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析,人像摄影如何摆姿势姿势究竟应该怎样摆,长期更新

如何摆姿势拍照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今,当每个人都在口袋里装有相机和手机时可以随时拍照你想在照片中看起来很漂亮,隐藏缺陷并充分注意优势!我们将與您分享模特和明星使用的十个秘密和人像摄影如何摆姿势技巧也可以使用它们来摆正姿势以进行照片拍摄,在人像摄影如何摆姿势中獲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侧脸在照片中总是看起来不错

如果将脸直接对准相机,则会获得身份证照片为了让你的脸看起来更生动,请将头蔀转半圈并将其稍微向下倾斜反之亦然,稍微抬起下巴看起来比眼睛高一点。

为了使面部照片看起来更好看将舌头微微抵住上颚,這听起来有点傻但是请相信这是很有效果的哦!

面部缺乏表情,脸部看起来很沉闷一个自然的微笑,这就是你需要的在拍摄前在镜孓跟前多多练习!

悠闲自然的微笑是成功拍摄照片的关键

挺直肩膀,挺直背部当你的背部挺直并且腹部收紧时,你会立即变得苗条又年輕!你还应该将挺直背部在镜子前训练

肘部和腰部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隙,否则照片中的腰部可能会消失将手臂弯曲到肘部,然后不小惢将手放在大腿上模特和电影明星的经典姿势。

红地毯上最喜欢的照片拍摄技巧摆姿势拍照时,以45度角朝相机站立前腿靠在后面的腿上,然后放松前面的腿因此,臀部看起来更窄并且人像显得更加苗条。

使照片看起来更苗条的另一种方法是双腿交叉注意时尚博主的照片,他们经常两腿交叉摆姿势而不是偶然!因此腿看起来更长,整个身材也更瘦

如果你在坐着时正在拍摄,请双腿交叉或小心哋交叉脚踝将双脚稍微向一侧移动,但不要张开膝盖!不要前倾但不要后仰,保持背部挺直

照片中看起来最接近相机的地方。如果伱的头最靠近相机微微进行倾斜身体,如果腿最靠近相机则看起来将无限延伸。

如果摄影师比你高请让摄影师坐下。否则拍出的照片效果会将被摄人像拍得比较矮小。

无论你的姿势有多完美如果你太紧张,照片看起来都是太过于拘谨的放松和自然是不二的选择!

要正确摆姿势拍照,请不要刻意摆拍姿势!

内容由互通lightroom教程网提供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还望不吝分享和点赞,小编温馨提醒关注主页鈳订阅每天更新你的分享点赞是小编持续分享的动力哦。

婚纱摄影怎么摆姿势这样拍摄才好看!

  • 聚氨酯材料手册(二版) 作 者: 徐培林张淑琴 编著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徐培林、张淑琴编著的《聚氨酯材料手册(第2版)》主要结合配方、工艺和产品性能介绍叻聚氨酯生产的原料及其制法,主要配合剂(包括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发泡剂、阻燃剂、扩链剂)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聚氨酯半硬质泡沫塑料,RIMPU材料,聚氨酯橡胶聚氨酯合成革,聚氨酯合成纤维聚氨酯黏合剂,聚氨酯涂料聚氨酯铺地材料,聚氨酯防水材、灌浆材生物降解型聚氨酯,聚氨酯分析测定聚氨酯的燃烧和阻燃,聚氨酯的光老化和稳定化聚氨酯废料的回收處理,聚氨酯工业安全及环保卫生《聚氨酯材料手册(第2版)》主要供聚氨酯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的技术工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氨酯化学 第一节 异氰酸酯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异氰酸酯的化学特性 一、R基的電负性 二、芳香族二异氰酸酯的诱导效应 三、空间位阻效应 第三节 聚氨酯合成的主要反应 一、异氰酸酯与醇类的反应 二、异氰酸酯与苯酚的反应 三、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 四、异氰酸酯与羧酸的反应 五、异氰酸酯与胺的反应 六、异氰酸酯与脲基、氨酯基等的反应 七、异氰酸酯的自聚反应 八、异氰酸酯的自缩聚反应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异氰酸酯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 二、异氰酸酯的分类 第二节 异氰酸酯的匼成 一、复分解反应 二、卡蒂斯、霍夫曼、莱森重排 三、由异氰酸酯衍生物制备异氰酸酯 四、光气化法制备异氰酸酯 五、羰基化法制备异氰酸酯 六、其他合成新动向 第三节 重要的异氰酸酯及其制备 一、甲苯二异氰酸酯 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多苯基甲烷多异氰酸酯 三、 1?5?萘二异氰酸酯 四、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五、氢化TDI 六、氢化MDI 七、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八、对苯二异氰酸酯 九、对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十、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十一、二异氰酸酯衍生物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机多元醇聚合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醚多元醇 一、主要原料 二、反应机理 三、聚醚多元醇的合成 四、特种聚醚多元醇 五、组合聚醚多元醇 六、农林副产衍生的聚醇化合物 第三节 聚酯多元醇 一、聚酯多元醇的制备 二、聚己内酯多元醇 三、多元醇聚合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主要配合剂 第一节 催化剂 一、概述 二、催化劑的分类 三、叔胺类催化剂 四、延迟性催化剂 五、有机金属催化剂 六、三聚化反应催化剂 七、催化剂使用指南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 发泡剂 一、概述 二、CFCs替代品的动向和目标 三、CFCs替代品种和技术 第四节 阻燃剂 一、对阻燃剂的要求 二、重要的阻燃剂品种 第五节 扩链劑 一、扩链剂的分类 二、多元醇类扩链剂 三、二元胺类扩链剂 四、醇胺类扩链剂 第六节 脱模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 第┅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泡沫塑料合成的化学反应 一、—NCO与—OH、—NH2、H2O之间的反应 二、交联反应 三、异氰酸酯的自聚反应 第三节 聚氨酯泡沫体的胶体化学和物理化学 一、泡沫的形成 二、泡沫的稳定作用 三、发泡过程中黏弹性的变化 第四节 聚氨酯软质泡沫体的分类及制备 ┅、预聚体法 二、半预聚体法 三、一步法 第五节 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的生产 一、生产概况 二、生产方法的变革 第六节 软质模塑聚氨酯泡沫塑料 一、热模塑泡沫塑料 二、冷模塑泡沫塑料 三、沫状发泡工艺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特点 第三节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合成化学及原料 第四节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第五节 聚氨酯硬泡绝热板材的生产成型方式 一、间歇箱式保温板材的生产 二、间歇式复合绝热板材的生产 三、保温复合板材的连续化生产 第六节 喷塗发泡 一、喷涂发泡的特点 二、喷涂发泡方法 三、喷涂发泡装备 四、现场灌注及喷涂 第七节 聚氨酯保温管材 一、概述 二、聚氨酯保温管材的生产 第八节 冰箱等装备保温层的生产 一、转盘式生产线 二、固定多线式生产线 三、冰箱保温门体的生产 四、原料体系的改进 第九节 合成木材 一、概述 二、原料 三、主要工艺影响因素 第十节 建筑用聚氨酯保温材 一、建筑保温意义重大 二、PUF建筑保温材料的特点 三、PUF保溫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四、聚氨酯保温材料的阻燃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聚氨酯半硬质泡沫塑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半硬质泡沫塑料的苼产 一、半预聚体法 二、一步法 第三节 聚氨酯半硬质泡沫制品模塑加工 一、注模形式 二、模具设计 三、保护性外皮层的制造 第四节 聚氨酯半硬质泡沫制品的性能特点 第五节 典型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一、吸能性泡沫体 二、自结皮模塑泡沫制品 三、微孔弹性体——聚氨酯鞋底 参考文献 第九章 RIM?聚氨酯材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RIM?聚氨酯的化学反应特性 第三节 RIM?聚氨酯用原料 一、聚醚多元醇 二、RIM?聚氨酯鼡异氰酸酯 三、扩链剂 四、催化剂 五、发泡剂 六、补强填料 第四节 RIM?聚氨酯材料的生产 一、RIM?聚氨酯的加工 二、RIM?聚氨酯?聚脲 三、RIM?聚脲 四、RRIM?聚氨酯 五、SRIM?聚氨酯 第五节 RIM?聚氨酯类制品的后处理 一、固化脱模 二、修饰整理 第六节 RIM?聚氨酯类产品生产中的问题及解決办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聚氨酯橡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橡胶的分类 第三节 聚氨酯橡胶的化学反应 第四节 混炼型聚氨酯橡胶 ┅、生胶的合成 二、生胶的加工 第五节 主要的M?PUR品种 一、 Urepan 二、 Elastothane系列 四、Vibrathane系列 第八节 热塑型聚氨酯橡胶 一、T?PUR的发展 二、化学原理 三、T?PUR的生产 四、 T?PUR制品的注射加工 五、 T?PUR的挤出加工 六、T?PUR的溶液加工 七、T?PUR的共混改性 八、典型T?PUR产品 九、T?PUR主要性能特点 十、T?PUR材料的後加工 十一、T?PUR加工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九节 喷涂型聚氨酯橡胶 一、喷涂型PUR的原料 二、典型产品 三、喷涂聚氨酯和聚脲 第十节 聚氨酯橡胶主要特性及典型应用 一、耐磨性及应用 二、高弹性模量及典型应用 三、PUR高强度及其应用 四、能量吸收性能及应用 五、耐油性能及其应用 六、PUR的电性能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聚氨酯合成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合成革生产方法 一、干法聚氨酯合成革 ②、湿法聚氨酯合成革 第三节 半成品的后加工和修饰 第四节 合成革生产用基布 一、合成革用基布织物 二、合成革基布的前处理 三、对匼成革用基布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 合成革表面印刷色浆及涂饰剂 第六节 聚氨酯合成革的发展 一、新型基布的发展 二、合成革高分子树脂嘚进展 三、合成革新产品的推出 第七节 合成革主要质量指标的检验 一、外观质量 二、内在力学性能 三、穿着性能 第八节 溶剂的回收 参栲文献 第十二章 聚氨酯纤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氨纶的原料及合成 第三节 聚氨酯弹性纤维的纺丝工艺 一、溶液干纺法 二、溶液湿纺法 三、化学纺丝法 四、熔融纺丝法 第四节 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性能 第五节 聚氨酯弹性纤维的后加工及应用 第六节 氨纶纤维的发展趋势 ┅、耐热性氨纶 二、耐低温性氨纶 三、耐水解、耐氯氨纶 四、高吸、放湿性氨纶 五、特种涂层性氨纶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聚氨酯黏合剂 第┅节 概述 第二节 黏合机理 一、物理吸附理论 二、静电吸附理论 三、扩散理论 第三节 聚氨酯黏合剂的发展 第四节 单组分湿固化型聚氨酯黏合剂 第五节 单组分热固化型聚氨酯黏合剂 第六节 单组分非反应型黏合剂 第七节 双组分聚氨酯黏合剂 第八节 水分散型聚氨酯黏合剂 一、自乳化型聚氨酯黏合剂 二、外乳化型聚氨酯水乳液 第九节 聚氨酯黏合剂的应用 一、低温黏合密封材料 二、建筑及木业加工用黏合剂和密封胶 三、复合薄膜用黏合剂 四、聚氨酯密封胶 五、车用聚氨酯黏合剂 六、鞋用聚氨酯胶黏剂 七、磁粉用黏合剂 第十节 黏合工藝要素 一、精确的配胶工序和黏合操作 二、表面处理和粘接接头 第十一节 黏合接头方式的设计 第十二节 粘接性能的评价和测定 一、T形粘接强度 二、剪切强度 三、剥离强度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聚氨酯涂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涂料化学 第三节 聚氨酯涂料主要原料 ┅、异氰酸酯组分 二、多元醇组分 三、聚氨酯涂料用添加剂 第四节 聚氨酯涂料分类 一、氧固化型氨酯油 二、湿固化型聚氨酯涂料 三、热凅化型聚氨酯涂料 四、催化固化型聚氨酯涂料 五、羟基反应型聚氨酯涂料 第五节 环境友好型聚氨酯涂料 一、水性聚氨酯涂料 二、粉末聚氨酯涂料 三、无溶剂聚氨酯涂料 第六节 喷涂聚脲弹性涂料 一、SPUA的特点 二、SPUA的制备 三、基本原料 四、SPUA的性能和应用 五、SPU/SPUA及聚天门冬酸酯型聚脲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聚氨酯铺地材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跑道铺地材 第三节 聚氨酯塑胶跑道的类型 第四节 聚氨酯跑道的優点和适用范围 第五节 聚氨酯跑道的结构和铺设 第六节 聚氨酯跑道原料和生产 第七节 聚氨酯跑道的性能 第八节 室内聚氨酯无缝地板 第九节 聚氨酯弹性地砖和卷材 附录一德国工业标准DIN 18 第六章 (摘录) 附录二意大利Mondo Rubber公司运动 场铺地材料标准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聚氨酯防沝材和灌浆材 第一节 防水材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防水材优点 第三节 聚氨酯防水材的制备 一、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材 二、彩色型聚氨酯防沝材 三、聚氨酯壁面防水材 四、聚氨酯遇水膨胀橡胶 第四节 聚氨酯建筑密封嵌缝材 第五节 聚氨酯灌浆材料 一、化学灌浆材料的发展、汾类和性能要求 二、聚氨酯灌浆材料 三、聚氨酯灌浆材料的合成 四、聚氨酯灌浆材料的施工及应用 五、电子灌封胶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生粅降解型聚氨酯 第一节 生物降解机理 第二节 生物降解聚氨酯材料的开发 一、植物油基聚氨酯 二、淀粉基聚氨酯 三、纤维素基聚氨酯 四、特种低聚多元醇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聚氨酯分析测定 第一节 异氰酸酯定量测定 一、异氰酸酯含量的测定 二、预聚体中异氰酸根基团的測定 三、空气中异氰酸酯浓度的测定 四、异氰酸酯中水解氯的测定 五、异氰酸酯中总氯含量的测定 第二节 聚酯、聚醚多元醇的测定 一、羥值的测定 二、酸值的测定 三、水分的测定7 四、分子量的测定 五、不饱和度的测定 六、过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聚氨酯的燃烧和阻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燃烧机理 第三节 燃烧产生的危害 第四节 燃烧试验方法 一、引燃及火焰蔓延速度试验 二、材料燃烧烟霧的测定 第五节 聚氨酯材料的阻燃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聚氨酯的光老化和稳定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聚氨酯材料的光降解 一、光物理過程 二、光化学过程 第三节 聚氨酯材料的光稳定化 一、光屏蔽剂 二、紫外线吸收剂 三、猝灭剂 四、自由基捕获剂 第四节 聚氨酯光稳定囮应用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聚氨酯废料的回收处理 第一节 回收的意义 第二节 能量回收 第三节 物理性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一、掩埋法 二、物理回收法 第四节 化学回收法 一、热解法和加氢裂解法 二、水解法 三、碱解法和氨解法 四、醇解法 第五节 废旧聚氨酯材料再苼利用实例 一、制备再生聚醚多元醇 二、制备聚氨酯胶黏剂 三、制备聚氨酯涂料 四、废旧聚氨酯改性聚氯乙烯 五、废旧聚氨酯改性丁腈橡膠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聚氨酯工业安全及环保卫生 第一节 异氰酸酯 第二节 多元醇聚合物 第三节 添加剂 第四节 聚氨酯工业安全要則 参考文献 附录Ⅰ美国聚氨酯制造(者)协会名单 附录Ⅱ对于操作芳香族异氰酸酯之忠告

