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对白居易和顾况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顾况戏白居易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①。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②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③,居即易④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
——《幽闲鼓吹》
  注释  ①著作顾况:顾况当时官任著作佐郎。
  ②方:正。
  ③个语:这样的诗句。
  ④易:容易。
  译文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今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合集下载
    7. 评价。
    8. 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4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 录音范读。
    2. 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书: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 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 交流
  五、发挥想象。
   1. 鹬和蚌贝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 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   蚌   渔翁得利
一、我会组词
  狐(      )     虎(       )
  兽(      )     跟(       )
二、加偏旁变生字,再组词。
  分(  )(    )    羊(  )(   )
  西(  )(    )    龙(  )(   )
三、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1、《鹬蚌相争》中的鹬的蚌互不相让,彼此放在一起时,它们想到的是(我不能认输),没想到的是(两个都被渔翁捉信),鹬蚌相争比喻双方拼死相争,却让第三者行利。
  2、请你再寅出知道的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    )(    )(      )(      )(     )
教学反思:
十一&&两袖清风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于谦不向上司送礼、行贿的事迹,体会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疑促思,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人理解古诗入手,体会于谦的高尚情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于谦不怕牺牲,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品质。
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合作学习生字词;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来体会。
  理解:“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
  突破方法:通过品读于谦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师:设疑促思,点拨。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
   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师: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囊空如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简介于谦。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 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 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
  三、学习汇报。
   1. 先学古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
     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 读读背背。
   4. 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5. 分小组自学生字词。
   6. 检查学习效果。
    (1)读准字音:骨碎吟
    (2)写一写:等谦考刮
    (3)比较行近字组词:
       官(  ) 纱(  )
       宫(  ) 沙(  )
    (4)读课文,互相检查。
  四、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五、作业。
    读课文,写生字,查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于谦十个为官清廉的人。带着上节课的问题学习课文,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所作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默读全文,想一想:进京前,于谦和贪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贪官 进京为保乌纱、行贿
    于谦 进京百姓疾苦、治理计划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对比,充分体会于谦的高尚无私。
  二、.学习课文第3~10自然段。
   1. 于谦不肯带东西行贿,他的手下是怎样说的?于谦又是怎样说的?从于谦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学生自己读。
    (2)分角色读
    (3)谈体会。
   2. 于谦三次说的话一次比一次态度明朗,最后他以一句反问“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
    (1)品位于谦的语言,理解于谦的高尚。
    (2)再读对话,小组分角色读,评读。
    (3)理解“又好气又好笑”。
  三.、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两袖清风”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袍袖宽大,可以藏物。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正廉明,囊空如洗。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1 两袖清风
             贪官污吏进京           于谦进京
             “搜刮”、“行贿”        记百姓疾苦、要求
             讨好、巴结            治理方法
             为保乌纱             两袖清风、刚正不阿
一、给生字注意
碎(   )   刮(   )  吟(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轮(      )     沙(      )
论(      )     纱(      )
灰(      )     刮(      )
灭(      )     括(      )
“乌纱帽”是指(   ),“两袖清风”指(      )
四、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1、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
2、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
3、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呢?
