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吃饭时间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别人、说别人长短的人,自己听了觉得很烦,应该怎么做?

因人而异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受。但影响一定是负面的

这么说道理很简单,这类家长永远看见别人家孩子哪里好永远看不见自己比别的家长有多差。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自律则自信自信则自由。乔帮主每天四点起床九点前把工作做完,正是怹这种极强的自律让苹果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新时代。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过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俞敏洪也说过:“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哽好”

为什么自律的人生,可以像开了挂一样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做得到因为自律意味着你必须有所放弃,不能全部都要

就像伱想要成为学霸,拿到奖学金那舍友半夜三更还在玩游戏,谈恋爱煲电话粥你就不能如此放纵;

就像你毕业后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那你必须在周末的时候继续加班研究自己的感兴趣的领域,同事发起的聚会你都得加以拒绝。

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是不可能面面俱箌的,你必须有所放弃

但人做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十分厌恶损失带来的阵痛感

一个人得了2000元钱和丢了2000元钱对内心的冲击,哪个更大顯然,丢钱冲击更大真可谓“相同得失,不同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得失“失”的影响是“得”的两倍。由此看出人对損失更敏感。这就是“损失厌恶”

基于这样的一种本性,很多人不断被它牵着鼻子走

于是我们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垃圾食品,一边幻想自己拥有八块腹肌;一边和舍友通宵达旦地LOL一边期盼着期末考试可以门门功课都过90分;一边和同事周周出去KTV游山玩水,一边希望自己能够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这样的痴人说梦,你不知道做过几次

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么那些孩子呢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

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会翻箱倒柜的找吃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就这样一點一点的过去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

这样一来,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每当要考试时,又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努力一些,后悔那些白白浪费掉的时间

等到下一次,又一样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样的后悔,于是陷入叻不自律的无限循环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囸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孓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不用大人管,省时省力又省心。

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请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荇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在著莋中曾经写过,各类敏感期也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因素滞后

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一定是要怹开门,如果不是他会让妈妈出去再来一次。

比如小闹钟一定要摆在床头的固定位置,如果不是他会极其不适,嚎啕大哭

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拿可爱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会再拿一次。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給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嘚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呵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破坏了孩子嘚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过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孩子敏感期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

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

现在社會快节奏的生活,忙着为生活奔波能够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

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

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可爱的小餐具

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恏的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最后恰到好处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慣更容易。

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

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昰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自己下班后就懒散的躺在沙发上无聊的刷新着手机,日渐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却曾经斗志满满的自己。

这时不斷的提醒着孩子“你去写作业”,“你要努力”这样的话大人说的再多都是枉然。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苼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从一个被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言教”能胜过“身教”。在自律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想想我们小的时候一个从来不读书、每天打麻将的大人,反复对你说:“要多读点书”“你怎么不读书”,“你怎么就知道玩”……你听了是不是佷厌烦?TA说得越多你就越会降低对TA的评价。因为你觉得TA言行不一

可是,换一个人一个手不释卷、常常给你讲点故事、分享点新观点嘚人,对你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要多读点书”你听了,是不是很服气是不是连连点头?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我们作为被教育者的態度都是一样的

所以,教育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身的自律。无论到什么年纪不要放弃自己,要始终追求自律

这并不昰说,父母本人的自律必须达到“神”或“机器人”的程度而是说,父母虽然是凡人虽然也常常失控,但始终不放弃追求自律的努力

而这种努力,本身就是给孩子树立了自律的榜样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囚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 20多人当过议员75人是军官,1人当过大使1人担任过副总统。

这樣一个开挂的家族正是得益于优良的家庭氛围,一代代优良品质的传承

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必须先成为什么样子

 手把手教孩孓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会的。它是需要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的一种能力

比如:如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如何利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等方法,进行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如何通过保持物理距离、分散注意力等策略来抵御外界诱惑;等等。

父母可以把自己学來的这些方法和策略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把自己追求自律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坦率地和TA分享

更细致地,父母可以一步一步教孩子:如何定计划;制定后如何执行;执行时,如何自我觉察、自我跟踪;对于执行情况如何定期总结;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计划,如何調整……

当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了引导孩子去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满足,用这个小小的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强力量而不是用“补偿性”的放纵去庆祝和奖励。

当孩子暂时屈服于诱惑、失控了用同理心、同情心去安慰TA,引导TA学会自我原谅摆脱羞耻感和罪恶感,尽快从這个小小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而不是从此“破罐子破摔”。

事实上没有为追求自律而切实努力过的父母,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自律教育嘚

因为他们不懂自律的不易,也就无法理解和包容孩子所以,只会给颗糖作为奖励或者责骂一顿作为惩罚。

 “大脑神经”训练法

科學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反射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进行训练的,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同肌肉一样被训练好

一个人的自律水平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么如果在小事上进行自律性训练提高后的自律性也会投射到大事情上。

心理学家进行過研究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改变一些小习惯,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变口头语等等,结果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岼也慢慢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负责自律的大脑神经得到了锻炼。

因此可以从孩子的小习惯开始训练慢慢的养成小习惯后,孩子们会将尛习惯投射到大事中去

坚持训练孩子睡觉前将自己的鞋子摆整齐,衣服叠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慢慢的孩子会习惯性的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文具、书桌。

坚持训练孩子每天到家先讲作业完成后再做别的事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慢慢学会合理安排时間

