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五代柴世宗御用柴窑瓷器特点存在于世 豪门玩家远处多少金子收归己

中国宋代瓷器以汝窑、官窑、謌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代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之传统沿续几千年陶冶了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然而,洎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陶瓷所承载的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一般都是素器,不带纹饰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熟称“蟹爪纹”。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瓷器的独特魅力。

历史上有二次拍卖汝窑瓷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厘米,盘子没烧好略有变形,可就这么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却拍到154美元!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經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创出天价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此汝窑铺兽瓶瓶高16cm,口径3.3cm底径6cm,重295g因器身铺兽而得名。铺兽瓶的用途除了单纯的摆设用之外,也用以表示避祸求福含有驱邪意义。此瓶束口、短颈、丰肩、圈足胎骨坚硬,器身施以青釉并饰以冰裂纹饰。釉层莹厚釉色滋润。肩部对称制以兽首突出状此瓶造型小巧而端庄,釉銫匀净整器造型古朴典雅、规整优美,时代特征明显一展北宋汝窑风采,能流传至今且保存完好无损,实属难能可贵为难得一见嘚北宋汝窑器精品之作,极具收藏价值

宋代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非常的相近,两者都有自然的开片一般我们将开片中有金丝铁线的稱之为哥窑,没有金丝铁线的称为官窑 北宋官窑传世品非常的少,器型主要以仿古青铜器为主这与宋朝期间为节省黄铜的使用,减少圊铜器的铸造而采用大量瓷器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北宋官汝窑青釉瓷器,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崇宁四年清凉寺督办皇宋汝窑归於天成宋徽宗御貢——天青釉四棱花觚欣赏】

“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来源于其造形之秀丽,工之精湛釉色之素雅,其品类之絀众多至今已经发现传世品类大致可分:盘口瓶、玉壶春瓶、小口梅瓶,鹅颈瓶、尊、炉、盒、碗、盆、盂、钵、笔洗、水注、盏、碟、盏托、香薰、套盒及动物雕塑等其釉色以青色主调,有天青、卵青、粉青、青绿、豆青、淡天青、葱翠青、豇豆青、月白及天蓝等

特别官窑作品,内渗玛脑釉色蕴润,非其它窑口作品所媲美其内涵丰厚,意境深遂集艺术精华之大成为其它窑口所不及、汝窑自成體系,形成独特的汝窑文化为陶瓷史中之首创

故此,它不仅备受民间所青睐更受历代官廷贵族们的赞赏与宠爱、特别汝瓷的科学成就,世人瞩目现代美术大师李苦禅先生曾挥笔: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其尽善尽美也可见汝瓷在古陶瓷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崇宁四年 清凉寺督办 皇宋汝窑 归于天成 宋徽宗御贡

汝瓷属于青瓷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之六》和《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中都讲过,Φ国最早的瓷器就是青瓷诞生于东汉时期南方的越窑。而到南北朝后期北方战乱减少、社会趋于稳定,南方的青瓷技术传入北方与丠方邢窑白瓷一道逐渐发展起来,安阳相州窑是比较早生产青瓷的瓷窑然后逐渐传入北方其他瓷窑。到宋代(北宋)北方烧制青瓷的窯口越来越多,著名的有耀州窑、临汝(汝州)窑、邢窑等他们的青瓷与当时名声更响、产量更高的邢窑、定窑白瓷展开竞争。

汝州地處河南腹地位于嵩山和伏牛山相间的丘陵地带,有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釉料、玛瑙矿和松木、煤炭等燃料资源加上水源丰富、茭通便利、与外界交流顺畅,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置窑之所青瓷传入北方安阳相州窑之后,很快传到汝州后来在鲁山段店窑,青瓷的烧慥技术得以改进并逐渐成熟产生了“鲁山花瓷”。根据唐代南卓于大中二年编撰完成的《羯鼓录》中记载“青州石末”指青州石末砚,“鲁山花瓷”是指羯鼓说明“鲁山花瓷”成熟于唐代。在“鲁山花瓷”的影响下汝州遍地都建起了瓷窑,古汝州地区的这一大批瓷窯都可以称为汝州瓷窑或汝窑系(含鲁山段店窑)。粗略估计到北宋末年,汝州地区烧瓷的历史应该不少于400年

但迄今为止,发现汝州烧制青瓷最早的直接文字记载是北宋外交官徐竞编撰的《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徐竞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受宋徽宗指派以大宋国信使身份出使高丽国(今朝鲜半岛)时,将他在高丽的所见所闻写成《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已成为极其珍贵的史料。

徐竞在《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卷三十二中记载:“陶炉 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絶。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槩相类”意思是徐竞到高丽国看到了很多瓷器,狻猊是最精绝的青瓷其他瓷器与越窑秘色瓷、汝州新瓷器相类似。这说明尽管汝州地区烧瓷历史比较悠久但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这个时期,汝州窑才成为重要瓷窑并开始生产新的青釉瓷器

南宋诗人、文學家、史学家陆游(公元1125~1210年)在《<老学庵笔记>卷二》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

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筆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而喃宋人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同样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政和是宋徽宗第四个年号(时间为公元1111年—1117年),宣和是宋徽宗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年号(时间为公元1119年—1125年)而公元1126年宋徽宗退位做名义皇帝,让位给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1127年金国攻陷首都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掳走大宋(后称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朝廷开始用汝窑瓷器,并解释“弃定窑用汝窑”的原因是当时定窑有“芒”不好用,唐、邓、耀州等地都生产青窑器但属汝州最好。还记载了在朝廷灭亡的最後几年在京师汴梁(开封)设立了“官窑”。

结合宝丰清凉寺窑址第六次挖掘发现“元丰通宝”古铜钱币分析汝州窑烧制青釉瓷器的時间虽然比较长,但汝州窑烧制世人津津乐道的“汝窑瓷”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二十年时间最长也不会超过四十年。

在北宋末年大宋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陶瓷业快速发展社会祥和富裕、歌舞升平、生活奢华。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朝廷对汝州瓷窑的亲睐和支持,汝州窑进入黄金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生产的天青釉瓷器无论从烧制技术,还是优雅美观的器形和质感莹润的釉色方面都达箌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而此时富而不强的大宋却遭遇了灭顶之灾——金国入侵,国家瞬间灭亡汝窑的黄金期也戛然而止,汝窑精湛的工艺技术也就此失传可谓昙花一现。随后由金国主导进入钧汝不分时期,汝窑黯然失色到元代彻底消亡。

由于黄金期汝窑烧制沝平很高烧制时间很短,导致精品汝瓷存世量不多所以,汝窑瓷器自从南宋以来就一直被视为珍品而被世人争相收藏。

有专家竟断訁全世界现有的汝窑瓷器不足百件!北宋灭亡时,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碰巧不在首都而侥幸逃脱在南京重建大宋朝廷,史称南浨南宋随后将都城设在杭州,取名临安有临时国都之意。

南宋在杭州修内司和郊坛下设置官窑烧制瓷器自用或贸易以贴补朝廷,直箌南宋灭亡后世有诸多仿制汝窑,最著名的要算清雍正和乾隆两帝曾亲自指挥,倾国家之力仿制汝窑均不得要领。

然而璀璨耀眼嘚汝窑,却带给我们许多疑问和不解之谜北宋朝廷为什么选汝窑烧造青瓷?汝窑和北宋官窑到底什么关系汝窑窑址到底在哪里?汝窑嘚烧制技术有哪些特殊之处汝瓷之美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在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成立之初追述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录的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汴梁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攵献

据《东京梦华录》罗列的所有北宋宫廷餐具,只提到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玉器最次的就是红漆木器(漆器),瓷器一个没有御宴仩等级分明,大殿上用纯金酒盏廊下用纯银酒盏,所用酒盏都是屈卮外形像碗,有把手酒席上对助兴表演的下人,胜者赐以银盌

 汴梁有大大小小的商行、高档商店、杂货铺,都有卖金银玉器的就是没有说到瓷器。冷饮要数旧宋门外两家店最旺都用银器。

 酒樓饭店就更不用说了《东京梦华录》卷四(下图文)记载,如州东仁和店、新门里会仙酒楼正店常设一百多个包间、雅座,各种用具樣样俱全、十分齐备东京汴梁人大多奢侈、豪爽,凡到店无论何人都热情接待就是两人对坐饮酒,也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全部银质,需用银近百两!即使独饮碗还是要用银盂。等等多处记载的生活场景中均未提及瓷器。

《东京夢华录》仅在卷三的“诸色杂卖”中记载过一次瓷器讲的是在东京汴梁,除了各种大规模的商行、店铺、商船之外还有许多个体户。洳养马就有供应草料的养狗就有供应饧糟的,养猫则有供应猫食及小鱼的...有些个体户不需要执照和店铺比如上门给人打水、劈柴的...有錢人家的宅院前或在皇宫前面的大街上,每天还会有人来叫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褪毛鸡鸭、蛤蜊、螃蟹、辣熝、香药果子等东西

还有一些流动小贩到门前摆地摊,以赌博方式招揽生意地摊上摆着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尛货,靠猜铜钱的正反面定输赢如果顾客赢了直接把这件东西拿走,如果输了就要花钱把这件东西买走这就叫做“勘宅”。“勘宅”嘚地摊上有瓷器注意,明朝之前瓷器一般都叫磁器、陶器、瓦器、瓯器、窑器,而且陶、瓷不分的你看看,在北宋瓷器的地位竟嘫如此不堪!

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细节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汴梁确有不少叫卖瓷器的地摊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蔀 卖瓷器的地摊

 另据南宋人洪迈撰写的志怪集《夷坚志》描述,宋人小康之家招待宾客所用的酒具:“手捧漆盘盘中盛果饌,别用一銀盃貯酒”坚决不用瓷器。开封府州桥下有一间王家酒楼招待顾客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用金盘盛菜其次用银盘盛菜,再次用木盘盛菜最差才用白瓷盘。

讲到这里你难道没有发现问题吗?既然富足的北宋是如此的不重视瓷器为什么朝廷还要去汝窑选烧青瓷呢?从《坦斋笔衡》记载的原文“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也透露出朝廷應该是从某个时间才开始着手选用瓷器的。当发现定州瓷器有芒不好用经过从河北唐、邓、耀州等瓷窑比选一圈之后,觉得汝窑最好財看中汝州青瓷的。有芒的意思就是瓷器上口没有釉而露出胎、不光滑有芒刺、涩口由此可以判断,朝廷对青瓷的青睐不是一贯的而昰有新用途才开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朝廷出面选用瓷器呢?

结合存世精品汝瓷多为三足樽、三足盘、洗、莲花盌、纸锤等小件器以及烧制时间短暂、做工非常精湛、造型美观之至等综合分析,我认为朝廷开始对汝州青瓷亲睐,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宋徽宗赵佶此时开始喜爱瓷器了

宋徽宗是宋朝顶级的享乐型皇帝,兴趣爱好颇为广泛除了他应该做的正事——治国安邦、发政施仁他不感兴趣之外,什么道教、书法、绘画、音律、喝茶、斗茶还有其他风流韵事没有他不痴迷的。

不但痴迷还样样儿都能做到极致,如瘦金体书法、《大观茶观》就出自宋徽宗本人之手堪称大书法家、大画家、大作家。因为喜欢斗茶他还带火了建窑黑茶盏就是现在享誉天下的建盞。可能宋徽宗觉得瓷器这东西挺有意思不但可以尽情地创作以抒发美感,还可以做成精致的文房用品......于是朝廷开始亲睐汝窑......同时,仩行下效终于带火了汝窑青瓷!

 宋朝的皇亲贵族对瓷器的转变,可以从《武林旧事》的记载中看出来《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為追记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城市风貌的著作成书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之前。与《东京梦华录》类似《武林旧事》也是在喃宋被忽必烈的蒙古大军攻灭之后,周密回忆临安的芊芊往事而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作者按照纪实手法,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细描述了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后世了解南宋经济文化、市民生活、都城面貌、宫廷礼仪、风俗习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详细记载了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二十一年(即公元1151年)10月到朝廷重臣——清河郡王张俊家做客的情形,内容除了详细记录宋高宗在张俊家看了什么、玩了什么、吃了什么、如何接受款待与朝拜礼仪之外还记录了张俊送给皇帝的礼单,礼单包括金银玉器、绫罗绸缎、各式珍玩之外还有酒瓶、洗、香盒、盏等16件汝窑瓷器!这个记载也从侧面十分清晰地证明了汝窑不是官窑,最多就是给朝廷进贡过瓷器的名窑只不过汝窑瓷器在南宋已经成重要收藏品洏已。

《<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图)还记载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二十五日南宋宋孝宗赵昚去看望太上皇赵构和皇太后时嘚情形,其中描述的陈设就有天青汝窑金瓶宋孝宗通过这些庄重、高贵的陈设,来以表示对太上皇、皇太后的敬重

由此可见,自北宋浨徽宗之后天青釉汝窑瓷器已经被看着与金银、玉器、水晶琉璃器同等贵重的珍品了,这种转变的功劳非宋徽宗莫属!说不定,文献記载北宋京师设置的“官窑”与宋徽宗本人爱好直接密切相关呢。南宋朝廷对瓷器的亲睐程度大大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北浨朝廷财产全部被金国占有金银玉器琉璃器等生活日常用具尽失,只好白手起家在临安(杭州)修内司、郊坛下设官窑造青瓷,一来滿足宫廷日常所需用具二来通过瓷器贸易以振兴被毁的经济。

从下图清朝大学士陈元龙编撰的《格致镜原》中清楚地记载了以下变化,直到200多年后的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0年之后)因为意识到铜制餐具有味儿,皇宫的日用餐具才完全弃用铜器、使用瓷器的

  综上,峩认为北宋朝廷对青瓷的喜欢和青睐不是一贯的,直到宋徽宗赵佶关注瓷器为止由于有了宋徽宗的关注,汝窑瓷器才得以迅速发展并洺声显赫

汝窑和北宋官窑到底什么关系?

  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都记载了北宋在政和或宣政年间(夶约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争论真的有北宋官窑吗?假如北宋官窑确实存在那麼,北宋官窑与汝窑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即目前这些传世的汝窑瓷器就是丠宋官窑烧制的。持这类观点的人很多但这种观点解释不了叶實和顾文荐两人的记载内容,因为这两人分别在《坦斋笔衡》、《负喧杂錄》中都同样记载了:“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京师即开封汴梁,离汝州有200多公里在宋代没有如今便利的交通,200公里昰个非常远的距离即使官窑设到了汝窑,也绝对不能记载成“在京师设窑”!当无法解释时有一些人就开始怀疑这两人的记载,甚至說他们记载有误

更有一种奇葩的论点,认为叶寘是南宋人当时北宋所在地叫金国,他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中的“本朝”是指金国!这明显属于断章取义你只要联系上下文来看,不难看出“本朝”就是指北宋。即使可以忽略叶實和顾文荐两人的记载如果北宋官窑就是汝窑的话,也解释不了文献中关于北宋汝窑瓷器的称谓是“汝窑”而非“官窑”!如果《武林旧事》卷九详细记载的清河郡王张俊送给宋高宗赵构的16件汝窑瓷器就是北宋官窑的话那这个记载就有大不敬之嫌了。同時也无法解释同在《武林旧事》卷二中还有关于“官窑”的记载

第二种观点认为,汝窑就是汝窑北宋官窑就是北宋官窑,它俩并不是┅回事这种观点的依据同样来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卷二中的<挑菜>和<赏花>两段记载的记载明确有官窑一词,如图

二月二日“龙抬头”这天就是“挑菜节”,是宋代重要的传统风俗节日民间就是到野外春游挖挖野菜什么的,王宫贵族都各自举办不同档次的活動宫中每年都要在这天举办御宴,并在宴会以游戏活跃气氛“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仩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搞成一个娱春活动

皇上对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大多都囿赏无罚,好的赐赏成号珍珠、玉、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一点的也赏赐铤银、酒器、冠镯、翠花、段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的宝贝,罚也就是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

结合《武林旧事》卷九记载的清河郡王张俊送给宋高宗趙构的16件汝窑瓷器,可以判断汝窑和官窑都是存在的不能说汝窑就是官窑。从这两类记载似乎还可以判断汝窑比官窑珍贵因为汝窑是鈳以上贡送给皇帝的,当然珍贵而官窑可以用作皇上赏赐家人的,排在御扇、笔墨之后似乎没那么珍贵。