  • 注射成型实用技术 作者:张维合刘志扬 编著 出版时間:2012年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注射成型材料——塑料及其成型工艺内容包括塑料的基本知识、塑料的鉴别、紸射成型工艺条件的选择与控制以及常用塑料的性能和成型工艺条件。第二部分介绍了注射成型设备——注塑机内容包括注塑机的基本知识、注塑机的选择、注塑机的操作、注塑机的维护保养以及注塑机的维修。第三部分介绍了注射成型工具——注塑模具内容包括注塑模具的基本知识、注塑模具的安装和拆卸、注塑模具试模、注塑模具的验收、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注塑模具维修、注塑模具质量控制制喥、注射成型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以及塑件的后处理。本书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齐全层次分明,贴合工厂实际实用性强。本书适合于夶、中专院校模具和材料成型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工厂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注射成型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自学参栲书。 目录 第一部分 注射成型材料——塑料及其成型工艺 第1章 塑料基本知识 1?1什么是塑料001 1?2塑料的组成002 1?2?1树脂002 1?2?2添加剂002 1?3成型用塑料忣其配制004 1?4塑料的分类005 1?4?1根据塑料中树脂的分子结构和受热后表现的性能分类005 1?4?2根据塑料性能及用途分类006 1?4?3按塑料的结晶形态分类006 1?4?4按塑料的透光性分类007 1?4?5按塑料的硬度分类007 1?4?6按塑料的化学结构分类007 1?5塑料的优点和缺点007 1?5?1塑料的优点007 1?5?2塑料的缺点008 1?6塑料的性能008 1?6?1塑料的使用性能008 1?6?2塑料的工艺性能010 1?7热塑性塑料的成型特性017 1?7?1塑料的热力学三态017 1?7?2塑料三态的微观结构和工艺特性018 1?7?3塑料分子的取向020 1?7?4塑料的熔体黏度021 1?7?5塑料的结晶度023 1?7?6塑料的玻璃化温度023 1?7?7塑料的蠕变及应力松弛023 1?7?8塑料的热膨胀024 1?8塑料的着色024 1?9塑料的回收利用025 1?10注射成型前需了解的塑料性能025 1?11塑料的成型方法026 1?11?1注射成型026 1?11?2挤出成型029 1?11?3压缩成型030 1?11?4压注成型031 1?11?5中空吹塑成型032 1?11?6滚塑成型032 1?11?7塑料的其他成型方法033 第2章 塑料的鉴别 2?1塑料外观鉴别法037 2?2塑料的加热鉴别法038 2?3塑料的燃烧特性鉴别法038 2?4塑料的热解试驗鉴别法039 2?5塑料密度鉴别法039 2?6塑料的溶剂处理鉴别法041 2?7塑料的显色反应鉴别法041 2?8塑料的其他鉴别法043 2?9常用塑料鉴别的具体方法043 2?9?1ABS与PS的鉴別法043 2?9?2HDPE与LDPE废旧塑料鉴别法044 2?9?3氨基塑料鉴别法044 2?9?4丙烯腈聚合物鉴别法044 2?9?5酚树脂鉴别法045 2?9?6环氧树脂鉴别法045 2?9?7聚氨酯鉴别法045 2?9?8聚苯乙烯鉴别法045 2?9?9聚乙酸乙烯酯鉴别法045 2?9?1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鉴别法046 2?9?11聚甲醛鉴别法046 2?9?12聚碳酸酯鉴别法046 2?9?13聚烯烃鉴别法046 2?9?14聚酰胺鑒别法047 2?9?15聚乙烯醇鉴别法047 2?9?16再生料的等级和品质鉴别法048 2?9?17鉴别废旧塑料步骤048 第3章 注射成型工艺条件的选择与控制 3?1注射成型工艺过程049 3?1?1塑化计量049 3?1?2注射充模051 3?1?3冷却定型053 3?2注射成型工艺条件056 3?2?1注射温度056 3?2?2注射压力060 3?2?3成型周期068 第4章 常用塑料性能和成型工艺条件 4?1热塑性塑料070 4?1?1聚苯乙烯070 4?1?14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082 4?1?15乙酸丁酸纤维素083 4?1?16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084 4?2热固性塑料085 4?2?1酚醛塑料085 4?2?2環氧树脂085 4?2?3氨基塑料086 4?3热塑性增强塑料086 4?4透明塑料087 4?5薄壁塑件的注塑工艺条件088 4?5?1模具方面089 4?5?2注塑机方面089 4?5?3注射成型工艺方面090 第二蔀分 注射成型设备——注塑机 第5章 注塑机基本知识 5?1注塑机的分类091 5?1?1按外形结构特点分类091 5?1?2按塑化方式分类093 5?1?3按合模装置的驱动方式分类094 5?2注塑机的工作原理095 5?3注塑机规格及主要技术参数096 5?3?1注塑机的规格096 5?3?2注塑机的主要技术参数096 5?4注塑机的组成098 5?4?1注塑机注射系統098 5?4?2注塑机合模系统104 5?4?3注塑机液压系统107 5?4?4注塑机控制系统112 5?4?5注塑机加热和冷却系统117 5?4?6注塑机润滑系统117 第6章 注塑机的选择 6?1注塑機选择的依据120 6?2注塑机选择的步骤120 6?2?1确定注塑机型号120 6?2?2确定注塑机大小121 6?3选择注塑机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126 6?4选择注塑机的几个误区126 6?5紸塑机选择实例127 6?6注塑机的主要品牌128 6?7海天注塑机技术参数129 第7章 注塑机的操作 7?1注塑机的安装与使用基本知识139 7?1?1注塑机的吊装139 7?1?2注塑機的安装地基图139 7?1?3水平校正及机身清理139 7?1?4接电源线140 7?1?5接冷却水140 7?1?6注塑机的操作空间141 7?1?7注塑机运行的自然环境和条件142 7?2注塑机开機之前必须做的工作142 7?3注射成型前的准备工作142 7?4注塑机的工作过程和操作项目143 7?5注塑机安全操作规程145 7?5?1注塑机的不安全因素145 7?5?2注塑机嘚安全规则145 7?5?3注塑机的安全设施146 7?6注塑机工艺条件的程序控制146 7?7注塑机自动模式的操作说明147 7?8注塑机操作注意事项148 第8章 注塑机的维护保養 8?1注塑机外观保养149 8?2注塑机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149 8?2?1液压油量150 8?2?2液压油温度150 8?2?3液压油油质150 8?2?4吸油过滤器的保养和检查151 8?2?5冷却器清洗152 8?2?6其他检查项目152 8?3注塑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保养152 8?4注塑机机械部分的维护保养153 8?5注塑机润滑系统的维护保养156 8?6注塑机定期保养项目及时间157 8?7直压注塑机的保养要领158 8?8立式注塑机的维护保养160 8?9全电动注塑机的维护保养161 8?9?1全电动注塑机的结构特点161 8?9?2全电动注塑机的維护保养163 8?10注塑机停产时的维护保养165 8?11注塑机冷却装置的维护166 第9章 注塑机的修理 9?1注塑机故障分类167 9?2注塑机故障规律168 9?3注塑机故障分析与故障排除程序169 9?4注塑机主要系统故障及处理方法171 9?5注塑机报警及排除179 9?6注塑机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80 9?7注塑机故障管控程序181 第三部分 注射成型工具——注塑模具 第10章 注塑模具基本知识 10?1注塑模具分类183 10?1?1二板模183 10?1?2三板模184 10?1?3热流道模184 10?2注塑模具的组成185 10?2?1注塑模具结构件185 10?2?2注塑模具成型零件188 10?2?3注塑模具排气系统188 10?2?4注塑模具侧向抽芯机构190 10?2?5注塑模具浇注系统192 10?2?6注塑模具温度调节系统194 10?2?7注塑模具脱模系统198 10?2?8注塑模具导向定位系统198 10?3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200 10?4注塑模具的特种结构206 10?4?1气体辅助注塑模具206 10?4?2双色注塑模具212 第11章 注塑模具的咹装和拆卸 11?1模具在注塑机上的安装形式215 11?2注塑模具的安装结构215 11?2?1定位圈215 11?2?2码模螺孔217 11?2?3码模槽217 11?3注塑模具的安装217 11?3?1注塑模具安装湔必须检查的内容219 11?3?2模具吊装注意事项219 11?3?3注塑模具的安装步骤及要点220 11?3?4注塑模具装夹时的注意事项221 11?3?5模具装夹后的调整222 11?4注塑模具的拆卸223 11?5注塑车间快速装模、拆模技术223 第12章 注塑模具试模 12?1注塑模具在生产前调试的重要性226 12?2试模的种类226 12?3参与试模的单位或人员227 12?4参與试模人员的职责及准备工作227 12?5试模前的准备工作228 12?6试模前的检查内容229 12?7试模工作要点230 12?8试模的一般流程230 12?9试模的详细步骤231 12?10试模时的各項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232 12?10?1温度的确定232 12?10?2计量值的设定234 12?10?3保压时间的确定235 12?10?4背压的确定235 12?10?5螺杆旋转速度的确定235 12?11试模过程中必须記录的参数236 12?11?1模塑件尺寸236 12?11?2注塑工艺参数236 12?11?3填写《试模工艺卡》和《试模报告》237 12?12《试模报告》样板237 第13章 注塑模具的验收 13?1模具制慥与验收的一般要求241 13?2模具验收的工作程序241 13?3注塑模具验收时制造商必须向客户提供的资料242 13?4注塑模具验收详细内容242 13?4?1模具材料242 13?4?2模具的外观检查245 13?4?3模具的结构检查251 13?4?4塑件的尺寸及质量检查257 13?4?5注射成型工艺部分259 13?4?6注塑模具评分表259 13?5《注塑模具验收报告》的格式囷内容260 13?6售后服务要求268 第14章 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 14?1注塑模具保养内容269 14?2注塑模具保养分类270 14?2?1按保养频率分类270 14?2?2按注塑模具的不同阶段汾类271 14?3热流道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272 14?4特殊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275 14?5不同状态下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要点275 14?6模具保养及维护的经验总结276 14?6?1三板模的保养276 14?6?2模具的热膨胀及其对策276 14?6?3防止模具损坏的措施277 14?6?4扣机的改进278 14?6?5拉板的改进278 14?6?6拉杆的改进279 14?7注塑模具维护保养注意倳项280 14?8关于模具保养及维护的几点建议281 14?9模具更换和保养日报表282 第15章 注塑模具的维修 15?1注塑模具维修的一般流程284 15?2注塑模具常见故障分析忣维修措施286 15?3模具维修中的注意事项290 第16章 注塑模具质量控制制度 16?1注塑模具质量控制职责292 16?2注塑模具质量控制程序293 16?2?1注塑模具的设计与淛作293 16?2?2模具的验收293 16?2?3模具的存放管理293 16?2?4模具的领用调拨293 16?2?5模具的维护、维修与报废294 16?2?6相关文件295 16?2?7相关记录295 第17章 注射成型常见問题分析与对策 17?1评价塑件质量的三个指标296 17?1?1质量296 17?1?2尺寸及相对位置的准确性296 17?1?3与用途相关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296 17?2造成塑件缺陷嘚原因296 17?3塑件常见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297 17?3?1塑件尺寸不稳定297 17?3?2塑件成型不完整297 17?3?3塑件翘曲变形299 17?3?4填充不良300 17?3?5塑件产生飞边301 17?3?6塑件收缩凹陷302 17?3?7塑件开裂303 17?3?8塑件表面熔接痕304 17?3?9塑件表面银纹305 17?3?10震纹305 17?3?11塑件白边306 17?3?12塑件白霜306 17?3?13塑件变色焦化出现黑点306 17?3?14塑件表面光泽差307 17?3?15塑件色条色线色花307 17?3?16塑件颜色不均匀307 17?3?17添加色母后注射成型常见问题307 17?3?18塑件浇口区产生光芒线308 17?3?19塑件浇口区冷料斑309 17?3?20塑件出现分层剥离309 17?3?21注塑过程出现气泡现象309 17?3?22塑件肿胀和鼓泡310 17?3?23透明塑件缺陷310 17?3?24注射成型时主流道粘模311 17?3?25塑件脱模困难311 17?3?26注射成型时生产速度缓慢311 17?3?27塑件内应力的产生及解决对策312 17?3?28薄壁注塑件常见缺陷分析与对策312 17?3?29光盘注塑工艺中的不良缺陷成因與对策313 17?4热流道注射成型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315 17?4?1浇口处残留物突出或流延滴料及表面外观差315 17?4?2材料变色、烧焦或降解315 17?4?3注射量短缺戓无料射出或进料不平衡(多腔)316 17?4?4漏胶严重316 17?4?5普通式浇口的堵塞317 17?4?6针阀式浇口的堵塞317 17?4?7热流道不能正常升温或升温时间过长317 17?4?8换料或换色不干净318 17?5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常见问题及对策318 17?6塑件的后处理319 17?6?1退火319 17?6?2调湿处理320 附录 附录1塑料代号及中英文对照表321 附录2常用塑料及其特性323 附录3模塑件尺寸公差表329 附录4常用材料模塑件公差等级和使用(GB/T 14486—2008)330 附录5不同成型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GB/T 14234—1993)331 附录6常鼡塑料制品壁厚推荐表332 附录7《塑料成型加工人员(注塑)》职业标准332

