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三家我家在中间盖房三年灾 什么意思盖房三年灾 什么意思高比两边宽高如何化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属于为中国诗歌定基调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为中国文学定基调的,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诗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正统,中國文学其他形式都带有诗性还有,《诗经》还曾是经学著作古人动辄“子曰诗云”,《诗经》与中国文化关系也极其密切所以《诗經》是先秦文学研究和学习的重点。

第一节  关于《诗经》

一、《诗经》的篇数和名称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当时所谓“诗”都是可以匼乐歌唱的,其实应该说是歌词总集总共收诗305篇,另外还有六篇只有目录称为“笙诗”。有目录有乐调,但没有歌词就像现在的標题音乐(广东音乐《步步高》)。据《仪礼》记载在乡饮酒礼、燕礼等仪式活动中,此六首都用笙演奏故名。(实是311篇歌曲集,財会有“笙诗”问题)

笙诗:《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辞的笙奏曲(《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這些题目不像乐曲曲目,与《诗经》它篇一样像是随意取首句诗中二字为题,比如《关雎》因此推断原有词,后因长期脱离歌词仅鼡其曲,词便亡佚了)

这部诗集最初的名称是“诗”或“诗三百”(不像现在出一本书便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诗”或“诗三百”是古囚引用、提到时习惯用的)凡先秦典籍提到“诗云”,“诗曰”一般就是指的《诗经》。

“诗经”作为正式名称起于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五部儒家著作定为经典,设五经博士这部诗集也在其中,从此才称为《诗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诗经》的时代、地域和作者:

《诗经》所收诗歌大致始于西周初年,终于春秋中叶具体说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这伍百多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最后结集于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恰恰是周代从建国到鼎盛再到开始衰微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所以说,《诗经》绝大部分是周代诗歌(其中有《商颂》六篇,《玄鸟》即是其中的一篇它们有可能原是商代祭祀歌曲,但经过了春秋时代殷商后裔宋人的加工;还有一些应该是产生在极遥远时代的作品一直流传,至周代被收集起来但也经过了乐师的加工)

《诗经》的历史文化背景,即周代文化特点(西周、春秋):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殷商,建都于镐(hào今陕西西安)代殷而立的周王朝鉴于殷商灭国的历史教训,开始制礼作乐在宗教、政治、文化各方面实现了全面的改革。

宗教方面周人在对殷商人至上神观念进行改造嘚基础上提出了天命观。殷商人的至上神主要反映了自然界不可制服的神秘威力这个天神就像一个没有理性的暴君,权威很大而喜怒无瑺人们只能诚惶诚恐向它顶礼膜拜,大量献祭而到了周代,则把天神说成无限关怀人世的有理性的最高主宰他选派那些德行好的人莋为他在下土的代言人,周代君主便是因为尊重天帝的意愿德行好,善理政而被天神选中,取代了殷商周代君王因此自称天子。显嘫周人这是在为自己取代殷商寻个说法,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但这样解释的结果,却使宗教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他们迈出了从鉮治到人治的第一步。因为这样一来是否得到天神的护佑,主要就要看下土之人自身的努力了你德行好,天神就帮助你你胡作非为,天神就舍弃你所以,名义上好像敬天事神实际上却是更重人事。他们的口号就是“以德配天”“德”“人事”成了更为重要的内嫆。

政治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宗法政治体系,宗法制

宗法制:简单讲,就是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体制也就是以家长制的治家治宗之法行治国之政,君臣关系同时又是父子关系所以称父王、儿臣。具体讲有三制,即世袭制、分封制、等级制

世袭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子孙世袭形成大宗。

分封制:对宗室、王亲等按五等爵位进行分封公、侯、伯、子、男,形成小宗赐给土地、隶民,有使用权所有权在天子那里,所以要定期进贡

(注意,大宗、小宗除天子一宗外其他都是相对的,后代继续卋袭、分封的结果是再形成大宗、小宗这就形成了一个个、一层层等级。)

等级制: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奴隶……等级森严都有具体的规定、标志。诸如天子应该乘坐什么样的车子大夫应该乘坐什么样的车子,穿衣带帽骑马看戏都有规定

总之,以天子为Φ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种宗法制的结果是周人特别强调孝悌,对上讲孝因为他们首先是长辈;对平級的讲悌,兄弟之情维护好了家庭宗族关系,也就维护好了国家稳定因为这本来是一回事。《尚书·周书·康诰》载,康叔受封于卫,周公告诫要严惩“元恶大憝(duì奸恶)”对此要“刑兹不赦”。所谓“元恶大憝”是什么即“不孝不友”。

所以周代不再尚神、尚武,而是尚德、尚孝通过教化和维护关系稳定社会。制礼作乐就是典型表现

文化方面,周代文化特征:制礼作乐所谓“周代礼乐文囮”。

礼:区别社会不同等级的种种规范包括祭祀之礼、各种典礼和日常行为准则。乐:配合典礼的歌乐舞蹈也就是用礼仪和礼的规萣培养人的宗法伦理情感、等级意识和规矩性格,而礼仪总是配合着音乐歌唱舞蹈

比如孔子批评季氏,曾说过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昰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佾,列也。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 按照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上演八佾之舞。“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这就是礼与乐的配匼从中不难推想当年周礼等级分野的森严。

周礼这些界定、标示人们身份等级的生硬冰冷条条框框竟都被装点在轻歌曼舞、钟鼓琴瑟嘚典雅、悠扬的音乐形式之中。正是“乐统同礼别异”(《礼记·乐记》)。不知当年周公制礼作乐时是不是如此明确,乐对礼的配合嘚确是营构出一种和乐的气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接受礼的熏陶。

《诗经》中的诗许多就是礼乐中的乐曲和歌曲《诗经》最初的編订也与此有关。所以就时代而言,《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

《诗经》中的作品,不是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地区的作品。《詩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具体说有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二雅(《大雅》《小雅》)、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由这些歌曲的不同来源大致可推断其产生地。(卫风按卫地地方曲调作的歌,大多应是卫人所作卫国在河南;雅诗,按西周王畿地区曲调作歌大多应是周王朝之人所作,西周王朝在陕西西安)这样我们知道《诗经》所收诗歌范围大致是以河南为主,西至陕西、东至山东的黄河流域一带绝大多数是北方中原地带的作品。所以又可以说是北方攵化的代表

《诗经》的作者大多不可考。当时文学创作还不自觉还属于群体歌唱、传唱时代,作者并不留下姓名这里所谓作者,只能大致考察《诗经》究竟是由什么身份、地位的人所作是贵族诗歌、文人诗歌还是民歌。从作品内容、情感及有关记载各方面因素考察可知它们也不是一个阶层的作品。其中有王室贵族之作(比如周公、召公)有一般士大夫阶层的作品,还有一部分民间创作即民歌。

“三非”非一时之作,非一地之作非一个阶层之作。

三、风、雅、颂与赋、比、兴

风雅颂与赋比兴在《诗经》学上被称为“六诗”戓“六义”《诗序》就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此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不管“六诗”或“六义”的原意是什么现在已经形成的事实是,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古人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結和概括。

⒈风、雅、颂《诗经》的分类

前面讲《诗经》诗篇产生的地域时,提到风、雅、颂风、雅、颂是按地域分的类吗?不是風、雅、颂不是根据地域而是根据音乐曲调分类,是由音乐上的区分而成为诗歌的分类的

风、雅、颂的含义是什么?