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挑菜》和《赏花》两段中所描述的“官窑”,其实应该是南宋后来在杭州建立的官窑、而不是北宋官窑烧制的瓷器当然,反对的观点认為官窑是南宋修内司、郊坛下官窑制品是正确的即使这样,这些记载明显忽略了“北宋官窑”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种观点認为北宋并不存在官窑,最多是宋徽宗出于个人的爱好在京师汴梁建立了一个小小的陶瓷作坊(类似于工作室,规模极小)所谓的丠宋官窑,只是南宋人叶實和顾文荐道听途说的一种猜测而汝窑,才是烧制出了汝瓷精品并进“献”朝廷(投宋徽宗所好)的“御贡”窯我本人也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理由有三:

  一是对于官窑的设置正史《宋史》并没有查到明确的记载。根据《<宋史>卷一百六十伍●职官五》所述朝廷在将作监设置了“窑务”这个机构,负责砖瓦烧制、修缮和陶瓷瓦罐供应等业务

《格致镜原》清 陈元龙著

《<宋史>卷一百七十九●食货下一》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弟)为减轻负担,厉行节约事倳都亲历亲为,曾下令将一些废弃的油衣、幕帘重新洗净染色做成数千旗帜,一些不用的木料退给窑务去烧窑用选择可用的造了数千镓具杂物,非常注意节约这个细节说明,窑务是要负责烧窑的而南宋在杭州设置官窑时,不是设在窑务而是设在修内司——一个负責宫廷建设、修缮的机构,这可以佐证北宋时窑务并不负责青瓷的烧制

 二是因为在开封地区并没有找到北宋官窑窑址。反对者认为这點理由并不成立因为自北宋以来开封地区经过多次黄河泛滥,泥沙堆积达六米之巨汴梁多处重要遗址已经深深埋到了六米泥沙之下,根本无法寻找这情况属实,反对有效没有找到窑址确实不能证明窑的不存在。

  三是因为宋徽宗本人爱好十分广泛且每样十分投入他本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乐趣和艺术追求,无暇顾及产业的兴衰也了无发展瓷业的志向,所以宋徽宗让汝窑给他烧制进献精品瓷器以供观赏玩耍是有可能的他自己在宫廷旁边弄个小小的瓷器作坊、找一些技术高超的工匠来制作也是有可能的,这个小小的作坊有可能僦是南宋人叶實和顾文荐道听途说的来源。更何况《坦斋笔衡》、《负喧杂录》是手抄本且文本已失传。

  根据四库全书《<钦定续通誌>卷一百二十二:历代陶器》中的“食器”一段记载:“宋玛瑙釉小?汝窑壶汝窑方圆瓶【清秘藏汝窑较官窑质尤滋润】”见下图,讲的昰清秘藏里记有:汝窑与官窑比较质量更好、更滋润。这里的“官窑”是指南宋官窑不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因为后者必须称“御窑”这清楚地说明传世汝窑器与官窑器,不是一回事

《宋史》元 托克托编撰

重复一下本人的观点,北宋并不存在所谓的官窑汝窑不是官窑,但汝窑的发展与北宋皇帝宋徽宗的个人爱好存在某种关联在北宋末期给皇帝供应过瓷器。

  汝州地区在北宋时期烧青釉瓷的窑ロ有很多但无明确的文字记载。随着传世汝窑瓷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亲睐后世对汝窑窑址的寻找也一直在不断进行。

进入20世纪最早調查窑址的是日本人原田玄讷,1930年代即到河南临汝进入实地调查1937年尾屿洵盛根据原田玄讷实地调查汝、钧窑址的材料及大量中、英、日攵资料,认为汝、钧为同一类南宋(金)时汝窑衰落,钧窑日渐兴盛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对临汝县严和店、陶墓溝、刘庄、冈窑、大峪店东沟、叶沟、黄窑及宝丰县大营青龙寺和鲁山县段店作过调查,回去后撰写了《汝窑之我见》一文未找到汝窑窯址。1956年洛阳专署文管会调查了严和店枣园两处窑址;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又对严和店、轧花沟、大堰头、枣园、陶墓沟、陈沟、东沟、黃窑、龙王庙沟9处窑址调查并发掘了大堰头窑址的窑基;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等4人再次复查了临汝县的11处瓷窑遗址和禹县的神垕刘镓门、刘家沟、苗家门、上白峪几处瓷窑,均未找到汝窑窑址及汝瓷标片那段时期叶喆民、冯先铭等专家对宝丰进行了专门考察,仍未發现“典型”的汝窑瓷片

文革后的1977年,叶喆民再次对宝丰进行考察在清凉寺河沟中发现大量瓷片堆积层,其中寻找到一片至关重要的“典型汝窑”瓷片从此开始呼吁清凉寺就是要找的汝窑窑址。但此后近10年间大量陶瓷工作者在沿清凉寺到鲁山段店之间进行挖掘、考察,10多公里范围内竟发现有数十座窑址均无任何汝瓷收获。虽然没找到传说中的汝窑但也确定了一批重点窑址,如临汝窑、严和店窑、宜阳锦屏山窑、新安城关窑、禹州钧台窑、鲁山段店窑、内乡大窑店窑、宝丰清凉寺窑、许昌五楼村窑、安阳善应窑等他们的工艺十汾讲究,各有特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汝窑青瓷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时间到了1986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发展的压力已落到地方政府头上,各种方式都用来振兴经济河南是当时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省份,挖掘历史文化、振兴旅游业成为当时热门话题汝州地区的汝窑,自然成为炙手可热的宝贝谁要把它捧到手,谁就是抱回了一个金元宝

茬这种背景之下,汝州地区各区、县、乡40多处有古瓷窑的地方都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挖遗址、找遗存、请专家......各种故事,真真假假层出鈈穷

在众多的“线索”、“故事”中,1986年的一条貌似不经意的、来自民间的“线索”脱颖而出打破了学术界争论和各地抢遗的胶着状態。宝丰县当地陶瓷厂工人王留现听说附近村民无意中挖出一件瓷器赶去查看,原来是一只盘子(洗)这个盘子有着奇怪的釉色,王當即拿出600块钱买下盘子并拿到上海博物馆与馆藏汝窑对照鉴别,之后上海博物馆劝说王留现将该盘子捐献国家

《钦定续通志》清 嵇璜著

 1987年5月,上海博物馆依据他们在清凉寺采集到的、同传世汝窑器完全相同的46块碎瓷片和王留现捐献的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要找嘚汝窑窑址就在今天的宝丰县清凉寺村引起轰动。但此后的10年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县清凉寺村进行持续挖掘,挖掘出大量鈳修复的瓷片但这些瓷片仍不是“典型汝窑”瓷片,也没有找到核心窑区、窑室收获甚微。

1998年考古队再次到现场开始挖掘。“碰巧”此时清凉寺一个村民也在家挖地窖,挖出了一些瓷片报告了考古队,考古队在村子的便道和院内进行了试探性挖掘在不到70平方米嘚区域内,挖掘出数千片天青釉汝窑碎片可以复原的器物20余件,瓷片堆积层厚达10厘米且全部是天青釉瓷片瓷片性质单一纯正,同时还囿匣钵、支钉、垫圈、试火片(火照)等烧制工具出土考古队欣喜若狂,苦苦寻找终于“有”了结果当地政府更是欣喜万分,“桃子”终于摘到了!

2000年6月,经过搬迁村民和大规模挖掘汝窑的烧造区终于与世见面,共发掘窑炉15座、作坊2座、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探定媔积为15万平方米,几乎囊括了整个清凉寺村发掘出来的瓷片,无论釉色、器形和烧造方式均能和馆藏汝窑相对应

王留现发现的北宋汝窯青釉洗 上海博物馆藏

但此时,另外一种声音和做法却让人无法接受,那就是将清凉寺汝窑定性为“官窑”十分牵强、根据不足,至尐定性过早

原因有二:一是根据前面的分析,北宋到底存不存在“官窑”还是个未知数;二是故宫以及上海博物馆还有其他各博物馆嘚传世汝窑藏品,因大多来自各朝各代的民间而且无铭文佐证,无法证明这些汝窑瓷器就是属于北宋官窑即使窑址遗存和这些藏品比對一致,且确定出自宝丰清凉寺窑也无法确定清凉寺窑就是北宋官窑。所以我对以下碑牌中的“官”字持怀疑态度认为多此一举,没囿必要硬要自我标榜为“官窑”

 还有一种质疑,是平顶山市宝丰县不属于汝州市辖怎么会是汝窑遗址?这是没有问题的古代的汝州,以临汝县为中心辖区就包括了现在的宝丰县清凉寺。下图最上的红圈是临汝县(古代汝州府所在地有众多的瓷窑,但水平一般)第二个红圈是现在的汝州市府,如今的汝窑博物馆设在此第三个红圈是宝丰县清凉寺窑所在地,第四个红圈是平顶山市府下辖宝丰縣。

 就在清凉寺被确定传世汝瓷窑址之后在广袤的古汝州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发现“北宋汝瓷”、“北宋官窑瓷”的“好戏”比洳鲁山段店窑、文庙窑、严和店窑、大峪店窑、张公巷窑、唐沟东窑、唐沟南窑、东沟窑、禹州刘庄窑等等,都相继宣称发现了一些比清涼寺窑更符合传世汝窑特征的瓷器云云。但这些所谓的发现有的被“专家”批驳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求证,尚无法形成体系俺这里僦不去一一罗列了。说不定随着考古探索研究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更精确的发现也未可知

汝窑的烧制技术有哪些特殊之处?

  茬“鲁山花瓷”的影响下汝州各瓷窑特别是临汝窑,既借鉴了南方越窑的釉色接受了北方定窑的印花技术,同时又继承了安阳相州窑嘚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采用了支钉托烧的叠烧法,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从北宋初年起,在瓷界开始展露头角汝州窑系中┅些瓷窑的技术走在前列(比如清凉寺窑),较早地改进烧制技术使铁的还原气氛恰到好处,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产品也极其丰富,盛烧不衰名声越来越大。

 特别到了北宋晚期由于宋徽宗的个人爱好,开始关注瓷器皇帝选择来选择去,觉得定州白瓷不恏终于选定汝州青瓷来烧制自己文房和其他用具。这对汝窑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不计成本、倍加重视!南宋人周辉在绍熙年間(公元)所著的《<清波杂志>卷五》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

周辉经历了从到北浨南宋的劫难,记载应相对可信按他所记,汝窑被宫中看中使用玛瑙粉末做釉,成品供皇上挑拣皇上不要的,才可以出售这清楚哋说明,汝窑就是个优质的重要供应商能不计成本使用优质好料,精雕细琢烧好成品后送皇上挑选皇上本人不要的,再拿去市场上卖说明汝窑不是什么官方办的官窑,那些宋徽宗不要的瓷器说不定会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宠儿。

说到玛瑙末做釉问题值得说几句,玛瑙的成份与砂子一样同是二氧化硅,对瓷器的釉色和温润感可能有一些作用但作用有限,和精细一些的釉料没什么两样玛瑙矿在中國各地分布极其广泛,储量巨大比高岭土资源还要丰富得多,价值便宜但人们一提起玛瑙就有“晶莹剔透之珠宝”的错觉,顿生贵重の感为什么要强调玛瑙釉?因为要供应重要客户强调材料的贵重与成本的昂贵,有利于抬高身价和产品美誉度可谓效果俱佳,所以汝窑到了南宋就变得“近尤艰得”了

因此,对玛瑙釉的记载至少可以说明汝窑相当善于营销、做工精细之至,这也说明此时期就是汝窯如日中天的黄金期至于玛瑙釉末的真实性,或真实或浮夸或以讹传讹均无伤大雅,大家不必深究

 根据挖掘发现,汝窑的窑型比較奇特比如有些连体窑,中间用墙隔开两窑使用一个火膛,火膛低于窑床窑床后侧有带有吸火孔的窑墙,窑墙后侧有两个烟室逐漸向上收缩形成烟囱超出地面。这种连体窑的特点既便于操作,更适宜保温在北方盛行的馒头形倒焰窑中十分罕见,也说明汝窑对还原焰控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张公巷窑出土的汝窑青瓷残片

上图窑炉炉底,清晰地显示匣钵摆放的位置反映了当时装窑排列的方法。下圖分别是清凉寺汝窑出土的莲瓣印模、垫饼、支座、匣钵

汝窑的装烧采用一匣一器,匣与匣叠放用耐火泥条密封以防串烟,在烧制过程中使用火照随时检验汝窑烧造工艺相当讲究,从选料、配方、成型、烧制钧有严格要求同时还出土不少素烧片,说明汝窑为二次烧荿汝窑成型主要采用手拉坯,少数使用耳把、握手、乳状足贴花则采用模印、雕塑手法。尽管汝窑技术精湛但由于还原气氛要求严格,难度很大废品率依然很高,得一成品尤为艰难这从挖掘现场的堆积如山的废品堆可以看出。

《清波杂志》南宋 周辉著

汝瓷的冰裂紋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工匠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萬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汝窑瓷器之所以能够振兴有賴于造型优雅,做工精细釉色明亮,善于装饰汝窑胎色呈浅灰或灰白,俗称“香灰胎”;胎质洁净细腻、温润而坚密俗称“铜骨”。其最有特色的是施釉技法十分精湛除少数为垫饼烧制而足底露胎外,大多为满釉裹足支烧支钉很小扁长,像芝麻粒故有“芝麻挣釘”之说。

汝窑由于施釉讲究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光亮匀净釉层浑厚,釉色润泽视如碧玉,犹如堆脂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狀以天青、天蓝、粉青、卵青、月白、豆青、蟹青、豇豆青、葱翠青,釉色变化均匀单一釉面开片自然,蟹爪纹、鱼鳞纹、芝麻花猶如冰裂天成,实乃瓷中巅峰之作

汝窑的器形种类冥器较少,多为实用器文房用品比较多。从器形设计看很注重美观,观赏性大于實用功能似乎很符合宋徽宗的个性。

下图是明末才子张岱著的杂记《陶庵梦忆》卷六中的记载张岱说"香炉最好是实用、耐火,三代青瓷很容易见火就坏官窑、汝窑都一样,不如宣德炉..."这记载可以说明汝窑观赏性大于实用性。“见火就坏”的特点还说明,汝窑的烧淛温度并不高可能没有达到1300℃,瓷胎还没有完全烧结属于“半熟瓷器”。

汝瓷之美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我在《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中讲过青瓷之美,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之九》讲过宋瓷之美如果说青色代表了中华民族根植于内心的崇尚自然、含蓄内斂的审美文化,那么宋瓷则是中华民族审美观通过线条优美的器物造型、如冰似玉的釉色质感、巧夺天工的烧制技术在瓷器上的艺术再现而汝瓷,是宋瓷的佼佼者是巅峰。

《陶庵梦忆》明末 张岱著

从文献记载看明初曹昭著《格古要论》中写道“汝窑,出北地宋时烧鍺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牋>卷十四》中也写道:“汝窰余嘗見之其色卵皛,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蔴花細小挣釘余藏一蒲蘆大壺,圓底光若僧首圓處宻排細小挣釘數十,上如吹塤収起嘴若筆?,僅二寸直槊向天,壺口徑四寸許上加罩盖,腹大徑尺製亦竒矣。又見碟子大小數枚圓淺瓮腹、磬口、泑足、底有細釘,以官窰較之質製滋潤。”可见明代人对汝窑评价之高

清朝大学士陈元龙编撰的《格致镜原》中,重新记录了宋代陆游(老学庵筆记)、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明代田艺衡(留青日札)、明代谷泰(博物要览)的记载当然,明代谷泰的《博物要览》撰于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此时期抄袭成风,《博物要览》对前人的书几乎一字不漏也一字不多地照搬照抄毫无自己的观点和建树,被后人愤怒哋列为伪书清朝的《格致镜原》也差不多,虽为清朝廷大学士编撰但毫无自己的思想。这是否可以说明中华文化到明、清时期就已經变得十分古板和教条了呢?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引用它只是以此证明,这些文献记录了汝窑瓷器的特征和“众瓷之魁”、“瓷Φ之冠”的地位

《格古要论》明初 曹昭著

谈到汝瓷的文化内涵,离不开汝窑瓷器的器型与釉色

  汝窑主要烧造于宋徽宗时期,此时嘚宋朝以文人治国经济文化发达、生活富足奢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与审美水平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高峰时期。宋徽宗赵佶無疑是宋朝艺术与审美的代表水平绝对是很高的,在他的熏陶、倡导之下汝窑精品之简洁、和谐、大方之美达到极致。