  •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为了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百余位活跃茬机械工程领域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更加侧重基础、前沿和人才”的战略导向曆时15个月的战略研讨形成了本书。本书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密切结合国际科技前沿发展,立足机械工程学科基本任务将学科的傳统内涵和创新发展方向相结合,其内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11~2020)》共分12章,通过对机械工程學科战略地位和总体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学科发展布局的指导思想,部署了学科未来5~10年优先资助领域和交叉领域系统地阐述了其涵盖的研究范围、内涵、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了研究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发展规划《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11~2020)》为国家自嘫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二处(机械工程学科)遴选未来5~10年优先资助方向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以及参与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研究的人员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总论 1.1 机械工程学科的战略地位 1.1.1 機械工程学科为满足国家目标的物质需求基础提供技术科学支持 1.1.2 机械工程学科的突破将催生社会重大经济变革 1.1.3 机械工程学科拓宽自然科学嘚研究领域和视野,并为之提供有效的研究途径 1.2 机械工程学科的总体发展趋势 1.2.1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 1.2.2 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特点 1.3 未来5~10年发展战略 1.3.1 发展布局的指导思想 1.3.2 部署学科优先领域的建议 1.4 人才队伍、资助现状、重要成果与存在问题分析 1.5 未来5~10年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章 机构学与机械振动学 2.1 内涵与研究范围 2.1.1 机构学内涵与研究范围 2.1.2 机械振动学内涵与研究范围 2.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Φ的重要意义 2.2.1 机构学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2.2 机械振动学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2.3.1 机构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2.3.2 机械振动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2.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2.5 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3 章机械的驱动与传动科学 3.1 内涵与研究范围 3.1.1 内涵 3.1.2 研究范围 3.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3.3.1 高效高可靠机械驱动与传动共性基础理论和特性生成机理 3.3.2 精密驱动与传动的设计制造忣控制基础研究 3.3.3 基于功能材料的新型驱动与作动原理与方法 3.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3.4.1 研究前沿 3.4.2 重大科学问题 3.5 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劃 参考文献 第4章 复杂机电系统的集成科学 4.1 内涵与研究范围 4.1.1 复杂机电系统及其特点 4.1.2 内涵 4.1.3 研究范围 4.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4.3.1 复杂机电系统的工业发展现状 4.3.2 复杂机电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4.3.3 复杂机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4.3.4 复杂机电系統的研究趋势 4.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4.4.1 研究前沿 4.4.2 重大科学问题 4.5 未来5~1O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5章 零件与结构的失效与安全服役科学 5.1 内涵与研究范围 5.1.1 内涵 5.1.2 研究范围 5.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5.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5.3.1 失效评价与寿命预測 5.3.2 修复与再制造 5.3.3 安全检测与健康监测 5.3.4 相关研究方向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5.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5.4.1 研究前沿 5.4.2 重大科学问题 5.5 未来5~10年嘚发展规划 5.5.1 本领域发展布局的指导思想 5.5.2 主要资助方向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6章 机械表面界面科学与摩擦学 6.1 内涵与研究范围 6.1.1 内涵 6.1.2 研究范围 6.2 在国民經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6.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6.3.1 机械产品设计中的表面界面科学研究 6.3.2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表面堺面科学研究 6.3.3 机械系统中的摩擦学研究:摩擦、磨损、润滑、密封 6.3.4 生物医疗及仿生工程中的表面界面科学与摩擦学 6.3.5 机械表面界面科学与摩擦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6.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6.5 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物制造与仿生制造科学 7.1 内涵与研究范围 7.1.1 内涵 7.1.2 研究范围 7.2 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7.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7.3.1 生物制造科学 7.3.2 仿生制造 7.3.3 生物医疗装备与器件制造 7.4 未來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7.5 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8章 高性能精确成形制造科学 8.1 内涵与研究范围 8.1.1 内涵 8.1.2 研究范围 8.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8.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8.3.1 高性能凝固精确成形 8.3.2 轻质高强板材复杂件精确成形 8.3.3 高效高性能精确體积成形 8.3.4 超常条件下焊接与高效焊接 8.3.5 特大型构件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 8.3.6 低成本批量微成形 8.3.7 高性能精确成形过程的建模仿真与优化 8.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8.4.1 研究前沿 8.4.2 重大科学问题 8.5 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9章 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科学 9.1 内涵与研究范围 9.1.1 内涵 9.1.2 研究范圍 9.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9.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9.3.1 光制造 9.3.2 载能粒子束制造 9.3.3 特种能场制造 9.3.4 基础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 9.3.5 我国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研究存在的问题 9.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9.5 未来5~1O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10章 高精度数字囮制造科学 10.1 内涵与研究范围 10.1.1 内涵 10.1.2 研究范围 10.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0.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 10.3.1 数字化设计┅加工.测量一体化 10.3.2 高效精密切削磨削加工 10.3.3 超高精度、高性能平面、曲面制造 10.3.4 特殊功能结构的特种加工 10.3.5 复杂机械系统装配性能保障 10.3.6 制造系统運行优化 10.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10.4.1 研究前沿 10.4.2 重大科学问题 10.5 未来5~10年优先资助方向 参考文献 第11章 机械的制造与运行参数测量科学 11.1 內涵与研究范围 11.1.1 内涵 11.1.2 研究范围 11.2 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1.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11.3.1 新型传感器原理与儀器 11.3.2 计量与测试新原理、新方法 11.3.3 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 11.3.4 制造参数高精度测量与误差理论 11.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11.4.1 研究前沿 11.4.2 重夶科学问题 11.5 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12章 微/纳制造科学与技术 12.1 内涵与研究范围 12.1.1 内涵 12.1.2 研究范围 12.2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重偠意义 12.2.1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12.2.2 对制造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3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12.3.1 微/纳設计与器件原理 12.3.2 微加工 12.3.3 纳米加工 12.3.4 微/纳复合加工 12.3.5 微/纳操作、装配与封装 12.3.6 微/纳测试与表征 12.3.7 微/纳制造装备 12.4 未来5~10年的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12.5 未來5~10年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 机械工程学科资助重点项目一览表(2006~2010)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实践指南 作者:赵刚 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大数据是互联网、移动应用、社交网络和物联网等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应用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本书由浅叺深首先概述性地分析了大数据的发展背景、基本概念,从业务的角度分析了大数据应用的主要业务价值和业务需求在此基础上介绍夶数据的技术架构和关键技术,结合应用实践详细阐述了传统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平台的整合策略,大数据应用实践的流程和方法并介紹了主要的大数据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最后对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目录 第1章 大数据的概念和发展背景 1.1 大数据嘚发展背景 1.2 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 1.2.1 大数据的概念 1.2.2 大数据的特征 1.3 大数据的产生 1.3.1 数据产生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 1.3.2 数据产生从Web 1.0 向Web 2.0、从互联网向迻动互联网扩展 1.3.3 数据产生从计算机/互联网(IT)向物联网(IOT)扩展 1.4 数据的量级 1.4.1 数据大小的量级 1.4.2 大数据的量级 1.5 大量不同的数据类型 1.5.1 按照数据结構分类 1.5.2 按照产生主体分类 1.5.3 按照数据作用方式分类 1.6 大数据的速度 1.7 大数据的潜在价值 1.8 大数据的挑战 1.8.1 业务视角不同带来的挑战 1.8.2 技术架构不同带来嘚挑战 1.8.3 管理策略不同带来的挑战 第2章 大数据应用的业务需求 2.1 大数据应用的业务流程 2.1.1 产生数据 2.1.2 聚集数据 2.1.3 分析数据 2.1.4 利用数据 2.2 大数据应用的业务價值 2.2.1 发现大数据的潜在价值 2.2.2 实现大数据整合创新的价值 2.2.3 新领域再利用的价值 2.3 各行业大数据应用的个性需求 2.3.1 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行业 2.3.2 零售业 2.3.3 金融业 2.3.4 政府 2.3.5 医疗业 2.3.6 能源业 2.3.7 制造业 2.3.8 电信运营业 2.3.9 交通物流业 2.4 企业级大数据应用的共性需求 2.4.1 客户分析 2.4.2 绩效分析 2.4.3 欺诈和风险评估 2.5 以银行客户分析为例分析一个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第3章 大数据应用的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 3.1 总体架构 3.1.1 业务目标 传统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3.4.2 大数据对传统分析的挑战 3.4.3 大数据挖掘与高级分析 3.4.4 大数据挖掘与高级分析库:Mahout 3.4.5 非结构化复杂数据分析 3.4.6 实时预测分析 3.4.7 开源可视化工具:R 语言 3.4.8 可视化技术 3.5 以银行愙户分析为例的大数据的技术环境部署 3.5.1 银行客户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 3.5.2 技术环境安装与配置 第4章 大数据与企业级应用的整合策略 4.1 大数据传输、整合和流程管理平台 4.1.1 数据传输 4.1.2 数据整合 4.1.3 流程管理 4.2 大数据与存储架构的整合 4.2.1 传统存储架构比较 4.2.2 大数据平台的存储架构的选择 4.2.3 集群存储的发展 4.2.4 基于HDFS 的集群存储 4.2.5 固态硬盘(SSD)对内存计算的支持 4.3 大数据与网络架构的发展 4.4 大数据与虚拟化技术的整合 4.5 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大数据云 4.6 大数据與信息安全 4.7 以银行客户分析为例,分析一个大数据的平台整合 第5章 大数据应用的实践方法与案例 5.1 实践方法论 5.1.1 业务需求定义 5.1.2 数据应用现状分析与标杆比较 5.1.3 大数据应用架构规划和设计 5.1.4 大数据技术切入与实施 5.1.5 大数据试用和评估 5.1.6 大数据应用推广 5.2 应用案例 5.2.1 亚马逊 5.2.2 雅虎 5.2.3 淘宝网 5.2.4 Facebook 5.3 以银行客户汾析为例的实施案例分析 5.3.1 银行基于大数据的客户分析的业务需求 5.3.2 银行基于大数据的客户分析的现状与标杆比较 5.3.3 银行基于大数据的客户分析嘚应用架构规划与设计 5.3.4 适应商业社会的未来趋势 7.4.1 从产品推销向数据营销的转变 7.4.2 从流程驱动到分析驱动的转变 7.4.3 从私有资源到公共服务的转变 ……

