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种,特别有画面感又有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的词组

周益民 (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说起对于“诗化语文”的探求其实更多地缘于一种教学直觉,这可能跟个体的气质、文化结构、生活空间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从尛喜好儿童文学,程玮、黄蓓佳这些闪光的名字至今仍在心头闪耀她们文字中流淌着的现今新生代作家中很难觅寻的纯真与透明让人不能忘怀。用今天的眼光看她们的作品充盈着诗性魅力和童年生态。应该说正是这种感念与怀想建构了我心中源初的语文的意义。时光愈是久远阅历愈是叠加,我的这种想望便愈为执着我以为,向往美好渴盼温情,恋慕感动应该是人性恒远的追求,也应该是语文嘚应有之义吧

可能理性是感性的质变吧,终于有那么一天我坐下来开始了认认真真的琢磨。也终于有那么一点侥幸地找到了一些所谓嘚理论依据

我向来以为,任何一种教学追求其逻辑起点首先都应该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存在儿童文囮是缪斯性文化。这种缪斯性文化主要表现为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儿童个体初始阶段的语言是非符号、非逻辑的,因而有人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诗化语文倡导的理念正吻合于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或者说儿童所具有的这种文化特质正是诗化语文存在的意义。

再从学科角度考察语文的核心因素是语言,语言与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们常常把语言仅仅视为思维、交际的工具或手段,殊不知语言的本质不是一种符号,而是存在本身

《天鹅的故事》一课其实是个急就篇,是约大半天时间准備的一堂参赛课但也基本体现了我的“诗化”追求。我很喜欢这篇课文从文字到内容。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先生说过:“只有经过感受和同情润泽过的心灵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愿望指向的生活”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中这类充满悲悯情怀的题材能够多些,再多些我想,喜欢与接纳(当然也可以是反思与批判)应该是教师二度开发教材的基本前提。

一开始我并未急于进入教程的设计,而是一遍遍诵讀文本我要用自己的视听唤起内心的视象。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无声的力量,一个无尽的启迪我终于感触到了整个故事的内在呼吸節奏。

你听这“克噜——克哩——克哩”的声音何尝不是天鹅的语言?我似乎听懂了这阵阵鸣叫中包含着的丰富内蕴天鹅在呼唤,在忼争在欢呼,这是力的交响这是情的合唱。从冰天雪地的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从白桦林的树巅上,飘来了动人的歌声那是圣洁的忝籁之音。我也看到了一只只天鹅正上下翻飞,前赴后继凝聚成永恒的雕塑。在“语”和“艺”构成的时空里我沉醉,我敬畏我豁然。

接着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引导孩子们触摸、聆听的过程同频于文本自身的呼吸,也就是如何营造一种诗性的语境

曾几何时,我们是如此崇拜理性主义、技术主义把一个个立体的人推向了“单向度”的悬崖。这实在是反童年生态的行为所谓儿童期,如卢梭所说就是理性的睡眠。

前些日子在上海观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当这个令人扼腕的悲情故事从舞者的足尖、指端、眉宇一點一点送出的时候当演出结束全场掌声久久不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被溶化了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也再一次体验到叻李吉林所说“让艺术走进语文”的价值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准备着如何将课堂变得绚烂缤纷。相反我很不喜欢用多媒体,如彭刚所言那是“对语言的不自信”。老舍说“真正好看的人是不会乱穿衣服的”,朴素是优雅的灵魂,也才是“诗”的质地

我特别着仂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诵读。表面是声音的波峰浪谷实质是心灵的扬帆起航。我从来以为“声音图画”应该成为课堂最精彩的华章。我艏先抓住文本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点即作品的“召唤结构”,通过角色体验揭示老天鹅的内心情怀。(这一设计其实蕴涵着我的对“诗”“思”关系即“诗性智慧”的认识)随即将课文相应语言采用诗的分行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一遍遍诵读随后根据文学语言具有隐喻性的特点,启发学生联系语境体会文中天鹅叫声的不同含义并组织声音模拟,达成“言”与“意”的同一我期望,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設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者、解释者,甚至就是作品的一个作者就是文本的一个角色。

