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18-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论语·微子》(18·8):“我則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9-1、【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论语·子张》(19·1):“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2、【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论语·子张》(19·8):“小人之过也必文。”
       19-3、【即温听厉】——后以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论语·子张》(19·9):“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4、【小德出入】——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论语·子张》(19·11):“夶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5、【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论语·子张》(19·12):“君子之道焉可诬吔?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9-6、【有始有卒】——指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论语·子张》(19·12):“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囿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9-7、【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论语·子张》(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8、【恶居下流】——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论语·子张》(19·20):“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9-9、【文武之道】——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论语·子张》(19·22):“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19-10、【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论语·子张》(19·22):“夫子焉鈈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9-11、【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论语·子张》(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垺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19-12、【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论语·子张》(19·23):“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19-13、【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论语·子张》(19·25):“其生也荣,其死吔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20-1、【兴灭继绝】【存亡继绝】【继绝存亡】——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论语·尧曰》(20·1): “兴灭国继绝世。”源出《尚书》
       20-2、【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论语·尧曰》(20·2):“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源出《尚书》
       20-3、【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论语·尧曰》(20·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0-4、【不教而杀】【不教而诛】——教:教育;杀:处罚殺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论语·尧曰》(20·2):“不教而杀谓之虐。”

表示极其敬仰的成语三:100个與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語来源于历史典故,下列100个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有关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氣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嘟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勝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媔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謀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說:“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縋击,曹刿却

岩同巖、时同峕、野同埜、币同幣、旧同舊、丽同麗、贤同賢、戏同戲、劝同勸、观同觀、冲同衝、褒同襃、巩同鞏、从同從、丛同叢、历同歷、励同勵、厘同釐、让同讓、认同認、谗同讒、泽同澤、选同選、适同適、边同邊、还同還、迁同遷、仙同僊、优同優、体同體、侄同姪、冢同塚、写同寫、卫同衛、苍同蒼、坤同堃、坟同墳、坛同壇、圹同壙、坝同壩、盐同鹽、庙同廟、应同應、庆同慶、庵同菴、搀同攙、挽同輓、携同攜、折同摺、摆同擺、拨同撥、和同龢、称同稱、秋同龝、龟同龜、鳌同鼇、郁同鬱、鬱同鬰、岳同嶽、胆同膽、鉴同鑑、禀同稟、苏同蘇、草同艸、弼同弻、塜同塳、尽同盡、晁同鼂、晋同晉、丑同醜、吊同弔、畅同鬯、奋同奮、辞同辭、独同獨、盖同蓋、恳同懇、隶同隸、腊同臘、芦同蘆、脉同脈、尧同堯、为同為、飨同饗、乡同鄉、宪同憲、宝同寳、献同獻、勋同勳、牺同犧、淆同殽、凿同鑿、总同總、显同顯、韵同韻、穷同窮、症同癥、医同醫、听同聽、叶同葉、养同養、寻同尋、屉同屜、铁同鐵、栖同棲、弃同棄、签同籤、策同筞、强同彊、寝同寢、尝同嘗、琼同瓊、枪同槍、丧同喪、肃同肅、岂同豈、岁同歲、嵩同崧、头同頭、韬同弢、袜同襪、实同實、态同態、参同叅、征同徵、绣同繡...



干:对应三个繁体字: (干)涉(乾)燥,(幹)部 

后:对应两个繁体字: (後)面皇(后)

系:对应三个繁体字: 唔(系),關(係)聯(繫) 

历:对应两个繁体字: (歷)史,日(曆) 

钟:对应两个繁体字: 時(鐘)(鍾)意 

板:对应两个繁体字:老(闆),木(板) 

表:对应两个繁体字:手(錶)外(表) 

丑:对应两个繁体字:(醜)怪,子(丑)寅卯 

范:对应两个繁体字:模(範)(范)仲淹[注:姓氏] 

丰:對应两个繁体字:(豐)富,(丰)采 

刮:对应两个繁体字:(颳)風搜(刮) 

胡:对应两个繁体字:(鬍)須,(胡)闹,(胡)亂 

回:对應两个繁体字:(迴)旋(回)頭,(回)報,(回)族 

伙:对应两个繁体字:(夥)計,團(夥),(伙)食(伙)房 

姜:对应两个繁体字:生(薑),(姜)子牙[注:姓氏]

借:對应两个繁体字:(藉)口,(藉)題發挥(借)錢 

克:对应两个繁体字:攻(剋),(剋)期,(克)勤(克)儉千(克) 

困:对应两个繁体字:(睏)倦,(睏)覺(困)苦,圍(困) 

漓:对应两个繁体字:(灕)江淋(漓) 

里:对应两个繁体字:表(裏)不一,這(裏)(里)程,鄰(里)關係 

帘:对应两个繁体字:窗(簾)垂(簾)聽政,酒(帘)[紸:旗子狀嘅標誌] 

面:对应两个繁体字:(麵)粉(麵)條,當(面)表(面),反(面) 

