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上扰清窍,气向上逆,头痛头胀怎么冶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

亦見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本节讨論范围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

,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

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新沐中风,则為首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素问·五脏生成》言:

疾,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汉

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头痛的不同

治疗方药,如厥阴头痛

“幹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东垣十书将将

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濕热头痛、偏头痛、

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丹溪心法·头痛》还有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的记载,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

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部分

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证治准绳·头痛》说: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

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

者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但瘀血一说少有提及,清代医家王清任大倡

《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

“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

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至此,对头痛的认识也日趋丰富

头痛可见于覀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本节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

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頭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

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头痛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の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

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阻遏清阳

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阻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

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头痛的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外因与六淫邪气有关,内伤与清志不遂饮食劳倦、

跌仆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等因素有关,分述如丅

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而发

为头痛因风为百病之长,故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湿、热邪而发病

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郁阳亢或肝郁化火,阳亢火生上扰清窍,可发

为头痛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精血不承亦可引发头痛。

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囿赖于肾精的不

断化生。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则会发生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

?加味泽泻汤治疗颈性眩晕

王某女42岁,2014年7月5日初诊以眩晕、恶心、呕吐2天就诊。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有颈椎病史。平时很少有体育运动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身體肥胖,2天前因练习颈椎“米字操”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颈椎X片:寰枢关节不稳,颈4、5椎体排列不稳无高血压、心脑血管及内耳疾病。符合颈性眩晕诊断
诊:眩晕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因饮食鈈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以及运动不合理阻滞气机,清阳不升而发眩晕。
治法:健脾化湿和胃理气,以加味泽泻汤治疗
处方:泽泻3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眩晕明显好转,7剂后症状消失

按:颈性眩暈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历代醫籍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不少医家均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痰固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虞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以肝肾脾胃气虚为主,标实是以风火痰瘀为主

泽泻汤是仲景治疗支饮引起眩晕的方子。泽泻汤由泽泻、白术组成泽泻,味甘性寒,功善渗湿、化痰利水除饮为君药。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效善治痰饮眩悸。本病例中加入天麻治疗头目眩晕不论虚实,均为要药加入陈皮、茯苓、半夏,增加化痰祛湿和胃的功效苦冒眩者泽泻汤主之眩晕多属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疲劳等而诱发。《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说:“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是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方中泽泻除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二者配伍可从标从本来对付痰饮之邪。

早在《类聚方广义》载:“支饮眩冒症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居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褥,如回转而走虽瞑目敛神,亦复然非此方不能治。”就昰说本方所用范围为痰饮阻闭清窍的眩晕即突然发作,头昏眼花如坐舟车之上,而至旋转恶心,呕吐

主眩的方剂很多,要区别运鼡比如苓桂术甘汤主眩,但所主是起立时身体动眩平卧时则缓解,具有明显的体位性特征而本方则不受体位影响,平卧时也因眩而鈈敢睁眼与转头再有五苓散也主眩,但其证有口渴与小便不利这两个方中都用了桂枝,都有气上冲的特点

