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地,放风筝很污什么意思.汝前行,吾后行.什么意思

【图文】小古文《放风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古文《放风筝》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上册)》
大小:1.3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什么意思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我们在草地上一起放风筝,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边!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赞助商链接
论文分类导航
经济管理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
法学研究论文:
文哲艺术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农业科学论文: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摘 要]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小古文的一把钥匙 ;创作是激发孩子&读&的兴趣,分享孩子&读&的成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古文 诵读 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缘 起&
  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
  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它&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白话文基本源自文言文,它的基本语汇几乎脱胎于文言文,它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越文言文。如何使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文言文精华不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如何让生动有趣的小古文在生的学习中鲜活起来?如何使这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字真正成为学生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我开始行走在小古文的路上,探索小古文的教学之旅。&
  一、走进课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了适应生整体认知水平,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选编了4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百字小古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辨日》。从内容看,这4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适合生的成长历程,符合他们学习的需要;从数量上看,相对较少。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文教材要坚持选编古诗文,并要达到一定比重&&阶段的比重最好不少于五分之二,初中阶段则不少于三分之一。朱文君老师从2005年开始悉心研究文言文教学,并编著《生小古文100篇》。她根据生的特点,选择100篇浅显易懂的、有故事、有情趣的文言短文,在中高年级尝试教学。小古文社团、小古文微课程陆续走进了课堂。&
  二、走进经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让学生走进孔子,走进《论语》,走进儒家文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应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少年的血脉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明清四大古典小说,能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白话文下的生活世界和文字韵味。&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悌于长 宜先知。&《三字经》可让学生浸润&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懂得&入则孝父母,出则忠国家&的为人准则。&沉香救母&是英雄主义的孝道,&木兰从军&则在无奈苍凉之中蕴含着她深深的孝心。学习小古文,了解之乎者也,可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国学经典。&
  三、走进历史&
  小古文《推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篇小古文让学生和两大诗人有了更深刻对话的机会。韩愈虽然时任高官&&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但他爱才惜才。贾岛斟酌&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中是用&推&还是&敲&好时,撞到了韩愈的官队中,不但没有被惩罚,韩愈还替他定下了&敲&字。这就是学问人的惺惺相惜之情,这也是史上的一段佳话。&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让学生走进三国,了解孙权、鲁肃、吕蒙三人不同的出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品质,从而获得不同的启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诉我们不得以老眼光看人,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变化。&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古文记载着历史、述说着历史。让我们走进古文,走进历史。&
  上篇 诵读之旅 一路闻香&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古文的一把钥匙 。古文可以高声朗读,也可以低声吟诵;可以加上音律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朱文君老师曾经说过:小古文怎么教?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小古文,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一种素养。&