                           。
教学反思:
十二& &少年白居易
知识与技能
1、& & & & 认读“枯、豪、阁、缭、览、崇、偶、鼎、恭、诵|10个生字。
2、& & &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了解白居易,结合课文自主学习,讨论、表演,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学习白居易,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说说顾况对白居易态度变化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讨论表演相结合。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已经学过白居易的许多诗歌,谁能说说你了解他哪些情况。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他16岁时的故事——《少年白居易》。
     (板书课题:12*少年白居易)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3.讨论疏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白居易 顾况
    (3)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早春时节,白居易拿着自己的诗稿到京都名士顾况那里请求指教,得到顾况的肯定。
  三、分角色朗读。
   1. 交待任务:前后三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旁白,其余两位分别读白居易和顾况的话。
     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 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老师巡视。
   3. 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 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白居易做得对不对?顾况对白居易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事?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白居易很勤奋。
     生:白居易志向远大,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 小结。
  板书设计
             12  少年白居易
              白居易  请  顾况(指教)
            (大有作为) 夸
一、& & & & 给带点的字注意
作为(    )  朝气(    )  才华(    )  都市(     )
& && && && && && &&&
二、& & & & 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  )流不(  )   (  )花缭(  )   (  )恭(  )敬
(  )闹(  )凡   (  )(  )苍苍    (  )有(  )为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该不该保守这个秘密
知识与技能
1、& & &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 & & & 认真倾听同学发言,能就不理解的地方进出问题和反驳,正确看待“保守秘密“
3、& & & & 使用礼貌语言,讲究说话的口气的态度,注意语言表达的针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交际兴趣,通过表演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明理,在讨论中培养学生装的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的勇气,培养学生礼貌交流的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注意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礼貌交流的习惯。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讨论表演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关于“秘密”的话题,大家想想,你生活中有没有秘密和保守秘密的事?当时心情如何?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该不该保守这个秘密”讨论会。
   2.老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邦法。
    内容:
     同学们将看图议论的结果以会议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1)按小组选一名“会议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争论的结果,搜集整理,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2)“会议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二、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三、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讨论。
   2.组内评选:推出“会议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冬冬应不应该保守这个秘密。
  四、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五、拓展延伸。
   1.你和朋友之间有过类似的事情没?说一说。
   2.讨论: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
  六、总结颁奖。
铅笔、橡皮和纸
知识与技能
1、& & & & 通过观察图画,合理想象人物对话。
2、& & & & 掌握写话的基本方法,注意堤示语的不同位置。
3、& & &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编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大胆想象的兴趣。
根据图意展开合理想象,学会人物对话的写法。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
生:观察、表演、访写。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你想当一回童话作家吗?这一节课就满足你的愿望,我们一起来编一篇以对话为主的童话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铅笔、橡皮和纸。
 教学过程
  一、弄清图文,创编故事。
   1. 同学们,图上共画了哪几样事物?它们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2.根据文字叙述所交代的内容为联想蓄势,然后根据后面文字的提示大胆的想一想,它们会说些什么?
    (1)说话的主题。
    (2)说话的情景。
       包括动作、神态、表情等。
   3. 同学们相互讨论。
   4. 请一个同学把自己设想的对话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与自己想的对话内容进行比较,然后评一评。
   5. 引导,同学们评论,评论时注意要有礼貌。
  二、大胆想象,编写对话。
   1. 谈话拓展。
     对话的内容是什么?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表情怎样?结果如何?
   2. 大胆描述和设想。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思维,选定对话内容,铺设对话情景,然后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讲述。
          
1、学习引号的用法。
2、学生自主习作。
一、学习引号的用法
1、出示提示语不同的两句话,引导学生装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
(1)、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
(2)“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
2、填空练习
明明说“            ”
明明(    )地说“            ”
明明(  ),说“            ”
“            ” 明明(    )地说
“            ”明明(  )
二、交流评议,动笔写作。
   1. 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设想的对话在小组里说一说,同组的同学帮助补充修改,教师可适时巡视和参与。
   2. 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所编写的对话。
   3. 学生动笔将自己编写的对话抄下来。
   4. 学生自己修改或同学相互修改,教师个别抽查、修正。
通过作文讲评,培养学生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一、& & & & 教师总评本次作文的情况。