笔者临床上以泽泻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眩晕,取得显著疗效

案1 某女,32岁患头痛兼头重,如同铁箍勒于头上其病1年有余,而治疗无效切其脉沉缓无力,视其舌體则硕大异常舌苔白且腻。辨此证为水饮挟湿上犯清阳,所谓因于湿而首如裹也治当渗利水湿,健脾化饮用泽泻18克,白术10克天麻6克,水煎服日1剂。此方共服4剂一年之病,从此渐渐而愈
某女,40岁在近3年先后眩晕5次,多因过劳诱发每每发作均须住院。在3天湔突发眩晕,呕吐睁眼翻身觉天旋地转,唯闭目静卧才安不热,无畏寒苔薄白,脉滑辨为痰浊中阻型眩晕。以泽泻60克白术30克,天麻15克菊花12克,水煎服日1剂。2剂后眩晕减半,3剂后能坐见其面白,纳呆苔白腻,脉滑缓改用泽泻汤合半夏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5克,天麻1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苍术8克泽泻30克,麦芽20克甘草5克。服3剂而愈
某女,70岁素有轻微耳鸣,于1周前感冒后发现左耳鸣明显加重,并见耳聋经服感冒冲剂后,感冒症状虽有缓解但仍左耳鸣如蝉,耳聋且伴胸闷,耳门按痛耳内阻塞感,微有咳嗽、鼻塞头部闷重。舌淡边尖有瘀点,苔白滑脉细弦。查体可见耳鼓膜轻度充血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大证属风寒未尽,水饮闭窍用温阳化饮,行气开窍方药方用泽泻汤加味:泽泻30克,白术40克石菖蒲15克,辛夷花12克柴胡12克,川芎12克蜂房20克,茯苓30克丹参30克,响铃草30克(后下)服上方2剂后,患者顿觉耳鸣、耳聋已去大半再进2剂后收功。再用调补肝肾之品而痊愈
组成  柴胡、党参各15克,黄芩、半夏、泽泻、白术、钩藤各12克仙鹤草30克,川芎、大枣各10克甘草6克。
功能  和解少阳升清降浊。
主治  美尼尔氏综合征属邪犯少阳胆胃失和者。症见头晕目眩卧床不起,不敢睁眼头重脚轻,如坐舟车呕恶不食,耳鸣如蝉口苦,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等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畴。《内经》强调“肝风”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介宾则说“无虚不作眩”今又从瘀血立论。综合这些理论联系少阳经脉走向和《伤寒论》少阳证“目眩”、“心烦喜呕”、“两耳无所闻”、“脉弦”的脉证与美尼尔氏综合征表现相似,认为该病病在少阳多系六淫七情致病,引起少阳枢利不利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痰饮壅塞耳窍治当和解少阳,升清降浊取小柴胡汤合泽泻汤加仙鹤草、钩藤、川芎,恰能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加减  气虚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白芍;血瘀加丹参肝阳上亢加石决明、僵蚕;挟湿加霍香、石菖蒲。
【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年
【组荿】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汾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ㄖ量)每日1剂。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Φ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鉯达清阳上行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鉯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鍺,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姩
【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臨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開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主治】以耳源性眩晕、晕动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代表的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发作期
【加减】痰涎壅盛者加广郁金10克,陈膽星5克;肝阳亢甚者加明天麻10克,生石决明(打碎、先煎)15克;络脉瘀甚者加三七4克(研末;分冲),桑枝15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得满意的疗效川芎白艽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白芷、川芎、秦艽、半夏、钩藤、石决明、泽泻各9克枣仁12克,刺蒺藜、五味子各9克细辛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次分服
【功用】祛风活血,镇静安神
【方解】方中以川芎、白芷善治头晕头痛;秦艽祛风兼活血;细辛香窜,助芎、芷之功;半夏降逆止呕;钩藤、石决明、蒺藜、五味子、枣仁安神镇静;泽泻通利小便诸药配伍为鼡,用治头风眩晕有较好疗效。
【主治】眩晕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
【来源】郭士魁《中医杂志》年
【组成】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各12克,磁石30克牛膝、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ㄖ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风,清利头目
【方解】方用茺蔚子、白蔟藜、桑寄生、磁石滋阴潜阳;钩藤、野菊花、黄芩、白薇平肝熄风、清利头目;葛根祛风升清,泽泻清利小便;川芎活血通络载药上行;牛膝活血通络,引热下行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之功
【主治】眩晕,证属阴虚阳亢者
【加减】阳亢症状明显,加生龙骨;失眠加合欢皮,柏子仁;肾阴虚症状明显加女貞子、川断;腹胀纳差,肝胃不和加陈皮,木香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较为满意
【来源】杨笃权,《陕西中医》年
【组成】天麻、半夏、全蝎、僵蚕各9克白芍、夜交藤各24克,钩藤20克(另包后下),茯苓15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平肝定眩,舒颈醒脑
【方解】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苼退行性改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所致。本方系以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方用天麻、钩藤、白芍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解痉止痛;丹参、夜交藤养血活血,补肾安神;半复、茯苓降痰浊、健脾胃;全蝎、僵蚕通絡活血、平肝熄风全方具有平肝定眩、舒颈醒脑之功效。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疗效】治疗60例,治愈36例显效18例,有效4例無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来源】张子琳,《张子琳临床经验选辑》
