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太极拳教程猫行步怎么练 看似很简单 内藏奥秘

什么是猫行步,&&猫行步的练习步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漫谈猫行步医疗健身作用(上)
老话讲:练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当今社会,练腿、练步对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值得强调。练好太极独特的猫步,既是练拳入门的保证,也对身体的机能有极好的保健作用。
迈步如猫行,你能真做到么?
杨公澄浦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有训;:「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武公禹襄在「打手要言」中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后之学子则将太极拳酷似猫科动物下腿柔韧而稳健之步态谓曰「猫行步」、或称之「虎步」、「太极步」。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凡是运步必先彻底放松该腿,由胯根起带动大腿,由大腿带动膝关节,由膝关节带动小腿,由小腿带起足跟,由足跟带起尖离开地面。「猫行步」之重要标志是:从大腿、小腿、足跖的「节节贯串」,往往足跟离开地面有较高距离,由于足跖的重量下沉,足尖还在地面,当足尖离开地面后,足跖自然下垂,迈步向前先由脚跟着地。以此为全腿松沉之表象,如斯酷似猫科动物之猎豹,在向猎物发起偷袭前慢步匍匍前进之步态;又如猛虎和家猫慢步时「节节贯串」的两前爪之形,柔韧而矫健。谓其「迈步如猫行」,而非「迈步如猫跑」者,其对太极拳步法形象之描绘,生动而准确,实乃我太极先贤为启示后人而独具匠心之作,堪称绝妙。
太极拳谚所云:「手进三分,腿进七分」,一语道破运步在太极拳中之显赫地位。惟具高质量之「猫行步」者,盖不一定具有高质量之拳架;欲具高质量之拳架者,则必具高质量之「猫行步」。欲此,「猫行步」之质量是衡量套路及活步推手技艺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猫行步」在腰脊带动下,两下肢均匀缓慢地交替支持全身体重,使腰、腹部以下两百多块随意肌在大肌群对小阻力反复地「缠丝折迭」,使下体由数亿条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群韧带、腱鞘等组织,宛如拧手巾那样.组成毛巾经线和纬线的所有纤维均受到基本相同程度的拧裹挤压,其自然和蔼的低频率而大幅度地振动,必将对人体生理产生如下良好影响:
一、对心血管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每天除数小时平卧睡眠之外,由于体位直竖的原因,两下肢约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处于人体最低置,两脚距离心脏较之人体任何其它部份为远。故而心脏输送给脚部的血液(动脉血液),及脚部上升返流心脏的血液(静脉血液),由于物理泵力的作用而增加了困难,血液容易在脚部瘀积,因其压力增高而呈现下肢之轻度水肿、往往不被人们察觉与重视。由于其浮肿属人体「废物」的经久潴留,给人体建康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亦往往受到忽视。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以四十岁以上妇女较为多见之「不明原因的两下肢浮肿」是为左证。「猫行步」致使下体肌肉群反复拧裹,对下肢血管壁产生和蔼自然而全面的「自体按摩」挤压作用,迫使下肢血液较顺利地返流心脏,心脏则有更充足的血液贯注全身、从而有效地改善两下肢的血液循环。关于两下肢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人体健康起到的良好影响多多,恐无专题阐释难以述明个中机理。
太极拳的「缠丝折迭」使全身横纹肌反复拧裹条件下,对遍布全身血管的管壁平滑肌均匀而全面的「按摩」挤压作用,对清除与预防胆固醇在血管壁的堆积功能,可有效的治疗与预防血管粥样病变所致之血管硬化症,从而增加了全身血管壁的顺应性。在防止心血管病的若干体育疗法中,就其外在身肢活动而言,没有任何体育疗法项目能与太极拳相比拟;盖因「猫行步」对腰腹以下占全身半数横纹肌的拧裹,较之上半体之拧裹对健身作用更为重要,加之全身「缠丝折迭」之源动往往起自下体。除此身肢运动表象之外,在当前国内外之体育疗法中,太极拳内蕴「精、气、神」对人体生理调衡功能,却是其它众多医疗体育只能望其项背,在防止当前人类第一死亡原因的心血管病的体育疗法中,「猫行步」当领头功。