  一、 读出字正&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文中多有生僻字、异读字、通假字,诵读时教师需备好学生。哪些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哪些是第一次碰到的新字,教师要心中有数。如,韩愈的《马说》第二段中的异读字、通假字、多音字较多,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尽&读&j&n&,意为&完&;&石&读&d&n&,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食&在表示吃时读&sh&&,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通&饲&;&见&读&xi&n&,通&现&,表现、显现的意思。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学生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课文后,学生对古文的意思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对第二次碰到的通假字,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说&通&悦&,读&yu&&,意为&快乐,高兴&的意思。这个通假字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已经学习过。在学习《姜太公遇文王》中&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中再次出现。在朗读时,可不再提醒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说&的音和义。这样,在反复中他们慢慢掌握、积累基本的小古文常识。  二、读出其义&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读小古文,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同样的文字内容,不同的停顿,表达的意思就会大相径庭。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读错停顿的节奏,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句意,有时甚至会曲解文意。那如何让学生正确断句呢?可根据小古文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理解水平,或通过看注释来划分句子的停顿,或通过教师的范读来把握句子的节奏,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探讨理解。如,《学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思援弓缴而射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标出自己朗读时的停顿。结果,发现学生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思援/弓缴而/射之。&&思/援弓缴/而射之。&我让学生读课后注解,讨论字义,再自己来选择正确的读法。最后,他们确定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因为&思&解释为&想&的意思,&援&是&拉&的意思,&弓缴&即&弓箭&, &之&是指代鸿鹄。读好停顿,自然意思也理解了。阶段对古文的解释没有精准的要求,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好停顿,这样他们就能有所悟、有所感。&
  三、读出韵味&
  据资料记载:古人诵诗吟文必抚琴,弦动而辞发,甚至有&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说。可见,古人吟咏诗文之快乐可见一斑。对于初学者,能快乐地玩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乐趣,也是小古文成功教学的秘诀之一。&
  如,支玉恒老师执教《学弈》一文,指导学生断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他说: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同时,亲身示范起来。话音未落,孩子们早已开怀大笑。支老师说:&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这样。试一试,看看你能读出滋味来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效仿老师,读得不亦乐乎。支老师说:&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学生读得更投入了。玩,学中玩,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敲开了小古文这扇门。&
  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趣味、韵味所在。拍手读、快读、慢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唱读&&一改过去语文课堂正襟危坐、一眼一板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母语。如:&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可以拍手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字一顿,排比对偶,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唱读如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对这篇小古文,来个&辩读&如何?两小儿的话可以快读,表现出两小儿的焦急;可以慢读,表现出两小儿的胸有成竹;也可以一个快读,一个慢读。这样的读,就能读出不同的节奏,读出不同的韵味,读出不同的心境。没有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可读、可吟、可唱。小古文的教学,不提倡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我们主张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提升自己的古文素养,最后内化成自身语言的一个部分。&
  下篇 创作之旅 一路留香&
  如何让&写&成为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另一个快乐王国呢?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玩&。让孩子们&玩&着写小古文,以游戏的心态、浪漫的情怀、诗意的感觉、自由的方式参与其中,这样就能激发孩子读小古文的兴趣,鼓励孩子读小古文的情怀,分享孩子读小古文的成果。概而言之,&写&是为了促进&读&!&
  一、在仿写中起步&
  仿写教学,我从朱文君老师编著的《生小古文100篇》第一课&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开始。在明白了&汝&&吾&的意思后,我引读前两句&操场上,打篮球&&&话音刚落,学生们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
  &操场上,打篮球。汝扣篮,吾抢球。&&
  &食堂里,去吃饭&&&&
  &食堂里,去吃饭。汝盛饭,吾打菜。&&
  &公园里,拍皮球&&&。&
  &公园里,拍皮球。汝一下,吾一下&。&
  学生们意犹未尽。&
  学了第四课《荷》,学生们又跃跃欲试。&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梅》(丁紫嫣)园中种梅,寒冬开花,或红或粉。其梗挺立。其叶船形。&