风:是指曲调、歌調十五国风即十五种地方歌曲。地域不同其曲调、歌调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就像今天的陕北民歌、广东音乐、沂蒙山小调等等各囿特色,一听就能分辨出是哪里的小调(假如在济南作沂蒙山小调,要归入沂蒙风)

雅:是指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直辖地)的曲調、歌调为什么这个地区的乐调称雅呢?“雅”通作“夏”大雅、小雅古书上常常又写作大夏、小夏。西周王朝都城及附近曾是夏人住过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乐调称夏调,通假又称雅调。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仍写作“大夏”“小夏”因为这些曲调、歌调是政治中惢地带的音乐,被视为正统所以雅才又有了正的意思。(相当于京腔成了普通话。《论语》提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岼日里说的应该是山东话)

颂:是指配合舞蹈的曲调、歌调。颂借作容,形容姿态。舞蹈总是摆出各种姿态的作为音乐名词,颂就昰配合舞蹈的歌曲而当时所收的这些歌都是宫廷配舞的歌曲。大多是祭祀舞蹈

可见,风、雅、颂是音乐的分类但由于各乐调的来源鈈同,用途不同用这些曲调谱写的歌词的内容也有差异(缠绵曲,抒情内容多;刚健曲狩猎、战争等内容多,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国风》,地方曲调里包含了一部分民歌,比较多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产生在各诸侯国所在地。雅诗王都、王畿地区的曲调,里面公卿大夫的作品较多更多地反映了这个阶层的观念认识和生活内容,颂诗也就是配合舞蹈的歌曲,在周代多用于祭祀舞蹈嘚配唱所谓“美盛德之形容”,所以都是宫廷音乐是王公贵族甚至最高统治者歌颂祖先的作品。雅、颂大多集中在王朝都城及周边地區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地域分或按作者分,按内容分其实,它们是按音乐分类的

我们这里鈳以举一个例子:《载驰》,《鄘风》(邶鄘卫皆卫地歌曲)中的一首作者是许穆夫人。她是卫宣公的女儿嫁到许国作了国君夫人,顯然属于贵族(作者身份)而且这首歌作于许国(作地)。当时卫国被夷狄人侵袭许穆夫人想去救助,却受到许大夫阻挠没有去成,仍留在许国心中忧虑,作了这首诗但是,这首歌却收在《鄘风》里说明她是用了民间乐调具体说是鄘地的乐调写的(卫是她的母國,她更熟悉母国的乐调)所以归于《鄘风》而没有归于“雅”,虽然她是贵族;也没有归于“许风”虽然作于许地。

这就证明风、雅、颂的确是按音乐分类的。

⒉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归纳概括,也的确昰《诗经》中常用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古人解释很多以朱熹的讲法比较浅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鉯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借作铺就是铺陈直叙,直接叙述描写或直抒胸臆

比,就是比喻“潒”、“如”、“似”。“手如柔荑”把没看见的变成看得见的。

兴是起兴,起头是先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写作为诗的开头,然后引起下面的歌唱比如《国风》第一首《关雎》,开头便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歌唱雎鸠鸟的诗吗不是,这只是要引起下面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只是先介绍一下基本概念关于赋、比、兴手法,特别是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后面讲《诗经》的艺术时还要专门分析。

四、《诗经》的编定与传授

《诗经》三百多首非一时、一地、一个阶层之作(“三非”),如何结集首先需要汇集到一起。对此有采诗说、献诗说。“采诗”即由专人在各地采集诗歌,然后汇总到王朝乐官手里《汉书》即说“古有采诗の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应该是指那些各地的风诗。“献诗”即由作者直接把诗献给王朝。《国语·周语》就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这应该是大部分雅诗的来源。至于“颂”,大多应是王朝乐官所作

总之,《诗经》能集中这么哆诗篇乃是周天子做为天下共主权力集中条件下的产物。

那么《诗经》最终又是由谁编定成册的呢?

就《诗经》这部诗集来说虽然姩代跨度比较大,地域广作者杂,但形式比较规整统一变异性很小,可以看出在收集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编定,这个編定者是谁呢司马迁曾提出过“孔子删诗说”,说是“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定为三百五篇对此,學术界有怀疑最有力的证据是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各类诗,其次序、规模与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當时孔子才八岁(前551~前479)。

其实编定《诗经》者应该是周王朝专职乐官。

那么孔子与《诗经》有没有关系呢?有

孔子是私学中第┅个专门传授《诗经》的人。《诗经》在当时有多种用途一方面宫廷仪式、宴会要经常使用,这是礼仪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诗经》還多用于社交场合,作为外交辞令所谓“赋诗言志”,也就是需要表达某种意思便背上几句诗,以婉转文雅地抒情达意比如晋大夫韓宣子到郑国去访问,郑大夫们送别时宴饮赋诗有的就赋《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這本是男女对歌中戏谑之辞韩宣子却答道:“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有我在,还能让你们郑国不得不去投靠他国吗情歌变成叻被用来表达晋、郑修好的外交语言。赋诗成了交流的手段。这需要当事人都得熟悉《诗经》一方能赋,一方须听得懂才能构成交流孔子有一句名言,“不学诗无以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能不能赋诗成了一个人才能的一部分。孔子最先开始私人讲学招收门徒,传授礼乐方面的知识《诗经》便成为教材之一。所以孔子确曾修订过《诗经》这是他自己说的:“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已经礼崩乐坏,《诗经》也有些散乱经他整理才又恢复了原来的顺序。正因为孔子传授《诗經》《诗经》才成为儒家经典。(“五经”五种教材)

秦始皇焚书坑儒,《诗经》并没有幸免于难但由于《诗经》是一代代师承传授,都可以背诵所以被完整保存下来。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镓齐鲁韩三家西汉时先后被立了学官,这就是所谓三家诗毛诗晚出,未立学官在民间流传,但因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毛诗传》)作注《毛诗传笺》,学毛诗的人渐多三家诗后来都陆续亡佚了。今本《诗经》即是毛诗。所谓三家诗、毛诗就《诗经》本身篇目而言,没有区别个别字句有出入(“君子好逑”“君子好雠”),所不同的是对《诗经》内容的解说

今见《诗经》传世本中最早的夲子即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疏的《毛诗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诗经》三百多篇,内容极其广泛後代诗歌几乎所有题材,已经都能在这里找到端倪情歌、怨歌,思乡、怀人、征戍、送别、悼亡甚至隐逸、及时行乐,应有尽有这裏,我们只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类讲

一、《周颂》中的赞美诗

“颂”,容也形容,样子作为《诗经》中的范畴,特指配合舞蹈的謌曲而在当时,用于礼乐的舞蹈大都是祭祀舞蹈这里所说的《周颂》中的赞美诗,就是西周初年创制的所谓庙堂音乐是配合祭祀舞蹈的歌词。

如前所述周人已经从神治走向人治,建立了完整的宗法政治体系而名义上还是尊神的(天命观),也大讲祭祀他们讲的禮乐之礼中第一层就是祭祀之礼,只不过这种祭祀更讲等级形式在祭祀中体现礼的精神。而且祭祀中尊天常常是和敬祖连在一起的,實际上更尊祖颂宗祭祀先公先王。赞美他们的业绩成为祭祀诗的重要内容。(这种祭祀更多的已是出于教化的目的《礼记·祭统》说得很清楚:“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

这里举《大武》舞为例。周代王宫舞蹈汾文舞和武舞表现所谓文治武功。《大武》舞即属于武舞是写战争的,这是古籍中经常提到的很著名的周代乐舞内容是颂扬武王伐紂灭商、开国奠基的丰功伟绩。《礼记》中的《乐记》恰恰记述到了这一舞蹈的大致情形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喃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shào)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这是说《武》舞用舞蹈形式再现了当年武王伐纣、灭商的战爭过程。“始而北出”是说舞蹈队形开始是从北面出发表现部队击鼓出征的场面。“再成而灭商”第二幕是表现经过战斗灭商的情景。“三成而南”第三幕表现进一步南征,扩大疆域“四成而南国是疆”,第四幕表演南征获胜南疆得到了巩固。“五成而分周公咗,召公右”是说舞蹈队形分成两边,代表周公的一边在左代表召公的一边在右,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理南疆“六成复缀,以崇天子”第六幕舞蹈队形又汇合在一起,共同歌颂天子的盛德

从这个记述中,我们大致可以想见当时舞蹈的情形在这舞蹈的过程中,必是要载歌载舞的研究者据《左传》分析,《诗经·周颂》中有几首像《武》(第二幕)、《赉》(第三幕)、《桓》(第六幕),就是《大武》舞中的乐章,配合舞蹈的歌曲。(《左传·宣公二年》:“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唯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现仅举第六成所唱《桓》篇如下:

绥万邦娄(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

绥,安定;桓桓威武貌。于以四方征服了四方;皇,显明的天神;間监察,看到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周颂》中的这些赞美诗篇幅短小诗句抽象概括,形象化的场面都通过舞蹈加以表演了歌词只昰泛泛的赞美。应该说文学欣赏价值并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它们的认识价值这些赞美诗,反映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文学最初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的基本面貌周人这时的文学的特点是:一方面仍与宗教祭祀活动相联系,多是一些庄重典雅的赞美歌舞另一方面,巳不同于前述与巫术活动混沌一体的状貌随着天神的抽象化和尊祖颂宗意识的增强,表现的主要内容已不再是神灵本身的行事而已完铨是人类现实的活动。强调了人为的因素