太极拳之运动量是由步速和步幅所决定。「猫行步」之步速慢而步幅大者,运动量随之而增大,反之则小。无论太极拳之运动量大或小,在同等运动量条件下之心跳与脉搏,总是明显慢于其它运动。笔者出于医师职业对此奇特现象多年来作医学观察所得:太极拳在大运动量行拳下之脉搏,仅比平时略有增快,常在每分钟一百次以内,操之有素者每分钟常在七十次到八十次之间,呼吸亦无明显增快。太极拳运动时的脉搏不随运动量同步增加之特殊现象,有人误用西方以脉抟跳动次数测量人体运动量的方法检察太极拳运动者,称此平稳脉搏现象为「运动量小」。试问「为何大汗而出?」则答之「运动量大」。一曰「运动量小」,一曰「运动量大」,有鉴于此,有待现代临床医疗学测量在一定运动量下,心率不快而心脏输出血液量相反增大;呼吸次数不快而给组织细胞供氧量相反增加。以此左证太极拳对人体生理最为有益的特殊运动。笔者深信在科学昌明之今日、应用现代临床医疗证实太极拳为人类最理想的健康运动之日必将到来!热望我同仁共同努力,将我太极拳早日登上高科技殿堂,以泽惠人类。
据近代生物学家所观察,在脊椎动物中,「心率快慢与寿命长短呈反比」,揭示了动物寿命长短之迷。老鼠每分钟心跳数百次,其寿命仅有两年左右;大象每分钟心跳三十次,其寿命一般在四十年到五十年;龟类动物行动与心率均呈缓慢,故而「龟寿千年」。当今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以速度暴发力取胜者,心率常临极限,与我太极拳大相径庭。太极拳所具相当运动量而与心率不呈同步增长的「特殊运动」,「猫行步」无疑为此「特殊」之根基。
笔者经多年观察:长期练太极拳而且合「猫行步」者,确比一般人之心率无论平时及运动中,或在动与静态同等状态下,总是相对缓慢。经笔者多次实验观察:练太极拳者与一群人在运动场标准跑道上,集队同速度跑步两千公尺后,立即检查每人脉搏,操「猫行步」者之心率,总是低于同跑人群;练太极拳者一群人同登海拔三千公尺高度之峨眉山,因高山氧分压低,一般人心率趋快,在攀高山的同等条件下,操「猫行步」者之心率亦是明显低于同游人群。
据国内外医学界科学研究:缓慢的心率使心肌舒张期(休息期)相对延长,心室血液充分充盈,排血量增大,使心脏射向动脉血管的血液呈匀速、单向流动的「冲击」,而减少脂类物质在动脉壁上的沉积,是治疗与预防动脉血管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无数长期练太极拳的高寿老人中,罕有患心血管病者亦为左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太极拳源于武术,就象一棵大树扎根于中华武术的沃土之上,而传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武术的根,太极拳理论是大树成长的营养,基本练习技法就是养育大树的土壤。不丢弃传统,不偏离拳理,注重基本技法的传承,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
近年来我们将学习重点放在了以传统为根本上,坚持练习基本功,从最基础的基本技法入手,抓中间带两头(贯彻腰为主宰带动上、下肢),身体放松,练习猫步、碾步、屈臂、抄抱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先从功架谈起。
练习太极拳时架势有高有低,练拳时应该选取什么功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初学太极拳往往认为低架子就是功夫好,高架子就是没什么功夫,是在站着打拳。其实功夫的高低和练拳时功架的高低是不能简单以正比或反比而论。老辈人的说法,练拳的功架分低、中、高架,各有所长,各有所取。每一个练拳阶段的目标不同,所取功架的高低也就不同。尤其是练习传统太极拳,对此要有明明白白的认识,以便明明白白的练拳。
1、低功架练形
低功架练拳,练习强度大,体能消耗大,是对下盘功夫的强化训练。如髋关节活动范围加大;下肢的支撑力加强;有利于锻炼腰胯的柔韧性。练拳时架式较低,有利于重心下移和稳固下盘。在低功架练习下盘的同时还要注意拳式套路的规格标准、行拳的方向变化,在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学规矩练功夫的阶段。取低功架练习太极拳,练的是抻筋拔骨、大开大合,练的是肌肉、骨骼和外形上的东西。
低功架由于步子偏大、架式偏低,此时的行拳走架,多以本力支撑自己的身体。前后步距和左右步宽拉开后,尾闾与脚跟前后不能中正,两胯根合不住,不易发出浑身的整劲。由于用本力控制自己身体的移动,虚实的变化难以圆活处理,常带重心移动不流畅,很难达到行拳时的绵绵不断。低功架练拳腿部负担太重,尤其是对膝关节容易造成伤害,还会由于胯关节和膝关节不易松开而内气不易下沉。
低功架练太极拳,在做马步和弓步时,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较小,此时要注意这个夹角最好不小于90度,以免形成M裆。弓步时还要注意前膝不可弓过脚尖,后脚外缘不可向上掀起;后坐时,臀部不可向外凸出,上身不可前倾。
有人认为练低功架“人体重心降低了,稳定性就强。”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在增强稳定性的同时必然丢失了灵活性。由于低功架练拳“出功夫”,不少行内人士仍然采用低功架练习太极拳。