  《郁金香》(徐霖)家中郁金,春节开花,或粉或黄。其梗直立,其叶形长。&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仿写:&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 !&&
  学生无尽的想象说话把课堂带向高潮。&
  &皎皎兮如明月&&
  &潺潺兮如流水&&
  &依依兮如杨柳&&
  在创作中,学生自我陶醉,俨然来到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时代,感受到小古习的快乐。 精准、简练、语韵是小古文创作的特点。虽很短小,却若桂花,香味四溢。&
  二、在创作中起航&
  2014年10月学校成立小古文社团。2015年2月,我把学生带到大操场,让他们用心感受春的气息,用小古文带给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一篇篇小古文让我惊喜不已,春天真的如约来临了。&
  《春》(潘雨轩)春如小孩,汝走吾追,小草露头,柳枝绽芽;春如姑娘,汝娇吾俏,桃花如火,杏花若霞。&
  《桃花》(黄宁)墙角一桃,花开欣望,或火或粉,向阳露笑。东风吹拂,花枝摇曳。落红缤纷,美哉美哉。&
  2016年2月,我们已一起走过18个月,开学后的第一次社团活动,我出了《吾子好友》一题,学生们边写边发出笑声,其乐无穷。&
  《吾子好友》(张亦然)&
  吾之好友者,赵禺也。其乃新昌人也。&
  其身材略偏矮小,而行之敏也,健步如飞。或称之为&矮者之傲也&。&
  其爱学犬吠,但惧之也。但闻犬吠,必避之,恐其伤人也。不仅为犬,骆驼亦然。一日,吾与其俱骑驼,吾之驼舐其脚跟,禺大叫而避之,吾笑之曰:&汝何惧驼也?&对曰:&吾惧其食吾!&&
  吾之好友者,赵禺也。&
  孩子能不能写小古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目的是把经典文化植根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像李振村先生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时间的沉淀,古文的醇香;静静地思索,默默地探寻。静静地行走在小古文的路上,探寻小古文诵读与创作,快乐并忙碌着,收获并思索着,这是我对小古文教学的感受。我想:只要给予孩子时间,给予孩子乐趣,小古文将是他们最美的养料、最有力量的源泉。我们应在儿童成长中最为适宜的时间,把经典国学的种子播撒在他们的心田。如何让小古文教学走得更远呢?&
  一、如何让所有语文教师会教古文&
  小古文教学越来越被界关注。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在阶段、初中阶段增加古诗文的篇目,中高考的分数比率也大大提高。各学校纷纷组织了&小古文社团&,开发&小古文微课程&。如果要全面推开,就会对教师的古文修养提出一定的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行吗?如果教学不得法,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抵触的情绪。如何让所有语文教师爱上古文、爱教古文、会教古文,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二、小古文与初中文言文的对接&
  《马说》《爱莲说》《陋室铭》《桃花源记》《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经典小古文都是7到9年级的文章。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古文功底。这些内容短小、情节有趣的篇目学生已经学习,到了初中是学好还是不学?&
  朱文君老师说:&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高下之分贵在创意,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教师最大的创意空间。小古文里有一个大世界。&文言文是白话文的源头。没有文言文,汉语的天空就没有星光。小古文路上,我们一起前行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1.放风筝1 小古文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1.放风筝1 小古文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50|
上传日期: 10:35:3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1.放风筝1 小古文
官方公共微信小古文怎么教&&&&&&朱文君
&朱文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全国知名语文教研专家,被全国多所学校聘为教学顾问。近年来,承担全国十一五课题“新经典”的研究工作,开发小学文言文教学获得脱破,独创读写并举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并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其教学风格自然、大气、极富创意,深受一线老师们的喜爱,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 “小古文”这个词,最初是2006年由原《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先生提出的,当时,他领衔了一个国家级的课题,叫“新经典诵读”。经典诵读里涉及到文言诵读,文言包括古诗词和古文。因为古诗在教材中还是比较多的,老师们研究的也比较早,但,古文的探索,相对不多见,李主编要求我来尝试一下。并提出了小古文这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古文应该叫文言文。而小古文,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大家看这些小古文: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这是我们的《小古文一百课》里的第一课,是不是非常简单?
《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对三年级孩子,几乎就没有什么生字了,对,这其实是文白夹杂的现代古文,选自民国文言课本。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
&&&&&&&&&&&&&&&&&&&&&&&&&&&&&&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
鸦信以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
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是不是不比现代文写的差,尤其是狐狸的那段话,很妙。
用了“霓裳羽衣”的典故,这个奉承,远比说羽毛好看,声音好听,要高明得多
因为“霓裳羽衣”讲的是唐明皇创作绝世名曲的故事 ,是不是高明很多。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这篇是《狐狸和葡萄》的文言文,大家可以放声读一下,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可以读得特别有节奏。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的四字词句特别多
昔有一狐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
垂涎久之 猿升之技 大快朵颐 望则生怨
怨则生怒 怒则生诽 无所不至 口是心非
贵重之品 罕见之物 其味酸涩 从不下咽
庸夫俗子 以之为食 卑鄙之辈 才德出众
诋毁交加 假意清高 拂人之性 违心之谈
你们看,文言好似一个成语浓缩包啊!