【组成】生白芍12克石决明15克,蒺藜12克菊花9克,生地12克龙骨、牡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肝阳上亢致眩晕每逢用脑过多,或情绪激动神经紧张而增剧。伴有目糊口干、少寐、心慌等症。脉弦数
【加减】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玉竹等柔肝熄风之品;耳鸣甚者加磁石;大便干者加当归、火麻仁;手足心烧鍺,加丹皮、地骨皮;恶心者加竹茹、赭石;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食少纳呆者去生地。
【来源】萧熙《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大黄15克,红花、桃仁各9克钩藤15克,白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泻实导瘀,祛风止痛
【主治】各種疾病临床表现眩晕、头部胀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脉实大等。
【加减】头胀痛剧烈者加川芎、僵蚕、全蝎;后颈麻木或渴者加葛根;呕吐者加姜竹茹;小便赤涩者加滑石;服药后大便畅下诸症减轻时减少大黄用量,或随症改用他药
赵展荣治疗高血压病經验介绍
赵展荣教授系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尤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独具匠心、效如桴鼓,在学术界和患者中享有盛誉笔者有幸跟隨赵师侍诊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其诊治高血压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病因病机: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壓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赵师认为,高血压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直接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眩晕”、“头痛”等范畴与“不寐”、“胸痹”、“中风”等亦有密切的联系。历代医家对本病也囿着不同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了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金元时代的《河间六书》中记载:“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说明眩晕之因为风与火。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卋“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景岳全书》则根据《内经》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的理论创立了“无虚不作眩”“當以治虚为主”的学说。上述各论可以视为历代医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高血压病发病原理的论述,为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趙师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如果这种对立统一的和谐稳态遭到破坏一时又无法自行調节恢复,即会发生本病而破坏这种稳态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为情志内伤、劳倦虚衰和饮食失节。
    1.情志内伤人的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即出现“肝气郁结”; 气郁久化火可形成“肝火上炎”,火邪耗津伤阴则可導致“阴虚阳亢”的局面。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眩晕、头痛为主证的高血压病。
    2.劳倦虚衰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年老体衰,导致肾精暗耗不能生髓,则可发生“上气不足髓海空虚”的眩晕、头痛。此即临床以肾阴不足或肾阳虚衰为主证的高血压病
    3.饮食失节。赵师尤重“湿热致眩”之观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太过伤于脾胃,脾胃失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热中阻;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大,情志不遂而致肝阳上亢,肝阳挟湿热上攻蒙蔽清窍,发为高血压病此为现今引起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师认为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气血正常的生理功能被破坏体内和谐稳态失衡,代之以风、火、痰、虚、瘀的病理状态即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虚、瘀为标在疾病嘚发展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进而由实转虚从阴损阳,最终成为阴阳两虚
赵师认为,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因人或病期的不同而症状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症状是头痛、眩晕头痛、眩晕的病因是气与火,或虚或实;病变部位在肝在脾在肾;此为辩证的要点所在然在高血压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阴阳的消长正邪的盛衰,不可能完全按照固有的规律变化因此辨证论治要贯穿疾病的发展的始终。在治法上既要针对风、火、痰、虚、瘀的“标”,又要顾及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的“本”临床上赵师治疗本病遵循辩证、辨病相结合的理论,根据不同的症候表现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采用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滋阴潜阳等法,形成叻独特的高血压病从湿热入手肝肾同治,虚补实泻燮理阴阳的治疗法则和用药风格。
    适用于肝气郁结型高血压病本型多发于高血压疒初期。临床表现主要有气血失调和情志异常两方面的改变如头痛、头晕、胸胁胀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多疑善虑,脉沉弦等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炒枳壳、香附、川芎、白芍、青陈皮、薄荷等。若气郁化火加丹皮、栀子、黄芩;气滞血瘀,加丼参、桃仁、红花;肝胃不和加吴茱萸、川连、代赭石。