2、中功架练气
中功架练拳是练习太极拳中普遍采用的练法。中架行拳架势高低适中,对练习松身沉气及轻灵的虚实转换大有益处,可以在练习松沉中自然而然的养成腹式逆呼吸的习惯,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中功架练拳的注意力在于周身一家,求内、外三合,心意的开合带动肢体的运动。虚实的变化已不再是本力下的支配,而是由松沉而轻灵中产生的虚实变化。此时行拳处处体会松活,松腰胯、松膝踝、松脚松手、松肩肘、松头颈、松胸背。前进后退中的虚实变化要在力松沉下去又重返上来的过程中交替完成,重心的移动要力求轻灵自然,此实一分彼虚一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绵绵不断油然而生。
中功架练拳还要注意圆活饱满,肢体舒展,意气放得远。手眼身法步处处合度。
气沉丹田是中功架练拳必须达到的目标,但这只是第一步,还要逐步完成劲力松落脚底,植根入地,浑身弹性,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融会贯通。这是守规矩、合规矩阶段。
3、高功架练虚无
取高架练习练的是轻灵圆活,老话讲叫安轮,身上各个大小关节都似有万向节类的轴承,运转起来圆活自如,身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能受自己支配,此时练的是内里的东西,练的是中定的功夫。中定是太极十三势的魂,杨家早就对此高度重视,杨澄甫给大儿子取名叫“守中”,其中不无道理。
拳练到此时,看着不起眼,摸哪哪没有,又浑身都是手,打人没商量。高功架练拳速度往往很快,如王秀田先生演练的杨式太极小式,三百多个式子只用时十分钟。在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采用高功架练拳,令人感到深不可测。
步距包括步长和步宽。步长指两脚跟之间的纵向距离,步宽指前脚内侧与后脚跟内侧之间的横向距离。
1、弓步时的步距
弓步时的步距以能轻松上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步宽有两种情况,一是揽雀尾式,步宽以一拳宽度为宜,因为需要后坐重心,如两脚之间距离过宽,后坐时会出现斜身,凸臀的弊病。一是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式,步宽宜在横向一脚宽度上为好,杨振基先生称此为一个自然裆的距离,便于稳定重心和运行自如。弓步姿态上注意前脚尖放正,小腿至与地面垂直或膝盖不越脚尖为好,后膝外开,裆部圆撑。
2、虚步时的步距
虚步时,重心在后脚,前脚或以脚掌点地,或以脚跟着地。此时步距以重心在后脚,前脚轻落地面不牵带重心为好。步宽约一拳。姿态上保持坐胯,胯根后掖,前腿膝盖上提,开胯圆裆,双膝在各自脚尖方向上。
3、马步时的步距
马步时,重心在两脚之间,步宽大约在两脚内侧有三个脚的长度,原则上仍然要以出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
还有一个总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后坐时前脚翘还是不翘?这翘与不翘是与重心前后移动的距离相关,重心向后移动少,前脚就可以不翘,重心向后移动的多,前脚掌势必向上扬起,甚至前腿后移成活步。前脚翘与不翘应以后坐时脚踝的放松舒适度为准。
都知太极拳走的是猫步,讲究“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尤其是练习连续上步的式子(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怎样才能走出猫行步?怎样在连续上步时体现出轻灵的步态,步换身随的腾挪气势,这是我们太极拳人苦苦追求的。
练习猫步首先要解决的是出步的基本方法,出脚时,脚踝要放松,先以大拇趾引领,与地面平行向前探出,随即脚跟(脚后掌)着地,前脚掌略向上扬(不要过高),此时胯根松开,劲力引向支撑腿脚下,前脚脚踝完全放松,将前脚掌落平后,屈前腿蹬后腿,重心前移成弓步。要点是,向前迈步时,体重要坐在支撑腿上,劲力从支撑腿向下松沉,迈出的脚自然被送出。换言之,坐时臀部收敛,命门外凸形成腰弓,以腰弓的弹性将脚送出。弓步完成时,弓腿以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感觉全脚掌与地面贴平,俗称涌泉穴与大地接吻,脚上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之势。”澄甫先师之言不可不察。最要紧处,一定要等前脚落平后再继续转腰向前弓腿成弓步,此时前弓之劲力是后腿松沉劲向前蹬出的一个沉中带转的不可抗的力,切不可不等前脚落平便一边落前脚掌一边向前弓腿移重心,此时产生的力量是一个由上向前下方落下的力且既不稳又无力。
其次,要注意前脚摆脚后重心前移准备上步时,后脚跟要随着重心的前移缓缓提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轻便地将后腿收回。