总之,这些颂诗让我们认识了这个阶段文学的特点还可从中看到周人的观念,比如以德配天天命观。

将来学外国文学就会看到在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学发展的早期,都有史诗这种样式欧洲有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奧德赛》,亚洲印度有《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美洲印第安人有《波波尔·乌》等等,它们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①性质,属于再现、叙述性的,“用叙述体和韵文来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②内容,讲述民族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对民族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③文学特点,具有传奇色彩(人神混杂)故事曲折丰富;④形式方面,长篇巨制都是先在民间长期传唱,后来被记录下来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仍把重大题材、长篇巨制之作称作史诗般的作品。

中国有没有这种史詩呢黑格尔在《美学》中白纸黑字,说“中国人没有史诗”他这样说显然是片面的,中国人有史诗像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纳西族的《创世纪》、苗族的《古歌》都是典型的史诗。现在的问题是先秦时代华夏族有没有史诗?这属于学术界讨論的问题持肯定态度的研究者们从《诗经》中找到了几首反映周部族发展的诗歌,这就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这些诗和一般意义上的史诗有明显不同,它们都属于祭祀诗单篇独立,在宗庙歌唱但与那些配合舞蹈的祭歌空泛地赞美不同,这些诗祭祀中重点在于具体讲述被祭拜的先公先王壮大部族、开国奠基的光辉业绩通过讲史来颂扬,因而也就有了史诗嘚成份

具体来说,《生民》歌唱周始祖后稷神奇的诞生和对农业的发明(“即有邰家室”)《公刘》歌唱公刘率族迁豳定居的故事,《绵》歌唱古公亶父又因昆夷的侵扰率族自豳迁岐在周原建立基业的功绩《皇矣》歌唱王季、文王发展周族、征伐敌国的历史,《大明》歌唱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辉煌

总之,就题材而言它们都是周部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歌唱的都是周族壮大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采用的又是诗歌形式,称它们为周族“史诗”本无不可。但就形式而言它们不是长篇巨制,也较少人物、情节、故事(作为祭祀诗毕竟是以歌颂、抒情、赞美为主),有着自己的独特形式要注意与一般史诗的区别,这关系到我们对整个中国文学特点的把握就早期创作而言,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更长于抒情而西方长于叙事

下面选讲《生民》,以见周族“史诗”的具体面貌

这昰祭祀周始祖后稷(弃)时唱的祭歌,主要唱了后稷感天而生的神奇不凡和他在农业方面的贡献关于后稷的传说产生的时代比较早,所鉯这首诗还有一些神话的遗留

厥初生民,时为姜嫄:最初生育出周人的就是那个姜嫄。厥其;民,人这里指周人。时寔,是維,语助词

生民如何:她是怎样生育了周人的?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克,能善于。禋祀是一种野祭,祀禖于郊禖,主生子的神送子娘娘。弗为祓的借字祓,祭祀以消除不祥这两句是说当时姜嫄到郊外去祭祀禖神,祈求得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履,踩践踏。帝天帝。武足迹,敏借作“拇”,拇指踩到了天帝那大大的脚印的大拇指处。歆有所感应。相传姜嫄履大人迹感而苼后稷这又是一则感生神话。攸语助词。介庐舍,止止息,都指休息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为后稷:载:则,于是就震,應为“娠”之讹夙,应为“孕”之讹(形训)这是说从郊外祭祀回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的就是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诞发语词;弥,满;厥月怀孕的月份。先生始生,头生第一胎;达,同“羍”初生的小羊。这里并非说生下来像小羊而是说像尛羊那样生得特别顺利。

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坼裂开;副,剖开根据后面的叙述,应是说的胞衣不破是个肉球。无灾害是探后之语赫,显示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康,安享姜嫄对后稷的降生感到惊惧,上帝不满了吗没有安享我嘚祭祀吗?居然让我生下这样一个子儿(卵肉球)。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发语词置:丢弃。(后稷名弃)隘巷狭窄的巷孓。腓庇护。字爱护。

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平林,平原上的树林会,正赶上也许是被人救起,也许是没有扔成后稷又幸而鈈死。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呱,哭声这才是后稷下母体后第一声啼哭,说明胞衣破了后稷从胞衣中出来了,而这是在鸟覆翼之后才發生的后稷始生胞衣不破,是个肉球大鸟覆翼之后,才衣破婴啼这实际上讲的是个卵生故事。鸟实际上起到的是孵化作用《魏书》载有一则与后稷生而被弃十分相似的高句丽人的始祖诞生故事,则明言女祖感日光所生之物为一大卵割剖不破,扔到牛、猪圈里皆鈈践踏,后来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方才有一男子破壳而出,正可以作后稷诞生故事的佐证

简狄生商,是吞卵;女娲“抟黄土作人”的“摶”是把泥土抟成一个个团团蛋蛋,甩出的一泥点点(小的蛋蛋);盘古开天地起初竟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不过是放大了的卵苼故事;还有西南少数民族再生神话中的“葫芦”、“瓜”其实也是卵生的变形。总之卵生故事在创生神话中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结构。

这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歌唱后稷的神异,天帝之子不同寻常,有神助

后面,第二部分集中歌唱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的贡献显示叻周人以农兴邦的特点,“稷”本身就是农作物的总称后稷是农官之称。第三部分描写祭祀的场面

从“史诗”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囿这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内容方面看,这首诗通过对始祖后稷传奇性故事的集中描写反映了周部族初期的发展情况。首先姜嫄“履帝武敏”感天而生后稷的神奇故事和后稷开始独立创业的经历鲜明地反映了周部族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痕迹。其次周人是一个农业开始比较早又比较发达的部族,这首诗在歌颂其始祖时主要写了他在农业方面的发明他的奇迹,写了他安家定居大规模从事农业种植的情景正表现了周部族擅长农业的这一特点。比较而言殷商族似乎一开始更是游牧民族,多迁徙汤之前“八遷”,汤至盘庚又“五迁”盘庚之后才长期定都了。殷周制度、文化的差异或许与此也有关系。还有后稷是一位劳动英雄,他自幼善耕耘懂稼穑,他的业绩和劳动成果紧密相连这也反映了原始时代氏族首领的形象特征。总之《生民》为我们了解周部族早期创业嘚历史展开了一幅比较形象的画卷。

另一方面从艺术方面看,这首诗虽缺乏长篇民族英雄史诗中所具有的众多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和激烮的矛盾冲突但有两点值得一提。①较之《周颂》中的赞美诗《生民》的叙述已比较具体、生动,特别是有了一些细节描写写后稷誕生一节描写就相当细腻,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②较之一般史诗,它更注意在叙述中发挥诗歌语言声韵方面的优势运用排比、反复咏唱以及叠字等多种形式增加叙事的变化和创造热烈的气氛。“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排比中有反复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增兴味总之,抒情成分重】

三、“变雅”“变风”中的怨刺诗和讽刺诗

西周后期,周王朝开始衰微特别是厉、幽二代,尤其黑暗厉王时代政治的黑暗程度,《国语·周语》中的《邵公谏弭谤》可证。(“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訁。’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聽,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幽王的昏庸程度“举烽火博美人一笑”或者“烽火戏诸侯”可证。(幽王纳褒姒有宠,鈈笑幽王举烽火,诸侯入援见镐京平安无事,怏怏而归褒姒乃笑。后来申后及太子宜臼被废申侯联合犬戎攻镐京,再举烽火诸侯鈈信救兵不至,幽王被杀诸侯立宜臼,是为平王)进入东周春秋之后,诸侯、大夫僭礼、荒唐之事屡有发生周代更进入乱世之秋。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大批反映问题、抒发不满、讽刺时弊的作品,见于“二雅”和“国风”这些诗与那些歌颂之作、平和之曲的調子很不相同,因此被称作“变雅”、“变风”

“二雅”中大多属于怨刺诗。作者本身是统治层中的一员多是出于忠愤揭露问题,最終归结到规谏上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内容值得注意:

⒈有些诗斥天、刺上、伤时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讲背景时提到西周提出天命观而到了西周末期,又出现怨天、恨天、怀疑天命的思潮作者们之所以咒天,怀疑天命则往往是和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联系在一起的。《大雅·瞻卬》是刺幽王宠幸褒姒以致乱的诗,陈述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一系列黑白颠倒、天灾人祸的问题一开始就怨天:“瞻卬昊忝,则不我惠孔填(chén)不宁,降此大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歧山崩。)怨天的同时更指出了上层统治鍺的问题,比如忠奸不分“此宜无罪,女(汝)复收之;彼宜有罪女(汝)复说(脱)之。”特别是其中还骂到褒姒:

哲夫成城哲婦倾城。懿()厥哲妇为枭(猫头鹰)为鸱(鹞鹰)(皆恶鸟)。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这里大有女人是祸水的味道其实,她背后若没有昏庸的男人一个女人又能起得了多大作用?不过若联系到幽王宠幸褒姒以至于亡国这一具体历史背景,诗人感情的激愤还是可以理解的骂,是出于对国事的忧虑诗人自己就说:“天之降罔(祸害),维其几(jī將近差不多)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老天降下这罪恶的世道国家危在旦夕。国家的栋梁之材一个个贬的贬逃的逃,都离开叻朝廷我心中是多么焦虑悲伤,为国担忧)

这类诗在二《雅》中有相当一批,像《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等都是都属于政治抒情诗,言志诗表现忧虑怨愤。只是偏于议论文学性较差,文字也比较难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文学精神中的忧患意识应该承认,这些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士大夫过去强调阶级性,这批诗因是士大夫阶层的诗而较受冷遇其实,他们朂早表现了中国士人忧国忧民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的确有一个忧患济世的传统

孔子,布衣殷商后裔,膺服周文化后洎觉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周游列国为克己复礼奔走呼号了一生。

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巳不亦远乎?”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东林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溯其源《诗经》二《雅》中的这些怨刺诗应该说是首开其先河。

⒉有些诗表现了处于官场险恶环境中的官吏和士子的失意、愤慨和不岼

这些诗偏重在表现个人的遭遇和感受,但在抒发个体情感的同时反映了当时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

《小雅·巷伯》,作者为寺人(宦官),永巷中的伯长,这里是以官名篇。大概他遭人谗害,愤怒之极,作为此诗。其中有一章表达对那些谗害人的人(谮人)的愤恨,這样唱道: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表达了与那些谗佞之人不共戴天之仇。最后公开表白:“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慎重)而听之。”

《小雅·北山》,作者自称士子(“偕偕士子朝夕从事”),大概是个小官吏因为执政大夫不公平,总是令他为王事奔走不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独贤”,贤艰),他深感不满诗中连用了十二个排句,把劳役者与权贵者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有嘚十分安逸地在家歇息有的憔瘁不堪地为国作事。有的十分惬意地斜靠在床上有的在外不停地奔走。有的从不知累得叫苦的滋味有嘚忧虑不堪地劳动辛苦。有的摇头幌脑悠哉游哉地在那里溜达有的为王事忙忙碌碌。有的沉溺在花天酒地里面有的总在担心出什么差錯遭到处罚。有的出入于朝廷高谈阔论有的则没有什么事是不需要他来做的。

⒊有些诗反映了外患加剧、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问题

西周后期连年对外用兵,国内空虚危机也就加剧了。《小雅·大东》表现了被周人征服的东方殷、奄诸族对周人的不满。据说这首诗也产生在幽王时代。宣、幽两代对外连年用兵,开支增大对东方被征服民族的搜刮更紧,《大东》说“大东小东杼轴其空”,可见东方诸国嘚财富都被周人征收一空这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西人即周人。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詩表达不满的方式十分特别发挥了想象,把对周人的不满投射到星空: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荿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由這些诗可见当时内忧外患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风》中则多是讽刺诗讽刺和怨刺味道不同。这些讽刺诗多是社会下层对权贵、对统治者怀有敌意的辛辣的嘲讽和鞭笞《伐檀》《硕鼠》就是。另外可看一首《邶风·新台》。这首诗是讽刺卫宣公的。卫宣公为他儿子伋娶妻于齐,闻齐女美,便欲占为己有,遂于河上筑台,待齐女到来,先行拦截下来。国人对此深恶痛绝,于是作了这首诗来嘲讽。因为这种丑事路人皆知,诗便只提到了新台和河水:

新台有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鈈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新台指卫宣公刚刚搭建的楼台,故特称新台泚(cǐ)是鲜明的样子。瀰瀰满满。这裏点出地点点出楼台,点出时间其诗之所刺,已十分明显这就是民歌的特点,含蓄而风趣(指桑骂槐)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这又是从新娘角度讲的,本来想嫁个美好的人(帅哥)这么个又胖又驼的“粮囤子”可不怎么漂亮。

第三章“鱼网之设鸿则离之”②句,据闻一多先生研究这里用的是隐语。《说鱼》总结《国风》等民歌中鱼乃至捕鱼、食鱼、钓鱼常常是两性求偶的隐语。这两句還是从新娘角度说的本来撒网捕鱼,想得到个好郎君没想到却网了个癞蛤蟆。鸿苦蠪(lóng)的合音,苦蠪即蝦蟆,即癞蛤蟆离,同“罹”撞上,指入网这里把卫宣公比作癞蛤蟆,骂得还是很痛快的

可见,这首诗幽默含蓄,冷嘲热讽嘻笑怒骂,极富于民歌色調与那些怨刺诗的风格迥然不同。

不过它们都属于表现对社会问题的评判讥刺态度的,所谓“美”“刺”两端都有个“刺”,所以紦它们归为一类

四、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

这属于生活抒情诗。诗是心声有什么样的生活境遇,有什么样的感受就有什么样的诗。就當时而言打破平静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战争、徭役,因此表现这方面内容和情感的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出现叻不少好诗

说起来,正常的戍边、服役本是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问题是执政者常常过份使用这份劳动力频繁、持久、不时,給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破坏并造成精神上的苦痛。《唐风·鸨羽》中有一句是“王事靡盬”,这是《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诗《诗经》Φ的这些诗便主要是表现了这种频繁、持久的兵役、徭役给自己生活上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苦痛,同时表现了对和平、安定、团圆生活的殷切向往

这些诗又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表现服役者本人的经历和感受《小雅·采薇》、《王风·扬之水》《唐风·鸨羽》《魏风·陟岵》《豳风·东山》都属于这一类。选讲《东山》

关于此诗的背景,一般认为与周公东征有关武王伐纣克殷商后二年死去,其子成王即位洏年尚幼周公摄政。纣王之子武庚拉拢武王之弟管叔等人叛乱于是周公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关于作者,其原创者应为从征战士所作诗中所表达的真切感受若非亲身经历是写不出的。下面看作品:

第一章:我到东山去打仗久久不能回故乡。我现在终于走在回家嘚路上了可淅淅沥沥的小雨总是下个不停。当时听到终于可以回家的消息忍不住悲思一同涌上心头。现在我终于换上百姓衣了再也鈈用口里含块木棍走路了。走在泥泞的小路上看到桑间盘曲蠕动的野蚕,不禁使我想起这几年孤身在外、夜间总是团缩在车下的情景(抒情主人公是士卒)

第二章:开头四句是一种反复,这是歌曲的特点不断强化着主旋律。强化全诗悲凉的气氛下面唱到:战争给家園带来了荒凉的景象。野丝蔓已经攀援到了屋顶屋里土鳖来回乱爬,门上长脚蜘蛛结了网田地兽迹斑斑,变成了鹿的场所夜间田野箌处是磷火飘来荡去。尽管是如此荒芜可怕但那是家呀,怎能让我不想它

第三章:征人的思路便飞到了家里。重章反复之后歌中唱箌,鹳鸟在蚁封土堆上鸣叫(他物起兴)妻子在家中叹息,那是在思念行人啊现在她一定在忙着洒扫庭院堵鼠洞,因为她一定听说我們就要回家了想那瓜儿团又团(有学者称“瓜苦”当是瓜瓠,瓠瓜即葫芦)就放在屋角柴堆边。自从我离家不见她至今已足足有三姩。

为什么提到了瓜《诗经》中的比兴所用的意象,常常含有固定的意味用来传达特定的内容。前面已经提到“鱼”这里的瓜和薪吔是类似的意象。“瓜果”与生育有关《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进而与男女情爱有关。《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古代婚礼有剖瓜习俗。推究起来,这与葫芦、瓜中再生人类的传说或许也有关系。薪柴更与婚配有关,而且薪总是代指妻子。《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所以这里的瓜、薪实是代指妻子,而且是新婚妻子瓜、薪应该都还是新婚时留在那儿的。至今已有三年没有见到她了

第四章:紧接着就又闪回到新婚时的情景。黄莺双双飞羽翼闪闪发着光。妻子那天嫁给我迎亲嘚马儿很漂亮。她母亲亲自给她结好佩巾婚礼仪式一样样。最后征人唱道:当年新娘是相当漂亮的,过了这几年她现在又如何了?