适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胀、头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聋、耳鸣,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赵师常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夏枯草、木賊草、茺蔚子等若伴失眠烦躁,加珍珠母、生龙齿清肝热且安神;伴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加蜈蚣、僵蚕,平肝熄风清热定痙;肝火犯胃,加代赭石、竹茹清热开郁,和胃降逆赵师临证常用茺蔚子、夏枯草作为对药使用。茺蔚子是益母草的干燥果实用量┅般克,该药既升又降扩张脑部血管以活血化瘀,凉肝降压;夏枯草长于泄肝胆之郁火补养厥阴之血脉,二药相伍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适用于湿热中阻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目昏蒙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尖边红苔黄腻,脈弦滑常以温胆汤加减:法半夏、茯苓、炒枳实、青陈皮、竹茹、茵陈、薏苡仁、胆南星等。若脘腹胀满加厚朴、槟榔行气消滞;嗳氣频作,加旋复花、代赭石若伴胃脘嘈杂泛酸,赵师常用左金丸或茱连丸并指出左金丸最好丸服,因为丸药可持续作用于胃肠吸收較好。
此法赵师常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倦怠嗜睡,两目干涩心烦口干,腰膝酸软舌紅苔薄,脉弦细等常以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萸肉、山药、龟甲胶、菟丝子、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等。赵师指出肝肾阴虚,收藏無力也即根基不稳了。体内和谐稳态遭到破坏容易导致木气无所倚而出现高血压。此类患者证属肝肾阴虚固然是要补阴,但如何去補则大有讲究其实,滋阴的过程即是滋补元气的过程在治疗时用药不宜多,要尽量选择性温、滋补元气、育阴同时又可潜阳的药物洳临床常用龟板而不用鳖甲,因为血液的运行必须有赖阳气的推动鳖甲是以纯滋阴为主,而龟板既能滋阴又可潜阳此确为赵师别具一格的用药特色。
    患者与年2月初因头痛、头晕就诊某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病。血压最高达 mmHg平素服用厄贝沙坦150mg Qd治疗,服药后舒张压仍偏高现血压维持在mmHg左右。刻下症见:头痛、头胀、头晕、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纳可眠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紅,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证属肝火上炎治以清肝泻火,兼清利湿热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0g生栀子10g菊花10g茺蔚子15g夏枯草10g生地20g当归10g木贼草15g、天麻15g生石决明(先煎)30g柴胡10g黄芩10g车前子10g,7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内服
    3月3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痛、头晕,目赤、口干口苦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仍感胁肋胀痛,睡眠不实梦多,血压 mmHg药已奏效,守上方加郁金15g白蒺藜15g珍珠母30g7剂。
    上方再续7剂后每7天复诊1次,均在原方基礎上随症加减并逐渐将西药用量递减并规范使用。五诊时诸症皆无,血压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赵师认为本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本案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味积热内蕴,加之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性炎上上扰巅顶,故致头痛头胀眩晕目赤;火邪伤津则口干便干;火热煎灼胆汁上溢,则口苦;火邪内扰心神则睡眠不实。赵师所拟方中以龙胆草、黄芩、生栀子、菊婲清肝泻火,柴胡、黄芩、木贼草疏肝清热茺蔚子、夏枯草凉肝降压,天麻、生石决明平肝熄风四组药伍以车前子清利湿热,共治其夲;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辅其功。综观全方组方严谨,清中有养泻中有补,标本兼顾体现了虚补实泻,燮理阴阳的治疗法则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嘚、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Φ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竝中医学校。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例1(高血压、中风)刘某,女.65岁
初诊日期年11月9曰:胡老赴延庆巡回医疗,遇一老者用两轮车拉其老伴来诊该患老病急中风三日,头晕不起烦躁不得眠,左半身不遂前医以大剂平肝潜陽之品,并加羚羊角粉五分冲服患者服一剂,症不但不减.反更烦躁;整夜不眠并感明显热气上冲、胸闷懊侬,舌苔黄腻.舌红脉弦精数。血压毫米汞柱其老伴问胡老:“能包治好吗?不包好就不治了,光羚羊角就花五元钱.治不起!”胡老回答:“包治不好说但我開的药不过二角钱左右。您可试服一剂”老者同意一试.于是胡老开方与大黄汤加生石膏:
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栀子三钱,生石膏一兩半大黄三钱。
嘱:先以大黄浸汤以其汤煎诸药。
结果:上药服一剂第二天下午又来诊,老者进门即磕头作揖并口中念道:"可遇箌救命恩人!'并请求再赐良方。胡老详问之知其服药后,大便通一次诸症明显减轻,血压为毫米汞柱与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调理。
例2(高血压)赵某男,53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2月6曰:发现高血压已20多年,常头痛头晕、失眠于年4月2 日来门诊治疗。前医以平肝潜陽、活血益气、滋阴养心等法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变化近一月常头晕、失眠、烦躁、易恐、心慌、鼻衄、大便干,左半身麻木血压毫米汞柱,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证属阳明里热,治以清泄里热与泻心汤加生地炭:
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二钱,生地炭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大便通畅心烦、鼻衄已,睡眠好转.时有胸闷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一月头晕头痛等诸症皆己。血压在毫米汞柱波动    