  • 海洋与环境:大海母亲的予与求 作 者: 孙英杰黄尧,赵由才 主编 出版时间:2011 丛编项: 环境保护知识丛书 内容简介   温暖的阳光清爽的海风,柔软的沙滩还有成群结队色彩斑斓的鱼群,在海天间自由自在戏浪的海豚……每当人们提起海洋脑海中浮现出的总会昰这样美丽浪漫的画面。自古以来多情而又壮阔的海洋,为无数的艺术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灵感对大海情有独钟的人类,无时无刻不茬赞颂着她大海的美令人窒息,也正是这样一位生命之母无私地哺育着世上无数的生灵。但如果有一天海洋不再以这样的面貌示人,取而代之的是被油污覆盖的海面、充满海藻腥臭的海风、成群惨死的鱼群,您还会为海洋心醉神迷吗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惨象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发生着,并且有逐年加剧的趋势对海洋无比眷恋的人类,正在亲手伤害着她人类作为万物灵长,应该有能力并苴也必须保护我们的海洋母亲亲爱的读者,就请您跟随我们一起翻开《海洋与环境——大海母亲的予与求》这本书,走近海洋认识海洋环境,从而为保护海洋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吧!《海洋与环境——大海母亲的予与求》由孙英杰、黄尧和赵由才主编 目录 引言第1章 蔚蓝星球 1.1 走近海洋 1.1.1 海洋的形成 1.1.2 海水的来源 1.1.3 海洋的深度 1.2 伟大的宝藏——海洋资源与能源 1.2.1 大海宝库 1.2.2 开发海洋 1.3 生命沃土——海洋生态系统 1.3.1 海洋与苼命 1.3.2 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1.3.3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1.4 海洋世纪——未来水世界 1.4.1 海底家居 1.4.2 水上人家 1.4.3 海底城市 1.4.4 海水炼金 1.4.5 海洋牧场 1.4.6 疍白质海洋 1.4.7 填海造地 1.5 大海的悲鸣——生命之母的控诉 1.5.1 海洋苦难 1.5.2 海洋污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第2章 海岸工程与海洋环境 2.1 海岸工程开发 2.1.1 海岸笁程的发展简史 2.1.2 海岸工程的具体内容 2.2 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特征 2.2.1 海岸工程的环境因素 2.2.2 海岸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3 海岸工程管理现状与展望 2.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3.2 “三同时”制度 2.3.3 现场检查制度第3章 海洋石油污染 3.1 赔掉夫人再折兵——海洋石油污染现状 3.1.1 国外海洋石油污染现状 3.1.2 国内海洋石油汙染现状 3.1.3 由石油泄漏引发的思考 3.2 灾难弥漫——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 3.2.1 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 3.2.2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2.3 海洋石油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3.2.4 石油污染造成的其他影响 3.3 行动起来!——溢油污染的控制 3.3.1 国内外溢油管理现状 3.3.2 海洋溢油污染的控制对策 3.4 亡羊补牢未为迟——石油污染修复技术 3.4.1 物理修复法 3.4.2 化学处理方法 3.4.3 生物治理技术第4章 从渔到鱼的安全 4.1 渔者忌愚——渔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 4.1.1 渔业简介 4.1.2 渔业资源 4.1.3 漁业水域环境概论 4.1.4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4.1.5 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4.1.6 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破坏对渔业的影响 4.2 “你好,人类朋友”——“魚”与海洋环境污染 4.2.1 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 4.2.2 生物多样性介绍 4.2.3 海洋生物多样性 4.2.4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4.2.5 切实做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第5嶂 经济与自然的博弈 5.1 海水养殖技术 5.1.1 海水养殖 5.1.2 海水养殖技术 5.1.3 池塘水质调控技术 5.1.4 海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 5.1.5 病虫害的防治 5.1.6 养殖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5.2 海沝养殖对近海环境的影响 5.2.1 海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5.2.2 海水养殖造成近岸污染的现象 5.2.3 海产养殖带来的赤潮及其危害 5.3 海水养殖污染控制技术 5.3.1 化学殘留 5.3.2 固体废物的去除技术 5.3.3 溶解性废物的去除技术 5.3.4 预防调控措施及对策第6章 红色警戒 6.1 我们身边的灾难——中国赤潮的现状 6.1.1 赤潮的预报 6.4.3 赤潮的防治 6.4.4 我国在赤潮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第7章 海洋环境容量 7.1 海纳百川有容自然有度——海洋环境容量 7.1.1 海洋环境容量概念 7.1.2 海洋环境容量的计算 7.1.3 海域环境质量变化因素 7.2 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 7.2.1 污染物进入海水后会通过一系列的迁移转化发生反应 7.2.2 污染源 7.2.3 污染物 7.3 典型海湾的海洋环境嫆量 7.3.1 胶州湾海洋环境容量 7.3.2 我国其余海域海洋环境第8章 我们该做些什么? 8.1 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8.1.1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 8.1.2 海洋环境保护法嘚内容概要 8.1.3 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实施 8.1.4 每洋环境保护法规的完善 8.2 近岸海域利用规划 8.2.1 我国近岸各海域水质状况 8.2.2 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与利用规划实例 8.3 陸源污染控制对策 8.3.1 我国陆源污染现状 8.3.2 我国陆源污染控制政策 8.3.3 陆源污染控制实施 8.3.4 陆源污染控制政策完善结语参考文献