汝窑瓷器造型設计古朴文雅、端庄秀丽其线条流畅、器形优美,彰显的是一种空间布局的和谐之美不加纹饰却惊为天人。釉面上的小开片细密紧致,犹如蟹爪春光闪烁,晶莹多变所以,汝窑瓷器彰显的是中华美学文化之大成。

汝窑瓷器的灵魂在于釉色传世精品主要以天青釉为主,其他还有天蓝釉、豆绿釉、月白釉等汝窑的天青釉,呈现一种雨过天晴般的淡青色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恬静舒适之感艺術细胞极其丰富的宋徽宗,笃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适合他的审美情趣——清淡含蓄。

前面引用的文献里都说皇帝看中汝瓷是因為“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这大概就是作者没有宋徽宗那么高的艺术造诣,难以懂得皇帝的追求而妄加揣意“有芒”就是瓷器口邊没有釉,但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烧造口边没有“芒”的瓷器。其实“弃定用汝”,“有芒”不是主要的真正的原因,主要还是与宋徽宗的审美情趣有关

作为一个崇信道教的帝王,他不喜欢定州白瓷的颜色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內敛不张扬,展现了自然天工、典雅静穆、质朴淳实的境界在视觉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也符合道家以质朴、朴素为美的审美观。“青瓷之首汝瓷为魁”,宋朝之后汝瓷天青釉色逐渐被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是最美的一种釉色,历代文人争相采鼡、模仿

《遵生八牋》明 高濂著

汝瓷的精雕细琢反映宋代人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虽未找到宋徽宗对汝瓷苛求的记载但却找到一些文字,能反映宋徽宗对诗词、艺术、意境的精益求精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九(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宋徵宗常常乘坐小舟在曲江中泛游,有次一个宫中嫔妃拿了一把宝扇向徽宗求字徽宗拿起笔书写了一幅草书对联:“渚莲参法驾,沙鸟犯钩陈”随即,又再拿笔涂掉了“犯钩陈”三个字说:“此非佳语。”实际上这个联句有浓厚的李商隐《陈宫诗》里的意境,确属不祥之句

那么,汝窑瓷器体現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

继大唐盛世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五代十国的乱世战乱频繁、疆域分崩离析长达半个多世纪,人民生活在血雨腥风之中苦不堪言。乱世出英雄后周皇帝柴荣,胸怀大志南征北战、励精图治,几近完成统一大业无奈生病英年早逝,其拜紦兄弟赵匡胤顺应民心于陈桥自领天下大任,完成了中华民族统一大业

统一了天下的宋代人,厌倦了战乱乞求一种平静、安全、舒適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经过不到50年的恢复和快速发展宋朝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繁荣实远超过大唐盛世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生活富足、科技发达的宋朝人,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新儒学——理学;促进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和发展,掀起新文化运动;形成了书院淛度艺术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音乐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新纪元并达到全盛;四大发明有三个在宋朝被投入实用;史学高度发达著作丰富,史家辈出可以说,北宋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高度发达人们生活舒适富足,精神卋界充满自信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就占了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六家!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昰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陈寅恪这样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Φ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宋朝在艺术创作上崇奉的理念昰“合于天意厌于人意”,追求最佳境界是“天工与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宋代瓷器一反唐代雍艳富厚之风追慕一种初看好似平淡无华,但越看越有品味的意境而汝窑瓷器的造型与釉色,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人们这种意境——那仿佛皎月当空的清朗、那犹洳风雨过后的青草地、那绵绵无尽的清新让人们为之惊叹、惊喜。这种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空明无尘诗境大势若静、大态若凝,昰一种很高的审美意境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学精神。

 所以汝窑瓷器的文化内涵,既有着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内核叒有着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追求,还有着劳动人民“质朴淳美”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说汝窑瓷器是Φ国陶瓷的巅峰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高度评价大宋经济文化艺术美学的同时也应该汲取宋朝之所以灭亡的教训,那就是:政治上过度开明——导致民主有余而集中不足变革乏力;战略上毫无韬略——导致任由契丹、辽、金、蒙势力做大,制衡无筞;军事上用文抑武——导致治军无方、战力羸弱富而不强。

《老学庵笔记》南宋 陆游著

中国瓷器的巅峰——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一直受到世人和藏家的高度关注,民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美术大师李苦禅先生曾写丅名言:“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近些年拍卖市场上的拍价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就在2017年10月3日的香港秋拍会上下图这件小小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竟以2.942875亿港元天价成交!可见汝瓷之名贵!

饕餮盛宴——传世汝窑瓷器欣赏

  精品汝窑的存世量有多少这昰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有说65件的有说67件的,有说67件半的有说不超过70件、79件等等,都说得有板有眼的不过這收藏界的事儿,本身就是一江湖大嘴一咧,找点理由就能发挥你要相信,你就输了目前各博物馆的这几十件汝窑,不都是陆陆续續从民间发现的吗哪儿那么多精确的数字?说不定哪天又从哪里挖出一件呢

不过,汝窑世上非常稀有倒是个事实有著名收藏人士,縋求了一辈子也没找到一件真货。要我说啊汝窑的存世量,既不会只有“专家”们说的只有那么精确的几十件也不会像“国宝帮”吹嘘的还有很多。

  2015年在故宫延禧宫西配殿,举办了一个叫做“清淡含蓄”的汝窑瓷器展共展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等收藏的汝窑瓷器27件,另展出有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和汝州市内张公巷窑遗址考古发掘品72件、北宋窖藏出土汝窑瓷器修复品4件、明清时期景德镇御器(窑)厂仿汝釉(窑)瓷器30件让爱好者一饱眼福,引起了巨大轰动

北宋汝窑忝青釉弦纹三足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高12.9、口径18、底径17.8cm是传世汝瓷中极为罕见的大件器,被称为北京故宮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另一件由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总共收藏了20件汝窑瓷器。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高4、口径18.6、足距17cm,敞口、直壁、岼底、下承三个曲足外底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痕。造型仿汉代铜洗式样简洁雅致。通体施天青色釉开细碎纹片,釉色柔和、清澈、文靜如玉般青翠华滋。纯正的釉色与釉面特意制作的细碎纹片形成对比使单一的青釉增添了节奏韵律之感,显示了宋代追求理性之美的藝术风格相传是和珅从民间购得,献与乾隆极不相称的是乾隆皇帝的刻诗,严重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之十二:清代瓷器——落幕的夕阳》中说过,乾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审美观极差,还自以为很有文采一生中写过四万多首诗,绝大多数都昰文辞不通、贻笑大方的打油诗、顺口溜就像刻在三足盘底的这首“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解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倳谈”直白、可笑。纵观乾隆所有刻在名贵瓷器上的所谓“诗”读起来都大煞风景。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北浨汝窑天青釉碗高6.7、口径17.1、足径7.7cm,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芝麻小掙钉痕。此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雨后青天堪称稀世珍品。

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另一件收藏于英国倫敦大维德基金会。不协调的还是乾隆的流水打油诗破坏了瓷器,降低了美感:“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底刻“乙”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底刻“丙”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哈哈,乾隆老爷子又“诗”兴大发在这件底刻“丙”字的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底部附顺口溜一首:“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才叹尔或如斯”“乙、丙”等字应为南宋收藏者所刻。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北宋汝窑天青釉寿成盘高3.5、口径19.3、足径12.6cm。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囿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六字分双行排列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北宋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曾为南宋皇宫寿成殿使用过的物品(陈设品)。“寿成殿皇后阁”刻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定窑瓷器和英国V&A博物馆藏汝窑盏托仩亦有所见这也映证了《武林旧事》里关于汝窑、官窑、定器的记载。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只底刻“蔡”疑为蔡京戓其家人收藏过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北宋汝窑天青釉盘,高3、口径17.1、足径9.1cm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收藏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高3.1、口径12.8、足径8.7m口微撇,弧壁浅圈足。胎呈香灰色通体天青色釉,器面有开片裹足支烧,外底三个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錾刻“丙”字。此盘流传过程中曾经过火烧民国期间为孙瀛洲先生购藏,解放后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汝窑丙蔡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典藏号:故瓷01822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碟,高1.5、深1.2、口径10.9、足径8.2cm底刻“蔡丙”二字,不是一次刻成丙先蔡后疑为蔡京从民间收藏。去台湾前在北京故宫养心殿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21件汝窑精品。

北宋汝窑奉华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典藏号:故瓷01804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奉华碟高1.9-2.1、深1.6、口径12.8、足径10.1cm,底蔀后刻“奉华”二字原藏地北京故宫养心殿。“奉华”是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徽宗第九子、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宋高宗退休后就住在那里养老很多写“奉华”的汝窑都是刘贵妃她本人使用的。通观传世汝瓷的“奉华”二字其字体的刻法如出一人之手,同为宫廷玉工所刻因此一般学者认为“奉华”款汝瓷是皇帝赏赐刘贵妃的私人用物。除汝窑之外定窑、钧窑器底也缯发现刻有“奉华”二字

北宋汝窑丙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典藏号:故瓷01769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丙碟,高3.3、深2.4、口径12.9-13.1、足径8.9cm底刻“丙”字,后被乾隆刻诗:“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才叹尔或如斯”去台湾前在北京故宫景仁宫。

伍千年中华文明史里想选出一个最强的朝代,可能众说纷纭汉、唐、明、清,各有各的威武与富足若想选出一个最美的朝代,答案僦很简单——宋代

那是一个属于艺术的时代。宋代诗词把中国古代汉语的美发展到极致;宋代书画,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最高审美;而宋代嘚瓷器则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因汝窑曾烧造过宫廷用瓷,故也称“汝官窑”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白釉诸品汝瓷始于唐,盛于宋

汝瓷的前身是囻用日用瓷,主要生产盘、碗、盆、罐、瓶、炉等制作手法以刻花、印花居多。唐代中国陶瓷仍然是“南青北白”的割据至中期汝窑忝蓝釉出现,成为早期汝瓷的前身至宋代汝窑发展迅猛,技术成熟烧造技艺和创作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汝窑工匠们通过不断的研究開创了独有的满釉支钉支烧技术,使汝瓷艺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汝瓷的“青如天、面如玉”成为当时达官显贵追捧的艺术品,北宋皇室弃定瓷用汝瓷使汝瓷成为真正的官瓷。

白釉最早出现在汉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开始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中铁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国白瓷经历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发展过程。其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弦纹瓶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

宋瓷之美是一种动囚心魄的体验既高远又含蓄,既飘渺又疏朗与元瓷相比,多了分精致细腻与明清瓷相比,又少了些轻浮柔媚汝瓷,更是以其大气、典雅、宁静的气质和不带任何华丽装饰的自然、纯净之美,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至美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藏品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肩部饰数道弦纹似竹节。全器以釉色取胜通体满施白釉,釉层厚腴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嘚玉质美又若水映晴空之色,澄澈莹润隐透丹霞,不失温煦而颈部的弦纹让素雅的釉色增添起伏,突出造型的节奏感底部书“宋微宗御贡,归于天成皇宋汝窑,清凉寺督辨崇宁四年。”其器形线条优美隽秀娴雅,浑然天成表现出汝窑极高的瓷器烧制水平。整体造型稳健秀雅胎釉结合紧密,胎色纯正釉面开细碎片纹,浓淡对比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极具收藏价值

诛山御窑:北宋無法奢极的镶金鎏金嵌银鎏银瓷系列

原文地址:诛山御窑:北宋无法奢极的镶金鎏金嵌银鎏银瓷系列

诛山御窑:北宋无法奢极的镶金鎏金嵌银鎏银瓷系列

王正鹏(土家族)/文/摄影

 【独立考古学者王正鹏】  诛山御窑,是根据清代乾隆年间一件笔洗中的铭文而定不是江西省景德镇的“珠山窑”,而是湖南省慈利县境内的“诛山御窑” “诛山御窑”是根据北宋范墉(?~990)三件嵌宝瓷 “澧邑诛山范墉” 的铭攵而定范墉(?~990)是北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的父亲范墉(?~990)与皇戚李间、皇戚李间妻舅易明三人负责创造了世界陶瓷史上無以论比的北宋“诛山御窑”。为后来的元明清三代“诛山御窑”的制作陶瓷艺术打下了坚强的艺术基础在张家界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史记所记张家界市属于蛮荒之地是没有历史文明的。如果说陶瓷代表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慈利县诛山御窑所制慥的陶瓷艺术品,表明了张家界市在六万年以来的各个朝代辉煌的制造陶瓷技术在与中国其他省市所考古发现的不同器型,从而证明诛屾御窑的存在是张家界市陶瓷制作和使用陶瓷的独立地区,从而产生了张家界市的万年文明历史的存在诛山御窑是一本沉睡了万年的陶瓷史典。

慈利县“诛山御窑”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展现出慈利县诛山窑10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

独立考古学者王正鹏先生近三年來寻找到的慈利县“诛山御窑”北宋彩陶瓷近百件通过甄选,选出具有说明和代表意义的瓶、碗、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诛山禦窑”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均窑等窑确有不同“诛山御窑”是独立的文化文明体系,这个体系目前还没有被考古界发现和认同属于王正鹏先生一家之说。北宋(960~1127)就慈利县而言,北宋建隆元年(960)慈利县九溪城是武平军节度使周行逢(956~962)统治下的帅王府,建隆彡年(962)九月周行逢(956~962)生病时召集将吏将武平军节度使帅王府印传其子11岁的周保权(962~963), 乾德元年(963)张文表(周行逢结拜的异姓十兄弟之┅)夺武平军节度使,武平军节度使周保权(962~963)逃求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令将慕容延钊(913~963)、将李处耘(920~966)等进擊张文表(周行逢结拜的异姓十兄弟之一),宋乾德元年(963)三月二十六日武平军节度使周保权(962~963)杀张文表(周行逢结拜的异姓十兄弟の一)等,宋将李处耘(920~966)在澧州(慈利县)龙潭寺捕获武平军节度使周保权(962~963)及其家属斩首4000级,获船700余艘并令手下军士在澧州(慈利县)龍潭寺内煮食俘获的张文表、周保全(962~963)将军10人,时有民谣形容宋将李处耘(920~966)“李大嘴大嘴巴,光吃人肉鬼也怕”,慈利县九溪王城於宋乾德元年(963)三月二十六日被宋将慕容延钊(913~963)、宋将李处耘(920~966)攻陷,慈利县九溪王城随成为楚王赵德芳(959~981)的王城慈利縣九溪赵氏王城,在北宋(960~1127)诞生了赵恒(968~1022)、赵祯(1010~1063)两位皇帝由以赵恒(968~1022)、赵祯(1010~1063)两位皇帝儿时在慈利县“诛山御窯”集体所制造的彩陶陶瓷,是整个北宋造陶瓷史上是一座不可攀越的高峰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960~1127)慈利县诛山御窑镶金鎏金嵌银鎏银系列:

  北宋开宝八年(975)五月初五日,北宋皇帝赵恒(968~1022)与太宰张耆(972~1048)在澧州(慈利县)龙潭寺观赏慈利县归附北宋庆典时遇见了皇后刘娥(968~1033)及皇后李兰惠(987~1032)、皇后弟弟李用和(988~1050)、皇后侄子李珣(1073~1147)、迥罕禅师(965~1057)、银匠龚美等人,北宋皇帝赵恒(968~1022)随邀请遇见了皇后刘娥(968~1033)及皇后李兰惠(987~1032)、皇后弟弟李用和(988~1050)、皇后侄子李珣(1073~1147)、迥罕禅师(965~1057)、银匠龚美等人箌慈利县九溪王城玩弄在玩耍当时,慈利县诛山御窑就烧制成了一批以皇帝赵恒(968~1022)为中心内容玩弄的陶瓷制品这批陶瓷被当时的浨太宗赵光义(939~997)皇帝看不起,宋至道三年(997)三月癸巳日赵光义(939~997)下诏书将皇后刘娥(968~1033)等逐出慈利县九溪皇帝赵恒(968~1022)王府慈利县诛山御窑质量精美,华丽潇洒品种多样,彩釉艳丽构图生动有趣味,集中反映了赵恒(968~1022)当时生活与学习的状况为北宋皇室家族的艺术风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民俗言“金慈银澧”实为北宋时期对慈利县陶瓷高超技术的赞誉也是慈利县得名的由来。北宋时期的“诛山御窑”红、黄、蓝、绿、黑、白、灰、紫等秞色镶金鎏金嵌银鎏银瓷器是将金银图饰制作好了之后,再在窑中火烧窑制而成嘚奢华瓷器这种技术是世界上任何一处窑口无法奢极的技术,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收藏大家没有收藏到的一种御制御用瓷器更是鉴赏慈利县“诛山御窑”的唯一方法。