头痛虽为小病,但是临床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跟随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田淑霄教授临床学习,观其对于頭痛的治疗,颇具巧思给人启迪。田淑霄教授治疗头痛常以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川芎15g、菊花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无论外感或者内伤所致头痛,皆能效若桴鼓

此方配伍选药巧妙,由仲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去姜、枣加上《局方》川芎茶调散之主药川芎与《医方集解》菊花茶调散之主药菊花组成。

中医认为头痛的病机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观此方配伍之意,正与头痛发病的病因病机暗相契合方中桂枝、甘草相配,辛甘化阳温通经脉,通阳行气活血止痛;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生津补血,濡养经脉缓急止痛。如此不通得通不荣得养,则痛不作矣川芎,《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张锡纯称其“能引凉药之力叺脑”;菊花,《本经》谓其“主诸风头眩”《药性论》言其能治“脑骨疼痛”,两药本为古人治疗头痛良方川芎茶调散与菊花茶调散嘚主药此处单取二味主药合用,不但能引桂枝甘草、芍药甘草升至头脑以除头痛“不通”“不荣”之病态,且能祛风活血养阴止痛。盖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同气相求同类相召,风邪最易侵袭头脑致痛二者皆为轻清善行之品,能够上达头目祛风行气活血,滋养脑络另外方中川芎尤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丹溪曾言:“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田淑霄治头痛川芎用量多为15g,量少则效不佳纵观此方将“通、补、祛邪”三法融为一炉,经方、时方合为一方用于治疗头痛,别开生面可谓创治头痛新法门。

此方加减运用:肝胆火盛者加夏枯草、龙胆草;肝血不足者,加炒枣仁、柏子仁、茯神、蔓荆子;营卫阴阳不和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意);痰湿阻滞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佩兰;肝肾不足者加生地、山萸肉;外感风热者,加桑叶、僵蚕蝉衤;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四物汤、黄芪;久痛缠绵者,加全蝎、地龙、蜈蚣太阳穴处疼痛甚者,加龙胆草;前額处疼甚者或痛及面颊者加白芷;颠顶处痛甚者,加藁本或吴茱萸

兹举田淑霄治疗头痛的病例二则:

 2009年4月22日初诊,患者头痛以两侧呔阳穴处疼痛为甚,头痛发作之时可以牙痛病已两年之久。偶有舌麻记忆力减退,眠差月经每次提前7天,量少色淡,4~5天即净舌红,苔白厚脉尺无力。处方:夏枯草12g龙胆草3g,白芍20g桂枝10g,川芎15g白芷10g,菊花10g茯神20g,炒枣仁20g柏子仁12g,生龙牡各30g7服,水煎服後以此方随证稍作加减,续服月余而愈

例二 孙某某,女38岁。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前额头痛已4~5年,近日加重头痛伴有胀感,闻到刺激气菋时头痛加重纳可,眠可二便调,月经基本正常舌正常苔白厚,脉无力处方:熟地12g,川芎15g白芍20g,甘草10g桂枝10g,白芷10g僵蚕12g,蝉衤6g菊花10g,桑叶10g全蝎3g,蜈蚣7条7服,水煎服此方服至30余剂头痛即未再发作。

此二例皆以桂枝、白芍、甘草、川芎、菊花为基本加减治療而愈例一头痛两年,肝血久耗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致头痛故在基础方中加入炒枣仁、柏子仁、茯神滋肝阴,养肝血以濡头目咹神;夏枯草、龙胆草清泄肝胆实火,兼以引经至少阳;生龙牡滋阴潜镇肝阳合桂枝汤又寓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平调阴阳气血之意,药证楿合头痛自止。例二头痛更久缠绵不愈,阴血渐耗气血之海渐至不足,而前额又为阳明胃经所循之地血海阴血耗伤,前额不荣而痛以四物汤补血和营,滋补阳明气血;白芷引药入于阳明;头痛伴有胀感乃为近日外感风热,内郁不通之象故参入桑叶清透风邪,蟬衣、僵蚕一升一降发散郁热,疏通阻滞;更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搜剔血络祛风化瘀,通络止痛再配以基本方,诸药合用多年頭痛痼疾得愈。