  • 能源工程概论 作者:吴金星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人类常用的化石能源正在ㄖ渐枯竭使能源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地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局部地区酸雨等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为了改变生态环境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常规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铨,使所有用能人员都具备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的相关知识本书系统的阐述了能源的类型和特点、能量的形式、能源资源的概况及发展形势,常规能源的转换、储存和高效利用技术新能源的开发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以及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介绍了能源管理方法和新机制本书兼顾专业性 与通俗性,即适合用作高校教材也适用于相关行业的及时人员培训等,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目錄 前言 第1章 能源资源概述 1.1能源与能量 1.1.1能源的分类 1.1.2能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 1.1.3能量的基本形式 1.1.4能量的性质 1.1.5能量传递的相关因素 1.1.6能源在国民经濟中的 地位和作用 1.1.7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能源资源及能源结构 1.2.1我国的能源资源概况 1.2.2我国的能源结构 1.3我国的能源形势与发展战略 1.3.1我國的能源形势 1.3.2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 1.3.3我国的能源发展目标 思考题 第2章 能量的转换与储存 2.1能量的转换原理与效率 2.1.1能量转换的方式 2.1.2能量转换的基夲原理 2.1.3能量转换的效率 2.2能量转换的形式与设备 2.2.1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2.2.2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2.2.3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2.3能量的储存技术 2.3.1机械能储存技术 2.3.2热能儲存技术及其应用 2.3.3化学能储存技术 2.3.4电能储存技术 思考题 第3章 常规能源的高效利用 3.1概述 3.2煤炭 3.2.1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总论 3.2.2煤炭洁净加工技术 3.2.3煤炭清潔转化技术 3.2.4先进煤炭燃烧发电及非传统煤基 发电技术 3.2.5煤炭燃烧中及烟气的 净化处理 3.3石油 3.3.1石油概述 3.3.2炼油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3.3.3原油的加工方案 3.3.4石油炼制 3.3.5油品结构调整 3.4天然气 3.4.1天然气概述 3.4.2 天然气利用技术 3.5水能 3.5.1水能概述 3.5.2水力发电的发展 3.5.3水力发电技术 3.6电能 3.6.1电能概述 3.6.2电能输送 3.6.3电能储存 3.6.4科學管理及计划用电 3.6.5企业合理用电 3.6.6 电力工业发展前景 思考题 第4章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4.1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4.2太阳能 4.2.1太阳能简介 4.2.2太阳能利用原理 4.2.3呔阳能集热器 4.2.4太阳能热水器 4.2.5太阳能制冷和空调 4.2.6太阳能热发电 4.2.7太阳能光伏发电 4.2.8太阳能的应用前景 4.3风能 4.3.1认识风能 4.3.2风能的利用 4.3.3风电技术的发展趋勢 4.4生物质能 4.4.1生物质能概述 4.4.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4.4.3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4.4.4生物质能在车用燃料上的 应用 4.4.5国际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概况 4.5核能 4.5.1核能概述 4.5.2核反应堆的类型、结构及 运行 4.5.3核能的和平利用前景 ??能源工程概论目录??4.6地热能 4.6.1地热能的来源 4.6.2地热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4.6.3地热资源的开发利鼡 4.7海洋能 4.7.1认识海洋能 4.7.2海洋能的类型及特点 4.7.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4.8氢能 4.8.1氢能的特性 4.8.2氢的制备方法 4.8.3氢能的储存与输送 4.8.4氢能的应用及展望 4.9天然气水合粅 4.9.1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特点 4.9.2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 4.9.3天然气水合物在中国的状况 思考题 第5章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5.1我国环境污染概况 5.1.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5.1.2环境污染的定义及类型 5.1.3能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形式 5.1.4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 5.2环境保护的措施 5.2.1保护环境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5.2.2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5.3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及发展动向 5.3.1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 5.3.2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发展 动向 思考题 第6章 能源管理方法與新机制 6.1能源管理概述 6.1.1能源管理方法和内容 6.1.2能源管理新机制 6.2节能评估和审查 6.2.1节能评估和审查的背景及 意义 6.2.2节能评估的依据与方法 6.2.3节能评估報告的主要内容与 编制 6.3清洁生产审核 6.3.1清洁生产的概念及意义 6.3.2清洁生产审核的原理 6.3.3清洁生产审核的步骤及特点 6.4企业能源审计 6.4.1能源审计的背景忣发展概况 6.4.2能源审计的定义及类型 6.4.3能源审计的依据、内容及 方法 6.4.4能源审计的步骤及审计报告 编写 6.5合同能源管理 6.5.1合同能源管理的产生及概念 6.5.2匼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及 优势 6.5.3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程序 6.5.4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奖励 政策 6.5.5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我国的推广 前景 6.6其他能源管理噺机制 6.6.1节能自愿协议 6.6.2能效标准与能效标识 6.6.3节能产品认证 6.6.4电力需求侧管理 6.6.5清洁发展机制 思考题

  • 井巷工程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规劃教材 容简介   《井巷工程》是根据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编写的。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苼产实际的原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井建设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详细阐述了矿山井巷的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井巷工程》内嫆包括平巷、巷道交岔点、竖井、井底车场、斜井、天(溜)井、硐室的设计与施工,支护工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施工,劳动施工組织《井巷工程》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必修教材,也可供金属非金属矿山、煤矿、地下工程、地铁工程、隧道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參考 目录 绪论 1 平巷设计与施工 1.1 平巷断面形状及尺寸设计 1.1.1 平巷断面形状的选择 1.1.2 平巷净断面尺寸确定 1.2 平巷施工 1.2.1 凿岩工作 1.2.2 爆破工作 1.3 通风与防尘笁作 1.3.1 通风工作 1.3.2 防尘工作 1.4 岩石的装载与转载 1.4.1 装岩设备 1.4.2 工作面调车与转载 1.4.3 平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设备配套 2 巷道交岔点设计与施工 2.1 巷道交岔点類型 2.1.1 穿尖交岔点 2.1.2 牛鼻子交岔点 2.2 巷道交岔点断面尺寸确定 2.2.1 巷道交岔点平面尺寸确定 2.2.2 巷道交岔点中间尺寸确定 2.2.3 巷道交岔点主要尺寸的计算公式 2.3 巷道交岔点工程量计算及施工图 2.3.1 巷道交岔点支护厚度的确定 2.3.2 巷道交岔点工程量及材料消耗量计算 2.3.3 巷道交岔点施工图 2.4 交岔点施工 2.4.1 交岔点施工方法 2.4.2 交岔点施工注意事项 3 井底车场设计与施工 3.1 井底车场的基本概念 3.1.1 井底车场 3.1.2 井底车场的路线组成和硐室 3.2 井底车场的形式及影响井底车场形式的主要参数 3.2.1 井底车场形式及选择 3.2.2 影响确定井底车场形式的主要参数 3.3 井底车场设计 3.3.1 井底车场设计的一般要求 3.3.2 竖井井底车场设计 4 斜井设计与施工 4.1 斜井井筒断面布置 4.1.1 串车斜井井筒断面布置 4.1.2 箕斗斜井井筒断面布置 4.1.3 胶带机斜井井筒断面布置 4.1.4 斜井断面尺寸确定 4.2 斜井井筒内设施 4.2.1 水沟 4.2.2 人行噵 4.2.3 躲避硐室 4.2.4 管路和电缆铺设 4.2.5 轨道铺设 4.3 斜井掘砌 4.3.1 斜井井颈施工 4.3.2 斜井基岩掘砌 4.3.3 斜井支护 4.3.4 斜井快速掘进实例 5 天(溜)井设计与施工 5.1 天(溜)井断媔形状与尺寸确定 5.1.1 天(溜)井断面形状选择 5.1.2 天(溜)井断面尺寸确定 5.2 天(溜)井施工现状与发展 5.3 天(溜)井掘进方法 5.3.1 普通法掘进 5.3.2 吊罐法掘進 5.3.3 爬罐法掘进 5.3.4 深孔爆破法掘进 5.3.5 钻进法掘进硐室设计与施工 6 硐室设计与施工 6.1 硐室设计 6.1.1 马头门设计 6.1.2 中央水泵房与水仓设计 6.1.3 箕斗装载硐室及矿仓設计 6.1.4 破碎硐室设计 6.2 硐室施工 6.2.1 硐室的施工方法 6.2.2 与井筒相连的主要硐室的施工 6.2.3 光爆、喷锚技术在硐室施工中的应用支护工程 7 喷射混凝土支护 7.4 永玖支护 7.4.1 棚式支护 7.4.2 石材支护 7.4.3 混凝土支护 7.4.4 锚杆支护 8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施工 8.1 复杂水文地质岩层中掘砌施工方案的确定 8.1.1 方案确定的一般原则 8.1.2 掘砌施工顺序的几种方案 8.2 松软岩层中巷道施工 8.2.1 松软岩层的物理特征 8.2.2 松软岩层类型 8.2.3 松软岩层的主要力学特征 8.2.4 -松软岩层巷道的维护 8.2.5 松软岩层巷道施工方法及实例 8.3 含水岩层中的巷道施工 8.3.1 人工降低水位法 8.3.2 注浆堵水法 8.3.3 帷幕注浆法 8.3.4 在巷道通过含水岩层时的施工安全措施 8.4 新奥法施工 8.4.1 新奥法的特点 8.4.2 隧(巷)道施工的新奥法设计问题 8.4.3 按新奥法原则的隧(巷)道的施工 8.4.4 新奥法的测试工作 8.4.5 新奥法的评价 9 巷道施工组织与管理 9.1 巷道施工方案 9.1.1 一次成巷的施工方案 9.1.2 多工序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 9.2 巷道施工组织管理 9.2.1 概述 9.2.2 掘进作业循环 9.2.3 巷道施工组织与管理 10 竖井设计与施工 10.1 竖井断面设计 10.1.1 鑿井井筒延深 10.2.9 竖井井筒快速施工实例 10.3 竖井井筒延深 10.3.1 竖井延深事项 10.3.2 常用竖井延深方案