二、& & & & 品读欣赏
出示本次作文中比较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欣赏,评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 & & & 作文医院
出示本次作文存在问题的句子、片断、请学生修改。
四、& & & & 学生修改自已的文章。
五、& & & & 誊写作文。
语文活动三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偏旁相同的字,注意结构——半包围。
   2.通过练习在诗句中填写表示颜色的词,体会诗的意境。
   3.连线,了解神话、成语故事。
   4.读读背背,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
   5.积累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喜爱诗歌、喜爱积累的好习惯。
  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在诗句中正确填写表示颜色的词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
生:讲练结合、表演。
   1.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3.写有“日积月累”内容的小黑板。
   4.老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
   5.老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6.老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稀里呼噜》的书。
    1课时
  一、万花筒。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桌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我能填。
   1.先弄懂题意,小组讨论。
     紫 白 绿 蓝 红 彩 黄
   2.指名读。集体齐读。
   3.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5.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6.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三、我能连。
   1.明白题意,自己连一连。
   2.读词语,讲讲这些神话故事。
   3.读读背背,记住词语。
   4.看谁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
  四、百宝箱。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老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五、大舞台。
   1.你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3.配上动作读古诗。
   4.根据古诗画幅画。
   5.评一评,谁画得好。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复习
  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1课时
一、& & & &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课文内容
1、& & & & 背诵古诗两首,并说说诗意。
2、& & & & 复习两个寓言故事。
3、& & & & 复习11课,背诵《石灰吟》,说说“两袖清风“的意思。
4、& & & & 复习12课,说说少年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顾况的赞扬。
二、& & & & 复习单元中易错的字
1、易写错的字。
 猿、疑、狐、晒、兽、骨、考、虎
2、易写混淆错的字。
   材、财  贪、贫  兽、曾  争、睁  拍、怕  伟、违
三、复习反问句。
四、复习有关名人名言。
五、复习有关成语。。
六复习写景的句子。
七、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财(     )   贪(     )   曾(     )
  材(     )   贫(     )   兽(     )
2、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         。
  (2)千里江陵一日还。   日         。
教学反思:
十三 天上的街市
知识与技能
1、& & & & 认识、会写“列、珍、其、宽、隔、笼”8个生字。
2、& & &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 & &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语言魅力,体会诗歌情感,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观察、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中领悟,了解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掌握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难点:感受作者的神奇想象力。
突破方法:体会作者的想象,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感悟。
教法与学法
师:设疑、引导、点拨。
生:观察、想象、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 & & & 认识、会写“列、珍、其、宽、隔、笼”8个生字。
2、& & &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宾。
3、& & & & 指导学生理解、有感情地读1、2节诗。
一、导读引入课文
街市人人都熟悉。那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应有尽有;那里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天上的街市是怎么样的呢?试想想。今天我们学习《天上的街市》,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天上的街市的,写了天上街市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范读诗歌。
2、生自由读诗,读准生字的音,把诗句读顺。
3、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4、师检查生读生字的情况
指名读下列的词语:
缥缈  陈列  定然  宽广  珍奇  闲游  灯笼
5、指名分节读诗
三、再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了解作者
1、学生再读诗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简介郭沫若。
四、精读诗歌第1、2节。
1、学习第1节。
(1)、自读第一节。说说这节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中写的景物哪些是实际存在的?哪些是想到的?两句诗写了两种不同的景,从全诗看,哪句是主要的,为什么?
(3)“远远地”写出了什么样?
(4)、“明”和后面的什么词相呼应?
(5)点出了什么?
(6)“点着无数的街灯”渲染了什么气氛?
(7)小结:这一节诗句很工整,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得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句子,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同时,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他既然不满足于地上的现实,就在想象的天国中抒写自己的理想。
2、学习第2节。
(1)自学本节诗,想想本节诗写出了什么内容?
(2)诗人在这一节中想到了什么?是怎么样描写的?
(3)“我想”和“定然”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人这什么憧憬天上的街市?
3、老师小结。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全作讨论,生字的书写规律。
2、教师范写难写的字:隔、甚。
3、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 课时目标
1、& & &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 & &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语言魅力,体会诗歌情感,培养想象能力。
一、& & & & 复习导入。
1、读词语:缥缈、陈列、定然、宽广、珍奇、灯笼
2、指名朗读诗歌
二、& & & & 学习第3、4节诗。
诗人在想象中,天上的街市上个多么美妙的境界!这么美妙的街市,自然应有人的幸福美满生活,我们再看看诗人是怎样想象的。
1、& & & & 学生自由朗读第3、4节诗,想想这两节写了什么内容?
2、& & & & 诗人从天上街市想到了什么人?
3、& & & & 在传说中,牛郎织女的遭遇怎能样?
4、& & & & 牛郎织女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生活的?