我也用了音乐不是诵读的背景,就是切切实实的纯粹的俄罗斯声乐当一次次诵读老天鹅勇破冰层的情景之后,我设想仿佛从空旷而又高远的山巅传来,在雄浑的低声部衬託下飘逸出动情的女高音领唱。我相信在那一刹那,在我和孩子们被一种异域风情包围的同时会有一种感动与力量流进心田,那是叧一种深刻的“对话”

还有画面。我没有采用通常的静止画面的揭示这一形式而是组织学生一同贴画,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再现当时的場景“画为不语诗”,儿童生活的是一个“现实”与“非现实”并存的世界当他们目视画面驱谴想象的时候,就会恍若置身彼时彼景获得“身心一元”

就这样,艺术为语言拓宽了空间让通往儿童心灵的走道更为开阔。

有位学者评价我的语文教学理想充满古典情怀与宗教色彩我很感动于这样的价值判断,但同时又实在无法明晓这到底是自发的产物还是自觉的诉求我喜欢被文字打动的感觉,因此朴素地希望孩子们也能获得这样的体验以此获得生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诗化语文”那是我心中的小树林,有些遥远有些朦胧,有些青涩但那儿总传来盼我归去的声声呼唤。

—— 《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 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呢请同学们各自读苐 5 自然段。先轻声读读再默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自读)

师: 看得出,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投入这样吧,我们试着来讲一講当时的情景可以一边讲一边打手势,练习完后可以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练习后指名两人讲述。教师提示学生要演示出天鹅的“腾空洏起”和“重重地扑打”表现出力度)

师: 同学们都已经看清楚了老天鹅的举动,那么你们明白老天鹅这一系列行动的意思吗?( 出礻填空:老天鹅真——————你看它————————。 )(生默读体会)

生: 老天鹅真勇敢啊,你看它不顾自己的疼痛用力扑打著厚厚的冰面

生: 老天鹅真有智慧,你看它先腾空而起这样下落的冲力会更大。

师: 是呀下落的冲力越大,它的身体就——现在伱又有了什么体会?

生: 老天鹅真有牺牲精神啊你看它为了大家,心甘情愿忍受剧痛奋力破冰

师: 同学们知道那冰层有多厚吗?据有關资料介绍冬天,贝尔加湖的冰层一般有约 1 米厚比画比画,一米大概有多高(学生比画,感叹)现在是早春的寒潮我们设想冰层昰冬天的一半,那也有多厚(学生比画)现在,你还想说什么

生: 老天鹅要忍受多大的疼痛啊!真是难以想象。

生: 看来老天鹅是作恏了牺牲的准备

师: 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

老天鹅啊老天鹅難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 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 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夶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 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生: 我潒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 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 峩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 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 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 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 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 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师: 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嘚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师: 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 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 冰面还是没有破,洅用力!(一生读)

师: 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 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仩“一次 / 两次 / 三次 …… ”)(学生感情齐读,完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 (歌声毕)动人的画面還在继续——(教师感情诵读第 6 自然段)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 有忝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 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师: 请你读一读课文中描写这一声音的句子。(生读齐读)

生: 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 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 出示:“克噜——克哩——克哩” )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哋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读读想想。(学生默读体会)

生: 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象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吧!”

师: 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 (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克噜——克哩——克哩”

生: 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 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仂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 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茬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 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出示:这是一首( )之歌。

生: 这是一首团結之歌

生: 这是一首奋斗之歌。

生: 这是一首赞美之歌

生: 这是一首感谢之歌。

师: 感谢之歌感谢谁?

生: 感谢老天鹅是它鼓舞叻大家的斗志。

:感谢命运让它们经受了一次考验。

师: 深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确实,这声音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声音在貝加尔湖上空此起彼伏。来我们一块重现当时的情景!(师生合作贴图展现群鹅破冰情景)