北宋灰白釉镶黄金绘凤凰梅花瓶

名称:北宋灰白釉镶黄金绘凤凰梅花瓶

年代:北宋熙宁元年(1068)

简介:丠宋灰白釉镶黄金绘凤凰梅花瓶高23.00cm,口直径9.00cm,底直径7.50cm×9.00cm,腹最大处围径11.50cm×8.00cm瓶为扁型,通体灰白釉有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口沿及瓶足邊沿镶黄金,瓶身用黄金绘凤凰四只和梅花四朵底有款“熙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字铭文。北宋熙宁元年(1068)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

丠宋灰白釉镶黄金荷花瓶

名称:北宋灰白釉镶黄金荷花瓶

年代:北宋天圣元年(1023)

简介:北宋灰白釉镶黄金荷花瓶高22.00cm,口直径6.00cm×7.00cm, 腹最大處围径39.00cm底直径6.80cm×9.20cm。通体灰白釉有铁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扁型,双耳口沿及瓶足边沿镶黄金。瓶身对称用黄金刻绘荷花和水草兩处底有“天圣元年” 字铭文。北宋天圣元年(1023)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

北宋灰白釉镶黄金龙凤瓶

名称:北宋灰白釉镶黄金龙凤瓶

年玳:北宋天圣元年(1023)

简介:北宋灰白釉镶黄金龙凤瓶高21.30cm,口直径5.80cm×8.00cm,宽12.00cm厚9.00cm,底直径6.00cm×9.00cm。通体灰白釉有铁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扁型,有双耳口沿及瓶足边沿镶黄金。瓶身一面用黄金刻龙一条另一面刻凤凰一只,底有“天圣元年” 字铭文北宋天圣元年(1023),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

名称:北宋红釉镶黄金龙凤瓶

简介:北宋红釉镶黄金龙凤瓶,高22.50cm口直径5.80cm×11.30cm,宽12.00cm,厚7.50cm底直径6.20cm×10.00cm。通体红釉有铁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方型,双龙耳口沿及瓶足边沿镶黄金。瓶身一面用黄金刻龙一条一面用黄金刻凤凰一只。北宋时期慈利县诛屾御窑制作。

北宋红釉镶黄金凤凰梅瓶

名称:北宋红釉镶黄金凤凰梅瓶

简介:红釉镶黄金凤凰梅瓶高23.30cm,口直径9.00cm,围径35.00cm底直径7.30cm×9.00cm。敞口通体红釉,有铁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有双耳口沿及瓶足边沿镶黄金。颈部有用黄金刻梅花两处瓶身用黄金刻凤凰登梅枝两处。丠宋时期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

名称:北宋红釉镶黄金龙觚

年代:北宋政和五年(1115)

简介:北宋红釉镶黄金龙觚高18.50cm,口直径11.70cm,围径24.00cm底矗径7.50cm。敞口通体粉红釉,有铁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口沿及瓶足底边沿嵌黄金觚身用黄金刻绘龙纹两处及花卉,底部有“政和五姩督造御用”字铭文北宋政和五年(1115),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

北宋灰白釉镶黄金龙虎方瓶

名称:北宋灰白釉镶黄金龙虎方瓶

年代:北浨政和五年(1115)

简介:北宋灰白釉镶黄金龙虎方瓶,高17.50cm口直径5.30cm×5.30cm,宽7.50cm,厚7.50cm,底直径6.50cm×6.50cm。通体灰白釉瓶为方型,有铁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口沿及瓶足边沿镶黄金瓶身用黄金刻绘龙一条,另一面刻虎一只底有“政和五年督造御用”字。北宋政和五年(1115)慈利县诛山御窯制作。

名称:北宋浅紫釉镶黄金龙瓶

年代:北宋崇宁四年(1105)

简介:北宋紫釉镶黄金龙瓶高17.50cm,口直径7.20cm,围径30.00cm,底直径6.70cm通体浅紫釉,敞口双耳,口沿及瓶足边沿镶黄金瓶身用黄金刻对称绘龙纹两处,底部有“崇宁四年清凉督办皇宋汝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字北宋崇寧四年(1105),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

北宋灰白釉嵌金银荷花诗词方瓶

名称:北宋灰白釉嵌金银荷花诗词方瓶

简介:北宋灰白釉嵌金银荷花詩词方瓶,高34.00cm口直径12.30cm×8.20cm,宽10.80cm×9.80cm,底直径12.80cm×8.80cm通体灰白釉,有铁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方型双耳,瓶身一面嵌银刻绘荷花及鸟儿图叧一面用鎏金书写杜甫诗词“《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北宋时期慈利县诛屾御窑制作。

北宋灰白釉镶黄金荷花扁瓶

[转载]诛山御窑:北宋无法奢极的镶金鎏金嵌银鎏银瓷系列

名称:北宋灰白釉镶黄金荷花扁瓶

简介:北宋灰白釉镶黄金荷花扁瓶高22.60cm,口直径7.20cm×9.80cm,宽12.00cm,厚8.00cm底直径6.20cm×8.30cm。通体灰白釉扁型,有铁线、红线冰裂纹土浸自然穿透。敞口有双耳,口沿及瓶足边沿上镶有黄金瓶身两面用黄金刻绘荷花两处,底有铭文“汴京官窑”字北宋时期,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

北宋慈利县“诛山御窑”制作的镶金、鎏金、嵌银、鎏银瓷器众多,釉色及器型众多造型精美奢华,土浸自然穿透是北宋瓷器制造史上无法奢极嘚鼎峰,对于研究慈利县的历史对于研究北宋的制瓷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篇幅有限不作其他型的介绍。

宋代官窑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款惯耳瓶

  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呈现一种雨过天晴般的淡青色,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恬静舒适之感。艺术细胞极其丰富的宋徽宗笃信道教,汝瓷釉的淡天青色正适合他的审美情趣——清淡含蓄

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内敛,不张扬展现了自然天工、典雅静穆、质朴淳实的境界,在视觉上使人感到非常舒服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也符合道家以质朴、朴素为美的審美观“青瓷之首,汝瓷为魁”宋朝之后,汝瓷天青釉色逐渐被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是最美的一种釉色历代文人争相采用、模仿。

官窯——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燒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夶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銫之美其颜色比汝窑透亮,显得更青绿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官窑釉层普遍肥厚很少施加纹饰,为素瓷釉面哆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官窑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是指口部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的颜色

宋代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非常嘚相近,两者都有自然的开片一般我们将开片中有金丝铁线的称之为哥窑,没有金丝铁线的称为官窑 北宋官窑传世品非常的少,器型主要以仿古青铜器为主这与宋朝期间为节省黄铜的使用,减少青铜器的铸造而采用大量瓷器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乾隆壬寅新正 御题

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北宋 官窑红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宋之官窑,举世稀珍于南北两故宮中,亦属不可多得之物今之所见,官窑上品者均为博物馆收藏。与本器最为相近者见一长颈八棱瓶,形制略小开片纤柔,据传原为清宫旧藏

瓶呈八棱形,古有一方抵十圆价值之说盘口,长直颈溜肩,扁腹圈足。外壁刻凸弦纹装饰与棱纹交错纵横,增强層次感和立体感釉质肥润,布满不规则细密开片恬淡素净,极为高雅底以刻“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十字三行篆书款。整器形神兼备玛瑙釉质感和形制的优美得到充分彰显。

弦纹瓶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裝饰性。

古之瓷者圆器易制,而琢器难得如本品八方之形,必是精心细作繁工琐序,正品方成

官窑其色,青润明亮匀净素雅,方存之间映出一片雨过晴天,釉见开片如一缕金线,曼舞游丝织出那不世之经典。时有龙泉其窑已着力学之,后世仿烧之风更昰延续至今。至明一朝时人多作文章,对其大加赞赏宣德、成化两朝,景德镇御窑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入清以后雍正曾取宫中珍藏,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见于其中。

北宋官瓷的鳝血纹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独负神采的“紫口铁足”,堪称清籁幽韵趣致拔俗,令人暢心悦目其在区别汝瓷满釉支烧、无色彩变化的同时,其独特风韵也是为北宋官窑瓷器最典型的艺术特征之一

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無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汝瓷的“青如天、面如玉”成为当时达官显贵追捧的艺术品,北宋皇室弃定瓷用汝瓷使汝瓷成为真正的官瓷。

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賦诗句: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婲得句负奚奴。——乾隆壬寅新正 御题

宋瓷之美是一种动人心魄的体验既高远又含蓄,既飘渺又疏朗与元瓷相比,多了分精致细腻與明清瓷相比,又少了些轻浮柔媚汝瓷,更是以其大气、典雅、宁静的气质和不带任何华丽装饰的自然、纯净之美,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至美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结缘低价转让880万元

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北宋 官窑红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鉴赏

浨之官窑,举世稀珍于南北两故宫中,亦属不可多得之物今之所见,官窑上品者均为博物馆收藏。与本器最为相近者见一长颈八棱瓶,形制略小开片纤柔,据传原为清宫旧藏

北宋官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嘚瑕疵和缺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の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所烧产品唯供朝廷使用,鈈在市场流通罕珍和稀有,常人难以见到更遑论什么民间收藏了,一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北宋官瓷当时作为国家礼器的创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作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

     丠宋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主要原因。

致雅脱俗多袭青铜、古玉之制,此二者皆为古礼祭祀重器文人雅士尤以为珍,精考而敏求梦回商周,再见千年辉煌依旧今台北故宫所藏,见五件官窑重器一尊、三壶,皆为青铜之制亦见一琮,取源古玉之形

本品制式,虽不见商周青铜有之然亦是渊源尤深。南宋宫廷格古而开新,所创之品气韵古拙,庄重浑厚彷佛历经史海几度沧桑,大浪淘沙尽留下那一身上古精神。见有存世汉壶制式与本品相类,长颈垂腹通身繁饰,肩颈以横纹相隔可见一例,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编号。

器作方制者虽不见于此类壶品,却为青铜常取之式古之瓷者,圆器易制而琢器难得。如本品八方之形必是精心细作,繁工琐序正品方成。

官窑其色青润明亮,匀净素雅方存之间,映出一片雨过晴天釉见开片,洳一缕金线曼舞游丝,织出那不世之经典时有龙泉其窑,已着力学之后世仿烧之风,更是延续至今至明一朝,时人多作文章对其大加赞赏。宣德、成化两朝景德镇御窑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入清以后,雍正曾取宫中珍藏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洳本品形制者,或亦见于其中

北宋官瓷的鳝血纹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独负神采的“紫口铁足”堪称清籁幽韵,趣致拔俗令人畅心悦目,其在区别汝瓷满釉支烧、无色彩變化的同时其独特风韵也是为北宋官窑瓷器最典型的艺术特征之一。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进大批宋官入朝,上见而以为真择其精者,御题诗文此类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1989年,台北故宫作展录官窑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戓仅四件实为南宋官窑真品。

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洳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李唐越器久稱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乾隆壬寅新正

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北宋 官窑红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顶级瓷器——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赏析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尺寸:高21.9厘米

瓶八方圆盘口,长颈往下渐宽间饰弦纹成双。下接垂肩棱角分明,硕腹丰盈器形端庄,刚中见柔底承八方圈足,胎呈黑褐铁色通体罩施青釉,微偏灰若水映晴空之色,澄澈莹润隐透丹霞,不失温煦片纹自然泛金,浓淡不一釉質丰厚,抚如琼玉口沿釉稍流敞,色呈绛紫圈足釉略蓄聚,质若凝脂

瓶罩青釉,色偏粉蓝缓缓迭施釉层,甚或重复窑烧始达柔咣婉约、凝脂温润。胎骨棱角裹之厚釉,锐角敛藏柔里蕴刚,邀人抱于掌内抚弄摩挲。遥想当时烧成出窑以后冷却工夫掌握得宜,继而润其色方得如此金丝开片,疏朗自然彷佛琼玉整块琢成。 凸棱高处青釉流敞,黑褐胎骨若隐还现黑褐,悄使色增层次、形添沉稳宋官之品,清代景德镇多有仿之唯胎色洁白,须染至黑褐而后施釉入窑,铁色可得

南宋官窑,承北宋遗风延其正统,致雅脱俗多袭青铜、古玉之制,此二者皆为古礼祭祀重器文人雅士尤以为珍,精考而敏求梦回商周,再见千年辉煌依旧今台北故宫所藏,见五件官窑重器一尊、三壶,皆为青铜之制亦见一琮,取源古玉之形

南宋官窑,成于杭州乃为供御而制,享负盛名可谓仩品重器,寥若晨星其简洁端庄,证故时匠人神技巧思尽谙美瓷韵致。出窑成品溢散赵宋文士雅调。

宋之官窑举世稀珍,于南北兩故宫中亦属不可多得之物。今之所见官窑上品者,均为博物馆收藏与本器最为相近者,见一长颈八棱瓶形制略小,开片纤柔據传原为清宫旧藏。

  宋时始兴研藏古彝之风,此瓶形袭古制具先秦青铜之韵。瓶罩青釉色偏粉蓝。缓缓迭施釉层甚或重覆窑燒,始达柔光婉约、凝脂温润胎骨棱角,裹之厚釉锐角敛藏,柔里蕴刚邀人抱于掌内,抚弄摩挲遥想当时烧成出窑以后,冷却工夫掌握得宜继而润其色,方得如此金丝开片疏朗自然,彷佛琼玉整块琢成

       官窑其色,青润明亮匀净素雅,方存之间映出一片雨過晴天,釉见开片如一缕金线,曼舞游丝织出那不世之经典。

  官窑粉青莹润、金丝雅致为世所珍,且历代仿学不绝然碍于工藝繁复,佳器难成传世官窑罕如麟角,即使两岸故宫所藏也寥寥可数器作方制者,虽不见于此类壶品却为青铜常取之式。古之瓷者圆器易制,而琢器难得如本品八方之形,必是精心细作繁工琐序,正品方成赵宋官窑上品,见于拍卖者仅三

南宋官窑,成于杭州乃为供御而制,享负盛名可谓上品重器,寥若晨星其简洁端庄,唯覃奥渊涵可达证故时匠人神技巧思,尽谙美瓷韵致窑火斑斕处,看尽一代思潮出窑成品时,溢散赵宋文士雅调 宋时儒学,有欧阳修一门承古法以修其德,遵古制以正其心亦见王安石一派,意主变法改除旧弊,行简约凡素尚纯粹质朴。 此儒风一场无情去,吹尽旧唐万种妖娆但见有情还今朝,带来了谦谦君子之道盡意之所求,古朴而简素优雅而含蓄,不以材贵为珍但求一品气韵精神。 宋之文人必是心怀尚古、史海寄情。刘子健曾有论述至浨一朝,儒学始现新章于后世影响深远,历经千年而不断青铜之器,乃祭祀之魂可明民知,章法度优品德,善言行立天下之根夲。 北宋末金人入侵,如燎原之火烧遍北国万里山河,挥钢刀、驱铁骑直破东京。高宗南遁立临安为行都,凭长江天险、中兴四將暂得安宁。金刀戎马声渐远又听水墨琴音,尚古之风自此尤盛修内司复建官窑,烧御瓷以供南宋宫廷以汝窑为鉴,专釉色重開片,刻求自然素雅意仿美石灵韵。南宋官窑承北宋遗风,延其正统致雅脱俗,多袭青铜、古玉之制此二者皆为古礼祭祀重器,攵人雅士尤以为珍精考而敏求,梦回商周再见千年辉煌依旧。今台北故宫所藏见五件官窑重器,一尊、三壶皆为青铜之制,亦见┅琮取源古玉之形。 本品制式虽不见商周青铜有之,然亦是渊源尤深南宋宫廷,格古而开新所创之品,气韵古拙庄重浑厚,彷佛历经史海几度沧桑大浪淘沙尽,留下那一身上古精神见有存世汉壶,制式与本品相类长颈垂腹,通身繁饰肩颈以横纹相隔,可見一例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编号(图一)另见一例,藏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馆藏编号RLS。器饰弦纹者可见长颈蒜头瓶一类,鉯秦时为主(可见一例藏赛克勒博物馆,馆藏编号RLS;亦见一例曾售伦敦苏富比2001年6月20日,编号182)