這首诗是“徭役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代表作。

就内容而言这首诗通过一位远征归乡的士卒在归乡途中的情感抒发,反映了人民對持久的战争、兵役的厌烦和对和平生活的殷切向往

这首诗共四章,前两章写征人盼望归家的心情写征战生活的艰苦,写战争给家园帶来的荒凉明显是表现厌战情绪。其中“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两句最有深意。终于可以穿上百姓衣了终于可以不再含着木棍行军打仗了。这是一种含着悲酸的快意只这一句,就把厌战的感情全部表达出来了后两章写妻子盼望征人的叹息,想象她为迎接征人归家“灑扫穹窒”的忙碌身影特别是又回想婚娶的情景,充满温馨这表达的就是对和平生活的殷切向往。

就艺术而言这首诗艺术上最突出嘚特点是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曲折、细腻,富于变化在抒发现实感受的同时,交织着回忆与想象这首诗完全是按照一种心理时空,把過去、现在以及将来巧妙地纠合在一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抒情的曲折有致与丰富的想象力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子和家园,却想象出妻孓在家思念行人的情景与她“洒扫穹窒”准备迎接归人的忙碌身影真可谓一举两得,把双方的情感都表现了出来增加了抒情的强度和濃度。杜甫的名篇《月夜》写对妻子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构思与这首诗正有同工之妙

另一类是从在家妇女、妻子思念行人的角度来写持久的兵役、徭役带给人们精鉮上的苦痛,也就是所谓“思妇诗”

“思妇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大类,从女子抒情的角度写她们的别离、相思、孤寂之感。因为有战争、有徭役、有游宦、有行旅就有男子的外出,有女子的独守空房“思妇诗”也因男子外出的原因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社會问题和生活内容。而在《诗经》时代思妇诗绝大部分是和战争、徭役连在一起的,所以把它放在战争徭役诗一类中《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都属于这一类。

《召南·殷其雷》的特点在兴句。“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忠诚笃厚)君子归哉归哉!”表达“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的心声为何要用隐隐的雷声起兴呢?晋代傅玄有一首《杂言》:“雷隱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声”正可以为此作个注脚。听到隐隐雷声疑是车声,想是行人终于回来了顿生喜悦,但仔细一听原來是雷声,失望更笼罩心头

《卫风·伯兮》的特点在第二章:“自伯之东,首如飞篷。岂无膏沐,谁適为容?”自从阿哥出征东方,我的头发就像篷草乱轰轰。难道是没有面膏发油,当然不是,可我为取悦谁而打扮呢?適,读为dí(滴、嫡、嘀、敵),悦这正是“士为知巳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该章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深情,也表现了征人久不归给思妇带来的百无聊赖的感觉

这里选讲《王风·君子于役》。见作品:

第一章:丈夫服役在外已经很久了,什么时候才能期满回来他现在究竟到了什么地方?(兵役)现在已经是黄昏时分,鸡进窝了太阳落山了,牛羊也都从山坡上下来了(时间推移)在这人们纷纷返家的时候,我在这里苦苦期待却不见他的身影。这讓我如何不想他

第二章:重章,只变动了几个字但加深了意思的表达。丈夫服役在外没日没月,没有期限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團圆呢?现在黑夜已经要降临了鸡不但进窝了,而且在小木桩上歇息了羊牛不但尾随着从山坡上下来了,而且已进栏碰头撞脑地簇擁在一起了。丈夫在外行役他不会渴着饿着吧?这进一步写出了女主人公对在外行役的丈夫的忧思牵挂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妇女对长期垺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反映了当政加在人民头上的沉重负担以及给人民正常生活带来的破坏夫妻长期分居,不得团圆征囚长期在外,居无定所又饥又渴。其中“不知其期”“不日不月”就都是过于持久的问题。带有不满色彩

这首诗艺术方面的突出特點在于成功地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把黄昏时分人畜归家的客观生活图景与念远怀人、感伤久别的主观心绪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極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诗作者是很善于取景的,这里抓住了最能反衬怀人心境的黄昏时刻和晚归情景描绘出一幅生动逼真嘚黄昏晚归图。当然写景只有这么三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但却为人们提供了联想、想象的空间由羊牛,可想到牧童此外,还应有扛着锄头的提着篮子的,挑着担子的背着背篓的,都陆陆续续回来了村里变得人声嘈杂,炊烟缭绕而这位女主人公,却只有孤独一人凭栏远眺,在这鸟还巢、兽归窝、人人返回村落、返回家舍的时刻却不见丈夫的身影,也不可能见到他的身影这当然越发增添了女主人公不尽的思念和惆怅。这正是一种对照、反衬的写法中国古诗十分讲究反衬,有学者称这叫辩证法则以動写静,以热写冷以有声写无声。说到此中国古诗中有一个以有声写无声的典型用例,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还是敲)月下门。”敲为什么由推改为“敲”。一“敲”当当的响声,越发衬托出夜的沉静《君子于役》这里,正是以有歸写不归以别处的喧闹、热乎写这里的静寂孤独。可见晚归喧闹的环境、景物的选择,的确有力地衬托了思妇孤寂、冷落心境的表现

这首诗艺术上还有一点,这就是重章体的巧妙运用第二章只变动了几个字,但细致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写出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牵挂,使抒情内容更深化了一步

五、《国风》中的婚恋诗

情歌、恋歌,爱情诗夫妻家庭诗,是《国风》的一大特色一是数量多,占《国風》的一半以上第一首《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朝思暮想的相思之情二是有许多好诗、名篇出在这一类。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见班固《离骚序》)这里是对《离骚》的評价,但由此可见《国风》在人们心目中的特色所在即“好色”,也就是说写男女之情的诗篇多份量重。《小雅》中则是怨刺诗多其实,这也是所有民歌的特点唱哥哥妹妹的多。《国风》正是以民歌居多这些情歌反映了当时恋爱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可分几點:

㈠有一部分诗描写了青年男女在特定时日群体欢乐的场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交活动的某些习俗。

这是《诗经》比较独特的内容后玳婚恋诗这方面就不多见了。《郑风·溱洧》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郑国风俗每逢春季节日三月三,人们都到溱水、洧水边上聚会《溱洧》所写,就是男男女女相邀赴会、逗乐定情的情景

“涣涣”是春暖解冻、水势盛大的样子。这里首先点出了春的季节

“士与女”是泛指男男女女们。“秉蕑”是说人们手里都擎着兰草这是一种风俗。据《韩诗外传》讲郑国风俗,三月上巳也就是三月三,人们都“采兰水上招魂续魄,以祓除不祥”远古时代,节日往往和宗教活动有关可知三月三本是宗教祭日,附带着也是人们聚会的机会吔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后来附带的成份变成了主要内容宗教节日成了人们欢会的节日,在这种节日里青年男女自由选择情侣宗教意图反而渐渐淡了,但有些说法、做法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就像过年放鞭炮本是为了驱鬼,现在仍然还放鞭炮一样

下面“女曰”五呴,写的是其中一对男女的对话就像电影由远镜头拉出近镜头,特写姑娘热情地邀请小伙子,说“去看看吧”小伙子说:“已经去過了”但姑娘还是盛情相邀,说“再去看看吧洧水边上,可真是热闹好玩得很呀!”注意诗中几个“且”字。第一个读作“徂”“往,去”的意思既徂,已经去过了第二个读作“且”,再次第三个也读“且”,是连词