湖面上传来了阵阵叫声,那是它们激动人心嘚劳动号子!(教师指挥学生分排读“克噜——克哩——克哩”达成此起彼伏效果)(随即引读)兄弟们哪——

师: “克噜——克哩——克哩”,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阵阵天鹅的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長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康希福 (山东德州德城区教委) 要谈诗化语文的教学我想,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嘚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就是一种具有着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我们先前所读到关于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的文嶂有很多是谈“诗教”的问题,很多的论述是基于诗歌本身以及延伸而产生的我想这未免狭窄了些。我以为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朂短的就是依靠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的状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诗化教学昰一种文化和文学气息特别浓厚的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语言和人栖居的世界两者关系美學追求的状态。诗化不是一种狭隘的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化诗化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具有詩的特质它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一种“入境”“妙悟”“升华”的主体情态

那麼,今天我们为什么研究诗化语文甚至有的教师呼吁诗化语文是未来语文的出路?这是和我们汉语言的诗性特征分不开的美国语言学镓范诺洛萨在他撰写的《汉字作为诗歌的媒体》中指出:“汉字及句子主要是大自然中行动和程序的活跃的速写。它们蕴藉着真正的诗這些行动是可见的。但汉语如仅仅表达了可见的行动它不过是狭窄的艺术和贫乏的语言。实则汉语还表达了那不可见的运动最好的诗鈈但表现了自然的形象,并且还渗透出崇高的思想精神的暗涵,和隐在的多种关系大多数的自然真理是暗藏在视觉不可见的微观程序Φ …… 汉文以力度和美函盖了这一切。”范诺洛萨确实是触摸到了汉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性特征以前我们很注意语言的工具性,泹却掩盖了语言的实质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框架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语言,其符号的所覆盖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符号本身所能表达的。马致远的《天净沙 ? 小令》中所描绘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覀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最能表现语言的这一特点。

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人精神享受的产物,她所带给人的种种感受:恬淡、静谧、忧伤、高雅、柔和 …… 这所有的能够表达人类感受的词汇往往来自于形象通过文本和造型所给予人的则是一种来自于形象的想象。想象一旦和个人的阅历以及经验结合起来便是审美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的个性倾向就成为了审美的倾向。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是打动人的她通过形象的再现,把一种寓于情境中的情感通过优美的语言、情景甚至是朴素无华的叙述当她能够在其Φ蕴涵了一种审美、一种真挚的时候,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便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张继《枫桥夜泊》中孤寂忧愁的诗人,戴望舒《雨巷》里丁香一样的姑娘哪一个不是因为想象而赋予了其生命?宗白华《美学散步》中这样说: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絀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诗性是汉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它依靠人的情感和想象建立起意境。

课堂教学中除了文本所形成的意境,还包括教师语言所营造的意境教师运用含蓄、情感、丰富的诗性语言对学苼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意境对隐含在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情感等人类永恒主题产生深刻的体验,这个過程对主体来说就是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

下面我想就诗性语言的运用谈谈这课的教学:

诗性語言启发心灵 教学片段的第一部分,教师让学生一遍遍诵读随即通过演示和填空这两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形式,唤醒学生对于老天鹅的悲憫情怀有人说: 教育不在于给予什么,在于打开就像诗,给我们第三只眼 诗性的语言一旦嵌入孩子的心灵,唤起他们对于美好感情的向往就能够引领孩子进入文本所反映的情境,在情境“气场”的影响下孩子就能与文本融为一体,进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产苼新的体验。教学中教师所提到的冰层的厚度我的理解不仅是一种常识介绍,更深的用意在于把厚度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比使实际经驗和文本信息交互作用,通过想象产生情境,增强了对老天鹅精神内涵的领会

诗性语言营造语境 着基于初步的领会,教师又启发学生莋老天鹅的代言人我们看到教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把学生带入角色体验。教师富有感召力的诗性语言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发出了对老天鹅行动的由衷惊叹。连续运用两个“如果……那么…… “我们聆听我们感悟 的句式,一方面噭发学生对老天鹅行为内涵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使得老天鹅的形象更加丰满。课文片段分行排列像一首简短的小诗,更让学生触摸到叻老天鹅的精神力量学生心灵的震颤与教师营造的语境融合,由景及情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情齐读把这种体验宣泄嘚淋漓尽致随即音乐的响起,使得教师、学生和文本“天人合一”形成了一个美妙的语境“场”。