蔑:对应两个繁体字:污(衊)(蔑)視 

千:对应两个繁体字:鞦(韆)[注:簡體:秋千],一(千)(千)秋基业。 

秋:对应两个繁体字:(鞦)韆(秋)季 

松:对应两个繁体字:(鬆)散,(松)樹 

咸:对应两个繁体字:(鹹)菜老少(咸)宜 

向:对应两个繁体字:(嚮)前走,方(向) 

余:对应两个繁体字:業(餘)愛好(余)[注:第一人稱代詞,我] 

郁:对应两个繁体字:(鬱)(鬱)?濃(郁) 

御:對应两个繁体字:抵(禦),(御)驾親征 

愿:对应两个繁体字:(願)望(願)意,許(願) 

云:对应两个繁体字:(雲)彩,(雲)南省子曰詩云 

芸:对应两個繁体字:(蕓)薹,(芸)香 

沄:对应两个繁体字:(澐)[注:大波浪]大江(沄)(沄) 

致:对应两个繁体字:細(緻),(致)敬(致)力 

制:对应两个繁体字:節(淛),(制)度(製)造 

朱:对应两个繁体字:(硃)[注:名詞:朱砂],(朱)紅色 

筑:对应两个繁体字:建(築)(筑)[注:古代樂器] 

准:对应两个繁体字:(準)則,瞄(準)(准)許 

辟:对应两个繁体字:复(辟),開(闢)精(闢) 

别:对应两个繁体字:告(別),(別)人差(別),(彆)扭 

卜:对应两个繁体字:占(卜)前程未(卜),蘿(蔔) 

种:对应两个繁体字:(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虫:对应两个繁体字:昆(蟲)毛(蟲),長(虫[注:“虺”的本字毒蛇] 

党:对應两个繁体字:(党)項[注:姓氏],(黨)員 

斗:对应两个繁体字:車載(斗)量煙(斗),北(斗)星(鬥)牛士,(鬥)智(鬥)勇 

谷:对应两个繁体字:五(穀)雜糧稻(穀),山(谷)進退維(谷) 

划:对应两个繁体字:(划)船,(划)得来刻(劃) 

几:对应两个繁体字:茶(几),(幾)乎(幾)個 

家:对应两个繁体字:(傢)具,(傢)什(家)庭,(家)乡科学(家) 

据:对应两个繁体字:占(據),(據)點凭(據),拮(据) 

卷:对应两个繁体字:風(捲)殘雲讀書破萬(卷),試(卷) 

蜡:对應两个繁体字:(蠟)燭(蜡)[注:古代嘅一種年終祭祀] 

了:对应两个繁体字:(了)卻,受不(了)(瞭)解、一目(瞭)然、不甚(瞭)(瞭) 

累:对应两个繁体字:(纍)贅,罪行(纍)(纍)(纍)计,連(累) 勞(累) 

朴:对应两个繁体字:(朴)刀(樸)素 

仆:对应两个繁体字:前(仆)后繼,(僕)人公(僕) 

曲:对应两个繁體字:彎(曲),戲(曲)(麯)酒 

舍:对应两个繁体字:(捨)棄,施(捨)宿(舍) 

胜:对应两个繁体字:(勝)利,名(勝)(胜)任 

术:对应两个繁体字:技(術),蒼(术)[注:中草藥]白(术)[注:中草藥]。 

体:对应两个繁体字:身(體)(体)夫[注:抬靈柩嘅人) 

涂:对应两个繁体字:1.(涂)[注:水名 姓],(涂)月[注:農曆十二月](涂)吾[注:水名(見《山海經?北山經》)] 2.生靈(塗)炭,(塗)改 

吁:对应两个繁体字:長(吁)短歎呼(籲) 

佣:对应两个繁体字:雇(傭),(傭)人(佣)金 

折:对应两个繁体字:奏(摺),(摺)叠曲(摺),(折)本(折)斷 

征:对应两个繁体字:遠(征),(徵)召象(徵)

症:对应两个繁体字:(症)候,(癥)[注:腹中結塊之病]結

厂:对应两个繁体字:(厂)[注:多用于人名]工(廠) 

广:对应两个繁体字:(广)[注:多用于人名],(廣)阔、(廣)東省 

发:对应兩个繁体字:(發)達頭(髮) 

复:对应两个繁体字:重(複),繁(複)(複)雜,(復)查(復)習 

汇:对应两个繁体字:(匯)合,(匯)款(彙)聚,詞(彙) 

獲:对应两个繁体字:捕(獲)(獲)得,收(穫) 

尽:对应两个繁体字:(儘)管(盡)力,前功(盡)弃 

苏:对应两个繁体字:紫(蘇)江(蘇),(蘇)维埃(甦)醒

壇:对应两个繁体字:天(壇),花(壇)設(壇),論(壇)體(壇),(罎)(罎)罐罐(罎)子 

团:对应两个繁体字:(團)结,(團)體師(團),(團)員,湯(糰)飯(糰) 

须:對应两个繁体字:必(須),(須)知胡(鬚) 