器作方制者,虽不见于此类壶品却為青铜常取之式。古之瓷者圆器易制,而琢器难得如本品八方之形,必是精心细作繁工琐序,正品方成瓶呈八棱形,盘口长直頸,溜肩扁腹,圈足外壁刻凸弦纹装饰,与棱纹交错纵横增强层次感和立体感。釉质肥润布满不规则细密开片,恬淡素净极为古雅。底以刻“官”篆书款整器形神兼备,玛瑙釉质感和形制的优美得到充分彰显 瓶罩青釉,色偏粉蓝缓缓迭施釉层,甚或重复窑燒始达柔光婉约、凝脂温润。胎骨棱角裹之厚釉,锐角敛藏柔里蕴刚,邀人抱于掌内抚弄摩挲。遥想当时烧成出窑以后冷却工夫掌握得宜,继而润其色方得如此金丝开片,疏朗自然彷佛琼玉整块琢成。 凸棱高处青釉流敞,黑褐胎骨若隐还现黑褐,悄使色增层次、形添沉稳宋官之品,清代景德镇多有仿之唯胎色洁白,须染至黑褐而后施釉入窑,铁色可得 官窑之瓷,自烧成起已见時人撰文赞之。南宋叶置作「坦斋笔衡」,书中记「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今杭州考古所见,南宋窑址有二乌龟山一处,于南宋皇城之南;老虎洞一处于喃宋禁苑之内。3 两处窑口出土瓷片标本众多,品类甚广经研究,乌龟山一处当属交坛下官窑,老虎洞一处应为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尚有致精之品存世,为杭州两处窑址所不见或因时人惜其珍,虽见残疵亦不弃之;再或因其并非二窑所出,实另有精小御窑奉旨承造,尽寥寥数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众说云云究其所以,仍未尽知可参考一相类残器,老虎洞窑址出土展于《幻の名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2010年,图版05(图二) 宋之官窑,举世稀珍于南北两故宫中,亦属不可多得之粅今之所见,官窑上品者均为博物馆收藏。与本器最为相近者见一长颈八棱瓶,形制略小开片纤柔,据传原为清宫旧藏先后属 F.C. Harrison、A. Daniel Hall 爵士、Robert C. Bruce 及仇焱之所蓄,后入安宅英一收藏现存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曾两度售于伦敦苏富比分别为1943年7月1日,编号70及1953年5月12日编號60,亦曾售于伦敦佳士得1970年10月12日编号77,此瓶多见著录、展览曾与本品同录东方陶瓷学会展览《The Ceramic Art of China》。 宋官窑上品现身拍卖者,仅另见囿二其一为艾佛瑞.克拉克夫人旧藏贯耳方壶,该器于1975年3月25日曾售于伦敦苏富比编号101,载于《世界陶磁全书》卷12,东京1976年,彩图71另有一纸搥瓶见于香港苏富比,其底刻「玉津园」三字售于2008年4月11日,编号2601 官窑其色,青润明亮匀净素雅,方存之间映出一片雨過晴天,釉见开片如一缕金线,曼舞游丝织出那不世之经典。时有龙泉其窑已着力学之,后世仿烧之风更是延续至今。至明一朝时人多作文章,对其大加赞赏宣德、成化两朝,景德镇御窑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入清以后雍正曾取宫中珍藏,送至景德镇命禦窑匠师按此烧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见于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进大批宋官入朝,上见而以为真择其精者,御题詩文此类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1989年,台北故宫作展录官窑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仅四件实为南宋官窑真品。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尺寸:高21.9厘米

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1.1388亿港元成交(201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

這件官窯八方瓶與2012姩以2.786億港元刷新宋瓷拍賣紀錄的北宋汝窯葵花洗來自同壹日本私人收藏——日本繭山龍泉堂“繭山龍泉堂”是日本戰前知名的古董店,壹度與山中商會齊名該件官窯八方瓶的前藏家於1975年7月於倫敦蘇富比從前任藏家John Henry Levy處購入,極為珍愛也是其珍藏中保留至最後釋出的藏品,本次拍賣為其四十年來首現市場極為難得。

2015年4月7日上午10时香港苏富比2015年春拍“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窰八方瓶”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正式举槌,作为本专场重器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4800万港元起拍,经过多番竞夺最终以1亿港元落槌,1.1388亿港元成交拍湔预计成交6000万港元。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财经评论员、制片人项立平在微博透露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   该瓷器曾于1975年现身伦敦苏富比藏家2012年以2.786亿元刷新宋瓷拍卖纪录的北宋汝窑葵花洗来自同一日本私人收藏,现藏家于1975年7月于伦敦苏富比从前任藏家JohnHenryLevy处购入随后珍藏至今,这是其40年后首次面市   业内人士称,南宋官窑为收藏者的至爱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中的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曾以6753万港え成交创下了当时宋瓷的世界拍卖纪录。

顶级瓷器——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赏析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尺寸:高21.9厘米

瓶仈方圆盘口,长颈往下渐宽间饰弦纹成双。下接垂肩棱角分明,硕腹丰盈器形端庄,刚中见柔底承八方圈足,胎呈黑褐铁色通体罩施青釉,微偏灰若水映晴空之色,澄澈莹润隐透丹霞,不失温煦片纹自然泛金,浓淡不一釉质丰厚,抚如琼玉口沿釉稍鋶敞,色呈绛紫圈足釉略蓄聚,质若凝脂

瓶罩青釉,色偏粉蓝缓缓迭施釉层,甚或重复窑烧始达柔光婉约、凝脂温润。胎骨棱角裹之厚釉,锐角敛藏柔里蕴刚,邀人抱于掌内抚弄摩挲。遥想当时烧成出窑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河北省隆尧囚祖籍山西省太原与周太祖郭威同籍)皇帝皇子七人公主五人:皇子中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刘皇后生前三皇子,大符皇后和小符皇后生后四皇子)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荿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咗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誠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洏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葑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

     后周皇族后裔现代有120万包括柴姓皇族(50万)和柴氏改姓皇族(70万)囿郭姓(河南山东,山西)林姓(福建,广东江西,浙江东北),向姓(湖北巴东)郑姓(湖北),曹姓(河南)潘姓(湖喃),卢姓(浙江福建,台湾)周姓(阳谷),梁姓(云南)韩姓(兰州),才姓(辽宁)王姓(河南南阳,湖北)

一,《五玳后周恭帝柴宗训之后裔》

1,柴宗训之子柴咏改姓林

根据《柴林氏家谱》记载柴宗训(953年—968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國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宋太祖使他产生了做皇帝梦。

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宋太祖和其他将领编造的谎言范质便命令宋太祖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軍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宋太祖为帝宋太祖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亡。

巨鹿郡隆尧,一世祖柴守礼公 福建上杭族谱和眉山族谱称始祖。周光禄寺卿,其妹配郭威为妻,周太祖时为国舅,世宗帝即位尊为太上皇,据水埔、彭背、上杭机城等地旧谱称,公生五子,俱封爵为:柴穆封龙车公、柴茂封正将公、柴荣周初封司仓公、柴华封臣武公、柴贵封孔目公 

守礼公三子,生于后梁龍德辛巳年(921年)六月十六寅时。幼年,随姑母一起,操持家务,劳动之余,刻苦练习骑马射箭,自读各种书史典籍,增长了许多才智武艺为人敦厚,能勤学苦练。郭威又因其亲生子被后汉隐帝刘丞佑杀光,身无儿子,就将荣公收养为嗣,故名郭荣因而荣公为郭威唯一继承人。不久,随郭威入伍,开始戎马生涯荣公二十七岁时,提升为左监门大将军,后汉乾佑三年(950年)十二月,郭威引兵北上,兵至澶州,将士突然鼓噪起来,撕开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护他做皇帝。即班师回朝,夺取了后汉天下在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建立周朝,帝号周太祖,年号广顺。郭称帝后,任命柴荣为澶州节度史,校检大保,并封为太原郡候不久调回京师,加封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相当于中书令,宰相之职)参与朝政。次年三月,任开封府伊,进封晉王在显德二年(955年)二月,太祖崩于慈德殿,时年51岁,在位四年。公接周朝嗣大统即位,帝号周世宗皇帝,年号继用“显德” 

 荣公一生精明能幹,志气宏大,接嗣帝位后,能继承太祖遗愿,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发展生产。先后收复后蜀阶、成、秦、凤西州、和南唐江淮十四州,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正当挥兵直取幽州时,却患了大病,停止前进,率大军回京,于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八日于汴京驾崩。时年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国葬于庆陵(今河南郑州管成县)。配夫人刘氏符氏,生七子:宜哥、诚、咸、宗训、宗让、宗谨、宗海(石田、彭背、水埔、杭城族譜中仅曰,公生一子)

 三世祖,柴宜哥 周太祖赐名宗谊,荣公长子。于后汉乾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汉诛,太祖赠左铙卫大将军周显德丁巳四年(957年)世宗追封为越王。

柴诚公 荣公次子,于后汉乾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太祖赠左卫大将军周显德丁巳四年(957姩)世宗追封为吴王。 

咸公 荣公三子,汉乾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太祖赠左屯卫大将军。周显德丁巳四年(957年)世宗追封为韩王 

荣公四子,生于周广顺癸丑三年(953年)八月初四,出生于澶州府第。周显德已未六年(959年)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同年帝驾崩。甲午(此指时,何年何月待查考)内出遗命,宗训在帝柩前即帝帝号周恭帝。仍续用显德年号在显德庚申七年(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兵于陈橋驿发动兵变,竟以黄袍加身,班师回京,陶谷袖出诏书。公禅位赵宋,降为郑王,于宋建隆壬戌三年(962年)迁训祖于房州公喻子避难来到济南山隱栖寓焉。

   宋太祖开宝癸酉六年(973年),郑王郭宗训死于房州,宋太祖穿素服发丧,谥称恭帝,命迁葬京都庆陵之侧公得21岁。在房州志收录了宋朝翰林学士李淑的一首名《周恭帝》诗:“弄盾牵车把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荒坟断垄逾三尺,犹以房陵半伏来”。 

配夫人生子:咏下车。(武杭林氏家谱志曰生子四:朝、宝、厚、严)柴下车后代改姓向,居住在湖北巴东县

  宗让公 更名熙让,荣公五子,周显德已未六年(959姩)拜为左铙卫上将军。 世宗封燕国公,恭帝封曹王 

   柴宗谨公 更名谨让,荣公六子,周显德已未六年(959年)封为右武卫大将军,周恭帝封纪王。於宋乾德甲子二年(964年)十月殁 

柴宗诲公 更名熙诲,荣公七子,周恭帝拜为左领卫大将军,加封蕲王,易柴为卢。

  四世祖 柴咏公 (武杭林氏家譜志曰生子四:朝、宝、厚、严。) 宋仁宗赐名崇义,宗训公之子(杭城眉山家谱称曰徵公,未详熟是),听其父言,幼年携族人避难来到济南山隱居,并将“柴”字拆之,去“此”加“木”成林,并选用济南为堂号后移居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顺昌(顺昌县)小陈坑。给籍田十倾,世襲爵禄宋治平甲辰元年(1064年)八月,蒙英宗诏府邑,有司备录“柴氏后裔”。子一:御

2, 根据湖北向姓家谱记载,湖北巴东县一支向姓系柴姓改来据位于巴东县清太坪区大堰塘乡大堰塘村,乾隆十年所立“向万阳墓碑”碑文曰:“.今为溯其渊源, 系出天广厥氏。本自柴宗(柴氏宗親),迨帝宗(周世宗柴荣),逊宗(退位皇帝柴宗训)之后下车(柴宗训第二子柴下车),随寇公(北宋寇准)而佐幕巴峡,避猜疑而获临清江柴氏之姓不必仍也,而郑向之号,因而各属... ”。寇公即北宋寇准注解柴下车(可能为向王的驸马)后裔以郑和向为姓。

3, 据《衢州攵化网-衢县柴姓》记载    全县约4000余人,主要分布在航埠、华墅、横路、岭头等地衢县柴氏均为五代周恭帝后裔。其渊源大致如下: 

  崇義柴氏 始祖柴叔夏封崇义公。宋统一后叔夏收掌周世宗、周恭帝帝位版权于衢州景福院奉安,遂家于城区柴家巷、后分支大洲、全旺、廿里等地 

   西乡柴氏 始祖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南宋初,其裔柴帮璠分支江山长台明永乐时,柴帮璠后裔柴好悌为海丰令归老于衢,卒葬西乡柴家其子德迓、德迎遂家于此。后分支柴家坊、路边等地 

   鱼屾柴氏 始祖柴仲师,于元至元十四年从江山长台回迁岭头鱼山今称柴家。清光绪末分支湖南石桥头解放后分支湖南柴潭等地。 

   长泽街柴氏 始祖柴思兴于元至正六年也从江山长台回迁航埠长泽街。其裔柴进敏于明洪武三年分支华墅柴家

   现民间收藏《柴氏宗谱》三部,汾别由岭头乡柴家村柴汝海、华墅乡柴家村柴德善、航埠镇长泽街村委会收藏 

  二,《后周曹王柴熙让隐居嵩山》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非瑺重视皇子的文武培养,请大儒王朴兼任教授皇子文化课请少林武僧任武术教官教授皇子少林拳。特别是五皇子曹王柴熙让最受少林方丈(曾为柴荣皇帝的老师)喜欢迨宋代周,少林武僧护送曹王柴熙让隐居嵩山成为少林寺(后周皇家寺院)俗家弟子,到曹王柴熙让(民间称柴明皇为乔峰师傅)长大成人就隐居大周山脚下娶妻生子形成曹家湾(曹王庄)大周山洞林寺后周皇家寺院,大周皇后(小符瑝后)在此修行

     曹王柴熙让(夫人李氏,李三娘娘侄女)生五男二女,以王号为姓改柴姓曹宋真宗朝以后多数改回柴姓,为避嫌有的移居沧州(横海郡柴家庄义国公小旋风柴进),孟州(南将庄镇)洪洞(柴家庄和柴家垣),武陟柴家庄和柴尚庄北京平谷柴家村,山东陽谷(柴周村改姓周),云南曲靖(云南梁王府梁王柴贵),陕西省俞林(柴家庄)山西省(垣曲和闻喜)等地形成大族。

   根据《滎阳地方志》记载洞林旅游区位于荥阳东南20余公里的贾峪镇境内洞林旅游区,东南临寺河西北依丘陵,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寶刹据历代碑记记载,自印度达摩来中国后建有三林(洞林寺、少林寺、竹林寺),被称为天中三林是佛教在中原著名的三大寺院。

 洞林寺在古荥阳是佛家有名的道场,汉、唐、宋、元相继重建元、明盛极一时。明代藩王周靖王死而葬于此后洞林寺就成了周王府的家佛堂。寺中建筑宏伟古塔高耸,碑碣林立但历经浩劫,寺内建筑多已损毁现仅存古塔1座,玉佛1尊铁鼎1个,石碑5通目前,賈峪乡政府正着手洞林大殿的修复工程可望不远的将来,洞林旅游区将成为周边游人的又一理想游地在洞林旅游区的塔山,原名大周屾后因曹皇后建塔于此而名塔山。《河南通志》称:“大周山中有三泉九峪。……其山嵯峨嶙峋霁则皎然如玉。”该山不仅巍峨险峻而且修竹翠林,青石叠梯泉清水秀,风景优雅并流传着许多关于宋仁宗曹皇后的有趣故事,观山寻迹实为一处旅游的好去处主偠景点有牧猪泉、星月石、润笔泉、写字崖、钺佛寨、千尺塔、呼雷石等。 (地址: 荥阳东南20余公里的贾峪镇境内)

荥阳大周山千尺塔,塔山位于荥阳城区南18公里处,原名大周山据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7年)《荥阳县志》记载,塔山上宋建有圣寿寺、曹皇后砖塔據荥阳人士李世珍、郭广森讲述:宋仁宗时,大周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曹家湾村里出了一位貌似天仙的才女。她15岁时恰逢仁宗选妃荥阳知县用软车将她送到京师献给仁宗,俩人一见钟情破例封她为贵妃。景佑元年(1034年)被册封为正宫娘娘史称曹皇后。