脚的外摆角度要略大于45度,以脚内侧对45度为宜。此时支撑腿的膝盖有一个向外侧的撑力,可以很稳定的支撑住身体的左、右转体,并消除迈步时带来的膝部的里外摇摆。
身体向摆脚侧的转体一定要适度,以能将后腿轻松收回为准。而向另一侧的转体则是要等收回的腿将要迈出的瞬间才开始。
注意:所谓脚下走弧线,是在上步的过程中,由于转体(俗称转腰)和腿的收回与迈出两个动作自然复合生成的,不可一味的不转腰只用脚蹚走弧线。还要注意以腰脊的开合带动四肢的收放。
什么是碾步?杨式太极拳的碾步是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或以脚掌为轴碾转脚跟),如同碾砣在碾盘上转动一样,杨式太极拳的碾步由此而得名。
碾步大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连续的上步,步与步之间的衔接需要碾步(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碾步之先,前弓腿的重心一定要移动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通过抽胯根以及腰脊的催动,由膝带动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外辗转。碾步过程中切忌脚掌高高翘起,离开地面挪动。
注意:在碾步过程中,不可将体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此时身体要放松,内劲要向上虚灵,如果此时体重全部落在弓腿上,在碾步时又不知虚灵,久而久之膝关节必会受损。
一是拳势转换方向时需要碾步(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此时转体大都在180度以上,可实腿碾转,也可虚腿碾转。即使是实腿碾转,也切不可将体重压在实腿的膝关节上,而是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内碾转。转体在180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转的方法,还要注意圆裆开胯,即在转体之前,两腿膝、胯放松,先将后腿膝盖外开,在转体的过程中,以腰的转动带动前腿的前脚以脚跟为轴向内碾转,如此可避免形成尖裆和撅臀。
一是在大角度转体之后,形成弓步之势时,前腿前弓,后脚要向内扣脚碾转(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拳式)。此处与24拳的脚部处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脚跟。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劲力上的不同。弓步时蹬脚跟,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而前弓之时,后脚以脚跟为轴向内扣脚碾转,有一个助弓的向前上方运出之势,同时腰有可靠之后援。这是二者之间根本上的不同。但是在做这个动作之时胯膝要松活,这是要点之要。
碾步时应注意的要点是:腰、胯、膝、踝一定要放松。腰不转脚万万不可自作主张地先动,腰动脚动,腰停脚停,脚的碾转不要先于腰的转动。在腰的带动下,脚的碾转恰到好处。碾转时,膝盖不要丢掉脚尖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套路里典型的屈臂动作有搂膝拗步、高探马、倒撵猴,这里主要讲的是后手的屈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屈臂动作不仅仅是外形上手臂的屈折,内里充分体现的是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肩、背部的放松问题。
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这是太极拳用力方式与常规用力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常规情况下,迈步就直接上脚,拿东西就直接动手。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上步要先由腰脊催动胯、膝、踝至脚,出手同样是由腰脊催动肩、肘、腕至手,且收放相同。既无论是出脚、出手还是收脚、收手,运动的传导过程是一样的。有句话叫“首领、腰催、身随”,手是上肢的首,脚是下肢的首,头是躯干的首,“首”指明并引领要去的方向,在腰脊的催动下由根及梢实现太极拳运动方式下的“节节贯穿”。
屈臂动作就是要在上述运动方式下完成,此时上肢在放松伸长的同时,拉开了肩关节的缝隙,肩部向下松沉,屈臂时,小臂折回,肘不要上抬,否则前功尽弃。手臂屈好后,腰背上的劲已蓄足,脚下劲力的松沉已完成,由脚下向上返出的蹬力通过腰脊的主宰由背、肩、肘、腕直达掌根。