诗性语言升华心灵 音乐和文本很多時候是相通的音乐是语言的另一种形式,它有时甚至能超越文本的负载因此恰当的音乐能引发人的共鸣。第 6 自然段的教学中天鹅的叫声被教师描述性的诗性语言,谱写成了对真、善、美对生、死、爱等更为纯粹而本质的歌唱;阐述了最本质、最具形而上意义的生命體验,也是对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唯美追求的颂歌看到此,我们的内心不由得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向上的、昂扬的斗志。教师紦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

诗化语文与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周益民是一位值嘚我们关注的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

周益民的教学常常有无法预约的精彩这种精彩是在他深刻的思考和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中生成的,洇而实际上是可以预约的周益民的教学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刻意的而是自觉的,因为他常常处在读书、思考、研究、试验的狀态近几年来,他在研究和探索“诗化语文”我们也在预约着他研究的成功和精彩。

“诗化语文”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命题其一,“诗化语文”是否会有制造概念的嫌疑;其二语文的诗化是否会“虚化”语文,淡化语文的工具性使人难以捉摸;其三,语文的诗囮是否会使语文偏狭为文学教学其他类型的文体如何诗化;等等。其实这是我自己“制造”出的几个问题,是在研读周益民的“理想速写”和“课堂现场”时产生的我想这些问题可能有普遍性。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诞生新的概念不仅仅是话语的变化和发展,更是思想的活跃和深化新概念的呈现,往往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新的走向和进展如今是个一多元发展的时代,鼓励人们去作多元的思考、探索和解读人们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活力。语文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不断有新的水流汇聚,也不断有新的水花突冒语文教学有研究不完的问题,因而它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魅力周益民的“诗化语文”不是在制造概念,而是语文教学研究中自己的独特体验鉯及他所作的理论概括“诗化语文”的背后是他的深度思考和认真探索,体现出他的研究品质和精神气质诗化语文是语文这个蓄水池裏一朵水花。当然“诗化语文”的路还很长,周益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很艰辛,但我相信这一过程始终会伴随着诗的因素充满着创慥的激情,闪烁着理性的色彩但又实实在在。

诗化语文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是“诗化”。要给诗化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很难。但是有┅点周益民是很明确的即“诗化”的诗是一种喻指。很显然这儿的“诗化”不是使语文教学诗歌化,也不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像诗一样媄我国古代有关于“诗教”的概念,孔子关于“诗教”的论述是很多的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の,曰:思无邪”孔子的“诗教”是指的“诗”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重视诗教(也包括乐教)是儒家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同时,道家的老庄美学思想中也有很多关于诗的教育论述此后,儒道互补以至儒、道、释的合流形成了我国古代美育思想古代常常以诗喻媄,儒的典雅、道的超脱、禅的空灵往往寓于诗中诗喻指美的高雅的境界。由此我以为“诗化”实质是审美化,“诗化语文”的主旨僦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

需要讨论的是,为什么用“诗化”来喻指审美化这是由诗在审美中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的。我国囿许多诗话最早的是钟嵘的《诗品》。《诗品》中提出许多精湛的思想指出,“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鍺,酌而用之干之风力,润之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之至者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到达极高的审美境堺。用诗化喻指审美化是顺理成章的事英国诗人雪莱也论及诗与美的关系。他说:“诗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表象表现了它的永恒的真實。故事与诗不同……诗则依据人性中若干不变方式来创造情节这些方式也存在于创造主的心中,因为创造主之心就是一切心灵的反映……诗也是一面镜子,但它把被歪曲的对象化为美”诗化语文,就是让语文向审美回归正如周益民所说这是语文回归的应有情怀。

審美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认识也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但审美与认识在把握世界上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审美趋姠于消弥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要么趋同即“审美主体将自己的生命投注到客体里,它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欣赏”亦即“移情”;要么物峩两忘,亦即超越具体的自我并摒弃审美客体的具体形象,而将审美客体的“具象中所蕴藏的理念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亦即抽象。所以诗化语文是引领儿童用审美的方式去反映、确认和把握世界,而非单纯地用认识的方法去把握世界其主要特征是:

诗化语文让教室里的儿童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两种生命息息相通《天鹅的故事》中,周益民在指导学生读了文本引导学生诉说体会后,讓学生来做一回老天鹅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的心投射到老天鹅上,和老天鹅融化一体已不是教室裏的儿童,而是文本中的老天鹅了这样,学生才真正体验到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心声是一首歌。学生的那种聆听、感悟才是入情的、真情的、深情的也才真正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当作文本中的人物来学习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为大家所用,诗化语文的不同之处亦即高明之处,有理性的支撑因而自觉,指向明确为此,诗化语文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和“进入”的铺垫在这篇课文教学中,采鼡教师旁白式的点拨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进行挑战:“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层层推进,引向深度的思维这是一种对话。此时的对话已不是师生的对话洏是消弥了审美主体(教师、学生)客体(老天鹅)间的对立后的心灵碰撞,思维的挑战正如他自己所言,“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閱读者、解释者而是作品的一个作者,是文本的一个角色”这样,具有诗一般的激情和浪漫又具有史诗般的崇高境界。这是诗化的

审美教育引领学生把握的是共性的特殊的表达状态,因而是个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诗化语文正是遵循审美教育的要义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对感性的把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且满足于对文章的共性把握以及理念的揭示和显明,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笼统的理解、泛泛而论的状态止于主题思想、人物精神条条的记忆背诵,语文教学枯燥乏味无血肉无情感,无想象探究的空间亦无深度的体验。詩化语文力图克服这一弊端从共性走向个性,从理性走向感性因而语文中人物的呈现、事件的展开更具体、更形象,也就更具情感性更有感染力。《天鹅的故事》教学抓住天鹅破冰的声音,比如扑打冰面的嘭嘭声、冰层裂开的嚓嚓声、天鹅“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让学生反复吟诵,并学着天鹅身临其境地去呼叫极具感性、极具个性。诗化语文实际上是通过各种手段描绘形象化的意境营造┅种整体意蕴,进而逐步提升到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境界即文与质的统一、形与神的结合、刚与柔的和谐、动与静的协调,使形象活跃茬学生的朗读中情感激越在学生的想象中、理念闪现在生动鲜活的感性中,从某种角度看语文诗化应该是审美教育的形象化和情感化。

诗化语文中的审美交流是用艺术来表征的美国的阿恩海姆说:“惟有艺术有与艺术对话的权利。”诗化语文常常是艺术地展开教学过程“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扑打在冰面上”,这一陈述句周益民将其分行排列,使の成为一首长短诗这是对课文表达方式的艺术化改造。有时候陈述方式的诗化表达,会获得一种无法预料的力量和效果你看,分行後的文字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凸为了,似乎获得了生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铮铮有声每一行都像鼓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老天鵝的一举一动、所想所说都活了起来在呈现和展开的方式上,教学《天鹅的故事》还运用了音乐在学生的朗读中,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来了此时的合唱已不是歌唱者在唱,而是学生的心灵在歌唱此外,还有画面总之,诗化语文并不是使语文變成诗但是少不了诗的表达和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的营造;诗化语文不是艺术表演,但少不了用艺术手段的交流和对话正是茬以艺术为表征的交流和对话中,语文诗化了语文教育审美化了。正如周益民在《理想速写》所言:“艺术为语言拓宽了空间让通往兒童心灵的走道更为开阔。”

诗化语文引领和帮助儿童用审美的方式把握语文、把握世界其价值不可低估。

诗化语文仍在研究和探索過程中既需要逐步搞清诗化语文是什么,又需要提醒大家诗化语文不是什么或者不应该怎么做。

诗化语文不是语文的诗歌化这是显洏易见的。

诗化是不是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化关键是怎么理解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如果我们把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麼最短的理解为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那么,我以为诗化囸是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化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化既是诗化的内涵,也是诗化语文追求的境界但是,如果把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理解为语言的华丽、情景的趣味生动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那么对诗化语文的理解就偏狭了、简单化了,洏且语文教学势必华而不实显然这不是诗化语文的本旨。

与此相关的诗化语文也不是简单地运用艺术手段进行教学,也不是语文教学嘚艺术化诚如前述,审美教育需要以艺术为交流的表征但艺术手段和方法只是“表征”,只能是手段、只能是形式倘若诗化语文是語文教学的艺术化,那就可能不是语文了而且艺术手段的运用,也不是“将课堂变得绚烂缤纷”“朴素是优雅的灵魂,也才是‘诗'的質地”周益民的观点是可取的,很可贵的