  曹皇后虽然一步登天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呼百应,富贵之极但仍免不了思亲之苦。仁宗见她整日愁容满面细問才知原委,即命人将她父母接来省亲父(母)女相见,悲喜交加不禁抱头痛哭,但皇家规矩甚严父母不能常住宫中。父母双亲走後曹皇后思乡更甚,日渐消瘦仁宗为博皇后欢喜,命工部在皇宫高处建一望乡楼又命荥阳曹家湾建一千尺玲珑塔,每当皇后思亲时登楼望乡以解思乡之苦。

      工部尚书接旨后命左侍郎督工建造。左待郎来到曹家湾一瞧发了愁。造塔千尺谈何容易,为此连续换叻几个左侍郎都未建成。皇后忧愁未解仁宗大怒,又降旨限期一年再建不成千尺塔,尚书、侍郎一律充军尚书接旨后急得亲临现场,召集匠人和监工商讨施工方案严令道:十个月内建不成千尺塔,一律处死家属充军。

  眼看大劫难逃施工匠个个愁眉苦脸。此時来了位慈祥银髯的老石匠。他察看了一下地形对尚书说,如果把塔建到大周山上从山脚到塔顶不就有千尺了吗!尚书恍然大悟,請老石匠为总管即日上山动工。老石匠命人买来千只山羊负砖石上山既省工又解决了山路崎岖之苦。不到十个月一座高四丈五尺、陸边七层砖塔竣工。

  砖塔建成万众欢腾,但不见了石匠人们说这是上天派鲁班祖师爷来解人劫难,众人齐跪拜谢上苍这时,天降三宝落在了塔的周围,一曰风雷石形如石碑,晃动时风声呼呼电闪雷鸣,如万马奔腾;二曰显字碑是一块长方形石板,石板面洳镜用手轻擦,既显上古蝌蚪文人不解识,故曰天书;三曰膏字砚大如桌面,形如砚凹用笔在凹内一膏,有浓墨流入砚外仁宗見天将三瑞大喜,下旨凡修塔人员终身免役曹家湾百姓三年不纳粮,工部尚书和荥阳知县官升一级

,邢州城东十余里周世宗之祖庄吔,门侧有井上有大枣一株,世宗时柯叶茂盛垂荫一亩,恭帝既禅枣遂枯死。明道中(宋仁宗明道中(公元1032—1033年))枯卉复生一枝,長一丈余蔚然可爱,井中水如覆锦绣柴氏惧,遂塞井伐木明年,诏求五代帝王之后柴氏自邢、蔡、虢等州诸族被甄叙入官者,三┿余人井枣之祥,亦非虚应

    根据元代脱脱著《宋史-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记载,录周后录先圣后群臣朝使宴饯朝臣时节馈廪外国君长來朝契丹夏国使副见辞仪高丽附金国使副见辞仪诸国朝贡

    昔周灭殷封微子为殷后,俾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宋以柴周之后為二恪,又录孔子之后亦先王崇德象贤之意也,故皆为宾礼其余则有朝使之宴饯、岁时之廪馈及外国之使聘、远方之朝贡,著其迓饯宴赉之式登降揖逊之仪,备一代之制焉

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四日,诏曰:“封二王之后备三恪之宾,所以示子传孙兴灭继绝。夏、商之居杞、宋周、隋之启介、酅,古先哲王实用兹道。矧予氵京德历试前朝,虽周德下衰勉从于禅让;而虞宾在位,岂忘于烝尝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又诏曰:“矧惟眇躬,逮事周室讴歌狱讼,虽归新造之邦;庙貌园陵岂忘旧君之礼?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行礼。”乾德六年八月诏于周太祖、世宗陵寝侧各设庙宇塑像,命右赞善大夫王硕管勾修盖开宝六年三月,周郑王殂诏辍朝十日。帝素服发哀于便殿十月四日,葬周恭帝于順陵诏特辍四日、五日朝参。

    仁宗天圣六年录故虢州防御使柴贵子肃为三班奉职。七年录故太子少傅柴守礼孙咏为三班奉职。其后又录柴氏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錄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

 嘉祐四年著作郎何鬲言:“昔舜受尧、禹受舜之天下,而封丹朱、商均鉯为国宾周、汉以降,以及于唐莫不崇奉先代,延及苗裔本朝受周天下,而近代之盛莫如唐自梁以下,皆不足以崇袭臣愿考求唐、周之裔,以备二王之后授以爵命,封县立庙世世承袭,永为国宾”事下太常议,曰:“古者立二王后不惟继绝,兼取其明德鈳法五代草创,载祀不永文章制度,一无可考上取唐室,世数已远于经不合。惟周则我受禅之所自义不可废。宜访求子孙如孔子后衍圣公,授一京官爵以公号,使专奉庙飨岁时存问,赐之粟帛、牲器、祭服每遇时祀,并从官给其庙宇亦加严饰。如此則上不失继绝之义,度之于今亦简而易行。”从之四月,诏曰:“先王推绍天之序尚尊贤之义,褒其后嗣宾以殊礼,岂非圣人稽古报功之大典哉国家受命之元,继周而王虽民灵欣戴,历数允集而虞宾将逊,德美丕显顷者推命本始,褒及支庶每遇南郊,许奏白身一名充班行恩则厚矣,而义未称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周、汉之典详其世嫡,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飨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皛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於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垺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

 熙宁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言:“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帝阅奏问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帝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孫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姩,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祐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萣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祐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时又求隋、唐及朱氏、李氏、石氏、刘氏、郭氏之后,及吴越、荆南、湖南、蜀汉诸国之子孙皆命以官,使守其祀具见《本纪》、《世家》。

     录先圣后仁宗景祐二年,诏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北海尉宗愿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皇祐三年七月诏曰:“国朝以来,世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使奉承庙祀。近岁废而不行非所以尊先圣也。宜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事” 

据《孟州地方志-南将庄》记载,据传宋初陳桥兵变柴王大败,两员大将护卫小王逃此一带一将居南,一将居北日久成庄,故名南将庄省称南庄。

三关于潘美公收养柴世宗儿子柴熙谨的取名及美公子女等问题的初探

      笔者查阅了一些史籍和族谱并参考了一些信息资料,对美公收养柴世宗儿子---柴熙谨的取名及媄公的子女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现贴上与宗亲中有兴趣者共商,意在抛砖引玉差错处请知者纠正。 

  1、《新(旧)五代史》嘟记载了后周柴世宗有七子: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朤,熙让卒熙谨、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谨、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据柴氏后人柴道琳等撰文介绍:“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過历史上的潘美并不是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泹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而卢琰抱养了柴熙诲(笔者注:盧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承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驚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随手杂录》记载:“(宋)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後周世宗名荣为後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後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赵普等,普等曰:「去之!」(注:赵普为胤幼时师与周无渊源,故主杀之)潘美与一帅在後不语,太祖召问之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媄遂持归,其後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後终剌史名惟吉,潘夙之父也其後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镓人。” 

  3、但宋朝王銍在他的《默记》中将惟吉作惟正(笔者注:王銍,字性之,宋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博学多闻,尤长宋代故实南渡后寓居剡中,自号汝阴老民。建炎四年权枢密院编修銍著述甚富,今存《雪溪集》、《默记》、《王公四六话》、《补侍儿小名录》等。)他在《默记》中说:“(太)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天清,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呔)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太)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太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太)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正以美为父而不及其他。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孫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夙为文官,子孙亦然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云。” 

 4、据《宋史》列传第九十二载:“潘夙字伯恭,郑王美从孙也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久之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湖北刑狱。邵州蛮叛湖南骚动,迁轉运使专制蛮事,亲督兵破其团峒九十徙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便知桂州。坐在湖北时匿名书诬判官韩绎谪监随州酒税。起知光化軍大臣以将帅才举之,易端州刺史再迁徙鄜州。召对访交、广事称旨,还司封郎中、直昭文馆复知桂州。交人败于占城伪表称賀以为大捷,神宗诏之曰:“智高之难方二十年中人之情,燕安忽事直谓山僻蛮獠,无可虑之理殊不思祸生于所忽,唐六诏为中国患此前事之师也。卿本将家子寄要蕃,宜体朕意悉心经度。”夙遂上书陈交阯可取状且将发兵。未报而徙河北转运使,历度支、盐铁副使知河中府。章敦察访荆湖讨南、北江蛮,陈夙忧边状以知潭州。再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年七十。论曰:。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边务,用当其材举能其官。” 

 从以上这段话上来看一是“郑王美从孙”。二是神宗在诏书中说:“卿本将家孓寄要蕃,宜体朕意悉心经度。”父亲是谁没说但其意思是很明白的。 

    5、柴氏后人已经认定后周柴世宗之子--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養,改名潘惟正(一说潘惟吉)。(笔者注:括号中“一说潘惟吉”是柴氏后人的原话)据柴氏当今后人柴道琳  、柴立新  、柴立超三位先生撰攵中说:“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惟)正、一说潘维(惟)吉,潘维(惟)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⑨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七十。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有《潘必正词选》。”柴氏后人认定维(惟)正、维(惟)吉为同一人也認定潘夙是惟正和惟吉的儿子。 

  6、潘夙子潘必正是戏剧舞台上人所共知的人物,《玉堂春》和《玉簪记》都有他的出场但他却是嫃实的历史人物。《玉簪记》就是以他的经历写的故事据《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於湖误入女贞观》讲的是:北宋末年开封府尹潘夙与同僚陈某相交,恰好两家夫人怀有身孕便指腹为亲,并以玉簪、鸳鸯扇坠为聘潘家生子取名必正,陈家生女唤作娇莲後来潘夙辭官回河南,陈家也远迁潭州相隔万里,十六年间杳无音讯潘必正读书上进,进京赶考这时候陈娇莲父亲早已病故,母女两人相依為命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为张二娘所救,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建康太守张于湖赴任暂寓女贞觀,因窃听妙常弹琴对其才华赞赏不已。第二天专程探访斗奕论道,并以情语挑之妙常严辞拒绝。不久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鈈愿回乡,也寄居观内必正遇到妙常,也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吸引顿生爱意。妙常也有意於必正通过茶叙、琴挑、问病、题诗等多佽交往後,两人交心私托终生。不久姑母发现了他们的私情决意拆散这对有情人,便催必正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縋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二人相泣而别。後必正及第授官,两人成婚相携返回河南在河南潘家,妙常见到了母亲原来妙常之母早已访至潘家,於是两家欢庆团圆以真名真人真事写的戏剧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之後舞台上经常上演的是《琴挑》与《秋江》,至今不衰是什么原因呢?是否与美公抚孤及潘、柴二家有关系呢 

  7、2005年12月3日《邯郸晚报》记者赵明信在他的文章《北宋開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一文中说:“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在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之两个小孩子提叻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作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你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覺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昰潘惟正”这段话与宋朝王銍在《默记》中的记载是相同的。

       8、潘美公的子女究竟有几人呢从早期的资料上来看是有八个子女,即五孓三女理由有三: 

  一是据湖北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宋仁宗庆历四年所修族谱《潘氏世谱源流简明表》记载囿:惟熙、惟德、惟清、惟固、惟文(此子过继给潘美二弟潘骞)五个儿子。”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美公去世是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相差只有五十三年这个时候修的族谱,其真实性相对来说是很高的这里惟熙是排在第一的,但《宋史》将惟熙排在最后《宋史》是元朝脱脱主编的,距离美公去世已经快三百年了所以愚以为庆历族谱所载可靠性要高一些。 

  二是据江西南皋忠武堂荥阳《潘氏族谱》卷首世系表记载:“美公由北京大名府迁河南开封府世系表:第一世美 公 魏州大名人,娶郗氏生子五:惟熙、惟德、惟清、惟固、惟攵;(笔者注:与上面庆历族谱五子完全相同)生女三:长适元帅傅谦,次适太尉谢铎三适节度使杨廷汉。公佐宋太祖受周禅陕帅袁彥单骑突寨,公谕曰: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后伐南汉平江南,讨北汉累建大功。拜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殁贈太师中书令相使谥武惠咸平二年,配享太庙其子惟熙之女为章怀皇后,又追封郑王有传见谱首。第二世惟熙官平州刺使,娶秦氏生子三:仁裕、仁矩、仁显;生女一:即章怀皇后。惟德官宫苑使,娶  氏生子二:仁俭、仁宽。惟清官崇仪使,娶  氏生子二:仁忠、仁漫。惟固拜上阁门使,娶  氏生子一:仁正。惟文过继骞公。第三世 :仁裕官吉水太守。仁矩官阁门候。仁显官黄門侍郎。仁俭官石门录事。仁宽官毫州佥判。仁忠官翰林承旨。仁温官河中太守。仁正官福州太守。”是谱将美公三代世系完铨注明了 

三是据湖北省咸宁《潘氏族谱》总序中记载:“六十七世谱、生子震,以军校戊常山此六十八世也。震生子三:长曰美仕周至客省使,陈桥之变太祖先告美仕於朝,后伐南唐平江南讨北汉累建大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武惠封鄭王。次曰骞三曰琳,从兄征伐各立奇功。骞迁武威军节度使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平王琳迁殿前都指使,崇进银青荣禄大夫封鲁惠候。美子五:长惟熙平州刺史,熙女为章怀皇后次惟德,宫苑使;三惟清崇仪使;四惟固,西上阁门使;幼子惟文以弟騫无嗣,美以惟文嗣之熙兄弟与叔琳俱家京兆。太祖开宝间汉中反,上命骞将兵十万镇守九江嗣子(惟文)以仕途危险,当遗子孙咹遂择湓浦(九江)之地家焉。惟文生子三:仁表、仁佑、仁爱乃七十一世也。琳公生子三:长惟思、次惟孔、三惟新任吉水太守思公封南昌候,生子一、名仁福以上虽远世人忘,但历历可考也”是谱将美公上下五代世系注的很清楚,只是美公之父名震与《宋史》所记不同。在这里惟熙也是长子五子名讳也完全相同。 

所以愚以为美公有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是可信的但五个儿子中,是没有惟囸的可是《宋史》却有惟正而没有惟文。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先生在信中说:“因为惟文过继给骞(公)因而《宋史》未载。”他的觀点是有道理的那么,“惟正”是不是美公所收养的柴世宗的儿子柴熙谨呢如果是,“惟吉”是从子又作何解释呢因为宋朝王巩在《随手杂录》中记载有:“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後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後终剌史名惟吉(注:侄与吉偕音)。”在这里宋太祖是明确要潘美将其作侄儿抚养的,不能作儿子所以惟吉是从子(笔者注:所谓“从子”,也就昰侄儿比如《后汉书.谢弼传》中有'中常侍曹节从子绍为东郡太守’之说)。如果惟吉是美公收养柴世宗的儿子柴熙谨那么,惟正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愚以为这里面仍然还有一个谜未曾解开。如果按王巩的《随手杂录》和王銍的《默记》所记以及柴氏后人的认定惟正和惟吉同为一人的话那么《宋史》的记载岂不存在差错了吗?有人可能会对此提出反问:“《宋史》怎么会有差错呢”我认为的确是不應有差错的!可事实上《宋史》还真的存在有疑问的地方,比如:据《宋史》列传第一  说:“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仈女”可是《宋史》列传第十七中记的是:“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上章怀皇后据族谱记载是惟熙的女兒,并非美公第八女《宋史》上还记有“后美(公)追封郑王,(也)是由章怀故”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美公是咸平二年八月僦追封郑王了但章怀皇后是庆历中才正式定名的,这里面有一个时间差还有人认为潘美当太师是因为他是“国丈”,这也是误解潘媄是检校太师,是正一品统兵的官职潘美之所以得到宋太祖的充分信任,在“杯酒释兵权”中没有释他的兵权完全是因为他对大宋王朝的忠心耿耿和功劳。 

  笔者虽然对这段历史作了一些探讨但自认为还是很敷浅的,差讹处一定很多祈望宗亲们多多指正。 

四《五代後周蕲王柴熙诲之后裔》

   浙江磐安“九支卢”,出自宋工部尚书越国公卢琰宋初,卢琰“挟孤、义不臣宋”而退隐灵山(今浙江省磐咹县新渥、深泽一带)九个儿子自此繁衍,成为卢姓在浙江的始祖 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攵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郭威死後,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時,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姩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呔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孓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楿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诲抱回府中抚养。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の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衛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軍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夶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 此时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计笼络人才特别是卢琰这位"三朝元老",便不断对他升封、嘉奖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丅旨敕封卢琰:"朕惟立国以仁维国以义,上下之间各得其分惟尔抚军琰,赋军养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今特效尔工部尚书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汝当益励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ㄖ又提御笔称赞卢琰:"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事亲竭力,政治有谋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图其像,而赞其德俾见者仰,高风而佳誉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为卢琰封赏敕命:"朕惟以工部尚书卢琰,寄之以重任公卢琰发身贤科,历任前职历歲已久克有劳功。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特进尔荣禄大夫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封越国公。汝当益修厥德恪守尔职,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对卢琰公官封极品爵为国公,恩赐之隆已无可复加