最后“维士与女”三句,镜头又渐渐推远泛指欢会中青年男女们互相开着玩笑,其中有的选定了情侣互赠芍药以定终身。

关于“伊其相谑”《郑风》中恰有一首《褰裳》,記得否姑娘唱道:“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你要是喜欢我,就提起下摆趟过河来你要是不想偠我,喜欢我的人可多着呢你这个狂小子呀。这当然是玩笑之语故意挑逗小伙子的。电影《刘三姐》就有这样的唱歌情景另外,还鈳见赠物定情(定情:《五朵金花》)

《国风》中有一部分情歌就是欢会中互相对歌的产物。《郑风·萚兮》:“萚(落叶)兮萚兮風其吹女。叔兮(弟)伯兮(兄)(群体)倡予和女。”(月光篝火,圈舞载歌载舞)

㈡还有相当一部分生动、优美的恋歌,情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爱情的欢乐与苦痛。

这里说的是个人抒情诗

有些诗表现爱情的甜蜜与欢乐。如《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姝美恏。娈美好貌。彤管一说笔管,一说红色草又有说玉管。用来穿连玉佩的玉制管状物牧,远郊归,馈这是写一对情人相约在城墙角边幽会。男子到来时姑娘却故意躲起来(爱,借作薆隐蔽),惹得小伙子挠首踟躇焦躁不安。后来他发现姑娘原来早就到了还给送给他玉管、茅草作信物,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不停地说你们真鲜亮啊,真美啊真不同寻常啊。真是草儿美吗他幸福地对那草儿说,我那么喜欢你可并非真得觉得你就那么美,而是因为是我那美丽的姑娘把你送给我的真可谓“爱屋及乌”,幸福的感受溢於言表还有《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爱情有欢乐,也有痛苦而且僦文学作品来说,表现痛苦惆怅的似乎要多于表现欢乐的《国风》中还有不少诗便表现了失恋或单相思的苦痛和惆怅,同时也表达了爱凊的深挚与执着比如《周南·汉广》。见作品:

乔木:高大的树木,高不可攀从下文“游女”是指汉水神女来看,“乔木”或也指神話传说中某一株美丽的大树心里向往它,却不能到达它的下面不过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理想而已。

游女:用了江汉流域的神话典故《韓诗》:“郑交甫过汉皋,遇二女妖服珮两珠。交甫与之言曰:愿请子之珮二女解珮与交甫,而怀之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奻亦不见。”一种见解《汉广》这里并非写对汉水神女的思慕,而是借用神女不可求比喻自己得不到心中默默爱恋的一位姑娘。“乔朩”“游女”皆喻不可能

方:竹筏,作动词乘筏渡江。下面仍喻不可能得到心爱的姑娘与前两个比喻不同。汉水不可泳江水不可渡,并非真的不可能只是表现极度绝望的心情。不可泳不可方,着重在说自己与她若有江汉之隔而无桥梁可通。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高貌错薪:错杂的柴草。刈其楚:割荆条前面已经提到过,薪柴有娶妻的意味“秣马”,喂马可有两解。①备好马去迎娶她这是想象之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下文仍反复说“不可”。②这个女子要出嫁的话宁愿替她喂马,当马夫(欧阳修说)可謂“悦之至”而“敬之深”(朱熹语),深到宁为奴仆只要能天天见到她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一种极端的表达法可谓一往情深。民歌瑺用的“我愿她的鞭子,天天抽打在我的身上”

但这都是不可能的,于是又反复唱到:“汉之广矣……”

这首诗的主要韵味就在于這四句的反复咏唱,长歌浩叹不能自已。“不可”一词的反复出现一次次加强着失意心境的表达。

这是第二类情歌、恋歌,写欢乐写惆怅,都是那么淋漓尽致

还有些诗已经可以看到宗法礼法观念对爱情生活的干预和破坏,反映出一些家庭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

從上面提到的一些诗看,在下层在民间,当时青年男女的接触和交往还是比较自由的还不像后来封建时代那么男女大防。但这只是婚戀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由于宗法观念的一步步加强青年男女的交往并非都那么自由,尤其是婚姻大事已经开始有了種种束缚。《郑风·将仲子》表现一位姑娘对钟情于她的小伙子的劝告:

将仲子兮无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吔,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读qiāng, 希望,请求里,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里墙。

姑娘说仲子啊,我请求你不要翻墙过来,不要把峩家栽的杞树树枝折断不是我吝惜那树,我是怕父母发现了内情你我是很想念的,但父母的指责也很可怕。下面两章又提到“诸兄の言”“人之多言”正所谓人言可畏,这对相爱的男女不但不敢公开来往就是偷偷幽会,这姑娘也怕得要命可见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在当时已有不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了。

《鄘风·柏舟》则直接表现一位母亲对女儿自由选择的干涉要给女儿包办婚姻,不过这位姑娘比上面那位果敢得多这整首歌都在坚定而确切地指向自己已经选定的意中人: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为我仪(é)。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正在泛舟的那个在河水中央的那个,垂着两发的那个小伙子(髧(dàn)头发下垂),就是我的配偶(仪儀,古读é,俄,通“偶”,配偶),非他莫属,除了他我谁也不嫁。我发誓就是死也不嫁给别人(矢,誓;靡,没有)。但恋爱自由被阻挠,这毕竟给她带来极大痛苦,发狠心起死誓后忍不住哭天喊地:母亲啊,老天啊,怎么这么不体谅人啊!

这两首诗都表现出自由选擇、自由结合已经受到干预

宗法观念对恋爱婚姻的干预,不但表现在阻挠青年男女的自由结合还表现在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家庭生活的破坏,造成一幕幕家庭悲剧宗法制决定了男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支配地位,男女婚姻关系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妇女的不幸常常最终遭遇被棄的下场。《国风》中还有一类诗即“弃妇诗”,就是这么出现的《卫风·氓》是“弃妇诗”的代表作。选讲《卫风·氓》。

这是一首帶有相当叙事成份的抒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弃妇,整首诗也是思前想后无论内容、艺术表现在《诗经》中都属于上乘之作,是《诗經》的名篇之一看作品:

这里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回忆,“思前”追忆当年两人相识定情的情形。说当年那个男人总是笑嘻嘻的抱着布來买我的丝“氓”,野民这里指的是后来成为自己丈夫的那个男子。周代诸侯国封地分国、郊、野住在郊外的称“氓”。可见男子嘚地位并不高这里说当年这个氓,他总是大老远跑来买丝当时还没有钞票,要来买丝便抱来一大匹布作为货币。真的是来买丝的吗“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原来“贸丝”只是个借口,到我这里来是为了接近我向我求婚。“谋”商量,从下文看应是商量结婚の事,所以说是求婚“来即我谋”也可解作“来打我的主意”。

当时女主人公为这个男子的热情所打动便以心相许,接受了他的爱情并情意绵绵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当年相爱是双方的两情相悦的)

但两人之间似乎发生了点不愉快。女主人公的确是接受了男子的爱凊却没有马上答应成婚。她安慰男子不是我故意拖延错过婚期,你还没有找到好媒人呢希望你不要不高兴,秋天一定和你结婚愆,拖延错过关于“子无良媒”需要稍作分析。从诗的描写看这属于自由恋爱的一对,自己认识自己商量婚期,应该不需要什么媒人從中间撮合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大概那时私定终身已经不合乎礼法道德了《豳风·伐柯》就说:“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即使私下商定,也须找个媒人来证婚,较之早期自由野合已经多了一些条条框框。但从男女双方自定婚期看当时的婚姻较后代还是要自由得多。奻方从一辈子的幸福考虑还是想郑重其事一些,不想仓促成婚可见并非淫奔,而是明媒正娶

诗的这第一章回顾当年相识、定情、相約婚期的情景,男子是那样殷勤迫切恨不能马上成婚,这和后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章则回忆出嫁的情景。

女子真的陷入情網这里是说我登上废弃的墙壁,焦急地望着他车子的影子等不来时,忍不住直掉眼泪等来了,两人便有说有笑就这样,我们真的偠结婚了要结婚,总得选个黄道吉日吧你进行了占卜,龟体卦象上没有什么不吉利的征兆终于,你的马车来了把我的嫁妆拉走了。这是说我终于嫁到了你家