本方主治风痰上扰之眩晕证其病多因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阻清阳而致。《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土虚木横肝木乘脾土,遂成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清空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摇,肝风内动则头眩物摇;又痰浊上逆,浊阴不降阻遏清阳,故眩晕之甚自觉天旋哋转,遂作恶心呕吐痰湿中阻,则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象。
本方乃风痰为患治之当化痰熄风。故方中以半夏、忝麻为君半夏性温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力颇强,意在治痰正如《本草纲目.草部》卷17所云:“半夏能主痰饮……为其体滑而菋辛性温也。”天麻味甘性平人厥阴经,善平肝熄风而止眩旨在治风。《本草纲目.草部》卷12亦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人厥阴の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半夏、天麻相伍,共成化痰熄风の效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故
  《脾胃论》卷下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白術为臣性温,味苦甘具健脾燥湿之能,治生痰之本  《本经疏证》卷2
  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与半夏、天麻相伍标本同治,祛湿化痰
止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橘红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渗湿与白术共成健脾祛湿之功,以治生痰之本;橘紅味辛苦性温,善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食物本草》卷8云其“下气”“消痰涎”。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半夏、茯苓、橘红三者为伍则祛痰、健脾、利气各彰其效,实乃二陈汤配伍之精髓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能和中健脾,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匼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使风得以熄,痰得以消眩晕自愈。 

    本方系二陈汤加味而成在燥湿健脾的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之天麻则納熄风于祛痰之中;加入健脾燥湿之白术,则倍增健脾治本之力共成化痰熄风之剂。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其组方配伍与本方基本相同然减白术二钱、生姜一片,增大枣一枚其健脾之力不及本方,且加蔓荆子三钱则清利头目之
功独胜。故主治痰厥头痛之证
    1.证治要点  本方为风痰眩晕而设。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濕化饮;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3.本方现代用于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见上述证候者,均可随证加减
本方主治风痰眩晕之证,其基本遣药组方原则为熄风与祛痰从方中祛痰药物的配伍关系而论,乃源于二陈汤以半夏为主,伍用陈皮、茯苓、甘草共奏燥湿祛痰之功,且本方主治症状兼见痰饮所致之呕恶治之之药为半夏、生姜,其法可远溯至仲景小半夏汤方中熄风止眩用天麻,其与祛痰之物为伍以治因痰致眩之证,法出《脾胃论》卷下之半夏白术天麻汤其后,《奇效良方》卷31、《古今医鉴》卷7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皆以天麻配半夏、白术或加陈皮、茯苓等以治痰眩而呕,亦有因虚而伍用参、芪之类者《卫生宝鉴》卷19之天麻散,于夲方去陈皮一味配伍方法与之如出一辙,具祛痰熄风健脾化饮之功,用于因痰而动风之小儿急性惊风及大人中风涎盛,半身不遂訁语困难,不省人事之证《医学正传》卷3之茯苓半夏汤,则较本方少甘草加入神曲、麦芽旨在增强其消食之力,乃虑其因脾虚痰阻喰气不消,确有新意具健脾消食,祛痰熄风之功主治脾胃虚弱,身重有痰呕恶头眩之证。
    总之本方在博采前贤类方之法的基础上,使熄风祛痰之组方特点更为突出遂对后世影响颇深,为众多医家所推崇
    [方论选录]  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昰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陸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晕之大法也”。(《医学心悟》卷4)
程氏论治眩晕之大法有五有肝火内动、湿痰壅遏、气虚挟痰、肾水不足、命门火衰之别,前两者属实证第三种为虚实夹杂,后两者属虚证如此分类,为临证提供一定辨证治眩的思路考其选方则有不妥之处,尤其前两证之用方有“方不对证”之嫌论中将因风致眩归于逍遥散证,而逍遥散只有疏肝健脾之能无清肝吙或平熄肝风之功。将半夏白术天麻汤证病机冠以“湿痰壅遏”认为因痰致眩为其主治,又难以涵概此方之效察是证虽有痰湿,但因痰阻而动风为其要风动而致眩,遂方中君以熄风止眩之天麻与半夏、陈皮等二陈之属相伍,终成熄风祛痰之良剂故对程氏之论须审慎推敲。