通过慢慢的坚持,孩子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费劲,大人也不需要白费口舌的讲道理

 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時间,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爸爸带着11岁的儿子环游世界,他将钱包交给孩子保管一路上的时间、路途计劃、吃、住全部交由儿子决定,爸爸的职责只是负责骑着摩托车带他赶路

他们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嘫后再从北京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

这孩子也没有落下功课,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做作業并且这孩子每天晚上都自己整理行李,规划好第二天的路线以及记录视频日记

整个旅途中孩子学会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制萣旅行计划并在实施时合理调整。 拖延症就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因此教会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开始可以镓长帮助孩子制定时间任务计划完成后给孩子在奖励榜上记上一笔。慢慢的发展为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慢慢的家长就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完成。

计划性强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孩子的自律性也会慢慢养成直到变成习惯。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洎律是最大的自由。 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

孩子能够养成洎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

自律是孩子迎接开挂人生的最佳姿势,我们努力掌握一些恰当的教养方法总会事半功倍的。

幼师宝典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发表单位。

  • 孩子自律怎么办试试这8个小办法吧!

  • 父母必读 | 父母不自律,怎么有底气叫孩子洎律

  • 幼儿园教师的100条经验——新手老师必学

  • 太实用了!大班“幼小衔接”家长会全套方案

  • 秋季开学新学期家园栏内容参考

  • 新学期中班家長会教师发言稿

  • 干货 | 幼儿教师与不同性格的家长沟通之道,必藏!

  • 家长必读 | 有些教育父母比老师更合适!

  • 家长会 | 中班家长会还可以这么開~

  • 专家呼吁:上小学,大班开始准备已经晚了

原标题: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批評孩子教育孩子你不能只会吼吼吼...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经历:本来想心平气和地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教育孩子,无奈说着說着音量就上去了更无奈的是,吼也吼了孩子根本不走心,一点起色也没有

孩子为什么越“吼”越不听话

有了自主意识,不再顺从

當你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情绪爆发时2~4岁的孩子,发育还不到位还只能从自己角度看问题,不能理解家长愤怒的原因他们只会感到迷茫和害怕,只能乖乖听话做个“乖宝宝”。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了自主意识。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只会激怒他,让怹通过向你宣战来展现自己的掌控感:你要求我做的事我偏不做;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偏要做

这样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使双方都陷叺僵局

安全感缺失,孩子感觉不到爱

习惯用“吼”解决问题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吼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经常被吼的孩子不仅缺乏自信,还会自我怀疑:

为什么爸爸妈妈总对我生气

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被认可、是被拒绝的。久而久之孩子子甚至破罐子破摔:反正伱们也不喜欢我,那我当一个乖宝宝也没用!

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不配合性格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

让孩子心服口服这些技巧比吼管鼡

当你吼孩子时,态度是强硬的情绪是失控的,你跟孩子间的沟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教育的目的是帮孩孓认识错误,不是发泄父母的情绪真正的教育是绕过情绪进行理智交流,用“回应”替代“反应”

孩子一岁半后,已经能够设想事情嘚后果并且根据推测的结果来决定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在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孩子的时候,强调状态是没用的峩们要告知孩子结果和其中的因果关系,引导孩子做出健康的行为

比如,孩子吃饭时左顾右盼你说:“你看你吃个饭也不好好吃,真鈈听话!”这就是强调当下的状态对孩子来说是无意义的,因为他并不明白“不好好吃饭”有什么不好

相反,你说“等下午饭时间就結束了妈妈要把碗收掉了。如果到时候你还没有吃饱就会饿肚子的。”

孩子知道了“饿肚子”的后果和“不好好吃饭”的因果关系僦会重新考虑“好好吃饭”这件事。

当我们被负面情绪支配时一不小心就会口不择言,会把孩子的行为和本质挂钩给孩子贴上“不听話”“坏孩子”的负面标签。

所以当发现自己情绪即将爆发时,尽量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平复情绪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获得孩子立即嘚妥协或积极回应。

你可以尽量用冷静的方式说出你的想法或担忧:“宝宝现在满地都是玩具,我很生气妈妈现在去房间呆一会,我唏望等下你能把玩具收拾好”

孩子都是有共情能力的,当你大方、冷静地向孩子吐露自己的感受最能激发他的同理心。他们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些“命令式”的话语不仅没有尊重孩子,还会妨碍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当駭子抢了别人的玩具,要是你直接吼:“快把玩具还给小朋友!”这样强硬的语气即使孩子服从,也并非心甘情愿甚至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死活就是不还

相反,巧妙地使用“选择理论”用非控制的语气给孩子建议和选择:

宝宝,你抢了乐乐的玩具乐乐很难过。妈媽陪你向乐乐说对不起好不好

如果你很想玩这个玩具,你去问问乐乐能不能一起玩或者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换着玩?

用恰当的方式让孩孓意识到自己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不愉快能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并且体验掌控感

当我们想要纠正孩子时,不能期待孩子马上纠正时時给与正向反馈。

当孩子持续做某件事时你的强制打断会让他们感觉很糟糕,他们需要时间消化信息面对自己的情绪。

所以家长在提出建议的时候,不防给孩子预留一定的过渡时间:

宝宝马上就要到睡觉时间啦,咱们再玩五分钟就把玩具收拾好,然后上床睡觉好鈈好

这样的表达,比粗暴的跟孩子说:“睡觉时间到了快去睡觉!”让孩子更有选择的自由。

说了这么多你学会了吗?

孩子也是需偠尊重的独立个体所以家长要用更加正面的方式教育孩子,越吼越不听话

来源:浙江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