&&&&&这两篇古文选自1840年,一位传教士翻译的《伊索寓言》,原名叫《意拾喻言》,这些小古文和现行教材里的古文相比,是不是更有趣味,更浅显一些。其实古文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浩瀚的大海,从易到难,无所不有,它比诗词更全面完整地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思想。
&&&&&&&&&&&&&&&&&&&&&&&&&&&&
《性& 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这是一个笑话,孩子们会自己读得笑起来。
&&&&&&&&&&&&&&&&&&&&&&&&&&&&&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明清笑话集》,我从各种古籍里挑选了孩子们容易读,容易理解的古文,同时,也包括了我们现行教材中白话故事背后的文言文。比如:
&&&&&&&&&&&&&&&&&&&&&&&&&&&
&《推& 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是配合了苏教版的课文,老师们,这就是小古文。也是小篇小幅,小家小作,小清新小好玩的小
接下来我讲讲我怎么教,这样好玩的古文,其实教起来很简单,它一定有别于现代文课文的教学,也有别于教材里的文言教学,因为它的目标更简单: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我们的孩子从两岁就开始讲白话文(语体文)。所以现代文的语感在上小学前就有,具体的表现是,读现代文,断句基本不会错,但是文言没有接触,所以,需要培养语感。为今后中学大量文言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感培养没有别的方法,就是靠读,语感是一种习惯
你看我们中国人之间讲话,即使个别字没有听清,你也能知道意思,这就是习惯。张中行说,习惯决定意义,因而想确切理解词句的意义,就不能不通晓习惯。想通晓习惯,显然,除熟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读多了,习惯就有了,语感就来了。我多年试验的结论是,当孩子读到30到50篇小古文的时候,文言的语感就初步形成,这里的读,一定是熟读。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周教两篇的话,一个学期就是30多篇,目标很容易达到。第二,教小古文的原则只有一条,第一是情趣,第二还是情趣,我不是太赞成死记硬背。再好的事儿被你一强迫,就变成坏事。
一旦孩子自小就厌恶文言,那就麻烦了。那么怎么能落实这样一个原则呢?下面,我讲的话题就是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这是我这个学期开学,给四年级孩子上的第一节古文课
&第一个问题:小古文长什么样?孩子们说,很短,很难读。好的,来看看这篇小古文。
孩子们很容易就读出来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发明节奏来读。结果有孩子几乎都要唱出来了。怎么会这样?我问孩子们,他们告诉我,都是四个字一句。
那,再读一篇,这篇,也难不住孩子们。他们很快有开始故伎重演,编出新的节奏,“不过,这里面个别句子不是四个字的,不好读啊”我说。孩子们说,可以改啊!于是他们兴趣盎然地改写几个散句,最后成这样: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
阴云四布,弥漫天空。
飞鸦千百,未暮归林。
夜半风起,大雪纷飞。
及至清晨,登楼远望。
山林屋宇,一白无际。
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他们很高兴他们的玩法。
接下来,让他们自由说说成语,他们说了很多,我把他们说的带“之”的成语单独列出来,
惊弓之鸟 漏网之鱼 丧家之犬 井底之蛙
吹灰之力 天伦之乐 众矢之的 鱼米之乡
杨氏之子 君子之交 千里之行 四海之内
惊弓鸟,漏网鱼,意思都有了,加个“之”,成了一个四字词或句,学生非常开心。他们觉得他们知道了一个大秘密,好了,这下你们可以用用这个方法了。
上海的孩子,三年级就学过《观潮》,第一句谁想起来了?
若改成四字一句的,可以吗?孩子们说,简单,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真了不起,你们和古人一样厉害。
你看看,古人和你写得差不多呢?孩子们高高兴兴又读起这篇古文了,这篇古文,同样多四字词句,玩法照旧
注意,我不几乎不解释,孩子问了,就简单说一下。这次课,孩子问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玉城雪岭”,一个是“杨诚斋”。我简单解释,不花时间。读熟之后,最后一个环节,这篇古文只写潮来时,潮来前和后没写,你们能不能试一试,把课文第二段改写成古文
大约7、8分钟,大部分孩子都写好了:
八月十八,乃钱塘江潮之日也。吾早至海宁盐官,此为观潮最佳之地也。登堤,见钱塘横卧,浪静风平,至东逾宽,雨后阳光笼罩薄雾。镇海古塔,观潮台屹立江边。远处,小山若隐若现。江潮未来之,但堤上已人山人海,东望,等之,盼之。——惠和华
&我大大表扬了他写的这一句:见钱塘横卧,浪静风平。老师们知道什么原因吗
八月十八,观潮之日。盐官,乃最佳观潮之处也。余随人流登上江堤。江口开阔,一览无余。远处江面,风平浪静。越东越宽,雨后阳光,笼罩薄雾。镇海古塔,屹立江边。远处,小山云雾,若隐若现。江潮未及,堤上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午时刚过,远处隆隆作响,似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或曰:“潮以近之!”既而,响声越来越大,吾踮脚朝东望,但见东边江面出一白线,人又沸腾也!
——叶杭栋
钱江大潮,天下之奇观也。
农历八月十八,乃观潮之日也。我等至海宁盐官,此乃观潮之胜地也。登上海堤,只见人山人海,翘盼江潮。
随隆隆之声响,江上似有闷雷滚动,潮来也!顿时人声鼎沸。踮脚望之,江面依然风平浪静。然顷刻间,响声逾大,一银线现于水天相接之间,人群沸腾矣。
线移渐近,横贯江面,但见白浪翻滚,似高耸之城墙,又似万马之并进。其声如百万雄师,奔涌而来,发出山崩地裂之声。
&&&&&潮头余波,虽奔腾而去,尚漫天卷地涌来。久之,待江面复乎平静,江水已涨六七尺矣!