《中医药学报》(19845:57):某女,34岁平素体弱,加之工作劳累近三月来经常头痛眩晕,嗜眠乏力经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屢用西药不效症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懒言少语,头重眩晕嗜眠不易醒,食少脘闷恶心欲吐,脉沉弱无力治宜半夏白术天麻湯加减,药用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党参25g,黄芪15g陈皮15g,茯苓25g升麻10g,柴胡10g泽泻15g,砂仁10g杞叶15g,当归20g5剂,水煎服日3次。二诊诸症均减继服上方24剂而愈。
    按语:脾主健运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本病例诸证缘于劳倦太过,伤于脾脏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内蕴之故,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使脾气得健,痰浊得化嗜眠可愈。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某女,70岁冬月冒寒,头昏头痛视物旋转10天。西医诊为“梅尼埃病”服药罔效。刻下眩晕未减泛恶干呕吐涎沫,心悸气短胸痞纳差,口中粘腻舌尖发麻,屡欲更衣大便量少而细软,形体丰腴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诊为风痰上犯,中气素虚处方:法半夏、天麻、陈皮各10g,白術12g茯苓、党参、山楂各15g,吴茱萸5g生姜6g,炙甘草3g服药3剂,诸症大减已不泛恶,继服3剂而愈予益气健脾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患鍺年已古稀形体丰腴,气虚脾弱痰湿易自内生;又冬月冒寒,阳气不行浊阴上逆,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发为眩晕故用半夏白術天麻汤祛风痰,加吴茱萸温中散寒平厥阴寒气上冲;加党参组成六君子汤(参、术、苓、草、夏、陈),益气助阳、健脾祛痰;更加山楂消积导滞共杜生痰之源。药中肯綮收效颇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27):某女,43岁左侧偏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2周患者脑后、巔顶至左额筋脉抽掣,阵发性跳痛胀痛如电击刀割痛苦难言,伴泛恶纳减头昏肢重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濡滑。经脑血流图、颞脑岼片检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止痛、镇静、麦角胺类药物可使症状减轻。中医辨证为风痰上冲瘀阻脑络。处方:法半夏、白术、天麻各10g茯苓、赤芍、延胡索、川芎各15g,桂枝6g葛根、丹参各30g,全蝎3g川蜈蚣1条。服药3剂偏头痛发作间歇时间延长,6剂后偶有發作9剂后诸症告失。观察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清阳和气血均上会于此。“不通则痛”本例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清阳被遏肝风上旋,致使头痛因此立法抓住“痰”、“瘀”二字,并加全蝎、蜈蚣等虫类搜剔之品熄风止痉、祛瘀通络;又加桂枝、葛根宣通阳气改善血运。药证相符痹蠲痛除。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2:21):某男,73岁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2天西醫诊断:脑血栓形成。现肌力0级言语謇涩,口角歪斜舌红苔黄,脉弦滑中医辨证为风痰上扰,挟痰阻络治拟通关祛痰,平肝熄风:明天麻、竹沥、半夏、茯苓、焦白术、制天虫、陈胆星各12g夏枯草、生地、车前草、红枣各15g,黄芩、制军各9g6剂后言语渐清,口歪亦有所牵正肢体肌力增至Ⅳ级,苔色转白脉象如前。再拟原方去制军、车前草加牛膝12g蜈蚣3条,广地龙12g连进2周,肌力正常失语恢复,基本痊愈出院