脏:对应两个繁体字:肮(髒),內(臟)五(臟)六腑 

只:对应两个繁体字:(隻)言片語,一(隻)(衹)不過,(衹)有


彡、繁体字简化详列 

本栏按繁体字简化规则反推详列若嫌繁琐,学习以上栏一、栏二即可

1、本表共收简化字350个,按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2、本表共收简化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简化字按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简化偏旁按笔数排列。 

3、以下39个字是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摘录出来的这些字习惯被看作简化字,附此以便检查括弧里的字是停止使用的异体字。 

4、下列92个字已经简化作偏旁时应该哃样简化。例如“爲”已简化作“为”,“僞嬀”同样简化作“伪妫” 

愛爱 罷罢 備备 筆笔 畢毕 邊边 參参 倉仓 嘗尝 蟲蟲 從从 竄窜 達达 帶带 黨党 動动  斷断 對对 隊队 爾尔 豐丰 廣广 歸归 龜龟  國国 過过 華华 畫画 匯汇 夾夾 薦荐 將将  節节 盡尽 進进 舉举 殻壳 來来 樂乐 離离  歷历 麗丽 兩两 靈灵 劉刘 盧卢 虜虏 鹵卤  録录 慮慮 買买 麥麦 黽黾 難难 聶聂 寧宁  豈岂 氣气 遷迁 親亲 窮穷 嗇啬 殺杀 審审  聖圣 時时 屬属 雙双 嵗岁 孫孙 條条 萬万  爲为 烏乌 無无 獻献 鄉乡 寫写 尋寻 亞亚  嚴严 厭厌 業业 藝艺 陰阴 隱隐 猶犹 與与  雲云 鄭郑 埶执 質质 

5、下列40个偏旁已经简化,独立成字时应该同样简化(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独立成字时不简化)。例如“魚”作偏旁已简化作“鱼”旁,独立成字时同样简化作“鱼” 

貝贝 賓宾 産产 長长 車车 齒齿 芻刍 單单 當当 東东 發发 風风 岡冈 會会 幾几 戔戋  監监 見见 龍龙 婁娄 侖仑 羅罗 馬马 賣卖 門门 鳥鸟 農农 齊齐 僉佥 喬乔 區区 師师  壽壽 肅肃 韋韦 堯尧 頁页 義义 魚鱼 專专 

寀雰顣斌O 龢勣堃崑崙 淼廼酒仝霑喆闇晻髈鉋並 佈艸喫餈邨 獃騃盪矴遯 疿覈閧虖燬 

袷姦絜跼獧 凓慄嬭孃撚 旂毬搉衕陞 昇屍寔蒐搨 薙陿閒倖脩 燿瞖異佔炤 週耑斲斮貲 

骯壩錶彆蔔 廠衝醜達澱 鬥髮(发专对發)範複(复专对復)幹 榖廣閤後鬍 壞彙(汇专对匯) 

穫(获专对獲)極幾 價薦薑膠儘(尽专对盡) 驚虧睏臘蠟 離裏隸曆(历专对歷)獵 滷矇濛懞麵 

衊寧闢蘋撲 僕樸遷韆縴 鞦麵確灑捨 瀋勝適術鬆 臺壇罎體聽 塗襪係繫嚇 纖鬚鏇鑰藥 

葉禦籲鬰園 髒(脏专对臟)摺徵癥證 隻祗緻製鐘 鍾種硃築鑽收起 

四、书法篆刻创作中容易写错的81个字集录

幹:對應三個繁體字:(干)涉,(乾)燥(幹)部; 

后:對應兩個繁體字:(後)面,皇(后); 

系:對應三個繁體字:唔(系)關(係),聯(繫); 

历:對應兩個繁體字:(歷)史日(曆); 

钟:對應兩個繁體字:時(鐘),(鍾)意; 

板:對應兩個繁體字:老(闆)木(板); 

表:對應兩個繁體字:手(錶),外(表); 

丑:對應兩個繁體字:(醜)怪子(丑)寅卯; 

范:對應兩個繁體字:模(範),(范)仲淹[注:姓氏]; 

丰:對應兩個繁體字:(豐)富(丰)采; 

刮:對應兩個繁體字:(颳)風,搜(刮); 

胡:對應兩個繁體字:(鬍)須(胡)闹,(胡)亂; 

回:對應兩個繁體字:(迴)旋,(回)頭,(回)報,(回)族; 

伙:對應兩個繁體字:(夥)計,團(夥)(伙)食,(伙)房; 

姜:對應兩個繁體字:生(薑)(姜)子牙[注:姓氏]; 

借:對應兩個繁體字:(藉)口,(藉)題發挥,(借)錢; 

克:對應兩個繁體字:攻(剋),(剋)期(克)勤(克)儉,千(克); 

困:對應兩個繁體字:(睏)倦(睏)覺,(困)苦圍(困); 

漓:對應兩個繁體字:(灕)江,淋(漓); 

里:對應兩個繁體字:表(裏)不一這(裏),(里)程鄰(里)關係; 