——赵允一
赵允一是个女孩,写东西很快,这就是我的第一课,老师们会问,你怎么想到这么教的,与其说是我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喜欢上文言,毋宁说是孩子们对文言的“爱你没商量”,让我就此展开了一段绮丽的教学旅程。
最初萌生教文言文的想法,是2003年。那次,我有幸观摩了全国阅读大赛上一位教师执教文言文。那位老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耐心而详尽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字词。只见他时而板画,时而讲解,讲解精彩,板画精美。而坐在台下的我,此时却分明感受到从孩子们那里涌动而来的按捺不住急切想读的暗流。果然,当老师讲完了知识点,指名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她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读得声情并茂,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积蓄已久的愿望霎那间得到释放,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欢欣。 
这一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模模糊糊地感到:可能,拿到文言文,孩子们更想放声朗读,而非听老师讲解。
&2005年冬,我终于有机会执教人教版的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先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吧。于是,我设计了几种读的形式,一节40分钟的课,几乎让学生读了近30分钟。读过了瘾,我开始收敛课堂,试探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他们到底是在辩远近,还是在辩大小?”
  “辩远近。”孩子们异口同声,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
  “那么两个孩子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我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标注一个示意图。完全没有困难,孩子们的理解准确无误。
  我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结束教学。的确,读,几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这节课,激发了我教古文的兴趣,更奠定了我的小古文课理念,一个字“读”,一切皆从读中得。这期间,我执教的一系列古文课,几乎都是“读的三部曲”。
我教《蜀鄙二僧》(节选自彭端淑的《为学》)。很简单,全课就是三轮读。第一轮读,我读得字正腔圆,让孩子模仿,意在认准字音和句读;第二轮读,我则读得绘声绘色,再让孩子模仿,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大致的意思;第三轮读,我读得韵味十足,让孩子们感受到文言的节奏和音韵。而这一回,我要求孩子们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意在激发兴趣,帮助孩子熟读成诵。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008年春,江苏无锡的一个名师工作室请我去讲课,指名要我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一课。我反复研读课文,始终未能找到很满意的教学内容。让五年级的学生读《狐狸与葡萄》《狼来了》《蝉和狐狸》这样三篇只有百把字的课文,实在是太简单了。我决定尝试将文言的《狐狸与葡萄》《鸦狐》(即《狐狸与乌鸦》)(这里是否需要呈现文言课文?)引入本课的教学,利用学生对寓言故事的了解,直奔文言,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体会文言表达的节奏和韵味。
课,很新鲜,孩子们对文言的“惊艳”之感,是我早已预料到的。然而,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尝试将《蝉和狐狸》改写成文言文,则轮到我这个当老师的“惊艳”了。
  从未接触过文言的孩子,居然写出一篇篇几乎完美的文言文!
&&&&&&&&&&&&&&&&&&&&&&&&&&&&&&&&&&&&
&&&&&&&&&&&&&&&&&&&&&&&&&&&&&&&&&&&&&&&&&
江苏无锡东降小学& 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
   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这是一个叫李晨的孩子当堂的文言写作,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在随后的一两年时间里,这节课,我在全国各地教了不下二三十次,屡试不爽,孩子们的“文言创作”没有哪一次不让在场的人连呼“没想到”。
从此以后,“写”成为我的小古文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我发现,每每到了这时候,孩子们最有成就感,也最快乐。读了《爱莲说》,学生们就写《爱梅说》《爱兰说》《爱仙人掌说》……
读了《马说》,学生们就写《狗说》《牛说》《琴说》……
&&&&&&&&&&&&&&&&&&&&&&&&&
&&&&&&&&&&&&&&&&&&&&&&&&&&&&&&
上海其宝外国语小学& 陈博凡
   世或先有人,然后有豢养之狗。摇尾卖萌之际,乞首顾盼之余,惹人怜爱。
   狗之爱者,因其忠心。虽身不巨、体不阔、齿不锋、爪不利、与狮虎比之居其末,安求其能御敌也?狗之亲者,推其心、置其腹、交其神也。然养之不爱、待之不亲,怒之即打,躁之即弃,曰“其不亲也。”呜呼,其真不亲乎,其不善亲也!