5、& & & & 诗人为什么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
6、& & & & 在诗人奇妙的想象中,引进了流星由流星想到了灯笼,结尾与日俱增有一番动人的致。
三、& & & &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一、比较下列生字,再组成词语。
& && & 列(& && &&&)& && && &&&其(& && &&&)
烈(& && &&&)& && && &&&甚(& && &&&)
& && && && && && &&&
& && & 朗(& && &&&)& && && && &椅(& && &&&)
& && & 郎(& && &&&)& && && && &骑(& && &&&)
二、补充成语
昙花一(& & )& & 走马(& &)花& && &花前(& &)下
花(& &)叶茂& && &百花争(& &)& &&&繁花似(& & )
三、照样子,用带点的词写句子。
& & 泉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 & 草地很绿很绿,像                 。
        像                  。
四、连一连,读一读。
  灿烂的     身影    晶莹的    小溪
  幸福的     歌声    清澈的    水珠
  清脆的     话语    灿烂的    果子
  甜美的     笑容    静静的    阳光
  美丽的     热泪    鲜美的    山谷
教学反思:
十四  中秋寻月
知识与技能
1、& & & & 认识、会写“款、镜、央、桂、乎、傻、执、壶、刚、趣、滩;辨别多音字“累,倒”。
2、& & &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 & &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丰富的心灵世界,体味清新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观察、想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颔悟,感受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品味清新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平凡而又重要的道理,生活是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求,就可能得到。
 掌握12个生字的音、形、义,品味清新语言。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起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品诩品句。
  体验作者神奇的想象力,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理解人物语言,体会文中蕴藏的哲理。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观察、想象,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月夜美景图,有关月亮的知识。                                                                                                                                                                                                                                                             
    3课时
& && && && && && && && && && && &第一课时
☆& & & & 课时目标
1、& & & & 认识、会写“款、镜、央、桂、乎、傻、执、壶、刚、趣、滩;辨别多音字“累,倒”。
2、& & & &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 & &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一、& & & & 导言引入课文
1、& & & &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章,唱过许多与月亮有关的歌。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2、& & & & 今天我们将跟随贾平凹去寻找美丽的月亮。
3、& & & & 板书课题,读题。
二、& & & &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 & & 听课文朗读录音。
2、& & & &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把课文的句子读通顺。
3、& & & & 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款款地  累累  清清晰晰  玉砌  争执  兴趣  沙滩
4、& & & &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 & & &
学生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并质疑问难。
四、& & & & 介绍作者
五、& & & & 分组讨论课文的其本结构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六、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书写规律。
2、范写:款、配、傻。
3、学生书写生安,教师巡视。
☆& & & & 课时目标
1、& & &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 & &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丰富的心灵世界,体味清新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一、& & & & 复习导入
1、& & & &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 & & &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贾凹平的散文《中秋寻月》。
3、& & & & 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二、& & & & 分组讨论课文内宾
引导学生解决下面问题
1、& & & & 奶奶说“月亮进来了!”这是为什么?
2、& & & & “月亮是属于我们女孩儿的了。”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3、& & & & 理解“看着天上白光光的月亮,我觉得,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的了,那月亮不就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三、& & & & 弄懂:作者中秋寻月寻到了什么?你又寻到了什么?
展开讨论。
四、& & & & 拓展阅读。
自由阅读与月亮有关的文学作品。
第三课时 
☆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一、把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境(  )(     )   娃(  )(     )
钢(  )(     )   摊(  )(     )
盼着(    )   望着(    )  瞧着(    )
三、我会填量词
一(  )街   一(  )大牌子   一(  )公园
一(  )游人  一(  )电脑    一(  )自行车
四、多音字注意组词。
   (   )(      )         (   )(      )
累                    例
   (   )(      )         (   )(      )
五、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下面句子的。
那月亮不就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
教学反思:
十五  迷人的秋色
知识与技能
1、& & & & 认识、会写“突、灿、烂、固、遍、称、赞、逗、帅、串、迷”12个生字。
2、& & & &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 & &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观察、想象,在读中感悟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难点:了解比喻句的不同表达形式。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
生::观察、想象、自读自悟。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突、灿、烂、固、遍、称、赞、逗、帅串、迷”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夏、秋、冬,你喜欢哪个季节?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随机板书:
    花木灿烂   春
    轻松愉快   夏
    白雪皑皑   冬
2、是呀,一年四季真是各有特色,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今天,我们就来学15课,相信你们会喜欢秋天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学生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3、老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出示词语认读。
突然  灿烂  固然  遍地  简直  称赞  缀满  玛瑙
4、& & & &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上述问题。
3、默读全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迷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学生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记生字。
2、师带领学生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
3、学生练习写生字。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听写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
(2)、“啊,秋色更浓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样?