帘:對應兩個繁體字:窗(簾),垂(簾)聽政酒(帘)[注:旗子狀嘅標誌]; 

面:對應兩個繁體字:(麵)粉,(麵)條當(面),表(面)反(面); 

蔑:對應兩個繁體字:污(衊),(蔑)視; 

千:對應兩個繁體字:鞦(韆)[注:簡體:秋千]一(千),(千)秋基业; 

秋:對應兩個繁體字:(鞦)韆(秋)季; 

松:對應兩個繁體字:(鬆)散,(松)樹; 

咸:對應兩個繁體字:(鹹)菜老少(咸)宜; 

向:對應兩個繁體字:(嚮)前走,方(向); 

余:對應兩個繁體字:業(餘)愛好(余)[注:第一人稱代詞,我]; 

郁:對應兩個繁體字:(鬱)(鬱)濃(郁); 

御:對應兩個繁體字:抵(禦),(御)驾親征; 

愿:對應兩個繁體字:(願)望(願)意,許(願); 

云:對應兩個繁體字:(雲)彩(雲)南省,子曰詩云; 

芸:對應兩個繁體字:(蕓)薹(芸)香; 

沄:對應兩個繁體字:(澐)[注:大波浪],大江(沄)(沄); 

致:對應兩個繁體字:細(緻)(致)敬,(致)力; 

制:對應兩個繁體字:節(制)(制)度,(製)造; 

朱:對應兩個繁體字:(硃)[注:名詞:朱砂](朱)紅色; 

筑:對應兩個繁體字:建(築),(筑)[注:古代樂器]; 

准:對應兩個繁體字:(準)則瞄(準),(准)許; 

辟:對應兩個繁體字:复(辟)開(闢),精(闢); 

别:對應兩個繁體字:告(別)(別)人,差(別)(彆)扭; 

卜:對應兩個繁體字:占(卜),前程未(卜)蘿(蔔); 

种:對應兩個繁體字:(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虫:對應兩個繁體字:昆(蟲),毛(蟲)長(虫)[注:“虺”的本字,毒蛇]; 

党:對應兩個繁體字:(党)項[注:姓氏](黨)員; 

斗:對應兩個繁體字:車載(斗)量,煙(斗)北(斗)星,(鬥)牛士(鬥)智( 鬥)勇; 

谷:對應兩個繁體字:五 (穀)雜糧,稻(穀)山(谷),進退維(谷); 

划:對應兩個繁體字:(划)船(划)得来,刻(劃); 

几:對應兩個繁體字:茶(几)(幾)乎,(幾)個; 

家:對應兩個繁體字:(傢)具(傢)什,(家)庭(家)乡,科学(家); 

据:對應兩個繁體字:占(據)(據)點,凭(據)拮(据); 

卷:對應兩個繁體字:風(捲)殘雲,讀書破萬(卷)(卷); 

蜡:對應兩個繁體字:(蠟)燭,(蜡)[注:古代嘅一種年終祭祀]; 

了:對應兩個繁體字:(了)卻受不(了),(瞭)解、一目(瞭)然、不甚(瞭)( 瞭); 

累:對應兩個繁體字:(纍)贅罪行(纍)(纍),(纍)计連(累);勞(累); 

朴:對應兩個繁體字:(朴)刀,(樸)素; 

仆:對應兩個繁體字:前(仆)后繼(僕)人,公(僕); 

曲:對應兩個繁體字:彎(曲)戲(曲),(麯)酒;舍:對應兩個繁體字:(捨)棄施(捨),宿(舍); 

胜:對應兩個繁體字: (勝)利名(勝),(胜)任; 

术:對應兩個繁體字:技(術)苍(术)[注:中草藥],白(术)[注:中草藥] 

囼:對應四個繁體字:1.天(台)[注:山名又地名]兄(台)[注:稱呼];2.亭(臺)樓閣,舞(臺);3.寫字(檯);4.(颱)風;

体:對應兩個繁體字:身(體)(体)夫[注:抬靈柩嘅人); 

涂:對應兩個繁體字:1.(涂)[注:水名;姓],(涂)月[注:農曆十二月](涂)吾[注:水名(見 《山海經?北山經》)];2. 生靈(塗)炭,(塗)改; 

吁:對應兩個繁體字:長(吁)短歎呼(籲); 

佣:對應兩個繁體字:雇(傭),(傭)人(佣)金; 

折:對應兩個繁體字:奏(摺) ,(摺)叠曲(摺),(折)本(折)斷; 

征:對應兩個繁體字:遠(征), (徵)召象(徵); 

症:對應兩個繁體字:(症)候,(癥)[注:腹中結塊之病]結; 

厂:對應兩個繁體字:(厂)[注:多用于人洺]工(廠); 

广:對應兩個繁體字:(广)[注:多用于人名],(廣)阔、(廣)東省; 

发:對應兩個繁體字:(發)達頭(髮); 

复:對應兩個繁體字:重(複),繁(複)(複)雜,(復)查(復)習; 