   孩子们何以能如此轻松地驾驭文言表达?我猜想,应该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长于模仿的结果,同时也和这个年龄段儿童认识事物的整体性有关。正是这种特性,让他们能忽略个别词句的不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而这种特性,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复存在。
所以,老师们教小古文一定不能逐字串讲
2009年,我一边教学,一边着手收集筛选短小浅近的文言文,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有情趣的文言短篇,打算编写一本小古文教材。这时候,朋友推荐我一本《明清笑话集》,我一口气读下来,笑得肚子痛。幽默,妙就妙在你“想不到”。自然的,我想到了用猜读的方式来教学,即一句一句出示课文,让孩子们根据人物的性格,事情的发展,猜测词语的意思,于是有了《一人性缓》这一课。这一课的实录刊发在《人民教育》上,因为结果想不到,孩子们猜得兴味盎然;因为猜得兴味盎然,方法的提炼变得如游戏般有趣。在安徽淮北实验小学的一个四年级班,孩子发明方法的热情之高,几乎使课堂完全失控。但见黑板上一排排以孩子姓名命名的学习方法,数量的多少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完全可以自己“发明”办法。
一人性缓教学实录
小学的古文课,第一是情趣,第二还是情趣。
历经千百年淘洗的文言,实在是个宝库,语言那么优雅,又那么富有情趣,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就能让学习变得如游戏一般好玩。我教《岳阳楼记》,先出示一个骈句,让孩子们发现它的特点:像两匹马儿并肩同行,整齐的步伐,整齐的节奏。接下来,告诉孩子们,古人很喜欢用这样的句子,你们到文中找找看。一节课,就围绕骈句,孩子们找找,读读,背背,既轻松又兴趣。至于内容的逐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分析,就留给中学老师完成吧!
  只有让儿童记忆深刻的语言,才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将来才能提取出来应用。
  毕竟,古文里描摹的生活场景,和儿童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做一些“嫁接”的工作,才能让经典的语言焕发生机,在儿童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是小古文教学中,教师最有作为的地方之一。
玩点“穿越”,是我常用的方法。孩子读了30来篇小古文,我也教一点“大古文”,比如《论语》《孟子》《老子》之类,我教老子很好玩。先一起读,读熟之后,大致讲讲意思。然后就讲了个我自己瞎编的故事,说我有个朋友,超级喜欢老子,他生了孩子,起名字都是从老子里找的,老大叫大成,意为大成若缺。老二叫大盈,意为“大盈若冲”。到了老三,就叫“大直”,老四叫“大巧”,到老五,麻烦了,要叫什么了呢?大家看看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叫大辩了,孩子们开始坏笑,看来起名字还要注意谐音啊!那你们给他换名字吧,从老子的文章中找去,其实孩子也就读了道可道等几篇。但是他们找的名字还真不错,谐音也好,意思也好,若缺,若拙,之类。这么好的名字,还不如留给自己用,孩子们直点头,不过,你们已经有名字了啊,不如留给你的孩子吧,他们很开心,啊,我们也会有孩子的?当然啦,虽然现在小了点,将来总要有孩子的嘛。女孩们犯愁了:老师,我还不知道孩子他爸姓什么呢?
这是最后一张PPT,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让他们写写自己给孩子起的名字的意义。
我找两篇孩子们的作品来
&&&&&&&&&&&&&&&&&&&&&&&&&&&&&&&&&&&&&&&&&
呜呜,我还怎么小,就要面对给孩子起名字这么严肃的事情……
不过,起个名字也不赖,毕竟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事,而且还说出了我对儿子女儿的希望。
我想叫她(他)“杨千道”。
杨: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也不要改,至少表明我和我儿子女儿身上流着的是从山西来的血液。
千:也不能改,按照咱老杨家的家谱,我们的辈份字出自一句话“文兴继千年”,所以,我爷爷叫杨文修,我爸爸叫杨兴国,我叫杨继超,到了我儿子女儿,自然名字里的第二字就是“千”,那到了我孙子孙女,第二个字就是“年”了,呵呵,也好,不用想了,窃笑。
道:出自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我希望我的儿子女儿长大后像老子一样成为一名哲学家,还想像老子一样有孔子这样优秀的学生。我希望我的儿子女儿的学生们,将来说起他们的老师,也这样赞叹:“我的老师就像龙啊!”
可是,我一起完就后悔了,千道,写着好看,但是谐音“签到”,晕!万一被同学笑话呢?还有一个问题,我只打算要一个,万一生的是双胞胎,我还要想一个名字啦!