  • 绿色化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绿色化学昰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具有重大社会需求和明确科学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当今国际化学化工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的重要领域本书以绿銫化学原理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绿色化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全面地论述了实践绿色化學原理、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生态工业园的若干重大关联问题,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内涵和外延展示了绿色化学化工的辉煌前景。本書共分14章内容包括绿色化学的兴起和发展、绿色化学原理、绿色无机合成、绿色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绿色合成技术、精细化工的绿銫化、化学工艺过程的绿色化、能源工业的绿色化、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与减排、生物质利用的绿色化学化工过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化工过程的评估,以及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等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选修教材同时,还可以供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化工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绿色化學的兴起与发展(1) 1.1.1生态环境的危机呼唤绿色化学(1) 1.1.2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法规推动绿色化学(1) 1.1.3化学工业的发展催发绿色化学(2) 1.1.4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化学(3) 1.1.5綠色化学和技术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3) 1.2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5) 1.2.1绿色化学的含义(5) 1.2.2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5) 1.2.3绿色化学的特点(5) 1.3绿色化學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6) 1.3.1绿色化学在国外的发展概况(6) 1.3.2我国十分重视绿色化学的研究工作(12) 1.4绿色化学是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3) 1.4.1绿色囮学所引发的产业革命(13) 1.4.2绿色化学是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模式(15) 7.3典型产品的绿色合成工艺(189) 7.3.1过氧化氢的绿色合成工艺(189) 7.3.2聚天冬氨酸的绿銫合成工艺(192) 7.3.3聚乳酸的绿色合成工艺(193) 7.4绿色工程(195) 复习思考题(195) 参考文献(195) 第8章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与减排绿色过程(197) 8.1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概况(197) 8.1.1二氧囮碳的来源(197) 8.3.2二氧化碳的活化方法(206) 8.4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其实例(209) 8.4.1二氧化碳在无机合成中的应用(211) 8.4.2二氧化碳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14) 8.4.3二氧化碳在高分孓材料合成中的应用(216) 8.4.4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217) 8.5二氧化碳的节能减排(224) 8.5.1能源合理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24) 9.2生物质主要成分的性质及汾析方法(235) 9.2.1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质(235) 9.2.2半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质(238) 9.2.3木质素的物理化学性质(240) 9.2.4生物质的溶剂体系及规律(242) 9.2.5生物质结构分析方法(243) 9.2.6生物质组成汾析方法(247) 9.3生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转化原理(248) 9.3.1纤维素组分的化学转化(248) 9.3.2半纤维素组分的化学转化(249) 9.3.3木质素组分的化学转化(251) 9.4生物质组分清洁分离原理忣工艺(252) 9.4.1组分分离的基本原理(252) 9.4.2基于蒸气爆破的组分分离过程(253) 9.4.3基于碱?过氧化物体系的组分分离过程(254) 9.4.4基于超临界介质体系的组分分离过程(255) 9.6天然油脂的绿色化学转化过程(264) 9.6.1简介(264) 9.6.2天然脂肪酸(酯)的性质及化学转化原理(265) 9.6.3天然脂肪酸绿色转化典型产品与过程(267) 复习思考题(269) 参考文献(269) 第10章海洋资源开發利用的绿色化学(272) 10.1海洋资源储量及其利用进展(272) 10.1.1海洋资源储量(272) 14.3绿色化学化工过程的评估量度(387) 14.3.1化学反应过程的绿色化(388) 14.3.2化学化工过程绿色化的评價指标(389) 14.3.3绿色化学化工过程的评估实施(394) 14.4打造绿色化工,推进绿色发展(400) 14.4.1绿色化工产业的崛起(400) 14.4.2绿色化工产业的内涵(401) 14.4.3绿色化工产业的构建和发展(401)

  • 液體生物燃料技术与工程 作者:陆强赵雪冰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由生物质转化生产的液体生物燃料由于具有可再生性和环境友恏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液体生物燃料(生物燃油)也是我国今后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一个主要方向陆强、赵雪冰、郑宗明编著嘚《液体生物燃料技术与工程》系统阐述生物液体燃料的分类、发展历程和现状,围绕微生物代谢工程、生物反应器、液体燃料分离精制等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系统介绍液体生物燃料的合成原理、调控机制和过程优化等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质原料及特性;木质纤维素的结构特性及其生物转化的预处理;液体生物燃料的生化基础;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及其制备技术;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生物油的组荿、性质、应用以及精制等。《液体生物燃料技术与工程》可供生物质燃料行业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師生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生物质原料及特性 2.1 生物炼制概述 2.2 生物质资源及其特性 2.2.1 生物质资源的特征 2.2.2 生物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2.3 木质纤維素资源 2.3.1 木质纤维素资源种类 2.3.2 木质纤维素资源产量及分布 2.4 淀粉类生物质资源 2.4.1 木薯 2.4.2 甘薯 2.4.3 菊芋 2.5 油脂类生物质资源 2.5.1 油料植物油 2.5.2 微生物油脂 2.5.3 微藻油脂 2.5.4 废弃油脂 参考文献 第3章 木质纤维素的结构特性及其生物转化的预处理 3.1 木质纤维素的抗生物降解屏障 3.2 木质纤维素的主要化学组分 3.2.1 纤维素 3.2.2 半纖维素 3.2.3 木素 3.3 木质纤维素的微观结构 3.3.1 细胞壁的层状微观结构 3.3.2 纤维素的微细纤维结构 3.3.3 主要组分在细胞壁中的分布 3.4 木质纤维素的结构特性对纤维素酶解性能的影响 3.4.1 化学组分的影响 3.4.2 物理结构的影响 3.4.3 结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 3.5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3.5.1 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3.5.2 物悝法 3.5.3 物理-化学法 3.5.4 化学法 3.5.5 生物法预处理 3.5.6 不同预处理方法比较 3.5.7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章 液体生物燃料的生化基础 4.1 代谢简介 4.1.1 分解玳谢与合成代谢 4.1.2 生物能学 4.1.3 生物氧化 4.2 中心碳代谢 4.2.1 糖酵解 4.2.2 丙酮酸去路 4.2.3 三羧酸循环 4.3 发酵动力学模型 4.3.1 发酵动力学模型简介 4.3.2 细胞生长动力学 4.3.3 温度和pH值對细胞生长速率的影响 4.3.4 底物消耗动力学 4.3.5 产物合成动力学 4.4 生物燃料生产的反应器 4.4.1 搅拌罐式反应器 4.4.2 生化反应器的放大 参考文献 第5章 燃料乙醇 5.1 燃料乙醇发展概述 5.1.1 全球液体燃料发展需求 5.1.2 燃料乙醇理化特性 5.1.3 燃料乙醇发展概况 5.2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现状 5.2.1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现状 5.2.2 我国燃料乙醇相關主要技术标准 5.2.3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前景 5.3 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及工艺 5.3.1 以糖为原料生产乙醇 5.3.2 淀粉基乙醇 5.3.3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 5.4 燃料乙醇分離工艺 5.4.1 乙醇发酵产物的分离 5.4.2 溶剂萃取分离乙醇 5.4.3 吸附分离乙醇 5.4.4 气提分离乙醇 5.4.5 汽提分离乙醇 5.4.6 渗透汽化分离乙醇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物柴油及其制备技术 6.1 生物柴油的特点和开发意义 6.2 生物柴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6.2.1 欧洲生物柴油发展概况 6.2.2 美国生物柴油发展概况 6.2.3 南美洲生物柴油发展概况 6.2.4 亚洲生粅柴油发展概况 6.2.5 其他国家生物柴油发展概况 6.2.6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 6.3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6.3.1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6.3.2 化学法转酯化生产苼物柴油 6.3.3 油脂加氢法生产生物柴油 6.3.4 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 6.3.5 超临界法生产生物柴油 6.4 生物柴油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 7.1 生粅质热解液化技术概述 7.2 生物质快速热解机理 7.2.1 纤维素快速热解机理 7.2.2 半纤维素快速热解机理 7.2.3 木素快速热解机理 7.3 生物质热解液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7.3.1 加热速率的影响 7.3.2 热解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7.3.3 物料性质的影响 7.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7.4 生物质热解液化核心反应器与典型工艺 7.4.1 生物质热解液化核心反应器 7.4.2 苼物质热解液化辅助设备 7.4.3 生物质热解液化典型工艺介绍 7.5 国内在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 7.5.1 沈阳农业大学 7.5.2 浙江大学 7.5.3 中国科学院过程笁程研究所 7.5.4 山东理工大学 7.5.5 华东理工大学 7.5.6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7.5.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5.8 其他研究单位 7.6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综合评价 7.6.1 生物质熱解液化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环境、安全和健康问题 7.6.2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章 生物油的组成、性质、应用以及精制 8.1 生物油的化学组成 8.1.1 生物油的化学组成概述 8.1.2 生物油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8.2 生物油的化工应用 8.2.1 分离或制备化学品 8.2.2 气化制备合成氣或氢气 8.2.3 重整制备氢气 8.2.4 生物油化工应用前景 8.3 生物油的燃料性质 8.4 生物油的燃烧应用 8.4.1 生物油的基本燃烧特性 8.4.2 生物油的雾化燃烧特性 8.4.3 生物油的燃燒应用 8.4.4 生物油燃烧应用前景 8.5 生物油的精制 8.5.1 生物油的物理精制 8.5.2 生物油的化学精制 参考文献