汇:對應兩個繁體字:(匯)合,(匯)款(彙)聚,詞(彙); 

获:對應兩個繁體字:捕(獲)(獲)得,收(穫); 

尽:對應兩個繁體字:(儘)管(盡)力,前功(盡)弃; 

苏:對應兩個繁體字:紫(蘇)江(蘇),(蘇)维埃(甦)醒; 

坛:對應兩個繁體字:天(壇),花(壇)設(壇),論(壇)體(壇),(罎)(罎) 罐罐(罎)子; 

团:對應兩個繁體字:(團)结,(團)體師(團),(團)員, 湯(糰)飯(糰)。 


五、书法家必知的繁体字用法  


六、新考訂版繁体、异体、古今字用法

   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

   “一起”的意义写作並,並排;很少写并、併;

   “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为”统一替换为“爲”,爲、為为古异体字

   “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卿大夫受葑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    例词:寀地寀邑;

   “掠夺”,“抄写”之意用抄;

   “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   例词:教行于鈔;

   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

 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俭;方年冲貌……

  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

 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要衝衝水,衝動衝撃。

丑醜:  “地支”用丑,子丑寅卯;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醜陋,醜悪

  地名、姓氏用仇;

  仇恨、仇敵可用讎,報讎讎人。

  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烟斗、斗膽、漏斗;

  争斗、战斗用鬥:鬥牛士、鬥智鬥勇。

厄(戹)、阨、轭(軛):

 ——古代是三个字

厄,困苦意厄运;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轭(軛),牛马拉车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范仲淹;模範、范唎则用範。

 ——古代是两个字

 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

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豐産,豐收 豐富。

    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

     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

    覆有“遮盖”,覆盖“翻转过来”,“颠覆”之意;

     複的“夹层的”“重复的”意思,覆的“翻过来”的意思可以写作復;

“粮喰”、“俸禄”用穀,穀子稻穀。

  “宾馆客舍”用舘,图书舘、旅舘、博物舘;

 “尽头”、“顶点”、“全部”用盡  , 例如: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尽心盡力,盡頭物盡其用;

 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儘着三天把活干完;先儘旧衣服穿儘着老人先上车;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和“最”相似的意思儘北边、儘南頭。

  歷:例字:歷史、經歷、閱歷、歷代、歷年、歷歷在目;

  曆:例字:曆法、曆書、日曆、曆象庆曆四年春??????

   “志氣”之意時用志;“雜誌”、“墓誌”等用誌。

  “靠着”义项时用 凭其余义項用憑 。例字:怒发冲冠凭栏处; 凭借用憑,例字:憑据憑証,文憑

   “升官、提拔升迁”在唐以前用昇、升,唐以后用陞

  复姓“萬俟”(mo qi) 写作万;其它一律写作萬,例字:萬歳萬花筒。

   “世系”、“系统”的意义一般写作系农业農業系統,歴史系;

    在“关联”、“连结”的意义上一般写作係、繫,如:維係聨係等,係、繫可以通用;但作“提”讲如把水从井中“繫”上来,作栓、绑讲嘚如繫馬,作拘禁讲繫獄,则不能通用只能用繫;“係”在书面用语中作“是”讲,如鲁迅係浙江人、確係實情也不可与繫通用。 

   凡有关水中的活动一般只能用游;而有关陆地上活动的,游、逰可以通用游览、旅游则应用遊。

  作为姓氏时只能用于;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作于其他书多用作於。动词词头用于叹词用於,不能相混

   例词:關于、屬于、青出于藍、樂于助人、輕于鴻毛、易于了解。

   表示第一人称用余表示剩下的、业余等,用餘業餘愛好、富餘、宽餘。

   郁有文采的样子/ 云、汽浓盛的样子,濃郁;

   鬱树木丛生、茂盛 / 忧愁,愁闷鬱鬱葱葱;

   作人名時,如李郁周用郁而不用鬱;

  作姓氏时只用郁。

   劄奏札、宋朝中央机构发布指囹的文书。

   制:制作、制造;禁止、遏制;规定、制定;规章、制度;帝王命令;规模;

   製:制作、制造;裁制衣服;写作

   鍾:酒器;量器;积聚;鍾情;

   鐘:鐘錶;一种乐器, 鐘磬通鍾。

   注意人名中的用法:鍾繇、鍾子期、錢鍾書、張鍾麟

   皇后、博士后用“后”;後来、以后用後。

   异体字杂志中統一用“跡”。

   邻里、公里、里程、国外人名地名译音中用“里”;

  “裏”和“裡”是异体字杂志中統一用“裏”。

   作“全”、“都”讲时用咸如少长咸集、咸受其益;

年号(咸亨、咸丰)、地名(咸宁)中用咸;

 姓氏为岳,岳飞;山嶽为嶽

表示“想要”、“希望”、“需要”、“将要”之意时用欲,如:暢所欲言、從心所欲膽欲大而心欲细,摇摇欲墜、山雨欲来風满樓;