前文曾提到“收放”,收放时要注意收与放之间的转换。放时不可放到极限后停顿,有所谓的定式亮相。而是在放到即将到位就已经孕育着收,在收到适当之处就已经暗藏着放,收放中体现出太极生生不息的阴阳变化,走出轻柔缠绵的内劲,太极拳的“相连不断”的浓厚味道也由此而生。
“抄抱”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显著特征之一。做好抄抱这一动作使之贯穿于整个套路中,不仅可以体现出浓郁的杨式拳味,更可以此体现出杨式太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圆活饱满、舒展大方,处处松掤的特点。
“抄抱”动作是双臂由开到合的动作过程,有双手一上一下的抄抱,如野马分鬃在上步的同时完成两手的抄抱,俗称抱球;有双手同时由外向下向内的抄抱,如蹬脚、分脚独立前的抄抱;也有单手只抄不抱的动作,如云手时的下抄手的动作,等等。
练习“抄抱”动作首先要注意打开自己的肩胸,腋下虚空,两臂舒展,肘不出尖。
练传统套路,有人往往被“含胸拔背”束缚住,肩往前扣,两腋夹紧,手臂伸不出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含胸拔背”只是太极拳蓄合状态方面的要求,而太极还应包含开放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时时交互变化,既对太极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阴阳两个方面,必须要有动态的变化,没有动态变化不能称为太极。天地一大太极,人体一小太极,练拳时只要把握住肩胸不挺不扣,保持自然舒松状态,随拳势的开合变化即可。肩胸一打开,腋下自然松开,手臂自然伸长,这是它们之间的连带关系。
人说两臂如绳一样挂在肩上,到后来两臂与肩侧相连的一端会同时系在背部的脊柱上,只要腰脊一动,即可带动两臂节节贯穿地实现腰脊的开合带动手臂的开合,也就是说,胸与背也当作是臂的一部分参与运动,这样胸背就活了,避免了“大板腰”,含胸拔背自然而出。这是太极拳特有的力的传导方式,务必细细体会。两臂展出如同被云托起一般,抄抱时,向下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外旋边向异侧运转,向上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内旋边向异侧运转,两手掤圆,似抱非抱。
“掤劲不丢”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的问题,所谓掤劲,不是把劲掤到对方身上,而是松松的,有弹性的掤。就象吹了气的气球四面八方都有一股向外张出的感觉,如用手指触及球壁,表面上向内凹陷,实际上有向外的弹性。掤是松掤,意在试探,随曲就伸,而非用力外撑。有了掤的感觉,抄抱动作成亦。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们交流分享!获取海量太极拳教程、视频资料(最新增加40张DVD资料),免费学习太极拳!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九五太极养生其它文章
太极拳中包括十三个基本架势,即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按八卦图解释:棚、将、挤、按为坎、离、震、兑,四正方,采、挒、肘、靠为乾、坤、艮、巽,四隅角,而进、退、顾、盼、定则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统称太极十三势。
一、螺旋力的作用螺旋力的运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以蓄力状态自转攻防,可使对手的来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飞转的车轮上;第二种是发力于对手,其力如旋转着钻入岩石的钻头。螺旋力最高级的运用是脱骨训练后的蓄发,其横转如摇旗撼树,其竖转如车轮削切,这种螺旋力的应
长期以来,“立身中正”都是被当作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而出现在各种现代太极拳著作和教学要求中.最近出版的一本由余功保编写的《中国太极拳辞典》中说,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练习基本要领”,并说,立身中正的具体要求是“练拳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正直,中正,不能前倾后仰,左
太极拳推手要求轻松的将对方发放腾跳跌出,巧者腾空抛出丈余跌滚而不伤人,俗谓太极拳“放劲”,为此与同好共同讨论以下四种练习方法:以为抛砖引玉!第984期 | 练习太极推手,一定要按古人留下的指导性的打手歌诀来练(附《太极拳打手法》)好书推荐 | 《突破拳学奥秘:
寓太极理论于拳术之中,故名为太极拳。欲练好太极拳,于理则须明 无极、的指导太极的含义;于拳则又需在理的指导下运动手足,经过长时 间的锻炼,方能成功。我青年时从太极拳陈公发科学艺,即深爱此拳理精 法密,本于太极正理。四十年来,虽每日细玩太极图,犹觉“太极”
在内家拳练习中,太极、无极、八卦、五行所指含义绝非与道家、易学有直接关系,其所指是拳学修练过程中的寓义。其寓义在整个练功过程中的规律:在练劲过程中是指各种劲的成份与练法;在练体过程中是指以气血贯通人身奇经八脉及正经十二脉。杨家打手要法分享,少侯、班侯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静修中的十八秘密
丹田总论:传统丹田的概念,是源于道家的内丹学术。道家的内修丹鼎之学,虽是一个独立完备的内修体系,可其术语,理论却多化移自外丹体系。将外丹烧炼的术语化移到人体内修之中,那么人体修炼中一些关键的窍穴,也就成了安炉立鼎,烧炼金丹的所在,也就有了丹田的概念。
太极拳内外合一,阴阳平衡,两极协调统一。内劲外放,外劲内化。本文谈谈内动的轨迹和规律。太极拳虽然是易变,多变,路路都通。但自然规律不能变,也就是后上(督脉上),前下(任脉下)这个是不会改变的,有如地球的自传,不会乱了自身的规律,违反了自然,就会出问
不动是指身体某些部分动时,另外一些部份要保持不动。不是一动无有不动吗?咋还要一些部分保持不动?其实所说不动是和动相对的,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动才有不动。比如我们常说的定膝、定肘……视频 | 朱天才太极大师教你学习腰胯练习,一动无有不动!太极大师穿正装
前言前面小编已发布两篇杨式内传的基本功法,很多人留言希望有配图或视频,其实这几篇内容原文并未配图和视频,小编认为如果你真的想学习太极拳,一定自己详细认真的阅读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说明方法尝试练习一下,其实很简单的!不是小编不太愿意分享,而是我认为
一、蓄力之说
武式太极拳行拳走架,以一只脚支撑,另一只脚虚点。重心在实腿的涌泉穴。拳法的变化,皆以实腿支撑和完成。有人会问,这样走拳,武派的内劲如何描述?
当我们走拳,身体完全放松,直达脚底,在放松情况下,必然有入地三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们
立身中正,全身松透,是太极拳理的第一要领,做不到这一点,就学不好太极拳,更不要说去推手,做高手了。“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要贯穿始终的要领吗?膝盖为什么会受伤?什么是立身中正?一张图片全部解决!第752期 |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与松腰及应用视频讲解!第3部分”
几点算熬夜?子时(23点-1点)人体胆气开始升发。熬夜,就是子时(23点)仍然没有进入深睡眠状态。严格来说,22点30分,就应该躺倒在床,进入梦乡。再由身体慢慢过渡到深睡眠了。而现在,加班、玩乐,大吃大喝,都让我们睡得越来越晚。长期熬夜最毁你身体的7个零件1皮肤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无论
一、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一种徐缓运动,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
在武术中,眼注视的目标为点,点的顾及范围为面,面的界限洪均生讲约150°
一、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
生活、工作双重压力、饮食不规律、熬夜、穿衣露脐露背等,已是现代女性朋友月
话题从如何练功开始。 我问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有人练拳三五年就出功夫,
九五太极养生[转载]太极拳猫行步练法
我的图书馆
[转载]太极拳猫行步练法
我们日常走步,是前脚去,后脚撑,后脚有了力,才移上去。但是“迈步如猫行”却不能如此。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先生讲过:“不许后脚用力,要前脚十足站稳了,后脚提起慢慢移过去,而且后脚置前时,在重心未移过去时,还要不费力地能抽得回来。”太极拳中的猫行步体现腰胯带动四肢的虚实运动,要下苦功把猫行步练到位,虽费力辛苦,却能增长腰腿的松弹沉稳之劲。猫的迈步行走,是四条腿提起一腿,还有三条腿支撑。人则不然,提起一条腿,只剩下另一条腿支撑了。另一腿要微曲支撑全身重量,还要注意平衡与协调,还要“刻刻留心在腰间”,慢行时就苦了另一条支撑的腿了。作为追求太极拳技击艺术的爱好者,若不练好腰腿功夫,则由于基础不扎实而制约拳术水平。
馆藏&59975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简单的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