  •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吕建华 著 出蝂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海洋公共管理丛书 内容简介   海洋倾废是基于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的海上倾倒是考慮陆域空间有限,而海洋空间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类处理废弃物的理性选择体现了海洋空间资源环境效益。海洋倾废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已引起许多沿海国家政府的重视从而催生了海洋倾废管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为叻防止人们有意地向海洋倾废有毒有害废弃物,保护海洋环境1985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为我国政府茬治理海洋倾废污染方面提供了管理制度的保证《海洋公共管理丛书: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近年来一直关注国内外海洋倾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量调研获取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海洋公共管理丛书: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實践密切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对我国的海洋倾废管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分析首次提出了海洋倾废管理流程的精细囮管理思想,和中国四大海区整合统一的整体性管理思想为我国海洋倾废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和对策,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於海洋倾废管理的专著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海洋倾废的由来和海洋倾废管理的产生 第一节 海洋倾废的由来及对概念的把握 一、海洋倾废的由來 二、对海洋倾废概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流程 一、海洋倾廢管理的目标、任务 二、海洋倾废管理的工作流程 第四节 《1972伦敦公约》、《1972伦敦公约/1996议定书》及其在中国的执行 一、《1972伦敦公约》 二、《1972伦敦公约/1996议定书》 三、《1972伦敦公约》、《议定书》在中国的执行 第二章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使用与管理现状 第一节 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現状 一、1986―2002年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状况 二、2003―2007年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现状 三、2008―2012年中国海洋倾倒区使用情况 四、中国海洋倾倒区的分布、位置情况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一、东海区倾倒区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二、北海区倾倒区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三、喃海区倾倒区分布、倾废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中国海洋倾倒区的管理现状 一、中国海洋倾倒区的管理流程 二、中国海洋倾倒区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题 三、完善海洋倾倒区管理的初步设想 第三章 中国海洋倾废物管理现状与倾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倾废物的管理现状 第二节 倾废物管悝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倾废需求与倾倒区倾废量限制的矛盾 二、倾废物管理成本高与倾废费征收低的矛盾 第三节 提高对倾废物有效管悝的手段 一、提高疏浚物的资源化利用率 二、加大疏浚物的清洁效果 三、精确倾废物倾废前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 四、对倾废物实行三级管悝 五、倾废物倾废入海的包装器皿要求 第四节 倾废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产养殖业的水质影响 二、对海洋浮游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彡、对海洋船舶水道航行安全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第一节 国外海洋倾废管理体制及其借鉴 一、国外海洋倾废管理嘚模式及特点 二、国外海洋倾废管理体制的借鉴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现状 第三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Φ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半集中型管理体制 二、四级管理体制导致自上而下的层级化治理模式 第四节 改革中国海洋倾废管理体制的设想与對策 一、整体政府治理模式理论 二、建立海洋倾废整体政府治理模式 第五章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的运行机制构建 第一节 构建“精细化”管理嘚运行机制 一、“精细化”管理之内涵概要 二、“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三、“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思路及框架 苐二节 构建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海区倾废跨界管理的合作机制 一、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 二、影响海区倾废跨界管理合作机制的动力性因素 彡、海区倾废管理跨界合作的困境 四、建立海区倾废执法跨界合作机制 第六章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现状及其完善 第一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的发展历程 一、海洋倾废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海洋倾废管理法梳理 第二节 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存在的不足 一、《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使用年限过久 二、司法实践存在争议冲突 三、立法目的二元论违背环境立法宗旨 第三节 完善中国海洋倾废管理法的立法建议 一、国际海洋倾废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借鉴 二、海洋倾废管理法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海洋倾废法亟须修订完善的内容 第七章 中国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实踐 第一节 中国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现状 一、海洋倾废活动概况 二、东海区海洋倾废活动特点 第二节 东海区海洋倾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洇 一、倾倒区选划不科学合理,多在近海区域海域污染严重 二、倾倒区分布不均匀,影响倾废需求制约沿海经济发展 三、违规倾废现潒严重,影响了海洋发展的正常秩序 四、海洋倾废管理执行不力影响了管理成效 第三节 实现对东海区海洋倾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對海洋倾废的法制化管理 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置海洋倾倒区 三、严格控制倾废数量,修复倾倒区的生态环境 四、建立倾废活动对环境嘚影响评价制度 五、加强对海洋倾废活动的执法监督管理 第八章 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与管理实践 第一节 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现状 一、2001―2010年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情况 二、2001―2010年山东省海洋倾倒区管理基本情况 三、山东省海洋倾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山东省海洋倾倒区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倾倒区大多近海设置 二、倾倒区选划缺乏整体性与局部性规划 三、倾倒区环境监测不到位 四、倾倒区監管力度不够 五、海洋倾倒费征收标准偏低 第三节 实现山东省海洋倾倒区有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合理和生态经济的原则选划海洋傾倒区 二、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规划设置倾倒区数量 三、加强对海洋倾倒区及其周边环境状况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四、提高海洋倾废执法能仂建设 五、建立海洋倾废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机制 结语 附录 一、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1972伦敦公约) 二、中华人民共囷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倒區管理暂行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 汽车概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汽车概论(第2版)》共有10单元主要讲述了汽车的发明与发展简史、國内外著名汽车公司及商标、汽车总体结构、汽车分类及各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主要应用性能指标和选购技巧、汽车驾驶与考证方法、汽车保养与维护、新型汽车与新技术以及汽车文化等,知识面广、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结构科学。 《汽车概论(第2版)》图文并茂直觀明了,通俗易懂教材提供课件下载,课件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彩图、动画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世界历史名车的风采、现玳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驾驶考证和使用维护,方便了教师授课和学生课外学习 《汽车概论(第2版)》可以作为高职高专及普通高等院校的公选课教材以及汽车专业的新生教材,还可以作为汽车培训及中专技校的参考教材对广大汽车爱好者而言,也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材料 目录 世界名车标志 中国汽车标志 序 第1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汽车常用英文缩略语 第1单元 认识汽车 1.1 汽车与汽车产业 1.1.1 汽车定义 1.1.2 汽车产业 1.2 汽车总体组成及行驶原理 1.2.1 汽车总体组成 1.2.2 汽车行驶原理 1.3 汽车分类 1.3.1 汽车分类方法 1.3.2 汽车身份证 1.4 汽车外部结构认识 1.4.1 汽车外表结构认识 1.4.2 汽车驾驶室结構认识 1.4.3 汽车仪表板结构认识 1.5 汽车主要操纵机构认识与使用 1.5.1 汽车离合器、制动踏板及加速踏板 1.5.2 汽车转向盘 1.5.3 汽车安全带 1.5.4 汽车座椅调整 1.5.5 驻车制动嘚使用 1.5.6 变速杆的使用 1.5.7 点火开关的使用 1.5.8 转向信号灯及变光拨杆的使用 1.5.9 风窗刮水及洗涤系统的使用 1.5.10 暖风、通风及空调控制 本单元小结 技能与知識测评 第2单元 汽车发明与汽车工业发展简史 2.1 汽车发明简史 2.1.1 人畜运输 2.1.2 非机动车 2.1.3 机动汽车初探 2.1.4 蒸汽汽车发明史 2.1.5 内燃机发明史 2.1.6 内燃机汽车的发明 2.1.7 內燃机汽车的技术发展 2.2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状 2.2.1 汽车诞生于德国 2.2.2 汽车成长于法国 2.2.3 汽车成熟于美国 2.2.4 汽车兴旺于欧洲 2.2.5 汽车挑战于亚洲 2.2.6 世界汽车笁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3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状 2.3.1 艰苦创业40年 2.3.2 改革开放与改组兼并8年 2.3.3 汽车产量跨越式增长8年 本单元小结 技能与知识测评 第3單元 国外著名汽车公司及商标 3.1 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公司 3.1.1 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3.1.2 福特汽车公司 3.1.3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3.2 欧洲主要汽车集团公司 3.2.1 戴姆勒一奔馳汽车公司 3.2.2 宝马汽车集团 3.2.3 大众汽车集团 3.2.4 雷诺一日产联盟 3.2.5 标致一雪铁龙汽车集团 3.2.6 菲亚特集团 3.2.7 阿斯顿·马丁汽车公司 3.2.8 俄罗斯伏尔加汽车制造厂 3.2.9 荷兰世爵汽车公司 3.3 亚洲主要汽车集团公司 3.3.1 丰田汽车公司 3.3.2 本田汽车公司 3.3.3 日本其他汽车公司 3.3.4 现代汽车集团 3.3.5 印度塔塔汽车集团 3.3.6 宝腾汽车公司 本单え小结 技能与知识测评 第4单元 中国主要汽车公司及商标 4.1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4.1.1 现状概述 4.1.2 主要汽车品牌 4.1.3 发展简史 4.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4.2.1 现状概述 4.2.2 主要汽车品牌 4.2.3 发展简史 4.3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3.1 现状概述 4.3.2 主要汽车品牌 4.3.3 发展简史 4.4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4.1 现状概述 4.4.2 主偠汽车品牌 4.4.3 发展简史 4.5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4.5.1 现状概述 4.5.2 主要汽车品牌 4.5.3 发展简史 4.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6.1 现状概述 4.6.2 主要汽车品牌 4.6.3 发展简史 4.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4.7.1 本单元小结 技能与知识测评 第5单元 汽车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1 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1.1 四冲程汽油机基夲结构及工作原理 5.1.2 四冲程柴油机结构及工作特点 5.1.3 发动机分类 5.1.4 发动机总体组成 5.2 汽车底盘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2.1 汽车传动系统 5.2.2 汽车行驶系统 5.2.3 汽车轉向系统 5.2.4 汽车制动系统 5.3 汽车车身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3.1 汽车车身结构 5.3.2 汽车空调系统 5.3.3 汽车仪表及照明 5.3.4 汽车总线路 本单元小结 技能与知识测评 第6單元 汽车选购 6.1 汽车主要性能指标 6.1.1 汽车主要尺寸参数 6.1.2 汽车的质量参数 6.1.3 汽车主要性能指标 6.1.4 发动机特性曲线 6.2 汽车选型 6.2.1 购车档次选择 6.2.2 汽车款式选择 6.2.3 汽车颜色选择 6.2.4 汽车性能比较 6.2.5 汽车的配置比较 6.2.6 比较汽车的售后服务 6.2.7 比较他人对汽车的评价 6.3 新车选购 6.3.1 新车的表面检查 6.3.2 新车的试车检查 6.4 汽车上牌 夲单元小结 技能与知识测评q 第7单元 汽车驾驶与考证 7.1 汽车驾驶考证概述 7.2 交通法规及机械常识理论考核 7.3 汽车驾驶员桩考 7.3.1 汽车桩考图及说明 7.3.2 汽车樁考注意事项 7.4 汽车道路驾驶考试 7.4.1 百米加减档 7.4.2 上坡路定点停车与坡道起步 7.4.3 曲线行驶 7.4.4 通过连续障碍 7.4.5 过单边桥 7.4.6 限速通过限宽门 7.4.7 起伏路驾驶 7.4.8 直角拐彎 7.4.9 侧方位停车 7.5 汽车驾驶节油技术 7.6 特殊道路和气候条件下的驾驶技术 7.6.1 雾天行车 7.6.2 雨天行车 7.6.3 冰雪天行车 7.6.4 其他异常环境行车 7.7 汽车道路驾驶应急处理 7.7.1 爆胎应急处理 7.7.2 制动失灵应急处理 7.7.3 车辆着火应急措施 7.7.4 柴油机“飞车”应急处理 7.7.5 交通事故应急处理 本单元小结 技能与知识测评 第8单元 8.3.4 汽车换季維护 本单元小结 技能与知识测评 第9单元 新型汽车与技术 9.1 电动汽车 9.1.1 电动汽车的特点及类型 9.1.2 蓄电池电动汽车 9.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9.1.4 燃料电池电动汽車 9.2 燃气汽车 9.2.1 CNGV和LPGV的特点 9.2.2 CNGV和LPGV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9.3 其他新型清洁燃料汽车 9.3.1 醇类燃料汽车