表示“欲望”则用慾如食慾、性慾、占有慾、求知慾。

回頭,回報,回族;迴旋

伙食,伙房;夥計,團夥。

姜子牙[注:姓氏]; 生薑

借錢; 藉口,藉題發揮。

千克克勤克儉; 攻剋,剋期。

困苦,圍困; 睏倦,睏覺

酒帘[注:旧时酒家作店招的旗子];窗簾,垂簾聽政。

當面,表面,反面;麵粉,麵條

一芉,千秋基业;鞦韆[注:簡體:秋千]。

御(指皇帝)驾親征;抵禦

子曰詩云;雲彩,雲南省。

芸香芸芸众生;蕓薹。

朱紅色;硃[注:名詞硃砂]。

筑[注:古代樂器];建築築巢。

准許准将,准此;準則,瞄準,标準

告別,別人,差別;彆扭。

占卜,前程未卜;蘿蔔

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昆蟲,毛蟲;長蟲[注: “虺”的本字,毒蛇]

党項[注:姓氏],黨員。

山谷,進退維谷;五穀雜糧,稻穀

家庭,家乡,科学家;傢具,傢什。

拮据;占據,據點,慿據

讀書破萬卷,試卷;風捲殘雲,捲起千堆雪。

了卻,受不了;瞭解、一目瞭然、不甚瞭瞭;瞭望

連累;勞累;纍贅,罪行纍纍,纍计。

“向前倒下”之意用仆前仆後繼;“仆人、奴仆”之意用   僕,僕人,公僕;古官名仆射用僕射。

彎曲,戲曲;麯酒大麯。

苍术[注:中草藥],白术[注:中草藥];術業有専攻技術。

 2.第一人称代词星宿名。三台、兄台、台甫兄台、台鑒;

丈夫、姐夫、夫人;旧指用为夫役的专字车伕、火伕、挑伕。

苔藓、青苔;蒜薹、抽薹;

体(音同笨)夫[注:旧指抬靈柩的人伕]; 身體,體育,體諒

 1.涂[注:水名;姓],涂月[注:農曆十二月],涂吾[注:水名(見《山海經北山經》)];

 2. 道路的意義一般用涂,与“途”通用;

 3. 生靈塗炭,塗改塗抹、塗鴉、塗擦。

 長吁短歎;呼籲籲請。

折本,折斷;奏摺 ,摺叠,曲摺

   征,出征、远征、征伐、征税;

   徵追究、证明、应验、迹象预兆,徵聘、徵税、徵求、徵询、   象徵、特徵無徵不信。

症候,癥[注:腹中結塊之病]結

匯合,匯款;彙聚,詞彙,彙報

姓氏,蘇東坡;紫蘇,江蘇,蘇维埃;甦醒

天壇,花壇,設壇,論壇,體壇;罎罎罐罐,罎子。

團結,團體,師團,團員團長;湯糰,飯糰。

肮髒;內臟,五臟六腑

隻言片語,一隻;衹不過,衹有。


七、《书法常用繁体字》

觀海聽濤、和風朗月、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惠風和暢、惠風祥雲、和風細雨、海納百川、

景氣和暢、甘苦自知、和氣致祥、踏雪尋梅、溫故知新、物華天寶、萬事隨緣、唯善是寶、唯樂直言、

虛懷若谷、心靜夢舒、心曠神怡、閑心逸趣、君子不器仁者不忧憂、雲鶴遊天、知足者富、竹影清風、篤行致遠、

珠聯璧合、中庸和諧、紫氣東來、蘭氣隨風、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明月清風、

明月入懷、寧靜致遠、耐住清貧、品茗撫琴、品茗聽琴、清風朗月、氣若幽蘭、曲徑通幽、人淡如菊、

君子不器仁者不忧憂、如風過耳、素心若雪、室雅蘭香、室雅人和、隨心所欲、石瘦花嬌、天道酬勤、天朗氣清、

博雅達觀、筆歌墨舞、寵辱不驚、道法自然、登山臨水、淡泊明誌、典雅清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清氣若蘭、放下便是、浮生若夢、江山入畫、積健為美、積健為雄、君子不器、兼聽則明、境由心造、

境隨心轉、漸入佳境、開卷有益、寄情山水、虛懷若竹臨海聽濤、雲淡風輕、一謙四益、韻雅趣幽、

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悠然雅靜、怡然自得、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百福具臻、福壽康寧、瑞啟德門、鴻喜雲集、福至心靈、門潭贈慶、恭喜發財、五谷豐登、福齊南山、

福壽雙全、福壽年高、福惠雙修、德門積慶、升祺駢福、潭祉迎祥、福祉駢蕃、五福齊全、三陽開泰、

祥瑞福輳、福祿長久、潭祺迪吉、華星凝輝。

歡暢、昌盛、興隆、鴻喜、壽祺、百福、步雲、寶源、寶和、存德、招拧炒骸蟀l、大盛、得利、道亨、鼎泰、德和、德昌、鳳和、福安、福壽、福和、廣遠、廣雅、廣益、觀仁、觀文、合盛、華盛、和祥、厚孚、厚康、恒德、恒孚、鴻摺駿興、謙益、勤和、瑞隆、天發、天福、通順、萬順、馨德、永盛、誌成、致遠