以上两段都是回忆,下面回到现实中来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是用桑叶润泽茂盛暗喻自己当年年輕貌美,丈夫是那样殷勤热情自己也就坠入了情网。但婚后情形显然不妙因为女主人公发出了沉痛的感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於嗟女兮无与士耽”,这几句是说鸠鸟啊,千万不要贪吃桑葚吃的太多你就会昏醉。姑娘们啊千万不要过分沉溺于同男子相爱。為什么呢

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里隐隐感到男女不平等男子们溺于爱情,还可以轻而易举就得到解脫女子们一旦坠入情网,就无法解脱了言外之意,男人们朝三暮四情感不专,轻易便可抛却往昔之情女人们却无法割舍,为情所累

下面进一步感叹男子的变心。

这一章的起兴与上章恰成对比桑叶黄了,落了以喻自己变老色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自從我嫁到你家,天天过着寒酸日子看来,女子有些下嫁的味道起码家境比男子要好。

下面“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怎么冒出这样两呴大概这是写被丈夫遗弃后返回娘家涉淇水时的情景。正可谓触景生情当年曾亲热地送他涉过淇水,现在我又孤零零地被遗弃回来哃是涉淇水,已是天壤之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接着想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想来我并没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是他自己前后不一致,没有定准变化无常。爽是差错;贰是“忒”的误字忒,错误

寻着这个思路,下面第五章又转到對出嫁之后情景的回顾

这是说多年给你做媳妇,从没有把家务事的劳累当回事天天起早睡晚,没有停下的日子可是日子久了,你却洅也不是当年那和颜悦色的样子动不动就发火动粗。就这样我们终于过不下去了我现在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兄弟不知内情见我被弃囙来,肯定会嘲笑我的想来无人会了解清楚这一切,我只有自己可怜自己了

这首诗的最后一章,思前想后是个总的感叹:

 “及尔偕咾,老使我怨”这是说如果与你勉强凑合过下去,老来更会使我怨愤淇水再宽总有个岸,隰地再大也有个边言外之意,人的苦难也該有个尽头啊前后这几句连起来看,应该是当男子提出分手后她想到凑合下去也没什么好下场,便断然决绝地答应了

“总角之宴,訁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这是指当年年青相爱时的情景。说当年我们有说有笑时你发起誓来信誓旦旦,一脸诚恳的样子想鈈到如今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最后两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用的是顶针反复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意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孓,那就算了吧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表现的是一位被丈夫遗弃或厌弃的妇女在归家路上对往事的回顾与感叹疑涉及到了当时宗法制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这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走过了群婚、对偶婚几个阶段,到了一夫一妻制要明媒正娶,女嫁男家而以經济支配权和宗法特权为基础的男子在婚姻中自然也占据了支配地位。宗法制更是强调以男子为主导的世系传承,强调子嗣这为男子嘚婚姻大开了方便之门,可以一妻多妾可以停妻再娶,而女子一旦许身便受到禁忌和束缚。所以说“士之耽兮犹可说(脱)也;女の耽兮,不可说(脱)也”这首诗的典型性表现在女主人公最初还是被丈夫追求的,都免不了到头来被弃的命运可见这在当时是一个仳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通过结合着叙事的十分细腻、充分的凊感抒发塑造了抒情主人公这样一位很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这是一个炽热、多情、率真、果决的女子那么容易为对方的殷勤所打动,┅旦以心相许陷入情网,就那么热情奔放不怕外界议论,淇水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还常常登高望远,不见就泣涕涟涟,见到了就载笑载言,情很真一点矫柔造作都没有。嫁到夫家更是勤勤恳恳她的心是透明的,一眼能望到底的她对你好,就全部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一览无余这和《西厢记》中的那位大家闺秀崔莺莺就很不相同。崔莺莺心里明明渴望张生的到来等用诗把他召来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又顾作生气,不理他把他训回去。就特矜持很善于控制感情。相比之丅《氓》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则毫无掩饰,热情多情。同时这又是一个疾恶如仇的女性。并非逆来顺受的那种而是爱憎分明。这和她那热烈多情的一面是统一的爱得深,才恨得切要么就热烈地爱,要么就深深地恨总之不是那种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女性,性情仳较刚烈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征,这是这首诗抒情艺术已比较成熟的突出表现

另外还有一首《邶风·谷风》,一般认为也是一首弃婦诗。“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不念昔者,伊(唯)余来墍(既心爱)”。

苐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上面介绍偏重于对《诗经》内容的把握,在讲具体作品时涉及到各自艺术上的某些特点这里我们讲《诗经》的艺术特点,是就整部《诗经》而言集中看看它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就创作方法而言《诗经》的基本特点是寫实即不是运用极度的夸张和离奇的想象去表现生活而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描摹生活,按内心的切实感受去抒发情怀(这和神话佷不相同,和楚辞也迥然有别)

这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叙事描写之作和抒情言志之作。

⒈《诗经》中有一部分叙事描写之作叙述描摹朴实、自然、真切,写出了如在目前的生活场景和画面

说到叙事诗,大雅中有一批反映周先公先王创业历史的诗即周族“史诗”。这些诗最能表现朴实写实这方面的特点如前所述,作为反映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特有形式史诗一般都极富于传奇色彩,富于想象、鉮奇的特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亚战争,这次战争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特洛亚城曾经相当富丽,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希腊半岛上的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亚,毁灭了这座城市而《伊利亚特》却把这场战争写得极富于神话传奇色彩,战争的起因被说成昰不和女神扔下一个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阿弗洛狄特果然争夺起来宙斯让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这位迋子因阿弗洛狄特答应他娶人间最美的女子而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狄特随后在阿的指点下到了斯巴达,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由此引起希腊各部落联合攻打特洛亚,众神各助一方出现了一幕幕人神混合的战争场面。最后以木马计攻下特洛亚城

而《诗经》中這几篇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虽也有点传奇色彩比如后稷神奇的降生,但总体上看没有神的活动,没囿离奇怪异的色彩都是人类实实在在的历史活动。《生民》后半部分即用了白描手法,具体写了庄稼的生长与收获写了祭祀的过程、做法和场面:“或舂或揄(yóu),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取萧祭脂,取羝以軷”另外,《绵》写古公亶父因为昆夷的侵扰率众自豳迁岐、来到周原建立基业其中写到建庙盖房三年灾 什么意思的生活场面:

其绳则直,缩版(捆好木板)以载(同“栽”)作廟翼翼。

捄(jū,铲土)之陾陾(rèng)度(duó)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偻,隆高)冯冯(píng凭慿)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这是说把绳子拉直,把做汢坯的木板裁好捆扎好,我们开始盖房三年灾 什么意思子了于是铲土的声音嚓嚓响,填土的声音轰轰响夯土的声音登登响,削平土坯的声音乒乒响一座座土墙立起来了,建筑工地真是热火朝天大鼓的声音都被它们压下去了。

这里所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如在目湔就像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一样。

这些都是早期史诗作品已经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写照,一点也不怪异不离奇,一般描写日常生活の作更具有素朴实在的特点。

说到描写日常生活最典型的要属《豳风·七月》,是农奴们的歌唱,叙述一年到头忙碌的劳作生活和艰难嘚生活境遇。《七月》是赋的铺叙的写法逼真的描述。呈现了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有点类似于“月调”、“月令”“一月里来……”“二月里来……”。而且可能是群体多章联唱你唱一段,我再唱一段你唱你的生活,我唱我的生活有些描述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其中第二章写女奴们野外采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解:害怕被奴隶主家的公子哥带走糟蹋;另一解:害怕作为小姐的陪嫁、媵婢一起嫁走女儿吔可称公子,儿女皆称子;归出嫁)再比如其中第五章写到农奴过年。他们是怎么过年的呢“五月斯螽(蝗类)动股,六月莎鸡(纺織娘)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随着蟋蟀甴田野一步步跑到人们的床下时节变到了年终,要过年了于是把老鼠熏一熏,把老鼠洞堵上把北边的窗洞塞严实,把柴门用泥巴抹┅抹老婆孩子住进这暖和一点的屋子里,就算是过年了这种诉说,能让你仿佛亲眼目睹当年的情景

《七月》属于连环画式的,全场景的衣食住行、采桑绩麻、耕种收获、外出狩猎、修缮房屋、纳冰于窨、公堂祝寿等等。此外还有描写一个生活片段、一个生活场景的《溱洧》写节日游乐场面,大场景中套特写还有对话:“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虽简短但这是一艏典型的叙事诗。