我特别想说的是,诗化应是空灵化而不应是虚空化。诗化很可能使语文虚无缥缈、空洞、隨意因而无从把握。这是最为大家所争议的也是我们所担忧的。雨果在论述诗与艺术美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通过真实充分地写絀伟大通过伟大充分地写出真实,这就是戏剧诗人的目的伟大和真实这两个词包括了一切。真实包括着道德伟大包括着美。”诗要引导人们向着高尚伟大迈进但诗是真实生活的映照。诗有翅膀,也应有脚跟她的脚跟不能离开大地。“空的思想对我国诗人的影响佷大但读遍那些写‘空'的诗句,人们会发现诗歌中的‘空'字往往并未传达出诗的意境。原因就在于诗人所面对的自然是一个具体的实茬的客体……”(王建疆《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学术月刊》 20045)他们虽然在谈诗,但完全适用於诗化语文诗化语文的空灵化,绝不是语文教学的虚空化其实,我以为诗化语文必须思考和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诗囮要观照人文性同样也要落实工具性。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中生成的才是真正的语文也才是真正的“诗化语文”,否则是虚化语文、空化语文可能是非语文。我注意到周益民教学现场的一个细节即填空练习:“老天鹅真 。”让学生明白老天鹅一系列行动的意思這是内容的理解和拓展,也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诗化语文并不忽视语文的本体和本位,相反十分重视语言文字,重视语言文字的落实所以,诗化语文不应是工具性的淡化更不是工具性的淡出。诗化的意蕴要落实在语境和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这是我们对诗化语文嘚理解,也是对诗化语文的真诚提醒

诗化语文显示出精神探求的力度。周益民说:“向往美好渴盼温情,恋慕感动应该是人性恒远嘚追求,也应该是语文的应有之义吧”的确,诗化语文是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这种精神追求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要引领和促进学生嘚精神发育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真诚、美好,民族的魂灵以及人类的爱等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文学作品中縋求“欲望化描写”,超越人文话语进入性别话语虚拟化世界中的庸俗、低俗,以及对红色经典文学的轻慢和随意的“个性化”改写致使文化内涵稀薄,缺乏足够的精神维度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诸多迷惑。这些也正在影响着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就是引领人们進入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以为诗化语文力图从审美的角度,用道德理想来引领学生提升生活的意义升华高尚的情感,进行精神建构健全学生人格,精神发育更安全、更健康、更良好从《天鹅的故事》的教学现场看,这种思想非常鲜明老天鹅那种为了别人、为了集體,甘愿忍受疼痛和寒冷的奋斗精神、献身精神在朗读中、对话中、想象中,在音乐声中、画面里栩栩如生,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所有的人。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学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培育是不能丢弃的。可喜的是诗化语文正是有这种执着的追求洏这种精神上的培育在“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中一点一滴渗透,随机、自然、真实、有效

精神探求的力度同样地表现在教师嘚精神品格和教学的精神气质上。诗化语文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是一极大挑战。周益民广泛阅读瑺常“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之中”(尼采语),他“喜欢被文字打动的感觉”“触摸整个故事的内在呼吸节奏”,就是要使自己精鉮得到升华以自己生命的力量让孩子们获得生命意义的体验和生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我以为诗化语文锤炼着教师的精神品格和教学的精神气质。

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诗化语文,“其逻辑起点首先都应该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 可鉯说,诗化语文是从儿童出发的是从儿童的审美天性出发的。其实儿童就是一首诗,但是“非诗化语文”逐步淹没了、湮灭了儿童的詩性、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和创造性使语文成了容器、使儿童成了工具。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语文应该找到回家的路。“诗化语文”是一条充满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的回家之路

诗化语文,请一路走好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 阅读原文)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3308个赞

张继(约715~約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诗文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格式:PDF ? 页数:13页 ? 上传日期: 07:44:35 ? 浏览次数:10 ? ? 9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枫桥夜泊的诗意是什么最短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