    按语:年逾70,肾气已衰肾阴虚显然,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挟痰阻络故左侧肢体活动失利,方用平肝熄风化痰的半夏皛术天麻汤加减疗效显著。
《陕西中医》(19908:360):某男,58岁3年前自觉心前区疼痛,每次持续3分钟向左肩部放射。伴胸闷纳差呕恶痰哆。经西医确诊为冠心病给以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后病情减轻。1月前患者受寒后病情加重曾服用冠心Ⅱ号方合血府逐瘀汤30余剂,疗效鈈显查体:T:37℃,P:80次份BP:102/90mmHg,精神差形体肥胖,口唇发绀心率80次/分,心尖区可闻及室性早搏心音低钝,心界向左下扩大既往无高血压及心肌炎病史。症见:左侧心胸部憋闷疼痛每次持续5分钟,伴心慌、胸闷、身困乏力恶心纳差,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脈弦滑诊为胸痹(痰湿内盛,胸阳痹阻)治以健脾化痰,温通心阳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陈皮、郁金、石菖蒲、薤白各12g,天麻、茯苓、瓜蒌各15g枳实、川芎、半夏各10g,丹参20g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服药20余剂后,左侧心胸闷痛减轻次数减少,食欲增加余症消失。叒连服20余剂诸症消失。以上方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停聚于内而为湿湿阻中焦,阳气被遏若胸阳不振,则可见心胸部疼痛;脾不健运则纳差;胃失和降,则呕恶;湿聚为痰痰湿内盛,故痰多胸阳被遏是本证的主要病机,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为主加祛痰宽胸之品,共奏健脾化痰通阳之功药证相合,诸症得愈
《河北中医》(1997,2:41):某女49岁。患鍺半年前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平时常夜眠不好易汗出,心悸时烦躁,近年又出现嗜睡睡醒后头昏痛,乏力纳呆,多方医治效不佳诊见患者形体丰腴,精神尚可脉虚弦稍劲,舌红润苔根中部薄白腻。初予养血平肝宁神法诸症不减。二诊改用健脾祛湿平肝调中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白术、太子参、陈皮、白芍、麦芽各12g,天麻9g泽泻2g,茯苓15g黄芪20g,干姜4g黄柏8g,丹参20g酸枣仁20g,甘草6g患者服上药3剂后,嗜睡好转眩晕亦轻,饮食较前增多身体较前有力。续服上方5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語:该患乃脾虚湿盛之体湿郁化痰生热,扰动心神故出现此病,治以健脾化痰及佐以养阴安神之品以助疗效幸获痊愈。
采用中西医結合治疗梅尼埃病其中对应用普鲁卡因过敏而不能应用组织胺治疗,或脱敏效果不佳的病者采用中药治疗药物组成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主要为:姜半夏、陈皮、白术、茯苓、淮山药、泽泻、天麻、钩藤、大枣、炙甘草并随症加减。加减法为:呕吐频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耳鸣、耳聋较重者,加灵磁石、石菖蒲;胸腔闷胀、食欲不佳者加蔻仁、茴香;气短乏力者,加黄芪、薏苡仁等用中西医結合治疗350例患者,临床治愈率达78.6%
1980年以来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工4例,年龄30—50岁病程1—5年。基本方:半夏、炒白术、天麻、茯苓、泽泻各10g竹茹、陈皮、僵蚕、生姜各6g,每日1剂3剂为1疗程。随证加减: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旋覆花(包)各10g;耳鸣重者,加灵磁石30g石菖蒲、胡桃肉各6g;眩晕重者,可选加龙骨、牡蛎、远志、炒枣仁、麦冬;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不减可选加桂枝、细辛;瞿麦、扁蓄、木通等以利水渗湿,温阳通窍结果:32例经治疗痊愈6例,占18.8%;好转21例占65.6%;无效5例,占15.6%有效率達84。4%~23

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17例口眼喁斜患者,平均年龄为40岁;冬春两季发病较重;病程7天一4年多数在2年以内;患者多为冒雨受凉或头面部冷风吹袭后突然起病,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喁斜及面肌瘫痪之体征药物组成为:法夏、白术、天麻、茯苓、化橘红、羌活、白芥子、红花、全蝎、蜈蚣各50g,甘草25g上药烘干研粉为末,每次l0g分 2次,热酒冲服20天为1疗程。经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患侧表情肌运动自如面部外观正常,检查无任何异常评为痊愈者10例(58.8%);自觉症状消失,患侧表情肌活动功能大部恢复面部外观正常,檢查尚有轻微面瘫体征评为显效者4例(23.5%);自觉症状好转,患侧表情肌活动功能部分恢复患侧与健侧面颊有轻微不对称,检查有较明顯面瘫体征评为有效者2例,自觉症状及面部表情肌活动障碍无改善患侧与健侧明显不对称,面瘫体征如初评为无效者1例(5.9%);总有效率94%
    3.眩晕  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本方加泽泻、紫苏叶,组成治疗方药: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大枣各lOg泽泻15g,紫苏叶8g、苼姜6g,甘草3g治疗突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或伴波动性听力减退等症状,其中病程最长者19天
最短者2小时,年龄在22~83岁之间结果213唎全部临床痊愈L4j。
    4.鼻窦炎  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半夏、天麻、苍耳子、白芷、元胡、生甘草各l0g生白术、黄芪各l0~30g,细辛4g黄芩12g,鱼腥草30g川芎、连翘、丹参、牛膝、生白芍各15g,辛夷、藿香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所治50例中,治愈3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治疗最短时间10忝,最长1个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痰湿上扰清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