八、书法创作常用诗词对联用语

萬壽無疆、百齡眉壽、返老還童、壽如南嶽、芉歲之桃、松鶴舞鳳、美意富貴、麻姑酒滿、天保九如、期頤之壽、南山獻頌、算衍春齡、福海壽山、榮躋七秩、年登大耋。

天倫之樂、鸞鳳和鳴、比翼齊飛、珠連璧合、芝蘭千載、洞房花燭、秦晉之好、琴瑟永偕、紫氣東來、吉星高照、新婚燕爾、喬遷之喜

金玉滿堂、ㄖ轉千階、魚躍龍門、甲第星羅、光輝燦爛、登峰造極、富貴榮華、雁塔題名、飲至策勛、雲程發韌、紆朱懷金、魚躍龍門。

厚德載物、德隆望重、冰清玉潔、積愛成福、為善最樂、鞠躬盡瘁、至崭吖潯M忠報國

國泰民安、室雅人和、風順家興、四海升平、民殷國富、萬事如意、風和日暖、和諧社會、竹報平安

讀書萬卷、勵精圖誌、業精於勤、耕雲種月、天道酬勤、開卷有益、學而不厭、聞雞起舞。

胸懷灑落、溫恭自虛、慎靜尚寬、澄心清神、知足常樂、百忍成金、氣若幽蘭、豁達大度、怡然自樂、冰壺秋月

神融筆暢、會通古今、筆啟自嘫、辭富山海、遷想秒得、思逸神超、法貴天真、言為心聲、珠圓玉潤、珠光寶氣。

春回大地、三陽開泰、滿園春色、梅花數點、瑞氣盈門、普天同慶、萬物登明、物華煥彩、春和貽蕩、春日喧和、綠靜春深

啼鶯舞燕、高柳垂陰、松竹含韻、百川歸海、驚浪奔雷、蘭蕙桂馥、風調雨順、龍飛鳳舞、寧靜致遠、擇如時雨、雲興霞蔚、百卉含英、蘭秀菊芳、浮翠流丹、花意竹情。

匯川納海、斂福生財、興隆大業、宏圖大展、裕業有孚

老驥伏櫪、壯誌淩雲、鵬程萬裏、群賢畢至、大展鴻圖、積健為雄、海納百川 、龍藏深泉。

開幕誌慶、駿業崇隆、陶未媲美、鼎業維新、富國利民、駿業肇興、大展鴻圖、多財善賈、鴻猷大展、

大業千秋、大展經綸、駿業日新、源遠流長、嘉惠工商、萬商雲集、開張駿業、駿業宏開、同業楷模、

陽光明媚、東風送情、德昭鄰壑、才震四方、開業吉祥、大富啟源、鶯遷仁裏、燕賀德鄰紫氣兆祥。

百年好合、百年偕老、天作之合、百年琴瑟、白頭偕老、佳偶天成

永結同心、永浴愛河、花開並蒂、如鼓琴瑟、花好月圓、心心相印。

比翼雙飛.郎才女貌、相親相愛、美滿良緣、情投意合、鶯鳳和鳴

白首成約、鴛鴦壁合、文定吉祥、喜締鴛鴦、緣訂三苼、締結良緣、絪緣相配、終身之盟、盟結良緣、許訂終身。

淑女於歸、於歸協吉.祥徵鳳律、之子於歸、妙選東床、跨鳳乘龍、適擇佳婿、燕燕於飛、帶結同心、乘龍快婿

九如之頌、南山獻頌、祝無量壽、海屋添壽、松柏長春、壽域宏開。

松林歲月、福如東海、壽比南屾、晉爵延齡、蓬島春風、鶴壽添壽

天上雙星、福祿雙星、百年偕老、松柏同春、家中全福、桃開連理、華堂偕老、雙星並輝、壽域同登、鶴算同添。

南山之壽、天賜遐齡、東海之壽、天保九如、河山長壽、海屋添壽、壽富庚寧、星輝庚寧、耆英望重、壽比松齡

王母長苼、北堂萱茂、花燦金萱、萱花挺秀、萱庭集慶、星輝寶婺、慈竹風和、眉壽顏堂、蟠桃獻頌、福海壽山。

弄璋誌喜、天賜石麟、德門生輝、石麟呈彩、熊夢呈祥

明珠入掌、女界增輝、弄瓦徵祥、輝增彩帨、緣鳳新雛。

玉樹聯芬、棠棣聯輝、花萼欣榮、雙芝競秀、壁合聯珠

玉筍呈祥、秀茁蘭芽、瓜瓞延祥、孫枝啟秀、蘭階添喜。

金玉滿堂、美輪美奐、新基鼎定、華廈開新、福地傑人、堂構更新、堂開華廈.秀茁蘭芽、煥然一新、蘭階添喜、鶯遷喬木、鴻猶大展

良禽擇木、高第鶯遷、鶯遷喬木、喬木鶯聲、鶯遷葉吉。

大展鴻圖、大業千秋、百世宏基、近悅遠來、首領群商、蒸蒸日上、萬商雲集、欣欣向榮.駿業日新、駿業宏開、駿業鴻圖、駿業肇興、駿業崇隆、駿業宏業、開張駿業、鼎業維新、萬商雲集、鴻獻大展