&&&&&&不管怎样,杨千道,我期待着你!
这个孩子叫杨继超,他给孩子起的名字叫杨千道。
&&&&&&&&&&&&&&&&&&&&&&&&&
&&&&&&&&&&&&&&&&&&&&&&&&&&&&&&&
&&&&&呜呜,我还怎么小,就要面对给孩子起名字这么严肃的事情……
&我想给我的孩子取名为:贶(ku&ng)善道。
&贶:这是一个一般人很难一次性读对的姓氏。虽然我不姓贶,我也不希望孩子跟我姓。我是个有爱心的人,“贶”是中国第一小姓,我要为这个姓氏的家族添砖加瓦,让他们繁荣昌盛起来。
他也必须是个男的。
善:是善良的善,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品质就是应该深沉、安详、随和和仁慈。善良是人的本性,但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善良,不要忘记与生俱来的美德。
道: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孩子要知道人世间的大道理,也要懂得生活的小道理。而我的孩子还知道“道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会注意到观察世界,认真思考和探究,去发现事物间联系和变化的奥秘,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道”字,在时刻提醒者他呢。
他的小名叫“矿山道”,这是由他名字的谐音而来,寓意我的孩子犹如矿山中的一条小道,铺满了矿石宝藏,也为人们采集矿石带来了方便,他是个厚积薄发的人。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到;上姓名网测试一下,63分,OK!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啦。
&&&&这是一个小姑娘,他很巧妙地把孩子他的问题绕开啦。
我觉得,教古文不一定要把我们的课弄得像个假古董。配古乐,说古话,甚至穿古装。要让现代的孩子喜欢,不妨放开我们的思路&,&
怎么好玩怎么教。读下去了,喜欢了,你害怕不会从中得文辞,得文意,得文气,得文化么
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十分瘦小,常常被高大的讲台遮挡得只剩下头颈以上的部分。人虽瘦小,却声如洪钟。每每遇到文言课文,他便一言不发走进课堂,扬声念道:“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惊……”我们于是接上,一字一句地跟着读起来。当时并不知为什么,只觉得那诵念之声,让人陶醉,不知不觉便跟了进去。
&&&&&部分群友发言
黑龙江*鲲鹏(朱老师今天的讲座,让我们也走近了小古文,喜欢上了小古文。我想,朱老师教学小古文的第一步是不是就是老师首先应该自己爱上小古文了。有没有电子版的小古文。
&&& 湖北*杜修丽
感谢文君老师的精彩奉献,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谢谢您的引领,辛苦了!
&&& 黑龙江*关兰波
您辛苦了,您的抛砖引玉让我受益匪浅
&&& 内蒙古*段彩霞
朱老师,教材从哪里来?
&&& 南通*陆萍
上下两册,济南出版社出版小古文
&&& 黑龙江*关兰波
“古文的声韵,古文醉人的芬芳,只有在一代代人的朗朗诵读中益显光华,薪火相传。”欣赏这一句话,在反思中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浓浓的语文味!
&&& 内蒙古*段彩霞
&&& 每天什么时间读?
&&& 南通*陆萍
我是每个星期二和星期五学生做操后的晨会课前半个小时,其余时间学生晨读课上自由读的。
&&& 黑龙江*关兰波
“老师首先应该自己爱上小古文”鲲鹏大哥朴实的一句话却掷地有声地惊醒了我!
黑龙江*陆焕杰
朱老师& 是不是只要学生读着感觉有趣就行吗? 不管什么方法都行?
江苏*马良生
我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关注过朱老师的小古文。我觉得对教师来讲只能是一个课题,从中得到课题研究的启发;对学生来讲,只能是一个专题学习,毕竟要学的不仅仅是小古文,当下现代文明的课文更值得学习。
&&& 湖北*杜修丽
学习变游戏,熟诵心内记。嫁接古易今,古文焕生机。法为孩子出,趣字为第一。言辞文意气,情韵永相第。
&& 广西*林家泉
& <img SYSFACE="13"
ALT="小古文怎么教&&&&&&朱文君"
TITLE="小古文怎么教&&&&&&朱文君" />在与大师的零距离的接触,我们感受了古文学习的魅力,为我们揭开了古文教学神秘的面纱。再次感谢朱文君老师对教学的一片用心,以及指导我们学习的热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风筝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