(2)、理解:“固然……更……”的意思。
(3)、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3—5自然段。
(1)、瓜果遍地的秋色更加使人喜欢,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水果?自由读4—5自然段,用笔画出来。
(2)、分组学习,讨论:作者抓住了每种水果的哪些特点?怎样写具体的?
(3)、全班交流。
    边交流边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边指导朗读。
柿子:红得简直像火一片火。与枫叶作比较。
苹果:红、艳、逗人喜爱、金光闪闪。
山楂果:红玛瑙似的。
葡萄:晶莹透明、圆润可爱。
(4)、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相关的句子,读出赞美之情。
(5)、完成课后练习3。
(6)、深入讨论:秋色多姿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瓜果遍地”的秋景来写?
(7)、秋天还会有哪些迷人的景色呢?仿照课文表达方式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一、用课后的生字组词。
二、写反义词。
增加——(    )    喜爱——(   )
透明——(    )    特色——(   )
三、填一填。
灿烂的(  )  紫色的(  )  红红的(  )
四、我会造句。
更加……                 。
串串……                 。
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树木。
教学反思:
16 短文两篇
知识与技能
1、& & & & 认识“爽、脆、椭、拨、舔、股、菱、簇、顽、梭”10个生字。
2、& & & & 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 & & &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品尝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反复朗读。
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明确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
师:点拨、引导。
生:观察、品读、自悟。
    2课时
☆ 课时目标:
1、认识“爽、脆、椭、拨、舔、股”6个生字。
2、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一、导语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想看看你们对家乡了解多少,对家乡的士特产了解多少。
2、简介“哈密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看了作者介绍哈密瓜,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受哈密瓜,学习两个自然段。整体感知哈密瓜的等点。
哈密瓜是一种十分好的水果,你想知道哈密瓜是什么样的吗?它是什么味呀?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哈密瓜的什么。
说说看后的感受。
作者是怎样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他是怎么写?让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2)、学习第1自然段。
    读、思: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读、思:脑海里勾画出哈密瓜的样子。
(3)、学习第2自然段。
    谁能来描述自己脑海里的哈密瓜?
这么漂亮的水果放在你眼前,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可是现在你是吃不到,但是作者吃到了,他把哈密瓜的味道写出来了,咱们为了解馋就先去看看吧。自由读。
看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看了作者的描述,你啊想说的是什么?
齐读,我们来品尝这新鲜的哈密瓜。
3、& & & & 小结:作者经过了起形、填色描述味道这样三步,这我们勾画了一个个新鲜的哈密瓜。我们一起读一、二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个过程。
五、& & & & 总结写法。
1、& & & &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 & & & 作者是怎么样把哈密瓜写得这样美,写得这样好的呢?
3、& & & & 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 & & & 课时目标:
1、认识“菱、簇、顽、菱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一、导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待产,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有椰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棱。
2、出示实物,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读熟课文。
2、自读自查,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菱的?
三、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
1、思考:课文是多哪几方面介绍的?
2、默读课文,从哪儿看哪几方面介绍棱的?菱惹人喜爱?用笔画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讨论,汇报结果。
四、默读全文,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自己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第一,& & & & 让学生自己选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初步对它进行认识。
第二,& & & & 准备自己喜欢的水果,然后进行观察,先观察它的外形特点、颜色,然后品尝它的味道。
第三,& & & & 每一种水果都有它的本身价值,对人们的身体都有不同的帮助,最后就写水果的用途和营养。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最佳方案
知识与技能
1、& & & & 学会策划有意义的秋游活动。
2、& & & &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能清晰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 & & & 学会从多种方案中筛选,保留最佳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顾况戏白居易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