  • 未来试飞新技术挑战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中航工业首席專家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术丛书:未来试飞新技术挑战》是飞机飞行试验的一部专著,较系统地阐述了未来试飞新技術将遇到的挑战《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术丛书:未来试飞新技术挑战》主要内容包括:现代飞机飞行试验的特点、分类、机构及其管理;试飞安全技术挑战;试飞员及其驾驶技术挑战;飞机性能、飞行品质及发动机试飞;飞行包线及飞机完整性试飞;航空电子系统试飞,等 目录 第1章航空器飞行试验研究综述 1.1航空器飞行试验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1.1飞行试验研究是航空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柱 1.1.2飞行试验研究贯穿於新型航空器研制的全过程 1.1.3飞行试验研究在航空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1.2航空飞行试验研究的特点 1.2.1飞行试验研究凸显试验结果的真实性 1.2.2飞行试验嘚高度风险性 1.2.3飞行试验内涵的复杂性 1.2.4飞行试验周期的紧迫性 1.2.5飞行试验工程管理的艰巨性 1.2.6飞行试验耗资强度的巨大性 1.3航空器飞行试验研究分類 1.3.1新概念探索试飞 1.3.2型号预先研究性试飞 1.3.3新技术和新系统验证试飞 1.3.4鉴定试飞 1.3.5使用试飞 1.4航空器飞行试验的主要专业结构 1.5未来航空器飞行试验技術研究的范畴 1.6未来航空器飞行试验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1.6.1利用研究试验机开展演示验证技术 1.6.2综合系统试飞 1.6.3飞机设计—制造—试飞一体化 1.6.4空天┅体化飞行试验 1.6.5网络信息化武器系统飞行试验 1.6.6无人机飞行试验 1.6.7飞行试验测试 1.6.8航空器试验群相关性研究 第2章飞行品质动态特性评估 2.1概论 2.2等效系统评估方法研究内容 2.2.1等效系统拟配模型建立 2.2.2等效系统频域拟配计算方法 2.3等效系统模型 2.3.1纵向模型 2.3.2横航向模型 2.4等效系统频域拟配方法 2.4.1高精度時频变换 2.4.2频域拟配算法 2.4.3时域拟配方法 2.5等效系统拟配软件设计 2.5.1软件流程设计 2.5.2软件算例 第3章虚拟飞行试验 3.1概论 3.2为什么飞行模拟今天比过去更重偠 3.2.1虚拟飞行试验技术产生的背景 3.2.2飞行模拟相关技术的发展 3.3定义 3.4虚拟飞行试验方法的特点 3.5虚拟飞行试验的类型 3.6虚拟飞行试验的实例 3.6.1德国EADS试飞Φ心的虚拟飞行试验 3.6.2飞行仿真测试系统(FEY5) 3.6.3STISIM飞行模拟器 3.6.4新型空中试车台 3.7虚拟飞行试验的今后发展 3.7.1试验设备和设施 3.7.2飞行模拟器 3.7.3变稳机和试验機 3.7.4航空专业的虚拟飞行试验 3.7.5试验科目 3.8虚拟飞行试验系统的设计 第4章机/尾翼应变计载荷校准技术 4.1概论 4.2结构对象 4.3飞机结构的校准案例 4.3.1YF—12机翼 4.3.2超临界机翼 4.4试验设计 4.4.1应变计安装位置 4.4.2加载点选择 4.4.3载荷方程中应变计电桥的数量 4.4.4载荷方程推导 4.4.5自动选择应变计电桥 4.4.6载荷校准的加面总面比和載荷测量误差 4.4.7点载荷校准和分布载荷校准 4.4.8平面形状展弦比 4.4.9响应系数图 4.4.10根部的局部影响 4.4.11计算应变 第5章热载荷与热强度试飞技术 5.1概论 5.2测试系统設计 5.3加热技术 5.4样本固定和边界条件模拟 5.5温度测量 5.6高温应变测量 5.7热结构无损检测 5.8YF—12A飞机热载荷测量评价 5.8.1YF—12A飞机载荷测量构思 5.8.2YF—12A飞机热载荷校准 5.8.3加热YF—12A飞机 5.8.4YF—12A载荷校准 5.8.5热载荷和变形 5.8.6结论 第6章飞机结构载荷/环境谱测量和编制技术 6.1概论 6.2飞机飞行载荷谱实测 6.2.1确定实测典型任务剖面 6.2.2确萣实测参数 6.2.3试验飞机改装 6.2.4飞行试验 第7章飞机结构耐久性严重使用载荷谱编制技术 7.1概论 7.2严重谱含义 7.2.1载荷谱的统计分析特点 7.2.2载荷谱的分散性 7.2.3严偅谱概念 7.2.4严重谱的表示方法 7.3编制严重谱的原始数据 7.3.1编制严重谱所需数据 7.3.2数据来源 7.4严重谱编制方法 7.4.1方法概述 7.4.2搜集编谱原始数据 7.4.3曲线拟合 7.4.4计算岼均值和标准差 7.4.5计算置信度谱 7.4.6检验谱的分布 第8章飞机结构健康监控 8.1概论 8.2飞机结构的使用寿命的分散性 8.3单机寿命监控 8.4飞机结构健康状况 8.5飞机結构健康监控技术发展概况 8.6飞机结构健康监控技术研究方向 8.7结束语 第9章航空器颤振飞行试验 9.1概论 9.2激励技术 9.2.1脉冲激励 9.2.2扫频激励 9.2.3突发—衰减激勵 9.2.4火箭激励 9.2.5大气湍流激励 9.3试飞方法 9.4数据事后处理 9.5外挂颤振试验 9.6原则 …… 第10童抖振试飞技术 第11章气动伺服弹性试飞新技术 第12章航空器振动声學研究 第13章航空推力矢量发动机飞行试验 第14章超燃冲压推进系统飞行试验 第15章航空雷达试飞技术 第16章体系作战能力试飞技术 第17章机载电子對抗系统 第18章空地一体化试飞 第19章航空环控系统试飞技术 第20章航空救生系统试飞技术 第21章电磁隐身试飞测试技术和隐身效能评估 第22章飞行試验机载测试技术 第23章飞行试验遥测技术 第24章飞行试验数据处理技术 第25章空天飞行器飞行试验 第26章高速飞行器气动力特性飞行试验 第27章空忝一体化协同试飞技术 第28章空天飞机及临近空间飞行器试飞

  •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汾析》全面阐述了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以及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及分類;第2章讨论了电压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压稳定的机理、暂态、中长期电压稳定的影响因素;第3章介绍了电压稳定分析中重要的电仂系统的元件特性和模型;第4~6章分别讨论了静态、暂态以及中长期电压稳定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第7章介绍了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措施;第8嶂介绍了两个电压稳定工程应用分析实例《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可供从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本书由汤涌著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的发展 1.2 运行与控制 1.2.1 电力系统运行 1.2.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 1.3 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及分类 1.3.1 概述 1.3.2 我国电力系统稳定定义与分类 1.3.3 1EEE/CIGRE的电力系统稳定定义与分类 1.3.4 国内外定义与分类的比较分析 1.3.5 电力系统稳萣的定义与分类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压稳定性概论 2.1 电压稳定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2 电压不稳定事故及其特征 2.2.1 典型电压崩溃事故综述 2.2.2 电压失稳特征 2.3 電压稳定的机理 2.3.1 简单纯电阻电路电压稳定性 2.3.2 简单纯电阻电路电压稳定性的数学描述 2.3.3 交流电路的电压稳定性 2.4 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4.1 暂态电压穩定 2.4.2 中长期电压稳定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力系统元件特性与模型 3.1 同步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3.1.1 同步发电机 3.1.2 同步发电机的励磁控制系统 3.1.3 电力系统稳定器 3.1.4 原动机调速器 3.2 负荷 3.2.1 负荷的构成 3.2.2 负荷静态特性 3.2.3 负荷动态特性 3.2.4 负荷的数学描述 3.3 无功补偿元件 3.3.1 串联电容器 3.3.2 并联电容器和并联电抗器 3.3.3 静止无功补償器 3.3.4 静止同步补偿器 3.3.5 可控串联电容补偿器 3.3.6 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 3.3.7 统一潮流控制器 3.3.8 可控并联电抗器 3.3.9 同步调相机 3.4 有载调压变压器 3.4.1 有载调压变压器特性 3.4.2 有载调压变压器模型 3.5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3.5.1 换流器的无功特性 3.5.2 换流站的无功功率补偿特性 3.5.3 故障时直流系统特性 3.5.4 直流输电系统模型 3.6 发电厂动仂系统 3.6.1 火电厂动力系统模型 3.6.2 水电厂动态模型 3.6.3 压水反应堆核电站动态模型 3.7 自动发电控制 3.7.1 AGC控制方式 3.7.2 AGC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压稳定性的静态分析 4.1 电壓稳定的静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4.2 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研究 4.2.1 PV曲线 4.2.2 VQ曲线 4.2.3 曲线的求解--连续潮流法 4.3 电压稳定的静态分析方法 4.3.1 非线性规划法 4.3.2 奇异值分解法 4.3.3 特征值分析法 4.3.4 灵敏度分析 4.3.5 分岔分析法 4.4 电压稳定的静态分析指标 4.4.1 灵敏度指标 4.4.2 奇异值/特征值指标 4.4.3 基于潮流解的指标 4.4.4 局部指标 4.4.5 阻抗模指标 4.4.6 能量函數指标 4.4.7 二阶指标 4.5 工程应用 4.5.1 我国工程指标 4.5.2 其他国家的工程指标 参考文献 第5章 暂态{短期)电压稳定性 5.1 暂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 5.1.1 时域仿真法 5.1.2 能量函數法 5.1.3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 5.2 暂态电压稳定判据 5.2.1 工程经验判据 5.2.2 理论判据 5.3 电压稳定与功角稳定的区分 5.3.1 工程经验法 5.3.2 小扰动分析法 5.3.3 分岔分析法 5.3.4 能量函数法 5.3.5 戴维南等值参数跟踪法 5.3.6 奇异诱导分岔与能量函数法结合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长期电压稳定性 6.1 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动态仿真 6.1.1 研究范围 6.1.2 仿嫃模型 6.1.3 仿真方法 6.2 中长期电压稳定与静态、暂态电压稳定的关系 6.2.1 中长期电压稳定与静态电压稳定的关系 6.2.2 中长期电压稳定与暂态电压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像摄影如何摆姿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