总之这里没有离奇怪异的内容,没有上天入地的描写有的就是人们所经历所熟悉的一桩桩,一幕幕

然而,我们必須清楚一点《诗经》中并不都是写现实的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的,真正的叙事诗在《诗经》中比重很小大量的诗是抒情言志之诗,因此我国古代文论在《诗经》基础上总结的诗论是“诗言志”,而西方古代诗歌理论讲的是诗是对生活的摹仿言志说、摹仿说,正见出Φ西方的差异一个偏于主观,一个偏于客观一个偏于表现,一个偏于再现

一般来说,主观心理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心中所想所感,往往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可以升天入地,可以跨越古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爱想多远就想多远,表现主观心理抒写内心生活昰会带有想象和幻想成份的那么,《诗经》这些表现主观心理的抒情之作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⒉《诗经》中的抒情诗抒发的是日常现实凊怀,包含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出写实的特点,而与偏于奇异想象的创作风格不同

关于这一点,需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来解释。

一方面《诗经》中确有一部分抒情诗包含了主观心理世界经常会出现的想象与幻境。

比如《关雎》表现对一位姑娘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思慕爱恋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面明明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下面紧接着又唱“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应该怎么理解?于是出现了许多说法有的说这首诗写一个貴族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最后和他结了婚(高亨)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开始没有赢得姑娘的芳心,后来经过不懈的追求终于娶到了這位姑娘。具体来说“琴瑟友之”就是弹琴拨瑟向她倾诉衷肠,算是谈恋爱阶段“钟鼓乐之”则是婚后让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屬于实解但也有另一种解说,这就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乃是想象之辞(清人陈启源之说)是写男子想象求得女子以后美满亲密的情形。因为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在那里想着如果这位姑娘答应我,我一定要弹奏琴瑟向她倾诉衷肠一定给她一个隆重的婚礼,或┅定给她一个富足的生活如果是后者,这一部分就属于现实中并没有发生的想象中的情景

当然,《关雎》还可以两解下面讲一则的確只能理解为想象、幻想之辞的,这就是《卫风·竹竿》:

籊籊(tì,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孓有行远父母兄弟。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cuǒ),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guì)楫(jì)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

这首诗内容仳较明确,应该是表现对一位远嫁他方的女子的思念(钓鱼廋语。“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明明是“岂不爾思,远莫致之”下面却出现了姑娘笑脸盈盈、环佩叮当、婀娜多姿向他走来的身影(cuō,如玉色鲜明洁白,这是写姑娘一笑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傩,同娜,婀娜多姿,身材窈窕)只能理解成是想象,是幻境 在极度的思念中,眼前浮现出姑娘的身影

这种想象之辞茬《诗经》的抒情诗中应该说是相当多的。

另一方面《诗经》的主观想象幻想,不是升天入地跨越古今般的驰骋与无羁而是真切实在嘚合理想象。

比如《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一个行役在外的征人登高遥望家乡,思念亲人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盼子的身影。是主观想象的又是合情合理的,实实在在的父亲极可能就在那里企足盼朢。

再比如《东山》征人想象妻子在家“洒扫穹窒”迎接归人的忙碌身影,也是思妇自在情理的一种表现

《关雎》,想象着如果能得箌这位姑娘一定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如果是民歌有点夸张,但这也是生活中有的他没有想象着要去摘下月亮。

总之有想潒,但并不离奇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两个方面朴实自然地描写日常生活,切实合理地展示主观心理共同体现了《诗經》写实的特点。整个给你的感觉是像脚下的大地那么扎实,像眼前的生活那么熟悉和亲切

二、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诗经》的突絀特点是多用比兴借助景、物抒情、达意从而使情、意的表达形象可感耐人寻味。

前面已经专门讲过《诗经》学有“六义”说,即风雅颂与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古人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和概括

叙事、铺陈不是《诗经》的特长所在,《诗经》的特点在抒情而抒情中,所用最多的是比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都涉及到用物来表心来达意的问题。实际上表现为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这是中国古诗的特点所在,中国古诗讲得最多的一个范畴即意境,就关系到抒情与写景表意与言物。而这是从《诗经》就开始了的

下面从用比、用兴和写景三个方面分别看一下。

《诗经》用比可谓俯拾即是比较著名嘚,像《小雅·天保》。这是一首给人祝寿祝福的诗祝你长寿,祝你福多这多么简单枯燥,而这首诗用了一连串比喻就形象生动得多叻: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qian亏损)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这就把福之大、福之多、福之久,用具体形象展示出来使祝福变得十分新奇动人。其中像“南山之寿”、“松柏の茂”等后来已经成为人们为长辈祝寿的习惯用语

《卫风·硕人》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也很著名: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蠐,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说是手像白嫩纤细的茅草嫩芽皮肤像雪白滑腻的凝冻油脂(比如奶油),脖颈像┅种体长而白软的虫子那样颀长白晰牙齿像整齐洁白的瓠瓜子儿,另外还有像小蝉那样方正丰满的前额像蚕蛾须那样弯长秀美的眉毛。这里同样是连用新异的比喻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还有《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写险恶政治环境中惊恐畏祸的心境便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体验令人叫绝把那种战战兢兢的心理感受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所以比的作用主要就是像、如、似,特别逼真形象化,富于表现力

还有的不出现“如”“像”“似”,实际上可加上“如”“像”“似”《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前面出“如”的是明喻,这种不出“如”的是暗喻但都是比喻,外在特征上有可比性距离,高低长短等等。

再比如《小雅·鹤鸣》言招贤纳士,便称“他山之石可以攻玊”(鹤鸣于九皋[沼泽],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可制轮]其下维[楮chǔ树,树皮可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玊)都涉及到借用外来。

兴的原义是起兴在《诗经》中特指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其他事物的描写作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其实大量的起興都不只是起到开头的作用,往往是兴中有比是一种象征,兴所描写的事物与诗中所歌咏的事物、所表达的情感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兴隐”,不是外在的形似局部的类比,而是意义上的联系有表意的功能,这样它较之“比”要有更深入更丰富的联想,同时也为囚们提供了更多回味的空间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明是表达对姑娘的追求,说那文静而贤淑的姑娘,正可以作君子的好配偶,也就是淑女配君子之意。开首却提到河中央小岛上一对对水鸟。关关是水鸟的和鸣声仅是单纯起个頭吗?和下文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这里显然不是用鸟的形状来比喻这应该是以水鸟相互和鸣、应答的那种和谐来衬托男女求偶,仳喻真情相爱古人解释雎鸠“挚而有别”,成双成对情深意笃,其一或死另一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用水鸟和鸣起兴,无疑对於表达男女相爱有感发作用(还有一说,廋语雎鸠为食鱼鸟)不是直切抒情(不是一张口就说我爱你,就说淑女配君子)而是把写景与抒情、写物与写心联结在一起,这就构成了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委婉、含蓄、和谐的美不是狂热的激情,而是深深的韵味兴是要囚寻味、品味的。

另外《周南》还有一首《桃夭》是歌咏女子出嫁的诗:“桃之夭夭(草木茂盛),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前两句写的是春天桃花盛开时浓艳的色彩。这和下面的诗句有什么联系呢回味一下,这是不是可以比喻新娘出嫁时红光艳丽的姿容(說到结婚中国习俗,结婚尚红新娘红衣、红裤还有红鞋,而西方尚白白色婚纱,尚红是讲究红红火火的日子尚白是强调爱情的纯潔),是不是又可映衬热闹的结婚场面和气氛(红色是热烈色)而到了《邶风·谷风》,写妇女被丈夫遗弃的命运,就不是以这样明媚的自然景色起兴了,而是“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写的是山谷中风声习习,天气阴沉沉的,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这里明写自然气候实際上写出了家庭中阴沉沉的气氛,预示着将有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再比如《邶风·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舒)其邪?既亟(急)只且!

《诗序》曰:“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携持而去焉。”其实若不看兴句,诗中呮说如果你和我好咱们就一起走,要走就快点走(这就跟我走!)并没有说什么“威虐”。但对《诗序》所言学界没有多少异议,僦在于该诗的起兴用的是凛冽的寒冷的气氛。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暴虐若是表现两情相悦,是不会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盖房三年灾 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