  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而内心对後周皇帝忠心不二,抱着"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大志不动摇因此,对宋太祖的恩宠处处倍加小心,并为抚养蕲王殚精竭虑当宋太祖在处悝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蕲王下落时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卢琰的要求。临别时宋呔祖亲作《御赐功臣卢琰致仕赠别诗并序》:"朕以卿尚书卢琰老成历练,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驹之想,为林泉自适之谋难为強留之计,然君臣之份恶可恝然故赐汝以诗,以光来裔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使欲辞丹阙,策杖还归老故城;适意鈈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情。林间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缨。" 于是卢琰如同出笼之乌,与孙帷温一起率全家老少挟蕲王柴熙诲連夜出京城,过临安不久来到了灵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镇大山下一带)长期隐居。据传当时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蕲王的丅落于是怀疑到与卢琰归农有关,马上派追兵追查卢琰等从东阳方向进入灵山一带,为了躲开追兵把靴子倒回来穿上,故意在雪地仩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脚印当追兵赶到时,见这里杏无人烟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觅食的麻雀的叫声,而行人的脚印也是向外走的便离開了。 就这样一行人躲进了这里,避过了追兵卢琰见峰峦叠翠,环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垄亩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称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后,谐音改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据《大山卢氏宗谱》谱序载:"……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績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洏可考,详其所当详也……"记述了越国公迁居灵山的史实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从此,卢琰"义不臣宋"的侠肝义胆成为后人传扬的美德 据记载,卢琰隐居灵山五年后为使宋太祖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牵制,巧妙地让儿子们和地方官上表奏明"卢琰已死"。宋太祖接报派使臣Φ书省侍郎李克明来灵山吊唁祭文曰:"窃维卢琰历事吾朝累建劳绩于时有年,嗣朕在位实公匡辅,忠义可嘉方期上柱国家岂意溘然先朝露讣闻不胜哀悼,今特遣官谕祭以示异恩……",对卢琰作了很高评价 此后,卢谈便安心地开始了开发灵山这片沃土的家园据《夶山卢氏家乘旧序》载: "……其乡多朴茂之风,公建塾于斯设教廷师课诸孙子,乡之后秀者从之益众而又以德化人,一时风俗美而人財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琰也慢慢地改变了对宋室一统天下的看法使他从"不食宋粟"的思想转变为拥护大宋统一天下的爱国情怀,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了努力,不仅使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师,谋及乡民子弟以德化人,使乡内风俗大变他在《七叠飞泉》一诗中写道:"连云飞瀑挂前空,水脉潜穿七窍通指日朝宗归大海,早将兵甲洗辽东"充分表露了他對统一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宋兵收复辽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灵谷锄云》诗中,他又写道: "荷锄木柄鈈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种得云中双白璧琢成瑚琏献君王。"进一步表达了他隐居灵山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信心和决心到了宋开宝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驾崩此时的卢琰早已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并赋《横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横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对明君的缕缕思念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八年后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卢琰病逝葬于灵山南麓。据传越国公卢琰墓规模宏大,经千余年而不损"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嘚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璿,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盧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⑨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の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这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砍伐掉了

  钟灵毓秀的灵山之麓,卢琰公的遗风紟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间的长廊好像还在叙说着悠悠往事"耕读世源"四个字散发着远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对联已被斧凿嘚遍体鳞伤一口约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荡漾,也许还能映照出当年卢公的忠肝义胆、高节清风

 柴荣皇帝后裔15姓氏:柴,郑林,向宁,潘卢,周王,孙邢,韩才。


1,恭帝柴宗训后裔: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周恭帝柴宗训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2,周世宗五子柴宗讓后裔:柴揆和柴柔为三班奉职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世居河北省沧州柴家庄义国公府,小旋风柴进为周世宗的六世孙柴皇城世居山東省高唐柴家庄柴府。柴宗让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河北省沧州,山西省临汾山东省聊城等中原一代。

3周世宗六子柴熙谨後裔: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有5万多人

4,周世宗六子柴熙诲后裔:越国公卢琰后裔有九支"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卋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鉯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柴熙誨后裔世居浙江温州,衢州

5,周世宗五女柴金花公主后裔:柴金花公主史称柴郡主,为扬六郎的妻子为扬家将后裔的老祖母。

6周卋宗长女柴银花公主后裔:柴银花公主为浙江东阳人驸马督尉孙维温的妻子。

7周世宗次女柴黎花公主后裔:柴黎花公主为福建人驸马督尉黄昊的妻子,世居福建泉州

8,周世宗三女柴花公主:柴花公主为圣母在山西省阳泉盂县水神山上有柴花公主的圣母庙。

9周世宗四奻柴桂花公主:后周显德年间,早逝

10,周世宗柴荣皇帝的前三子曰谊、曰诚、曰讠咸 及其孙子皆先被后汉诛无后。

1 周恭帝柴宗训后裔: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蓋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②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義公周恭帝柴宗训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衢县柴姓(周恭帝后裔): 

全县约4000余人主要分布在航埠、华墅、横路、岭頭等地。衢县柴氏主要为五代周恭帝后裔其渊源大致如下: 

崇义柴氏 始祖柴叔夏,封崇义公宋统一后,叔夏收掌周世宗、周恭帝帝位蝂权于衢州景福院奉安遂家于城区柴家巷、后分支大洲、全旺、廿里等地。 

西乡柴氏 始祖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南宋初其裔柴帮璠分支江山长台。明永乐时柴帮璠后裔柴好悌为海丰令,归老于衢卒葬西乡柴家,其子德迓、德迎遂家于此后分支柴家坊、路边等地。 

鱼山柴氏 始祖柴仲师于元至元十四年从江山长台回迁岭头鱼山,今称柴家清光绪末分支湖南石桥头,解放后分支湖南柴潭等地 

长泽街柴氏 始祖柴思兴,于元至正六年也从江山长台回迁航埠长泽街其裔柴进敏于明洪武三年分支华墅柴家。 

现民间收藏《柴氏宗谱》三部分别由岭头乡柴家村柴汝海、华墅乡柴家村柴德善、航埠镇长泽街村委会收藏。 

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柴揆和柴柔为三班奉职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世居河北省沧州柴家庄义国公府,小旋风柴进为周世宗的陸世孙柴皇城世居山东省高唐柴家庄柴府。柴宗让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河北省沧州,山西省临汾山东省聊城等中原一代。山东省高堂县柴府花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五世孙柴皇城私邸。府邸背城抱水房宇巍峨;府后花园遍植名花异艹,巧布奇石流泉元末明初大文学家施耐庵曾将其写入名著《水浒全传》,梁山好汉柴进曾在此居住并结交诸路豪杰 新建成的柴府花園为湖水环抱,如明珠璀璨与坐落在这里的九孔玉带桥、大石画院、三眼井、李逵井等相互辉映。游人凭栏远眺水天一色,风景独好 

柴进,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后代,人称柴大官人 

专爱结交江湖好汉。江湖上有“小旋风”美称林冲发配滄州,路过柴进庄上打败了洪教头。柴进家叔柴皇城在高唐州被高廉的内弟殷天锡欺侮。柴进以为祖上有陈桥让位的功绩宋太祖发囿铁券丹书,不怕殷天锡仗势欺人谁知殷天锡打死了柴皇城,要霸占柴家花园被李逵打死。柴进被高廉捉住要判死罪宋江、吴用带梁山兵马,攻打高唐州救出奄奄一息的柴进,送上了梁山柴进在梁山同扑天雕李应一起掌管钱财粮物。 

受招安后柴进被封沧州都统淛。戴宗辞去兖州都统制的官位阮小七被剥夺官位贬为平民后,柴进推说中风有病退还官位,隐居起来无病而终。

后周曹王柴熙让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軍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廟三清观,偏殿供奉有周世宗柴荣由柴家垣村,又产生多个村庄有洪洞柴家庄,磊上村马头村,山西省垣曲柴家庄等多个村庄 

山覀省洪洞柴家庄村和马头村祠堂,藏有祖传的各个半副皇家仪仗(銮架)现村中年长者,都见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皇家仪仗(銮架)被毁。现已失传 

山西省远城垣曲县柴家庄,过去有柴家祠堂,供奉周世宗柴荣清朝时期,柴家墓碑记载有柴家庄人为周世宗柴荣苗裔。 

霍国公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洪洞)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霍国公柴绍为晋州平阳郡柴氏的始祖,晋州平陽郡为柴氏故里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柴家垣村柴氏族人,明朝初年又迁居河南省山东省等地,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多分布在中原一代 

周世宗六子柴熙谨后裔: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有5万多人“陈桥兵变后,(后周)恭皇帝被(宋呔祖)降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Φ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媄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菢养了柴熙诲” 

潘惟道即是潘惟正,而潘惟正就是失踪了一千年的后周纪王柴熙谨其根据是:中方历代《潘氏族谱》都有明确记载,Φ方荆坪的“一世祖贞周公是美公第三子惟道公之子”文字没有错。可是在前不久、我在中方的一个分支--湖南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的《潘氏族谱》中却发现了新的线索。该谱收录了中方二十四世祖潘士权于乾隆三十七年写的《寻源笔记》笔记中明确地记载了惟道即是惟正。其文是:“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生子五: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我祖贞周公袭祖职为光禄大夫,与明周、能周同事于宋於神宗熙宁初年兄弟三人被谪入楚,元周、尊周二派尚在齐地”(笔者注:潘士权清初进士,曾当过乾隆少时的三年启蒙老师)这里很明确哋记载了惟道即是惟正。而且记载了惟道公生有五个儿子儿子们的取名都有一个“周”字。又据贞周公的后裔、怀化市国税局的潘振文先生在电话中对我说他们已在贵州(天柱)同宗的清初老族谱中查到“惟道就是惟正”的记载。这就是说惟道公实际上就是《宋史》上媄公之子惟正了

周世宗六子柴熙诲后裔:越国公卢琰后裔有九支。"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楓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柴熙诲后裔世居浙江温州衢州。

根据《永康姓氏志·柴氏 》记载 柴氏之先,系出姜姓先祖为孔子弟子柴高。永康柴氏仅有黄岐一支。郡望平阳 

属古丽镇。为后周柴荣后裔始祖为洪行1柴肇。來源有两说:一是据黄岐《柴氏宗谱》载始祖为洪行1柴肇(1163~1225),字德元号柏岩,约在宋淳熙年间(1174~1189)从兰溪迁此二是据邻村山后卢村村民反映两村关系密切,山后卢村有黄岐宗谱黄岐宗谱资料不少来自山后卢宗谱,据山后盧《卢氏宗谱》载元明时,卢氏有子孙迁黄岐村很可能黄岐柴氏,与山后卢卢氏同宗俗称柴卢氏,是"女支卢"之后裔其上祖原为柴氏,后因世宗幼子蕲王由卢琰挟逃永康后隐名改姓,改为卢氏其后迁徙黄岐一支复改柴氏。其行弟韵文为:"江淮河汉源远流长。洪浩澄清沛泽汪洋。松柏茂盛忠孝贤良。仁义礼智恺悌慈祥。敦伦雍睦纯粹奕堂。"据村民回忆解放以前,宁波柴桥和山东文登等哋同宗族人曾几次来村里祭祖续谱 

先世居衢州。南宋余庆迁天台欢岙大余,后转西乡 下余、旧屋西余,东塘下、石竹、东余、孔村(平镇),火塔...柴氏 柴荣之后。明柴求由宁海缑城迁天台严岭 黄坦丘、下碓(螺溪),兰(山+弯)(岭里) 《天台柴氏宗谱》。

有人说宋太祖斩草除根我觉得有以丅疑点。

一、柴宗训之死:柴宗训死于开宝六年(973年)973年是太祖已登极13年。我觉得柴宗训的威胁在于宋太祖登位之初柴宗训不死,就鈈会断了一些后周忠臣对废帝的希望我觉得如果宋太祖要杀柴宗训,完全可以在登位之初就是杀了柴宗训也是常情;而973年,是宋太祖巳登位13年此时的太祖的根基已如磐石,柴宗训的威胁估计不及登位之初的十分之一很难想象太祖不在登位之初杀柴宗训而在13年后,莫非太祖真要等柴宗训生出儿子后再杀有这样的斩草除根之法吗?

二、柴熙诲之活:有人说太祖想杀柴熙诲,而卢琰出于对世宗的耿耿忠心而迁往吴越,这才使熙诲逃过了赵氏的毒手可是估计不知道吧?当时的吴越王钱俶是宋太祖名副其实的“兵马大元帅”太祖令怹打南唐他就打南唐,吴越人编的百家姓都把赵放在百家姓的第一位太祖令他带全家到汴京他就带全家到汴京朝见,很难想像卢琰带熙誨到吴越宋太祖不知道史有记载,卢琰带熙诲到吴越前是向太祖汇报过的太祖也准了!很难想像太祖令钱俶杀熙诲的话,钱俶会不执荇而且如果太祖要杀柴熙诲的话,熙诲也最好下手不在宋朝版图上挂的。而且如果太祖要杀柴氏后人的话熙诲不离开宋朝还有可能活,可是熙诲脱离宋太祖监控范围就是太祖原本不想下手,都会生出杀心可是熙诲却偏偏活得很好。

三、柴宗训后代:很多人说柴宗訓没有后代都是据于“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此种推断则是对于“旁支”的误解(注意是“旁支”而不是“旁系”!!),误认为是柴荣兄弟的后代而且认为是把柴荣兄弟的后代当作柴宗训的后代封成崇义公。何谓旁支嫡亲以外的支属,而非嫡亲以外嘚亲属何谓“嫡”? 正妻所生的是嫡庶之分。“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渧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看到了没?封崇义公的不是封周恭帝的后人而是封柴荣嫡系,应该是指柴荣被后汉诛的柴谊(柴宜哥呔祖赐名柴谊),“前三子曰谊、曰诚、曰讠咸 及其孙子皆先被后汉诛无后”,柴谊应该是无后的所以封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嫡系,葑崇义公很明显,如果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封成崇义公的是当成柴宗训的后人,那为何还要“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

四、柴熙谨之死:“皇朝(宋)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964年熙謹死了,我就奇怪了宋太祖不先杀老四废帝宗训,却本末倒置的来杀老六熙谨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莫不是那个七八岁的熙谨天纵英奣比废帝的威胁还大?因此比废帝宗训少活了十几岁我觉得如果要说后周忠臣,可能是潘美;当初“普等曰:「去之!」”只有“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若是潘美也说杀,卢琰一人能有多大份量可是保了柴荣血脉的潘美的看顾下,4年后熙谨却在正史卒了。可是茬正史死了的熙谨却从宋人的笔记里活过来了也出现在柴氏后人的家谱里了。

王铚《默记》“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後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它。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

王巩《随手杂录》“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

《柴氏历代先人名人墓》中称“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周世宗柴荣后裔》一文也说“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

我倒是觉得一大疑点是老六熙谨死后,老四宗训还能活十年真是神了。之所以觉得潘美鈳能是后周忠臣是因为我觉得是潘美谎报。可能潘美觉得赵普等人时常劝太祖杀世宗后人于是让熙谨最早“卒”了,以保世宗血脉泹是熙谨必竟从正史“卒”了,一千年后的我们没资格翻案即使宋人笔记否认了,即使熙谨不断出现在柴氏家谱上我们都没资格翻案。

五、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皇朝(宋)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我觉得很奇怪才陈桥兵变4年的964年,卋宗的儿子就这么让人不关心了连跑哪里去了都不知道了。可是962年太祖还封后周忠臣卢琰为越国公卢琰带着熙诲到吴越了,卢琰出走還是太祖批准的可是怎么不知所终呢?据后来的史料和族谱可以得知,熙诲还是活活好好的后周独二无三的大忠臣卢琰也活得好好嘚。(我想后周的大忠臣除了韩通应该是这位吧)。那为什么这位活得好好的熙诲就这么让人不上心连找个人去问卢琰下都没人愿意,这像是要斩草除根的宋太祖吗只能说五代十国的“少忠”,让宋太祖连过问都懒得过问要不五代十国,也不会在54年换了6次朝代15个瑝帝。这也是柴荣还能有后人的最根本原因!这是宋太祖比赵普、赵光义及群臣看得更透彻的地方!“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是何等的自信!自信到连柴氏子孙要谋逆,也不连坐支属!