大吉大利、五福臨門、四季平安、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吉慶有餘、年年有餘、花開富貴、金玉滿堂、竹報平安、招財進寶、滿堂富貴、新昭如意、迎春納福、賀頌春釐、富貴有餘、福星高照、開歲百福、事事順心、添福增壽、恭賀新禧、萬事如意、恭喜發財、歲歲平安。

一馬當先、出類拔萃、同心協力、個中翹楚、無與倫比、超越巔峰、勞苦功高、卓越幹練、品資卓越、無懈可擊、業績斐然、績效斐然、敬業樂群、業績輝煌、絕倫逸群、勤奮楷模、篳路藍縷、运筹帷幄

英才得展、大展鴻猷、任重道遠、步步高升、青雲直上、高瞻遠矚、功績卓著、鵬程萬里、豐功偉績、懋績可風。

名標金榜、才高八斗.才華橫溢.名列前芧.名冠群倫、出類拔萃.前程萬里.前途輝煌、鵬程萬里、

賀榮退調、仁風廣被、永懷德風、功成名立.功績永懷、勞苦功高、任勞任怨、勤勞卓著、政績在公、厥功奇偉、博施濟眾、德澤縈懷、聚情永懷、懋績長留、勳業永懷、鵬程萬里

欣欣向榮、信孚中外、裕國利民、信用卓著、服務人群、實業昌隆、輔導工商、福國利民、通商惠工、繁榮社會、金融樞紐、安定經濟

大医精诚、仁心良術、仁術超群、仁術濟眾、良相良醫、良醫濟世、華陀再世、華陀妙術、醫學淵博、功同再造、醫術精湛、妙手回春、懸壼濟世、杏林春滿、博施濟眾、著手成春、德施仁術、濟世利人。

名孚眾望、仁聲廣被、口碑載道、功在桑梓、為民前鋒、為民喉舌、政通人和、政績斐然、善政親民、造福地方、德高望重、眾望所歸、德政澤民、德政可風、斐聲議譠、萬眾共欽、豐功偉績

英才得展、步步高升、干城之才、柳營之光、忠勤永念、忠勤楷模、軍紀楷模、愛民助民、義舉救人、績效卓著、綱紀嚴正、懋功勛績、造福地方、惠民無疆、戰績彪炳、鵬飛鷹揚。

法學權威、才華橫溢、明鏡高懸、伸張正義、法學浩瀚、明察秋毫、廉己奉公、公正嚴明、芸眾慧人、仰強扶弱、崇德辯惑、德孚眾望、廉潔可風、精通六法、理精言

眾望所歸、名孚眾望、萬眾出欽、仁聲廣被、造福桑梓、為民喉舌、高才碩望、德政澤民、為民前峰、勤政親民、斐聲議壇、輔政利民。

大顯身手、出類拔萃、球壇菁英、滑壇佳技、球國稱雄、奪標高手、球技超群、球藝精湛、球壇勁旅、捷足奪魁、體育之光、體能超群、技精術粹、健身強國、為國爭光、發揚武德、擊技超群、弘揚體育

百年樹人、作育功高、培育英才、春風化雨、教育報國、春風廣被、師德永銘、教澤廣被、良師益友、師恩永懷、誨人不倦、嘉惠學子。

妙筆生花、巧奪天工、出神入化、匠心獨俱、藝林薈萃、鬼斧神工、淋漓盡致、維妙維肖、藝臻化境、藝海生輝、刻畫入微、藝苑英才、別出心裁、藝壇翹楚、功在美育、鉮態活現、品藝精敏、彩筆生輝

賓至如歸、痛飲快談、開懷暢飲、高賓滿座.勝友如雲、知味下馬、近悅遠來、嘉賓雲集、萬商雲集、醇酒佳餚、飄香十里、御膳天廚。

賞心悅目、多彩多姿、盡善盡美、聲色俱佳、藝術之光、行雲流水、藝臻化境、藝海生輝、天韻之聲、藝壇精英、餘音繞樑、聲藝卓越、曼歌妙舞、絲竹和鳴、傳道宏藝、婆娑曼妙、珠圓玉潤、響遏行雲

嘉惠良多.匡助良多、嘉惠永銘、贊襄良多、受益良多、居功厥偉、熱心堪崇、感佩熱忱、贊襄功宏、銘心刻骨、貢獻殊偉、恩同再造。

雲天厚誼、雲誼永存、聚情永懷、雲天高誼、盟誼永固、情誼永懷、敦睦情誼、惠澤廣備、至诚永念、惜別常憶、德業彌珍、锦情义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不器仁者不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