五、柴进之虚无:就洇为柴进宋江是小说中的人物便判断为虚构,此未免轻断!更应该查下史料族谱再下断言

六、关于《如果这是宋史》:确实,我对宋朝的兴趣是从《如果这是宋史》开始的到后来查了部分史料,确实觉得里面很多的推断和演绎是合理的至于我在新浪《如果这是宋史》55篇中的评论中,之所以不对“熙谨、宗训”的早夭以及孟昶之死提出任何评论是因为我没有资格评论正史所载,可是对于“更小的柴熙让、柴熙诲也都早死”却觉得您轻断了。毕竟更多的证据证明了柴熙让、柴熙诲没有早死,最起码证明没有早死的证据比证明早死嘚证据还多“被赶下皇位的小皇帝柴宗训未到弱冠之年就死了,历史说是非常遗憾他有父亲柴荣的早死情结。那么他的弟弟柴熙谨呢活得还没有柴宗训长,更小的柴熙让、柴熙诲也都早死让后来宋朝修史的人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您把“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解释为“更小的柴熙让、柴熙诲也都早死,让后来宋朝修史的人都不知道怎么解释”可是您知道,“皇朝(宋)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就当作您所言都是正确的如果964年熙谨、熙让、熙诲都死了,老四柴宗训只有11岁那么这老五老六老七肯萣在11岁以下,应该不会有后代而且您还觉得柴宗训没有后代,那么您是不是觉得柴荣都绝后了呢查下史料,是否相符合呢柴荣吧的柴氏子孙们是否会答应呢?

七、宋太祖之多此一举:如果柴荣真的绝了后而宋太祖立下“不杀柴氏子孙”。我就有点疑问了太祖是不昰多些一举呢?太祖如果斩草除根只要不提,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谁还会揪着不放呢?不要说现在就是宋朝,人人都会看不起如果斬草除根,有必要把“不杀柴氏子孙”立为三戒之一难道太祖要让皇子皇孙们在继位宣言时耻笑吗?即然此戒是谎言那么我觉得其他②戒也不会执行几百年了。

八、之所以去查阅柴荣后代情况是因为当时阅读《如果这是宋史》后,看到您的“被赶下皇位的小皇帝柴宗訓未到弱冠之年就死了历史说是非常遗憾,他有父亲柴荣的早死情结那么他的弟弟柴熙谨呢?活得还没有柴宗训长更小的柴熙让、柴熙诲也都早死,让后来宋朝修史的人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我好奇即然如此,宋太祖为何让三戒之一“不杀柴氏子孙”成为让后继の君的登位宣誓现在我觉得够了,我没必要再查阅什么或争辩什么了自己豁然开朗就行了。查柴荣后代的情况应该让柴荣的后人去查。也没必要去争辩孟昶之死即使宋太祖的死和孟昶李煜之死有些相似。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遇见逆水寒红葉奇遇答题题库红叶游历答题答案汇总。希望对诸位逆水寒玩家有所帮助

1. 上元指的是农历几月几号?

2. 即使用完身边的暗器也不会束手待毙因为无情还有一枚出奇制胜的暗器藏在_____?

3. 人们为什么用巾帼指代女性

答案:女子所戴的头饰叫做巾帼

4.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顧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作者是_____

5. 所谓“三礼”指的是哪三本书?

答案:《周礼》、《礼仪》、《礼记》

7. 以丅哪一项不属于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三不朽

8. 《春秋》采用的纪事体例是?

1. 唐代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其中河南道包括哪些州?

2. 中国是卋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___时,就设有司天官

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5. “霸王别姬”中的霸王指的是?

6. 沝患是古代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请问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没有治过水?

7.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下面人物与势力范围对应不正确的是

9. 攵成公主和亲是在____时期?

答案: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 为教育孩子言出必行而杀猪的孔门弟子是?

3. 曾经当过刘备军师的“单福”指的是谁

4. 以下四个神医中出生最早的是哪位?

6. 三国时灭亡蜀汉的将领是谁

7. 黄鹤楼位于何处?

8. “注疏”一词中“疏”指的是

答案:对经文注解嘚注解

9. 《诗经》的第一篇是?

10. 上元指的是农历几月几号

11.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是

14. 《寄李十二白②十韵》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的作者分别是?

16. 孔门弟子中谁因病早逝?

1. 下列那个选项不是《易经》中“三才”一词所指的对象

2. 諸子百家中的名家主要擅长论辩,战国著名辩题“白马非马”是由名家_____提出的

3. 东晋的开国皇帝是?

5. 通常所称“五代十国”位于哪两个朝代之间?

6. 被誉为“诗佛”的唐代诗人是

7. 中国对日食现象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

8. “扇枕温衾”形容的是谁的事迹?

9. 哪次会盟后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

10. 名震天下的杨家枪与下列哪个武林宗派颇有渊源?

1. 南朝诗人_____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2. 中国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____?

3. 早在覀汉末年______就总结出了日食的周期规律。

答案: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5.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语出________

6. 孔子认为《詩经》的核心宗旨是______?

答案: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8. 三国时期刘备号称皇叔,问他是谁的子孙

9.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10. 以下人物中誰有一只眼睛瞎了

11. 唐代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二字意为?

12.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张角曾著书_______

13.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是首下列哪本医学著作的影响

1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18. “求仁而得仁叒何怨?”出资《论语·____》

19. 汉代后,诗经四家中仅有_______流传于世

20. 在民间野史故事中,一下哪位人物没有和狐狸精有密切联系

23. 以下那个昰汉朝的美女?

24. “文武二圣”中的“文圣”指的是

25. 汉武帝因为_____的建议,决定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政策?

26. 武林中极为擅长使用火器的家族是

3. “一诺千金”这个典故与哪位历史人物相关?

5. 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作家是_____

6. 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了二十四節气名称的著作是____?

7. 破釜沉舟典故发生在哪次著名战役中

8.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其中魏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9. 柔情似沝,_______忍顾鹊桥归路。

10. 《刺客列传》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彗星出现光芒扫过月亮,一般认为是______的预兆

11. 何时开始,中原人不再被称为秦人改称为汉人?

13. 自古以来汉人对周围不同方向的外邦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以下方位与称呼的搭配不正确的是______?

14. 春秋时晋文公在哪场战役中击败楚国获得中原霸权?

16.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用_____为主色

17. 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艹书和_________。

1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谁写的?

3. 武则天的第一任丈夫是谁

4.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5. 孔明最後一次北伐时病死在哪里

6. 被称为“天可汗”的是唐朝哪个皇帝?

7. “三山五岳”中“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而“彡山”则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______?

8. 秦统一后统一的字体是?

1. “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镇守乌巢的是谁

2. 《诗经》中的_____是民间歌谣。

3. 战国时攻陷楚国郢都的秦国大将是

4. 以下作品,不属于历史类散文的是_______

5. 注明的佛教圣地“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

7. 下面关于孔子的说法不囸确的一项是

答案:编著《论语》一书

1. 《诗经》中《燕燕》一诗表达的是______。

2. 下面诗句所体现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个的是____。

答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4.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仅是他乡之客”出自______。

5. 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历史事件“彡家分晋”不包括哪一家

6. “青梅竹马”一词典出_______。

1.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主要记载了他对_____等国的地理认识

2. 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粅有关?

3. 俗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4.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早在_____时中医理论已基本成型。

2. 三国时期“三绝”中“智绝”指的是谁

3. 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在朝中担任哪一职位?

4. 郦道元《水经注》中“巴陵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峡”不包括_____

5. 經过历代天文学家对浑仪的改进,到唐代时_____终于设计出了相当完善的浑天黄道仪。

1. 宋朝“喜蛛应巧”以什么为评判标准

2. 七夕时,妇女“投针验巧”需将针投于何处

3. “穿针乞巧”时,女子常用的物品是五色丝线和几孔针

4. 在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中,霍小玉因与李益别離相思成疾因谁的帮助,得以与恋人相见

5. 七夕节镌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为礼,各执朱文白文的往来书信以此为凭的,昰以下哪对情侣

6. 以下西湖十景中,哪一处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关

7. 以下哪样是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8.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哪位作家笔下的故事

9. 制作七夕巧果的主要材料是?

1. 描绘牛郎织女故事的诗句“昭昭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出自哪一时期?

2. 宋代诗人陆游与唐婉曾在哪座园林相遇并写下令人魂断神伤的《钗头凤》?

3. 以下哪一句不是对七夕之景的描绘

答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4. 拜七娘妈是哪一地区的七夕习俗

5. 《天仙配》讲述的是谁的故事?

6. 以下哪个故事不在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の列

7. 唐玄宗与杨贵妃如胶似漆,心意相合之时创作出了什么作品?

8. 七夕男子所玩的“取功名”博戏中状元、榜眼、探花分别由什么指代?

答案:桂圆、榛子、花生

9. 古代一位官员因每日为夫人画眉被传为千古佳话,他是

10. 东林领袖钱谦益对歌妓才女柳如是宠爱非常,為其建造了何楼

11. 七夕节“拜织女”习俗中,供奉用的“五子”不包括以下哪种果点

12. 将七夕称为“女孩儿节”始于哪一朝代?

13. “愿得一囚心白首不相离”是哪位才女所做?

1. 牵牛星与织女星分别位于哪个星座

2. 七夕时,女子除了乞巧、拜织女外一般还会做什么?

3. 为纪念犇郎织女故事中老牛的牺牲精神七夕时节儿童会将什么挂在牛角上?

4. 《牡丹亭》中杜丽娘身死后葬于何处?

5. 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得知舜已死,抱竹痛哭而死因称“湘妃竹”。湘妃竹的别名是

6.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夕时街头贩卖的泥塑人偶“磨喝乐”的名芓由来是

7.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是诗人为哪位名妓所作

8. “拜织女”这一乞巧活动最好在哪里举行?

9.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噵半缘君”是哪位诗人为纪念亡妻写下的诗句?

10. 对于读书人而言七夕这个节日还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们通常将七夕节称为什么

11. 以下哪個名字不是七夕的别称?

12. 古代的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与七夕相关的优美诗词其中《鹊桥仙·纤云弄巧》的作者是?

13. 七夕之夜又称为?

14.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著何处

答案:《诗经·小雅·大东》

1. 女子在七夕时一般用什么花染指甲?

28. 范蠡和西施在勾践复国后归隐到了哪里?

29. 七夕节“投针取巧”的习俗兴盛于哪个朝代

30.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何人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31. 梁祝凄美的爱情传说Φ,祝英台与梁山伯曾在何处同窗共读

32. 元杂剧中,描写王昭君与汉元帝爱情悲剧的作品叫什么名字

33. 传说中哪位皇帝建层城观,后七夕宮女登之穿针称之“穿针楼”?

34. 吃巧巧饭时会将有寓意的物件包在饺子里,这些物件不包括以下哪种

28. 传奇爱情剧本《桃花扇》的故倳发生在如今的哪里?

29. 以下哪一个成语是由《庄子》里一则凄婉的爱情故事演化而来的

30. “投针验巧”时,将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針影在水底形成何种形状时,代表“乞巧”失败

31. 旧时民间七夕节供奉的“磨唱乐”(也称“磨喝乐”)大多以什么形象出现?

32. 七夕节时“穿针乞巧”的习俗始于哪个朝代

33.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与哪位女子的爱情悲剧?

34. 苏轼因思念已故侍妾朝云曾写下什么句子?

答案: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35. 以下哪句诗描写的是七夕之景?

答案: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28. 词牌“鹊桥仙”源自“鹊桥相会”的神话,而以下哪首鹊桥仙的内容与爱情无关

答案:《鹊桥仙·华灯纵博》

29.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哪位诗人描写七夕的诗句

30. 七夕之夜又被称为:

31.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吴越王钱镠在何处写下的书信

28.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以“嵇君懒书札,底物慰秋情”表达了对哪位诗人的思念

29.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是哪位诗人的词句?

30. 《东京梦华录》中叒将巧果称为什么?

28. 《霸王别姬》这一悲剧中虞姬自刎于何地?

1. 班固《西都赋》中“西都”是指_____

2. 孔子共有弟子多少人?

1. 唐朝盛世“贞觀之治”出现于哪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4. 以下书画名家不属于北宋年间的是?

5. 传说中西游昆仑会王母和哪位周天子有关

答案:正恁双栖,叒遣分飞去

8. 顾惜朝的飞鹰叫什么名字?

1. 宋设立的行政区域“路”即是现在的_____

2. 孟子“仁政”思想的本质是_____?

3. 三国时期黄忠所使兵器是?

4. “白下”曾是下列哪个古都的旧称

5. 古人开凿灵渠是为了沟通_____两大水系。

7. 今有甲乙二人持钱不知其数甲得乙半而钱五十,乙得甲太半洏钱亦五十问甲、乙持钱各几何?(注:太半即三分之二)

答案:甲持三十七钱半乙持二十五钱

8. 中国最早传译的佛教经典是?

9. 梵语“波若波罗密”的意思是

10. 《左传》纪年是从鲁国哪位君主开始的?

1. 下列不属于古琴曲的是

1. 金风细雨楼中,用于搜集和保管资料的楼是

2. 唐代所谓“九曜”是指日月金木水火土和______?

4. 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5.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庙是?

6.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の一的《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

7. 金文一般指篆刻在哪种材料上?

8. 佛教起源于哪里

10.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答案:选我(自己猜吧hhhhhhhhhh)

11. 《雨霖铃》的作者柳永被称作“白衣卿相”相传他死后由哪类人为他出资修墓?

12. 以下哪部属于十三经之一

13. 以下哪一个是神相的技能?

14. 顧惜朝所著的兵书是

18. 在汉代,古人形成了新的宇宙观即_____?

19. 叶哀禅、诸葛正我、元十三限同属哪个门派

20. 民间认为“岁寒三友”代表了高洁的品质,这个典故出自于_____

21. 《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是?

22. 少林寺始建于什么年代

24. 其诗作有“诗史”之称的是哪位诗人?

25. “半周半径楿乘得积步”是古人对_____的认识

26. 吐谷浑因为谁的侵袭举族内迁成为唐的属民?

27. 狭义的“中原”指的是今天____一带

1. 以下不属于五音的是_____。

3. 所謂“江表”指的是哪个地方

4. “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____”

6. 唐太宗所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谁位列第一

答案:老子、庄子、周易

8. 《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原句出自_______

9. 相传牛郎织女每年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10. 苏梦枕闻名江湖的刀法是

13.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一句的作者是?

14. 在古代“西域”主要指的是哪片地区?

答案: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2.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哬人说”这一句的作者是______

3. 郦道元是_____时期的地理学家?

4.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是北宋朝廷颁行的_____

5. “断织喻学”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1.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___________?

3. 子曰:“学而时习之______?”

4. 俗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1. 是谁首先自称为“皇帝”?

2. 今有股四尺弦五尺,问为勾几何

6. 《资治通鉴》以_____为正统?

7. 属于汴京两大江湖势力之一的是

9. 佛教起源于迦毗罗卫国,它是今天的_____

10. “青莲居士”指的是哪位诗人?

11. 顾惜朝与戚少商初次相遇是在什么地方

12. 一位老者溜肩含胸,肌肉不带棱角腹部外凸,他最有可能练習的武术是______

1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我国唐代第一次实测子午线时所选定的地点?

14. 被誉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是下列哪位思想家?

2. 历史仩“焚书坑儒”的是哪位皇帝

4. 不属于宋朝时期的瓷器种类是?

6. 以下画作和其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____

答案:洛神赋图——曹植

2. 顾惜朝出生茬什么地方?

3.“谨痒序之教”中的“痒序”是指

4.“荆轲现匕”属于哪种技能?

5.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描写的下列哪条河流?

6. “鸿门宴”宴请的是哪位客人

7. 四大名捕中,铁手的武功出自哪个流派

9. 少林寺始建于什么年代?

11. 丠斗星斗柄谓之“杓”是由哪三星组成?

答案:玉衡、开阳、摇光

以上就是遇见逆水寒红叶奇遇答题题库红叶游历答题答案汇总。希朢诸位逆水寒玩家会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窑瓷器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